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些年,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各个行业的工作重心,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作重点。审计工作是管理与监督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正在向效益审计方面转移,因此,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企业中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进行一定的分析,期望可以有效的推进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含义
1.经济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具体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按照一定的审计标准,对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整理相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所实施的审计。
3.企业财务审计
企业财务审计具体指审计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与方法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和决定。具体的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财务收支审计流程图
二、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会专业的知识,而且同时还应掌握相应的法律、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能够在比较繁琐的业务中分析生产经营的得失,能够提出不同的改进与修改的意见。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低,仅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与财经法规就可以进行工作。
2.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的方法、审计时间有不同之处
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需要财务审计的方法外,还需要同时运用价值工程、管理会计、数理统计、经济分析等多种方法。效益审计的时间上分为事前、事中、事后,而且特别强调事后审计,并且需要经常检查、监督被单位采纳审计建议后的进展情况与取得的效果。财务审计多数使用核对账簿的方法判断财务收支有无差错,而且财务审计主要是针对事后审计。
3.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职能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评价现在已经发展为主要是审查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侧重于提高效益与强化管理。财务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侧重于监督机制。
4.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依据存在差异
效益审计的依据是经济效益原则,由效果与支出评价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审计人员进行效益审计,需要审查该项活动的必要性,判断效益目标实现与否与提高该项活动效益的方法等问题。财务审计的依据是有关财经法规与会计制度,而且是审计人员评价与检查财务收支、会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的准则。因审计的依据存在差异,效益审计的结论与财务审计的结论就会有所不同。效益审计是以建设性原则为主,而财务审计是以保护性原则为主。
5.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效益审计的着眼点主要是强调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促进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审计主要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方针与计划,而且多数情况在决策计划与方针实施之前就对其效益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同时也可以对审计外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用于优化未来的经济活动。财务审计主要是关注过去财务收支活动的合规性与真实性,其着眼点主要是检查、评价企业发生的财务收支活动。
6.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审计范围不同
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多个方面。效益审计的范围已经由过去主要是检查财务活动,扩展为检查被查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与效益。效益审计评价效益不仅包括近期效益,还包括远期效益、社会效益与宏观效益。财务审计的目的主要是评价财务收支与查错防弊,财务审计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针对被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务收支的经济活动。
7.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的目的不同
效益审计打破了过去的审计的范围,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审计首先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检查与评价;其次,分析不合效果性、效率性与经济性要求的多种原因,找寻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第三,将审计的结果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报告给决策部门;第四,进行后续的审计工作,对被审单位改善经营与管理、提高效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二次的评价与检查。财务审计是比较传统的审计方法,其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财产安全完整、查错防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间接的作用与效果。
8.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审计的对象不同
效益审计以经济效益为对象,主要依据财务审计提供的数据情况对被查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检查,同时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效益审计不仅对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与分析,同时需要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财务审计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为对象,按照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分析,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与有无违纪、作弊情况,同时对会计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与正确性做出客观公正的鉴证。
三、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联系
1.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两者有一定的兼容性
企业财务审计中包含有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与行为,例如在审查生产成本的合法性与真实性的时候,如果出现效益下降、成本超支的现象,就包含了企业效益设计的内容。而且大部分审计机关并没有把企业效益审计单独列出,而多数仍然是在进行财务审计的同时进行企业经营效益与管理方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只是按照财务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没有单独列出。财务审计报告中只是简单提到相应的效益评价与管理的建议,企业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仍然是混在一起进行的,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2.财务审计是基础,企业效益审计是最终目标
任何企业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存在的,企业的效益审计是企业的最终目标,而财务审计是企业中必须存在的,企业财务资料是否有序、正确,是企业效益审计的前提。企业的效益审计工作多数应从企业财务审计切入,而且当企业的财务收支审计不能满足评价经济责任的需要的时候,企业审计就会自行向企业效益审计发展。
篇2
经济责任审计属于受托审计,审计部门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相关意见或建议,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调查阶段,应收集被审计人任期内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述职报告等内容,并征求企业管理层、领导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等意见和审计线索,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应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领导、员工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并做好涉及问题的审计跟进落实,同时在现场审计结束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事项的意见;在审计报告下发前,应就审计报告内容征求被审计人及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并根据工作需要征求本级领导干部管理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征求企业管理层意见。
二、审计内容应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较为宽泛,审计内容应至少覆盖企业资产、负债、权益、损益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情况;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经纪律,以及贯彻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工作部署等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营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等情况;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遵守职务消费及有关廉洁从业规定的情况等。审计中应充分利用历年财务、税务及各专项审计结果,综合业绩考核、纪检监察、人力资源反馈情况等各方面内容,把控审计重点:1.做好财务收支情况审计,财务收支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内容,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应重点关注:(1)收入确认和核算是否真实、完整、及时,有无虚列、少列或转移收入问题。(2)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完整,有无错列、多列、少列成本费用等问题。(3)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合理性及变化情况、资产运营效率及变化情况、有效资产和不良资产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如不良资产处置、应提未提及应摊未摊的折旧或费用、资产费用化、未决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或有事项产生的或有资产或负债的确认等。(4)经营成果真实性。企业主要经营指标是否得到有效分解落实,有无为完成经营目标而弄虚作假的情况。2.内部控制管理情况审计。主要是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制度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健全性、有效性的审计,重点关注采购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授权管理、资金管理、存货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关联交易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是是否存在制度缺失、职责是否清晰、执行是否合规、有效,相应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3“.三重一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重点关注“三重一大”范畴内容是否经过集体决策程序,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国家、企业相关管理规定;决策结果有无损害企业利益的条款,有无个人谋利行为有无给企业造成损失等。4.职务消费及廉洁自律相关情况。主要检查被审计人任期内是否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定,其占有、使用的企业资产是否符合有关政策的规定;有无、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污挪用、弄虚作假或骗取荣誉的行为等。
三、客观进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积极推动审计成果应用
篇3
一 机构设置
印度审计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60年,英国殖民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在印度设立了审计长一职,负责政府审计和会计工作。1919年为制约腐败,避免纳税人的钱浪费,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确立了印度审计长独立于政府的地位。1935年,印度政府法颁布实施,该法规定设立审计长,成立印度审计会计部(Indian Audit and Accounts Department),即主计审计长公署。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审计进入新的阶段。
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管理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会计长审计办公室)、地方会计(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the Comptroller and Audit Ceneral of India,简称CAG),由主计审计长负责,设在德里,共有6万多员工,在全国各地设有各类专业机构104个,其中大约有3.5万员工和68个单位从事审计上作,每年审计工作经费大约55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9亿元)。每年要审计84000多家单位,向管理部门提交77000多份调查报告并向国会和邦议会提交80份审计报告及300份专题报告。
①主计审计长公署(CAG)包括会计和审计两部分职能,不涉及具体的审计业务,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指导、监督和控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开展国际交流,考核和培训审计人员。CAG设主计审计长一名,对国会下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委员会负责。
IA&AD组织结构示意图:
②联邦审计机构指CAG下设的多个“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和一个“企业审计局”。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负责对中央政府部门与机构、海外机构、国防、印度铁路、印度邮政电信局等联邦政府部门的审计。企业审计局由副审计长领导,专门负责审计中央政府部门下属公司和企业。
③印度地方审计局指“会计长审计办公室”,负责审计邦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账目,审查地方国有企业和一些自治机构的账目,根据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计划,承担对联邦政府设在行政区范围内的机构和组织的审计项目。
④印度地方会计局指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主要负责邦(省)一级政府的会计和拨款审批事项,如为大多数邦级政府编报账目,发放工资、津贴和退休金,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等。从1996年3月起,联邦政府和一些邦级政府已经开始自行负责会计账目的编制。
⑤培训机构包括CAG培训局、一个国际培训中心、国家审计会计学院和九个地区培训机构。印度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分配具体工作岗位。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要进行专业化岗位培训,并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二 审计职责和范围
1.审计职责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包括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根据规定,印度国家审计的职责与权力可概括如下:
(1)政府支出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国库账的所有支出进行审计并报告,确认各账户中支出的货币是否获法律批准,且用于法律批准之用途,确定各类支出是否与批准的要求一致。
(2)政府资金流动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的所有资金交易进行审计并报告,包括债务、各种存款、沉淀资金、预支、吊销账、汇款账、工商业的损益账等。
(3)负责记载中央政府的各种账目,但与铁路、国防及各邦有关的账目除外。
(4)准备反映中央和各邦年度收支的各种账目,并将其交与政府有关部门。
(5)准备财务总表,并交给总统。
该表反映每年度的各种账目,如总统要求,还反映各类余额、过期未付债务及其它有关资料。除宪法中规定的这些职权外,还履行其他一些职权,包括由议会通过的法律所规定的某些与政府公司账户有关的职权。如对政府审计员的任命及重新任命,必须征求审计总监的意见。有权对公司账户进行补充性或试验性审计。可根据与有关政府部门达成的协议,对某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账户进行审计。要在财政管理领域内捍卫宪法和法律,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支出,客观地估价财政领域的执行情况。
2.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可以扩大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财务方面(会计错误、舞弊、财务控制、财务报表的公正性等等),合规合法性方面(忠实地执行管理及法律方面的要求、政策和规定等等)、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经营控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引自《审计与实践——税收审计》,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具体包括:
(1)中央和26个邦政府部门和机构。
(2)政府性的商业机构,如印度铁路、印度邮政通信公司。
(3)由中央和邦政府控制的大约1200个公营企业。
(4)由中央和邦政府拥有或控制的约400个非盈利性自治机构。
(5)4400家靠联邦和各邦拨款的机构和团体。
但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印度国家银行、印度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等不属于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范围。
三 印度国家审计体系的特点
1.地位崇高,独立性强
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采用的是立法型审计模式,最高审计机关CAG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薪金及其他行政费用由印度统一基金交付,勿需议会表决批准,对政府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印度《宪法》(1949年11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1979年9月25日第四十四次修宪法令最后修改)专门以一章篇幅规定了印度审计长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开支“有法必依”。作为印度审计署最高负责人,总审计长地位十分特殊,他由总统直接任命,监督公共财政,并对总统负责,级别和待遇与印度最高法院院长等同。如果出现行为不当或失职等情况,只有议会两院以2/3票数才能罢免总审计长,程序等同于最高法院大法官和总检察长的罢免。各邦审计长是主计审计长的代表,执行主计审计长的命令。1971年印度还制定了《主计审计长法》,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正是总审计署地位独立特殊,因此在近年来印度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下,总审计署加大了对各级政府的审计力度,查起来毫不手软,取得了显著成效。
2.合理的审计准则体系
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具有可信性,审计意见和建议才会受到认真的考虑和执行。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具有衡量和改进绩效的标准。主计审计长公署编制了《主计审计长公署工作守则》
(Comptroller and Auditor General′s Manual Standing Orders),确保了审计实务有章可循。其除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外还包括审计规定和指示、审计原理和逻辑以及审计程序。印度的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审计标准和审计指南两个层次,审计标准又分为一般标准、作业标准和报告标准:(1)一般标准,主要规定审计人员任职要求和审计机关质量保证机制。(2)作业标准,是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和对审计工作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框架。(3)报告标准,对审计报告阶段的框架性规定。《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人员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准则得到遵守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费用支出审计,收入审计,公共部门的附属商业机构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电算化审计,绩效审计,中央和邦政府的预算和拨款账户的审签以及铁路等重要审计领域的单项指南(包括铁路审计指南、邮政电信部门审计指南、联邦政府收入审计指南、公营商业组织的审计指南等)。
3.独具特色的补充审计制度
补充审计,即指政府审计人员运用测试审计的对注册师审计过的国有进行的补充审计或追加审计。印度实行混合模式,国有企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根据1971年主计审计长法,主计审计长有权对国家控股51%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印度的公营公司分为司局级企业、政府公司和法定公司(引自《公营企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其中,会计师事务所或执业会计师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计审计长的指派,可对政府公司进行审计。为了对注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负责,CAG建立了独特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制度。审计委员会由政府审计师和专家组成,有重点地对注会已审的国企再进行一次补充审计。审计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已审计的企业财务报表,公司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及其资格等。补充审计完成后,国家审计人员把补充审计结果通知注册会计师和被审企业,并给予两周时间征求对补审结果的意见。CAG最后要把所有企业补充审计中发现的报送议会。
4.卓有成效的绩效审计制度
印度审计的主要类型有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是对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鉴证意见,主要审查有关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看其是否合规、合法,并对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活动、财政状况以及是否遵守了有关的会计制度等发表意见。绩效审计是以项目为基础,考察有关项目是否有效地使用资金并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印度自称,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效益,即测试其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阶段。审计委员会对国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除年度财务审计外,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绩效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物资管理、内控制度和成本控制制度、价格及财务状况等。由于印度绩效审计往往能披露出政府或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问题,所以受到了执政党、在野党的重视,公众也很关注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给予了绩效审计较高的评价;被审计的单位可以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和丰富自己,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这项工作也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同。例如,印度节油协会(具有印度官方背景)为推动能源节约,确保石油产品高效合理使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该协会把对企业的“能源审计”作为协会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战”。2005年底,由印度节油研究协会向政府提交的2004年石油节约项目成绩单中,已确认石油节约总额达到了22.7万吨,总价值29.7亿卢比(摘自200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印度能源审计显成效》)。
5.初具规模的机审计制度
当前世界审计办公自动化工作,主要集中于审计计划自动化,审计管理工作自动化,审计统计自动化,数据传递自动化,计算机编制审计表格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软件生产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广泛使用信息处理系统,印度审计部门已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电算系统开发审计,包括对开发计算机系统的规范和标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管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成果的审查等;二是电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审计人员就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三是对电算系统程序的审查,评价控制功能是否恰当、逻辑流程是否合理、程序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四是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查,包括纸性数据文件和磁性数据文件的审查。例如,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India,简称ICAI)理事会最近在新德里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2005版《银行审计指南注释草案》(Draft of the Guidance Note on Audit of Banks),就包括电算化审计方面的内容。
6.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每年,总审计长会就联邦政府账目向总统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总统转交议会两院审议,此外还就各邦账目向邦长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邦长转交邦议会审议。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主计审计长确定,除了提交联邦政府的预算与决算的鉴证报告、法定公司的审计报告外,还按部门行业提交分类审计报告。分类审计报告也称专项审计报告或专题审计报告,是对某个待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的专题审计所编写的审计报告,如公共分配系统绩效评估审计报告、综合发展规划评估审计报告、扫盲绩效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武器装备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由立法机关下设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审查研究,公共账目委员会负责审查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账目,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独立经营企业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指出各种浪费及资金的不恰当适用,并按财政原则进行明确评论。如已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损失的事项,新的服务支出及与各种程序及先例相背离的事项等。审计人员还将编写的重要问题备忘录(问答表形式的)随时提供给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以便政府对审计报告中做出的调查结果给予具体的回答,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和改正方法。
7.近乎苛刻的人事管理制度
CAG拥有一大批资深的审计工作人员,他们具备执行审计职能的广泛技能和丰富经验,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全国范围的激烈的竞争并从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中挑选出来的,如管理、会计学、成本计算、和工程学等。其附属机构人员的更新也要通过竞争考试来完成。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人员招聘制度。印度国家审计人员(辅助人员除外)都是通过招聘录用后才安排到审计员、审计监督员、审计总署官员等岗位。其中,审计员由大学文理工商等科毕业生通过“政府人才选拔委员会的考试”录用;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由审计员通过“基层审计考试”或社会招聘两种方式产生;审计长和会计长从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中选拔;印度审计会计服务局官员由“联邦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竞争考试”产生。另一方面,实行成熟的人员培训制度。在印度要想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岗前培训,包括四个阶段:(1)四个月的行政管理培训,在国家行政管院基础课(在印度,所有高级官员都要学习这些基础理论课程)。(2)十四个月的专业培训,在印度审计会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3)地方专业审计局、财政局、计划委员会等单位的实习;(4)年度结业考试。实践证明,严格的录用、培训和晋升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它使印度政府审计人员保持着较高的素质,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
[1]印度驻华大使馆网站indianembassy.org.cn
[2]Office of the Accountant General,Haryana网站aghry.nic.in/
[3]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indianconsulate.org.on/ch/index.htm
篇4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预算; 控制
预算是指企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它是计划年度内各项企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预算控制是对财务收支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分析与考核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它包括预算编制控制,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控制和预算考核、分析控制等方面。
一、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控制
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是有效实施预算控制的首要环节。没有科学合理的预算,就没有合理有效的资金调度,也就不能对资金的合法、有效使用进行有效控制。
(一)科学编制预算
目前,我国企业财务预算编制主要采用“基数+增长”的方法,对经济效益关注较多,造成了争基数、争花钱、争收入等问题,不仅降低了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损坏了企业的形象。随着国家关于企业改革的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的改革也应当作适当的改进,我们认为,当前应继续做好下列工作:
要改变过去“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采用“零基预算法”,即既要综合考虑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又要科学地测算计划年度内各项工作对资金收入贡献和支出需要量的变化,以年度发展目标为导向,统筹兼顾,妥善安排,不能简单地通过审核修改上年预算或审定新增预算来编制预算。
要把企业的全部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加以控制。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将全部财务收支纳入预算,不得隐瞒收入,虚列支出,建立“小金库”,以确保预算控制的有效性,防止贪污舞弊发生。
收入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政策,要充分考虑预算期内新业务开展、技术引进、市场变化、价格调整、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情况,合理估计收入。
支出预算的编制要本着“花钱足,社会效益高”的原则,在绝对不编制赤字预算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努力增加产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不得为了资金结余降低产品质量,不得超标准发放人员薪酬和提高集体福利标准,不得降低业务费用的绩效考核标准等。
为了提高预算的有效性,预算编制除了要努力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性外,还应当发动企业全员参与、集思广益,保证民主性。
(二)权威审批预算
为了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和控制力,充分发挥其对财务收支的控制作用,必须使预算成为一种硬约束,为此,企业管理层编制的预算报经企业经理会或董事会审批。经理会或董事会必须严格审查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编制方法不科学、结果不正确的预算,对于存在违背法定收费范围和标准、开支范围和标准的预算;对于预算项目和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预算;对于支出绩效标准过低的预算,应责成企业管理层重新编制预算。预算审批应当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要求严格执行,明确违背预算应当承担的责任及其追究,确保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正式下达财务预算
企业财务预算一旦得到经理会或董事会批准后,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当合理地进行分解落实,并将其与企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一起,通过企业总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制予以下达执行。
预算分解时,应当以各部门当初预算申报情况为基础,以企业事先制订的预算编制原则为指导,由会计部门拿出分解草案,然后召开预算管理委员会会议集体研究决定。
预算分解与责任目标落实应当紧密结合才能算预算落到了实处,才便于目标责任的完成,才能进行有效的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分析。
预算分解指标应当纳入各部门的目标责任书,并通过企业总经理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予以落实。这样才是对预算权威性的尊重,才能保证预算的硬约束,才便于预算与目标责任完成的考核分析,才是真正的预算落实。
二、企业财务预算执行控制
预算执行就是企业和各部门配合目标责任任务的执行,及时组织收入和支出,保证业务计划目标和财务计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它对于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做好企业预算执行工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的授权审批制度、预算支出的会计审核制度、定期报告与分析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一)预算执行的授权审批制度
为了明确企业各级各部门负责人有关预算执行的责任,保证各级各部门负责人能通过预算有效控制其业务活动,保证其承担的责任目标的完成,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企业必须建立预算执行的分级授权审批制度。
企业预算执行的授权审批制度主要是对企业各级各部门及财务预算主管部门――会计部门授权审批职责权限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各部门预算内的正常开支应当由该部门负责人和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授权,重大支出预算执行部门应由预算执行部门负责人集体审批后授权;企业统管支出应当由支出执行部门、会计部门、企业负责人逐级审批后授权,重大支出应当由企业高层经理集体审批后授权。预算外支出还应当报企业董事会批准。
如果事后查明或发现审批的预算支出有不真实、不合法或损失浪费问题,应当追究审批人的责任。如果是分级审批,应当按照审批层级追究责任,即按预算执行部门负责人、会计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的顺序追究责任;如果是集体授权审批,会议召集人应当承担第一责任。
(二)预算支出的会计审核制度
企业会计部门为了全面掌控企业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应当设置各部门预算经费报销簿,年初详细设定分解下达的预算支出项目及全年预算经费总额,年内详细记录预算经费报销的时间、事项、支出金额、预算剩余额,以及预算调整额信息;会计部门应当安装预算管理软件,设置预算管理台账。当某部门报账员到会计部门办理报账时,会计人员应当首先审查经费簿中的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然后核对电脑中的预算管理台账,详细核对支出项目的立项、审批、预算及其调整、已发生支出及其剩余预算资金等情况,以及该笔支出的真实合法性和审批手续的完备性。如果审核无误,则可办理有关账务处理,并将有关凭证转交出纳员办理有关款项支付,同时在经费簿和预算管理台账中进行登记。如果审核发现问题应当让有关部门经费报账员进行纠正。
(三)定期的预算报告与分析制度
为了便于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各部门负责人动态掌握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和有效,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的定期报告制度。这种制度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会计部门应当每月末根剧预算管理台账记录编制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详细报告各项业务的预算执行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处理建议,然后提供给企业和各部门负责人阅读和处理;另一方面,企业各部门应当在收到会计部门提供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后,编制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总结报告,详细反映本部门各项业务的预算执行情况,需要企业领导予以解决的问题,以及会计部门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中提出的本部门预算执行存在问题的处理办法和处理情况,报会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
(四)预算执行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为了确定会计部门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企业各部门编制的预算执行情况总结报告真实性,同时了解各部门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企业负责人可在年度预算执行期间指派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对有关部门预算执行报告的真实性进行抽样审计,以确保企业负责人能了解到真实信息,有效掌控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企业财务预算调整控制
为了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增加预算的约束力,经理会或董事会批准的年度预算应当得到严格执行,不能随意调整,确因政策变化、突发事件发生等客观原因,要求调整预算的应当按规定的程序申请和报批。因此,财务预算调整控制应当做好预算调整原因的调查和预算调整的按程序报批两项工作。
(一)查清预算调整原因,妥善处理预算调整要求
企业在向经理会或董事会提出预算调整申请之前,应当由内部审计部门会同会计部门对内部有关部门提出的预算调整请求的原因进行认真的调查。造成预算需要调整的原因一般有两类因素:一是主观因素。包括当初预算分解不合理、不准确,有关预算执行人员预算约束意识淡薄,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改变开支用途等,造成预算超支、项目混用,要求调整预算。二是客观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的调整、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等,需要调整预算。
原因调查清楚后,企业负责人应当召开预算管理委员会会议,决定处理办法。如果调查表明有关部门提出的预算调整请求是因为预算分解不合理形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研究是否用机动预算资金进行补充;如果是客观原因形成的,应当编制追加预算申请,提请董事会或主管部门审批;如果是预算管理人员管理不善造成的,应当采取追缴有关资金或动用机动预算资金进行补救,同时对有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进行组织处理,防止此类超预算的问题再度发生。
(二)及时提交预算调整申请,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调整额
企业对于客观原因形成的预算追加调整申请,应当及时向经理会或董事会提出调整申请,不得“先斩后奏”即先动用企业收入再提出申请;不得借客观原因扩大预算调整项目,骗取预算资金。经理会或董事会批准后的预算调整申请,也应当得到严格执行,不得改变调整项目,把调增的资金挪作他用;也不得借机超预算支出。
四、企业财务预算考核控制
每年预算执行结束后,企业应当编制决算,对决算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审计,并据以进行严格奖惩,以提高预算控制的有效性,增强各部门和全体员工执行预算的自觉性。
(一)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制度
为了客观反映各部门预算执行的结果,为随后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来年的预算编制和预算分解提供参考,企业应当按照年初签订的包括预算在内的部门目标责任书和事先制订的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办法,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考核应由人事部门牵头,组织具有客观公正性的专业人员(必要时可聘请注册会计师等外部专家)组成考核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必须要有客观依据,应当尽可能量化表示,预算执行必须与相关业务工作目标的完成密切结合。
(二)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制度
为了保证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及其奖惩的客观公正,充分发挥预算的控制效能;为了客观全面反映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便将来更好地编制和执行预算,企业负责人应当在预算执行结果考核过程中,指派内部审计人员对各部门提交的预算执行结果报告的真实性和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合理而具体有效的改进建议。审计结果应当作为预算考核的重要依据,审计报告应当提交给企业负责人。
(三)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结果的奖惩制度
完成目标责任书规定的任务并节省了资金的部门,或用预算资金超额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部门,应当按事先的规定进行奖励;对花完了预算资金而没有完成目标责任书规定的任务的部门要按规定予以惩罚。
【参考文献】
[1] 杨瑞平.企业内部控制探索[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2] 卫生部财务司.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财务总监 国有企业 模式
一、财务总监制度的涵义和模式
现代博弈理论认为,“制度”是博弈各方共同认知的、内生性的、决策中各方遵循的规则。因此,我们认为现代企业财务总监(cfo)制度是在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当分离的公司中,财务总监与公司其它权力层(股东大会、董事会、公司经理层)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进行多重博弈中形成的行事规则。
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公司财务经理下设财务司库和财务控制员。财务司库的任务是管理公司现金,募集资本,同银行和股东保持经常性业务联络;财务控制员主要职责是控制公司经营管理在预算框架下运转。规模较大的公司,如企业集团中,董事会中行使最高财务决策权力的“财务经理”就是首席财务执行官(英文简称cfo)。从广义上理解,财务总监(包括财务经理和cfo)应是受托,包括受股东委托、受集团企业管理层等其他委派,进行财务监督管理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这个定义中有三层意思,一是受托,二是行使财务监督职能,三是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有别于一般的财务管理人员。
现代财务总监制度模式主要受着资本市场、公司的资本结构、公司治理模式等因素影响,根据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和公司治理模式不同,财务总监制度又可以分为美国、德日和东南亚等三种模式。
二、我国实行财务总监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和意义
财务总监制度产生于两权分离,属于财务监督的范畴。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经理层,在目标、利益、行为等方面与所有者存在很大差异,当双方利益不一致时,经理层往往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等等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从而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国家通过建立财务总监制,监督总经理及经理层,以避免“内部人控制”问题,有效保护所有者的利益,满足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监控的要求。
财务总监制度虽然起源于西方国家,但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却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国有企业里,尤其是大中型国企,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背离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穷庙富方丈不胜枚举。究其根本,财务收支管理失控是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在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上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收入分配以及日常经营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实施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问题。从所有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大一点,而从经营者的愿望来说,财务总监的监督范围应小一点。在公司内部,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各机构相互制衡的机制远没有发挥作用。股东大会所实施的所有者监督由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的虚设而严重缺乏,使得股东大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有名无实;董事会与经理层高度重合,使得董事会制衡作用完全失效,要么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董事会不懂事”;监事会由于监事自身的能力不足,信息不充分以及缺乏激励等原因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特定条件下,财务总监介入企业治理,把所有者的监督及时传递给经营者,把经营履约的情况反馈给所有者,对经营者产生制约,运用法律手段,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权力制约的机制。
(一)财务总监制度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财务总监制度吸收了总会计师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弥补了总会计师在职责权限上的局限性和内部审计制度滞后性的缺陷。此外,企业的监事会虽然也是监督机构,但其职能主要是事后监督,人员也并非专职,而财务总监则是对国有企业的整体财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专业专职监督。
(二)财务总监制度维护了所有者的利益,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应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保证的,因此,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度的监管。这种监管首先体现在对经营者的选择,即选择最适当的人担任总经理;其次是对经营者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审定和制约。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经营者的行为未受到应有的制约,由此导致国企的种种腐败,因此,规范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关系到国企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建立和发展。
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改变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权力失控,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两权互相制约的机制。强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决策和财务收支上最大限度地体现所有者的意志,这也是国际上处理两权关系的通行做法。
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并不是干预经营者的经营权,尽管财务总监所实施的监督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但经营者与财务总监在企业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是完全合理可行的,也与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保障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与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是相吻合的。
虽然财务总监是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派以独立的身份进入企业的,但其职责的履行是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以及决策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组织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有效经常、自觉的特点,显然,这种作用于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外部任何监督都无法实现的。
现论认为更有效地监督应该是对企业实施事前与事中监督。但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监督如政府监督、债权人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都不可能详细、全面和及时,他们只能审查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企业的内部审计由于审计人员的任命、考核、待遇等问题直接受制于企业领导,所以无法发挥制衡作用,财务总监制度则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一是财务总监由所有者委派,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权,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二是财务总监按照一定的程序进入董事会,行政职权相当于企业副总,参与企业的决策具有实质的权威性。三是财务总监从财务专家中选拔,除具有专业会计知识外,还具有很强的财务管理能力和审计能力,具有专业的权威性。四是财务总监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考核晋升和住房等利益与企业无关,具有独立的权威性。因此,财务总监对总经理及经理层有天然的制衡力,可确保会计监督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对国有企业派出财务总监是加强对国有企业财会监管的好办法,不少地区和部门在一些大中型企业试行财务总监制度,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良好地基础;摸清了企业的家底,为企业正确决策创造了条件;通过资金运作的联合签名,正确把握了资金的流向;能及时发现领导的违纪违法问题,对企业主要领导起到有效的制衡。
三、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模式探讨
从目前发展阶段来看,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搞好国有企业特别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心和难点。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财务总监制度模式应采取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并行,财务总监监督经理人,财务总监的职责主要是监督。
(一)财务总监与企业总会计师的关系
从委派的主体上看,财务总监由董事会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对上述委派人负责。企业总会计师由总经理任命,对总经理负责。虽然我国会计法规定会计对企业财务有监管职能,但实践中,总会计师往往受制于经营者,无法真正履行监管职责,而且总会计师来自企业的内部,与经营者的利益是一致的,通常会更多的维护经营者的利益。而财务总监来自于企业外部,又置身于企业之中他不受经营者的领导,可以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上,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管。从双方的职责上看:总会计师执行总经理的指令:组织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主管企业财务、会计、审计和结算中心的日常工作、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并参与企业的财务、经营决策,当好厂长、经理的助手。财务总监不主持企业的财会工作,他的主要职责监督国有资产的营运是否能保值增值;企业账目的完整性、真实性;重大财务、经营决策以及企业资金的流向是否符合董事会的决议等等,并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审计报告,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
鉴于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各有不同的职责与作用,两者不能互相取代,如果不设财务总监,仍采用总会计师单轨运行制,则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权力失控等问题就很难解决:如果用财务总监制完全代替总会计师制,那么,财务总监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而不利于发挥经营者的特长,又削弱了投资人的监督,最终使所有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财务总监制与总会计师制应同时运行。
(二)财务总监的职责
篇6
[关键词]会计职能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也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会计监督的内容、作用,现行条件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的阐述,以期对加强会计监督、建立现代会计制度做出粗浅的探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凭证、账簿的监督审核。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实施审核和监督,不仅要对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还应按照会计规范的规定对会计账簿进行监督,从源头上控制财务信息质量。
(2)对实物、款项的监督。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实物、款项方面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的清查制度。划分责任归属,使会计主体的财产完整、安全。
(3)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计算监督,对审批手续不完整的财务收支予以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于不合法规的财务收支进行抵制;对于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财务收支应报告给财务主体利害关系人知晓。
(4)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接受财政、税务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以及注册会计师监督,真实地提供会计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资料、财务报表以及其它相关的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不能拒绝、隐匿、谎报上述情况;不得指使或使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2.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监督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会计监督能够确保各企业的经济活动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以促进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达到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企业内部由于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使单位内部监督缺乏力度,监督部门受到企业利益的制约使企业内部监督产生一系列问题:
1.会计监督难以保证所有者利益。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的指令与所有者的权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受雇于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经营者有着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必然以经营者的指令为主,以取悦于领导来保证自己的利益,因此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企业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还有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但却不能有效执行,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会计制度混乱,现象时有发生。
3.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弄虚作假,办理违法会计事项,致使会计工作不能行使其监督职能。
4.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具体操作者,直接受聘于企业负责人,并对企业负责人负责,其自身利益与企业负责人有直接的依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
会计人员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不能发挥其会计监督作用;更有些会计人员屈从于上级的意志,参与甚至伪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滑坡是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实际工作会计人员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不负责任。这些都造成了会计人员素质下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对于上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我国的经济继续有长足的发展,继续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迎接各种考验就必须解决会计监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来保证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监的职能:
1.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各单位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要单独设立审计部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也是强化国家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为国家执法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监督职能。
篇7
摘 要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是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推行者,公众对事业单位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会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较大影响。文章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研究的实践情况,在深入了解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指出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研究的实际工作发挥借鉴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得到了迅猛发展。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事业单位的资金一旦出现状况,将会对市场秩序和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专项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相关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等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和监督手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对单位经济情况进行再监督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本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包含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资产投资的安全性,为了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努力做好所属企业的经营管理。毫无疑问,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所属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对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该从以下几个重点着手。第一,对经济效益进行相应的内部审计。第二,检查有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财务开支,收入有没有入账。第三,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性进行检查,确保资产增值。第四,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检查。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存在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存在问题不容忽视,接下来,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独立性差
内审的管理机制和功能产生严重脱节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没有获得相应的改进。从目前看来,不少单位缺乏专门的内审机构,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部门之中,设置内审职能。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本单位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实行双向负责机制是传统内部审计的具体要求,但是本单位包括了内审人员,被监督者和监督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客观性受到限制,导致审计体系丧失了独立性。在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排除工作人员只考虑自身利益,做出的内审行为偏向单位利益。
2.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
一般来说,只有经过统一的考试,才能有机会被事业单位,用。申论和行政能力测试是这类考试的主要内容,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性要求。相当一部分在编人员是跨专业的,甚至在会计部门有着不少年纪较大,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今年来,随着事业单位财政收支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低,这就无法熟练掌握全新的会计知识。
四、针对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在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存在问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下面针对存在问题的提出了两点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1.审计机构应防止利益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为了加快创造适宜的内审环境,为了顺利开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我们应该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内审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为了科学、合理的对单位财务管理进行评价和检查,为了有效防止利益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审计机构应该促使自身的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
2.完善内控制度
为了给事业单位控制风险提供重要的保障,我们应该注重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只有在全面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事业单位的内审机构才能进一步确保设计质量,才能大幅度降低风险水平,才能建立起高效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和部运行机制。这些因素包括:人员素质、分支机构设置、效益和成本分析、组织形式等等。在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为了让审计工作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了让审计风险有所降低,只有在经过集体讨论之后,审计项目的负责人才能严格审查相关的审计事项。第二,在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活动的过程之中,应该严格检查相关的审计人员有没有全面收集证据,有没有按照相应的要求执行程序,有没有依法做出决定,有没有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等等。第四,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审计技术方法,在做出审计决定阶段以前还有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审计组提交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第五,努力落实好廉政回访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监督。
五、总结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依法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本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有关领域的经济活动等等,并且对相关方面开展评价和监督的活动,这些方面包括: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财政收支的合法性。文章结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研究的实际情况,在全面掌握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基础上,指出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审计机构应防止利益冲突、完善内控制度,希望能够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重点与难点及对策研究的实践工作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绍华.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的探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
[2]李新宇.单位内部审计探讨.审计与理财.2013.
篇8
Abstrac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important guidelines i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also is significant strategic concept whic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must insist and implement. How to extend form audit of financial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 to management value for money audit us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lead on internal auditing w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
Key word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audit of financial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value for money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016-01
1开拓思路,转变观念,明确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理念
李金华审计长曾经强调,内部审计的定位就是“管理+效益”四个字。因此,转变审计观念,树立、确定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理念,就成为当前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是要认清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管理和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是国际内部审计的主流,有利于油田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转变传统审计模式下,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服务油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拓展审计思维,创新审计方式,促进油田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的理念,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内部审计要清醒地认识到,审计监督只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一方面,通过审计的监督职能,达到加强油田企业内部管理,维护油田经济秩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审计的服务职能,提高油田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规范企业经营、规避企业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做好油田企业的咨询顾问和领导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三是开展企业管理效益审计,油田内部审计具有独特的优势。油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内向性的特点,对企业决策程序、管理行为、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比较清楚,具有企业内部其他管理部门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达到评价目前企业管理状况和经济效益,提出改善建议,逐步理顺管理流程,进而提高企业运行各环节控制质量有效的目的。
2围绕创建百年油田,增强油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内部审计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油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油田进入后期勘探开发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越来越严重地制约油田的进一步发展。
内部审计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针对当前油田发展中仍然存在的管理粗放、内部控制薄弱、规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特点,把审计工作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发展、促进管理、促进效益提高上。全部工作要围绕创建百年油田,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整体协调年度项目,突出审计工作重点、拓宽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转变审计工作方式,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拓展审计思路,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刘家义审计长说: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如果“免疫系统”不健全,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审计工作不仅要考量数据的真实、合法及资金的效益问题,还要对潜在风险进行前瞻和评估。审计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内部审计要发挥好企业“免疫系统”的作用,审计工作就必须注重向提升效益、强化内控、改善管理和防范风险等方向发展,切实转变传统模式下的审计职能作用。
二是要创新审计方法,丰富审计实施手段。传统的审计方法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石,要从查错防弊的对抗性审计向推动管理制度建设和管理变革的引导性审计转变,就要积极探索创新审计方法,不断丰富现代审计工作的方式和手段,满足内部审计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开展企业日常经营监控审计,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强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与评价,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与控制程序,注重企业运营效率等。
三是转换审计信息载体,强化审计成果的应用。审计成果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被审计企业或事项的综合性信息,包含审前准备搜集的相关信息和现场审计作业过程中查证、索取的各种资料。这些综合信息加以总结、提炼,并进行适当的运用,就形成了审计成果的转化。多数审计成果的载体都是审计报告,篇幅较长,涉及事项多,重点内容不突出,难以引起相关管理者的重视。如果转变一下审计成果载体方式,往往可以促进审计作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切实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增值作用,引导管理者关注,促进被审计企业整改问题、完善管理、提升经营水平,可采用以重要情况反映、专题报告和管理建议书为载体进行审计信息披露方式,简短清晰,效果甚佳。
四是归集审计信息,进一步深化审计成果。审计项目设立优劣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效,好的项目必将取得突出的审计效果。归类审计以前查证的问题,突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事项,为有效开展其他审计项目挖掘依据。
五是要突出审计重点,提升审计效率。内部审计在将审计工作转向管理效益审计中,必将更加关注被审计企业微观经济的运行质量和存在问题,这也是内部审计工作转型要突出的重点工作部分。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将围绕被审计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的核心,选择与管理和经济效益有关的重要环节或薄弱环节实施审计,深化推进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从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
篇9
1 农村财务审计面临的阻力分析
1.1 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存在很多的漏洞。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时候主要是通过下面这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乡镇经营站或者是它内设的审计部门、乡镇政府内专门设置的财务审计机构以及农村的民主理财小组等。前面两种机构在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的时候从性质上看应该是属于一种内部审计,它的主体是乡镇政府内设置的财务审计机构或者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这些主体和审计对象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所以和一般意义上的内部审计相比又具有一定的差别。乡镇政府内设置的财务审计机构或者是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在进行农村财务审计时,主要是由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授权的,所以在进行财务审计服务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政府负责还需要对群众负责;很多地方在开展实际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受托开展的,所以农村财务审计不仅有政府审计的性质,同时也有社会审计的性质,这样对农村财务审计问题以及农村集体经济问题很难进行界定。除此之外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2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在国家审计的层面上有国家的《审计法》以及相关的规定来作为审计的保障;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层面上有《注册会计法》以及相关的执业准则作保障;在内部审计的层面上也有我国的《内部审计条例》来对其进行规范,而在这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当中都没有涉及到农村财务审计,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省份颁布实施了有关农村财务审计的条例和规范。这样就导致了在农村财务审计过程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1.3 农村财务审计的环境比较差。首先有很多乡镇政府部门或者村级干部在认识农村财务审计的时候程度还不够,没有能够对财务审计工作进行积极的配合,甚至有些时候还出现抵触情绪或者阻扰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农村财务审计在实际的工作中横向的联系比较少,尤其是关系到经济犯罪的案件需要和公检法部门进行配合的时候,对方经常会怀疑农村财务审计报告的法律效力。再次是农村财务审计在实际的工作中执法力度不强,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罚的时候也不规范;最后是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队伍中人才比较缺失,办公条件不好、相关的经费不足以及技术手段不先进,这样就导致农村财务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后劲。
1.4 缺乏审计的公示制度。我国的农村审计工作起步时间比较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所以现在还缺乏有效的审计公示制度,这样就使得农村审计报告得不到有效的运用,相关的整改要求和建议也不能够有效的落实,也不能够有效的追求相关责任,最终就导致了农村财务审计的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2 农村财务审计的牵引力分析
2.1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开始渐渐的变得规范化。虽然现在我国的农村财务审计缺乏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但是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带去了一个好消息,同时很多地方也制定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规范和相关的章程制度,这样就会为农村财务审计的规范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关于农村财务审计的研究工作在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当中。最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对当前农村财务审计模式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而且还倡导注册会计师深入到农村中开展财务审计工作,这些工作都能够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供比较重要的依据。同时很多学者在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进行研究的时候开始深入到它的本质,去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在完善农村财务审计理论体系的时候就能够提供很好的素材。
2.3 农村群众的维权意识开始不断的加强。随着我国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支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使得农村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也开始加强,这样都会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 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发展的举措
3.1 短期措施。首先对农村现有的财务审计组织机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加强审计工作的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如果进行大范围的改革肯定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在现状下让农村财务审计的外部监督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还需要对办公手段、办公条件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加大投入,改善农村财务审计的工作环境。其次对社会上的审计应该进行大力的鼓励,让他们能够深入到农村审计中,让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后要对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公示制度进行不断完善,让农村民主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长效措施。首先需要对农村财务审计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让审计工作的固有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要建立起专门的农村财务审计机构,明确农村财务审计的地位,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开展工作。对相关的规定和行为准则进行完善,建立起适合农村财务审计的具有针对性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处理。其次要制定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去不断的完善。
篇10
关键词:铁路 多元经营 内部审计
1 影响铁路经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来,铁路多元经营企业通过创新管理体制,一批规模化、专业化较强的多元经营企业(集团)已初露峥嵘,实现了由分散多头管理向资产管理、系统管理的转变;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向行使出资者管理职能的转变;实现了由过去的管理重叠向集中管理的转变。这些深刻的变化,使审计工作更加复杂,也为铁路多元经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客观条件。影响审计工作质量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审计目标是否明确。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既定方向和预定结果。审计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开展,目标的偏差将导致审计内容、手段以及技术的偏差。
其次是审前准备是否充分。审前准备是审计部门在实施审计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搜集审计资料,编制审计方案,选派审计人员等。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审计实施效果和质量。
还有,要预估被审计对象情况的复杂程度。铁路多元企业,行业多样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深化,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化。
最后就是审计人员素质及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复合型审计人才较少,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对职业的关注程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审计技术方法落后,从而严重制约着审计职能的发挥,最终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因此,重点把握铁路多元经济审计工作的要素,就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不断完善,再上新台阶。
2 加强对铁路多元经济审计作用的深入理解
首先,监督是铁路多元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要保持多元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体现深化重组改制工作的成效,审计监督是一个必要和有效的形式。对多经企业的审计监督应从企业的财务收支,重点资金、部门和经济活动,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通过监督和对问题的揭示,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
其次,充分发挥审计的服务作用。审计可以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在企业重组、改制、撤并等经营决策中为领导决策层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同时,对于一些领导关注的焦点问题、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企业经营中的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审计的形式进行调查了解,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层能够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
第三,可以通过实施“经营业绩”和“财务收支”等审计项目来确定和评价企业第一管理者的经营绩效和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为做出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决策提供基础分析依据和相关资料,可以较好预防和降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
3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把握五个环节,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首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审计工作是一种团队性的工作,个人水平素质起重要作用,但不是绝对的,要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抵御审计风险。把审计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审计项目计划结合起来,使之最优化。
二是在改进审计方法上下工夫,不断改进审计工作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确定审计目标既要善于从大局出发,紧紧围绕促进铁路发展宏观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同时,也要考虑有利于促进各单位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从而更有效的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是要学习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得鉴证和咨询服务,其目标在于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得经营。”这完全不同于传统理论上的“独立评价功能”论。
审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是由“审计立项、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跟踪整改”,这五个环节构成,缺一不可,在此重点谈谈如何把握这五个环节。
3.1 把握审计项目的针对性,抓好审计立项环节。目前大多对审计立项不够重视,考虑收缴的多,重视立项工作的少;临时动议的多,统筹考虑的少;从局部考虑的多,从全局考虑的少。这些都将影响到审计的最终效果。
3.2 把握方案的可操作性,抓好审计方案制定环节。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对其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初步测评,摸清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环节,并认真分析取得的资料。切实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审计方案特别要明确重点资金、重点单位、重点问题,方案的制定要力求细,使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3 把握提高审计的准确性,抓好审计实施环节。在审计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审计人力资源。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在审计中要善于抓住疑点,特别是对审计发现的一些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要查深查透,将有问题的资金来源、使用结果等环节全部查清,切实做到过程清楚、事实准确、定性适当。
3.4 把握提高报告的实用性,抓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方面,要考虑如何对审计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归纳和分析,形成整体概念。因此,要保证报告有比较详实的审计内容。要结合实际,改进报告的结构,集中反映那些违法违纪“金额大”、对损益“影响大”、性质恶劣“危害大”的问题。要把着力点放在主攻审计报告的作用及效果上。
3.5 把握提高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抓好跟踪整改环节。审计跟踪是确保审计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跟踪整改机制制度到位,跟踪的重点到位,跟踪措施到位。
4 不断探索铁路多经审计工作的创新意识
只有探索不断创新的思路,审计工作才能有质的飞跃。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查问题,更主要的是查出问题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献计献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铁路多经审计要从过去以查错纠弊为主,逐步转移到以评价、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提供服务上来。通过开展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帮助企业挖潜增效,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对企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调查,帮助企业对症下药,实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审计宗旨。
要努力探索铁路多经审计工作思路的创新。思路创新是以观念创新为前提的。同时借鉴和学习国际最前沿的审计理念,实现风险导向开型审计。风险导向促进了内部审计向增值型审计的转变。在内部审计日常管理工作中引入风险导向,使审计工作转向了高风险部门和高风险业务,审计工作更加高效,也更加符合管理层需要;风险管理渗透到审计项目实施中,以风险为导向引导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程序执行,增强了审计人员的风险审计意识,提高了审计成果的质量,切实发挥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改进等方面的作用。
要努力探索铁路多经审计工作方法的创新。要从财务账目的“表象”切入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内象”,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使“扩大审计领域,加大审计力度,提升内审层次”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必须坚持整体理念。内部审计必须把自己摆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为全局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建设。
要努力探索铁路多经审计工作手段上的创新。就是应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积极应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提升工作质量。搞好审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有的办公网络,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审计手段现代化和审计信息共享的目标。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