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

篇1

关键词:Web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

1.主流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演变

电子商务系统是多媒体、基于Web的信息系统与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一样,电子商务系统需要有符合自己特点的分析设计方法。正确地分析和设计电子商务系统是电子商务系统得以正确实施的条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已开始对Web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进行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大都还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只有极其少数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并且,目前的电子商务系统还没有出现类似于当年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方法那样占据统治地位的分析设计方法[1],这也说明还没有出现一个令业界公认的、完善的方法。因此,急需对主流的分析设计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势,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从软件工程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系统又被认为是一种多媒体系统、Web信息系统。因此,目前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方法与Web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几乎是等同的词汇和内涵[1]。本文也将这两个概念混用。目前,国际上许多学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创建了一批适合于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的开发方法。

1990年,Halasz和Schwartz提出了Dexter(DexterHypertextReferenceModel)[2]。1993年Garzotto[3]提出HDM(HypermediaDesignMethod),它建立在E2R模型基础上;1998年Fraternali&Paolini发展了HDM,提出了HDM-Lite[4],它特别应用于Web信息系统。1995年Isakowitz提出RMM(RelationshipManagementMethodology)[5],它是建立在E2R和HDM的基础上;1999年Lee等人在RMM基础上又提出了VHDM(View2basedHypermediaDesignMethodology)[6]。1991年Rumbaugh提出了OMT(TheObjectModelingTechnique)方法[7];1994年Lange针对OMT的不足,提出了EORM(EnhancedObject2RelationshipModel)[8]。1995年Schwabe和Rossi提出了OOHDM(Object2OrientedHypermediaDesignModel)[9],它建立在OO的基础上,发展了HDM的思想;1998年Schwabe将原型化方法融入OOHDM方法,提出了OOHDM2Web方法[10]。20世纪90年代末,面向用户需求的开发方法引起广泛的重视。1998年,DeTroyer和Leune提出了WSDM(WebSiteDesignMethod)[11];1999年,Bajaj和K.Siau提出了CMU2WEB(ConceptualModelforUsableWebApplications)[12];1999年,Lee等人提出了SOHDM(Scenario-basedObject2OrientedHypermediaDesignMethodology)[13]。

在研究各种开发方法的同时,许多研究者也重视开发方法的实用性,研究了支持开发方法的辅助开发工具,比较著名的是Fraternali和Paolini等人提出了Autoweb[14]。

2.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框架

2.1框架建立的依据

Lee[13]曾经对主要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方法进行过简单的比较研究,其中的一个比较角度是开发方法的阶段划分,但他只列出了各种方法的阶段,并没有比较。本研究试图对开发过程进行详细的比较,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提出比较框架。首先,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系统的开发一般是结构化的过程,特别是像电子商务系统这样大型的系统开发。其次,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Baskerville[15]经过对若干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过程比较,总结了开发过程的特点,包括:开发周期短、需求的不确定性、原型化方法、不断升级版本、开发的并行性、固定设计架构、以各自的风格编写程序、系统质量的可协商性、依靠优秀的技术人员、需要新的结构来整合资源。

根据以上的考虑,将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框架设计为四个层次:全局层、概念设计层、导航设计层和系统实施层。

2.2全局层

全局层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和比较各开发方法的设计和开发特点。在这个层次上比较的方面包括:开发阶段、每个阶段的输出结果以及整个过程中CASE的支持程度。开发阶段比较各开发方法是否涵盖所有的系统开发阶段,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典型的开发阶段应该包括: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导航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统维护阶段。

当然,并不能单单依靠一种开发方法所能涵盖的开发阶段的多少来简单评价开发方法的优劣,还需要考察开发方法对各个阶段支持的深度。因此,各级段输出结果比较的目的是比较各开发方法是否能够清晰地输出系统开发各个阶段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是否有足够的可读性。开发环境支持的比较是比较各开发方法是否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提供CASE工具进行支持。

2.3概念设计层

概念设计层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第一层次,是整个开发过程的基础,涵盖从系统需求分析到系统概念模型建立的所有阶段。在这个层次上比较的方面包括:设计驱动方式和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的驱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数据驱动和模型驱动。数据驱动是结构化设计思想下的设计驱动方式;模型驱动则是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以多种媒体方式表现信息。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考察的主要内容就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方式,即这些开发方法是如何表示和组织诸如图像、声音、视频、文本等信息的。

2.4导航设计层

导航设计是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特性,也可称为动态设计。在这个层次上,开发人员需要为概念设计层次中的实体、对象、关系以及信息建立符合系统需求的导航路径和链接。在这个层次上主要比较系统链接的方式和系统访问的结构。系统链接的方式主要比较开发方法对系统各节点之间、各种信息之间以及节点和信息之间关系传递的支持程度。比较中还将引入一些情况来测试这些开发方法是否能够完全或者部分地表现系统同步、页面生成、外部链接等特殊情况。系统访问的结构是分析和比较各开发方法对于电子商务系统访问结构的定义方式和设置环境。在这一项的比较中,主要从访问单元和访问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2.5系统实施层

系统实施层将从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物理实施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这个层次上,开发人员将利用开发方法提供的各种工具将前面层面上形成的逻辑模型转换成实际的物理系统,从而完成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在这个层次上比较的方面主要包括:

1)系统的物理表现形式

主要研究各开发方法是否涵盖从逻辑模型生成物理系统的过程,如果涵盖的话,那么它们分别是如何来进行这个过程的,主要通过研究物理系统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交互情况、系统数据库的交互情况和系统事件的处理方式来进行评估。

2)系统生成的自动化程度

主要研究各开发方法在将逻辑模型转换成物理系统的过程中,对自动生成页面的支持程度。主要对从数据库生成动态页面的支持度和从模板生成静态页面的支持度进行测试。

篇2

 摘要:回顾了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全局层、概念设计层、导航设计层和系统实施层四个层次对五种主流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RMM、OOHDM、CMD2WEB、WSDM 和Autoweb 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论文“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方法比较研究”分三个部分,本文是第3部分】:

一、主流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历史演变;

二、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的比较框架;

三、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各开发方法的比较。

3.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各开发方法的比较

用上面建立的比较框架对五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RMM[ 5 ] 、OOHDM[ 9 ] 、CMU2WEB[ 12 ] 、WSDM[ 11 ] 和Autoweb[ 4 ]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3.1 全局层的比较

3.1.1 开发阶段

五种开发方法对于各开发阶段的涵盖情况如表1 中的第1 项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由于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特殊性,概念设计阶段和导航设计阶段是所有这五种开发方法都涵盖的开发阶段。另外,由于系统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生成实际可用的物理系统,所以有四种方法涵盖了系统实施阶段。最后,还可以发现Autoweb 的方法最为全面和复杂,涵盖了所有的系统开发过程,甚至还包括了其他四种方法所没有的系统维护阶段。

3.1.2 各阶段输出结果

仅仅从开发方法涵盖的阶段的多少无法判断它们孰优孰劣,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比较它们对各个开发阶段支持的深度。对于开发人员来说,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尤为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上一个阶段中将有哪些结果输出到下一个阶段中,另一方面是下一个阶段需要依靠上一个阶段中的哪些输出结果为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系统开发的一致性问题,只有连续的一致性才能确保系统开发的每个阶段都围绕着同样的主题进行。 在这五种方法中,RMM 的一致性最高,在它的开发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完全利用了上一阶段的输出结果。如片断设计需要使用实体设计生成的ER 图,而片断设计生成的ER + 图也正是导航设计所必需的设计信息。另外,Autoweb方法的一致性也很高,特别是在它的基础结构设计、访问路径设计和表达设计过程中,这三项设计环环相扣,每一项设计都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CMU2WEB 方法的一致性最低,这也是由于这种方法主要集中在系统的概念设计阶段造成的。

3.1.3 开发环境的支持

如果开发方法能够提供CASE 环境来辅助开发人员开发,将大大加快系统的开发速度,提高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各种开发方法对开发环境的支持如表1 中第2 项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CMU2WEB 和WSDM 没有任何的开发环境支持,与之相对照的是Autoweb 的开发方法,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除了系统维护阶段以外的所有阶段的CASE 环境,这就意味着这种开发方法能够大大简化和加速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过程。

3.2 概念设计层的比较

3.2.1 设计驱动方式

RMM 的方法继承于ER 方法,因此属于数据驱动方式;OOHDM 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属于模型驱动方式;CMU2WEB 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体和关系,因此也属于数据驱动方式;WSDM 以对用户分类、建模为开端,属于模型驱动方式;Autoweb 方法的概念设计阶段采用HDM-lite 模型,因此它也属于模型驱动方式。

3.2.2 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

作为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信息系统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各开发方法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是评价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五种方法对网络资源和媒体的支持程度如表1 中第3 项所示。除了CMU2WEB 以外,其他四种开发方法都采用实体属性或者对象属性的方法来表示各种网络资源和媒体,例如,在OOHDM 开发方法中,可以为产品对象定义一个属性———外观,则这个属性就可以用来添加能够展示产品外观的图像信息。

3.3 导航设计层的比较

3.3.1 系统链接的方式

良好的、系统的链接将指引系统使用者正确地使用系统资源,因此系统链接的方式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基本设计方面。所有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都在概念设计阶段定义了链接的表述方式。

RMM 方法使用三种不同类型的链接:条件索引链接、条件指导链接和条件索引指导链接。条件索引链接主要用于数据库检索,条件指导链接则用于系统向导式的导引,条件索引指导链接则适用于上述两种情况的综合情况。

OOHDM和WSDM 都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所以它们的链接方式只有一种,即使用简单的有向箭头来表示对象之间的链接关系。

由于导航性能是电子商务系统的一个基本指标,CMU-WEB 方法主要依靠链接来确定应用系统的可用性。在CMU2WEB 模型中,链接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表示信息块之间的关系,一种表示信息块及其描述内容的联系,还有一种则表示信息块和页面之间的导航路径。

Autoweb 模型中,各个信息集合之间的链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索引链接、指导链接、索引指导链接和完全链接。每种链接都针对不同的系统导航情况。

3.3.2 系统访问的结构

五种开发方法的系统访问结构比较如表1 的第4 项所示。系统访问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有向箭头,另一种为导航约束。OOHDM、CMU2WEB、WSDM 方法采用的有向箭头方式只能简单表示访问单元之间的单向或双向联系,但是RMM 和Autoweb 方法采用的导航约束方式却可以为系统的链接增加更多的维度,例如,当一个客户在网上选购货物时,Autoweb 方法设计的系统就能够利用索引指导链接为客户提供相关产品的信息。

3.4 系统实施层的比较

3.4.1 系统的物理表现形式

一个好的开发方法需要平稳地把握从设计阶段到实施阶段的过渡,并且能够提供相关的工具来简化从逻辑模型到物理系统的转变过程。对此,五种开发方法分别有不同的支持程度:

RMM 方法采用生成HTML 模板的方法,将HTML 页面中的每个对象与逻辑模型中的节点和访问单位相关联。OOHDM方法具有专门的抽象界面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在抽象界面设计方案中描述导航对象、用户界面对象、多媒体对象等信息;在系统实施阶段,OOHDM 提供专门的OOHDM-Web 环境帮助开发人员生成页面模板。



CMU-WEB 方法没有涵盖系统实施阶段。 WSDM 具有实施设计阶段和系统实施阶段,在实施设计阶段中,开发人员需要从系统可用性出发,根据WSDM 的指导原则设计整套电子商务系统实施的方案,然后在系统实施阶段付诸实施。

与其他开发方法相比,Autoweb 方法具有更完善的物理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开发人员建立系统表达模型和风格表单,然后在Autoweb 所提供的CASE 环境中自动生成网页。

3.4.2 系统生成的自动化程度

RMM、CMU2WEB 和WSDM 都没有提供任何的辅助工具来自动生成电子商务系统的页面,OOHDM 和Autoweb 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自动生成网页的工具。OOHDM提供了OOHDM2Web 环境,在这个环境下,软件自动生成由HTML 代码和OOHDM2Web 函数库调用相结合的页面,所以它产生的页面必须在OOHDM2Web 环境下运行。

Autoweb 则提供了一个被称为“Schema & DataEntryGenerator”的自动系统生成器,在开发人员输入设计完成的HDM2lite 概念模型后,系统自动输出相应的关系数据库以及对应的系统页面,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意义。

3.4.3 系统维护的支持程度

五种开发方法对系统维护的支持程度如表1 中第5 项所示。除了Autoweb 以外,其他四种开发方法都不支持适应型和完善型的系统维护,从而大大降低了它们所开发的电子商务系统的扩展能力,这也是目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需要迫切改进的一个地方。不过,由于大多数开发方法(CMU-WEB 除外) 都具有十分彻底的分析阶段,所以它们大部分都支持改错型的系统维护,即系统设计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另一方面,Autoweb 为系统维护提供的支持远远领先于其他开发方法,对于电子商务系统的更新、扩展和完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 结论

通过对RMM、OOHDM、CMU2WEB、WSDM 和Autoweb五种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方法在全局层、概念设计层、导航设计层以及系统实施层四个层次的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尽管CMU2WEB 方法在采用量化标准评价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可用性方面有新的突破,但由于它还只是一个概念模型,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过程支持还不够完善,因此不具有太大的实用意义。

2) OOHDM 和WSDM 方法采用了面向对象建模的思想,这种模型驱动的设计方式与传统的数据驱动方式相比,更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系统复杂、多变的开发特点。

3) Autoweb 最引人注目,它在比较框架的每个项目中都表现出色; 并且在这五种方法中,Autoweb 是唯一建立了CASE 环境的一种开发方法,这种CASE 环境将大大降低开发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开发效率。

参考文献

[ 1 ]  Lang M. A study of practice in hypermedia system design[A] .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 ECIS) [ C ] . Bled ,Slovenia , 2001. 8 - 10.

[ 2 ]  Halasz FG, Schwartz M. The dexter reference model [A] . Proceedings of the NIST Hypertext Standardization Workshop [ C] .Gaithersburg , Maryland : NIST , 1990. 95 - 133.

[3 ]  Garaotto F , Paolini P , di Milano P , et al . HDM-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hypertext application design[J ] . ACM Trans Information Systems , 1993 , 11 (1) : 1 - 26.

[ 4 ]  Fraternali P , Paolini P. A conceptual model and a tool environment for developing more scalable and dynamic web applications [ A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tending DatabaseTechnology[C] . Valencia , Spain : Springer , 1998. 421 - 435.

[ 5 ]  Isakowitz T , Stohr EA , Balasubramanian P. RMM: A methodology for structured hypermedia design [ J ]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 1995 , 38 (8) : 34 - 44.

[ 6 ]  Lee H , KimJ ,Gul Y. A view2based hypermedia design methodology[J ] .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 1999 , 10 (2) : 3 - 13.

[ 7 ]  Rumbaugh J . Object 2Oriented Modeling and Design [ M ] . New York : Prentice2Hall , 1991.

[ 8 ]  Lange DB. An object2oriented design method for hypermedia information systems[A] . Proceedings of the 27th Hawaii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C] . Hawaii :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994. 336 - 375.

[ 9 ]  Schwabe D , Rossi G. The object2oriented hypermedia design model [J ] . Communication of ACM , 1995 ,38 (8) : 45 - 46.

[ 10 ] Schwabe D , de Almeia Pontes R. OOHDM2Web : rapid prototyping of hypermedia applications in the WWW[ R] . Pontifcia Universidade Catlica do Rio de Janeiro , 1998.

[11 ] De Troyer O , Leune K. WSDM: a user centered design method for web sites [A] .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WWW Conference[C] . Brisbane , Australia : Elsevier ,1998. 85 - 94.

[ 12 ] Bajaj A , Krishnan R. CMU2WEB : A conceptual model for usablemweb applications[J ] . 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 , 1999 , 10(4) : 33 - 43.

[13 ] Lee H, Lee C, Yoo C. A scenario2based object2oriented hypermediamethodology [J ].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 1999 , 36 :121 - 138.

[ 14 ] Fraternali P , Paolini P. Model2driven development of web applications : the autoweb system[J ] .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Systems , 2000 , 28 (4) : 323 - 382.

[ 15 ] Baskerville R , Pries2Heje J . Racing the e2bomb : How the Internet is redefi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methodology [A]. Realigning

篇3

关键词: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探讨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管理信息系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管理信息系统最开始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主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其他软件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一种系统,其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准确性高的特点,不仅能够为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性,还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一、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在人们物质日益提高的前提下,对环境卫生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就成为了目前环境卫生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且为了真正提高h境保护水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但在具体应用时需要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实事求是原则。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如经济能力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目标,从而明确规定服务范围;第二,突出重点原则。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应在根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内容,从而在满足管理需求的同时有效节约开发成本;整体性原则。信息管理系统属于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要将各项技术融合在内,从而保证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关于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研究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逐渐广泛化,并且关于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但从使用技术和应用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在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中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原型法主要是根据使用者对该系统的实际需求来开发的,并且在开发整个过程中完全以用户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为主展开适当的调整,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而生命周期法主要是指从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初期到运行阶段的一整个过程,都要严格按照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和流程展开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通过对这两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较,我们可知在进行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最好还是使用原型法,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卫生行业涉及到的领域较为广泛,属于重复学科。因此为保证信息管理系统在性能和适用性方面都能达到最优状态。除此之外,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开发人员也要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让管理人员对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提出适当的建议,并且开发人员要有针对性的展开解决完善,避免出现信息管理系统在使用时无法满足环境卫生管理的相关需求现象。

三、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分析

在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过程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信息管理系统调查阶段、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阶段及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阶段,具体阐述如下。

(一)信息管理系统调查阶段

若想有效保证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适用性和经济效益性,就要在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实际开发前对系统开发方案的可行性和系统建立完成使用的可靠性展开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且在调查工作具体开始时,首先就要对环境卫生部门的内部进行认真调查,内部工作主要是由环境卫生部门、其他部门、经济实力及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程度构成。然后在上述条件都具备的基础上制定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应设计方案,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最后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仔细调查,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共同参加,这种要求的原因在于虽然大多数的系统开发专业人才对系统开发非常优秀,但对于各部门的工作运行状态却是不太了解,将这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不但能帮助系统开发人员更好的对各部门工作流程准确掌握,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还能使系统开发人员在进行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实现系统开发的最佳效果。

(二)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阶段

在进行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阶段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流程:第一,总体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对功能结构图、模板结构图及工作流程图等;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设计流程规范;第三,信息管理系统的配置方案。主要是由设备配置和通信网络组合而成;第四,关于数据信息的储存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信息设计和数据库的保密设计等;第五,计算机处理方案设计。主要是由数据信息的输入、输出及程序编写设计等内容。

(三)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方案

由于环境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众多领域,因此在对计算机设备进行应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适用性和售后服务质量如何,如果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问题可以及时给予解决,从而为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对可维护性要引起重视,这时由于系统会在服务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管理者和使用者的需求,就要保证系统具有可维护性,即定期对系统升级和更新。除此之外,在进行系统的调试过程中,要准确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隐患问题,避免在使用后出现任何故障现象。

篇4

【关键词】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系统的运用。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若要得到稳定的生存和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努力开发并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获得是依靠当今社会普遍流行、使用的电子计算机来实现的。各个企业在管理方面应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并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便进行信息化管理,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

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地由顶向下整体性地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用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系统,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5个依次连接的阶段:即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统运行阶段。这5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由此可见,该方法所表现的是一种自顶向下的观点,其显著特点是能够很好地将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显示出来,其强调的是以整体优化为前提来进行具体的分析设计。结构化开发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

该方法也显示出了另一观点,即将开发阶段进行严格地区分,它强调一步一步地严格地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每一步工作都及时地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地反馈和纠正,后一阶段的工作必须建立在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之上,使每一阶段的工作都有可靠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减少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混乱状态的出现,使成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几率大大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频率越来越大,企业对于开发方法提高了时间上的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的系统开发应该是能够在最低费用的条件下保证完成的时间最短。在这种趋势下,结构化方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渐渐地显现出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开发周期较长,此方法的阶段划分过程比较严格,每一步工作都需要认真完成,并对文档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较多的时间。

二是,不能及时适应经常变化的环境,导致开发出的系统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与现实相脱离。

三是,工具落后,系统开发过程需要很多的分析图表,这些分析图表没有较为先进的工具,只能手工绘制,导致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四是,违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该方法需要开发者具有很好的预见能力,一些不可抗力是不能避免的,用户的需求是不能脱离主观影响的等,要求开发者对这些因素的掌握不符合客观规律性。

可见这种结构化方法存在上述四方面缺点,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严密的理论基础,也不能因此彻底放弃该系统工程方法。这是因为,该方法在一些系统开发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一些甚至是必须采用,特别是复杂系统的开发。现在开发工具越来越多,使得开发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为结构化方法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它还可以作为比较流行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优秀的系统开发方法,尤其是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原型法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开发人员凭借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通过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构造出一个实在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协商,反复修改原型直至用户满意。原型法通过把实验机制明确地引入系统的开发过程,从本质上避开了传统的结构化分析设计法严格的需求定义阶段。用户的需要是在不断的运行和评价原型的过程中逐步明确。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不再面对难以理解的图表,而是直观的软件,在演示或使用中提出需求,避免了需求表达不清等问题使系统开发真正体现面向用户的原则。其开发过程是分析、设计、编程、运行、评价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在采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时,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首先,同结构化方法一样,原型法也需要较短的开发周期以及较低的开发成本;其次,需要对原型进行评价,而且要求用户进行参与;再次,原型必须具有可行性,即是能够运行的;最后,要以原型的运行结果为依据,来对原型进行合理评价,然后以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原型进行修改。由此可见,原型法具有开发周期短的优点,使用起来比较灵活,适用于中小型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不稳定、有变化的系统。原型发的特点是需要快速形成和不断修改演进,使由这种方法开发出的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易于修改。

然而,原型法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作为软件工程方法而独立存在,实际上的原型法只能最为系统开发思想,没有与其相适应的专门的配套工具。具体地说,它只支持在软件开发早期阶段快速生成后期产品样品的过程,不是完整意义的方法论体系。要想充分发挥原型法的效能,就必须有效结合其他软件开发方法。

三、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是建立在对象、类、封装、继承、多态性等概念基础上的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所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识别其中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建立问题空间的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用对应对象和关系的软件模块来构造系统。其目的是提高软件系统的可重用性、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使软件系统向通用性方向发展,逐步使软件系统的生产能像硬件组装那样,由“软件集成块”来构筑。

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包括定义问题、识别对象、详细设计问题和程序实现4个步。该方法的优点是接近现实世界,限制了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有效控制了因为人的不同而在认识系统上所产生的偏差。这种方法面向的应用解决了传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客观世界描述工具与软件结构的不一致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解决了从分析和设计等到软件模块结构之间多次转换映射的繁杂过程。

面向对象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应用必须要有功能较强的软件的支持。在开发大型的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若是自始至终都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没有自顶向下整体划分的过程,就很可能得不到系统全貌,导致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等问题。这种方法在应用上同上述两种方法一样,需要与其他方法的结合,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共有三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最优的开发方法就是根据要开发系统的具体情况,如综合规模、复杂程度、开发工具等因素,来采取相适应的开发方法,或者将几种方法结合运用。在经济不断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发展,在诸多企业间脱颖而出,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杜栋,田卿,刘小健.企业信息化的第3股浪潮:协同管理系统(CMS)[J].信息系统工程.2009(1)

[2]罗艳辉,李彬,邓飞其.基于ERP与CRM整合的卷烟销售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9(6)

[3]李彪,尤文,杨玉春,李俊峰.矿山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计量.2009(2)

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案例式教学;DSP

一、引言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卷积、相关运算、频谱分析以及滤波器设计等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编程基础。该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动手能力强、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的课程繁多,每门课程课时有限,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另外,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以工科通识类课程——DSP系统开发为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探索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

《DSP系统开发》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应用型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DSP系统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开发平台;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和算法(FFT、FIR等);DSP汇编语言、C\C++语言和CCS开发工具。同时要求学生了解DSP器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熟悉DSP器件的基本原理,总体结构、指令系统和寻址方式,学会DSP汇编语言程序的开发,了解TMS320系列中1至2种芯片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DSP实现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如完成FIR滤波器、FFT算法、实时小系统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感觉硬件结构复杂,寄存器多,理论难度大。笔者从事DSP课程的教学十余年,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倍感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之快,软件不断升级,芯片不断完善,性价比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如何加强地方高校学生学习DSP这样一门应用型非常强的课程,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DSP系统开发》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12学时。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在分析该课程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以案例式教学为基本单元,以实验室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改革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应用技能。

三、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探索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交流和研讨式分析,以达到利用案例获取相关信息和数据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案例教学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成功地应用在很多学科领域。DSP技术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在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本文提出采用以下方法实现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探索。1.DSP系统开发课程案例教学法的组织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过程包括:案例的搜集和整理阶段,案例的分析和讨论阶段,案例的总结归纳。其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DSP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将一些有趣的DSP案例引入课程教学中,使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知识趣味化。针对本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结合DSP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了四个典型案例,制作教学课件,具体案例包括:存储器模块(寻址方式),FIR滤波器的DSP实现,FFT算法的DSP实现,任意波形发生器设计。我们对案例教学的整个环节进行总结,包括知识点的归纳、编程语言的使用、芯片内部结构的学习等。2.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本节以“案例三:FIR滤波器的DSP实现”为例,进行案例教学过程的实施,该节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知识点: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讲解环节、自学环节、答疑环节。(1)讲解环节教师对学生讲解准备的典型案例,首先进行知识点的串讲(FIR滤波器的基本理论,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FIR滤波器的MATLAB仿真、FIR滤波器的DSP实现),然后提出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如MATLAB仿真获取的滤波器系数文件如何导入DSP的汇编程序中,最后安排本班同学进行课后学习和分组讨论。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13级共42人,分为6组进行讨论,要求各组学生认真准备,积极讨论。(2)自学环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和疑难知识点进行资料查询、搜索、组内讨论,整理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3)答疑环节学生自学完成后,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进行集中讨论,由小组长汇报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其他组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现场辅导。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提炼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整理进行讲解和补充,启发学生思考,以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3.DSP系统开发课程的案例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案例式教学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独立考核试验——“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具体实验要求:两组完成32阶高低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两组32阶带通FIR滤波器的DSP实验,一组32阶带阻FIR滤波器的DSP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正确阅读和修改程序,正确设置断点、探针,获得最终的实验仿真效果。例如,高通滤波器的仿真效果如下图所示,其中图(a)为输入信号的频谱图,(b)为输入信号经高通滤波后的输出信号频谱图。该实验效果说明进行案例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更加灵活。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需要,研究应用型课程“DSP系统开发”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DSP系统开发课程特点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该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活动实施,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高校应用转型需求。

参考文献:

[1]洪波,王秀敏,徐明彪,等.基于创新理念的DSP课程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2]张新平,冯晓敏.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

[3]李晓琴.案例教学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

[4]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

[5]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04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管理系统 项目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是为了使开发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完成,根据管理科学的理论,对需求、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及控制,并利用工程化开发方法所进行的系统活动。

1 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可以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也可以是为实现企业某一管理职能而进行的一个单独的开发项目。对于前者,需成立企业的项目委员会,委员会下设项目管理组、项目评审组和项目开发组;如果是后者,则可以根据职能所涉及的范围,召集相关部门人员成立开发项目组,项目组中分设系统开发小组和项目评审小组,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

项目管理负责人可以为多人,由职能部门和信息部门管理人员组成。主要职责为:拟定项目管理的进度安排;组织项目阶段评审;协调整体开发工作;对项目管理采取优化措施。

项目评审小组一般由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主要职责为:对项目的需求分析进行评审;对系统选型和开发计划进行评审;对系统开发进行阶段性评审;对项目总结报告进行评审。

开发项目组有开发技术人员构成。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具体负责项目的软件开发工作;项目结束后提交开发成果并形成技术文档。

2 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

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通常包括三大阶段:需求分析、系统选型和系统实施。从具体的项目执行过程上来讲,项目管理可分为项目的项目授权、需求分析、项目选型、开发计划制定与实施、项目评估及更新和项目完成验收六个步骤。

2.1项目授权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要求提出后,需要确定开发项目管理的责任者,由其负责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需求评估,并进行项目开发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与质量控制等,即将项目开发与管理的权限授予某一部门。一般而言,如果是针对企业的某项管理职能而进行的系统开发,应由具备此项管理职能执行能力的部门来负责;若是企业的总体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这应由成立的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

2.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可分为三个过程:

1)可行性评估:根据项目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明确项目开发所需要投入的企业资源,并从企业现行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等方面考虑,确定项目开发成果能否被使用者接受,能否促使工作流程的合理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管理运行成本。

2)需求评估: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体需求和期望做出分析和评估,详细考虑需求的实现方式,确定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及模块间的关系,对系统的信息标准进行统一确定,并据此明确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成果的期望和目标。

3)项目总体安排: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时间、进度、人员等做出总体安排,制定项目的总体计划。

2.3项目选型

在明确了项目的期望和需求后,项目选型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开发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在项目选型阶段的主要管理工作是进行系统选择的风险控制,包括正确全面评估系统功能,合理匹配系统功能和自身需求,综合评价软件系统和硬件平台的功能及价格、技术支持能力,充分考虑系统维护和后续开发等因素。

2.4 开发计划制定与实施

在项目策划时,要充分考虑具体开发人员对开发过程的意见,项目开发的负责人应当协同开发人员进行尽量精确的对开发过程情况的估计。开发计划常以文本文档和图形文档结合的形式出现,文本主要记录项目的约束和限制、风险、资源、接口约定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进度和资源分解、职责分解、目标分解最好通过项目管理软件工具来进行规划和管理,以利于进行同步修改。

2.5项目评估及更新

项目评估及更新阶段的核心是项目管理控制,就是利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来衡量和更新项目任务。项目评估及更新贯穿于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在项目评估及更新阶段常用的方法有:

1)项目实施过程的阶段性评估,考察开发过程是否按计划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出现偏差,研究是否需要更新计划及资源,同时落实所需的更新措施。

2)通过定期编写项目进度报告,召开项目开况通报会议,进行定期的工作小结,评估实施进度及成果。

3)通过对开发人员及需求部门人员进行培训,编写完善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技术保障文档,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质量资料,以便于开发完成后的进行有效的系统维护,并对将来可能的后续开发提供全面、系统、准确的技术资料。

2.6项目完成

项目完成阶段是整个实施项目的最后一个阶段。

1)结合项目最初对系统的期望和目标,对项目实施成果进行验收。

2)正式移交系统正式运转及使用,由企业的信息部门进行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

3)项目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实施成果做出回顾,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3项目管理质量控制过程

质量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方面之一,建立和执行适当的质量衡量标准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质量控制贯穿了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是在项目管理中对质量的动态管理,它不仅仅是对开发成果的质量要求控制,还包含了对开发工作流程、开发方式、财务成本以及开发风险等更方面的控制管理过程。

3.1建立项目的质量衡量标准

项目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是依据系统开发的功能需求,通过开发项目的计划和实施过程所建立起来的,对项目开发的若干要求,以此作为项目开发评审和控制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具体的项目质量控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开发工作流程的合理化;

2)开发时间和成本预算控制;

3)项目风险控制;

4)开发工作安排效率;

5)开发工作的协调管理过程;

6)工程化开发方式的运用;

7)程序的运行效率和信息标准的统一;

8)管理信息系统需求方满意度。

3.2观察开发过程的实际表现情况

通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渠道,收集项目实施的有关信息,了解开发过程的实际表现情况。在这一步骤中可以利用的信息渠道有:

1)正式渠道,如定期编写项目进度报告,召开项目开况通报会议;

2)非正式的渠道,如在开发过程中与项目小组成员或需求方的交流等。

3.3进行实际表现和控制标准的比较

比较项目实施的实际表现和预先制定的控制标准,主要是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与项目计划的偏差。

管理控制标准为客观评价项目状况提供了依据,使项目负责人能够迅速、有效地对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从而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3.4采取调整措施

在比较项目实际表现和衡量标准后,如果出现偏差,就需要采取调整措施,纠正措施可以采取以下的形式:

1)对开发流程进行合理化调整;

2)协调项目资源的合理分配;

3)建立系统、全面、准确的技术文档资料;

4)调整项目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方法。

4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管理协调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4.1需求方与开发方的关系

需求方与开发方是对立的统一体,双方均希望将开发项目做好。但需求方可能对信息开发技术缺乏全面的了解;而开发方对需求方的需求、细节了解不充分等因素,使得双方对开发过程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而这种认识上的差异与理解的不同会导致开发成果与实际需求偏差甚远。因此,项目管理的重要目标便是建立一个便于开发方与需求方之间进行交流的环境。

4.2需求方参与项目管理人员与使用人员的关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一方面减轻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另一方面也改变了现行的工作管理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一些工作流程和工作习惯。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使用人员的检验。特别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试运行阶段,使用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实际上是对系统的深入测试,有助于帮助开发方进一步完善软件功能,提高软件的实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4.3项目管理人员与软件开发人员的关系

项目管理人员与软件编程人员的关系处理得如何将直接影响软件编程人员的积极性。当使用人员对系统提出问题,并改动要求时,软件开发人员往往找出各种理由予以否定,而这正是引起开发方与需求方矛盾的最经常的原因。在管理信息项目开发中,项目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协调使用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的关系,既要满足需求方的需求变化,又要充分调动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4.4性能与灵活的关系

性能与灵活是系统设计中的一对矛盾,在项目管理中应充分考虑性能与灵活的关系。性能是系统可用性的重要因素,很难想象一个响应速度很慢的系统能得到最终用户的认可,而灵活性是系统适应变化能力的重要因素,一个无法适应工作模式变化的系统也是难以推行的。

篇7

关键词: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审计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迅速。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已由单项处理向较完整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由单机向机的应用发展,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向管理会计应用方向发展。不少地区和行业,已把会计电算化定为会计工作升级的条件之一。此外,会计软件市场的出现,促进了会计核算软件的商品化、通用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进程。总体上,会计商品化软件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效率。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如浙江省温州地区中小企业达到16.7万家,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0%以上,占整个GDP的83%.但在使用商品化会计软件上却不如人意(除了财政部门规定的发票管理系统以外),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其原因除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商品软件虽然功能较多,但不能适应企业的具体环境(如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经营的外部环境、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因素),整体应用效果不很理想。笔者认为,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自我开发或委托有实力的专业软件公司开发自己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结合笔者在温州地区开发几个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过程中的情况,仅就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审计内容和方法作一介绍。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投资较大,如果开发的系统在技术、经济和管理上不可行,或新系统不符合系统目标,或在系统开发阶段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待系统运行后再进行修改,这不仅增加成本,而且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时甚至无法实现。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和在开发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阶段和步骤,且每一阶段和步骤均有明确的成果,这些成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使整个开发工作有、有步骤的完成。系统开发审计就是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进行的审计。按照系统开发的周期,系统开发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因此需分别对每一阶段进行审计。

一、系统分析阶段的审计

系统分析阶段包括提出新系统目标、成立开发小组、可行性分析、现状调查、需求分析和逻辑模型建立。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确定系统的长期目标(2~4年)和近期目标(1~2年),以确保系统目标满足单位内外的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完成所要承担的会计工作,要符合单位财会人员的习惯,同时必须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并具有一定的效率;确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联系和接口;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确定系统与企业其他系统(如CAD、CAM)的界面和信息联系。

2.确保各有关部门派代表参加开发小组并确定其熟悉所属部门的岗位责任和工作范围;检查项目负责人召开的重要会议,看是否均有各部门人员参加。

3.审核企业可以投入的资金、物力、人力及其来源。

4.与系统分析人员共同新系统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

5.复核系统分析人员取得的现系统的信息关联状况、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业务流程、信息载体和信息量等全部详细资料;审核所建立的新系统的目标能否满足其处理和控制上的要求。

6.向会计部门查询,确定该部门就会计处理的立场,审核有关的成本与效益的计算。

7.与系统分析人员一起分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重点是数据流程图)是否满足会计和财务制度流程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了用户的需求。

8.全面检查系统分析阶段的现状分析报告、可行性报告、会计业务作业流程图、输入输出和代码调查表、系统分析说明书等文档是否完整、正确。

二、系统设计阶段的审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中提出的逻辑模型,考虑实际的设备、技术条件、条件及条件,确定新系统的实施方案即系统的物理模型。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系统总体设计和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总体设计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文件与数据库设计、机及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和输出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和处理过程设计。其审计和如下:

1.查阅系统设计是否采用了模块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各模块之间联系最少的结构化设计方法,以确保系统“波动效应”尽量小,可修改性和扩展性尽量好;以确保模块的划分满足核算和内部管理的需要,符合会计人员的习惯;以确保系统结构控制图符合系统的处理要求。

2.审核数据库文件是否符合控制要求、用户输入数据和输出信息要求。特别要注意文件和数据的安全保密控制和权限控制,以保证未授权人员不准接触文件和数据。审核字段和记录的设计,并进行一致性、准确性、合理性的综合分析,尽量消除冗余和节约存贮空间。

3.审核计算机和网络系统配置方案。以确保系统环境的合理配置,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系统性能;硬件的配置要符合目的性、先进性、配套性、经济性;软件配置要选择合理的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系统的配置要符合标准化、主流化、实用性和技术性能指标好的原则,实现数据、程序与硬件等资源的共享。

4.抽查部分代码,看其是否符合国际、国家、行业颁发的标准代码设计。检查代码在逻辑上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在结构上能否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检查代码是否符合惟一性、直观性、可扩展性和合法性。确保一级会计科目的代码应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制度规定的科目编码。

5.审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保证输入和输出数据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特别要保证输入数据的质量和纠错能力,竭力避免“垃圾进,垃圾出”的情况;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确保“正确的输入,正确的操作,正确的输出”的原则。检查输出报表的设计是否满足对外报送和对内管理的要求。复核系统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包含一定的审计线索,以便能由系统的输入顺查到输出,或者由输出逆查到输入。

6.审阅处理过程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以确保具有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的自动编制会计报表的功能和允许使用的多种核算方法;以确保有适当的控制措施,使所有经过审核的业务,均能完整的被处理;确保结账功能的设计能自动检查本期输入的会计凭证是否全部入账,并保证账证、账账相符;以确保机内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输入的银行对账单及适当的手工辅助自动进行银行对账,自动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7.审核新系统的实施方案,以确定整个系统设计的文档(系统总体设计书、详细设计报告、系统设计报告)是否齐全、正确。

三、系统实施阶段的审计

系统实施阶段是将新系统付诸实施的过程。它的主要活动是根据系统设计所提供的控制结构图、文件与数据库设计、系统配置方案及详细设计资料,编制和调试程序,进行系统试运行、系统转换等工作,将技术设计转化为物理实际系统。其审计内容和方法如下:

1.与程序设计人员一起选择合适的程序开发工具、合适的数据结构和合理的算法;检查是否采用了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查阅程序中采用何种控制措施,确定各种必须的内部控制是否都以纳入所设计的程序中;检查程序流程图是否正确,检查源程序的正确性、可读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是否达到要求;检查程序文档是否完整和规范。

2.参与和监督程序的分调试和总调试。调试时需精心组织测试数据模型,即有正常的、有效的各类业务数据,又有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数据。分调试时以查明该模块是否按预定的要求接收并处理正常的业务,并发现是否拒绝不正常的业务且按预定的要求给出错误的信息并给予记录,以确保每一模块内部控制关系的正确和数据处理内容正确;总调试时要测试各模块接口之间的各种可能的使用形态及其组合情况,查出系统中属于相互关系方面的错误和缺陷,以保证各控制信息关系的正确。

3.与有关人员一起参加系统的试运行,试运行应采用并行运行方式,试运行的期限不低于三个月。检查试运行记录和试运行报告,核对新旧系统处理结果,看其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有无发现系统存在的;查明实际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原来设计考虑的差异是否合理,系统能否正式投入运行;审核所选的系统转换方式是否合理。

4.审核被审单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查明系统的操作员、管理员、程序员的工作职责是否明确,有无相互兼任的情况。查明未经授权批准、不掌握密码的人能否接触程序和数据并对其修改;实地观察系统操作人员的操作情况,查明输入数据是否经审批,正确的数据能否被完整准确地输入系统,错误的数据能否被发现并经过适当的程序更正后重新向系统提交;查明是否制定了严格的硬件、软件管理制度,制定的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并有效执行;检查系统修改的文档资料,查明每次修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已修改过的程序是否妥善保管;实地观察系统的运行状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参与系统运行后的审核和评价。

5.详细检查系统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规格书、源程序清单、程序测试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操作手册等文档是否完整准确。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审计,是一种事前审计,它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审计人员、特别是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进行审计,这对于开发活动的恰当控制,系统开发方法的性、先进性和合理性,系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系统资料和凭证的规范性,系统运行以后数据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效率性,以及事后审计的可审性,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集中授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82-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及工业4.0国家战略的提出,嵌入式系统技术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嵌入式系统技术已经深入应用到了工业控制、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穿戴、通信设备等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适应社会对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的紧迫需要,如今大多数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开设了嵌入式系统方向[1-3]。在嵌入式系统开发方向课程教学中大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把相关专业课分散到三到四个学期,每门课又分散到一个学期讲授,每周二到三次课。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难以掌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给出集中授课方式在嵌入式系统方向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意见。

二、嵌入式系统方向开设背景及课程介绍

(一)嵌入式系统开设背景

所谓嵌入式系统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综合系统,一般而言,嵌入式系统由嵌入式硬件和嵌入式软件组成,它是面向用户、面向应用、面向产品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拥有软件硬件可裁剪,对可靠性、成本、体积和功耗严格要求的特点。基于嵌入式系统的“专用性”以及“嵌入性”,在各个领域均有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此当前嵌入式系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需求大量的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在此背景下,以及遵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下,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纷纷开设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

目前我校的嵌入式系统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工程领域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具备嵌入式开发、嵌入式系统测试、物联网应用开发能力,能在通信、电子设备设计制造、物联网应用、IT业等部门从事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分析与设计、测试、物联网研究与开发、电子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开发、测试、销售及研究等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二)嵌入式系统课程介绍

嵌入式系统课程一般包括:Linux系统、C语言、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ARM微处理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GUI开发。其中Linux系统为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核心部分,在今后的嵌入式开发编程过程中大多是在Linux环境下进行;C语言则属于嵌入式系统开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编程语言,目前嵌入式系统硬件开发多是基于C语言;C++语言则是属于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嵌入式系统GUI开发则是在Linux环境下在Qt上使用C++语言进行图形界面的编程设计;最后ARM微处理器的原理与应用是整个嵌入式系统课程的精华也是其难点所在,所有的程序都需要在ARM处理器上运行,所以学习好ARM原理与运用无论以后做硬件工程师还是软件工程师都有着重要意义[5-7]。

三、嵌入式系统方向教学方式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授嵌入式系统课程,即把相关专业课分散到三到四个学期,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开展,分散在15~18个教学周,每周讲授4~6节课。从近几年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来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嵌入式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显然有着巨大的不足之处。主要不足是:

1.知识点的讲授不连贯,往往在下节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上次课的补习。

2.实践应用少,尤其对于应用开发型的课程,讲完理论之后缺失及时的实验开发。即使加了实验课,某些实验项目不能在两节课完成[8]。

3.时间跨度过大,嵌入式系统课程知识涉及面广,仅仅上述的四门基础课程按传统授课计划一学期一门课来看,需要两年才能完成。

4.高校针对嵌入式系统教学知识落后于当下嵌入式技术发展,同时也缺乏有资深嵌入式工作经验的教师。

四、集中授课方式在嵌入式系统方向教学应用

集中授课方式是指把某门课程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进行学习,直到该门课程进行完毕,再开展下一门课程的学习。整个学习阶段大致是以知识点做基础,实际应用做课程案例,开发项目为驱动,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这样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针对性学习,能够稳固知识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学习时间跨度大大降低,根据人类的记忆规律更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本阶段的知识[9]。

由于嵌入式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我在这里大致分为了四个阶段:

1.嵌入式系统开发基础篇。首先,进行Linux系统的基础学习,其主要内容为:学习Linux系统的理论知识,如Linux系统简介、Linux的文件系统、文件类型及属性、文本编辑器等;之后进行学习Linux系统下的常用命令和shell编程;最后也是以后常使用的知识便是编译与调试,学习GCC编译器和GDB调试器以及make工具,通过makefile文件来描述源程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自动维护编译工作。其次,在学习了Linux基础之后便可以在Linux环境下进行开发,也就意味着进入了C语言的高级编程学习中,而在此阶段学习中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仅仅教授C语法基础,要更深入学习C语言的灵魂知识――指针的学习,之后进行C的高级编程,例如编译的预处理、链表及操作、树和二叉树等知识的学习。这样就基本上完成了本阶段的理论学习,本阶段最后一步是学生实战提高的一项内容即C项目系统的设计开发,在一个系统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几乎会用到此前所学的所有知识,学生在开发过程中也会看清自己学习中所欠缺的知识。

本阶段因为是基础性知识学习,在后期学习应用中均占有很大的分量,所以用时也是最长的一个阶段,约在5~6周方可完成阶段性学习。

2.嵌入式开发系统篇。在完成了C语言的学习后,便可以开始进行学习Linux系统程序的设计,本阶段学习目标便是掌握Linux系统编程和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掌握多进程和多线程的编程能力。学习过程中主要学习进程与线程的原理、进程间通信的方式、网络的基本原理、Socket编程等。在此阶段的学习中要多锻炼大型程序和复杂项目框架的设计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掌控和领导项目的潜力。

在完成本阶段性学习之后,同样需要大量的练习以及系统项目的设计开发训练。本阶段主要是系统的设计学习,则需训练诸如局域网OICQ程序设计、远程终端管理系统之类的开发项目,来提高学生系统设计开发能力。本阶段主要学习系统的基础性开发,大约在四周左右完成。

3.嵌入式开发的软件应用篇。本阶段主要进行C++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开发,学习类和对象的区别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封装、继承和多态。因其在C语言基础上演变而来,故而此阶段属于快速学习阶段,在一到两周即可完成。然后学习系统GUI开发,主要要求掌握Qt开发的基本流程和Qt提供的类库的使用方法。在整个的软件应用阶段会在两周内完成。

虽然学习用时比较短,项目的开发练习依然不可缺少,在未来工作中这类快速学习并加以应用的情景有很多,学生们有必要也必须有快速学习的能力。

4.嵌入式开发的硬件篇。本阶段在整个嵌入式系统开发中属于难点,需在本阶段学习ARM微处理原理和应用,主要掌握ARM的基本架构、指令系统,同时也要了解ADS集成开发环境;嵌入式Linux的系统移植,主要掌握u-boot启动流程、u-boot的移植流程及关键步骤,学会构建根文件夹系统,掌握整个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方法;学习Linux驱动开发,掌握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基本原理、架构和设计方法以及驱动开发中常用的机制和内核资源。

该阶段主要以实验为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熟悉嵌入式的硬件程序开发,该阶段也在四周左右。

五、总结

经过对社会上嵌入式系统培训机构的调研来看,大多数机构都是应用的此类授课方式专项培训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而经过培训之后的学员有着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良好的实用技能,明显比高校毕业生有更高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优势。因而在高校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使用集中授课方式,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崴.“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26(1).

[2]郭锐.嵌入式系统教学中若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16).

[3]彭道刚,李辉,夏飞.基于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

[4]张广渊,肖海荣,马昭,梁伟.应用科技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4,(4).

[5]冀常鹏,马飞,徐维.项目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3).

[6]郑广海,曲英伟.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实践教学优化整合与知识融合的研究[J].2015,18(6).

篇9

关键词:船艇装备;虚拟拆装;EON

中图分类号:U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094-02

目前,船艇部队和院校对装备使用和维护人员的拆装培训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装训练。理论学习利用教材、多媒体动画、视频录像、图纸及装备的技术手册等资源对受训者进行培训,可使受训者掌握装备结构原理,装配的信息、工艺等理论知识,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受训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实装训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装备上进行拆装训练。这种方式能够使受训者直观地了解实际装备的内部结构,增强受训者的实际动手能力。但这种方式在训练过程中,常出现大量的工具、零部件和材料的损耗现象,导致实际装备拆装功能减弱。而且,用于训练的装备更新速度远落后于船艇部队装备更新的速度,训练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受训人员较多时,由于实际装备数量的限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急需教学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来解决上述问题。船艇装备虚拟拆装训练系统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替代方法,虚拟拆装技术能够保留上述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弥补它们的不足,增强装备使用人员的操作能力,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能,为新装备的使用维护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有利于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本文通过分析船艇装备虚拟拆装训练系统需求和功能,设计了系统开发的方案,研究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1 系统的需求与功能分析

拆装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装备使用人员对船艇装备结构、原理性能的认知水平和装备维修人员的维护修理能力。虚拟拆装训练系统要能够形象直观地演示船艇装备结构、原理、拆装过程,指导受训者进行装备认知和拆装训练,并能对受训者的认知和拆装能力进行考核。通过对船艇装备拆装训练的需求分析,系统主要实现以下三个功能,如图1所示。

(1)理论学习功能。系统以文字、图纸、多媒体动画、录像视频等资源为基础,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拆装场景,通过装备结构与原理的可视化教学、相关资料的检索、装备拆装过程的自动演示讲解等子功能,为受训者提供装备理论知识、拆装过程的理论知识。系统有适当的接口,可以更新理论知识,以适应装备的更新。

(2)拆装训练功能。系统为达到实际装备拆装训练相同的作用,通过完全拆装、部分拆装和指定目标拆装三种训练任务,系统引导拆装、受训者自主拆装两种训练模式逐步提高受训者的实际拆装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受训者可以查阅相关的帮助文档,了解拆装的工艺。为了适应部队装备的更新,系统能提供任务更新接口。

(3)训练考核功能。系统追踪并记录受训者的考核过程,根据评估算法评价受训者拆装的能力。管理人员能够根据需求编辑考核的任务。系统能够对同一批次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了解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训练提供依据,促进训练效果的提高。

2 系统开发方案设计

在虚拟拆装训练系统的开发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流的虚拟拆装训练系统开发的方案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底层开发,二次开发和基于3D引擎的开发。底层开发,是利用高级程序语言和图形开发接口(如OpenGL、VRML等),从底层开始构建虚拟环境。这种方式灵活性好,执行效率相对较高,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但是开发周期较长、工作量大、对程序员的要求高。二次开发,是指在原有的CA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如Pro/E、UG等),这种方式开发周期短、难度相对较低,但对CAD软件的依赖性高,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沉浸感和交互感较差。基于3D引擎的开法(如EON、Virtools、VP等),这种方式开发的周期短,工作量相对较小,对程序员要求较低,而且系统的交互性好、沉浸感强。考虑船艇装备拆装训练的实际要求,结合开发人员的实际情况,本系统采用第三种方式开发船艇装备虚拟拆装训练系统,系统开发的方案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5个部分:三维建模、模型预处理、虚拟拆装仿真、系统集成和数据库。

其中三维建模部分主要完成利用SolidWorks建立船艇装备、拆装设备与工具、拆装场景的三维模型;模型预处理部分主要完成利用3DMax对建立的三维模型进行优化调整;虚拟拆装仿真部分主要完成在EON中导入三维模型,在拆装工艺规划的基础上,实现装备自动演示的路径和顺序设置、自主拆装的路径及顺序设置、交互操作的控制,碰撞检验;数据库部分主要实现对人员信息、拆装知识、拆装模型等信息的管理;系统集成部分主要实现数据库、训练任务和模式等进行集成,通过人机友好的系统界面,便于人员的使用管理。

3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3.1 虚拟拆装场景三维模型建立

虚拟拆装场景是为受训者在接受拆装训练时提供一个“实装”、“实地”、“实时”的仿真环境,包括虚拟拆装人、虚拟拆装装备、虚拟拆装设备与工具以及虚拟拆装场景。本系统为桌面式虚拟系统,以鼠标和键盘来代替虚拟拆装人的动作,不涉及虚拟拆装人的建模。在SolidWorks软件中,根据船艇装备、拆装工具及辅助设备的几何信息、物理属性、装配关系以及装配层次等信息,分组建立船艇装备、拆装环境、拆装工具及辅助设备的三维模型。

3.2 虚拟拆装过程仿真

虚拟拆装过程仿真是系统的核心,主要在虚拟场景中虚拟装备运动、虚拟拆装工具及辅助设备运动以及相互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利用间接的方法对拆装工艺进行分析获得拆装序列,并规划虚拟场景中虚拟装备的拆装路径,在此基础上,进行装备拆装过程的仿真。

3.2.1 人机交互过程仿真。在本系统中,人机交互过程的仿真主要利用EON中提供的传感器节点、事件驱动和路由机制来实现的,用户通过鼠标或者键盘输入操作消息,由传感器节点感应用户操作,并将消息通过路由机制传递给相应功能节点来处理消息,由输出设备输出相应

结果。

3.2.2 碰撞检测。碰撞检测是构成虚拟现实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本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本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两零件的相对位置,并做出相应的判断,若表面接触,则能够及时停止,防止两零件之间相互穿越,破坏虚拟环境的真实感和用户的沉浸感。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EON中自带的碰撞检测(Collision Objectnode)节点和物理管理(Physics Managernode)节点来实现碰撞检测。

3.3 系统集成

系统管理主要实现对人员、理论知识、训练与考核任务、考核的管理。本系统采用VC6.0作为系统集成的平台,对EON和数据库进行集成,并开发相应的管理功能。EON和VC的通信通过EON提供的ActiveX空间EonX来实现。

篇10

关键字:仓库管理 仓库 管理系统 VISAUL FOXPRO 面向对象

目录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第二章 系统设计…………………………………………

21 系统目标设计…………………………………………

22 开发设计思想………………………………………

23 开发和运行环境选择………………………………………

24 系统功能分析………………………………………

2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第三章 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4 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第四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创建………………………………………

4.1 功能选择界面的设计……………………………………

4.2 设备入库模块的设计……………………………………

4.3 设备出库模块的设计………………………………………

4.4 设备还库模块的设计……………………………………

4.5 设备需求模块的设计……………………………………

4.6 设备采购模块的设计……………………………………

4.7 显示报表模块的设计……………………………………

4.8 开发中的难点和解决技巧………………………………

第五章 系统的编译和发行…………………………………

总结………………………………………………………………

致谢(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

企业的物资供应管理往往是很复杂的,烦琐的。由于所掌握的物资种类众多,订货,管理,发放的渠道各有差异,各个企业之间的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各类统计计划报表繁多,因此物资管理必须实现计算机化,而且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

根据当前的企业管理体制,一般物资供应管理系统,总是根据所掌握的物资类别,相应分成几个科室来进行物资的计划,订货,核销托收,验收入库,根据企业各个部门的需要来发放物资设备,并随时按期进行库存盘点,作台帐,根据企业领导和自身管理的需要按月,季度,年来进行统计分析,产生相应报表。为了加强关键物资,设备的管理,要定期掌握其储备,消耗情况,根据计划定额和实际消耗定额的比较,进行定额的管理,使得资金使用合理,物资设备的储备最佳。

所以一个完整的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应该包括计划管理,合同托收管理,仓库管理,定额管理,统计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其中仓库管理是整个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的核心。

鉴于Visual Foxpro6.0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我们选用Visual Foxpro6.0来完成这个仓库管理系统。

第1章 管理信息系统基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越来越得到普及。MIS是一门新的学科,它跨越了若干个领域,比如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系统。

1.1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20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西蒙提出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思想。同时期的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他认为管理是一个控制过程。1958年,盖尔写到:“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个时期,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出现数据处理一词。

1970年,Walter T.Kennevan给刚刚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一词下了一个定义:“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在这个定义里强调了用信息支持决策,但并没有强调应用模型,没有提到计算机的应用。

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给了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地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达到的水平。

1.2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2.1 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存在三个要素,这就是人、计算机和数据。

人是指企业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MIS建设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他们在系统中起主导作用。MIS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靠一些计算机开发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有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领导的积极参与。

计算机技术是MIS得以实施的主要技术。在这些技术中,软件开发是MIS开发的重点。

第三个因素也不能忽视。企业的管理数据是MIS正常运行的基础。广义地说,各项管理制度是MIS建设成功的基础。试想要计算一台机床的生产成本,需要按时输入每个部件、每个零件甚至每个螺钉螺帽的费用,涉及企业的生产车间、采购、库房、工艺设计和财务等多个部门,必须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做保证。

1.2.2 管理信息系统的界面特点

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中,人机界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支。

MIS人机界面设计一般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 以通信功能作为界面设计的核心

人机界面设计的关键是使人与计算机之间能够准确地交流信息。一方面,人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时应当尽量采取自然的方式;另一方面,计算机向人传递的信息必须准确,不致引起误解或混乱。另外,不要把内部的处理、加工与人机界面混在一起,以免互相干扰,影响速度。

设计MIS时,针对每一个功能,都要按照“I-P-O”的模块化思想,使输入、处理与输出“泾渭分明”,充分体现人机界面的通信功能。这样设计出来的程序不易出错,而且易于维护。

报表打印是MIS必备的功能之一,而且打印之前常常需要计算。计算与打印分开设计,虽然消耗时间,但易于整个MIS系统的维护。

2. 界面必须始终一致

统一的人机界面不致于会增加用户的负担,让用户始终用同一种方式思考与操作。最忌讳的是每换一个屏幕用户就要换一套操作命令与操作方法。

例如在整个系统可以以问号图标表示帮助,以磁盘图标表示存盘,以打印机图标表示打印等。

3. 界面必须使用户随时掌握任务的进展情况

人机界面应该能够告诉用户软件运行的进度。特别是在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时,必须让用户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如可以设计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几的任务进度条等。目前,Windows下的应用软件无论大小,其安装程序几乎均做到了这一点。开发MIS软件时,这一点很值得借鉴。

4. 界面必须能够提供帮助

一个优秀的MIS软件应该提供在线求助功能,甚至提供使用向导,这将给用户带来极大的方便。在多媒体环境下,以语音提示作为操作向导,不会干扰屏幕信息,是一个极佳的选择。

5. 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多数MIS软件的数据输入量较大。对于一些相对固定的数据,不应让用户频频输入(特别是汉字),而应让用户用鼠标轻松选择。例如,人事管理系统中的“文化程度”是相对固定的数据,其值一般取“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大本”、“硕研”、“博研”等。录入这类数据之前,MIS软件应在相应位置弹出一个列表框,待用户以鼠标点击,而不应让用户每次都输入这些汉字。

另外,开发者应编写一个错误实时记录程序,自动记录何日、何时、何程序出了何种错误。

总之,所开发的MIS在使用过程中,应使用户的数据输入量降至最低限度,同时也要减少用户的干预量。实践证明,用户干预愈少,MIS系统的满意程度愈高。

6. 输入画面尽可能接近实际

如果某个电算会计软件的凭证录入画面是表格式的,一屏可录入多条记录,而且与实际凭证一模一样,甚至连颜色都无异,用户在终端上录入凭证,仿佛用笔在纸上填写凭证,以增加人机亲和力。

7. 具有较强的容错功能

误操作、按键连击等均有可能导致数据误录。巧妙地进行程序设计,可以避免此类因素造成的错误。例如,录入学生成绩时,我们可以对其范围进行限定,使用户无法输入0~100以外的数据;录入学生年龄时,不妨根据实际情况将范围限制在15~20之间。

1.3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主要有: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等。

1. 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

目前较为流行的MIS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地自上而下对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与设计。

用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开发一个系统,将整个开发过程划分为5个依次连接的阶段:

 系统规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开发的请求,并进行初步的调查,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下一阶段的实施。系统规划方法有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关键成功因素法(CSF,Critical Success Factors)和企业规划法(BSP,Business System Planning)。

 系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组织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理清企业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处理,并且将企业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抽象化,通过对功能数据的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 系统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划分子系统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如处理模块的设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和编码的设计等。

 系统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对系统模块进行调试、进行系统运行所需数据的准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等。

 系统运行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评价系统的运行效率,对运行费用和效果进行监理审计,如出现问题则对系统进行修改、调整。

这五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严格区分了开发阶段,非常重视文档工作,对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避免了出现混乱状态。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发周期过长、系统预算超支的情况,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一旦发生变化,系统将很难作出调整。

2. 原型法

原型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也得到不少应用。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开发人员凭借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通过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构造出一个实在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协商,反复修改原型直至用户满意。 原型法的应用使人们对需求有了渐进的认识,从而使系统开发更有针对性。另外,原型法的应用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软件工具,使系统开发效率大为提高。

3. 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方法

面向对象(OO,Object Oriented)的系统开发方法,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1.3.3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一般包括系统开发准备、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转换、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评价等步骤。根据开发系统的大小、复杂、投入、方式、方法等因素的不同,各步骤的要求和内容也不同,用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计划。

1. 系统开发准备

系统开发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提出系统开发要求、成立系统开发小组、制订系统开发计划等工作。

2. 系统调查

新系统的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工作都要建立在对现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即必须调查现行系统的运行情况、问题等,明确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方式。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现行系统概况:该组织的发展历史、目前组织的规模、工作状况、管理水平、与外界的主要联系等。调查该项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划分系统界限、系统与外界的输入输出接口等。

(2)组织机构:画出组织的组织结构图,弄清组织的行政关系、人员编制、工作范围、地理位置等,发现不合理问题及新系统启动后可能对现有组织的影响。

(3)业务流程:按照业务种类的不同和处理时间的先后不同,深入了解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画出现行系统业务流程图,并与业务人员反复讨论,得到认可。调查中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注意人、财、物、信息的流向、规格、频率、要求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4)报表、数据处理:了解各种统计报表、数据的格式、内容、处理时间及上报时间、频率、规律,存在的问题,对新系统的要求、希望等并收集各种报表。

(5)问题:现行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可以按照严重程度分成不同的等级。新系统的建立应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并改善薄弱环节。

(6)新系统的功能和目标:了解各级领导和各类业务工作人员对新系统功能的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新系统的目标做准备。

(7)其他:如对新系统的各种约束条件,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等。

3.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又称逻辑设计)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要求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建立一个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新系统的逻辑模型由系统数据流程图、概况表、数据字典、吃理逻辑表达式及有关说明组成。最后要完成系统分析报告(也称为系统逻辑设计说明书)。系统逻辑模型就像在根据需要建设一座学校前,按照学校教育的层次(初等、中等、高等)、规模、投资、地理环境、技术水平等条件的要求和约束,先由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保证学校建成后的各种功能得以实现,之后才能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一样。在系统设计阶段要做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工作,避免新系统在功能上存在先天不足或缺陷。

因为新系统模型是建立在对现行系统的分析及要求的基础上的,所以系统调查工作要进行得深入、细致、全面。用户可以对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提出意见,双方经过讨论、修改,最后达成共识,并完成系统分析报告(系统逻辑设计说明书),经有关领导审批通过之后,转入系统设计(又称系统物理设计)阶段。

4.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又称系统物理设计。系统设计要根据系统分析报告中的系统逻辑模型综合考虑各种约束,利用一切可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各种具体设计,确定新系统的实施方案,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

结构化系统设计是指利用一组标准的图表工具和准则,确定系统有哪些模块,用什么方法连接,如何构成良好的系统结构,并进行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环节的详细设计。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设计好系统的总体结构,选择最经济合理的技术手段。系统设计阶段的文件是系统设计报告(又称系统物理设计说明书)。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系统的质量,设计人员必须遵守共同的设计原则,尽可能地提高系统的各项指标(系统可变性、可靠性、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经济性等)。

5. 系统实施与转换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系统硬件的购置与安装、程序的编写(购买)与调试、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系统有关数据的准备和录入、系统调试和转换。

在系统实施阶段要成立系统实施工作量到小组,组织各专业小组组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共同编制新系统实施计划。可以应用各种项目管理的软件和方法进行管理,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保证系统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功。

硬件的购置和安装包括计算机硬件、外设、网络、电源、机房、环境等有关设备的购买、验收、安装与调试工作等,这些工作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数据准备与录入工作主要是指由手工操作转入计算机处理所需的各种数据的整理、录入及计算机系统中为新系统所用数据的转换工作。数据准备与录入工作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在整理、录入、校验等各个环节把好关,为系统的顺利转换打好基础。

在进行以上各个环节的同时展开人员培训工作,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只是的普及教育、新制度的学习、计算机操作训练等。使所有人员了解新系统的基本功能、新系统对使用人员的要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为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帮助和便利、个人在新系统中应该承担的工作等,是用户关心、支持新系统的实现。

6. 系统维护和评价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系统。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变化,不断影响系统的运行,这时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系统,以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与服务水平,这就需要从始至终地进行系统的维护工作。

系统评价主要是指系统建成后,经一段时间的运行后,要对系统目标与功能的实现情况进行检查,并与系统开发中设立的系统预期目标进行对比,及时写出系统评价报告。

系统维护与评价阶段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就像汽车的维护工作好可以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其使用效率一样,系统维护工作的好坏可以决定系统的生命周期的长短和使用效果。

第二章 系统设计

2. 1 系统目标设计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企业物资设备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物资管理的效率的目的。

2.2 开发设计思想

仓库管理的物资在本文中主要假定都是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设备。进货时经检查合同确认认为有效托收以后,进行验货入库,填写入库单,进行入库登记。企业各个部分根据所需要的物资设备总额和部门生产活动需要提出物资需求申请。计划员根据整个企业的需求开出物资设备出库单,仓库管理员根据出库单核对发放设备。设备使用完毕需要及时归还入库,填写入库单。根据需要按照月,季,年进行统计分析,产生相应报表。

仓库管理的特点是信息处理量比较大。所管理的物资设备种类繁多,而且由于入库单,出库单,需求单等单据发生量特别大,关联信息多,查询和统计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在管理上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息的重复传递,单据,报表种类繁多,各个部门管理规格不统一等问题。

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克服以上困难,满足计算机管理的需要,我们采取了下面的一些原则。

统一各种原始的单据的格式,统一帐目和报表的格式。

删除不必要的管理冗余,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程序代码标准化,软件统一化,确认软件的可维护行和实用性。

界面尽量简单化,做到实用、方便,尽量满足企业中不同层次员工的需要。

建立操作日志,系统自动记录所进行的各种操作。

2.3 系统功能分析

本人中的仓库管理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一下几点。

仓库管理各种信息的输入,包括入库、出库、还库、需求信息的输入等。

仓库管理各种信息的查询、修改和维护。

设备采购报表的生成。

在库存管理中加入最高储备和最低储备字段,对仓库中的物资设备实现监控和报警。

企业各个部门的物资需求的管理。

操作日志的管理。

仓库管理的使用帮助。

2.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在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考虑vfp程序编制的特点,得到如图所示的系统功能模块图:

第三章 数据库设计

3.1 数据库需求分析

在仔细调查企业仓库物资设备管理过程的基础上,得到本系统所处理的时间流程如图所示:

在本设计中,通过对企业仓库管理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

设备代码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设备号、设备名称。

现有库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现有设备、现有数目、总数目、最大库存、最小库存等。

设备使用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使用的设备、使用部门、数目、使用时间、出库时状态。

设备采购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采购的设备、采购员、供应商、采购数目、采购时间等。

设备归还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归还设备、归还部门、归还数目、归还时间、经手人等。

设备需求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需求的部门、需求设备、需求数目、需求时间等。

有了上面的数据结构、数据项和数据流程,就能进行下面的数据库设计。

3.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这一设计阶段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

本设计根据上面的设计规划出的实体有库存实体、入库实体、出库实体、采购实体、还库实体、需求实体。各个实体的E-R图及其关系描述如下:

1)库存实体E-R图:

3.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在上面的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数据库中的表格以及各个表格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