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税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企业税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企业税务管理

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企业税务筹划 风险管理

从2008年以来开始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开始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内很多企业被迫倒闭。面临这种形势我国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及时控制各种风险,从而在逆势之中得到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所存在的最大风险是税务风险而不是经营风险。本文着重探讨在金融危机下如何防范税务筹划风险。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已持续四年之久,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损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的损失降到最低,开展税收筹划让自身的经济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值,相对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

二、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税务筹划所面临的一些风险

(一)行政执法风险

行政执法风险是指企业在制定实施税务筹划方案时,税务的行政执法会出现一些偏差,所以一些企业可能要承担税务筹划失利而带来的风险。为保障企业利益,我国政府在引导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同时,行政执法也将围绕企业解困而开展,但税务行政执法也可能会出现偏差。

(二)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企业制定和实施其税务筹划方案的时候,预期的结果可能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承担一些偷逃税及补缴税款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风险”。法律风险中有一种是 “经济性裁员”,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一些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经济性裁员”。由于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一些企业又疏于风险防范,导致大量法律纠纷出现。

(三)经济损失的风险

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自身的税务筹划方案的时候,因为预期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其影响可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导致资金流出,也会带来无形的财产损失。在金融危机下经济良莠不齐,企业风险资产分化,使企业纳税筹划成本没有充足的保障。

(四)信誉诚信损失的风险

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方案的时候,因为预期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要承担名誉损失的风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诚信贬值问题,即越来愈严重的恶意讨债现象,一般表现为企业故意占用客户贷款、银行贷款等。

三、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的税务筹划的管理

(一)重视自身的成本效益

企业在实施税务风险筹划方案并取得利益时,会付出一定额外费用。在选择具体某一项税务筹划方案时,也会相应放弃其他筹划方案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企业要想让税务筹划方案具有可行性,获得到的经济收益就要大于筹划方案成本以及实施中造成的损失。只有这样,筹划方案才能被接受并付诸实践。所以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方案时,要充分重视和保障自己的成本效益,不能只考虑直接性成本。目前我国处于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下,其实也是投资时期,国家通过调整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出台了很多刺激经济的方案,其目的就在于刺激国内投资。企业根据国家政策投资将会得到相应的税收优惠,对企业长远性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

(二)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并咨询业内人

金融危机下政府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切实考虑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因素,想为企业困难所想,做为解决企业困难所做,尽最大可能做好服务工作。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我们国家出台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来刺激国内经济。这些政策给部分企业来一定创收,也使得税收负担得到一定减轻,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益。决定税务筹划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不违法性。因此企业制定和实施税务筹划方案时,要及时准确了解国家的一些相关的政策及税收政策的凋整变化,不断学习有关税收方面的知识。另外企业还要多和税务部门的一些专家、研究人员接触和交流,及时咨询相关执法情况,产业政策变化和未来税收政策等,这样才能跟上我们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最大程度上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避免落入税收优惠及投资并购优惠的陷阱之中。

(三)建立及时可行的风险预警机制

税务筹划活动具有一定目的,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经营活动面临许多复杂多变因素,比如国家政策、国际货币不稳定性等,导致税务筹划具有风险性,可能导致税务筹划失败,企业应正视风险,及时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实时监控税务筹划方案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对风险预警机制的设置应遵循下面三个步骤:第一步要收集同其投资经营相关联的市场情况、企业活动变化、税收政策以及税务行政执法情况等信息。第二步要量化一些能引起企业税务筹划的关键性因素,设置相应的权数,运用数理统计计算出企业的期望值。第三步建立动态数学模型,及时与同行业的税务筹划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观察企业自身税务筹划和预警线之间的距离,采取及时有效措施,遏制潜在风险。

(四)需要和税务人员以及政府的相关人员搞好关系

我国税务人员执法时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搞好企业与税收管理人员的关系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纳税人员可以提出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策略和议建。另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功能,会对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优势,取得和当地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尽可能让当地政府制定一些对自身有利的政策,方便企业发展。

四、总结

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我国的企业一定要准确的把握税务筹划中的各种风险,及时制定相应且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使我们的企业快速安全的渡过这个相对来说比较严峻的时期,进而实现企业与国家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涉税事项;营改增

一、资金集中管理概述

集团公司业务板块多、市场规模大、资产分布广、所属企业所处地域分散。各所属企业因商业模式、资源禀赋、所处生命周期点的不同,相应的现金流量特征存在差异。当集团所属各企业之间出现现金余缺现象时,集团管理者便有了主动加强资金管控、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意愿。资金集中管理方式即成为盘活存量资金,调剂资金余缺,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财务费用,促进资源配置,进而实现财务价值创造、财务效益提升的合理选择。

资金集中管理方式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成员单位是独立的经济责任主体和核算单位。集中在资金管理中心的资金不改变其所有权和经营权;二是收支两条线和统筹调配的运作流程。在集中成员单位的现金余量后,由资金管理中心根据成员单位上报的资金需求,向各所需单位调拨资金,同时监控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成员单位不再单独从银行贷款,由资金管理中心实行统贷统还,保证整个集团的资金需求量;三是成员单位与资金管理中心之间形成存贷关系。各成员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心的监管下开展内部存款、内部借款和还款业务,实行有偿存贷制度。

二、资金集中管理资金收益的涉税问题

目前,企业集中管理资金收益主要有三类:一是存放金融机构存款利息;二是购买金融机构理财产品收益;三是企业间拆借资金利息。因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内容广泛、收益变化复杂,本文暂不讨论。

1.流转税影响

(1)存款利息:“营改增”之前,存款利息不属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不交营业税。“营改增”之后,依据(财税[2016]3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36号文)《附件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 》第一条第二款第二项规定:存款利息不征增值税。因此存款利息不需要缴纳流转税。

(2)理财产品收益:银行理财产品品种多样,按保障方式可分为保本保利、保本不保利、不保本也不保利三大类。

“营改增”之前,企业通过购买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取得收益(以下简称理财产品收益)的税务处理方式国家税务总局并未做出直接明确的规定,各地征管部门给出的解释各有不同。主要有三种征管意见:①上海、天津、湖南、江苏地区税务部门的解释:应当缴纳。企业买卖属于金融商品范围的银行理财产品,应当依法缴纳营业税。②深圳、重庆地区税务部门解释:按是否承担投资风险来判定是否缴纳。单位购买的信托产品、银行的理财产品,若不承担投资风险,收取固定利润,视为发生贷款行为,对收取的固定利润应按照“金融保险业”缴纳营业税;若不承担投资风险,取得保本不固定的浮动收益,可暂比照存款利息收入,不缴纳营业税;若承担投资风险,取得不固定的浮动收益,视为投资收益,不缴纳营业税。③大连地区税务部门解释:按运作主体来判定是否缴纳。企业购买信托产品,应按照信托产品资金运作的主体分为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征收营业税:a.凡是以信托公司自身名义开设账户的,企业购买的信托产品属于存款行为,对其取得的利息收入不征收营业税;b.凡是以企业自身名义开设账户的,对企业取得的收入,按其信托产品资金投向分别计算征收营业税。

“营改增”后,国家税务总局依然未对理财产品收益做出直接明确的规定。本文认为,理财产品收益是否缴纳增值税,因严格根据产品商业实质来判断:根据理财产品投资的金融产品属性及收益产生来源去判断。理财产品属于金融投资行为,可能是债权属性,也可能是股权属性;除产品收益来源于股权投资税后利润分配红利外,其他理财产品收益都应缴纳增值税。因国家税务总局未有明确规定,营业税时代下各地征管部门解释又各不相同,企业处理时应携带理财产品协议到当地主管机关咨询,以当地征管部门的解释来准进行税务处理,降低税务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国家税务总局是否最终出台针对银行、券商、信托和基金子公司产品统一的“营改增”后的征税政策,一旦政策明朗,依据政策与当地征管部门做好沟通。

(3)企业间拆借资金利息:“营改增”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发[1995]156号)文的规定,企业间借款取得利息收入如不属于税收优惠免税的情况,应按金融服务-贷款(包括自有资金贷款和转贷)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营改增”之后,36号文中对贷款服务有明确定义: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而取得利息收入的业务活动。因此,集团企业间的资金拆借适用贷款服务税目缴纳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的征收率,一般纳税人适用6%税率;同时,贷款利息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银企间资金收益,因税收影响,当资金借出企业取得的收益不高于可取得存款利息(1+增值税率)时,资金借出企业无法实质增加税后收益。另外,因“营改增”试点政策中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所以根据实际情况,集团各纳税主体可针对资金借贷业务开展纳税主体的划分认定筹划,充分可以享受小规模纳税人3%征收率的低税率。

2.企业所得税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3号)第六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利息收入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收入总额的组成部分,应计入应税收入额,按照规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需要关注的是利息收入中有两类免税收入:(1)国债利息收入(依据《企业所得税》第四章“税收优惠”第26条);(2)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滋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财税【2009】122号中所明确的“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收入”)。

综上,除两类免税收入外,企业取得利息收入、资金收益应并入企业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资金成本的税务问题

1.向金融企业借款利息、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的扣除问题

《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准予扣除。对非金融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在发生年度的当期予以税前扣除。所说发生年度,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即当年应付未付的利息,也应当在当年扣除。企业逾期归还银行贷款,银行按规定加收的罚息,企业也可以在税前扣除。

2.向非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的扣除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规定、根据《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鉴于目前我国对金融企业利率要求的具体情况,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

综上,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支付的利息可以全额在所得税税前列支;企业之间拆借资金,当资金拆借的利率水平不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时候,支付的利息可以全额在所得税税前列支;企业之间拆借资金利率高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四、统借统还的税收优惠

“营改增”后,因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36号文的附件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明确了原营业税统借统还政策的平移延续方式:企业集团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以及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向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单位收入的利息,可以免征增值税。统借方向资金使用单位收取的利息,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水平或者支付的债券票面利率水平的,应全额缴纳增值税。根据规定享受统借统还免税政策,需要满足4个条件:1.统借方限于企业集团、集团内核心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2.用款方限于集团或集团下属企业。3.资金来源必须是金融机构借款,或发行债券募集。4.统借方收取的利息,不得高于支付的利息(逐笔指认)。

因此,为了能够充分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资金管理中心应建立“防火墙”,将统借统还业务与其他的资金借贷业务进行区别管理、并逐笔指认;尤其不能用利息加权平均的资金池的概念来进行管理,防范税收稽查风险。同时在流程设计(统借方与借款方直接签署借款协议)、合同内容(借款来源是贷款还是债券、利率水平不能加息)两方面加强管理,确保免税业务的核算明确,资金流清晰。

五、结束语

当前,在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外部政策环境下,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正行进在精益化管理的路上。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方式站在管理会计的风口上,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与服务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深度融合的路径,在搭建银企直联等资金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集团公司有了增强资金管控、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升管理价值的有效管理手段。在资金集中管理方式得到快速运用的同时,提前对其可能会带来的税务风险进行研判就尤为必要。只有在充分理解税制变革的方向,在全面识别相关税务风险、合理纳税的前提下,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方式才能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非金融企业 贷款 所得税 营业税 印花税

一、非金融企业一般借款利息支出的税前列支

(一) 一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2007]512号)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在税前准予扣除。

上述规定可以这样解读为:一家企业向另外一家企业借款,借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准予扣除的项目时候,其对借款利息的计算应参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的数额以内的部分核定。

例:2010年4月1日非金融A企业向非金融B企业(非A企业的关联方)拆借资金500万元,合同约定年利率4.8%,借款期限3个月(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6个月内短期贷款的年利率为4.86%),由于贷款年利率4.8%少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的基准利率4.86%,所以2010年6月末A企业支付给B企业的利息6万元(500万元×4.8%÷4)在年终可以在税前列支。

上述例子的利率判断是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作为标准的,这同时也是现在多数地区税务机关在执行《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依据之一。实际上,新《条例》与原《条例》在规定上已有变化。原《条例》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而新《条例》则强调“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包括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在《关于企业贷款支付利息税前扣除标准的批复》(国税函[2003]n14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对“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相关问题”的解答中,都明确了贷款利率包括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由此可见,只用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作为“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扣除标准是有待磋商的。

许多税务机关之所以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作为扣除标准,是因为自2004年10月28日后,根据银发[2004]251号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和政策性银行按商业化管理的贷款,其利率不再实行上限管理,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也就是说浮动利率的上限权掌握在商业银行手中。没有统一标准,确实给税务机关征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为征管方便易行,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也就理所当然了。

但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作为扣除标准对纳税人而言,则是不利的。非金融企业向商业银行借款,除了个别实力雄厚的大型集团企业外,所需的贷款利率都比基准利率要高。而当无法向商业银行借足所需资金后,通过向其他非金融企业拆解资金这种民间方式,所需的贷款利率则是更高了。因此,当非金融企业发生民间资金拆借行为时,应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协商,争取税务机关的支持。如果同期有与商业银行签订的同类借款合同,则直接可用该合同借款利率作为扣除标准。

例:2010年4月1日非金融A企业向非金融B企业(非A企业的关联方)拆借资金500万元,合同约定年利率6%,借款期限3个月。同时与工商银行签订的3个月50万的短期贷款年利率为5.7%(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规定6个月内短期贷款的年利率为4.86%),则2010年6月末A企业支付给B企业的利息7.125万元(500万元x5.7%÷4)在年终可以在税前列支。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第三条规定“纳税人申报的扣除要真实、合法。真实是指能提供证明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合法是指符合国家税收规定,其他法规规定与税收法规规定不一致的,以税收法规规定为准。”当非金融企业发生民间资金拆借行为而支付利息时,取得的收据一般不能作为税前扣除的适当凭据,因此,所发生的费用一般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非金融企业可要求对方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取得正规发票,方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

(二) 特殊规定

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利息扣除只是一般规定,随后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3个文件。

在《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中,强调了其他企业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2:1,也就是说企业向关联方借款的金额超过企业接受关联方权益性投资金额的2倍,超出部分所支付的利息就不予税前扣除。除非企业能提供的同期资料(如同期向商业银行的同类借款合同)可以证明其关联方借款符合公平交易原则时,才能保证向关联方支付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很明显,比例的规定很好的限制了通过关联交易转移税负的行为;但由于比例过低,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对实行统借统贷的大型集团企业有比较大的影响。由于实行统借统贷政策,大型集团企业的下属机构一般只能向集团的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借款,其借款额度很容易就会高于集团对其权益投资金额的2倍。如果无法取得税务机关的谅解,其高于扣除比例的利息支出就不能在税前列支。即使得到了税务机关的谅解,实际上也是以增加企业沟通成本为代价的。

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中,不仅明确了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属于不合理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而且给出了不得扣除借款利息的计算方法,至此,投资者未到位投资的利息支出税前扣除问题终于有了可操作的依据。计算公式为:企业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该期间借款利息额×该期间未缴足注册资本额÷该期间借款额。

例:A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1日,股东为甲、乙、丙3名自然人。在工商局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即注册资本)为150万元人民币,均为货币出资,其中甲认缴出资为50万元,乙认缴出资50万元,丙认缴50万元。《公司章程》规定甲、乙、丙3人的全部出资必须在2009年1月1日前缴纳。甲乙按期缴纳,丙的出资额50万元在2009年2月1日才到A公

司账上。A公司2009年1月1日向Z银行借入一笔10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年利率为6%,2009年A公司除该借款外,无其他借款。则2009年A公司不得税前扣除的利息支出为(100×6%÷12)×50÷100=0.25(万元)。

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中,明确了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标准。由于《通知》规定明确,企业按章执行即可。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同时规定利息税率为20%。为避免税务纠纷,企业在支付个人利息时应该代扣代缴其个人所得税。

二、非金融企业贷款的营业税

1.非金融企业贷款的营业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156号):贷款属于“金融保险业”税目的征收范围,而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非金融企业向其他企业贷款收取的利息需交营业税。

2.非金融企业统借统还的营业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2000]7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3号,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或核心企业)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后,将其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不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统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非金融企业实行统借统还业务不用交营业税的关键在于统借方向下属单位收取的贷款利息不得高于支付给金融企业的借款利息。

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及资金集中管理的逐步兴起,大型企业集团越来越多的采用统借统还减少利息支出、控制资金风险。虽然根据文件规定,只要符合规定的统借统还业务收取的利息不需交营业税,但值得注意的是统借方在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收入时,需向其提供税务机关认可的票据。否则,下属单位所支付的利息是无法在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以前统借方可向下属单位开具非经营收入发票,但现在部分地区已取消非经营收入发票,针对这种情况,统借方应积极与税务机关协商。根据“属于税法规定免征营业税的经营收入,使用该营业项目设置的种类发票,但不交税”的精神,争取开发票,免交税。此外,还应注意《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的比例规定,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税金。

篇4

关键词:放宽;贷款利率;所得税;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此项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资金成本是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合理的是指不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利息费用。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放宽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限制后,企业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借款利息费用全面放开,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征收管理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企业允许支付的利息费用增加,可能会增加个人债权人的利息收入,影响到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一、企业所得税对利息费用扣除的规定

2008年我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出台了企业所得税法,国务院出台了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利息费用为:“第三十七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第三十八条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一)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企业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只要被认定为合理的都允许在税前扣除(需要资本化的利息费用是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分期摊销),合理的标准是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由于税法没有明确具体指哪类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许多地区执行的是本省区当年出现过的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就是说企业只要能提供本省区商业银行出现过的同类贷款的最高利率,支付的借款利息不高于该利率都可以被认定为合理的,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人民银行限制着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上限,企业允许在税前列支的利息也不能高于银行的利率,这样就规定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利息的最高限制。

二、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放宽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 企业借款利息全部允许税前扣除,扩大税前扣除,可能减少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额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限制,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同企业协商确定,这意味着企业所得税对借款利息的限制也同时放宽。企业支付的资金借款利息只要不高于本省区金融机构的贷款利息都允许税前扣除,贷款利率放宽后,金融机构为了商业利益,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贷款利率水平,有市场需求的资金利率金融机构会随时调整。正常情况下,企业能够支付的借款利息,说明有资金的市场需求,银行作为资金的供应方,为了商业利益,按照市场供求规律,调整利率水平,争取到该笔贷款。

2.贷款利率放宽对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影响

企业支付的借款利息没有发票,管理本身比较困难,银行贷款利率放宽后加大了税务机关对利息费用的管理难度。

发票一直是税务机关加强税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在2012年又重新修订了发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发票管理,规定不合规的发票不能作为财务报销凭证,加强了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但银行取得利息收入从来就没有要求开具过发票,企业支付的其他利息费用也没有要求提供发票,税务管理比较困难。在银行规定贷款利率限制的情况下,税务机关还可以要求企业提供银行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对高于银行利率的可以调整增加所得。现在银行放宽贷款利率限制,企业发生的借款利息都可以找到银行的最高利率,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

由于企业支付的借款利息没有发票的监督,企业签订虚假的借款合同,需增利息费用,逃避所得税,税务机关管理比较困难。税法规定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在不超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允许税前扣除,实际发生的证据可以是多样化的,利息支出没有发票,以前税务机关主要是通过银行利率来控制管理企业的利息费用,现在没有意义了,只能要求企业提供发生的证据,职业只要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利息不是太过分,税务机关不能调整企业的应税所得。

三、放宽贷款利率对个人所得税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股息、红利所得的规定是:不得扣除任何费用,税率是20%。个人在商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暂免个人所得税,上市公司派发的股息从2013年1月1日起实行差别税率,持股超过一年的减按5%的税率执行,其他企业派发的股息如何征税没有明确规定,个人取得的其他借款利息如何征税也没有进一步规定。同样是因转让资金的使用权取得的收益,个人所得税做了不同的规定,政策本身具有不合理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放开意味着企业向个人借款的利息也放宽,个人可能取得的借款利息收入可能大幅度增加。个人借款给企业取得的利息是否征税?如何征税?给税务机关带来征管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1]瞿志明.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合理避税探讨.国际商务会计,2010(01)

[2]张剑洪.浅谈关联方借款利息税前扣除方案.金融经济,2012(02)

[3]张星.非关联方企业间借款利息税前扣除政策改进思考.财会月刊,2012(29)

篇5

关键词:税务筹划 财务管理 战略目标

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但是税务负担也是企业一项大的成本,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减少赋税,提高企业效益。目前,税务筹划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对企业的盈利有重要意义。

一、税务筹划的基本原则

税务筹划是一个企业的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在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对一个企业的盈利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税务筹划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确保企业财务决策具有时效性,合理有效的解决企业财务在筹资和投资中的税务问题。其次,税务筹划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繁杂的税务负担,通过税务筹划工作加强企业的财务规划,还能够对经营的规模和生产水平起到调节作用,进一步帮助企业按计划一步一步实现财务目标。最后,开展纳税筹划,可以合理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实现利润增长,还能够更好地规划财务目标,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参考,充分利用筹资方案、投资方案、生产方案、运营方案以及收益分配方案,合力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税务筹划对企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税务关乎国家经济命脉,民生大业,也是国家财务的支柱,是国家各项政策的财务支撑。近些年有一些偷税漏税的问题出现,国家也是严厉打击,所以财务筹划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循一定的原则:合法原则。税务筹划对减少企业税务负担确实有益,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国家的税收,税务筹划不能仅仅以减少税务负担为主,要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进行,一定要遵照法律法规。企业的税务筹划一定要符合现在法律法规,还有企业的会计工作要符合国家对会计行业的规定,另外,企业的财务工作和发展方向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要把握国家税法的动态变化;经济原则。企业的发展需要有盈利,有盈利企业才能扩大规模,扩大生产,但是企业税务筹划必须综合考虑效益,降低企业整体的税收尽管重要,但是不能只把税务筹划当做减税的工具,要让税务筹划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筹划原则。事先筹划原则要求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时,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才能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如果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形成。纳税义务已经产生,纳税人如果因为承担的税负比较重,利用隐瞒收人、虚列成本等手段去改变结果。最终会演变成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另外,税务筹划工作还要根据财务的实际情况而定和防范风险。

二、税务筹划在财务中的应用

(一)税务筹划在筹资中的应用

筹资是一个企业重要的财务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重中之重,一般的筹资手段无非借债、权益筹资和租赁三种方式。负债筹资,通常企业都是发行债券,或者向金融机构借贷,还可能向非金融机构借贷。负债筹资一般都是税前扣除,这样可以企业在盈利以后仍然可以避开一部分税务负担,这就是借债筹资的税收屏蔽作用,此外还能够在财务管理中起到杠杆作用,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但是,借债在资本中的比例需要决策层权衡。权益性筹资,主要是指通过第三方直接投资,或者发行股票。权益筹资很难像负债筹资那样减少税务,而且企业获得的资本在产生利润时还必须纳税,所以权益性筹资并不能避开纳税,但是权益性筹资对于解决企业的资本困境极为方便,可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租赁筹资,在会计上,固定资产投资不能直接抵扣经营利润只能按期提取折旧,这样投资者不仅要在前期投入较大数额的资金而且在生产中只能按规定抵扣。在经营租赁中,承租人在经营活动中以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经营利润,减少税基减少应纳税额。

(二)税务筹资在投资中的应用

投资是一个企业必要的发展手段,也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之道。投资涉及到资本的运作,必然涉及到资本的税务,一般投资税务需要考虑投资地点、投资方向以及投资方式,需要选择最优途经。投资地点是一个企业战略目标的表现,在选择地点时,当地的税率是必须考虑的,加之现在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生产的具体情况考虑选择。投资方向比投资地点更为重要,国家会根据国情对一些产业行业给予扶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减少纳税,比如现在国家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减少税率,甚至给予补助,这些都是企业可以依赖的减少纳税的方式。另外,投资方向也是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涉及到企业的战略目标。投资方式主要是注册资本的方式,可以适当选择固定资产,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所得税的税基,同时,固定资产在投资计价中可以考虑折旧率,以及设备的增值,这样降低投资,还能降低税基。但是,投资方式也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了税基而导致战略失误。

(三)税务筹划在经营中的应用

在实际经营中税务筹划的主要应用有四个方面:生产经营,一般税率的优惠会随着产品的不同,而给予的优惠期和优惠时间不同,可以尽量安排产品的生产期在优惠期,还可以推迟获利年度和挖掘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来降低纳税;将高纳税义务向低纳税义务转化,在生产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纳税问题,尽量避免高纳税义务,比如将污染等问题转化到设备更新上,即可以减少纳税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职工工资的税务筹划,每个企业都会涉及到员工的工资税务,这涉及到公司的人事管理,工资一般有计税工资和功效工资,采用后者往往可以避开一部分纳税;利用会计核算进行税务筹划,选择出低税负的最优方案,这是再生产前期的工作,当然也会涉及到一些动态的变更。

三、结束语

税务筹划是一个企业的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在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税务筹划工作,税务筹划对一个企业的盈利有着重要意义。税务筹划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税务负担,实现盈利,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申嫦娥,张雅丽.税务筹划[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税务管理;筹划措施;案例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筹划,而税务筹划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税务管理和税务筹划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而且还能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改善企业的经营方式,促进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落实和执行,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新会计准则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企业税务管理和筹划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新会计准则的新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让中国财务会计更加的国际化与市场化,标志着我国企业在会计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新会计准则更加规范化、严谨化、细致化和全面化,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而相比旧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在核算范围、确认标准、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和披露等方面都作了修改,其中变化的主要方面有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办法、预计弃置费用、取消了减值准备的转回以及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概念。总结来说新会计准则在三大方面发生了主要的变化,具体会计准则有七大变化。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新会计准则三大方面的主要变化

第一,相比旧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的目标有所改变,即用“企业应该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快更好的做出决策”的目标代替了旧会计准则中“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的旧会计目标。第二,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大调整,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基本要素给予了新的定义,同时还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中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内容,引进了“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使得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接近。第三,新会计准则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引入了公允价值,也就是说在公平交易的过程中,相互熟悉彼此情况的交易双方可以自愿进行债务清偿或确定资产交易的金额,公允价值的引进符合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打破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能够让企业通过相关的会计报告及时的了解企业各个阶段的情况,但是与此同时,需要税务管理更加谨慎和规范。

(二)具体会计准则的七大变化

第一,新会计准则中实现了费用的资本化,也就是说将开发企业的开发费用和研究费用分别对待和处理,使得开发费用实现了资本化,此外,还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第二,新会计准则中,使得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了变革,也就是说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等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回转,已经提取但是没有核销的金额职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在进行会计处理。第三,新会计准则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变革,新会计准则基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做法,规定所得税处理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据此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明确了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第四,新会计准则落实后,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存货管理办法,而是通过“先进先出”的方式来记账,相比“后进先出”的存货管理方式,“先进先出”的存货管理方式对企业的发展有利有弊,优点在于对于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企业,这一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其毛利率与会计利润,弊端在于当存货的价格有所上涨时,企业的当期利润就会有所降低。第五,新会计准则的落实使得企业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严格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的债务重组,即新会计准则中对于债权重组的收益不再计入资本公积中而是计入营业外收入,而且对可能产生的债务重组分为了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转化为资本偿还债务、以现金偿还债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偿还债务四类,相应的,这一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税务管理的改革。第六,新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准则发生了变革,金融工具的四项具体会计准则即《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第七,新会计准则中对证券投资做了新的规定,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要求交易性证券投资期末应该按照交易所市价计入当期的损益,而交易所市价被视为公允价值。

二、新会计准则给企业税务管理和税务筹划带来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就目前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来看,新会计准则给企业税务管理和税务筹划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损益的确定口径有了一定程度的趋同,例如债务重组的新规定并且对其加以确认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核算的风险,此外,纳税调整程序的精简,能够有效的减少由于程序复杂、过程冗长而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同时有利于税务风险的规避。其次,新会计准则中对于无形资产的新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扶持了我国的制造业和创新类企业。即对于无形资产涉及到的费用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两部分,对于研究阶段的计入当期的损益,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如果能够满足相关的规定可以进行资本化处理,进行摊销,而且对于无法准确判断寿命的无形资产可以先不计入摊销,这样一来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无疑是降低了税负压力。第三,新会计准则中对借款费用有了新的规定,相比旧的会计准则,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范围,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仅包括固定资产而且还包括飞机、轮船、发电设备及房地产等资产,而且可予以资本化的款项不仅是专门借款而且可以是一般借款,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税务筹划的空间,增加了企业降低赋税压力的可能性。第四,新会计准则中“先进先出”存货管理办法的确定对于企业来说也有利于降低其赋税压力,当物价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先进先出”方式的采用就能够通过延缓的方式来达到将其企业赋税压力的目的。

(二)不利影响

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落实,使得企业的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又面临着新的风险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某些税务的规定上存在超前性,而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税法和相关的制度规范与其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这样一来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纳税任务、纳税时间还是纳税法则等层面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产生税务风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于那些依旧采用成本计量法进行纳税的企业来说无疑产生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法不承认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所以公允价值的引入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成本计量法进行纳税筹划的企业的工作量,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税务筹划成本,而且还容易造成资金的损失和浪费,给企业带来较多的潜在风险。

(三)实证研究

1.论点的提出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初期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2.计算公式

营业现金流入的税负=纳税现金流出÷营业现金流入主营业务收入所承担的税负=(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实际税负=纳税现金流出÷营业现金流入×0.6+(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收入×0.4

3.检验与分析

由上述的公式可知,企业的实际税负与企业的营业现金流入税务和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所承担的税负有关,而当企业的营业现金流入有所降低,主营业务收入有所降低时,企业的实际税负会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当企业的现金流入比较少时反而会需要支付比较多的税务,这样一来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纳税压力和税务风险。

4.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初期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的论点是成立的,而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初期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税务压力,所以企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克服压力,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税务筹划措施。

三、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

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的可行性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依法治国的力度有所加强,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税务管理和筹划活动也有了根本的保障,所以在我国税收法制环境越来越好的状况下进行税务筹划是十分可行的;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从事税务筹划的专业人才在不断增多,我国通过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的考试选拔了一大批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企业高质高量的完成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此外,就目前的市场经济活动来看,各行各业涉及到财务会计活动越来越多,加之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落实使得企业的涉税事宜更加多样化和严谨化和法制化,所以为了使企业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企业既得利益的损失——税负,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和筹划是十分可行的。

四、税务管理和筹划措施

(一)税务管理措施

1.提高纳税人对企业税务管理和筹划的重视程度

企业为了有效的提高企业税务管理和税务筹划的绩效,首先需要加大对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的重视程度,一方面,从企业的管理层开始加大了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将税务风险防范融入到税务筹划的每一个环节,使筹划人在进行税务筹划方案制订过程中能全面地考虑到各种风险性因素的存在,在风险规避的基础上实现税务筹划收益的最大化;此外,还需要企业将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使其能够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税务管理和筹划氛围。

2.注重税务筹划的成本效益分析

为加强企业税务筹划的成本效益分析绩效,促进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企业主要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充分考虑和分析企业的成本效益,涵盖各种隐藏的成本,确保税收管理成本低于所获得的收益;二是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种税收筹划方案,选择最优方案,以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降低企业的税负压力,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实现全员参与,也就是说在进行税收管理时调集了企业的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商议,共同决策,避免信息失真、多缴或者少缴等问题的发生。

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和联系

为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企业首先需要在行业内部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通过网络、电话、走访等方式加强了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以取得税务机关的信任和认同;此外,企业还要主动向税务部门咨询,了解最新的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范和政策,为企业税务管理绩效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内外部的监督和管控的力度,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时时的沟通和联系,完善了配套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二)税收筹划措施

1.对增值税的税务筹划

针对企业的增值税,可以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采用赠送促销品销售方式以降低产品的税务压力;第二,改变产品的存储与运输方式来降低赋税;第三,采用不同的结算方式来降低企业的税负,例如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等方式;第四,改变购货方式增加进项税来降低企业的税负;第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的延缓履行纳税义务时间来降低企业税负的压力。

2.对所得税的税务筹划

对于公司所得税的税务筹划,可以采取改变销售结算方式、改变存货计价方式、严格区分业务招待费与业务宣传费、购买国债等方式进行税务筹划,以确保公司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降低不必要的税务风险,降低自身的税务压力。

五、结语

总之,新会计准则在给企业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压力,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掌握新会计准则给企业税务管理和筹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认真研究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战略目标,掌握其税务管理和筹划空间,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措施,进而在合法的范围内降低企业的赋税压力,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而本文仅是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税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的探索性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探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玉泉.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税务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营者,2015(11).

[2]吕聿芳.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纳税筹划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6).

[3]隗梦.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务筹划的完善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研究[J].商,2015(31).

[4]季晓燕.税收筹划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篇7

    三大期间费用的变化,突出体现在纳税调整项目的变化,主要是纳税调整项目的增加,致使企业在税务核算时企业税费产生较大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于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中的有关企业三项费用的处理的研究,可使企业税费核算清晰化、明朗化,使企业做出合理的纳税筹划,从而更好地做出企业生产经营规划,合理安排企业生产经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三大期间费用的概念与基本理论

    1、三大期间费用的定义

    费用(expense),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Financing Expenses)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销售费用(selling expenses)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均属期间费用,在账务处理中,计入当期损益,期末转至“本年利润”,期末无余额。

    2、三大期间费用的影响因素

    三大期间费用中有囊括许多具体项目,这些具体项目就是影响三大期间费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例如:管理费用中包括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诉讼费、开办费摊销、公司经费、上缴上级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等其他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中包括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相关的手续费等其他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中包括包装费、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销售费用。这些具体项目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的变化都会带来三大期间费用的变化,例如在原税法之下(2008年1月1日前)如果企业出现与生产和经营成本有直接关系的业务上的招待费用,纳税人在做费用列支的时候,必须拿出有法律依据的凭证资料,当这个费用超出标准限度的时候,是不能再税前扣除的,例如: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得超过销售(营业)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部分,不得超过该部分销货净额的3‰。

    二、新会计准则与新税法下三大期间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1、管理费用的差异

    会计准则界定的“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均按会计准则规定应全额列支计入损益,但是按税法的规定一些费用只能安县定标准扣除或在计算纳税时不得扣除。例如企业给员工发出的奖金,薪资费用,税法规定,企业薪资应按支出据实扣除,其中,企业中针对员工所支出的福利费用,当员工的福利支出不超过了工资总额的14%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缴纳的职工教育经费,当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的部分准予扣除[3]。除固定资产折旧、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项目外,尚有以下几个主要项目:业务招待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公益性捐赠支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开办费摊销等。

    2、销售费用的差异与处理

    会计准则界定的“销售费用”的核算,是核算企业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等费用。而销售费用的的主要差异在广告费和宣传费等。广告费与宣传费一般是指为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进行的宣传推销费用,应按实际支出列支。税收上规定,除另有特殊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3、财务费用的差异及处理

    会计准则规定的“财务费用”的核算为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筹资费用,主要是利息支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抵扣。而会计准则则规定企业支付的财务费用均应全额计入损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1.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三、三大期间费用差异的影响

    1、三大期间费用的差异对纳税人的影响

    对于纳税人来讲,由于近年来我国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纳税人既要执行会计准则,又要严格按照税法纳税,再加之有些差异复杂难懂,操作繁琐,如果纳税人对对纳税税调整差异理解不清,把握不准,很有可能造成少缴税或多缴税的发生。还不利于纳税人采取合理的税收筹划,造成企业纳税混乱。

    2、三大期间费用的差异对税务部门的影响

篇8

1.1目前小企业会计做假账的现状

1.1.1对税务机关报送的会计信息。对税务机关报送的假账或称“外账”与企业的真账或称“内账”相比的区别主要有:收入比“内账”小,隐瞒收入,对不需开具发票的、一些不经常发生的收入干脆隐藏全部不入账,得到少交流转税的目的;成本及费用比“内账”大,虚列支出,少交所得税;职工工资标准比“内账”小,隐瞒职工所得,少扣个人所得税;有的小企业报税务机关账不是序时记账,而是到月底在全部业务中抽取部分符合税法要求的单据做账,采取“倒推”税负的办法,人为调节收支来控制当月应交纳的各项税收。

1.1.2对基层银行等金融机构报送的会计信息。对基层银行等金融机构报送的假账或称“外账”与企业的真账或称“内账”相比的区别主要有:收入比“内账”大,夸大收入成本及费用比“内账”小,虚增利润;记账方法也不是序时记账,而是到月底按贷款规模的要求人为编制无附件的会计凭证做账,从利润“倒推”成本和收入的方法,人为调节收入和成本以得到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测算指标的要求。与上述对税务机关报送的假账处理方法有些相反,这些企业里会计人员做假账随意性很大,一般是对真账进行“注水”的处理方式,表面“看似合理”但证据不充分,不能环环相扣,报送资料比税务部门稍简单一些,如果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破绽。

1.2做假账的危害性

1.2.1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经济源泉。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为享用社会安定的经营环境所提供的经济补偿。但是由于存在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小企业为个人或小单位的利益做假账少纳税,其结果是将原本应归属国家的资产窃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经营者或所有者往往采取各种手段提供虚报会计信息等于变相地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划为个人所有,破坏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同样享受和平安宁的经济环境而付出不一样的代价,侵犯了诚实纳税人的经济利益,也损害市场经济的正常的运行秩序。

1.2.2企业不能真正公平竞争。各个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和经营范围及行业有区别,企业税赋是不公开的商业秘密,透明性小。由于存在虚假会计信息,纳税多少就会因企业负责人的胆量和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水平高低”而异,企业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程度不同就会出现企业在税负上有区别,税赋无法做到公平。税负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现金流量,从而出现胆小多纳税胆大少纳税的性现象,造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能公平竞争。

1.2.3破坏金融秩序,扰乱经济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主要在资本市场中完成,基层银行等金融机构作出信贷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资本安全性、流动性和获利性等财务指标显然对这种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见,会计信息失真、市场信息混乱,会导致基层银行等金融机构决策失误,出现谁会做假谁就能获得资金支持,而急需资金的企业因诚信而失去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而影响市场秩序的正常运作,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产生较大的金融风险。

1.2.4假账泛滥,社会失去诚信。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控制企业的一种手段。会计资料成为监督国家财政政策和法规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企业是社会的一员,然而,许多小企业却通过做假账反映企业的面貌,产生欺诈和违法行为,会造成整个社会诚信度下降,甚至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

2企业做假账的原因分析

2.1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经营者为了追逐高效益,在某些主客观原因不能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时,不在管理上下功夫来提高企业效益而是走捷径进行违法操作,在做假账提供虚假的财务资料上动脑筋,通过做假账来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这种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做假账的主要动因。

2.2缺乏监督机制会计人员受聘于企业当局,其行为必然受控于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内部监督“名存实亡”。从企业外部看,有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但其执业范围狭窄,审计主要依据仍是企业提供的资料,使有些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可靠性。政府审计监督由于受人力、财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后监督性质的局限,不可能查出企业的所有违法违纪行为,这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2.3会计信息不共享工商、金融、税务等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最频繁,由于缺少会计信息共用平台,缺少一个验正把关的机构,小企业对各部门报送的会计信息就可以根据自身利益需要任意编制,对工商是一个口径,对金融部门是一个口径,对税务又是另外一个口径,甚至对不同的金融机构、不同税务机关报送的会计信息又可能有偏差。

3治理企业会计做假账应当采取的对策

3.1建立外部监督等约束机制要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这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是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信息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同时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这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一道重要关卡。第三,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手段强化对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银监会等加强审计检查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3.2加强会计规范建设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政府机构要维护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并曝光,让违反准则做假账者得不偿失,从而想通过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得以消除。

3.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地位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其次,会计人员特别是小企业会计人员更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督促企业提高会计人员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让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发挥管理者和法律法规宣传员的作用。

篇9

一“、营改增”对银行业的影响

就“营改增”对银行业的影响而言,区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所谓直接影响,指“营改增”对金融业本身税负、纳税成本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营改增”对银行的客户产生影响,并进而间接对银行造成的影响。

(一)直接影响

对于银行业而言“,营改增”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因征税对象、税基、税率变化造成的税负成本的变化目前,金融保险业适用的营业税征税对象为营业额,税率为5%。若按照“简易计税法”3%的税率,则银行业的税负将下降四成。而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关于延长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财税〔2011〕101号),至2015年前,适用的税率为3%。实施“营改增”后,如对农村金融机构按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并按3%的税率计缴,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增值税及附加税负较原来的营业税及附加税负下降0.096个百分点。但由于简易计税方法下,金融企业开具增值税专项发票的能力将受到限制,不利于贷款企业的进项税抵扣,实际运行中预计会遇到一定阻力。倘若金融保险业也按照“一般计税法”计算,按照试点方案中“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若不考虑银行机构利息支出进项税抵扣,调整增值税价外税因素,增值税及附加的税负为营业额的6.226%,一般银行业的税负将比现行税负增加约0.726个百分点。而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则将比现行税负增加2.926个百分点,税负成本增加将近一倍。以一家应税营业收入20亿元的中等规模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将多缴约5800万元的税收。

2、对银行业纳税配套成本的影响“营改增”后,虽然有利于完善目前国、地税并行的税收征管模式,纳税申报“两头跑”的局面能有所改善。但是,企业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工作量会增加,对银行而言,由于网点多、客户面广,增值税发票的开具将极大地增加纳税成本。特别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其本身科技能力较弱,一旦实施“营改增”,如不能将增值税开票系统与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有效衔接,那么将极大地考验纳税体系规范性和效率。因此,“营改增”对银行业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都是一个考验。

3、对银行会计核算和盈利指标的影响由于营业税为价内税,在会计处理上,对营业税设置“营业税金及附加”这一单独的会计科目,反映在损益表中。而增值税为价外税,其会计核算较营业税更为复杂,科目上必须设置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交税金、已交税金等,才能满足核算需求。同时,银行从客户收取的利息也需要对含税利息和不含税利息进行区分,损益表应反映不含税利息,收取的增值税作为负债仅在资产负债表列报。也就是说,利息收入的会计核算方法将进行调整,银行的损益表结构、损益金额也会相应变化,如因收入项目中因利息扣除增值税导致“营业收入”减少,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导致“营业支出”金额也下降。在各项实际收入和利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对银行部分盈利指标产生影响,如成本收入比将趋于上升。

(二)间接影响

若银行业全面实施“营改增”,作为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企业则企业向银行支付的利息中所含的进项税额应能允许进行抵扣。那么,作为企业而言,在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即含税利息相同的情况下,其实际的融资成本由于抵扣了进项税额,将实质性下降。融资成本的下降将极大地降低企业负担,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银行而言,外部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不仅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压力,减少坏账损失,从而可以促进银行业务的更健康发展。

二、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改增”的政策建议

就银行业“营改增”政策层面而言,建议能统筹考虑税制改革与银行业税负成本、纳税配套成本以及增值税抵扣链条完整性等一系列的因素,平衡税制体系、银行业与银行客户三方面的利益关系,使政策更科学合理。

(一)在计税方法上,建议采用“一般计税法”

虽然对于银行业而言,“简易计税法”的税负成本也更低,会计核算和涉税管理的简便性更强,但从实体企业角度,如果采用简易计税办法,企业仍然无法就支付的贷款利息支出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发票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增值税抵扣链条仍然不连续,那么这种模式实际上跟原来的营业税没有本质的区别,“营改增”的意义无法显现,不利于税收抵扣链条的完善,也不利于推动外部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而“一般计税法”对于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解决银行客户利息支出抵扣、促进银行信贷业务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二)建议合理解决银行业主要业务支出的进项税抵扣问题

存贷业务是银行业的主要业务,在考虑银行业贷款客户的利息支出进项税抵扣问题的同时,“营改增”政策实际制订时也应充分考虑银行自身存款利息支出的进项税抵扣问题。由于业务的特殊性,银行在支付利息成本的同时无法从客户处取得相应的发票。因此,建议对银行业的利息支出进项税抵扣突破传统的增值税抵扣规定,允许按照结计的利息支出在提供相应的清单或佐证后,予以税前抵扣。

(三)建议对农村金融机构确定差异性的税率

在“一般计税法”下,参照试点方案中对现代服务业6%的增值税税率,在税基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税负成本将增加一倍左右。为确保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内在发展,实现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建议在政策制订时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税负成本、纳税机制予以特殊的考虑。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的客户对象是农村小微企业,且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对增值税的进项税抵扣较为敏感,因此,建议对农村金融机构按现代服务业6%的增值税税率减半征收,而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客户,则仍按减半前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从而在税收政策层面兼顾农村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成本和利益。

(四)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银行业业务系统与税务系统的衔接和嵌套

银行一旦作为增值税的纳税人,相关的税务操作远比缴纳营业税时繁琐。以发票开具为例,银行每向客户收取一笔利息或手续费,按规定均需向客户开具增值税发票。由于银行业务面临的客户面广,业务种类繁多、交易频繁,只有推动银行业务系统与税务系统的衔接、实现增值税发票在线开具功能,才能满足银行业务经营和纳税管理的需要。因此,建议印制金融业专用发票,赋予银行业务系统在线开票功能,外部实体企业按照取得的发票金额及相应税金进行增值税的抵扣。

(五)建议合理解决银行业增值税的征收管理问题

篇10

《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文,以下简称“37号文”)对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为保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大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2013年8月7日了《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退(免)税管理办法(暂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47号,以下简称“47号公告”)。

47号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以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并在财务作销售收入的日期为准。13号公告同时废止。

47号公告规范的纳税人及服务

47号公告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提供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应税服务(以下简称“零税率应税服务”),如果属于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的,实行增值税退(免)税办法,对应的零税率应税服务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零税率应税服务的范围

47号公告对13号公告进行了补充,将港澳台运输服务和承租方采用期租、程租和湿租方式租赁交通运输工具,从事的国际运输服务和港澳台运输服务增加到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应税服务范围。

根据47号公告,零税率应税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范围:

1.国际运输服务

(1)在境内载运旅客或货物出境;

不包括从境内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

(2)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货物入境;

不包括从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其他地区。

(3)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货物。

不包括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

2.港澳台运输服务

(1)提供的往返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

(2)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

3.采用期租、程租和湿租方式租赁交通运输工具从事国际运输服务和港澳台运输服务的,出租方不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由承租方申请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4.向境外单位提供研发服务、设计服务

向境外单位提供的设计服务,不包括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设计服务。

向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内单位提供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不实行增值税退(免)税办法,应按规定征收增值税。

47号公告规定的增值税退(免)税

47号公告修改、补充了零税率应税服务增值税退(免)税的计税依据,补充了外贸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免退税办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具体规定见表1。

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

(一)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申报办理零税率应税服务退(免)税前,应提供《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和电子数据,以及47号公告规定的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

《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中的“退税开户银行账户”必须是按规定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备的银行账户之一。

(二)已办理过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的出口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的,应根据47号公告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变更。

(三)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如发生在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前,在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后,可按规定申报退(免)税。

(四)主管税务机关在办理零税率应税服务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时,对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原增值税退(免)税办法需进行变更的出口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2号)的规定,先进行退(免)税清算,在结清税款后方可办理变更。

增值税退(免)税申报及税务机关的审核

(一)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并在财务作销售收入次月(按季度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为次季度,下同)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和退(免)税相关申报。

(二)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应于收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申报退(免)税。逾期未收齐有关凭证申报退(免)税的,主管税务机关不再受理退(免)税申报,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应缴纳增值税。

(三)47号公告规定了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办理增值税退(免)税申报时应提供的具体资料要求。

1.提供国际运输、港澳台运输与对外提供研发、设计服务的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

(1)《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及其附表;

(2)《零税率应税服务(国际运输/港澳台运输)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零税率应税服务(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

(3)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4)免抵退税正式申报电子数据;

(5)相关原始凭证。

2.外贸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的:

(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汇总申报表》;

(2)《外贸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明细申报表》;

(3)填列外购对应的应税服务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的《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进货明细申报表》。

(4)相关原始凭证。

(四)主管税务机关在接受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退(免)税申报后,应在47号公告规定的相关内容人工审核无误后,使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有疑问的,可对企业进行增值税专业发票进行发函调查或核查。对进项构成中属于服务的进项有疑问的,一律使用交叉稽核、协查信息审核出口退税。

(五)47号公告取消了13号公告中关于新适用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退税审核期6个月内分别计算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应退税额于第7个月起办理退库的规定。

对骗取出口退税的处罚

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停止为骗取出口退税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32号)规定停止其出口退税权。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税务机关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期间发生零税率应税服务,不得申报退(免)税,应按规定征收增值税。

47号公告补充了放弃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备案手续

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如果放弃适用零税率,选择免税或按规定缴纳增值税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放弃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声明》,办理备案手续。自备案次月1日起36个月内,该企业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不得申报增值税退(免)税。

财政部 国资委 证监会 社保基金会

关于进一步明确金融企业国有股转持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准确界定金融企业国有股转持范围,切实做好转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有关工作,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金融企业投资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如果金融企业股权投资的资金为该金融企业设立的公司制私募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财政部门在确认国有股转持义务时,按照实质性原则,区分私募基金(含构成其资金来源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的名义投资人和实际投资人。如私募基金的国有实际投资人持有比例合计超过50%,由私募基金(该比例合计达到100%)或其国有实际投资人(该比例超过50%但低于100%)按照《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财企[2009]94号)等相关规定,履行国有股转持义务。

二、国有保险公司投资拟上市企业股权,经书面征询监管部门意见,能够明确区分保费资金投资和自有资金投资的,在被投资企业上市时,豁免其利用保费资金投资的转持义务。监管部门意见同时抄送社保基金会。对于国有保险公司以资本经营为目的的投资,或其控股的金融企业发行上市,仍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国有股转持义务。

三金融企业投资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且投资资金来源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国有股转持事项:

(一)金融企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确认国有股转持义务。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报告,私募基金募集说明书、资金来源结构、持有人名单及相应的法律意见书等。其中,中央管理的金融企业上报财政部,地方管理的金融企业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被投资企业股东中有多个金融企业的,由持股比例最高的金融企业牵头上报。

(二)财政部门根据本通知规定,对提出申请的金融企业出具国有股转持义务确认函。

(三)金融企业将国有股转持义务确认函提交拟上市企业第一大国有股东,由拟上市企业第一大国有股东按照《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财企[2009]94号)规定的程序,向相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确认国有股东身份和转持股份数量。

(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本通知要求及相关规定,做好国有股转持范围界定工作,并批复国有股转持方案。该批复作为有关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必备文件。

四、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将本通知转发各地方金融企业执行,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财金[2013]78号:2013年8月14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的通知

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以下简称核定扣除试点)工作,经研究决定,扩大实行核定扣除试点的行业范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13年9月1日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部门可商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2]3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特点,选择部分行业开展核定扣除试点工作。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和财政部门制定的关于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扣除标准等内容的文件,需报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后公布。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根据各地区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公布部分产品全国统一的扣除标准。

三、核定扣除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地财税机关要积极推进试点各项工作,妥善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财税[2013]57号:2013年8月28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跨境应税服务增值税免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第一条境内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纳税人)提供跨境应税服务(以下称跨境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下列跨境服务免征增值税:

(一)工程、矿产资源在境外的工程勘察勘探服务。

(二)会议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

为客户参加在境外举办的会议、展览而提供的组织安排服务,属于会议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

(三)存储地点在境外的仓储服务。

(四)标的物在境外使用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

(五)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发行、播映服务。

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发行服务,是指向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发行广播影视节目(作品)、转让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的报道权或者播映权,且该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在境外播映或者报道。

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播映服务,是指在境外的影院、剧院、录像厅及其他场所播映广播影视节目(作品)。

通过境内的电台、电视台、卫星通信、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无线或者有线装置向境外播映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不属于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播映服务。

(六)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国际运输服务但未取得 《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以陆路运输方式提供国际运输服务但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者《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或者《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未包括“国际运输”的;以航空运输方式提供国际运输服务但未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或者其经营范围未包括“国际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的。

(七)以陆路运输方式提供至香港、澳门的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者未具有持《道路运输证》的直通港澳运输车辆的;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取得《台湾海峡两岸间水路运输许可证》,或者未具有持《台湾海峡两岸问船舶营运证》的船舶的;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香港、澳门的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具有获得港澳线路运营许可的船舶的;以航空运输方式提供往返香港、澳门、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或者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或者其经营范围未包括“国际、国内(含港澳)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的。

(八)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下列应税服务:

1.国际运输服务;

2.往返香港、澳门、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

3.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设计服务除外。

(九)向境外单位提供的下列应税服务:

1.研发和技术服务(研发服务和工程勘察勘探服务除外)、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广告服务和会议展览服务除外)、物流辅助服务(仓储服务除外)、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制作服务、远洋运输期租服务、远洋运输程租服务、航空运输湿租服务。

境外单位从事国际运输和港澳台运输业务经停我国机场、码头、车站、领空、内河、海域时,纳税人向上述境外单位提供的航空地面服务、港口码头服务、货运客运站场服务、打捞救助服务、装卸搬运服务,属于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物流辅助服务。

合同标的物在境内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鉴证咨询服务,以及提供服务时货物实体在境内的鉴证咨询服务,不属于本款规定的向境外单位提供的应税服务。

2.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

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是指为在境外的广告所提供的广告服务。

第三条纳税人向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不属于跨境服务,应照章征收增值税。

第四条纳税人提供本办法第二条所列跨境服务,必须与服务接受方签订跨境服务书面合同。否则,不予免征增值税。

第五条纳税人向境外单位有偿提供跨境服务,该服务的全部收入应从境外取得。否则,不予免征增值税。

第六条纳税人提供跨境服务免征增值税的,应单独核算跨境服务的销售额,准确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其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七条纳税人提供跨境服务申请免税的,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一)《跨境应税服务免税备案表》;

(二)跨境服务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三)提供本办法第二条第(一)项至第(五)项以及第(九)项第2目跨境服务,应提交服务地点在境外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四)提供本办法第二条第(六)项、(七)项以及第(八)项第1目、第2目跨境服务的,应提交实际发生国际运输业务或者港澳台运输业务的证明材料;

(五)向境外单位提供跨境服务,应提交服务接受方机构所在地在境外的证明材料;

(六)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跨境服务合同原件为外文的,应提供中文翻译件并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或者单位盖章。

境外资料无法提供原件的,可只提供复印件,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或者单位盖章;境外资料原件为外文的,应提供中文翻译件并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或者单位盖章。

主管税务机关对提交的境外证明材料有疑议的,可以要求纳税人提供境外公证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纳税人办理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时,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根据以下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报送的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及时告知纳税人补正;

(二)报送的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或者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补正报送全部材料的,应当受理纳税人的备案,将有关资料原件退还纳税人。

(三)报送的材料或者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补正报送的材料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应当对纳税人的本次跨境服务免税备案不予受理,并将所有报送材料退还纳税人。

第九条纳税人提供跨境服务,未按规定办理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的,一律不得免征增值税。

第十条原签订的跨境服务合同发生变更或者跨境服务的有关情况发生变化,变化后仍属于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免税跨境服务范围的,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重新力、王里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纳税人应当完整保存本办法第七条要求的各项资料。

第十二条税务机关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纳税人的跨境服务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