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贷风险防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3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79-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成为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明显,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艰难曲折,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依然困难。长期以来资金短缺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深化改革,授信审批放贷逐步集中、风险管理不断强化,银行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大集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越来越严重,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较为缓慢,既影响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也反映出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信贷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特征,对于防范银行信贷风险至关重要,也成为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一)外部风险要素
1、宏观经济环境。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较为明显。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更替,一些观念落后、不愿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的中小企业,很有可能被淘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周期波动也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差、应变能力弱,往往首当其冲,进而引发银行信贷风险。
2、区域因素。区域自然资源、金融生态、经济环境、地方政策等区域因素对中小企业发展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引发银行信贷区域风险。人民银行在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历史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中发现,政府干预造成的占30%,政策影响造成的占30%,国家产业或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占10%,地方政府、司法、执法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的占10%,而银行自身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仅占20%,外部区域性因素合计占了80%。
3、行业因素。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所处行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处于孕育形成、衰退阶段的行业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市场供求、企业生产管理都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银行对处于该阶段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处于高风险状态。对于处于成长阶段行业的企业而言,银行风险则相对较小。
(二)内部风险要素
1、财务风险。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真实的情况。财务信息披露的很少,银行审批信贷时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资产结构上,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杠杆比率都较高,严重依赖于流动资产和短期负债。中小企业创造现金流能力较低,通过再投资扩大生产的内源融资能力受到限制。中小企业可抵押的合格资产较少,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增加了信贷风险。
2、管理风险。我国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少中小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作用过分突出,缺乏有效约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的影响,造成中小企业经营随意性大、稳定性差,容易盲目扩张,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因此,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企业经营者或主要控制人的个人征信状况,亦是衡量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银行自身风险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水平、管理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存在一定差距。在信贷中往往只重贷款,不重管理,尤其对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不够重视。而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不规范性使得贷前实地调查成为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而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又使银行需要时刻关注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严格进行贷后管理。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
(一)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1、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银行利润的重要增长点,银行应当变被动响应国家金融政策为主动寻求利润增长。只有商业银行重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把它作为一项重要业务而不是政治任务,才能真正把中小企业信贷做好。
2、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实现一定的经济规模,这是风险和成本控制的先决条件,因此商业银行要树立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做大的理念和决心。
3、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要特别重视人的作用。中小企业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指标去衡量风险,所以提高信贷经办人员的调查水平和风险识别水平尤为重要。
(二)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组织体系建设
1、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其一,传统的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是“谁审批谁负责”,出于对中小企业风险的考量,信贷人员会产生“惜贷”行为,宁可不贷款,也不愿意承担贷款给中小企业的风险。其二,中小企业信贷的特点决定了该业务的开展不同于一般的大客户信贷,因此有必要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负责中小企业信贷的营销、审查、风险控制、贷后管理。其三,专业化运作有利于业务的规模化发展,从而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信贷单笔业务成本偏高的问题。
2、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特征对客户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户经理不仅要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还要能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查来核实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务培训,使客户经理熟练掌握信贷业务、企业经营和会计核算知识,提高客户经理业务水平,最大限度地了解和预测企业经营信息,消除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实现银企互利双赢。
(三)优化信贷流程
1、加强贷前调查。完善非现场调查和现场调查。在现场调查之前,信贷人员应从工商部门、行业协会、银行同业、供应商、商、消费者等方面广泛收集有关借款申请人的信息,并综合分析借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同时,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要跳出财务会计资料,改变传统的偏重企业报表的习惯做法,更加注重客户人品、产品、押品以及水表、电表、纳税表等信息,以真实、全面反映客户的经营情况。信贷人员还要开展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走访,与企业员工交谈、沟通,来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资信情况。
2、强化贷后管理。要经常深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强化对客户经营风险的监控力度。检查不仅要密切关注客户经营、资金运转、贷款流向等情况,更要关注担保人或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防止因担保人经营困难,导致第二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以及信贷客户自身经营正常、但被担保人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风险。信贷业务人员要经常跟踪保证人、抵押物的状况,分析保证人的偿债能力和抵押物的价值减损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
(四)创新担保方式
中小企业可供担保的资产不多,往往担保方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信贷发展的因素。
1、重视人保作用。其一,以有实力的主要经营者个人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作为中小企业贷款的辅助担保方式,要求主要经营者以其个人全部资产承担无限责任;其二,请贷款人寻找一定数量的担保人,共同担保债务的履行。
2、群体担保。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往往存在一个关系相对密切的群体。由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能有效减少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如果中小企业恶意逃债,而群体代为赔付,将导致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失去群体支持,这是极其高昂的成本;同时群体成员也十分了解各自的信用状况,会对加入者的信用状况做出谨慎选择。
篇2
【关键词】小企业 信贷风险特征 防范管理
一、当前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政策风险
小企业一般生产规模不大,而且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财物状况等普遍存在问题,所以,它们对于市场和政策风险的抵抗能力不高。一些较为平常的政策调整对于大企业可能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小企业却可能要承受巨大的市场风险,所以如信贷政策紧缩等政策调整会给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小企业自身的风险
1.经营风险
首先,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而且企业自身的流动资金较少,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成本非常高,对于各种风险的抵抗能力薄弱;其次,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往往不够完善,很多采用家族式的经营方式,自身的管理水平十分有限;最后,很多小企业从事的都是一些生产密集型产业,其中的科技水平较低,生产的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过于单一,市场竞争力可想而之。所以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升高,经营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这对于银行的贷款回收来说,贷款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财务风险
第一,多数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问题,比如说财物数据的真实性、会计核算缺少依据等,企业的很多财物数据可信性不高;第二,小企业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方式使得企业资金与个人、家庭的资金混为一谈,所以,银行无法全面真实的了解小企业,更加无法对其进行有效地贷款决策和监管。
3.信用风险
很多小企业都是采用租用和承包的经营方式,当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明显下降或亏损时,很多小企业都会将资本金偷偷转移走,从而使银行的贷款成为悬空债务。有的小企业利用各种非法手段,制作虚假报表,不仅逃避国家税收,还骗取银行的贷款。还有的小企业在获得银行贷款后,盲目的将贷款用于一些收益高风险大的项目中去。
(三)操作风险
这一风险特征主要指的是银行中的相关信贷人员在进行小企业的贷款办理时,由于程序不够熟悉、故意而为或工作失职等原因造成的信贷风险。
1.由于经济利益,盲目增加小企业客户
当前多数商业银行采用的是产品买单制,也就是说客户经理的绩效工资与其营销出去的产品价格以及总量成正比关系,这就使得相关信贷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进行营销时对客户的相关资格审查不严,有的甚至帮助客户进行伪装,再加上一些审计部门的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不具备相关条件的小企业获得贷款。
2.有些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贷款制度执行不到位
有的商业银行在处理小企业贷款时,操作过程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形式上,首先,并没有对小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对其评价甚至存在包庇现象;其次,对第一还款来源不够重视,忽视了小企业现金流分析;最后,有的小企业与资产评估公司之间相互串通,故意提升企业的抵押价值,信贷人员把关不严就容易导致贷款风险的产生。
二、小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准入和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部门应该在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上,根据各种政策和市场的变化调整情况,对自身的信贷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制定科学的信贷营销和管控机制,从而为信贷人员筛选客户的准入提供必要的依据。对于那些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明确规定要求退出信贷的客户坚决退出,那些生产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及时做出风险防范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退出计划。
(二)把握两个关系,提升自身风险意识
首先,把握好小企业信贷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商业银行应该时刻保证信贷的基本条件、原则和质量,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跨越这一底线。其次,把握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信贷过程中,对所有的行业、贷款和问题都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防止违规行为的出现。
(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
第一,信贷过程中,必须充分做好调查工作,到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了解相关的经营、财物、纳税等信息,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担保业务;第二,贷款的申报审批等活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第三,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控,保证贷款真正用于最初的方向,并及时提醒贷款人严格按照合同使用贷款;最后,对获得贷款的小企业应该定期进行走访,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状况,保证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此外,对小企业的担保物进行有效地监控,对相关的担保手续进行详细检查,保证手续在长时间内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另外担保物的有效性以及担保物市场价值的变化也应进行有效地检查和监督,如出现担保物市值下降较快的现象,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银行的第二还款来源。
(四)建立相应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根据建设银行总行的《小企业信贷业务预警信号》,银行应该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平台,对小企业的企业信用、企业状况、担保物价值变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信用等构建监控体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理。
(五)不断提高相关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自身素质
篇3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38
[中图分类号] F830.51;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53- 02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贷款不能按期收回,从而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当前,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不完善,银行借贷依然是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其近年来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均超过了80%,远大于西方商业银行同期的利息收入占比。由此可见,信贷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的运营中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信贷风险成为国内银行业所面临的重大风险。
1 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具体成因及表现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一般包括以下两部分:其一是由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即由于国家经济制度变化而引发的政策性风险;其二是由单个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非系统性风险。当前,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信贷体系,其信贷业务所遭受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系统性或政策性风险,如近年来的频繁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即是如此,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对于此类风险银行自身无法掌控,而对于非系统性风险则可以有效规避。
从理论上说,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与管理机制对银行信贷风险,尤其是非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有着直接的作用,内控机制的缺陷可使此类风险的危害急剧放大,而风险检测与预警机制的不完善性也使该风险得以迅速滋生。例如,当前各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评估所沿用的方式存在较严重的滞后性,客户所提供的评价资料大多反映其前期经营情况,与当前实际经济状况并不相关,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与客户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对客户信用状况无法充分掌握。与此同时,现有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备受质疑,不同的定性评价方法对同一客户的信用评级结果存在较大差距,而定量分析方法的依据普遍不足。
再如,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主要由前台业务条线、授信管理条线和风险资产管理条线构成,而这3条管理线上的各部门职责与其分工属性并不完全匹配,例如负责经营的部门同时负责包括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制定在内的风险管理必然与其属性产生冲突,本身具有不良资产清收任务的部门不应再参与清收指标的制定。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基层信贷部门由于缺乏对各类信用风险的预测与驾驭能力,资产保全部门对不良贷款个案长期搁置,忽略了对风险的归类与综合分析,从而也失去了为前台部门提供信息支撑的能力。
2 现阶段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2.1 建立信贷风险计量制度
在各项信贷业务开展前,各商业银行首先需对其信贷风险加以科学、合理的度量,并以此作为信贷业务决策的判定基础。一般而言,信贷风险的度量有3种方式:其一是预期收益标准差的离散度分布,即该项业务收益率与其期望值的离散程度越高,则表明其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越大;其二是风险值标示,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既定的概率或置信区间下,该项业务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值;其三为风险度计量,包括贷款前对企业信用分析时所做的贷款风险度测算和贷款后进行风险监测时所做的贷款资产风险度测算,后者等于贷款风险度与贷款形态系数的乘积。以风险度计量为例,若所测定的风险度较高,则对其授信额度必须严格控制,同时还需不定期对债务人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有效性等进行审查。
2.2 构建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从理论上说,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为实现风险可承受条件下的盈利最大化,各商业银行既要重视所取得的客户盈利额或营业收入额占该行盈利总额或营业收入总额比重的大小,也要注重商业银行所取得的客户营业收入或盈利与投入该客户信贷资源、成本资源之间比率的大小。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应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贡献度等级分别确定其系数,运用加权平均法对客户的授信等级进行定量评估,并根据其评估结果做出对客户的授信等级判断。例如,可将客户群体按此标准分为甲、乙、丙、丁四大类,而每一类又可再细分为A、B、C、D四个等级;在每一年末,银行可根据该客户的实际表现调整其信用等级。
2.3 完善风险考核激励机制
首先,各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度的监测频度,至少每月实施监测一次。其次,从制度上规定信贷员完成并上报客户信用和对银行贡献度评定与监测分析报告的时限,并根据岗位责任制对信贷风险的监控与反馈责任人予以明确,逐步加大检查、稽核力度,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规范化、高效化。在此基础上,各商业银行还要进一步优化信贷风险防控的激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与投量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潜在风险性,适当调整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机制,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以贷款质量为核心。此外,各银行还应继续延续对不良贷款清收的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从而形成信贷业务、安全与效益的协调发展。
篇4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融资机制下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中小企业则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但是由于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小企业信贷通常面临着许多风险。在金融危机后怎样发挥信贷作用并且防范好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结构特点入手,阐述了其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提出来一些防范措施。
【关键词】
信贷风险;贷后管理;特点
0 引言
当前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越发重要,国家陆续出台了促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鼓励政策。我国银行业为了培育优质客户、规避和分散风险、调整信贷结构和提高收益,对中小企业加大了信贷支持,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且对中小企业逐渐放宽了信贷准入条件,积极推动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开拓。然而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抵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且管理水平较低。在当前的形势下,银行业要想加大开拓中小企业信贷的力度,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和着重研究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风险特征、融资方式和动机、防范风险和解决措施等方面,切实制定出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尽最大努力去规避和分散风险,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时真正实现银企双赢。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结构特点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有99%是中小企业,它们创造的GDP达到了60%,缴纳的税款达到了50%,并且为城镇提供了绝大部分就业岗位,可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它们的地位与作用越发重要。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其发挥的作用极不对称。中小企业与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比较,其融资的劣势就会表现的尤为突出,很难突破瓶颈。拿浙江省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得到了飞快发展,但是仍有70%的企业还存在资金缺口。依据的参考和标准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和分类。现拿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融资存在的结构特点如下:
第一,就融资渠道而言,中小企业主要依赖内在融资。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处在发展初创期,在资金的需求量上相对较少,并且缺乏融资必要的信用记录,难以保证信用状况,对外在融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所以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依靠自身的内部积累形式来实现发展,特别是在企业设立初期更加是这样。
第二,就外在融资方式而言,中小企业更偏向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发展尚不成熟,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从资本市场得到所需的资本支持,并且在中小企业内部自有资金非常有限,所以中小企业在进行外在融资时更多的是选择银行短期贷款这一重要方式。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了60%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依赖银行贷款来融资。
第三,民间资金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补充融资渠道。在我国因正规的金融制度关注的是有效控制金融资源,同时单个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较小,而贷款的成本相对偏高,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所以民间资金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时的一个重要补充。
总之,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中小企业在进行外在融资时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方式。与之而来的银行信贷风险就是中小企业信贷存在的关键问题。据有关调查表明,在08年金融危机时整个金融业的不良贷款率为2.4%,而中小企业则是超过了11%的不良率,以此可知中小企业拥有比较高的信贷风险。
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2.1 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银行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运用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方法,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时会有一系列文字评价、客户信用评估、财务分析及贷后监督等规范的程序。我国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方面尽管承担了一些信用风险,如贸易融资、债券投资和银行承兑等,但在度量信用风险上也奠定了一定基础。例如在银行内部开展信用评级和计量客户信用风险时,普遍推广应用计算贷款风险程度和专家分析的方法,这对我国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我国银行普遍运用的是定性分析,而财务分析技术相对落后,例如对历史财务数据比较倚重,而对客户的管理水平、偿债能力、还款意愿和竞争能力等方面缺乏深入分析。由于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评判标准尚未成熟,还没有依据中小企业的具体特点制定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准则,中小企业评估体系还不健全,缺乏全面的风险分析,这就造成了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进行设计时常会面临一些困境:难以及时反映出一些潜在的风险,最终产生了现实的风险;使得有些相对较好的项目与企业失去了融资机会;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的实际控制力,融资额度的核定通常是依据个人主观判断,这使得客户从客观上产生了较大的还款压力,在放贷时就已经埋藏了潜在的还款风险等。
2.2 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实际使用资金的是中小企业,它们对资金实际所投资的项目的具体贷款偿还率、还款意愿、风险与收益及财务状况等方面掌握了大量有效信息,然而提供资金的银行,它们由于无法直接参与或完全监控资金的具体运作,缺乏对相关信息的全面了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会直接影响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主要表现在:其一,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风险。因为与银行相比中小企业拥有大量的有效信息,当市场上同时出现了信贷质量好的和差的中小企业,银行无法对单个中小企业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出具体风险水平,贷款利率只能依据在市场上所有中小企业的平均风险状况而定,这就造成了那些风险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因贷款成本高于它们的预期值,从而迫使它们选择其他融资途径,进而从信贷市场退出。这样市场上留下来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存在的风险较高,银行将信贷资金发放给这些企业后,将会抬高其平均风险水平,而银行将会再次提高贷款利率,长此以往将会使大量的优质企业被排挤出信贷市场,而那些积极主动申请贷款的企业实质是信贷风险较高的企业,它们极有可能会发生信贷风险,这就是逆向选择。其二,存在道德风险。在申请贷款时中小企业为了能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会尽量包装自身,竭尽全力去隐瞒对贷款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甚至直接提供虚假信息,以此获得贷款。贷后由于收益与承担的风险不对等,同时银行也无法时刻有效监控中小企业,这样中小企业就可能会改变资金用途,将直接影响到信贷资产的安全性。
2.3 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
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信贷管理中的贷后管理成了薄弱环节。首先,贷后检查工作不完善,在近些年的各种审查中普遍存在贷后管理薄弱问题。其次,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的建设比较落后,主要是在贷后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采集。最后,贷后管理的意识不强,存在许多不良信贷习惯。另外,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不足,从某种程度上滋生了重视贷款而轻视管理的现象。
3 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3.1 针对中小企业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
首先,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建立必要的风险管理模型。我国银行业虽然进行风险管理有一定时间,但相关数据的积累还不够,同时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要建立完整的客户数据库,这就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前提下,研究出满足自身需要的风险管理模型。其次,确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办法。要想准确评估出中小企业的风险,就要求掌握中小企业真实的财务与经营情况,不能仅以财务报表为依据,应该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财务与非财务因素相结合。对中小企业要验证其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分析中小企业在资产、权益资本、销售收入等方面的具体增长情况,并判断出其发展能力。其增长情况可以体现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也是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小企业分析上下游关系来了解其经营情况,主要的分析内容有:与上下游客户的价格谈判能力,与上下游客户关系是否稳定及结算方式等。最后,加大建设信用征信系统的力度。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系统工程,只要加大建设信用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的力度,就能从本质上优化银行风险管理,为银行进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应将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信用体系视为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的重要环节。
3.2 全面掌握中小企业的具体信息
银行需要从总分支三个层次来掌握中小企业的信息,尤其是与风险有直接关系的信息。支行是防范风险的第一关,需要对目标客户群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时,支行的相关负责人和客户经理需要与企业的领导者进行直接交流,主要是为了了解企业领导者的基本素质、经营管理理念、文化程度、业余嗜好等,这些都是信贷审查的组成部分。分行除了掌握重点客户群的信息外,更应侧重了解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整体经营情况。总行应从行业的角度来考虑,控制好行业组合风险与贷款总体投向的问题。银行必须从完善其内部信贷运行机制入手,尽量减少行内的信息不对称。在整个信用链中银行与中小企业是重要的节点,只有实现互利互惠,才能使各方的利益得到巩固,这一方面双方必须达成共识。
3.3 建立科学有效的贷后管理体系
一是进行定期检查,信贷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授信企业,对授信企业的业务往来、交易记录、营运及财务资料等进行检查,对授信企业的资金流向进行动态掌控,存在异常现象及时向上级回报,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减少损失;二是对授信企业及时更新基本资料,不仅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与材料,还要随时向征信部门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三是多关注一些法律诉讼事件,相关人员从外界专门收集相关资料,查看是否有本行的授信企业被牵连其中,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的特点,这就要求银行对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就需要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掌握中小企业的具体信息、建立科学有效的贷后管理体系,在保障有效规避风险及收益能够覆盖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开拓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董彦岭.《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借贷风险 成因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60-01
一、中小企业存在的信贷风险与成因
1.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银行业经营的根基。但是,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社会信用认识不足、信用意识相对淡薄、信用观念相对落后,用以规范信用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2.中小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财务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停留在家庭式管理状态,没有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基本条件。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产品竞争力不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的脆弱性。
3.中小企业存在道德风险。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长期经营理念,中小企业主大多将企业作为短期赚取利润的工具。中小企业过多注重近期利益,发展带有盲目性。在短期利益驱动下,不少中小企业诚信意识缺失,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以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的现象。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经营出现困难的时期,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将会更加明显。
产生上述风险有如下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增加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难度。信息不对称性是指市场上一方掌握的信息比另一方多,双方各自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银行和企业之间,尤其是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性,企业对自身的状况有确切的了解,但为了获取更多的贷款,容易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造成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甚至有的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谋取自身利益,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信息不对称会造成市场主体做出错误决策,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之前。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往往隐瞒自身的某些欠缺,使银行难以把握其资信状况。针对中小企业的高风险性,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抵偿高风险,这样加重了企业负担,恶化了企业财务状况。银行将贷款发放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从事那些银行并不期望的活动,如通过假破产、逃债或挪用贷款进行风险投资,这些活动将导致银行出现不良信贷资产。二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资产,信贷风险较高。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小、资质条件一般,很多并不符合信贷条件,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相对有限,即使有抵押财产,有很大一部分是位于集体土地上的房产,影响到抵押物的处置变现,抵押担保难于有效落实。
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和信用评级系统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保障银行债权的有效法律。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加之司法部门打击失信行为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失信成本过低。我国现在正处于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的初期,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尚未共享,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难于对失信者构成巨大威胁,客观上也纵容了企业的不守信用行为。
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对策
1.准确定位目标客户,严格信贷准入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业的全面改革开放,中小企业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增加,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银行在选择目标客户时要严格把关,有必要确定本行特色的目标客户,确定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条件。从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在确定目标客户时,应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积极营销那些与大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有大型企业的支持帮助,稳定性较强,并且可以通过大企业对中小企业进行监控,其违约机会成本较高。二是重点发展具有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之间形成信用网,可有效增加其失信成本,并且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成本较低。三是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应当重点支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而对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中小企业客户,要严把准入关。
2.进行制度创新,探索有效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信贷管理体制。一是设立专门中小企业信贷部。按照客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明确职责,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实行不同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激励信贷人员主动开拓市场、服务客户的积极性。二是决策权适当下移,授信前的调查阶段,银行能够掌握中小企业的信息主要是一些定性信息,定量信息相对有限。这种以软信息为主的中小企业信贷,要求掌握信息的人员具有相应的决策权适当下移。三是在中小企业信贷部内,设立专门负责研究中小企业的研究机构,实行行业客户经理制度。主要研究中小企业目标市场定位,信贷政策的制定,信贷投向的调整等研究工作。银行实行行业经理制度,客户经理通过对某一些行业或领域进行长期跟踪、研究,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行业信息,客户经理的专业化更高,有助于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
3.完善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监控手段,提高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一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依据企业存续期间经营者素质、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指标,制定中小企业信用评分体系,突出对中小企业业主和主要股东个人以及中小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的评价,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筛选,切实做好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掌握信贷资产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不断健全内控机制。二是建立中小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指标,以更好把握企业的发展动态。三是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应坚持“有进有退、进退结合、以退促进”的信贷投放原则,通过动态监控,定期对小企业客户进行分析评判、分类排队,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实施退出计划。
4.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制度。基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高风险性,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是银行顺利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保障性条件。通过风险补偿金,一定程度上对客户经理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客户经理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同时,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和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罗春花,陶春海,程浩.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的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6(4)
2.贾生华,史煜筠.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2003(3)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防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我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业务管理日趋规范,信贷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率下降到7.7%。但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这种风险仍然较大,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4%,由此可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概述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是指贷款人在贷款期限内出现无法履约的情形,从而使得信用社的资产面临无法收回或者无法足额收回的情形。总体来看,除非发生重大不可抗力事件,信贷风险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就使得风险控制成为可能。从分类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主要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不可以分散的风险,这种风险对所有的贷款都有影响,因而是信用社所无法控制的风险。另一种是非系统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分散的,一般由信贷个人或者企业的原因所引起,这类风险是信用社在进行信贷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监控和化解的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和利益驱动、信贷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持续化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等。
1.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和利益驱动。首先,信贷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虽然近年来信用社大量的招聘高校毕业生充实了人才队伍,但总体来看,基层信用社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信用社人才缺乏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甚至个别地区的信贷人员并非金融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这就使得其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了解不够,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握。其次,部分信贷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高,容易受利益驱动,从而导致出现审批不严等情形,加大了信贷风险。
2.信贷管理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信贷审批的独立性不强,受到外部干预的情况较为普遍。在审批过程中,一些公关能力相对较强的个人和企业获取信贷支持的能力明显要强,这表明当前的信贷审批制度还有待改进。其次,从信用社内部管理来看,一些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落实,如会计、出纳、信贷等岗位出现替岗、代岗、代人签章等问题,这就可能会出现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管理漏洞来达到个人目标,加大了信贷风险。再次,信用社内部的治理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之间权力划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
3.信贷持续化风险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当前,信用社大多注重信贷审批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但对审批后的持续监控则存在一定的漏洞,或者难以监控到企业或者个人的现金流动等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或者缺乏有效的分析能力,对外部环境变化对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难以进行有效的预测,或者各种应急能力明显不够,对于可能或者即将出现违约的情况,信用社本身缺乏应急体系,从而加大了信贷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体系研究
对农村信用社的防范,可以从建立信贷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完善信贷风险评估-预警体系,完善信贷审批-监督制度,建立责任制度,实施信贷独立审批人制度等方面着手。
1.建立信贷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将信贷风险控制贯穿到企业文化中去。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企业,要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努力提炼出长期以来风险控制的经验和教训,将风险控制的相关理念内涵于企业文化当中。其次,要推动企业文化的落实。通过组织培训,制作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广大职工特别是信贷人员树立强大的风险意识,在进行贷款考察与审批的过程中时时关注信贷风险,从而提高贷款的安全程度。再次,企业要为这种文化的落地生根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撑。信用社的领导要带头学习、研究信贷风险,并划拨专项资金等来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
2.构建信贷风险评估-预警体系。首先,信用社要完善信贷风险评估制度,通过完善贷款个人或者企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原始材料的审核等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估,从而为信贷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其次,要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通过强化对外部环境发展环境的分析,监督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动情况,分析各种贷款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化的工具,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和预警,从而为银行提前做出反应,降低风险提供有效的参考。
3.完善信贷审批-监督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贷款审批决策程序,在整个贷款过程中,要建立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贷款风险控制制度,同时对贷款的审批的权限进行有效的限制,如在最终审批会议上,通过抽签等方式来确定会议主持人,或者采取轮换制度,以此来防止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带来的问题。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这种监督不仅包括对信贷人员、信贷流程的监督,而且也包括对信贷审批结束后的监督活动,如对企业是否按照约定支付利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的监督等。
4.明确责任。首先,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帮助相关人员树立责任意识,特别是要通过对风险有关知识的普及,让责任者了解一旦风险失控可能带来的严重损失,从而提升其责任意识。其次,要强化责任分解,对信贷审批的各个环节,都要明确相关的责任人,明确其具体的职责和权力。再次,要强化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考核各责任人的责任落实情况,对于违反规定的职工,要坚决的予以查处,从而有效的降低信贷风险。
5.实施独立信贷审批人制度。首先,要通过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信贷审批人员,这些人才专门从事细分领域的信贷审批,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止外部干预独立审批人员的各种决策,从而提高审批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骆永民.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效率的实证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1(2):33-38.
篇7
>> 基于ERM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基于信用保险制度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研究 浅析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商业银行如何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识别与防范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 基于信用缓释工具的地区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研究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研究 基于KMV模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研究 内部控制视域下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曹晓燕.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分析及化解信贷风险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5(6):142-143.
[3]宋磊,江凯.2015.企业担保链风险传染评估分析及建议[J].海南金融,2015(12):62-65,81.
[4]胡道勇,何正全.中小企业动产抵押融资研究[J].经济论坛,2011(4):35-37.
[5]吕可.银保合作信用保证保险产品创新的国际经验借鉴[J].财政监督,2013(23):74-77.
[6]王宇晨,王媛媛.信用保证保险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4(3):344-346.
[7]中国保监会.信用保险有效化解国家助学贷款违约风险[R].保监会简报,2013(21).
篇8
商业银行在经济中一直占据着比较特殊的地位,如果商业银行遭遇到了风险那么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来说,影响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不仅仅影响着自身对于其它经济体也将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险防范是其经营管理的核心。而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点项目,也是营利的增长点之一,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重心。作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也同样如此,加强信贷风险防范减少信贷风险,有利于减少银行资金沉淀的同时,提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
关键词:
新常态;工商银行;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有主体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信贷业务目前在商业银行业务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经济市场的不断改革,使得信贷业务更加多样化的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作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工商银行,经过长期信贷业务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工商银行也开始控制信贷资产的质量,调整信贷结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各大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使得信贷风险防范无法与之发展相适应,工商银行由于信贷风险而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这使得工商银行在新常态下寻求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愈加迫切。
一、工商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贷前阶段存在信息不对称
在工商银行信贷业务中,借贷单位为了能够以低成本获得银行的贷款,或者是为了能够拿到更多的贷款,将利润最大化,就会将对自己贷款不利的信息进行遮掩或者是隐藏。如果是在借贷单位刻意隐瞒的情况下,工商银行与借贷单位在贷前阶段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于银行而言要想获得更多的信息来降低借贷风险就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来查找、整理相关的信息。
(二)贷时阶段银行无法把握借款人资金流向
工商银行对借贷单位的贷款需求审批以后,下发贷款给借贷单位。虽然前期对借贷单位的借款用意进行了核实,但是当借贷单位获得了资金以后,在没有经过银行批准的情况下,将款项挪为他用,或者是抱着投机的心理为了获得高额利息将款项用于风险更大的民间借贷。而由于这些投机行为造成了投资失败的话,那么就会将加大银行对款项回收的风险。所以银行一旦对借贷单位的借款用途监管不到位的时候,就很容易使借贷单位的款项使用出现很多隐蔽行为,从而加大工商银行的借贷风险。
(三)贷后阶段存在信息不准确
当借款人在工商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时候,工商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要求借贷单位提供抵押、质押品或者是通过第三方担保来预防风险。但是即使是使用了这些手段以后,里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引发信贷风险。这些情况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借贷单位为工商银行提供的抵押或者是质押品的价值可能低于实际贷款额,这样一旦借贷单位无法还款时,就算有这些抵押品也无法挽回银行的损失。其次,借贷单位为工商银行提供的抵押品先于银行抵押给了他人,或者是在借贷前已经出售,那么银行方面在追索贷款时,借贷单位的抵押品已经不存在了。最后,就是在有了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如果担保方资信差或者是在银行追讨贷款时已经不具备了还款能力,那么银行的贷款也将无法追回,从而引发借贷风险。
二、新常态下工商银行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完善信用评估体系
新常态下工商银行要想加强借贷风险的防范措施,需要完善信用评估体系。虽然工商银行已经建立了信用评估体系,但是在进行评估定量设立的时候只设立了经济评价,没有建立同层面的定量评价。工商银行需要将这些方面进行完善,从而能够综合对信贷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另外还需要对信用评估体系定期更新,信用良好的客户升级,不良的客户降级,并给予警告。从而使客户信息更加的全面。
(二)落实审贷分离制度
工商银行在新常态下防范信贷风险,需要落实审贷分享制度,这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贷款前对信贷单位情况进行调查,贷款前,工商银行对申请贷款的单位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判断,以此作为银行贷款决策的依据。此外银行还需要对借贷单位的贷款额度、贷款原因、贷款用途、贷款期限等方面进行审查工作,之后结合具体审查情况再决定贷款发放与否、发放期限以及发放贷款额度的大小。第二,贷款时,以控制在授信额度范围内为前提,结合银行的贷款发放能力、借贷单位实际资金的需要以及偿还能力再最终决定发放的货款总额。第三,贷后银行对借贷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和上报银行的财务报表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借贷单位偿还能力。
(三)避免信息不对称
对于工商银行而言,在新常态下加大信贷风险的防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好借贷单位的信息动向。而这需要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方面着手。要想把握住借贷单位的信息动向,就需要即时的了解借贷单位的信息。工商银行之所以会出现信贷风险,很大一部分都因为银行所获得信息过于滞后而造成的。而获得更全面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工商银行在贷前营销的时候,需要对借贷单位所在的行业信息以及借贷单位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做好前期的营销准备。其次,在贷中的时候要进行走访调查,重点调查借贷单位所处行业的水平,并与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尤其需要重点调查借贷单位的流水情况。最后,贷后需要时刻关注借贷单位行业信息,对借贷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及流水情况进行定期调查更新,保证所获取的信息与借贷单位提供的信息一致。
三、结束语
在新常态下工商银行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信贷风险问题,影响工商银行的信贷业务稳定开展。所以对工商银行而言,需要分析影响工商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并从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完善信用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来完善工商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进而实现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琪.中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对信贷行为的影响渠道研究[J].浙江金融,2013
[2]姜小波.城市商业银行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对策[J].金华职业技术学报,2013
[3]鞠惠文.后危机时代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货币银行经营管理,2011
篇9
[关键词]信贷风险防范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十分重视银行风险的评价,因为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特殊,社会联系广泛,影响力巨大,是风险聚集的焦点。而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中,贷款所占比例最大,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就非常重要。
-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产权关系不明确,大量不良资产产生。四大国有银行产权关系模糊、资本非人格化、所有权与经营权难以分离,由此导致责权利不明、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等。
2.政府职能尚未转变。
3.贷款风险分散的观念不强.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
4.呆账准备金计提的比例偏低,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低。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1.资产置换,“改存为股”。
2.提高资本充足率。一可以增加商行的资本;二可以减小风险资产。
3.分类计提呆账准备金。央行应要求各银行在统一的分类指导原则下,按照五级分类结果,对各类不良贷款提取适度水平的专项呆账准备金。
4.调整信贷投资方向,发展银团贷款业务。严格控制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及向过度投资的行业和地区发放贷款。
5.适度运用破产方式。
6.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建议
1.努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方式。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风险的处理首先体现在将贷款从商业银行的报表上隔离出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后,发行贷款的机构不再吸收由基础信贷所产生的全部风险。贷款不再仅仅集中在发行贷款金融机构的报表上,而是通常被组合为同质的资产组合,然后出售给信托或其他特殊目的机构。这种资产的集中首先方便了保险公司等担保机构分析他们的风险,方便了评估机构和信用增级机构等的第三方来审查和加强担保决定;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使贷款变得更加透明,并且降低了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风险。
信贷资产证券化通常将信贷风险分为三个或者更多的部分,并将它们分配给能最好吸收各部分的机构或个人投资者。
信贷风险的第一部分覆盖了与正常或期望的信贷组合损失比率相联系的合理部分。所有在此上限下的损失应当由发起人承担。但发行者不适合对贷款组合的非正常风险承担责任。这种风险来源于发起人试图在一个特定的行业或者地区进行最好的操作而缺乏多样化组合。通过将发起人的风险限制在一个上限的第一损失,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减少多样化带来的风险。
第二部分风险覆盖了超过合理损失上限部分的风险。这一波段所描绘的风险通常是资产池预期损失的7~8倍。这部分由一个高级别、资本实力雄厚的贷款增级者来承担。
第三部分是超过第二部分的风险,这些风险由购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自己来吸收。
2.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指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信贷资产的检查、回收、展期及不良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是信贷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体现,随着入世及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客户情况的瞬息万变,贷后管理的极端重要性越加突出。然而,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却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薄弱的环节。
-
(1)目前信贷经营管理中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①贷后检查不到位。在近年来的各种内审外查中,贷后管理薄弱是反映最多最普遍的问题。②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贷后信息采集不力。③贷后管理的观念滞后,存在着种种不良的信贷习惯。一是认为能还息就是好贷款,进而放松贷后管理或盲目办理转贷,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
(2)加强贷后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采取的对策。贷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贷后管理工作。①加强观念创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贷后管理要在与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信贷经营人员进行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控制,树立贷后动态管理观念,人才资源战略观念,贷后管理的效益观念。②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③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强化贷后管理。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工作,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克服因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管理造成的不利影响,使贷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加强贷款档案管理,建立信贷管理台账与会计系统挂接网络,启动贷款到期预警系统,确保贷后管理的及时高效。④切实将贷后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责任化、精细化。建立和完善一套具体、详细的贷后检查考核管理办法。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自觉深入地进行贷后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3.监管机构实行审慎监管
篇10
论文关键词:消费信贷风险防范
论文摘要:在我国,消费信贷是一种新兴的信贷方式,随着其运作机制的不断成熟,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消费信贷本身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殊的信贷市场环境、消费者消费习惯等,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着一系列风险与不确定性。本文对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关于信贷风险防范的意见与建议。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消费信贷是商业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贷,主要用于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家具、家电、汽车等)、房屋和各种劳务。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封闭式信贷和开放式信贷。封闭式信贷指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以相同金额分数次偿还债务的方式。常见的有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和分期付款贷款(分期付款销售合同、分期现金支付信贷和一次性信贷)等等。开放式信贷指信贷机构循环发放的贷款,消费者的部分付款根据定期邮寄的账单缴付。
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指在消费信贷业务中产生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具有客观性、偶然性、损害性、不确定性、相对性等特征。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特点有:
1、不确定因素较多;
2、较其他信贷风险高;
3、个人消费信贷抵押物变现难度大、费用高。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信贷中的风险与防范展开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讨。袁亮(2008)从理论上对消费信贷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杨廷芳(2009)从商业银行实际运营的角度解释了我国目前消费信贷风险较大的原因,即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银行管理存在缺陷等。段照清(2009)则认为,法律保障的缺失是消费信贷风险日益加大的主要原因。关于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周磊(2009)提出建立个人信用防范系统以规范消费者行为,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喻翔(2007)则认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应从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及设法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入手。来源于/
二、我国消费信贷风险原因分析
近年来,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很快,相关运作机制也日趋成熟,然而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风险仍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原因有:
(一)个人消费信贷立法滞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个人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个人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各商业银行依据的准则针对性不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
(二)国家的消费政策相对滞后。我国所提供的住房、汽车消费的政策环境严重滞后。个人申请此类贷款必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评估登记手续,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并且还需交纳各种颁证费、评估费等等,势必损伤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体制薄弱。一方面商业银行内部缺乏个人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等的了解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前进行调查,没有有效监督检查的手段。
(五)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仍趋于保守,只对若干有限大额商品消费采取消费信贷形式,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以储蓄为主,消费信贷并未真正普及。
三、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加强消费信贷的立法工作,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消费信贷法》,就消费信贷的主体、对象、程序、方式以及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规范消费信贷各方当事人的市场行为。(二)加快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建设步伐。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是银行发展消费信贷的关键,只有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才能让银行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还债意愿及还债能力,这也是银行放款的坚实前提和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消费信贷的担保和保险工作。担保与保险是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防范信用风险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信心和愿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首先,要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做好收入再分配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拓宽消费信贷市场,银行也应加强宣传,向群众展示其好处,增强人们对消费信贷和消费信贷产品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五)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消费信贷发展。我国目前提供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极其有限,消费信贷基本上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垄断,应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给消费者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六)商业银行加快建立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逐步创造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环境;(2)认真探索个人客户差异化服务方法,调整客户结构;(3)健全、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袁亮.个人消费信贷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7.
[2]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工作研究,2009.2.
[3]杨廷芳.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民营科技,2009.3.
[4]段照清.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财经视点,2009.2.
[5]杨秀萍.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9.
- 上一篇: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电商销售模式的优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