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行业产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行业产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会计 课程体系 改革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化,企业对会计人才(特别是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在中职教育中推行的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①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偏重于会计一般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的结合脱节;②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上岗后的后续教育成本相对较大,市场难以接受;③传统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下的学生专业知识单一、应用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新兴行业对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的要求;④由于中职院校的自身学科理论研究水平的局限,使得他们培养的学生能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的理念、原理和知识十分有限。为了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乘着国家示范性中专建设的东风,我校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究和尝试,以便形成特色和推广。我校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主要遵从以下思路来进行:
一、全面调研专业人才需求,三重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了解地区产业行业现状及会计人才需求趋势,掌握不同规模企业岗位设置并进行分析,分析中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并对地区人才市场进行实地考察,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设置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确定现阶段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能力要求,三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1]
为了了解东莞地区产业结构和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针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需求调查,结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首次就业情况,明确我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导向性依据,从行业企业、中职院校和毕业生三个维度进行了调研。行业调研是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和人才市场实地考察,了解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用人需求和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中职院校调研是对东莞地区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教学走访调查,了解会计专业的基本信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等情况;毕业生调研是对本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校会计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就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就业专业对口率。
二、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定位毕业生就业岗位群
专业岗位群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为了建立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开展东莞地区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调研工作,了解企业财务岗位在企业当中的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在企业当中的岗位职责及能力要求。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分别按企业规模50人以下企业、50-200人企业、200-1000人企业、1000-5000人企业、5000人以上企业统计分析出财务岗位招聘的最低要求,包括学历最低要求、职业资格最低要求、计算机证书最低要求、英语等级最低要求、工作经验最低要求。并集中对不同规模企业财务岗位的岗位职责进行案头研究,分析统计不同规模企业主要财务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环境。[2]
通过对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及岗位分析的调研,我们统计出企业规模在50-1000人的财务岗位有主办会计、成本会计、核算会计、税务会计、审计、出纳、往来会计、材料会计、会计员助理、财务文员等十余种岗位。通过对中职会计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调研,我们总结财务岗位主要分为核算类岗位、审计类岗位、税务类岗位、出纳类岗位、统计类岗位。
根据企业岗位设置规律,企业财务除出纳岗位,会计类岗位的设置为主办会计岗位工作内容的精细化划分。根据企业岗位要求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适合从事中型企业基础型会计岗位,更适合从事小型企业辅助型会计岗位。根据岗位群技能分析,中职会计毕业生更容易胜任出纳类、统计类岗位,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结合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对学校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双重定位。
三、分析岗位职业工作过程,梳理岗位工作任务
针对定位的岗位群,结合地区产业行业,将岗位定位为主办会计助理、成本会计助理、往来会计、出纳员、办税员、统计员、核算员、财务文员、收银员等十三个岗位。根据企业岗位调研情况,对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并疏理、归类、整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将以上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课程
典型工作任务包含了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是一个过程结构相对完整的任务,反映着职业规范和工作标准。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职业情景中相互关联的任务集合,打破岗位的界限,将类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转化为对应的学习课程。
五、学习领域描述,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领域是完成行动领域工作所必须学习的系统性内容,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与行动领域相互对应,它与行动领域中的专业工作对象有直接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职业关系。根据会计岗位(群)工作分析归纳的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划分,并赋予相应的学习领域的表述。[3]
六、“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通过会计岗位(群)工作职业分析,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转化及课程的归类,得出会计基础、统计基础、小企业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出纳实务、会计电算化实务、EXCEL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原理与实务八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基于就业岗位(群)定位,结合职业岗位群技能分析,以及实际调研中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自身素养的要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所以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上三种素质的培养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项目课程为主体、职业实践为主线”的理念进行“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构建,并依据这一理念对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载体及实施进行标准统一。
图1 集群型、技能化、渐进式课程体系思路图
参考文献
[1]肖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3,N044:135-136.
篇2
[关键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90-01
1 会计行业分析
(1)行业的优势和威胁。财会行业一直是传统行业里的常青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任何单位、团体甚至部门无一不涉及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因此会计是与每一个行业都相联系的职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国家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等单位都需要众多的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才需求量大。其二,会计既是企业的后援支持,又是公司运营的关键,在以价值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学习会计专业的越来越多。其三,会计行业相对特殊,公司不可能经常更换财会人员,财会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小,从事这个职业的风险也较低。其四,会计工作的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俗话说“越老越吃香”,吸引了许多追求职业稳定的学生。其五,会计人员的薪资与学历密切相关,随着学历的提高,薪酬也有明显的提高,且逐渐呈上升趋势。与其他同等行业相比,薪酬偏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会计专业已成为管理学中数一数二的“大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会计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300多所,属于大会计范畴的财务管理专业200多个,审计专业数个,至于高职高专层次的会计专业更是不计其数。形成了“无校不会计”现象。因此,教育部将其列为控制专业。全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设置较多,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开办使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目前会计类毕业生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招聘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薪酬逐年降低。关于会计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较低层次的会计月薪较低,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产生。
(2)未来对会计专业的需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催生对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已被专家列为21世纪需求量最大的人才之一。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会计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会计工作将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会计工作将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经营业绩,分析执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措施,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未来的会计人员不能只会算账,而且懂经营、懂管理、熟悉行业知识。
2 上海某高职会计专业的定位
(1)外部环境分析。某高职毕业学生主要服务长江三角洲的地域市场。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所明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长江三角洲将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到2020年,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意见指出,文化创意产业、大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这十大服务产业将得到重点的支持和发展。规划对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苏北和浙西南地区的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做了细化。上海的战略定位就是“四个中心”,这个定位要求结构调整方向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升级,突出发展以创新和研发为主的高端制造业。
(2)某高职的优势、特色和会计专业定位。某高职位于上海市,经过近十年的成长和壮大,学院拥有经贸管理、卫生护理、工程技术、应用艺术四大专业群体,开设有国际商务、护理、艺术设计等20多个专业。校内已建有一流的国际商务综合实训、护理、工程技术、应用艺术四大实训基地,内设30个实训、实验室,其中信息化护理实训基地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院被国家商务部、教育部等认定为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中心、全国外贸跟单员培训认证考试中心和全国高职高专商贸类师资培训基地。学院还拥有8个市级职业培训基地,百余个校外实训与就业基地。已经形成了相应的专业优势。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出了广泛的社会平台。
某高职的专业群集中在服务业,如国际商务、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护理、建筑工程管理等,这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所明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相符合。根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上海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则,某高职院校拟采取小批量、特色生产、订单式培养的途径,设置外贸会计、航运会计、酒店会计三个特色班,实行订单式培养。
3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因此,其质量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需以专业调研为基础,及时把握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既有高职教育特色又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素质、能力并重的整体设计原则。在坚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与行业、企业建立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方面,积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和论证,实现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坚持产学结合培养的原则,积极推行和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
篇3
会计专业,人才通道拥挤
很多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都会选择商科专业,包括会计类专业、银行、金融等。由于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移民紧缺专业,并且澳大利亚很多高校专门为没有会计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没有严格的专业背景要求,使得近年来赴澳大利亚攻读会计专业的人数激增,导致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人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再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不要扎堆,而是要将未来国内和澳洲,乃至亚太地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衡量选择。
当然,在商科领域中,也有很多专业可供选择,例如保险精算学、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公司法务、税务、金融分析或者项目管理等,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专才专业,就业有优势
所谓的通才专业和专才专业都是相对而言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往往被认为是通才专业,因为所学的内容涉及会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税务会计、金融分析、保险精算学等则被认为是专才专业,因为是会计专业的细化和深化。这些专业往往要求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选择专才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只局限于某个行业的某个领域;并且专才专业的所学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学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专才专业选择的人少也就意味着竞争较通才专业要小很多,就业机会却多很多。专才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你具备从事某职业的专业资格,因此在就业的时候,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
五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类专业
中国的工业刚刚发展了一半,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相应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很多,比如土木工程类人才、电子工程、化工工程、食品工程、矿业工程类人才等。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澳大利亚拥有一流的旅游管理学院,教育品质国际公认,去澳大利亚学旅游课程性价比非常高。一些优质大学的旅游学院在课程中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带薪实习机会。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国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该专业人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将被看好。
IT专业
目前IT行业的职位空缺相应增长。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对IT业进行大额投资充满信心。这一行业的多个部门再次出现人力短缺。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专业逐步恢复几年前的热情。
护理专业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护士短缺呈现全球性危机。很多国家都在积极从国外引进护士,以解决本国的护士急缺,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护理从过去的底层职业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给中国很多护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留学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赴澳攻读护理专业基本限于在国内已经有护理背景,受过专业学习或训练的学生。
2008年年底,澳大利亚移民部引入了CSL关键职业技术清单(Critical SKills List)。CSL清单职业将得到移民局优先处理申请,甚至优于之前的MDDL清单。CSL清单主要关注于房屋建筑、信息技术、工程以及医药领域,这个结果也是在咨询了澳洲各州领地政府得出的结论,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各州政府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显示出以上专业人才在当前的形势下依然是供不应求的。除此以外,由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澳大利亚本身也是强调“无烟工业”,注重第三产业的国家,因此服务业中的金融、咨询、大众传媒、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篇4
关键词:传统行业;“互联网+”会计;专业教学;互联网思维
2014年“互联网+”概念被首次提出,这样一个依托于互联网环境协同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新经济模式逐渐显现雏形。
一、解析“互联网+”浪潮
目前,大众对“互联网+”的认知因视角的不同,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基于信息技术角度而言,“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依赖于“云、网、端”的一场信息技术革命。而立足于经济角度来说,“互联网+”则是一场传统经济与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面对实体经济丧失活力的现阶段,一场联合互联网技术的新经济业态将成为未来传统经济转型的新出路。
从表象特征看来,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依托于互联网间的数据互换而完成的。传统产业可能会因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在“互联网+”时代,以云计算、物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企业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资源互用的高效率融合。目前,传统行业中,交通、金融、物流、零售等行业已借助“互联网+”的推力,取得了较为成功的开局。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经济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众多传统行业纷纷在“互联网+”背景下谋求新的融合与创新。会计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静态财务信息处理的记账算账技能在新技术形态的催生下,已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会计的技能要求也从传统的财务会计上升至管理会计,甚至是云会计应用阶段。
二、“互联网+”教育的新挑战
面对“互联网+”这场技术风潮,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还处于彼此的适应阶段。这场教育的变革,不仅需要外在技术的革新,还需要从教育的本质、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思维出发,重新立足于新技术时代。就教育资源而言,教学不仅局限于一本书、一堂课,还依托互联网的共享技术,通过跨越区域、跨越专业的共享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
实质上,“互联网+”教育又推动着教育本质的变革。传统教学依赖于学生的被动接受,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是教学的主导者。而现代教育模式下,学生被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对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从教育的主导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教师角色的变化,给教师的教学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策略无法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思维需要向互联网思维转变,以服务者的角色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不干预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教师还需具备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会计专业在高职教学中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关于理论的教学,已经积累了相当纯熟的经验。然而对于会计专业这类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纯粹理论的教学显然无法让学生立足于工作实践。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会计手工技能已经逐步被边缘化。传统的一间教室、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已无法顺应技术革新的浪潮。
因此,未来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向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教学,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账操作,而是让学生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具备现代化的会计操作技能和较强的数据分析技能。因此,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及思维亟须变革。
三、目前“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的困境
1.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
如今,各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门类繁多,但大多都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往往通过理论讲授的方式教授学生会计实践的内容。会计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理论较为抽象且实践性较强的特性,因此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具备实践技能。这样导致会计专业教学脱离实际,趋向于大而空,经常出现会计专业学生不具备解决简单会计问题的技能的尴尬情形。
2.会计信息化技能低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其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岗位技能。目前而言,企业所需要的会计要具备较高的会计信息化技能。为此,高校纷纷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然而,高校中的会计电算化技能培养也存在着诸多局限。多数情况下,会计电算化教学仅局限于功能模块的技能训练,学生往往只是知道各项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却无法将此模块的操作与实际经济业务相联系。
3.缺乏互联网思维
在移动互联网以及信息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背景下,高校会计教学的信息化手段却极度匮乏。目前大多高校仅局限于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开发,采用微课、慕课等形式。而对于前沿的云计平台实训建设,多数高校缺乏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高校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小,教师对互联网新技术的学习缺乏兴趣,“互联网+”会计相关教材也极度缺乏。
4.实习资源紧缺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由于会计行业的局限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一直是高校会计专业培养中面临的棘手问题。面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会计行业以及对应的财务部门无法真正吸纳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践工作。同时,由于会计工作所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机密性,多数企业在接纳会计实习学生的时候,往往只是为其安排基础性的工作,几乎不涉及专业技能的实践工作。可见,对于会计专业而言,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几乎无法通过真实企业及真实业务实现。
四、“互联网+”会计专业教学的探索方向
1.立足企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就高校而言,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紧跟时代及技术的潮流。随着经济业态的变化,企业对会计的要求也随之发生转变。传统的会计手工技能将不断被边缘化,基于云技术的实时核算技能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会计数据管理技能都将是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在定位当前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时,切不可固守传统,而是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战略思维,全方位了解企业的当前需求,以此作为高校“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依据。
2.立足全局,提高会计信息化技能
在电算化教学中,教师普遍拘泥于财务模块教学。这一局限性思维致使学生在电算化学习中,只是一味注重模块的操作流程,却忘记了要立足于企业的高度进行全局的思考和分析。基于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应将手工技能与电算化技能相结合。教师要立足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实际流程,结合手工技能及电算化操作流程,让学生真正能将信息化技能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结合。
3.立足新科技,树立互联网思维
就高职院校而言,不仅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同时在政策上也亟须转变。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对接行业或企业的合作,真正了解企业对现代会计的技能需求;同时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及技术资源,完善课程建设和相关的教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面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应积极做出响应和改变。教师需拥有敏锐的视角,对现代会计专业进行细致的剖析,利用新型技术平台及信息化手段,努力使教学满足现实要求。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会计专业教学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4.多方合作,构建“区域实习工厂”
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呢?其实这一问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有效解决。面对真实企业岗位及专业资源的缺乏,高校可以通过区域云平台的搭建,构建“区域实习工厂”,将企业以及行业的真实资源进行重现和仿真,以虚拟环境真实重现企业运行流程。将真实的市场环境及管理模式嵌入虚拟工厂中,通过真实场景模拟,让学生在“区域实习工厂”中获得实践的机会。“区域实习工厂”需要长期的运营以及大量资源和技术的投入。显然,若仅依靠高职院校一己之力,这一构想将很难得以实现。因而,这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开发“实习工厂”进行人才培养战略,将是一项实现资源共享的双赢合作。对于政府而言,通过相关政策的扶持,可以激发企业与高校进行人才共同培养的积极性。校、企、政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五、总结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现行教育模式的缺陷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紧缺,高职院校必须重整教学思路,紧紧跟随新技术浪潮,重新思考“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模式,真正做到会计人才培养的实时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黄燕芬.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的新理念[J].文化视野,2016(7).
[2]谢力熊.“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改革[J].教育技术,2016.
[3]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5]S楚新,.“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次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
[6]孙玲,赵建梅.“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5(11).
篇5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根据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指示,职业教育需要以提升技术能力为重点而进行人才培养,使得广大青年能够在就业、创业中开辟出有效的途径。当前,在应用型人才需求模式下,职业教育可以积极地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使得广大青年顺利进入成功、成才之门。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能够将会计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本文重点分析校企合作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策略,使得企业和学校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一、阐述会计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中的改革思想
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情况分析,学校在会计教育教学中,需要通过就业导向、学生主体的理念为指导,使得学校能够在人才培养中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改革人才培养可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第一,面向人才市场,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条件[1];第二,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定岗实习等模式,把专业课程和学生的实践工作时间进行合理规划;第三,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进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分析会计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脱离实际工作
由于会计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因此,学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把理论课程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然而,教材中的会计知识体系没有较好地适应社会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学生接受的知识较为陈旧,而会计准则却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在学生在进入实践工作中,课本知识没有切实地给他们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二)学生的实习基地不足,教学质量没有保证
会计专业和企业中的一些商业秘密以及资金安全等都具有密切联系,尽管学生进入企业中参加实习,但是他们难以真正地接触到会计实质性的工作。从学校角度分析,学生的顶岗实习比较困难,这对提升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带来不利影响,而从企业角度分析,以盈利作为主要的目的,其中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财务信息在企业中属于核心机密,处于安全性考虑,企业一般不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实习生处理,因此,学生在参与实习中,没有真正地掌握重要的会计操作以及应用的知识,甚至有的企业招聘实习生只是将其作为廉价劳动力,从而导致学生在参加实习学习的质量没有得到有效保证,同时也使得学校教育工作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三)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学校中所安排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专业从事理论研究型的,他们很少与企业会计就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基本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提高学生的会计知识以及能力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此外,从学校引进人才的角度分析,尽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也有一批年轻的教师,但是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缺乏经验,从而使得教学工作中也是偏重教材理论,;再者,学校对教师培养也较为缺乏,对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没有安排他们进行企业考察,掌握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力以及会计实践工作情况等。
三、校企合作中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教师教学队伍的能力建设
学校中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出有效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学校提升教师的能力。专业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丰富实践指导的能力,这就要求会计教学工作中教师具有“双师”的素质[2],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入手:一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轮训,同时也鼓励教师在课外的时间参与企业挂职锻炼,实际感受企业会计工作的运作方式,然后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二是学校可以在企业聘会计师或者是财务总监到学校中为学生讲实训课程,如ERP沙盘实训课程、EXCEL应用以及会计电算化等,可以帮助学生接受最新的会计实训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会计具体运用知识;此外,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中还可以结合会计手工模拟课程提升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如通过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中所接受知识会计知识运用在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会计教学的课程情况,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二)通过专业和就业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能力
第一,通过就业导向的方式,加强对市场分析,进而促进学生能够顺利地掌握有效的会计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相结合的目的,为学生在就业中做好保障;第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和企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把会计专业的课程做好对应地调整,如根据产业不同情况而做好对应的会计课程设计,从而为学生学习会计操作技能提供条件;第三,根据当前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情况,学校需要积极和企业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是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方面可以有效地反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参与实习而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则根据企业所反映的情况而调整教学策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做好产业和专业的协调
第一,从会计专业的设置情况分析,需要做到和经济发展相适应,面向产业、职业而不断更新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结合重点的产业、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进行战略调整,从而有效地打造出经济发展和会计专业结合的特色;第二,根据人才培养以及市场需求而保证会计人才能够做好“量”与“质”的调整,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以及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第三,成立企业、行业以及学校合作的机制,较好应对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会计人才,进而保证会计专业能够获得良性发展。
(四)学校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需要提供有效指导,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中,通过学生实习之后,企业根据学生的表现而提供一定的岗位,满足部分学生的就业要求;二是学校要在会计专业的基本课程中设置就业指导的课程,让学生能够逐渐地掌握会计就业情况,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自己的不足而采取弥补措施;三是根据会计专业在企业中实际工作的情况,由于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料,当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时,不会真正接触实质性的工作内容,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产生一些问题,此时学校就业指导人员需要积极地给予心理辅导,提升学生对会计工作正确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进入职场。
四、结束语
会计人才在现代化的社会需求量较大,同时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适应这一社会要求而调整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合作关系,这对会计人才培养而言十分重要,学生在学校中努力掌握会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进入企业参与实践之后,则可以把自己所具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会计人才培养中,教师队伍、校企合作以及学生管理相关部门等积极配合,共同为会计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孔祥银,郝一洁,陈丽琴等.高职会计专业“三层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基于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教改实践[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3):88-91.
篇6
高职院校会计建设职业导向型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原因和意义
(一)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的作用。在政府为社区提供公共教育只对相对封闭的学校和学生,这常常会导致每个高职院校单独进行教育活动,低水平的社会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会计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共享的形式之下,以资源共享的不同形向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提供专业资源,这样我们可以达到共享教育资源的目的。
(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提高高职会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事实上,所有不同的会计教学在高职院校资源开发水平,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因此,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从事不同专业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会计知识资源平台支持不同的会计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
(三)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减少会计教师的工作强度,会计教学质量稳定。目前的各种职业会计专业教师和学习知识的会计学生占比大,教师资源严重短缺,这通常造成会计教师工作强度太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会计专业共享教学资源的使用在各个组件进行会计教学以及教学评估使用数据库系统,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会计教学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会计职业导向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设计目标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能够成为数字化展示,同时会促进高质量的会计职业教学成果资源平台,能够促进积极型,合作研究,自主学习,开放的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学应该满足理论教学的内容,结合实践教学和工程教学需求,帮助学生认识到远程实习课程和辅导。
面向会计职业的职业类型共享教学资源成为一个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网络教学交互的应用程序、虚拟实验教学和职业身份认证应用程序。理解会计信息根据学生、企业、会计人员和相关社区的需求,建立会计专业的信息平台,提供专业的会计职业标准、职业认证、职业生涯规划、行业法规及其他资源,企业的发展信息;根据会计职业生涯,课程资源库框架建立了符合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占领门户平台,初级职业平台,职业中级平台的课程资源,根据会计职业能力的增长需求,虚拟操作训练平台建立/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的有机结合会计岗位任务组+ 操作角色,和培训和自我成长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按照职业能力测试和测试和职业认证需求,建立即时点测试,定期总结测试,最后测试组合,知识测试+测试+职业判断技能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评估测试系统。
三、会计专业职业导向型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构架
面向职业的会计教学资源培训计划面向职业的会计人才;会计职业的职业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所需的会计工作内容和工作能力小的业务单位的需求。整个资源库由专业信息平台、职业网络课程平台和实训实习与能力测试平台和教学资源素材库构成。
(一)专业信息平台
动态信息专业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研究信息的会计职业,会计人员培训计划、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路线,会计职业认证考试信息,会计专业教师、专业学校设施,信息产业金融监管。建立专业标准库、库职业认证、职业信息、教师信息基础,金融监管的平台。
1、专业标准库
专业标准库提供的会计信息报告,会计专业的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相关专业。会计职业研究会计职业领域的就业报告、单位类型、工作分工和职责,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能力的不同方面,会计职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单位的会计人员数量和质量需求和其他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职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提供整体方案和3年的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学整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和数量、就业行业和领域,就业,招生面向对象系统中,与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描述、分析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毕业生能力目标和基本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教学条件等。
2、职业资格认证数据库
职业资格认证库主要提供会计行业标准,会计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信息。包括会计资格,主要技术岗位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CTA和其他职业资格考试信息。提供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注册信息,审查,审查指导、自我测试和模拟。
3、职业信息库
职业信息数据库提供信息提供会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会计专业。具体内容包括:会计职业,会计职业规划路线,占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不同层次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和市场补偿,会计职业晋升通道,良好的会计职业习惯,并建立动态链接和就业网站,搜索更新及时的会计就业信息,为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信息。
4、办学基础库
学校基础主要提供专业教学基本条件。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设施,训练基地外的学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等。
5、职业法规库
职业法规主要金融法规和相关会计职业的变化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的基本工作,标准化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导方针,经济法,税法和其他具体的法律和变化信息。
(二)职业网络课程平台
职业网络课程平台的核心是职业导向的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仓库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学习者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平台,充分反映了职业、实用性、开放性。以满足学生、社会学习和企业员工的学习需求。本课程包括会计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开发平台为每个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课程资源、能力训练和评估和测试系统。
根据会计职业的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职业介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置了初级、中级课程资源安排的课程资源平台。3个资源库反映了3个职业身份的从低到高阶段学习和会计职业目标。每个数据库将会计资格证书考试的主要内容,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高职学生毕业标准的形成通过适当的选择和模块组合,使高职课程体系覆盖3种证书考试。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目的或学习的不同阶段,可以选择不同的组件或模块的学习。
1、职业入门课程资源库
资源库基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培训资源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会计职业入门资格的能力要求。职业标准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本资源库的教学目标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与高职一年级教学目标的融合,为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准备了条件。对应的核心课程资源为会计职业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出纳业务。
2、职业初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达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要求和能力。行业标准作为标准的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职业标准为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标准。本教学目标将高职会计专业二年级的培养目标确定在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助理会计师)层次,实现高职阶段教学目标与助理会计师证书标准的融合,为在此前已经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参加会计专业初级技术资格考试提供条件。核心课程资源为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单项实训。
3、职业中级课程资源库
资源基础提供会计从业人员和职业会计毕业生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能力要求的培训资源。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实现能力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位,而且职业毕业生就业2 ~ 3年后应该有职业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是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综合实训,拓展课程是审计实务、行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报表分析等。这个标准和以前的资源基础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和社会工作者参加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先进的条件。
4、课程资源的内容
在存储库的过程中,每一个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资源是基于课程学习资源包的形式。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实施计划,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包课程标准、电子材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上课堂、学习指导、案例研究、在线培训、在线培训、在线考试、职业认证、互动交换柱,促进学习者访问。每一列的具体内容根据具体形式的资源存储在资源库和训练和测试平台。研究过程中项目和资源库资料和培训平台链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轻松调用资源。
(三)实训实习与测试考核平台
训练和评估的平台是一个学生利用各种会计软件提供虚拟职业情况和具体会计任务,电子平台实际会计工作能力培训,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水平的平台。根据需求设置虚拟操作演示空间,实际训练空间,空间能力测试和评估程序。
1、虚拟操作演示空间
为了任务示范操作或管理过程,每个核心课程选择典型任务,通过现场视频或动画的方式,反映了典型的任务完成过程,提示为业务应该有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轻松互动,明确的步骤和操作要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空间的实际操作培训
实践训练空间,丰富会计培训软件,培训软件完成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为载体,角色转换,post操作,业务路线选择,签名等功能实现财务职业认知、职业判断、业务处理、实践、评价和反馈等较为综合的教学管理的培训教学的功能。
提供独立的操作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培训的学生。学习者可以提供的培训软件的角色选择角色在不同位置根据工作流程完成这项任务。通过会计职业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者完成任务。
3、测试和评估的空间
测试和评价空间使用的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分数。考试内容以职业能力测试,根据知识或技能,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学习领域课程综合测试的不同要求,建立数据库,以满足用户的测试立即根据学习需要进步,实现即时点试验,总结测试,最终测试定期,几个测试功能;知识利用试验+测试+职业判断能力测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员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要求。设定学习表,学生做错的题目将自动转移到表,并由系统自动进行分析,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点,帮助用户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的回答的科学统计,以帮助教师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四、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础条件与保证措施
(一)学校产业企业构建、共享、共同管理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条件。资源库里的资源想要保持其先进性和实用性,就必然要让行业企业参与其中,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现实需求;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积极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管理,确保教学资源库动态更新,以确保新鲜保持资源,引领专业发展。
(二)强大的校园网络设施和应用是网络平台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条件。校园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协作空间,软件、教学研究、教师和学生。电子阅览室、电脑室、电视教学网络、广播网络、双向评价体系和校园网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机结合,社会网络教育资源网络。基于这些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教学和培训资源之间的交互和共享的资源,以达到社会共享技术条件。
(三)结构合理,专业和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的人力资源保证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教学力量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经验,提供丰富和生动的教学资源,还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系统开发技能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建设团队必须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丁佩芬.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01).
[2]余雪丽,杜双娟,李伟杰.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 职业时空. 2009(07).
[3]杨则文.会计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7(11).
[4]方东傅.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的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06).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系)
篇7
一、目前会计专业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个有特色的高职专业首先应体现在其合理的课程结构上。目前,我国的高职专业大多是本科专业的“微缩版”。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本科”会计类专业在课程类型上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等,“高职”会计类专业则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等。经过比对发现,两者结构相似,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如出一辙;在专业基础课中,会计本科突出表现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及《会计制度设计》等课程的增加;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本科为《会计信息系统》,专科为《会计电算化》,本科专业还增加了《高级财务会计》。(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是指老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而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使用各种技术设备。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袭本科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提供的多媒体设备仅限于播放教学课件。会计手工实训室设备简陋。有些学院为了节省成本,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与其他专业实验室合二为一,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软件冲突”,严重影响日常教学。(三)师资队伍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一般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很多会计研究生对于一些具体业务,不知如何操作。随着高职会计专业严重扩招,会计的实践性教学很难充分开展。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教育上进行“改革”。“改革”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
二、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创新思路
(一)依据社会需求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众所周知,企业生产出的产品需要市场,只有适应市场的产品才有竞争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90%以上面临就业,极少数直接专升本。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应具备高端技能,尤其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技能。为此,高职院校教育思路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有所创新。在设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进行会计行业及其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学院应同会计行业和相关产业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制订课程体系,并形成自己的专业课程标准。每所高职院校都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二)更新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方式目前,所有高职院校为学生统一购置教材,教师根据教材备课。这种方式不利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可借鉴国外教学经验,不再为学生购置材。教师在上课之前,指定几本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教师应降低对讲稿和教科书的依赖性,根据会计岗位各个模块的内容精心准备资料,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协作、课堂研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改变现有的考试方式。多数高职财会专业考试课成绩评定仍然沿袭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3:7的比例合成,很多试题的答案在教材上均有体现,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迎合了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增加了学生考试作弊的机会。期末考试可以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或者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测试,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及对问题的把握程度来评分,从而避免了突击复习、背诵答案及抄袭行为的发生。(三)培养掌握技能的老师鉴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院应积极鼓励老师进行企业顶岗。因财会工作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建议学院最少以一年为一个顶岗期,让老师到实习基地或其他相关企业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正在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近,未来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要兼顾各方面的因素。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有益尝试,相信可以走出一条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专业高职教育创新之路。
作者:陈敏 单位: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
篇8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存在问题;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一)顺德区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情况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顺德区的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顺德区已有中等职业学校13所,有会计专业教师100人左右,顺德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均开设了会计专业,会计专业在校学生达4000人以上,为本地企业培养了大批初级会计人才。各职业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与管理经验。主要体现在:
1.坚持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各职业学校每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达1500人,另每年受财政局委托,培训会计上岗从业人员4000多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了社会会计基础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中等财经人才。
2.专业教师实现了“双师制”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已占专业教师的30%以上,专业课教师大都具有财经类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平均教龄在10年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应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中坚力量。
4.对学生实行“双证制”和会计基本技能达标的质量考核标准,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毕业证之外,还要求考取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统计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中职会计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对人才规格和结构需求的新变化,以及社会对会计工作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也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
1.会计专业普遍面临招生易、分配难的情况。近年来的“升大热”使许多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出现招生易、分配难的现象,各学校会计专业的录取分数都较高,许多学生读会计专业的目的是升大,平均每班升大的比率是50%,与此同时,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不高。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不到50%,毕业生就业受到了国家政策、学历层次、专业方向、市场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对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统筹力度不够,各职业学校不论条件可否一哄而上办财会班,致使会计专业班级开办过多。社会、行业、企业办学受到削弱,学校规模效应尚未形成,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办学的综合效益亟待提高。
3.专业设置过窄、过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不强。缺乏基本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随之而来的是专业适应面狭窄,重复交叉内容过多。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行会计专业没有体现“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特征,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4.教学内容仍以学科为体系、知识为本位,与企业实际经济活动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学时安排方面,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课中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安排不尽合理,存在着淡化基础课的倾向和实践课比重过小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毕业生继续学习和不断提高的潜力,影响了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形成。因此,我校应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加大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注重学生“双基”的培养,把语文、数学、英语课设置为两年,每个学期均安排了实习实践课。
5.教育部门和教学部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教学管理缺乏创新,实施因材施教、适应素质教育缺乏有效的途径。会计专业的教学管理还不能做到主动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面对当前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学改革缺乏力度。
6.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应用现代职教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程较慢,如学生实习实践主要还是手工记帐,练习打算盘和点钞等。
(三)、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人才的定位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顺德区需要什么样的中等会计人才?据我们调查,如果从顺德区现有在职财会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分析,从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分析,中等会计人才有其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特殊的人才市场定位。
1.现有在职会计人员的结构分析
我们对所调查的企业在职会计人员的结构作分析发现,多达50%的在职会计人员为中专学历以下层次,大部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较低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这说明,即使要求现有会计人员全部达到中专以上程度,也不是容易实现的目标,许多人仅凭会计上岗证从业。虽然近年来会计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其毕业生人数来看,还不能解决现有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下问题。
2.对社会人才要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中等会计人才的应有地位
顺德区正处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竞争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具有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会是单一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能力的会计核算员队伍。近年来,顺德区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单位来我校招聘大量的学生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顺德区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1.社会对专门人才需求量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营销企划人员、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社区服务管理人员、装饰装潢人员和会计人员。可见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仍然位居前列。
2.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中等会计人才则越来越少。这种现状已成为困扰中等财会职业教育人才规格定位的主要因素。反映出学生没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将难以适应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3.从中等会计人才的就业方向看,目前更多地集中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
4.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参与会计事务,多局限在以熟练的会计基本操作技能为特征的某些岗位。这类岗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低层化。这说明,如果丧失了基本技能特色,也就将失去其人才市场号召力。
篇9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会计
“工匠精神”源于“士农工商”四民中的“工”,所指的是有专业技术,能够凭借自己特有的技术进行工作和生活的人,这也决定了对于“工”而言,没有“士”的学问、没有“商”的血雨腥风,没有“农”的靠天吃饭,有的就是一身专属于自己的“本事”。古人有云:“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有一技之长”,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既然没有“985”、“211”大学响当当的学历,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有一份过硬的本领,要做好从一线做起的准备,职业教育也就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用技术武装学生。
会计专业作为现今社会经济领域较热门的专业可以说是自古就有,从有“刻骨技术”开始,会计就步入了人们的视野,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复式记账的出现、会计制度的完善将会计专业推向了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行列。职业类院校大部分都会开设会计专业,本科类院校更无例外,可以说只要是综合类院校就一定有会计专业存在,但是纵观会计专业的就业,可以说是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于小企业而言,为了避税和隐私保护,往往会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会计,不会聘请外人参与企业财务相关事务。
2.对于大企业而言,会计核算要求较高,会计专业的特点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而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承担相应会计岗位工作。
3.对于事业单位而言,编制的存在导致岗位较少,需要的条件较高,人员流转性低,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事业单位相比企业更加困难。
4.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不只需要学历,还需要拥有相关资格证书,例如:会计从业证,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高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等,但是考取相关会计证书不但对报名资格有限制,并且难度系数较高,在校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考取的概率较低。
5.对于会计行业而言,相比营销和管理,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数远远低于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也导致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找到相关岗位工作。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的就业可以说是相当困难,但是,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会计专业的发展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薪金上升幅度,升值速度和稳定程度都是其他任何专业无法比的。尤其对于女生而言,会计专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在各专业中名列前茅,这也使得会计专业的从业人员显现出女性居多的态势,可是,纵使会计专业有如此优势,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我国会计行业低端人才供大于求,高端人才供给短缺的现象越发激烈。可以说,在会计行业,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已经远远超过企业所需要的会计人员数量,而拥中高级会计职称的人员却远小于社会需求,注册会计师更是少之又少,缺口已经达到五十万之多,而作为职业院校,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时往往只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仅很少的一部分能够考过初级会计职称,这也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以低端会计人才为主,就业难无疑成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拦路虎。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和会计讲授、学生如何进行会计专业学习就成了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
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进入到学校,教师就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必须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专业基础,深入社会,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就业形势,针对社会需要开设相关会计专业课程,在一点一滴中给学生灌输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以“工匠精神”钻研教学,成就教学,给学生教实在的技术,讲实用的课程,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让他们能够在应聘过程中展现出一个会计专业学生应有的专业性,为他们铺平就业的道路。
其次,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能够在嘈杂的社会中沉下心、定下性,刻苦研读每一条会计理论,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思考如何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摒弃粗心和浮躁,切勿贪图快和多,坚定信心将会计上的难点拿下,不能在遇到困难时自我放弃,用“工匠精神”鼓励自己,刻苦与创新相结合,做好从一线做起的准备,通过自身努力和时间的打磨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
最后,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面对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教育制度和教学管理有时会显得较为功利,但是,真正能够持续发展,能够站得住脚的专业人才绝对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塑造的,真正好的工作岗位也绝不是企业会大批进行招聘的,所以,教育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当考虑专业的特殊性,以长周期进行考察,来判定学生、教师、专业的可行性,支持会计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黄珍,靳静,孙祺童. 把工匠精神贯穿于学校管理全过程――访淄博市技师学院院长刘兆东[J]. 职业. 2016(25)
[2] 绘制“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蓝图――适应“中国制造2025”高职制造类人才培养要素优化模式研究[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3] u瑞睿,侯建军.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汽车产业发展的校企协同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5)
篇10
关键词: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216-02
一、双语教学产生的背景
我国自加入WTO 以来,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面临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高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各行业、各领域,合格人才的重任,面对着如何使本校的学生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更具有竞争优势,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双语教学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国家教育部经过社会调研,敏锐的发现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在进行双语教学时,“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先行一步”。文章虽然没有规定,会计专业要开展双语教学,可是由于金融与会计存在的密切联系――可以说不懂会计的专业知识,将限制金融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很多高校,把会计课程作为金融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在开展金融、法律等双语课程的同时,也开展了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而且为了加强双语教学的力度,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教育部还将双语教学的比重作为评估的一个硬性指标。
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双语教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材选择原版外文教材,老师用外语授课,尽量避免在课堂上讲汉语,此种授课方式难度系数较大;二是教材用的是外语原版教材或者是授课教师的自编教材,授课时用中文,接近于翻译,此种授课方式难度相对较小,因此较为普遍。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高校进行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是可行的。原因有四点:
第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要求。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国会计准则必须与国际接轨。而国际会计标准也开始趋于全球一体化。高校是培养人才的直接主体,展开会计的双语教学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世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高校的双语教学成为可行。
第二,有教育部的大力支持。“4年后要使60%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解决英语听说问题。”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西南政法大学强调了双语教学的趋势。对于聘请双语教学教师的项目由教育部给予适度资助。
第三,学校顺利通过评估的客观需要,也使学校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双语教学的改革中来。自教育部将双语教学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中明确下来,并将其作为评估一个硬性指标以后,学校就加大了针对于双语教学的投资,从改善教学环境的软硬条件出发,到师资力量的强化,已经开始注重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越的双语教学的学习环境。
第四,懂会计专业英语的人才供应严重短缺与需求旺盛的强烈反差,也使会计双语教学成为可行。2007年薪酬排名,十大行业公布,顺序为金融业、高科技企业、房地产业、咨询服务业、传媒行业、汽车行业、消费品行业、医药行业、能源化工行业、制造行业。金融业排在第一位,房地产、咨询服务业,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这三个行业都离不开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所以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具有更大的执业选择范围。目前,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对于懂会计英语人才的需求呈上升的趋势,可是供应却成了问题,高薪的职位很多,能满足要求的很少。导致世界上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进行职业证书的培训。如国际注册会计师证书(ACCA),国际注册管理会计师证书(CIMA)等。自ACCA在国内启动以来,到目前也不到1万人。可见会计双语人才培养的空间很大,高校会计专业双语人才培养也该提上日程了。
三、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步骤
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素质财务人才是中国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开展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高校并不多,双语教学正处于摸索的阶段。在全国范围内,会计专业课程难度较高的双语教学――即采用原版外文文献,包括社会的培训机构只有14所。开展会计双语教学学校有中新国际财经,北京涉外教育学校等。当然很多高等院校仅仅是基础课程的难度较低的讲授。如何开展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呢?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强化英语,克服语言障碍
高校会计的双语教学应该注重阶段性。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不能马上适应高校会计课程的双语教学。应该在大学的第一年强化英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有一定词汇量,包括日常英语单词和专业词汇。这就要求高校设置一定量的英语课程,并将英语相关证书的获得作为学生奖学金、困难补助发放的选择性条件;还可以定期召开英语沙龙,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真实的场景;展开英语口语、笔试等的知识竞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可以定期提供社会用人的相关信息,使学生意识到英语的程度与就业的层次、薪酬是密切相关的,从而使学生自动学习英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做好英语储备,克服语言障碍。
2. 创造环境,营造学习英语会计课程的氛围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应该造成足够的声势,使学生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充满兴趣,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班牌的设计、到会计系的知识大赛、到班级的团活,都应该融入专业英语的痕迹,营造学习英语会计的氛围。当然,也可以请往届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现场介绍目前的工作与会计英语的联系,介绍成功的学习经验,对于学生可能说服力更强,起到更好的效果。
3. 进行人才积累,解决双语教学授课教师问题
会计双语教学课程相对于公共英语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担任会计双语教学的教师,即要求与有很深的会计专业的造诣,又要求对于英语很精通,否则将把学生引入歧途。而由于我们以前的教育体制,学科的单一性导致,懂英语的不懂会计,懂会计的英语不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中国会计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双语教学人才的奇缺问题便突出出来。如何改变现状,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顺利地开展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呢?
可以在会计系内进行教师普查,对于外语语种是英语的教师进行英语会计基础知识培训,使大多数教师对于英语专业词汇有所了解。挖掘内部教师的潜力,重点培养有良好英语基础的年轻教师,鼓励他们进行双语教学。对于无法通过内部教师解决的较深、较难课程的授课任务,可通过外聘人才的方式解决。有合适的能够从事会计课程双语教学的人才是学校实施会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保证,学校和系部应该给予这样的教师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定期给予他们培训的机会并报销培训费用是更为可行的方式。
4. 教材的撰写和选择,成为双语教学的根本
没有和会计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双语教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生现有英语基础上开发校本英语教材和双语教材是十分重要的。教材的内容和难度应该适应本校授课的对象的要求。过于复杂,将加大学生预习、自学的难度;与基础课程脱节将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授课的效果。
2006年国内的会计准则修订以后,正规出版社发行出版的会计英语专业教材很少,校内教材的编写已经迫在眉睫。高校可以利用英语系的英语特长,会计系教师精通专业知识的特长,将两个系,专业的、优秀的教师进行整合,合作编写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双语教材。教材的编写要求作者对于新的会计准则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才能保证是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生的素质普遍很高,对于专业知识和英语的掌握都很好,学校又有高素质的双语教学的会计专业教师,也可以选择纯英文版的会计教材。
四、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目前双语教学还是个新兴的事物,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课程更像摇篮中的婴儿,在实施会计课程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
首先是高校班额过大,不利于开展会计双语教学。在西方,班额一般控制在20―30人左右,一般不会超过40人,而我国的高校一直是上“大课”,也就是班额达到了100多人,更有甚者,达到了250人。专业课如此授课,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会计双语教学对于授课环境有更严格的要求,根本无法想象,双语课程在如此大的班额中实行。所以,学校要成功的开展会计课程的双语教学,就一定要从班额安排上进行改革,保证小班授课,对于会计双语教学的课程打开方便之门,以便于老师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所把握,适当的进行教学计划、授课内容的调整,并进行可能的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的聘用方面存在问题。高校普遍存在“职称观”,而且目前的待遇也与教师的职称挂钩。这就造成了开展双语教学的门槛过高,好多高校制定的关于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都明确“副教授以上或博士”的要求。
而副教授的评定具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就算大学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一般的教师也需要9年的时间,都在33岁以上,而年龄稍大的老教师由于时代的影响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根本无法满足目前英语双语教学的要求;博士生的要求,对于一般老师就更是望尘莫及了。所以,学校应该降低门槛,进行人才选拔和任用的改革,使真正有能力的,可以承担会计双语教学的人才人尽其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结
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绝不应该是纸上谈兵,应该切实行动起来,积极地进行高素质、精通英语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高校开展会计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是解决奇缺人才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人才竞争,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