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就业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行业的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必要性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既有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又有现实需要。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是市场竞争理论。市场竞争理论是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质量高,符合市场需要,且价格低于竞争对手,则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要将其产品和服务顺利推向市场并获得竞争优势是很不容易的,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有效配置企业资源等才能实现。
目前高校将其非会计专业毕业生顺利推向就业市场的难度不亚于企业将其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的难度,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高校每年向就业市场提供的毕业生(含非会计专业毕业生,下同)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1999年我国高校第一次扩招,当年招生人数是108万,7年之后,2006年的大学新生达到540万。与此同时,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其二是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迅速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在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中,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大减少。企业由于效益不佳,无法扩大经营规模,对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够旺盛,如国有企业长期存在人员太多、债务太多、设备老化等三大难题。据教育部披露,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有的高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伪造就业率。其三是高校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其主要表现是专业基础不扎实,该学的内容没有学好。
因此,高校在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上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借鉴市场竞争理论,即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包括会计课程教学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法律依据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法律依据是《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这一规定赋予了高校自主制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计划、选编会计教材、组织实施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权利,其前提条件是“教学需要”。
既然法律赋予了高校自主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权利,高校应该利用这个权利。反过来说,如果高校不合理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活动,将影响到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即学生所学的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毕业的学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高校必须研究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学需要”应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必须服从于市场需要,否则特定的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教学需要”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制定,而且必须根据市场需要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现实需要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的现实需要是指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途径。高校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众多,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金融、财政、税务、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证券管理、投资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等。会计课程有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高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税务会计、行业比较会计、会计制度设计、西方财务会计等到十多门。由于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两者在会计课程教学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此外,非会计专业之间也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因此,各专业在会计课程教学上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目前高校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或市场需要,教学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非会计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普遍采用了会计专业的模式,而且非会计专业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别,这不仅影响了有关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还影响到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国内一些学者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问题进行的只是一些零星分散的研究,如“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陈武略”、“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改革探讨,徐慧”、“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面临的矛盾与对策,王会兰”等,即使象这些零星分散的研究也不多见。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会计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中都明确和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老师,事实证明“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主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一、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社会的发展变化对高职教育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使高职教育面临日益复杂而艰难的任务,这就要求承担高职教育重任的“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当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业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外,还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心理,能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因此“双师型”教师要特别强调以下这几方面的能力。
1.特殊教学能力。理论教学能力是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作为高职会计“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是能够通过专业调研、市场分析、走访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相应课程的调整,并根据实习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高职会计教师应具有主编自己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并能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及毕业论文的能力;三是高职会计教师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能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情景设置,突出重难点,有层次性、科学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递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性。
2.专业技术能力。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会计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社会技术服务及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及相关联岗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及素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技能和职业知识,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以实际行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实的参与社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
3.科研能力。对于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而言,科研能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要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课程教材(讲义);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4.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既要在校园内与其他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又要在校外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往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实训等。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因此其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5.管理能力。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内外实际和毕业设计的参与与组织管理者,这也就要求我们会计“双师型”教师要对各行各业的会计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行业问题一一解答。财税制度瞬息万变,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主动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对行业内的动态了如指掌,懂得企业的运作规律和各行业的生产流程,具有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参加各种会计竞赛的能力。
6.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和教学是教师的两条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应该随着行业的变化,调查研究、收集各类行业资料设计出适合实际的案例,也可以把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将这类课题引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必然是以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结构。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
(1)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办学体系,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虽初具规模,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通过岗位实践锻炼使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仍然偏低。同时,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甚至有的学校高达1:30,大多数任课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同时又要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所以无暇参加专业实践培训,使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有些脱钩,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2)师资培训经费不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政府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专项经费投入普遍偏低,主要依靠自筹培训经费。而多数高职院校忙于扩大规模,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使原本有限的培训经费更加紧张,经费的紧缺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3)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师资队伍管理有待加强。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近年来各院校虽然有所重视,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总体来说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对教师的科研素质没有足够重视,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4)缺乏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近几年,有些院校虽然硕士学位所占比重增大,但很多是通过业余进修的,没有通过严格正规的教学与学位考试,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并没有提高。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部分教师只是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或副教授职称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经济师”等资格证书,但缺乏到企业专业实践的经历,也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可以说只是名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很难保障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1.制订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或副教授等职称证书;二是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师或经济师等资格证书,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具有丰富的会计核算能力与财务分析能力。所以,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涵义,不能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等同于持有“双证书”或“双职称”的教师,不管该证书是否与本专业相关、以何种方式取得,也不管该教师是否具备与所持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能力。
2.内培外引,加快“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现有专业会计教师坚持继续教育制度,帮助会计教师建立清晰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骨干会计教师和在职研究生的职业资格培训。“双师型”会计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工作实际。同时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求专业会计教师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提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会计教师一人双肩挑。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会计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出台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充实会计教师队伍,实现多渠道解决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师来源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高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会计教师基本条件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充实专业会计教师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聘请企业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会计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会计教师网。通过这些,会计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管理一线的财务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并在和学校其他会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
3.加大培训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应在制度、资金、设备、保障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名师和优秀团队建设,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锻炼空间,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引进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的同时,鼓励教师通过脱产、半脱产等有效途径攻读学位。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外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参观、考察或做访问学者,使教师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提升业务水平。
4.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为了尽快建立满足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学院应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对“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使“双师素质型”标准成为专业教师努力的方向.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为“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和完善“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除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外,政府有关方面对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评聘工程技术职称等方面,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总之,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会计教师,而构建“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是职教办学的特色,只有具备了一支“高学历、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使会计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纪平,余谦.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6)
[2]吴海英.对建设“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刘素婷.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
[4]胡娟.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0(8)
篇3
关键词:数据挖掘;高职会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危英(1976-),女,湖南双峰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财务与会计实务。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湖南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XJK014CJG003),主持人:危英。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2-0050-05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高达749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同样面临着由于扩招带来的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就业难的问题。湖南省高职院校2015年招生专业点名单显示,目前全省共有高职院校68所,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50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73.52%。新形势下,会计毕业生怎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脱颖而出,会计专业如何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值得高职会计教育关注和探讨。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借助文本挖掘等方法,多视角地对会计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制定高职院校会计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积极建议。
笔者尝试借助一种更为高效的调研方法对湖南省高职会计的就业需求直接展开调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高职会计学生所面临的社会需求进行深度刻画,以便为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
一、湖南省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网络爬虫程序抓取湖南招聘网上所有的会计职位信息,时间跨度为2009年4月至2015年7月,总计数据为5691条。选择湖南招聘网作为本次调研数据源的原因如下:其一,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定位于湖南省高职会计教育,而该网站是湖南省境内分类招聘信息最为全面的网站之一,持续年度长,公司数多,数据量丰富。其二,相比较其余综合性招聘网站(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而言,湖南招聘网的招聘信息,每个职位均有相应的详细描述,方便进行文本挖掘与分析。
(一)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1.学历要求。从财会类人才需求层次来看,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需求量占总需求的18.69%,而大专学历人才需求量占53.42%,超过总需求的一半,远远高于其余类别(见图1)。由此可见,大专人才是我国目前财会类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力量,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高职会计学生就业竞争激烈之现状,高职会计教育如何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亟待重视。
2.知识能力要求。笔者使用标签云的方法对所有公司会计职位的任职资格进行文本可视化,标签云中间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从中间向两边出现频率依次减少,字体大小也随之减小。如图2所示,一定的工作实习经验对于财务会计来说是必须的,丰富的工作经验已成为高级会计人才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对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是招聘单位特别看重的,熟悉并掌握财务会计基础知识、熟练使用财务软件、专业的分析能力、拥有会计证、良好的沟通表达及协作能力等均能成为面试时的加分项。
另外,使用NetDraw网络可视化软件对任职资格文本进行语义网络构建(见图3),将经过分词的文本输入ROST语义网络和社会网络生成工具,保留前20个高频词的共现性,将共现词表图形化之后建立语义网络图。箭头的指向代表着共现词语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如“会计经验”表示“会计”和“经验”这两个词语在企业招聘时的任职资格描述中经常同时出现,并且“经验”往往出现在“会计”后面,两者密切相关。从图2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所有文本是围绕“会计”展开的,几乎所有的节点都与会计直接或间接相连,围绕在四周的主要包括“会计团队”、“能力会计”、“会计财务”、“经验财务”等,可以认为上述关键词组合共同反映了公司在招聘中较为看重的品质。
标签云和语义网络构建的结果提供了对企业招聘需求直观的感受。扎实的会计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职业技能等是企业在进行招聘会计人员时尤为看重的。
(二)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对所有招聘会计的企业基本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见图4和图5),绝大部分公司为中小企业,200人以下企业数量占据所有企业数的85.88%,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也占据近半成,值得注意的是,81.79%的企业是2000年以后创建的,说明招工企业均很年轻,随着上述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其经济业务也将面临较大变化,届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年轻企业巨大的发展基础和潜力也意味着今后数年内会计专业人才的缺口是相当大的。据统计,全国中小企业每年增加近30万户,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多万名会计从业人员,中小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学生就业去向反映了社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择业倾向。由此可见,高职会计人才成为了这类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图 6表明招聘单位所属行业的分布总体较为分散,主要集中于建筑、房地产、互联网、机械制造、快速消费品等行业。传统行业(建筑、机械制造业等)对会计的需求一直较为稳定,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新兴行业的崛起促进了人才缺口的再度膨胀,例如互联网企业带来的新一波就业高峰浪潮。而对企业所属机构类型的分析不难看出(见图7),湖南省民营(私营)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最为强烈的,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于会计的需求并不是很高,这可能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平时的人员编制比较固定,人员流动不频繁有关。随着会计职能重要性的进一步突出,社会对会计角色的认识更加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企业日常的经济活动中。
(五)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从上文的地理位置信息分布点分析可以发现,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周围均分布较多的招工企业,那么如何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将是各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如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共同商议,根据双方的需求设置实习岗位,实现实习基地与高校的对接,更大程度的实现未就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寻找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为合作企业培育与介绍优秀的会计专业学生,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及素质,实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多元化,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创业做好准备。
(六)营造校园创业实践文化
除了参与高水平赛事等方法,还可以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创办集生产经营、专业教学、实训实战为一体的“模拟教学公司”、“创业园”等,学院建立创业基金,有效支持创业学生及团队的创业需求。让学生站在私营企业主的位置,让他们了解在真实企业经营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即如何筹措资金和资本积累,分析市场销售和成本核算,运用法律法规,进行业绩评价和风险管理等,上述程序都必须让学生亲自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在体验中相结合。
努力营造具有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和岗位模拟招聘等活动,帮助学生端正求职态度,掌握求职技巧,成功走向社会;通过创业孵化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业模式。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论坛,围绕会计专业,进行学术报告、经验交流分享会,搭建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活动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创业资讯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为校园文化中注入创业因子;学院从组织、观念等方面对学生创业社团给予必要的引导,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植入到社团活动的每个角落,通过设计精妙的游戏环节吸引一部分学生,再利用第一批种子用户去带动身边同学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综上,高职院校应紧跟社会对会计职位的实际需求,切实落实以就业与创业兼容的培养目标,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本位,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层次。强化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国家,充分实现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首楠.社会需求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2(3):44-46.
[2]吕敏,覃宇环,曾富全.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0(33):118-120.
[3]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转变――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1(10):101-104.
[4]解媚霞.高职财会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兼议高职财会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财会通讯,2011(25):40-42.
篇4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accounting skills contest and synergistic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accounting major i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 education reform focus on hot issues in deep water. Based on "three screw theory", through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ree dynamic mobile combination between colleges, truly achieve the synergy.
【关键词】会计技能大赛,会计专业教学,协同性
Key Words: Accounting Skills,Accounting Teaching,Collaborative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三个“对接”体现了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理念。
技能大赛是实现学校教育要素与企业实践要素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鲜明的类型特点。将高职会计技能大赛融入会计专业教学,探讨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是当前会计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深水区的关注热点问题。
一、职业教育协同性理论基础
(一)三螺旋理论
1995年Etzkowitz与Leydesdorff两位学者提出了“三螺旋理论”,用来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政校企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即政府、企业与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要素,它们根据市场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了三种力量交叉影响的三螺旋关系,这就是所谓三螺旋理论。该理论强调政府、产业和大学的合作关系,强调这些群体的共同利益是给他们所处在其中的社会创造价值,政府、产业和大学三方都可以成为动态体系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个机构范围在运行过程中除保持自身的特有作用外,可以部分起到其他机构范围的作用,三者相互作用、互惠互利,彼此重叠。
2014年2月,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的关系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基于三螺旋理论,专业教育教学应与政府、企业三方职能动态化移动,协同发展。在政府的政策性引导下,专业教育教学影响产业发展,企业通过产业需求、岗位标准、生产过程等对专业教育教学发挥促进作用。
(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功能定位
基于三螺旋理论,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是政校企三方职能动态化移动的结合点。其功能定位是通过竞赛,检验和展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生会计岗位通用技术与职业能力,引领和促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激发和调动行业企业关注和参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提升高职院校会计职业人才培养水平。
不仅如此,会计技能大赛同时也成为传递会计职教改革与会计行业发展前沿信息,深化政校企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引领全国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
(一)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设计的协同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环节。会计专业教学设计与高职会计技能大赛协同,依据会计技能大赛,在教学设计上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不同岗位的职业核心能力,然后再以此为根据设置学习情境,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会计的实践教学真正能体现“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
第一,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理解必须的会计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手工处理和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技能。
第二,教学内容中,一方面要训练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技能:以仿真原始凭证形式提供企业当月发生的经济业务资料,要求学生对当月经济业务能够进行手工核算处理。具体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和填制;现金存储业务办理;会计凭证汇总;成本计算;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的整理与装订;账簿登记;对账与结账;会计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表编制;企业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等。另外针对不同的岗位,包括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和会计主管岗位,要求学生还要掌握对应的专项技能,包括现金存储业务处理、会计凭证汇总业务处理、对账(银行存款)业务处理和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等。
另一方面是会计业务信息化处理技能:以企业业务为背景,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企业版信息化财务软件中的系统管理、总账、薪资管理、固定资产、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财务报表等模块,实现填制业务单据、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转账、结账、编制财务报表及报表分析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会计实务、会计制度设计等重点课程,既让学生掌握上述核心会计技能,又能够让学生掌握会计必备知识。
第三,教学模式设计为模块化、分岗式,推行适合的“职业技能模块”的会计教学模式。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任务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为主体思路,理实一体进行。以企业为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互帮互评。比如在进行章节“记账凭证”的教学时,可将内容和实训整合为一个大项目,即完成记账凭证的填制,在任务驱动下可分为试填记账凭证、理论分析、再填记账凭证、综合评价4个小项目,分层次、分阶段地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行动并思考,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就业竞争核心能力。
(二)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师资建设的协同
专业教学建设中包含师资建设。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和理论性并重的一个专业,对教师的“双教”能力要求更高。把大赛与教学协同,是大赛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会计技能大赛的每个竞赛项目都可以转化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大赛指导。会计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评分点、评分标准对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理论基础都是考核和指导,现在职业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社会会计工作直接进入学校从教,而平时又缺乏实质性的企业顶岗实习,那么研究大赛、指导大赛、参与大赛,则可以成为提升年轻教师“双教”能力的途径之一,这为师资建设提供了必要保障。
会计技能大赛为拓宽专业师资队伍提供了新思路。以技能大赛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为指导,进行专业师资建设,组建新型教学团队。一方面,我们可以培养专任教师向教练员、裁判员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吸纳多元化来源的教师加入我们的教学团队,比如在会计岗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骨干,以及在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优秀名次的获胜学生。在前一届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学生,在下一届技能大赛中可以以教练身份与自己的教练一起参与指导,这为职业院校师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实践证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指导,有时更快捷畅通有效。吸纳企业骨干和往届大赛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无形中也加大了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与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思路不谋而合。
(三)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会计专业教学实训建设的协同
实训条件直接影响学生在技能大赛中的成绩,当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没有过硬的实训条件,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会计技能大赛对实训建设的引领。会计技能大赛使用的软件是国内行业比较领先的,比赛场景也体现的是最新的教学理念,专业教学通过与大赛协同融合,通过选拔选手与培训,更新实训设备、场所、软件,加大实训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实训建设的先进性,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和会计专业技能教学的效益。同时,实训建设场景可以采用大赛的分组分岗形式,同时配有辅助单位,让学生置身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树立职场人观念,让课堂变成工作和实习,从行动中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工作中掌握会计技能。
会计技能大赛对实训效果的促进。校企共建实训室一直处于口号阶段,会计技能大赛则真正促进了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做到了“把企业搬进校园”。技能大赛体现的是企业对会计行业的期待,体现了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通过会计技能大赛,可以促进校企共建实训室,校企共建实训课程。同时,实训室也可以作为企业培训员工的场所,接纳企业员工培训,发挥实训效果,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会计技能大赛对实训成果的检验。通过大赛,检验实训建设的情况,检验实训教学的效果,促进专业积极进行实训教学改革,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会计人才。
(四)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校企合作的协同
会计技能大赛与企业合作的办赛模式对专业教学具有引领作用,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校企合作案例。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与专业校企合作的协同体现在,不但让专业真正树立了“校企合作”的理念,更让专业明确了如何借鉴大赛实施“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对合作企业有细致的资质审查和规范的过程管理,这对专业教学校企合作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甚至可以按照“跟庄原则”,直接选择与技能大赛合作的企业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明确双方义务责任,将校企合作“双赢”中企业受益点展现给合作企业,同时以条例的形式规范企业行为,发挥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最大效用,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结束语
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和被重点关注的热点,我们得充分认识和承认高职会计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如何正确观察与思考技能大赛,将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协同,这对专业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将二者协同,实现政校企“三螺旋”的深度融合互动,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理连,刘晓梅. 现代职业教育下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的协同性研究. [J].职教论坛,2014(21):4.
[2]吴迅. 以会计技能竞赛为抓手 推进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5(01)(下):393.
[3]李正秀,李燕燕. 技能大赛视角下职业技能教学的改革――以会计技能教学为例 [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4(04):18.
篇5
【关键词】 小企业会计准则; 执行情况; 影响因素; 执行效果; 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6-0041-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的小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外界也越来越关注怎样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来说,小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像上市公司编制的完整,小企业往往编制比较简化的差别财务报告体系。所谓差别财务报告,即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对经济业务内容重点描述的详细程度、面向的财务报告使用者、财务报告的报告方式等应该与大企业不一样,小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有利于内部信息使用者的使用,也有利于相关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这个差别报告的重要性最早被西方发达国家发现,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规范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或者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财会〔2011〕17号)由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据相关文件规定,归属于有小企业业务范围内的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时间可以从准则之日起执行,也可以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财政部于2004年4月27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至今,《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执行的情况及效果如何?是否对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对广西部分小企业贯彻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情况进行系统的实地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有效执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回顾
(一)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Murphy对瑞士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检验其自愿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特性,并对22家企业的两组相同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运用瑞士本国准则的企业相比,运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企业得到的利益更多且得到更好的发展[ 1 ]。Hope研究认为企业预测盈利的准确性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程度有正相关关系,因此建议企业应该选择合适的会计准则并有效地执行[ 2 ]。
王宇峰、青研究认为,小企业标准若按照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里的内容来确定,小企业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自行解决资金问题,即不对外筹集资金;二是经营规模较小[ 3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包括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和相关性,简化纳税调整。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代替《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仅对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可信度有增强作用,而且对小企业的金融风险有防范作用,还方便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评估。此外,《小企业会计准则》还能促进会计与税法的相互协调,提高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质量。
朱星文认为缺失会计信息的真正需求者、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法律环境、我国正在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程度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等因素是影响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主要制约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也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的影响执行因素。对于小企业来说,不管是考虑它的核算成本还是考虑它的经济后果,《小企业会计制度》都更适合小企业使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却很少[ 4 ]。
肖胜莉对湖北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小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偏低、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企业的领导对新准则不够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以及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等[ 5 ]。
(二)执行效果研究
Murphy对瑞士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检验其自愿使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特性,并对22家企业的两组相同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运用瑞士本国准则的企业相比,运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企业得到的利益更多且得到更好的发展,调查研究还显示其重要的统计变量是国外的活动变量和国外销售[ 6 ]。Barker对巴林小企业的调查研究主要在执行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程度和会计实务,调查研究中有关应用国际会计准则(IAS)的结果显示,86%的小企业认为国际会计准则(IAS)与企业有密切相关,接受调查的小企业大部分都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有小部分小企业没有编制,同时这些小企业还接受了相关的审计;调查结果还显示巴林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使用者是银行和小企业的合伙人,主要内容为存货、折旧、财务会计报表的披露及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指标等[ 7 ]。
吴敏艳、周英对江苏常熟地区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不足40%[ 8 ]。
侯翠平、韩云素对忻州市属的一些小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小企业仍然沿用《分行业会计制度》,大约56.8%的受访者表示对《小企业会计制度》不了解[ 9 ]。
徐茵、赵同剪对浙江中小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者《小企业会计制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工作上的普遍现象和规律及在这些普遍现象和规律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欲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中小企业会计工作,需加大监督力度,规范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落实好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10 ]。
综上所述,已有的文献对《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研究较少,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进行实际的调查分析更少。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优点及难点,本文将从对广西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调查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设计总体思路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研究,调查的对象主要依照《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的小企业标准划分的16种类型的小企业来界定、选择广西部分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情况、已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每个方面设计了影响执行情况的因素5―6个。本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桂林市、百色市、钦州市等地级市的小企业进行发放。问卷的发放主要采取直接交予和电子邮件两种形式,辅以电话和网络通讯等形式。调查问卷总发放份数为152份,收回问卷118份,除去不合格的调查问卷份数,有效份数为103份,本次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50%的要求。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广西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
表1显示的是对小企业现执行会计制度的描述,测试项的数值分别为:3表示2004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4表示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5表示2011年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调查结果显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50.5%;其次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比例是46.6%;剩下2.9%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从调查结果分析,《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率不算很高。
(二)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
对于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本文就样本中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48家企业采用SPSS的方法进行分析。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具体分析根据表2、表3来进行。
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影响因素”中本文主要研究八个影响因素,依次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信息处理手段不完善、经济环境的制约、财会人员的惯性、内部控制缺失、核算方法和要求简单、与相关法规协调统一、执行可操作性强,采用五点评分法。
根据表3、表4可知,48个样本中的平均值、标准差、均值误差、样本均值和检验值及95%的置信区间都列示出来,研究的八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影响因素都呈显著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和“财会人员惯性”,其T值分别为11.157、17.264,都超过了10.0,在此重点分析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能否使《小企业会计准则》健康执行并发展良好,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很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之一,会计基础薄弱会阻碍《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小企业的经济实力不雄厚,资源不够丰厚,而信息资源又具时效性,所以要想让《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得好,一定要加强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
第二,财会人员的惯性是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又一重要的影响因素。财会执行人员的准则水平、行为意向、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会影响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因为小企业的所有者通常会片面追求利益,比较重视能够给小企业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不自觉地忽略会计在企业的重要性。小企业的业务不复杂,数据结构简单,往往非专业人员或者缺乏经验的财会类学生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小企业的需求,加上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流动性比较强,激励措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监管不到位等容易导致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没有更新,造成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综上原因可以看出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一定要注意加强财会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困难分析
鉴于以上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小企业会计准则》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就此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探明原因。
在“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困难”问题中设置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会计人员不容易掌握、转换和执行成本高、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核算方法和要求高。从表4可以看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困难是“内部控制不完善”,反应值为36.5%。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是内部控制,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地防范财务风险。小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改革小企业的产权制度,优化内部的管理结构,提高小企业的内部运作效率,把小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建立起来并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提高小企业对业务的反应能力。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困难的另一大影响因素是“转换和执行成本高”,反应值为30.2%。这首先要处理好小企业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惯性。因为财务人员往往对以前使用的会计制度比较熟悉,不愿意执行新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只有政府部门强制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的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惯性心理才会被打破,在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小企业财政支持,这样才能加快小企业新旧会计制度的转换。
(四)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效果分析
针对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效果,本文设计了六个问题,分别是会计核算规范、降低会计核算工作量、会计信息透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编报成本低、防范金融风险。根据表5的统计分析结果,被调查的小企业较多认为通过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程度,使小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表的信息更加规范,能让小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获取规范的小企业会计信息,该比例达到了27%;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处理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业务事宜,相比其他准则及制度,降低了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提高了财务人员日常处理业务的工作效率,该比例达18.2%;通过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使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并提高了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该比例达到17%。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广西部分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就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执行现状、执行困难因素、执行效果和内外部动因分析,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更加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对小企业的日常核算处理要求更加规范,在准则体系上与《企业会计准则》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参考《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促进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规定趋同。虽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率相对来说还不算高,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标准通俗易懂,充分考虑了会计处理与税收法律的协调。(2)虽然通过完善《小企业会计制度》、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成果,《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了会计核算,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量,优化了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但使用范围、简单性和可操作性仍需要加强。(3)对于积极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比如从准则之日起就按规定执行的,国家应从政策上给予小企业新的发展机会。当前小企业将面临一系列问题,但只要小企业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变财务人员的惯性,加强小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改善财务管理系统,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和水平提高,继续规范小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提高小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持续发展,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MURPHY A B.Film characteristics of Swiss companies that utiliz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99,34(1):121-130.
[2] HOPE O K. Disclosure practices, enforc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nalysts' forecast accuracy:an interna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2):235-272.
[3] 王宇峰,青.浅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特点及其实施对策[J].市场论坛,2012(5):75-76.
[4] 朱星文.会计国际趋同研究的中国视角[J].当代财经,2009(2):112-119.
[5] 肖倮.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小企业的调查[J].绿色会计,2013(2):43-45.
[6] MURPHY A B. Firm characteristics of Swiss companies that utiliz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1999,34(1):121-130.
[7] BARKER P, NOONAN C.Small company compliance with accounting standards:the irish situ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1996,39(1):1-19.
[8] 吴敏艳,周英.《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现状分析:基于常熟地区的调查报告[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5):83-84.
[9] 侯翠平,韩云素.《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忻州市属小企业为调研对象[J].中国农业会计,2009(3):54-56.
[10] 徐茵,赵同剪.浙江中小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制度)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商业,2013(2):256-257.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我国企业正处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过渡的时期,企业形态的转变对人力资源的信息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我国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更合理地体现企业资源以及考核企业发展实力,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起源于美国,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在国外,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很多,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初具规模。而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经过40年的发展,进展依然缓慢,在高新技术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保险业等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中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特征
首先,人力资本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核心。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大多是特异质型的人力资本,而这种资本是稀缺的。其次,知识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分配的重要依据。在知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其脑力劳动给企业创造效益,人力资本所有者完全处于主导地位,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其收入与付出成正比。最后,经济全球化使知识密集型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同时也加速了知识的更新换代,这使得企业之间关于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拥有优秀的人才就意味着具有强大的实力,企业之间人才的竞争也导致了人力资本的不断流动,如何更好的留住人才成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在这些企业中的应用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人力资源会计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以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很多研究都只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在现实中几乎没有运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争议
(1)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学科属性。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一部分;二是认为应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管理会计的范畴,作为一项单独的资产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三是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既属于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可算作是财务会计的一条支脉。由于人力资源会计学科归属不明确,导致了研究资源的分散、研究效率的低下。
(2)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问题。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是对人力资源投资、人的劳动技能已经创造或可能创造的价值加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既有计量价值的特殊性,又有计量内容的差异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不仅要用精确的货币计量,还要用模糊的非货币计量。由于受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一直以货币计量为主,而非货币计量方法则不受重视。同时由于人的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人力资本的价值计量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大的技术难题。
(3)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模式问题。目前,比较成熟的人力资源会计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式。前者的特点是将有关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的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然后按受益期转作费用。但这种做法无法体现出人力资本的真实经济价值,没有明确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归属。而后者的目的在于利用人力资本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本的质量状况,这种计量模型也存在较多争议。
2、观念传统
人力资本区别于其他资本的特点是,很多人认为人毕竟不同于企业的财物,并非归企业所有,把人视作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似乎有些牵强。由于人们对人力资本认识较浅,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没有对人力资源信息提出很强的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
3、法规缺失
现今的会计法规没有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规定,尽管有很多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但是缺少立法的支持,现实中很难在企业推行。例如,法规中缺少对人力资本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规定,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要企业所有者认可职工有参与收益分配的权利,要从其现有的企业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分配给职工是难以进行的。
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1、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归属的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否持续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大,人力是企业财富的真正源泉。因此,将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资产,运用会计的方法对其加以确认、计量、报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人事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应该把人力资本作为单独的资产进行单独核算。
其次,针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问题,只有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完整地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计量要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法,这就需要在会计报告中除了进行定量反映外,还需用必要的文字说明进行定性分析。在这一方面,一些西方会计界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值得借鉴。他们采用了很多非货币计量方法,譬如采用机会成本、影子价格、模糊数学模型等。在我国,许多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计量方法,其中颇具代表性和理论价值的有:徐国君的劳动者权益模式、刘仲文的生产者剩余模式中的未来价值法、李世聪的当期实现价值模式中的当期实现价值法以及谭劲松等人的智力资本会计模式中的内在价值法。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可以在知识密集型企业首先推广。
2、更新观念,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
更新观念首先要大力推广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学习,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传统观念,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次是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使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摆脱传统的计量模式,更真实地反映知识密集型企业拥有的资源。但是仅仅改变观念是不够的,因为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它的计量与核算方法更为复杂、技术性更强。尤其在非货币计量上,要使结果更趋近于科学,要求会计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会计理论基础,还要掌握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电脑模拟分析等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培育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使他们不但具有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更要使他们具有转化知识的创新技能,并使之运用于实践,从而做好人力资源会计管理工作。超级秘书网
3、完善法规,规范资本市场
对于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产”要用法律法规加以确认,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披露,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和规范,使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以对该企业的考核更趋近于真实。此外还要规范资本市场,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者对一些特殊的信息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因而应修改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如规定必须把人力资源信息如实地在对外财务报表中披露等,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企业拥有的资源,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迫在眉睫,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把知识密集型企业作为试点,循序渐进地向其他企业推广。相信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会计必将得到很好地发展,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晓玲:制约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篇7
关键词:小型创业公司;会计风险;管理
小型创业公司的会计风险是指在小型创业公司中的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方面产生的大量失误而导致此类企业受损的可能性。
一、小型创业公司会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小型创业公司是指创业人员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或服务经营的小型经济实体组织,主要特征包括资金实力不强大、规模比较小、市场份额不大(基本无市场份额)、员工人数不多(100名以下)、营收运转资金率比较低、营业收入比较少等特征,小型创业公司进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地识别风险并预控。小型创业公司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经营风险,各种风险有效识别后,通过进行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监控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害程度;通过预知风险,能够有效地减轻风险系数,有助于小型创业公司正常运转。
2.规范性地进行企业经营。小型创业型公司步入市场不久,对于各类风险意识不强,通过加强会计风险管理,减少决策的冒失性。加强风险管理后,小型创业公司的资金安全性得到保障,能产生更多良性资产,从而做出更多有利于此类企业经营的正确决策。
二、小型创业公司会计风险管理问题诊断与原因分析
1.会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小型创业公司因为刚成立不久,没有成熟的管理体系,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各项风险管理的制度规范短时间一般都没有确立,也没有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在制度上和组织上难以有效的驾驭和控制会计风险。
2.投资决策缺乏远见性和科学性
小型创业公司由于产生不久,所做出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预见性,投资决策失误概论大,从而加大了会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新世纪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不时地变化,小型创业公司难以及时有效的应对市场变化,再加上内部决策系统没有生成,自然所做出的投资决策必然加大会计风险。
3.小型创业公司没有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的沉淀
管理=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由于小型的创业公司没有管理经验的沉淀,建立的班子还不稳定,定制的战略不够实际,带出的队伍还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必然加大了小型创业公司的会计风险。在没有企业文化积淀的公司,员工的行为更具难以预测性和可控性,小型创业公司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具有更大的难以预测性,也就意味着这些人员行为难以预控。
三、针对小型创业公司会计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
1.运用科技手段加强会计风险管理
小型创新公司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改变传统的手工登记簿,转向电子登记簿,电子登记簿能够有效减少人为遗漏错误,所有数据录入系统会进行有效的校对,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减少会计人员在传统手工登记簿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内部审计与会计云计算平台,将本公司所有的会计信息存储在校园云平台,及时处理会计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构建会计风险预警系统
小型创业型公司加强会计风险管理,非常有必要构建会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编制现金流预算,可以进行短期预警,如果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与预算符合,就能为公司提供预警信号,这样公司的经营者能够及时发现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小型创业公司应该加强未来收益、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投资计划进行预算,并按期进行滚动式预算。同时,从长远来看,应该确立一些会计分析指标,建成长期的会计风险预警系统。
3.规范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
小型创业公司创业者们应该意识到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制度与规范设计,拟定相关会计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加强内部审计,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的产生。总之,小型创业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架构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价值链视角下的内部控制,加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与诊断,加强内部审计的实施与技术等。
4.注重会计人员素质与工作技能
目前,小型创业公司的会计人员的素质与技能水平,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发展要求。因此,小型创业公司应该针对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小型创业公司使用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四种素质:道德素质、立体化的经济知识、内外协调能力、不断创新的精神,但是由于小型会计公司对于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会计人员责任心差、业务技能不是很高,加大了会计风险。因此,小型创业公司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和工作技能提升。
5.实施投融资的风险管理
小型创业公司刚融入市场不久,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并不充分,市场风险难以控制,无法有效的评估每一次的投融资决策的正确性;同时由于小型创业公司发展资金匮乏,找多方融资渠道,只要能够融到资金都不愿意去计算投融资的风险。因此,小型创业公司极有必要对于投融资进行风险预测与评估,把握自身的偿还能力和负债空间。
篇8
文章通过分析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会计舞弊的提升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会计舞弊;内部控制;有效性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内部控制有效性含义
通常,内部控制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实现程度本身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于目标实现契合性,也就是说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要及内部控制目标一致;二是内部控制实现效率,也就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用最小成本保障其控制目标得以最大程度实现。
2.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内部控制构成要素方面的影响,从而内部控制要素一般包括风险评估;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控五个方面。
(1)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通常指的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各种内部因素总称,企业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改变,从而实施内部控制基础,其也属于内部控制组成部分范围内。控制环境会有规定组织基调,从而影响其员工控制意识。
(2)风险评估
风险,指不能实现目标可能性。内部控制根本目的借由完善流程、表单追踪及权限从而来进行审核并把关,降低企业经营业务上发生风险可能性。与此同时,借由系统的控制措施及程序,追踪并监督发生舞弊现象的同时,防止舞弊事件发生。
3.控制活动
为了保证控制目标切实的得到一定的落实而制定并实施各种方法、程序及控制措施,也就是为控制活动被称为控制活动。通过结合风险评估方面的相关结果,控制设计关键点。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和设计者理论与理念结合,获得领导层支持。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1.控制环境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经理协会等机构在2012年6月《财务报告舞弊案》调查报告统计说明了:舞弊公司独立董事比非舞弊公司独立董事少。舞弊公司一般可以占到独立董事28%,非舞弊公司占43%;非舞弊公司有审计委员会占63 %。舞弊公司在董事会独立性、审计委员会构成等各个方面都比非舞弊公司要弱一些,这足以说明控制环境对会计舞弊的影响。内部董事占全体董事比例越高,或者是董事长和CEO是同一人,那么,企业便会违反公认会计准则可能性就会相对比较大。
2.风险评估对会计舞弊方面的影响
风险评估一般指的是受组织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其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于整个企业之中,也就是说,在识别影响组织潜在事件,并在一定情况下,把风险管理在其风险承受范围内,从而为组织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3.信息与沟通对会计舞弊的影响
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要求企业的某种特定的形式,通过鉴定,采集和通信,明确相关信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使企业实现其各级人员的职责。信息系统需要识别和获取必要的财务信息,帮助企业控制其经营活动和报告信息处理。好的信息和通信系统,使企业掌握操作条件,提供的质量信息会相对较高。
4.监督对会计舞弊影响
对财务信息监测是基于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控制板作为主要的监控系统,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完善内部控制的实现是需要通过监督。董事会监事会作用的重要方面,是检查公司的业务,财务和会计数据的其他方面,并检查提交股东大会的数据,因此,完善监事会可以减少会计欺诈管理。
三、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问题分析
1.独立董事形同虚设
独立董事制度一般是引入期望独立董事能站在公正立场方面进行分析的,可以做到维护全体投资者利益,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但独立董事制度本身缺陷及执行不到位,对内部控制也造成影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司的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控制下的董事会来选聘,这样选聘的独立董事很难消除大股东独断专行现象,会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
2.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公司支付给经营班子的薪酬方式是通过基本年薪及奖金的方式进行的,经营者除每年可以拿到固定基本年薪以外,还包括现金奖励,奖励数额多少取决于公司年度经营业绩,这就使经营者为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惜利用手中权力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3.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重视
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中一般不是非常受重视,企业领导对建立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较低,企业是应主管部门要求,为应付上级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部分企业则是为了“上等级”、“装门面”,所以,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会计舞弊情况非常严重。
四、基于会计舞弊的提升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的策略
1.健全企业的董事会制度
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确立董事会地位。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利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以便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明确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保证董事会权力的实施。组建合理的董事会,有效防止会计舞弊。首先确立合理的董事会规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董事的选举。其次建立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很好的意见,还可以监督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从而减少会计舞弊的发生。因此,聘请独立董事,通过对独立董事相应激励,提高独立董事积极性。
2.建立激励制度
通过建立与其工作业绩相匹配的激励制度,来提高监事及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更多地发表独立意见,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建立相应的晋升机制,不仅需要让管理人员有不同的晋升路径与机会,激励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保证高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内部的合理调动,减少产生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建立的晋升机制应当充分考虑到高层管理人员的各方面表现,保证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
3.聘任独立专业的监事和审计委员会成员
相对独立的监事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可以更好地执行监督,有效减少会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审计委员会成员还应该充分考虑其专业水平,审计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只有成员拥有较强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监督工作。一方面聘任的人员对有关事项可以自由地发表独立意见,更好地反映公司整体状况及内部控制缺陷,有利于公司内部控制整体的改进,另一方面独立的监事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对于会计舞弊的治理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海洋.《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2-106.
[2]杨薇.《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分析》.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654-655.
[3]袁晓波.《会计舞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84-985.
[4]杨有红.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会计舞弊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10,(1):2.
[5]Aquila.IstheControlEnvironmentRelatedtoFinancialReportingdecisi
篇9
【关键词】银行;会计;核心业务系统
一、引言
自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银行坏账飙升,资金的大幅缩水,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冲击,商业银行作为社会资金活动中介和结算中心,不得不投入更大的资金和人力,引进国际先进的经验和管理系统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在应对会计风险、减少利益损失方面越来越引起各银行管理层的重视。
二、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发展分析
银行内部会计管理机构和基层部门进行各项会计业务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即构成银行的会计风险。从目前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风险。众所周知,银行以网点分布范围广、客户服务便捷等赢取市场,这就存在部分分支机构在会计核算方面可能会存在无视法律法规等不规范操作,例如滥用会计科目账外经营、篡改账表、造假账、虚报数据等,使银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核算不真实,引发重大损失和经济大案的发生。
第二,各种票据的结算风险。目前银行的票据业务一般涉及公司或者个人支票、商业或者银行汇票等,它们以易于流通等优点大大缩短企业或者个人的时间成本,但是由于银行内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操作程序不规范、制度不严密,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金融票据犯罪愈演愈烈,票据诈骗形式也从内部勾结、内外勾结向境内外勾结不断升级演变。
第三,联行和跨行业务风险。会计联行和跨行业务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内电子汇划、内部往来、清算业务及银行机构间往来等环节,由于这些环节必然会有一定的资金在途时间,从而会产生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资金清算方面存在较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违法操作,盗用交换印章、伪造交换票据,盗用跨行资金,使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日益频繁,跨行资金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交易电子化和金融工具多样化的发展,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和劳动组织形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会计风险也呈多发性、多层次、多样化的态势。
首先,在网络化条件下,银行实行综合柜员制,使用各种柜面业务的综合业务系统,每个营业窗口的柜员只要得到授权就能处理本外币对公对私存贷款业务和各类结算、收费、等中间业务,从而使风险进一步加剧。
其次,随着各种金融产品的不断产生,银行的会计业务范围不断增大,银行业务从单一的传统的储蓄、出纳、会计等业务,发展到基金、保险、银证转账,代收电话费、电费、有线电视费等业务。各行推出的各种理财产品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些业务在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另外,金融交易中电子化的应用以及网络的发展,使资金流动更加快速,期限短、交易快、见效快的发展特点愈加明显。在加快资金流转的同时,也增大了风险,资金转移速度加快,作案更隐蔽更不易察觉。
三、核心业务系统在防范银行会计风险上的优势分析
建设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通过实施信息化变革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这已成为当前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内也出现了部分引进案例,例如之前的中信银行C3系统及中国银行和华夏银行正在开发的BANCS系统等。虽然中信银行的引进以各种外部因素而夭折,中行和华夏银行的引进尚未出结果,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全面引进核心业务系统软件是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运作的心脏,凡一切关于存款、贷款账户的业务操作都是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完成的。其主要业务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总账以及对这些存、贷款账户的日间操作等。现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之所以在全球被广为接受,因为它既能够对数据、风险和客户资源进行统一配置,还能塑造出各个银行富有个性的核心竞争力。其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框架能有效降低信用风险和会计坏账风险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其基本应用设计结构就是建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的,可以使银行全方位采集、保存和使用客户的各方面信息,为银行从客户着手,降低业务风险、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基本数据来源。同时,这种建立在CIF系统之上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为未来的产品创新、分层次客户服务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信息。
(二)提供完全集成的系统,满足各种产品需要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前台使用和后台处理都是完全集成在一起的,系统中的任何功能都可以被任何用户在有效授权的情况下在任何机构以多种方式进行访问,而且集成了资金和贸易融资系统。其集成的总账系统为银行提供真正的“一本账”功能。在国内商业银行完成地域意义上的“纵向”大集中的同时,提供银行业务多个系统的“横向”大集中。系统采用开放式标准,遵循模块化、参数化和标准化设计,充分体现了软件产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良好的体系结构设计使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可以快速适应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可以将这种变化带来的技术优势应用于银行系统之中。另外,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独立于服务渠道的特性,方便系统与各种服务渠道前端产品/接口或者是其它系统互联。
(三)强有力的风险管理系统能有效提高各方面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的风险管理从计算机的应用角度可分为分析型和操作型的风险管理两类。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提供丰富的操作型风险管理的功能,如:客户限额和额度管理、担保品管理、贷款流程管理、欠款催收、预警处理、数据安全性管理、交易安全性管理、日志功能、脱机交易功能等,从客户层面、行业层面和货币层面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为分析性的风险管理提供丰富的基本数据来源。另外,通过定义两个互相独立并且相互备份的服务器分区,然后在这两个分区上各运行一套核心银行业务系统,当系统进行日终批处理时,通过在两个分区间的任务切换,从而达到支持7×24小时全天候工作、扎账不停机,有效降低风险。
(四)国际化程度高,与世界接轨能有效降低跨国界会计业务风险
国外新一代核心银行业务系统支持多机构、多语言(包括中文)、多币种。机构可以是地区、国家和辅助实体,每个机构可以使用各自的语言、货币,本地的报表及产品,每个机构实体往下可能被定义为多个分支机构、分理处或下属的部门。
四、我国引进西方核心业务系统的会计难点分析
我国部分银行也曾通过各种形式试图建立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但是受管理方式、业务范围以及软硬件水平的限制,所建立的应用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而舶来的完善成熟的国外核心系统也未必能够很快适应中国的“水土”,从会计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难点:
(一)国内外会计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差异
国外银行一般实行一级核算体系,对总分行清算资金往来系统只设一个过渡账户――总分行往来,总分行共用该账户,相互占用资金不计息,而国内银行实行总分行多级核算体制。国外核心业务系统中没有系统内资金清算功能,总分行不能对开清算资金往来账户。按国内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分行作为一级经营单位,与总行资金往来需要相互计算利息,因而需要开立清算资金账户,用于系统内资金往来。由于账务层次过多,一些分行内部账交易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往来账户,潜在风险加大,不仅占用大量计算机资源,造成系统处理速度慢,批量处理时间长,月终、年终处理压力大,而且也增加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本地化和客户化的工作量。
(二)银行资金管理体制的差异
国外银行由于实行总行一级核算,分行被看作总行的营销前台,客户是银行共同的资源,因此,贷款发放可以简化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向客户发放贷款属于财务会计核算范畴,由核心业务系统处理;总分行之间的资金占用和利益分配,属于银行内部利益再分配范畴,可以通过外挂的管理会计模块进行核算。而国内银行核算层次多,系统内各层次之间资金关系复杂,有些银行为了加强系统内资金管理,实行了系统内借款的做法,具体执行中要求贷款的发放、回收、计息等均与总、分行间的系统内借款处理绑定关联。此类需求若要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实现,需要系统做出重大改动。
(三)“倒起息”问题
倒起息有时被称作“利率晚到”,指由于假期等某种原因,利率的实际生效日需要提前到系统当前日期之前,尤其随着近年来黄金周等各种假期的出现,倒起息频率较国外要高得多。目前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还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完全按照国内银行的自动处理要求对系统进行改造也有一定难度。
(四)跨分行访问控制问题
国外银行机构设置扁平化,分行只是按业务纵向销售总行产品的前端,因此国外系统一般没有跨分行访问控制的概念,各分支机构间可以随意访问,很多模块无需对跨分行权限进行限制,一家分行可以改动另外一家分行的业务。由于国内银行管理模式与国外不同,因此很容易发生分行错记总行账问题。即使产品供应商不愿意修改,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类似差异需要按照国内银行现有模式进行修改。
综上所述,由于国内外市场发育程度不同,银行的外部监管环境和法规制度相差较大,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差异的解决程度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否和风险大小,因此需要各参与方正视差异,共同面对和分担项目风险。
五、有效发挥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会计风险规避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业务策略
业务策略是核心系统的基石。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对内外环境、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市场变化与发展趋势,根据银行发展目标,制定合适的业务策略。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时,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平衡取舍,确立业务策略的优先级、实施时序,切不可盲目求大求全。
(二)设计匹配的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核心系统的灵魂,统领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全局。我国银行应仔细研究客户结构、产品与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明确竞争的重点,梳理自己的订单资格要素与赢得要素,合理规划功能性产品、创新性产品,用信息化的视野,设计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的供应链、快速响应的供应链。
(三)定义合适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
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是核心系统的“骨骼”。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相互依存,必须紧密结合。业务架构驱动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必须支持业务架构。应用架构与数据结构在设计上应采用模型化思想,根据业务架构,建立适应的数据模型、工作流模型、功能模型。
(四)制定长期集成规划
我国银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存在诸多的条件约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必须做好长期的总体规划,与银行再造并行,建立以最高层决策者为主导的内部协同体制,正确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平衡关系,稳步推进实施。
(五)用网络化、虚拟化视野定义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
一个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是新一代核心系统稳步实施的关键,我国银行必须以网络化、虚拟化的视野来进行定义,将新一代核心系统的建设由繁化简,分阶段、分步骤、分模块的进行“大核心”的小型化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式柔性扩展平台。
总之,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各方面的优势对银行会计以及业务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银行吸取和引进其先进的经验和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大的趋势,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我国银行在会计风险防范方面的能力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J].经济问题,2005(9):63.
[2] 白晓燕.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从商业银行的衰落说起[J].当代财经,2004(2):55-56.
[3] 巴曙松,吕建.关于银行引进核心业务系统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金融电脑,2006(2):2.
篇10
截至2008年8月,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已实施或宣布即将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我国也在2006年2月颁布了与IFRS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起依据新准则编制财务报告。鉴于各国现实环境的巨大差异,会计准则趋同后能否得到严格、一致的执行,成为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
会计准则的执行包括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造成内外信息不对称,使得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情况并不能完全观察和了解,因而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信息披露。企业高管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者有动机选择和操控会计信息披露,这样会计信息披露的结果和会计准则执行的结果就会有差异。
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因素主要有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与解释、执行准则的制度环境、公司治理制度和资源。例如,刘慧风(2007)使用制度、需求、公司治理制度和资源构建了会计准则执行的情境框架;姜英兵、严婷(2012)认为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因素有准则本身的制定与解释、执行准则的制度环境、公司特征及治理层面因素;刘峰等(2004)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受外部机会、会计准则、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认为法律风险作为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要素,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用可能会超过会计准则本身。
(一)会计准则的执行一定要配以适合的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规则,它构成了人类政治交易行为和经济交易行为激励机制,不同的制度安排将导致不同的市场交易成本。制度环境因素会影响企业行为,进而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一般地,制度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和法律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等。
青木昌彦(2001)认为,制度的实质是博弈均衡的概要表征。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具体的制度安排,本身不可执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运行的制度环境。如果将同样的会计准则“移植”于不同制度环境中,原有均衡状态就有可能被破坏。逐渐趋同的会计准则在执行时应当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制度环境对执行效果的影响。
Ball(2001)认为法律和政治体系会对会计质量产生影响,作用途径包括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准则的执行。可以推论,若法律和政治体系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必定不同,会计准则的效果也会不同。基于契约理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契约也会受到制度环境的限制(Menard,2002)。例如,强有力的司法体系会产生更低的盈余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Burgstahler等,2006);一国的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继而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Ding等,2007)。
中国的会计学者也给出了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证据。江笑云、孙辉(2010)通过考察新会计准则执行效果,认为信息环境影响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发挥决策有用性的程度。资本市场效率、投资者的认识以及准则执行机制等都可能影响准则执行的效果,因此应当加强新准则配套的支撑系统、市场环境以及执行机制效率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以促进新会计准则作用的有效发挥。
Chen、Sun.Wang(2002)l现虽然中国在为IAS的协调而不懈努力,但是至少在短期内难以缩小会计盈余的差异并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其原因在于薄弱的社会法治环境、过度的盈余管理和低质量的审计监督等。
以上证据表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需要适合的制度环境,包括政治体系、法律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当不断健全社会法制环境,强化审计监督,提高资本市场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改善会计准则执行效果并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二)公司业绩影响会计准则执行――资源配置视角
每个企业基于不同的利益需求对新准则有不同的执行态度。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组织资源等)和能力(学习和运营能力等)有差异,准则的执行可能会呈现总体遵循、个体差异的局面(高利芳,2009)。
公司业绩是影响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经济动因之一。依据契约理论,业绩评价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实证研究也证明了高管的薪酬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企业高管直接参与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但是,如果他们认为执行会计准则与业绩指标无关,甚至恶化业绩指标,他们就没有动力学习和执行新的会计准则。
郝振平和陈武朝等(2010)的研究表明,采用国际公认会计准则计算的利润普遍比按照各国国内准则计算的利润要低。其原因是准则的转换使利润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这样会减少企业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机会。既然执行新准则对提高业绩没有产生正向作用,基于自利的经济动机,企业高管必定没有动力认真学习和执行新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