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的特色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专业的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专业同质化情况十分严重且比较普遍,表现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似、教学方法相似、实践教学条件和组织相似等,会计电算化专业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和挖掘特色,更好地服务于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经济;特色会计专业;必要性
一、高职会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专业同质化比较严重,没有专业特色。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同质化,没有自己的特色,各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条件和组织方面都非常相似。会计电算化专业也是这样。这不仅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不利,在教学资源方面,同样也是一种浪费,没有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极不利于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设与长远发展,更无特色可言。真正的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
(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脱离实际的发展背景。一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同样也会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比如:院校所处区域的环境、以及区域内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等的大力支持等。目前很多院校的专业建设只从自身因素考虑,却忽视了外力因素。如果会计电算化专业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行业或者企业当帮手,不仅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校的基地建设、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等,为专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专业课的编排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是,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理解能力略差;与中职院校的学生相比,动手能力较低。所以在专业课的设置与编排方面,既不能用本科版的压缩,也不能用中职版的升级。否则就会出现人才培养上鲜有特色和比较优势欠缺的“夹生饭”现象。这就要求从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设置出一套合理的课程编排。
(四)在实践教学和会计工作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从就业市场信息反馈,企业和其他雇主在招聘人员的认为,大部分毕业生都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技能、财务管理技能、计算机技能等专业技能,并能在最短时间内胜任会计。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主观重视不够,或由于客观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实践中对学校自身的特点、组织和实施的实践性课程,往往来自于用人单位的需要,节省了很大的差距。另外,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和培养环境严重脱节,企业文化氛围、培训材料、会计凭证等业务的实际原料和差异性差,培训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且,对于会计专业培训课程和安排的定岗实习,很多企业的参与性都不高,因此,校企合作难以开展,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培训课程也无法落实,特色专业的建设更加难以实现。
二、建设特色高职会计专业的对策
(一)树立创新理念,强化特色专业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个传统优势专业,一直被列入国家的专业目录,存在时间相对较长。为了促进会计专业的长久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延续此专业的传统优势,同时也要不断开拓创新,一切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促进会计行业长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特色专业建设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创新理念,把改革与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尽快完成特色专业的建设。
(二)根据陕西地方经济的特点和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不断完善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围绕会计专业建设这一主题,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市场需求的研究,如发放问卷调查了解雇主的需求,进入人才市场脉搏专业发展趋势,访问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等高职院校获得建设经验,邀请各单位或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建设研讨会或研讨会,以找到建设方案,为提高特色专业建设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三)结合不同区域的地方经济情况及企业发展情况来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国教育部对特色专业建设提出过明确意见:将社会需求作为设置学科专业的向导,结合行业需求情况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要求会计专业建设需结合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议以服务为基础并将发展区域经济作为基本出发点,来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另外,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务必加强与市场经济中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只有得到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效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重视人才基础知识塑造,方能有效提高其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严格执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顶层设计与系统集成相结合来优化培训方案,实施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训练课的课程体系。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特色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不仅要加强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其实践教学能力。一般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者从其他高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他们一般理论知识相当丰富,但是由于未参加过实践培训或者实际操作机会较少,因此实际动手能力较差。所以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要重点加强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一是可以特聘一些企业中优秀的骨干人员和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一线岗位人员作为特聘教师;二是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中进行学习和教学,增强其实践能力;三是极推行教师下企业锻炼和顶岗实训制度,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进修、考证、考研、参与竞赛、校企交流、国内培训、出国考察等多种形式提升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塑造“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能够为国家和企业作出贡献的专业性、高能力人才。随着高校对学生的扩招,会计专业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也就预示着学生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竞争会越来越强。所以如何让毕业生在如此大的竞争市场中占有优势是最值得研究的。现在很多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采取大规模培养,统一规划,缺乏针对性,这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上,不要一味讲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和交流,根据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问一下其他学生的看法,激发学生广泛的思维能力,然后根据各种情况,进行解答。
(六)突出重点,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加强技能;教学条件的保障;实践训练课的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材料;生产、学习和合作办学。这就意味着,建设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内容都必须经过周密的规划、周密的组织和实施,确保整个质量体系的建设。当然,综合规划和建设并不意味着上述诸多的详尽、平衡性,应该是站在全球高度,寻求盈亏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谷宝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28
[2]楼林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15
[3]肖龙阶.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文教资料,2007,10,25
篇2
关键词:五年制 会计专业 特色 构建
经过多年的发展,五年制会计专业已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培养了大批符合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力充分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自己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独特的地位,然而五年制高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不足、附加值不高、受短期利益驱动明显,一些学校规模快速扩大,专业设置过多,课程开设过全,造成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不匹配等问题,盲目的规模扩张导致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忽视或弱化了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建设,严重影响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由于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会计理论学术型人才;其所在地方经济的差异性;社会需求的多变性等,都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即特色。如果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不找准自己的“独特性”定位,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接纳,其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为此,以特色立校,这既是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应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性,即以培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一些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它区别于以培养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为目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学制较短、技能训练系统化相对较弱的三年制高专。因此,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特色,应以培养会计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符合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理论知识够用、职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的要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定位,即走特色化道路,尽管五年制高职教育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它们的发展也就不尽相同,也应形成不同的地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特色,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
1 人才培养体现职业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要满足就业需要,就应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相适应,还要面对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群集及其外延和内涵变化,调整相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的教学方法,把专业知识教学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来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突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的职业性优势,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环境、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熏陶、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诚信理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品质、创新精神,这可直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设置是教育体系中对市场供需依赖程度最高的教育类别,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发展,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服务开设,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将行业的有关专业需求发展为重点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为此,专业课程开设要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为依据,经过科学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企业、行业的专家论证,设置符合本区域或本地区实际需要五年制会计专业课程,及时调整那些实用型较差的课程,敏锐地洞察人才市场供应的空白点,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五年制高职校应建立动态、开放式的专业管理体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随时跟踪、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追踪会计专业新技术的走势,抓住会计行业发展态势及职位供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篇3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 现状及成效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37-02
1 县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1.1 粮食生产稳步推进
通过全面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高产创建、间套种、粮食覆膜种植等重点科技增粮措施实施力度,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技术等推广覆盖范围,带动了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全县粮食安全得以保障。2014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79.54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53.6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67.45%),比2010年增长4.25万亩,增8.6%。粮食总产量达到11.73万吨,同比增长5%以上(增速居全市第一),比“十一五”末增长2.74万吨、增30.5%。全县粮食总产年均保持5%以上的增长速度。
1.2 特色产业培植成效明显
1.2.1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4年全县蔬菜种植4.84万亩、产量7.02万吨,产值23166万元,产值增长20.5%。其中以无筋豆、冬辣椒为主的订单型冬早蔬菜发展尤为迅速,已成为河谷坝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2014年冬早蔬菜种植1.46万亩、产量3.15万吨、产值10150万元,面积、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8.96%、19.8%、26.8%。
1.2.2特色畜禽产业发展持续加快
全县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14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7.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51%。以“云南六大名鸡”之一的“镇沅瓢鸡”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瓢鸡原种保种场1个、初级保种场1个、乡(镇)育雏孵化场2个、保种示范户200户,种用瓢鸡饲养规模达4万羽以上,瓢鸡保种扩繁初具规模。2014年全县瓢鸡存栏30.05万羽,实现产值2745万元,为瓢鸡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1.2.3优质粮油产业培植取得突破
按照普洱市“3个10万亩”优质稻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布局,由金穗粮油加工公司牵头,2014年在勐大镇建设“软香谷”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1151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1100亩,建成优质米、菜籽油2条加工生产线,收购加工稻谷630吨、油菜籽200余吨,综合产值1096万元。有力带动了镇沅本土优质粮油产业迈向产、供、销一体化。
1.2.4加快高端水果产业引入发展
以富农公司(富农果蔬庄园)牵头,筹资引入红阳猕猴桃、蓝莓试验示范种植25亩,待果品品质检测、有机认证达标后,计划2016年开始扩大带动发展,初步规划发展1万亩,积极打造地方特色高端果品产业。
1.2.5积极探索淡水渔业提质增效
着力打造镇沅渔业“生态”、“特色”两大名片,引进今晨山水产科技公司、福建个体老板等,在九甲镇、古城镇发展以虹鳟鱼、台湾金鳅等为主的优质、高效渔业示范养殖,建成示范养殖基地53亩,积极带动县域淡水渔业加快发展。
1.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通过整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和“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全县农业基础设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2014年,各部门争取投入中低产田地改造资金2381.54万元,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07万亩,完成市、县级计划任务的138%。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3.23亿元,修复水毁工程969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0万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
1.4 农机化装备水平持续提升
至2014年末,全县农业机械保有量54753台(套),同比增长7.56 %;机耕机耙面积17.808万亩,同比增长6%;机收面积8634.6亩,同比增长7.85%。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8.89万千瓦,同比增6.35%,比“十一五”末增长51.2%。农机化水平达44.6%,比“十一五”末增长5.6个百分点。
1.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果突出
2014年末全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06个,同比增31.2%,合作社数量比“十一五”末增长了5.8倍。同时不断规范合作社运行管理,提升发展经营能力,完成认定县级示范社18家、市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6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富农果蔬、金玉农业、炳朗农业等庄园有序推进。培育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1.6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2014年县级共投入产业研究与开发科技经费950万元,同比增长9.2%。截止2014年末,全县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优质种业基地3个、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个、科技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个。
1.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认真落实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宣传,强化农资市场源头监管,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生产销售及使用国家禁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鱼用及兽用饲料非法添加药物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等,加大市场“三品一标”用标检查等。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三品一标”认证及蔬菜农残快速检测、抽测工作,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
2 存在问题
2.1 农业产业小、散、弱、单现状一直存在
县域农业产业以传统原料型生产居多,且种类繁多、分布较散,产业分布互相交织,相互间发展及竞争激烈,争地、争劳力等矛盾突出,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户自主发展产业现象较为普遍,且较热衷于“短、平、快”产业,缺乏长远考虑,各级部门在“规划发展一盘棋”上统一较为困难。农民思想认识提高缓慢,小农意识强,固守传统产业发展观念,不敢放手投入“效益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差距甚远。
2.2 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尚处于弱势
县域涉农产业大多仍以传统的生产原料种植型、初加工型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及配套产业支撑,现有农副农产品加工业不强、农业产业链不长,农特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迟缓。现有产业和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缺少自主品牌,生产设备落后,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市场竞争力不强。
2.3 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的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辟,对现有农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机制却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同步推进困难较大。很多适宜产业区仍然缺乏灌溉、交通及保护设施、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和资金的有效支持,农业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及抗灾抗风险能力偏弱,如近年来咖啡、渔业、蔬菜等经常遭受旱灾、低温冷害等影响。
2.4 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投入乏力
县内存在和发展的产业类型众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主导优势产业特点难以显现,加之因县级财力困难,各产业在农业产业扶持发展方面获得的投入极为有限,除能够保证少数支柱产业及骨干产业培育过程中得到部分资金及项目支持外,其他产业投入上很难面面俱到,多数要依靠企业、合作社或农户等经营主体自身投入来维持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农户投入的主动性,产业推进难度较大。
2.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质量不佳
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总体仍然偏少、组成形式单一(多以大户、合作社为主,缺乏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经纪人组织等其他结构形式),同时单个实力不强,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土地经营零碎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制约了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2.6 粮食生产结构矛盾开始显现
根据对连续几年农情统计数据研究分析,因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增多、旱灾频发及种植习惯改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中:出现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玉米等旱作种植面积则迅速增加的趋势,这就说明了全县粮食生产总量构成中,饲用粮比重正在进一步加大,口粮比重正在减少。
2.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重道远
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社会群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更好重视和持续加强。就镇沅情况而言,虽然农业综合执法、农资市场源头监管、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不断推进,但也一直存在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机构、设备不足)、农民生态农业发展意识不足(如所谓的“玉米免耕免锄技术”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大量使用不可降解地膜等情况)、各部门联动监管不够、地方管理制度及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滞后等问题,都影响到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的更好提升。
3 对策
3.1 抓好重点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当前烤烟、林产、畜牧、矿业四大支株产业优势,在稳控发展,提升规模基础上,继续在优质、高效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上狠下功夫,积极提升产品商品化率及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发展。通过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和带动引领,实现其他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 促进生态果蔬产业加快发展
充分发挥富农公司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与农户合作发展机制,认准有机生态方向,加大冬早蔬菜、生态水果、林下有机蔬菜、食用菌(含野生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开发和精深加工,找准市场定位,争创有机品牌,继续开拓产品外销市场,全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3 推动畜禽产业精深加工
继续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做好技术服务和指导,在确保畜禽养殖存栏率的基础上,下决心走精深加工道路。特别抓好“镇沅瓢鸡”这个条件相对成熟、市场相对看好的特色优势产业,尽快建成瓢鸡屠宰加工厂、专用饲料加工厂和产品研发中心,实现瓢鸡销一体化,让瓢鸡从“活禽”走上“制品”。
3.4 提升茶叶产业名优声远
坚持“绿色、生态、有机”的道路,持续营造“世界茶王”影响力,叫响镇沅优质名茶,实施“抱团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现代茶叶经营主体在茶产业发展上的作用,培植茶业龙头企业,争取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转变我县茶农、茶企做茶理念,提高镇沅茶叶名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3.5 扩大优质粮油产业发展
以金穗公司为带动,加大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增加加工原料供给量,扩大加工量,积极拓展县内外粮油产品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通过优质粮油产业带动,加快引导粮油产业户从兼职粮农向专职粮农转变,在实现传统粮油产业增收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
3.6 探索打造观光农业
立足地方特色及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建设美丽乡村、芳香镇沅等为依托,全力推进名特种养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渔业。
3.7 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整合农业、水务、国土、财政、烟草等部门项目资源,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地建设及农田水利、农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地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为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3.8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积极争取项目资源及资金投入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全县试点农业庄园、家庭农场、专业示范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培育,增加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扶持,不断总结经营模式,积累发展经验,创新管理观念,通过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篇4
1高职会计教学中“做教合一”模式的发展概况
1.1确立“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当今时代,进一步实现会计实践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及树立会计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是我国的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它是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前提与重要组成,它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其他专业部分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会计实践教学建设由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会计教学的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所需的实验室等组成。会计实践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利用会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我国高校对会计专业“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会计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只是简单的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会计工作。以此为基础,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均以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中心,使得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从根本上体现会计专业的“做教合一”。因此,学生在该错误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下,无法了解会计信息的关键价值,理解会计信息的具体意义,使学生仅仅停留在关注会计信息如何产生的肤浅层面上,对会计这门学科缺乏深刻的思考,无法在会计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1.2扩大会计专业“做教合一”的实践内容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仅仅围绕会计的实践流程进行简单的基础操作训练,仅仅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会计学基础”等科目中增加了必要的实验操作项目。然而,“会计学基础”主要的内容是单项实践,这种实践是围绕会计核算方法,将核算方法运用作为实践内容的核心,实施简单的记账训练。而“中级财务会计学”是一种综合实践,是采用固定模式与固定流程的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实践操作教程。
2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纵观当前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在会计实训教学的模式建设方面,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仍旧占据了会计专业的教学核心,模拟实训教学的体系难以真正落实。其二,会计实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课堂教学时常处于被动地位。其三,在教学特色方面,当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很难从职业特色方面突出实训教学的实践性,无论是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还是实训能力的提升都远远不够。其四,教师资源方面,高职会计实训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方面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补充,这就造成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师配备严重不足,很难真正提升会计“做教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针对当前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提升对策可从如下几方面得以体现。2.1注重实践特色在高职会计基本教学模式中的体现实训课程的开展需要高职院校自身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特色在会计实训教学中的体现。实践特色不仅是学校会计专业有效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也极为有利。2.2重视会计实践课程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统一市场需求是高职实践性会计课程开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对于会计专业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会计实训课程开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这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意识是会计专业学生融入市场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课程实用性特征的有效途径。2.3突出“做教合一”过程中互动性在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性师生关系的互动性体现也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实训课程的开展是一种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让自身融入职业角色当中,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一切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有效指导显然是不可缺少的。2.4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关于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实训教学的实施效果,对于教学工作的有序执行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原则下,高职应注重自身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关于高职会计教学课程的开展,其实践性特征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改革与创新。在“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指导下,高职会计教学更加注重人才综合思维的拓展,同时这也符合了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高职会计“做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建立始终以学生的实用技能发展为主线,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目的的共同指导下实现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革新。
作者:孙铁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87-02
国际经济一体化、科技日新月异以及人才国际程度的提高,均对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积极应对这种挑战,进而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以浙江外国语学院为载体分析新形势下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外语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计人才培养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一所年轻的外语类本科院校,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主要特色。从我校的外部环境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
1.从学校的发展特色及目标定位来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定位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外语和外贸特色。浙江省是一个外贸大省,2011年上半年的进出口总值约为1004.9亿美元,其中,进口为1446.5亿元,出口为441.7亿元,增速分别为23.1%和25.1%。读于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全部为浙江生源,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地来看,也基本是以浙江省为主;从工作的单位及性质来看,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少部分自主创业。如果以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来看,难以适应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虽然近两年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已增加了有关外贸培训和实践的部分,但从总体上看,这部分内容还是偏少。
2.从课程设置上看,专业必修课22门共1147学时,占总学时的64.5%,专业选修课2门共52学时,占总学时的2.9%,因此专业课占学时达67.4%,其余为公共必修课,所占比例为32.6%。课程设置既包括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又涉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有基础英语,又有专业英语阅读和口语。这样的课程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掌握会计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具备一定英语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但在专业课设置方面,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要求。浙江省是民营企业大省,中小企业有居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在中小企业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我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却没有考虑到这些,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和其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无太多差异。
3.从教学方法看,我校目前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略知识的应用。从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完全的采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实训环节和专业实习占比重较低。从2011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来看,专业见习为1周,毕业实习为14周,占学期周数的13.4%。会计专业的专业见习主要是通过专业实训,即实验课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毕业实习则安排在第6学期,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绝大部分学生都因急于找工作而放弃了实习的机会,因此毕业实习的目的就很难得到实现。
4.从会计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来看,目前我校还没有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会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5.从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的分布来看,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会计专业,且面向全国招生,有着较为成熟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而言,我校稍显逊色。
二、市场导向型的外语特色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确立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人才,首要的问题便是确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我校应该着眼于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市场为导向,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变“传授知识”为“传授学习的方法”,将目标重点转移到“如何学习”上;扎根于校园文化,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二)确立服务地方经济,突出外语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应具有一般性,还应具有特殊性。一般性主要是针对我校专科层次的会计专业的实际,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其他学校的同等层次的学生相同:即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特殊性则主要是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生源地等因素考虑的。首先,我校是以外语外贸为主要发展特色,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我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够胜任各类外贸企业的日常会计工作。其次,我校会计专业的学生目前全部为浙江省生源,就业地也以浙江省为主,因而在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上要体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性,比如增加相应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课程,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最后,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及要求,开设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
根据我校会计专业的实际,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做出适当的调整,如适当增加经贸外语阅读、外语听说训练、WTO知识、涉外税收知识等课程。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已有软硬件资源,开设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选修课,其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为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有关中小企业会计的课程,如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及实务、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等,让学生更早地了解中小企业的财务流程,为将来顺利地进入这些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方法
首先,应增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为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至少应包括财务会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审计案例和管理会计案例。其次,要扩大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当然,针对外语类院校的特点,在某些特定的课程如外贸会计、WTO知识的教学中,应适当增加英文的教学比例,至少要从课件中得到体现,例如专业术语应有中英文对照,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时,能掌握必要的专业术语及语言知识。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会计人才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则需要一个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应将学校主导型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评价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调查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市场的需求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新的考试评价制度。我们可以将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改变现行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方式。另外,还可以在考试题型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降低客观题的分量,增加主观题,尤其是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的分量。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能力。最后,增加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会计本身是一种实践操作程度非常高的工作,因此需要增加对学生实际操作方面的考查,如模拟做账、模拟财务报表分析等。
(五)选择合适的会计专业教材
针对我校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如何选定会计专业教材呢?首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及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其次是学生的层次。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的教材,应尽量选用国内著名大学出版社出版且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教材,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类课程的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容易读懂和自学,而且便于掌握会计方面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引进原版教材,如有关国外会计制度设计、国外会计研究等方面,这些教材可用于《专业英语阅读》等方面课程的参考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提高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能了解国外会计制度及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另外,我校教师可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学生的实际,自编教材(不一定要出版,可作为内部材料使用)。
四、总结
外语本科类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不仅具备一般院校人才培养模型的特征,而且要具有自己的特点,这样才能培养出特色鲜明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因此,外语本科类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可以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资源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部分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孙铮,王志伟. 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J].会计研究,2002(6).
[3]熊永忠.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
[4]郑建伟,魏祥健.应用型会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5).
篇6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传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49-01
在高校会计专业中构建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对高校会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和社会实践模式,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而言,“混合教学”模式是在实践环节、方法、评价监督环节、教学方法、内容、理念等环节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
一、高校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校应该对国内外会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构建科学、有效的会计“混合教学”模式,使其在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内容、理念以及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对传统高校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有机结合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构建高校会计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会计专业的教学理念,使本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微型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所以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应该设置实践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通识课以及理论课等,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课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国际化。高校专业的选修课中,学校要开设一些关于国家报表分析、国际税收、国家会计的课程,使学生对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会计模式以及会计国际前沿制度和理论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强化会计专业中的外语教育,尽量使用原版教材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2)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尽量是和金融类以及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3)兼顾科学和人文教育。在会计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要精选自然科学、哲学、历史、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精神价值、社会责任感、智力以及身心的多元化发展。
三、构建高校会计网络学习平台
(一)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内涵
高校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是为辅助教学或者自主学习而开发的应用型教学软件,采用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硬件环境和计算机局域网环境下,搭建一个虚拟的辅助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会计实验课程和核心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课件的开发,主要分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的内容和特色
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的界面主要分为实验软件、师生在线交流、下载服务、轻松时刻、模拟测试、习题和答案、政策信息、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以及网站首页等十个功能模块。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试验课程学习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是对课件搭建成会计类实验课程体系、单一实验课程教材的开发,不仅可以对很多实验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还可以对实验课程配备实验软件,从而方便学生进行试验。此外,还可以使计算机实验和手工模拟试验在网络上形成一体化。(2)形成多系列实验课程体系数字化教学资源,使之成为一种虚拟的会计教学实验基地。
四、结语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新型的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将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理论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促进会计教学的发展,实现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蓉晖,李学东,宫巨宏. 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5:85-87.
篇7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延续。文章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建设实践,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按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课程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提出了一条颇具特色、完整的专业群构建基本路径,以指导和促进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高职 专业群 课程体系 路径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职业学校专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启动了“十三五”期间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工作。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信息化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一、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由3个及以上专业或专门化方向组成的、专业基础相通、就业岗位相关、工作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集合。结合我校隶属于江苏省财政厅财经行业背景和学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确定大力发展财务会计专业群。我校五年制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群由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四个专业构成,会计专业是我校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及省级品牌专业。该专业在2005年就被认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十五”期间三十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专业之一;2007年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会计专业首批试验点;2007年,我校会计专业被确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承担着主持全省五年制高职会计重点专业的建设任务;2011年,在省“十二五”期间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品牌专业评估中,会计专业又被认定为省级品牌专业。在会计专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立足会计,积极拓展,已建成了以会计为核心专业的财务会计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审计专业,就是在会计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优势专业。2016年,学校结合省市文件的精神,提出加快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在充分发挥会计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利用专业之间的互为带动、互为促进、互补共享的关联性,提升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学团队培养与建设,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信息化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1+1>2”的功能,拓宽服务面向,增强社会适应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专业调研、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业发展论证会,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引导下,合理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或课程设置,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需求紧密对接。近年来,徐州市围绕“三大基地”“四大产业”,全力推进“三重一大”项目,为徐州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再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更为财经类职业教育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对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需求形势更加强劲。2015年徐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全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人员,对大专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员工的需求保持在34%左右,其中,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排在十大需求专业的第3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大量熟悉会计工作、精通财经法规、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这为财务会计专业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紧密结合徐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实际,依托财政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和财经办学特色,拓宽专业领域,形成了以现代商贸服务业为服务方向,立足三产,联动二产,办服务型职业教育的办学格局。在针对工业企业、商贸服务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的调研中,企业都有对我校毕业生的用工需求,尤其是会计服务公司,近年来发展很快,愿意大量招聘我校毕业生,徐州市目前有200多家会计服务公司,完全能满足学生识岗、跟岗和顶岗的需要。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财务会计专业群的教学质量
依托高校同专业教授专家、行业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及院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职业岗位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校企专家论证-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按照会计人员职业成长规律及不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按照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和培养要求,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突出职业精神培养,不断探索具有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专I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形成“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熟练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较高职业素养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江苏省财会技能竞赛项目上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我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五年就业率高达98%以上,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三)搭建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方向”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集群链路、分段递进”培养机制
所谓财务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而设置,表示该专业的培养方向,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如会计信息管理专业,它是互联网快速发展、会计软件日趋智能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学生能及时提供企业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的能力要求较高,开设课程主要有常见财务软件应用(金蝶KIS)、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ERP项目实训等;财务管理专业是学生在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后,掌握了基础的会计知识,后续课程培养的重点是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开设的课程主要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管理会计、税法、税收筹划、财务管理项目实训;审计专业也是在学生掌握基本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重点学习审计知识、审计技术与方法,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电算化审计、审计项目实训。专业模块课程按照双链路方式搭建,即“知识-能力”链路的专业课程与“技能-知识”链路的专业课程,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既强调校内学习与实训,又重视学生识岗、跟岗、顶岗的校外企业锻炼,各专业中层分立,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
同时财务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互斥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支撑和沟通,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其他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其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四)构建群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长期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数量足够、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积极创新优秀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学校建立了“名师”选拔培养和支持体系,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每年选拔1―2名左右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帮助申报“徐州市拔尖人才”“省高校教师青蓝工程”“省333高层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和普通高校合作搭建协作平台或共同研究课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专家。
2.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通过企业实践、师资培训、专业调研、课程改革、技能大赛、教科研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为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努力培养一支理论与实践水平较高、专业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通过专业负责人的成长,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实施“双师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是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如何培养双师,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会计类专业,学校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会计师,从理论上达到双师的要求;二是到企业实践,每名专业教师要有1个紧密联系的企业,并且每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明确实践的要求及内容,提交的成果,保证实践的质量。系部在学校支持下成立徐州财缘会计咨询服务公司,开展记账业务,要求每个职业教师都能独自一家公司的账务并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申报。
4.实施“优秀教学团队”打造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不同的专题,组建不同的教学团队,通过完成专题目标,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如为加强技能训练,组建技能大赛教练团队,在完成学校金牌任务的同时,通过研究技能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来推动课程改革。再比如为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加强对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研究,制作题库、录制视频,研究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形式,在提高通过率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同时又形成了课程改革的成果,使优秀教师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教学方面的专家。不同形式的教学团队,解决学校、系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在师资建设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学校把优秀的团队,经过包装、推荐、申报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全面实施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财务会计专业群建成了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g服务、专业文化环境为一体的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建成模拟会计文化展示厅、货币陈列室、纳税申报实训中心、模拟银行实训中心、会计岗位实训室、成本会计实训室、虚拟会计实训中心、财务决策实训室、金蝶、用友软件实训中心、财务管理电子对抗实战实训室、三维演示厅等23个实训室,22个软件实训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系统、完整、先进,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支撑。
2.建设了“校企融合”的教育体系。校企融合是财务会计专业群“双证融通、校企融合、分段递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会计系先后与江苏嘉伟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徐州一牙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徐州彭城五交化、徐州市百货大楼、徐州市宗申公司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多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讲求实效、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培养高素质实践性人才培养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比如学校与会计服务公司共同开发记账业务流程教学资料,落实校外实践项目,用于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职工培训。
3.做强“江苏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基地”,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和能力;加强“江苏省财经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和“江苏财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引领江苏财经技能教学研究、为财会技能大赛提供基地支持、为江苏财经教师培养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鲜明的示范辐射特色。
(六)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与企业合作开发财务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包括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实训中心,专业中心,主要让学生了解R到ㄉ璧某晒,包括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与课程评价、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师资力量及专业建设成果,便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增加专业归属感;课程中心主要开发了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常见财务软件应用、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实训等8门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学习和实训的需要,实训中心包含了专业购买和开发的22款软件,满足了学生实训、练习、考核与竞赛的需要,实现教、学、做、训、评一体化平台。
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影响力,在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对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实时的沟通和学习,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七)加快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要积极构建现代化财务会计专业群的运行和质量保证机制,成立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群专业负责人选拔和任命办法,明确群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与任务,配备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建立群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及评价标准体系,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广泛吸收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组织参与质量评价,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要将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率、学生综合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职业岗位发展和升学率)、创业成效等方面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建设思路
尽管高校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凸显了专业的办学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财务会计专业的文科特征造成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推广不够;二是优质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要继续完善,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资源内容还需继续补充;三是国际合作交流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动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能力,完善并利用学校现代化网络平台和教师教学空间,强化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促进教师产学研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学生、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三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引领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建设,发挥我校会计专业在江苏省职业院校乃至全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X
参考文献:
[1]毛金妹.基于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会计专业群建设[J].商业会计,2014,(5):118-120.
篇8
摘 要: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已由未康募钦送卣沟狡笠导壑倒芾怼⒄铰苑治龅裙芾聿懔煊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人才培养机制、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实训课程平台体系等,把会计专业建成一流品牌向社会输送服务价值更高的人才。
关键词:会计专业;一流品牌
会计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行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不论规模大小的公司,都需要财会人员来保证其正常的运营,可以说会计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之一,是机构运转的关键角色。会计不仅仅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行业,同时也是个永不衰退的产业。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会计人才在推动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提升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专业面向行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2014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792.2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广东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也显示截至2013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7.26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45.50万个,增长73.7%;产业活动单位125.54万个,增加49.20万个,增长64.4%;有证照个体经营户272.50万个,增加42.35万个,增长18.4%,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数量的持续增加为会计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也意味着广东省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在持续增加,未来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需要一大批会计专业人才。
据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统计:目前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总共有1266所,开设会计专业的院校占55.77%。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总共有67所,85%以上的院校设有会计专业。高职会计专业的设置必须以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与行业以及行业协会开展必要的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大部分院校都遵循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做到了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训教学;完善教学体系。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专业特色不鲜明;2.“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的缺乏;3.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
二、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在成立之初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充分的调研,按照市场岗位需求,分解本专业岗位(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需求,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设计,最终提炼形成 “四阶递进、角色渐变”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会计核算与审计检查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包括:1.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养改革;2.完善“会计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建设,通过VBSE智慧云实训基地、会计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3.全铺盖式地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4.建设会计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覆盖以专业建设为中心,课程建设为载体的教学科研团队;5.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建设措施
1. 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世界变得更小了,变得更加扁平了,也变得更加智慧了。作为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职业素养,还应具备信息化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创业基础能力。在现代经济社会环境下,迫切要求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会计专业将以“跨界创新会计人才”为培养目标。会计专业将对企业岗位进行调研,制定岗位及职业能力模型分析,“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为课程体系设计做好准备。
2.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基础上,着力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教育模式。①会计专业在学院已建立的选课制和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班建制和导师制,在固定班建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精英班,挑选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经济基础和创业意向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精英班,开展创新创业拓展训练;探索建立企业导师制,由行业专家或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导师,引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习方向和职业技能训练,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②建立主辅修制,允许学生在主修会计专业的基础上,选择另一个专业为辅修专业,使学生发挥学习潜力,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促进边缘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发展。③建立学分互认制,积极推进区域间、学校间、专业间、不同学习形式之间(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的学分互认,承认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包括高中期间的大学先修课程),并可折算成相应的学分。
3.构建“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实训课程平台体系
在原有“岗位导向、任务引领、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快“跨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设计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建设学科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以及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加快会计专业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4.研制中高职连贯培养教学标准,开展分层分类教学
会计专业可以与中职学校达成“三二”分段协同培养协议,制定5年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推动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分段实施、合理组合、不断提升和完善。同时,会计专业可以对对接中职院校的相关教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高职衔接”专项培训,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好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在条件成熟时,会计专业可以在研制中高职连贯培养的基础上,推进高本协同育人试点,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会计专业将针对“三二分段”学生、自主招生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实现差异化培养。
参考文献
篇9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应用能力和操作的规范性,然而在实际的会计教育中,人们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忽略实务,与人才市场需求背道而行,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用人单位再培训的成本。
(一)培养目标无法满足会计人才需求。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相似,对学生定位模糊,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忽略了具体的应用。会计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课程教学有限,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高,最终无法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人才的局面。
(二)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在会计课程教学中,主要讲授会计基础理论和相关法规,实务操作和案例教学涉及较少。一部分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会计专业的人才,尚未完全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最终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呈现理论基础不牢固,实务操作能力不高,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
(三)忽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具体是指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以及规范。现阶段的会计专业教育中,学校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对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不足,欠缺对因违反职业道德而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仍然相对薄弱。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沿用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结构紧密,合理,每一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结构适合学科型人才的培养,然而与高职院校的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符。此外,这种课程结构以学科体系为主,专业面设置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各门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与系统整合性,具体表现为课程衔接失衡和交叉重复。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会计行业区别于一般行业,需要上岗人员持证上岗。为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双证或者多证,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硬性要求学生获得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会计从业资格等相应证书。条件允许,学校也可以开设与之相对的课程,有机融合基础理论学习、岗位技能培养和资格证书培训。
(二)构建可行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会计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于一身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既有健全的理论体系,还具有规范且专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了会计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量满足市场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的关键,因此,应构建可行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课内实验、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
(三)课程设置体系应清晰分明。为满足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实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教学体系。在会计课程设置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教学实践应贯穿于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依据具体的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任务。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训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
(四)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准则的构建与健全,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会计职业判断空间,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判断水准是影响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主要因素。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德育有效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篇10
关键词:高职 专业群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一、 专业群的概念及其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专业群的概念
就高职院校而言,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
我院会计专业包括会计与审计、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和金融管理与实务等四个专业。显而易见,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与审计专业同属于财务会计大类,而金融管理与实务也属于经济类专业,且与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存在诸多共享资源,鉴于此,本着龙头带动、共同发展的思想,可初步构建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核心,带动及辐射会计与审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会计专业建设群。
二、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院会计群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以2011级为例,我院会计群各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相同,分别为:珠算与点钞、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
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分别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与之相比,会计与审计专业的专业课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成本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理论与实务;
会计与审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相同,包括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学、管理会计和财经应用文写作;
(二)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课程体系可以看出,三个专业之间已存在一定的平台课程,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实务。每个专业均具备一到两门专业特有课,如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学、审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金融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此外,三者之间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专业互选课程。上述内容为会计专业群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此课程体系设置仍存在如下问题:
(三)课程设置学科色彩浓厚,岗位能力培养欠缺
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基本沿用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而非按照会计岗位进行设置,在知识编排上学科逻辑结构严密,系统完整,每门课程自成体系。这种课程对培养学科型人才是适用的,而对于培养满足某一财经职业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则不适用,而后者恰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各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分开进行,无法充分实现会计岗位的能力培养方向。
(四)模块课程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专业能力趋同
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审计理论与实务》和《审计学》两门课程部分内容重复,而该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电算化实施、维护等专业技能,故此,应培养学生对SQL程序的掌握能力,而该专业设置的《ERP在财务中的应用》并不能达到该要求,导致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会计与审计专业趋同,二者之间的专业特色不明显。
三、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要求,我院会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着手:
(一)以岗位为单元,分段培育,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层次化
以岗位为单元设置课程体系,在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和差异性为切入点,通过“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各岗位的基本能力、技术能力、专有能力和提升能力的培养。
(二)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对应岗位及各岗位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从而适应企业发展变化对会计人员技能的要求。
具体而言,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课程欠缺现状,通过增设《SQL基础教程》及相应实训课,增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特有能力,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均有特色课程的新局面。以岗位技能为标准,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删减、,形成以《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共享平台课程、分流模块课程体系布局。
(三) 以岗位流程为单元,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方面,重视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驱动的运用,按照岗位所需技能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理论+实训”同时进行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岗位意识,实现岗位技能训练全程化。改变现有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脱节现象,通过启用现有用友和金蝶财务软件的各子模块,结合各岗位手工实训,实现各岗位手工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的同步进行。
(四)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现有固化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以各岗位的职业标准为依据设置专业课程考核标准及考核方式。探索同一课程由封闭式考试和开放式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方式,其中,开放式考核方式采取情景设置方式,由学生根据情景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情景要求任务,该考核人员由教师和企业人员担任。
通过上述改革,我院会计专业群将形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实现各专业共有技能培养的同时,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和拓展性,从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且健全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