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机遇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的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专业的机遇

篇1

一、会计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一)未抓住良好职业道德教育时机

新生在入校前开展的入学教育可以做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良好契机。而实际上,新生入学教育的开展主要针对于对学校校规、校风等基本情况的介绍,各系部也会相应的根据专业特点,介绍专业的性质、就业前景以及一些学业要求等。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职业道德重要性则基本没有引起关注,在这种形势之下,会计专业学生会产生一种老生常谈的思维定势。入学教育作为新生教育的基础,可以起到占领学生意识形态,为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的良好机遇,但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在这一方面错失了良好机会。

(二)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与技能培养,忽略职业道德渗透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师都持有双师证,或在其它单位兼职会计,在教学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上都可以满足专业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关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了职业道德渗透的重要意义。部分教师即使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是也仅仅局限于就专业论专业,只谈到怎样做有违职业道德,但具体应当怎样做才能提升到职业道德层面上却很少涉及。

(三)学生更关注于技能与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会计专业学生为了实现专业技能的获取,需要全面的投入专业课程学习中。一部分学生为准备就业,需要准备职业资格证考取,在受教者的意识里,会计从业人员拥有专业的技能,拿上资格证就算合格了,职业道德意识淡薄、了解甚少。

(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中,只有“经济法”,“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两门课。经济法,其重点在于公司法、税法以及合同法方面,而没有对会计法进行重点讲解。即使对会计法的阐述力度进行增加,其结果还是以法规论法规,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渗透内容极少。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些教师虽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精准的掌握,却对会计职业道德知之甚少。而“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中,虽有明确提到教学范围,却未对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阐述。这些现象都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模糊,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二、会计专业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一)抓住入学教育时机,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无论哪个专业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入学教育是学生新的学习生活起点,专业课程的开端,职业生涯的真正起始阶段,这时的学生对即将面对的新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做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需要通过新的学习过程学到哪些能力以及优秀品质,率先占领学生的意识形态,灌输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界观。明白“先做事、后做人”的道理,引导新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明确会计专业学习过程中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做为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的会计工作技能,与此同时,要做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掌握法律法规,正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二)教师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意识

做为教学工作者,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思想的启迪者。只有教师同时具备了知识传递以及思想启迪工作,才能带给受教育者真正全面的教育。做为教育工作者,其教育方针要落实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上,要承担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示范,其次,要及时的了解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更新。再次,作为学校也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会计专业教师走出去学习与交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三)专业知识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把握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出纳人员对自己所管理的货币资金、现金做到日清月结,不得白条抵库,公款私存。在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结合一些公款炒股、私自挪用私款等职务犯罪案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案例进行剖析,指导学生分析犯罪的动因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金钱诱惑面前,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避免因一时的贪婪,给集体、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与此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才的意义,德与才兼备才是今后的从业之本,会计职业应恪守的“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强化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四)培养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在各个专业教学中都应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其次,针对“经济法”任课教师有意识的将其与会计职业道德对接,因材施教,在法理讲述过程中,渗透会计职业教育教育,培养学生准确严谨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在“经济法”讲述基础上,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教学。教导学生会计工作其政策性与规范性非常强,任何工作活动都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要求,超越或无视都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久而之久 ,“依法办事”的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就渗透于学生的意识之中,为学生拉响了警钟,防微杜渐,通过事前约束使学生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牢固树立职业道德精神。

三、结语

篇2

会计学科实用性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专业在高等教育里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以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主。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应用型和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呈日趋增长的状态,因此在本科甚至硕士的教育中,主要是往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培养。这也是会计高等教育的趋势,为了更好满足中国加入WTO后需要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按照会计专业教育的大致情况来说,本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硕士和博士大部分为理论型人才或学术型人才,小部分硕士为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要想促进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就应该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打造具备全球意识和发展眼光的高精尖人才,加大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比例,满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缺乏对会计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思考

虽然会计专业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专业,但是许多高校对于会计专业办学的规模和质量以及结构等等,没有做一个综合规划,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规划,导致会计专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并没对会计专业的设置合不合理进行评估,盲目的跟风导致过多的院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使得市场面临饱和状态,使得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大打折扣,无法培养精英型会计专业人才。

(二)缺乏品质的培养以及必要的评估

对于高等教育的规模,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者博士的招生特点,就是学生人数比较多,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各个专业招生的趋势。在目前这种规模较大以及人才培养的种类较多和结构相对复杂的情况下,要加强对教育质量的洞察和评估,这样才能够使得会计高等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这也是保证会计高等教育可持续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综合的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国内会计教育界和务实界以及会计学术界存在一定的分歧。务实界与教育界之间的矛盾也比较大,务实界认为教育界所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较强,但是脱离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无法胜任许多工作,而且教育界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不是很高,与一个标准的会计人才不相符合。高校教师的资格晋升和评职称,都需要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由于会计科研远离实际,使得会计研究越来越变得苍白无力。

三、关于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策略

(一)转变发展方式和评价方式

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显现,对会计专业来说亦是如此。会计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严保质量关,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换取学科的发展,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即使能在短期内带来效益,也将会对日后会计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产生影响,造成社会对整个行业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转变发展方式和评价方式。高校要对会计专业设置和适度以及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同时会计专业的发展必须保障参与者标准、教学情况,遵循使命与战略标准。只有将转变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带动会计高等教育改革。

(二)确立长远目标,培养学识精通的专业人才

高校要想培养在会计领域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就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对从事会计高等教育的教师,应当权衡研究与教学,既能传授会计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能在会计领域研究探讨。再者,高效必须加强会计课程与会计研究和实习这两者组合的创新性,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单纯凭借学生的成绩判定学生的水平,要综合成绩、能力以及就业发展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是否具备较好的会计专业学识和职业技能。

(三)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

改革要得到成效就要从根源抓起,改革專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一直以来国内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这不利于会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要让改革深入到转变教学手段,变更教材内容,改革课程设置这些方面,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践与学习中既能探讨他人的科研成果又能自主开拓,产生新的见解,从而获得经验,也加强了自身的能力。

(四)从全局出发,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学习进阶

合理安排会计专业的学习阶段,才能更好地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同时,要调整会计专业的学位进阶,注重创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教育和实际接轨,提高资格认证对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高职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调查分析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从用人单位、学生及国家政策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用人单位部分包括2008-2011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当前工作单位;学生包括2008-2011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国家政策包括国家,特别是湖南省高职教育规划发展政策、经济规划发展政策等。调研采用实地访谈、调查问卷、信息搜集等三种方法。调研教师通过实地走访用人单位或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用人单位或学生的现状、对会计专业教育的满意度等;调查问卷分为用人单位填写和学生填写两种。共发出调查表1 256份,收回调查表 1 247份,涉及湖南地区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等行业共计231个单位。调研内容具体包括: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分析;湖南省职业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行业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等内容。

信息搜集部分包括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及国家经济教育政策信息。国家政策信息主要搜集了《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和2010年财政部制订并颁布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等,这为笔者所在学院的会计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依据。

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分析

(一)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分析

在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会计专业人才列入“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作为国家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及人才建设的重大工程,在国家人才规划中被多次提及。其直接提出的有4处,涉及会计专业人才建设有19处,整个人才规划纲要达23处。会计从业人员总数在2010年年末排名前十名的地区与2010年GDP排名前十名的省市大致相同,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3,再次印证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客观规律。未来十几年,是我国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有关资料显示,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员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每年至少增加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万会计从业人员。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共有近1 400万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意味着全国每100人中就有1名会计从业人员;初、中、高级会计师数量也不断增加,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共有417万人取得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湖南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达到52万人,拥有初级以上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15.52万人,初、中、高级会计师占全部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9.8%,可见,这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分析

毕业生去向及工作的企业情况如表1所示。可见,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到中小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从事会计或与会计相近的工作,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工作应该向着重培养适合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转变。

学生就业岗位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就业不久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出纳、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核算类岗位,而且一人多岗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可见企业非常需要那些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不能仅仅注重财会课程的学习,还应拓宽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管理、决策、英语、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湖南省职业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及分析

该部分主要涉及会计专业中职培养和高职培养两方面,中职培养的调研重点放在了解其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上。高职人才培养调研方面,针对湖南省43所高职院校会计相关专业,这也与省技能抽测会计相关专业口径一致,具体包括财务管理专业、财务信息管理专业、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审计实务专业、统计实务专业。这些院校2009-2011年三年的招生计划数据中,除去两所院校数据无效外,其余41所院校会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大,招生情况良好。18所院校招生计划规模近三年呈增长趋势,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44%,会计及会计相关专业近三年在湖南省的招生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另一方面,规模效益明显,招生规模大的院校招生情况相对稳定。招生计划规模近三年呈增长趋势的18所院校中,有14所院校年招生人数规模在近200人或以上,其中有7所院校年招生人数在300人或以上,招生规模最大的院校年招生规模接近1 000人,招生规模越大的院校招生情况相对越稳定。

(四)行业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

利用本次调查的资源,笔者分别收集整理了近三年的人才招聘文案,涉及通过公开招聘途径引进人才的各行业人才需求,其中涉及高级会计人员招聘文案、中级会计师招聘文案与初级会计师招聘文案各100条,分析结果如下:

1.行业企业对会计人员能力层次要求。表4说明,一般企业对会计人员学历要求以专科及以上为主,然后依次是对工作经验、职业道德、计算机能力、工作态度及责任心、熟悉法规、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能力要求。

2.业务素质要求和具体能力要求。收回的答卷涉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各单位普遍设置的岗位是出纳,其次是会计核算和会计岗位及其他岗位,招聘中最看中的会计毕业生的能力是会计人员的日常会计操作能力和工作经历。企业对以下五个岗位的需求数量阶差比较明显,分别为出纳岗、会计核算岗、会计管理岗、财务管理岗以及会计监督岗,其岗位数分别为231、180、140、98以及15。实务界对会计人员的能力项目需求增多,对会计操作层面的能力需求有所下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具体地,业务素质要求包括: (1)需要较高的职业忠诚度和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企业普遍认为财会人员应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自觉树立并遵守超过社会一般水平的道德水平,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忠诚度和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人员要具备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能从实践中摸索,积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主动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做到账目清楚、记账算账、内容真实,报账手续完备,这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2)掌握会计信息化技能,不断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优秀的财务应用软件使广大会计人员从单调、繁杂的记、算、报账等工作中解脱出来,避免不必要的差错,财务人员需要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性,能根据企业自身需要,灵活运用EXCEL软件,提高工作效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财务分析预算、统筹等工作。(3)具有广泛知识面、综合性的人才后继发展能力更强。调查中企业一致认为会计人员仅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只有涉猎广泛,才可能从简单的数字里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会计只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因此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学科,如经济学、税收、营销、管理、法律、金融、证券等知识也应熟知。

能力要求包括:(1)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会计这一实用性学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再从实践中提高理论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的特点,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之间的接口问题,为社会输送第一线即时需要的税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等直接人才,尤其是在当前财会人员社会需求量和供给量均较大、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会计的服务对象、核算原则、会计信息内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一特点,财务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科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头脑,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3)突出的社会活动能力。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与企业内部的计划、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等众多部门,以及与外部银行、税务、审计和其他企业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能否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工作成果的好坏和未来职业的发展。因此会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沟通以及平衡协调能力。X

参考文献:

篇4

本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达到96%。其中无效问卷1份,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具体结果参见表1:如表1所示,被调查者共47名,其中21名被调查者所在的学校属于示范性学校。47名被调查者中专业教师38名,其中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有27名,这部分人员在教学的一线岗位上工作多年,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对被调查的问题也比较了解,样本个性特征的比例分布、样本结构比较合理,对调研对象总体具有相当代表性。

二、数据分析及量化特征

(一)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方面1.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缺乏,社会实践机会有限由于中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定位不同,因此对于中高职学校的教师个人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能胜任一些基础的理论教学,又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课,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要求教师参与企业相关的研发工作[1]。通过对教师来源的调查发现,95.6%教师来自于高校毕业生,只有4.4%教师来自企业或其他途径(见图1)。由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自于普通高等学校,几乎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从而使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难以有效的落实。2.对于教师培训不够重视,培训项目与教师的期望有较大差距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中职学校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组织和经费上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证。在“您认为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有必要吗”一题中,93.3%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表示有必要赴企业实践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专业技能比较缺乏,需要参加技能培训,如图2所示。有将近一半(49.2%)的教师认为专业技能培训是自己最必须的(其中28%的教师认为深入企业学习以提高专业技能是最必须的,21.2%认为技能培训是最必须的)。但实际教师培训中,专业技能培训却只占16.8%,与教师最期望的培训项目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许多中职学校还未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和规范的管理方法,教育培训基地尚未建成,教师培训环节比较薄弱。虽然93.5%的被调查教师表示自己有参加过教师培训,但这一部分人当中,只有46.7%教师表示自己有参加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国家级或省级培训,还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未曾参加或只是听说有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国家级或省级培训。3.教师学习专业技能意识比较强如图3所示,78.3%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赴企业实践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还有15.2%的教师表示如果学校按满工作量计算,也是愿意赴企业实践,仅6.5%的教师表示不愿意赴企业实践。(二)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校特色的必然要求。1.教师社会服务意识相对比较弱调查显示(如图4),学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意识很强的仅占8.7%,服务意识较强的占28.3%,还有63%社会服务意识并不强。对教师参加社会服务所持观点进行调查时,仅57.45%的教师觉得教师参加社会服务可以提高本校知名度又可提高教学质量,比较支持,还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对参加社会服务持否定态度,认为教师教学任务重、实践能力有限或无从做起,故无法开展社会服务(见表2)。2.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不够健全调查显示,仅24.4%的中职学校有开设会计专业社会服务专案,有近八成(75.6%)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没有开设社会服务专案。从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比例来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比率小于25%的占77.3%,社会服务的比率25%-50%的占18.2%,社会服务的比率在50%-75%的仅占4.5%。可见,多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机会非常少。3.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中职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条件之一,而这却是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所缺失的。由于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都是高校毕业生或普通高校现任教师,来自于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多数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行业职业了解不够,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有一定的困难。4.学校提供的社会服务方式与教师意愿的社会服务方式不一致如图5所示,学校提供的社会服务方式主要是承担企业科研课题(占40%)、定期到企业挂职,承担有关岗位工作(占40%),而教师心中认为教师为企业服务最可行的方式应该是定期到企业挂职,承担有关岗位工作(占60%),为企业培训员工或开展技能鉴定(占31%),而承担企业科研课题的只占到4%。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见,实际中,教师还是更愿意到企业挂职,承担有关岗位工作,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具体举措

篇5

关键词:会计教育 国际化 专业建设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程中,始终注意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我国的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在较短的时间里迈出了重大步伐,并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一致或协调,赢得了国际会计界的高度评价。加入WTO后,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丽的作用将更为突出,加快会计国际化的步伐显得日益紧迫;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也必将进一步加快。2006年,我国财政部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由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还比较短,会计理念的普及、会计职业的发展、会计经验的积累等,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就使得我们在推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进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十分重要,而这必须加快会计教育的改革,开展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会计教育国际化包括会计课程体系国际化、会计教学方法及内容国际化、会计师资国际化。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实现取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正确定位、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完善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化。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会计教育在遵循教育本身规律的前提下,应当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会计教育,开展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不仅成为从事会计高等教育的部门和人员,同样也是会计实务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情况,就基于会计教育国际化目标引导下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教育国际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变革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一系列会计教育环节的起点,它直接决定着会计人才的专业培养方案。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对会计教育的后续发展起导向作用。面对会计环境变迁所导致的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会计国际化是会计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交融,因此,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几年的研究分析,我们认为广义的会计国际化应该既包括会计信息处理技术手段的国际化(即会计电算化),又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即通常所称的狭义的会计国际化)。作为工科院校办会计学本科专业,更应注重培养既具有国际水准的理论水平,又具有实务操作技能的会计人才。为此,我们确立的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工科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既通晓国际会计案例,又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并能解决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中面临的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二)制定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需依靠完善的培养方案加以保障。为此,在制订和完善会计教育国际化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参照国际会计教育标准委员会在《国际教育指南第9号》中对会计职业素质组成部分的认定标准(即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且使学生具有知识和能力、继承和创新、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使学校的会计专业教育能够切实适应当今学科逐渐交叉和融合的国际潮流。具体而言,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我们除了要求学生学习会计学、计算机、外语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同时还学习管理学、经济学、法律、金融等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教学计划中还安排相当学分的人文素质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选修课,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综合提高;强化实践性环节设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展专业口径,调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相渗透,使教学计划既体现与时俱进,又做到适时适度微调,保证教学计划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三、会计教育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

(一)设置会计国际化特色培养课程体系为实现会计国际化特色培养,我们对会计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合并和重组,加强了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并对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外语、计算机、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采用不断线的安排方式(即在每个学期均有相关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安排),拓宽了专业基础知识,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会计理论、计算机技术两个侧面和会计国际化一条主线”构成的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基础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50%,目的是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获得相应的基础知识,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学科基础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30%,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打好宽厚的学科基础平台,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今后的自学能力和发展潜力;专业方向(特色)课和专业任选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20%,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学科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特有的核算方法和工作流程,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审计、决策等,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实践性教学环节共25周,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课程体系见表1所示。

(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为了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具备会计国际化能力,保障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效果,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更新调整。会计理论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国际比较会计(英语)、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会计制度设计、计算技术与会计书写技术、手工会计实验等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通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教学内容;增设“审计实务”、“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专业文献阅读(英文)”、“纳税策划”、“现代成本控制”等专业方向选修课

程和相关会计案例等课程,并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强化税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合并、删减、调整“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交叉内容;将管理会计、国际会计、财务会计报告分析等作为《会计国际化课程群》进行建设,并采用双语进行教学,形成会计国际化特色。为了及时使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我们加强了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在第1、3、5、7学期开设“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应知应会”、“专业前沿动态”和“职业生涯展望”四门课程,由会计学专业首席负责人及校外专家等向学生宣传、解释、说明,从而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清楚自身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理解课程体系和相关教学内容,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明确会计职业的职业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三)建设适应特色培养需要的教材体系教材作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在加强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我们制订了会计专业特色教材建设计划。教材建设的原则是:中英文教材并举,其中中文教材以自编为主,外文教材以选用国外优秀教材为主,同时配套编制有关习题集,并通过教学系、学院、学校三级把关,使教材的选用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在积极开展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编写工作中,我们将会计国际化特色专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和具体要求体现在每一本教材之中。目前正式出版主干教材有:《基础会计教程》、《财务会计学(上、下)》、《成本会计》、《中级财务管理》、《应用统计学》;教学辅助材料有:《新编基础会计习题集及解答》、财务会计学等习题集3部、自编会计电算化辅助教学软件及“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使得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实施得以保证。双语教学全部采用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同时指定相关中文版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并由特别安排出国进修过的教师讲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理论与发展前沿,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英文的实际应用和国际交流能力,同时在课余时间使用中文版的教材来进行补充学习,又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及难点的理解,以保证不同外语水平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质量。

四、会计教育国际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

(一)开展网络教学条件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校教学条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开展会计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多优越性。因为,利用有效的、适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便于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工作,也便于开展各门课程的自身教学管理;通过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可以方便相关课程教学人员开展协同工作,及时更新与调整课程内容,从而创造会计国际化课程体系网络建设、学科研究及教学活动的一体化环境,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共享;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起一整套针对会计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系统,不仅能有效的整合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且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会计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二)构建有效的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会计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得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缩短实践与理论的距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国内大多数的大学实验课上要么只进行一些非实践性的理性模拟,要么就残缺不全地做一做凭证、账簿和报表,显然没有达到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起到的作用。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型、国际型会计人才,真正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我们开展了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探索。我们将手工会计实验与电算化会计实验相结合、传统实验和特色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强调“设计性实验”,电算化实验强调“综合性实验”,强化实验教学内容。同时将我校开发研制并推广应用的“金舟”会计商品化软件结合到实验中,开展“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的使用,该系统是一套能够全面、系统、深入、真实地模拟企业的管理职能、42项管理过程和159项管理活动的实验软件,它将企业版软件及企业的数据抽象、改造,编制成教学版软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问题,让学生在真正接触到企业实际数据的同时,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我们还通过加强上海等地的实习基地建设、设置会计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等,来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形成特色培养体系。

篇6

关键字:高职 会计教学 会计考证 融合

一、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考证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基本前提条件和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敲门砖”,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除了取得“毕业证”这一学历证明外,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是必须的,因而很多高职学院都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取得“双证书”,即专科毕业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高职学院还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因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只是从事会计工作岗位的一个资格证、上岗证,但是从会计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步入会计工作岗位后绝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都会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以及会计职业证书的考试,由于在校大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只有资格参加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虽然理论上讲可以不参加初级直接考中级,但是由于专科毕业生毕业5年后才能参加中级职称的考试,中间要间隔5年的时间,间隔时间过长,5年期间很可能会丧失一些对职称有要求的工作机会,因而能够在大学期间取得初级会计职称是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的关系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取相关证书如此重要,那如果仅仅让学生自学或者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考试肯定是不行的,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达到那个能力,因而必要的措施就是将会计考证与会计教学有机融合,一方面将会计考证的相关知识融入、渗透到日常的会计教学中以提高会计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巩固、复习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过程。因而以考试为导向,以考试促进教学,教考相长,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顺利取得职业证书双赢的效果。

三、实现会计教学与会计考证融合相关措施

(一)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会计职业证书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职学院教学计划、教学实施都是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引来贯彻实施的,鉴于会计职业证书对会计从业及未来发展重要性,因而建议高职学院应该修正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明确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性的指引,教师教学目的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目标清楚了,从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将会计考证的知识融入相关的课程

纵观高职会计考证的内容其实都在会计相关课程中是有体现的,并不是日常会计教学之外的内容,所以将会计考证的内容融入日常会计教学并不需要很多教学内容的调整,只不过是要参考参照相关考试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有人会说高职不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吗?如果以考试为导向,那岂不是培养出的学生是只懂理论不懂技能的吗?这不是与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吗?其实这一问题毋庸担忧,由于目前的考试大多是理论考试,因而影响的只会是理论方面的教学,实践教学是丝毫不会受到影响的。因此会计考证与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有:

1、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关内容的融合: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科目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3科,《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本来就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而且一般考试的重点内容就是平时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是要求教师在这些课程教学时兼顾考试中可能考到的重点问题就行了,平时理论练习题可以参照考试相关的模拟题,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这门课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导致学生需要自学该门课程,效果很不理想,因而建议没有开设此门课程的学校应该开设,还有就是《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最好是考试所用的软件。

2、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相关内容的融合:初级会计师考试科目是《初级会计实务》、《初级经济法》两科,《初级会计实务》这门课涉及到的科目是《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但主要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占到考试分数的80%以上,所以在这2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有必要借鉴、参考《初级会计实务》的考试内容。《初级经济法》主要考核的是《税收基础》、《经济法基础》的内容,所以在这2门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初级经济法》考试的内容是完全可行的。

3、其他会计考证内容的融合。由于部分学生参加会计工作后由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很有可能会参加比如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考试,为了给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现在我们可以在相关课程中注意这些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在《税收实务》课程中关注注册税务师《税法Ⅰ》、《税法Ⅱ》或者注册会计师《税法》的考试内容;在《经济法基础》课程中参考注册税务师《税收相关法律》或者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的考试教材;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借鉴中级会计师《中级财务管理》或者注册税务师《财务与会计》的相关内容。

(三)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由于要在会计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融入会计考证的内容,那么对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就更高,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否达到既保证会计教学的目的又能助学生会计考证一臂之力的要求就显得极为重要,我认为要提高专业课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从教师自身和高职学院两方面结合进行:

篇7

关键词:职业学校 会计教学 德育渗透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需要专业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会计职业法纪教育、会计职业能力教育、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与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作用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果课堂只注重教书,忽略育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年龄偏小,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她们更容易模仿他人,崇拜偶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言行举止、道德修养,在学生面前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教师如果专业过硬,爱岗敬业,工作认真,为人正直、宽容、豁达,那我们相信,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将是无法估量的。

2.要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内容

2.1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爱岗敬业教育

在财会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会计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在《基础会计》第一章中学习会计的概念,通过学习会计的发展史,学生了解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计逐步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经济越发展,会计的作用越来越大,让学生感受到财会人员的使命感与光荣感。学习会计工作的具体工作岗位时,让学生了解各种工作岗位的划分,如总会计师岗位、会计主管、出纳、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稽核等,这些岗位都很重要,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他人密切配合,要顾全大局,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会计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就应倍加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提高专业技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本领,用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未来的职业。

2.2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诚信教育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也是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如在讲授《基础会计》第四章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时,教育学生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都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审核,做到严谨、规范。在学习第九章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内容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会计人员应如实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其决策失误,而且导致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扰乱国民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会计职业因此陷入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教育学生报表数据要真实可靠,不能出具虚假会计报告,培养学生讲“诚信”的道德品质。

如在《基础会计》的课堂上,在讲授完会计核算方法后,把学生分若干组,一组模拟工业企业,其他组分别模拟各种商业企业,如经营生产资料的、食品的等,每组同学拥有的资金相同,然后按照我们课堂讲授的业务进行往来、记录、核算。可以看出,每个学生都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主动把所思、所想以及不懂的地方与老师进行交流,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资金运作的重要,理解“看好钱、记好账”的要义。

再如,教师在讲授错账更正法中的划线更正法时,除了讲解这种会计方法的具体操作外,还应让学生明白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指出错误,同时承认错误并对错误负责。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并及时改正,这是对工作、对自己都应该具有的负责态度。

3.要大力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刻苦学习、精通业务、顾全大局。同时,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维护国家和其他所有者的利益,又要维护企业利益,还要维护职工利益。要公平正直,不倾斜于任何一方,更不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时,更要以身作则,严守法纪,廉洁奉公。

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精打细算,节俭理财,当好参谋。财务管理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取得资金、合理使用资金、管理好资金,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教师在讲授资金来源时,要教育学生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在讲述资金运用时,应教育学生合理分配资金,充分发挥效益,防止积压浪费,在使用上应讲究合理性和效率性;在讲述财务决策时,应联系实例,分析财务决策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财务决策失当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以此教育学生为企业当好家,理好财。

还可以利用会计实训期间,以会计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为主进行教育,通过大量案例告诫学生不能弄虚作假、丧失职业道德,讲明违反职业道德、违法乱纪的法律后果,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

篇8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75-02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企业业务涉及的面更广且更复杂。与此相对应,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就越高。据统计每年有10万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严重问题。一方面毕业生过剩,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会计人员,原因何在?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点

在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特别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用友、金蝶等财务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激烈竞争,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作出又快又好的经济决策是企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企业急需精通设计和维护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协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正确解读和利用会计信息以及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高级会计人员。因此在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应具备良好的自律能力、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不置可否的是,创新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要求。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具备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敏感的职业判断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为企业长远发展献计献策。

高校从上述社会需求中得到了一些关于会计人员培养方面的启示,所以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相当大程度上是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但良莠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二、部分高校会计教育方面的现状

1.高校教育重视传授知识而非培养能力。很多高校的会计系或者会计学院的学生普遍比较沉闷,他们的成绩在学校是比较出色的,而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是就表现的很“沉静”。其实会计工作当中使用的知识实际上有15%是大学里学习来的,剩下的大部分是实践和自学的。沟通、表达、协调能力以及主动创新能力严重缺乏,是多数会计高校毕业生的通病,这是高校教育侧重点选择失误而导致的后果。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将重点关注于知识能力,大多高校对会计学专业的考核只是局限在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考核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能力或者是临摹能力,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只是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没有真正掌握将来工作所需的能力。同时部分高校往往忽略学生的沟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从而造成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的现象。

2.大规模扩招,只重数量,不重质量。高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势头愈发猛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会计专业在此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高校入口扩大,门槛越来越低,从而导致在校学生数量急剧攀升,对高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人数增加导致高校规模扩大,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下滑趋势,学生素质有待提高。关于会计专业招生,有些高校在设置会计专业和招生过程中,并未提出明确的教学方案,显得比较盲目。特别是一些综合性院校,尽管专业设置条件不成熟,却仍旧开设会计专业,有的甚至规模还比较大。师资和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教育良好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质量和整体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为了与大规模会计专业教育相适应,高校会引进新的教师,而这些教师大多是来自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高职院校的老师,素质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学生众多,老师的素质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对学生所需的知识是否消化完全不顾,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不够,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并未得到真正的学习和锻炼。

3.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且衔接不清。高校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会计教育模式依然存在,这样无法让学生融入课堂并集中注意力,深刻体会书中的知识。同时老师在传授书本知识时,只对知识点表层进行讲解,告诉学生会计准则是如何规定的,而很少去深究会计准则为何会有如此的规定,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误以为学习会计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束手无策,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同时不便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有些高校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各学科之间的衔接,课程教学顺序安排不合理。比如税法课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纳税申报能力要求特别高,而有些学校却将其放在大四,由于面临升学、就业、出国等压力,学生们已无法专注于学习,从而导致相关方面欠缺。类似情况还有很多。此外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课时设置存在一些问题,部分课程课时设置太少,以致教师未能对部分会计思想进行深入讲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进行,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未能充分体现。

4.实践课程单一且过于形式化,实践效果有待考察。在调查过程中,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实践能力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会计工作始终是一大难题。本科高校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结合大多数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课程。学校虽设置了实践课,但课程是主要安排在校内进行,许多学校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实验室系统设施不能紧跟社会实际。另外老师不够重视,学生也没有能充分认识到实习重要性,故效果不佳,而校外同样存在走过场的情况。

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往来,从实践中摸索理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知识技能能够分享并且相互促进。但是依据目前校企合作的现象来看,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观学习的机会很少。由于企业有保守秘密的要求,所以学生很难了解到企业内部会计方面的信息;会计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和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也很少;企业中的实务工作者也很少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即使授课大多也是形式主义,很难让学生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开展得很不深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三、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培养战略。会计是一种专业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高校教育还保有较多的专业教育成分,高校会计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高校教育应在专业意识、知识口径、基础知识范围等方面不断扩展。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以增强未来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及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团队质量。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学师资队伍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进行会计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关键。双师型人才要求老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深入企业会计工作,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发展理论、验证理论,积累案例经验,同时引进财务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教学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教学团队。

3.改革教学模式,大力发展案例教学。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老师一般依据教科书讲授课本知识,而缺乏对这个课程内容总结思考,以至于有的学生在完成学业时不能对所学知识有个清晰的框架,知识比较抽象、散乱缺乏整理。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记忆,使上课所讲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加形象化和便于理解。同时还应实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也是对老师授课的一种革新,促使教学内容丰富,不能仅仅局限课本知识,增加了更为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得到一些典型企业的相关报表数据,更加与实际中的会计行业接轨,增加案例教学的题材。通过网络教学,更加便于同学们操作金蝶、用友等现代企业电算化会计管理系统,便于学校在平时开展岗位实习工作。

4.学院加强与教师、学生沟通。学院在设置课程教学安排时,应加强与相关课程老师、学生沟通,坚持“贴近社会、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询问课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见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积极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定期开展教师、学生双方交流活动,便于教师对教学的改进以及学生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意旨,从而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增强。

5.加强校企合作,寻找一些大中型企业作为校定点实习单位。虽有一些学校进行了实习教学,但是其形式要么是通过网络,要么在诸如校办工厂未具有典型特质的小型企业。这类实习并未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太大帮助,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与实际企业相分离的,从而不利于学生实习效果的凸显。学校应加大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跨市跨省的实行多元化的实习,便于学生涉入不同行业,而不是拘泥于制造企业和工业企业,从而实现实习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对于部分高校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才,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手段,注重学生的实践、社会交际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邹娟.高校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

[2] 柳志强.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研究,2011,(16).

[3] 李曦涵.会计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能力培养探析[J].经济视角:下,2011,(2) .

篇9

[关键词]会计学;辅修专业;专业设置;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新的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而人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其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专业知识多、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日益丰富,科学理财逐渐成为各类经济主体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对会计知识的掌握,将极大地促进人们科学理财思维的形成,逐渐成为大学生强化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设置会计学辅修专业,优化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科学的理财观。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越来越重要。

一、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具有多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辅修专业模式则能为学生提供满足就业需求的平台。学生可以综合其所学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辅修专业进行学习,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各种商业信息不断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理财观念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群体,其易模仿性和易接受性等特点使会计语言和理财思维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且也在不断地渗透和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方式。而会计学辅修专业的开设则能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基本的理财思维。使其形成科学的理财观,从而能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因此,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辅修专业应依附于已有的会计学专业进行设置。对于目前已形成的涵盖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已积累起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的会计学专业而言,依托其申请设立会计学辅修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方面还是在教育环境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高等教育改革呈现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学科设置逐渐体现出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等特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恰好适应了这一改革趋势。会计学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会计学辅修专业的开设将促进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的产生和研究型思维模式的形成。学习会计学辅修专业的相关课程,能够使学生们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理财观和财富观。有助于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会计学辅修专业的设置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让自己的“敲门砖”吸引更多“商家的眼球”,赢得更广泛的就业机会、拓展自己的选择空间,很多学生选择通过考取证书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筹码。会计学双学位就是其中的一种选择。会计学双学位同一般的考试不同,一般的考试强调的是参加者的应试能力。其结果只有及格和不及格两种情况;而双学位则代表着学生对这一学科系统而完整的学习经历及达到的水平。它不仅强调学生对这门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更强调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形成。通过对会计学辅修专业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培养一种全新的理财观念,提升自己对生活的驾驭与管理能力,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从业竞争力。因此,会计学双学位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素质与能力。同时。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理财的基本原理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级会计考试等)的通过率,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会计 诚信教育 必要性 原则 路径

据近年就业的统计数据表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型企业的财务工作。会计专业学生诚信基础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从业道德水准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好的信誉,应该在教育会计中把诚信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明白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诚信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不仅掌握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更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优良的诚信品质的会计人才,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 加强会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会计之父潘序伦曾如此诠释会计诚信,“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 可见会计诚信乃会计人员立身之本、执业之基。而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诚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日益增长的信贷危机,使得会计师职业道德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会计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专业之一,毕业后如果让缺乏道德价值观的只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生加入会计职业,所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实现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做诚信的人,做诚实的会计的目标。

二、会计诚信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会计诚信教育中的知和行是两个紧密联系的过程,只有会计人员始终将“知”贯穿于“行”之中,会计诚信教育才能实现其目的,所以在会计诚信教育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懂得基本理论,再就是会计诚信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理解会计诚信的理论,培养高尚情操的会计师。其次,要将传授会计诚信知识与进行诚信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会计诚信知识,逐步形成高尚的诚信品质。

(二)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社会主义会计诚信教育,应坚持进行正面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机会,进行内容的组合,有机地融入到诚信教育活动之中,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除了课堂上教学生关于会计诚信的内容外,还要选择先进事迹,也就是那些在会计领域中具有会计诚信与高贵的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学会寻找信贷危机的发展过程,努力引导学生要向出色的会计人员进行看齐,也就是常说的“见贤思齐”,做有诚信精神的优秀会计,不断地培养诚信意识,以帮助学生的提升诚实度。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会计诚信从倡导开始,到以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也就是定量定性的变化,不会很快,它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一个漫长而微妙的过程,长时间以后想法变成了一个习惯,规范变更为操作过程,这就是知识和实践相统一,教育和现实结合的过程。因此在进行会计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会计诚信教育的长期性,不能采用阶段式或开一些课程来解决,必须逐步培养,长抓不懈。

三、会计诚信教育的路径

(一)会计诚信教育的思想应现代化。

首先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而必然会相应的有所变化。所以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应与社会的现状相符合,应该切合实际,将伦理道德中的诚信观念与经济领域里的诚信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会计诚信教育的内容应重点放在传统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其次在形式上会计诚信教育应积极的根据学生状况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是学生乐于接受,即所谓的好知之不如乐知之。

(二)建立网络教育新概念层次上的会计诚信教育。

在会计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创建一个新的教育载体和通道,有针对性的拓展新领域的会计诚信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如网络信息、短信、多媒体资源,努力加强会计诚信教育,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收到会计诚信带来的微妙效果的影响。通过一定时间的网络教育,使会计诚信教育更接近日常生活,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习效果大大的增加,从而寻求最佳效率的会计诚信教育。

(三)实践育人,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

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培训会计诚信的一个亮点,我们需将课堂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情景。实践育人要取得实效,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诚实守信宣传活动,如参与税务部门每年税法知识宣传月,进行有益尝试。实践证明,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是正业之本,做人之道,树立了“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