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缺点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的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专业的缺点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创新;变革

目前,市场上出现多种类型的会计电算化教材,而会计电算化教材品种繁多,各种教材的内容、整体设计都存在较差的差异,教师在面对这些教材时,经常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难以选择出适合高职教育以及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材,由此可见,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通过分析现行教材的状况,来了解化现代会计专业的实训要求,并对教学应用教材的优缺点进行分析,针对教材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以此来实现教材改革的要求,推进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发展。

一、现行教材状况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的教材多种多样,笔者对其中的五种常用教材进行分析。具体教材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二、会计专业实训要求

(一)校企结合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要求要遵循校企结合的原则。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要对按照校企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训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除了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定期组织学生对企业中进行实训,让学生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会计业务流程,能够查缺补漏;或者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建设实训基地,聘任企业的会计精英人才来担任教学的讲师,来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会计工作。

(二)理实一体

会计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高技术水平学科,实训教学要求要坚持理实一体的原则。教师在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中,要主动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践教学,要将课堂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如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者是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理论实践,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实例演练,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三、现行教材优缺点

目前市面上有比较多的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材,这些教材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操作说明类,教材主要是针对市场上比较主流的会计软件如金碟等介绍软件操作方法,这一类的教材内容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和操作应用;系统开发类,教材内容侧重于软件信息系统的构建,主要介绍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技术。

(一)优点

观察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应用的教材,发现教材都比较重视实践操作,同时也对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现代市面上的一些计算软件等应用都有涉及,基本满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另外,教材还对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会计能力进行培养,相对来说教材的内容比较符合现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纲。

(二)缺点

操作说明类的教材大多比较片面,将侧重点放在系统软件或者各子系统的功能以及日常处理、会计账表输出等操作方法的介绍上,很多学生只了解软件操作,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论知识不甚了解,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会计软件产业发展也很快,各种财务软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对选择何种财务软件随意性较大;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存在中途变更会计软件的情况,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仍在使用盗版财务软件,当会计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时,仅仅学习远、掌握某一种软件的操作方法是远远不能够解决电算化问题的。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单一的软件操作教材进行教学,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四、改进思路

在会计电算化教材的改革中,要求规范、材,并能够提高教材的质量,教材的建设应该依据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事情、教学大纲等进行制定,提高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一)理实一体化

教材要坚持理实一体化原则,要明确重难点,简化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对现代常见的会计软件等进行介绍,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教材制定上,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知识的占比,确保每项理论都能够对应相关的实践活动。

(二)任务化

教材还要重视任务的设置,高职会计电算化教材应该列出各阶段用于强化实训技能的练习题,一般是在每一板块结束部位设置强化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理论知识;还有基础教材可以搭配配套练习教材等资料,全面构建完整的练习体系,让学生能够全面操作、综合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

(三)活动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内容、流程日趋复杂,为了满足现代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材除了传统的纸质文字外,还搭配教学视频、电子题库等,教师能够灵活的进行教学,也能够让学生自由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要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潮流,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除了进行教学改革外,还要重视教材的改革。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教师也能够通过教材制定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计划,可以说教学是将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转化为现实实践的重要媒介,重视教材的质量,实现教材改革是现代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在教材制定上,要坚持“理实一体化、任务化以及活动化”的原则,全面提高教材的质量,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银燕.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多元化[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42.

[2]朱慧敏.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有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5(10):172-172.

[3]贺欣.对会计电算化新版辅导教材及考试专用软件的探究[J].东方教育,2015(5):17-18.

[4]方玉环.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业教育(下旬),2015(12):59-60,63.

[5]贺旭红.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一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54-56.

[6]王欣华.关于高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材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学时代,2012(15):111-112.

篇2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182-02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提供的信息已成为信息使用者进行众多经济活动的基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观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就曾指出:“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所以,对于从事与经济相关职业的人而言,都需要了解、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并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都要进行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会计教育已经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性教育。《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它不仅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但根据众多的调查资料我们会发现,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学生们学习效果不明显、学习时普遍反映感觉较吃力、课程重视度不够等等。如何加强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入门课程的学习日益受到会计教育界的关注。本文总结作者近几年讲授非会计专业会计入门课程的经验,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质量。

2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模糊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应该都是有其目的性的,我们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学得更有成效,取得良好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进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时,并没有将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严格区分开。专业老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总是习惯上将非专业学生看做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学生会做账,其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放弃。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讲,由于专业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目的也很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会计与他们所学专业没任何关系,反正以后不会从事会计工作,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学习上非常不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自然也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据某高校统计,该校非会计专业学生该课程期末测评的及格率在某些班级中只有50%-60%,而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及格率几乎100%,班级平均成绩80分以上占80%以上,有的班级平均分甚至达90分以上。同样的教师,同样条件入学的学生,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2.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中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会计入门教材选用上是一致的,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在给非专业学生上课时讲授的内容和专业学生一样。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帐户设置、复式记账及其运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讲解非常详细,但由于内容多,而非会计专业课时又有限,最后到了报表环节往往一笔带过,有关报表分析内容根本就未涉及。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以后还会有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所以在基础会计中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使用帐户、会编会计分录、会编凭证、会登账簿等。而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学的是能看得懂会计信息,并进行简要的分析,可是在会计人门课程中他们却并没有学到系统、完整的知识,这导致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认为会计工作就是编会计分录、登帐簿。

2.3 教学方法单一

在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时,教师通常采用与专业学生一样的教学方法,即采用顺序法。从会计基本理论着手,逐步学习会计要素、账户、借贷记账法、会计循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对初学者而言,理论概念多且枯燥而乏味。此外,由于课时的紧张,“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老师为了赶进度,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反映,更谈不上交流互动,学生越学越觉得困难,而基础会计知识又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如果前面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后面就很难跟上。这使得学生感觉会计高深莫测,许多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手段上,一般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有的也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内容设置上不科学,制作内容太多,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3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3.1 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将来更有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我们在确定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会做账,而是要着重于如何让学生能够看得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尤其是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使学生读得懂报表,能够分析及运用报表,使我们培养的非会计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信息使用者。因此,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对会计工作及其职能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能够阅读、分析报表,并能根据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相关的财务分析、预测及决策,提高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实际能力。

3.2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出其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同时又要有利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因此笔者认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内容:(1)会计基础理论。(2)会计日常业务核算。(3)会计报表编制及分析。在会计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要素及等式、复式记账等内容,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但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来讲述它们的分类及如何填制。在会计日常业务核算部分,应根据资金运动过程对企业的日常活动的核算进行介绍,具体包括资金的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形成及分配等环节的会计核算。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一些抽象的、技术性强的会计核算,讲练结合,精讲多练,尽量使业务核算简单,易懂。在会计报表编制及分析部分,首先应介绍三大基本报表的概念、结构及格式,其次详细介绍各报表的具体编制方法,最后介绍各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技巧。通过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并学会对各种会计信息的

使用,这也是非会计专业学生教学的一个重点。

3.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面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讲授理论性很强的基础会计知识时,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合理运用更显重要。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方法有其一定的优越性,通过黑板的板书,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一步一步将思路清楚的写在一个版面上。知识点的前后连贯清晰。但其缺点也突出,具体表现在课堂信息容量小,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又要讲解又要板书,教学任务不易完成,学生由于忙于做笔记,许多知识点根本就没听到,而且还觉得老师讲的太快。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寻求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首先,应加人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像账户结构、业务核算流程图、月末结账时相关账户之间的关系图,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前的备课,在上课时将大量的枯燥的理论借助多媒体演示出来,既清楚又快捷。但要注意的是,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一定要讲求其质量。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给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再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将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将问题阐述的更透彻。其次,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会计案例教学主要针对会计日常核算及报表分析两个部分,这也是非专业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用适当的案例,将会计理论知识应用于案例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制造企业供、产、销各阶段业务时,可以给一个企业的综合业务,要求学生自己完整的对这个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核算,并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在讲授会计报表分析时,可以给一个企业的会计报表,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也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此外,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启发式、图解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优化教学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随着会计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不断提高,对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作为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授课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外,紧跟时展,加强知识的更新。同时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了解其它相关管理学科的内容。此外,应加强“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业务素质。最后,应积极转变教师角色,从信息时代教育特征及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树立新型教师角色整合的新理念,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篇3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多媒体教学

长期以来,《基础会计》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这种“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授课模式受到了挑战。“教学方法呆板”成为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我们会计专业教研组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结合《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原本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愉快的学习中,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一、教材的编制应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

《基础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其任务是为初学者打好学习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为提高会计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教材内容能浅则不深,力求通俗易懂,内容要进行合理整合,以学生“够用”为度,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章后要有真实的案例。这对《基础会计》的教学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但一本好的教材是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导师。会计课应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重点强化会计实训和会计软件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帐务处理能力。为此,笔者专门制作了《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资料》,该资料几乎涵盖了《基础会计》所涉及的全部业务内容,采取手工模拟和电算模拟并行训练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对《基础会计》中所学知识有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解,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实训效果。之后,派遣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让他们亲身感受会计工作氛围,熟悉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并且在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真正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其对会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课堂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

《基础会计》的案例教学既有与其他专业课案例教学相似的特点,如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其自身的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一些经济常识,通过讨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想象力,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应用上。

案例教学的步骤:

提前给出学生案例,提出要求;

对有关问题给予提示,并要求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成员讨论,然后集体讨论,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代言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报告,由大家共同点评,提出案例分析报告的优缺点;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评述。对每一组的结果,优缺点进行点评,并给出小组考核成绩,作为小组课程平时成绩。

对案例材料的讨论不仅仅就事论事,在讨论中不断拓展,假定条件不断变化,使一个简单的会计案例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对会计基本原则由了解到掌握到深刻领会的同时,学习了解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纳税的相关知识,程序,手续问题,相关政策问题等等。这样一来,让学生既理解了会计原则的内容、又学会了会计原则的运用;在开拓问题中,实际涉及经济、法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以及个人的生活、工作态度问题,学生的讨论积极、热烈,并且常有新的问题提出。

这种小组合作讨论式的案例教学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个个都能张扬个性,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参与的积极姿态。这种朝气蓬蓬、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以往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甚至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截然不同。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再是以讲为主而是以导为主,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学习;学生则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心声。显然,这样的课堂就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化负担为轻松愉悦的理想课堂。

三、加强《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践教学

由于《基础会计》知识章节分割,很容易使学生忽略章节间内容的联系。因此,要设计综合模拟实验。具体做法:学生实训资料采用以企业真实业务为原始依据的仿真业务资料,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环境,建立企业财务科,并设置相应的职能岗位。在每个岗位上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确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为学生营造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让学生感到如同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一样。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对会计工作的全貌有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与知识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最好是运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场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邀请成功的企业家、会计主管,特别是本校过去毕业生走进来,给同学们讲课,将企业中竞争机制引进来,使同学们认识到成功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无目标,无追求,只要肯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篇4

一、现行教材状况

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的教材多种多样,笔者对其中的五种常用教材进行分析。具体教材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二、会计专业实训要求

(一)校企结合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要求要遵循校企结合的原则。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要对按照校企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训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除了课堂上教授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定期组织学生对企业中进行实训,让学生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让学生熟悉会计业务流程,能够查缺补漏;或者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建设实训基地,聘任企业的会计精英人才来担任教学的讲师,来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会计工作。

(二)理实一体

会计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高技术水平学科,实训教学要求要坚持理实一体的原则。教师在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中,要主动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的实践教学,要将课堂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了解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如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者是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理论实践,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实例演练,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三、现行教材优缺点

目前市面上有比较多的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教材,这些教材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操作说明类,教材主要是针对市场上比较主流的会计软件如金碟等介绍软件操作方法,这一类的教材内容侧重于会计软件功能和操作应用;系统开发类,教材内容侧重于软件信息系统的构建,主要介绍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技术。

(一)优点

观察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应用的教材,发现教材都比较重视实践操作,同时也对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现代市面上的一些计算软件等应用都有涉及,基本满足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另外,教材还对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会计能力进行培养,相对来说教材的内容比较符合现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纲。

(二)缺点

操作说明类的教材大多比较片面,将侧重点放在系统软件或者各子系统的功能以及日常处理、会计账表输出等操作方法的介绍上,很多学生只了解软件操作,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论知识不甚了解,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会计软件产业发展也很快,各种财务软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对选择何种财务软件随意性较大;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存在中途变更会计软件的情况,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仍在使用盗版财务软件,当会计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时,仅仅学习远、掌握某一种软件的操作方法是远远不能够解决电算化问题的。而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单一的软件操作教材进行教学,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四、改进思路

在会计电算化教材的改革中,要求规范、材,并能够提高教材的质量,教材的建设应该依据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事情、教学大纲等进行制定,提高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一)理实一体化

教材要坚持理实一体化原则,要明确重难点,简化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对现代常见的会计软件等进行介绍,让学生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教材制定上,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知识的占比,确保每项理论都能够对应相关的实践活动。

(二)任务化

教材还要重视任务的设置,高职会计电算化教材应该列出各阶段用于强化实训技能的练习题,一般是在每一板块结束部位设置强化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理论知识;还有基础教材可以搭配配套练习教材等资料,全面构建完整的练习体系,让学生能够全面操作、综合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

(三)活动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内容、流程日趋复杂,为了满足现代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材除了传统的纸质文字外,还搭配教学视频、电子题库等,教师能够灵活的进行教学,也能够让学生自由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由于其开设成本低、社会需求量大、家长及社会认可度高等特点,是高职院校的常设专业,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会计及相关行业人才。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及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比较优势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会计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相关政策的保障下,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型人才。截止到2015年6月,据高职院校数据采集平台显示我国现有1246所高职院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以上,近几年每年招生的全日制新生已经超过300万。近十年来,高职招生数占本专科招生的比例从8.8%已经上升到49%。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普遍开设的专业,其办学规模及社会影响度也日趋加大。其招生对象以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主,学制为五年制,生源素质相对较高,实训设备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培养模式与中职较雷同,缺乏高职特色。主要就业岗位为低端会计岗位及其他基层岗位,如出纳员、记账员、成本核算、稽核员、服务员、收银员、文员、业务员、快递员、仓管员等。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会计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其中江苏省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率高达95%。

(二)高职会计专业的比较优势

由于会计职业的认可度较高,教学设备投入成本较低,社会需求量大等原因,高职会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是一个普遍开设的专业。除此之外,高职会计专业比较优势还包括:

1、学生自身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年龄层次为15岁左右至20岁左右,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模仿能力都特别强,所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动手能力也很强,特别是在会计实训核算过程中,速度明显比中职学生快很多。参加实习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比本科以上毕业生占优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经验,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高职学生中有很多成绩不太好但特长突出的学生,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精通琴棋书画,还有的具备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但他们容易被忽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也比中职学生高。

2、教学资源优势

由于会计实训投入相对其他专业较低,且国家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建设,所以职业学校都配备了相对较为齐全的实训室。具体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帐实训室,点钞和珠算等技能实训室。实训室设备均采用的是仿真模拟,目的是配合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理论教学环节与技能实训相结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岗位的认知能力,为日后的实习就业做了铺垫,也大大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3、学生管理优势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均在15-20岁左右,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上高职生素质相对较高,结合职业学校从校领导、学生处、系科到班主任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较为健全的管理队伍,再加上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以及职校学生家长都很配合,所以相对于中职而言,比较好管理。

4、学生就业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五年的技能训练及理论学习,其各方面的能力及素养均高于中职生,虽理论水平低于本科生,但动手能力又强于本科生,于是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再加上高职会计学生的工资期望值低于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技能过硬等优势,所以较容易就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需求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变化,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对目标市场的分析不全面,市场细分不明确。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会计模式;建立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需求的会计标准体型;制定并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章制度,推进了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将会计工作推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不断开拓了会计服务市场领域等。随着会计行业发展,其对会计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较多关注了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等。而此时我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目标市场层面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技能,忽视了综合素养的提升,已经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不相符,缺乏前瞻性。

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目标市场一直确定为低端领域市场。低端领域市场又细分出很多不同职务定位。就目前分析,低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职务资格、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要求,而增多了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加大了对职业道德等软件要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除具备基本的学历、会计证书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办公文件处理能力,最好还要具备文员等职务要求。主要原因是,需要低端综合型会计人才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不大,人员不多,有时候甚至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中小企业,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他们需要会计人员除了做会计岗位相关工作之外,最好也能兼具文员等相关职务的,要求一人多岗。如果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仍停留于证书培养模式的话,就存在了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角度的市场细分不符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中职较为雷同,都过多地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实训,技能要求不太高,且缺乏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缺乏高职特色。具体缺点有: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有误,重理论而轻视实训,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岗位技能的对接。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及课时均占70%以上,理论与实训相脱节,不能起到很好的工学交替作用。有的实训完全是摆样子,只是为了考证而设,与会计岗位完全不能对接,有的实训设备落后无法完成真正的岗位实训效果。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直接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与职业教育思想相违背,同时与市场需求不符。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表现为以开设专业课为主,较少开设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写作、计算机、文艺、等课程,而会计行业市场需求的低端会计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技能素质,还要有较好的综合素养等,所以与市场需求不符。

2、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目标应该是针对社会低端技能型岗位,而现行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而轻实训,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致使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年龄小,一般在15岁左右,缺乏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对自己的前途没有规划,无的放矢,甚至有的学生中途放弃学业或者走弯路。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对会计的认知仅停留于做账等核算工作,大多数是在进校后慢慢了解会计专业的特点及具体定位的,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实习关头还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立能力差,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帮助他们选报的专业,当他们进入职校学习之后,慢慢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之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及价值取向,有的同学对会计专业感兴趣并确立会计专业就业方向,称之为专业特长生,有的同学对会计不感兴趣或者不具备学习会计专业的能力,但他们有一定的特长爱好,称之为个性特长生。现行课程体系大多是完全围绕专业设置,忽略了个性特长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测试法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较少,教师一言堂现象较多。而会计专业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若不能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一方面使得学生很难接受新知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及效果。

现有教学手段有黑板、幻灯片、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及多媒体、广播、实训室软件、网络等新型教学手段,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黑板、教材,较少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致使专业理论及核算程序等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训,让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四)人才评价机制过于传统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四个要素。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评价机制现存问题主要有:

1、评价主体较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主体仍以传统的“二元制”即教师加学生为主,评价主体较少。具体的操作过程为,教师通过作业及考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是纯粹的一对多评价,未能将班主任、社团、行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群体加入评价主体的行列,使得评价结果较为片面,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偏差。

2、评价方式较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较多关注测试方式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过程性、多样化评价,不能客观、公正评价培养过程。除了测试成绩,现有评价方式还包括:行业技能鉴定、校级技能鉴定、实训操作、答辩、口述、涉及、考察、调研、现场测试等,应适当加以综合利用。

3、评价内容比较简单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内容较多关注的是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动手能力、实训技能、基础素质、个性特长、职业道德等内容进行评价,缺失公平性、客观性,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4、评价标准较为封闭

评价标准局限于校内评价,缺少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较为封闭。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评价标准要与市场需求相符,实现职业岗位群的对接等,需要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若只采用校内较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显失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杜利文,裘腰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究[J].价值工程,2012,31(5):189-190.

篇6

关键词:课程 教学 会计学 非专业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相应,会计学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而我国部分理工科院校,则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会计学教育作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张健, 2010a;杨娜, 201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会计学课程对非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与此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会计专业教学的有效的会计学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在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的达成。本文试图基于我国高校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提高我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其中大量的问题具有共性。部分文献主要采用问卷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提供了对这些问题的定量描述。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至2011年,调查对象包含了应用型研究生(MBA)、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等不同类别的非专业学生,且包含了自大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不同年级(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刘向, 2010;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各文献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从已有文献看,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共性问题:(1)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上述调查文献也支持这一结论:湖南大学调查显示,教学效果评价均值显著低于“一般”,说明教学效果还未达到基本要求(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调查显示,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和低于一般的学生占比达到82.45%(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其他文献尽管并未直接针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但所有文献均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各项目均不满意,显示出教学效果不好的事实。(2)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学生偏好相差较大。根据上述文献的调查,大部分同学并不了解会计学与本专业之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同学对课程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内容过于专业化,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将来工作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兴趣(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大部分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陈敏等, 2009),学生反映教材理论性太强且会计业务处理太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和自己本专业没有关系(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调查研究发现,各类别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有着明确的偏好,其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就共性而言,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在所有涉及该项调查的文献中均居于前三位,管理会计则除陈敏等(2009)的调查显示学生不感兴趣外,在其他研究中均进入前三位。就个性而言,上述文献均显示各专业学生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表现出强烈偏好。此外,财经类专业与工科类专业在偏好上存在明显差异——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学习和具体企业理财活动联系较为紧密,因而更倾向于会计学教学内容的直接学习,而工科类专业更倾向于间接了解财会信息(张健, 2010)。(3)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满意(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等, 2006),对案例教学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等, 2009),对师生互动比较偏好(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基本开设了模拟实习课程。就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会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对模拟实习均持肯定态度,但将模拟实习移植到非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则绝大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上述文献调查也显示,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模拟实习基本持否定态度——75%以上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因为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太难(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庄胡蝶和翟卫华, 2012;芳和万文军, 2009),只有一份研究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能跟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有关(张健, 2010);就考核方式而言,满意度评价为一般及一般以下的学生占比达到75.98%(丁丽华和吕静静, 2012)。更有研究显示,尽管当前会计学课程考核形式尝试过一些变化,但实质上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倾向并未调整,造成学生对各类考核方式的认同度均不高(张健, 2010)。(4)目标无分歧落实却困难。自文献来看,调查时间跨度从2004年直至2011年,共计八年,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共性问题一直存在,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改善教学效果、改进课程与教学设计,相关高校和教学人员实际上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甚至经验规则的指导。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目标决定设计。有关文献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进行过明确的阐述(王新红和师萍, 2005;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并得到了文献的广泛认可。但尽管目标无分歧,但如何落实却不得其法。

( 二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满意度低,原因不在于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偏差,就在于课程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因为无论教学内容与教材,还是教学与考核方法,都属于课程与教学设计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如本文此前所言,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基本目标,文献中并无分歧。问题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量的文献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由于缺乏系统性,可行性并不高。如文献中普遍赞同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建议,因为课时、知识体系、需求多样性和变化快等因素限制,在教学实践中并不可行(赵莹和曹峥, 2006);而文献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方法,即使在MBA课堂实践中,也存在因学生缺乏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而难以开展讨论的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会计学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与考核方法究竟应如何取舍与协调的问题,只能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解决。(2)对教学与考核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本文前述文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普遍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但针对学生的不满意,文献中又一面倒地倾向于案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对各种方法的选择与组合不得要领。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乃至自学、自研以及其他方法,教学任务、课程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办学实力条件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因此高校教师和高等教育中面向学生的一切教育者应该研究教学方法,这种研究别人很难替代,尤其是对方法艺术性的研究、实践和感受(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与教学方法相应,考核方法也存在显著的多样性,文献中即提及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小组分析报告、独立分析报告、小论文、作业、出勤、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表现等多种考核方法(张健, 2010;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从取向的角度,可将迄今为止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归纳为三大类,即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从模式的角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目标达成模式、差别模式、外貌模式和回应模式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张华, 2001)。正如教学方法一样,考核方法也各有优缺点,且内涵了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如果对此没有深入了解而强行引入某一考核方法,将难以扬长避短,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实现不了考核的功能,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如有文献调查显示学生并不喜欢团队案例考,且有理有据(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3)专业人员投入不足。在我国中,尽管有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院系保留了一定的会计学师资,但绝大部分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依赖于会计专业院系的师资。如在调查涉及的重庆四所高校中均无专门师资(张健, 2010)。当然,问题不在于非会计专业院系是否保留了会计学师资,而在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被会计学院系视为非主流的教学任务,往往被视为会计专业教师在本专业教学这一“主业”之外承担的“副业”工作。这一观念的主要缺陷在于,认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仅仅是将会计学知识中与各专业相关的部分切割出来进行教学,相关内容是会计专业教师“主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子集,因此“主业”之外再无“副业”。但科学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与此观念背道而驰——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而大学讲台上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课程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交叉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的“群集课程”试验(杜作润和廖文武, 2003)。此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的约束——课时有限,且增加课时的可能性不大。本文前述文献提供的信息显示,非会计专业至多开设两三门会计相关课程,非经济管理专业通常只开设一门《会计学》,且单就《会计学》而言,其课时量最多为64课时,最少仅为32课时。与调查中显示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比,上述总课时明显不足。如果跨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才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则必然面临先融合后教学还是先教学后融合的问题,且必然要求选择先融合后教学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只关注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师必然无法胜任。正因为专业人员投入不足,所以课程内容不可能先融合后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不满意、对会计学与本专业深层关系不了解、对课程缺乏兴趣等一系列问题。而专业人员投入不足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则是导致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如缺乏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 一 )储备专门的师资队伍 非专业教学要求采用先融合后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配备专职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师。相应师资应对专业交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融合相关知识。会计学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会计研究的重要领域,交叉教学是会计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专职教师可以在授课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也可以在会计学专业所在院系工作,但应重点关注非专业会计教学。由于目前专门师资队伍缺乏,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大培训与储备力度。

( 二 )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即为空谈。文献中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并不存在分歧: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应以“懂会计”从而为其专业服务为目标,而不应以“如何做会计”为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具体目标:(1)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即了解什么是会计,什么是会计信息,并掌握如何使用这些信息;(2)学会进行财务分析,学会为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并能据以进行预测和决策(王新红和师萍, 2005);MBA会计教育目标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其重心是管理,应当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会计、学习会计,不强调会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而更强调实践性和创新性,更关注今后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会计问题(陈亚民和王天东, 2003)。但上述目标明显属于普遍性目标,缺乏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目标存在四种典型的目标取向,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从普遍性目标和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但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并不否认行为目标取向的合理性,而是基于更高的价值追求对行为目标取向的超越(张华, 2001)。为了开展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应结合具体专业,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开发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或表现性目标。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中,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借鉴布鲁姆(B. S. 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开发合适的行为目标,将来再逐步向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过渡。

( 三 )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 教学与考核方法选择,受特定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影响。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上述条件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在我国现阶段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通常采用以讲授法为代表的提示型教学方法,而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模拟实习又不为学生认可,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方法不满意,而更倾向于案例教学法,或者更为自主的其他教学方式。问题在于,调查显示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会计学甚至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MBA学生也是如此,而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都需要学生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在采用提示型教学法建立一定基础后,灵活采用其他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文献研究中普遍倾向的案例教学法,不同类别学生的理解也并不一致,某些类别学生所偏好的结合案例教学可能更接近于实际案例的示范或展示,本质上仍属于提示型教学方法,因而与MBA教学中采用的案例讨论法存在本质区别。就考核方法而言,传统的考试方式较难测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非专业教学则更强调应用,因此应该予以改进。但在引入新的考核方式时应慎重——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则应慎用“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考核方式。

( 四 )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 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在Yelon( 2003 )所列的十条有效教学原则中,意义性便居于首位。赋予非专业会计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 2003)。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财经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张健, 2010;赵莹和曹峥, 2006;赵莹、许小建和曹峥, 2006;陈敏、徐梅和颜刘瑶, 2009)。专业学生因为就业的原因,本身赋予了会计教学以意义,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在设计时即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这就意味着非专业会计教学,必须能真正实现会计学与各专业知识的融合,或者能真正显著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该专业的会计学教学的确没有意义,就应该停开该课程。

参考文献:

[1]Stephen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庄胡蝶、翟卫华:《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当代经济》2009年第1期。

[5]张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财会通讯·综合(下)》 2010年第10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娜:《通识教育平台下会计教学问题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第6期。

[8]赵莹、曹峥:《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1期。

[9]赵莹、许小建、曹峥:《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财会通讯(学术)》2006年第10期。

[10]王新红、师萍:《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一门经济管理应用的基础学科,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其他专业来讲,该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曾指出:“在现代,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这就增加了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用所学的会计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会计问题中,应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态度都有较大差异。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和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缺乏趣味性,教学效果不佳,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究其根源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亟待改革,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基础会计》教学经验,对本课程

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教材陈旧,教学章节安排不合理。当前会计专业学生所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中的会计理论,基本是在手工会计模式下形成的,并与后期设置的《会计电算化》两本教材脱节严重,很少考虑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所带来的影响,这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会计学的理论教学过程,在内容上依次分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基础会计知识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学生在高中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进入高校后,突然“遭遇”会计专业理论,总是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对其有感性认识。

3、教学方式单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会计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往的《基础会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课程讲授教学,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成绩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真正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任何一门学科的考核问题始终对学生的学习起“指挥棒”的作用。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考核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再加上平时的作业成绩等,确定总评成绩,以此决定学生某一门课程是否通过。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考试成绩的单纯记忆成分较大,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很难考核。

5、非会计专业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人才的会计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着诸如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欠缺、重视会计专业授课、忽视学生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授课方法内容陈旧等问题。

三、提高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革设想

笔者认为,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强调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线,来培养出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高职教学的必然选择,具体设想如下:

1、明确教学对象及目标,强调有的放矢。现代会计人才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为此高校在会计教育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会计》最大的特点是概念的抽象性,经济业务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多变性。许多学生从未见过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对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和业务缺乏整体认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必要的教法创新。例如,我院会计系往年模拟实习账簿都有存留,如果我们把这些成套的账簿放在模拟实验室中,每桌一本,在基础会计学概述教学中便带学生观看、了解,以便增强其感性认识。多年的从教经验告诉我们,基础会计教学应当重视实践性操作的渐次引入,这实际上是一个把抽象学习内容具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会计实践,使其在感性、具体认识中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接受快、兴趣浓,而且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

2、整合教学内容,改变知识结构。《基础会计》教材有多种版本,其内容安排各不相同,教师必须集体对教材进行整合。首先改变教材的顺序,将资产计价、权责发生制及账项调整两章移到会计报告的后面,并加入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使各章的例题相互衔接,共同构成某企业一个月的正常经济业务。例如,上第一课时,我没有按常规讲会计的概念,而是先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编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报表这七个核算环节,使同学们对所学的基础会计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了基础会计所要学的内容,知道了基础会计入门的重点和难点,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调整教材顺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例如,在讲会计凭证这一章时,为了使学生领会各类会计凭证的编制,我把第六章经济业务核算部分内容适当提前,学生掌握了经济业务核算之后才能编制正确的会计凭证。又如,在学习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我把供应过程的核算和供应过程成本计算、生产成本核算和生产成本计算、销售过程的核算和销售成本计算结合起来讲,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另外,教学时,对于课时的组织留有余地,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做出答复。

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针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缺点,把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化。把基础会计的知识划分为四大模块:(1)认识会计模块。教学内从会计报表及入手讲授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等。这一部分学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建立起大略笼统的知识框架。(2)会计资料模块。主要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认识会计工作的主要过程与主要内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并知道学会填制简单的会计凭证,登记简单的会计账簿,明确会计的工作过程。(3)复式记账模块。用一个完整的企业会计资料作为模拟会计实训内容,通过模拟实训,边讲边练,让学生掌握会计具体核算,学会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企业基本的经济业务。(4)知识总结模块。重新讲授会计基本概念、会计前提、会计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通过具体的核算,学生已经亲自动手处理了会计业务,这时再回到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用理论知识解释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对原有的知识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有不同的收获,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方式一直以灌输为主,这种方式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对于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经常在不具备可靠、完备的信息资料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这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而恰恰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通过案例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基础会计》关于各种结算方式的程序等内容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免不了教师逐条讲解,学生却很不耐烦的局面,而实际工作中,学生仍可能不会操作。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则可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行及收款单位开户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还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并且通过一种结算方式的模拟操作,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结算方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到了综合知识对解决问题的益处,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模拟机会,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不仅仅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过程,而且还是要运用会计资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使其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可结合生活实例讲解,以求通俗易懂。例如,对资产概念的学习,在讲解之前列举几个典型的实例,如石油开采企业本年度打了10口井,只有一口井有油气,每口井都花费巨额资金,问打出来废井如何处理、油田资产如何计价?让学生思考,然后结合教材的定义来学习。又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组概念,可通过以下举例讲解:企业需租房一年,有两种付款方式,一为预付方式,租用之前1次付清(也许这样可以少付租金);二为后付方式,即租期结束后才付款(也许是熟客户的原因)。问怎么处理租金费用?将会计学知识结合身边的事情来讲解和学习,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将现代音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它将许多数据、文字、图片组合在一起,形象直观地表达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将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反映在屏幕上,形象直观。用图、文、声并茂的方法揭示会计等式的形成过程等。

5、会计模拟实习实践教学。会计教学中很多流程或操作是需要实习来辅助认识的,尤其是学生刚接触财会工作,对会计中的凭证账簿、职能岗位、操作流程等缺乏感性认识,因此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会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外实践与校内模拟实习。当然,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是会计教学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目前到企事业单位去参加会计实践面临重重困难,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状况。因而我们只有通过完善校内会计模拟实习,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6、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多样,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应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考核中能尽量发挥创造性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拘于考核的形式。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可采取闭卷方式,对分析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开卷方式。通过考核和评价方式的改进、变“死学”为“活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知识的学习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态度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创新的自觉性。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视个性的发展,同一问题可以不同答案,评分时呈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使考核真正起到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保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运用的知识、有限的技能和落后的手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为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除了需要传统的教学与两方面的能力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管理学、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知识。教师既要会讲,又要有研究成果来支持教学,两者都不能少;科研不仅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还可促使教师对于专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教师应深入会计实务工作中,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进积累素材。各高校应积极通过校企联合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如选择一些经济业务全面、规模较大、人员素质较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实践;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会计核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面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知识,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自身所具有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经济生活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所培养的管理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会计知识以及他们如何应用会计知识帮助其进行科学决策,这些问题都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

(作者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施金影.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8,(4).

[2]刘英男,梁杰.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7,(48).

[3]程先发,程莉.论我国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3).

[4]于雪莲,蒋萍.浅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改革问题[J].市场周刊.2008,(6).

[5]谭晓兰.如何提高《基础会计》教学效果[J].经济师,2007,(5).

篇8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双证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2010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司法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158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会计专业(司法实务方向)《经济法》课程改革的探索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8日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都会开设专业基础课《经济法》课程,而就会计专业(司法实务方向)(以下简称司法会计专业)而言,这一课程尤为重要。司法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毕业生能够在银行、证劵、保险、会计、审计、司法会计鉴定等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从事专业性的会计和司法会计工作。随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改革也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专职老师,一直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致力于《经济法》课程的改革探索。

一、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一)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长期以来,高职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以“学科本位”为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讲授过分注重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从国际教育改革历史可知,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繁、难、偏、旧等,而且教学也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改革。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要构建“理实互促、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不过分强调科学体系自身的完备。课程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为了实现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经济法》课程内容必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体系、忽视考证能力培养等一系列偏离教学目标的问题,以教学目标为指导重构教学内容。

目前,会计专业的相关资格考试,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些考试的科目中都有《经济法基础》、《经济法》课程。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教师应主要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中级会计师考试大纲的要求设置《经济法》教学内容体系。这要求授课教师要做针对性的调研,了解历年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侧重于考证知识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教师还应加强应试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合理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积极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清楚地了解会计和司法会计专业人员会从事哪些涉法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法律知识的重组,打破一贯的学科体系。根据会计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要用到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等;企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票据法、破产法等。以上内容中,有些属于经济法领域,而有些属于民商法体系。因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的内容应不限于经济法学科的体系范围,还需要包括民商法中的相关法律制度,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满足会计专业人员工作的需要。授课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司法会计专业人才。

二、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实现司法会计专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法律专业知识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经济法》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面临着挑战。长期以来,《经济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注重对理论的讲解,脱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的探索。

(一)优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直在法律类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抽象的法律条文和现实问题中搭起一座桥梁,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模式。各教师在《经济法》课程中大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案例教学法大多未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教授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大多是法学专业的老师,所以他们在案例的选取上往往出现缺乏与会计专业工作实际相结合的现象,而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缺乏引导,所以导致案例教学法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就要求首先教师要正确地选择案例,选取一些能够和会计工作实际相关的案例,选择案例时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且具有实用性的案例,即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是他们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加强引导。比如,一个案例可能涉及经济法多个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因为知识有限不可能看得很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把各方面的知识、问题分析全面,提高一个案例的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提高课堂的效率,解决课时不足的难题。

(二)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运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法是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延伸,目前已在司法会计专业一些课程中运用,《经济法》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使用虚拟工厂、虚拟财务部门等现代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动漫方式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情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情景下,扮演一定的角色来体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例如,在学习《票据法》的过程中,可以模拟银行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模拟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从事票据的填写以及票据的“贴现”、“承兑”、“背书”等业务。角色扮演法将枯燥的程序描述转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轻松自如地进入“角色”。

(三)加强“产教结合、校企一体”,运用社会实践法。现在职业院校的法学专业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社会实践法是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首先,学校可以邀请一些长期在法律领域从事经济法工作的和在企业一线从事会计专业工作的专家来校,请他们为专业建设和《经济法》课程教学进行咨询和指导,加大本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其次,学校应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已经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几乎都是注重单纯的会计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能力特别是经济领域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尤其是司法会计专业应探索与一些律师事务所、企业内法律部门建立联系,建立相应实习基地,让学生掌握以后从事会计和管理工作将遇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在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还可以与企业进行项目的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双赢机制”。

三、司法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司法会计专业目前由于每门课程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考试方式也是不同的。对于理论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经济法》,必须改变原来的“一张纸、一支笔”定成绩的陈旧考核模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期末闭卷的笔试方式,而闭卷笔试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笔者以为,要多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既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又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既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查,也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查。也就是说,要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而不是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且把考核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新的考核方式应融入实践操作环节,以综合能力测试为重点。考核一般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及其运用进行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实践能力考核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两个方面。一般来讲,笔试考核成绩占40%,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占60%。其中实践能力考核包括: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可以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参与、模拟法庭等环节更能清楚地看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新的考试方式强调学生对经济法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驾驭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实训教学,强调学生对实际操作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通过课堂上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实训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熟悉业务,进入工作角色,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要求更加贴近,确实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经济法》课程的改革在司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司法会计人才,《经济法》课程也必须与其他会计类专业课一样,打破陈旧理念,积极探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笔者相信,只要担任该课程教学的各位老师们一起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互相学习和交流,《经济法》课程的改革一定能取得较大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课程研究课题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指导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篇9

校企合作是现今我国高等院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利用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紧密合作。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还很明显,总结起来:一是大部分高等院校对校企合作工作还没有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科学化的管理,甚至还有纸质化档案的存在,信息利用率及其低下。二是虽然部分高等院校认识到校企合作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但开发的校企合作工作管理系统往往是针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某方面,如实习实训、就业管理、横向项目等,功能过于单一。三是由于高等院校涉及校企合作工作部门众多,如教务处、科研处、校企办、就业办以及各系(分院),校企合作工作各自为战的现象极为突出,缺乏信息互通机制,校企合作工作很难深入。而平台中的信息流通的公开化对校企合作深层次的开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四是部分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管理系统只是简单的数据管理,缺乏统计汇总功能,无法为学校领导及校企合作工作管理部门制定宏观校企合作工作计划、或查找校企合作工作的缺点和不足提供数据支撑。

终上所述,根据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需要,搭建校企合作管理信息创新平台,可以促进各类信息在校企合作涉及到的各方之间的顺畅流动,以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使各方受益。开发出一款适应高等院校需求,打通信息壁垒的校企合作工作管理系统,可以为整合高等院校内部资源、提升高等院校科研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会计职业能力

从会计理论界给出的会计的定义为,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核算与监督,并开展预测、决策、控制与分析,来提供会计信息,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有四大职业方向:首先是“做会计的”,即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披露;其次是“查会计的”,即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人员及资产清算评估人员;再次是“管会计的”,即顶层或中层会计岗位的管理者;最后是“研究会计的”,主要是指在学术界对会计这一领域有兴趣的学者。会计职业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人们在会计执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综合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可驾驭会计这一职业活动。

校企合作在会计专业方向的初步研究建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能力提升提出以下五点可行性建议:

第一,准确定位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高职教育的总指挥,如果高职教育的改革没有突出教育理念的位置,那必将改革失败。要进行高职会计教育理念的正确定位,首先要准确理解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要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第二, 开设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与职业能力相对应要开设的课程,拥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经济法基本能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语言沟通能力及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在原有学科体系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指导,进行重组,既重视职业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使两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要将知识与实践技能共同作为建设的条件。第四,改善实践实训环境。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就是进行校内外实训。各高职院校在物质条件允许的环境下应加大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学生通过实训环节,可以在职业场景下有效提升自身的职业岗位能力。实训室的建设,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硬件保证。所以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努力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第五,优化学生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高烨.校企合作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6.

篇10

Wang Jinlan; He Huiqin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0228)

(Hai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Haikou 570228,China)

摘要: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的培养,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探讨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Abstract: Traditional accounting teaching focuses on equipping students with knowledge, but neglect student proficiency,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character training, which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develop different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then discusses how to conduct teaching in mixed-level classes in accounting teaching of college.

关键词: 会计教学 分层次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Key words: accounting teaching; mixed-level; teaching goal; 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60-02

0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这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并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性意见。可见,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对会计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随着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从实践结果来看,依然存在着市场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1分层次教学应用于会计教学的意义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学校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可见,分层次教学是以承认学生之间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为前提,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多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过程,从而使不同学生都能充分挖掘自身潜力,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所进步。

将分层次教学应用于会计教学过程,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指导,顺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爱好,发挥其特殊才能,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缺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补救,做到对症下药。可见,在会计专业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人”的关怀,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教学改革的宗旨与目标;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策略的改变,促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师生合作及交流的效率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培养其参与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

2分层次会计教学的实施方案

高校会计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不仅涉及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涉及到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

2.1 客观地确定学生层次会计专业的学生分层不能照搬大学英语、大学数学或大学物理的经验,以大学入学成绩加入学后的摸底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层次。对于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而言,会计是新鲜事物,不太清楚学习会计究竟要学习什么,如何去学习,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势必给会计专业的学习分层带来困难。因此,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学校不要急于把他们分为几个层次,而是通过专业教育学习,让他们了解会计是什么,作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技能,使学生对自己在大学四年究竟能够学什么,明确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做一个恰当的定位。与此同时,通过专业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分层次教学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做到客观地划分学生层次,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质与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以《会计学原理》(这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的半期考试成绩作为基础,再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理解接受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和学生的意愿,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初次层次划分,划分为A、B、C三个层次(见表1)。考试的分数只是一个大概的界定,各个学校可能由于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分数也有较大的差异,而其他几个指标是需要任课教师进行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各个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参考上述指标将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B、C三个自然班级分别授课。

为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还应进一步对层次进行动态管理。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调整,A层次的学生可能由于学习兴趣下降或是学习能力降低,不再适合A层次的教学,而进入B层次甚至C层次的学习,而B、C层次的学生在进行相应层次的学习后,又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那完全可以升入B甚至A层次的学习。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变学习压力为动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钻研专业,提高会计人才的整体素质。

2.2 教学过程的层次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围绕一定的活动内容,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与交往进行建构性实践的活动,是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预设的教学目标体现教学过程的计划性、预期性和规范性。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考核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2.2.1 教学准备的层次设计教学准备是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方案的编写等的准备活动,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对于A班应选择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教材,教学重点应丰富学生会计理论知识,拓展其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面及应用会计理论解释、评价和指导会计实务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总结问题、分析问题与初步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能力。对于B、C班应选择注重实务的教材,教学重点是对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在准备会计恒等式时,C班教师能够讲解清楚会计恒等式的特点,并准备一些简单的例子。而B班教师则应在此基础上,说明恒等的原因,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B层次学生自己去证明会计恒等式的恒等。对于A班教师增加准备关于会计恒等式如何在设置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中的应用等方面知识,以挖掘A层次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索的潜质。

2.2.2 课堂教学的层次设计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的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组织课堂教学。对于A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在课堂上应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辅助于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对于B层次的学生,重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把一些难理解的问题找到与曾经学过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实例或旧知识的复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 轻松愉快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既克服了学新知识的畏惧心理, 又提高了思维自学的能力。

在分层次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体现在成绩上,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将极大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C班学生,应善于鼓励,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B班学生,在指明他们努力方向的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以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而对A班学生,采用竞争方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持严谨、谦虚的态度,更加努力拼搏。

3会计实施分层次教学尚需解决的问题

会计分层次教学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难教和学生难学之间的矛盾,而且促进了教师因材施教工作的落实和实效,以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3.1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分层次教学的软件与硬件软件方面主要是需要投入资金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或者参加一些教学改革的理论培训,也可以到具有先进教学方式、教学经验的院校进修学习。硬件方面则需要配备会计模拟实验室、审计模拟、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以及相应的模拟企业教学软件。购买模拟实习所需要的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以及订阅会计专业书刊都需要学校的资金支持。

3.2 加强专业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分层次教学质量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疏导和培养,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以友好的心态帮助和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29-32.

[2]徐P.再谈我院会计专业的分层次教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