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评估公司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评估公司管理制度

篇1

为了规范信贷业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上级行有关精神,我部推荐湖北嘉信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为我行合作伙伴,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该公司基本情况

××××信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原为××××信达资产评估事务所,20****年因经营规模的扩大变更为××××信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经湖北省财政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土地局)批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成立的经济鉴证类专业性中介服务机构。公司位于×××市朝阳中路文贸乐园南侧,法定代表人为×××,公司注册资本:贰佰万元,营业执照号:,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范围:资产评估;房地产价格评估;土地价格评估;房地产咨询、中介;旧车价格评估;车辆损失评估;保险公估;工程造价咨询;资产评估业务培训。

××××信达的执业资格众多。目前拥有《房地产估价资格证书》《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土地评估机构资质证书》《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资质证书》及我市唯一的《湖北省涉案物品价格评估机构资格证》等资格证书,成为××地区各种评估(咨询、审计)资质最全的专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

二、公司的优势

1.规范的公司化管理和质量控制。××××信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原为××××信达资产评估事务所,20****年3月,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正式变更为××××信达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公司在承继原××××信达良好管理经验的同时,以企业组织形式变更为契机,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资产评估及造价咨询工作人员自律守则、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评估人员考核考评制度、客户回访制度、评估(咨询)报告书三级复核制度以及评估(咨询)工作风险控制制度等,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了出具报告的质量。

2.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信达聚集了一大批执业评估师和各类技术专家。现有注册房地产估价师9名、注册土地估价师10名、注册资产评估师8名、注册造价工程师8名、注册会计师1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经济师2名,以及各类精通机械设备、电子技术、土建安装、财务管理等技术人才16人,员工均为大学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3人。同时还长期聘用一批经验丰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以高、中级职称人员为主,其他人员为辅的良好的人员结构层次。目前在××地区,××××信达各种评估资质最全、人员综合素质最高的专业评估机构,在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3.公司内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工作质量高。公司评估师××××于20****年4月成为首批××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专家委员会的委员,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信达的房地产评估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公司定期组织员工分析宏观经济走势,及时搜集有关行业信息,对信息进行甄别处理,调整相关评估数据,20****年底,针对目前房地产估价行业中基础数据不全,影响评估精度的问题,我公司通过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专项调研,组织人员搜集资料,通过对有关数据进行筛选、量化,建立了房地产行业信息基础数据库,并随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及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进行更新,成为我市首家拥有较为完善的专业数据支持的估价公司,这将极大的提高公司的报告质量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大,公司也加强了硬件的投入,目前已接通了宽带网,建立了公司局域网,拥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设备共计20余台套,硬件水平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向客户交付报告的时间;同时还提高了报告质量。

4.诚信为本、优质服务。房地产评估属于第三产业,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公司的宗旨。作为一个专业性中介机构,公司在从业过程中始终坚持诚信为本、竭诚为客户服务。公司要求业务人员时刻替客户着想,帮助客户做好评估前的基础工作,评估中与客户密切合作,想方设法维护客户的利益。公司业务人员敬业精神强,业务娴熟,讲究时效。一旦接受委托,立即制订方案,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大量应用现代化手段,高速高效高质完成评估任务。

三、与我行合作情况

该公司自成立起就与我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一批金融、法律、管理、工程技术等业界著名的专家、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各级国有资产行政管理部门经常沟通。在为客户提供全面评估服务的基础上,可胜任大量复杂具体的协调工作,使评估工作少走弯路,使客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正式获得评估成果。该公司20****年是我行签约单位,目前在我行存款为××××万元。

篇2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在面临外来侵略、处于战争动荡状态下,或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屹立不倒,依旧保持生机和活力,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个民族必定有其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是通过千百年的累积、沉淀而形成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企业在面对经济危机和各种困难、挑战时能化危机为转机,抓住机遇而不倒,这个企业必定有其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并善于化解困难的企业精神或价值观,这正是企业文化的力量。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

(一)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

现实中有一种误解,以为钉在墙上的标语就是企业文化,其实那只是一种“口号”。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

一个企业是否有企业文化,可以从以下三点作出衡量与判断,一是公司全体员工都觉得这件事重要,这就是一个公司的价值观;二是公司的全体员工每天都会想到这件事,说明这一价值观已经融入了全体员工的思想;三是公司的每个员工每天都会围绕共同的目标在做事,说明企业文化已经融入了员工的行为。

因此,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企业共有的认识,内部共同遵守的原则,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只有当决策层的期望、员工的认知与实际的表现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时,才能说该企业的文化已经融入了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中。

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共同的认知,包括认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的经营目标,但作为企业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共有的行为,即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大家都认为应当这么做,而且也正在这么做。

企业文化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如服务、竞争、效益、诚信等,但真正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从自己特有的行业或产品的实际中概括提炼出来,既体现企业文化的共性,又突出企业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样的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二)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过程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是普遍存在的,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它是与企业共存亡的,只要企业一诞生,就必然存在。但它又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累积、沉淀的,是无法一蹴而就的,每个企业都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成功的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失败的企业一定有其不良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家倡导的文化不一定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只有在长期经营中员工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体现一种价值观时,应当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调整、丰富和创新,即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不断升华、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必然使企业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之处,这一不同带来了企业的发展,带给客户一份信赖和质量保证,带给社会的是品牌和形象。这样的企业给人一种希望,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其员工展现给社会的是敬业,是专业和学习,是激情和自信,而且这种不同是长远的。

二、资产评估机构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因此,资产评估机构首先应当树立既体现行业特色又与承担的特定社会责任相适应的价值观。

资产评估机构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资产评估机构尽管具有一般企业的组织形式,决策架构,但追求利益仅是经营 目标之一,它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特定的专业服务,寻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从而既获取合理的回报,又得到社会的认同。

资产评估机构提供的产品是以专业报告的形式出现,其购买者与使用者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产品,一般企业的产品具有同一性,即购买者也是使用者,购买者的认可即表示使用者对产品质量的认同。资产评估机构提供各种专业报告,购买专业报告的仅是使用者之一,更多的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购买者与专业报告的实际使用人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资产评估机构既要赢得购买者(客户)的认可,又要得到专业报告使用者即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其角色往往处于购买者与专业报告使用者矛盾冲突的焦点,资产评估机构特定的性质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资产评估机构必须确定以下的价值取向,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1.将“社会公众才是真正的委托人”根深蒂固地植入心中,使“社会公众利益的守护神”理念成为每个从业者的“职业信条”。特别是当专业报告的购买者与社会公众的诉求产生冲突时,资产评估机构的每个从业人员应义无反顾地站在社会公众一边,哪怕冒客户流失的风险。

2.诚实守信是资产评估机构企业文化的灵魂。资产评估机构一旦失去了诚实守信的灵魂,必将受到社会公众的唾弃。也就失去了注册资产评估师这一行业存在的社会根基,注册资产评估师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但价值观真正得以实现,还必须将价值观融入全体员工的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只有在长期的行动中持之以恒地秉持的价值观,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一是专业,这是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纪最成功的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最成功的人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作为一名注册资产评估师,提供的各种专业报告,既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又有评估准则等的规范和约束,又必须遵守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社会公德以及行业特性决定的职业道德,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服务离不开专业的判断,就如同中医诊断一样,看似“望、闻、问、切”,实乃专业判断的充分体现。因此,注册资产评估师在作出专业判断时,必须以坚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不仅仅是自我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国家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特性的期待。而提升专业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包括理论和实务经验的不断积累,同时,对专业的追求应当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和行动。

二是专注,就是指认认真真的做事,体现的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作为一名注册资产评估师,诚实守信是其灵魂,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操守,专业是其立身之本,即应当具备会做事的基本技能,具备认认真真做事的态度,如严格遵循准则判断评估风险,实施评估程序,搜集评估证据,形成评估结论。

三、资产评估机构的机制创新

资产评估机构的机制创新包括法律法规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组织形式、市场定位等方面的规范以及符合资产评估机构内在的文化建设、发展要求的各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资产评估机构的机制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从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随着行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行业机制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以注册资产评估师为核心的行业管理制度体系,随着“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以及全球新的竞争格局的形成,行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显现新特点,迫切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从容应对行业执业环境、业务领域、市场风险、全球竞争等方面的新变化,大力推进机制创新。

2.资产评估机构机制创新涵括的内容。资产评估机构的机制创新,首先是资产评估机构组织形式的正确选择,包括合伙制以及有限责任制等。无论是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从符合行业特点,体现社会责任,有利于资产评估机构发展等进行思考。同时,还必须建立以合伙文化为核心的合伙协议(章程)、以规范合伙人(股东)的权利、义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质量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制衡、薪酬分配、市场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制度。

3.资产评估机构的机制建设贵在创新与落实。机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落实。先进的机制如果得不到执行,只是一纸空文。因此机制创新不仅是制度的制订,更在于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完善和创新,在于坚决有效地实施。因此,要积极探索制度的跟踪评价机制,并根据制度的实施情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以及资产评估机构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完善制度体系,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系统 性、有效性。

四、资产评估机构的企业文化与机制创新的相互协调与促进

企业文化在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作用是渐进的,它不是“暴风骤雨”下的“摧枯拉朽”,而是“和风细雨”下的“水滴石穿”,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力量积累。因此,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柔性的“调适”。它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是一种柔性的力量,是一种自觉的牵引;而机制的创新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过程中是一种刚性的规范,是一种“防偏”和“纠偏”。企业文化如同对机体的调理,通过增强身体自身的免疫力,以促进骨细胞生长,加速骨痂形成,以达到功能的恢复。而机制如同“固定骨折部位”的杉树皮,起到的是“防止移位”的作用。

因此,企业文化需要完善的机制作为实现其价值观的外在制度保证。而机制的创新又不能离开企业文化而单独的发挥作用,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使两者在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功能最大化。

五、资产评估机构的文化建设与机制创新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文化与机制创新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引领。资产评估机构因市场经济而生存、而发展。资产评估机构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新社会组织,资产评估事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注册资产评估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无论其发展战略、经营理念、队伍建设都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因此,以实现资产评估机构发展战略为目标的企业文化与各项机制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必须以党的战略方针政策为指导,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思想基础。

2.企业文化与机制创新必须以实现资产评估机构发展战略为目标。资产评估机构无论是选择做大做强,还是做专做精,只是发展的模式不同,其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服务于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企业文化与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战略,为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为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3.机制创新必须与企业文化相适应。以和谐文化为核心,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实现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战略为共同目标,不断增强资产评估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文化与机制创新必须以各项管理制度为基础。无论是公司章程、协议、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职业道德制度以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只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执行,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资产评估机构的治理机制。同时为企业价值观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

篇3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改制分流中的主要工作与作用

一个完整的改制分流方案,包括经济行为的批准文件、改制分流方案的文字材料、改制分流方案表、股权结构表、人员结构表、资产清查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等。无论是股本额的确定,资产的匹配、清查、审计、评估、损失的认定及改制单位经营效益的测算等,都涉及到价值量的管理。因此,作为以价值尺度为基本管理职能的财务管理,在改制分流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改制计划一经国资委批准,改制分流工作将紧张有序地按规定程序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由始而终地贯穿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改制单位(注:处在改制过程但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资产清查,明确产权,核实账目,编制改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和详细财产清册,以及债权债务清单,为实施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做准备。分析填列“初步方案表”,注明改制单位目前组织形式、经营地、注册地、股权结构、主要经营业务及改制分流所涉及资产范围等。根据资产负债的预计评估值和拟参加改制职工的经济补偿进行初次资产负债匹配。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选择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法,对改制资产进行评估,并对资产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改制单位填列“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经上级单位核实无异后,签章转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审核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和基本确定参加改制职工的经济补偿进行第二次资产负债匹配调整。分析填列“实施方案表”,注明改制企业(指完成改制分流过程和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地、注册地、股权结构、主要经营业务、未来3年收入利润预测、改制分流所涉及人员资产范围,以及评估机构、评估方法、备案机关和备案编号等等,上报集团公司审批。此“实施方案表”的内容实施是整个改制过程浅谈企业改制分流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的灵魂,是改制方案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国资委、财政部规定,企业在实施改制分流中,国有产权向改制职工的转让,经集团公司审核并转报国资委批准后可采取协议方式转让。改制企业依据协议转让批准文件和合同以及相关的支付凭证等办理产权登记手续。改制企业工商登记完成后,进行账务预处理。经对过渡期(改制基准日———工商登记日)损益《审计报告》审核上报批准后,进行改制分流正式关账处理。继续关注改制后企业的财务状况,聘请中介机构对经营者任期内(3年)资本保值增值等情况进行审计,审核确认改制者岗位激励股份的奖励兑现。国家对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很大,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改制企业可享受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因此,财务部门将协助改制企业办理有关享受税收扶持政策的相关手续。在改制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除了按规定程序做好各项工作外,还要积极争取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如会计师事务所、国有资产评估机构、银行、税务、工商等共同协调运作,确保改制分流工作的合法合理、及时有效完成。

二、企业改制分流中财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好各股东的利益关系在资产归属进行产权界定时,要充分依据现有的政策法规,正确处理好各股东的利益关系,避免由于各方利益问题处理不当,而影响企业改制的积极性。

2.改制资产的价值评估标准与方法应规范统一目前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方法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有对土地的开发费用和土地的使用权作价标准,对国有企业原先形成的无形资产或商誉等是否做作价处理,对固定资产的评估是否考虑使用价值和重置价值的差异,对现有库存产品的作价标准等问题。因为改制资产是为出售、转让而进行评估的,是公司制改建过程中的资产评估,须选用统一的标准和合理的评估方法,避免形成争议,影响改制工作。

3.对改制资产与股份配置调整过程中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凡改制资产大于经济补偿加激励股之和的,应尽量避免作资产增加的调整;改制资产小于经济补偿加激励股之和的,应尽量避免作资产减少的调整。否则,对盘活存量资产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使改制方案编制成了数字游戏。

4.对改制企业占用所属企业资金及债务处理方案应合理而安全目前对改制企业占用所属企业资金及债务处理方法较为单一,基本采用与改制企业签订还款协议分期归还,此方法具有一定风险,只适用于欠款金额不大或金额较大但改制后仍保留有一定的业务关系者(可从今后的业务交易款项中扣回,安全可以预期)。因而需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努力寻找外部投资者,相应扩大改制企业的总股份规模,将这部分债权转为改制净资产等,这有利于保证资金安全。

篇4

关键词:并购重组财务管理资产评估

资本运作是企业实现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大企业都是通过开展资本运作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成功的资本运作,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指导。现结合实践,对企业资本运作中的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处理作一分析。

1.前期调研的财务问题

开展前期调研是企业资本运作、并购重组的前提,通过调研作出实施决策,如果调研不充分,关键问题不了解,作出的并购决策可能就是错误的。在调研过程中,除对企业概况、人员、资产分布、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作全面了解外,更要关注企业的资产结构及组成情况,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全面分析或有事项,并根据调研情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提出科学意见和建议。

1.1系统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

资产构成情况是企业状况的重要方面,优质的资产情况是企业规范畅通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并购重组时,应将资产构成状况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包括并购目标企业的总资产情况、净资产情况、注册资本构成、负债结构、企业负担情况、经营性资产状况等。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对目标企业在财务角度有一个大体的评价。

1.2准确把握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衡量企业财务运作能力的重要尺度,要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是否完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情况、财务机构职能情况、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措施能力等作出正确判断,并判断目标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能力,资本结构是否合理,根据财务状况对今后企业的营运发展能力作出科学判断。同时,应审查企业隐性负债,对或有负债及潜在的危机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2资产评估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资产评估是双方谈判的基础和依据,应结合目标企业的实际,选定评估基准日,确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有形、无形资产进行客观的评估。整体资产评估包括:机器设备、专业生产、建筑物、房地产、长期投资等各类实体资产的整体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包括目标企业的商标权、商誉、商(字)号、专利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著作权(版权)、软件、网站域名、企业家价值、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源性资产等。①聘请质信高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明确评估范围,选取恰当的评估基准日评估。评估基准日应当有利于评估结论有效地服务于评估目的,有利于评估资料准备工作和评估业务的执行。②在全面深人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根据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取评估方法,客观公正评估。③认真抓好账实核对。要根据账面资产情况进行资产核实,对资产质量与账面不符的,要进行科学调整。

由于目标企业经营是个动态过程,在评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1)担保问题。许多企业都存在着诸如担保等或有事项,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多个企业间相互担保形成的一种担保链,担保责任纵横交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其中一家企业担保事项出现问题,就可能会使其他相关企业承担连带偿债责任,给相关企业带来风险。

(2)或有事项问题。尽可能恰当地估计或有事项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确认定企业资产的重要环节。相关中介机构除了以企业取得的资料为依据,并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各种因素来作出估计外,必要时还应征求专家的意见,将其影响因素及其性质、估计的程序和公式披露在报表附注中,以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对企业净资产有影响的重要合同问题。对净资产而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收人及成本等费用,评估值与账面值以及收购方最后支付的购买价可能相差较大,这种情况在企业改制收购时表现尤为明显。应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并结合相关合同研究而定。

(4)土地使用权、商标及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合理确定问题。企业拥有的如土地使用权、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是企业多年经营的结晶,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不能忽略此类资产。

3拟定谈判协议

资产评估工作完成后,双方具备了商谈并购价格的基础。应围绕充分利用财务理论,开展并购价格及相关并购协议有关事项的谈判。

(1)确定并购价格。应根据资产评估结果,以目标企业净资产为依据,适当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预期发展情况及成长性,确定并购价格。一般地,对具有成长性的目标企业,并购价格可以适度高于评估净资产的价格,而对于亏损企业,应低于净资产值的价格。

(2)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对方意愿,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式。包括股权受让、增资扩股、股权置换等。对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可通过授让股权达到绝对控股的方式,实现并购目标;对资产质量不高、但通过改造后可迅速扭转的企业可收购其净资产,对规模适中、急需注人资金金的企业,可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实现重组目标。另外,还可以通过换股等渠道实现控股目标。

(3)确定支付方式。应结合企业资金实力,确定有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支付方式。①现金支付方式。需要收购企业筹集大量现金用以支付收购行为,这会给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②证券支付方式。包括股票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新股以购买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③债券支付方式。即收购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获取目标企业的资产或股票;此类用于并购支付手段的债券必须具有相当的流通性及一定的信用等级。

(4)对一些或有事项,要着力在合同中予以明确,避免在接收重组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并购方的或有事项发生,引起并购方的损失。

(5)对于重组整合的企业,应明确享受财务收益分配的方式和起始时间。

4企业并购后的财务管理

并购协议正式签订后,按照协议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后进行的重组整合,对做好资产划转、资产过户手续、账务处理,真正与母体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无缝对接,实现实质性重组,达到收益最大化和对并购企业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管理有重要意义,并且也使并购以后的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最终实现盘活资产存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1)委派财务负责人,加强财务人员管理。并购目标企业接收后,要确保财务管理平稳过渡。并购公司应尽快委派财务负责人,根据并购公司的战略意图和财务管理要求,开展整合工作,进行财务监督,硬化产权约束。委派的财务负责人向并购方母公司和被并购方负双重责任。同时,结合对应的并购企业财务人员管理规定,制定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任命、考核和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篇5

    一、偿付能力改革的背景

    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经历了30多年的历史,尽管期间经过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但欧盟仍认为其无法满足全面评价保险公司风险和财务状况的要求,也达不到建立审慎监管体系的目标,这也是欧盟启动“偿付能力Ⅱ号工程”的直接动机,具体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1.监管体制的影响。为减少重复或交叉监管给保险公司带来的负担,欧盟内部实行的是“母国监管原则”,即保险机构(分公司、子公司等)是向其总部所在地的监管机构报告、受母国相关机构监管(Competent Authority of Home Member State),而不是由其市场所在地的东道国监管(Authority of Host Member State)。而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成员國监管机关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在统一监管指令范围内进行裁量。这样可能出现的一个结果是,在同一市场上的保险机构,由于其监管主体不同,在相同的风险程度下面临的偿付能力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对保险公司而言是不公平的,保单持有人受到的保护程度也不一样。

    2.市场效率的影响。在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系内,任何监管政策的出台都必须考虑该政策能促进而不是抑制向该行业的资本进入,而偿付能力监管的核心就是要求股东必须为保险公司提供适当的资本以抵御金融风险,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但是,不适当的额外资本会增加股东的成本,既可能影响到已进入保险行业的投资者的利益(如分红限制、对资本利得的不适当税收政策等),还可能影响新的投资者进入,制约保险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必须有适度的平衡。

    3.金融一体化的影响。进入21世纪,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相互融合与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形成了很多跨行业提品与服务的金融集团。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对于这些机构如何进行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的评价,既促进金融制度创新,又不形成监管上的真空地带。尽管欧盟没有针对三大金融部门制订统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建立统一监管体系,但是三大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及相互影响使保险偿付能力监管获得了更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尤其是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率充足率的规定为保险偿付能力的立法框架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开发、替代性风险转移(ART-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等交易方式的产生等。金融创新既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新的经营空间和盈利来源,也使保险公司产生了新的交易与运营风险。需要对保险公司参与创新金融产品进行审慎的风险控制和财务评估。

    5.会计制度发展的影响。偿付能力构成的两个重要支柱——资产与负债的评估直接受会计制度的影响,包括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合理的会计政策、完善有效的内部会计信息系统等。歪曲的会计信息及不合理的会计制度可能使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欧盟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所有欧盟境内的上市公司都要按国际会计准则 (IAS)的要求提供会计报告,这也为偿付能力的改革提供了客观条件。

    6.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影响。金融市场产品的不断创新,催生了大量新的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如评估资产风险的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 at Risk)已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大量地运用,如风险资本理论(RBC-Risk Based Capital)也进入到了一些国家保险监管实践之中,多情境风险测试(Scenario-Based)模型、基于概率的风险测算模型 (Probabilistic-Based)也已被很多保险公司应用于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这些都为监管机构开辟新的监管体系和思路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二、偿付能力改革的基本框架与进展

    为确保偿付能力Ⅱ号工程能真正达到预期目标,欧盟保险委员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评估工作,其中对奠定未来欧盟偿付能力管理框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有两份报告:一份是夏马报告(Shanna Repoa),该报告以陷人困境的欧洲保险公司为案例,重点分析了保险公司的风险问题,探索的是为什么现行监管体系未能有效地阻止这些公司陷入困境,力图建立一整套风险监管的工具,使其不仅能起到诊治作用 (Curative Function),还能起到预防作用(Preventive Func tion);另一份是毕马威报告(KPMG Report),该报告主要是横向比较欧盟成员国及主要保险市场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和思想,在分析金融机构主要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力图构建一套完整全面的保险公司财务状况评价和风险防范体系。尽管两份报告的立场不一样,但其对于欧盟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有效性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现行监管体系基本能达到最低监管的需要,其主要缺限是对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考虑得不全面,而且对于保险公司的个体风险不敏感。

    欧盟现行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对责任准备金的评估,第二个层次是对资产价值的评估与认可,第三个层次是偿付能力边际的确定(一般称之为固定比例法,即偿付能力边际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用比例固定下来),这三个层次基本上反映了偿付能力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撇开这三重体系本身的合理性与技术细节不谈,仅从结构的角度,要将偿付能力置于保险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风险评价的框架范围内,这三个层次还是远远不够的。对偿付能力监管范围的界定,不能扩大化地把所有与保险监管相关的工作都纳入到偿付能力监管这一范畴,也不能简单化地把它处理成为一种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在实践中有三种具体的理解及相应的操作模式:一种理解是基于最低偿付能力计算及最低资本要求的一套规则,这实际上就是现行欧盟的操作模式,也是偿付能力I号工程的重点;第二种理解是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稳健的一整套规则,既包括偿付能力及资本充足率的计算,还包括责任准备金的评估模型与方法,以及基于资产负债相匹配的资产评估制度和管理制度,这是国际保险监管协会(IAIS)建议的方法;第三是指“总体偿付能力(Overall Solvency)”,它与前两种理解的主要差异是,前两种理解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或财务状况,局限在其资产负债表的框架下,是一种静态的方法,“总体偿付能力”评价的是在综合考虑保险公司的内部运营情况和外部环境因素后的动态财务稳健情况,既包括产品特点、组织管理结构、质量管理体系等内部因素,还包括经济周期、竞争条件、股东品质等外部因素,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比较倡导的方向。因此,要全面评价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控制风险,第三种理解比较符合欧盟此次偿付能力改革的目标。结合目前保险市场的趋势,两份报告均建议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方法(Risk-Based Ap— proach),将其作为评价保险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风险的基本手段,借鉴“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财务状况和风险评估的“三支柱法(Three Pillars Approach)”搭建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新框架:

    1.第一根支柱是根据保险公司的承保信息及资产负债状况建立以风险为基础的最低偿付能力规定。鼓励保险公司采用多情境测试法及概率计算法等内部风险模型来评估其资产风险、负债风险及运营风险,同时要求责任准备金及其它负债都要与资产间建立严格的匹配关系,并严格控制非认可资产的标准和比例。现行的监管体系可以并入到第一支柱中,并进行技术上的调整与完善。

    2.第二根支柱是审慎的监管评价。监管机构应全面评估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力度,包括是否全面理解认知其面临的全部风险点,是否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该制度是否有效地执行,对各种风险是否进行有效的多情境压力测试、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再保险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等。

    3.第三根支柱是引入市场力量监督和管理。保险公司必须进行充分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使市场参与者(保单持有人、投资者、合作伙伴)能充分评估保险公司的业务情况、资产和负债风险、资本充足情况、管理水平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并鼓励独立的顾问咨询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作为投资者、保单持有人决策的依据,也可以作为监管机构的参考。

    以上是作为审慎监管体系必备的结构框架,在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偿付能力及相关资本充足性的规定上,KPMG报告的建议很有代表性:

    1.在资产评估方面,由于欧盟现行监管制度没有规定资产评估的具体方法与标准,实际操作中都是由成员国监管机构自行设定,没有可比性,可以借此机会统一资产的评估方法与标准,并借欧盟境内推行统一国际会计准则这一契机,要求成员国公司以市场价值为标准公允评估其资产;统一非认可资产的标准和比例,减少成员国的随意性;同时,引入风险资产评估法(即VAR),建立资产与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合理关系模型。

    2.在责任准备金方面,统一责任准备金评估模型和假设的披露规则,要求保险公司根据不同的精算假设对准备金进行多情境敏感性测试,并对赔付率等重要指标基于不同的概率模型进行压力测试,最大限度地反映保险公司面临的负债和风险状况。同时对评价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安排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全面审慎的评价,防止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尤其是财务再保)和风险转移产品安排进行“监管套利(Super— visoryArbitrage)”。

    3.在偿付能力边际的计算上,应避免现行“固定比例法”的结构性缺限,重点是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的界定,现行规定主要评价的是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及责任准备金与相应资产不匹配的风险,忽视了保险公司面临的运营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总体资产与总体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应鼓励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模型(1n. ternal Models),对其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借鉴RBC法,确定风险与资本及偿付能力间的对应关系,而不仅仅是偿付能力与资产或负债之间的关系,真正防范和控制保险公司的总体风险(Aggregate Risks)。“偿付能力Ⅱ号工程”关注的不仅是偿付能力或资本是否充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偿付能力监管置根于评价和控制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确保保险公司财务稳健的基础之上。

    三、欧盟偿付能力改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保险行业最大的风险是偿付能力风险,加强偿付能力的管理是确保保险市场稳健运行和发展、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的根本所在,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也将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保险监管的重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基本上是在欧盟现行框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欧盟偿付能力监管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可以为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未来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解决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评估之间的矛盾关系,这是“固定比例法”最大的缺限。一般而言,准备金提取得越充足,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应该越稳健,即准备金越充足,偿付能力边际(或充足率)就可以要求相对低一些。由于我国目前的认可负债是与责任准备金之间直接挂钩的,这样的结果是,准备金计提得充足的公司反而偿付能力要求会更高。换言之,在相同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或偿付能力边际)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保险公司使用的准备金评估方法或假设的不同,可能会掩盖保险公司之间实际风险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可以尝试将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与准备金的评估方法和模型挂钩,而不是完全采用固定比率的方法,根据准备金的充足程厦确定小同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或边际)。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准备金的评估模型必须完全透明,并且可以根据保险公司精算技术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决定其可以选用的准备金评估模型、方法及相关假设,对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的公司只能采用规定的模型和方法。

    2.推动保险公司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尤其是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在准备金充足的前提下,偿付能力的风险主要反映在资产质量的风险上,包括资产负债之间匹配的风险和资产质量控制。随着保险业可投资领域的不断扩展,整个行业的风险暴露(Risk Exposures)也不断增加,单纯的保险投资比例控制很难全面评价不同保险公司因为投资策略和内部控制制度差异带来的风险水平的差异。可以强制性地要求保险公司以资产负债管理控制为核心,完善资产和负债风险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及市场风险;并鼓励保险公司在开发引用先进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估制度、风险控制制度、降低风险的风险转移制度安排等,防范控制承保风险和运营风险。

    3.推动保险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偿付能力和财务状况的评价是基于保险公司充分准确的会计信息,这既有赖于保险公司信息系统的完善,更有赖于公认会计准则 (GAAP)或法定会计准则(SAP)的合理和完善,而我国现行会计制度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递延取得成本的资本化及摊销、保费收入的确认与计量、投资性产品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公认精算准则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影响了偿付能力监管办法有效作用的发挥。

篇6

关键词:破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破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工作欠规范。主要表现为:会计核算和账务调整工作未及时到位。一些企业的资产已经处置,但因相关手续凭证未及时完整地传递到会计部门,未按照清算会计制度组织正确的会计核算;一些债权已经具备坏账损失的核销条件,企业没有及时办理核销手续而长期挂账,部分债务已经豁免或已经偿还,会计上也未作相应的处理,导致清算会计账实不符;部分收支业务本应列入当期清算损益,但会计部门将其挂在往来账上,使会计报表中的清算损益信息不准确;企业破产关联单位(如主管局、上级公司、财政机关等)之间的往来账务长期不核对,又形成了账账不符,使企业清算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2、破产企业资产管理主体不明确。资产评估是变现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债权人的利益。但实践中,除国有土地这一资产是由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评估后挂牌出售外,其他如厂房、设备等资产的评估,很多都是由清算组和法院根据破产企业财务上的账面数字作参考,比照市场行情商定价格。没有聘请相应的评估机构对企业财产进行评估,往往造成对破产财产的低值高估或高值低估,导致破产财产或被贱卖、或不得不多次降价拍卖,损害了企业和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也影响了审判效果。

3、缺少对破产财产的相关管理制度。这些企业在清算留守期间的财务收支管理和支出口径及标准时,因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定,有些混乱;缺少对破产裁定终结以后属于政府或垫资人的各类财产处置监管工作的程序性规定。部分清算留守机构的财务开支缺少必要的范围和标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收支行为带有一定随意性。

4、清算留守工作存在的问题。破产歇停业存在的一些遗留问题解决难度非常大,特别是涉及到人员安置问题、职工住房等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维护和处置移交问题、土地资产的盘活和变现问题、抵押和担保债务的偿还问题等是导致清算留守工作长期不能终结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个别留守组存在主观上不努力,不愿意尽快完成相关工作,能多拖一天算一天、多得一天工资的想法。由于这些原因,增大了破产成本支出,增加了破产资金缺口,也导致相关主管局(公司)的有关账务长期得不到正确处置,影响了其经营效益和会计信息的正确性。

二、完善破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1、规范破产、歇停业资金拨付的管理和核算。按规定由政府或国资运营机构、主管局等政府授权机构承担或垫支的破产资金,必须由统一支付渠道并拨付到企业清算组账户,由破产清算机构统一开支和核算,以纠正破产资金多头管理的问题。其中,属于垫支的资金,在取得相关批文的情况下,还应获得破产清算组的借款协议等凭证。确实需要由国资运营机构代企业直接支付的这类资金,各方之间也应办理规范的手续,将这些资金收入纳入清算组的会计核算,完整反映政府和主管局(公司)垫支或承担的企业破产资金收支情况。企业清算组会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与相关部门核对往来账项和资金收支情况,以便分析判断这类资金使用和管理中是否存在问题,及时作出处理。

2、规范破产清算剩余资产的管理责任和权属关系。规范资产评估,防止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清算组应聘请有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评估,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3条规定,将评估结论交债权人会议、清算组讨论通过才能作为处理破产财产的基本依据。企业监管组和人民法院应对评估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评估行为公开、公平、公正。

按照相关法规,在破产程序裁定终结以后,剩余资产财务事项的管理和处置的大部分工作不再属于清算组的责任,主管局(公司)应及时成立类似留守组之类的机构,代表政府或主管局(公司)从企业破产清算组接收剩余资产和财务事项,清算组在清理财产、制定移交清单、留守组办理各项交接手续及完成其他法定工作后,应尽快解散。如果有这样一道程序,就解决了剩余财产权属不明的问题,主管局(公司)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行使剩余财产的所有权和管理处置权,减轻或避免产生破产剩余资产管理脱节的问题。

3、加强对破产歇停业企业留守机构资产财务工作的管理。在破产歇停业企业清算和留守工作中,资产处置和财务管理工作是最主要的内容,主管局(公司)应当切实履行对破产企业留守机构的财务管理和工作指导责任,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及时分析清算留守会计报表信息,定期、不定期实施财务检查,促进其规范会计核算,审核待核销的资产损失和支出,提出加快其资产处置和终结财务工作的建议或意见;并对从成立破产企业留守组之日起到留守组或清算组撤销之日止,有关资产处置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工作的程序性要求作出规定,以规范这些机构的资产财务工作行为,也为相关单位转销相关账务提供依据。

4、遵守规则,灵活操作,提高资产变现率。对资质较好的破产财产要尽量做到整体出售,提高资产的利用价值;对资质较差的破产资产,可以分解或分批进行拍卖,边变现、边安置企业职工,既可加快案件的审理,又可节约破产费用;对短时间内很难按评估价格拍卖变现的破产财产,如果因受到职工安置的压力而赶时间追求将资产变现,必然会导致资产的贱卖。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如由清算组将破产财产租赁给他人,用租赁费安置职工或者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资产评估价为基础,参照市场价进行收购,再由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社保费用等,还可以由破产企业主管部门代管或收购等。

(作者单位:1.聊城大学东昌学院;2.山东省莘县财政局)

主要参考文献:

[1]范英杰.非正式制度下的财务监督模式透析.现代财经,2006.2.

篇7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国有资产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也造成一系列问题,本文基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对国有资产的定义

国有资产是指归国家所有,能够为国家产生各种经济效益,是各种资源的总和。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经营性国有资产,它是指国家以出资者的身份在企业中占有的权益和资本。

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的是国家所拥有的各种债权、物资、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权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产;

(2)、依照法律所得的本应该归国家所有的财产;

(3)、接受的各种馈赠形成的财产;

(4)、国家通过行使行政权力获得的财产。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表现出的问题:

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缺乏应有的认识,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或者在与外商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甚至无偿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制度,国家权益受损。

中央地方之间产权关系不明确

虽然在理论上来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产权边界有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二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却一直缺乏有效的约束,使得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措施来根据自身的利益,来权衡国有资产的收益,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各部门分割管理责任

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责由多个部门担任,这就从体制上造成选择管理者的机构与行使决策权的部门没有联系。同时,分割管理定会导致各部门都热衷于争权力,部门间权责不明确,而在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时却互相推诿,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率。

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但是,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为止仍没有出台一套有效完整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导致管理混乱无序,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另外,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出台了一些区域性的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个别法规、制度之间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从下手。

忽视价值管理

由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形式大多是采取实物形态的管理,着重的只是资产的结构、资产的总量以及资产的空间分布,而对于资产在投资运营的过程中,会不会达到增值、质量能否得到提高的目标却并不重视。因此,把资本化管理的概念引入到其管理形式中,才能转变原来仅静态的和注重物质的理念,增强资产的增值能力以及质量。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分析

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一直都在进行了不间断的探索,其主要都是围绕着产权问题,和围绕制定一套怎样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展开的。

健全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

严格科学的资产评估制度是保证国有资产的重要措施,实行正确行之有效的评估制度。缺乏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不仅难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利于各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因此应尽快制定科学的资产计算评估制度,并应提高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制度的建设的力度。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若要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水平,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以及智能化,但最终依然还是由相关的人员进行执行。而由于国有资产的管理者需求大、人员少,更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管理者对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不透彻,导致了国有资产管理时的不严谨科学以及不规范合理。因此,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改善作用。只有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汲取现代化的创新技术,才能提高整体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

国有企业是企业国有资产的载体,因此,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就需要管理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

上级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措施,定时开展财务检查,考核企业管理目标,促进企业切实管好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可体现为控股、相对控股、重大影响等形式,让改制后的企业真正做到政企分开,责权分明,产权明晰,科学管理以及充满生机和活力。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应该审时度势,采取有进有退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实行股份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在一般缺乏竞争机制的中小型企业,国有资本须整体退出,让民营经济进行充分发展。要积极处置、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市场调查,通过拍卖、转让、国退民进等方式,把国有资产从实物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改革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应该加快各项配套改革,来扫清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障碍。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执行公共行政事务管理职能的机构和政府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的机构进行分离,最后,大力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因为无论是产权转让、资本运营还是经理人员的选聘和监督,都离不开完善的要素市场。所以积极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对于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明确政府职责

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行政的干预,明确身份,尽量通过出资人的身份来进行管理,而真正的管理决策还要由企业决定。在对资产的管理过程中,要以达到经济目标为目标,同时注重实现政治以及社会目标。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它可以为持有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具有经济性的特点。而经济性是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但是却不能为了单方面经济利益,背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工程,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应该尽力探索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已初具雏形,同时,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国情,从实现国有经济的功能的角度来完善国有资产新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有资产的最佳比例,加强国有资产的立法管理,形成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林.新国资管理体制待进一步完善[j].上海国资,2009.11.

[2]唐未兵.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

篇8

关键词:国有产权管理;国有资产流失;产权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产权系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和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

一、当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管理的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扩大经营自阶段,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阶段,以及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阶段。十六大以来,我们不断推进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其中,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实施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重要环节。随着国有产权多元化改制及上市步伐的加大加快,我们在国有产权治理结构中进一步明确国有产权形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现代产权制度是非常迫切的。

二、现阶段国有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意识薄弱。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国有资产产权管理概念理解上的模糊,加上国有产权管理法制的不健全,就造成对国有产权管理意识的淡薄。部分国有企业人员觉得因为是国家的资产,不关己利,就放之任之,国有资产闲置、废弃、或是为谋个人利益未经正规程序转让,最终都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使国家人民财产遭受严重的损失。

2.未按规定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产权界定模糊。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国有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持有国家股权的单位以及以其他形式占有国有资产的企业应按规定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国有产权登记。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是健全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合理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企业产权登记的流程是由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完成。在办理产权登记过程中,容易出现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范围界定模糊。主要表现在:

(1)未将非持续经营企业纳入产权登记范围。由于部分大型集团公司是政府在实施政企分开过程中形成的集团公司,政府将原由政府管理的企业,按行业划分成立大型的集团公司,即将原由政府代表出资者的各类企业性质的企业划由这类集团公司管理,故存在部分企业因政策、产权权属、生产经营亏损等原因成为非持续经营企业而未纳入产权登记管理范围。

(2)部分境外国有企业未办理产权登记。目前,我国境外国有企业暂按《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产权登记。但产权管理不到位、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国有产权登记,使得境外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晰,造成我国境外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3.国有资产产权转让交易流程不合规。根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企业国有产权在转让时,转让方应当应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在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评估报告经核准或备案后,作为确定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由于国家有关产权转让交易案例较少以及内部控制人的影响,常常会造成国有产权交易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执法手段弱化等问题,从而导致国有产权评估值不能公允反映其市场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如何加强国有产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主要作用是依法确认国有资产权属关系,企业通过产权登记取得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证是确认企业产权归属的法律凭证。

2.加强国有资产评估工作,合理合规运用资产评估结果。国有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基础,是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推动国有产权有序流转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核准和备案手续。国有企业应加强对资产评估结果运用的管理,切实维护国有产权的合法权益。

3.规范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环节。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好地促进产权的顺畅流转和资源整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我们在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转过程中,为避免内部人控制,应将国有产权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市场挂牌交易,从而客观反映国有产权的市场价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对所属控股和参股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工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对所出资的控股和参股企业日常产权管理工作,我们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建立国有产权代表制度,明确控股和参股企业利润分配行为和管理程序,以维护所出资企业的权益。

篇9

一.严格规范项目审查程序,加强处置项目的管理和后续跟踪检查工作。

认真把好处置项目的审查关。自从确定专门机构、专职审查人员以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完善,我办的资产处置审查工作基本上达到了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上半年共审查、批复项目某个,其中审查上报总公司项目个。

做好资产处置审查委员会日常事务工作。为使处置审查工作程序更加规范化,我们在审查程序上严格做到规范化,即按照办事处制定的《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长春办事处资产处置审查委员会工作规则》要求的内容,从审查经营部门上报方案内容、格式、时间,反馈初审意见,到安排例会时间、通知上会、准备例会相关资料、会议记录、投票内容、会议纪要、下达批复文件、上报处置方案等等,力求处置审查工作程序的规范化。上半年共组织召开了评审会某次。

加强处置项目的后续跟踪管理工作。为及时掌握已批复项目的处置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每季度对已批复的处置项目进行一次后续跟踪调查,写出检查报告,及时了解处置项目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加强终结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工作。针对以往终结项目中存在的没有项目终结报告或报告不规范,该阐述的问题在报告中没有,有些业务人员甚至把处置方案下载一份作为项目终结报告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项目终结报告是对该项目处置全过程客观、具体、真实、全面的一个反映和总结,尤其对于有些项目,在处置方案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变数,一定要在报告中认真总结和反映出来,于是我们制定了“关于项目终结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规范了项目终结报告,并要求经营部门定期报送项目终结报告,移交档案材料。加强了终结项目的管理,使我们的终结项目真正能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加强中介机构数据库管理,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综合管理,有力支持资产处置工作。

作好中介机构数据库动态管理。依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择优选聘中介机构,是有效规避资产处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的一项主要手段,也是审查办的一项基本工作职责,为切实履行好此项工作,今年以来,按照总公司的要求,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在认真考核评比的基础上,我们对数据库中选用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拍卖行等中介机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实行了数据库动态管理制度,并重点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查及业绩考核,要求中介机构随时将其资质、奖惩、人员变动等信息资料报告我办,并实行业务跟踪,随时了解并掌握中介机构有关情况,以便我办事处对中介数据库中的信息及时更新,以保证日常资产处置工作的合法合规、顺利进行。

组织协调资产评估、拍卖、法律事务等中介机构等日常工作,协调经营部门与中介部门关系,为资产处置提供依据。上半年,采取邀标等方式对外已与共创伟业资产评估事务所、吉林省远大会计师事务所、吉林省吉达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市中天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家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做好经营部门资产处置的配合工作。

做好资产评估报告上会审核工作。为使资产处置程序更加规范化,今年以来,按总公司要求,办事处成立了资产评估审核委员会,负责中介机构的选聘、评估报告的审核等有关中介机构使用和管理事宜。上半年共上会研究中介选聘和评估事宜次。

为加强中介机构的综合管理,今年上半年我们把自成立以来处置项目委托的所有中介机构,包括审计评估、拍卖、法律事务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对委托程序、委托类型、委托结果、支付费用情况等总体情况有了全面的掌握,对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介机构的管理起到一定作用。

篇10

关键词:上市公司;知识产权评估;完善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数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增长,特别是知识产权资产更是成了很多上市公司的重要构成,近些年主动披绿知识产品资产的上市企业开始增多,另外知识产权资产规模也在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截止到2013年,已经叨叨了1510529万元,是1999年的12倍。另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评估规则也开始逐步确立,这对于科学评估知识产权规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标准。然而由于知识产权资产属于公司资产中的虚拟财产模块,因此在评估方面和规则方面如果存在少许的变化,就会严重影响其结果,而且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刚刚处于发展时期,还有很多不够规范的地方,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知识产权评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这些困难并提出一定的完善建议就显得极为这样,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当前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知识产权评估所面临的问题

上市企业对知识产权评估存在着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对知识产权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存在漏评现象,因为我国很多上市企业在开始上市之前,往往急需要融资,此时没有很多精力针对企业的专利技术和著作等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另外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有些企业存在故意漏评问题,比如在大小非解禁期间通过增大知识产权资产来拉动股价的目的。第二,部分上市企业对知识产权评估披露不够规范。上市企业需要依据会计准则对自身的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通过专业证券信息披露平台进行铺路,但是现在不少企业一方面没有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知识产权评估,另一方面披露不及时甚至隐瞒。第三,将知识产权评估价格当成了交易价格。知识产权评估是通过专业人员给予相关标准为企业提供相对科学的评估服务,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其知识产权的评估价格和交易价格是两个不同的评估体系,因此简单的对等显然不利于提升知识产权评估的科学性。

2.评估规则及方法还有所欠缺

由于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评估规则和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评估规则不够完善。虽然《资产评估规则――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则性文件出台之后,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知识产权评估随意性的问题。但是由于知识产权涵盖面相对丰富,这两个规则还没有进行很好的涵盖,因此这些规定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另外我国对知识产权评估的执业准则的制定也明显落后,从目前来看还是不能够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评估需求。第二,评估方法不够科学。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虚拟的无形资产,其价值计量本身就非常复杂,资产评估师需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再结合具体的知识产权特点,在评估的过程中参考当前的市场条件,然后选择科学的方法才能够得出相对客观科学的评估结果。但是部分评估师在评估过程中对于方法的选择往往不能够契合知识产权特点,导致评估结果相差较大。比如在专利资产评估方面,如果还没有通过这个专利技术研发产品,那么就很难通过市场表现来进行专利技术资产价值的评估。

3.知识产权评估管理不够完善

知识产权评估管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多头管理或者具有部门垄断的现象。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在知识产权评估方面主要还是有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通过管理,这自然和我国当前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这种多头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化深度改革的需求。这种多头管理容易造成不同主管部门构建自己相对独立的评估体系和执业准则,甚至为此形成管理垄断。另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门的参与也造成了资产评估协会独立性下降,创新动力也会因此下降,从而造成行业自律的缺失。

第二,在行业管理层面,目前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师的个人素质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其知识结构相对简单,另外当前的知识产权评估协会自身的管理功能不足,地位相对边缘化,从而导致管理能力的下降。在评估师的培养上,虽然近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教育资源,但是不少资产评估机构中的评估师知识结构还是不够多元化,而知识产权评估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如果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就很难综合分析出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从而不利于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评估水平。

三、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水平的几点建议

1.明确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在知识产权评估结果的披露方面更多是通过临时公告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就让上市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更多的灵活性,而这一点则有违上市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化和及时化原则。特别是当上市企业知识产权构成占比越来越高的今天,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时,往往会对股价构成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规避上市企业操控股价的可能性,就需要对知识产权评估信息披露制度要进行明确,要将披露的规则具体到公告时间和知识产权明细、产权获得方式以及获得时间,到期时间以及评估方法、依据和账面价值,以及调整过后的账面价值以及评估价值,评估机构名称以及知识产权的评估目的等详细内容。

2.完善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完善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针对知识产权制定相应的评估规范。虽然现在有无形资产评估的规范以及专利资产的评估规范,但是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以及专利资产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且随着我国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型发展,在这个背景下,知识产权在上市企业资产构成中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高,所以针对知识产品这个重要的产权制定专门的评估法律十分必要,对此首先就要出台《资产评估法》,在这部法律中将资产评估的相关细节进行明确,然后再通过财政部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局等部门结合知识产权的特点制定一部《知识产权评估规范》,然后再由资产评估协会提供相应的指导意见,甚至为了进一步细化知识产品评估,可以指定涉及到专利、商标、版权等资产的评估规范。

第二,要优化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方法。目前我国针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相对单一,基本上是统一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来执行。因此我国在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要加大理论研究,从而完善我国针对不同知识产权类型提供相应的评估方法。比如专利池和单个专利权这两个评估对象,都具有市场价值和价值以及价格之别,而且影响这两个被评对象的因素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此就需要在探究这些不同因素的背景下选择相对合适的评估方法,才能够有效提升评估的准确性。

3.完善行政管理部门对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监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到知识产权评估的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发挥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尤为必要。但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在于管理的深度和监督的方式上。当前我国行政部门开始从之前的全能型政府逐渐向服务性政府方向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理清。不过我国上市企业资产评估管理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多头管理现象。而这一点无疑对我国知识产权的评估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约。但是如果要彻底将行政主管部门放开,完全的市场化,那同样也会造成监管缺失的问题。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促进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转变,将过去的管理和主导转变成监督,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而不是一种微观管理。当然这种改革还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完善和优化,从而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水平。

4.提升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行业能力

要想提升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水平,关键还是在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评估能力。对此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促进提升:第一,提升我国资产评估协会的独立性。虽然知识产权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会占据上市企业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要单独成立一个知识产权评估协会,这无疑会造成大量的管理成本的浪费,事实上我国资产评估协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那么可以基于资产评估协会的基础上,建立辖下的一个知识产权评估委员会,从而发挥知识产权评估规则制定和方法创新的功能。但是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减少行政主管部门要降低对产品评估工作的干预,另一方面评估行业协会自身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提升行业协会自身的管理水平。

第二,要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管理监督。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评估主要采用的独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的模式,主要采用归属于某家资产评估事务所,想要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水平,关键还是要提升我国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自身的能力。当前我国涉及到资产评估专业机构数量众多,但是很多规模都相对较小,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做大做强,这样也就很难提升我国资产评估机构的整体水平。对此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来提升我国资产评估机构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自身的内部建设管理,比如建立良好的事务所文化,倡导同样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行业的全局观念,加强评估行业的责任意识以及平等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还需要在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内部构件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和收益分配制度,通过制度的优化来促进评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就需要构建良好的公平竞争机制,鼓励同行之间的兼并和联合以及整合,促进行业评估机构的做大做强。

第三,要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估队伍的建设。因为评估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够对最终的评估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提升评估师的综合素质就需要从下面两点着手:其一,促进评估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因为知识产权评估会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比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技术以及法律和各种行业的专业技术等,如果评估师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那就很难提升评估结构的准确性。所以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的资质考试制度,不同水平的评估师其福利待遇将会呈现明显变化,这样就能够鼓励评估师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社会培训机构的建设和交流平台的建设,让评估师能够据此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二,要加强评估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因为知识产权评估主要是通过评估师完成,如果评估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较高水平的道德,那么在评估结果上就可能出现明显的问题,所以加强道德宣传建设同样非常关键,并要制定严格的有违道德的惩处制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上市企业知识产权评估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为了有效提升我国上市企业知识产权的评估水平,就需要加大改革深度,创新管理,激活行业协会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和评估规则的合理性,进而提升知识产权评估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志明.知识产权评估的支撑与研发[J].中国资产评估,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