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30 17: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经济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经济行业研究

篇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各级政府、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对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2008年国务院赋予了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这一新的职责以来,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监测与评估能力,增强对海洋经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已成为海洋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当前的海洋统计工作受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等限制,一方面无法适应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难以全面、及时反映海洋经济的运行情况;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和统计数据质量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完善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建立科学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不仅是加强海洋统计工作的需要,而且也将在服务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海洋经济基本概念和范畴

美国早在1974年就开始了对海洋经济的研究,并提出“海洋GDP”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中国对海洋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海洋经济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对海洋经济的认识随着海洋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化。目前,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海洋经济的概念阐述主要有15个,对海洋产业及相关概念的阐述主要有23个。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发[2003]13号)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海洋经济作出定义,“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200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丰富并完善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制定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并提出了海洋经济的产业构成(见图1)。如图1所示,海洋经济包括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部分。其中,主要海洋产业12个,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9个和海洋相关产业6个,共分为2个门类、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因此,从统计上看,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行业广泛、关联性高、综合性强的产业集合。具体来说:(1)行业广泛性。海洋经济囊括的行业广泛,横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共涉及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中类、313小类;(2)关联性高。海洋经济不仅内部产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关联关系,而且通过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船舶等支柱产业牵动着国民经济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势,特别是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区、保税区、物流区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综合性强。各种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海洋”而展开的,是依赖于海洋的经济活动,海洋为海洋经济活动提供着活动场所、资源依托、初级产品原料等功能。因此,海洋经济不仅包括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还包括为海洋开发活动提品和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经济体系。本文提出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即是以的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为基本依据,其中涉及的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皆参考该标准。

2建立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编制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新职责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科学全面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状况,为海洋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依据,实现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全面地监测和评估海洋经济运行状况,更科学地分析和探索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研究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为全国海洋经济调查、国家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判断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有利于海洋经济统计和调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一步规范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界定、统计口径和数据来源渠道,解决海洋经济统计与研究中存在的概念、标准、方法和范围不一致的问题,提高海洋统计数据质量,为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指标体系编制原则与设计思路

3.1编制原则

海洋经济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具有行业广泛性、关联性、综合性等特性,为满足海洋经济管理与决策中对统计指标的需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统计指标应科学、客观地反映海洋经济运行情况,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海洋经济活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海洋经济宏观管理与决策提供决策支持。(2)代表性。统计指标选择旨在全面反映经济情况的同时,力求选取代表性指标突出反映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重要方面和内容。(3)可操作性。统计指标要尽可能依托现有统计制度,突出指标体系的可获性和可操作性。

3.2设计思路

1)按照与产业分类的对应关系,以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为参考依据,以海洋经济活动和相关地域经济活动为核心进行构建为进一步突出海洋经济的特性,并便于与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对照使用,指标体系编制中参考了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海洋产业分类框架,在海洋经济基础指标设置上以产业为主线选取代表性指标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同时,为了反映海洋经济所依托的相关地域经济活动(如临海(港)经济区、海岛等),在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专题指标,来反映上述区域与海洋经济密切的经济活动。

2)根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面向社会各界对海洋统计的多元化需求,按照不同指标的功能、效用和重要性,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划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类别。其中,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核心部分;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重点面向海洋经济分析评估的业务需要,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三个类别指标体系面向海洋统计的不同对象,解决不同问题,其重要程度依次降低。

3)依据海洋经济多行业门类的特性,按照“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划分为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个类别由于海洋经济涉及的行业门类繁多,尽管各产业在从业人员、财务状况、能源消耗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但是由于各产业业务领域差异较大,因此难以采用统一的指标反映各海洋产业自身的特色。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中采取“总分结合”的原则,将指标划分为反映各产业共性的通用指标和反映各产业个性的业务指标两类。通用指标是指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可以便捷地从现行的定期报表中取得的指标,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六类指标;业务指标是指各海洋产业的业务活动指标,主要是根据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特点分列其业务指标。

4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设置

4.1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依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编制原则和设计思路,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专题指标和辅助指标三个部分,见图2。

4.2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基础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统计与监测的业务化工作,包括通用指标和业务指标两类。其中,通用指标是指针对各类产业的普遍共性提取的各类涉海企业和单位共同拥有的指标,包括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水和能源消费、用海状况6个类别32个指标;业务指标是指按照各海洋产业业务经营特性而设计的指标,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上搜救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管理21个类别164个指标。为尽可能满足海洋经济统计的各方需求,在具体指标筛选上力求突出行业代表性、公众公认性、社会关注度、可获可比性的原则,在多方意见征求的基础上确定具体指标(见表1)。

4.3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专题指标针对海洋经济的专项调查工作,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典型区域的发展情况,包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两类。其中,沿海城市开发区11个指标,海岛经济22个指标(见表2)。

4.4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

海洋经济统计辅助指标主要是反映与海洋经济有关的地区社会经济活动共22个指标(见表3)。

5统计数据资料来源、缺口及改进建议

5.1统计数据的资料来源

鉴于当前海洋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数据来源包括涉海企事业、涉海部门、海洋管理部门、统计部门四个渠道,从数据来源性质来看,具有间接性、多源性、不稳定性、地区差异性四个特性。为保证海洋经济统计指标的可操作性,并为地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等用户提供统一规范的工作依据,在考虑现有数据来源渠道和相关统计制度的基础上,梳理了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参考数据来源如下:

(1)来源于统计部门的指标5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统计局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如国民经济核算、工业、能源等统计制度)和普查资料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固定资产投资、从业人员及劳动报酬、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

(2)来源于海洋管理机构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常规统计和专项统计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文化产业等产业以及海洋管理、海岛经济、用海状况等方面内容;

(3)来源于涉海部门的指标78个,主要是通过各级涉海部门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获取的资料或信息,如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的统计制度和相关资料。其中:涉及渔业部门11个指标,旅游部门9个指标,交通部门25个指标,科技部门22个指标(与涉海企业交叉的指标有9个),教育部门6个指标,环保部门4个指标,海关部门1个指标。

(4)来源于涉海企业的指标69个,主要是通过各类涉海企业直接获取相关资料或信息,涉及财务经营状况、水和能源消费、科技活动等通用指标以及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业务指标。上述的指标数据来源主要是针对各产业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管理情况提出的参考来源,这其中既包括统计基础良好,具有比较完善的统计报表制度和数据资料,可以直接获取基础信息的指标;也包括需要建立新的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才能得到的数据指标,即统计资料的“缺口”。

5.2主要统计数据资料的缺口与原因

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资料缺口,主要是包括:一是面向企业的指标,如财务经营、从业人员及报酬等相关指标;二是新兴产业的指标,如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涉海金融服务业等相关指标;三是与海洋经济密切联系的区域指标,如沿海地带开发区、海岛经济等相关指标。上述指标存在资料“缺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1)体制机制障碍束缚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受限于现行的行业管理体制,海洋经济统计很难掌握或共享“第一手”资料,各级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层层设限,数据同源和共享是当前海洋统计工作中面临的较大问题。同时,随着管理层、研究层和社会公众对海洋经济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现行的统计制度和数据基础远远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需要。虽然,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由21个涉海部委组成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但是部分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还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范畴,统计渠道不稳定、不畅通也是当前海洋统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海洋经济尚未作为独立经济领域。现行各类行业统计中,皆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行业统计,尚未把海洋经济作为单独领域独立出来,因此很难分离出“海洋”与“非海洋”的成分,特别是海洋服务业受中国服务业统计工作整体滞后、新型服务业态统计尚未规范有序等因素制约,海洋服务业统计问题更为突出。

(3)对行业协会统计重视程度不高。行业协会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补充,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优势,能有效与涉海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机制。目前,涉海行业协会尚未纳入海洋经济统计范畴,一方面缺乏政府统一的管理,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自身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3关于改进现行统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行海洋经济统计状况,建议海洋经济统计指标体系采取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策略。近期目标是加强和规范海洋统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产业统计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新兴海洋产业调查方法研究。远期目标是积极拓展海洋统计数据获取渠道,逐步健全完善海洋统计制度。结合统计基础和资料来源缺口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逐步扩大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应在目前海洋统计信息网基础上,积极吸纳涉海行业主管部门及大型企业的参与,通过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的平台逐步建立起长期、互信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不断拓展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获取渠道,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

篇2

历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研究,通过提高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技术,增加渔业产量;通过渔业资源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通过建造装备先进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多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实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我国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逐年提升。目前,我国把海洋高新技术定义为:海洋监测和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模拟系统技术、海洋深潜技术、大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技术、海洋能源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空间利用和海洋工程技术十一方面[2]。经过对国家海洋经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情况的研究和总结得出:目前,我国海上海洋深潜技术、海洋油气田开发技术、海水淡化和利用技术等均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列出了我国在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已取得的成就和将来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3]。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截止2011年,全国共有各类高职院校1228所,其中涉海类院校仅为沿海省市的交通、海事、海运、水产类院校,其他院校举办的涉海类专业寥寥无几。另外,通过对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和每年核定公布的目录外专业情况研究:我国约有54个涉海专业,占目录内专业总数532个和2011年目录外专业总数452个的5%[4-5]。

2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在我国今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的规划中和自1990年起先后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及最近批复的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和建设方案中,海洋经济已作为核心发展的要素被不断重视和提升[6-8]。产业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在三个产业中,除第三产业涉及的海洋经济内容我国有比较好的基础外,其他许多产业都是海洋新兴产业,均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而通过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目录内和目录外专业的研究,目前已开设的涉海专业主要涉及的产业和内容如所示。根据上述研究可知,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目前各高职院校在第一、二产业几乎没有开设涉海类专业,而第三产业中已开设了交通运输大类,其中有水上运输类、港口运输类25个专业;还开设了旅游大类,其中有旅游管理类、餐饮管理与服务类15个专业,但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涉海专业;在其他设置的专业大类中也有少数涉海或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专业,如涉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港口水利、国际贸易等大类的相关专业,但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基本上为空白。由此可见,我国高等职业涉海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严重滞后,涉海类专业数量少,覆盖面窄,除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较齐外,针对第一、第二产业涉海专业几乎没有,涉及海洋高端产业的专业设置,如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洋生态和远洋渔业基本上为空白。

3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的战略思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国明确了“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9]。同时,我国各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区的规划也明确了相关需要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海洋经济时代如何培养满足区域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的战略问题。通过上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和高职院校现有专业设置和建设情况研究,对如何加强涉海专业建设,需要各院校在下列产业发展中予以认真思考,以加快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海洋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第一产业:现代远洋渔业、现代水产养殖业和渔业增殖业。随着我国沿海海洋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沿海海洋环境的恶化,中日渔业协议、中韩渔业协议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沿海和近海渔业作业环境日益减少,国家已开始实施了远洋渔业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沿海传统渔业人口的减少,远洋渔船航线设备和捕捞设备等的现代化,再加上需要外语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等,远洋渔船的高级船员数量和素质满足不了不断发展壮大的远洋渔船船队需要。同时,现代化养殖业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需要一批懂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工程和海水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洋牧场管理技术、远洋捕捞技术、远洋渔业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第二产业:海洋能源、海洋矿产、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这些行业主要涉及资源、能源的开发,制造和建筑工程业等,属于工科类。目前,这些行业的相关专业在陆地工程中都有设置,但没有针对海洋的;另外,由于我国这些产业还没有成型,尚处于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仅为高端人才,即研究型本科以上学历。因此,这类专业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突出海洋开发和应用的内容,改造原专业并突出海洋的特色,如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天然气开发、海洋水产品精加工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技术等;二是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新开设相关专业,如海水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岸工程防腐技术等专业。第三产业:海洋运输物流业、港航物流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目前,在这些行业已开设了较齐全的相关专业,而且专业建设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类专业建设主要也有三种方式:一是做精做强,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机械和业务管理等专业;二是调整专业方向和内容,特别是旅游业,如把酒店管理和烹饪技术等专业转型为滨海酒店、度假村管理、海洋食品烹饪技术、滨海旅游项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三是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设置新的专业,如邮轮管理和服务技术、游艇管理和服务技术、港口物流技术等专业。

篇3

日前,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山东青岛成立了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中心,成为银行业首家海洋经济金融专营机构。而紧盯青岛海洋经济的银行可不止浦发一家,在定位于海洋经济的青岛西海岸新区遍布着大大小小53家银行分支机构,深度介入海洋全产业链。

“借助山东的蓝色经济发展战略,青岛依托海洋经济的企业拥有很多机会,也使得青岛成为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青岛西海岸金融办主任李海涛介绍,2014年青岛市海洋经济规模突破1700亿元,海洋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5%。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在山东从事海藻生物提纯近50年,企业的海藻酸钠产量已经做到全球最大。去年在浦发银行的帮助下,累计从海外融到2500万美元的低成本资金,极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今年一季度企业出口额逆势上扬,前四个月出口额约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超20%。

“服务我们这样从事海洋经济的中小企业,不能只看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资产质量,而是应该对整个产业有所了解,否则就会盲目授信。”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明显感受到银行的专业性程度正在提升。

近年来,越来越多银行对海洋经济领域成立专门机构,或提升机构级别,给予机构更多的专项信贷规模和审批权限。除了浦发银行成立了海洋经济金融专营机构,民生银行对于海洋渔业金融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则筹划将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支行升级为二级分行。

浦发银行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孙轶卿表示,一方面,银行越来越重视细分市场,以差别化服务形成竞争力;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正不断发生变化,需要金融机构潜心研究,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服务。

随着涉海的传统物流、贸易加工类企业正在朝着“互联网+”方向转型发展,上海、青岛、浙江、福建等沿海港口也开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整体服务效率,各家银行也想由此入手,紧跟互联网大潮研究金融产品,打通多方支付平台整合服务方案。

其实,做海洋经济金融服务并不容易,金融风险不可小觑。2014年6月,在“青岛港事件中,企业通过仓单造假以同一批货物在多家银行进行贷款,不少银行卷入青岛港金属仓单质押骗贷事件损失惨重。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正在打造一个信用服务平台,实现青岛各港口信息互通,特别是仓单抵押信息做到公示后,将有效避免重复抵押骗贷的风险。”浦发蓝色经济金融服务中心航运金融部总经理吕鸣雷告诉记者,“除了借助外在透明的信息平台,银行自身对于一个行业了解的程度真正决定了业务风险的大小。”

篇4

摘 要: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关键词 :广西海洋产业 科研 对策

一、广西海洋产业基本情况

1、海洋产业的概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等13个行业。

2、广西海洋产业现状。2011年广西海洋捕捞产量665281吨,海水养殖产量923吨。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613.8亿元,海洋产业386.7亿元,海洋相关产业227.1亿元。海洋产业中三次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126.8亿元,占比20.7%;第二产业230.6亿元,占比37.6%;第三产业256.4亿元,占比41.8%。

3、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目标。发挥北部湾经济区“陆海组合”的禀赋条件,开拓广西发展的新资源和经济活动空间,海陆互动,以港口为依托,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支撑,以海洋产业为主体,打好传统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临海大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努力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海洋产业基地、物流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海洋产业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支柱产业之一,海洋经济成为广西经济新的增长点;2020年,初步建设成为“海洋强省”,海洋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左右,海陆经济一体化,建成相互促进、统一协调的“蓝色国土”。

二、广西海洋产业科研情况

1、科研机构与人员情况。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机构1个,2011年有9个,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8个,年均增加1个。2003年广西有海洋科研人员31人,2011年有466人,年均增加54.38人(见表1)。

2、研究情况。2011年广西海洋R&D人员171人,R&D经费0.27亿元,R&D课题数84项。2003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37项,2011年为84项,2011年比2003年增加了47项,年均增加5.88项。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84项,其中基础研究0项,应用9项,试验发展24项,成果应用44项,科技服务7项(见表2)。

三、广西海洋产业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投入力量严重不足。2011的广西海洋科研机构经费收入83236万元,仅占全国总额的0.36%。2011年广西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体9191.1亿元,占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的20.20%。

2、科研机构与人员偏低。2011年广西海洋科研机构9个,占全国的比重为5.03%;科研人员466人,占全国的比重为1.24%。

3、科研人员的学历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构成如下:博士22.41%,硕士28.48%,大学生36.34%,大专生12.78%;广西的学历构成为:博士3.76%,硕士19.65%,大学生57.80%,大专生18.79%。博士、硕士比重比全国低18.65、8.83个百分点,大学生、大专生比全国高21.47、6.01个百分点。

4、科研人员职称低。2011年全国海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拥有高级职称的比重为43.37%,中级职称的比重为36.89%,初级职称比重为19.73%;广西高级职称比重为19.76%,中级职称比重为43.36%,初级职称比重为36.87%。广西的高级职称比全国低23.61个百分点,中级职称与初级职称比全国高6.47、17.14个百分点。

5、科技课题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科技课题104项,占全国比重为0.73%。其中:基础研究课题4项,占全国比重为0.12%;应用研究24项,占全国比重为0.65%;试验发展55项,占全国比重为1.93%;成果应用10项,占全国比重为0.69%;科技服务11项,占全国比重为0.40%。

6、科技专利数量少。2011年广西海洋专利申请受理数33件,占全国比重0.75%,其中发明专利7件,占全国比重0.19%;专利授权数19件,占全国比重0.93%,其中发明专利件2件,占全国比重0.15%;拥有发明专利总数2件,占全国比重0.03%。

7、R&D偏少。一是R&D人员少。2011年广西R&D人员171人,占全国比重0.68%;二是R&D经费内部支出少。2011年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0.27亿元,占全国比重0.24%;三是R&D课题数少。2011年广西R&D课题数83项,占全国比重0.83%。

四、加快广西海洋产业科研的对策

1、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加大对海洋产业研究经费支持力度,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围绕广西海洋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利用新的科研成果提高广西海洋产业的质量与水平,把传统海洋产业打造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

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开发体制环境,建立健全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以海洋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鼓励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海洋产业的企业投资创办或与区内企业联办科研机构,聚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科技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知识产权纳入科研管理的范畴,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习惯;科研管理人员要加深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弥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经验;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重要性的宣传;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维权机构,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觉学习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申请专利、商标以及著作权的条件、程序等,树立知识产权观念,积极依法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提高知识产权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对遭受侵权的科研人员提供专业的维权咨询、服务和协助。

参考文献

[1]广西区人民政府,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D],2009年12月.

[2]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洋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海洋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生态建设视角下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探寻――以漳州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1日

福建是党的十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拥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作为省内拥有海洋资源优势并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的漳州,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海洋生态建设问题。

一、漳州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997.7亿元,增长21.2%,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19.8%提高到20.7%,初步形成临港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科技、海洋渔业、海洋现代服务业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但从生态建设视角来看,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压力趋大。漳州正处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按照“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未来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将占据主导,2013年占68%,2015年为77%,2020年为72%。其中,临港工业发展将成为漳州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漳州当前港口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综合集输运网络相对滞后,仍有陆源污染物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海域;池塘养殖开发规模过大,含有大量的养殖废水排海;大面积单一品种的浅海设施养殖,导致海水营养成分失衡,海洋生物群落组成改变,藻类衍生,严重影响了周围海域海水质量,这些都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陆源污染仍是海域污染的源头。根据《2011年漳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1年漳州监测的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其中6个存在超标排放污染物现象,超标污染物有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和六价铬。龙海市龙海桥市政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其中水环境质量为极差;常山开发区竹港排污口邻近海域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造成负面影响,临港工业发展也会受到环境容量制约。今后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二)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经济片段化特征明显。漳州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比较滞后,海洋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目前,海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的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占相当大比重,海洋经济增长以资源和环境的损耗为代价,还没有通过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海洋经济增长,增长方式粗放。海洋三次产业中除了海洋渔业,大部分是利用海洋作为通道和载体的港口航运和临海工业,对海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式产业很少,工业产品的总体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名优产品、名牌产品较少,产品外向度不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形成规模,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代表价值链高端的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发展还比较滞后,战略产业不突出。从2012年漳州市海洋经济数据看,三次海洋产业比例为16∶49∶35,第二产业比重偏小,竞争力强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多,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尚未形成规模与竞争力。漳州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链较短。在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力度等方面,漳州与厦门、青岛、宁波等海洋经济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还较大。而基于传统经济线性和片段价值创造的观念和模式,漳州七个港区发展定位有雷同现象,几个沿海县区大都规划发展水产品加工、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滨海旅游等产业,产业同构较严重,缺乏从产业链、产业集群及循环经济发展角度来综合考虑整个漳州海洋产业的联系与发展,产业经济呈现片段化。这种地方产业的同构加上行政分割往往会使得地区之间表现为竞争而非协作的状态,不利于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各级政府海洋管理部门分权不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的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和以省级行政单元为主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囿于行政区划的影响。沿海各县区海洋综合管理机构尚未健全,体制尚未理顺,多头设置海洋和渔业等管理体制,为统一管理带来困难。目前,海上执法部门,如海监、渔政、环保、港监、公安、边防、海关等力量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无法对海洋实施统一、有效的监督和监察。目前,海洋经济管理机制具有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行业管理并存的特点,海洋资源产权管理和使用权划分不清,资源开发利用中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各行业各自为政、无序开发状况仍然存在。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单纯的行业管理无法解决的,地方管理部门又容易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对本区域的海洋管理行为、过度开采行为采取姑息包容的态度,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四)海洋生态建设亟须的财税政策欠缺。当前漳州海洋生态建设财税政策欠缺严重制约了海洋生态建设发展。第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国际经验告诉我们,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1.5%时,只能基本控制环境污染的加剧;当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3%时,才能改变环境状况。而根据《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漳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漳州市计划投入53.4亿元用于环境保护领域,只占到“十二五”漳州确定的目标GDP的0.7%左右,可见,环保投入严重不足,这将直接导致环保目标难以实现;第二,税收政策不完善。虽然有资源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建税等税种,为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但其相关规定不具体,缺乏协调性,而且至今未开征环保税,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稳定的、专门治理生态环境的税收收入来源;第三,现在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缺陷。一是收费标准过低,其收费数额大幅度低于治理成本;二是收费项目和收费对象不明确、不规范,根据《漳州市排污收费自由裁量权规范标准(试行)》,收费规定主要只对废水、废气、噪声、危险废物污染源进行收费,而没有对生活垃圾等收费;三是收费标准不合理,仅对排污超标的污染物征收,对已经达标或未达标的不予征收;对同一排放口征收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多到少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对机动车、轮船、船舶等流动性污染源暂不征收排污费,这实质上是对排污行为的纵容。

(五)海洋高等教育不足,生态意识难普及。漳州要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则亟须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要不断提高海洋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这就需要加强海洋高等教育。目前福建省只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漳州仅有的海事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航海、海事人员,没有开展海洋相关科研工作。海洋高等教育缺乏,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不高,吸引海洋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环境欠佳。忽视海洋生态意识的普及,公众普遍缺少对海洋生态的环保意识,不了解哪些行为和活动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漳州民间的环保组织和人士很少,形不成海洋环保的影响力。

二、漳州发展海洋经济路径选择

(一)统筹规划,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第二次党政联席会议的部署,加紧联合厦门、泉州共同开展《厦漳泉海岸带综合开发和保护专项规划研究》,开展新一轮市、县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加强漳州涉海规划与全国、全省涉海规划衔接,争取更多布局进入上级规划,为大项目审批和落地奠定基础。组织拟订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规划,拟订并执行污染物排海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

加强涉海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海洋经济发展区域基础设施步伐,推进双鱼岛、招银港区和后石港区、古雷港区码头泊位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重大产业的承载功能;二是加快临海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沿海大通道等集疏运体系,建成干支相连、江海互通、水陆一体、海空配套、公铁衔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三是加紧海洋生态监测和预报体系建设。加紧设立和完善市级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推进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健全漳州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强化海洋环境监测,在沿岸及近海增加监测点位,进一步扩大监控面,开展实时监测,加强对海洋赤潮、水域污染等海洋渔业灾害的监测和预报,严格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进行环境动态跟踪监测,建立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滨海旅游海域环境质量信息公告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海洋经济产业链网络体系。传统的海洋产业活动更多的关注于投入产出的过程以及产业活动的物质结果,产业的扩张各自为政、难以协同,自然造成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社会成本高昂、增长方式粗放,亦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体系。为了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应致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发挥生态供应链上各产业的功能,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海洋产业生态化更应关注海洋产业自身的结构转换能力、产业之间共生性和产业增长糅性的提升。

漳州应构建海洋经济的产业链网络体系,以可循环的产业网体系代替片段的海洋产业经济,以集群化形式代替零散的产业布局,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延长产业链并衔接产业体系。可将滨海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海洋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集垂钓、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坚持保护环境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开发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滨海渔文化为依托的休闲渔业新产品。海洋船舶制造业应以园区的形式布局,由于其产业循环链的构建与钢铁、机械、电气、电子、轻工业、航运等数十种工业、行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以集群形式发展。临港石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炭和化工原材料,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因此应采用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

(三)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科学综合管理。从传统的、以部门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活动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转变。该管理方法强调的“综合”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部门间、政府间、空间(海陆统筹)、科学管理(或海岸带资源管理涉及学科间知识和信息共享)、国际行动五个方面综合的基础上,又渗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

漳州要强化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完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可考虑以厦漳泉同城化为契机,与厦门、泉州建立较高层次的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按照符合海洋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确定海洋环境保护各管理主体的分工。研究推广流域联防联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合审批、跨行政区域污染事故应急协调处理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坚持陆海统筹、海陆联动,全面开展入海排污口检查,依法查处陆源污染。

(四)加紧制度创新,实施支持海洋生态建设的财税政策

1、设立海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市政府海洋环境管理财政专户,加大对海洋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引导设立蓝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

2、加强和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等工作。在增值税改革方面,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实现循环经济的税收优势。在税收优惠方面,增强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环保的针对性。

3、建议实行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与排污收费相比更有利于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

4、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政府财政的环保补贴应由以往的环境设施建设前期补贴转变为设施建成后的运营期补贴,即根据环境设施实际处理的污染物的数量和成效给予补贴,切实发挥环境设施建成后的环保功能,提高财政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补贴实效。

(五)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和观念。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

1、加强海洋高等教育,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和储备高级专业人才。密切与厦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抓好国家海洋三所科技兴海研发中心、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中心、城洲岛全国海岛生态试验基地的建设,加强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交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生物医药。

2、强化海洋与渔业文化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对海洋的关注和支持。继续通过举办“世界海洋日”、“增殖放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水产品美食节”等活动,借助“渔博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11・18农博会、花博会”等展会平台,宣传海洋与渔业文化,凝聚社会公众对发展海洋与渔业事业的共识。开展海洋与渔业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海洋走进基础教育,从儿童抓起,为海洋事业的未来打下基础。提高和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

3、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动海洋保护区、海岛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创建“蓝色郊野公园”。保护与利用协调,经济与文化共荣,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忠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与重点[N].经济日报,2013.7.14.

[2]王海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J].港口经济,2011.10.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发展;路径探析

引言

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而在海洋渔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服务业,是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业,积极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可为人民提供大量的动物蛋白质,为外贸提供重要商品,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过程中,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要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直播以及其他形式来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1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发展的趋势

作为新型产业之一,休闲渔业势必会成为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大趋势,该产业在维持传统海洋渔业养殖的基础上,还拓展了第三服务产业,打造成一个新的行业模式,渔业养殖和服务产业可以相互影响,并逐步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的结果显示,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呈现出“微笑曲线”式的发展状态,该产业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异常火爆,有取代传统渔业的趋势,但是由于缺少行业规范,世界各国的经济又处于一个低迷期,从而导致了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小型从事海洋休闲渔业的企业均由于经营成本问题而限制养殖规模,此时海洋休闲渔业经受着挑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式提出要根据海洋渔业目前发展的态势,打造一套完成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确保海洋经济能够切实得到发展,而正是国家的支持,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海洋休闲渔业春天的到来。作为海洋休闲渔业的企业,宣传途径丰富,不再仅仅依靠电视广告来推广自己,而是可以借助直播平台以及自媒体来宣传,而且借助国家有利的优惠政策,可以更好的开展海洋休闲渔业。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海洋养殖业由于经济来源过于单一,经营成本较高,所以大部分养殖企业也会抓住机会,借助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实现企业转型。

2新型业态发展路径解析

新型业态发展,需要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行业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在服务方面,为了让客户有一个流畅性更高的体验,需要采取定制化服务的思维模式,利用网络技术打造一套服务系统,客户在手机上就可以预定服务项目,而相关的服务人员在接收到任务之后,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1]。

2.1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海洋休闲渔业

互联网+大背景下,电子产品以及相关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对于海洋休闲渔业来说,网络平台资源丰富,用户基数大,是宣传行业的一个良好的机会。所以对海洋休闲渔业而言,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宣传使推动传统行业完成转型,以及海洋休闲渔业是根本途径之一。首先,行业需要和大型网络直播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请其为自己的企业和服务项目进行宣传,而对于直播平台而言,可以获得企业独家的直播权限。这样对于两个行业来说是双赢的。其次,企业需要根据自己服务的特色,在网络上一系列短视频来吸引群众的关注,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2.2搭建电子服务平台,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服务质量,是决定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核心要素之一,如果行业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确实会导致客户群体的流失,而且会对行业本身的影响力造成影响,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网络技术打造专属服务系统,是最好的选择之一[2]。首先,系统的组成方面,基础部分由操作模块和服务评价模块组成,以上两部分主要为客户提供操作的页面,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服务项目,而在一个服务项目结束之后也可以在相应页面对所接受的服务给出评价。而为了解决系统的服务盲区,还要设定人工服务模块,当客户在服务期间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由人工服务为其解决。当然,系统中还会有推送模块,定期会给客户推送一些和产业以及服务相关的文章和建议,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客户的体验。其次,服务系统运行的流程是,第一步由客户在系统上预定服务,并点击提交,选定时间,然后后台会将客户的信息以及其所选定的服务发送至服务部门,服务部门再预先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准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直到客户在系统上做出评价,一个服务项目才算完成[3]。在电子服务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切实提高客户的体验,让每一位客户都能够享受到顶级的服务,而在手机上安装了服务APP的客户会成为潜在固定客源,经过后期维护可以发展成长期客户。所以,为了推动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服务系统[5]。

2.3大数据采掘,分析行业业态

数据采掘对行业来说至关重要,除了海洋休闲渔业外,对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所以借助大数据采掘分析行业业态,可以推动海洋休闲渔业更好的发展。数据开采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它不仅仅要完成面向特定数据库的检索、查询、调用,而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实际问题的求解,发现一件事和其他事件的相互关联,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数据开采技术的目标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于其后的规律或数据间的关系,从而服务于决策。数据挖掘一般有以下四类主要任务:数据总结、分类、关联分析和聚类[6]。在具体开展数据采掘工作的时候,一方面需要保障采集讯息的全面性,除了导出电子服务系统中的客户信息以外,还要积极调查行业动态,确保信息的种类齐全;另外一个方面,在于对分析结果的利用上,要根据数据采掘分析工作的最终结果,适当调整发展战略,并且要对各类信息提起足够的重视。其中,要格外重视对所采集数据的关联分析,确保各类数据的分类准确恰当,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当然,在对客户的评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也要切实提高分析质量,要做好对评价信息的分类工作,并根据最终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整个服务工作进行调整,从而确保服务质量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

为贯彻落实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海洋战略部署,培养热带海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琼州学院于2015年9月更名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实现了由一所综合类院校向海洋类院校的转型。其办学宗旨与办学定位变为立足海南、服务南海、面向东盟,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性、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的热带海洋类大学。随着陆地资源的开发,临海各国已将目光投向资源丰富的海洋,围绕海洋能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洋权益的维护等方面展开不同程度的竞争。为了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国务院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全国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港、澳、台除外)。而海南海洋面积20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面积三分之二的领海,已成为我国海洋资源与海洋战略十分重要的一个海洋省份。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省,担负着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责任。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的海洋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已开始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海洋战略”由此也成为海南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成为实现海南海洋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琼州学院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转型发展成立一所海洋类院校,为南海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未来发展的重要使命。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学校转型背景下第一批培养热带海洋类人才的12个试点专业之一。如何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下实现海洋类生物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文围绕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优化

(一)以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石,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类特长选修课程,凸显海洋特色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务处2015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的修订要求,生物科学专业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热带海洋人才的特色理念,除了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外,通过设置特长类课程及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来确保在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海洋特色的海洋生物类人才。将以前培养热带果蔬花卉栽培专长、生物技术专长等的课程改为海洋水产养殖专长如海洋生物学、鱼类学、鱼类遗传育种、水产营养动物与饲料、鱼类养殖学等课程,海洋生物技术专长如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调查与监测技术、海洋资源学、海岸带开发与管理、海洋生态等富有海洋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拥有较为丰富的海洋生物知识。

(二)开发校本教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凸显热带优势

生物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包含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此类课程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结合海洋环境更新教学内容,赋予这些课程更多的海洋知识。比如植物学、动物学等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海洋资源特色,侧重讲授南海海洋动植物的认识与分类及标本的制作;野外实习要求带领学生在海湾、海水养殖基地去实地考察与了解。微生物学课程侧重提高学生对热带海洋微藻等海洋浮游生物的认识。生态学课程注重让学生掌握海洋生态与海水养殖环境的关系等。目前海洋类书籍很多,但其知识内容比较零散,一些课程内容需要整合多本教材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且许多知识内容中缺少热带海洋资源介绍,这样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所学课程均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为了满足教学要求,体现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前沿性,开发立体化的校本特色教材尤为重要。校本教材开发应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为侧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聘请行业和企业的一线技术员参与教材的合作编写,以南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素材,突出区域资源优势,以培养区域特色人才。

(三)优化课程性质比例,注重实践实训,强调知识应用,突出个性培养

生物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探索比较多,但课程性质比例在地方院校仍然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实现与企业、行业接轨,生物科学专业调整与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实践类、职业类课程的培训与技能竞赛,在经费上支持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参加三亚举办的各类企业、行业及协会的海洋类专业技能竞赛与学术论坛。比如参加蓝色海洋经济论坛,学生可通过学术平台将教师承担的一些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进行分享,也可以自己家庭养殖为基础进行创新创业。学生也可根据个人爱好利用暑期去红树林保护区、海虾养殖场、鲍鱼养殖场等基地实习,以实践活动的多元化提高实践技能,突出专业的应用性,注重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拓展与完善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而培养海洋类应用型人才,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与仪器设备,对培养学生解决海水养殖、开发利用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生命科学本来是实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向培养海洋类人才转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生物科学专业在原有东岛、西岛等认知海洋动植物实践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先后在三亚周边及陵水、海口、东方等多个海水养殖场建立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在现有生物仪器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对海洋大楼实验室的新建,原有基础实验室的扩建,与中国海洋大学兄弟院校实验室的共建等多种途径,为学生在海洋类领域基本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与中科院深海研究所实现了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部分学生可跟随老师搭乘深海研究所的科考船进行远洋考察与探索。为加强学生的技能,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增设冬季小学期,要求各专业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落脚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规划等方式革新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在冬季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了集中性的以突出实践教学为主要目的的不同程度的技能比赛与学术论坛,聘请校外海洋专家、行业的公司总裁来校授课,学生去企业实地考察,为培养多元化的海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毕业论文逐步由传统的以论证性实验室研究为主体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主体方向转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结合学校的规划建设,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开发为大背景,将在原有海洋食品研究的基础上,与海南大学组建教育部热带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功能重点实验室,围绕海岸带生态资源保护平台、海水养殖与病害防治研究平台、海洋药物资源开发利用平台等多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将围绕海洋生物展开研究,为培养以海洋生物为背景的生物科学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专业特长为基础的平台搭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突出海洋特长,设置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渔业养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观赏鱼养殖等特长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特长,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流就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办海洋类专业的申报与筹办搭建了平台。学校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水产养殖专业、海洋渔业等新专业。在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的基础上,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了重组,通过组建新的学院,如对传统专业食品专业,通过与生物科学海洋方向组建在一个学院,使生物科学、海洋渔业、水产养殖等食品专业在海洋领域的拓展提供原材料,食品专业也为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拓展了更加广阔的人才培养空间。

四、以海洋为特色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育人

生物科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典的教学方法、原有的实践实训场地等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需求,而海洋生物科学更注重海洋理论知识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现有的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海洋生物类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校转型的背景下,专业与企业行业搭建平台,签订协议,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一线技术员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减少满堂灌,注重讨论、案例分析,以行业企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契机,由学生来处理问题,并通过实践实训与竞赛等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技能技术的提升。考核模式上改变传统“唯分是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技能考核,以提高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物科学职业育人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学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职业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海南海洋类企事业对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大学生科技园,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就业创业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实用的实践实训教材,共同寻找与推荐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校企合作培养与全程职业育人的目标。五、应用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与优化在学校转型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原有教师队伍的转型、分流、构建与海洋生物科学相适应的双师型师资尤为重要。首先是培训与提升。年长的师资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外出培训或承担基础课程或分流从事行政。而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校与海洋类高校加强合作的平台来提升自己。学校聘请国家海洋局丁德文院士、国家海洋食品工程中心主任朱蓓薇院士、中科院广东分院陈勇院士等打造学校的“双聘院士”或特聘教授的平台,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的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院士工作单位等机构学习深造。有海洋教育或工作经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学校通过与周边的企事业加强联系,将青年教师送到相应的实践基地积累生产经验,参与到企业行业中去解决实际的生产应用问题。其次是聘用。将有专业技能证书的企业行业技术人员聘到本校对学生进行实践实训的指导,改变传统的单向引进人才策略,实现对教师人才构建与利用的多元化途径。再次是引进。对新进的人才如博士,不仅要求他们理论知识丰富,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实践锻炼,如学校统一实行的挂职锻炼或是选派去实践基地锻炼,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师通过分流、培训、聘用、引进等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授为学生授课,校外著名院士学者、教授来校讲学,青年教师进行实地训练、组建教学团队,为海洋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化、海洋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结语生物科学在国内高校中为开设时间长、开设数量较多的一个经典专业,从总体看,其毕业生就业适应面不是很广,就业率不是很高,而且不同高校毕业生缺少各自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办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近几年以海洋生物为背景和材料,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实践教学的改革、师资队伍的重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应用性,体现了职业性,达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但是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与企业行业对海洋类人才要求相比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生物科学海洋渔业养殖特长类人才培养,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背景下,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知识外,还需掌握与养殖相关的育苗、饲料喂养、鱼药(疫苗)使用、海洋生态等理论和技术知识。海洋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如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需要学生既要熟悉海洋药用生物的特性,还要具有化学、生化分离、结构解析等知识。而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增设这些课程,一方面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会增加专业的办学成本。因此生物科学海洋人才培养这一新课题仍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洪武,刘志媛,刘均玲.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J].大学教育,2012(11):53-54.

[2]刘洋.对我国高校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8):54-55+68.

[3]傅学丽,徐峰,曹瑞雪.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9):55-57+73.

[4]杨斌,梁燕茹,钟秋平,等.地方高校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4(6):156-157+165.

篇8

摘要: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重要的经济特区。依靠当地海洋资源优势,厦门的海洋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厦门的经济发展起了主导性作用。本文拟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对区域的调查以及前人对社会经济情况的总结,研究厦门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于厦门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各海洋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得出:港口资源是厦门十分重要的海洋资源,临港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取决于港口的建设;低附加值的海洋第一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退出,海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而高附加值的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在所有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系数最高;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海洋高新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有待加强。

关键词:厦门;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4(25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38-04

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挑战日益严峻,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巨量的能源,特别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制定了长远的海洋发展战略,以图充分利用并可持续地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1,2]。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海洋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是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海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入而发展的,近三十多年来,世界海洋开发规模迅速扩大,海洋产业日益增多,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产业也已由过去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等三大传统产业迅速增加到十几个产业,包括滨海旅游业、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临港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

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海洋资源尚未作为一个整体被人类去认识去开发,海洋产业的出现是独立发生的,人类在海洋方面的经济活动只是作为陆地经济的延伸或补充[3],所以人们也就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现有海洋科技水平来选择和培植出一些产业。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

厦门(118°02′~118°13′E ,24°25′~24°33′N)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东临台湾海峡,拥有海岸线总长约234 km,海域面积约390 km2,大小岛屿31个。其中深水岸线约27 km,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398 m。港口具有水深、港阔、不冻、少淤、浪小的优势[4]。

厦门海洋资源比较丰富不仅体现在港口资源上,而且海洋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海洋生物近2 000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有60多种。厦门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滨海城市景观资源、海岸景观资源、海岛景观资源、海洋生态景观资源、海洋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厦门海湾毗邻九龙江入海口,具有河口、海岛、滨海湿地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5]和区域统计年鉴数据,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厦门已形成规模的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以及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产业分析依据。选取指标见表1。其中,水运客运量与港口货物吞吐量两项代表海洋交通运输业。进出口商品总额作为二级指标辅助分析。

22 关联计算

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提供了一种分析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关联度分析的概念,其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理清系统中各因素间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最大的因素,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关联度分析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社会经济领域,如区域经济优势分析、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以及微观经济的因素分析等方面[6,7]。

选取表1中各个行业数值系统影响因素X,其中:X1:地区生产总值; X2:渔业总产值;X3:滨海旅游业总产值; X4:临港工业总产值; X5:海洋生物制药总产值; X6:进出口商品总额; X7:水运客运量; X8:港口货物吞吐量。原始数据采用均值化变换,作列间产业关联比较。母序列个数为0,分辨系数为05。计算后可得到关联度矩阵。根据分辨系数,将关联系数指标分为5个等级[8]。Ⅰ至Ⅴ级相关程度从低到高(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分析

各组数据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从大到小为:X3>X4>X7>X6>X8>X5>X2(表3)。

与地区生产总值相关最大的是滨海旅游业总产值,关联系数为08913,临港工业总产值次之,关联系数为08892,两者均接近Ⅴ级;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最小的是渔业总产值,关联系数为05923。在7个系统影响因素X2~X8中,有5个系统影响因素与X1(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系数等级达到Ⅳ级,它们分别代表着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以及临港工业。这足以看出海洋产业在厦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厦门拥有滨海城市、海岸、海岛、滨海山岳、海洋生态、海洋历史文化等景观资源,滨海旅游业已经形成规模,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组成部分。并且,滨海旅游业的繁荣吸引了投资,带动了餐饮业、住宿业、会展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利用海洋第一产业的渔业资源来开发都市休闲渔业,提高海洋产业效益。滨海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最直接和最全面,对它的所有投资和它所形成的所有效益都成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并且相对于开发工业、农业和高级服务业,开发滨海旅游业所遇到的困难要小得多。

依托厦门的深水良港优势,需要通过港口大进大出的石化、汽车、冶金、能源等临港工业得以发展,港口体系满足了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基本功能,包括码头、堆场、仓库、商务区及其各类配套设施,能高效、有序地开展装卸、拼装、流通加工、配送、仓储、运输及信息处理等作业。通过港口的带动作用,厦门的临港工业与海洋交通运输业高速稳定地发展,从而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持续稳定的贡献。

32 渔业与其他海洋产业的关联分析

渔业总产值与其他产业数据相关程度偏低。与海洋生物制药总产值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7038;与临港工业产值的关联系数最低,为05904。

厦门地处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每年夏秋5~11月发生在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都有可能影响甚至登陆厦门,造成海洋渔业的严重损失。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影响,台风移动路线并不稳定,因此渔业总产值稳定性差。渔业的下滑与其他海洋产业发展形成鲜明的反差,致使渔业总产值与其他因素的关联系数低。

33 依托港口发展的产业的关联分析

进出口商品总额与临港工业总产值关联系数在所有产业关联系数里最高,为09663,达到Ⅴ级。港口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商品总额的关联系数为08909,与临港工业总产值的关联系数为08722,两者均接近Ⅴ级。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临港工业直接利用沿海港口资源向外运输其工业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与商品进出口密切相关。港口航运是厦门海洋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极,随着港口物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货物吞吐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厦门港已成为闽东南乃至福建省货流集散中心和腹地运输枢纽。

34 海洋交通运输业与滨海旅游业的关联分析

水运客运量与滨海旅游业总产值密切相关,关联系数为09386,达到Ⅴ级。厦门水运业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滨海旅游业发展情况。厦门的滨海都市文化旅游圈包括海上游览线,滨海都市观光环等[9]。水运业直接决定了旅游圈功能的发挥,因此两者关联系数很高。

35 海洋生物制药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

海洋生物制药业发展波动大,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生物制药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厦门海洋生物制药业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技术与投资规模的限制。海洋渔业对海洋生物制药业的影响一般,关联系数只达到Ⅲ级,但应该看到其他产业与海洋生物制药业均不超过Ⅲ级。

36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

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的产值呈下滑状态,年均增长率-169%;而海洋第二产业中最重要的临港工业的产值则是稳步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203%;代表海洋第三产业的滨海旅游业年均增长率105%,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225%,水运客运量年均增长率104%。

4 讨论

41 厦门岛东部与东南部海岸岸滩类型可分为三类:一是无沙或接近无沙的海滩:这类海滩主要分布在五通至香山之间;二是残留薄层沙滩:主要分布在溪头下至厦门大学白城;三是完好的蚀退沙滩:主要分布在石胃头至溪头下[10]。应采用生态方法维持岸线稳定,继而可发展如冲浪、快艇、摩托船驾驶、游泳、日光浴等旅游项目。

42 在原有捕鱼岸段可考虑在传统渔业的基础上发展滨海旅游休闲渔业,如游钓、渔村度假、鲜活海鲜品尝、观赏渔业等。这样既可以获得高额的“休闲附加值”,又不用为获取大量商品鱼去掠夺资源,从而加快海洋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优化本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厦门的海岛资源丰富,可在生态保护的条件下开发海岛观光等产业,也可与旅游渔业开发有机结合到一起。

43 港口是厦门对外贸易的重要保证,应该合理开发港口资源,避免盲目建设。同时,应该加大港口建设投资,借用天然深水良港优势,提高厦门港综合货物吞吐能力,一举挤入世界强港行列。

44 适当的渔业养殖(如虑食性贝类、藻类的养殖)有利于海水营养盐的净化[11];土地拓展应该结合淤积性海域的综合整治,对其他功能发挥影响小的高滩部分可进行围填,其他应作为滨海湿地进行功能修复或提升[12],同时保留一定的自然海域作为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的空间。

5 结论

海洋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有利于为各海洋产业间协调发展提供建议,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利用效益最大化提供参考。

51 通过对各海洋产业关联系数的分析可以得出:港口资源是厦门十分重要的海洋资源,临港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取决于港口的建设。

52 低附加值的海洋第一产业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退出,海洋第二产业稳步发展,而高附加值的海洋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待提高。通过原有渔业资源可开发出滨海旅游休闲渔业等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渔业资源的掠夺。

53 在所有海洋产业中,滨海旅游业总产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关联系数最高。但滨海旅游业发展还不快,其潜力巨大。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依靠各种海洋景观资源以及宜人的居住环境,应加大力度发展滨海旅游业以吸引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4 海洋生物制药业等海洋高新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有待加强。参 考 文 献:

[1] 冯士筰,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5-9

[2] 王 颖,朱大奎海岸地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4

[3] 朱晓东,李杨帆,吴小根,等海洋资源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148-163

[4] 左玉辉,林桂兰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0-162

[5] 孙 清,吕春花,张玉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HY/T 052-1999)[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23-25

[6] 白福臣中国海洋产业灰色关联及发展前景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10-111

[7] 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26-228

[8]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43-364

[9]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年鉴(2007)[M]厦门:海风出版社,2008

[10] 高智勇,蔡 锋,和 转,等厦门岛东海岸的蚀退与防护[J]台湾海峡,2001,20(4):478-479

篇9

【关键词】海洋金融;实验;教学

1.引言

海洋经济,英文名称marine economy,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总称。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1]

金融体系的支持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直接关系到特定海洋经济项目的成败。同时,海洋经济也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金融业对于海洋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持,呈现出金融机构支持海洋经济的积极性迅速提高、政府全力引导、以银行业支持为主等特点,但同时留下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缺乏专业化机构支持两大问题。[2]

2.海洋金融专业必要性和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

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使得海洋产业具有的高风险、高投入以及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这与银行信贷追求稳定收益的目标存在矛盾,使得一些金融机构缺乏针对海洋经济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服务于海洋经济的专业金融机构和人才上严重不足,海洋产业和海洋企业也缺乏高风险下的融资能力。

因此海洋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基本金融业务,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操作能力;二是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三是不同类别海洋产业的融资能力。前两个能力是对学生在金融领域就业的要求,第三个是对学生在涉海类企业就业的能力要求。

3.海洋金融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其它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形式上无本质区别。课程性质上也可划分为学科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在实验性质上可划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内容可划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各高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实验加各类实习形成的体系结构。下面仅阐述实验内容体系。下图分析了海洋金融专业应具备的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对海洋金融专业必要性和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的分析,该专业主要的实验课程应包括如下主干课程:1)金融市场操作业务: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海上保险业务;2)海洋产业(企业)运营模拟;3)金融工程;4)数据分析软件。以上是该专业的四个核心专业实验课程。学科基础实验不再详述。

4.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目前的问题和建议

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个反复的过程,首先理论知识体系要建立,并且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然后才能通过多次在实践中运用,在这一阶段会逐渐脱离已建立的理论体系;第三阶段,通过思维的抽象,又回到理论,在这一阶段又产生脱离具体实际的情况,学生可以不借助实验和案例在头脑中完成抽象的论证。以上三个阶段会反复重复下去。根据这一认知规律,对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做如下建议: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在时间上分离,传统的思想是理论教学分成多门课程,每门课程自带本课程的实验,但是海洋金融专业与金融学专业一样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专业,也就是说该专业具有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的特点,因此建议学生先形成理论体系,再进行实验教学,也就是说在学生完成专业的核心课程后统一进行实验教学,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海上保险业务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系统性极强,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三者之后,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进行实验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建议不以理论课程做为实验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是让实验教学自成体系。

实验教学的学时数量要大。没有足够大的学时量,不能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就不能完成前述三个阶段的转变,从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再到设计性实验正是对应这三个阶段,如果学时量小,学生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验证性实验,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时间,教师为了完成实验内容安排,可能会给学生留下较少的思考时间,对实验中的难点问题会过早的给出提示,以至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知识点会很快被学生忘掉,不能形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因此建议实验教学的课时量要大,超过理论学时数也是完全可以的和完全必要的。

全能型实验教师的培养。海洋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师,要同时掌握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海上保险业务,并且对海洋产业的运行有相当的了解。建议教师要加强合作,共同设计实验项目,每名实验教师都具备讲解三类业务的能力和经验。教师不要只在自己教授课程范围内开展实验。同时要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知识体系和思想更接近业务实际,充实原有实验项目内容,此外还可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师资队伍。

实验教材和教学软件会出现不足。目前的情况是,金融模拟类软件基本完备,包括股票、外汇、期货、期权等国内外都有,实验教材正在完善中;国际结算类软件质量尚可;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类软件与实际差距很大,仿真程度不高,这与银行业务不断创新有关;证券业务、海上保险业务模拟软件和实验教材都没有;海洋企业运营模拟类软件或沙盘也没有。这些都会成为严重的问题,使学生无法进行验证性实验,如果跳过这一阶段,建立各类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了解业务,但由于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学生不可能接触真正的业务而得到提高。目前来看,有些学校做到了实验教学体系多样化,各类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都有,但收效不大。建议:一是至少实验教师要去金融业学习具体的实际业务,回来后制作模拟业务的案例;二是自主研发或高校联合研发,但耗时耗资具大,但必要时也要考虑;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在高校办实验室,如果商业银行在高校办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实验室,将会事半功倍;四是加强理论教学,以弥补实践课程的不足,不是所有课程都要有实践课程支撑,理论必定是基础,理论可以不实践,对实践不足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

海洋金融专业对数学要求高,数学类实验必不可少。如金融衍生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海上保险精算等都需要复杂的数学知识,建议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可开设诸如matlab、sas等数据分析类软件课程,课程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开出的课程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数。调整好金融类课程、涉海类课程、数学类实验课程的比例关系。

5.结论

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高校之间,校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还需要各行业的大力支持。海洋金融专业实验要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有足够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雅莉.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策略思考[J].海洋经济,2011(4).

[2]颜剑.急行与短板海洋金融宁波“试水”[N].上海证券报,2011-12-6.

篇10

关键词:金融结构;海洋经济;固定效应模型

0 引言

金融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不仅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也在急剧扩大。金融业的良好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结构也在发生改变。然而,相比而言,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却跟不上总体发展步伐,甚至拖累了金融发展。金融结构对微观和宏观金融都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决定了金融业本身能否稳健发展并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而事实上,金融改革和发展实际上是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

一直以来,金融结构问题都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关于金融结构的理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结构观,强调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以及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决定的。他提出用金融相关比率,即一国金融资产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发展。第二类是“两分法”,根据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的角度,将一国金融体系划分为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和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根据一国金融结构综合指数——股票市值与银行资产之比来划分类型,比率高的为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比率低的为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

国内学者的分析主要是针对我国金融结构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具体的改进建议,例如: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谈儒勇1999);不同发展阶段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战明华 2003);中国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王志强 孙刚 2003)等。由于海洋经济在中国是近几年新兴的话题,关于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海洋经济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总称。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海洋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创新高,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然而,我国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式为主,行业和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只是基本合理,不够理想,总体发展不够充分。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金融抑制,即投资和融资中的“瓶颈”问题。投资不足、融资受限一直制约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正是因为金融支持对于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我国金融结构的特征,以及其如何对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这不仅对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以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根据我国11个沿海省市2001年至2009年的数据来分析我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和类型,以及其对海洋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1 实证分析

1.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关于海洋经济方面,本文选取了2001年至2009年的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的全年海洋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指标变量,用y标示,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和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关于金融结构方面,以往的许多研究对金融结构指标的选取都是着眼于从数量方面入手,着重从金融深度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产业功能齐备,发挥得也比较充分,但如果金融资源没有得到最优的配置、最有效的利用,金融功能实现的同时会存在金融资源的巨大浪费,投融资双方付出高昂的成本与代价、金融风险不断提高等问题。这些就是所谓的金融效率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中国的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是通过粗放式的规模扩张产生影响还是通过集约式的效率提高来促进其发展的。现阶段,金融结构对海洋经济产生影响的规模扩张作用无疑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产生的,因此,本文借鉴金融相关率的概念,采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存款额)/地区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来反应金融结构的规模扩张效应,以x1表示。

金融效率就是指各经济部门可利用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效率,即将现有金融资源配置到边际效率最高的项目,即用一定时期内收入的增加额与投资额的比值来衡量。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2001-2009年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数据来进行计算,用x2表示。此外,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可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和储蓄率来反应,分别记为x3和x4。以上指标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历年统计年鉴和中国海洋年鉴。

1.2 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