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如何实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9年,内蒙古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落实在7个盟市的10个旗县,包括通辽市的科左中旗、奈曼旗,呼和浩特市的和林县,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等,总面积约20万亩,总投资2.4亿元。
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通过示Q范项目建设,项目区形成了“农田、灌溉设施、防护林、农田作业路、农机”五配套及“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耕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机收”五统一的生产格局,大力推进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品种优良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项目区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实现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47.4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 5700.6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以科学规划为核心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各地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实现有机衔接,实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委托给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同时旗县农发办抽调业务骨干协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规划设计的专业化。在实际工作中,以旗县为单位,按照灌区、流域和一定的行政区划统一规划,选择土地资源潜力大,集中连片,可供多年连续开发的区域作为项目区。在单项工程规划设计上因地制宜重点抓好主要建筑物布局规划、项目区沟渠配套规划、田间道路建设规划、项目区林网建设前期规划,所有项目区的井、管、线、林、路等单项工程都有规范性的设计图纸,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软件,采用GPS定位,利用航拍和谷歌地图,结合CAD制图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做到现状图、林路规划图、管灌设计图、井位图、低压线路图、高压设计图、竣工图等均出于一张基础图,使单项工程与整体工程内在统一,形成整体,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
(二)科技推广是关键
项目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各项目区高度重视示范区的科技推广工作,将高产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集成组装进来,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加大典型辐射带动作用,确保示范区高效利用。敖汉旗重点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选用优质品种,以高产耐密型玉米浚单20、郑单958、豫奥3等品种进行推广;(2)推广应用“一增四改”技术,即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推广机械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大小垄种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围绕项目区农作物类型与特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具体要求,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需要,切实加强应用性技术培训、科技知识普及性培训。在项目实施中,尝试与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投资整合,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0.4万亩,投入项目资金18万元,用于地膜补助。同时,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重点突出建好“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区”两个关键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加强科技推广示范引导。
(三)在建设中强化管理
各项目旗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严格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一是规范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把关,提高立项水平;二是严格项目计划管理,严禁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建设计划;三是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四是加强检查监督;四是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建成项目的运行管护,保证竣工项目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六是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执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七是加大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积极推行资金公示制。通辽市科左中旗、奈曼旗针对建设期短,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实行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专业监理公司、项目区乡镇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1)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监督。开发旗(县)农发干部在施工时期,坚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监督工程质量,实施现场管理。(2)专业监理公司监督。监理公司参与项目工程全过程监理,包括项目质量、数量、验收、决算等,并定期提交监理报告和档案资料。(3)项目区乡镇干部监督。每个项目区乡镇干部都安排专职干部参与施工管理,积极协调施工环境,现场监督工程质量。(4)项目区群众代表监督。在项目村组选择威望高、品行正、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参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使施工队置身于群众代表的监督。这种 “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为建设高标准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形式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何实现由单户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渡一直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热点、难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合作经营模式:一是大户承包,合伙经营。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种植大户牵头,以喷灌控制面积为基本生产单元,以每年每亩300元承包、整合散户土地,按照统一农田规划、统一种植结构、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的方式进行管理、生产。二是农户协商、合作经营。由暂时不愿离开土地,仍想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喷灌圈为单位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选派有威望的社员统一管理。三是公司承包、规模经营。由公司承包土地,农民来公司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在稳定获得土地承包费的同时,还可挣得日工资50-80元。组织形式的变革,为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9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农民认识不到位
少数农民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认识还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部分耕地难以调整。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无偿投入和群众筹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群众筹资部分约占30%左右,其比例偏大,标准偏高,加上项目区群众外出务工人员多,投劳折资严重不足。
(二)财政资金亩投入标准低
随着开发建设逐步推进,全面推行膜下滴灌、渗灌等高标准节水技术措施势在必行,但项目建设投资总量明显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自然条件差的新建项目区需要的工程比自然条件好的平川地区多,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而新建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实力不足,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远远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同时,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也很大,造成年初编制农发实施计划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项目建设实施难度加大。
(三)项目管护运行制度不健全
新项目区配备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扩大、时间的推移,如何做好项目工程运行管护,确保各项工程设施能够发挥长期效益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一项课题。
四、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向农民宣传,还要向主管部门领导宣传,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投资。
(二)提高标准,降低门槛
根据各地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经验,现有投资标准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建议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对一次性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规模,不强制要求连片面积万亩以上,对有条件的、确需改造的中低产田项目区,连片面积达5000亩以上即可。
(三)加强建后管护,改变生产方式
制定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项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签订《项目设施管护合同》。根据实际,对不同的基础设施,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如对水利基础设施,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并根据所在位置,落实到直接受益农户负责。建议增加公益工程(如机耕路和防护林)的维护经费,延长管护经费的报账期限。
(四)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应参照有关行业标准,因地制宜、因区制宜确定建设模式和重点建设内容。比如中西部地区,风大沙多、干旱缺水,实现“水、田、林、路、机”综合配套,重点建设内容应是节水灌溉、农田防护林和改良土壤,地面建筑物应与新农村面貌建设相吻合。
(五)整合项目,综合资源
篇2
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产业集聚区以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政策、规划,正逐步凸显出助力河南经济腾飞的良效。
但与一些沿海地区不同,河南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能以降低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特殊角色,要求全省必须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
为国保“粮”,注定了河南须负重前行,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必然要比其他多数地区更加理性和稳健,决策者也必然需要深刻的洞见和大局观。为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郭庚茂指出,河南的经济发展还尚存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障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担“中原崛起”重任
《财经国家周刊》:你在多个场合提到要筹划好“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实践工作,具体有哪些想法和规划?
郭庚茂:河南省是担负着中原崛起大任的重要省份之一,尤其是十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休戚相关。
多年来,河南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已经呈现出中原崛起的良好态势。但是,河南现阶段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障碍,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首先,河南是人口大省,这意味着实现小康目标、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任务非常重。
其次,河南是农业大省,保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首先解决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河南还担负着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必须具备全局观。
第三,从工业基础的角度看,河南是能源原材料大省。这就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是金融危机以来,各地经济发展增速均有所下滑,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并继续转型升级、调整结构,这个任务很重;二是河南的资源环境矛盾特别突出,需要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针对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根据十提出的为贯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对关系河南未来发展的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明确提出发展仍是解决河南所有问题的关键。唯有紧抓发展不放松,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此,我们提出了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的理念,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由此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
《财经国家周刊》:具体到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中部地区发展中省份的特殊角色,河南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原崛起,中央和地方各有哪些具体措施?主要抓手是什么?
郭庚茂:尽管这些年在调整结构、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河南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上述省情还未根本改变,诸多矛盾已成为仅靠河南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瓶颈和制约,亟待整个大环境的深化改革。因而在“四个河南”中,我们把打造“富强河南”作为抓手。而打造“富强河南”,则首先是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把国家批复河南的三个战略规划实施好。
第一个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主要是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农业支撑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个是中原经济区规划,旨在解决传统农区如何走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
第三个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主要是解决内陆省份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对外开放平台,打造战略突破口、核心增长极的问题。
我们针对性地确定了“三个一”基本对策,即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一举求多效”;通过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创造需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发动全身”;通过优化软硬环境、创造优势,进一步打通发展路径,“一优带百通”。实际上,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开放的途径,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国保“粮”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农业产业建设和创新对全国其他地区起着示范性作用。对此,河南省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三个工程”。目前,这三大工程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情况如何?
郭庚茂:河南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认真思考如何稳定耕地面积,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当下,我们正着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这三大工程,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业收益。
首要推进的就是高标准农田“百千万工程”,它已成为现代农业粮田建设的关键。这项工程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百亩以上、千亩以上、万亩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实现粮田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第二层含义是实现旱涝保收,克服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来稳产稳增,将多种技术措施运用于避免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第三层含义,就是通过规模化经营,让粮食生产从不计成本、自给自足转变为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先规模化再产业化,就能创造出新型农业组织和职业化农民,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
第二个工程是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是解决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的一个抓手,以“龙头企业+合作社”来带动农户形成产业链,在茶叶、畜牧、花卉种植等多领域形成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第三个工程是都市生态农业工程,主要在大城市的郊区实施,不但能补充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还能鼓励发展城市之间的绿色农业,发展生态工程,同时还给城市居民提供出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也能让农民进一步增收。
上述三大工程不仅已上升为全省农业发展的首要工作,也成为了富强河南的头等大事。
《财经国家周刊》: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承担了重要责任。河南如何确保完成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达1300亿斤的目标?
郭庚茂:我们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要保粮食,解决自身的农业支撑、农业基础问题,保证自身的粮食需求;二是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这些年,河南的粮食生产已充分得益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等一系列机制保障。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6000万亩高标准粮田,设计产量是每亩年产2500斤,由此达到2020年生产1500亿斤的水平,在实现国家1300亿斤目标后,我们还能有200亿斤的保险系数。
近几年,河南的粮食产量在站稳了1100亿斤的高起点上,还连年创造新纪录:2011年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达到1108.5亿斤;2012年再创新高,达1127.7亿斤;2013年达到1145.8亿斤,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目前,河南粮食总产量已达全国的1/10,小麦产量达全国1/4,不仅保证了全省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集聚区挑大梁
《财经国家周刊》: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河南推动科学发展的一大亮点,跟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相比,如何走出一条独具河南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抓手是什么?
郭庚茂:富强河南的第二大举措,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含义。
一是通过中原经济区走出一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即是说,部分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完成,是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但中部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要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前提。
第二层含义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之所以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原因之一便是为解决传统农区如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并跟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战略意义重大。
具体说来,我们根据省情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集聚区这一科学发展的载体,强调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设。
其中,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抓手。
河南从2008年开始谋划建设产业集聚区,短短几年时间,建设了180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和一批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不仅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日益成为河南实现转型发展的新载体和突破口。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产业集聚区建设遵循哪些原则?进展如何?如何实现与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这三个体系的融合,真正打造河南式中原经济区?
郭庚茂:产业集聚区规划是一个统一概念,首先要做到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密对接、精确套合,我们称之为“三规合一”。
“三规合一”不仅能实现依法依规地推动企业(项目)集中布局,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和资源集约利用,还能以产业集聚来壮大城市发展基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和承载能力来进一步支撑产业发展,进一步形成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的机制。
此外,我们还对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出“四集一转”的核心要求,即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首先,产业集聚区建设必须遵循工业化规律,企业和机构必须从满天星式发展转变为集中布局,进而形成一系列配套体系,即“四集一转”中的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产业也好、企业也好,发展都需要讲求规律,聚集起来形成相互配套的专业分工体系,交易成本自然会降低。
其次,资源集约利用包括土地、水、大气等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等。服务功能集合构建,则是指咨询服务、仓储物流、产品展销、工人培训等一系列服务都要向社会化转变,带动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四集一转”是我们河南的创造性提法,将其与“三规合一”充分结合,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才能更加快速有效。
除此以外,产业集聚区还要遵循“产城互动”原则,解决内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
眼下,各地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而科学健康的城镇化必须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因而,我们运用产业集聚区的概念来带动劳动力转移,再用这两者的聚集来带动人口向城镇聚集,又用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服务功能来支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让工业化和城镇化充分良性互动。由此,就能避免城镇化过程中要么造空城,要么造贫民窟的历史教训。
目前,河南已经建成了少数开放平台,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阵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效应已经开始凸显。有些地方实践得很不错,每个县都有个产业集聚区,不仅走出了工业化道路,也走出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河南式城镇化
《财经国家周刊》:十和三中全会都强调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体到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布局和实践的思路是怎样的?
郭庚茂:与十和三中全会的精神一致,我们的城镇化思路是“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形成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镇网络化、开放式的布局。
在我来河南担任领导之前,河南的区域发展强调板块建设,郑汴洛一块,伏牛山一块,黄淮四市一块,豫北一块。但现在,我们更强调大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依靠交通线来串式发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格局,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例如,以郑州为核心的城市群未来就会成长为一个都市圈,与我们早前提出“一极两圈三层”的说法相契合。然后,还能以商丘为中心再形成一个圈,将都市圈的形态扩大到省辖市甚至县城,大圈带动小圈发展,形成良性的未来城市形态。
通过核心带动、轴带发展后,每个可作为中心的城市都可成为结点,形成一环套一环的格局,便于城市之间相互带动,以网络式、开放式来形成整体优势并相互借鉴。再跟产业集聚区和我们已有的“米字型”高铁框架相结合,现代城市的雏形便能逐渐显现。
《财经国家周刊》: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乡统筹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和传统农区,在“人”的城镇化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郭庚茂:新型城镇化必然涉及城乡统筹问题。无论城市如何发展,城镇化率如何提高,河南省始终面对数千万大量人口的城镇化问题。即便城镇化率提高到70%,河南仍拥有3000多万农民,因而如何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们的特殊任务。
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在公共服务水平上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均等化、公平化,缩小城乡差距,这是政府面对的根本性难题。但要实现均等化就必须改变当下小规模、分散式的生产方式和农村格局,成本非常高。
我们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数量,尽可能引导农民向农外产业就业、向城镇转移,就业定居是根本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实际上也是在农外产业,唯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
当下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两个最大限度”,即将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向农外产业转移,将农民最大限度向城镇转移,以此来形成集约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相对较少的资源创造出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我们目前人口多、资源少的现状下,这种集约化、合理规模方式已成为大省、大国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此,我们正在研究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农外转移的政策,比如用“三年职教攻坚计划”来培养农民技能,促进就业、增收进而促进转移。对此,信阳、济源等地已经开始了探索。
其次是优化农村布局。在这一点上,尤其是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探索中,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经验。
如今,三农问题正处在巨大转折的关口,农村年轻劳动力加速外流的同时,农村建设和土地流转也在加快,农业人口和土地这两大要素都在快速剧变。由此带来的,是农村社会服务设施开始出现闲置甚至荒废,一旦规划跟不上、引导有偏差,则可能造成更多新问题。
因此,我们正在深入研究和总结前期经验,制定一个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加强规划引导,让农村建设少走弯路。
具体工作中,规划仍旧会从产业做起,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条件来确定其产业及发展规模,再根据产业规模来界定对劳动力和就业的容纳力,从而确定新农村建设的布局。然后,再通过衔接当地土地规划和生态规划,实现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范配套。
篇3
关键词 农业发展;成效;问题;对策;安徽界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11-01
近年来,界首市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培育、龙头带动、特色引领等措施,实现了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界首市的农业、农村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制约因素。如何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是当前界首市农业发展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为此,就界首市近年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取得的成效
1.1 农业连续增收,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粮食生产一直是界首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工作,2013年界首市小麦收获面积3.5万hm2,平均单产7 560 kg/hm2;玉米收获面积2.64万hm2,平均单产8 680 kg/hm2,继续稳居阜阳市粮食单产第1位,实现了“十连丰、九连增”。近几年来,界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460元,突破8 000元大关,超过了预期目标,较2012年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连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界首市在农业发展上取得的成果。
1.2 农村土地流转率大幅增加
截至2013年底,界首市耕地面积共有3.87万hm2,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2.72万hm2,其中2013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32万hm2,已流转土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0.3%,远远高于全省28.7%的平均流转水平。土地流转呈现出主体多元化、面积规模化、形式多样化、时间长期化的特点。
1.3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界首市现已形成以葡萄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的邴集乡蔬菜种植基地、芦村镇中药材种植基地、新马集镇经济林基地;以光武镇、大黄镇为中心的绿化苗木种植基地;以东城、颍南街道、陶庙镇为中心的蔬菜、马铃薯种植基地;以代桥镇、顾集镇为中心的草莓种植基地;以砖集镇、王集镇为中心的大棚西瓜种植等基地。种植专业化基地的建成发展,实现了界首市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的目标。
1.4 农产品加工发展突显
界首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9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41家,粮食商品转化率达70%,肉类加工转化率达53%。2013年完成销售收入3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14亿元。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2.3万hm2,通过认证无公害蔬菜、甘薯、大豆、马铃薯6个、绿色食品2个。市级园区农产品加工园被批准为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投入不足
界首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状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不齐全,利用率较低,且保养不够,有一定程度损坏。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配套监管工作存在不足。全市的高标准示范化农田较少,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尽管在农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界首市在农业发展上的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仍不够,与周边县区相比较,还留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同时,民间资本对农业的投资也缺乏兴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
2.2 农民生产技术薄弱,组织化程度偏低
界首市农业人口63.3万人,其中劳动力人口37万人,外出务工人口约18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严重,新技术、新农机推广应用存在较大困难。尽管近几年界首市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但因生产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不足,农业新技术难以落实,农民的整体生产技术水平仍较低。而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对农民高效生产的带动能力差。在农业生产协调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限[2-3]。
2.3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界首市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市场化需要提升,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滞后。而且农业产业链联系不紧,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足,与农民联系互动较少,没有形成龙头企业进市场、带基地、联农户、促增收的良好格局。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尽管加大了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开发扶持不到位,从而造成没能形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导致农业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
2.4 土地流转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土地流转面积的快速增加,对界首市土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提出较高的要求。由于土地流转的双方主体存在一定的水平限制,但政府对风险控制的关注度不够、相关政策制定和宣传工作不足,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满足不了土地流转的需要,造成土地流转存在较大风险。
3 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针对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制订相应的惠农促农政策。在基础设施方面,应划拨专项的财政资金来保障农田的持续生产。在项目引进开发、技术引进方面的工作加大力度[4]。有计划地引导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但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大,融资能力较低。政府可通过创新,建立农业投资公司或农业担保公司,开展在地作物、经营权抵押试点,采取贴息、担保等方式,拓宽对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合作社的放贷渠道。
3.2 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型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升级,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是关键,而新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主体。可以对农民进行统一、定期的农业知识培训和新技术培训,与厂家合作引进技术员驻点来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政策、税收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促进新型农业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新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市场竞争力。
3.3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程度越高,农业产出的附加值越高,农业才能够良好的持续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通过农业生产项目的计划实施,可以控制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农业特色产品的培育,来提升优化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5]。
3.4 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经农户自愿提出申请、自愿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村级审核同意,乡镇登记备案并依法鉴定3个环节;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要使用统一的流转合同文本,保证合同条款清晰、手续完备、内容齐全、权责明确;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农民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流转收益必须归农民所有,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期限,相关机构同时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活跃土地流转市场。
4 参考文献
[1] 王慧.界首市农业规模经营现状、成效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55-57.
[2] 毛孟毓,邓德平,张尚豪.浅析安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2-34.
[3] 李庆江,冯忠泽.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成效及问题和对策[J].中国蔬菜,2007(12):1-3.
篇4
关键词:植物工厂有机绿色温室人工环境经济效益栽培模式光照
一、农业植物工厂国内外发展概况
农业植物工厂最早起源于日本,也叫植物工场,它是日本80年代就已研发与运用的一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当时在日本海洋博览馆展出了单株13000多个果的番茄王,就是运用植物工厂技术及各种高新技术集成的产物,这种超高产量巨型植株的栽培成功,预示着人类在发挥植物潜能上将有重大突破与发展,也为日后农业植物工厂的开发与推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日本大地震以后,农业种植工厂的发展,又一次掀起建设项目的科技。此外,美国、以色列、荷兰等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也相继早先开始了这些方面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由于农业工厂的高科技与高投入,对于我国处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国民生产总值相对较低的国家,建设和推广农业植物工厂具有多方面困难。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产值的不断提高,以及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设计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植物工厂已成为可能,并且具备了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农业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已为农业植物工厂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加上人们对于绿色无公害以及有机食品,农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也为农业工厂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因为在植物工厂内生产的农产品是毫无污染与残留的,它是真正的免农药与绿色无公害食品,有些则完全达到了有机食品的更高标准。这样的农产品和食品,即使需要相应的高价位,也会有较高的市场需求空间,从而实现农业植物工厂的高经济效益和良性循环。此外,农业物工厂还具有栽培特种营养蔬菜的能力,如生菜栽培在电子补光光源的人工环境下,与传统大田生产的生菜相比,VC可提高4倍,VA可提高12倍,利用这种模式可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要求的特殊保健蔬菜,植物工厂还可以广泛栽培药用植物和药食两用果蔬产品。在植物工厂内大多采用立体式多层次栽培,空间利用率是其它任何一种栽培模式无法比拟的,从而大大降低了单位栽培面积的运行成本。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原材料成本的不断降低,促使农业植物工厂的建设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农业植物工厂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足的发展和建设。《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就是一种糸统化的超低能耗农业植物工厂,它集成了温室栽培的立体化技术,人工环境控制技术和超低能耗建筑设施技术。利用它不但可以栽培绿色无公害果蔬,也可以实现中草药的有机绿色栽培。并且,可使每亩栽培面积增加100%至500%,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一倍至五倍。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农业工厂的类型与生产运用
农业工厂有养殖工厂和种植工厂之分,农业种植工厂从广义来说又有温室型的植物工厂与封闭型全天候的植物工厂,本文所述的植物工厂是指那种封闭型全天候的植物工厂,它的主要特点是,植物生长的任何环境条件都是人工精确化模拟创造的,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植物生长于一个数字化,可调控的,可精确计算与设计的人工环境内,就象工厂一样生产出外观形态及品质一致,符合标准的农业产品。在可控的人工环境下,植物的收获期是确定的,植物对各种环境的需求也是稳定的,人们的生产操作方法是标准的或是近乎无人值守的自动化生产方式。这种植物工厂能为农业生产确定茬数和生长周期,因此,能够周而复始地,准确地向人类供应符合标准的农业产品,并能不受自然界病虫害侵蚀与土壤污染,能提供清洁,无不良药物残留的高档次农产食品。同时,还能按照植物遗传基因的特点,最大化完成生物能量转换,培养出超常规,超营养价值的农食产品。农业种植工厂,也能实现对任何种植品种的发育进程进行调节与产期调整,更为有利的是,在农业种植工厂内,能够按照人工研究的农艺参数为植物生长,创造人工制造的最佳生长环境和生长模式,为农业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创造一个最好的平台。在农业种植工厂内植物的基因能比传统模式下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表达与发挥,而且可以通过人工环境的创造,有计划有目的地表达一些能够改善品质和提高营养成份的目标基因,培养出常规环境不能培育的特色和营养产品。
由于在植物工厂内采用了无机基质或有机基质作为栽培体,完全摆脱了对土壤的依赖,从而使植物在工厂可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立体化大面积种植。并且,在人工环境下缩短了生长周期,增加了年栽培茬数或称提高了复种指数。此外,在最佳人工环境下,单株植物的生物转化量及产量,也可获得显著提高。因此,使植物工厂内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传统栽培产量可提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农业植物工厂内,植物的生长大多采用24小时的全光照补光或脉冲式补光,植物的生物转化率可得到最大的发挥,而且光照时间与光谱特性可以按人们栽培植物的需要进行调控;农业植物工厂是一种全封闭或相对封闭的栽培环境,可以做到对栽培基质,水,肥,空气等实现无菌化处理,无病虫害化生产,栽培的植物无需使用任何有毒杀菌治虫的化学药剂,栽培的产品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或优质有机食品。农业种植工厂内环境可控性强,特别是可以使栽培环境的二氧化碳浓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生长着的植物光合效率提高至几倍,生物量的形成,营养物质的积累可达到常规的几倍。
三、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的系统组成与相关设备设施
《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是农业工厂或植物工厂中的一种独立的新型糸统。介于温室型植物工厂与封闭型全天候农业工厂之间,它集成了温室栽培的立体化技术,人工环境控制技术和超低能耗建筑设施技术等。利用它不但可以栽培绿色无公害果蔬,也可以实现中草药的有机绿色栽培。并且,可使每亩栽培面积增加100%至500%,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一倍至五倍以上。其核心技术,包含了超低能耗人工环境,有机双100栽培糸统,自然风能光能的有效利用,尤其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供给及根部全氧供给糸统,有效解决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条件下对植物根部的消毒杀菌和全氧供给难题。使有机绿色果蔬,有机绿色中草药的栽培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获得巨大突破。
1.自然能源的利用
农业工厂属于电动力农业,它所涉及的每一种运行系统都离不开电能,如人工环境、工厂操作、人员管理等都需要用电,而电资源在目前仍然是耗能最大最匮乏的资源,如何实现电资源的最低消耗和有效利用,应当是农业工厂的重点课题。自然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源,都是农业工厂最可利用的绿色能源。
2.封闭式人工环境
理想的农业工厂,应当使植物能够在全封闭的人工环境下,获得植物生长和种植的最佳天然系统,它要求栽培环境不受任何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外来病虫害的侵蚀,具有充分的水份和肥料供应,具有最适宜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生长条件。使植物获得最快的生长速度,最大的产量和最好的生物品质。《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正是基于这种目标而精心设计的超低成本现代农业种植模式。
3.人工光照糸统
农业植物工厂内的光照糸统,是保证植物生长的必配条件,正常的自然光照是不能完全满足最佳光合需求的。所以人工补光系统成为农业种植工厂的重要系统之一,它是构成植物生物量的主要能源,没有光照,植物光合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一切代谢与活动所需的能量就不能充分供给。本项目采用了国际公认的最佳LED发光光源, 或者相对条件极为节能的新型电子照明糸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电源糸统。
4.PLC控制糸统
PLC控制糸统,是农业工厂的中央控制器,利用这套糸统,可以将植物的各种生长要素和条件,控制在最佳状态。并且使生产管理大大简化,这就是农业工厂内的专家糸统。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同样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农业专家服务体糸,最大限度地保证本项目的超低功耗,超高产量和绿色食品品质。
本项目受控的范围,包括植物工厂内的温度,湿度,空气循环,消毒杀菌,光照,二氧化碳供给,全氧供给,以及施肥,浇水等。由于受投资条件限制和生产实际的需要,有些受控条件仍然采用了相对简化的措施,在确保糸统高效率运行的前提下,尽量以减少初期投资为目的,这样可使项目的实施与复制更加方便。
四、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常规图示:
五、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投资结构(以五亩最小单元农业种植工厂为例)
高效日光型温室:每平米约80元. 每亩为:80元*660=52800元
5亩温室:52800*5=264000元
通风与温控糸统:14600*5=73000元
照明糸统:10560元*5=52800元
自然能利用:16000元*5=80000元
栽培糸统:25000元*5=125000元
计算机硬软件及糸统: 16000元+(6500元*5)=48500元
备用款: 20300元*5=101500元
合计投资5亩时资金需求:
264000元+73000元+52800元+80000元+125000元+48500元
+101500= 744800元
效益侧算:
以工厂化草莓栽培为例,选用2000年国内引入的加拿大美德莱特品种:每亩定植11000株,每株年产草莓约700克。
每亩年产量为:700克*11000=7700kg
采用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模式时,每亩有效面积增加5倍。
每亩实际年产量为: 7700kg*5=38500kg
以出厂价每公斤4.00元计算。每公斤人工费,水电费约1.00元
每亩每年实际效益为: 3.00元*38500=115500元。
5亩每年实际效益为:115500元*5=577500元
投资回收期约一年半左右。
另以药食两用保健蔬菜,高钙养生菜为例:
在农业工厂内,高钙养生菜可周年栽培,周年采收。现以最低产量,每亩每年产8000kg鲜品菜上市。采用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时,每亩栽培面积增加5倍。
每亩每年实际产量为:8000kg*5=40000kg
药食两用蔬菜,除了补充钙质外,还有多种良好的补益强身功效,市场另售价每公斤10元左右。以出厂价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实际效益为: 4.00元*40000kg=160000元,5亩工厂年效益约: 160000元*5=800000元
六、风险与防范
《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是一种在现代温室栽培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形成的全新模式。现代温室的水培技术,基质栽培技术以及雾培技术,均已相当成熟,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现有技术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的基础技术。无论是温室体糸的基本建设,农业工厂内部的栽培和各种控制糸统,其基础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且有利于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创新提高。所以,从硬件设计和应用技术上讲,本项目不存在风险之处,其核心是将现有技术的高能耗进行了创新,设计成超低能耗人工环境。核心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将有机基质的栽培方案,实现了单位面积增加1至5倍的栽培量。其结果为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整体效益也增加了1至5倍。产品品质均达到绿色A级及AA级以上.
在栽培品种的选择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栽培植物的具体环境要求,确定内部栽培体和人工环境的调控。选择市场需求大的新、特和保健类果蔬品种,以及部分中草药品种,不仅有利于创造极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化解和去除销售风险,使糸统始终处于高效运行状态之中。当规模化生产时,将收获的高品质果蔬进行相应的深加工(上述草莓和高钙养生菜,均为有利于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优秀品种)。
产品的深加工和销售通路的建设, 是高科技农业工厂的必备糸统. 糸统的建设应当根据种植规模的大小, 进行配套或逐步建成. 这样, 不仅延长了产品的销售期, 扩大了市场面, 同时增加了产业利润, 全面减少项目的运营风险.当完成了产业链的配套体糸后,采用《有机绿色果蔬双100栽培》时,必将产生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工厂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基本标准(1),(2)。
[2] 蔬菜无土栽培新技术(修订版),蒋卫杰, 金盾出板社,2007-06。
[3]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4]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5]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6]卫生部卫法监发[2001]161号文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7]《农业环境监测实用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8]《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
[9] GB/T 15435 环境空气 二氧化氮的测定 Saltzman法。
- 上一篇:基金公司投资管理的步骤
- 下一篇:工程建设监理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