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监理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监理职业规划

篇1

(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浙江杭州31001 1)

摘要: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的提出,既有职校生特定的身心发展背景,也是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包括学业生涯设计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和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训实践等内容。职业成长规划实践教学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此提高职校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59-04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提出的背景

(一)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背景

技工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初中毕业后升入技工院校,大多数在还未完全成年的时候,就要面对择业的问题,升学的挫折、家庭的压力、同龄人的差异,造就了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因素:第一,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欲望增强。第二,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困扰。这个特定的技工院校学生人群主要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人际交往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第三,特定年龄因素的影响。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形态已与成人无异,但心理尚不成熟,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就业意识的迷惑。技工院校学生很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学校虽然对学生进行毕业培训,但主要着重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将来的工作,或者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对非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时,主要针对他们对自己专业的理解程度,对将来就业岗位的选择等,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非常迷茫,基本依赖家长、教师,缺乏主动查找相关知识,积极准备就业的意识。人际关系、就业心态等方面的问题影响着技工院校学生的成才和成功,他们更需要职业规划指导。

(二)新形势呼唤技工院校职业规划教学与实践的创新

虽然从就业率统计数据上看,技工院校的学生并不逊色于本科院校,甚至在一些地区技工院校的就业状况还好于本科院校。但冷静思考后,可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层次普遍较低,就业满意率和职业幸福感不强。技工院校学生对未来生活和职业目标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规划与准备。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让技工院校学生一进校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形成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职业目标,而不能人云亦云。目前的技工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教学管理实际,或者说不能达到最优化,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的设计 (一)概念界说 “职业成长规划”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有目的地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动机等方面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为选择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规划和设想,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和潜力,有效实现自我价值,保证个人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目标。通俗地讲,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如何实现目标。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职业观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实现对学生整个人生的职业指导。就其有效性而言,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分析,二是职业目标,三是职业知识,四是职业实践。

“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基本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系统化和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所考虑的要素是不同的。但总体说来,一些决定要素不容忽略,是必须考虑的。例如,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对外部环境的评估,个人目标的抉择以及为落实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等。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其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这对以职业性为特色的技工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鲜明体现。

(二)设计理念

职业成长规划理论是根据职业指导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形成的。职业指导自20世纪初诞生,经历了指导式咨询、非指导式咨询和生涯规划辅导三个历程。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产生并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得到检验的过程。一些专家学者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或构建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经典理论,如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霍兰特的职业性向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和麦克里兰的胜任素质理论等。这些理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和中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划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如果能通过职业成长规划对学生的潜能及其知识、技能等胜任素质有针对性地施以相应的培养与开发,就能对学生胜任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成功就业。

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成长规划教学与实践回顾

(一)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实践的反思

当前,职业生涯教育在各大院校开展得热火朝天,特别是在技工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效果不甚理想。导致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和家庭的因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

笔者对本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了一次专项调查,发现技工院校学生在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脱离实际,理想化色彩严重。主要表现在:其一,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其二,对职场缺乏感性认识:其三,职业生涯设计有些想当然:其四,缺乏实际的操作技能,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和企业需求相脱节.

(二)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的总结与推广

在学习期间,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能够指导学生规划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督促学生提前准备,准确定位。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应分阶段进行,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并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人生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具体实施步骤(1)学生学业生涯设计规划。学生学业生涯设计规划应以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学习为核心,重点放在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上。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结合自身情况,设计规划出自己的学业生涯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规划。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发现其特长与兴趣.通过学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避免盲目性,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使学生更加明确成长、成才、成功的意义,完善自我,实现学习目标。(2)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在第一学年,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为核心,重点从理论上根据新形势下职业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对择业和就业观念加以更新和心态的调整,根据专业学习及就业选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3)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训、实践。第二学年是技工院校学生专业实训、实践阶段,即是学生就业选择阶段,开展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各种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并顺利毕业、就业。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技工院校学生必将越来越重视规划个人的职业前途,更加愿意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训练,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根本在于教师。一个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在熟知技工院校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就业教育方法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并通过职业规划个案的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改变目前只能“纸上谈兵”的现状。很多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不如普高学生,多少会存在自卑心理,这就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回答无错误”的理念,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总之,我们笃信这句话:一个学生要实现职业成长,首先要完成“人的成长”。一个完成了精神成长的“成长的人”,才更有可能实现职业成长。

技工院校职业成长规划教学与实践创新概述

就技工院校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从现有的教学科研能力出发,技工院校作为职业规划研究的重要平台,整合资源,提升素质,发掘潜力,应该说有能力形成技工院校职业规划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成效。

技工院校学生在学校处于确立职业目标的阶段,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将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至关重要。做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资源及学生自己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准备迎接将来复杂的社会挑战。学校不仅应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支持,也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由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自我规划的渴望,但其各方面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理性地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迫切需要外界的指导与帮助。因此,在指导技工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应遵循针对性、多样性、阶段性及发展性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设计与职业选择。

(一)职业成长规划教学内容创新

引进SWOT分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潜力进行量化和有效测评,是职业成长规划重要的教学内容创新。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SWOT分析是检查学生的能力、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自我条件分析自我条件分析包括性格、兴趣、特长、学识、技能、思维、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评价等,可以帮助学生在发挥现有优势、特长的前提下规避、改进不足,学会适时放弃那些与自己不擅长的技能相关的职业。

职业机会分析考虑到学生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等因素,良好的职业选择应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条件为依据,应尽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内外部因素,帮助其成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外界环境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与职业相关的环境的特点及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列出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目标可以有长期、中期、短期之分,越具体越好。在此基础上,可以更为有效地制定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这些行动计划应是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主要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有目的地提升自己。

指导学生对自己职业成长规划目标进行评估与反馈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估与修订。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具有弹性的纲领,职业生涯目的、职业生涯路线、实施措施与计划等,都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及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更。因此,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地帮助其进行调整,力求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

(二)职业成长规划教学方式的创新

当前,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与需要日益强烈,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此,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是技工院校学生的热切呼唤。技工院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研究,为学生提供全程性的、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其就业质量。

在教学实践方面,要不断探索职业规划的理论体系,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尤其是技工院校教学中的职业规划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同时要鼓励本校教师不断研究教学的新成果,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理论研讨活动。技工院校在科研经费上应加大投入,在人力上应重点保证,力求创造出一流的教学理论新成果,并且应有信心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成为学科的带头人,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结语

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技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技工院校要全面实施职业成长规划教学,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先导。

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从更深层次上提醒我们,必须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加以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技工院校学生对经济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技工院校学生也应从客观现实中深刻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基于市场需求努力提高自己,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篇2

目录

一、职业理想······························

二、自我认知······························

三、职业认知······························

四、职业规划······························

五、结语·································

一、职业理想

高考之前的学习或许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当高考结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了大学学校和专业步入大学后,此时已是为自己而学习之时,大学是踏入社会的前一站,也是最后一站,如果把社会比作大海,那此时好比是驶向大海前的海港,此时不经在思考,我还需要准备些什么以应对未来的航行,能够让我在大海上持续航行,能抗的起风浪任意遨游,而不是随波逐流,更或是沉没;21世纪这是中国崛起的时代;建筑业铺天盖地,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凭着快速、高效、严谨、敬业、创新、拼搏等特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接连不断,乃至于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等中国大型基建工程输出国外。中国不断刷新着建筑奇迹与记录,使得中国被世界称作“基建狂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中国新时代建设浪潮中有一席之地,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需要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创新思想与设计;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需要独具匠心、臻于至善的工作本性;

二、自我认知

1.职业兴趣测量

按照约翰·霍兰德教授人业互择理论测试我属于S/E,偏向于社会与企业;

2.职业能力与能力倾向测量

按照约翰·通过霍兰德职业能力测评系统测评,我属于DOL类型的,系统给出如下几个职业选择:国企技术人员、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公务员、办公室职员;观察细节能力与数理能力较突出;

3.职业气质测量

按照测评统计我为“多血质”,

积极方面:灵活好动、热情活波、兴趣广泛、善于交际、富有同情心、乐观、适应能力强

消极方面:抑制了薄弱,性情浮躁。

性格特征:外倾型

4.我的职业锚类型:S(安全/稳定)

职业锚也显示了我对于财务安全性以及雇佣安全性的重视,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的我在意组织是否能够提供一份永久的职位。

5.他人评价:询问学校老师、父母家人、同学朋友等

通过以上人员询问评价描述之后对比自己实际的职业测评,评价内容与测评内容基本相符;

自我认知总结: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工程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乙方)、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会计审计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甲方)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等工作。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招投标咨询机构、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工程造价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从事建筑工程预结算、工程审计、投标报价等工作。

对比个人测评,个人发展方向预想为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项目管理咨询;

三、职业认知

建筑业的发展趋势(以下参见十三五国建规划2016-2020年)

1.市场规模目标

以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任务为基础,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全国工程监理、造价咨询、招标等工程咨询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8%;全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年均增长6%,进一步巩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1)促进大型企业做优做强,形成一批以开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工程总承包为业务主体、技术管理领先的龙头企业。

2)大力发展专业化施工,推进以特定产品、技术、工艺、工种、设备为基础的专业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建筑工人,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万。

3)加强业态创新,推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务方式和企业不断产生。

3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1)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2)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

3)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

4)政府投资办公建筑、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4.是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

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5.工程造价改革

1)改革工程造价企业资质管理,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

2)统一工程计价规则,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

3)建立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

4)积极开展推动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各项新型工程计价依据的编制。

6.工程质量

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

5.其它方面

1)资质方面,工程咨询资质已取消,招标资质拟取消。

2)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开展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项目管理咨询服务。

小结:由于本身所学为建筑工程技术,后期会重点关注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对工程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和绿色建筑最为重点学习项目;

四、职业规划

1.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五个时期

学习期:起止时间:2019年-2022年

预期目标:学好专业知识,弥补自己的劣势和不足,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成为优秀毕业生。

实习期:起止时间:2021-2022

预期目标:此时为实习期,做到谦虚好学,应用知识积累经验,学习处理好社会关系,做到从优秀学生到优秀职员转变,成为工作优秀大家喜欢的职员;

工作期:起止时间:2022-2024

预期目标:成为一名正式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继续虚心学习与求教,争取在最短时间积累到最丰富处理工作的经验,同事不算关注与学习本专业新知识,考取对应职业资格证书;

发展期:起止时间:2025-2028

预期目标:已有专业资格证书人员,并职位晋升,能独当一面,做好自己负责的工作板块,处理好社会关系,将工程实际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工程中的各类技术处理方案,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并继续深造学习考取高级专业资格证书;

稳定期:起止时间:2029-以后

预期目标:已拥有专业资格证书,晋升更高级的职位,此时无论专业知识与职位都已较成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达到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2.关于考证与晋职称

可以选择的证书有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结构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大专毕业后3年评助理工程师,证上助理工程师后4年评工程师,即大专毕业后7年可晋工程师。大专毕业原则上不允许评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后1年后自动转为助理工程师,评为助理工程师后4年评工程师。即本科毕业5年后评工程师。在获工程师职称5年后可有资格评高级工程师。

了解到土建行业没有中级职称找工作很难,毕业后如果不能快速考取到中级职称,会影响到后期发展,所以毕业中作后考取中级职称将会是我第一个目标,不能再工作中考到中级证就会变成在工作中朝九晚五的普通工作,造成不断跳槽甚至更换行业,很难出头,随意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规划提升进步;

3.未来方向

据了解对建筑师来说入行10年以后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发展方向了。

1)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工作的范畴已经分化为建筑策划(概念)、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和建筑实施(施工图及服务)三个方向:建筑策划主要是提出设计理念,提出项目构想;建筑设计就是把上述理念和构想进一步规范化、工程化、技术化,使之成为可以通过审批的方案文本;建筑实施包括施工图设计和施工配合。

2)从建筑师的关注方向还可以分化为管理型建筑师与技术型建筑师:管理型建筑师善于掌握建筑项目的整体运作,从项目的洽谈、业主沟通,到设计班子人员组成,设计计划和配合施工等;技术性建筑师擅长建筑的技术环节,从建筑的设计构想到与各专业的技术衔接等均能做到井井有条。

未来的方向将会在毕业工作后据自己实际工作经验选择合适的方向;

篇3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企业需求;校企协同

就业竞争力是一种多层次的集合体,它既包括专业知识、学历、学习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技术技能”,又包括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因素决定的“概念技能”,又称职业核心能力。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在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包含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两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及分析

国家高职院校的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90年代末发展步伐加快,高职院校的前身多为中专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建立后,学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分流为延续中专中职模式及“本科压缩饼干”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特别是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段缺乏对企业用人素质需求的了解,在校期间缺乏有计划地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

二、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意义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方面均具有促进作用,对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发展、企业用人乃至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指导中国今后十年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六章中关于职业教育的阐述,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从就业的角度研究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能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令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充分了解社会需求,找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适应就业竞争的挑战。目前,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两种错位:(1)多数高职在校生只满足以及格成绩完成必修的课程,缺乏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思维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2)就业心态浮躁,眼高手低,盲目攀比,轻易跳槽。

3.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育部门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但是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导,否则其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另一方面,国家关于高职政策法规的制定也应以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依据,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对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尤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4.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

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不但能节省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还能令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的发展,更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从调查中获得企业用人素质需求现状信息,根据需求信息协同企业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构建并不断完善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模式。

1.对企业用人的素质需求进行详细调查

选择院校相关专业所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查,获得行业企业各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及职业晋升途径,以之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依据。用人企业不同的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同。

2.根据需求信息协同企业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培养

根据调查获得的需求信息协同企业对高职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分两步进行,一是协同企业在素质培养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二是在能力培养中进行分类培养。

3.构建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模式

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完善的培养模式。构建健康、高效的校企协同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模式,是保证高职学生获得良好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模式的构建以企业用人的素质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发动专业建设的全体教师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程培养,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全方位渗透。

四、评估指标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有两个目标:(1)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问题。(2)解决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因此,评估指标也包括此两方面。在就业质量方面,因高职毕业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用人企业,故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估应以用人企业的评价为主,学生自身的满意度并重。故此,评估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效果可从高职学生的就业率、用人企业满意度、学生就业满意度、学生职业规划实现或职业晋升情况等方面进行。

五、效果分析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监理、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前,学校充分调查了通信工程监理龙头企业广东达安项目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建筑材料龙头企业广东建华管桩集团有限公司,获得通信工程监理专业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的人才素质需求和企业员工晋升途径等资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字] 监理;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

前言

实现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一直以来是建设企业长期致力奋斗的目标。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的监理企业却没能站在战略化的高度实现对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局限性、对监理工作与造价管理内在联系认识的不足也阻碍了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理工作都处在职能有限、权责划分不清的尴尬发展境地,服务内容、对象单一、侧重强制性的委托方式、服务范围狭窄、组织机构单薄、管理人员匮乏等落后方式使监理工作更加缺乏技术含量,很难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新发展局面。

监理在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1业主强烈的需要监理队伍行使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职能

建设工程项目从运转初期开始就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市场调研、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资金筹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保养维修、营销策略、客户管理等工作,这些纷繁复杂的管理环节单靠业主的一己之力是无法高质量完成的。众所周知,业主作为投资方其优势体现在对市场的科学评估、投资方向的正确把握上,倘若一味的将精力浪费在繁杂的企业管理中,则必然会动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牢固地位,因此,广大业主只有转变思路、合理定位,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将监理的造价管理作为自身能力的发挥,才能对建设项目进行高效、全方位的管理,监理行业的出现正是为业主打了一剂强心针。

2、2有利于监理行业的自身发展建设

我国正处在监理行业建设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中存在着诸多设置不合理、发展不完善的现象,有违了业主的建设初衷,因此其工作成果很难得到广大业主的认可,长此以往将造成监理行业的恶性循环。为了使行业的不利发展现状得到根本的改善,监理必须明确其对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根本意义,发挥有效的成本控制、造价管理职能,提供高水平的咨询服务,才能最终使业主在稳定的经济效益提升中看到企业未来的希望。

2、3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涵盖了对施工设计图的预算及竣工结算的造价管理,主要由业主聘请的造价咨询机构或招投标机构进行具体工作的实施,而这一咨询管理工作的滞后使其很难发挥在前期投资的决策导向、设计阶段的合理介入及对工程施工阶段的有效管理。因此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监理工作与造价管理的密切结合关系,将造价管理纳入监理业务的工作范畴,致力于监理业务的合理扩展、横向拓宽才能最终充分发挥监理工作提高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作用。

全面构建以工程造价控制为核心的监理体系

3、1站在战略化的高度实现全过程的监理管理

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快监理企业的体制变革,拓宽行业交流、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是监理企业强化自我,构建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企业框架的核心。监理企业只有积极主动的开展咨询服务,拓宽市场份额,开展切实有效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摆脱施工监理的落后套路,努力实现向施工前期咨询、招标机构、施工材料及设备采购辅助管理、决策及合同制定顾问等项目的延伸与拓宽,才能使构建以造价控制为核心的监理管理变为现实。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监理的全过程控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监理企业的全过程管理是一项涵盖广泛、业务强大、服务多样化的长期建设任务,因此需要构建一支功能完备、业务素质过硬、系统理论扎实、承担职能广泛的人才队伍,通过团队的共同协作、上下一心、努力奋斗、顽强拼搏才能最终使企业通过分阶段的目标制定朝着健康、向上、高质量服务、高水平建设的方向不断迈进。因此,面对企业长远、强大的发展目标,我们只有通过企业科学的人才招聘、定期培训机制、业绩考核、成绩评估,提升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定期的聘请行业拔尖人才开展讲座、行业交流与指导、发掘企业骨干、引进精英人才,以员工的职业规划拓宽其发展渠道,为他们努力营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提升自我的空间,促进与国外企业的人才交流、经验互补才能最终构建一支科学、向上、努力进取、经验丰富的人才管理队伍,并为实现监理企业全过程控制贡献力量。

3、3强化基本保障,完善政策法规的全面建设

有了监理企业战略化的发展目标、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建设,我们还应通过完善政策法规的全面建设为企业提供有力的发展保障。目前,我国专业的监理人才十分缺乏,浑水摸鱼、专业技能差的监理人员大有人在,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约束,为专业人员提供统一的标准考核平台,才能真正的规范行业秩序,提高监理人才的准入门槛。同时为了规范监理的市场交易行为,我们还应大力的构建统一的工程监理招标制度,采用政府投资工程必须公开招标的制度约束,利用基于质量选择的原理规范监理的工程招标行为,杜绝为了中标人为压低价格不顾行业秩序破坏招标规范的恶意竞争现象发生。另外对于非政府的投资项目,我们可通过有目的的引入业主意愿的招标方式充分体现业主参与监理、规范监理的职能,使相互信任的监理招标工作更加公平、合理、高效。再者我们还应充分的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使监理行业在有效的宏观管理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结语

随着我国监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进军国际化的进程指日可待,我们只有不断的丰富国内建设市场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监理在建设工程中的全工程造价管理职能,引进行业人才、构建专业团队,实施企业内部整合,促进行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监理企业的全面提升,为打开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5

[关键词] 计量与计价 行动导向教学法 教学 实践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是工程造价专业和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融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施工工艺等为一体,同时又为后续专业课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应用性强,覆盖面大,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一、充分借鉴先进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体系

(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度够用为原则,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要向融“教、学、练”为一体的方向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应明确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的原则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要适合学生特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对原有教学大纲中应用性强的内容要加强课程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实践空间,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理解透彻,通过练习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能力能够达到螺旋上升结构的扩展和提高;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入手,明确各专项基本能力的教育目标及培养要点,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项目贯穿能力培养,行动促成能力形成为目标的整个教学结构体系。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由“授之以鱼”逐渐转变为“授之以渔”。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能力等专业能力以外的社会综合能力的提高。让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身心健康的走到社会的各个岗位,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以专项基本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能力训练大纲和评价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到建筑、水利、交通、冶金建筑、矿山建筑等行业进行就业。他们将成为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材料员、试验员、资料员、安全员、测量员等专业的职员并有机会考取这员的岗位证书。明确了专业人才需要培养的能力后,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将各教学环节围绕专项基本能力进行,确保教育教学过程对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按照教学规律,在有效的时间内合理安排专项能力的培养就是第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更新

针对目前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调整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依据专业特点,在阐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讲解,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为继续教育和深造留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将课程的内容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单一的书本内容,扩展到实际案例中,不断带领学生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用职业生涯设计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

在开学之初,向学生们介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能够在哪些部门任职。鼓励学生在入学初期就进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例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房地产公司、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家有关审计部门、银行等一些相关部门进行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控制、工程招投标等相关专业的工作。学生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如参加专升本考试。向学生介绍他们毕业后将面临哪些职业考试,以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为例。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造价员、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3、改善教学手段培养动手能力,增加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结构式课程。

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够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如图,第一种是传统采用的单向教学模式,只有老师讲,学生只是听,有些学生不听只看,还有些干脆睡着了;第二种是经常采用的双向教学模式,课堂上有问有答,有交互活动,学生有反映;第三种是提倡采用的组织教学模式,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这时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实践证明,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的关注度能够达到95%以上。大部分学生都非常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情境的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从新的架构,使基本理论知识融于相应的能力情境中,形成能力-知识情境式课程结构。在教学方法上,对课题时间进行巧妙调整,如在工程量清单文件编制情境,就采用了主持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询问法、案例教学法、小组拼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方法的应用既丰富了课题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团队合作的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方法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能力等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手段的应用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校企合作,编制开放式教材

我校先后与鹤岗市126家建筑企业联合,签订了定向实习实训的合作协议。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利用校企联合的机遇,针对能力-知识情境,将原教材进行解剖、分析、提炼,与企业结合,以企业实际工程造价编制为背景,编制“真实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编制开放式教材,突出教材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通过具体的任务引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重组教材知识。由于预算编制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可培养学生学习工程造价的信心和激情。这一点对高职学生很重要。

三、实践效果

1、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深化了教改。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由培养理论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培养方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校企联合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实践性强。利用我校与鹤岗市的126家建筑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理论知识后,会到全市的建筑企业进行半年的实习,主要从事工程技术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实习结束后学生回到学校进行最后一学期的学习,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学和实践生产上得到互动,同时使得到了全面发展,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通过学生到企业的参观学习和与技术人员的沟通,加强了学生们学习好理论知识的信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鼓励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大胆学习

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部分考生有很好的学习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中,还要鼓励这部分学生加强自我培养,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

四、结论

根据岗位群从制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入手,建立教育产、学、研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强化教育教学手段研究,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就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几方面的调整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

参考文献 :

[1]姜大源.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杨振升.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J].中国职业教育,2005(9)

篇6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

与组织程序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篇7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教学;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教学的主干专业方向。按照知识结构体系和实际的需要,可分为“居室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店面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分支课程。室内设计的基本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建筑室内设计的能力,创造出功能和美学完美结合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掌握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与规律,熟悉施工工艺与材料构造。

当代室内设计的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年,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日趋完善,理论相对成熟。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设计消费市场的扩容,体现之一就是居室的设计装修成为了必然,人们甚至乐此不疲地进行重复装修以满足对改变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追求。市场的增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然而,近几年的职业院校室内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对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设计思路狭窄,设计表现能力欠缺,交流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而职业院校学生在理论体系、学历结构等方面又无法与同台竞争的本科生、研究生相比,这就直接导致就业情况的不良。以上情况说明。现有的职业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设计市场的人才需要。

一、现今职业教育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维固化。众所周知,在设计领域,引自苏联的美术基础教学已广为人们所诟病(试想,具象,刻板的思维方式如何产生具有抽象理念的、鲜活而富有张力的设计作品?),而大多数的职业教育现在仍沿用传统美术教学方法。这种老化的美术基础课程对启发型设计基础课程时间的挤占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化,耽误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早期培养。而且设计基础类课程又大多采用通用教学科目,如室内设计专业与平面设计专业通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诚然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美术功力的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其对设计修养的培养针对性不强。

(二)专业科目不足。职业院校往往开设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分类较粗、数量较少、教学时间不足。一般在第2学年下半学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在进行1~2门专业课程后,学生就面临毕业设计与就业实习。短促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理论不系统,再学习能力不强;实际操作锻炼少,知识体系无法与现实应用接轨。

(三)教育模式陈旧。从两个角度来看待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从教师的角度,多数还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的授课方式,这一方式最大的问题是限制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与研讨,教师的理论和经验得不到很好的传达,学生学习还是以教材、教师为核心,处于被动式的教学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往往单独完成作业,根本不存在团队协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大型设计项目是需要多方面的大量人才作组织保障的,例如,在餐饮空间这类大型设计项目中,需要多人、多部门合作,如果他们之间的协同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项目的瘫痪或重大设计施工事故。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现今的教学方式大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而教师援引的案例,学生又没有现场体验的机会,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进行思考;在实训阶段,课题大多虚拟,无法全程体验设计过程,无法掌握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学生毕业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继而再解决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问题。为了能使专科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从行业低端切入,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要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重点。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设置合理的设计基础课程,完善专业课程结构。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步入职业学校后,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传统的基础美术教育,而对其直接进行更具导向型的设计基础教学。例如,第1学年重点开设设计素描(透视与手绘技巧)、设计色彩(色彩搭配能力)、空间构成(空间意识和想象能力)、人体工程学(含环境心理学)、效果图表现软件(3dmax、photoshop等)、室内设计风格等。

将专业课程进行细化,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如,从第2学年开始展开专业课的学习,开设居室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店面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

(二)形成“团队对团队”的模式。

即专业课程采取用教学团队应对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以专业课程结构为划分基础,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由具备一定研究、设计、开发实力的师资组成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担负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研究特长、优势,分别承担细化的教学任务。如在餐饮空间设计教学中,学生提出涉及建筑,文化、材料、灯光、家具等多专业、多学科的问题,一个教师往往难以解答,指导也不够全面深入,只有团队式的师资力量,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多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可有效降低教师的主观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而且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和缺点,便于因材施教。

学生建立多人小组的基本设计单位。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除居室设计一般是由个人独立完成外,其他室内设计项目,如办公空间、餐饮空间这一类大型项目,设计工作往往是由一个设计团队完成。在教学中,可以将3-5名学生组建为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进行设计实践。以小组为一个基本单位,共同完成一套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工作,同学间相互协作支持,在讨论中相互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以项目带作业”方式进行教学。

构建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知识系统,即以教学团队带领学习团队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教学实施院系进行设计项目的联系,学生团队进行设计、投标,教师团队则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把关。学生对实际工作中的设计项目有整体性的把握,掌握项目实施的流程,熟悉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可完成掌握一个具体工程所需的知识。

一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环节:学生参与客户交流及任务书的判读、进行现场勘察与测量,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初步构思,而后以内部说方案的方式与同学和教师展开讨论和推敲,经过必要的拓展和修正之后集体参与投标,最后进行施工图纸的绘制,完成工程监理。教师就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以工养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