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职能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多样性风险要求全面的风险管理,全面的风险管理则要求全面的成本管理,其核心和灵魂是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本文介绍了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及相应的管理手段,着重分析了风险管理职能在两种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定价机制中的实现,给出了几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指出了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的方向。
风险管理要求我们的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和全面性,全面成本管理适应了这种要求。战略成本控制是全面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理念。运用战略成本控制理念来提高内部资金的配置效率,其实现方式之一是在各经营单位间建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内部转移价格是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转移产品时所采用的一种计价标准,是进一步绩效评估的依据,既是责仟成本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传导工具。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可以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确定全行(一级分行)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有利于从总行(一级分行)这样较高层次去管理风险。定价中考虑到信用风险,有助于运用组合思想分散管理各项资产;在定价中考虑期限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有助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从期限结构的角度来管理利率风险。
一、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进行风险管理的实现方式
(一)风险离析成本收益均摊法。
风险离析成本收益均摊法是根据资金的实际成本率和收益率的平均值来确定基准利率。其风险管理职能体现在通过分别确定经营策略调节参数 (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调节参数β、信用风险调节参数α、期限风险调节参数ε来实现。不同的风险需要通过价格手段进行调节和抵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用价格机制把各种风险传导到资产和负债部门,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如在资金配置方面,对低风险的资产给予较低的价格,对高风险的资产相应提高价格。相应的公式如下:
(1)基准利率:C:[(b—e)+a+f]/2
其中:C:表示内部资金转移基准价格;
b:表示扣除营业税及附加的盈利性资产回报率;
b={[利息收入一(表内应收利息期末余额一表内应收利息期初余额)+投资收益(扣除股权性投资收益)+债券交易价差损益+汇兑损益]×(1一综合税率)+(金融企业往来收入一系统内往来收入)}/[各项贷款(不含委托贷款)月均余额+各类债券投资月均余额+拆放同业月均余额+存放同业月均余额+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月均余额]
e:表示资产损失率(含信用风险因素);
资产损失率:呆坏账准备金提取率:上级行核定的呆坏账准备金提取额/各项盈利性资产月均余额
a:表示筹资成本率;
a=[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一(应付利息期末余额一应付利息期初余额)]/(各项存款月均余额+同业存放款项月均余额+同业拆入资金月均余额+中央银行借款月均余额)
f:表示筹资费用率;
(2)上存资金利率=C+—β/2一ε/2;
(3)配置资金利率=C++α+ε/2+β/2;
以下我们依次说明各风险参数的确定方法。
1.“一经营策略调节参数”的确定。
表示经营策略调节参数,是由银行根据自身经营需要,为推动某项资产业务的发展或结构的改善,用来传导经营策略、体现经营定位的资金利率调节参数。经营策略调节参数用以度量决策支持能力和业务发展支持能力。
的确定方法是:以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名义利率为调节参数的标准值,根据全行经营策略,将需要加快发展的优质或具有优势的某项资产业务品种的名义利率与之比较,得出相应业务品种的经营策略调节参数。如要支持某项资产业务,可通过降低值(值取负数)扩大其盈利水平实现;反之,若要限制某项资产业务,则可通过提高值(值取正数)缩小其盈利水平实现。当然这是一种倒推的方法。其逻辑是先确定产品的价格再倒逼出值,因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从风险成本的角度,可将之视为经营风险的一种补偿。
2.“ε一期限风险参数”的确定。
ε=该档期对应的指标国债收益率——一年期指标国债收益率
3.“α一信用风险参数”的确定。
α的确定方法是:设定某一信用等级企业贷款的名义利率为调节参数的标准值(以2002年度信贷业务法人授权等级划分有关内容为标准,以AA一级和未评级单位按照五级分类的关注类为基准分别设置参数),其他不同信用等级企业贷款的名义利率与之相比,得出相应信用等级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调节参数。
信用风险调节参数用以度量由于资产质量不同而产生的信用风险。资产风险越大,α值越大,转移价格越高。
4.“β一流动性风险参数”的确定。
(二)市场法。
市场法的作法是:选取相应期限的银行间同业市场利率等指标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再在此基础上按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资金利差(30个基点)分摊标准确定各部门、各产品的内部资金价格。利差由负债和资产产品平分。这里,风险管理职能是通过跟踪市场及利用利差进行风险补偿来实现的。相应的公式如下:
有市场参照利率的基准利率=市场指标率(如银行间同业市场利率)
某档次基准利率=运用市场指标率计算得到的复利利率+该档平均期限风险成本
某档平均期限风险成本=(该档存款期限风险成本+该档贷款期限风险成本)/2=[(该档现行存款利率一该档复利利率)+(该档现行贷款利率一该档复利利率)]/2
上存利率=基准利率一0.15%
配置资金利率=基准利率+0.15%
(三)两种计价模式的利弊分析及相互联系。
风险离析成本收益均摊法实质是风险、成本和利益共分,对风险进行离析管理的一种方式。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对现有体制冲击较小,现有条件下可操作性相对较强,可有效传导上级行的经营策略,对各种风险进行了离析,有助于各部门各司其职,分担总体风险,集中精力管理其可控风险。其缺点是滞后于外部市场利率变化,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且各风险参数的衡量方法都是采取了若干简化,与实际真值难免会有偏差,影响了风险信息的有效传递,进一步影响了最终的经营决策。还要看到通过风险离析成本收益均摊法对各种风险进行划分和补偿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尽管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风险离析成本收益均摊法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内部资金定价法。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方法的弊端使它只能成为权宜之计。
市场法是发达国家银行普遍采用的做法,它实际上是一种经验法,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考虑了机会成本,适合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可以较好地跟踪市场风险,具有前瞻性。同时,这种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小,因而较为客观。其缺点在于,这种方法有效的前提是高度发达的外部市场,而目前我国银行间拆借市场、票据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其利率无法真实反映资金的机会成本,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尚未完全走上市场化道路、不同市场利率水平差异明显、利率信号失真,还缺少权威的指标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确定依据,这使该方法在目前的可行性大大降低。该方法忽略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无法体现信用等级差异引起的风险成本差异,并且该方法并未将传导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经营侧重点的功能包含在内,不利于通过政策参数进行风险分散化管理。
两种方法基准利率的确定分别从自身及外部市场寻找依据,但理论出发点都应该是利润最大化法则,即基准价格应等于使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利差的确定分别采用风险计价和经验法.但确定依据也都应依资金配置部门的风险管理范围和深度而定。两种方法对风险的测量与管理采取的都是经过简化的办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可以采用更为精确的VAR技术来确定风险参数和运用对多种风险进行综合衡量的模型(IMF和国外的一些一流大学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进行风险测量。
两种方法分别适应了不同的市场环境及基层单位的风险管理水平,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基层单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风险管理职能会相应下放,市场法必然会成为主导。而在目前先启用风险离析成本收益均摊法,建立起资金统筹统支的框架,为全面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创造前提条件。其中,风险参数的测量有助于积累风险管理的经验,可以作为未来利差确定的依据,从而为未来采用并进一步完善市场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三个复杂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以上定价模式还只是一个框架,它可以用来直接解决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定期存贷款的内部定价问题,但银行实际的金融产品纷繁复杂。对以上定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精确化。以下给出内部转移价格体系运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复杂具体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
(一)分期偿还问题。
对于分期偿还贷款的转移价格这里可提供两种解决办法。
1.资金剥离法。资金剥离法是一种将分期偿还贷款视为零息票贷款的组合,将每笔分期偿还贷款按偿还期剥离成若干笔零息票贷款,将每个现金流与相应期限的零息票贷款资金内部转移价格相匹配,再将根据这些笔不同的内部资金利率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得出的利率作为整笔贷款头寸整个贷款期间的内部资金利率的一种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将一笔l2个月分期偿还的贷款剥离成l2笔零息票贷款的组合,将每个现金与相应期限的资金转移价格相匹配,再把将这l2笔不同的资金利率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得出的利率作为整笔贷款头寸整个贷款期间的内部资金利率。
2.久期法。用资金剥离法来处理成千上万个账户过于繁琐,所以要对其加以变化。久期法就是采用贴现现金流来计算加权平均的贷款期限(即久期),再将期限与该笔贷款久期相等的零息票贷款内部资金利率作为该分期偿还贷款内部利率。久期方法除了更为简便,但它的困难在于贴现率的选取,一般可采用一年期的零息票贷款内部资金利率作贴现率。
(二)期权问题。
期权使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更为复杂。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司提前偿还贷款和任意支取存款。这种情况往往是从客户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银行利益的最大化出发,因此会给银行带来再贷款或再筹资铁风险。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此类上存资金或配置资金收取一定的期权费来解决。期权费可以用期权公式计算,或者用蒙特卡罗模拟来计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期权费归属于资金配置部门,因为如果客户提前还款,就会影响到资金配置部门。例如,当客户可以在一个较低的价位再融到资金时,他才会提前还款。这笔贷款归还后银行就要将这笔资金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下贷出,这将减少资金中心的价差收入。
另一种处理期权的方法是当期权执行时决定期权的成本,并将罚金转移给资金中心。这种方法当然会比上述的估算方法要更精确,但它不能识别出隐含组合中的选择权。换句话说,如果银行采用这种方法。会夸大客户除最后一期的各期给银行带来的收益,而缩小最后一期客户带来的收益。
(三)不定期产品问题。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风险;管理创新
A公司管理较为规范,内部专业分工细致,规章制度健全,由财务部牵头风控管理,由于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检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可能面面俱到。A公司立足于工作重点、管理薄弱点和流程关键点,向前后链条式延伸,打通部门间专业壁垒,迈出了由大而全的遍地开花型评价向专业角度纵深的步伐。作为风险内控人员,通过参与组织近年拆旧物资和项目结余物资处置专题、固定资产管理专题、往来款项专题、资金管理专题、三重一大管理专题等内部控制专题评价,深刻感触到这是一项提升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管理创新。内控专题评价选题重在精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也不是朝夕而就的,具有全面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需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如何抓好内控专题评价工作,关键在于评价选题要精准,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某些小问题,就如同鞋底的一粒细砂、如同清汤里掉落的一条鱼,问题说大不大,却着实让工作进展不顺,甚至偏离预期轨道。内控专题评价就是要找出让工作掣肘的上述方面问题,深入挖掘问题实质,提出解决方案。专题评价如此,做事亦如此,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努力并专注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长时间量变的积累自然会促进工作质量的大幅提升。内控专题评价重在专业参与在现代化企业中,分工越来越细化和越来越专业化,公司的每一项业务都不是独立的,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内控工作面临着业务复杂性的挑战,要求风险内控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胜任能力。
在内控专题评价工作中,A公司物资、营销、基建等各专业部门从评价指南制定、参与现场评价、内控缺陷认定的全程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关系到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深度。废旧物资和项目结余物资内控专题评价中,如果没有业务人员的参与,就会如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盲目而且没有全局性,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会因为没有代表性或者不能得到专业角度的解决,而使评价工作和问题梳理流于形式。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内控专题评价工作中,在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借助专业部门的力量,以提高内控评价小组的专业技术水平。内控专题评价重在发现和解决问题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评价和提升,构成有机循环,是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内控专题评价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单纯为了评价而评价,就会将工作形式化、表象化。只有深入发掘问题的实质,重视评价缺陷的后续整改,才能避免工作一阵风现象,才能有效的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样,在日常工作中也是如此,学无止境、人无完人。犯错误在所难免,古人尤一日三省吾身,我们则更需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
不对问题视而不见,不让同样的错误屡屡再犯,而是勇于直面问题,找到症结点,各个击破,不断的修正自身,不断的获取新知,就能使问题越来越少,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通过开展内部控制专题评价,A公司认真落实整改,深入剖析问题产生成因,健全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确保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第三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01,ISBN:9787121205026.
[2]颜美华.企业内部控制常见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
篇3
一、丰台分局实施风险管理的背景
丰台区共有1个奥运正式比赛场馆、5家奥运训练场馆、3处涉奥场所、2家涉奥宾馆、10个重点路段、40条重点道路、43处环境秩序重点整治地区和一批重点商业区、旅游区,给工商部门的日常监管带来很大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丰台分局辖区内的20家涉奥食品企业和9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担负着全市70%的蔬菜、水果,25%的肉食和10%的奥运食品供应,其中新发地、中央两大批发市场作为奥运应急采购目标市场,承担着确保奥运蔬菜供应不间断的重要任务。总体而言,丰台分局在运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保障工作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也面临着诸多监管风险。在奥运任务繁重,人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丰台分局建立了奥运保障市场秩序风险控制机制,目的是集中主窘力量,控制影响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提高整体控制和排除风险的能力。
二、在市场秩序控制中实施风险管理的具体做法
所谓风险管理,是各经济、社会单位在对其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估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妥善处理风险所致的结果,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识别、评估及控制三个阶段。
(一)风险管理的具体模式
1 层级风险管理模式
在具体工作中,丰台分局制定了风险控制方案,明确了风险管理的各个层级(见图),实现了层级风险管理。
2 按危害程度的管理模式
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分局在层级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了按危害程度划分风险的管理模式,通过问责制与一票否决制及定岗、定人、定责的三定原则规范,根据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频度的监管措施,全面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二)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针对保障奥运这项特殊任务,我们按照识别、评估及控制的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工作:
第一个阶段是识别。我们将奥运保障工作期间在一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影响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市场秩序隐患(涉及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消保维权、市场秩序及有形市场等各个方面)确定为奥运市场秩序和食品安全风险。由于丰台区市场秩序和食品安全情况直接影响全市奥运保障工作的基础与成效,所以风险点控制工作不仅仅在涉奥场所及周边,而且针对辖区特点延伸至辖区各类重点区域。
第二个阶段是评估。在风险点评估确定的过程中,丰台分局立足常规风险点,并结合奥运保障工作特殊性,遵循五项原则:一是考虑政治、民族、宗教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的市场秩序问题,二是立足工商职能的全面履行,三是把握全面性与预见性的原则,四是考虑因监管方式和环境改变所引起的风险危害程度和风险种类的变化,五是风险点由工商所网格责任人由下而上逐级分析评估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丰台分局在全区范围内确定了52个各类风险点,根据风险涉及专业将风险分为三类,按风险重要性和危害性将风险点分为三级,落实了三级责任制,由业务科室、工商所、巡查干部分别处理相应级别的风险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个阶段是控制。为做好奥运保障风险控制工作,分局在5月20日之前完成了各个风险点的控制与排除,之后,143名干部被派驻到各风险点开展控制工作,在为期三个月的保障关键时期,加强监控,防止反弹。在防控风险的过程中,分局注重运用现代化系统加强指挥调度,将风险确定、评估、移转、处置、督导等各项工作流程纳入指挥调度中心管理,提高了监管效率,把握了工作进度。
为了使风险管理机制运行顺畅,分局出台了评优创先奖励制度,鼓励先进,鼓励优秀,为形成工作氛围提供了保障;建立了综合保障机制,强化了人力资源保障,整合了人力资源;强化了思想政治保障,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奥运保障实战中全面发挥;强化了法律保障,专门成立法律援助小组为基层执法工作提供了法律援助;强化了后勤及技术保障,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了优质的后勤服务。
另外,为了有效调动力量,快速反应。排除隐患,分局还出台了驰援方案,通过机关科室、执法队及工商所三级保障,三级驰援,实现了人力资源与职能资源的整合。
三、风险管理理念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在奥运保障工作中,丰台分局将风险管理理念应用到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中,通过风险收集、风险确认、风险控制、风险消除四步骤工作,实现了对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的收集、分析确认、控制措施制定、控制措施具体实施,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丰台区是一个食品安全水平参差不齐,城乡结合特点突出的大区。辖区城市居民、农民、外来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都占有一定比例,食品消费水平差别很大,食品安全工作难度可见一斑。
通过对历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分析,我们发现集体就餐环节是丰台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集中环节,而食品配送餐行业又是其中风险较大、每年都导致食物中毒、且极易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业。我们将其定为丰台区的核心类风险因素。针对这一情况,经过先期调查分析,通过与区卫生局及各食品配送餐企业所在街乡镇进行充分的沟通、研究,出台了《丰台区食品配送餐行业监管工作制度》,对丰台区食品配送餐企业从行业准人管理、日常监管、违法处罚、信用管理、准人退出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严格的要求,力求通过加大对食品配送餐行业的监管力度,降低该行业食品安全风险。该制度运行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丰台区各食品配送餐企业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
针对日常工作中较易出现的无证照经营等一般类违规违法行为,制定了《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重点部位及薄弱环节布控方案》,发挥各街乡镇的主动性,由各街乡镇根据本辖区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对一般类违规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控制、清理,使得一般类食品安全违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形势的稳定,有效避免了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风险管理理念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奥运期间食品安全零事故,1~11月份重大、特大食品安全事故零发生,外区县食品安全事故丰台责任零追溯以及食品配送餐行业事故零发生的成果。
四、实施风险管理对监管工作的意义
篇4
【关键词】金融监管;影子银行;银行家
一、引言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化,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证券市场所替代,在2007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逐渐被人们重视,甚至被看做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手之一。
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证券化机构;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市场化的金融公司;另外还包括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报告称,在最高峰2007年的时候,美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达到20万亿美元,大过传统银行12万亿美元。
由于我国金融创新比较滞后,中国市场尚未出现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化产品,但是,金融信托产品以及金融理财产品将银行表内贷款表外化,从而将银行家的风险转化给了投资者,成为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一份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3月31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仍达1.53万亿元。2010年10月开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催生了地下钱庄、民间高利贷等金融形式上的快速发展,这也成为中国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
影子银行实际上是将间接融资转化成直接融资,不再占用银行业的资本金,但是影子银行风险和成本的计量尚属于学术难题,这无疑就增加了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机构的监管难度,所以影子银行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影子银行使得银行业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模式变成了中间业务形式,银行丧失了银行家职能,拥有剩余控制权却并不是风险承担者,银行家职能残缺。在这种制度安排中,银行业的风险资产被转移,催生了较大的杠杆率和银行业的道德风险,推升资产价格泡沫迅速扩大。
二、影子银行的银行家职能
现代企业理论从企业参与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假设出发,把企业看做是一组不完备契约的组合,是社会成员之间产权交换的的一种方式,是企业成员之间博弈的结果。现代企业理论特别强调企业家的作用。完整的企业家精神,包括了银行家对经营的控制权,还包含了承担资产风险的责任。Frank Knight(1921)指出,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决策,而企业家职能就是实施决策并为不确定性承担风险,“自信或者勇于冒险者承担风险,并保证犹豫不决者或者怯懦者得到一笔既定的收入”。张维迎认为,没有企业家精神,企业就不能存在。[1]银行家是银行的企业家,是银行业剩余收入的主要创造者,是风险制造者和风险承担者的统一体,对于银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2]
影子银行使得银行业的资产负债业务形式转变成中间业务形式,从而银行家的剩余索取权丧失,只拥有剩余控制权,导致银行的企业家职能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杠杆率放大与剩余控制权的扩大
影子银行系统包括出售贷款的银行,特殊目的机构,参与证券化的投资银行,金融理财公司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等。在此系统中,银行将贷款打包出售,或者将它表外化,摆脱了监管机构的监管,由于风险和权力的不对称,银行自然而然怠于对贷款人的资信进行尽职调查,放贷的冲动增强,银行的实际杠杆率被放大。
由于金融理财产品的往往是通过一组不完备的契约将资产的管理权授予给了基金管理者,作为信托资产管理的基金资产管理机构,他们管理的资产中没有自有资金或者自有资金非常少,这样的杠杆率被迅速放大,以较小的自有资金控制了大量资产,这种制度安排促使基金管理的资产杠杆率被大幅放大。美国的结构化基金的杠杆率高达40倍,这远远大于一般企业的财务杠杆和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杠杆率的监管规定。而对于国内外的一些契约型基金,自有资金为0,将杠杆率放大到无限,这样基金管理人的剩余控制权也被放大。
2.买者自负与剩余索取权的消失
影子银行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以表外业务代替了资产负债业务,这就改变了银行的盈利模式和风险责任。资产管理业务中,银行以存贷差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而银行的盈利也可以看作是风险管理的风险补偿。由于存款和贷款的风险不同,银行对贷款风险集中管理,获得存款和贷款中间的风险补偿。
影子银行中,理财产品、基金信托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买者自负,也就是直接融资代替了间接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并不承担其中的风险,而是通过固定的比例获得管理费,而对于损失不承担风险,这样银行家的剩余索取权或者说风险责任消失。
3.剩余控制权与剩余所有权的不对称
影子银行加大了金融系统的杠杆率,扩大了影子机构的剩余控制权,同时影子银行不具备银行家的剩余所有权。也即是,影子银行的银行家职能是残缺不全,往往会使得银行家追求短期利益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催生市场资产泡沫,加大投资者的风险。
4.系统风险被放大
影子银行的问题还在于,当资产泡沫破灭时,这种逆杠杆化也会放大风险。由于影子银行的杠杆率一般都比较高,风险承担能力较弱,所以资产价格只要出现下滑,就很可能使得影子银行系统陷入危机,自有资金很快会损失殆尽,从而削弱对投资者的风险担保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影子银行使得银行家的职能残缺,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催生资产泡沫和杠杆率,使得金融市场的和投资者的风险加大。
三、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影子银行加大了金融市场和投资者的风险,所以越来越受到监管者的重视,但是如何实施有效的监管,对于各国监管当局来讲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前面的分析表明,银行家职能残缺是影子银行的主要症结所在,所以我们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以下建议:
1.表外资产转为表内
监管实践中,可以将表外资产通过一定的技术纳入银行表内进行风险管理管理,通过一定的风险因子将其转化成银行资产,并纳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这不但会从宏观上监管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还可以降低影子银行资产的杠杆率。
2.改变固定管理费制度
基金管理公司、银行和证券理财产品的管理人,盈利模式一般都是通过固定的资产管理费。一些私募基金除了固定的管理费之外,还和客户有盈利分享的条款,但是对于影子银行的银行家,基本不会和客户分担风险,而且当资产损失,他们依然可以获得固定比例的管理费。
如果监管部门能够通过法规和行规,改变影子银行的获利方式,在信托产品出现损失的时候,取消管理费,或者理财产品中增加影子银行的自有资产比例,这样可以使影子银行家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匹配,减少影子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降低风险。
3.改革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准入制度监管严格,大量的地下钱庄、私募基金公司无法获得合法的准入资格,无法获得信托资质,这就造成了信托资质的垄断。由于资质的垄断,削弱了投资者的选择权,这些有信托资质的机构就处于定价的优势地位,从而增加了机构的道德风险机会。
放宽影子银行的行政准入条件,就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选择权,加强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竞争,削弱影子银行机构的定价权。在影子银行家和投资者的博弈过程中,激烈的竞争会推动影子银行家成为风险承担者,降低其道德风险。
4.加大惩罚力度
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机构如投资银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受到广泛的质疑和批评,但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处罚,政府反而不得不给予经济上救助,实际上对于影子银行是一种预算软约束。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失败的经验,使我们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全过程监管。银行表外资产的规模、风险的计量模型以及合规风险都要纳入到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中。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要常规化进行压力测试,对于违规违法的机构,要及时的进行刑事和民事处罚,要推动投资者的集体诉讼,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结论
影子银行将银行的表内资产表外化,将间接融资变成了直接融资,使得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变成了中间业务获利模式,这也就使得银行家的风险转化给了金融市场,资产泡沫化也快速放大。
在影子银行体系中,金融业的财务杠杆率和银行家的剩余控制权被放大,同时普遍实行的买者自负原则使银行家的剩余索取权消失,风险承担责任消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严重不匹配,导致银行家职能残缺和银行家道德风险。表外资产表内化监管,改变影子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盈利模式,加强处罚,可以抑制影子银行家的道德风险,降低金融市场系统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篇5
?眼关键词?演 风险;学生工作;监督
?眼作者简介?演罗斌华(1985―),男,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胡盛华(1968―),女,南昌工程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99)
“风险防控”原是经济领域里的概念,指管理方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部署,风险防控成为反腐倡廉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就风险廉能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机制作一简要探析。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后,“内涵式”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学生工作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上,要求学生工作不断改革创新。因此,引进监督机制对高校学生工作迫切而有重要意义。
一是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生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工作的广度、深度、难度不断增强,亟需建立高校内部学生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对学生工作各环节的检查,提高督查力度,确保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是建设合格学工队伍的政治保证。学工队伍是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的腐败行为不但会影响学校自身的教学秩序和社会声誉,损害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平等,还会通过教育的传导机制,误导我们的年轻一代。”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工作的监督,在行为上保证学生工作人员成为廉洁文化的弘扬者和廉洁行为的示范者,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和思想上的领航员。
三是提高学生工作效能的有效途径。消极、拖沓、混乱、无序是影响高校学生工作效能提高的主要问题,提高效能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工作是面向一线基层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形象窗口。需要在管理上,通过监督,调动学生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促使从事学生工作管理者内在动力的增强,从而推动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四是创建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措施。建立良好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学生与老师的和谐、学生与学校的和谐,是创建校园和谐环境的基础与保障。学生工作涉及的领域广阔,尤其是在各种评优表彰,如国家和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评比经常滋生各种矛盾。因此,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的介入,有益于促进透明、保证规范、规避风险、减少矛盾,促进校园和谐。
二、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内容
高校学生工作监督是对全校范围内学生开展的各项学生工作的督导。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监督。学校设置了学生工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学生工作部?穴处?雪、共青团以及学生就业机构,承担学校层面的学生事务。职能部门在学生思想教育、政治引导、日常管理、心理健康、经济资助、素质拓展、生活管理、就业引导等方面发挥着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重要作用。在监督中主要是掌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在学校精神贯彻与否、上级要求落实与否、职权使用是否得当等情况,确保学生工作不缺位、业务工作不违规。同时,要在监督中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个层面的监督主要是学校(党委、行政)或学校的职能部门(如组织、纪检)或学校的专设机构(如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对学生职能部门的监督。
二是对二级单位学生工作的监督。院系是学生工作落实的一个独立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两级办学的体制下,院系的职权进一步放大,包括学生教育、管理、资助、奖励等各方面。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线”上的业务汇总到院系一个“面”上,其工作落实、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工作成效等情况,都是监督的题中之义。对院系的学生工作监督一般由学生工作职能部门担负。
三是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辅导员、班主任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年级和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是学生工作监督的重点和基础。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院系要通过例会、周报、抽查、走访等形式,掌握辅导员班主任在专项工作(如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创评等)以及常规工作(学习、学风、考勤、寝室管理、心理健康等)的规范性、及时性情况,确保学生工作在这个环节的有效运行。
三、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监督的主要作法
当前,建立和运行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是适应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结合高校管理和学生工作的特点,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以内部监督为主,内外督导相互补充。由于编制的限制,高校一般不可能设置专职的学生工作监督部门,学生工作的监督主要依赖学生工作系统内部监督,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对专项学生工作的监督。通过定期汇报、部门走访、专题总结,掌握学生工作情况;同时,发挥组织、纪检、审计等专职部门开展的党建思政评估、党风廉政检查等专项检查,促进学生工作部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二是要遵循教育法规和政策,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学生工作监督要坚持以法律、政策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则进行评价,监督学生工作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通过检查了解学校及各院系对于党和国家有关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教育法律和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文件的贯彻和执行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依法改进。通过依法监督,引导学校及各院系走上依法管理、依法实施教育的轨道。
三是要寓“导”于“督”中,坚持以“导”为主。高校学生工作监督,不仅要开展检查、评价,同时还要对学生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工作不应简单地停留在对被督导对象的问题“纠察”上,而应该进一步帮助被督导对象分析问题存在的症结和差距形成的原因,指导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四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监督作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例如,建立大学生维权中心、学生民主管理委员等,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管理的作用。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和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监督中,特别是涉及到学生权利和义务,校纪校规等切身利益的制度、要求时,积极采用主动指导式、民主参与式、双向对话式的工作方法,尊重学生权益,吸收学生参与管理,创造双向对话交流机制,将学生参与常态化。
学生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高校深化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呼唤更精细化的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创新呼声不断的背景下,亟需更科学化的学生工作;在新形势不断加强高校预防腐败的背景下,需要更透明化的学生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监督机制,有利于这种精细化、科学化、透明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的构建。
?眼参考文献?演
?眼1?演晏丕振,李永勤,段青松.高校学生工作督导机制的探索与实践?眼J?演.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篇6
本文首先对司库的基本理论及职能演变情况进行了阐述,认为根据司库管理职能的不断演变,职能主要包含基本的现金管理职能和高级司库管理职能,并对GE、Shell、中国石油司库的管理职能情况进行了说明;其次对财务公司的职能及业务范围进行了说明,以中石油司库职能为基础针对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对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管理层级、转变职能定位、完善组织架构这3个完善措施;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在财务公司充分取得集团充分授权的前提下以其作为基础搭建司库是可行的。对于拥有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而言,以财务公司为载体搭建司库体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司库;财务公司;载体
一、企业司库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
1.企业司库理论研究现状
初期的研究认为,企业集团司库管理职能的基本目标被定义为“确定企业可任意支配资产的持有额度,并保持这一最优资金水平”。后来随着周期观点的引入,司库管理被认为就是“资金周期的管理”,主要指3个周期――支付期、收账期、现金持有期的分析和优化。
根据司库管理职能的不断演变,可以认为其包含两个方面:基本的现金管理职能和高级司库管理职能。前者以留存资金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营、实现必需收付为目标,包含流动性管理、收支管理、账户管理等职能;后者更具战略导向,强调通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实现更高利润率来参与企业价值创造,包含财务风险管理、短期融资管理、短期投资管理、银行关系管理等职能。
2.企业集团司库管理职能情况
(1)GE司库
GE司库承担着六项主要职能,分别为资金业务服务,资金池管理、债务融资、风险管理、银行关系管理、外汇管理。
(2)Shell集团司库
Shell集团司库作为石油能源公司的司库,也承担着全面的职能。一方面为Shell的全系经营单元提供集中化的资金业务支持,承担着“基础现金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Shell司库也是集团面向金融市场唯一渠道,承担着筹投资、集团年金管理、风险管理和保险管理、金融机构关系管理等“高级司库管理”职能。
(3)中国石油司库
在中国石油,司库的职能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资金战略制定与实施、多元化筹融资、资金集中管理、结算集中管理、全球资金池管理、全球资金风险管理和资金信息系统集成。
二、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的问题探讨
1.财务公司的职能及业务范围
财务公司基本职能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包括:资金结算、信贷业务、结售汇业务等;财务公司高级职能是提供专业金融服务,即为集团及成员单位拓展投融资渠道,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开展中间及业务等。
根据最新修订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06年第8号),财务公司可针对集团成员单位开展的业务包括:咨询及业务、结算业务、保险、提供担保、委托贷款及投资、票据承兑与贴现、吸收存款、贷款及融资租赁、承销企业债券、消费信贷、买方信贷;对外可开展的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发行债券、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有价证券投资。
2.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的可行性探讨
由财务公司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可以看出来,财务公司的职能与司库的管理职能十分接近,其业务范围能够保障财务公司基本实现司库的金融资源统筹管理。
目前,国内司库建设走在最前沿的是中石油集团,以中石油的情况为例,探讨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企业集团司库、实现司库职能的可行性。中石油提出的司库职主要包括资金战略制定与实施、多元化筹融资、资金集中管理、结算集中管理、全球资金池管理、全球资金风险管理和资金信息系统集成。
那么,针对中石油司库职能来逐个分析财务公司实现的可能性。
(1)资金战略制定与实施职能实现的可能性
财务公司作为集团的资金管理平台,可以说是对集团整体资金情况及运行规律最为了解也最需要了解和研究的机构之一,同时财务公司也拥有专业的金融人才,由其来制定和实施集团资金战略是非常合适的。但制定集团层面资金战略的前提是取得集团的充分信任和授权。
(2)多元化筹融资职能实现的可能性
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拥有多种融资渠道,例如同业拆借、票据转贴现、票据再贴现、法人账户透支、信贷资产转让、发行债券等;同时,由于财务公司一般拥有较高的资本规模,易于从外部取得更大的授信规模及成本更低的资金。总体来看,其融资能力是优于其他企业的,从融资渠道的广度来看,甚至优于集团本部。
同时,财务公司还可以为成员单位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循环贷款、票据承兑及贴现、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为成员单位的融资提供更多选择。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财务公司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从而财务公司可以通过参股证券公司这种方式以较高的起点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根据成员单位特点协助其实现资产证券化,以满足其筹资需求。
(3)资金集中管理职能实现的可能性
资金集中管理是财务公司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集团都会赋予财务公司的职能,也是财务公司赖以生存的根本。财务公司依照集团赋予的资金集中职能,引导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开立存款账户,并监控成员单位将资金集中到该账户来实现集团资金的集中。
(4)结算集中管理职能实现的可能性
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结算集中管理也是必然会实现的。目前,财务公司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一般都有根据自身需求搭建的资金管理系统及网银系统,这两个系统本身是互通的。资金管理系统和多家银行数据系统进行“银企直联”,网银系统与各成员单位可以通过网银系统地客户端与财务公司资金管理系统进行连接,进而实现成员单位和银行的连接,即客户仅面对一家财务公司就可以满足对多家银行的结算需求,实现集团结算集中管理职能。
(5)全球资金池管理职能实现的可能性
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开展了三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其中很多试点单位是以财务公司作为主办单位与银行合作,通过国内、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管理方式,分别集中管理境内、境外成员单位外汇资金来形成外币资金池。
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4〕324号)中明确指出,跨国企业集团可以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包括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和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集团可委托财务公司作为主办单位开展该项业务。
这两者加上境内资金集中管理形成的境内人民币资金池,即构成了全球资金池。现金池管理是在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上,财务公司借助金融产品,实现集团内部成员企业资金资源的共享,即成员企业可以根据管理要求有条件地使用池内的资金。
(6)全球资金风险管理职能实现的可能性
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一般都将风险控制工作放在首位,很多财务公司都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贯穿于各业务、管理流程;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事前、事中控制;设立独立的稽核审计部门,负责事后监督评价。资金作为财务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其风险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在进行全球资金池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全球资金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处理和评估效果等工作机制,管好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风险。
(7)资金信息系统集成职能实现的可能性
财务公司都会建设资金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上线所有财务公司涉及的业务或管理模块,可以以此系统作为核心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互联,将实现资金信息的集成。例如:
①资金管理系统可以与集团财务系统对接,进行双向数据交换,资金管理系统向财务系统传输交易生成的会计凭证,财务系统向资金管理系统传输资金的会计数据,如集团已实现财务系统的集中统一,则可实时取得整个集团资金的会计数据。
②可以开发财务公司的网银系统,并实现与资金管理系统对接。这样客户可以通过网银客户端向资金管理系统发送结算指令、资金计划信息、票据信息、外部融资信息、外部账户信息等信息,网银客户端也可从资金管理系统查询自己的账户信息、交易信息等。
③资金管理系统可以与集团业务系统、合同管理系统、预算系统、投资计划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
④资金管理系统可以与银行系统实现银企直联,实时获取银行数据,在取得成员单位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对成员单位银行账户的实时监控。
根据以上的可行性分析,财务公司在集团的授权下是完全可以实现司库的各项职能的,因此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体系是完全可行的。
三、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的完善措施
1.提高管理层级,给予充分授权
财务公司一般是集团的二级企业或三级企业,如作为集团司库搭建的载体,一定是站在集团的高度才能统筹全局制定出适合集团发展的资金战略,才能充分发挥司库的各项职能。这就要求财务公司必须取得集团的充分授权,使其能够代表集团行使各项司库职能,即使股权层级不变也应将管理层级提升至集团职能部室的高度。
2.转变职能定位,补充司库职能
如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财务公司应将定位转变为以统筹管理集团所有金融资产为目标的司库,职能就不能再仅局限于原有的职能定位,至少要将资金战略制定与实施职能、全球资金池管理职能、全球资金风险管理职能、资金信息系统集成职能纳入。同时,财务公司应根据新增职能制定相关制度及管理流程保障新增职能的有效实施。
3.完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司库职能
一般财务公司的部门设置无外乎为财务部、结算部、资金部(资金计划部)、信贷部(业务发展部)、投资部、风险管理部、综合管理部、稽核部(内审部),规模大些的财务公司可能会单独设有信息部、人力资源部等。这些部门设置仅能发挥财务公司职能,是无法完全承接司库职能的。如以财务公司为基础搭建司库,充分发挥司库职能就必须要增设例如资金战略规划部、金融研究部、集团金融服务部、国际业务部等部门来承接司库职能。同时,招聘或培养更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以满足司库职能的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瑞君,孙绪才,张剑.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职能和作用探讨[J].中国财务公司,2012(5)
[2] 张瑞君,于涛.中国企业集团司库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实践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0(7)
[3] 张瑞君,徐婷芳.企业集团司库管理的职能构成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0(6)
[4] 马丽.中石油--司库进行时[J].首席财务官,2010(9)
[5] 徐莹.企业集团司库体系建设探析[J].财会通讯,2012(26)
篇7
【中图分类号】 F42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56-2
煤炭企业是高风险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趋于完善,企业风险也由传统的安全生产风险、财务风险向战略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多领域发展。鉴于煤炭工业面临的诸多风险,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正式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山东省国资委也相应的制定了《山东省省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上述文件的下发实施对于解决煤炭企业存在的全面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使企业逐步认识全面凤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成为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共识。
一、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而言,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将面临更大的风险。由于很多煤企在实施“战略转移、多元发展”的战略中对风险认识估计不足,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体会到了深刻教训。煤企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跨越,确保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把研究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放在与企业战略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并要作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来抓,这对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控制能力,改善预算实施绩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领导风险意识薄弱。在企业领导的头脑中认为只要抓好了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那么就没有问题了。只有当风险出现在面前时才被动地进行反思,最后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和处理。在这些方面从来不去作一些防范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事故发生再去当合格的“消防员”。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二)风险管理认识存在偏差。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的范畴不一致。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
2.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引入了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概念和方法,这些内容都是现行的内部控制框架所不能做到的。
(三)风险管理职能分散。安全生产风险、产品质量风险、市场营销风险、财务风险分别由企业内部对应的部门具体负责,风险管理职能分散,缺少应对的统一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协调职能;同时,企业风险管理专门人才严重匮乏,现有的企业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是开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一是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有的制度内容简单,有的制度结构设置不尽合理,有的制度彼此之间缺乏相互衔接。二是制度建设缺乏实效性,内容严重滞后、空泛,不能适应形势的新发展也不能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三是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存在有章不行、有令不遵的现象。
(五)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大多数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但是还处于初期阶段,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不清晰,风险责任主体不明确,难以形成现代意义上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
三、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自觉主动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1.把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严格防控纯粹风险、审慎处置机会风险、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
2.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层面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全体员工人人讲道德诚信、企业时时事事依法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全面规范企业风险管理工作。1.初始信息收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应广泛、持续不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对收集的初始信息应进行必要的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组合,以便进行风险评估。2.风险评估。企业应对收集的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和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及其重要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一般情况下,企业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相应控制。采用风险转移、风险对冲、风险补偿等方法进行理财风险管理。4.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根据风险管理策略,企业应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工具。解决方案制定后,应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穿行测试以及风险控制自我评估等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根据变化情况和存在的缺陷及时加以改进。
(三)注重事前防范和事后控制,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风险,二是外部经营风险,企业风险主要是指外部经营风险,而企业外部经营风险往往是通过企业内部管理风险起作用。
1.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内控报告制度、内控批准制度、内控责任制度、内控审计检查制度和内控考核评价制度。
2.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
3.建立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岗位可设置一岗双人、双职、双责,相互制约;明确该岗位的上级部门或人员对其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应负的监督责任。
(四)建立健全高效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单位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职责。
1.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确立董事会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使董事会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2.明确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提出本重大决策、风险、事件和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建立健全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子系统。
四、结语
当前,我国煤炭工业面临众多的行业发展风险,特别是煤炭投资热潮逐渐退潮,产能过剩趋势明显及“走出去”到国外占领和开采资源带来的企业外部经营风险,更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展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依据和直接原因,加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确保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尽最大努力降低企业风险,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时均通.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 (5):145-146.
[2]郑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浅析[J].管理观察,2012,(8):86-87.
[3]胡安坪.浅谈新经济时代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管理[J].时代金融(下旬),2011, (11):51-52.
篇8
关键词:上市企业 财务风险 预测 评估
我国上市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由于思想观念陈旧,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迟钝,对上市公司政策法律的支持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造成融资渠道不畅,服务保障不力,缺乏人才来源,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上市公司受的弱质性影响较大,如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影响企业加工原料的供应;大多数上市公司营销意识淡泊,缺乏竞争观念、质量观念,而且大多数中小型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完整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和防范控制策略等等一系列问题。
一、财务风险概述
风险(Risk)指事物未来发展结果的不确定,在企业来说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负面事件发生的可能,经常以概率的形式表示。风险中的不确定性有两种可能存在的趋势,一种是最终实际的结果与事先期望结果相比更好一些,是风险产生的收益;一种是最终实际的结果与事先期望结果相比要差,可以当做风险损失。在财务管理视角下,风险是指在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多项无法控制或预料的因素所影响,使企业实际的收益与预期不相符,导致了经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为风险事故、风险因素和风险损失,也就是说企业在期许获得财务杠杆的利益使用负债资金的过程中,增加了大幅度投资受益变化的机会与破产机会所导致的风险发生。财务风险的承担人为普通股的股东,这是财务杠杆的作用所产生的。对财务风险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利率水平变化、资本供求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财务杠杆利用程度)和盈利能力的变化。
财务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具有不确定的特征,即财务风险是作为可能性而存在的,在平常的财务工作中不显露,仅当条件成熟时转化成为现实损失;二,具有客观的特征,企业的财务活动完成的环境是具有一定条件并客观存在的,在过程中由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影响,所以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损失具有客观存在的可能;三,具有能够预防的特征,财务风险不是没有规律随机的,能有以财务资料作为根据进行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警,从而对企业财务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
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相关研究资料,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管理落后,为会计账簿管理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可以说是企业的通病,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财务管理职能缺失,仅仅停留在会计账簿的功能上。很多企业虽然设有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等相关岗位,但筹资投资、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税收筹划、全面预算等财务管理落后,为会计账簿管理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可以说是企业的通病,尤其突出的问题是财务管理职能缺失,仅仅停留在会计账簿的功能上。很多企业虽然设有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等相关岗位,但筹资投资、资金管理、风险控制、税收筹划、全面预算等财务职能都普遍缺失,很多企业财务总监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人事关系、处理对外关系。财务管理职能的缺失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从不规范运作逐渐发展而来,而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还没有充分了解;另一方面主要是企业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缺乏相应人员的安排和职能的定位。财务管理职能的缺失往往造成企业资源无法有效实现调度和管理,导致企业管理效率低下,甚至一些必要的工作从未开展过。
(二)缺乏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由于财务管理职能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企业普遍缺乏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缺乏对企业财务状况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预测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的设计。这样一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对财务隐患和财务风险知之甚少,一旦引发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可能形成致命的打击。具体而言,企业缺乏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财务需求状况、供给状况的系统预测,缺乏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财务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在出现资金短缺时如何采取应对措施的规划等。
(三)资金分割,闲置严重
没有有效利用资金分割、闲置问题对于很多集团型企业尤其明显,在本章案例中,该铁路集团就存在资金被分割在各个部门和事业部中的问题,集团无法有效地对资金进行整体的规划和配置,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有的集团规模庞大、分(子)公司众多,每一个部门的闲置资金聚集在一起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因此,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忽视。此外,由于资金管理的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资金管理体系,在集团内部也常会存在某些部门资金闲置、某些部门资金短缺的现象,这也会大大降低集团化运作的规模优势和资源优势,导致企业管理的低效率。
(四)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纠偏机制
除上述问题外,财务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纠偏机制也是企业中最常见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审计独立性不高、审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反馈机制不足、缺乏良好的信息系统、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管理职能等。财务的监督和控制是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有效预防财务风险的前提,财务控制职能的缺失将大大影响财务管理的效率,也会影响到财务的风险管理,财务的失控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健全和完善财务控制、监督机制,建立财务的纠偏机制,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财务风险预测与评价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具有运行效率较低的财务机制,财务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大,必须将风险预测、识别与监控的力度加大,构建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将风险及时发现,及时分析,以必要的措施进行系统化应对,化解并防范财务危机,保证公司经营的安全性。财务风险的预警将企业的财务报告与其他资料作为依据,对企业的关键财务指标变化趋势进行计算和分析,借以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警示企业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财务危机、优化财务状况的系统方法。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通过计算和观察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变化,进而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识别、监测和预报的财务分析系统。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变量模式,即运用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危机;另一种是多变量模式,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数值来预测财务危机。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可借用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Ahman提出的z计分模型来预测财务风险。Z计分模型的表达式是Z=1.2X1+1.4X2+3.3X3+0.6X4+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本市价/负债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好;反之,z值越小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差。可以根据z计分模型的破产临界值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状态。当Z<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1.81<z<2.675时,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Z>2.675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破产可能性极小。由于Z计分模型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因素,故在使用时企业应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来配合使用。
四、结束语
严密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可以弥补财务治理机制的不足,协调财务活动的程序控制。不同类型的企业根据财务环境、财务方针及内部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可以构建网络管理组织系统类型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专门的财务风险的管理部门能够分为具体操作层、中间管理层和最高管理层三个。企业所有对应的业务部门完成财务风险系统的具体操作层和中间管理层,将各部门的业务特点和需要作为依据建立财务风险的管理小组,根据财务风险控制的总体战略和分解的具体任务对本部门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监督,并向企业最高层次的风险管理部门报告。所以,纵向风险管理的组织与横向的风险管理组织相互交织、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企业有效的财务风险网络管理组织系统,使风险管理的功能和目标逐步向具体转化,实现在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中完成风险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中国大型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战略落地效果差,战略绩效评估不到位,重战略规划轻战略执行;以法律实体为对象管理,整合效率低下;管理以职能部门为单位,而非以流程为核心;总部管控能力弱,难以对集团业务规划、资源分配和经营监控进行适当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流程纵向、横向梳理不顺,管理界面模糊不清,管理标准体系繁杂,制度体系冗杂;风险评估缺乏系统性、全面性,风险管理无法真正落地;内部监督失效,只停留于结果的事后审计,缺乏事前、事中的过程管理监督;IT整体规划与管理提升整体步调不一致,IT应用控制的设计与风险评估结果未能有效衔接。基于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内外需求使风控体系建设变得必要且迫切。2006年6月6日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以下简称风控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和2010年4月26日分别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规定了内控合规时间表。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审核要求,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并非仅指企业的盈利水平,而是表现为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在内外部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能否及时掌握风险信息并采取适当行动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风险管理信息化控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2风控管理体系建立目标与企业需求
为满足外部监管和管控要求,结合企业多元化战略等特点,对企业全面内控及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进行诊断和优化,加强内部管理水平,防范企业风险,围绕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建立覆盖企业各业务、各部门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机制,培养和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控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风险管理信息化控制要求企业流程规范、制度完善,对企业一些风险采取风险预警及采用风险应对措施,行业内部提出建立《全面风险和内部控制风控管理体系》的理念。2009年,集团公司成立风险审计内控部门,下属单位也相继成立风控审计部门,目的为了建立更好的企业,防止出现企业战略与经营层面的一些风险,借助国外的经营管理思想,提出风险和内控理念。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在战略层面企业需要投资一个新的企业,需要评估整个市场的定位,评估战略风险、实施结果风险、企业资金流风险,决策层面的风险、流程方面的风险、生产过程中进度风险、质量风险等等,这些风险都是企业所需要面临的,怎样规避这些风险以及采取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对企业的损失是建立风控体系的目标。当然也存在利好的风险,如果对这类风险应对得当,对企业的发展反而是有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是建设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为手段的风控体系,并通过信息化将风控体系与各价值链活动和管理活动有机融合,提升企业运营管控水平,保证企业战略经营目标落地。
3风控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传统企业建立风控体系是以部门级需求为主、以企业风控主管部门为主,独立完成各类风险评估,建立部门级风控体系,仅仅是风控审计部门的一个风险评估工作平台,并未达到企业级防控目标,提升不了企业战略高度。企业风险有战略经营层面风险、资金风险、库存风险、生产风险、IT风险、服务风险、交付风险等渗透在各个业务流程中,只有各个业务部门知道各个业务的风险发生点,所有风险的监控需要各业务部门协调,由企业级风险控制部门统管,组成企业级风控团队,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为了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需从部门级风控需求上升至企业级风控需求,驱动企业战略目标,使企业业务流程化,组织绩效最大化,建立基于端对端流程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面向企业级需求总体设计和规划企业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控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法
做好企业的风控管理,实际上是对企业IT系统的治理和改造过程,将风控点渗透到企业信息系统中,找到风险点在何处,分析哪些风险是对企业影响最大的,哪些风险是业务层面的,由公司风控管理部门协调管理。风控体系建设目标分为体系建设和IT建设两部分。首先企业应明确风险是企业全部门的事情,要培养企业员工风控意识,没有风控意识,企业制度不完善,业务流程不规范甚至没有业务流程,都将影响企业的经营战略。风险管理文化要贯穿至企业各业务和流程中,完善企业各类制度、规范流程,梳理出各类风险点,企业就有了风险体系和风险管理文化,基于风控体系企业的合规性IT建设就有良好的基础了。从体系优化到IT系统固化:风险监控预警与内部控制系统采用一套流程、不同视角的设计理念,可在企业战略管理、科研生产等各项活动中,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和分析,通过数据集成提供实时动态的风险监控预警。发挥IT技术对风控体系在各业务系渗透作用,力促营造依法合规、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运营氛围,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5风控管理体系的蓝图设计、方案设计
围绕企业战略流程的嵌入式管控体系,梳理出各业务风险点。风险监控值、目标值、阀值和实际值都来源于业务。根据企业发展阶段,通过风控系统风险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风险指标的合理性、监控预警模型和算法得到规范,实现企业风险智能监控;企业领导层所关注的各个层面的风险展示界面清晰、快捷;企业风险点明确;风险评估、预警准确及时;为决策及管理层提供风控主题,使风控企业内闭环流转,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大量的闭环运行,企业预警模型才能逐步完善,基于模型创建风险指标,才能实现企业风险的智能监控。风控体系建设蓝图设计使风险-内控-审计有机结合,在各项业务活动中管控风险。风控体系的建设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梳理业务架构,考虑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各风险领域,在此基础上设计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内控管理流程及具体控制措施。风控体系的建设应将企业已有的应用系统与风控系统集成设计。企业风控体系的建设,实际也是对企业IT系统的治理和改造,将风险点渗透到各个相关系统业务点,通过风控系统也业务系统关联,达到风控目标。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是: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内部控制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文化需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风险语言,在各个层面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有利于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第一道防线,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提出这道防线,最大好处是把风险管理的手段和内控程序融入到了企业的各业务单位的工作与流程中,防止风险管理与各业务单位的工作脱节,搞“两张皮”。第二道防线,专职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设立这道防线,有利于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策略与标准,共享人力资源。第三道防线,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系统从企业战略出发,以风险为导向,通过评估、改善与提升、监督的方法维护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作,实现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检验,及时发现缺陷并改进,其检查、检验报告应及时报送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企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检验,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或改进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总经理或其委托分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把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6结论
篇10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 风险管理 审计
开展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既是落实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精神的需要,也是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运行的内在要求,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一个全新的审计课题,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在广泛意义上,风险无处不在,但如果把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搞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工作,或者演变成其它的专项审计,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在目前状况下,开展该项审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理顺审计头绪,明确审计的内容和程序,因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难免会荒腔走板,或者主次颠倒。
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与对象
(一)关于审计内容
建设工程项目包括了从规划、立项、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物资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一系列重要过程,是否每一个过程的风险问题都纳入审计的内容,或者说都作为重点审计内容,这要对项目本身情况、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风险特征,以及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在要求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首先,就广泛意义而言,工程项目的规划、立项这二个阶段的风险无疑是工程项目最大的风险之一,但是,这些风险不但受更高层次的发展规划和投资战略决策的约束,而且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约,项目规划和立项的风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临的风险,它不由项目本身的建设或施工过程来决定,因此规划和立项本身不构成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内容,而是构成审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影响因子。其次,项目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产生的主要风险是项目的设计标准问题,它影到项目的防灾抗灾能力和投资收益能力,而设计标准又主要受项目规划(地方经济发展有联系)和立项的约束,因此,项目设计标准也不构成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但是否按标准进行设计是审计关心的主要问题。另外,项目设计在整个建设施工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所以涉及到项目设计变更和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审计的重要内容。
根据前面的分析,这里可以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作如下定义:它是指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招投标、合同、物资采购、施工、竣工验收等这一系列过程中,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对项目的质量、工期、事故责任体系和防灾体系的安全目标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这个定义包含了下列几个要点:第一,有限时期;风险发生在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验收整个建设施工期间,它不包括项目规划、立项和交付使用这三个阶段。第二,包括了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在大部份的文献中,把风险定义为损失的不确定性,排除了机会风险,这与国资委的关于风险的定义有很大出入。第三,强调的是不确定性;对于确定性的损失或收益,就不能再当成风险问题。第四,约束目标的有限性;一方面,每个工程项目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有不同的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上述定义将风险约束于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事故责任和防灾四个基本目标,尽管这四个目标之间会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和交叉关系,但这样定义仍然是有意义的,它不仅反映了建设工程项目自身的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审计目标更趋明确。第五,重视法律责任所产生的风险问题;法律责任贯穿了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
(二)关于审计对象
首先,要分清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区别,也就是说审计的对象是风险还是风险的管理。由于审计本身就具有管理职能,如果不能准确区分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难免会使工作重复低效乃至于d俎代疱。按照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第十条要求,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部门自身承担的工作之一。内部审计部门从事风险管理,区别在于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所从事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或者说内部审计更强调的是,对这些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管理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风险管理。因此,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是同一管理过程在不同层次上的反映。
其次,要注意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与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区别。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强调的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问题,关注的对象是项目建设过程的中各项经济活动。而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强调的是管理活动的充分性、存在性和有效性问题,关注对象是各项经济活动不确定性的管理,以及管理的不确定性问题,它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对项目的不确定性问题是否进行了管理、管理是否充分;二是该项管理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导致管理无效。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作出如下定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对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中,以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安全、事故责任安全和防灾能力安全为目标,对各种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的存在性、充分性,以及由于该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管理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
二、建设工程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内部审计目标
建设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专业性强、风险影响面广等特点,涉及土建、安装、信息化与通讯、调试等子项目,对这类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内部审计而言,要想通过审计及时并准确地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而在审计过程中又要避免将风险管理审计脱变为一般意义上的审计,这将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十分严峻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要明确二个问题:第一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审计目标;第二是项目风险管理的审计框架。
安全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中心目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安全目标约束于下列三个子目标:一是由质量和工期引起的建设项目投资安全风险;二是由施工过程中引起的事故责任安全风险;三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防灾安全风险。这里,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导致的风险、立项和设计导致的风险并没有被包括在安全目标的约束条件中,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必然会通过质量和工期等途径的传导,从而引起投资安全风险;又如前面所述,立项与设计风险它本身不由项目建设施工过程来决定,因此这些风险因素如果被纳入到风险管理的安全目约束条件中,有可能使风险管理审计演变成包罗一切的审计,进而造成了什么都审,但什么都没有审好的情形。
受投资安全风险、事故责任安全风险和防灾安全风险约束的工程项目安全风险是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这也是风险管理审计区别于建设工程项目其它审计的最基本的逻辑关系。因而,围绕安全这个中心目标,紧紧抓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和风险管理不确定性这两个基本内容,建设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目标必然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围绕工程项目的投资安全、事故责任安全和防灾安全这个中心,通过对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风险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管理当局报告有关信息,适时地对从设计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控制缺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种风险,并帮助企业相关部门和单位有效地担当起责任。
三、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框架
目前,对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什么,如何审计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与项目的常规审计和风险管理职能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很好的设计其审计框架,难免将使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失去其本来的价值。因此,在设计其审计框架时要遵循下面的指导思想:
第一,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要体现综合性管理审计的性质,既要反映L险管理的本质要求,还要突出建设工程项目的内在特征,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二,要以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为基本设计目标。
第三,要为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导向服务。
从前面的定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包括二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对职能部门和各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活动的存在性、充分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主要考察这些部门和单位对待风险的态度;二是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的管理活动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一个构建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失效,必须对风险管理活动自身的风险进行监督、评价和审核,它主要考察这些部门和单位管理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前面提出的三个指导思想,本文将审计框架设计成由目标、项目流程和风险管理构成的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每一个维度由若干个审计元素构成:
目标维(Z轴)是一组由四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质量安全,工期安全,事故责任安全,防灾安全};
项目维(Y轴)是由建设施工流程的六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设计,招投标,合同,施工,物资采购,竣工验收};
风险管理维(X轴)是由风险管理的七个审计元素构成的集合:
{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信息沟通,内部控制,监督改进};
从上面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各个审计元素在空间坐标系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审计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构成了一个审计对象,为了便于实际运用,将三维结构模型划分为审计模块、审计单元和审计点三个层次:
审计模块。目标维中的四个审计元素(安全子目标)构成了四个审计模块:质量安全模块,工期安全模块,事故责任安全模块,防灾安全模块。
审计单元。审计单元是审计模块的基本构成单位,它是项目维和风险管理维中两两元素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每一审计模块下面都有6×7=42个审计单元,全部四个审计模块共包括了4×42=168个审计单元。如{招投标,风险评估}、{物资采购,风险评估}就是各个审计模块其中的二个审计单元。
审计点。项目维和风险管理维中的各个审计元素,都可以再分解为若干个作业点和控制点,它们的两两组合就是审计点,如在{招投标,风险评估}这个单元中,招投标又是由标底、开标、评标、定标等一系列作业点组成;而风险评估也是可能是由形成多个控制点,如专家评估、业务部门评估及审计评估等,作业点与控制点两两对应就构成了一系列审计点。审计点是审计框架的最小单位和审计模块(单元)的基本单位。
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的价值在于,首先,它从项目安全的角度明晰了审计目标;其次,它通过对建设周期和风险约束状态的分析,为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界定了明确的审计范围;第三,它从建设项目的三个维度出发,把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划分为三个清晰的层次,为审计人员厘清审计思路、找准审计要点提供了可供依据的审计路径;最后,这一框架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绘制了一张全面的风险控制图,使风险管理人员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大疏忽和遗漏。
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与路径
前面构建的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由4大审计模块、168个审计单元、以及成千上万个审计点构成,要对每个审计单元和每个审计点都进行审计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特别是像大型基础设施如电网建设这种类型的工程项目通常集成了多个不同专业的子项目,通常会包括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信息工程、调试等子项目,使电网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更趋复杂。同时必须看到,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具有综合性审计的性质,但它不是全能审计,项目风险管理审计应当遵循它内在的要求和逻辑关系。因此,如何运用审计框架,提高审计效率是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这需要在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审计的思路和路径:
首先,根据审计的时间点来决定项目风险审计框架的运用,并编制审计方案。由于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长,在不同时间段上的风险形式与特c具有较大的差异。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风险状况,对框架中的审计模块、单元及审计点进行筛选,抓做主要矛盾并在审计方案上要区别开来。
其次,要对项目风险进行预估。风险预估考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判断需要根据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性问题,依照风险管理原则、方法,按风险管理目标的要求,运用专业方法对机构风险的范围、识别、评析、管理和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查证与鉴别,对风险管理及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捕捉风险征兆。缺乏风险预估的情况下筛选审计框架中的内容可能会导致重大审计风险的出现。在风险预估之前,审计人员要做好知识和信息二个准备,知识准备包括审计专业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信息准备包括各种历史档案和前期审计调查内容等。
第三,要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处理。在风险预估后紧接着要根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对风险进行分级分类,风险分级可用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为主要指标,将风险分为若干个等级;风险分类比较复杂一些,选取的指标不同,分类的差异很大,一般可按风险处置方式分类,如分为自留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等;也可以项目的分部工程或单位工程把风险分为土建工程风险、安装工程风险、信息工程风险等。风险分类指标的选取无一定之规,但要紧扣目标。
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能够将审计框架中的审计数目最大程度地缩减下来。
第四,在运用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时,可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审计路径进行,所谓“自上而下”的审计路径,是指根据风险预估和分级分类后,先确定主要的审计模块,然后向下进一步确定审计单元和审计点;反之就是“自下而上”的审计路径。两种不同的审计路径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审计思想,前者重视不同风险的相互作用,审计思想重在“面”上的控制,后者则关注重大的和关键的风险点,审计思想重在“点”上的控制。
最后,撰写审计报告要围绕项目安全这个中心,从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对待风险的态度和管理风险的能力这两个方面开展监督和评价,实际上,风险管理的存在性和充分性反映的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有效性反映了能力问题。
五、风险处置的审计
风险处置是风险管理流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国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不长,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时更多的注意内部控制问题,或者把风险管理等同于内部控制,因此内部审计的重心往往也在内部控制方面,虽然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相当多的合理成份,但如果不重视风险处置环节的审计,则风险管理审计与其它的常规审计就会出现趋同现象,浪费了审计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处置的审计是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第二十六条,具体提出了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七个措施。这里将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处置措施归为风险规避、风险自留和工程保险三个类型,内部审计人员要对这三种类型要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对采取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依据作出评价;
第二,对采用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具体方式作出评价;
第三、对采用某类风险处置措施的影响作出评价。
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公司在承保工程项目风险的意愿受到很大的制约,可能会造成保险合同不公平现象,在可能的情况下,由保险经纪公司承揽工程保险中介服务的情况会成为常态,因此,将保险经纪服务也要纳入审计的范围。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报告能很好地起到信息沟通作用,也为保险人和被保险对象之间搭建相对公平的平台。
上面关于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是从它的一般属性上展开论述的,具体到不同的项目,其风险点的重要性排列会有差别,风险管理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上要有所区别,但其基本的审计框架是可以相互套用的,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某些工程项目,如电力工程项目、水利工程项目等,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发生,则有可能就是社会风险事件,理所当然地要提高风险管理目标的约束条件,在项目风险管理审计框架中的目标模块就要有相应的调整。
在审计实践中,往往遇到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在一个项目的风险管理审计前,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事先作出估计,同时制订周密完整的审计方案和计划是审计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年发
[2]美国coso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谭丽丽.固定资产投资控制与内部审计[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5]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