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监理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程监理的起源

篇1

关键词:建设工程;企业监理;监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赢取最大利润、积累更多资本、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更多的财富,而要成功实现上述目标就要进行有效的人员管理以及技术的改革创新。有效的企业管理和技术的改革创新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完成,因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人员管理的效果,人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企业人员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在人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加强企业人员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管理实质上就是协调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高质量地完成预期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注重对财力和物力的管理,把对财物的管理放在企业的首位,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却忽略了对人的管理。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人在企业发展中起着最关键、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日益提高,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但同时员工也有着较强的个性和独立的价值观念,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更加宽松、民主和自由,如果一旦工作环境达不到他们要求的那样,他们就会选择跳槽,致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企业在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每位员工的具体情况,如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性格特点等,以便在分配工作时做到合理搭配,使他们的技能、知识和工作经验得到最佳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注重对人的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努力营造团结协作、关系融洽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在企业中加强人员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企业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员流动频繁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员工的价值观随之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企业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正常的企业人员流动符合人才竞争规律,没有人员的流动也就没有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人才的竞争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企业人员出现大量流失而在短期内又得不到及时补充,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尤其是掌握着企业高端技术的高科技人员流失,不但浪费了企业人力资源,增加重新招聘、再培养的成本,而且也有可能造成企业机密的泄露。

2、监理责任重大

我国建筑领域实行“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体系。把监理方作为防止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重要一方,而监理作为投资方委托的咨询服务机构,对于重大事故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且近年来,监理的安全责任有扩大化的趋势,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施工坍塌案、北京西单北大街西西工地坍塌案、上海静安区高楼火灾案,很多见诸媒体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理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谁施工谁负责”,作为投资方的建设单位对于安全事故不承担责任,而接受投资方委托授权的监理却承担沉重的安全责任,让监理人员深感不平和无奈。

3、监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监理行业的工作性质,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很强的管理沟通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监理行业的现状,却与这种要求有很大差距,监理人员良莠不齐,由于近几年国家大规模进行投资建设,监理人员需求量大,而监理人员的工资少,地位低下,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做监理,所以很多监理企业不得不降低门槛,于是有大批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进入这个行业,还有建筑技术工人,只有高中甚至初中文化水平,也进入了监理队伍。由于这些人的素质水平很低,在工程管理实践中,难于起到应有的作用,被监理单位不买账,业主不满意。目前整个监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结构很不合理,形成两极分化,刚参加工作的和接近或者已经退休的占的比重很大,人员构成呈现哑铃结构,人才断层现象很明显。

三、改进措施

1、创新企业人员管理机制

企业在人员管理中要创新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人员合理流动和人才引进的政策,尤其是紧缺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的引进,保持人才引进的道路通畅。要创新对员工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以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吸引和留住各种人才;同时,要建立健全员工考核评价办法,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体系,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把奖罚制度和员工的考核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按照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奖惩,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创新管理观念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企业要彻底摈弃以财和物为主的管理观念,强化“以人为本”、“人才就是资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人不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因此要注重发挥人的主导作用,重视和依靠人才、激励和关心人才、培养和教育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企业才能充满活力,才会有发展的动力。同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人员管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此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强化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要围绕企业的发展规划建立企业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企业领导层的培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掌控复杂局面的能力;要重视对全体员工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吸收和学习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要重视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储备,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按规范、法律法规开展监理工作,做好自我保护

很多监理人员疏于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这是不可取的,有的监理人员接受被监理单位的吃请,放松了施工现场个管理,一旦出现施工的质量安全问题,监理人员是难辞其咎的。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施工人员密集,现场环境复杂,而且建筑市场很不规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违规现象十分常见,使工程建设成为高危行业,作为监理人身处其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我国的法规法律开展工作,做到自身行为的规范,尽到自己的监理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

5、职业道德的提升

公司应严抓廉政建设,杜绝个别不良行为,影响公司形象。建设工程监理实施前,公司就将董事长举报电话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公布,并24小时开通。一旦发现此类问题发生,公司立即组织调查,对涉及人员根据情节严重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通报、辞退。监理人员自身修养对搞好工程建设、维护各方合法利益、国家利益极其重要。遇到原则性问题时,决不退让、决不迁就,不收施工单位贿赂,同时不唯上级和建设单位的意见是从。客观、公正的对待问题,以理服人。平时的监理工作中,对内要团结一心,对外要平易近人、不卑不亢、不盛气凌人、不自吹自擂、谦虚谨慎、尊重他人。

结束语

总之,科学的企业人员管理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企业在人员管理过程中要创新管理观念和机制,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洲.基于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中的协调问题探索研究[J].产业论坛,2013(11).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都在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从企业内部挖潜。对于施工企业主要抓的就是项目管理,包括抓质量、抓成本、抓安全、抓人力等等,下面仅就施工项目的成本、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1、加强合同管理,有效降低项目成本风险

建筑施工合同是承发包双方为了完成某项特定的工作内容、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而签订的协议,任何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都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建筑施工合同对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都有明确的规定,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就是对合同中约定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项目实施时,强化合同管理意识,全面、细致了解合同的有关条款,并认真研究分析,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和认识要达成共识,对履行合同条款应采取的方法和措施要做到心中有数,抓住重点及关键点,提早部署,提早预料合同履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对当前人、材、机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市场行情,分析合同实施过程中成本的可控因素及不可控因素,合理安排工期,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将合同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编制成本计划,实行项目目标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项目成本计划是根据市场信息结合项目的特点,对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进行预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控制目标。成本计划是建立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的,编制成本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同类工程项目的成本指标,明确项目进行中各项生产耗费的计划总水平,确定项目总投资应实现的计划成本及成本降低额。通过项目的成本计划,确立项目成本控制目标。项目成本计划是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降低施工项目成本的指导性文件。根据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成本计划,确立成本控制目标,把目标建立在项目上,使成本控制目标更具操作性。

3、加强项目现场管理,全面实现目标控制

3.1加强人工费的现场管理,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是建筑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成本控制情况。在现场管理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协调性等特点,合理安排施工作业面,合理配置现场工作面的施工人员,既要保证施工生产的需要,又要避免出现窝工、怠工现象,提高定额水平和全员劳动生产力,严格按施工任务单进行计量和考核,实行多劳多得。在施工中,要做好各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施工劳务队伍要选择成建制的、作风顽强的队伍,要选择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劳务人员,对不服从管理、或技术水平差的人员进行淘汰,实行动态管理。采用技术革新和劳动培训,不断提高劳务队伍的操作技能,注意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合理配置劳动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消耗,降低人工成本。

3.2严格材料管理,做好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

材料成本在整个建筑工程成本造价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建筑企业要控制好目标成本,必须要抓好“材料成本”这个关键环节,所以材料管理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节约材料费用,对降低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格把好材料的采购、保管、领用及使用等关键环节,材料管理要从原材料的采购、供应等源头抓起,对于企业自主采购的材料,实行招投标制度,要做到“货比三家,竞价采购”,保证材料质优价廉。对于现场存放的施工材料,要根据各种材料的特点,分设不同的场地,采取防雨、防潮措施,妥善保管施工材料,避免因保管不善而出现的材料丢失或损坏,节约材料成本。施工过程实际耗用材料数量的多少也是控制材料成本的关键因素,施工班组应通过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领用和耗用符合规范,杜绝多领、冒领及浪费行为。材料使用中,要科学下料,合理利用边角料,尽量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材料成本。

3.3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使用费

机械设备尤其是大型机械的使用一定要提早计划,提早安排,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调配工作,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机械设备,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施工机械进场,严格执行相关规程,按时检查机械设备、按时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止带病运行,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职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机械设备台班产量。对于租赁或使用完毕的机械设备,应及时进行归还和撤场,避免因设备闲置而造成的浪费。凡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经济行为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行列,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要耗用的工、料、机按目标成本进行支出和控制,预防和纠正产生的偏差,切实把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规定的范围内。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改变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

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定将如何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如何引进人才并且如何提高人才素养摆在工作的首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一种理念,就是企业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庞大的资本以及完善的设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具有高智商的人才进行管理,而且还要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改变观念,提高知识,学到新的技术,进一步提升认识,以便让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2、创建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的管理。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要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展现出人力资源的前卫性以及长久性,研发具有高科技的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具有高技术的管理方面的人才,以防人力资源出现断层的现象,也可以确保人力资源不会出现空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能具备各种类型的人才,加快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创建不同层面的激励制度

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完善人才的激励制度,如此才可以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出能动性以及创造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为了这个目标,企业一定要进行制度化管理,不仅要发现人才,还要将制度与考核进一步完善,创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人才得到公平、公正的审核。并且要创建多样化、有针对性的人才资源管理理念。本着物质激励以及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真正掌握人员的需求、心理构建以及价值取向,通过相应的激励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人才所拥有的实力。

4、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为其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对内能激励职工锐意进取、奋发向上,重视职业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企业精神;对外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可以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进行,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通过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各个管理环节,最终产生管理改善、组织力提升的效果。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若想在建筑市场开拓市场,促进自身发展,不仅要提高财力、物力方面的竞争力,更要关注企业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体系、控制成本,将是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成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企业的领导和工作者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邓晓诗.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重庆与世界,2011(15).

篇3

关键词: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内涵;维度;影响因素;作用

忠诚可以创造财富,中国人无忠不立。在员工流动频繁,职业变动屡见不鲜的时代里,员工对企业、对职业的忠诚显得尤为重要。自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学者开始研究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重视研究员工的多类归属感,包括员工对职业、高层管理人员、主管、同事、工作单位、顾客等的归属感。不少香港和台湾学者认为,对华人社会而言,与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相比较,研究人员研究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可能更有意义。华人组织更重视“人际关系”,组织内权力距离较大,与组织相比较,主管更接近员工,更可能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而员工也更倾向于忠诚于自己最近的直接主管,而不是离自己较远的组织。

上级主管是企业的代表。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与员工经常交往,负责向员工传达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的工作程序、政策和管理措施,培训、奖励、指导、带领员工完成企业的工作。因此,与其他类型的归属感相比较,员工对主管的归属感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企业管理学术界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Chen等人(2002)把员工对主管的归属感称为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他们认为:①在许多文献中,研究人员常把忠诚感与归属感看成是相似的概念;②在中国社会背景下,人们常常把“一个人对他人的心理依恋感”称为这个人对他人的忠诚感,而非客观的某类归属感。

一、 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的含义与计量方法

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的计量方法源于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Mowday等人(1979,1982)认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包含三个组成成分:①员工相信并接受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念;②员工愿意努力为企业工作;③员工强烈地希望保持自己的企业成员资格。此后,O'Reilly 和 Chatman(1986),Porter等人(1974),Meyer 和Allen (1991)都对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问题进行了研究。

Becker等人(1996)、Gregersen(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包括员工认同主管和员工把主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两个维度。员工赞赏主管的某些特质,如态度、行为、个性或成就,就会为自己能与拥有这些特质的主管一起共事而感到自豪,并产生认同感。但此时员工并不一定会模仿主管的这些特质。当员工觉得自己的价值观与主管的价值观一致时,就会在行动中模仿自己主管的态度和行为,并把主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Chen等人(2002)认为,在高度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环境下,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不仅仅包含Becker等人(1996)指出的两个方面。例如,在中国,一个人对他人的忠诚感会从更多方面表现出来。人们既可能因自己与他人熟悉、经常交往、拥有共同的特质而依附他人,也可能因他人拥有较高的地位、较大的权力而依附他人。不少台湾学者研究员工对老板的忠诚感的含义。Zhou(1983)认为,员工忠诚于老板意味着员工认同老板的目标和价值观,并且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Lee(1992)认为,忠诚于老板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更认真、热心,愿意遵从老板的决定。Cheng(1995)指出,员工忠诚于老板指员工接受老板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忠实可信,愿意为老板付出额外的努力,作出无私的奉献。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忠诚于主管不仅仅意味着员工认同主管,把主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意味着员工愿意为主管付出额外的努力,忠诚可信,为主管作出无私的奉献等行为倾向。Clugston等人(2000)指出,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包括以下三个维度:①情感性忠诚感,指员工对主管的情感性依恋感、认同感和投入感;②持续性忠诚感,指员工因离开主管的代价过大而不得不继续留在主管身边;③道义性忠诚感,指员工出于道义责任、忠心而继续留在主管身边。

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而言,员工对主管的忠诚非常重要。主管有时会根据员工对他们的忠诚程度,评估员工的工作有效性,制定晋升决策,分配挑战性工作任务。Chen等人(2002)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问题,自行开发了一套适合华人社会的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量表。他们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包括以下五个维度:①对主管的奉献:指员工为了保护主管的福利,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②为主管作出额外的努力:指员工愿意为了主管的利益而作出额外的努力;③对主管的依附:指员工渴望依附、追随主管;④认同主管:指员工尊重主管取得的成就,为自己是主管的下属而感到自豪;⑤把主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指员工与主管的价值观一致。台湾心理学者Jiang和Cheng(2008)认为,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包括以下两个维度:①情感性忠诚感,指员工对主管的情感性依恋感。②角色义务性忠诚感,指员工出于道义责任,觉得自己应该继续保持他们对主管的忠诚感。

二、 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的影响因素

Jiang和Cheng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管的伦理型领导行为、员工感知的主管的支持与员工对主管的情感性忠诚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员工感知的人际交往公平性、员工对等级制度的重视与员工对主管的角色义务性忠诚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社会身份理论,员工往往会认同那些拥有宝贵的、正面品质的主管,也更可能把主管的这些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主管在工作场所中表现伦理型领导行为有助于他们与员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忠诚和正面的人际交往关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员工感知的主管的支持是影响员工对主管的情感性忠诚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员工感知的主管的支持指员工对主管关心他们的利益,重视他们的贡献的看法。如果员工觉得他们的主管乐于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支持,作为回报,员工会忠诚于主管。Clugston等人(2000)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权力差距对员工对主管的持续性忠诚感和道义性忠诚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确定性规避对员工对主管的持续性忠诚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对员工对主管的情感性忠诚感和道义性忠诚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 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的作用

Becker(199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与员工的离职意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Chen等人(2002)在研究中比较了华人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和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不同影响。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了人口统计变量和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之后,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对员工的角色内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都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控制了人口统计变量和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之后,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对员工的角色内工作绩效和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仍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的五个维度中,认同、内化和依附三个维度对员工的角色内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都没有显著影响,奉献维度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努力维度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得到了Cheng等人(2002)的支持。Cheng等人(200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华人社会,与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相比较,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更能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相比较,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更能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离职意向。

我国学者卫林英、楼旭明和段兴民(200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对主管的情感承诺对员工的离职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跟随主管离职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曾圣钧(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管承诺对团队氛围、团队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王颖和王娅(200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管承诺与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管承诺通过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间接影响员工的离职意向。单国旗(2010)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管承诺对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员工的离职意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四、 对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启示

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较强,就会将投入更多的个人资源、精力努力工作,提高组织的收益。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较弱,就会投入更多的个人资源、精力揣测、观察主管的行为,以免主管损害自己的利益,会极大地提高组织的监督及运行成本。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与缺乏员工忠诚的主管相比较,赢得员工忠诚的主管能更顺利地推行公司战略和组织变革政策。忠诚主管的员工更可能表现合作、利他、角色外等有利于主管的组织公民行为,更愿意接受领导者分配的任务,并承诺完成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工作任务。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主管的管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企业。因此,员工对主管的忠诚很可能转变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也可能对企业带来消极影响。忠诚主管的员工通常会与主管建立超越一般人际关系的情感关系,他们不仅仅只是信任主管,更会与主管建立依附关系,把主管的价值观看作自己的价值观。一位核心主管的离职很可能带动一批忠诚者集体离职。企业应为主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实现员工忠诚于主管,主管忠诚于企业,员工忠诚于企业的良性循环。

1. 主管培养忠诚于自己的员工。

(1)表现公仆型领导行为。公仆型领导不仅强调领导者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强调领导者应自觉地为员工、组织和社会服务,公仆型领导者:①始终强调“我为人人”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文化;②时刻尊重、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心理安慰和情感补偿;③乐于在服务现场指导员工的工作,与员工直接交流、沟通,及时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④为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⑤授予员工工作自,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创造性地满足顾客的要求;⑥善于听取并采纳员工的意见,诚实地与服务对象分享信息、控制权、权力和报酬;⑦尽可能帮助员工发展,可增强员工对主管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进而增强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

(2)注重交往公平性。主管尊重员工,真诚、礼貌地对待员工,与员工建立公平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员工认同、依附主管的先决条件。交往公平性指员工对管理人员如何对待自己的看法。如果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以下行为,就会觉得自己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①贬低:指无理指责、严重歪曲事实、背后说坏话、恶意中伤;②欺骗:指说谎、违背诺言;③侵犯隐私:指打听、公开他人的隐私、泄露他人的秘密;④无礼:指粗鲁地对待他人、公开指责、羞辱他人、强迫他人做某些事情。Bies(2001)指出,管理人员诚实、礼貌,尊重员工的权利,为员工提供及时的反馈,都会影响员工感知的交往公平性。主管应注重人际交往的公平性,营造公平的人际交往氛围,才能得到员工的尊重和认可,赢得员工的忠诚。

(3)为员工提供各类支持。员工感知的主管的支持可增强员工对主管的忠诚感。Greenhaus等人(1990)认为,主管的支持指主管:①指导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②为员工提供工作绩效反馈;③安排员工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④为员工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开阔员工的视野。主管应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和工作能力,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工作职务设计,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为员工提供各种有助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使员工感受到职业发展前景;为员工提供工作绩效反馈,肯定员工的工作成果,帮助员工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 企业培养忠诚于自己的主管。Eisenbergeret等人(2002)认为,如果员工认为:①组织重视主管的贡献,关心主管的福利;②主管可影响组织的重要管理决策;③主管可自主决定自己应如何工作,员工就更可能认为主管的支持代表组织的支持。企业为主管提供各类支持,有助于员工把主管的支持视为组织的支持,进而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欧美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级领导的支持、良好的工作经历(例如,培训和晋升机会)、主管对报酬的期望、发言权、自(参与管理决策的机会)是影响主管感知的组织支持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主管感知的组织支持程度:①关心主管,尽力帮助主管解决困难;②重视主管的贡献和工作目标,为主管的工作成就感到自豪;③关心主管的利益,满足主管的特殊需要,为主管提供符合期望的报酬、公平的培训和晋升机会;④为主管提供参与管理决策的机会,充分信任主管,授予主管工作自。

参考文献:

1. 魏钧.忠诚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Becker T.E.Foci and bases of commitme- nt: Are they distinctions worth mak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232-244.

3. Becker, T.E., and R.S.Billings.P- rofiles of commitment: an empirical test.Jou- 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3,(14):177- 190.

4. Becker, T.E., D.M.Billings, D.M.E- veleth, N.L.Gilbert.Foci and bases of employee commitment: Implications for job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2):464- 482.

5. Gregersen, H B.Multiple commitments at work and extrarole behavior during three stages of organizational tenure.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3,26(1):31-47.

6. 卫林英,楼旭明,段兴民.知识型员工主管承诺对其离职影响的实证研究――“跟随主管离职倾向”概念的提出.现代管理科学,2009,(2):90-92.

7. 曾圣钧.主管承诺、团队氛围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18):180-181.

8. 王颖,王娅.主管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科研管理,2009,30(2):166-170.

9. 单国旗.主管承诺对员工表现的影响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6):184-189.

10. Liden, R.C., S.J.Wayne, H.Zhao, and D.Herderson.Servant leadership: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s and multilevel assessment.The Leadership Quarterly,2008,19(2): 161-177.

11. Greenberg, J.Employee Theft as a reac- tion to underpayment inequity: the hidden cost of pay cut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0,75(5):561-568.

12. 温碧燕,汪纯孝,岑成德.服务公平性、顾客消费情感与顾客和企业的关系.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13. Bies, R.J.Interactional (In)Justice: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In: Greenberg, Jer- ald, and Russell Cropanzano, eds., Advances in Organizational Justice.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89-118.

14. Greenhaus, J.H., S.Parasuraman, and W.M.Wormley.Effects of race on organizational experiences, job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and career outcom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33(1):64-86.

15. 张治灿,方俐洛,凌文辁.企业职工的组织承诺.中国管理科学,1997,(1).

16. 蒋春燕,赵曙明.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中国软科学,2001,(2).

17. 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中国职工组织承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2).

18. 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财经问题研究,2005,(1).

19. 赵云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及其制度设计.财贸研究,2004,(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11YJC630116)。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算;难点;原因;治理措施

一、建筑工程结算的难点

1、建筑工程结算的依据难以确定。

建筑工程结算的依据存在不确定性,根据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依据,就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建筑工程结算的性质不同,就可以将建筑工程结算分为两种:计量依据,费率、价格依据;而按照性质来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合同中确定的依据以及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逐步商议的依据。这种建筑工程结算依据存在不确定性主要的原因是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没有比较明确的合同双方结算依据,即使有的合同有,但也是比较的含糊,模棱两可,存在不合理性,以及合同双方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建筑工程结算的商榷依据也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引发合同双方产生经济纠纷。

2、建筑工程结算的期限和审核效力难以确定。

建筑工程结算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工人进行劳动支付的前提,对工程计量以及建筑工程支付的期限不同,签订合同双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不同的。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对建筑工程款的支付形式进行比较明确的约定,无论是采用分期支付的形式,建筑工程完工以后一次性支付的形式,还是设定一个结算的期限的形式等等都没有,这样就使得签订合同的双方出现经济纠纷时,因为这些原因而没有设定时间权限,在进行建筑工程款不能够按实结算,就没有按照正常的法律形式,这样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款的结算变得遥遥无期。建筑工程结算审核效力比较的难,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时,走上法律程序,这样就会使得要进行对方的审核,重复的操作就会拖延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以工程没有完工为由而拖欠工资。

3、建筑工程结算纠纷缺乏合适的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出现建筑工程结算纠纷的情况越来越多,然而解决这些建筑工程合同经济纠纷的机制却比较的单一,不能够采用多种形式来解决经济纠纷问题,一般解决合同经济纠纷都是采用诉讼的形式。然而诉讼作为建筑工程结算解决经济纠纷的主要方式,却缺乏灵活、便捷,不能够及时的解决出现的建筑工程合同经济纠纷,从而降低了解决经济纠纷的效率和公正影响力。在一次的案件中,经过了多次工程结算审理和坚定,最终才解决这一经济纠纷,这样的过程和程序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建筑工程结算难的原因

1、建筑工程管理存在无序和混乱,制约着建筑工程结算

目前,由于在现阶段下的经济体制,我国对合同的管理存在极其不规范的现象,现在的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制约性,并且管理手段落后不能够满足现在建筑工程结算的管理。建筑工程合同存在的不完全性就要求对合同进行规划的管理,而建筑工程造价的不确定性则要求对合同实施的工程加强管理。现在,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在于技术与经济的脱节,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能够形成统一,施工人员既不能够对经济有所了解,又不能够有一定的合同管理意识。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的管理人员都只是注重对工程质量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合同的管理,同时监管的体制也不能够达到要求,不能够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2、建筑工程合同的不完全性决定了工程款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合同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不完全性合约,其与一般性的购物合同有所差别。这种不完全性是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决定的,建筑工程本身就存在比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签订建筑工程合同的过程中,不能够对每一个细节都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并且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改善措施和解决方案有明确的规定,更不能够对存在不可预知的情况做好实现的补偿和安排。为了能够将改善建筑工程合同这种不完全性,签订合同的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都应该考虑到再协商,再修正,以便更好地解决纠纷,以此来弥补建筑工程合同中这一缺陷。建筑工程合同款的最初造价和追加款存在不确定性,在进行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随时的变动,不断地进行调整。

三、建筑工程结算难的治理措施

1、提高解决工程结算纠纷的质量

有效地提高解决工程合同纠纷的质量关键在于建立合适的纠纷解决机制。根据以往的案例表明,通过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建筑工程结算的纠纷,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方式,诉讼存在其自身的缺陷,解决工程缓慢,程序复杂,现在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来改进我国现在的解决建筑工程结算合同经济纠纷机制。采用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运用这种解决方式,就不需要做那些复杂麻烦的法律程序,而是通过谈判、协调、调解等等形式来解决纠纷,这种方式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且简单、便捷,在国际工程纠纷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2、提高合同的签约质量

提高合同的质量关键在于能够在签订之前做好防御工作。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应该对采用什么样的结算方式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无论是采用计量与支付,还是建筑工程费用需要变更以及需要进行索赔的都应该有相应的规定,同时在签订合同时,还应该对合同双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提高合同质量主要的是提高合同双方人员的综合素质。对采用不同方式来进行签订合同的双方,采用招标工程的,应该将招标文件尽快的转换为正式的合同,并且加强对合同的审查;对进行工作的,应该找好合格的人,并且不断地提供人的服务。

四、总结

建筑工程结算是建筑工程合同款中重要的内容,建筑工程结算是一件比较细致的工作,需要认真仔细,即使在进行阶段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些困难而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畏首畏尾,而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好合同的细节,并且积极的针对这些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恰当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杨业豪.浅议建设工程结算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5期

[2]罗文楚.浅谈工程造价及工程结算管理[A].湖北省中、小水电建设与管理专委会成立大会及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论文集[C].2004年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运行管理;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TU71

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具备一定的复杂性,而且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必须得到运营部门、监理部门、施工部门以及设计部门的支持和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管理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自身的改革,使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恶性竞争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

一、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程中分包现象严重

国家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完全取决于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系数,随着近年来,我国所谓“豆腐渣”工程数量的不断增长,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工程分包,工程建设单位将工程分包给一些没有任何相关资质的承包商,给工程的安全质量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部分缺乏相关资质的承包商为了降低施工材料的成本,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从而导致建筑工程无法达到设计的标准以及工程质量没有达到相关规定中的标准。也有部分承包商会将工程进行二次分包,或者为了降低施工成本而雇用一些没有任何技术水平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这给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管理体制是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关键,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必须具备健全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对于责任分工有着明确的规定,对工作人员的安置必须科学合理,从而让每个工作人员和部门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但目前我国众多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所设置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过于形式化,未能充分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和职能,缺乏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管理。一些小型的建筑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甚至省去了管理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设置,造成工程管理中必要环节的缺失,从而导致工程建设中的一些环节缺乏有力的监管。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三)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中普遍缺少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工程管理中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技术水平以及经营理念的综合性人才少之又少,尤其是缺乏具备一定的国际眼观,并能带领建筑单位迈向国际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建筑工程单位由于无法及时地了解技术含量和标准较高的国际化建筑工程管理,从而使建筑单位整体水平降低,并缺乏一定的竞争能力。此外,由于项目工程管理人员涉及的范围较广,具体包括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管理,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普遍缺乏综合性人才,以及部分建设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直接将工程管理交给承包商负责,从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频频出现。大多数从事施工的工作人员都是知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较低的农民工,这些工作人员普遍缺乏管理意识,给工程的正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不发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各个行业普遍运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也引入了一些信息技术,例如软件工程系统等。但是和目前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中国自主研发的管理软件,购买使用的国外管理软件无法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相统一,从而使中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力明显低于国外的同行业。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技术人才限制

1.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不能被人认可

建筑行业中众多的工作人员中,其中除了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之外,一般的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从而造成目前我国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都是专业知识以及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的现象。由于这些施工人员的能力和知识有限,极其容易在技术上犯一些错误,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最终无法得到认可。同时,这也是造成建筑工程中基础作业技术含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2.信息技术以及系统工程管理未能得到重视

目前,我国众多的工程管理人员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普遍缺乏对系统工程管理最基础的认识。对这些工程管理人员而言,所谓的建筑工程管理只是传统建筑行业中的一部分,只需要做好基础工作。他们根本不了解如今的建筑工程所涉及的领域较多,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如果只依赖传统的人事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管理理念及方法,才能使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一目了然。在有效地节省工程成本的同时,可以使建筑工程施工稳定有序的进行。工程管理人员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以及系统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是影响工程管理的重要原因。

3.施工技术和人才引进的不匹配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也越来越高科技,对于操作高科技设备的工作人员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因此,建设单位必须聘请一批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的施工人员,此外,由于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多数不愿从事基础工作,而没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又无法进行高科技设备的操作,这个矛盾直接影响了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也给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法制因素

1.缺乏健全的质量监督体制

目前,有大部分建设单位没有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以及相关标准去购买建筑材料,还有的甚至私自改动施工数据,这些情况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了影响。不完善的监管机制是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此外,工程分包的问题与监管体制也存在一定的关联。由于监管不到位,造成很多不达标情况的发生,给工程质量带来了巨大隐患。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监管部门内部普遍存在腐败、的现象,这些都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内部整顿和体制改革,从而实现对建筑工程的有效管理。

2.缺乏完善的法制法规

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因此,在法制法规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的规章制度。我国在2002年正式实施了新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并相继出台了新的法律法规,但与一些先进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比,仍存在一些漏洞。法制法规一般对于部门健全的企业有作用可言,而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却很难做到有法可依,对于违规的小企业,又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因此,目前法律法规存在的片面性是造成众多企业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长,建筑工程的运行管理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加强建筑工程的管理已经成为目前建筑行业的重要目标。通过不断地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和改革,实现规范科学的管理,不但能帮助我们及时地发现质量问题,同时也能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尚元.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浅析[J].建筑施工,2009.

[2]李祝江.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J].科技风,2011(10).

[3]吴威.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工程管理, 2010.

篇6

关键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课程设置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启示

一、引言

自上世纪末以来,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与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部门与高校都在本世纪初建立了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机构。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相关的研究项目申请成倍增加。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逐步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并将更多的资金和关注投入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因此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现实需求。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纵观管理科学东西方的发展历程,其繁荣与辉煌几乎都产生在社会急速变迁的大变革时代。这说明社会的强烈需求是学科发展和繁荣的基本条件之一,理论研究发展的动力不仅来自于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而且来自于科学实践的需求。在中国,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迅速,需求旺盛且很有前景的新兴学科。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美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排名一直在前3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它的课程设置分析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科方向的确立有一定的比较和参考价值。虽然国内以往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关注也比较多,但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一提而过,很少有对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详细介绍与分析。本文将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课程设置人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求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概述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立于1936年,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卓越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旗下包含15个研究中心,超过30个职业培训和学位项目,在全世界有广泛的影响力。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立足于公共管理研究前沿,并以此为基点为公共部门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

1.学院的使命感与办学目标。

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清晰的办学目标是政府学院前行的动力。成立之日起学院就将培养高层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从事高质量的公共政策研究作为使命。现任院长戴维・埃尔伍德(DavidT.Ellwood)认为,在推进公共利益方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学院明确了研究生培养的方向,突出了自身的地位和特点,即培养文明社会的领导者,汇集思想,为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公共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2.学院的专业设置。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建院多年来,无论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设有两种学位,即MPA和MPP(MasterinPub-licPolicy)。以MPA招生目录为例,设有公共管理在职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国际发展公共管理硕士三个培训项目。丰富的课程内容、多样的专题报告和大量的作业与案例分析报告,使得所有学生都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这与我国目前的在职不脱产、类似于“函授”形式的MPA教育模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3.学院的课程设置。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不仅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合理,在课程设计方面也非常科学和务实。所谓科学是指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管理和倡导三种核心技能展开的。所谓务实就是紧紧围绕美国和世界的热点公共政策问题来设计课程。具体来讲,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课程设置可分为四大模块:政策与制度分析,公共组织战略管理,政治倡导与领导艺术及分类政策与制度研究。

其中,政策分析涵盖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经验分析、模型建构与应用、研究方法等课程:公共组织战略管理包括组织战略与实施、政治管理、财政管理、人力资源与动员等课程;政治倡导与领导艺术包含领导艺术与公共资源的动员、选举政治与政治领导艺术等课程;分类政策和制度研究囊括了企业和政府政策、犯罪和司法公正、公共卫生政策等课程。

综上所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认为,面对日益变动和复杂的公共管理领域,管理者的职业生涯充满变数和挑战,只有具备了娴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倡导能力并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自如,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因此,以领导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熟练的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倡导能力就成了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的着力点和学科建设的方向。(如图所示)

以一年制公共行政硕士项目的课程设计为例,该培训项目是专门为那些正处于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公共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而设计的。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至少七年以上在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重要岗位的工作经验。正式入学前,学院会开展4周的夏季培训,负责咨询与辅导的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职业背景、工作经验和个人兴趣,紧紧围绕以领导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熟练的管理分析能力和倡导能力的课程理念,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设计制订具体的课程方案。入学后,根据学习计划学生必须在四大课程模块中,每一模块至少选择1门课程。每个课程模块都是围绕具体培养方向精心设计,且每个模块都有多达数十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方法论相关课程锻炼学生的技术与数据分析能力,管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政策制度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政治倡导能力,领导类课程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领导能力。丰富且目标清晰的课程模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了促进学生多项能力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一年紧张的强化培训,学生具备了独立从事高层次公共管理所必需的知识框架和领导技能。

三、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课程建设的启示

目前国家各部门正抓紧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正在制订自己的学科发展战略和遴选优先资助领域。公共管理学科将是今后需要大力加强和扶持的新兴学科。作为公共管理教育的典范,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学科发展模式、课程设置理念和教学方法无疑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仍然不失为一种良策。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哈佛的课程设置及其学科建设与它所处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息息相关,我们绝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必须辩证的,在引进、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中国的公共管理教育既是我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发展战略,也是提升党政干部管理决 策水平及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为此,必须将提升我国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与公共管理的教育模式相结合起来,由此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设置结构及其学科发展方向。

1.立足本土,构建科学发展模式。

我国的公共管理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取向,立足本土服务,探索与构建以领导能力为核心的,集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倡导能力为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并由此实现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培养向以领导能力为培养核心的现代化培养体系的根本转变。

2.扩充课程,满足个性学习需要。

从学科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的面宽量多,可选择的空间相当大,这样才能保证多种学位类型、各个研究层次的授课与讨论需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在强调基础理论、技术分析方法等基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经济学、数量分析基础方面的课程的同时,还在多个专业方向与领域有许多相应的课程,保证每个学位方向均有一定的深度,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3.提升师资。促进学科长远发展。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科学而丰富的课程设置,主要得益于哈佛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这也是学院得以长存不衰并领先于其他公共管理学院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对于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新兴学科而言,加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方面的师资力量结合,提高教师团队的理论水平,对于学科的长远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4.关照现实,提升学科实用性。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学科建设以政策应用为研究导向和出发点,涉及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安全等各个层面,关注国际发展的几乎所有热点和重点问题,注重多学科交叉。我国公共管理方面的学科建设也应以此为出发点,注重实际应用、培养模式与现实环境接轨,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略论社会科学研究生培养问题――兼谈学位制度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2]季明明.培养公共领域时代精英的摇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MPA教育[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

篇7

关键词:公路工程监理;问题;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工程项目监理最早起源于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工程项目监理己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近十几年开始推行工程项目监理制,目前己基本建立起了业主、承包商和监理工程师的三方管理模式。实施工程建设监理制,对于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缩短建设周期、节约建设资金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公路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工程监理制度开始实施以来,公路监理在公路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我国公路监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体制问题成为我国公路监理事业发展的一大困扰

公路工程监理虽然在我国已经建立很长时间,但相对于国外的工程监理制度发展而言,我国公路监理事业的发展仍然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不够成熟。这种不成熟性阻碍了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职能交叉和机构重叠,缺乏活力和竞争。当前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单位还有一部分隶属于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受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影响很大,并未形成一批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且公路工程监理市场垄断现象、地区保护、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监理企业的变革和创新,也严重阻扰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监理企业的自主发展之路严重受阻。

(二)我国公路监理工作局限于在项目的施工阶段业主为了招投标保密及其他原因,一般不让监理单位参与施工招投标工作,从而限制了监理工程师的权利及对本项目的了解。由于监理单位未能参与施工招标,施工监理对承包人的能力及素质缺乏了解,也不能向业主提出相应的建议,当遇到素质差的承包或分包队伍时便难以处理。这也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监理企业发展和壮大。

(三)我国公路工程监理服务取费标准较低

我国目前工程监理行业处在低标准取费的运行条件下,监理企业只能困难重重地维持低水平运行。加之低价抢标的不良竞争较为普遍。从而导致一些弊病出现:监理企业难有积累、发展后劲不足;监理人员待遇偏低,待遇偏低,吸引不了高智能人才,同时也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在欧美地区的公路工程监理人员的个人收入是同等设计技术人员的1.5-2倍,而我国监理人员的收入还不足同级技术人员的一半,这使得我国的公路监理事业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监理企业服务不到位,监理企业受资金所限,无力购置相应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工作效率不高,为控制成本支出,监理服务工作不完全到位,影响了监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质量;取费较低还制约了监理行业的发展,工程监理行业现虽已初具规模,但监理取费标准与国际相比明显偏低,束缚了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制约并延缓了监理行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监理取费偏低最终导致了我国工程监理总体实力较弱、行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为了促进监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保持监理队伍的相对稳定,推动建设监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工程监理取费标准亟待提高。

(四)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监理机构良莠不齐在监理业务的承揽方式上,存在着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业主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 (或连体) 监理的现象,致使工程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些监理单位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既不独立核算,更不自负盈亏;有的挂着监理企业的牌子,有监理任务时就临时拼凑人员,没有监理任务时,这些人就解散或转移,严重影响监理人员从事监理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积极性。三 改善公路监理问题的措施

全球一体化过程的的不断深入,我国工程监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地完善国内工程监理事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工程监理事业才能在挑战中赢取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加快监理企业机制改革,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目前监理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程监理机制不健全。因此监理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要在改制中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适应监理企业特点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理企业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监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真正提高监理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市场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努力实现全过程监理实践证明: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而言, 实行全过程监理尤为必要, 仅仅进行施工阶段的监理, 并不能使整个项目的投资效益发挥的最大,有些方面的隐含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如果做到了项目的全过程监理, 同时处理好业主、监理、、承包商三个方面的关系, 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能和工作权限, 规范运作行为, 才能够确保工程质量, 提高投资效益。无论是在施工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还是在交工阶段都要全过程监理。切实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以便对每道工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三)规范工程监理行业竞争,逐步实现监理行业取费标准正常化,从而加强监理队伍建设,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监理行业的良性竞争是保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强有力的先决条件,也是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持。市场竞争依靠的是技术和管理实力,而技术和管理实力主要靠的是人才。监理要健康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核心进行管理。监理企业要在人才培养上多投资,多下工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广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但要培养一批懂技术、通经济、会管理、知法律的可胜任企业领导及管理工作、能担任工程项目总监理、高级驻地办、各驻地办等领导职务的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业务精良、经验丰富,能承担各项监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强化公路工程监理的委托程序

公路工程监理程序的规范化对促进公路工程监理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选择监理单位时应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要求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标,对不符合资质条件的单位应予以淘汰,要选择优质的监理单位,坚决杜绝内部监理单位中标。在选中监理单位后应签订监理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力,以便加强管理。这也就要求监理单位还必须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全过程监理方法,谨慎做好工程监理工作。四 结束语国际化的进程给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公路工程监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公路工程监理有力的保障了我国的公路建设。文章通过对我国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为我国公路监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进军,《浅谈公路工程监理的几个环节》,《山西建筑》2 0 0 4年4月第30卷第7期

篇8

关键词:建设监理、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设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监理企业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批准的工程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以及该工程建设的其他建设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实施监控的一种专业化服务活动。作为监理单位,既要重视"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又要作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协调者和管理者,协调好与业主、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工程建设预定的"质量、投资、进度目标"的实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济南西客站片区工程开工以来的管理实践,对监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管理体会,提出了一些管理对策。

监理的起源及初衷

1982年开工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工程是国内第一个采用FIDIC合同签约的项目,赋予了工程师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造价进行管理的职能。这是我国第一个涉及监理的项目,开创了我国学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采购招标文件和FIDIC合同条件等国际惯例。通过学习世行贷款项目的先进管理经验,1988年我国建立了“建设监理制”。进入90年代,国家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合同范本,它们几乎都参照了FIDIC合同条件,明确了监理工程师的地位和职责范围,使监理做为工程项目中一个重要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

推行监理制度的初衷是利用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目标进行全面掌控,从而控制工程项目的投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把好关,也是为适应日益国际化的建设投资环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基于我国目前复杂的投资环境,我国的建设监理行业的现状与国外成熟的工程管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为了使监理行业能够更好的发展,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消除阻碍监理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完善监理行业的规章制度,推动监理相关法规的改进,争取获得广大业主的好评,在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监理行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我国建设监理属于强制推行的制度

我国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在计划经济时的职能还未完全转换,工程项目在近年来还呈现投资主体成份复杂的现状,因此政府在较大范围内规定了必须实行监理的工程项目,不但如此,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原因,监理的范围越来越大,监理取费却愈来愈低。我国目前的监理制完全是一种政府强制行为,不是社会行为和社会需求,政府要监理,业主不得不监理,计划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转化,体制、机制一时还不具备监理制运行的土壤、环境和市场需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基于原有的思维方式。在体制未发生根本改变,社会转型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强制监理未必就是良药。随着我们对国际建筑业管理贯例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并不完全是国内所说的建设监理,它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背景。那么国内当前是否应当理清什么样的工程项目实行监理,公款投资与私人投资有什么不同,工程的采购方法应多样,由业主决定,不同的项目类型采用不同的合同条件,标准合同模式及其依据的合同文本由相关行业组织制定,政府主要通过立法来规范建设行为,减少对其实施过程进行具体的监督与管理,逐步走上小政府大社会的路子。

2.2监理过程仅局限于施工阶段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以及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建设工程合同以及建设监理合同,对工程建设实行的监督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始终,包括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含保修阶段)。但目前,我国监理工作一般仅涉足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监理单位接受委托后不久工程即将开工,监理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熟悉工地情况及图纸技术内容,往往造成在施工过程中对具体情况的不了解,无法做到全盘的考虑,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监理工程师缺乏高素质、全面的人才

目前,无可否认的是很多监理公司的从业人员多是从施工企业走出的技术人员,也有很多是其他企业的离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培训后就上岗执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理行业及工作程序的规范化,由于对管理、法律等知识的缺乏,严重降低了社会对监理行业的认同感,一步步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失去了竞争力企业也就无法引入优秀的人才,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制约了监理企业的良性发展。

2.4业主方面的问题

大多数业主单位,一般不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对建设程序,尤其是监理制度不了解,或不愿放弃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权,唯恐丧失个人利益,从而出现业主市场行为不规范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委托监理业务时仅委托质量控制;二是随意压低监理费;三是对监理工作干预过多,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四是拖欠或克扣监理费。

在业主不规范行为的影响下,监理单位的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难以保证。许多业主往往将监理单位派驻现场的项目监理机构视为其属下的一个工程部门或质检安全部门,“大业主,小监理”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个别业主甚至明言:监理单位是请来负责任的。致使监理单位处于夹缝之中,难以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若监理单位坚持原则,业主可更换监理总监甚至监理单位,使监理单位处于被动地位。

对监理行业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3.1加强政府对监理企业资质的审查

目前社会对监理行业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当然这和监理企业的不自律有很大的关系,但政府也要加强对监理企业的审查监督,限制我们有了对监理企业“红黄牌”的警告,通过限制其投标来制约监理企业,要使监理程序规范化、公平化,就必须加强信誉机制,提高监理在社会上的认同感,这样才有利于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整合资源,对工程涉及的各个业务口进行对口服务,并不局限于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向前可以延伸至前期的土地策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招投标,向后可以延伸至资产经营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抛弃原先只关注施工过程监理的狭隘思路,拓宽自己的业务面,使自己走在行业的前列,发展属于自己的综合性业务板块,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3.3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做一名监理所需具备的素养,主要由以下五点组成:人品、技术水平、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

监理职业守则的第一条内容:“守法、诚信、公正、科学”,其中的前六字都和一个人的人品息息相关,试想如果一个人自身不正,又如何能做到这八字守则?

作为一名监理人员,技术是我们的工作基础,没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水平,去到现场又如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成了空谈。

监理单位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进行综合监督管理的机构,如何在维护业主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综合考虑,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就显得重要了。

执行能力对一名基层监理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安排的工作能否落实?巡视现场的时候能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些直接决定了你的工作成果。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身事件,二是涉及双方或者第三方的事件,前者主要包括:监理日志的编写、旁站内容的记录、施工影像试验照片的留取,各类台账的记录等工作,这一类工作只要自己主动去做就很容易完成,完成情况在于个人,要用心去做、按时去做、仔细去做,相信都可以很好的完成,后者主要表现为对日常巡视现场发现的质量、安全问题的处理能力,这种事件的处理看似是个人能力,其实也是在考验团队的能力,现场监理人员话语权的力度并不仅是取决于监理员的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也和领导层的维护和树立息息相关,但这种维护和树立却不是无条件的,要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有设计规范的明确要求,真正做到公正、科学,坚持原则性、规范性,同时要加强和领导的“回报”(具备区别于“汇报”的主动性),优势在于能够“上下一心”,意见一致,领导知道具体情况,自己也有了主心骨,反过来也可以提高你的执行力度,但要注意不要产生依赖领导的潜意识,职责所在能力之内的事情要能独立解决。

俗语说“学无止境”,工程行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工艺进步,材料升级要求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也包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把自己培养成一名综合性的人才。

3.4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整合参加各方的有利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流程的建立,使其能够涵盖工程涉及的大多数事件,在工程进行中,遇事遵循流程,各方的行为都在清晰的框图之内。

3.5专业、敬业、职业

做为一名监理人员要有对工作高度热情,有责任心,从内心里热爱行业才能做好行业,做到专业、敬业、职业,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辅助自己完成工作,真正把工作作为一项事业,这个行业里有无数的前人给我们趟出了路子,我们沿着路向前走的同时也要做好维护工作,不能因为我们的足迹给这条路抹黑,时刻记着你还要为你的后来者铺平路,照亮前方,在监理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所代表的并不止是你个人,你代表着公司,代表着行业,你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社会人对本行业的看法,要真正把监理行业做好,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结语

根据本文对工程监理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工程监理存在的诸多的问题,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但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业主获得最大投资效益, 使工程监理健康、全面的发展, 工程监理企业必须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工程监理分工和作业,同时监理工程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指责和义务做到“三控、二管、一协调”,处理好业主、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三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关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根据我国工程监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实施对策才能引导我国的工程监理行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2]马经华,荀旭辉,耿丙华.论工程监理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3]范志清.基于质量的监理工程师信用改善研究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监理;质量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一个建筑施工项目来说, 建筑质量是否合格关系着项目本身是否完成, 关系着项目开发者的综合利益, 更关系着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所以对于一个项目质量的监督事关重大, 而这就体现出工程监理工作对于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工程监理概述

1、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就是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 就是通过对一个工程的投资、工期、安全、合同和信息等进行管理和监控, 从而保证工程安全有序地进行; 保证工程质量达标, 通过信息归纳全面提高工程建设水平, 保证工程综合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工程监理单位必须要有国家颁发的《工程监理资质证书》, 必须有专业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在实行监理的职责时, 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准则, 坚决贯彻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工程的全面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监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针对项目的设计阶段, 保证项目的设计风格、质量和时间, 满足客户双方的能力和需求; 其次则是针对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 保证项目施工时完全按照合同的标准以及设计的方案执行, 保证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2、建筑工程监理的发展历程 1988年工程监理制度首次正式地通过法律文件的形式被实施出来,这一制度在土木建筑领域开创了新的篇章。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土木建筑行业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而且极大地适应了国际工程建设对建筑工程的种种标准要求以及规章制度。其中该批工程监理制度为首批,且建筑基础类的设施建设工程赫然列在首批工程监理制度行列内,由此可清晰地看出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性。 此后,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正式签发并通过了工程监理制度,这一举措标志着工程监理制度在通过了我国法律层面的确认。 同时,工程监理制度的有效实行,能够促进建筑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对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时开始,监理制度逐渐成为建筑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二、建筑工程监理的作用分析 1、建筑工程施工监理的历史作用 以FIDIC土木工程合同为基础,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三方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制度建立的起源。监理制度的建立适合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满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相对优于我国的传统做法,这个制度的优势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参建各方的责权利分配更加合理、明确,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各方的合同意识,从而对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其次工程建设监理制度突破了建设单位原先小生产管理模式的局限,在这种经验体制下能有效积累经验,提高工程建设的专业化水平。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监理工作在多方不断努力下,初步的成效正在逐步展现。工程监理制度的引入在制度上为工程建设过程建立了一种科学的制约机制,并且促进了工程管理工作向守程序、讲科学等为特点的管理方式的过渡。监理工程师队伍也逐渐融合了来自各方面、各领域的技术专家和人才,而且监理工程师队伍也逐步成长壮大,在工程建设中开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 2、建筑工程监理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 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监理工程师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他的行为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建设工程项目使用功能和价值的实现,这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工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监理工程师要严格遵守建筑工程中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规程,熟练掌握相关的合同文件,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相关的工作。监理工程师在严格审查进场原材料以及检验施工工艺、对施工产品的严格、全面的监控和管理等工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整个建筑建设的质量。 3、建筑工程监理的相关工作影响着工程 进度的实现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不仅是时间计划的控制以及现场施工管理的问题,在进度工作控制中还要从工程的设计、招标、施工和竣工等各个阶段综合考虑,对整个工程进行持续、全面、严格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顺利进行,并且能缩短工程投入使用的时间,进而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在设计初级阶段,监理单位要配合建设单位设计制定高质量的任务书,才能保证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开工时,要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实施总进度计划和网络图进行审核。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核总进度计划时,要将总进度目标进一步分解并确定工程计划的关键线路,以及控制工程节点的进度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监理进度控制计划。 4、建筑监理影响工程费用的节约 要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实现对工程费用的有效控制。实际投资不能超过相应的计划投资。工程设计在监理的建设项目费用控制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有关报道,设计阶段成本的控制,能占到总节约投资费用的90%以上。另外,计量和支付是监理过程中费用控制工作的核心,在工作中,监理工程师依照相应的合同文件,在认真审核工程清单中各项费用的基础上,深入施工工地现场,充分核实现场状况,进而实现对清单以外的各类计量的严格控制工作,从而有效的控制工程中的各类增加费用。 5、建筑监理对安全工作的影响 只有做好安全工作,才能保障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在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下开展各项工程的作业,能够创造顺利地生产出优质的工程产品的环境。安全生产工作是保障工程质量水平的前提条件,工程质量的好坏同样也是工程安全的保障。施工全过程中都要充分重视对安全工作的管理,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或者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各种不同施工情况和环境特点,要有针对的在施工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安全管理措施,以求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和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综上,工程的安全监理工作,目的是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是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必须在开展工作时充分了解施工安全的意义,明确安全监理所包含的内容。

三、现阶段工程监理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监理制度建立的初衷与现实情况间的差距由于工程质量管理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了我国工程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质量管理,但对于项目决策策划、设计阶段、投资控制、合同管理、工期控制、项目运营涉及较少。

2、相关法律不完善。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施工阶段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理,会出现很多的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出现不正当竞争。缺少对监理制度的明确的全面的规定。

3、材料把控不严格

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材料控制的要点有:优选采购人员,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正常施工;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和保管工作。4、监理市场不规范, 4.1在监理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有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的发生。 4.2存在自身无资质或资质低的个人或监理企业而以其它较高资质的监理企业的名义从事监理业务。 4.4目前监理企业竞争激烈,承揽监理业务时互相压价,造成监理企业利润不足。 4.4监理企业,监理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人员素质较差、水平低。

5、全社会对监理行业重视不足 。目前,为了降低公司成本,监理机构一般采取项目聘任制,实行工程项目所在地招聘,承揽工程项目的不持续性造成监理人员流动性较大;部分监理机构通过降低费率来提升在监理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造成了监理收费低,相应的监理人员的收入也较低;这样就造成了部分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影响了监理行业的整体形象。 6、工程监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需要提高 目前的监理工程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设计、施工单位已退休的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年龄较大,不具有充沛的精力,对新知识接受较慢;在职的工程技术人员改行做监理,由于得不到必要的业务培训,导致这些人监理知识较为匮乏;刚刚从业的大学生精力充沛,但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很大一部分监理队伍缺乏具有专业知识、集技术和管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四、提高监理人员控制工程作用的建议

1、国家应加强对工程监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在《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尽管都对建设监理有一定的涉及,但是这些法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把监理工作限定在施工阶段偏向于施工质量的管理,使人们在对监理制度的认识上存在不同形式的偏差。面对此情况,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应该对《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现有法律中关于工程监理的相应条款进行修订,统一对监理的认识。同时,还应对建立一些更加能促进公正、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使工程监理机构的竞争意识得以提高,促使监理企业上台阶,同时也促进我国监理与国际监理的接轨。

旁站监理

监理企业要提高旁站人员的素质;国家要提高旁站监理人员门槛(如必须有一定职称,和一定监理工作年限等)。旁站监理是指监理人员在工程施工阶段监理中,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实施全过程现场跟班的监督活动。旁站监督是技术性要求很强的工作,因此要求旁站监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建设工程现场实践经验,对所监督的施工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和过程有透彻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心中有数,能做到预控管理。例如打桩工程,要了解桩的混凝土标号、配筋情况、承载力、接桩方法,桩头的保护措施、横截面、桩长、地质资料等情况,在打桩期间,监理人员要认真的作记录和测试,如桩锤重量、桩锤落距、贯入度、深度等,根据这些记录,监理人员要分析打桩的情况和打桩后桩的质量,如果现场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现场巡视

监理企业要提高现场巡视的重视,在制订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时就要制订有针对性的现场巡视频率和范围。并有专业监理工程师带队要求,在一些关键部位或关键节点由总监理工程师带队。通过巡视,可及时发现质量低劣的先兆或许多警告信号,及早解决工程质量问题或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巡视,仍然需要监理工程师经验丰富,在觉察缺陷与低劣操作工艺的警告信号方面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真正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旁站是对质量的“点”的控制,则巡视是对质量“面”的控制,及早发现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首先从宏观的大面上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下一步施工之前能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及早地予以排除。

4、对建设工程所有工程内容的质量进行控制 建设施工工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工程的总体质量是各个分工程与环节质量的综合体现,所以,要保证施工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就必须要求每一个分工程的质量能过关:比如说某项子工程内容的质量不合格,即使其余工程内容的质量都很好,但是也可能导致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不合格。因此,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控制必须落实到其每一项工程内容,只有确实实现了各项工程内容的质量目标,才能保证实现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目标。

5、指令性文件

监理工程师的指示一般为书面的形式,因此也称之为指令性文件。采用指令性文件,对承包商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这也是FIDIC 合同条件下工程监理的特点。当监理工程师发现了施工质量缺陷,他就可以用“质量通知单”这一指令性文件,通知承包商停工、修补或返工。由于合同规定了监理工程师指令的权威性,因此,指令性文件对质量控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6、工程监理人员要提升自身能力 国家应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管理,促进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监理公司调整引进缺乏的人才,满足监理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7、监理人员对工程安全控制的职责和任务 监理人员应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规定,督促承包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保证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监理单位应选派适应岗位的监理工程师从事安全监理工作。

结束语

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是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重要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有利于实现工程项目效益。应当不断加强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的)工作,提升监理工作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羊寿生. 论监理单位在建筑工程质量中的作用[ J] . 才智,2010( 19) : 31.

篇10

关键词润湿理论,粗糙度,过渡态,微纳米分层结构

0 引言

塔式起重机是现代建筑业起重、运输、吊装作业的主要机械,起源于西欧,我国的塔机行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我国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塔机生产厂家达800多家,年生产塔机数目超过35000台,并以每年10000台的数目增加。保守估计我国在用塔机超过13万台。在使用塔机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影响塔机安全的因素非常多,例如安全管理不到位、塔机自身的维护不及时、四级的违规操作、地面人员的违规只会、货物不正确吊装以及恶劣天气影响等等。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并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建筑时期,由于塔机起重机导致的重特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塔式起重机的安全使用及监理在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工程监理人员,笔者根据多年来对建筑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塔机使用中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为改善和提高塔式起重机安全施工水平、控制工期与进度、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1 工程监理单位的主要职责

工程监理单位作为施工现场主要责任人之一,对于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问题应履行一下主要职责。

(1)审核建筑起重机械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制造监督检验证明、备案证明等文件;

(2)审核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单位、使用单位的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许可资格证书;

(3)核审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4)监督安装单位执行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情况;

(5)监督检查起重机械的使用情况;

(6)发现存在生产安全事故安全隐患的,及时向建设单位报告。

就以上职责履行而言,项目监理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2 塔机安全检验

2.1型式检验阶段

按规定的检验办法对产品进行检验,以证明样品符合指定标准或者技术规范的全部要求,一般按国家或者地方的质量检验标准进行。设备选型确定后,总承包单位应当及时将设备选型相关资料向项目监理机构报审。

2.2安装实施阶段

2.2.1塔机进场报验审查

1)检查进场塔机是否与所报资料塔机一致,标准节和附着装置是否原制造厂制造。

2)有下列情况的,不得安装和使用:结构件上有可见裂纹和严重锈蚀,主要受力构件存在塑性变形,连接件存在严重磨损和塑性变形,钢丝绳达到报废标准,安全装置不齐全或失效 。

2.2.2 塔机安装(拆除)监督

1)监督、见证班前安全技术交底,检查安全技术措施、安全技术管理人员是否到位 。

2)检查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是否与报审资料中人员相符;

3)监督、检查辅助起重设备的机械安全功能 、钢丝绳、卡环、吊钩和辅助支架等是否符合要求;

4)监督安装单位按照专项方案实施设备安装(拆除);

5)检查塔式起重机的安全装置是否齐全,并见证按程序进行调试合格。

6) 监督检查联接件及其防松防脱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严禁用其他代用品代用。联接件及其防松防脱件应使用力矩扳手或专用工具紧固联接螺栓,使预紧力矩达到规定要求。

7)拆卸时应先降节、后拆除附着装置。塔式起重机的自由端高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8)对安装(拆除)过程实施旁站监理。

2.2.3塔机检查验收

1)塔机安装完成后,监督、见证安装单位对安装质量进行自检;

2)见证有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塔机进行检测,注意检查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3)参加由总包单位组织的出租、安装、使用、监理等单位参加的联合验收,合格后予以签认。未经验收不得投入使用。

4)督促使用单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使用登记备案,对备案表予以签认。

上述所有经监理单位审查的资料,应在规定的时限内,由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总监理工程师复核合格后 , 由总监理工程师予以签认。

2.3使用阶段

(1)审查使用单位编制的、经使用单位企业技术负责人、总包单位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的起重设备安全运行方案,设备维护保养制度,管理制度,属群塔的应有防止碰撞措施。

(2)审查起重司机、起重信号指挥、司索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合格时予以签认;日常运行中,注意检查是否人证合一。

(3)见证使用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对起重司机、起重信号工、司索工等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4)见证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力矩限制器、重量限制器、变幅限位器、行走限位器、高度限位器等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严禁用限位装置代替操纵机构。

(5)监督检查由总包单位组织的、产权单位、安装单位、使用单位参加的月度检查、维护保养,见证维护保养过程。

(6)对使用周期满一年的、停用6个月以上的塔吊, 要求使用单位从新组织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并进行全面检查。

(7)旁站监理塔吊顶升过程。

(8)定期组织总包单位等对起重设备使用、管理、维护保养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塔吊安全使用。

3 结语

做好塔机安全使用和管理,需要产权单位、使用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基础上,相互监督,齐抓共管,使塔机在安全的环境和氛围下运行,从而使得将危险因素降到最低,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