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投资问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投资问题研究

篇1

【论文摘要】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随着生产要素的多元化,投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投资的主体、对象,还是投资的工具、方式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投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投资退出战略

企业应该对投资项目定期进行分析、排序,慎重部署投资退出机制。

很多企业在投资时往往只考虑日后如何经营,却很少想过如何适时兑现投资,更少想过如何收拾亏损残局。对企业来说,投资总是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企业通过投资、再投资扩大规模后,往往面临着如何退出已有投资的问题。不少企业正是由于没能在投资的进入与退出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参考文献】

[1] 陈伏辉:企业项目投资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19).

[2] 闫红霞:浅议我国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

[3] 马兴元:试论企业投资过程的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6(16).

篇2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流动无序是困扰区域经济成功转型的主要问题,而创业投资是解决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然而,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在制度、技术和机制等方面受到限制。本文受到东南沿海部分城市中小企业债务危机的启示,对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引导对策。期望为政府提供引导和规范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决策参考依据,对于改善民间资金无序流动现状、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业投资民间资金中小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债务危机的思考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一向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正规金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门槛高、手续繁琐,而民间借贷门槛低、灵活性强。因此,中小企业融资与民间借贷结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扩张,加之宏观调控、流动性收紧的政策背景,民间借贷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以温州市为例:民间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月利息达到2分到6分,有的甚至高达0.15元,年利率高达180%。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年毛利润率在10%以下,一般在3~5%之间。高利贷收益越高,就会吸引更多的实业家放弃实业,转而从实体经济投入借贷行业。而高利贷规模越大,高利贷崩盘越快,坚守实体经济的企业倒闭也就越快,形成了中小企业债务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投资、加快发展、创造就业以及拉动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小企业债务危机救助是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担负的行政责任。因此,问题的核心不是“是否救助”的问题,而是“如何救助的问题”。 政府在很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比如:加大资金保障和税收减免力度、做好企业帮扶、司法调解、风险预警和倒闭企业的善后处置工作。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中小企业和民间资金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在两者之间通过制度、技术和机制架起一道桥梁,才能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民间资金无序流动的问题。

二、创业投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诉求

创业投资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而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内诞生的一种投融资制度创新[1]。从世界各国创业投资发展经验来看,创业投资以创新而坚实的脚步领跑于新经济的投资大潮,为各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萌芽、成长、成熟的机会和养分。美国在二战后从法规制度着手,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使得美国的创业投资环境呈现出良好的形成态势并开始积极地运作[2];英国采取的实用型措施很快在1984-1996年获得显著成效,该期间英国的创业资本的海外投资总额有了97.52倍的高速增长;日本在1972-1973年进入了创业投资的,于1975年专门建立了风险企业中心,以对创业投资企业进行初期培养。纵观世界各国创业投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创业投资在创造劳动就业、刺激GDP增长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创业投资也凭借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在全球化的市场中找到稳固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经济繁荣背后,有着创业投资睿智、灵活和实效的体现。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是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创业投资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创业资金来源,加快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化运作和政府推动,我国创业投资取得了较快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达720余家,项目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软件产业、新材料、生物产业、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应该说我国在发展创业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第一,创业投资的发展需要一些具有市场远见与胆识的投资企业,而我国中小企业历来有着强烈的抢占市场先机的冒险精神;第二,我国相对发达的民营经济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创业投资,将民间资金汇集起来,致力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第三,我国教育资源丰富,为创业投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软环境。

三、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障碍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在扶持创业投资方面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努力,但是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根本无法满足创业投资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3]。从国内外创业投资发展路径来看,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是促进创业投资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它不仅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而且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创业投资体系[4]。相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民间资金投资的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依然不高,由低档次、粗放型投资向高新科技、集约型投资的转变尚未完成。不少民间资金没有真正把握经济的长期走势与社会发展需要,没有把自己的资金投向与产业升级的方向、政府引导的目标结合起来,盲目投资房地产、民间金融以及稀缺性资源,既增大了投资风险,也加剧了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从制度和机制层面限制了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然而创业投资过程的高风险性、不确定性和结果的外部经济性大大弱化了民间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技术层面阻碍了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

四、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对策

(一)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

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鼓励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这对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5]。然而,相对于一般投资而言,民间资金创业投资更注重于时机选择以及环境成熟和规范度。为此,应该进一步制定有利于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合法权益;其次,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使用效率,平等对待各类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主体;第三,进一步规范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二)加快创业投资征信系统建设

创业投资征信系统建设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信用信息产品,使创业投资主体能够全面了解创业投资经营方以及创业企业的资信水平,从而防范创业投资风险,保持创业投资产业稳定发展[6];同时,通过准确识别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经营状况,保存其信用记录,有助于形成促使其重视保持良好信用记录的约束力。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征信宣传,大力培育征信市场。

(三)完善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

在创业投资产业运行过程中,中介服务体系担当了承接人和联络者的角色[7]。良好的创业投资中介服务体系意味着在本项目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了专门的、畅通的服务网络,使得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得到更为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市场信息、满足更为切实的投资需求。因此,应建立起政府、创业投资主体、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介服务平台。不仅使政府出台的引导创业投资加快发展的利好政策被创业投资主体更好的吸收,创业投资主体也能及时获得市场的最新动态以便于设计更好的创业投资方案。

(四)完善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良好的创业投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是带来资本收益和民间资金创业投资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应该根据我国创业投资的自身情况与特点,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对于市场准入制度要做到:其一,在准入执行过程当中要保障程序公开、公平和公正,而且要勇于接受外部监督;其二,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准入范围的扩张或缩小;其三,引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民间创业投资进行考核和评价,拒绝经营不善、资信水平不高的创业投资主体,欢迎和接纳投资能力强、防范风险水平高的创业投资主体。在市场推出制度上要努力架设创业投资的合理退出渠道,提高退出机制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五)完善创业投资的引导机制

要促进和完善创业投资的引导机制,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要完善创业投资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报酬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等来给予经营者薪金、股权、职权等,提高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和投资效率;第二,要完善创业投资的监督机制,通过创业投资内部和外部监督体系对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企业进行监管,使创业投资运营流程更为细致和透明,并努力维护投资主体的经济利益;第三,要借鉴委托理论,解决创业投资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创业投资主体更好的让渡经营权,使得创业投资经营方和创业投资企业拥有更好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第四,进一步加快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步伐,不断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融资担保等方式,引导和扶持民间资金创业投资发展;第五,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和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资金创业投资的融资支持;

(六)加强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管理

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努力为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产业提供科学的、定量化的风险管理手段,针对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特性及时提出风险规避策略,提高民间资金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水平,降低创业投资风险,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从而促进宁波市创业投资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结论:我国民间资金创业投资起步较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金融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加之创业资本市场体系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民间资金创业投资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维护投资环境等手段可以打破民间资金参与创业投资的制度、技术壁垒,可以很好地解决民间资金流向问题,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基金资助:宁波市软科学项目(2011A1023)

参考文献:

[1]黄先可,孟涛.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的中国创业资本系统研究.东岳论丛.2011.32(1):115-119.

[2]胡海峰,王佳.美国创业投资的若干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5(10):164-165.

[3]刘健钧.创业投资原理与方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赵志军,张晓晖,尹海英.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环境因素研究.经济纵横.2011.(11):57-60.

[5]钱野,林晔,周恺秉,沈悦林.杭州市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及其退出情况调查.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53-56.

篇3

【摘要】石油企I的项目投资管理的好坏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石油企业的项目投资管理不善将使得企业损失惨重,因此加强对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研究意义非常。本文主要阐述了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内容、问题以及对策,试图有效的促进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成功运行。

【关键词】石油企业 项目投资管理 问题与对策

随着当代石油企业的发展,由于项目投资管理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项目投资管理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然而目前我国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有着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内涵

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主要包括前期、过程以及事后管理整个过程的管理。做好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工作主要做好机会研究以及可行性研究。

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特点是具有技术要求极高,繁多的关键环节,周期比较长,干扰因素较多等,不同的石油企业经营模式的项目投资管理各有不同,主要包括战略计划模式、中央计划模式、财务控制模式、战略控制模式。首先是战略计划模式,英国石油企业大多数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由董事会作出计划以及目标,分公司自己提出方案,母公司作出子公司方案的预算,然后分公司负责执行以及汇报。其次是中央计划模式,这种模式操作是总公司设立计划以及目标,关键人物制定各种计划以及目标,分公司等下属机构负责执行,这种模式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石油公企业采用。再者,财务控制模式,美国以及西方石油企业多数采用这种模式。分公司提出包含预定回收利润的方案,总公司对方案以及利润目标进行审核,对给予分公司的资金。流量严格控制,使得财务实现最大化。最后是战略控制模式,壳牌集团就采用这种模式,总公司制定目标,分公司提出计划,然后总分公司讨论,总公司下达资金,分公司要保持向总公司汇报情况。

二、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选择选取几个典型问题进行阐述。

(1)石油企业总体思想观念比较滞后。很多企业管理者市场竞争以及效益意识单薄,企业不重视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过于注重投入规模而忽略了产出,不注重内涵而关注外延。

(2)缺乏比较严格的投资控制考核制度。很多企业仍然实行计划管理,各个单位不能主动提高待对项目投资管理的积极性,经常会出现通过少报投资费用来夸大经济效益,任意增加工作量,造成投资超支和浪费,而又缺乏严格的约束机制,权责利落实不清晰。

(3)不合理的目标和经济规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将标准设置过高,严重脱离油田发展的实际,将造价提得过高,项目建成没有充分利用,浪费资金。其次是盲目节约,将标准设置过低,制约技术发展,导致项目不适应发展的要求,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三、改进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对策

(1)健全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考核。首先要保证产能建设的完成,进一步要深入项目投资管理的成本管理。其次可以在原来的业绩考核范围中加入后评价结果,所谓后评价结果是一个反馈的信息渠道,加入后评价结果以后,这将为各个单位包括评估、设计、承担以及施工单位考核提供基础。

(2)提高石油企业总体思想观念。一方面要对相关人员包括管理者以及一般的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培训,转变他们落后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要落实风险责任的意识,进行项目投资管理的个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先定法人后定项目,法人相应的负责项目的计划、经营,实行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3)设置合理的目标。目标设置要合适,不要脱离实际,一方面防止目标过高导致资金浪费,造价过高以及重复现象产生。令一方面不要将标准设置过低,防止技术发展受到制约以及重复建设。

(4)实行动态管理项目投资费用。所谓项目投资费用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工、料、机等从投入一直到施工整个过程的控制,检查实际值与目标值偏离,一旦出现偏差要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应对。预算部要参与项目投资管理整个环节的控制,评价各个环节管理,做好细化工艺、投资预测、把好质量关、加强合同管理等环节。

(5)健全基本投资决策以及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加强前期工作,提高决策水平以及前期工作质量。其次是企业三年规划以及长期规划,从大方向上优化投资机构以及把握投资方向。再者是在实践过程中,完善管理的标准、设计、审批,各种估算以及预算。最后是结合实际,建全油田企业的信息系统,为投资管理提供详细资料。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管理实际上既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由于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改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很多的油田企业还没有将思维从计划经济的思维中转变出来,传统的控制体系很难满足迅速发展的复杂的现代经济活动,导致了在进行项目投资管理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因此,只有站在总体的角度,从全过程的方向上,才能把握好油田企业项目投资管理过程包括规划、设计、招标、投标、建设、评估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建立健全油田企业的整个体系,迈上更高的平台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为建设高校、健康、可持续、环保的石油企业服务,达到降低石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成本,最大化企业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倩,蔡毅. 国有投资型企业项目档案管理模式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2]黄欣欣.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 经营管理者,2016,(21).

[3]洪家泰.企业投资项目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探析[J]. 中国总会计师,2016,(07).

篇4

我国企业并购起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由于中国企业并购的规模和额度的快速增长,我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并购最活跃国家。1我国发生第一起企业并购事件发生在984年,自此以后我国并购活动呈现快速、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我国企业并购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这个阶段我国企业并购以半行政性、半企业性的特点开展。第二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中国成功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之前,这个阶段我国的企业并购大体以半市场化在进行。第三时期是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后,这个阶段我国企业并购迈入全市场化的转型整合期。但是我国企业并购也呈现出了各种问题,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对于我国企业并购持续稳健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国国内并购的金额少于于海外并购的金额,但二者的数量相差较大。且国内并购在2015年激增,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见图1;而2015年海外并购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也保持增长趋势,见图2。企业并购是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并购范围突破了所有制和地区限制,开始向多种所有制、跨地区方向发展,企业并购开始由以往的“政治任务”逐步转为以企业为主体,并开始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并购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

狭义的并购是指企业的合并、兼并或收购,广义的并购既包括企业的扩张、收缩,也包括企业中的资产重组以及所有权人结构的变化等。企业并购实际上是在企业控制权变动过程中,各方根据企业产权规定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个企业获得其他企业经营决策控制权的产权交易活动。

(二)企业并购重要性

1、企业并购的原因

企业并购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并且对经济格局产生调整优化,形成规模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多元化经营,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财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价值,产生更多地现金流入,带来有效益的投资机会。

企业并购最终目标是获取竞争优势,最大化股东权益,扩大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取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将竞争成本降到最低,通过收购转产,跨入其他行业。

2、企业并购对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并购的形式进行资源在配置,不仅能够弥补最初配置的纰漏,同时因为企业并购的投资期较短、更容易进入新的行业、易于重组企业产权结构等优势,可以在短期内促进我国产权结构、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的深入调整。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企业无论是寻求外部投入还是采取内部积攒,其所能够获得的资源都是不足的,相比之下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以及利用现有资源则具有相当大潜力,这成为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壮大的一条高效路径。尤其是优秀的并购案例,不仅是一种资本扩张战略,也是一种品牌延伸和扩张的战略,是打破资源有限性,使其有效流动的手段之一,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企业并购的风险投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融资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运营风险、资产风险及市场风险等。而针对中国具体情况,我国并购面临以下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并购主体出现“双元化”,政府进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政府主导问题依旧存在,政府意图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存在着违背市场规律的过度干预现象,出现并购主体“双元化”。在我国,政府时常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等手段鼓励或迫使企业进行并购,使企业并购难以形成自主进退、竞争选择的市场化机制,不仅限制规模还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并购的开展,并且阻碍了市场自身调节作用的发挥。

(二)并购政策不完善,相关的法制不健全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政府考虑到要保证社会安定,通常要求被收购企业的员工由收购方接收,这会导致并购收到抑制,而且并购在合法性和过程程序上都存在问题,这将直接造成幕后并购、隐性并购及不合理的关联交易的发生。

(三)并购中介组织的匮乏

具有足够专业水平的并购中介组织在我国市场上是十分缺乏的,尽管市场上仍存在了一定的并购中介组织,但我国并购缺乏实践经验,不仅要达到规范标准,而且要存在一些适当放宽的政策,因此,这样看来我国的中介组织还没有真正承担起从媒介、投资策划到融资服务的并购顾问业务。

(四)缺少并购资金的源泉

企业并购需要耗费相当大金额的资金,并购方企业通常无法支付如此大额度的现金,极有可能向银行寻求信贷帮助。在我国当前商行的制度环境下,银行信贷的力度不足以满足对企业并购的需要,使得我国企业并购不得不依赖内源融资,一旦并购所产生的费用远超于并购前的预计,则可能带来极大的运营隐患。

(五)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

市场发育滞后,产权流动性低。尤其是未上市公司的许多非证券化产权缺乏便利、合法的交易场所,已有的交易中心开放时间不定,交易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使参与并购的企业没有足够的“变现”、“退出”的渠道。另外,市场监管力度薄弱,规则不一致、不完善,尚不能完全达到“公开、公正、公平”的要求,经常会损失国有资产并损害股东权益。

三、企业并购的对策建议及其措施

(一)利用海外并购来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的大多数市场出现竞争激烈的格局,行业市场和局不合理的原因是“创业多,整合少”,运营效率不高,企业欠缺创新研发的动力。而中国大量的外汇储备极大的支持了对海外资产的购买,同时海外并购的机会也日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走向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可以把握机会,寻找优秀的国际合作企业,提高自身实力。

(二)发展中介机构,起引导作用

利用中介机构的影响,以产权为主要关联,形成资产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我们要结合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中介机构规范、健康的发展,使中介机构能够在发起并购、安排融资到确定价格等各环节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更多地获取目标企业的各项信息,降低并购的风险

做好事前财务尽职调查对于并购的顺利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及准确的判断。除关注资产分布、企业概况、发展趋势、人员、产业特点等,还要分析企业的或有事项,资产组成情况、有无财务风险,并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在并购中,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是并购企业的关键,降低并购风险的重要措施包括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许多公开信息之外且对企业有潜在重大影响的信息。

(四)建立健全相关企业并购政策体系

篇5

关键词:战略投资者;核心竞争力;并购;中部崛起

自2004年4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以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规范推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对提升湖南省企业治理水平,研发能力,从而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湖南省在中部崛起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机理分析

1.战略投资者的特征

战略投资者是指与对象企业业务联系紧密、以谋求长期战略利益为目的、持股量较大且长期持有、拥有促进对象企业发展的实力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与被投资企业从事相同的产业,或者有联系紧密的业务往来,或者二者所从事的业务具有一定的互补性;(2)追求长期战略利益,能够长期持股,非短期市场行为;(3)拥有促进企业业务发展的实力,能够形成规模上的放大效应或范围上的互补效应,或能够通过业务组合规避不同时期的市场风险;(4)持股量较大。一般而言,较多处于第二大股东或并列第一大股东,有些甚至可以处于控股或绝对控股、独资地位;(5)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到对象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不仅仅是单纯的金融资本,更应具有强大的产业资本背景,能够积极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和公司治理,甚至可以移植先进的管理和技术。

按照世界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的划分方法,投资者可分为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和公司投资者三种,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更有利于我们把握战略投资者概念与特点。

2.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和经济水平的效用分析

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是以企业并购为主要途径。其效用也主要体现在企业并购效应方面。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原因进行解释,认为:(1)企业横向并购主要追求规模经济目标,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目的。(2)企业纵向并购主要追求协同效应。Alchian、Crawford和Klein(1978)等认为企业通过纵向并购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可以利用专属管理能力,实现管理协同。(3)企业混合兼并主要追求多样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取得财务协同效应,获得税收节约(Nielsen和Melicher,1973)。此外,西方学者对企业并购原因进行解释还有金融创新与潜在价值低估理论,主要是Tobin(1977)的q值理论、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和Mitchell和Mulherin(1996)的全球化与外部冲击理论。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竞争力。企业并购能够提高效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由于并购双方管理能力有差异,兼并就能提高管理效率。(2)由于并购双方经济上的互补性、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合并成一家公司后,造成收益增大或成本减少。(3)企业并购可以将企业外部融资转化为内部融资,增加了财务协同,降低了融资风险。(4)企业并购提高被市场低估的企业市值。Healv,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发现,企业并购利润率的提高来源于资本运营水平和工厂、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Andrade、Mitchell和Stafford(2001)等研究发现,q值较高的公司并购q值较低的公司容易成功。Feliciano和Lipsey(2002)通过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在选择目标企业时,往往是在其具有比较优势,而被并购企业处于相对劣势。通过跨国并购,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挥比较优势。

第二,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就业水平。Barron(1999)在比较研究日本和美国经济发展发现,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缺少必要的刺激,日本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落到了美国的后面,经济增长缓慢。美国公司由于普遍受到企业并购威胁,纷纷进行公司重组,提高经营效率,吸收了许多科技创新成果,为20世纪90年代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Weston(1999)实证研究也发现,跨国并购对发展中国家生产率的提高也有正面作用,调查表明,日本跨国公司并购建立的亚洲子公司中有70%的利润增加,在拉美企业利润也上升了近75%。虽然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企业的减员和失业人数的增加。但应该看到,由并购而导致的就业减少只是一种短期的现象,在长期中,并购对就业的正面影响要大于其负面影响,但这也要取决于一国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弹性、技能熟练程度及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产生股东财富效应。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股东有不同的财富效应。Jensen和Ruback(1983)的研究显示,在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目标企业股东的收益率为30%,而在成功的兼并活动中,目标企业的股东收益率为20%。Janeil、Brickley和Netter(1988)概括了1962―1985年间663起成功的要约收购的结果,发现在成功的要约收购中,目标企业获得溢价的平均值在20世纪60年代为19%,70年代为35%,1980―1985年为30%。Schwert(1996)对1975―1991年间1814家公司的并购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在整个时期要约收购的收益率为35%。即使在不成功的并购中,目标企业的股东价值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Franks和Harris,1989)。

二、湖南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1.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现状分析

总体看来,湖南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与中部各省的对比分析看,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表现在:(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表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与中部各省比较,2007年湖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93亿美元,同比增长25.14%,跃居中部省份第一位;(2)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体规模迅速扩大。近年来,湖南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呈现跳跃式增长态势。据统计,2006年,湖南省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885亿元。目前,在湘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是广东,占据全省引进内资总额的半壁江山。广东、浙江、北京、福建、上海等地是我省内联合作引进内资主要来源地,2005年,五省市在湘投资占湖南引进内资的76%。与国内外形势相比,湖南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相关政策体制的调整,为湖南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保证和良好机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以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目标,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力度空前加大。以中央企业为例,中石油、中石化等一批资产达数百上千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都先后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并成功实现在境内外上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股份制改造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步伐。据悉,高盛公司和德国安联保险公司正在就投资10亿美元入股中国工商银行展开谈判,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联合银行也分别考虑出资25亿美元、5亿美元收购中国银行股份。而《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政策的出台,泛珠三角9+2区域协作机制的形成,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正式实施等,又加快了香港和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湖南作为中部省份,具有独特的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这些年来逐步改善的营商环境、高速成长的市场、优势产业的形成等,而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战略投资者选择的主要地区,给我们通过借助外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机遇。

(2)全国其他省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经验提供了借鉴也带来了挑战。上海市推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实行“三个收缩”:即纵向收缩运行层次,横向收缩管理跨度,点上收缩。有效的将地方企业国有经营性资产占全市经营性资产的比重由25%降到20%左右。深圳创造了政府决策、中介机构参与和企业为主运作的国际招标模式,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对深圳市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和食品总公司5家大型国企的国际招标改革顺利完成。江苏省委出台文件,明确规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以产权主体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国企改革,促进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的企业,保持国有独资,或在保持国有绝对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全国其他省份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经验为湖南省企业既提供了借鉴也带来了挑战。

2.引进战略投资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湖南省企业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1)非完全市场化,存在着很多非市场因素,存在寻租行为,导致相当一部分行为的短期性和急功近利性;(2)产权模糊,缺乏真正维护股东利益的有效主体。(3)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相当一部分行为并非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考虑,而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和成绩的短期行为。(4)政府行为不规范,存在直接过分行政干预和“拉郎配”现象;缺乏有效的外部环境,在企业资产评估、债权债务处理和专业人才方面存在不足。

三、湖南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1.遵循正确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基本思路和采取有效政府层面的对策措施。从指导思想上看,要认真贯彻实施湖南省委、省政府有关战略决策和部署,立足我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局,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和突破口,从企业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合理确定战略投资者引入的目标、方式与时机,分类指导,规范运作,培育壮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促进中部崛起。从政府层面的对策措施看,要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政策平台和服务平台;加大对外宣传;营造良好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2.确定优先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相关产业和企业。要优先引进产品、技术、市场、资金、管理和信誉突出的战略投资者,把主业特别是核心主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重点,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强做大核心主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重点产业领域应该是湖南有特色的行业和企业,如黑色冶金业、有色冶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工业、工程机械制造业、建筑建工业、酒店旅游业、石油化工业、纺织业、采掘业、高新技术产业。例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依托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继续深化与韩国LG合作,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引进欧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战略投资者,寻求在相关产业领域进行资本、技术、产品及研发合作。在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争取有所作为。

3.构建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权力结构有利于引进战略投资者。现代公司主要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董事会由内外两部分董事组成,在股东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公司的重大决策,是公司业务的执行机关和股东大会权限以外事项的决策机构。监事会监督公司管理层,确保企业的经营与制定的政策、程序和计划相一致,达到要求的经营标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权力机构可以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股东投票对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决策进行监督。

4.构建有效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外部治理环境。为了有效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还必须构建包括管理者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法律环境等方面有效的外部治理环境。管理者市场在维护战略投资者利益,促使管理者有效引进战略投资者决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Fama(1980)认为管理者行为会通过管理者市场反映出来。这种信息会影响管理者未来的职业前途,因此,管理者自然就会约束其引进战略投资者决策上过度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公司控制权市场和有关并购的法律环境促使管理者合理并购决策。公司控制权市场有效运转将激励约束管理者。当股东发现或预见到公司管理者决策失误时,市场反应会使公司股价下跌,这样的公司很容易成为收购对象。因此,构建有效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外部治理环境,这对于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湖南省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彬.公司的控制权结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8.

[2]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1):54-68

[3]刘平.国外企业并购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7):28-34.

[4]张俊瑞,李婉丽,周瑾.中国证券市场并购行为绩效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2(6):51-57.

[5]汪忠、曾德明等.西方机构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湖湘论坛,2006:70-72.

[6]湖南省国资委.湖南省属国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专题研究报告.2005年.

[7]Gaspar, J.-M., M. Massa, P. Matos, 2003. Shareholder Investment Horizon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INSEAD working paper.

[8]Lily Qiu_,2003. Which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Monitor?Evidence from Acquisition Activity. Yale ICF Working Paper.

篇6

关键词:企业 融资 投资 改善

投融资是指投资及融资这两种经济活动。投融资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在我国投融资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投资效益,还增加了企业进行融资的难度。影响企业目标收益的实现,并可能造成资金短缺的问题,最终触发财务风险。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并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利的影响。分析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改善路径,从而为我国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一、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投资

具体有一些几点例子:对市场需求错误的评估。企业在进行投资前,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只抓住表面需求,从而进行扩张生产规模的投资。但如果市场实际需求小于生产数量的话,就会造成风险;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再评估投资项目时,只根据管理层的主观意识,没有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最后投资项目风险性极高。盲目投资不仅会造成企业利益受损,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短时间内资金周转困难,酿成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投融资结构存在问题

投融资结构不合理也是企业投融资管理中存在的一点问题。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做到全面的优化发展。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技术升级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但企业在实际投融资中,没有进行全面的考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点,企业盲目追逐短期利益,不断的加大生产规模。在加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却忽略了产品质量的监控,导致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第二点,企业在进行机器设备的更新投资时,却忽略了对人才的培养。导致更新的设备缺乏熟练的操作人员,降低了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从而使投资产生的实际价值减小。第三点,企业在投资生产建设时,往往只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如增加生产流水线、增加基础工人等。然而,投资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升级同样对企业生产有着重大帮助。总之,大多数企业再进行投资时,注重单一方向的发展,虽然可能获得短期利益,但对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并且投融资的结构不合理还会导致企业达不到预期收益,降低资金的利用效率,严重的还会造成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是企业融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中小型企业中更为严重。由于中小型企业内部财务信息透明度差,产品竞争力小,企业经营稳定性低等原因,导致不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信用需求。虽然企业融资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融资手段,但由于融资渠道限制,导致融资相对困难。具体如下:外源融资的条件相对苛刻,并且利息较高,增加外源融资的成本;金融机构信用评估手续复杂,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且在资产抵押中,由于资产价值评估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并且资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抵押获取的贷款数额较少;中小型企业缺乏相关担保部门的合作,无法通过担保获得融资。总之,由于融资渠道的局限性,导致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限制着企业发展。

二、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问题的改善路径

(一)改善投融资结构

改善投融资结构是改善企业投融资管理的必要路径。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会降低投资的实际效益,阻碍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优化企业投融资结构可以参考以下四点措施:第一点,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建立完善的投资评估制度。对投资活动进行合理监控,对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实际价值进行有效评估。避免因为投资不当造成的投资风险。第二点,加强市场需求的分析,掌握市场需求量,合理分配资金进行相关生产。避免生产过剩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点,企业在加大生产力度的同时还要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想要占据更多的市场主动权就必须提高生产质量。第四点,优化投资结构,企业投资项目应该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的投资。

(二)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是现阶段中小型企业实现融资的必要路径。在过去的融资活动中,由于金融机构对中小型企业信用评估不完善,导致中小型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措施: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通过科学的内部审计来对企业财务信息、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内部管理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进行生产技术的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可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和升级,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提高;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制度,提高信用评估的灵活性,根据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从而降低融资风险,开拓融资业务规模。总之,只有不断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提高企业自身的价值,才能减少融资风险,降低中小型企业融资难度。

(三)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同样也是企业投融资的改善途径之一。当前形势下,市场环境对一些中小型企业极为不利。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导致融资困难和投资风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可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降低中小型企业融资门槛,减少融资成本。针对中小型企业开发适用的融资方式,从而避免中小型企业融资财务压力。第二,加强风险投资机构的建设,积极提倡对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第三,扩展融资渠道,促进信用担保组织的建设,从而减少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程度。

四、结束语

投融资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投融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实际收益和未来发展。现阶段在我国企业投融资管理中还存在盲目投资、投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优化投融资结构、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才能改善企业投融资管理,从而促进我国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王炎.企业投融资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36):92

[2]张东梅.企业的投融资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视野,2014(01):117

[3]李红.对企业投融资渠道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7):103-104

篇7

【关键词】委托理论风险投资启示

一、委托理论的发展和主要观点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

美国等由于发展风险投资历史较长,效果显著,即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凯伯和谢恩(CableandShane,1997)曾提出了一个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关系的合作博弈模型,但在模型中未考虑到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分工属性问题。L.吉本斯在《博弈论基础》中对以知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从信号博弈方面进行了模型构建和分析[13]。Gompers(1993)在其博士论文《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中认为: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和努力对风险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设计合理的机制可以使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回报主要取决于风险企业上市或被兼并收购时的股票价值,从而将风险企业经营团队(风险企业)的利益与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另一方面,风险企业经营团队在运营企业过程中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好处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将严重损害风险投资企业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在合同中将一部分控制权配置给风险投资企业(且与所有权配置无关)以提高投资效率,即通过设计合适的金融工具作为筛选和激励的有效手段。[14]另外,萨尔曼(Sahlman,W.A,1990)、勒纳(lerner,1994)、J.lerner和RodneyClark等也对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

(二)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学者已开始吸收委托理论的成果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姚佐文(2001)在《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中指出,风险投资中的控制权分配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以及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个人利益,并通过模型分析了风险投资合同中控制权的分配和转移,认为控制权尤其是剩余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且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是可分离的,且不必完全对应。[15]黄美龙(2001)在《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中,详细地分析了风险投资中的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的治理机制,并比较分析了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制和风险企业治理机制的异同。认为政府作为我国风险投资主体,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必须改变我国风险投资主体为民间机构或个人,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16]张帏和姜彦福(2003)在《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中指出,“所有权必须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原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风险企业中的实际现象。基于风险投资的特点和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特性,利用Tirole(2001)模型分析了风险企业常常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原因,并引入连续控制权变量,对此模型进行拓展,导出风险企业为了获得风险投资所必须放弃的控制权的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风险企业融资时经营团队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数量、运营企业时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大小、经营团队声誉好坏等重要因素对风险企业中控制权配置的影响,认为:从静态来看,风险企业经营团队控制权随所拥有的非人力资产的增加而递增、随运营企业的个人非货币收益增加而递减;从动态角度分析,随着风险企业经营团队人力资本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资产,其必须放弃的控制权将相应减少。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风险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配置特征及其原因,提出风险投资中采取的治理机制应当是特殊的相机治理机制,即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发展绩效和运营状况以及风险企业经营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配置控制权。[17][18]田增瑞(2001)在《创业资本在不对称信息下博弈的委托分析》中提出,在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企业之间,风险投资企业应承担无限责任,并应建立信誉机制,风险投资企业和企业之间应签订可转换优先股的契约,以转移风险。[19]南立新和倪正东(2002)在《中国风险投资企业与创业者之间的委托问题及解决方案》中,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考察,认为委托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签约前隐藏信息和约后隐藏行动,提出的具体解决办法是:进行尽职调查;投资协议制约;分阶段投资等。[20]另外,俞以平和张东生等人对风险的控制和激励也进行了研究。

二、一些启示

根据委托理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现状,本文认为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如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则更好地分析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

(一)从风险和分担的角度来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

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借鉴委托理论关于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从人的风险控制及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内容集中于风险投资企业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局限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配置、人(风险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如何通过投资前的尽职调查来消除和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等方面,却忽视了风险投资高风险特性下的委托关系形成和维系机理,缺乏对风险投资整体运作模式的系统分析,特别是对风险投资的整个委托关系中的风险问题这根主线的作用,这样,对风险投资中委托关系的研究不能区别于一般产业投资过程中的委托关系,对实践缺乏相应的指导作用,因此,从风险投资的风险和分担角度出发,有助于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形成的前提即对高风险的逐级和分担,与利益主体在关系过程中风险控制与激励相结合,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解释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特点对风险投资运行效率的作用,抓住了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实质,明确了各利益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

(二)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从风险和分担角度研究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问题,应看到风险的逐级转移和释放是一个完整的链式结构,因而,研究的范围应将投资者到风险企业的风险过程纳入研究,侧重于A级和B级各自的关系特点,以及与整个关系链条的关系的研究,以阐述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特点。从研究对象上而言,为适应风险、分担及提高投资效率的需要,各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及相互作用关系来适应风险的转移和分担的过程,说明了对风险效率的改善和提高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所以,研究的范围和对象应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到风险企业的完整关系链,个体对象是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样,为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提供了明晰的研究载体。

(三)研究方法

国内外学者们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国外的发展环境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国内发展风险投资事业也远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涉及风险投资的相关资料数据较难以获得,因而,国外纯理论的研究不一定完全适应我国的具体制度环境,实践的经验通过运作比较的方式给予我们启发,所以,在系统对风险投资的委托关系研究中,可考虑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式,采用一定的调查、统计等方法,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风险投资实践,在研究风险投资委托关系的共性下,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我国风险投资中的委托关系特征及关系的行为过程。

(四)研究内容的扩展

1、在考虑风险条件下,将投资者、风险投资企业和风险企业这三个“黑箱”打开,对风险的效率传递机制问题及各种委托关系路径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2、研究风险投资效率与委托的风险效率相关性。委托理论在风险投资中的运用和研究,是企业内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的拓展,应层级委托关系的效率对风险投资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委托关系路径下效率问题。

3、对委托人和多人进行探索性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企业也可能出现“委托人缺位”、“激励机制缺位”等问题,对风险分担的影响将决定风险效率的传递机制问题。多人可能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关联产业内企业,或是具有产业链关系企业,或是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分别选择问题,其相互作用机理,关系效率及相互监督成本等系列问题,及可能存在的“人缺位”问题等,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Holmstorm·Bengt,1998.ThefirmasaSubeconomy.MITworkingpaper.

[2][3][4][5]均译载自《企业的经济性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李春琦和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6

[7][8][9]均译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纬《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兼评崔之元和周其仁的一些观点》《经济研究》1996、9

[11]徐新邱菀华(1998)《委托—理论中自然状态的不确定性对最优契约影响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

[12]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P167-2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L·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Gompers,1993《理论、结构和风险投资模式》译自“TheTheory,Structure,andPerformanceofVentureCapital(Funding),Ph.D.thesis,HarvardUniversity.”

[15]姚佐文《风险资本家与风险企业家之间的控制权分配和转移》《预测》2002.1

[16]黄美龙《美国风险投资治理机制及借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硕士论文(2001)

[17]张帏和姜彦福《风险企业中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研究》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2003、3

[18]张帏《基于创业企业家人力资本特性的创业投资制度安排研究》2001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篇8

【关键词】 债务期限结构;股东―债权人冲突;股东―管理者冲突;投资行为

关于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已非常丰富,但学者们大都从负债总量上探索两者的关系,忽略了不同债务的异质性。其实不同期限的债务利息成本不同,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不同,对投资决策的作用机制也有差异。本文立足于成本理论,对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行为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求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西方学者的理论研究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企业存在两种利益冲突,即股票融资引起的股东―管理者冲突和负债融资引起的股东―债权人冲突。围绕这两类冲突,经济学界认为,与长期债务相比,短期债务成本更低,可缓解股东―债权人冲突引发的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问题,并通过控制自由现金流调节股东―管理者冲突来减少过度投资行为。

(一)缩短债务期限能抑制投资不足问题

企业的融资结构由债务和权益组成,因此盈利项目的投资收益将由债权人和股东分享。Myers(1977)指出若债权人享有投资项目的大部分收益,而股东不能获得最低回报,则即使该项目的净现值为正,股东也会拒绝,这就是投资不足问题。企业未来的投资机会可被看成增长期权,越是高成长性企业,股东和债权人在执行期权时引发的投资不足问题越严重。这可靠缩短债务期限来解决。因为若债务期限在增长期权到期前结束,则原有债权人无法分享新项目的收益,股东的投资动机就不受影响,所以拥有较多成长机会的企业应更多地使用短期债务,即缩短债务期限能控制投资不足问题。

(二)缩短债务期限能抑制资产替代问题

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在债权人的固定求偿机制和股东有限责任机制作用下,股东往往偏好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而放弃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这就是资产替代行为。Barnea、Haugen和Senbet(1980)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关于公司质量的信息在债务到期前披露,将减少财富从股东向债权人转移,即缩短债务期限可降低成本。由于短期债务的价值对企业资产风险变动较不敏感,且需定期还本付息,这将迫使股东放弃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即缩短债务期限能控制资产替代行为。

(三)缩短债务期限能抑制过度投资问题

Jenson(1986)指出,自由现金流较多时,经理为寻求与投资规模相关的个人私利,会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将资金投资于非盈利项目,这就是过度投资。而发行短期债务可抑制过度投资动机,因为短期负债偿还频率高,能经常削减自由现金流,增加企业的破产风险,使经理面临更多监管,进而激励其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作出投资决策,缓和其与股东的利益冲突。Hart和Moore(1995)将债务分为“软”债务和“硬”债务,经理对可延迟支付的“软”债务的使用有很大处置权,但却不能随意使用不可延迟支付的“硬”债务,因此自由现金流充裕的企业应发行更多短期债务,即缩短债务期限能抑制过度投资行为。

二、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对债务期限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说进行了经验研究,并从企业成长性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投资行为的机制,鉴于杠杆比率和债务期限结构对投资的影响不是外生的,因此对内生性问题的不同考量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未考虑内生性问题的研究

Mitchell(1993)、Barclay和Smith(1995)发现,成长机会多的企业更多采用短期债务融资。Guedes和Opler(1996)检验了美国企业信用等级对债务期限的影响,同样发现债务期限和成长机会负相关。Parrino和Weisbach(1999)发现,债务期限越长,股东―债权人冲突越严重,成本越高;短期负债多、长期负债比例低的企业,基本没有股东―债权人冲突引起的成本。Ozkan(2000)用广义矩估计法考察了英国非金融行业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发现成长机会多的企业更依赖短期债务,有力支持了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机会负相关的假说。

(二)考虑到内生性问题的研究

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债务期限和杠杆率决策往往同时进行,两者相互影响。鉴于此,一些学者将债务杠杆决策也纳入企业债务期限问题的研究中来,实证结论莫衷一是。

⒈债务期限与投资机会负相关。Goyal、Lehn和Racic(2002)检验了成长机会变化对公司债务的影响,发现随成长机会下降,公司将提高负债水平、延长债务期限。Johnson (2003)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发现企业在缩短债务期限、减少投资不足问题的同时,将降低财务杠杆比率来避免流动性风险。Iannariello、Morsy和Terada-Hagiwara(2007)以泰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专门针对固定资产投资研究,发现固定资产留存率随短期债务增加而降低,同样证实了债务期限与投资负相关。

还有学者区分不同成长性的企业进行研究:Aivazian(2005)发现,债务期限结构对投资决策有显著影响,控制整体负债水平后,高成长性公司的长期债务和投资显著负相关,低成长性公司债务期限和投资的关系不显著。首次解释了债务期限对不同成长性企业投资的影响;Billett、King和Mauer(2007)发现短期债务能减轻股东―债权人冲突,并且这种机制在面临较严重的股东―债权人冲突的高成长性公司中更重要,拥有更多成长机会的公司应发行更多短期负债。

⒉债务期限与投资机会并非负相关。Stohs和Mauer(1996)发现,债务期限与公司成长机会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增长型期权多的企业,因杠杆率低,未靠调节债务期限结构来减少行使期权引发的利益冲突。Antoniou、Gnney和Paudyal(2002)在考察英、法、德三国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决定因素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其中英国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机会显著正相关,而法国和德国企业两者间的关系不显著。Scherr和Hulsurt(2001)也没有发现增长型期权显著影响债务期限结构证据。Elyasiani、Lin和Liang(2002)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单一方程估计结果支持投资不足假说,但在联立方程模型中,债务期限结构与成长机会间的负相关关系消失。Cai、Fairchild和Guney(2008)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的决定因素,控制内生性问题后发现成长机会对债务期限的选择有重要影响,增长机会多的公司,为避免盈利项目被清算的风险而青睐于长期债务。Highfield(2008)检验了高成长性的企业,如具有高市盈率和高投资回报率的高科技企业使用短期债务来控制问题的理论,发现债务期限和投资回报率仅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市盈率不相关。Deesomsak、Paudyal和Pescetto (2009)发现,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结构无关,债务期限并未用来削减投资不足问题。此外Childs、Mauer和Ott(2005)认为,短期负债由于对公司价值变化更不敏感并能经常对债务重新定价,所以既能减少投资不足动机,也能减少过度投资动机,即债务期限与投资机会可能负相关,也可能正相关。

三、国内研究现状

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方面基本是借鉴西方已有理论,仅有少数学者对成本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

(一)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不足问题的实证检验

肖作平(2005)、胡爱军、熊正德和谢赤(2006)发现,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选择短期债务可避免投资不足问题,但是他们都未考虑内生性问题。而肖作平(2007)、杨胜刚和何靖(2007)在杠杆率和债务期限内生的前提下,发现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负相关,支持了减少长期债务抑制投资不足问题的预测。

以上研究为缩短债务期限能减轻投资不足问题的观点提供了证据,但也有研究不支持此论断。韩德宗、向凯(2003)考察了我国医药、生物制品行业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发现投资机会多的公司并未更多地利用短期负债,我国上市公司在解决投资不足问题上,并未利用债务期限工具。袁卫秋(2005, 2006)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尽管债务期限偏短,但动机并非是为克服投资不足行为。童盼(2005)发现,短期负债与投资规模显著负相关,股东与长、短期负债债权人都有利益冲突,短期负债并未减少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问题。

(二)债务期限结构与过度投资问题的实证检验

王艳辉和杨帆(2007)在对东北上市公司的研究中发现,长期负债对过度投资有强烈的约束效果,短期负债的约束效果不明显。陆正飞、韩霞和常琦(2006)发现,新增长期负债与新增投资正相关,企业当期新增长期负债越多,综合财务风险越大,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财务危机条件下,企业通过过度投资将风险转嫁给长期债权人。而王治和周宏琦(2007)发现,短期负债并未减轻投资不足问题,但能抑制过度投资问题,并且抑制非国有控股企业过度投资的作用要大于国有控股企业。

(三)区分成长性不同企业的分组检验

杨兴全(2007)在控制内生性因素后,发现短期债务和成长性与债务融资比例显著负相关,但没有证据显示高成长性企业通过选择短期债务缓解其问题。朱磊(2008)发现,长、短期负债均与投资规模显著负相关,分组后发现,长、短期负债均加剧了高投资增长机会、低内部现金流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短期负债并不能抑制低投资增长机会、高内部现金流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刘新(2008)同样发现,长、短期负债均与投资规模显著负相关,结论支持投资不足的成本由长期债务引起的假设,但不支持短期债务减轻投资不足的假设。排除内生性因素后,短期债务在高、低成长性公司都与投资负相关,随短期负债增加,投资不足问题并未解决。朱优红(2007)发现,短期负债在高成长企业可降低资产替代动机,在低成长企业能控制投资不足问题。郭蓉蓉(2006)发现,短期负债与投资支出显著负关,长期负债与投资支出显著正相关。在分组检验中,高成长性企业短期负债对投资支出有抑制作用,长期负债表现了支持作用;低成长性企业长期负债与投资决策无关,而短期负债约束过度投资。李蓉蓉(2006)发现,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显著负相关;控制总体杠杆水平后,低成长性企业债务期限越长,投资越少,高成长性企业债务期限与投资关系不显著。

四、结论与启示

西方学者研究表明:短期债务可减少股东―债权人冲突引起的投资不足和资产替代问题,也可控制股东―管理者冲突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债务期限结构与投资究竟是负相关还是正相关,取决于哪种作用居主导地位。对此,学者们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因为变量的选取、指标的定义、模型的选择、样本的采集以及各国资本市场的差异都会对结论产生影响。单就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度量而言就有多种方法:Barclay和Smith(1995)用的是三年以上的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Ozkan(2000)用的是一年以上的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Guedes和Opler(1996)用的是新发行债务的期限;Stohs和Mauer(1996)则用的是企业各种债务期限的加权平均值。从国内研究现状看,许多研究结果与西方的理论假说相悖,认为短期负债并未抑制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问题。这可能是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体制中,企业所处的特殊制度环境造成的。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短期负债被长期占用的情况,长、短期负债并无实质差别,短期负债给企业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并不大,同时银行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使短期负债给企业带来的再融资压力也较小。短期负债的成本并不显著低于长期负债,致使其治理机制失灵。西方的成本理论,能否解释我国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有待结合我国企业特殊的外部环境来研究。

笔者认为,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展开:(1)在分析框架上,将委托关系和外部环境整合起来。目前的研究忽略了所得税、利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周期波动等的影响,这些因素结合具体的金融环境分析,将使结论更有实用价值。(2)在研究视角上,深入地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展开。目前研究大多以股权分散为背景,其实股权集中与大股东控制普遍存在,基于此的研究有待丰富,并可考虑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分析,现有研究假定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保持不变,而它们的改变将引起成本的变化,在二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研究更贴近实际。(3)在样本选择上,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到研究视角中来。现有研究多以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为背景,而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别,这使问题的严重性、信息不对称程度、破产程序也不尽相同,将研究视角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统计方法外,可尝试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这些方法有助于了解管理者的具体决策动因。

【参考文献】

[1] Billett, M. T., King, T. H. D., Mauer, D. C.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oice of leverage, debt maturity, and covenants[J].Journal of Finance,2007,62(2):697-730.

[2] Scherr, F. C., Hulburt, H. M. The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of Small Firms[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1,30(1):85-111.

[3] Cai, K. L., Fairchild, R., Guney, Y. Debt maturity structure of Chinese companies[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08,16(3):268-297.

[4] Highfield, M. J. On the Maturity of Incremental Corporate Debt Issues[J]. Quarterly Journa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8,47(2):45-67.

[5] Childs, P. D., Mauer, D. C., Ott, S. H. Interac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The effects of agency conflic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 76(3):667-690.

[6] 童盼.负债期限结构与企业投资规模――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5(5):93-101.

篇9

关键词:创业投资;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引言

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国内也被广泛翻译为风险投资,但苏启林等人认为将Venture Capital译为创业投资更符合其内涵。刘健钧博士(2004)对创业投资的概念界定为:所谓“创业投资”,系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以期在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即通过股权转让实现高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运营方式。创业投资起源于二战之后。二战期间产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军事应用上。战后,这些技术开始转为民用,而此时依靠这些技术应用发展起来的民用型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权益性资本。一些富有远见的先行者开始进行投融资领域的创新活动。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成立,标志着有组织的创业投资活动的诞生。美国创业投资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对创业投资的实践探索,至今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但创业投资的真正兴起是在1998年之后。1998年3月,民建中央向九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提交了议案,提出“大力发展中国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业投资由此才引起了我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王晓津,2005)。所以我国的创业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种种的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学者对我国创业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明示学术界对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具体实施进行的思考。

笔者对我国创业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政府在创业投资中扮演的角色问题;二,税收方面问题;三,退出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四,其他方面的问题。

二、我国创业投资存在问题

1.创业投资中政府的角色

我国目前创业投资机构基本都属于国有企业,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外资和私人创业投资相对比较发达外,其他省市地区,都是以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为主,甚至没有相应的私人机构或者中介服务机构。对于国家政府能否直接介入创业投资,国内大部分学者持有否定的态度。辜胜阻等人(1999)认为,创业投资是一个竞争性极强的领域,政府不宜进入这一领域,充当主要投资者,这与政府进行的机构改革的思路不相符合。而且政府的介入,还会压制民间的投资积极性。而樊五勇(2001)则认为,政府为创业投资提供源头,拨款的方式是通过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基金方式,要争取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苏启林(2005)研究了以色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创业投资成功经验,认为在创业投资的初期发展阶段,政府应该直接出资扶持创投的进一步发展。郝旭东等人(2008)认为,政府在创业投资中的作用主要是发挥扶持、引导功能。

2.税收问题

(1)基本的税收政策方面的讨论

税收激励政策是各国政府扶持创业投资发展采用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税收政策来鼓励创业投资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还处于创业投资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些政策还显现得很独立、不完善、没有体现组合配套的效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张德芬(2003)指出了我国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目标出现偏差,创业投资政策比照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黄凤羽(2001)认为,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的设计分为对创业企业与创业投资机构的优惠两类,针对不同的目标,税种设计也应该不同。冯冰(2003)认为,我国的创业投资税收激励政策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消除或减轻创业投资的双重征税;二,调整投资所得适用的税收政策;三,完善加速折旧、费用扣除等间接扶持措施。对于利用国外创业投资的政策,骆祖春(2007)认为,应该缩小内外投资者的税负不公差距,公平内外创投企业的再投资税收待遇,可考虑给予内资创投企业再投资同样的退税待遇。建议对中国籍纳税人从创投企业的红利所得给予暂免征税待遇,因为红利(送红股)只是属于未实现的期权,只有在其发生转让或交易实现时才能取得现实收益,对未实现期权征税是重税负的一个表现,当今世界上很少国家针对红股征税。

(2)国家新出台创业投资税收政策讨论

2007年2月15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刘健钧指出,该通知体现了5个原则:一,税收优惠方式适应创业投资特点;二,税收优惠环节适应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体系国情;三,税收优惠力度适中;四,税收优惠条件体现鲜明的政策导向性;五,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不影响创业投资企业可以自主投资各类未上市创业企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仍然存在有待于弥补的几点缺陷:一,《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虽然要求用于申报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的“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的投资期限为2年以上(含2年),但由于抵扣额度并不与投资期限挂钩,因而不利于激励对企业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二,《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所明确的应纳税所得抵扣仅仅是针对创业投资企业,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者并没有税收优惠。三,虽然《创投企业管理办法》规定创业投资企业可以按公司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设立,但由于按照新修订的《合伙企业法》,合伙企业本身不再作为纳税主体,而是在合伙人环节分别缴税,因此《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所明确的在创业投资企业环节核定应纳税所得抵扣额度的做法,对以有限合伙形式设立的创业投资企业没有意义。

3.退出机制问题

创业投资在其发展中需要有一个资金筹集、投资、退出、再投资的循环过程, 在这个循环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是能否顺利地退出所投资企业。目前, 没有好的退出渠道是制约我国创业投资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周新玲,2007)。房汉庭(2007)认为,如何看待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非常狭隘的认识:创业风险投资项目的IPO 以及专门为其配备的创业板市场,似乎没有项目的 IPO 就不能有效退出,没有有效的创业板市场就没有大规模的项目 IPO发生。他还指出创业风险投资退出市场是多层次的且在不断创新的。(1)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市场退出;(2)战略投资人退出市场;(3)创业企业家回购市场;(4)OTC市场、创业板市场以及主板市场;(5)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直接 IPO市场。

倪正东(2008)研究了我国1997-2005年的退出数据发现,退出回报与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正相关,投资规模越大退出回报率越高,投资时间越长投资回报率越高;内部收益率和投资项目是否是高新技术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现阶段在中国投资高新技术行业的回报优势并不明显,很多传统但处在成长的细分市场的投资项目回报也相当可观;在成功退出项目中,外资创投并不一定比本土创投回报高;创业投资发展较好的地区,退出回报率高,比如北京、深圳等地区。

三、简要评论

我国创业投资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相当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国内学者从各个角度对我国创业投资进行了剖析和审视,对我国的创业投资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立足全国,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创业投资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很少有研究从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出发,提出该地区适合的创业投资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其中很大部分的原因,笔者考虑是因为地区创业投资的数据难以收集和整理,对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笔者认为,针对地区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一个地区区情的创业投资方略对促进创业投资在我国的发展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周新玲.我国创业投资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7(21):131-133.

[2]刘健钧,孔杰,王力军.正确认识有限合伙的作用——关于私人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组织.

[3]形式的思考[J].中国科技投资,2008(08):61-64.

[4]樊五勇.风险资本市场研究.2001.

[5]张德芬.风险投资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税务与经济,2003(04).

[6]黄凤羽.税收政策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若干思考[J].财经经济,2001(12).

[7]冯冰.关于促进风险投资政策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3(02).

[8]刘健钧.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税收政策解读[J].中国科技投资,2007(04):53-56.

[9]黄媛媛.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税收优惠制度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31-32.

[10]骆祖春.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2):7-9.

[11]房汉廷.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中的七大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7(04):3-10.

[12]倪正东,孙力强.中国创业投资退出回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04):48-56.

[13]李洁.当前我国创业投资面临的十个主要问题[J].理论前沿,2008(19):42-44.

[14]郝旭东,欧阳令南,张新安.创业投资中政府政策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44-345.

[15]苏启林.创业投资政府支持政策设计200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篇10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equity)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私募股权投资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表面上看,美国法律开始允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才得到迅猛增长。但实际上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投资者由直接投资转向通过专业化投资中介进行投资,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数据显示大约80%的私募股权投资是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的。伴随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类新型金融中介组织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有的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文献大多从实务操作的层面展开,鲜有文献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研究,更缺乏对其存在性以及治理机制的经济学分析。对于这一新型的金融投资中介,需要从理论上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种金融中介存在的经济学原因。对上述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私募股权投资的本质特征,推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业的健康发展。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性的经济学分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要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存在性问题,首先要研究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私募股权投资主要是针对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投资者等所持有的企业股权实现价值增值后再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投资的高风险性和专业性。具体表现为:

1.投资期限长,流动性差。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实业投资,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实现价值增值需要时间,难以在短期内调整投资组合;私募股权投资的投资对象主要是非上市企业股权,往往不存在公开的股权交易市场,投资者大多只能通过协议转让股份,投资缺乏流动性。

2.投资对象的风险性高。私募股权资本所投资企业,不论是处于初创阶段的创业企业,还是需要重组的大型企业,或者是处于急需资本快速发展的企业,都蕴涵着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投资的专业性强。私募股权投资对投资者的要求较高,投资者必须对所投资企业所处行业有深入了解,而且还须具备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这样投资者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有能力对所投资企业实施监督。此外,为实现所投资企业的价值增值,往往还需要投资者利用自身的专长、经验和资源向其提供必要支持。

4.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严重委托—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普遍现象,但该问题在私募股权投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贯穿于投资前的项目选择、投资后的监督控制等各个环节中。投资者在事前选择投资项目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其很难对所投资企业做出准确评估,企业家或经理人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但他们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夸大正面信息、隐匿负面信息来提高对企业的估价,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在获得投资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企业家或经理人奉行机会主义政策从而可能损害外部投资者的利益。

私募股权投资的上述特点使得单个投资者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成本非常高,必须支付大量成本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筛选和监督控制。由于投资规模大、期限长、流动性差、风险高、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外部融资非常昂贵甚至变得不可能。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性的分析

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的金融中介,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缓解了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投融资成本,提高了整个市场的效率。下面从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等方面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性问题进行讨论,从中揭示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投资中介存在性的经济学原因。

1.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率。GurleyandShaw(1960)、Chan(1983)、AllenandSantomero(1998)等认为金融中介通过分工、专门金融技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单个投资者而言,由于投资所伴随的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需要支付更高的搜寻、评估、核实与监督成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集合投资方式,能够将交易成本在众多投资者之间分担,并且能够使投资者分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好处。相对于直接投资,投资者利用金融中介进行投资能够获得交易成本分担机制带来的好处,提高投资效率,这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的最基本原因之一。

2.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许多文献对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机构存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例如,LelandandPyle(1977)是最早将信息不对称引入到对金融中介存在性的研究中的经典文献,他们认为交易成本涵盖的范围太广了,它不能成为惟一的原因,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使金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应该成为解释金融中介存在性的一个基本原因。Diamond(1984)认为金融中介是通过充当被委托的监督者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私募股权投资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该问题贯穿于投资前的项目选择和投资后的监督控制各个环节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的投资中介,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要减少信息不对称则要求投资者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投资后的监督控制。这些活动如果由多个投资者分别进行,则可能存在重复行动导致调查和监督行为的过度产生,这一方面造成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则会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而不能有效得激励投资者进行调查和监督,导致效率低下。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人通常由对特定行业富有相当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产业界和金融界的精英组成,他们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与经验积累使他们在选择、管理、监督所投资企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他们在信息生产与处理上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成为投资者的人。他们通过投资前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投资后的监督控制,可以缩小信息差距,并且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和规模效应降低监督成本。

3.解决了公司治理中传统的委托—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投资中介机构的实质是用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替代了投资者与所投资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投资者做出这样的理性选择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投资者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成本要低于直接监督企业经营者的成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单个投资者可能不具备专业化的投资技能,其单独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成本非常昂贵;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可以通过与基金管理人之间形成特定的契约关系和组织结构,对基金管理人的行为和利益分配在事前做出明确的规定,降低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通过声誉机制和报酬激励机制解决中介机构信息生产的可信赖性和自我监督的问题。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解决与所投资企业之间的委托—关系上相比单个投资者更具有优势。首先,可以发挥基金的资金规模优势,它们一般对所投资企业拥有控制权,因此能够对企业形成更有力的监督。其次,基金管理人能够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通过设计不同的金融工具、资金供给方式,以及制定复杂的合同条款,甚至直接参与管理来对所投资企业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减轻二者之间的委托—问题。

4.分散投资风险,发挥风险管理优势,提供价值增值。从风险角度解释金融中介存在性的理论认为金融中介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优势。比如,DiamondandDybvig(1983)提出的DD模型分析了金融中介在防范因消费需求的意外流动性冲击造成的不确定性方面所具有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为“熨平”这种不确定性对投资与消费跨期交易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此外,Santomero(1984)、Chant(1989)、Merton(1989)、AllenandSantomero(1998)也从风险管理角度诠释了现代金融中介的存在性。对私募股权投资而言,由于投资规模大,单个投资者很难实现分散投资。并且分散化投资会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成本,例如投资者可能不得不减少在某个企业中的投资比例,从而使得投资者对该企业的控制减弱,或者投资者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对不同的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取的是集合投资方式,它可以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项目、不同产业的项目的投资来分散风险,因此投资者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一投资中介进行投资,除了获得成本分担的好处外,还能够得到分散投资风险的好处。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复杂的委托—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般性委托—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特殊问题,即存在更为复杂的委托—问题。

首先,与证券投资基金相比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面临的与基金管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前者主要以公开交易的有价证券为投资对象,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加公开和完善,投资者可以利用公开信息对基金的业绩做出评价,投资者可以方便地“用脚投票”,这些因素都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经理形成有效的约束。而后者由于投资对象主要是非上市企业,缺乏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在信息方面对投资中介的依赖性更强,对投资业绩的评价更为困难,投资流动性低下使得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成本很高甚至难以实施,投资者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经理的约束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