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师要能发挥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教师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更不能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所以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生认知能力较低,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这点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梯度要有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内容、结构、思想、篇幅等要控制在初中生合理的认知能力内,既不能太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变失去了开展的空间,也就会失去了自主性阅读的意义了。其次,教师在开展自主性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要认识这是一项长期的能力培养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于公开测评效果,不能急于改变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更改文本性质。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耐心,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和学生共同探索出符合本班级,本校特色的,因(班)校制宜一套体系。再次,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的差异性会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更加明显的凸现出来,短时间内可能还会影响教师的工作业绩和工作热情。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均衡发展的,教师在自主性阅读教学中要能容忍、接受个体间的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加以不同的引导方法,不要一味的追求片面或一时的成绩的高低,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纵向的比较,及时的纠正由于自主性的开展而带来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整个的自主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很好的把握住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全体,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开展自主性阅读教学活动。
三、教师要注意发挥自主性阅读教学中相应条件的作用
篇2
一、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改善师生关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一改过去那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先让学生自学读课文,然后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热烈,争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考虑这些问题的设置时,我既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又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克服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现象,要建立一种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阅读课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此,教师应该创设这种开放的人文环境。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根据教学情景的不同,来适时转换自己的角色:或为师长,或为合作者,或为引路人……只有在这种开放的人文情境中,才能彻底解放师生的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情感
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创设教学情境非常重要。要发挥学生理解与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因情而作,每字每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流动着作者的思想寓意。只有和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特定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丰富的联想,采用音乐、声、光、电、图画、图像、语言描绘等手段,再现特定的教学场景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课文《穷人》第七至八小节时,我通过有感情地配乐朗诵,生动地再现了桑娜推开门后所看到的情景,激起了学生“悲”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对“悲”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桑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西蒙临死时,还想着温暖她的孩子,她多么想让她的孩子好好地活下去呀,桑娜没有理由不这样做……这些扩展愈加浸透着学生的情感,显示着他们的自我理解能力和自我感悟能力。
三、注重合作学习的开展,组织对话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断组织学生间的对话交流。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确定阅读主题。确定主题为学生交流学习设定了一个基本范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在小组间设计一定的差异性任务有利于调动小组之间的对话积极性,也可以锻炼小组同学间的阅读水平。其次跟踪小组对话。跟踪就是小组在对话活动期间,教师要时常出现在各小组中去,观察和倾听小组的学习和讨论。跟踪的目的是小组或小组成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其中进行解释、示范、检测,指出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如感情不够充分、停顿时间短、表情不够好等,并针对这些问题,适时给予示范,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方式。
四、注重评价的积极性,适当给予鼓励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从不明白到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长期得到锻炼,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能对学生严加要求,应当给予一定的空间。当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首先应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通过阅读获得快乐,获得赞赏,增加他们对阅读的好感。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也应当及时指出,并提出意见,给予示范,发现学生好的方面,要适时表扬。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懂得夸奖和赞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氛围中成长,渐渐丰富他们阅读的感情,提高整体阅读水平。
篇3
一、初中语文传统阅读教学现象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思想中似乎已经根深蒂固,这直接影响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只是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能否吸收,或者是吸收的效果好坏。这渐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应试背景下所产生的教学模式——习题模式,也是不可取的,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课堂教学设计不足,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看到了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单元及整册教材的训练体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殊不知,课文它只不过是例子而已,它是为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而选的一个个“范例”,编写者的初衷是想通过它的教学完成体系目标的。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它选取了5篇反映社会生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应主要训练三点,在人文情感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文,看看别人怎样生活;看看他们对人生的体验思考,进而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第二点,是在整体感悟全文的基础上,怎样提炼文章的主旨,还要学会怎样比较阅读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文章。而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头扎进课文中去,一个单元教学下来,学生们对生命没有什么感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学到如何提炼文章的宗旨和比较阅读的技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还是和教材的编写者的意愿背道而驰的,这也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失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没有切实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超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挫败感,这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的目的,还让阅读教学活动陷入了困境,使阅读教学举步维艰。
3.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赶教学进度,忽视了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情感之间的交流。这往往让学生在阅读中无法体会到文章作者的真正思想意图,也就没办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4.阅读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阅读评价体系的建立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检测的重要依据。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让教师认识到阅读教学开展的情况,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解之后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使得阅读教学开展具有有效性。而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评价测试,将自己的见解、认识、感悟写下来,不但是对他们写作能力的锻炼,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阅读资料的理解,加深了印象,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灵活运用,也是对他们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但是在当前,许多教师并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认为阅读与评价是不相干的事情,这导致阅读教学欠缺考察与检测,使得阅读教学开展低能化和无目的化。
二、探索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转变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改变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摆脱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束缚,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教师在“教”中,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自主地“学”,使“教”和“学”充分地融合在一起。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有效地沟通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良好的教研、教改环境是必需。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研氛围不浓,教改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教师缺乏一种动力,现行的教育体制已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课与不教课待遇一个样、教多教少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教师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动力在我们的分配体制中寻找不到,现行的教育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也就是说这种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一名优秀教师他只能活在他拥有的虚名里,竟然还要为他的职称评定而挣扎,小而言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县基础教育的悲衷,大而言之,不能不说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悲哀。教师需要一个较为合理的物质生存环境。这些当然不是我们一两个人或学校本身能够解决的。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困难会得到解决。
3.加强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
首先,教师要根据对学生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了解,选择程度适合的阅读素材。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导入,像多媒体课件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深入地理解,并提出在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注意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效果;探索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说明,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阅读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文章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传统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技巧的讲解,把精彩的文本阅读过程变成了机械记忆,阅读过程索然寡味,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探究性阅读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疑对学生是不利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如引导学生多注意揣摩课文中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人物语言、观点阐述等重要元素,启发学生多思考对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现多元化,多推测其情节发展、人物行动和结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种可能性。鼓励学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多角度发散思维,敢于逆向思维。在形式上,让学生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分工合作,展开集体讨论。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一旦得到充分调动,其主体思维的发散程度不仅可以与教师等同,甚至往往还能有所突破和超越。
三、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基本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时,此文的重点是光合作用,作者运用比喻、比较和列举数字等各种方法对这个复杂的过程进行了科学说明,写得非常精采。教学时假若只是问“绿色开花植物获得食物的过程是怎样的?什么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学生虽然也需要概括复述几个段落的内容,但毕竟不必多动脑筋就能应付,而且由于问题的局限性,学生对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也不可能自觉地去体会。如果把思维训练的目标直指表达方式,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如果不用比喻,这个过程该怎么说明呢?”“比较一下,运用比喻说明方法有什么优点?”面对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再也不能拖沓松弛了。他们首先必须一口气横扫几个段落,很快地把握光合作用的主要内容。这只是为答题做准备,进一步必须分析思考的是究竟用了哪种说明的方法。为了辩答这样表达的好处,学生的思考还必须向纵深发展,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经历概括、归纳、判断、比较、选择等过程,很能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重视知识的迁移和渗透,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春蚕》时,许多学生把握不住主题,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多收了三五斗》,让他们通过联想比较,认识到《春蚕》与《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写丰收成灾,并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既要全面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也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注重积累运用,并且还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学语文,也要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更要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阅读教学;教学探索;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62-01
体验式阅读教学立足于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旨在综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审美价值、情感态度,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从而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和理性认知。体验式阅读完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理解以及感悟,能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一、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作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多为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去学习文章。相比而言,体验式阅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认知,使文章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极大增强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情感体验的能力。比起其他科目,语文更为感性,很多东西需要自己去感悟去体会。体验式阅读很大程度上突出“自我”的体验以及领悟,不断提高其感知、感悟、创新等能力。
(2)发挥教师“主导”地位,构建良性师生关系。体验式阅读,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问答形式,进行思想交流,共同体验和学习文章内容,在此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掌舵者。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结构,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阅读,还能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3)提高学生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率。语文阅读都有其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但是学生若只按教师课堂所讲的提示去完成文本的阅读理解,一旦离开老师,就难以阅读了,这也是为何很多学生语文阅读总拿不到高分的原因。体验式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经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来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与技巧,直至扎根于脑海。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把教师的“讲”变为“导”,把学生的“听”变为“思”,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二、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1)情感朗读。任何作品都是带有情感色彩的,丰富的情感信息、思想意境很多时候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体验式阅读就包括利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来唤起读者记忆里相似的经历或是经验,来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态度。朗读时,学生通过脑、眼、口多种器官的直接感悟,以及表面文字的视觉感知,还有朗读声音的结合,就能更有效地把握课文意境。例如,朗读的《沁园春・雪》,若仅是一般朗读,就体会不到诗的意蕴,若朗读得高亢激昂,眼前就会出现那北国辽阔壮美的雪景了。学生富有情感的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能透过一字一句的朗读,将文章内涵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悟出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此同时能提升自己的语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渐渐地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有了,语文教学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
(2)斟字酌句,结合语境体验。字构成了词,词组成句,句构成段落,段落整合成文章,所以很多时候,要对文本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就要追朔到对字、词的理解。例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字将分别时的悲伤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再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钩”字不仅勾勒了月形,表示时令,也表现了此时词人的离愁别恨,就像那如钩的残月,不圆满。这些关键词往往集中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提醒学生对关键词的品味。阅读教学中,字、词可看作细节,若从整体上看文章,则不能不谈语境。阅读时,不可把文章切开看,孤立去分析,而应分析每段语境,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体验式阅读要求用心体验语境内容,提高自己“悟”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式阅读不仅体现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要知道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新课程中,每篇教材其实都与现实生活有很多的联系,有的课文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例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父亲的背影表现父爱,也表达我对父亲的爱意,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父亲的背影:煮饭的背影、工作的背影、接送我上下学的背影等等。当学生真正去留意现实中父亲的背影,也就会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什么。所以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地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通过合适的情境将日常情境转化为语文教学内容,不仅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还能让语文活起来,能够被学生所感知,发挥其学科特有的人文属性,而不像其他科目那样机械。语言教学要做到从室内到室外,体验多变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总之,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需要加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法也要加以改进,这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不断地加强交流,不断地提高教研水平,使得体验式阅读教学更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莫彩云.解析初中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
[2]李雅丽.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篇6
1 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1 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1.2 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
1.3 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1.4 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2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2.1 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2 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3 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3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3.1 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3.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谐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简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应该摆在首位。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的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教学《一定要争气》中: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说到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学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阅读兴趣和阅读愿望,体现了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也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的读,充分的读,用心的读,用心去感悟。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又如教学《我的战友》,是怎样牺牲的?在烈火中他为什么能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不动?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从的外表句子和插图想象:烈火熊熊,浓烟滚滚,怒目圆睁,咬紧牙关,顽强地坚持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体会当时的内心活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目前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占着重要的地位。
使学生大胆质疑,启发思维,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激发课堂,和谐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但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他挖了38小时,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假如……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篇8
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也不能例外。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来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到言语形式上面来。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株紫丁香》是一首小诗,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诗意的语言。当老师出示小诗的第五节“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当教到这里,老师让学生先齐读,接着让学生体会“星星困得眨眼”是什么样的,这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丰富的语言魅力。然后询问学生老师的梦此刻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依据诗歌回答“又香又甜”。这里老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又…又…”的造词方式,点学生起来回答很有什么别的说法,学生通过阅读这首小诗,学会相关词语的运用。通过这篇课文的阅读,体会诗歌的隽永特点及语言特色。又如叙事类文章,《木兰从军》来自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本。课文从木兰从军的背景开始讲述,再到木兰告别家人从军,最后木兰胜利回乡。结尾写道“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在里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安排?作者是怎样描写花木兰的?这些是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在教学中,老师把握课文的文本特点,帮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布局谋篇,造句用词等等,才能将学生引入言语形式的学习上。
二、立足特殊词句来关注言语形式的教学
特殊词句并不是指这些词句有多难写,实际上是指课文中表达效果独特的句子与词语。这一类词句形式新颖,效果特殊,却不是原先语文教师课堂上常教的“中心句”“、关键词”等等。对这类词句的学习,应关注它们的表现手法,这正是有价值的言语形式。从标点符号的特殊运用方法,到词语的妙用,再到整组词或修辞的使用,再到句子句群的写作,都体现言语形式的学习价值。如苏教版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要学生朗读多遍,体会文章的情感。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海睡觉了”便是拟人的手法的巧妙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让物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大海在深夜里的寂静美丽,并显出大自然的美丽、美好与可爱。接着,老师就点学生起来改写句子,这里学生通过言语模仿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这时,让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比如某学生造句写道“鸟儿不闹了,蜂儿不笑了,深夜里,森林睡觉了”。该学生能将课文内容消化,并能学会该篇课文所要学习的言语形式,且能很好地当堂运用。因此,老师对此学生予以言语上的鼓励,从而加深了该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对拟人句的学习。然后老师让学生依照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调动自己思维的水平,在笔记本中再写几个比喻句或拟人句,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得最多。这类学习,强化了学生对拟人这种言语形式的运用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言语形式变成教学内容后,就不只是对言语内容的体会了,还有对言语形式的技巧和效果的体验。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99-01
1 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可能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也不应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该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接下来将结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真正让小学生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2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跃性和教学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至于具体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呈现生硬化,比较死板,缺少灵活度。课前,不少教师都是非常认真地备课,用心设计教案。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很多教案以外的问题,无法按照业已设计好的教案来上课。这个时候教师则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不管课堂的实际情况,只会赶进度,把教案在课堂一读就完事了。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就有点照本宣科的意味,不以小学生为本,不以实际情况为依归,脱离实际,自然不受小学生欢迎,小学生的活跃度自然不够,教学效率必然低下。
第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含糊,教学质量不高。有一些教师为了改变沉闷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把封闭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式,简单地认为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由学习。这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仿佛由“满堂灌”变成“满堂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教师的步步为营的教学模式,变成任由小学生自由放羊的教学无纪律状态。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师和小学生的角色定位还是缺少明确性,有点含糊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地位是什么?小学生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呢?
面对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责怪小学生,而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驾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3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3.1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让小学生在阅读中自主选择沟通方式
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形式的阅读体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急切地希望和他人进行交流,来分享他们自身的阅读感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小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就应该尽量不要仅仅进行单一的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应该让小学生自己自主决定沟通的对象以及方式,让他们既能够自由地和教师进行沟通,又能够自由地和同学进行沟通,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画图等各种方式进行沟通。
例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且选择他们最喜爱的一段来细细地品读,同时,采用一种他们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给教师以及全班同学。一些小学生对“克服自然困难”这一段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喜爱“中部凿井和两端同时凿进”这一段,可以选择画示意图的方法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一些小学生则非常欣赏“詹天佑勇于接受任务”这段内容,可以通过介绍资料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课文的领悟。
3.2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优、感情丰沛的美文,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阅读这些课文以及讲授这些文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乐伴奏、美术图片、音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带动学生细细品味,感受文章当中蕴藏的优美意境。这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文本阅读,而是一种人生体悟、生活情感的阅读,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感受美,长此下去,小学生必然会提高语文阅读兴趣。
3.3打造课外阅读文化,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的广阔视野能够让小学生对各学科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在课外书中得到印证和补充,使小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和吸收知识。因此,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可以利用教室的墙面进行设计和创意,把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贤人爱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上,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小学生想读、乐读、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的事迹和感言贴上墙感召小学生。
为使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如教会小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书;在平时的阅读课堂上注意对小学生进行泛读、精读、速读等常用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指导;注意让小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希望能够通过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发起小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03).
[2]逯宝和,汤.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 中小学电教(下), 2011,(09).
[3]张明林.走向生本,走向生活,走向创新——从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08).
篇10
关键字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5-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有些教师开始迷惘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就是配角。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甚至教师充分发挥“蜡烛”精神。在课堂上无谓的牺牲和耗费时光,以此一切迁就学生,来积极贯彻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主人。也有的教师总是与学生建立比较良好的师生关系,笑脸相迎,与学生混成了好朋友。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电化教学手段,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我认为,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其实不必从形式上去追求,而要根据实际需要,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一定能把课上好;并不是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就是在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当一切成为虚幌的形式时,教学就失去了他原有的实在意义了。
1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有关新课程教师的评价反馈应该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促进课堂学习新的亮点的生成。然而,现在教学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在课堂教学上当学生答完问题,老师就用“掌声鼓励!”“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这些语言。这又未免过于形式化吧!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课标》是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容易接受。注意这些细节,我认为这才真正领会了《课标》中有关评价的精神。
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表现。然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是减轻负担,不少教师甚至以为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还有的地方明确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用20%的时间,剩下的必须全部交给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也就是说,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当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时;当他们以满腔的爱心和责任感细心呵护着每一位学生时,他们就能够体验到教学不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而是在进行一项快乐的创造性活动,他们将赢得社会和学生对他们的最崇高的尊敬。
2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学已有知识积累经验的唤醒上。教师有选择地运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整合知识,不断捉摸研究调整,从而创新。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跟学生一起,成为整个语文课堂的构建着、创造者、生发者。教师是教的主体,不是在说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切,此时的教师是要做一个善于动脑筋的“懒”先生,把学生的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的“金口”真的开出来。要适当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也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教师淋漓尽致的发挥教的主体作用,在能够在某一种情况下激发学生学的主体性。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