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经济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经济发展报告

篇1

*市位于*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近千公里,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盛产鱼虾贝藻等各类海产品300多种,海洋资源是全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海上*”的战略部署,我们立足于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海上*”建设,全方位、深层次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尤其是19*年全省“海上*”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海产品精深加工及相关工业工程、滨海旅游业建设工程、以港兴市建设工程、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海洋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等六大工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20*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约占GDP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接近四分天下有其一,其中海洋渔业增加值达到61.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66%,在整个农村经济中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二;完成特产税3.9亿元,占全市农业特产税的93%以上,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海洋渔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15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可以说,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的主导行业、地方财源的中坚力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鉴于海洋经济在我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将其摆到特殊重要的位置,从各方面向海洋经济工作倾斜。一是在领导配备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挂帅、各涉海产业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海洋工作委员会,负责海洋经济建设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重大海洋产业政策,协调理顺各涉海产业和部门的海洋开发活动和相互关系,对海洋开发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各市区和沿海镇也都拿出一名领导,主管海洋经济工作,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领导基础。二是在工作力度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把海洋经济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每年都要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定期研究部署海洋经济工作。先后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由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海洋经济现代化建设、海洋与渔业“二次创业”等重大战略举措,有力地提高了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地位。荣成市还将海洋经济列为全市经济工作的“1号工程”,海洋与渔业经济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县级首位。三是在政策措施上向海洋经济倾斜。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与渔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期间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市政府确定“*”后四年,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引导、鼓励、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荣成市从20*-20*年斥资1500万元对重点海洋与渔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和奖励。其他市区也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意见和扶持政策,保证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正确取向。这一切,都为我市海洋经济的长盛不衰奠定了坚实根基。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跟踪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最新潮流,着眼于提高海洋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先后对海洋经济结构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推进海洋经济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变。一是调优第一产业,建设发达的海洋农业。养殖业,主攻名优养殖。在巩固提高本地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先后引进开发了虾夷扇贝、大菱鲆、美国红鱼、太平洋皇蛤、欧洲鳎、南美白对虾等养殖新品种20多个,发展特种养殖业。在巩固提高传统大宗品种养殖的基础上,下大气力发展鲍鱼、海参、海胆、海水鱼等名优品种养殖,全市鲍鱼存养量达到1.4亿头,海参存养量达到3亿头,海水鱼年产量达到3.6万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珍品生产基地和鲆鲽鱼类生产基地。在巩固提高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传统养殖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推广了底播增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深海养殖等现代养殖方式。全市网箱养殖达到2万多个,其中深海网箱128个,工厂化养殖85万平方米,大大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捕捞业,主攻远洋渔业。全市现有远洋渔船101艘,作业领域涉及到太平洋、大西洋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业方式由传统的拖网发展到金枪鱼钓、鱿鱼钓,作业领域由专属经济区发展到大洋,实现了由过洋性渔业向大洋性渔业的转变。目前,全市已建成了300多万亩的海洋牧场,形成了年产130多万吨的养殖生产能力和年产100多万吨的捕捞生产能力,全市水产品年产量达到243万吨,水产品产值145多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茅,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调强第二产业,建设健全的海洋工业。以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品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三品”工业。海洋食品,重点开发了盐渍海带系列制品、冷冻快餐系列制品等200多个花色品种。海洋保健品,重点开发了以“鸿洋神”深海鱼油、海参口服液等为代表的系列益智保健品,以“金海大”、“海藻保”等为代表的海藻保健饮品,以“金牡蛎”、“珍贝素”等为代表的功能保健品。海洋药品,重点开发了多烯康胶丸、甲壳胺等产品。目前,全市海洋三品已形成了年产2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产值40多亿元。以船舶修造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洋机械工业。依托黄海造船工业公司,大力发展渔业船舶修造业,先后开发了大洋鱿鱼钓、超低温金枪鱼钓等新船型,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渔船修造基地。依托*造船厂,大力发展货运船舶修造业,具备了修造万吨轮的能力。目前,全市年钢质船舶完工量17万吨,工业产值22亿元。三是调快第三产业,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三产。滨海旅游业,围绕“三山两点一条线”的总体格局,以*市区、刘公岛、成山头、石岛、乳山口五大旅游区为重点,加快了滨海旅游景点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亿元。海上交通运输业,全市建成商港6个,其中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二类开放港口2个,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初步形成了以*港为中心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港口体系。年港口吞吐量1091万吨,客运量1.25亿人公里。继在全国率先开通*至韩国仁川的海上客货运输航线后,又相继开通了至香港、日本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全市海运船舶发展到100多艘、11万载重吨。全市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期初的1:1:0.4调整到20*年的1:1.2:1,一产的基础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二产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三产的优势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合理的现代海洋经济体系,海洋与渔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三是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在国际化和全球化中搞突破、谋发展、创新高。重点抓了三个共享。一是扩大对国际资本的共享。依托我市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通过承办海洋渔业暨水产加工技术国际研讨会和博览会等大的举措,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和领域,引导外资更多的投向滩涂开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滨海旅游、海洋创汇和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到去年底,全市共成立海洋与渔业三资企业2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5亿美元,实际累计利用外资2亿美元,大大加快了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二是扩大对国际市场的共享。以市场准入为重点,广泛争取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现在全市有100多家海洋渔业企业取得了HACCP、ISO9000、美国FDA和日本农林水产省等的质量标准认证140多项,打通了国际市场的绿色通道。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全市共发展可直航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鲜销船舶100多艘,直接从海上出口鲜活水产品。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外贸出口、直接出口和海上鲜销相结合的水产品出口创汇网络。去年全市水产品出口19.5万吨,创汇3.35亿美元,同服装、机电一起成为我市的三大出口商品。三是扩大对国际资源的共享。在引导海洋与渔业企业到海南等省市投资置业的基础上,积极走出国门,开发利用国际渔业资源。邱家、西霞口、马山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渔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办厂,设立办事机构,增强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四是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力支撑。我们将示范带动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抓园区、抓龙头、抓品牌,促进海洋经济工作总体上档升级。抓园区,一是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国家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科技兴海步伐。依托这些园区,全市共承担了17项国家海洋“863”计划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海洋科研成果,其中鲈鱼全人工育苗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大力推广了大菱鲆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筑礁养参等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科技进步对海洋与渔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以全国海带养殖加工标准化示范基地、全省放心水产品示范基地和省级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海洋与渔业标准化建设。先后研究制定了《*市渔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了海带、海水鱼、对虾、扇贝、滩贝等五大养殖示范区、三个省级示范基地、15个市级示范基地,出台了《*市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生产日志制度。全市近10家企业和21个水产品通过了全国无公害水产品及产地认证,30多项地方渔业指数标准获省技术监督局备案公布,标准化工作正在全面铺开。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制定了《渔业现代化建设规划方案》,确定了一批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海洋渔业正在向产业结构高级化、生产经营标准化、科学技术产业化、经济贸易国际化和体制机制市场化方向发展。抓龙头,通过扶优扶强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发展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产品主导型企业集团。目前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大型海洋与渔业企业集团达到40多处,其中产值过2亿元的14处,产值过5亿元的7处,最高的好当家集团达到12亿元以上,被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集团年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占海洋与渔业产值的40%以上,真正成为海洋与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抓品牌,通过严把质量关,强化广告宣传,打响*海产品的牌子,提高*海产品的知名度。全市培植了“好当家”、“泰祥”、“宇王”、“食藻保”等一批优质名牌产品,其中“好当家”系列海洋快餐食品发展到海产类、蔬菜类、面食类等五大系列近200个花色品种,“食藻保”海藻食品已发展到100多个品种。

五是坚持把海洋法制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经济是法制经济,实现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强化海洋法制建设,以法治海,以法兴海。重点抓了三部法律的贯彻实施。贯彻实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面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以《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强化了海洋法制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海洋国土意识。制订了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推行了海域使用权属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等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加强了海域使用监察管理,被列入国家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海域使用管理已逐步从无序、无度、无偿走上了有序、有度、有偿的轨道。贯彻实施《渔业法》,推进海洋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管理、渔船管理、安全管理等为重点,全面推行伏季休渔制度、捕捞渔船报废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全国首批颁布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开展了养殖证制度试点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切实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严格陆源污染物排放标准,对一些污染严重的鱼粉加工厂和化工厂进行了关停并转,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造成的破坏。合理调整养殖结构布局,对近海养殖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搬迁和疏密,减少近海养殖业自身对海洋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在省内首批了全市年度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成立了成山头省级海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虽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将海洋经济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有力的宏观调控和领导。二是海洋经济发展缺乏政策调控和资金支持,渔民转产转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宏观经济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远没有体现出来。三是涉海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协调和沟通,形不成海洋经济发展的合力。四是对海洋开发的规划和管理滞后,尤其对市区毗邻海域和海岸带、海岛缺乏科学系统的开发管理规划,执法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没有真正将其管好、用好。

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海洋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机制、体制和科技创新,加快海洋经济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科技化进程,加强宏观调控和行政执法,使海洋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计划指标是: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接近或超过GDP增幅,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目前25%的基础上稳步攀升,争取达到30%以上。主要抓好三大板块:

海洋第一产业:依托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和名优养殖,建设高效的海洋农业

捕捞业,在积极稳妥做好近海捕捞渔船报废和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的同时,以荣成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四家远洋渔业资格企业为龙头,以大洋性捕捞为重点,以过洋性捕捞为补充,重点抓好北太鱿鱼钓、西南大西洋鱿鱼钓、西南太平洋金枪鱼钓、印度洋金枪鱼钓以及鲨鱼钓等现有项目和好当家集团总投资5亿元的远洋渔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捕、养、加综合发展,产、供、销体系配套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格局,打造一只现代化的远洋捕捞船队,进一步提高远洋捕捞在捕捞业中的地位和比重。20*年远洋渔船争取达到150艘以上。

养殖业,按照国家优势水产品出口产业带建设规划,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规划布局,成区连片,加快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带建设。主攻深海大网箱养殖、池塘造礁养参、潮间带围池养参、筏式养鲍、海珍品底播增养殖、浅海沉船投石造礁增养殖等新型实用养殖模式,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集约化养殖,将品种做优、规模做大。大力发展以海参、鲍鱼、海胆等为主的海珍品养殖,以大菱鲆、牙鲆、河豚等为主的名贵海水鱼养殖,以海带、裙带等为主的海藻养殖和虾、贝类养殖,巩固全国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最大的鲆鲽养殖基地、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和重要的虾、贝养殖基地的优势。

海洋第二产业:依托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船舶机械制造和能源矿产开发,建设发达的海洋工业

海产品加工业,抓住*建设“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的有利时机,抓紧规划建设鱼贝类系列产品、海藻类系列产品、海珍品系列产品和海洋药物及保健系列产品4大类水产加工基地和18个水产加工园区,努力培植38个骨干龙头企业,构筑起骨干龙头企业带动加工园区,加工园区带动水产加工基地的龙头-园区-基地的全新精深加工格局,抓好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物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提高精深加工水平。

船舶机械制造业,抓住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日、韩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马兰湾、俚岛、古龙嘴等造船基地的规划与建设,主动承接日、韩造船业的转移。在加大新的大洋型渔船的研发力度,巩固渔船建造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发运输船、旅游船、特种船等新型船舶,以渔船为主,具备多种船舶的制造能力,建设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修造船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开发,以核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黄金开采和海砂综合利用为重点,抓好总投资600-800亿元的乳山核电站和投资12亿元的华能风力电站的开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金、石英砂、锆英石、铪矿、地热等矿产资源,建成全国重要的核能、风能、黄金、地热开发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努力提高海洋工作整体素质。

海洋第三产业:依托*度假旅游基地的建设,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渔业物流,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海洋服务业

滨海旅游业,依托千公里海岸线,以福文化为主题,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和大型旅游项目,把千公里海岸线打造成一条幸福海岸旅游线,打响南有寿比南山、北有福如东海,外有黄金海岸、内有幸福海岸的旅游品牌。逐步形成千公里海岸旅游线和中心城市旅游板块、成山头极地海滨生态旅游板块、荣成次中心城市旅游板块、石岛渔家民俗风情旅游板块、文登道教温泉旅游板块、山福地养生旅游板块的格局。到20*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按近100亿元。

海洋交通运输业,以*港、石岛港、龙眼港三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为中心,巩固对韩客货航线的优势,增加海运船舶,增开国际航线,壮大运输船队规模,在与周边港口的竞争合作中,以其独特的优势赢得更多市场份额。“*”期间,投资6亿元加快港口建设,到20*年全市深水码头泊位达到24个,港口吞能力达到1200万吨,形成以*港为中心的全方位开放的港口群体。开辟*至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以及欧美地区的国际运输航线。

渔业流通业,以石岛中心渔港和乳山口、*、张家埠等一级渔港的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渔港经济。依托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加快水产市场建设和水产品营销流通,做大做强渔业物流业。重点搞好投资3亿元的石岛中国北方鱼市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荣成海带集散中心、环翠区海水鱼集散中心、乳山牡蛎集散中心等专业市场建设,构筑以中心市场为核心,以专业市场为补充,立足*,辐射黄渤海,面向东北亚的渔业物流中心。

三、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抓好组织领导体系建设。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关键在领导。省、市、县、镇各级都要配备分管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工作职能。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海洋工作领导小组及海洋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2、抓好政策支持体系建设。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和引导。*市委、市政府决定,*后四年,每年拿出500万元的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海洋与渔业发展。最近,市政府又将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列为全市三大基地建设之中,拟将农业发展资金中的70%用于加工基地建设。建议上级尽快制订出台鼓励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好政策性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加大对海洋基础设施、海洋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和投入,调动全社会力量发展海洋经济。

3、抓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目前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还很不完善,不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还是设施设备都较落后,出口海产品检出重金属和药残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海产品出口带来了隐患。建议上级加大对海洋产业的标准化体系、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机构、落实人员、改善装备,确保海产品质量安全。

4、抓好示范带动体系建设。海洋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抓典型、抓示范、抓引导,点面结合,总体推进。在海洋渔业发展上,我们以全国现代化渔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海洋渔业结构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科技进步,扩大海洋渔业对外开放,加快渔区小城镇建设。在海洋加工制造业发展上,依托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依托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船舶修造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在海洋旅游业发展上,依托*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线。在海洋科技发展上,以全国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全国海洋“863”计划产业化基地等为抓手,推进海洋科技上档升级。

篇2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担负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任,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因此,关于这4个国家海洋经济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之前,需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定义也较为完善。采用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涉及到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李佩瑾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类。殷克东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以及通过动态分析结构得出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韩增林等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塞尔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Karyn M等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2007年爱尔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现:大部分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运输业,对爱尔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Charles S C建立了美国海洋经济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得到:2007年,美国海洋经济创造了2%的就业机会和1.7%的国民生产总值,并预测海洋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最大的领域,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将增大。定性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Kildow J T等指出:由于人们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海洋环境处于一个日趋恶化的境地。因此,提高人们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由于人口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影响。曹忠祥从树立全球性海洋经济战略观、海陆联动、科技兴海、调整海洋经济布局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紧扣时代主题,从我国四大海洋经济区出发,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四大海洋经济区各自的优劣,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于海洋经济的比较研究设定的区域范围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机构以及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包括历年变化的比较、变化程度的比较以及发展形态的比较;海洋科技竞争力则是通过一个评价体系,对2010年四省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

2.1 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

2.1.1 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

海洋生产总值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规模。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比较,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只有更新到2010年,因此,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名大致保持不变,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浙江省排名第三;福建省排名第四。但是从四省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浙江省和山东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39%;25.92%;21.64%;21.76%。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是从绝对量的角度出发,而四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从经济贡献度的角度出发的。如表1所示。首先,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四省都处于波动状态,但有上扬趋势。其中,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省。2001-2005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波动状态,三者排名处于变动中。2006-2010年,三省排名则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其次,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广东省的经济贡献度遥遥领先。2001-2003年,三省的排名不定,但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其中,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两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差不大。

2.1.2 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涉海就业人员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反映了一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就业的贡献。由于统计年鉴口径的变动,采用了2006-2010年的数据,并且据统计年鉴中的阐述,此数据均为推测数据,如表2所示。从绝对值来看,四省的这6年涉海就业人员的排名稳定,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福建省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四。其中,福建省和浙江省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差距甚微。从相对值来看,四省的排名也不变,福建省位列第一,接下来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这与绝对值的排名不一致。

2.2 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2.2.1 海洋产业结构历年变化的比较

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历年变化,我们可以了解

各省海洋产业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从绝对值的角度进行衡量,四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如图2。首先,海洋第一次产业走势图中,山东省略微领先其他三省。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产值排名波动不定,但是随着三省产业转型升级及各自功能定位,之后三年排名稳定,分别为: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但差距不大。其次,海洋第二次产业走势图中,广东省和山东省远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这几年中,广东省通过较好的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第二次产业明显超过山东省,位列第一,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三四。最后,在海洋第三次产业走势图中,和海洋第二次产业一样,广东省位列第一的优势得益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二三四。

从相对值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各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得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大小比较来看,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山东省,广东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占比远小于其他三省;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接下来依次是: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大于其他三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山东省占比最小。因此,山东省海洋产业是以海洋第二次产业为主,而广东省则是以海洋第三次产业为主,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大致相当,但是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略高于浙江省。其次,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都处于稳步下降趋势,而浙江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比重虽然较低,但波动不定;海洋第二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山东省的占比最高,而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处于变动之中,但浮动不大;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四省的占比都处于变动之中,但变化程度较小。

2.2.2 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比较一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

在海洋产业结构历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都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需要选取一个指标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有多大。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来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其中:L为产业结构变动值;cit为报告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io为基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越大,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基期为2006年,报告期为2010年,并采用海洋三次产业的占比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山东省为0.0413,浙江省为0.1150,广东省0.1523,福建省为0.0645,而全国为0.0306。可见,四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均高于全国,表现海洋经济区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四省进行比较,广东省和浙江省明显高于山东省和福建省,体现了这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附属的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2.3 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的比较——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为了了解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即为多元化还是单一化,本文采用了产业结构熵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t为t期的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et越大,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各产业部门发展均衡;et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各产业部门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并处于下降趋势,这与广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次产业的政策导向有关。而福建省则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另外,福建省和山东省该指数处于小幅下降趋势,表明两省产业结构也开始趋于专业化,浙江省则波动不定。

2.3 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关于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本文采用伍业锋、施平的计算方式,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变动,本文仅选取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在《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没有生产性活动一栏,因此,该权重平均分配给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具体计算方式及赋权,如表5所示。

由计算公式:各地区关于某具体指标的竞争力得分=(该地区该指标实际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大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50+50,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从海洋科技投入来看,山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实力最强;其次,从海洋科技产出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工作能力最强;最后,从海洋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研的效率最强。通过一定的赋权,计算得到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其排名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其中,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不大,并远领先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3、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的结论

首先,从海洋经济规模看,以绝对值进行衡量,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明显高于福建省和浙江省,但是以相对值进行衡量,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及涉海就业人员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度均最大,说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经济作用较小。

其次,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二三次产业的产值高于其他三省,其次是山东省和浙江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陆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产业结构比重的计算,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存在海洋经济的“轻型化”,而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其海洋第一次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而浙江省与三省相比特色不明显。另外,通过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都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并且广东省和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从海洋科技竞争力看,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实力较强,而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均较强。通过计算四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差距不大,位列一二,但遥遥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最弱。

4、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提升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海陆联动开发,增强海陆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互动性,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陆域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省要以“科技兴海”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各省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3

关键词: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7-0035-03

全球范围内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资源短缺特别是能源与食品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沿海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各国科学家纷纷预言,人类在21世纪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时代。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省新经济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海洋经济在海南省经济社会的战略作用不断凸显,海洋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是新的战略领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新空间,还是重要的军事、交通和经济通道,也是资源和能源的新基地。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解决陆域资源的瓶颈,有利于促进海南省生产力合理布局,有利于增强海南省的发展后劲。

一、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

1960年,法国首先提出了“向海洋进军”的口号并成立了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纷纷制定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科学计划。1966年,肯尼斯•鲍定(Kenneth Boulding)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新空间理论。他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利用的能源、资源将主要来自于海洋,海洋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人类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海洋经济”(Ocean Economy)这一术语。1974年,美国在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海洋GDP”的概念及其核算方法。中国现代海洋经济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光远等提出建立“海洋经济”新学科的建议,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海洋经济”这一术语。“海洋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制度下,通过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以获取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和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标准,我国将海洋产业区分为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两个类别,具体包括29个大类、106个中类和390个小类。在我国,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GDP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2001年达到1.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4%。据2004年世界著名市场调查公司英国坎特伯雷Douglas-Westwood公司有关海洋的科技报告,2000年,全球海洋市场中海上油气产品占最大份额,达3000亿美元;其次是海运,达2340亿美元;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为190亿美元。报告还预计未来10年全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为3%,2010年产值将达15000亿美元,2020年达30000亿美元。其中,主要的增长领域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底电缆、海洋安全业、海洋生物技术、水下交通工具、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海洋的开发方式正在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海域从领海、毗邻区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

(三)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海岛。在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和其它海生动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大陆架海区含油气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蕴藏的石油资源量在150亿吨以上,天然气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中可利用的化学元素十分丰富,各种形式的海洋能源总量超过4亿千瓦;我国目前有海滨旅游景点1500多个、沙滩100多处。我国海岸带的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已经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的采矿权,估计锰结核资源储量9亿吨以上,大量的其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尚需进一步地调查发现[1]。

根据国家海洋局初步核算,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见图1)。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1503亿元,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12152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6∶49[2]。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海南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我国主张,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余万平方千米。在广阔的所辖海域上分布着600余个岛、礁、滩和沙洲,全省海岸线长达1811千米(含岛岸线),大小港湾有84处,开辟为港口的已有43处。全省-5米到-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达2330.55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其中,海南岛周边海域-5~-1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为1319平方千米。海南省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有海洋渔业资源、海盐资源(包括海洋汽油、可燃冰、海流能、温差能、波浪能等)等[3]。

海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为了充分利用海南省海洋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加快发展海洋渔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在实施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坚持海洋和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十五”期间,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2.6个百分点。继200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后,2006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再创新高,达到396.8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4.3%,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3∶23∶54,海洋经济在海南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相对滞后,生产力有待释放。按管辖海域面积的大小相比,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广西、福建、辽宁等7个省区的海域面积之和仅为海南省的一半;而论海洋经济实力,海南省比其它省区都要小。2001年海南海洋渔业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83万吨,渔业总产值达68.57亿元,增加值达46亿元。然而,2001年仅山东省荣成市的水产品总产量达120万吨,海洋经济总收入200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78.8亿元,分别是海南全省海洋渔业经济三项指标的1.4倍、2.9倍和1.7倍。2004年海南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在全国沿海地区中仅排名第十位(见表1)[4]。

2.海洋科技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低。一方面,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海洋资源开发仍属于粗放式开发,以海洋资源优势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主要依靠海洋渔业及滨海旅游,海洋油气勘探仅限于部分浅海水域;滨海砂矿利用率低,海洋能源利用率更低。另一方面,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未形成规模。近年来,尽管海南省海洋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进展,但整体产业规模还比较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水平,不利于海南省海洋经济长远发展[5]。

3.海洋管理体制与海洋经济发展不相称。对海洋经济的管理缺乏完整统一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多头管理现象。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由政府计划管理部门负责,海洋交通运输由交通港务部门负责,滩涂由农业部门负责,海洋渔业由政府海洋渔业局负责,海岸带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海洋旅游由旅游局负责,此外还涉及到盐业、矿业等行业部门。多头管理造成严重的职能交叉、管理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降低了管理效能,增加了管理难度,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三、海南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海洋的科教水平,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海洋的科教水平,培养专业人才,将科技进步作为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支撑。一是海南省政府应设立海洋科技基金,继续加大财政投入,特别是对海洋资源研究开发的投入;二是在普及教育的同时,海南省应重点培养急需的各类海洋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全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加强与省外海洋科研所的全面合作,创建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平台;三是加强海洋经济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建设海洋强省奠定基础;四是鼓励有条件的海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南省联合兴办海洋研发机构和实验基地,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合作基地,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海洋科技专家到国外大学或重点实验室研修。

(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发展动力

要依据海南省的实际情况,突出各个时期的海洋产业开发重点,海洋第一、二、三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动力。从海南省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一是要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创立海南省海洋产业的品牌,打造海南省海洋产业的“航空母舰”,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如海洋石油综合开发、海洋旅游等,并坚定地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作为海南省主导海洋产业,以此改善海南省海洋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增强海南省海洋经济整体实力;二是保持和充分利用海南省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鼓励渔民造大船、赴外海,发展远洋捕捞,控制和压缩近海捕捞,保护近海资源,实现海洋捕捞从近海向外海和远洋的转移;三是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走海洋产品产业化和工业化之路,加速发展海南省海洋经济。

(三)借鉴国外海洋管理经验,理顺海洋管理体制

鉴于当前分散型海洋管理体制下,各部门职能和职责分散、交叉或重叠,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形不成合力,使得海洋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因此,海南省不能仅依靠省海洋与渔业厅的管理,应借鉴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海洋管理经验,专门成立一个海洋事务机构委员会,主要协调与海洋有关的政策与规划,同时肩负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勘探与开发近海资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保护海洋环境等职责[6]。

(四)健全多元化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机制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对重点沿海县市在资金融通和金融机构设置方面采取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二是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三是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拓宽引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

(五)利用区位优势,与周边地区积极合作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内靠粤港澳深珠形成的华南经济圈外缘要地,外临东南亚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理中心位置,因此要进一步融入东南亚地区经济体系。一方面,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为发展海洋运输业、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海洋产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进一步融入华南经济圈和9+2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可以为海南省利用粤港澳大都市人才、金融、信息等资源提供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志荣,徐以国.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8,(6).

[2]国家海洋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公报[Z].2008年2月.

[3]王海生.利用海洋资源促进海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新教育(海南),2006,(6).

[4]朱华友.海南发展海洋产业优势、问题及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08-09-27.

篇4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当前,就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研究上,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海洋和海岸利用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其中代表性的有SorensenandMaCreary(1990)、Vallenga(1991)、Pi-do(1992)以及Chua(1993)。AdablatroVal-lenga提出了关于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模型。波兰著名海洋生态学专家斯蒂芬•伊格纳尔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对策。国内学者则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张德贤等人(2000)修正了Vallenga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是社会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可持续能力五个维度对海洋的可持续进行界定[1];金建君等(2001)根据辽宁海岸带的特点,建立一个分三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韩增林等(2003)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树状的层次结构设置[3];②评价方法与应用:现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等。如李夫星(2013)采用了德尔菲法对环渤海沿海地区津冀鲁辽四省市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4];刘明等(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5];方景清(2009)等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集成测算[6];黄萍等(2008)采用熵值法对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7];冯晓波等(2006)、邵桂兰等(2011)、何显锦等(2013)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8~10],对11个沿海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白福臣(2009)、方欣等(2012)分别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1,12];狄乾斌等(2012)基于社会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3个模块,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3]。以上研究侧重于全国、区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尚缺乏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较难获取指标样本容量和指标量化数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时,有较大主观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熵值法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且对数据序列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可能会导致权重计算结果违背实际判断。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通过集成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全面、系统地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及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逐步实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即:为了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手段,选择适当的海洋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正确保护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某时间段内,其中的任意前一时间点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后一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主观条件、内在动力,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以上主观因素。因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获得的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多个海洋系统,具体包括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海洋科技等子系统,在对其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子系统因素。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参考《2014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14~21],并根据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具体包括经济发展(A1)、社会民生(A2)、资源支撑(A3)、环境状况(A4)、科技创新(A5)5个子系统,以及14个准则层和35个指标层(见表1)。

2.2.1经济发展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本研究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四大方面来刻画海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面选取了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个指标,结构优化方面选取了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两个指标,发展质量方面选取了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经济密度两个指标,产业发展方面选取了主要海洋产业的实物量指标,包括海水产品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滨海国内旅游人数。海洋经济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推动力。

2.2.2社会民生系统反映海洋对于环渤海地区社会民生改善的贡献程度,本研究从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三方面刻画。就业拉动方面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收入分配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城乡收入比,生活质量方面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随着沿海地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就业拉动力得到增强、收入分配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海洋在改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资源支撑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本研究从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三方面刻画。空间资源方面选取了人均湿地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盐田总面积,生物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水养殖及捕捞量、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矿产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洋油气产量、海滨砂矿开采量。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作用。

2.2.4环境状况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压力,以及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各界拥有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从而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本研究从环境压力、环境治理两方面刻画。环境压力方面选取了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废水直接人海排放量,环境治理方面选取了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数。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5科技创新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等,以此服务于海洋经济更高效的发展。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本研究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两方面刻画。科技投入方面选取了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海洋科技人员数、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产出方面选取了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投入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合计占科研课题总数比重。海洋科技始终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并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方法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CISD,ComprehensiveIndexof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构建此指数来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各指标的特征,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

4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指标赋值及无量纲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及权威性,本文选取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数据构建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

4.2指标权重确定考虑到渤海海洋经济系统的多目标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23~27],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确定权重,然后运用简均法进行综合集成,权重结果见表3。由表3结果知,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态、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依次为26.1%、13.3%、27.4%、15.1%、18.1%。

4.3测算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1),以及上文确定的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计算得到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指数值(见表4),参照表1中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标准,得到渤海海洋经济整体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级(见表5)。下文从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3.1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由测算结果知,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见图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其中,2007—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效果为不可持续,2010年为弱可持续,2011年为中度可持续,2012年为强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度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趋缓。随着2009年“蓝色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2010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快速回升,2011年之后在世界经济形势衰退和国民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下,指数增速持续回落。

4.3.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子、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况、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根据5个子系统的指数值变化趋势(见图1),可知:(1)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指数值从0.13持续平稳上升至1.35,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8年的弱可持续,再由2009年的弱可持续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逐步向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型提高阶段发展,从经济规模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8787.8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7925.1亿元,且占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34.3%增长到35.8%;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质量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劳动生产率实现稳定增长;从海洋产业发展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2008年除外),科技创新子指数值先降后升,2008年为波谷点,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2008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9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再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海洋科技创新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科研投入与产出均呈增长态势,且科技产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大于海洋科技投入,且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3)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环境状态子指数值从0.08持续平稳上升至0.53,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也由2007—2009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10—2011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再过渡到2012年的中度可持续状态。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已降低至约47%,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倍,达到1.8万平方千米,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3%。尽管面临着海水环境质量恶化、风暴潮经济损失等严峻的环境压力,环渤海地区也在加快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在逐年提高,其中,2007—2012年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年均增速达24%。(4)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资源支撑子指数值从0.04持续上升至0.48,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由表3中的结果知,渤海海洋资源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力的贡献最大,所有子系统中,资源支撑权重最大,为27.4%,虽然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却不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况。其中,传统的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开发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的开发处于快速增长。渤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反映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承载力在减弱,这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海洋资源无序掠夺性的开发是分不开的。(5)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社会民生子指数值从0.06持续上升至0.32,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反映了海洋对沿海地区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等社会民生改善方面的贡献突出。其中,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涉海就业人员数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5%;环渤海地区渔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达到1.3万元,年均增速为8.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态、资源支撑、社会民生五大方面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CISD线性组合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上升至强可持续;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波折上升至强可持续;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稳步上升至中度可持续;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环境、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偏弱。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科技各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路径和政策支持的切入点:

5.1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发展是提升渤海海洋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前渤海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环渤海地区应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形成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渤海海洋创新投入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健全高等院校的海洋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5.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当前,由于近年来盲目开发和环境污染,渤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由损害为主向恢复保护为主转变,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渤海地区应建立污染防治与管理的法规体系,对渤海的综合管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有偿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渤海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海洋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使各沿海省市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成为环渤海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域环境监测网共同组成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对海洋灾害实时评估监测与灾后快速反应,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海洋灾害。

5.3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当前,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部分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从外延式开发为主向内涵式开发与恢复为主转变,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应制定统一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应与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良性循环的资源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

篇5

海洋经济研究构成应打破专业、学科的限制,冲破狭隘的海洋经济研究视野,以问题为本位,从不同学科及思维范式中汲取资源为其所用,多维度观照海洋开发与利用,再将问题一步步推进,实现知识增量。

1.1海洋经济研究自身发展需求

海洋经济研究必须打破部门经济研究范畴的局限,对凌乱分散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梳理与整序,整合管理决策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及信息资源,打通学科壁垒,在深入了解海洋实践活动和海洋生活知识的基础上,来拓展海洋经济研究视野,充实海洋经济研究智慧,形成海洋经济研究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调机制,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规模效应与社会应用贴近性,规避海洋经济研究活动的盲目性。

1.2海洋经济研究成果转化需求

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是融科技、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为一体的复杂工程。海上能源、海上运输、海洋渔业、海洋环境、海洋旅游等都是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与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管理决策部门对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认知需求越来越大,需要更多海洋经济研究成果来导引海洋经济管理与实践部门的活动。同样,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战略的实施,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对海洋经济活动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大部分海洋经济研究项目的实施,都是应不同领域与职能部门的决策支持需要而产生的,其成果质量与应用转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与实践部门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海洋经济研究的终极目标是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发展。从已有的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看,由于信息数据的缺乏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致使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较多,而定量研究的较少,高品位的成果较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较低。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价值体现在能为国家海洋投资、规划和保护等战略提供基本信息和有效指导,或为制定海洋政策提供依据,其产出过程依赖于来自人类海洋行为过程中各个方面的信息与数据。由此,将分散于不同部门与研究机构中的各种知识信息资源集成与整序,便于利用,是促成海洋经济研究的科学合理开展,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有效路径。

2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内容构建

知识资源整合就是寻求分散在各处的知识,并汇集起来,再对知识进行归纳、组合,使其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以增强知识间的融合度与利用率。要聚集分散的知识,首先必须明确其对象与特征,其次要对知识内容进行认识并分类。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是将海洋经济开发与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信息、知识及最终获得的结论或成果,按一定的框架进行重新整理,使海洋经济发展相关信息有机联合起来,促进海洋经济研究深化,引领海洋实践活动深入。

2.1积聚海洋科技发展信息

海洋经济研究是建立在海洋科技发展及人们认识的基础之上。海洋科技成果是人们探索与认识海洋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导向标,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海洋科技活动与人们开发海洋实践活动是海洋经济研究的基础。海洋科技成果是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持资料。对海洋科技知识信息的积聚,既是实现海洋开发知识再创造的支撑点,也是规避目前海洋科学成果与海洋经济研究之间的断层问题,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客观性与针对性,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回归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和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聚集海洋科技发展与研究的成果信息,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海洋科技发展的研究动向与研究成果,及时整合海洋科技成果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让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与海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提供海洋科技发展的动态信息,为海洋经济研究提供背景知识,使海洋经济研究人员及时总结海洋行为的规律,进而探究海洋经济的基本规律,找出海洋中的经济机会与经济开发的效应,促使海洋科技活动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对接,弥合海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壑。

2.2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

海洋经济研究成果的获得,是一个创新过程,是针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事物和问题,根据特定目的或方向,探索与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植根于认知者及其认知环境互动的认识实践之中的过程。在认知实践中,认知者在应用已有知识的同时,不仅创造了个人知识,还会创造集体知识[3]。有机整合海洋经济研究知识体系,并不断地判断与吸纳动态知识过程产生的价值信息,是提升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能力,激活海洋经济研究的创新动力的有力手段。集成海洋经济研究信息,一方面是立足于知识创新的需要,对国内外海洋研究动态信息与成果信息及时描述与集成,对已有成果或相关理论及海洋经济研究过程中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对海洋经济研究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阐释,以形成完整知识框架与合理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基于海洋经济研究创新需求,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以提高研究成果间的关联度,促成研究人员互动,凝聚特定学术共同体的志向,促进交流与沟通,加强目标一致的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作用[4]。

2.3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

知识总是与认知者及其认知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海洋经济发展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当下,海洋经济策略实施与海洋经济研究活动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研究已逐步从专家和学术团体自发研究阶段进入政府指导研究阶段,国家和各管理层的海洋产业政策的导向与经济研究选题的目标导向日趋一致;另一方面,海洋经济研究学术研究导向逐渐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思想的策源地,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沿海国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依据[4]。跟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信息是基于海洋经济发展环境,密切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状态,做好海洋开发、管理、决策等各层面信息的收集与归纳,其包括信息的发现、获取、组织、整合及长期保存等。同时,构建有效的信息网络,将来自政府部门或管理机构等单位提供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产业结构等各种数据或信息,全面地收集、整理、集中于统一的界面,加强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节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确保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畅通,或交叉融合,更好地推动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对海洋发展动态信息的整合,既有助于促进海洋经济研究的具体性与目标性,使研究者不断通过“感知创造”来发展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模式;也能促使海洋经济研究及时捕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思路与对策建议,增强海洋经济研究的现实贴近性、导向性。

3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分类及构建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打破时间、空间、语言、学科等因素造成的各种限制,以最适合人们认识的方式,对信息数据进行解析、整理、重组,从而把信息转化为具有一定内在体系的高级形式———知识,并在知识的基础上组建数据库。对海洋经济研究知识资源的组织重点是要解决知识及知识间的关联、描述、处理与表示等问题,进而汇集各种知识的内容,形成知识库。根据海洋经济研究知识类型与知识的使用效率,可构建以下海洋经济研究知识库,以对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知识进行序化集合,表达海洋经济研究的事实与关系,以及知识和推理规则,为用户提供有特色、专业化的知识服务系统。

3.1海洋科技成果库

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要历经科研成果与实践对接阶段、转化试验阶段、批量生产阶段和市场开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海洋科技成果的必要认识,那么成果只能处于离散的成果源状态。构建海洋科技成果库是集成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并创建海洋成果源转化为最终产品,进入产业、市场领域的描述、认知、诠释和扩散等知识体系,是实现海洋科技成果由成果源信息到生产领域,再到市场领域的知识迁移过程。其包括:①对成果转化目标,或概念产品,以及转化过程的关键问题、成果源转化为最终商品的构想等信息的描述,尤其是注重成果源提供的关于最终产品核心功能方面的知识消化,并纳入知识库;②对海洋科技成果形成最终产品的专利或专有技术的描述,即对科技成果的产业特征描述;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产品,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市场后的效应等描述;④链接科技知识、生产知识、市场知识,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由知识形态向物质形态的转变。海洋科技知识库是对海洋科技成果源到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不同知识状态的知识进行描述与整合,其功用为:①满足成果转化过程中对成果知识的认知需求,实现海洋科技成果源提供与需求过程中的知识对接;②扩大海洋科技成果源信息的影响力,将成果源知识及外部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部显性知识,促成最终产品形成;③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新技术、新产品后知识扩散与市场效应等的信息跟踪与互动等。

3.2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

决策需求与研究导向库包括两个部分信息:①是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需要,及时收集海洋开发与管理过程的前沿信息,追踪海洋经济发展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再对海洋经济发展与决策咨询信息进行整序和分析,并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判断与评估,形成系统可行的、系统的研究指南与项目导引。其涵盖各社会管理与海洋开发部门在海洋管理与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亟须解决的问题,并由此而产生的需要研究的主题、来源部门、所属领域等。这类信息整合力求更加明确海洋经济研究的导向性,统筹国内外资源,谋划和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全球创新体系,为海洋经济研究人员明确研究方向、探究新的政策思想提供合理的政策方案。②要用简短的报告或媒体评论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公之于众,为政府与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形成过程中的智力支持,或科学依据,营造一种引起决策者反应、提出建议并实践新思想的良好环境,使政府决策部门及时获得来自各研究机构的经济模型或预测结果,帮助管理决策部门及时吸取研究成果,从而启发思路,开阔视野,科学合理制定和实施海洋开发与管理策略。

3.3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

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是对海洋经济研究过程的知识整理,其包括相关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级各类课题实施与管理,如海洋经济研究团体、项目申请、在研项目进展、成果产出等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与成果知识库构建需要及时联系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收集各年度海洋经济研究的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投入、承担机构与团体、成果产出等知识信息。海洋经济研究的过程知识蕴含着海洋开发与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价值及行为模式,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隐性知识外化,便于共享。

3.4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

海洋经济研究文献知识库包括期刊、文献、图书、论文、报纸等索引。对这部分知识的整合可采用特色数据库的方式,按“题录型、文摘型与全文型”等不同形式对海洋经济研究的各种理论、知识等文献信息进行描述,并按一定的方法提供检索路径,以促进学术交流,实现学术信息的良好流通。

3.5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

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①海洋经济研究的管理知识,即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这类知识多为文本知识,需要对其题目、执行部门、主题与文本内容、分类等相关信息进行关联。②海洋经济研究相关的统计资料,即各类社会、经济与科技方面的统计材料。这类资料多为数值型资料,且来源多元,可通过网络链接的方式,实现共享,如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中的“海洋经济板块”就提供了海洋经济公报等数值型信息。

4结束语

篇6

海洋经济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所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工作,“三会”过后马上就召开这次高规格的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我相信,这次会议对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海洋是地球之母,是生命的摇篮,生命起源于海洋。没有海洋就没有我们人类,没有生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我市是海洋大市,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发展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有大亚湾这个天然的金色港湾。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海洋、爱护海洋、保护海洋,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海洋资源。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经济的世纪。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必然要不断地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资源,依靠海洋去谋取更大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海洋工作,多年来我市的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去年在全省第五次海洋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但目前全市上下对加大海洋开发力度,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很不足,海洋经济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如目前我市海洋经济规模不大、质量和效益不高,近海资源衰竭、污染严重,渔民转产转业难、增收难等等。因此对海洋的认识必须进一步深化,海洋开发和保护必须进一步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争取主动。所以我和业斌同志早就商定,要召开这次全市海洋工作会议,再一次吹响向海洋进军的号角。

*是海洋大市,拥有海岸线223.6公里,海域面积4519平方公里,分列全省第五和第六位,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40%。大小岛屿140个,大小海湾28处,其中大亚湾是广东省最深入内陆的优良海湾。全市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浮水鱼类渔场和鲷科鱼类的繁殖场所,也是南海各渔场的部分经济鱼类幼体的索饵场所。全市港口岸线近30公里,滨海旅游岸线有20多公里,渔港岸线8公里,水产养殖岸线50多公里,临海工业岸线26公里,浅海滩涂面积有近200万亩,相当于全市耕地面积的80%,可见我市的海洋资源是多么丰富!但我们现在还不是海洋经济强市,海洋经济的发展还停留在低层次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海洋渔业没有远洋捕捞,海水养殖远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水产品加工停留在原始阶段,海洋运输业规模小,港口地位离省级枢纽港差距尚远,海洋旅游业属低水平开发和运作,缺乏品牌效应。这些问题,既是我们海洋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说明我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还大有潜力可挖,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开发海洋,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扩大我市的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历来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港口就是“窗口”,出口贸易的货物运输,绝大部分是靠海运。这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既有很长的黄金海岸,又有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所以必须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抢占新世纪发展的制高点。第二,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建设成为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就是要充分发挥滨海城市的优势,舞起大亚湾这个“龙头”,把临海工业培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新的增长点。第三,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市海岸线长,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大有可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和机械制造工业和海洋旅游等二三产业,做大海水养殖业,带动水产加工业。第四,有利于协调惠东和大亚湾沿海的发展。目前,两地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惠东抓好了海洋经济就大有希望。第五,有利于加快沿海渔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我们必须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上下齐心,加大力度,推动我市海洋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二、统筹发展,突出重点,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关系到全市发展大局。当前我市发展海洋经济机遇难得,势头良好。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与协调海陆经济发展,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子,形成海陆经济双龙共舞,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当前我们要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一是海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二是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四是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五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坚持“五个结合”:一是近海捕捞和远洋捕捞、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海水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相结合;二是发展海洋渔业和发展海洋二三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相结合;三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促进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渔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结合;四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加强依法治海相结合;五是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和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涉及多个产业、多个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上下联动,抓好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市及沿海县(区)要抓紧成立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做好海洋经济工作的规划、领导、协调和服务,尽快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的海洋经济发展新规划。

当前,我市海洋工作要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四篇文章。

一是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广大渔民赖以生存的主产业,直接影响到沿海数万渔业人口能否脱贫、能否增收致富,直接影响到沿海县(区)乃至全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发展海洋渔业要注重产业化。我们的海洋渔业有一定特色,但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产业化可以让更多经营者和渔民从产业链条上获取更多的利益。海洋渔业的产业化必将带动旅游、度假、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渔民乃至近海居民的就业门路和收入渠道。同时,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我市沿海有渔业人口三万多人,随着海洋捕捞资源的日益衰退,大批渔民需要转产转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渔民将面临严峻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发展好了海洋渔业,解决了产业化问题,就是解决了这部分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这是民生民本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各有关部门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

二是大力发展临海工业。要以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为龙头,吸引更多的重化工业项目来我市沿海落户。目前,大亚湾石化工业区的建设和招商引资进展顺利,惠东稔平半岛也逐渐热起来了。只要我们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可持续利用,大亚湾临海工业带将是我市海洋经济的最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要加快港区、铁路等陆上交通运输网络的配套建设,完善港口功能,把*港建成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港口、综合性枢纽港、重要出海口、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既成为我市临港工业的依托,又能承接周边港口的货物流通转移。

四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大亚湾风平浪静,海滩沙质优良,岛屿众多,有“海上小桂林”之称。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策划开展海滩游、出海游、上岛游、海钓游和出海捕鱼游等众多旅游项目。惠东港口还有亚洲大陆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要加强规划与管理,力争尽快形成我市旅游拳头品牌。

我市的海洋资源是丰富的,但也是有限的。海岛、岸线、海域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做到科学、有序。在保证龙头大项目顺利进展的前提下,兼顾中、小项目的发展空间。目前,陆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近海的污染比较严重。今后几年,随着众多项目的开工投产,大亚湾海洋资源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污水处理、污染治理绝对不能滞后,不能松懈。我们大力推进碧海行动计划,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碧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大亚湾。渔政监督、海洋监察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海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为海洋经济的加快发展保驾护航。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开创海洋与渔业工作新局面

篇7

科技服务拉动力

在宁波和丰创意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新办公楼里,东方船舶设计公司的70多名设计人员正埋首案头。经过10多年发展,“东方船舶”设计的船舶运力已达6万吨,成为目前浙江省内最有实力的甲级船舶设计单位之一。像东方船舶一样,宁波江东区众多的海洋科技服务企业已率先出港,抢占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比如地处宁波城市向东发展前沿的江东区,既无岸线资源,又未直接临港靠海,其如何发展海洋经济?“根据《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市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将达70%。江东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重点支撑和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江东区委书记胡军说。

一方面,江东区通过着力完善物流服务、强化贸易平台打造等举措,大力发展以金融、科技为依托的大宗商品交易和物流平台。目前,在江东,从事大宗商品(物资)批发贸易为主的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并以每年超过100家的速度在增长。另一方面,江东通过依托宁波电子口岸、第四方物流平台,还着力打造信息共享的海洋经济“数字港”。

此外,江东区还率先推进涉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推进临港物流产业、港航信息服务产业和蓝海工业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目前,这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与宁波大学联合运作。

对此,胡军表示,“从国际经验看,海洋科技是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同过产业自身的发展对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凸显。”

而在鄞州滨海区域,一座占地约150平方公里科技城的崛起则把宁波海洋科技服务产业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据介绍,这里将以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教育培训、现代海洋产业为三大支柱,重点依托鄞州滨海创业中心,建立军民结合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建设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在甬科研基地,建设海洋高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海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宁波大学海洋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中心海洋生物分中心”已经在这里落户。而按规划,到2020年宁波现代海洋科技城将基本建成,届时,这里的总体经济规模(GDP)将达400亿元以上。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基地

与宁波一衣带水的舟山市,则把海洋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向前推进。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将打造国内第一个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5月,《舟山市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规划》正式出台。

报告首次明确了海洋信息产业的概念,指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一种融合产业,即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形成的融合产业,是信息技术在海洋相关产业应用的产物。包括用于开发、利用和监测海洋、海岛、港口等资源的电子产品,以及用于提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电子产品。未来,舟山海洋信息产业布局将从船舶电子、海洋软件和信息服务、临港电子产品出口加工、节能与新能源电子、前沿技术研发和产业化5大类入手。而这与目前舟山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则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记者了解到,舟山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车船仪器仪表、微特电机、海洋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电子元件、应用电子为主的海洋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体系。 目前舟山市有关扶持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也正在制定中,将涉及具体招商引资和鼓励创新等优惠政策。

篇8

1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有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福建拥有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6个沿海设区市,可利用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但福建当前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大部分还停留在基础渔业,即以基本的捕鱼业与养殖业为主。但即使是如此,渔业仍然占据了福建第一产业总产出中的很大比重,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2012年渔业产出在福建第一产业总产出中所占据的比重仅次于为主的农业,为31%。福建依仗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小视的渔业产出,但福建的海洋资源丰厚博大,可利用的不仅仅是渔业捕捞和渔业养殖。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合理利用与开发海洋的更多有利资源,毋庸置疑可以大大增加福建的海洋产出。

2)海洋科研与产业发展未能有效结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程度偏低。福建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及多家科研机构,有较好的科研能力,近几年对于海洋科技创新也有不少科研成果,但是当前海洋科研成果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本身或试验阶段。只有科研而没有进行相应的产业发展,那么科研投入的经费就不能得到回收,科研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及时地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并进行产业化发展才能物尽其用,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

3)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福建濒海,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多发,做好防灾减灾能够延长海洋设施的使用年限,为各种海洋作业提供便利。另外,海洋生态保护也十分重要,数据表明:2012年福建省海洋环境状况喜忧参半,福建省拥有37个重点入海排污口,其中10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满足所在功能区水质要求,27个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功能区要求。海洋生态环境关系到海洋渔业的发展,福建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4)海洋人才队伍难以满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缺乏是福建向技术创新发展的一大阻力,没有优秀的人才,再好的资源也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是福建省当前至关重要的任务。

2科技创新之于福建海洋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为开发更多海洋资源,从而促进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1)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俗地说,科技创新是一种经济技术活动的过程,该过程集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为一体。经济增长则是指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共同发展。经济增长体现在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右移,从而达到更高的实际产量点。如图2所示中,S1与D1分别为初始的供给与需求曲线,在这一供给和需求水平下,它们达到的实际产量为B1;当市场受到刺激,供给和需求各自得到了增长,新的供给和需求曲线S2与D2相交,达到了更高的实际产量B2,B1向B2的飞跃,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从理论上来看,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资本的有机构成,降低供给者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个方面,科技创新使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供给和需求。没有科技创新的投资只是暂时的供给增加,并没有真正地增加社会需求,最终会导致社会需求的饱和,实际需求回归初始点,因此并没有完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最终目的。综上所述即为证明,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发展。

2)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与指示。我国近几年对科技创新十分重视,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早在2009年5月,总理在福建考察时就做出指示,“要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行程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蓝色产业带”。2010年2月,总书记在视察福建时也作出指示,“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福建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的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与科技创新相关部分有:到2013年,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保持居全国前列;到2015年,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国“科技兴海”的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成以产品高端、技术高端为主要特征,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3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优势与劣势

3.1福建省施行海洋科技创新有着诸多的优越性

1)福建省的海洋资源极其丰富,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试验原料和试验场地,可供进行海洋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更为广阔。

2)福建省隶属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不论是实验项目安排还是政府资金投入上,相较于其他地区都有明显的优势。此外,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和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能够为福建提供大量的产业发展机会。

3)闽台合作持续拓展。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内地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地缘相亲,两岸在经济方面交流紧密,福建省在获取台资注入和台湾先进技术引入方面都较其他省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东南沿海人口密集,高等院校遍布,拥有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且福建省山清水秀,适宜居住,能够吸引更能多高新技术人才落户。

3.2存在的劣势

1)因为紧张的缘故,福建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较之其他几个沿海省份发展相对滞后,各方面的水平都会稍显落后,所以实现海洋科技创新的困难相对会更大一些。

2)正因为福建省发展滞后,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迅速且前景可观,那么在市场的自由调控下,南北两个“三角”就比福建更容易吸引资源和要素投入,甚至把福建省本就稀少的资源和要素拉走,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政府的政策及投入收效还是甚微。

4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科技创新的方向与实例

福建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有优势也有劣势,但即便困难重重,为了福建的海洋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目前福建的海洋科技创新可以有如下诸多方向,其中的许多方向已经开始进行且收效良好。

1)海洋生物医药业。福建拥有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生物和医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具备这方面的高新技术人才。目前已研发出许多极具前景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如“蓝湾”硫酸氨葡萄糖、富含DHA的微藻油脂等。当前福建已经拥有25家海洋生物高新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如润科、华宝等。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是指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并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设备的生产制造。福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可以从制造各种用途的船只、铺管、钻井、起重、系泊等配套设备入手,首先以达到国际主要船级社认可的标准为初步目标,以在行业中领军为终极目标。当前福建有外商独资企业豪氏威马领军海洋工程装备业。

3)邮轮游艇业。近年来,福建省邮轮游艇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游艇出口额占全国总量的54%,且厦门是国内第二家游艇帆船产业发展试验基地。当前福建须进一步继续发展邮轮游艇业,使福建在该行业做大做强。目前福建厦门成为我国沿海邮轮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城市之一,拥有中国最大、能接待14万吨的豪华邮轮码头,目前正在推动涵盖国际邮轮中心、顶级写字楼等多种物业形态的“国际邮轮城”建设。

4)海水综合利用业。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占据,挖掘海水的多方面用途可以为人类创造不可估量的财富。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和脱硫都已经是当前福建的研究方向且小有成就。福建承担的“电膜法苦咸水脱盐净化集成技术”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5)海洋可再生能源业。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大问题,海洋风力发电、潮汐能等都是可利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且发展好海洋可再生能源能够缓解面临的能源危机。当前,福建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以海洋风力发电为主,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73万kW,已形成以福清、平潭、漳浦、诏安、东山为主要阵地,以大唐风力发电场、东山澳仔山风力发电场为龙头企业的风力能源产业,总投资400多亿元、装机200万kW级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宁德示范工程。福鼎八尺门3.6万kW潮汐能项目等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篇9

相关概念、评价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1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环境

海洋资源是蕴藏在海洋,能够作为空间、物质、能量被直接、间接利用的总和,分为海洋生物资源、化学资源、矿产资源、能量资源及空间资源。而海洋环境,在广义上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源,可理解为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狭义海洋资源、广义海洋环境两部分共同组成了海洋资源环境,其中狭义海洋资源包括①海域资源,即承载着各种海洋经济活动海洋空间资源,②海洋生物资源,即全部海洋生物,③海洋矿产资源,如海底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及金属结核等;而广义海洋环境包括①海洋水质环境是海洋自身具备的一定自净能力所能达到的一种水质状态,②海洋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质等与岸线、岛屿、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海洋环境是海洋资源的一种抽象形式,如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海洋自然环境在游客可以远观或游憩时便成为海洋旅游资源。

2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模型

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目的在于了解某地的海洋资源环境基础对当地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状况,进而指导当地海洋产业选择与空间组织优化,实现海洋经济良性循环。由于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涉及指标众多,在评价时要注意:①如何确定科学的指标权重以解决各具体指标影响评价总目标的重要性程度差异,②如何将属性、统计标准各异的指标转化为可比的、可综合计算的评价值,③选用何种综合测度方法能科学衡量区域海洋资源环境禀赋及区际差异。由此构建了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度量方法、评价指标体系集成测度方法组成的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模型。

2.1指标遴选与指标体系构建

评价指标的遴选,既受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的制约,又受评价操作主体的知识程度、经验水平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指标体系遴选基本原则、海洋资源环境的构成要素特性,构建了以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为目标层、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准则层、18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表1)。其中指标层C1-C7、C10-C12代表区域海洋资源的岸线与港口、岛屿、海岸带、海水养殖与海洋能源等资源,C8、C9用以刻画沿海城市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态;C13-C18用以刻画区域海洋水质的背景值、排放值和人类处理状态。表1中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这可避免损失各指标的重要性、属性差异及可靠程度。

2.2综合测度方法的选取

基于对常用综合测评方法优缺点比较,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分法。即首先将C1-C18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得分值代入加权求和计算数学模型:式中:C为区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综合评价结果,Bi为准则层标准化后的数值,Wi为权重值;Cj为指标层标准化后的数值,Wij为相应权重。

3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文中数据源自《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浙江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浙江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1》、《浙江省统计年鉴2011》以及浙江沿海各市海洋与渔业局网站的相关资料数据,并筛选整理。由于浙江沿海各市未建立系统海洋数据库,各市海洋资源环境数据统计口径不一、不齐,导致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部分指标缺失某些沿海城市的相关数据。鉴于缺失部分为效益型指标,因此,可令缺失数据为0,标准化结果也为0,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一般性。

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

1综合评价结果

利用前述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评价模型,代入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七市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得到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综合评价(表2):一是浙江省的海洋资源环境优势主要分布在舟山、宁波、温州、台州这四大沿海城市,嘉兴也有一定的海洋资源环境优势,而杭州、绍兴的海洋资源环境基础则相对较差;二是表2中海洋资源得分排名结果,与综合得分排名基本一致;而海洋环境得分排名结果,与综合得分排名出入较大,海洋资源优势城市得分相对较低,海洋资源劣势城市得分相对较高;三是整体而言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的丰度与质量,处在以宁波舟山为显著优势区域,温州、台州处于第二梯队,嘉兴、杭州、绍兴处于第三梯队,呈现浙江省沿海中部、南部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优势度明显,具有较高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

2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空间分异

2.1浙江沿海各市海洋资源基础差异

(1)地理位置:舟山、宁波、温州、台州、嘉兴属于滨海城市,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大的海岸带陆地面积、管辖海域和优良的海港等。其中,舟山为岛屿城市,海岸线最长;但就大陆海岸线而言,宁波最长;潮间带土地资源以宁波、台州和温州最为丰富。而杭州、绍兴无直接临海地带,其濒临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口,间接沟通海洋,无海岸线、管辖海域、海港等,但属于沿海城市,拥有一定的海岸带陆地面积。

(2)渔港养殖区资源:杭州、绍兴既无渔港资源,也无养殖区资源。嘉兴虽无渔港资源,但有海盐歌山养殖区,适宜滩涂养殖。国家级渔港主要分布在舟山、台州、温州和宁波,其中国家一级渔港舟山10个、台州5个、温州4个、宁波3个;养殖区也主要分布于上述4个城市,台州5个,舟山、温州分别4个,宁波3个,其中,宁波只适宜滩涂、浅海养殖,而台州、舟山、温州还有网箱养殖。

(3)港口资源:杭州、绍兴没有海港,杭州港和绍兴港都属于内河港口。舟山、宁波、嘉兴、温州海港资源优良,多深水良港,尤以舟山、宁波为优。宁波-舟山港作为长三角仅次于上海港的综合大港和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以水水中转为特色;嘉兴港主要服务地域为杭嘉湖地区,是杭州湾北岸与太平洋沟通的唯一通道,对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起有力支撑作用;温州港连通了浙西南、闽北、皖南、赣东,居于我国承北起南的海运心脏地位,兼具远洋运输的优越地理区位。

(4)盐田资源:浙江沿海各市中,只有舟山、宁波和台州有规模较大的盐田区,如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宁波象山港北部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

(5)海洋能资源:浙江潮汐能主要分布在宁波和台州。已开发潮汐发电的有温岭江厦、玉环海山,可开发潮汐发电的如象山南田岛、三门湾。潮流能则集中分布在舟山,其岱山县龟山水道潮流能区在建潮流能实验电站。海风能资源区则包括舟山海上海岛风能区、宁波沿海海岛风能区、温州台州海岛风能区。

(6)海洋旅游资源:舟山、宁波、温州和台州海洋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居浙江沿海各市前列。其中,较为著名有宁波的杭州湾、象山港,舟山的普陀山、嵊泗列岛,台州的大陈岛森林公园、大鹿岛及三门湾,温州的南北麂岛、洞头列岛及乐清湾等。此外,杭州的钱塘江观潮旅游也极富盛名。

2.2浙江沿海各市海洋环境基础空间分异

如图1所示2010年东海区环境质量显示出:浙江沿海各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海洋环境问题,尤其是社会经济发达的杭州湾、各沿海城市港口地区。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的宁波、温州、台州,由于粗放地发展海洋经济,导致其附近海域海洋环境严重恶化;杭州虽不直接濒临海洋,但由于其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通过杭州湾、钱塘江间接导致连通海域海洋环境恶化严重。而舟山、嘉兴、绍兴,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滞后,对其海域环境破坏作用相对较小。

3浙江省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与海洋经济关联度

受数据限制,分析浙江沿海市域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与海洋经济关联度时,暂不考虑杭州、绍兴两市。将宁波、舟山、嘉兴、温州、台州市域海洋经济总产值标准化后与表2的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得分利用SPSS19.0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海经-海洋资源环境=0.9103、R海经-海洋资源=0.9001、R海经-海洋环境=-0.6045,可见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与海洋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即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越好,海洋经济越发达,这也初步显示出浙江海洋经济对于海洋科技的依赖度较低;然海洋环境则与海洋经济呈负相关,这表明浙江海洋经济增长同时,无疑加重了海域环境污染。

海洋资源环境约束与浙江沿海市域海洋产业优化对策

浙江海洋经济正处起步发展阶段,要实现持续良性发展,需统筹考虑沿海市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优势与海洋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域海洋经济。因此,凾待从海洋资源环境约束探索性提出浙江沿海各市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及布局优化策略。

1宁波、舟山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策略

地处浙东北的宁波、舟山,海洋资源环境基础为浙江最优,又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应依托优势,发挥宁波—舟山港口的规模效应,实现宁波、舟山两市的海洋产业的岛陆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发展。(1)宁波海洋经济位居浙江之首,然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海洋资源环境基础开发利用的潜力,应大力发展以港口航运为核心的现代海洋服务业、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海洋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舟山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虽位列浙江第一,但海洋经济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应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基础设施,吸引外界资金、技术、人才,以其特殊的海岛资源环境优势,大力推进港口大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海上花园名城。

2温州、台州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策略

地处浙东南的温州、台州,与台湾经济区隔海相望,其海洋资源环境基础虽次于舟山、宁波,但仍可打造成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南翼核心区,且应主攻滨海新城、沿海民营海洋产业集聚区。(1)温州应加强政策扶植并积极加以引导民营资本注入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海洋科技力量,推进“一港三城”建设,加大港口物流业、现代海洋渔业等,着力发展海水利用、海风发电产业等。(2)台州渔业资源居浙江首位,但过度开发造成严重衰退,应实行海洋循环经济模式,对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各种海洋资源集约利用。此外,应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推进水产品加工业、现代远洋渔业、船舶修造业等优势产业发展。

3嘉兴、杭州、绍兴海洋产业发展优化策略

篇10

关键词 海洋大学 蓝色课程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0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 Curriculum System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mic Management in Ocean University

SUN Jianfu, SUN Peili, ZENG Ya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curriculum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a characteristic ocean university. The principle is to emphasize blue,science,innovation,adapt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training target, teaching staff, sharing resource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curriculum provision,and so on.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system,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Ocean university; blu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0 引言

从中国考试网上查询,我国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69所。各校在培养目标、基本培养规格、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等方面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别。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方面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制定学习海洋科学与渔业科学的培养方案,需要有蓝色课程和蓝色课程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谓蓝色课程,即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课程。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需要,是凝炼专业特色,打造精品专业的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综合素质全面专业人才的需要。

1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内涵

在自然界中,人们会感受各种颜色。蓝色,海的颜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给课程赋予色彩,需要依据和判别。蓝色课程的界定,一定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等几方面考虑。一定突出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特点。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即所有蓝色课程的集合,并以类别和层次区分和联系,使其形成整体,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产生协同效应。现行的培养计划,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即通识教育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层次。三个层次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共同构建农林济经管理专业蓝色特色。

蓝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决定的。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蓝色课程群,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特色突出,定位准确,实现专业建设错位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发展、竞争压力决定的。增加蓝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诸多环节实施,体现,增强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蓝色课程体系调整,是就业需求、服务面向决定的。通过蓝色课程群调整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使之明确专业方向,就业目标,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

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衔接好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蓝色原则

蓝色原则是蓝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海洋大学设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海洋与渔业经济管理培养专业人才需要体现涉海、涉水、涉渔、涉农的专业特色。因此,在培养方案中,一定要设置与其他大学相区别的蓝色课程及蓝色课程群,支撑海洋科学和雨夜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2.2 科学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行业背景和内在规律,是一门科学。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本身,既要考量海洋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又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培养应适应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所以,设置必须科学。

2.3 创新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现成的东西拿来就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之路,以前瞻眼光,瞄准未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优势,使特色专业前景明朗,充满活力。

2.4 适应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但再好的课程体系也要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适应学校发展的定位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适应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提升。

2.5 协调性原则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首先要与国家及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要求相协调,其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相协调,再次是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优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协调,最后是与学院的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相协调。

3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培养目标问题

解读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是围绕海洋、渔业、食品三大产业,培养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如何做到蓝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既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又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特色突出,专业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

3.2 师资队伍问题

海洋大学的师资队伍肩负着为我国培养海洋、渔业专业人才和技术实用人才的重任。在所有学科和专业中,均设置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承担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人数少,年龄偏大,教学任务较重,亟需调整师资结构,引进和培养海洋科学、渔业科学教师。

3.3 资源共享问题

海洋科学的迅速崛起,对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海洋大学的教育资源则明显身单力薄。图书馆、科研成果、期刊、网络等资源共享问题直接影响到蓝色课程体系建设。试想海洋大学建设一个系统、全面、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实现各海洋大学间的教育资源共享,而且利于蓝色课程体系建设。

3.4 教材建设问题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需要蓝色教材。就目前而言,蓝色教材是缺乏的,加强蓝色教材选用及编写工作乃当前要务。首选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编写具有海洋和渔业特色的蓝色教材,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教材,支撑蓝色课程体系。

3.5 课程设置问题

构建蓝色课程体系,是从课程设置开始的。这些课程包括通识课(含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公共集中实践)、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集中实践四大模块,既有蓝色课程,又有非蓝色课程。如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设置蓝色课程,并处理好蓝色课程之间及与非蓝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较难的。

4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

4.1 蓝色课程设置

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依据专业定位,突出特色,完善培养模式。在蓝色课程群设置上,既要科学合理,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有符合行业经济发展规律。蓝色课程的内容相互独立,但相互衔接合理,优势互补,益于本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设置的蓝色课程有: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村社会学、渔业政策学、渔政学、渔业法与海洋法、水产品营销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海洋经济学、渔村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蓝色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占整个培养计划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数的15%~20%。

4.2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体系的定义,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我们设置了三个层次的蓝色课程系统。第一系统,为通识教育课程系统:包括水产专业外语、渔业概论、渔业法与海洋法、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学课程;第二系统,为专业基础课系统:包括渔政学、农村经济学、水产市场调查、渔业经济学综合实习、渔村渔业调查、环境与资源经济学课程;第三系统,为专业课系统:渔业经济学、渔业技术经济学、水产品营销学、海洋经济学、渔业管理学等课程。

三个系统的蓝色课程之间相互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和递进关系,共同构建蓝色课程体系。

4.3 蓝色课程体系应用

构建的蓝色课程体系已经纳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开始实施应用。从应用的实际效果看,明确了专业对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蓝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凸显差别优势。

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培养蓝色人才,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完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总结实施应用效果,有必要对蓝色课程群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蓝色课程的课程内容进行增补和删减论证听证,使之更加符合我国海洋经济、渔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增设蓝色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增加蓝色实践环节,补强蓝色课程体系。

5 结语

蓝色课程体系构建,是继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涉农、涉渔、涉海特色,密切为区域经济、行业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蓝色课程体系建设,突出专业特色,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增强本专业在全国同行中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