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

篇1

一、严格招标控制源头

就我镇今年正在实施的1.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体及追加工程为例,两项工程总投资额达3750万元,中标单位均为外地公司,资质均符合招标要求。但项目的实际中标人确是借用资质的本地个体“包工头”,持被借用资质单位的法人授权委托书,全程参与工程建设。虽然符合招标手续,但实际却他们却不具备承接工程的资质,为支付高额的借资质费用,对分包班组层层压价,小班组必须通过偷工减料才能确保盈利。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五大员”不到位,业主单位除轻微的予以处罚,无其他抓手可管理中标单位。建议区招投标主管部门加强源头控制,明确对投标人注册地或以往业绩实施地点进行限制,尽量限制非南通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同时,还应加强打击力度。发现借用资质的,依据有关规定,首先出借资质证书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处以罚款并一律取消其在通州的投标人资格。

二、加强培训充实队伍

乡镇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业主单位,在工程的推进及质量管理上不能完全依赖监理单位。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参与工程管理,但目前基层最缺乏的就是其相关的年轻技术人员。所以要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是从水利站、机关、村居等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业队伍,参与工程建设,技术骨干做好工作经验的“传帮带”,鼓励年轻同志在一线历练,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岗位需要,为专业人员的更新换代充实好后备力量。二是组织部门每年在招聘公务员时对于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适当向项目乡镇倾斜,同时镇组织部门严格按照专业分配到项目建设岗位,通过实践锻炼,结合理论知识,培养能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专业人才。三是适当考虑返聘原岗位技术骨干,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工作职责,奖罚分明,为基层设施建设发挥余热。

篇2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灌溉排水;塔营子镇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33-1

1 项目区概况及土地限制因素分析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行政隶属阜新市,是以种植旱地为主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是辽宁省商品粮基地之一。项目区位于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地貌上属低丘平原,其土地利用类型以旱地为主,项目区建设规模内基本上没有灌溉设施可以利用,其排灌系统骨干设施不具备,局部地块土壤质地偏砂,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地产出率低,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资源,所以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急需提高地力,提高单位耕作面积土地产出率。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义

高标准农田可以定义为:具有充足的水源保证,同时土地相对成片且肥力较高,排灌、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的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耕地[1-2]。而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3]。积极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辽宁省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要求及《阜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选择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申报项目。

3 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分布19块其他草地,土地平整面积13.5168hm2,总平整土方量为:挖方3.3788万m3,填方3.3788万m3。

项目区需要客土1处,面积为0.1989hm2,根据现状客土地块与周边耕地的高差确定填土深度为0.6m,共需回填土方量为1193.4m3。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项目区北部需打179眼机电井,井径0.4m;项目区以南实际打沉圈井93眼,井径1m。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地处绕阳河河谷平原,其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务欢池河和押京河形成天然的排水系统,承泄项目区的地面径流和外来客水。本次规划仅对部分水泥路布设土质边沟,边坡比1:1,上口宽1.6m,下口宽0.4m,沟深0.6m,规划19360m,采用机械挖土质排水边沟土方量11616m3。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1)农桥工程。项目区内排水沟道与田间道相交时,均布设农桥,项目区共布设农桥5座。(2)涵管工程。为了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道路与排水沟交叉处以及跨越排水沟下地共布设涵管34座。结构型式采用管径Φ=300mm。

3.3 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修建水泥路6条,路宽5m,总长12595m,填筑30cm厚的碎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项目区修建砂砾石路18条,路宽5m,总长21138m,填筑30cm厚的山皮石路基,铺设20cm厚的砂砾石路面。

3.4 护坡工程

在通往下兴隆地的3号水泥路南侧规划护坡工程,长53m,采取浆砌石砌筑,坡面斜长2m,边坡比1:1,厚30cm。浆砌石工程量31.8m3。

4 效益分析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将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将提高0.92个百分点。

本项目总投资预算为1826.5900万元,按建设规模816.9867hm2(12254.8005亩)计算,每公顷投入量为22357.59元,每亩投入量为1490.50元。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项目区每年纯利润为1305.2521万元,扣除现状产值902.9546万元后,每年净增产值402.2975万元。按还本年限法进行静态分析,预计投资回收期为6年。静态投资收益率为22.02%。

5 结论

通过对阜蒙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规划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主要采取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预计新增耕地13.5168hm2,新增耕地率为1.65%,每年净增产值为402.297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 程炯,李新通,谢剑斌,等.丘陵地区人均半亩(333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J].福建地理,2000,15(4):10-13.

[2] 冯守杰,李有庆.加强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J].财会研究,2009(17):64-66.

篇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差距度;投资度;指标体系;评价;什邡市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3-004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3008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1]。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0月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明确到2015年,再建成2.67×107 hm2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基本农田集中投入和全域整治新机制,继续实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建设,新建5 000处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此举对于增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3]。

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相比,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面的研究略显不足。当前研究大多侧重于政策解读和宣传方面,也有专家[4-8]就如何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战略思考和具体措施,还有土地整治实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2,7-12]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然而尚未见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现状评价方法的研究,更缺少研究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差距度和差别化的投资的相关研究,而这方面的研究能有效确定建设区域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厘定基本农田现状与建设标准之间的差距,并使资金投资与现状相匹配,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资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落实和建设好2.67×107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意义重大。

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上,国内外学者关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了理论基础[5-15],也有学者从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两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而耕地整理现实潜力在评价时,主要从待整理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区位、待整理土地本身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16-19]。冯锐,吴克宁等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等要求,运用理想解逼近法和限制因素组合法,对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做出时序安排与模式分区[20]。本文借鉴已有成果,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为例,在调查基本农田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实践经验和专家意见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构建差距度模型计量反映基本农田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距,构建投资度模型计量反映差距度与投资额之间的关系,以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时空安排,也为土地整理规划及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1.1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①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工程系统理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②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使之能较准确地反应基本农田的现状;③确定评价单元,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和行政村的相对完整性,本文以各行政村内的耕地为评价单元;④构建差距度gap degree (GD)模型和投资度investment intensity (II)模型,计量反映各评价单元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程度以及差距度和资金投入的关系。通过ArcGIS9.3建立数据库,利用综合评价法对评价单元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S,大于或等于标准值的表明没有差距,用0表示,暂不需政府投资;⑤采用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对小于标准值的评价单元进行分级,差距度为1级表示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最接近,表明评价单元现状较好,相应投资较少,5级表示与标准值最远,表明评价单元现状条件最差,相应投资最大;⑥案例分析与运用,检验模型和方法的正确性。

刘建生等: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1.2评价指标的选择与权重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的原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划入的基本农田[1]。根据目标体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将建设分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21],建立指标体系应围绕5大工程建设以达到建设目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特尔菲法,选择15位相关专家,经过两轮打分得出权重。指标及权重见表1。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技术要求,土地平整应实现田块集中,耕作田面平整,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1],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田块集中度、田块细碎度、田块分维度、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5个评价因子。田块集中可减少耕地的耕种成本和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耕地规模经营[22],可用田块集中度表示,即评价单元内农户平均经营田块个数的多少;耕作田面平整主要通过田块耕地坡度,细碎度、田块分维度3个指标反映,耕地的坡度较大,则不易采用机械化耕作,因而生产成本通常较高,细碎度、分维度也间接反映田块的平整度;有效土层厚度是耕地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耕作层土壤理化指标满足作物高产稳产要求方面选取有效土层厚度这一评价指标。

(2)灌溉与排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指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喷微灌工程、排水工程渠系建筑物工程、泵站及输配电工程[1],应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要求,本文选取灌溉设施设计保证程度、排水设施状况2个指标。灌溉保证率可用有效灌溉面积百分比表示,即以正常供水年内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表示;灌溉设施条件指单位基本农田面积内的水利设施长度,根据土地现状图数据用Arcgis9.3量算评价单元内的水利设施长度。

(3)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业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田间道和生产路[1],用通达度表示,田间道路通达度高,说明田间道路建设状况好,连通性高,以田间道路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率表示[22]。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同时农田防护林网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3]。根据实地调查分好、较好、较差、差四等分别赋值4,3,2,1。

(5)其他工程。除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环境工程以外但与基本农田建设相关的其他工程,根据其他工程配套的实际情况赋值。

(1)数据标准化。由于收集的数据单位和数量级别不统一,在评价前应对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纯数值,使结果落到[0,1]区间,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2.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什邡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和德阳市西南部之间,距成都市60 km,德阳市20 km,位于成都一小时经济辐射圈内,并在成德绵经济带中处于有利地位,属于西部经济社会发达和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地形为西北-东南走向,呈长条形形状,居龙门山中段,103°47′-104°17′E,31°01′-31°37′N。2010年,什邡市幅员面积820.3 km2,耕地面积22 964.58 hm2,占土地面积的35.36%,其中平坝、丘陵、山地分别占耕地总数的88%、3%和9%。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平坝地区,基本农田面积19 911.27 hm2,主要分布在皂角、回澜、元石、禾丰、马井、隐峰、师古、南泉、马祖、双盛、湔氐等镇。

什邡市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1江2河3渠”,即石亭江、小石河、鸭子河,人民渠、红岩渠、大寨渠。全市耕地以水田为主,有少许旱地和水浇地。据什邡市农业局中低产田情况的调查报告,全市土壤耕层深度比较浅,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面积的62.25%,耕地质量急需提高。本文以什邡市的行政村为评价单元,以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101个村的基本农田为研究对象,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变更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来源于2010年什邡市统计局的《什邡市统计年鉴》和2011年12月和2012年4月份的现场调查数据、问卷数据,耕地分等定级成果(2007)来源于什邡市国土资源局。从2010年土地变更数据的地类图斑中提取基本农田图斑,运用ArcGIS9.3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其图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区图和坡度图进行叠加分析,扣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坡度>25°的耕地区域。

2.2差距度与投资度计算及分级

用ArcGIS9.3建立的数据库,利用构建的差距度评价模型对什邡市的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对照已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相对应的综合值,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根据投资度模型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投资额,再采用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级,如表2,差距度为0级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投资也为0,GD为5级的现状条件最差,投资应最大。什邡高标准基本农田差距度和建设投资分级

(4)在明确什邡市的差距度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后,结合资金情况,按照先易后难、先难后易或者难易结合的原则,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支撑,为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和投资决策提供多方案参考。通过对运用GD和II模型的运用,确定什邡市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值为0930,已经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村7个

3结论与讨论

(1)本研究严格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按照土地整理工程系统理论,确定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构建评价体系,通过什邡市的案例运用,能较准确反应待建设的基本农田现状,现状条件比较好、差距度较小的基

(2)构建了差距度(GD)模型和投资度(II)模型的,计量反映耕地现状与高标准基本农田之间的差距程度和相应的投资额度,为差别化投资、有效配置建设资金提供科学参考,也能指导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金、空间和时序安排。

(3)本研究在差距度和投资度匹配上做了有益探索,但评价指标体系中少量评价指标难以量化,只能定性评价。科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包括经济社会条件、政策限制、行政导向等,这些因素之间又互为交叉、互为影响,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冲突,必须经过综合分析、全面评判,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如何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国土部门搭台、相关部门集中投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体系,加大涉农资金在地方上的统筹力度,解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投入分散的问题,以建设促保护,以建设促发展,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解决现有耕地田块破碎度的有效手段,并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同时,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如何做好公众参与,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正确处理好建设中“科学”与“民主”的关系,解决权属状况复杂等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都是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 1033-201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Construction Standards, High Stanolards of Farmland, TD/T1033-2012[S].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2]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 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Liu Xinwei, Li Jingyu, Zhao Cuili.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3): 1-5.]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Yan Jinming, Xia Fangzhou, Li Qiang. Top Strategy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4): 1-9.]

[4]李少帅,郧文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Li Shaoshuai, Yun Wenju. Issues and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nd of Basic Farmland[J].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2012, 14(3): 189-193.]

[5]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 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2):46-53.[Liu Jiansheng, Yun Wenju, Zhao Xiaomin. Typical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Readjustment: A Comparative Study in Wuxing District, Zhejiang Province[J]. China Land Science, 2013,(2):46-53.]

[6]陈百明,张风荣.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Chen Baiming, Zhang Fengro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Indicators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1, 16(3): 197-203.]

[7]王静,张凤荣,郭旭东,等. 县级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53-56.[Wang Jing, Zhang Fengrong, Guo Xudong, et al. Assessment Methods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at County Scale[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20(2): 53-56.]

[8]薛剑,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与规划建设规划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3.[Study on the Criteria and Plan of Wellfacilitied Capital Farmland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in Fujin City,Heilongjiang Province[D].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9]U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es[M]. New York, 1996.

[10]Tan Shuhao. Land Fragmentat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3): 272-285.

[11]刘建生.农村居民点整治之模式识别、潜力测算和布局优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Liu jiansheng The Research of Pattern Idemification Potentiality Calcul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D].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3.]

[12]战金艳,史娜娜,邓祥征.江西省耕地转移驱动机理[J].地理学报,2010,65(4):485-493.[Zhan Jinyan,Shi Nana,Deng Xiangzheng.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s in Jiangxi[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4):485-493.]

[13]薛剑,郧文聚,杜国明,等.基于遥感的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差异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245-251.[Xue Jian,Yun Wenju,Du Guoming,et al.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Use Pattern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4):245-251.]

[14]Petr Sklenicka. Apply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Land Consolidation Effect to Three Contrasting Study Areas in the Czech Republic[J]. Land Use Policy, 2006, 23(4): 502-510.

[15]Gonzalez X P. Evaluation of Land Distributions with Joint Regard to Plot Size and Shape[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4, 82(1): 31-43.

[16]张正峰,杨红,谷晓坤. 土地整理项目影响的后评价方法及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313-317.[Zhang Zhengfeng, Yang Hong, Gu Xiaoku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Post Impact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12): 313-317.]

[17]张正峰,陈百明,郭战胜.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8,18(5):37-43.[Zhang Zhengfeng, Chen Baiming, Guo Zhansheng. Indicator System for Evaluating Arable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J].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18(5): 37-43.]

[18]付清,赵小敏,乐丽红,等.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208-213.[Fu Qing, Zhao Xiaomin, Le Lihong, et al. Evaluationon Multisuit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GIS and Nichefitness Model[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2): 208-213.]

[19]吴飞,濮励杰,许艳,等. 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与决策[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70-277.[Wu Fei, Pu Lijie, Xu Yan, et al.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for Selec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Prime Farm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9, 25(12): 270-277.]

[20]冯锐,吴克宁,王倩. 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Feng Rui, Wu Kening, Wang Qian. Time Sequence and Mode Parti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Zhong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2): 243-251.]

[21]吕婧. 中国土地整理工程体系的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89-92. [Lü Jing.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System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8, 24(9): 89-92.]

[22]郧文聚. 关于加快土地整治创新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5.[Yun Wenju. Thoughts on Accelerating Land Consolidation Innova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6): 1-5.]

[23]郧文聚,宇振荣.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Yun Wenjun, Yu Zhenrong. Ecological Landscaping Strategy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1, 27(4): 1-6.]

篇4

据新华社电 国务院总理2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持续为实体经济减负;部署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推硬业升级发展;确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夯实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基础;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大力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简政放权的关键内容。2013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推出减费降费措施,中央层面统一取消、停征、减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496项,地方取消收费600项以上,2015年以来又出台了一系列减少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企业社保费用支出的举措。但必须看到,目前收费名目较多、乱收费等问题依然突出,给企业加重负担。下一步,要深化认识,深挖潜力,国务院部门要带头以更大决心进一步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费,尽快推出一批制度性、管长远、见实效的清费举措,加大审计、督查力度,坚决取消事业单位不合理收费,坚决杜绝中介机构利用政府影响违规收费,行业协会商会不得强制企业入会或违规收费。要抓紧建立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切实减少涉企收费自由裁量权。让企业和群众切实得到实惠,为市场增添活力。

会议认为,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快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一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打破区域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限制。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把应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二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高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方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培育咨询、施工等专业企业。三要加强承包履约、劳动用工等管理,严防拖欠工程款。实行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中国建造”品牌。

会议指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强调,要紧密结合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等,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健全规划、资金等统筹机制,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协调开展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生态保护等建设。二是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建立全国统一数据库,依托遥感监测等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投资建设和管护。

会议通过《农药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草案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严格全过程管理。将原由多部门负责的农药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解决重复监管、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对农药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建立进销货查验、质量检验和废弃物回收等制度,鼓励减少农药使用量,加强剧毒、高毒农药监管。二是强化主体责任。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农药安全和有效性负责,要求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及时召回有严重危害或较大风险的农药。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生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在原有处罚措施外,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加大惩戒。为餐桌上的安全提供法治保障。

篇5

关键词:土地整治;分区;对策;黄山市

一、前言

土地整治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对未合理利用土地的整理,因生产建设破坏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修复,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活动。土地整治规划是开展土地整治活动的重要指南,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整治分区是在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条件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子区域,这些子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和工程措施相对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每个子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明确区域土地整治方向。黄山市地形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开展该区域土地整治分区研究,明确各分区土地整治方向,对增加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全市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等都意义重大。本文在明确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域功能、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区域发展趋势等因素对黄山市进行土地整治分区,分析适宜各区域的土地整治方向,并提出完善区域土地整治的相关对策,旨在为黄山市今后开展土地整治活动提供参考。

二、黄山市土地整治目标

(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大规模实施农村土地整理与补充耕地相结合的土地整治项目,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严格落实耕地补充任务,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任务,保证等质等量足额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城镇发展用地占补平衡指标需求。

2011~2015年期间,安排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土地整治总规模35286.30公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200.00公顷。

(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农业综合 开发项目”和其他土地整治项目为载体,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2011~2015年期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0000.00公顷,经整理后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城乡建设用地整理规范有序推进

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重点加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逐步推进自然村落的撤并与整合,发展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从自然聚集、散落定居向集中规划、配套建设转变。加大旧城镇、“城中村”和旧厂矿改造力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得到优化,环境得到改善。

2011~2015年期间,整理农村建设用地214.52公顷,建设美好乡村409个(省级中心村90个、市级中心村16个、自然村303个)。

(四)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适度开发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避开生态脆弱区和退耕还林区以及水土流失区,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有效补充耕地数量。

2011~2015年期间,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502.82公顷,补充耕地322.69公顷。

(五)土地复垦稳步推进

加大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利用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确保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40%以上,及时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恢复和增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服务功能。

2011~2015年期间,全市土地复垦规模83.48公顷,补充耕地43.39公顷。

(六)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对废弃工矿用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耕复绿、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局部生态环境,为打造“和谐、生态、宜居”黄山创造条件。

三、黄山市土地整治分区

(一)城市功能拓展区

该区面积33255.7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4%,主要分布在屯溪区和黄山区,共11个镇(街道)。本区位于盆地及河谷地带,城镇用地和大型工矿用地集中,是黄山市社会经济活动最为密集的中心区域,是未来城镇建设发展区。该区域耕地面积比例大、农业生产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长期的开发建设和工业生产,对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土地整治方向以城乡建设用整理为主。加强旧城、“城中村”、工矿企业用地升级改造,逐步完善基础、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在充分挖潜现有建设用地潜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步推进城镇低效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价值。

(二)中部平畈岗丘区

该区面积92739.9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9.58%,主要分布在歙县、休宁县和徽州区,共12个乡(镇)。该区位于盆地及丘陵地带,区内有部分中心城镇和文化旅游区,工业企业分布相对集中,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耕地面积比例较大,农业生产基础好。

土地整治方向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产、稳产、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

(三)北部山地旅游生态区

该区面积426000.90 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4.02%,主要分布在黄山区、休宁县、黟县境内,共37个乡(镇)。该区处于山地丘陵地带,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和太平湖均座落于区内,区内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良好的、重要的生态功能价值,对发展黄山旅游经济和维持黄山市生态支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整治方向以土地综合整治为主。坚持土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在不影响生态修复功能的前提下,进行荒草地和滩涂等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修建和完善灌排系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太平湖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调整并优化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区内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歙县东南部山地环境恢复区

该区面积133715.90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82%,均分布在歙县境内,共18个乡(镇)。该区地貌以山地为主,以山地自然景观为主要特征,新安江贯穿东西,有清凉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重要的经果林生产基地和黄山贡菊原产地,但是长期的开垦耕种,区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明显。

土地整治方向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主。加强水土保持、环境恢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对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实施生态移民;适当开展农用地整理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整治中禁止开发25°以上坡耕地,积极开展以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为目的的退耕还林、植被培育工作,力争将该区建设成为“新安江山水画廊”。

(五)阊江及新安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山地区

该区面积282126.25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15%,主要分布在休宁县和祁门县,共27个乡(镇)。地貌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达84.2%,是黄山市主要水源涵养区,也是水资源丰富和水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

土地整治方向以生态保护为主。以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阊江及新安江源头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和建设为重点,结合月潭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优化农田水利设施,适当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一般农地整理;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强散乱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优化林种结构,稳定深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四、土地整治对策

(一)强化规划管控引导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实施后,要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严格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各类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必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监测监管和考核评价,将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组织领导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发展改革、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国土搭台、部门参与、统筹规划、整合资金”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土地整治工作。

(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参与土地整治投资的积极性;加大土地整治项目招商力度,积极鼓励和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土地整治;开展补充耕地指标和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减轻社会资本投资主体的税费负担,对投资土地整治的企业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土地整治决策模式,政府部门一方面参与土地整治的决策,一方面在政策和技术方面提供指导帮助。由技术部门负责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的确定,认真征求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收集处理后,按照结果制定工作目标,并让公众广泛参与到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参与实施后监督工作。

(五)加强传统文化保护

在进行土地整治规划时,要加强地方特色建筑保护,避免大规模拆旧建新对古村历史风貌造成不利影响;在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和工艺;要保留传统文化景观用地,并将其确定为禁止建设区,同时保留原有乡土、民俗、休闲等用地。

参考文献:

[1]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04).

[2]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04).

[3]严金明,夏方舟,李强.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2(14).

[4]黄晓阳,金晓斌,郭贝贝.黄土台塬区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J].资源科学,2014(03).

[5]郑治文.释放土地整治机制创新能量[N].中国国土资源情报,2012-08-27.

[6]蒋胜强.长沙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融资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篇6

子长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全县面积2405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总人口2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全县退耕还林面积93万亩。退耕后农业人均基本农田只有1.4亩。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比较突出。

建设基本农田,是子长县长期坚持的战略措施。但过去主要以坡改梯为重点,经过多年治理,绝大多数缓坡耕地已基本平整利用,而大量的沟道、水毁淤地坝却未得到修复改造,长期不能发挥效益,群众呼声很高。特别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后,剩余坡耕地大多分布在高山远山,治理难度大,耕作不方便,群众无积极性。2008年国家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粮食安全,启动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子长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的实际,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提出“以沟道为重点,加大投入,综合施治,改造和新建并举,林草与道路配套,整流域推进,连片区开发,着力打造精品口粮田”的建设思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由山地坡地转向邻近村庄的沟道。在统一规划前提下,按照不同地块分类施治:对水毁淤地坝在加固恢复坝体同时,一次回填坝内冲沟,实现全部坝地当年利用;对闲置支毛沟一次整平,适当拓宽,扩大新增面积;对盐碱坝地、滩地通过垫土、打井、开挖排洪渠降低水位,达到改良利用

2009年子长县在马家砭镇西沟村试点治沟造地285亩, 2010年扩大规模,在马家砭镇景家河小流域治沟造地1795亩。陕西省基本口粮田建设现场会在子长县召开,推广子长县经验。同年11月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的姚引良同志在视察了马家砭镇景家河小流域治沟造地工程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陕北粮食增产的潜力在沟道”。随后在延安召开的座谈会上正式启动了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项目。2011年子长县已经完成治沟造地1.4万亩,2012年计划完成治沟造地1.8万亩。今年春季已开工建设五个示范点,规划治沟造地2800亩,规划投资2000万元。

篇7

关键词 耕地;地力评价;标准粮田建设;江苏淮安;淮阴区

中图分类号 S158;S1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56-03

1 淮阴区耕地地力现状

土壤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历史自然客体,既是自然历史客体,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此,耕地地力主要由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理化性状等土壤自然特征,二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等立地条件,三是施肥水平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建立淮阴区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1.1 高产稳产农田数量与现状分析

淮阴区一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1.83%,面积为7 654 hm2,该土壤土壤质量高,土层深厚,属高肥型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土体结构良好,适种范围广,基本无限制因素,在1 m深土体内无障碍层次,主要分布在丁集、三树、渔沟、王兴、凌桥等乡镇。全区二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59.4%,面积为38 411.67 hm2,该类耕地土壤一般较平整,属于中肥型土壤,对作物也有一定选择性,存在部分限制因素,保水保肥能力一般,土体内一般无障碍层次,基本配套齐全,主要分布在陈集、码头、五里等乡镇。

1.2 中低产田土壤的基本情况

三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2.1%,面积为14 302.8 hm2,全区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该地土地基本平整,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50 cm以下,能灌能排,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以稻麦二熟为主,地下水位常年在80 cm以下,保水保肥性尚可,耕性稍差。四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7%,面积为4 304.68 hm2。该类土地不够平整,农田基础设施一般,障碍层次一般出现在30 cm以下,易板结,耕性差,保水保肥性差,农业利用方式为稻麦二熟,地下水位约为60 cm,赵集、韩桥、刘老庄、西宋集古寨等乡镇。

2 标准粮田建设目的与任务

2.1 建设目的

近年来,我国耕地特别是粮食播种面积逐步减少,土壤地力日趋下降,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单产水平降低,总量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1-2]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增地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改变,这就要求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量质并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不断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发展粮食生产。200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和粮食工作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全省粮食安全为目标,以恢复水稻生产确保口粮自给为重点,严格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优化生产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从由过去的“藏粮于库”向“藏粮于地”、“藏粮于市”与“藏粮于库”有机结合转变,把保护耕地、培肥地力、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根据这一粮食生产发展思路,建设标准粮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水稻、小麦都是淮阴区大宗产品和优势产品。通过标准粮田建设,可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通过与测土配方项目相结合,可不断提高稻麦生产能力,促进全区水稻、小麦生产区域布局的形成,使水稻、小麦生产优势更优,促进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产业化经营,增强优质稻米和面粉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2.2 建设任务

淮阴区系徐淮平原稻麦两熟地区,在农业部所列的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产业带内,又属粮食主产省的粮食生产大区,符合标准粮田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的要求。标准粮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恢复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关系紧密,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非常必要。标准粮田建设的核心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抗灾能力等。淮阴区标准粮田建设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地力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体系建设。

3 标准粮田建设规划与措施

3.1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土水肥资源利用率,提高良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增产潜力,提高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确保耕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2 总体规划布局

总体规划布局是首批在老张集、古寨、刘老庄等乡镇,建设3 333.33 hm2标准粮田,做好田间工程配套,做到路、桥、涵、闸、站、渠建设配套。全面应用各种建设措施。加强配肥站建设和地力墒情监测,在淮阴区土肥站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地力和墒情监测站,做到综合建站,承担项目区土壤和墒情的监测。按 133.33 hm2为1个单位,建立25个监测点,每年取样测试土壤常规农化性状,指导平衡施肥。以后根据项目要求,逐步在全区建立标准粮田。

3.3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3.1 地力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增施腐熟有机肥。推广高温堆制快速腐熟技术,每年施用腐熟有机肥37.5 t/hm2以上。二是实行机械化秸秆还田。采用机械深耕翻埋,综合利用秸秆[5-6],每年还田量达到6.75 t/hm2以上。三是深耕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结合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加厚耕层至20 cm。四是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商品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3.3.2 监测体系建设。地力与墒情监测点,长期定位综合试验区,土肥实验室配备完善。

3.4 产业带规划与标准粮田建设

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立足资源特点,瞄准市场热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切实加大规划力度。认真抓好《淮阴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各级的规划落实水平,尽快形成有利于优质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二是明确各大产业的主攻方向。优质粮油重点突破加工增值,设施农业重点突破集约化,生态观光农业重点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基地建设。以项目为载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选择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好一批核心示范基地。

3.5 节水灌溉与标准粮田建设

节水灌溉,准确地说应该是农业高效用水。农业用水中能被作物真正利用形成产量的水量是很少的,它的绝大部分都损失在从水源到田间入口输送过程的渗漏和蒸发中、进入田间后的深层渗漏和田间蒸发中以及从作物根系到形成产量的过程中。前2项损失直接影响水的利用率,后1项损失影响到水的利用效率。农业高效用水,就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把有限的水用到点子上,从而获得最大增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即做到节水、增产、高效。

由于粗放灌溉传统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宣传力度、投资力度不够,节水措施、设备、工程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建设的标准偏低,管理滞后,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原因,淮阴区现阶段节水灌溉总体上技术水平不高,单项措施多,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应该有的放矢地与标准粮田建设相结合,建设不同类型的高标准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来总结经验,发挥样板作用和引导作用,从而带动标准粮田建设与节水灌溉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建设标准粮田,切实发挥示范区的示范作用,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树立样板工程,使大家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为合理选择当地最适宜的节水技术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为能获得农业节水、增产,农民增收的显著效益,提出农民群众易掌握、可操作的具体办法。因此,在规划确定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具体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示范区本身的示范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高标准节水灌溉示范区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节水行为作示范。而农民最认可的东西是能看得见的诸如增产、增收、省地、省工等直观效益,只有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效,才能把节水灌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很显然,示范区的效益越显著,农民投入节水灌溉的热情就越高,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就会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带动周围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

3.6 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

200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淮阴区是2006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之一。这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广,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的广泛称赞。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业节本增效。据统计,小麦平均增产300 kg/hm2,增幅为8%;水稻平均增产630 kg/hm2,增幅为10%以上;平均节约用肥30 kg/hm2;累计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33万hm2,为农民节本增效6 000万元以上。二是促进了施肥结构的优化,化肥利用率得到提高。2006―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淮阴区化学氮肥应用量逐年减少,养分比例进一步调优,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三是促进了技术成果积累,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测试土壤样品逾 6 000个,开展肥效试验逾400个,调查农户近1万户,基本确立了主要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为全面实施科学施肥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促进了技术推广模式创新,一体化服务进一步完善。“五个一”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实现了“测、配、产、供、施”一体化服务。

3.6.1 地力建设纵深发展。随着农产品供求矛盾逐步加剧,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耕地生产能力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地力建设提到了议事日程,地力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根据农业部的部署,进行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区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农业结构调整、无害化生产和地力建设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二是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应用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提高秸秆还田的质量和效益,累计示范面积达1万hm2,平均节约人工和机耕费825元/hm2左右,水稻增产5%~10%,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约0.03个百分点。三是标准粮田建设积极推进。通过修建田间沟渠,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积极改良土壤,耕地地力提高了1个等级,平均增产粮食750 kg/hm2以上。

3.6.2 肥料管理不断规范。根据《农业法》、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实行了肥料市场准入制度,把肥料登记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区农业执法大队坚持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开展了肥料质量大检查和执法打假活动,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坚持开展肥料主推产品公告活动,引导农民选购放心肥和安全肥。加强肥料市场监管,肥料质量明显提高。测土配方专用肥得到大面积应用。

3.6.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尽管化肥用量不断增加,但投入产出率逐年下降。据专家测算,20世纪50年代,农民每投入1 kg化肥,可增产粮食15 kg,70年代下降到9 kg,而90年代只有7 kg。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有机肥投入数量减少。据调查,全区平均施用有机肥15.98 t/hm2,只有施用标准的1/2,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二是有些地方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或超过边际效应,造成成本增大,效益减少。三是施肥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偏施氮肥,土壤养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必然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污染,土壤生态破坏,最终危及社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们身心健康,与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3.6.4 促进了农业“三增”。农业增产、农民增效、农产品增值,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三增”,肥料的贡献率达40%以上。据测算,地力提高1个等级,平均增加粮食产量750 kg/hm2。化肥利用率的提高,也是大有潜力。实践证明,科学合理施肥不仅能够增加产量、节约成本,还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附加值,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尤其对瓜果菜等经济作物更为明显。

3.6.5 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与标准粮田建设工作实现“四优化、四提高”:一是优化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全区高产田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调优有机肥与化肥、氮肥与磷钾肥施用比例,使化肥利用率提高5~10个百分点。三是优化农田节水模式,提高农田水利用率。以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使田间水分利用率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5%。四是优化土肥公益职能,提高体系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肥料管理,使市场肥料合格率达到90%;加强体系建设,使土肥队伍得到稳定,工作条件得到保障。

3.6.6 工作任务。

(1)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从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农化服务体系和生态体系着眼,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2009年在配方肥应用占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的份额达到60%。强化推广技术创新,由目前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满足农户个性化需求,发展专家、厂家、商家、农家“四结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抓好项目建设,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争取其他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政府的支持,增加投资规模,要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2)努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这是淮阴区继测土配方施肥之后的又一个大项目,要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扎实实施。实施耕地质量监测项目,共同构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坚持做好耕地地理监测网点建设,加强预测预报和质量监管工作。继续实施好商品有机肥项目,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3)不断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推广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模式。要大力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扎实办好示范样板,扩大秸秆直接还田,减少秸秆焚烧,积极推广粮肥、菜肥、饲肥兼用的经济绿肥种植技术,争取始实施绿肥种植补贴试点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达到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投入的目的。

(4)切实加强肥料管理。强化区内肥料生产企业的登记工作,重点把好实地考察关、资料审查关和评审核定关,严格肥料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坚持开展以打假保春耕、打假保秋播为重点的肥料执法检查活动,加强证后质量跟踪监管,打击制售假劣肥料、坑农害农的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做好春秋两季专用肥料配方的研制,推介一批质量优、信誉好的生产企业和肥料产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购施用优质肥。

(5)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要不断创新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模式,加强科技培训,加强试验示范和调查研究。搞好现有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增强实用性。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科技服务领域,由常规作物扩大到各种名、特、优作物,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4 参考文献

[1] 孙承军,王礼焦.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89-291.

[2] 刘云,周就猫,宋晓.上饶市城镇化建设中的耕地资源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2(1):149-153.

[3] 孟俊杰,蔡世忠.基于AHP的中原地区耕地预警实证研究――以新郑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1(3):1-5.

[4] 李晓东,王宇,王刚.阿荣旗耕地地力评价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4):58-59.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32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93-05

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1〕,这是省委作出的重大决策。四川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和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推进“三化”联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

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不断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新型农业形态。

(二)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在生产形式上,现代农业是高度商品化经济,而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型经济。在经营目标上,现代农业追求农产品利润最大化,而传统农业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在组织形式上,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组织,而传统农业是一家一户小生产。在技术含量上,现代农业实行集约经营,科技支撑作用明显,而传统农业实行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现象普遍。在生产方式上,现代农业表现为大量使用机械、电力、化肥、农药,进行现代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外循环,而传统农业表现为主要靠人畜力和简陋农具、农家肥等手段传统作业,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内循环。

(三)现代农业的特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同,现代农业定位的标准也不统一。例如美国人少地多,主要通过农业机械化和土地规模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的特征是大农场和专业生产区域化及世界性产品贸易等。日本由于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则选择了依靠技术创新和资本大量投入的精细农业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由于土地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农业劳动力资源过剩但质量又不高。显然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中国国情,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争取在某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土地产出率),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现代农业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农业装备现代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节水灌溉率达到50%以上;化肥施用结构科学合理;农村道路状况良好,通公路行政村占总数的95%以上。

2.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运用覆盖率达到95%以上。

3.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达到无公害指标的覆盖面占9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占70%以上;产后商品化处理达90%以上。

4.农业结构合理化。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48%、3%、45%、3%;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5:1;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达95%以上;农业产值中经济作物占50%以上;专业化区域布局集中产区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

5.农业服务社会化。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开发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及行业协会联系的农户覆盖率达90%以上;从事市场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和管理服务的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20%以上。

6.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到70%;农产品加工率达8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70%以上,其中粮食商品率达30%以上,经济作物商品率达80%以上;农产品合同交易率达50%以上。

7.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农业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明显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就业占农村社会就业的比重小于20%。

8.农业劳动者知识化。农民的科技、文化、经营素质明显提高,各类职业教育和全员培训普及率达90%以上;农业劳动者平均接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9.农民生活富裕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安全卫生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全国来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表现在: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解决好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保障工业原料需求。目前,我国一些传统工业原料供给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减轻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同时,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供应紧张,农产品在发展再生物质经济方面的意义日益突出。

三是保护消费者健康。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可追溯体系尚未普遍建立,有关服务体系不健全,需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加强和改善这些环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消费者健康。

四是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深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

五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六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粗放、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从四川来看,土壤、气候、地域分布多样,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和筛选,形成了不少独特的优质特色品种。近年来,四川各地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坚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省农业布局得到优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对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983.45亿元,比上年增加500.55亿元,位列全国第4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跃上4000元、5000元和6000元三个台阶,2011年达到6128.6元,比上年增长20.5%,增幅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465.6元。成都市、南充市三区一县、广安市广安区、攀技花市、苍溪县、泸州市江阳区、眉山市东坡区等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是把提升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地震受损农田修复重建、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等项目,重点开展农田排灌设施、农田道路和地力培肥建设,努力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实行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连片开发。四年全省建设标准农田781.6万亩,累计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265万亩,占耕地的36.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到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实现“五连增”、时隔12年再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由全国第4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产量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蔬菜产量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油菜产量稳居第2位。

二是把建设产业基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载体。省政府制定实施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突出抓好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和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各地从市场需求、加工需求、效益需求出发,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坚持政策向重点区倾斜,集中项目、集中资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万亩核心示范区。截至2011年末,省政府已认定基地强县40个,全省已建成万亩示范区428个,基地面积累计达到3412万亩,比2008年增长96.7%。

三是把深化高产创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将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全部纳入创建县,首批在44个单位开展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开展整建制创建试点,扩大创建县的示范面积,努力扩大辐射带动面。实施农业科技大示范、大推广、大培训“三大行动”,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六良”( 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创建区先进技术覆盖率达100%。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推广水稻、小麦套种蔬菜等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提高种植综合效益。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命名20个“四川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

四是把创新生产方式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创新生产组织机制,积极推行“五个统一”,即统一供应良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指导,同时实行分户种植和管理,带动农民参与和受益。创新耕地利用机制,推行耕地轮作、间套种植提高复种指数,组织代耕代种、规范土地流转减少耕地撂荒,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能力。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粮经生产与产业化衔接、与大市场对接,建设与龙头企业稳定配套的优质原料基地,推进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 “大园区、小业主”等基地建设模式〔2〕,让“龙头”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和2009年、2010年、2011年省委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四川省政府每年都召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各地党政领导实地参观学习基地建设经验、研究推进措施。多项涉及部门协作的工作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政府设立粮食生产“丰收杯”奖,对每年粮食增产贡献突出的2个市(州)和20个县(市、区)政府予以奖励,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近年来,四川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积极开辟新思路,努力探索新路径,不断实践新模式,有5个方面的启示值得总结提炼,用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一)调整发展思路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

2008年以来,四川农业工作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谋划,坚持“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着眼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三个跨越”,即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提出了“发展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文件。

(二)改进工作方法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要领

围绕实现“三个跨越”,在工作方法上实现了“三大转移”,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在保障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在实现生产发展的同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打造农产品品牌,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推进“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销往世界。

(三)谋划实施大项目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等大好机遇,研究谋划了“米袋子”工程、“菜篮子”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机耕便民道建设工程等五大项目,组织实施了标准农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良繁基地建设、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等重点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推动了各项农业工作顺利开展。

(四)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指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有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增值利润。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五)强化协同配合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条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支持配合。省农业厅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衔接,联合下发了系列文件,出台了配套措施。先后与眉山、凉山、广安、资阳、甘孜五个市(州)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柑桔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和省农科院、四川农大等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分别与省农行、省农发行、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和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探索银政、银企合作新模式。

五、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要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提高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区域化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能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一)强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组织实施《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3〕和《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纲要》,整合相关资源,上下合力推进,围绕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三大任务,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再造一个成都平原”。加快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千亿示范工程”, 按照“产村相融”的思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迅速向带状、块状发展。

(二)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形式

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理周期和土地有序流转、内部流转、就近流转等形式,形成区域内种植大户或小农场主,建设“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值和经济效益。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发展以都市城郊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地震灾区等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

(三)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启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建设万亩高标准示范区,配套建设田网、水网、路网,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基地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在区域上实现平原地区农机化全面突破、在作物品种上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率先突破、在薄弱环节上实现机械化育插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以建设促发展,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产学研的协作配合,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增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科技示范,提升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化推广应用,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机构、队伍、条件和制度建设,鼓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综合、一条龙全程服务。

(五)不断探索农业组织方式创新

培育一批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质量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充分发挥其联结、组织和服务作用。培养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懂技术、善经营的种植能手,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六)突出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

紧紧围绕农民主体特别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来确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模式和政策,确保农民随着产业发展充分受益、持续受益、长期受益。在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上,坚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推进;在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实现途径上,坚持走“大基地、小业主”的路子;在土地要素利用方式上,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财政性投入方式方法上,坚持补助给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加强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冷链运输,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坚持政府、协会、企业多方联动,大力开拓大市场,合力打造大品牌,促进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EB/OL〕.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篇9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继续保持我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优质率,确保我市粮食自给水平的稳定。要将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田,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全年80万亩粮食种植任务的完成,稳定我市粮食生产。要建立下管一级的粮食生产责任考核制度,2012年底市政府将通报完成情况,对完成好的县(区、管委会)给予奖励。

二、落实惠农扶粮政策

要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订单直补、农机具购机补贴、再生稻推广补贴、水稻种植保险、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将国家、省、市一系列惠农扶粮政策宣传到乡镇、村、组,做到家喻户晓。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见成效,保证种粮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着力提高粮食单产

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单产水平。要扩大创建规模,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资源,集中资金,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申报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高产创建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努力打造高产示范基地。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抓好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为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奠定一个好基础。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要抓住大兴水利的契机,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整合投入、连片推进的建设要求,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完善节水灌溉、道路等设施,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同时,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篇10

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基础工作。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耕地的质量及分布,不仅有利于政府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相协调管理和科学利用转变,而且对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农用地质量研究主要从农用地生产力评价、评价因子及其权重修订、农用地评价模型与评价因子改进与优化[2~4]以及农用地与其他要素整合等方面展开,大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探索与应用[5]。本研究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7-2012)[6],以北流市为例,采用因素法,在农用地分等成果为的基础上,收集最新的资料,对北流市新增耕地及耕地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区域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全面掌握该市的耕地数量和质量以及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北流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其国土范围位于东经110°07′~110°47′,北纬22°08′~22°55′,全市均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国家二级区华南低平原区中的桂南低平原区。土地总面积2452 km2,辖22个镇,2011年,北流市总人口136万人。

北流市行政区域形状呈东西窄,南北长的狭长形,地形地貌北南分布差异很大,北部分布着大容山,中部和南部则以低丘陵和山地为主,而北流盆地则分布在大容山和中部的丘陵之间。一年中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上天数为218天,年活动积温7466 ℃,无霜期平均350天,较温暖的温度条件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年均降雨量1660~2000 mm,但降雨量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不均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北流市2011年现状耕地。相关数据来源于北流市国土资源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和实际调查数据,主要包括2001年农用地分等成果以及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变调查成果、耕地质量等级建设资料、各部门的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等其他资料。

2.2 研究方法及因素确定

2.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继承其工作原理、评价体系等,通过开展补充调查,更新有关数据,对新增耕地或耕地质量已发生变化的区域,采用“因素法”对这部分耕地单元进行质量评价,重新测算耕地质量等别,对北流市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

2.2.2 分等参数的确定

(1)评价单元划分。

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划分以北流市2011年1∶1万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图斑为基础,按照现状耕地图斑划分评价单元,并对全部耕地质量评价单元进行编号。耕地质量评价单元编号以行政村为单位,按顺序逐一对转绘后的评价单元和重新划定的评价单元进行编号,根据上述方法,最终形成北流市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图,确定评价单元共计46715个。

(2)生产潜力指数及产量比系数。

依据北流市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北流市标准耕作制度为1年2熟制,主要农作物组成有早稻-晚稻或甘蔗,基准作物是水稻(早稻),指定作物是早稻、晚稻和甘蔗。北流市的指定作物生产潜力指数和产量比系数见表1。

(3)分等因素指标及评价指标权重。

北流市农用地(即耕地)按水田和旱地两大类分别评价其质量水平。水田和旱地的条件、质量和生产力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里,水田和旱地的分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同。根据广西农用地分等成果,北流市农用地分等评价指标及权重表如表2所示。

3 分等结果与分析

3.1 利用等别总体特征分析

广西全区耕地共划分为15个利用等,其中北流市耕地利用等分布在5~11等之间,将耕地利用等别按照4~6等、7~9等、10~12等划分为高等别、中等别和低等别。其中高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68.63%,中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25.02%,低等地占北流市总耕地面积的6.35%。

根据北流市耕地利用等别面积累积比例曲线(图1),北流市高等别耕地比例大,并且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上升比较快,面积累积达到68.63%。高、中等别累积百分比达到93.65%,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缓慢上升,说明北流市中等别耕地面积小于高等地,其所占比例也较小。低等地随着等别的降低,曲线上升平缓,说明北流市低等地占耕地总面积最小。

3.2 利用等别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1)北流市耕地质量最高为5等地,该等别耕地占北流市耕地总面积的7.76%,主要分布在北流市北部区域的大里镇、大坡外镇的北流盆地及周边低矮丘陵台地,地形自南向北倾斜,北流河自南向北流贯其中,水资源丰富。此外还分布在北流市中部区域的六麻镇、隆盛镇、平政镇、清水口镇、沙垌镇、新丰镇的山地、丘陵、谷地、台地等,地形东、南西三面较高,中间稍低,形成圭江谷地。该等地全部为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一级和二级,土壤质地较好,土壤层为壤土,地下水埋深全部≥100 cm,灌溉条件充分满足,种植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程度较高。(2)北流市各利用等别中6等地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该等别耕地占北流市耕地总面积的60.87%,该等别在北流市各个乡镇均有分布,占整个北流市耕地总面积最高,表层质地为壤土、沙壤土和粘壤土,灌溉保证率充分满足或基本满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土地利用程度高。(3)北流市耕地质量最低为11等,该等别耕地占北流市耕地总面积的1.34%,主要分布在白马镇、大伦镇、六麻镇、清水口镇、石窝镇、新丰镇和新荣镇。该等地的自然条件为北流市最差,表层质地多为沙壤土,灌溉条件为一般满足,有的甚至无灌溉条件,土地利用程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