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法规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信诈骗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信诈骗法规

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我不是卡卡”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民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情况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电信网络诈骗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精神上和财产上的损失,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愈加呈现出手段高科技化、形式多样化、作案隐蔽化的特点,防范打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为了有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远离电信网络诈骗,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20年11月30日至2020年12月30日在全市范围内就“南京市民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结果

1、您的性别:

A、男(43.5%)

B、女(56.5%)

2、您的年龄:

A、18-22岁(8.9%)

B、23-35岁(53.2%)

C、36-59岁(30.6%)

D、60岁及以上(7.3%)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及以下(6.5%)

B、中专、初中(14.5%)

C、大专、高中(29.8%)

D、本科及以上(49.2%)

4、您的职业情况:

A、在校大学生(4.0%)

B、企业(33.1%)

C、学校、研究机构(7.3%)

D、政府及事业单位(24.2%)

E、自主创业(14.5%)

F、自由职业(16.9%)

5、您是否了解电信网络诈骗及其手段方式?

A、非常了解(12.9%)

B、比较了解(38.7%)

C、基本了解(33.1%)

D、不太了解(9.7%)

E、不了解(5.6%)

6、您周围是否有电信网络诈骗发生?

A、是(75.8%)

B、否(24.2%)

7、您有没有接到过诈骗电话或短信?

A、有(79.8%)

B、没有(20.2%)

8、您遇到的是何种诈骗类型(多选):

A、征婚交友诈骗(6.5%)

B、刷单诈骗(34.7%)

C、冒充“公、检、法”诈骗(31.5%)

D、冒充客服诈骗(32.3%)

E、网络贷款诈骗(29.0%)

F、招聘诈骗(30.6%)

G、中奖诈骗(25.0%)

H、其他诈骗类型(16.1%)

I、没有遇到过网络诈骗(20.2%)

9、如果您遇到疑似诈骗的电话会怎么办?

A、故意和对方斡旋(8.9%)

B、不理会,直接挂断(61.3%)

C、将电话加入黑名单或者标记诈骗电话(29.8%)

10、就个人而言,您认为您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如何?

A、非常强(16.1%)

B、比较强(53.2%)

C、一般(19.4%)

D、比较弱(8.9%)

E、非常弱(2.4%)

11、您在何种情况下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知(多选):

A、购买火车票飞机票、预定酒店(58.9%)

B、网上购物、订餐(39.5%)

C、办理会员卡(29.8%)

D、注册网站(34.7%)

E、填写街边发放的调查问卷(21.0%)

F、填写报名信息登记表(42.7%)

G、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10.5%)

12、填写了个人信息后,您是否有注意个人信息保密工作?

A、有(64.5%)

B、没有(35.5%)

13、您是否学习了解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关知识?

A、是(60.5%)

B、否(39.5%)

14、您认为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多选):

A、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形式多样,迷惑性强(49.2%)

B、个人信息泄露严重(59.7%)

C、个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较低(39.5%)

D、犯罪成本低,惩戒力度不够(52.4%)

E、电信、银行等部门存在监管漏洞(39.5%)

F、诈骗的手法简单,容易传播及被仿效(33.1%)

G、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宣传力度不够(29.8%)

H、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21.0%)

15、在您看来,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多选):

A、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58.9%)

B、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力量,并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55.6%)

C、建立完善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部门的联防体系(59.7%)

D、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严惩侵犯公民信息犯罪(55.6%)

E、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制,增加诈骗活动的风险和难度(52.4%)

F、加强行业监管,减少行骗空间(39.5%)

G、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35.5%)

二、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参与人数124人,其中男性54人(43.5%),女性70人(56.5%)。接受教育情况:61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占调查总数的49.2%,其余63人为大专、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调查总数的50.8%。年龄情况:18-22岁11人(8.9%),23-35岁66人(53.2%),36-59岁38人(30.6%),60岁及以上9人(7.3%)。职业情况:在校大学生5人(4.0%),企业41人(33.1%),学校及研究机构9人(7.3%),政府及事业单位30人(24.2%),自主创业18人(14.5%),自由职业21人(16.9%)。

参与调查的124人中,超过半数(84.7%)的人对电信网络诈骗及其手段方式有一定的了解,75.8%的人周围有电信网络诈骗发生,79.8%的人接到过诈骗电话或短信,这些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主要是刷单诈骗(34.7%)、冒充客服诈骗(32.3%)、冒充“公、检、法”诈骗(31.5%)、招聘诈骗(30.6%)、网络贷款诈骗(29.0%)等方面。如果遇到疑似诈骗的电话,61.3%的人会不理会,直接挂断,29.8%的人会将电话加入黑名单或者标记诈骗电话。

就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而言,16.1%的人认为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非常强,53.2%的人认为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比较强,19.4%的人认为自身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一般。调查显示,参与调查者主要在以下五种情况下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告知,包括:购买火车票飞机票、预定酒店(58.9%);填写报名信息登记表(42.7%);网上购物、订餐(39.5%);注册网站(34.7%);办理会员卡(29.8%)等。在填写了个人信息后,64.5%的人会注意个人信息保密工作。

从调查结果来看,60.5%的人学习了解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有关知识。在参与调查者看来,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个人信息泄露严重(59.7%);犯罪成本低,惩戒力度不够(52.4%);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快,形式多样,迷惑性强(49.2%);个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较低(39.5%);电信、银行等部门存在监管漏洞(39.5%)等。对于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建立完善公安机关与电信、金融部门的联防体系(59.7%);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58.9%);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力量,并加大对其经费的投入(55.6%);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严惩侵犯公民信息犯罪(55.6%);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制,增加诈骗活动的风险和难度(52.4%)等。

三、建议与意见:

关于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参与调查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与意见: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进一步规范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的执法程序、执法流程、执法行为,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同时加大法律法规对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信息等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电信网络诈骗的违法成本,从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篇2

普遍撒网 智能诈骗

回顾2016年两起轰动一时的电信诈骗案,受骗者不仅仅是来自不谙世事的社会弱势群体,还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且阅历又相对丰富的人群。今年8月19日下午,打到家里的一个电话让徐玉玉欣喜不已。家住山东临沂的徐玉玉今年考上了南京邮电大学,由于家庭困难,遂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这个来电正是通知她马上就可以领到这笔助学金了,但前提是需要先汇一笔款给对方,最后的结果却被骗走了东拼西凑来的9900元学费。而就在与家人去派出所报案回来的路上,女孩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后离世。这是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随着各方媒体的争相报道,电信诈骗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一时间,同类性质的事情也争先恐后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

在“徐玉玉”事件之后,有媒体报道称,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被骗1760万,这算得上是“精准诈骗”的典型。从案例来看,诈骗分子第一步是冒充“公检法”人员来骗取受害人的信任,随后诈骗分子开始“秀演技”,通过对受害人所掌握的信息来进行话术操控,使得受害人信以为真,导致被骗走巨款。其绝大部分原因在于该清华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就立即接到了诈骗分子的电话,并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各种恐吓威逼,然后教授一步步中计,最终1760万全部被骗走。而此过程中,诈骗分子能精确地告诉他,网签合同的编号是多少,各种交易中很细节的一些信息,且说得头头是道。

如果你问教授不知道电信诈骗吗?其实不然,现在电信诈骗已经趋向于智能化诈骗,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叫人防不胜防。据分析,电信诈骗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在于它没有特定的人群,而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普遍撒网来“引鱼上钩”,诈骗金额不分大小,诈骗手段灵活多变。而且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这又给诈骗分子提供了“精准定位”的诈骗机会。此外,电信诈骗采用远程非接触的方式来实施诈骗,一些诈骗组织团伙中分工明确,对于采购终端移动设备、电话号码、银行卡、编写诈骗剧本、诈骗培训、电话沟通培训、银行转账等等都有不同的专人负责,环环相扣,类似正规公司的规范化操作,并且你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你是谁,隐蔽性极其高。

专家解析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有时候舆论总是一边倒,一会儿站在法制健全的角度来问责,一会儿站在犯罪分子以“背德”的角度来谴责,一会儿站在电信虚拟运营商的角度拯待规范等等,当然这些确实迫切地需要我们去问责,去健全,但其实最主要的还得靠我们自己提高防骗意识。

或许防范电信诈骗真的不容易做到,但许多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再难也得前进。以支撑虚拟运营商并提供后台服务的深圳市优克联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前华为无线首席战略官谭竹表示:“社会管理当中,为了减少违法,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前置式的措施,一种是后置式的措施。前置式的方法是减少形成某类违法事件的条件,提前预防,比如为了减少暴力杀人案的发生,禁止民间拥有枪支、炸药、菜刀实名,这都是前置式的方法。后置式的方法是在利益天平上让违法获得的利益与代价相比更不合算,这样就消灭了动机。回到徐玉玉事件上来,中国之所以电信诈骗层出不穷,根本原因还是违法成本(风险)与违法获得的利益相比还是太低。现代通信技术已经非常便捷,要想用前置式的方法,从技术手段上限制,消除诈骗案件,几乎不可能。现在我们已经失去最佳机会,后期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在电信诈骗案出现初期就立法,严格执法,那么就不会让不怀好意者意识到这是利益大饽,也就没有机会让其发展大,案件破获也将变得不再那么吃力。”同时,谭竹建议:相关主管单位需要加强联动前置式和后置式的社会治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既治标也能治本。

于虚拟运营商而言,谭竹也谈到,应当作为一个机会,始终坚持与政策保持一致,完全可以领先健全法规出现,业内自我调控,坚决淘汰破坏规则、违法乱纪的虚拟运营商,保护遵纪守法者,也意味着行业只有更自律才能生存,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树立虚拟运营商的品牌形象。而作为民众,他们是需要找原因和一个发泄批评的渠道,但是并不能一味地指责某一个单位或是行业,应当理性看待,加强自我管控,提高自我安全防骗意识。

篇3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意见

为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利用通讯工具、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持续高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等上下游关联犯罪不断蔓延。此类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严重干扰电信网络秩序,严重破坏社会诚信,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危害性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的特点,坚持全链条全方位打击,坚持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坚持最大力度最大限度追赃挽损,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坚决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二、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实施诈骗,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二年内多次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未经处理,诈骗数额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达到相应数额标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酌情从重处罚:

1.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

2.冒充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

3.组织、指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的;

4.在境外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的;

5.曾因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或者二年内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行政处罚的;

6.诈骗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或者诈骗重病患者及其亲属财物的;

7.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等款物的;

8.以赈灾、募捐等社会公益、慈善名义实施诈骗的;

9.利用电话追呼系统等技术手段严重干扰公安机关等部门工作的;

10.利用“钓鱼网站”链接、“木马”程序链接、网络渗透等隐蔽技术手段实施诈骗的。

(三)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诈骗数额接近“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具有前述第(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上述规定的“接近”,一般应掌握在相应数额标准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四)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骗得财物的,以诈骗罪(既遂)定罪处罚。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1.发送诈骗信息五千条以上的,或者拨打诈骗电话五百人次以上的;

2.在互联网上诈骗信息,页面浏览量累计五千次以上的。

具有上述情形,数量达到相应标准十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

上述“拨打诈骗电话”,包括拨出诈骗电话和接听被害人回拨电话。反复拨打、接听同一电话号码,以及反复向同一被害人发送诈骗信息的,拨打、接听电话次数、发送信息条数累计计算。

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隐匿、毁灭证据等原因,致拨打电话次数、发送信息条数的证据难以收集的,可以根据经查证属实的日拨打人次数、日发送信息条数,结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等相关证据,综合予以认定。

(五)电信网络诈骗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诈骗罪既遂处罚。

(六)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裁量刑罚,在确定量刑起点、基准刑时,一般应就高选择。确定宣告刑时,应当综合全案事实情节,准确把握从重、从轻量刑情节的调节幅度,保证罪责刑相适应。

(七)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应当严格控制适用缓刑的范围,严格掌握适用缓刑的条件。

(八)对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被告人,应当更加注重依法适用财产刑,加大经济上的惩罚力度,最大限度剥夺被告人再犯的能力。

三、全面惩处关联犯罪

(一)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中,非法使用“伪基站”“黑广播”,干扰无线电通讯秩序,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的,以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二)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

使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构成数罪的,应当依法予以并罚。

(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四)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没有证据证明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符合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追究刑事责任。

(五)明知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以下列方式之一予以转账、套现、取现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1.通过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刷卡套现等非法途径,协助转换或者转移财物的;

2.帮助他人将巨额现金散存于多个银行账户,或在不同银行账户之间频繁划转的;

3.多次使用或者使用多个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或者多次采用遮蔽摄像头、伪装等异常手段,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

4.为他人提供非本人身份证明开设的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后,又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的;

5.以明显异于市场的价格,通过手机充值、交易游戏点卡等方式套现的。

实施上述行为,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实施上述行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尚未到案或案件尚未依法裁判,但现有证据足以证明该犯罪行为确实存在的,不影响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认定。

实施上述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诈骗信息大量传播,或者用户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的规定,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七)实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之行为,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同时构成诈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八)金融机构、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业务经营者等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准确认定共同犯罪与主观故意

(一)三人以上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应依法认定为诈骗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犯罪集团中组织、指挥、策划者和骨干分子依法从严惩处。

对犯罪集团中起次要、辅助作用的从犯,特别是在规定期限内投案自首、积极协助抓获主犯、积极协助追赃的,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全部犯罪包括能够查明具体诈骗数额的事实和能够查明发送诈骗信息条数、拨打诈骗电话人次数、诈骗信息网页浏览次数的事实。

(二)多人共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对其参与期间该诈骗团伙实施的全部诈骗行为承担责任。在其所参与的犯罪环节中起主要作用的,可以认定为主犯;起次要作用的,可以认定为从犯。

上述规定的“参与期间”,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着手实施诈骗行为开始起算。

(三)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共同犯罪论处,但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1.提供信用卡、资金支付结算账户、手机卡、通讯工具的;

2.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

3.制作、销售、提供“木马”程序和“钓鱼软件”等恶意程序的;

4.提供“伪基站”设备或相关服务的;

5.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支付结算等帮助的;

6.在提供改号软件、通话线路等技术服务时,发现主叫号码被修改为国内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号码,或者境外用户改为境内号码,仍提供服务的;

7.提供资金、场所、交通、生活保障等帮助的;

8.帮助转移诈骗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套现、取现的。

上述规定的“明知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既往经历,行为次数和手段,与他人关系,获利情况,是否曾因电信网络诈骗受过处罚,是否故意规避调查等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定。

(四)负责招募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或者制作、提供诈骗方案、术语清单、语音包、信息等的,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

(五)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但不影响对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认定的,可以依法先行追究已到案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五、依法确定案件管辖

(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

“犯罪行为发生地”包括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网站服务器所在地,网站建立者、管理者所在地,被侵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其管理者所在地,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使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在地,诈骗电话、短信息、电子邮件等的拨打地、发送地、到达地、接受地,以及诈骗行为持续发生的实施地、预备地、开始地、途经地、结束地。

“犯罪结果发生地”包括被害人被骗时所在地,以及诈骗所得财物的实际取得地、藏匿地、转移地、使用地、销售地等。

(二)电信网络诈骗最初发现地公安机关侦办的案件,诈骗数额当时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后续累计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可由最初发现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公安机关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并案侦查:

1.一人犯数罪的;

2.共同犯罪的;

3.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还实施其他犯罪的;

4.多个犯罪嫌疑人实施的犯罪存在直接关联,并案处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的。

(四)对因网络交易、技术支持、资金支付结算等关系形成多层级链条、跨区域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可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五)多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立案侦查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或者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争议的,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协商解决。经协商无法达成一致的,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六)在境外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案件,可由公安部按照有利于查清犯罪事实、有利于诉讼的原则,指定有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七)公安机关立案、并案侦查,或因有争议,由共同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提起公诉的,由该公安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受理。

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境外案件,公安机关应在指定立案侦查前,向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报。

(八)已确定管辖的电信诈骗共同犯罪案件,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后,一般由原管辖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管辖。

六、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一)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确因被害人人数众多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逐一收集被害人陈述的,可以结合已收集的被害人陈述,以及经查证属实的银行账户交易记录、第三方支付结算账户交易记录、通话记录、电子数据等证据,综合认定被害人人数及诈骗资金数额等犯罪事实。

(二)公安机关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案件证明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应当随案移送批准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文书和所收集的证据材料,并对其来源等作出书面说明。

(三)依照国际条约、刑事司法协助、互助协议或平等互助原则,请求证据材料所在地司法机关收集,或通过国际警务合作机制、国际刑警组织启动合作取证程序收集的境外证据材料,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公安机关应对其来源、提取人、提取时间或者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保管移交的过程等作出说明。

对其他来自境外的证据材料,应当对其来源、提供人、提供时间以及提取人、提取时间进行审查。能够证明案件事实且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七、涉案财物的处理

(一)公安机关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应当随案移送涉案赃款赃物,并附清单。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应一并移交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同时就涉案赃款赃物的处理提出意见。

(二)涉案银行账户或者涉案第三方支付账户内的款项,对权属明确的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确因客观原因无法查实全部被害人,但有证据证明该账户系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且被告人无法说明款项合法来源的,根据刑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应认定为违法所得,予以追缴。

(三)被告人已将诈骗财物用于清偿债务或者转让给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缴:

1.对方明知是诈骗财物而收取的;

2.对方无偿取得诈骗财物的;

3.对方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取得诈骗财物的;

篇4

同上一堂网络国家安全课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小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增强信息安全和防诈骗意识,2020年4月13日,无极县实验小学开展了“同上一堂网络国家安全课”主题班会活动。各班级通过播放网络安全案例视频、讲述电信诈骗案例等让学生们提高警惕,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上了这节网络国家安全课,学生们感触颇深,积极地写班会感想,保证遵守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切实做到文明健康上网。

同时,学校教育处在学校大门电子屏上、微信等形式宣传网络国家安全教育,以鼓励倡导师生带动家庭传播文化正能量,积极争做中国好网民。教育处还组织全校学生积极踊跃参加网络国家安全教育手抄报活动。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外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在内部,需要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达到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篇5

一、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新趋势

(一)社会工程学原理

社会工程学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黑客凯文 米特尼克在《欺骗的艺术》中提出的。目前,对于社会工程学并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定义。根据《欺骗的艺术》中的描述,可以将其总结为:社会工程学就是通过自然的、社会的和制度上的途径,利用人的心理弱点(如人的本能反应、好奇心、信任、贪婪) 以及规则制度上的漏洞,在攻击者和被攻击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最终以欺骗和攻击目标。总体上说,社会工程学就是使人们顺从你的意愿、满足你的欲望的一门学问,它是一种与普通欺骗和诈骗不同层次的手法,当攻击者确定攻击目标之后,首先要针对目标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利用相关受害者的心理弱点构建陷阱,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进而采取攻击行为。

(二)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社会工程学视角

目前,公民的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且手机安全软件不断更新与升级,对于一些简单的中奖、推销、冒充等诈骗已经免疫,而通信网络诈骗依然非常猖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与社会工程学方法的深度融合。攻击目标更有确定性,注重信息的收集和对人心理的运用,通过连环攻击击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在徐玉玉案中,犯罪嫌疑人先是攻击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盗取了包括徐玉玉在内的大量考生报名信息。随后租住房屋设立诈骗窝点,通过QQ搜索高考数据群、学生资料数据等聊天群,在群内个人信息购买需求后,以每条0.5元的价格购买了1800条今年高中毕业学生资料。同时,雇人冒充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以发放助学金名义对高考录取学生实施诈骗。徐玉玉前一天刚接到政府部门的教育救助金电话,第二天就接到了骗子相同的电话,犯罪分子对信息收集的充分程度让人咋舌,此时再冒充政府人员进行诈骗,受害人的防御心理极度降低,各个环节配合天衣无缝,在心理上两个人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诈骗顺利完成。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同时,传统单一手法的通信网路诈骗已无法满足犯罪分子谋财的野心,他们策划各种新的方案,充分利用受害人的心理,将受害人一步步引入圈套。可以说,基本上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每一次新的花样都是社会工程学方法在犯罪行为中的新的运用。

(三)攻击心理分析

在犯罪分子对心理利用越来越密切和娴熟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在此笔者将犯罪分子的攻击心理进行了大致分类。

1.天降馅饼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的贪利、见财起意心理。例如中奖类诈骗。犯罪分子采取短信、邮箱、网页等方式,称受害人的号码获得相应奖项。为增加被害人的信任度,犯罪分子会事先收集公民的信息,同时公布所谓官方网站、客服热钱等。目前还出现微信点赞的诈骗形式,打着集赞有奖的幌子。以保证金、公正费、税费等名义骗取钱财。

2.感情欺骗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的爱心、亲情、友情等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从而进行诈骗。例如微信交友诈骗:利用微信附近的人等功能,伪装成白富美、高富帅,骗取感情和信任后进行诈骗;利用网民拨打所留联系方式进行诈骗,以爱心募捐,以无钱看病、抗震救灾等理由,以家属、红十字会等名义进行网上募捐诈骗。

3.投机钻营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投机取巧、托关系、走后门等庸俗心理。例如预测股票走势诈骗;办理信用卡诈骗:骗子发送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广告,通过手段取得事主信任后,犯罪分子则以手续费、中介费、保证金等虚假理由要求事主连续转款。

4.急性应激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恐慌、服从权威、急于求助等心理和氛围感染效应,氛围感染效应,即我们在接触到焦急恐慌的人的时候,由于被那种氛围所感染,自己也会变得恐慌起来。例如冒充类诈骗,编造各种谎言理由,利用无辜事主的惶恐,面对专家失去冷静判断等作案条件取得受害人信任并进行诈骗。可以说这类急性应激式的犯罪是应用最广的犯罪,且覆盖范围大,实施手段日新月异,成功率较高,社会影响大。

5.急功近利式。此类诈骗主要利用人欲望,急切,爱慕虚荣、等心理。例如网络投资诈骗:这类诈骗以天天返利、保本收益等为诱饵,放长线钓大鱼,待受害者大量投资后就关闭网站,销声匿迹;高薪招聘,诈骗团伙利用大学生急于实现自我、人们寻求高薪职业等心理,假装按照正常的招聘程序,以各种名义进行收费诈骗。

二、控制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

面对通讯网络诈骗犯罪的愈演愈烈及其与社会工程学方法紧密结合的大环境下,结合通信网络犯罪的特点,我们应依据情境预防的控制手段提出以下策略:

(一)增加犯罪的实施难度

1.增强公众防范意识。在政府组织引导下,对当前诈骗手段、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价值观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让群众对社会工程学方法的心理攻击从容应对,提高防范能力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

2.严格落实实名制。犯罪分子利用实名制审查不严的漏洞,轻松获得犯罪的工具和条件。手机卡、银行卡开户时必须采用真实姓名,相关部门也必须严格审查开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3.采用多重验证手段。目前手机作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也成为了身份验证的核心。我们需要降低对手机验证码的依懒性,增加其他验证程序,减少风险。例如在相关业务中不仅进行手机验证,还要有密码验证,指纹验证等。

4.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信息的管理不规范和泄露为电信诈骗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犯罪分子利用轻松获得的个人信息、爱好、需求、生活方式等设置各种诈骗陷阱,威胁很大,我们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

(二)增加犯罪的风险

1.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成立指挥中心,联合公安、电信、金融、互联网运营商等部门协调指挥各种资源,发案后快速查询提供开户资料、资金流向、通话记录、IP定位等线索,从资金流和信息流两条路线在案发后的黄金期内进行及时的破案和挽回受害者的损失。

2.立法支持。应该将通信网络诈骗犯罪从诈骗犯罪中分离出来,单独明确一个犯罪罪名。在对犯罪进行惩处方面,应该适度的提高电信诈骗犯罪的法定刑,增加犯罪的代价。在程序法方面,应该完善电信诈骗犯罪的管辖制度,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提高打击效率。

3.健全证据保存制度。由于通信网络的虚拟化和数字化,案件中设计大量的电子证据,而电子证据与普通证据相比是极易销毁和篡改的,因此对相关记录我们要及时进行保存和备份,为破案和证据链的形成提供条件。

4.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大数据的发展为打击通信网络犯罪提供了可量化的预测和新的侦查模式。利用云计算技术一方面进行信息过滤,及时拦截、预警,预测犯罪人的行为、位置等,另一方面能够进行研究犯罪形势,判断犯罪趋势,把握犯罪规律。实现在微观和宏观上的控制。

(三)减少犯罪的收益

1.成立紧急止付绿色通道。当前银行止付的审批手续还相对繁琐,有时即使赃款还未被取走,银行也会以手续不全等理由拒绝冻结账户。应进一步简化对涉案可疑账号的监控、查询、冻结等手续,深化警银办案合作和跨区域银行合作机制,建立紧急止付绿色通道。

2.建立大额转账等级延时制度。一方面在数额上进行等级划分。根据数额的不同进行适当延时,在金额设置上还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通信网络诈骗发生情况、年龄结构情况等因素。另一方面在危险程度上进行等级划分。受害者对犯罪分子的信任程度是不同的,很多是在半信半疑的状态下,在转账过程中设置等级划分,可以最大程度挽回受害者损失。

3.个人网上转账取消功能。网上转账结束后,对个人而言基本失去了对资金的控制。我们可以在银行之外设置一个资金中转站,在转账后一定时间先进行中转,同时建立双方身份验证机制,取款方身份验证通过方可取款。而个人在发现被骗的情况下可以在中转的时间里取消转账。

(四)减少犯罪的机会

1.媒体对破案宣传。对于我们在打击通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的行动和破案成果要及时、多途径进行宣传,一方面展现打击通信网络诈骗的决心和能力,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另一方面持续性、梯队式地宣传攻势,可以达到振奋民心、震慑不法分子的效果。

2.唤醒良心。在犯罪人实施特定犯罪的那一时刻通过改变其面临的环境而改变犯罪的决定,从而预防犯罪的发生。利用在自动取款机张贴嫌疑人图像、犯罪后果等告示,或在交易过程中弹出提醒警告窗口等方式通过营造特定的环境让其取消犯罪的念头。

3.诈骗电话转接服务。成立一个专门诈骗电话转接服务中心,设置专门号码。当受害者接到诈骗电话时可直接人工转接到诈骗电话服务中心,或相关安全软件检测到诈骗电话自动转接到诈骗电话服务中心,通过服务中心的统一调度,可以快速对诈骗分子进行线索收集,定位打击。这样诈骗分子也对攻击对象真假难辨,心生胆怯,不敢轻易进行电话诈骗。

4.顺从引导。针对犯罪分子的地域性分布情况,除了加大打击之外要有针对的进行专项引导行动。在诈骗分子重点区域进行大范围道德法制教育,提出自首、就业、创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走向正途,削弱犯罪动机。

篇6

现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对这些途径的探索得到了如下途径的内容。

一、以身作则,教师应树立法治观念

教师应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要不断更新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要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想指导学生如何遵纪守法,首先教师要自己知法、守法,通过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大脑,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贴近现实,以身边案例说法

通过讲解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例,简单地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说起,又从法律方面分析这些案例,指出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和常见的法律误区,将案例与法律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明白任何法律行为要有实体依据,避免出现法律法规的盲点。

例如现代校园处在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电信诈骗更是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生经常成为电信诈骗的对象,就本学院统计每学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上当受骗,且程上升趋势,电信诈骗的预防及防诈骗意识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高职校园中电信诈骗,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以“预防电信诈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证学生们的利益不受侵犯,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不要侵犯他人的合合法权益。

三、寓法于教,将法制观念融入课堂的点点滴滴中

作为信息技术学院的专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着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首先,在信息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涉及到软件著作权的问题,如在使用第三方软件的过程中,安装软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软件的许可协议就是一个要遵循的法律条款,但是目前国内各小型的企业、公司以及个人在这个方面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因此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讲,在这个方面不断加强软件使用的法律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会经常参与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设计的系统也要有著作权的保护,首先我们可以在系统中加入版权信息,其次对于可以有商用价值的系统可以采取申请专利的形式进行保护。

最后,毕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学生提高实践技能,顺利踏上工作岗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并能正确采取防范对策,还要对学生加强安全和法治教育,建立学校、企业、家庭三方合作机制。

四、寓法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首先,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学院的高职学生大都精通网络,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猎奇心理及爱好网络的特质,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网络化建设入手,并引导学生从信息庞大的网络中搜寻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计算机方面的法律条款测试的网站系统,让学生们在自己设计的系统中做题和批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换而言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能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变得切实可行。

以“网络技术”专业的高职生为例,在讲解网络管理方面内容时,可适当穿插有关《网络安全法》和《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点,同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网络安全法演示的Web系统,利用高职生热衷网络的特质,激发学生兴趣,让法制教育与快乐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创建法制社团,营造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得以真正落实,获得当代高职学生的内心认可,可以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需求下,实现法制教育的校园内畅通无阻,并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也将直接影响法制教育普及的成功与否。

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所以,建设有效的法制社团,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老师和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进来。其次,营造社团内法治文化氛围,积极组织各种新颖的社团活动,如每年的法制宣传月,定期的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及法律知识竞赛等。再次,将法制社团活动与学生的操行分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社团的等级应高于其他兴趣爱好方面的社团,社团在普法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业得到实惠,这也是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探索的尝试。

篇7

市局召开教育整顿试点单位工作推进会

9月18日上午,市局召开“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试点单位工作推进会,专题研究部署教育整顿近期重点工作。

会议听取了七家试点单位及七个驻点指导组教育整顿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会议要求,一要把握节奏。要精准把握试点单位的目标任务,确保按市局下发的时间表、路线图完成规定动作,取得教育整顿初步成效。市局整顿办要做好计划部署工作,加强驻点指导,强化统筹结合,分层分类提示,压实各级责任,实现全局各警种、各部门教育整顿步调一致、效果突出。二要打造特色。各试点单位要结合职能属性寻找“亮点”,建议经侦大队结合经济犯罪的特征集中开展学习《经济法》等法律法规,依托城区派出所优势,集中开展防电信诈骗、人口普查推广等公益活动,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打造出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四要强化宣传。各试点要调动好宣传力量,收集好宣传素材,营造好宣传氛围,及时上报各类教育整顿的成果。

教育整顿办全体成员、七家试点单位分管领导及驻点指导组负责人员参加会议。

篇8

骚扰类信息安全事件频发,窃取用户信息的手段趋于隐蔽

2015年国内手机信息安全事件数量显著增长,

且逐渐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不会对用户构成直接经济损失的骚扰类安全事件的用户覆盖率很高,骚扰、广告电话和广告违法短信的用户覆盖率均在75%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手机病毒、恶意软件窃取用户信息的手段越来越隐蔽,大多数用户被盗取了个人信息之后很难察觉,其用户覆盖率均未达到20%。不容忽视的是,虽然用户察觉到的比例较低,但手机病毒和恶意软件在2015年影响群体不减反增。

网站、电信诈骗层出不穷,用户对各类手机安全风险认知仍需加强

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拓展使得其可以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为用户提供服务,但随之而来的各类风险也逐渐增多。伴随各地经济的发展,移动上网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公共WiFi、二维码、伪基站等安全问题更加易于发生,使得不具备手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的用户更可能遭受经济损失。由于诈骗电话、钓鱼短信、应用隐私授权等手机安全问题大多可以依靠用户自身防范意识进行避免,因此提高用户对于各类安全风险的认知并建立防范意识是当务之急。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仍有近半数手机网民对于公共WiFi、二维码等各类手机安全风险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

手机安全软件渗透率较高,防护功能齐全是用户首选因素

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15年12月,国内手机安全软件用户规模达到4.5亿,占整体手机网民的72.6%。通过对使用手机安全软件的用户进行调查发现,手机安全功能齐全是用户选择手机安全软件的首要因素,此外产品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也受到用户重视,超过60%的用户会根据这三项因素选择手机安全软件品牌。从安装方式来看,超过四分之一用户使用的手机安全软件是手机自带或系统预装的,表明应用预装依然是手机安全软件厂商推广产品的重要渠道。

篇9

截止20__年11月20日,我院公诉科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97件132人,与同期相比案件上升6.6,人数下降5.7。其中:经审查案件(含上年结转案件4件4人)82件109人,与同期相比下降5.9和17;不案件1件1人,与同期相比持平;公安机关撤案3件3人;退查案件9件12人;正在办理的6件9人;结案率达85。所办案件法定时限内结案率达到100。平均办案时限为25天。我院办理市院移交的自侦案件7件7人,占受案数7.2。其中,到法院6件6人,占数7.3;不案件1件1人。主管检察长亲自出庭案件8件。占案件10,占普通程序审理案件22。目前,法院作有罪判决60件83人,无罪判决1件1人。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46件59人,占案件56。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36件50人,占案件44。建议法院适用“被告人认罪”简化审10件14人,占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的12。追诉漏犯2人。向公安机关发《纠正违法通知书》6份,《检察建议》3份,[找文章到文秘站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大=秘=书=网=站]被公安机关采纳的《纠正违法通知》4份,《检察建议》3份。我院运用多媒体出庭公诉2次。开展观摩庭、考核庭2次。其中:徐长仁敲诈勒索罪一案已被市院认可,上报到省院参加全省优秀观摩庭评比活动。开展重大案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1次。

二、主要作法

1、增强公诉意识,加强业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法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尤其是政策变化大,比较灵活,难于掌握和法律之间出现不相适应的新情况。为此,有时犯罪界线模糊,难以区分。我们根据出庭公诉的具体实践,深感审查是出庭公诉工作的基础,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出庭公诉工作的成败,同时,出庭支持公诉,又是社会对检察机关的办案质量和公诉人政治、业务素质的公开监督和检验,两者互为联系、相互渗透,出庭工作搞得好,可以起到维护法律威严,提高检察机关声誉的作用,搞得不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把出庭公诉工作视为检察机关的窗口和门面,对此,做到二勤,即:一是对新的法律法规勤学习,掌握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线,做到依法办事;二是对各种政策规定及时学习,勤于思考,研究政策和法律的相同和相异点,从而准确把握政策,严格了执法,提高了准确性。例如:在办理周宝库涉嫌交通肇事罪一案时,承办人做到认真阅卷外,仔细学习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提出一些认定案件事实的疑点退回侦查机关补充侦查,研究学习了政策和法律的相同和相异点,提高了法律素养。另外,科室人员积极参加法律知识的学习,一人赴省院参加全省优秀公诉人选拔赛,及时掌握公诉工作的新情况。

2、积极深化公诉改革,不断提高诉讼效率。公诉改革是检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公诉改革以维护司法公正为宗旨,以提高诉讼效率为目标,以保证办案质量为重点。今年我们进一步规范了简易程序案件审理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程序,积极推进公诉侦查引导取证,庭前证据交换等四项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理,该项工作经过一年来的实施,现已步入正规。全年适用“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的案件10件14人,占案件12,占普通程序审理案件28;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46件,占案件的56。达到了缩短诉讼时间,节约诉讼成本的目的。

篇10

近两年来,市场上金融欺诈行为、案例呈快速扩大化趋势。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在反欺诈方面不断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欺诈模型和风险防控体系,制定了风险防控规则,基本形成了事前预防与排查、事中监控与阻断、事后处置与分析的整体反欺诈格局,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众的财产安全。

但即便如此,各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在反欺诈工作上仍存在认知和技术差异,且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和相关配套制度,使得我国的金融反欺诈工作相对于黑、灰产业的发展始终滞后,存在诸多亟需突破的壁垒。

治标还需治本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各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在反欺诈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各机构对金融反欺诈的认识程度和技术能力不同,机构间反欺诈水平差异较大。

大型银行和支付机构对反欺诈工作认知较早,反欺诈体系构建较为超前,且相较于中小银行和中小支付机构,其自身技术力量较强、资金雄厚,在模型建O及规则制定方面具备了天然优势。

例如,工商银行通过深度挖掘风险特征,构建了数百个智能模型,可进行实时、准实时、批量的反欺诈拦截。截至2016年3月,工商银行反欺诈体系共拦截电信诈骗7万余笔,为客户避免经济损失近9亿元。

但就多数中小银行和中小支付机构而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人力、物力、技术、基础数据等方面不足,其反欺诈工作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反欺诈手段也仅限于一些简单的触发规则(即对疑似欺诈行为自动预警),尚无法通过大数据来分析构建复杂、准确的交易模型,手段有效性仍有待提高。

如此一来,各机构间反欺诈工作水平的差异,就为犯罪分子有选择性地攻击相对薄弱的系统和环节,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二,当前的金融反欺诈工作侧重于预防,治理“根源”的力度远远不够。

反欺诈是系统性工程,单个机构各自作战,只是被动“筑墙”防御,难以治本,更难以实现有效、有针对性的联合打击。

当前,反欺诈工作尚缺乏行业性、跨行业的联防联治机制,也缺乏机构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并且,各机构多停留在预防欺诈犯罪的层面,即对犯罪分子“赶走即可”,而非从根本上“消灭其有生力量”。

因此,要正本清源,还需从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进行推进。

以网络域名注册为例,当前网络域名注册为非实名制,注册门槛较低,导致大量钓鱼网站出现。若从国家层面加强对网络域名注册的管理,实行强实名注册,将会大大减少钓鱼网站的数量,进而很大程度上遏制一系列网络欺诈的发生。

再如,商业银行尽管能发现部分可疑的资金交易,但却无法实现对资金流的完整追溯,以致于对很多跨行资金的风险无法识别、分析和判断,急需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来协调打通追溯链条,保障资金安全。

由此可见,在缺乏政策性和行业性机制配套的情况下,单靠各机构自身力量来防范欺诈风险,仅是扬汤止沸的权宜之计,对欺诈犯罪的“有生力量”难以形成根本性打击,治标不治本。因而,从政策、制度上给予依据和支撑,才是治理欺诈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三,个人信息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反欺诈工作的法制环境亦有待改善。

可以说,遏制我国个人信息和数据被盗用、泄露、买卖等现象已经刻不容缓,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现有的政策文件层级较低,对个人信息和数据起不到真正的保护作用。

并且,在司法实践中,由于针对个人信息犯罪的执法依据不足、打击惩罚力度不够,以致违法成本低、执行周期长、执行费用高、事后处置难等问题出现,导致针对个人信息被滥用的立案较少,因违法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被查处的案件更是凤毛麟角,制度环境亟待改善。

构建立体式联防联控

对于金融欺诈的直接关联机构,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其他有关各方眼下可谓重任在肩、任重道远,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加以提升,还应从跨界合作、法制建设等方面完善配套,着重采取四方面措施:

一是提高各机构的反欺诈技术能力,构建有效的反欺诈风险防控体系。

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反欺诈工作的重视,在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框架,依托自身优势和技术特点,不断加强反欺诈体系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反欺诈模型,提升反欺诈技术能力,切实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降低甚至杜绝因技术安全漏洞给网络支付用户造成的损失,全面提高反欺诈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行业间协调合作,对欺诈犯罪进行联动打击。

首先,应建立跨行业、跨机构的合作机制,促进多领域合作,使金融、公检法、电信运营商等多方机构联防联控。其次,从网络电信欺诈的源头、路径、惩处等各个环节出发,构成有效反馈的闭环结构,主动打击电信网络欺诈犯罪。再者,充分运用大数据来构建跨行业、跨机构的反欺诈模型,对可疑交易进行“立体式”监控,提高反欺诈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三是完善相关立法,为反欺诈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针对反欺诈工作的实际需要,加强和完善个人信息和数据保护的立法,提高相关法规层级,从制度上和执法上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在审理、追查欺诈犯罪案件上,提高执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