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新规定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法规新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法规新规定

篇1

新西兰是后起的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完备,投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近年来,新西兰经济保持了较平稳的增长。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745亿新元(约合1291亿美元),经济增长率为3.1%。尽管新西兰国土面积较小(约为27万平方公里),其农、林、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人均拥有牛、羊数量最多的国家,农牧产品出口额占新西兰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新西兰是传统的资本输入国,外国直接投资在新西兰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鼓励外国投资,2002年,新西兰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投资促进机构――新西兰投资局。截至2008年3月,新西兰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907亿新元(约合671亿美元)。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是新西兰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这三国的投资占新西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68%。其中,澳大利亚对新西兰的投资占新西兰吸引外商直接外资总额的52%。新西兰对外国投资开放度较高,除核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严格控制的领域外,没有其他禁止外资进入的领域。生物技术、信息通讯、食品饮料、木材加工和电影业等行业是新西兰吸引外资的优势行业。新西兰实施自由的货币政策,外国投资者的资金可自由汇入和汇出,如携带超过1万新元现金出入境只需向海关进行申报即可。新西兰政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在税收和贷款等方面没有差别对待政策。

二、新西兰投资法规和管理体系

新西兰《2005年海外投资法》(Overseas Investment Act 2005)和《2005年海外投资条例》(Overseas Investment Regulations 2005),对外国投资进行了一般性规范。《新西兰储备银行法》、《1996年渔业法》、《验光及配镜法》等法律对银行业、渔业、眼镜业等特定行业的外国投资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外,《1986年商业法》中的反垄断条款和《1991年资源管理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也是新西兰政府管理投资时的考虑因素。

新西兰财政部长负责实施《投资法》。敏感土地的审批由财长和土地信息部长共同负责。渔业配额审批由财长和渔业部长共同负责。新西兰政府设立海外投资办公室(OIO),负责具体审批在新投资项目,该办公室隶属于土地信息部。

(一)《海外投资法》和《海外投资条例》

2005年6月16日,新西兰政府颁布修改后的《海外投资法》,取代了1973年《海外投资法》、1995年《海外投资条例》和2001年《海外投资豁免通知》( Overseas Investment Exemption Notice 2001)。同年,新西兰政府颁布《海外投资条列》,明确了对海外投资的具体管理措施。新的《海外投资法》和《海外投资条例》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海外投资做出规定:

1.对海外投资者的定义

(1)非新西兰公民或未取得居住许可通常不在新西兰居住的人;(2)在新西兰境外成立的公司或25%及以上的子公司在新西兰境外成立的公司;(3)25%及以上的股份或决定权由外国人掌握的新西兰公司;(4)对于合伙或非公司组织,25%及以上的成员是外国人或25%及以上的资产、利益或决定权由外国人享有;(5)对于信托,25%及以上的管理人是外国人,或25%及以上的信托资产由外国人所有,或25%有权更改信托书的人是外国人;(6)对于信托投资公司,经理人或托管人是外国人或25%及以上的信托资产由外国人所有。

2.需审批的投资项目

(1)涉及以下敏感性土地的投资:超过5公顷的非市区土地;超过0.4公顷的Arapawa岛等特殊岛屿的土地、湖床、保留地或历史古迹的土地;海滩和海床等;(2)海外投资者独立或合伙投资1亿新元设立企业,且该企业已经运营90天的;(3)海外投资者投资超过1亿新元,通过并购获得新西兰某家公司25%及以上的所有权,或已经拥有新西兰某家公司25%及以上所有权,希望增加持有份额的;(4)海外投资者对新西兰境内用于企业运营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投资超过1亿新元的。

3.项目的批准条件

(1)一般批准条件:海外投资者具有与该项目相关的商业经验和才能;海外投资者能证明自己在经济上可负担该项投资;海外投资者品行端正且不是1987年移民法第7条第1款所指的人。

(2)对涉及敏感性土地投资的特殊批准条件:该投资项目能否使新西兰受益;对5公顷以上非市区土地的投资项目能否给新西兰带来可观且能证明的效益;农场土地必须先在公开市场上对新西兰本国民众出售20天;组成海滩、海床、河床或湖底的土地必须首先出售给新西兰政府,只有政府无意购买时,海外投资者才可以购买;提交详细的土地管理计划,投资者在购买后需定期报告履约情况并接受监管。

(3)确定投资项目能否使新西兰受益的条件:项目能否为新西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或维持可能消失的就业机会;为新西兰带来新的商业技能;为新西兰出口商增加出口渠道;促进新西兰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率、生产力和国内服务质量;引进用于新西兰发展的额外资本;提高新西兰初级产品的加工水平。

4.对项目申请书的要求

如果投资项目需要审批,则海外投资者需按以下要求递交项目申请书:申请书必须是书面的;每位申请人都要在申请书上签字;包括新西兰政府相关公告要求的信息;递交保证内容真实性的声明;缴纳申请费用。审批部门如认为需要,可要求申请人补充信息。

5.申请书的撤回和修改

如申请书内容包含虚假信息,审批部门可在许可生效之前撤回批准。申请人如需修改审批许可,可在缴纳一定费用之后提出书面申请。

(二)《1996年渔业法》

新西兰自1986年开始对渔业捕捞实行配额管理。新西兰政府对外国企业投资新西兰渔业捕捞实行准入管理。外国投资者在新西兰从事渔业捕捞或生产,需得到一定的豁免和许可,才有资格参与分配或购买新西兰海区渔业捕捞的配额、配额使用权、临时捕捞证或年度捕捞权等。近年来,新西兰批准的对渔业的外国投资占其吸收外资总额很小的份额,外资较难进入新西兰商业捕鱼领域。

(三)《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1988年证券市场法》

根据《新西兰储备银行法》,任何希望在新西兰注册成立银行的个人或机构需通过新西兰储备银行的审批。新西兰储备银行审批时考虑的因素包括:申请者的所有权结构、业务规模和性质、申请者审慎行事的能力及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如申请者是海外投资人,新西兰储备银行还需考虑申请者所在国的以下法律规定:申请者破产时其债权人的权利、申请者依法必须披露的金融和其他信息、相关会计和审计标准、申请者董事的职责及对申请者注册、批准和监管的相关措施。

新西兰《1988年证券市场法》规定,一旦投资者直接或间接购买新西兰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超过5%的股票,需向股票发行公司和证券交易所递交《大宗股票持有者》通知,说明有关投资者和所持股份的信息。如投资者所持的股份发生1%的变化,需再次披露信息。

(四)特殊行业的所有权限制

根据规定,未经新西兰政府许可,海外投资者不能拥有新西兰电讯公司超过49.9%的控制权和新西兰航空公司(Air New Zealand)超过49%的所有权。1976年《验光及配镜法》规定在新西兰从事眼镜制造业的外国投资者不得拥有该企业45%以上的控制权。

总体来说,新西兰政府鼓励外商投资新西兰,其外资管理措施较为明确和宽松,但对涉及国家利益的重点领域和战略资产的投资持谨慎态度。近日,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局拟出资17.5亿新元收购新奥克兰国际机场40%股份,该项投资受到新西兰国内高度关注。新西兰政府以投资涉及敏感土地和保护重要战略资产为由对该项投资实行紧急限制。为加强对战略资产的保护,新西兰议会通过《投资法》修改案,在审批涉及敏感土地的投资项目时,要考虑该项投资是否会帮助新西兰保持对敏感土地上重要战略资产的控制权。该项修正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资并购新西兰重要部门的难度。

三、中国与新西兰的投资合作

目前,中新相互投资规模不大,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07年底,新西兰来华投资项目为1301个,实际投入金额7.5亿美元。中国在新西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4106万美元,涉及资源开发、运输、保险、贸易和房地产开发、通信等多个领域。中新同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新西兰在农牧业、生物科学等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其乳制品、羊毛、猕猴桃、葡萄酒等产品的品质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声誉。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两国开展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2008年4月7日,中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达成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的全面自贸协定。该项《协定》的签署也使得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协定》,在投资方面,中新将在投资管理、经营等方面给予对方不低于本国投资者享受的待遇,并确保对方享受的待遇不低于相同条件下任何第三国得到的待遇。同时,《协定》还就投资促进和保护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解决与投资相关的争端建立了有效的机制。

篇2

关键词: 地闪密度;雷电流强度;空间分布;通量;相对值

中图分类号:TL82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雷电灾害,作为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频繁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资料,雷电灾害已成为我国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第三大气象灾害。因此对雷电活动规律的研究也逐渐成为气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资料来源

本研究中所用的资料为广东省雷电监测网近8年(1999-2006年)的闪电定位仪数据,主要利用其中的闪击次数、经度、纬度、雷电流强度这几个参数。主要是利用ACCESS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地闪密度、雷电流强度及经纬度等数据,然后再利用SURFER绘制出等值线区域分布图。因为笔者只是利用数据来说明各种表述雷电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不同方法的优劣,而并不旨在很科学地分析珠海市的雷电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因此本文选取的数据并非最新的数据,所以最后得出的珠海市雷电活动区域分布规律仅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珠海市地闪密度分布图

首先按照珠海目前的陆地范围,将珠海按照1KM×1KM的网格进行划分(具体见图1),然后利用ACCESS对广东省雷电监测网近8年(1999-2006年)的闪电定位仪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个网格的地闪密度及平均雷电流强度,得到一组“经度、纬度、地闪密度、雷电流强度”数据,其中经度、纬度为网格的中心点位置。

为了方便和之后的雷电活动空间分布等值线图对比,人口相对集中、建筑物密集、高山一带以及沿海一带明显是地闪密度高值区,例如情侣路沿线、凤凰山、吉大、井岸等区域都是地闪密度高值区。

四、等值线区域分布图

通过等值线区域分布图,可以辨别出哪些地方是雷电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但是却无法很清楚地看出整体的区域分布。为了更详细地研究雷电活动区域分布规律,笔者接着用网格的中心作为地闪密度值及平均雷电流的经纬度,通过SURFER做成珠海市地闪密度等值线区。老香洲-吉大-拱北、凤凰山、平沙、乾务、井岸、黄杨山等几个地方为雷电发生频率高值区,另外横琴、三灶、南水、高栏岛等几个地区则为雷电发生频率低值区。整个香洲区,老香洲-吉大-拱北、南屏-湾仔、横琴等几个地区为雷电流强度高值区;在西区,存在很多个雷电流强度高值区,例如湖心路口、高新区、白蕉、井岸等,也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雷电流强度低值区,位于红旗附近。

五、雷电通量等值线区域分布图

雷电发生频率高低值区并不完全与雷电流强度高低值区一致:有些地方是统一的,例如市区的拱北、吉大和西区的井岸、白蕉等地方,既是雷电发生频率高值区也是雷电流强度高值区;但是也有些地方甚至是相反的,例如高新区、高栏岛等地方,虽然是雷电发生频率低值区,但却是雷电流强度高值区。而笔者认为两者都对雷电活动的区域分布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无论单独用哪一个来表述雷电活动区域分布规律都不是很科学。因此为了结合地闪密度和雷电流强度两个因素对雷电活动规律的影响,笔者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绘制雷电活动区域分布图,然后与经验对比,希望能找出最为合理的方法来描述雷电活动的区域分布规律。

(一)雷电乘积通量

首先笔者将地闪密度与雷电流强度的乘积定义为“雷电乘积通量”,然后利用该值及经纬度制作了珠海市雷电乘积通量区域分布图。在市区有老香洲-吉大-拱北、凤凰山、湾仔等几个雷电乘积通量高值区;在西区有平沙、乾务、井岸、白蕉、黄杨山、莲州等几个雷电乘积通量高值区。

(二)相对值通量

雷电流强度在数值上整体要比地闪密度的数值大上几倍,简单的直接相乘会强化雷电流强度的影响而弱化地闪密度的影响。为了减少这种因参数本身数值大小差异造成的影响,而仅仅留下每个因子内部的差异,笔者将雷电流强度及地闪密度分别除以各自的平均值得到两组相对值,然后再对相对值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用该值绘制相关的区域分布图。

六、不足及发展方向

本文虽然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结合地闪密度及雷电流强度两个因素描述雷电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但是却只能凭经验来判断究竟哪一种方法更科学可靠,更符合实际。另外,对于应该按照何种比例来进行相对值和参数的计算,笔者也没有很科学的根据,只能按照经验取了一个比较常见的比例突出地闪密度的贡献。

可以利用雷电等值线区域分布图来将不同地区划分成为不同的雷电危险度等级,笔者比较倾向于利用2:1比例的相对值和通量等值线区域分布图来划分雷电危险度等级,但是究竟等级的具体划分此处还不能很科学、很合理地给出,因为还要结合地区的人口密度、建筑物分布、地形地貌、产业分布、雷灾情况等等因素综合考虑。

七、结论

利用闪电定位仪的数据绘制的地闪密度等值线区域分布图和雷电流强度等值线区域分布图比原先的地闪密度图可以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雷电活动规律的区域分布规律;雷电流强度区域分布和地闪密度区域分布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是相反的,所以无论单独用哪一个因子来分析雷电活动规律都是不全面的。

参考文献:

篇3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贯彻实施新《食品安全法》的重大部署,准确理解新《食品安全法》新增内容和食品安全责任落实等方面的新规定、新要求,熟练掌握新《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内容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群众遵法、依法、护法的自觉意识,为新《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促进全体乡村组干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理论水平提高,践行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为新法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乡机关和领导干部强化食品安全发展理念,建立健全责任体系,为新法的正式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三)促进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强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经营的权力和义务,为新法正式实施夯实主体责任。

(四)促进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及其从业人员深入了解新《食品安全》规定,为新法正式实施营造浓厚氛围

(一)成立领导小组

按照要求,我乡迅速开展新《食品安全 》贯彻落实会议,成立领导小组。

(二)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

1.着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政策。在幸福场镇和卷桥场镇采取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深入普及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宣传辨别假冒伪劣食品和有毒有害食品的基本知识、食物中毒预防与应急处理常识。

(三)组织全体乡村干部开展培训。

开展一次食品安全法专题学习会,有计划、分批次推动各村、企事业单位等食品安全协管员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专题学习,真正让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相关人员了解、明确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法定权利和义务,自觉做到懂法、守法。结合两干会,乡机关干部会,安全例会等工作部署会,开展每月不低于一次的食品安全培训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主题、内容和要求,抓紧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食品安全宣传周各项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二)扩大宣传范围。

各村各成员单位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集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把宣传的范围延伸到广大农村、矿山、网吧、学校、建筑工地等基层薄弱区域,深入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浓厚宣传氛围。

篇4

一是切实抓好再动员、再部署。今年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十小”行业整治工作,多次召开现场会议,全面深入推进整治工作。*市工商局认真贯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按照“全面铺开、有序推进、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年度全市小食杂店全面推进整规的工作计划;嘉兴现场会和丽水现场推进会召开后,针对全市各地小食杂店、小菜场整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指导,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小食杂店、小菜场整规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培训,是今年“十小”行业整治的重要内容,全市工商系统对小食杂店等广大食品经营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送法上门、集中培训等,宣传法律法规,帮助经营者掌握法律的新规定、新要求,自觉树立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工商机关共开展集中学习*场次,参加学习人数*人,举办培训班*期次,受训人员达*人,举办专题讲座*场次,听课人数达*人,在媒体(电视、网络、报刊)上宣传*次,发放宣传资料*份。

三是组织专项督促检查工作。全市工商局长读书会期间,市工商局对下半年小食杂店、小菜场的整规工作专门作了总结和部署。为扎实推进全市小食杂店、小菜场整规工作,市工商局于*月*日至*月*日,专门组织*个督查小组,对小食杂店和小菜场整治工作进展及其工作质量状况进行检查。督查组共抽查了全市*个县中的*个工商所中近*家小食杂店,了解整规工作的成效,检验整规标准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听取基层监管干部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完善整规措施,不断推动“十小”行业整治工作。

四是继续发挥食品安全示范店引领作用。在按标准整治规范小食杂店基础上,继续发挥食品安全示范店引领作用。*市的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起步较早,为深入巩固示范店创建成果,制定下发了《*市放心示范店监督管理办法》,部署开展全市食品安全示范店实行定星分级管理,实行优胜劣汰。目前全市纳入星级评定工作的农村示范店达*家,占农村示范店总数的*%,通过食品安全示范店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推动了广大农村小食杂店自觉规范经营,形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为小食杂店整规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篇5

【关键词】房屋拆迁;行政强拆;公共利益

一、拆迁问题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房屋拆迁活动日益频繁,但与此同时,因拆迁产生的大量矛盾问题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城市拆迁牵涉众多行政行为,应当严格依照相关行政法律法规执行以充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与房屋拆迁相关的法律法规过于陈旧,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阻碍了房屋拆迁的依法进行和行政相对人合法利益的保护。

二、拆迁矛盾原因分析

从法律思想传统来看,在我国法律传统文化中,公权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私权利在公权力面前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与保护;从法律制度来看,2001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比较混乱,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从行政执法水平来看,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出现了违反法律程序,执法手段粗暴等情况。这些情况都损害了被拆迁人合法权益,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拆迁过程中的若干行政法问题

(一)拆迁规则可诉性。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拆迁规则的可诉性上,一些地方政府在实践中以行政立法的方式侵害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但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只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包括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被拆迁人在被行政立法侵害了合法权益后难以得到行政法律救济。

(二)旧条例中对拆迁问题的行政法原则规定。

一是行政法定原则的缺失。行政法定是指一切行政权力都必须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法无规定即禁止。行政法规在与比其位阶较高的宪法法律相比时其效力不及于宪法和法律。但是,旧条例中的许多规定存在于上位法冲突的情况,甚至在实际执法活动中用行政命令代替法律规定,行政权被滥用,行政法定原则被践踏。例如:旧条例的第17条规定:被拆迁人或房屋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搬迁期限内没有搬迁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强制拆迁,或者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这一规定明显与宪法规定的公民住宅不受侵犯的法律规定相违背。

二是比例原则的缺失。在房屋拆迁过程中比例原则体现为行政主体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应当对所保护的公共利益和损害的被拆迁人的个人利益进行衡量,寻求对被拆迁人利益损害最小的方法。但在司法实践中比例原则却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野蛮拆迁,暴力执法严重损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行政正当性的缺失。行政正当性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行政程序公平正义基本价值的实现。但是,我国在这一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行政正当性。例如,旧条例的第16条规定: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或者拆迁人、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达不成拆迁补偿协议的, 经当事人申请, 由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裁决。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 可以自裁决书送达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诉讼期间不停止拆迁的执行。由于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等相关行政机关本身是房屋拆迁这一行政行为的当事方,由其做出裁决难免有自己作自己法官的嫌疑,很难保证其裁决的公正性。

四、《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法律规定的特点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房屋拆迁问题做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新规定。

(一)行政机关将不能强制拆迁。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强制搬迁将由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取消了行政强制拆迁。这一规定取消了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执行权,改由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拆迁,是否强制拆迁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人民法院在作出裁定之前,需要对行政机关的拆迁决定以及征收补偿决定进行合法性审查。引入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有利于对行政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限制行政权的恣意妄为,有利于保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二)对“公共利益”界定更清晰。“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界定无论是在行政法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正因为法律对公共利益界定的模糊,加之我国传统文化中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的思想根深蒂固,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主体时常会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作出一系列行政行为,目的可能为赢得地方政府利益、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甚至个人私益,这种行为极大地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还不利于行政相对人获取行政法律救济,不利于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对“公共利益”的范围作出了界定。这一规定对公共利益的清晰界定有利于防止行政机关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旗号”侵害被拆迁人合法权益,更好的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

(三)明确取消建设单位拆迁资格。《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政府是房屋征收和补偿的主体,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政府房屋征收部门可以委托房屋征收实施机构承担房屋征收与补偿的具体工作。房屋征收实施机构应当在委托范围内承担具体工作,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房屋征收部门对房屋征收实施机构实施房屋征收与补偿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采取暴力、胁迫以及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

(四)补偿切实维持被征收人生活水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规定,补偿金额不应低于征收当时市场价格,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被征收人除给予补偿外,还可优先安排享受住房保障。这些规定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持被征收人的生活水平,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充分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其不因被征收而生活水平下降,体现出立法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法律的人文关怀。

总之,《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出台及其对于城市房屋拆迁的新规定,是对于城市房屋拆迁行为在立法上的一大进步。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行为,保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化解由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攀.2004 年行政法年会“公共利益的界定”之议题研讨综述[J].行政法学研究,2004(4).

[2] 吴勇.浅析城市房屋拆迁中“强制拆迁”的法律途径[J].中国房地产,2007(4).

[3] 王才亮.房屋拆迁纠纷焦点释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 彭云业,瓮洪洪.行政法上的公共利益[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2).

[5] 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法学,2003(4).

篇6

一、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基本情况

第一条 甲方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委托人 职务

注册地址

注册类型(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分支机构)

第二条 乙方 性别

户籍类型(非农业、农业)

居民身份证号码/护照号

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名称 证件号码

家庭住址 邮政编码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户口所在地 省(市) 区(县) 街道(乡镇)

二、劳动合同期限

第三条 本合同为 .

A 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合同于 年 月 日生效,其中试用期至 年 月 日止。本合同于 年 月 日终止。

B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合同于 年 月 日生效,其中试用期至 年 月 日止。

C 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本合同于 年 月 日生效,至 工作任务完成时止。

第四条 乙方的用工时间为: 年 月 日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第五条 乙方同意根据甲方工作需要,担任 岗位工作。

第六条 乙方的工作区域或工作地点为

第七条 乙方工作应达到 标准。

甲乙双方另行签订岗位聘用协议的,按照岗位聘用协议规定执行。

四、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第八条 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执行 工时制度,实行B.C工时制的需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自批准之日起按批准文件执行。

A 标准工时工作制,每周休息日为 .

B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

C不定时工作制度。

乙方应遵守甲方的考勤制度。

第九条 甲方对乙方实行的休假制度有,乙方病假、事假等请、销假按甲方的规章制度办理。

五、劳动报酬

第十条 甲方每月 日前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月工资为 元或按 执行。

乙方在试用期期间的工资每月为 元。

甲乙双方对工资的其他约定

六、社会保险及其他保险福利待遇

第十一条 甲乙双方按国家和 (社会组织住所所在地)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甲方为乙方办理有关社会保险手续,并承担相应社会保险义务。

第十二条 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医疗待遇按国家、 (社会组织住所所在地)有关规定执行。甲方按 支付乙方病假工资。

第十三条 乙方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的待遇按国家和 (社会组织住所所在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甲方为乙方提供以下福利待遇

七、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第十五条 甲方根据生产岗位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规定为乙方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发放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十六条 甲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安全生产制度;乙方应当严格遵守甲方的劳动安全制度,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八、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和经济补偿

第十七条 甲乙双方解除、终止、续订劳动合同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八条 甲方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本合同时,为乙方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乙方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十九条 乙方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依法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甲方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九、当事人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条 甲乙双方约定本合同增加以下内容:

十、合同后附随义务

第二十一条 本合同终止,甲方应当履行以下合同后义务。

甲方应当为乙方在七日内办妥退工登记备案手续。

甲方应为乙方开具离职证明并加盖公章。

第二十二条 乙方应当履行以下合同后义务。

乙方应当按照甲方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作交接。

本合同终止后,乙方应立即停止以甲方名义从事一切活动。

十一、劳动争议处理及其它

第二十三条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发生争议

,当事人可以向甲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二十四条 本合同的附件如下

第二十五条 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或地方有关政策规定办理。在合同期内,如本合同条款与国家、地方新规定相抵触的,按新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双方确认本合同第二条所载明的甲方地址和乙方联系地址为双方送达相关书面的有效地址。如若变更,必须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否则,按上述地址送达的文件视为有效送达。

第二十七条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 乙方:(签名或盖章)

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人)

20 年 月 日 20 年 月 日

鉴证机构(盖章)

鉴证人:

篇7

关键词:新刑诉法;刑事特别程序;检察机关

新刑诉法第五编增加了四个特别程序: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二、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除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有一些零散规定之外,其他三个特别程序的内容完全是新增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中也有大量新增的制度。对检察机关而言,四个特别程序基本上都是新内容,在执行中会遇到很多挑战,诸如对传统思维观念和办案方式的惯性依赖短期难以改变、新规定造成检察机关工作量的增加、相关专门人才的缺乏以及社会公众对新制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检察机关在执行新刑诉法中要尽快转变观念,积极做出应对。

一、执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挑战与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继和环境污染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公害。早在1985年,我国就加入了联合国《青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又称“北京规则”),但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并没有与《北京规则》实现接轨。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中,仅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等少数特别规定。新刑诉法结合了《刑法修正案(八)》、《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较为系统、全面地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方针、原则、办理方式、强制措施、辩护、讯问、、刑罚执行和犯罪记录封存等。对检察机关而言,大量新规定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还需要学校、监护人、社区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等方面的配合,这会给检察机关带来很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刑诉法要求检察机关转变执法观念

以往的执法观念注重打击犯罪,追求逮捕、案件的有罪判决率。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检察人员承办。

因此,检察机关应转变执法观念,不能片面强调打击,而应该注重教育、挽救,在办案过程中更加细心、耐心,关注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保障其未来更好地回归社会。同时,检察机关的执法方式也应更加温和,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关怀。

(二)专门人才和配套资源的不足

新刑诉法要求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检察人员承办,同时检察机关可以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加上检察机关对轻微犯罪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制度等。这些新制度不仅增加了检察机关的工作量,而且对办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检察机关面临案多人少的困境,尤其是公诉、侦查监督等业务部门,加上承担了过多执法办案之外的其他工作,执行新规定会面临专门人才、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不足。

针对人才和相关资源不足的问题,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机关一方面应根据需要,加强相关专门人才的招录与培训,配备相应的资源;另一方面应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例如某些面积小、人口少的行政区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共同的上级检察机关指定,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交由其中一个基层检察院集中办理,以节省司法资源;而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比较多的地区,检察机关可以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门,专门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以突出办案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三)其他有关方面的配合问题

新刑诉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规定,很多需要学校、监护人、社区和其他国家机关等有关方面的配合,诸如未成年人社会调查、诉讼权利保护、附条件不的监督考察、犯罪记录封存等,单凭检察机关一家之力是很难全面落实的。至于其他有关方面能否积极配合,却受到观念、时间精力和法律制度本身等因素的制约,这给检察机关执行新规定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果检察机关需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就需要监护人、学校、社区和其他国家机关等有关方面的配合;如果检察机关需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做出附条件不的决定,就需要监护人配合监督考察;如果要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予以封存,就需要有关国家机关的配合做好保密工作。未成年人犯罪现在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但监护人、学校等有关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一些法律制度存在误解。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甚至与《公务员法》、《兵役法》等法律存在冲突。这些都对检察机关执行相关新规定形成了挑战。

执行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衔接配合问题:1、提请立法机关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出相应的修改或解释,消除法律冲突,使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相互衔接;2、加强同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联系和沟通,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及时纠正违法行为,争取其他国家机关的配合;3、在执法过程中注重释法说理和普法宣传,争取得到监护人、社区和学校等有关方面的理解与支持;4、做好未成年犯罪人教育矫正工作,争取得到其本人的积极配合,预防其再次犯罪,同时做好专门面向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工作,防止更多的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二、执行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的挑战与对策

新刑诉法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是对司法实践的认可,但刑事和解在实践中一直饱受争议,执行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甚至违法现象。新刑诉法关于这一特别程序的规定只有三条,法律规定的过于抽象给检察机关执行新规定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花钱买刑”的质疑

刑事和解最受公众质疑和诟病的就是“花钱买刑”的问题,即单纯通过金钱赔偿获得减刑甚至免刑,在司法实践中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花钱买刑”违反了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放纵了犯罪,破坏了刑法的权威。虽然新刑诉法第277条较为明确地限定了适用和解的条件和范围,但仍不足以杜绝“花钱买刑”的现象。

检察机关执行该特别程序时,应严格按照新刑诉法第277条至279条的规定,切实做好法律监督工作,认真审查当事人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防止“花钱买刑”的现象。同时,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还应做好释法说理工作,消除当事人对和解的误解,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项制度。

(二)检察机关的角色定位问题

根据《宪法》第129条和新刑诉法第8条的规定可以推出:对刑事诉讼活动的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事人和解作为刑事案件的一种处理方式,依赖于侦查、公诉、审判程序,检察机关既然对侦查、和审判活动均享有监督权(对公诉阶段和解的监督属于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那么自然有权对公诉案件和解予以监督。检察机关既作为监督者,又作为公诉人,这种双重角色如何正确定位一直是个问题。

检察机关如何正确履行监督和公诉双重职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注意保持作为专门机关的中立性,首先是扮演监督者的角色,在当事人和解的过程中注意审查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同时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对无效和解的撤销权。为了防止在和解过程中出现以钱买刑、花钱赎罪、被害人漫天要价、威胁、利诱以及弄虚作假等问题的发生,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有责任、也有权力对明显不合法、不合理的和解协议行使撤销权,促使案件重新进入诉讼程序;2、依法审查和提起公诉,对公诉阶段的和解做好内部监督,不宜介入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根据案件事实,依法提出从宽处罚建议或作出不决定。

三、执行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的挑战与对策

新刑诉法在第五编增设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以下简称“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根据新刑诉法规定,违法所得特别没收程序,是指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人民法院依据特别诉讼程序对该违法所得的追缴进行审理,并依法作出没收裁定的诉讼活动。这一立法活动是我国履行已批准生效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义务的一项措施。通过这一立法活动,彻底改变了过去司法实践只注重追究个人刑事责任,忽视追赃工作或不重视犯罪所得追缴的片面认识和做法。本章的规定完全是新内容,很多规定具有模糊性,加上涉及到境外追缴违法所得等问题,检察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法律规定自身的模糊性

虽然新刑诉法规定了该特别程序适用的案件类型和适用条件,但由于语言表述和立法技术等因素,存在以下几处模糊的地方:1、该特别程序适用的案件类型是“贪污贿赂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等重大犯罪案件”,其中的“等”应该如何理解?在我国的立法中,“等”字既可以表示完全列举,也可以表示不完全列举。如果是完全列举,那么该程序就仅仅适用于贪污贿赂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两类案件;如果是不完全列举,那么该程序应该还适用于和贪污贿赂、恐怖活动犯罪危害相当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其中“重大”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界定?2、该条规定:检察机关可以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其中的“可以”一般被理解为自由裁量权,这种自由裁量如何把握恐怕还有待明确。3、没收裁定的执行问题有待明确,新刑诉法只规定法院可以做出裁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申请没收的财产,并没有规定没收裁决应由哪个机关来执行以及如何执行。

笔者认为,该程序适用的案件类型从立法目的上来看,应该不仅适用于贪污贿赂犯罪和恐怖活动犯罪两类案件,具体适用哪些案件类型以及“重大”的标准问题,这涉及罪与非罪的问题,应该由立法机关作出立法解释。至于检察机关对是否提出申请的裁量标准,则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会同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制定司法解释予以明确。没收裁决的执行主体也应在检察机关、法院和公安机关之间明确指定,避免相互争夺或相互推诿。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隐匿或转移财产,保障没收程序的执行,还应当通过立法赋予检察机关采取查封、扣押和冻结措施的权力,明确查封、扣押和冻结的情形以及执行期限。

(二)境外追缴违法所得存在困难

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到境外的现象比较常见,这种情况下即使法院做出了没收裁决,执行时也可能会遭遇执法成本、刑事管辖权和司法协助等问题的困扰。一个国家对其本国公民的刑事管辖权属于国家的属人管辖权,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法上能够得到普遍承认。但由于各国刑事立法的不同,基于维护的考虑,各国一般都拒绝承认或执行其他国家的刑事判决和裁定,除非共同参加的国际公约或互惠条约有明确规定。

通过犯罪所得特别没收程序,人民法院对潜逃一年以上的犯罪嫌疑人犯罪资产(包括境内外的犯罪所得)作出没收判决,对位于境外的犯罪资产的没收判决,可以通过请求协助执行没收判决的方式向相关国家提出。但采用这种方式需要考虑执法的成本、相关国家协助的可能性等因素。除了这种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1、在开展引渡、遣返等执法国际合作移交逃犯的同时,附带移交被收缴赃款赃物;2、利用赃款赃物所在国的犯罪所得追缴法或其他国内法进行追赃;3、可以根据被请求国的民事法律,直接在被请求国提起民事诉讼并直接取得财产的所有权,这种方式相对于刑事没收方式而言,更具灵活性,民事判决也更容易得到认可和执行。这还需要检察机关等司法机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相关国际条约和其他有关国家的法律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四、执行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挑战和对策

早在1997年刑法的第18条第一款就已经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的危害后果,经法定程序坚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但1996年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关于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程序性规定。新刑诉法增设“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以下简称“强制医疗程序”)是对刑法的回应。由于该特别程序的决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条件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和权利救济途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检察机关在执行新规定过程中将会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法律规定的模糊性

根据新刑诉法第284条,强制医疗的条件是:1、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2、经法定程序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3、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以上条件中关键在于第3个条件的判断存在困难,检察机关在审查过程中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另外,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其中“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内涵和外延均不明确,存在被滥用的危险。

检察机关执行该规定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参照2012年10月26日通过的《精神卫生法》,对“有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标准和表现进行明确,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的力量,准确判断精神病人的人身危险性。“保护性约束措施”等概念应通过司法解释予以明确,检察机关应加强监督,防止因其被滥用而侵犯人权。

(二)人才和配套资源的缺乏

正确处理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问题,需要精通法律和精神病学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需要专门的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经费等配套资源。这种情况给检察机关监督该制度带来了障碍,其中很多问题超出了检察机关的能力范围,需要通过国家加强相关专门人才的培养、地方政府加大精神卫生医疗的投入等措施逐步解决。检察机关所能做的就是招录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整合司法资源,例如通过集中办理、专人办理和借助社会力量等方式,尽可能对强制医疗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篇8

关键词: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业务;证券公司内控机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12)02-0080-03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一、证券公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证券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缺乏

国内证券公司参照的证券市场法律主要有《证券法》、《公司法》、《投资基金法》,行政法规包括《监管条例》、《处置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目前的法律法规较为严格地规范了证券市场交易事项、证券公司体制机构、经营原则等,在新《证券法》于2006年投入使用5年以后,市场已经有了较大变化,与国外成熟的交易市场相比,目前证券市场所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得法律法规与日益发展的证券市场保持同步。尽管《证券法》经过修改,但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平价法》都处于空白阶段,这就会造成很多具体事由无法遵循“有法可依”的尴尬境地,无法正确处理一些证券市场的不合理事件。金融危机之后,证券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内市场开放了创业板和股指期货之后,会产生更多的法律问题,需要依靠完善的相关法规解决。

(二)业务范围较窄,创新业务起步晚,抗风险能力差

证券公司的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认可范围内,在证券市场上开展的各项经营活动,证券发行业务和证券交易业务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证券公司利润的来源和生存的基础,是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保证。此外,证券公司也推出了企业重组业务、资产证券化以及一些创意性业务,包括基金管理、咨询服务、风险投资等。从目前证券公司情况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仍然是投行、经纪、委托理财以及自营四大业务,这四项业务收入在整个利润中占了绝对比重。基金、财务顾问、兼并收购等业务才刚刚开始不久,规模还非常有限。国际上流行的期权、期货、资产证券化,以及其他金融工程等尖端金融业务在我国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业务的多样化程度还很低。此外,创新性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业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业务范围总体上较狭窄。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投资银行的功能已由单纯的中介结构向投资理财顾问的角色转化,形成以并购咨询、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资产管理、风险投资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业务。如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都有着多元化业务经营模式,其咨询服务、风险投资等业务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我国证券公司自身资金规模较小,加之市场环境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体制等因素制约了证券公司创新的动力和投入。资本金不足使得证券公司无法承担开放新业务的成本以及风险,而业务范围的狭窄又引发证券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2011年共发行277只新股,募集资金总计2756.96亿元,与2010年新股发行规模相比,发行家数下降20%,融资额下降了四成以上,发行数量与融资金额双降。金融危机的深化导致市场持续低迷和交易逐渐萎缩,证券公司必须承受市场下跌导致的沉重系统沽空压力,承销业务也会减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预防不时暴发的各类业务风险,业务单一将使得国内证券公司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三)内部控制机制不足

在我国证券市场不规范、证券法律及法规比较滞后的环境下,我国证券公司的管理重心多在于开拓市场和扩大业务,而对内控机制建设动力不足。

1.缺乏良好的内控机制环境。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环境成为影响证券公司良性运行的一个基础性环境。首要表现是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即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优越性未能体现。大多数证券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权责分工不明,管理上严重失衡。这种治理结构往往使公司缺乏独立、客观的决策系统,造成某些重大决策缺乏。许多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而独立董事不但比例低,而且多半都是由政府或大股东推荐。往往受制于董事长和大股东,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这就使得董事会的投票决策机制形同虚设。董事会通过聘任符合自己利益的公司经理层,达到层层控制公司的目的。目前多数证券公司的董事、经理由控股股东委派,其代表股东行使的权力过大。

2.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不合理。不同的证券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和风险是不同的,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证券公司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具体情况,不能采用模式化的方式。但是我国上市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大多是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同行业制度的简单复制,缺乏与自身经营情况相适应的特殊规定,导致内控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从执行情况来看,因为上市证券公司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大部分是基于应急的需要,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3.财务管理、会计系统方面混乱。某些上市证券公司,尤其是分支机构岗位职责分工不明,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不严或执行不力,财务收支审批和费用报销控制不严,忽略了会计的事前、事中监督及重大表外项目的风险管理。这不但不利于有效地控制费用支出,而且极易引发各种道德风险。

二、对策选择

针对证券公司所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从适时出台与《证券法》配套的法律法规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应对。

(一)适时出台与《证券法》配套的法律法规

完善证券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证券市场的监管是证券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是以是否具备一个良好的监管运行模式和实施卓有成效的监管过程为首要标志的。要保证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的、完善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快出台《证券法》的相关细则,以便细化法律条款,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并填补一些《证券法》无法监管的空白;制定与《证券法》相配套的监管证券的上市、发行、交易等环节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法律责任制度,使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发挥基础作用,弥补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害,保护投资者利益。

完善证券业自律组织监管权的法律法规。《证券法》对证券业自律组织简简单单的几条规定并未确立其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辅助地位,我国应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监管体制,对证券业自律组织重视起来。应制定一部与《证券法》相配套的自律组织法,需要明确界定证券业自律组织在证券市场中的监管权范围,确定其辅助监管的地位以及独立的监管权力;在法律上规定政府和证监会对证券业自律组织的有限干预,并严格规定干预的程序;在法律上

完善证券业自律组织的各项人事任免、自律规则等,使其摆脱政府对其监管权的干预,提高证券业自律组织的管理水平,真正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以利于我国证券业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发挥以及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

完善监管者自我监管的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中的监管者必须加强监督约束:我国相关法律要严格规定监管的程序,使其法制化,要求监管者依法行政;通过法律法规,我们可以从正面角度利用监管者经济人的一面,一方面改变我国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从事证券监管的管理者的终身雇佣制,建立监管机构同管理者的劳动用工解聘制度,采取惩罚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落实量化定额的激励相容的考核制度;在法律上明确建立公开听证制度的相关内容,使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其中,对监管者形成约束,增加监管的透明度;还可以通过法律开辟非政府的证券监管机构对监管者业绩的评价机制,来作为监管机构人事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培育自身特色与业务扩张并重,提高核心竞争力

培育自身特色。虽然证券公司必须不断强化业务创新和开拓能力,但经营的多元化并不排斥专业化。关键在于如何结合自身实力进行战略化的选择。目前而言,找到自己的特色更加至关重要。在战略调整过程中,要正确判断自身优势和不足,相应调整向不同领域的投入,突出自身经营特色,树立自己的业务品牌。

业务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方法。证券市场本身就是金融创新的前线。今后证券公司应逐步向金融工程师、资本运营家、企业合伙人、战略投资者等多种角色转换。证券公司应积极发展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项目融资、风险投资等新型业务。只有与国际同步并结合我国国情,依据市场需求敢于创新,不断开拓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逐步开拓国际业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范围扩大,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证券公司通过在国内与国外证券公司展开合作与竞争,将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积累必须经验,做好铺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抓住机遇,大力开拓国际业务,如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的辅导和保荐、国际项目融资、外币资本管理、国际市场上的研究分析和咨询等,积极研究国际市场,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培养熟悉海外市场的人才,为以后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三)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至今还在扩大影响。结合西方金融危机的教训,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制定内控制度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只凭借证监会颁布的相关法令。要明确制度的制定程序,保证公司制度制定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要不断对经纪业务、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以及资金、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同时根据监管部门的最新规定来制定、修订各种业务的管理办法或业务操作规程,确保公司业务规章制度具有及时性和完备性。

2.加强风险预警系统。证券公司应按业务分别设立承销业务预警指标体系、委托理财业务预警指标体系、经纪业务预警指标体系、自营业务预警指标体系和创新业务预警指标体系,强化风险管理的预警作用。承销业务的预警指标体系应包括:承销股票、债券的收益率指标、包销有价证券的资金占用指标、收购兼并佣金指标等;委托理财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资金收益率、跌价损失率、现金留存比率等;自营业务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股票占用资金比率、债券占用资金比率、自营跌价损失比率等;经纪业务预警指标体系包括:佣金变动幅度、投资者下降比率等。

3.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证券监管部门应强制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披露,并明确董事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将内部控制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从而有效提高上市证券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同时,上市证券公司要重视披露信息以避免判断失误,并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报告给投资者、证监会等相关信息需求者。

4.加强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设。制定统一的股东账户和资金账户管理制度、投资者资金的存取程序及授权审批制度,对投资者的开户资料制定统一保管制度;实行证券交易法人集中清算制度,严格资金的及时清算和股份的交割手续,防止侵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发生。要依据相关法律和会计准则,制定和完善公司会计制度、财务制度、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和会计岗位工作手册等与财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划分岗位职责并制定相关操作流程,并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同时,注重完善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流程,制定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四)明确发展战略,实施管理创新

篇9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非法客运经营行为的查处。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非法客运经营是指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利用汽车、摩托车、机动(电动)三轮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各类非机动车辆从事道路客运经营的行为。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非法客运经营行为查处工作的联动、协调机制。市旅游秩序管理督察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督查客运经营行为的管理和非法客运经营行为的查处工作。

第五条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客运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治理车容车貌差、服务不文明等行为,依法查处客运出租车无故拒载、不按规定使用计价器、故意绕行、随意拼客及非法客运经营行为。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客运车辆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对客运车辆闯红灯、乱调头、超速、逆行、占压机动车道乱停乱放等行为进行查处,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档案;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监督检查时,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有关规定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涉及非法客运经营行为的,移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处理。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强对客运车辆占压人行道乱停乱放行为的查处。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行政管理、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非法客运经营行为的查处工作。

第六条禁止下列行为:

(一)驾驶无牌、无证机动车辆上路行驶;

(二)无动力装置的非机动车改装动力装置;

(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车辆非法载人;

(四)摩托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其他非机动车非法加装座位、车蓬等设施;

(五)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交由非下肢残疾人驾驶;

(六)非营业性汽车安装客运经营设施或者标识;

(七)从事非法客运经营;

(八)为非法客运经营车辆提供停车、驻点场所,或为车辆非法客运经营提供客源信息、组客揽客;

(九)客运车辆标识不齐全、不规范、车容车貌差、车内卫生差、服务不文明;

(十)出租车无故拒载、不按规定使用计价器、故意绕行、随意拼客、强行揽客。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非法客运经营行为,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举报事项应依法及时处理。

第八条有关部门查处非法客运经营行为时,依法扣留车辆的,应通知当事人在规定期限内到指定地点接受处理。对于利用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从事非法客运经营的重度残疾人,应通知其监护人,并由其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或残联的工作人员妥善护送回家。

当事人逾期不接受处理,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将扣留车辆予以拍卖,所得价款扣除拍卖费用、罚款后尚有余款的,通知当事人领取。

有关部门对被扣留车辆应妥善保管,不得使用。车辆在被扣留期间因保管不善造成损坏或者灭失的,应依法赔偿。被扣留车辆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九条对查处的非法客运经营人员,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将查处情况抄告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属于残疾人的,应同时抄告市残联。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加强对该人员的帮扶、教育和管理。

第十条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从事客运经营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依据《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予以处罚:利用汽车从事非法客运经营的,处以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利用机动(电动)三轮车从事非法客运经营的,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利用摩托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和其他非机动车从事非法客运经营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出租汽车标识不齐全、不规范、车容车貌差、车内卫生差、服务不文明的,由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经营者限期整改;出租汽车不按规定使用计价器、故意绕道、无故拒载的,依据《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规定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客运班车经营者强行招揽旅客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七十条规定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二条客运车辆闯红灯、乱调头、超速、逆行、占压机动车道乱停乱放,套用其他车辆的牌号和伪造、变造行驶证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进行处罚。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同时违反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一并处罚。

第十四条在查处非法客运经营行为时,遇有下列情形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一)围堵、伤害执法人员的;

(二)抢夺被扣留的非法客运经营车辆的;

(三)暴力破坏执法设施、执法车辆的;

(四)从扣留车辆场所私自开走被扣留车辆的;

(五)其他暴力抗拒执法的。

第十五条从事查处非法客运经营行为的执法人员、、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篇10

【关键词】医疗纠纷;法律观念;自律行为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103-02

1 医疗纠纷基本概念

医疗纠纷通常是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上有分歧,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必须经过行政或法律的调解或裁决的医患纠葛。随着患者(家属)自我保护维权意识的提高,近年来医疗纠纷也随之呈上升趋势,医疗纠纷的处理也因此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过去,医疗诉讼也适用现行民事诉讼中只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新规定则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也就是说,只要患者提出诉讼,医方就应当列举事实及证据材料,来证明在医疗行为中没有错误或过失,否则医方就要承担责任,这就无疑从法律角度对医方的医疗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呢?因医疗行为引起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2 从法律角度分析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法律观念的差别

2.1 从患者的角度 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律知识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在对维护个人权益的观念越来越强。根据《宪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在患病时应该享有知情权和隐私权,在求医过程中患者对这一权利十分重视,对自己的病情、检查、治疗、护理等都希望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有未经同意的措施,就会投诉而引发纠纷。

2.2 从医务人员的角度 发生医疗纠纷,对医务人员来说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现象,其思想观念医务人员没有因为当前社会、就医人群对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等期望提高中而转变。

2.2.1 医学模式及角色转变不到位,医务工作者难以摆脱“传统习惯”,“见病不见人”的陈旧观念,表现为:不重视医患沟通,不注重与患者的语言表达,没有或不愿用过多的时间进行交流,独断的结患者开单检查,拟定治疗方案,使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没能对一些有创检查和手术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向患者告知清楚,对患者的疑问顾虑不屑一顾。如:并发症、过敏反应或医疗意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由于患者医学知识溃乏,对检查治疗预后不理解,交待预后不容乐观而致医患发生冲突。

2.2.2 在患者就医过程中,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冷,思想品行不端,医德医风不良,是最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导火线。

2.2.3 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不完善,规章制度不落实,如查房制度不落实,查对制度不认真,查体不全面,患者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或及时处理,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各项告知记录不全等造成医疗缺陷。

以上行为表现出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忽视患者权益,至使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缺乏。

3 提高医务人员的自律行为,减少医疗纠纷

3.1 增强法制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 使医务人员认识到在医疗行为中自己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把责任感和自身修养的利害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才能减少或杜绝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3.2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随着医学进步和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期望的提高,致使医务人员必须重视医学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训练,才能满足患者对治疗的需求。

3.3 尊重和熟知患者的权益 在医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应更加注重医患之间平等主体关系,相互理解与合作,尊重患者主体权利,改善目前的医患状况,从自身做起,做到“三到位”(做到位、说到位、管理到位)、“三合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防范医疗纠纷,构建起文明、进步、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

3.4 加强领导,加强宣传,改变社会对医院的认知 针对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多及社会媒体对外报道,以及因激化医患矛盾的现象,对卫生管理的决策者,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起到了警示作用,因此医院应充分认识到改善医院形象,改变社会对医疗事业认知力,首先加强内部管理,真正做到管理到位,在管理中落实各个环节,达到服务到位的目的;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围绕"一切为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认真做好各种记录,使医院的工作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另一方面要优化外环境,经常性的宣传医院的工作性质,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出现医疗纠纷要坦然对待,认真处理有关来信来访,接受社会善意的批评,做好调查研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