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管理情况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管理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用管理情况

篇1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 资本管理 内部评级法 信用增进

一、引言

巴塞尔协议作为国际银行业重要监管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广泛认可。次贷危机过后,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相关经验并对原有金融监管模式、方法和工具进行讨论和反思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一系列监管标准,逐步形成第三版巴塞尔协议。

本文分别从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机构视角,回顾我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的进展,进而总结归纳巴塞尔协议实施进程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对信用增进行业风险类型和风险特征的讨论,提出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先进监管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信用增进行业特征的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最后分别从风险数据积累、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推进资本计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发展建议。

二、巴塞尔协议发展现状及主要内容

巴塞尔委员会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常设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解决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失问题,先后制定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这些规定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因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得到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监管机构的广泛认可。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银行业监管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业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次贷危机前,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目标为:加强国际银行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保持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高度一致,避免国际活跃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在此原则指导下,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制定了第一版、第二版巴塞尔资本协议。

危机过后,巴塞尔委员会对原有金融监管模式、方法和工具进行讨论和反思,通过总结次贷危机经验,巴塞尔委员会开始对原有监管框架进行改革,进一步强调金融系统稳健性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主要目标确定为:提高银行业在各种金融或经济压力状况下吸收损失的能力,从而降低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为此,2008至2010年巴塞尔委员会先后推出一系列监管标准,逐步形成第三版巴塞尔协议。

从特点上看,巴塞尔协议III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并重:既强调加强单家银行层面(微观层面)审慎监管,以提高单家银行应对压力的稳健性;同时也注重宏观审慎监管,解决银行业积累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以及由这些风险演化而成的亲周期效应。

从内容上看,巴塞尔协议III是在对金融危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巴塞尔协议II内容的传承与改进,而并非颠覆;巴塞尔协议II与III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巴塞尔协议II是III的前提基础。

巴塞尔协议III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加强资本监管框架

巴塞尔协议III在巴塞尔协议II三大支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资本框架,以增强银行业稳定性。具体包括:一是完善资本的相关定义,提高资本基础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二是扩大风险覆盖范围,加强对交易账户、复杂资产证券化以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的资本监管;三是引入杠杆率作为补充风险资本要求;四是缓解亲周期性,提出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五是提出降低系统重要性银行风险及外部性的其他措施,应对系统性风险和相互关联性。

(二)引入流动性管理标准

在巴塞尔协议III中,作为流动性框架的基础,巴塞尔委员会提供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融资流动性风险监管的详细指引。具体包括:一是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等两个指标,增强商业银行抵御短期和中长期流动性困难的能力;二是制定一系列内、外部流动性监测工具,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控。

三、我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进展分析

巴塞尔协议作为重要的国际监管标准,我国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早在1996年就开始参考其相关规定开展资本管理。2009年随着我国加入G20集团并成为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国,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已进一步成为我国履行承诺、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必要选择。以下分别从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实施巴塞尔协议的进展。

(一)银行业监管机构推进情况

1.巴塞尔协议I和II实施进程。我国监管机构借鉴巴塞尔协议开展资本监管的时间较早,但标准相对宽泛、管理效果相对有限。1995年我国出台的《商业银行法》原则上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1996年央行参考巴塞尔协议I规定,对信用风险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虽然我国监管机构已初步引入巴塞尔协议I,但在诸多方面放宽标准,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明显偏低。

2004年随着《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实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逐步与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保持一致。该办法借鉴巴塞尔协议I和即将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要求商业银行按标准法计量信用和市场风险加权资产。此后,银监会于2007年《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逐步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1},全面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II。在2007至2010年间,银监会先后17个关于实施巴塞尔协议II指引文件,形成一整套基于巴塞尔协议II的资本监管框架。

2.巴塞尔协议III实施进程。在我国银行业即将进入巴塞尔协议II审批阶段时,2010年底,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中国银监会对此迅速做出反应,并先后出台一系列监管规则和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

2011年4月银监会颁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提出“巴塞尔II和巴塞尔III同步推进,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总体要求。此后,银监会根据巴塞尔协议III的相关要求,分别从资本管理、资本工具创新、杠杆率管理、流动性管理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等方面一系列监管办法或指引,全面引入巴塞尔协议III监管要求。这些办法和指引作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于2013年10月通过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评估。从监管政策体系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目前已基本完成巴塞尔协议III监管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实施进展

根据《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相关要求,我国银行业很早就着手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银监会按照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的原则,先后批准了两批新资本协议银行,推进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

第一梯队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6家商业银行,于2007年启动预审批。

第二梯队包括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8家商业银行,于2011年启动预审批。

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各主要商业银行已取得较大进展,详见下表:

2013年底,第一梯队银行均按银监会要求披露了《资本充足率报告》,在相关报告中,各家银行均采用资本计量基本方法,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操作风险基本指标法;其他商业银行暂未披露专门的《资本充足率报告》。

2014年4月,银监会核准了工、农、中、建、交和招商等6家第一梯队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具体范围包括:公司风险初级内评法、零售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标准法。

总结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进展具有如下特点:

优先推进实施信用风险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而后依次是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受数据质量、业务开展需求等因素影响,信用风险资本计量方面,优先实施公司客户风险敞口高级方法,而后是零售客户风险敞口;我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基本完成了资本计量高级法开发和相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6家银行在部分风险敞口方面获监管机构核准正式实施;尚无商业银行通过监管机构核准实施信用风险高级内评法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

四、信用增进行业资本管理发展启示

(一)信用增进行业资本管理重要性

信用增进是一种管理信用风险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制度和工具,其本质与信用风险分散分担密不可分;信用增进机构作为完善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分散分担机制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做好“服务金融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全方位管理其自身承担的各类风险、保障企业稳健运营,如何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向风险管理要效益,已经逐渐成为信用增进行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资本管理作为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确保全面覆盖各类风险,保障机构稳健经营;另一方面,为准确衡量风险收益匹配程度提供重要参考指标。回顾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经验以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商业银行始终将资本管理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并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对其发展完善。

信用增进机构在所承担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特征方面与银行业具有一定相似之外,参考银行业近百年来发展历程以及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经验,充分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先进监管标准,逐步建立适合信用增进行业特征的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或将是信用增进行业下一阶段风险管理发展的合理选择。

(二)信用增进行业资本管理发展建议

1.构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信用增进机构应进一步强化资本稀缺性的理念,加强对资本使用的预期规划和管理,体现信用增进机构的风险偏好水平。在风险偏好、业务策略、项目准入和定价、绩效考核等方面,全面引入资本管理概念和指标,并将其从风险监测指标全面上升为平衡风险与收益的管理性指标。

2.重视业务数据积累,构建适合行业特征的内部评级体系。从巴塞尔协议框架来看,对信用风险的衡量和管理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的{2}。信用增进行业因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业务数据积累相对有限。因此,信用增进机构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应重视业务数据的积累,丰富数据类型。除积累客户自身的财务、非财务数据外,还应逐步积累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交叉风险等方面的宏观风险数据。在充足的数据积累基础上,根据巴塞尔相关原则,构建适合信用增进行业特征的内部评级体系。

3.有序推进实施高级资本计量方法。在资本计量方法方面,信用增进机构应结合实际业务开展情况,并借鉴银行业实施巴塞尔协议的进程特点,分步骤有序推进资本计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

第一阶段,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经验,采用标准法计量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资本要求,采用基本指标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第二阶段,结合信用风险数据积累,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内评体系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体系,逐步推进全面实施信用风险初级内评法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

第三阶段,随着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推进实施信用风险高级内评法和操作风险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

4.研究制定杠杆率行业约束标准。巴塞尔协议III中提出杠杆率指标,并规定杠杆率不得低于3%,银监会2011年《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商业银行杠杆率不得低于4%,银监会规定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杠杆倍数不得高于10倍,即杠杆率不得低于10%。

信用增进行业尚没有杠杆率监管指标,考虑到信用增进行业风险类型和风险特征与商业银行较为相似,建议参考我国商业银行4%杠杆率水平,并结合市场对信用增进机构增信能力的认可程度,研究制定适合于信用增进行业的杠杆率管理指标,并进一步确立为行业监管标准。

5.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控管理体系。流动性状况不仅关系信用增进机构的稳健运营,更直接影响其增信责任履约能力。信用增进机构应根据巴塞尔协议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并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其在市场流动性紧张时能平稳运营并具备履行信用增进责任的能力。首先,可以引入巴塞尔协议中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等资产流动性限额指标,建立优质资产流动性储备;其次,建立相关的内、外部流动性监测工具,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控;再次,还应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定应急资金计划等。

五、总结

本文以次贷危机过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最新发展方向为切入点,重点讨论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的进展以及基本规律。结合信用增进行业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特征,本文提出借鉴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先进监管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信用增进行业特征的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五点具体发展建议,期待为信用增进行业资本管理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注释

{1}在资本计量方面要求对信用风险采用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采用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

{2}商业银行实施初级内评法,要收集和保存客户至少5年的经营管理、财务数据和违约纪录;实施高级内评法,需要至少7年的数据积累。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2003.

[2]巴曙松,邢V静,朱元倩等.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2010.

[3]巴曙松,朱元倩等.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研究.2011.

[4]巴曙松,金玲玲等.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实施: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2014.

[5]范荣.巴塞尔协议Ⅲ最新实施进展及评估.连线华尔街第四十八期内部交流纪要.2014.

篇2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全程信用管理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师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因此笔者认为,今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会再掀,而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则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光靠质量、品牌、服务、价格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有新的手段。而信用交易就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办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企业信用交易的比例已占全部交易量的90%以上。实践证明开展信用交易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为,企业开展信用交易,这里的“信用”从根本上来讲可以说是“智力的财富”,是“新的生产力”,是“革新的融资工具”,是“可以预支未来收入用于今天购买、消费的期票”。企业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适度投放信用、扩张信用必然会拉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与深入广泛进行信用经济、信用交易、信用管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广大企业和群众都能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同资金、技术、人才一样都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资源。引入信用理念,强化信用意识、恪守信用规则,必定会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通达之路。鉴于上述原因,笔者现提出加强我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信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在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或岗位

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以化解企业信用销售风险为目标,在销售、财务、市场及产品等职能部门起协调作用的重要部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立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而我国的企业目前则较少设立。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机构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中推广设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大一点的企业可设立信用管理部,并由总经理直接领导;而小一点的企业则可设立信用管理岗位,并隶属于总经理办公室。这样,就可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信用管理职能的履行。

二、在大企业中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我国著名咨询专家、北京博升通管理咨询公司(原东方国际保理中心)董事长谢旭教授首创的。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它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针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在前几年的企业信用管理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国有大型企业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一汽集团大连柴油机厂等,都是运用了全程信用管理模式而得以排除困扰,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为此,笔者建议国内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应积极试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并强化全程信用管理的理念,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在小企业中探索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之路

对于广大小企业来说,试行企业信用管理外包服务是现阶段的可行之路。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诞生了一大批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业务量却往往呈吃不饱状态。而广大小企业限于人手及业务规模,暂时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或岗位。因此笔者认为:广大小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外包给信用管理专业机构。这样,既可节省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又可缓解信用管理专业机构业务萧条的状况,从而实现“双赢”。

四、利用信用保险转移企业的信用风险

信用保险是保障被保企业应收账款免受不正常损失的保险,对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介入一方面可以与其共同承担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又可以保障企业按期收回款项。信用风险的降低可以使投保人货款的可得性提高。从整体而言,信用保险可以通过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促进市场效率的提高。

企业信用销售利用信用保险,可降低信用市场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作为第三方,保险公司的介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克服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防范并化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从而也可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五、抓紧培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推进企业信用管理,人才是关键。2005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申报的“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进程中将产生重大影响。它标志着信用管理服务行业作为我国一个界别行业被依法确立,标志着信用管理职业已正式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序列中的一员,标志着我国信用管理从业人员将会在依法规范的基础上健康成长,并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信用管理师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企业信用制度与信用政策;在交易前期,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调查与评估,确定信用额度及放账期;在交易中期,对应由账款加强管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转移风险保障企业债权;在交易后期,对发生的逾期账款进行追收;以及运用信用管理专业技术及专业的征信数据库防范风险,开拓市场等等。

目前,“助理信用管理师”、“信用管理师”和“高级信用管理师”的系列职业资格考试已由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同时,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审时度势,及时开办了“信用管理”专业(或专门化),所以今后几年,我国将会诞生出第一批高学历的信用管理专门人才。为此,笔者认为,各地企业应加强同这些高校的产学合作,一方面要接纳并用好这批人才,另一方面,要结合信用管理师新职业的培训工作,抓紧培养各个层次的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构建

诚实信用作为当今企业必须坚守的企业准则之一,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它既体现出企业履行责任的能力也能反映出企业主动接受道德范畴约束,成为市场经济的试金石。

一、企业信用管理简述

企业信用主要是指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誉活动总称。具体分为资金信用、商业信用以及商誉信用等。在百灵威科技公司的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诚实守信、自我激励、不断创新、实现卓越”的价值观是百灵威诚信体系建立的最好典范。

所谓的企业信用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制定相关的信用政策来协调或者调整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活动获得有效控制风险的最佳管理方法,换句话说也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管理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

(一)信用管理特点

企业信用管理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整体战略管理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企业的信息通过网络上传播能够以飞快的速度进行传输,企业必须在宏观发展和微观把控上予以重视;第二,基于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不确定管理。市场经济的弊端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而信用管理可以很好地应对出现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第三,信用管理又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企业运营的目的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下的风险最小化,而有效的信用管理是必不可少的;第四,信用管理是系统集成管理。对于企业信用管理的实施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方式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多方面、系统性的策略。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用体系的本质是有效地管理客户信息,通过创建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获取客户信用信息、评估和分析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及时有效披露等。进一步讲,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建立是为了获取可靠信息企业采取的一系列有关于确保信息对称度活动。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创建的必要性

随着网络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进行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创建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全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加大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创建工作。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全新商业运作模式客观要求

无容置疑,网络信息化推动全球信息朝着开放性和全球性方向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全新商业运作模式,需要有全新的销售渠道来适应发展。而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渐凸显,要想控制企业风险,就必须确定客户的信用状况,因此就必须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目前,百灵威科技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超精细化学品,目前销售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科学的经营策略,而信息的搜集,很大程度要要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单纯的人工搜集以及不能够达到公司发展需要。全新商业运作模式运用使得百灵威科技公司更加重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二)全新企业经营模式内在要求

企业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后土崩瓦解,企业联盟的形式日渐兴盛。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形式被很多企业家所认同。在这个倡导双赢社会体系里,在网络环境下创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成为企业间建立密切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百灵威与国内外很多研究所、化工企业、高等院校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互利合作关系,通过客户诚信信息系统的创建,能够及时有效地甄别优良客户,为公司的发展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保证客户队伍的可信度。

(三)创新企业管理方法的应题之意

时代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任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日渐明显,使得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信用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采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已经被很多大企业所采用,而有学者认为当前信用体系的建立的核心就是完善网络平台。面临着突变的信息时代,百灵威科技管理策略不断更新,而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应题之意。目前,公司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其中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工作被当成是重中之重。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需要通过建立企业信用信息部门和信息评估系统,它们通过流程性工作逐步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创建。为了确保百灵威科技公司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需要提升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创建步伐以及完善信息评估系统。

(一)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企业信用信息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健全信用管理部门。它是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部门,而要想管理部门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就必须将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尽管目前企业的组织结构类型将其划分为职能型、矩阵式、事业部以及混合式组织机构,但是大多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因此成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非常关键。根据相对对立性、开放性原则,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部门,完善其职能,并密切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全面推进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百灵威科技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全面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工作。

(二)完善信息评估系统

完善信息评估系统要坚持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模型配置可变性的原则下建立,根据百灵威科技公司的实际情况,综合考察各项因素,构建完善的企业客户信用评估体系。

第一,行业状况评估。通过对百灵威科技公司生产成本结构、行业周期性、行业盈利性、行业成熟性系统分析当前企业的行业状况,并适时根据行业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第二,经营状况评估。通过综合考虑百灵威科技在行业中风险分析、经营策略分析、产品分析、市场分析、技术创新力以及信用记录状况进行分析,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机制体系;第三,管理状况评估。通过衡量百灵威科技公司管理层素质、企业文化创建、组织建设和制度完善、以及行业中的地位进行综合分析,对当前以及今后企业的管理状况做出明确分析;第四,财务状况评估。分析百灵威科技公司财务状况,具体需要通过其财务报表、变现比率、负债率、盈利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公司财务中出现的问题;第五,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根据客户日常业务量、回款时间周期情况等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客户建立信用等级考核制度,加大与优良客户的合作力度,规避与不良客户的合作,为公司降低运营风险。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的创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策略,逐步求准、求精,积极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因此,百灵威科技公司,要在实际的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体系的创建,为实现“促进科技与工业发展,造福人类”的使命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强,杨茂江,刘琛.基于统一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0

篇4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企业对信用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情况下,企业信用管理在企业进行商务运作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信用管理与企业经营业绩息息相关,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通过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建议

1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不完善的,对于失信行为并未采取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前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经营机制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变化中得以不断的完善改进。而在企业管理运营机制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中,许多新问题也随之显现。与企业经营机制配套的信用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相应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同步跟上,这就造成了当前企业新的制度用陈旧落后的理念进行信用管理的局面,导致会计管理不力,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无法很好的贯彻到底层,会计制度形同虚设,从内部破坏了会计监督的顺利实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给企业的正常管理和运营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1.2 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

学术界对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较少,国内大专院校很少有信用管理的教学课程,信用管理书籍也极为少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67%的公司没有建立信用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对客户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公司未曾使用第三方的调查信息,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此外,通过采访得知要进行信用评级等活动也是很困难的事,国内能够提供高质量信用服务的机构或企业严重不足。根据调查,83.8%的公司一般选择通过业务往来及其他途径了解客户的声誉和口碑。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减少企业应收款的有效措施,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多数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内部控制的知识和意识,还有部分企业虽建立了内控体系但执行不到位,制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企业应收账款增多的原因。不少企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很多企业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盲目追求产品销量而忽略了资金的机会成本。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个人的销售业绩,获取销售提成,往往采用赊销的方式,而无心考察购货方的偿债能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严,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思想。风险和成本意识淡薄。对于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不做成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导致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从而使应收账款状况日趋恶化,加重企业经营负担。

1.3 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

如果说企业信用管理相关部门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到位,是因为成本太高,中小企业为减轻负担而不为之的话,那么,信用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则反映出企业信用管理意识淡薄。信用管理意识不高,直接导致企业内部运作时忽略信用管理问题,致使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信用风险无形增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内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如信用销售的审批程序不健全,财务、销售等相关部门在信用管理上沟通不利、职责不清、权责不等;信用管理执行不力,对销售和回款的流程缺乏有效控制;客户信用信息档案不完整;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与客户勾结;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科学,主管领导盲目决策等等。二是对客户缺少科学的信用政策和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如对客户的失信行为不敏感,缺少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办法;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对客户过度纵容,导致对应收账款监控不严;缺少有效的追讨拖欠账款的手段等等。

2 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监管机制

从目前我国情况看,对于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祈求中小企业通过自律去加以解决。必须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发展实际,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法制环境去促进。在企业征信、信用评估、失信惩戒等环节上,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我国,对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家“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方针指引下,它们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而对于量多面广的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政府的集中管理自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的监管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行业的监管更加专业化,制定的行规更合乎行业特点,易于被企业所遵守。同时,对于那些违规的企业,协会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把这些企业的信息公告于本行业全体成员和社会,使其声誉受损,从而削弱其市场的竞争能力。这种企业自律与行业协会他律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监管更为完善。

2.2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体系

为进一步发挥信用信息资源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应继续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以信息征集为手段,对所有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业机构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风险。征信机构是征信市场的支柱,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它既是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必要前提,也是约束双方失信行为,惩戒失信的重要力量。如果其掌握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公开,必然会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并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严重者直至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扶持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建设,为第三方征信机构的发展创造健康的外部环境。同时,第三方征信机构也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更好地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2.3 树立信用管理意识,加强企业融资担保建设

信用法律的完善与监管机制的设立,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消除违约或欺骗的所有行为。除了法律、监管等外部系统,也需要内置系统,即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防患未然,降低企业信用风险。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信用管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使中小企业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企业自觉完善客户信用风险控制制度,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包括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管理规章,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针对信用管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增加中小企业管理成本等问题,可以采用部门和人员合并的方式。对于较大的公司可以选择把信用管理部门并入销售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较小的公司可以选择对销售部门或财政部门原有人员进行信用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身兼二职。以此,用尽量少的开支建设尽量完全的信用系统。

中小企业融资难,会直接间接影响企业的信用行为。因此,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建设非常必要。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参股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同时,合理运用政府职能,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建立“银保”互动协作机制,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建设社会互助型担保的关注,鼓励企业间互助担保,从而获取金融资金支持,实现中小企业间的双赢,解决政府扶持担保可能带来的某些问题。

3 结论

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企业在面对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时,应当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特点,从长远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思考,并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最后企业还要做到积极认真的对企业的财务问题进行解决的同时,还要做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思考。只有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不断做到这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才能走得更长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远洋应收账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时间有限,个中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张莫.每年损失6000亿信用缺失代价惊人[J].经济参考报,2011

[2]泰占学.积极推进信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建材报,2011

[3]高永岗.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实践与认识[J].会计之友,2012

[4]闫敏.防范企业信用风险,加强信用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2

[5]王秀云.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J].经管空间,2012

[6]周剑飞.论企业加强信用管理的意义与措施[J].当代经济,2012

[7]陆和平.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第三只眼[J].财务与会计,2012

[8]鄢丽.浅谈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J].经管视线,2012

篇5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在不断加强,同时也推动了企业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的融合。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信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众多的西方理论研究成果中,信用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获取企业的信用评价,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可以说企业的信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以A制造企业为例,分析其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的信用管理问题,在对信用管理和风险管理进行了解的基础之上,对A制造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下的信用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A制造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信用管理的正确认识,尚未建立起专业化的信用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对此A制造企业应该提升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信用管理的认识,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培养专业化的企业信用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风险管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现阶段,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环节中,企业的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企业的信用管理和企业的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企业的信用管理就需要企业员工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在近几年中,连续出现了众多知名企业的信息披露和信息造假等现状,在这一段时间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企业的信用管理逐渐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在面对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信用管理是极为重要的。对此,以下对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信用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够逐渐完善现阶段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措施,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信用等级,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一、全面风险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1、全面风险管理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一种过程性的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目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应该共同执行,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管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部门风险。而且风险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住风险的偏好范围,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需要企业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通过详细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措施,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企业信用管理概念

关于企业信用管理的研究,美国著名的学查尔斯曾说过,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指的就是企业从创立初期一直到企业倒闭这个时期,整个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和结果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行为成果主要是描述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这为企业提供的各项价值的能力。企业的信用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产品质量信用等级。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基本就是产品的质量信用等级,主要包含了企业产品的创新、产品价格的变动,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第二,服务质量信用等级。企业的服务质量信用等级主要指的是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不同等级、质量的服务。比如服务的效率,服务的态度等等。第三,市场竞争信用等级。企业的市场竞争信用等级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市场上展开的竞争。第四,财务管理信用等级。企业的财务管理信用等级也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第五,商业信用等级。这种信用等级主要是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就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在结算货款的过程,培养良好的企业信用等级,才能获得更加优质的产品;第六,其他信用等级。除了上述信用等级之外,企业从创建之初就应该遵循政府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有关部门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营,最主要的就是企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信用等级。

二、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A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1、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A企业作为制造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尚未树立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这就导致A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即使A企业内部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比如说风险管理部门的体制混乱,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不清晰,虽然A企业建立起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但是却没有培养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只是招聘外部员工进行管理,而这些员工的流动性较大,A企业无法掌握专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此外,A企业采用较为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企业获取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降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了A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

2、缺乏对企业执行信用管理的意识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引发的信用管理风险也越来越高,而导致企业信用管理风险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引发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就现阶段A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来看,A企业对于信用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同时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意识,那么企业的管理者所关注的风险就会放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反而忽视了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用管理。在这种环境下,A企业尚未将信用管理结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这就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A企业对于信用管理风险的管控和防范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下,缺乏完善的信用管理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这就会对A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潜在的风险。

3、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参差不齐

A企业在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对企业信用管理的认识不足,在薪资管理设置方面就会缺乏一定科学性。同时A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于信用管理以及信用管理风险预防的意识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企业员工对信用管理的认识。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在维护企业信用等级、提升企业预防信用管理风险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A企业员工的调查可以发现:首先,A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不强,职业道德素质缺失,这就导致企业的信用管理环境不够完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信用管理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A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对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参差不齐,这就会影响到企业日常的信用管理,从而会直接引发企业的信用管理风险,产生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因为企业的信用等级关乎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而现阶段,A企业对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参差不齐,从而影响到A企业内部对信用管理风险的防范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三、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A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措施

1、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A企业应该逐渐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更好地提升A企业在社会上的信用等级。在A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利益相关企业的交流和沟通,逐渐完善企业的供应链,同时要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作为最核心的工作进行开展,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要根据企业的各项业务,不断地完善企业内部各项环节存在的漏洞,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逐渐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另外,A企业应该在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企业内部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要提升每个员工的廉洁思想,从基层员工开始,自下而上地创作出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总的来说,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A企业就应该结合自身发展的情况,制定出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创建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员,帮助企业进行风险的评估。此外,还要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日常的工作相互融合,根据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的预测,及时制定出详细的风险管理制度,再通过制订详细的计划,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监控。这样在对A企业风险进行监控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以此更好地推动A企业的发展。

2、提升A企业管理者的信用管理意识

(1)树立良好的信用管理理念。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的信用会逐渐被呈现在大众面前,这就表示企业要接受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企业的所有员工和企业管理者的言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也关系到企业信用等级的建设。尤其是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就必须要树立良好的信用管理理念,要创造出良好的企业氛围,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员工都能够融入到这种氛围中,从而更好地贯彻企业诚信经营的理念。对此,A企业应该将信用管理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要秉持“诚实守信”的原则,通过对A企业的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提升员工对信用管理的认识,让员工形成一种自觉性的信用管理理念,端正员工的服务态度,这就需要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将企业信用等级转变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监督。同时A企业要强化对企业信用的监管力度,对企业员工进行信用管理理念的相关培训,使员工都能感受到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为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形象。

(2)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作为制造企业,A企业是制造企业之中的佼佼者,对此A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A企业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通过奖励和处罚的方式培养员工的信用管理理念,这样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员工的企业信用意识。同时A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和监督机制,使企业的各项信息能够有效地在企业内部流通,从而也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A企业应该将信用的建设和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化优势,对企业的信用管理进行保护,这就有利于A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管理氛围。可以说企业的信用等级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财富,是企业的外部形象,企业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对此,A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信用的建设和保护,要建立起专业化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所推行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企业在制造生产的过程中,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就要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等级管理机制,只有这样,A企业才能够不断地提升企业的信用等级,为其营造出良好的信用形象。此外,A企业应该培养出自己独特的企业品牌,由品牌的推广,促进企业信用的的建立,以此来为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总的来说,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信用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A企业管理者就要树立起“诚实守信”的观念,信用理念灌输到企业的每个环节中,由企业管理者带动企业员工,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3、设立专业化的信用管理机构

在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A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A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识到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任命专门的主管人员负责各项信用管理工作。同时A企业要加强对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的培养,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针对A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A企业应该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中引入奖惩机制,以此来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给员工带来一种归属感。同时A企业要建立起专门的信用管理风险防范机制,将企业、员工和投资者之间的合同管理都要纳入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对企业信用管理进行监管,以此来提升合同履行的效率,从而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信用。现阶段,A企业作为制造企业,其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中,引发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基于此,A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信用的保护,尤其是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提高对投资者、供应商信用的管理。而且在与客户进行谈判时,还要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良往。

四、结论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制造企业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由于经济市场中信用管理风险防范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制造企业的信用等级逐渐降低。企业信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制造企业所面临的信用管理风险逐渐加大,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完善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企业信用管理中,并且风险管理和企业的经营活动相互结合,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作者:魏文彬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南希、郭洞箫:信用对企业管理影响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

[2]郭丹红:信用危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2(09).

[3]曾立才、吴雨欣、陈枫:试论新经济时期的企业信用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7).

[4]唐振林:论企业管理中的信用战略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01).

[5]李慧,黎明梅.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03).

篇6

[关键词]信用管理;组织模式;企业信用

[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104-03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之间的交易规则和方式越来越多地与企业的信用条件相关。为了规避风险,企业内部需要对各种信用资源进行专门化的管理,以便及时甄别、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信用问题。要提高处理各类信用问题的效率,除了在企业中塑造良好的信用文化,制定出完善的信用政策规范外,设计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组织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概念及设计要点

1.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是指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过程中,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进行信用管理工作,如何规定各部门在信用管理工作中的职能权限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设置信用管理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岗位职责,以发挥信用管理最大的功效[1]。

信用管理部门的组织模式体现出它的功能、效率和成本。一般地说,信用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收集信用资料、评价客户的信用申请、制定信用政策、做出授信额度决策和管理应收账款等,其核心是客户信用风险分析和由此决定的授信额度。而信用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扩大销售收入、监控应收账款、控制部门费用(包括工资、设备、调查等费用)的支出、减少收款费用和坏账、制定信用和收账政策、信用人员的培训与考评、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等。

在实现上述信用管理一般职能和管理目标的同时,由于不同行业、具体企业的信用管理功能不尽相同,所以,一个企业在设置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时,还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有关原则,找到一种最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和管理文化的组织模式。

2.信用管理组织模式设计要点

一般来说,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应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点:一是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要易于从不同部门收集和汇总信用信息,能够以有效的工具处理信用问题,并将有关对象的信用状况和风险评价及时反映到企业的决策层次;二是必须规定各部门之间的信用管理职能及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应该明确信用管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职权范围;四是要界定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模块与其他模块的关系;五是界定好信用管理体系的功能和范围。

总之,只有能充分实现信用管理一般职能和二、企业现行主要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的述评销售人员素质较低、销售部门难以与财务等部门紧密协作类型的企业;适用委员会制的企业则往往是一些特大型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有整合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相对我国企业而言,难以将这些现成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拿来”应用。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信用管理意识淡薄,公司信息化程度低,财务部门的地位和影响力比销售部门弱,部门间的协作性较差等。因此,我们应该设计适合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

二、企业现行主要信用管理的组织模式的述评

综观国内外企业现行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大致可分为销售部门主导型、财务部门主导型、信用部门独立型和风险委员会制四种模型。其优缺点如下表[2]。

从表中我们可以推知,适用销售主导型的企业应该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公司信用文化已有基础、销售主管信用风险意识较强、财务部门能与销售部门进行良好合作的企业;适用财务主导型的企业是具有“强财务”、财务主管有较好的销售背景和较开阔的管理视角、财务部门能与销售部门进行良好合作的企业;适用独立型的企业则是“强销售、弱财务”、公司信用管理意识比较薄弱、销售人员素质较低、销售部门难以与财务等部门紧密协作类型的企业;适用委员会制的企业则往往是一些特大型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有整合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相对我国企业而言,难以将这些现成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拿来”应用。因为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其信用管理意识淡薄,公司信息化程度低,财务部门的地位和影响力比销售部门弱,部门间的协作性较差等。因此,我们应该设计适合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组织模式。

三、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设计

下图是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简略示意图。该模式在设计时遵循了“顺利实现信用管理基本职能和管理目标,切合企业实际、精干、高效”的总原则。该模式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信用管理部门独立,信用管理部门与销售、财务等职能部门一样,直接对公司负责;二是成员构成为矩阵型结构,具双重身份,接受双向领导。

四、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可行性分析

1.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适应广大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的现实需要。在一个环境较为恶劣的组织中开展工作,不建立一个独立的权威型领导机构,工作不可能得到相关部门的真诚支持。因为在一般的中小企业中,销售绝对是最重要的工作,为了实现销售额的最大化,部分企业甚至既不考虑对交易方的守信(如产品销售后,售后服务工作能否跟得上);也不注重交易方是否会引发信用风险(如形成呆账、坏账等);财务部门也是如此,财务主管有时为了资金安全着想,可能会尽量拒绝信用销售。要扭转这些不良局面,设置独立型、具有高度权威性、能够确保与公司整体利益高度一致的信用管理组织势在必行。

2.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适合中小企业人手紧、资金紧的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信用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赊销的成功率和金融机构发放信贷的成功率,其根本目的则是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成本,得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产出。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正好能较好达到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机构设置目标。因为该信用管理部门除专门的技术科负责信用申请、信用分析、信用决策而配置专人外,其余的商情科、商账科都不配置专门人员,而是从与其职能密切关联的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找人兼任。为了更全面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信用经理还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以及客户服务等诸多部门指定兼职的信用管理员,以便在最低成本预算内,最大限度发挥信用管理的功效。

3.独立矩阵型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有利于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发挥。因为在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中,其成员接受双向领导,信用经理可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其兼职成员开展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提升其成员信用素质、信用管理技能的同时,还可在公司范围内影响其他人员关注信用管理,配合信用管理人员做好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程控制的企业信用管理新局面。

4.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有利于与公司利益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部门间紧密合作关系的形成。很显然,一方面,独立矩阵型的信用管理组织因为其独立性,信用经理直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信用管理部门就能较好地确保公司政策的不折不扣执行,确保公司整体效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因为顺应管理组织扁平化、虚拟化潮流,其成员组织的矩阵型特征,有利于信用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通互联,对相互之间紧密协作关系的建立显然也是一大促进。

5.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能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因为独立矩阵型的企业信用管理组织能将各职能部门发生的有关信用信息在第一时间内汇总到信用经理手中,信用经理由此能做出最及时的信用分析、信用方案供企业高层参考,能将最新的信用决策传达给有关部门贯彻执行。这样,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信用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将有关信用风险消弭于无形中。

当然,独立矩阵型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成员具有双重身份,工作起来难免会顾此失彼,有时在具体工作内容上还可能发生冲突,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发生矛盾,这些都加大了组织管理的难度。问题的解决需要信用经理有高超的业务技能、组织和领导技能,需要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企业有完善便利的信息沟通和集成系统等,而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办得到的。但有了方向和目标,有了企业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可以相信,独立矩阵型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模式是高效可行的。

[参考文献]

篇7

 

一、如何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

 

对如何构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探索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综合分析了当前国我各个企业工商信用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对于整个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需要树立一个宏观的发展思想,然后在微观层面进行具体措施的实施。宏观层面,制定一个关键的全方位的工商信用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既要符合整个工商企业的发展目标,又要做到顾全各个企业部门和环节的信用资源,在这一整个的建立过程中,企业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在提升整个工商企业管理能力中发挥自主性和主导性,打破原有的常规模式,创新思想,为了更好的企业发展,要做到顺应时代的变迁而提升企业的能力。而在微观的层面上,要做到这种效果,必须要做到一下几点要求:

 

1. 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尽快做出相关规章制度,确立主导地位。

 

工商部门应该完善的制定出各自的信用管理条文,例如信用培植、信用提示、信用评价、信用征集、信用反馈、信用披露等各种制度条文,利用系统以及专业的优势,并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逐渐的将信用管体系建立起来。金东工商分局各项制度的成功建立,确定了地方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中工商部门的主导权利。其中积极的与地方政府之间加强沟通协调,获得了区政府的支持,成立了“区企业信用工程联络小组”和“金东区企业信用工程领导小组” 并且是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工商分别领导、组成和具体操作的 ; 其次由工商部门制定区政府发表的 《区企业信用信息综合管理办法》,规定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工作职责、申报方式途径、申报时间、信息征集内容等,各地方企业信用工程建设中工商部门的主导权在这制度层面上得到了确立。

 

2. 掌握征信环节的主导导地位,规范数据交换的标准。

 

近年来,企业在坚持系统原则、效能原则、统一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监管在经济户口中的基础性作用,抢得信用建设中的先机。

 

3. 把握工商主导与部门共赢的关系,占据行政关系上的主导权。

 

每个部门都非常重视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认为加入到这种信用管理体系中去,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价值可能会很大程度有所消减。因此,工商部门的所有人都要服从管理,清楚的了解到部门共赢和工商主导之间的联系,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推动,还要企业制定相关的权益分配制度和信息资源交换机制,可以有效的将所有的企业信息数据逐渐的集中到一起,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信息的使用价值也得到了提高,企业的信息监管得到提升。

 

4. 启动信用监管,注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情况。

 

企业为了能更好的发展都会对信用信息做出调查,展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三个方向:服务社会信用不足;行政监管效能不够;企业信用意识不足。工商部门要制定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明确相关的信用等级制度,充分利用百姓的监督权力,积极的开展企业信用评价活动;向社会公开信用情况,对信用者进行奖罚分明的制度,提升行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信用意识;创建可对信用数据查询的功能,将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收集、统计,并公之于众,对企业诚信经营进行监督。

 

5. 充分利用信用信息,掌握主导地位。

 

对于事物了解的越详细,越有利于事物的实施,因此,要想工商信用管理过程顺利的展开,就必须对信息的管理和控制了如指掌。

 

6.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实施的力度和措施。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工商管理中十分重要,该体系的建立也非常复杂,所以对于建后的维护有重要作用。

 

7. 各部门各司其职,重视信用管理的实行。

 

企业管理涉及各个方面,需要每位员工的积极配合和重视。一程不变得模式不能带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在管理中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的创造出符合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对进行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力度现实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应对和谐诚心社会的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的加强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古老商业道德,讲述的经商是信守承诺、诚心不欺的价值观,这种优良的观念完全渗入现在的市场经营理念中,积极的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次,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有着重要的位置。是也是是市场中重要的参与者,要想在激烈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拥有规范合理的秩序,就需要企业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规范的市场秩序和市场行为,展现给社会一个和谐有序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因此,在企业的信用建设上,必须要做到规范管理,并且要从根本上消除市场经济中不稳定因素的存在,消除欺诈、不诚信行为的根源。再次,诚心是企业在社会中可以继续生存的重要因素。公平、诚心是企业竞争的活力,是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关键因素,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加强,也就也对自己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信用是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因此,要想企业拥有最有利的地位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例如产品信誉、产品形象、企业质量和价格等。依据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模式,可以看出建立健全一系列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良好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将得到全面的提升,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结 论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越来越重大,随之企业的信用管理也非常重要。所以,相关的信用管理体制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相关的知识,建立健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管理制度。而对于建立和完善这些体制,定会对社会、经济、企业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该文就是对这一目的探讨研究,正确认识了解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并对其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增加了解,提高自己的企业信用管理意识。

篇8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1-0104-05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与信用销售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是市场竞争的产物。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信用销售逐步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为评估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状况,分析制度缺失的原因,笔者设计了《企业信用管理调查问卷》,向1200户企业发放,回收有效问卷995份,其中有信用销售业务的企业838户。

一、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状况分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已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信用销售,但信用销售仍存在以下问题:

1 信用销售比例偏低,影响企业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本次问卷设计的“您认为贵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如何?”的调查结果表明,已有78.3%的企业感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信用销售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信用销售对于买方来说,具有降低交易成本、获得短期融资、增强产品质量保障等诸多好处,受到买方欢迎。在买方市场中,卖方企业不得不采取信用销售方式,以稳定长期合作客户,争取新的销售客户。为验证信用销售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构造了样本企业市场竞争度指数与信用销售指数,用SPSS13.0软件计算的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307,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相关性检验,表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有可能采取信用销售方式。

信用销售不同于现款交易,需要企业具备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否则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识别和控制信用风险能力较强,90%以上的交易额采用信用销售。此次的调查结果表明,995户样本企业中,有信用销售业务的企业占84%,绝大部分企业已接受了信用销售方式,但信用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只有28.87%。

为估计信用销售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问卷设计了“您认为赊销对提高贵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作用?”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已有72.1%的样本企业已感受到信用销售对竞争力的影响。

2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滞后,不适应信用销售发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基本功能是控制信用风险,建立信用管理专职部门,对客户资信、客户授信和应收账款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控制信用风险,扩大销售规模,提升竞争能力。从调查情况看,尽管有少数企业已开始探索加强信用管理的路子,但总体来说,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与人员,难以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保持平衡。信用销售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扩大销售规模,但同时带来了风险,企业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信用管理经理,承担和协调整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效的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的信用销售企业都应该设立专职的信用管理部门,200人以下的企业可不设置专职部门但应配备信用管理经理-3]。按此标准,838家信用销售样本企业中,员工人数在200人以上企业28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部门或指定了信用管理职能部门的企业只有128家,只占44.3%;200人以下的信用销售企业549家,设有信用管理专职人员的企业193家,只占35.2%。

(2)缺乏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难以准确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科学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准确识别客户信用风险,是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一道关口。根据企业客户资信管理的基本流程,本问卷设计了是否要求填写申请表格、是否要求提供身份和资质证明、是否要求提供财务报表、是否要求提供其他反映信誉的资料、是否会设法了解其商业信誉、是否会委托专业机构了解其信用、是否会派人进行实地考察、是否建立信用评分制度、是否建立信用评级制度、是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赊销客户信用档案、对客户信用档案是否经常动态更新等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

(3)客户授信制度不完善,不利于防范信用风险。根据客户信用状况,合理确定对客户的信用政策是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二道关口。客户授信管理制度应包括确定企业赊销战略、确定信用政策、确定现金折扣、确定债权保障措施、确定信用审批程序、赊销合同审查。根据客户授信制度的基本环节,问卷设计了公司对年度赊销总额度是否有明确的计划控制指标、对客户符不符合赊销的条件是否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公司对客户赊销额度是否有明确的审批权限规定、对风险较大的赊销客户是否会要求其提供抵押或担保、对现款购货的客户是否有一定的折扣、对赊销合同是否会有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行审查、应收账款是否办理过保理或信用保险等7个问题(结果见表1)。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客户授信制度很不完善。

(4)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缺失,不利于化解信用风险。当企业对客户进行授信,将产品提供给客户之后货款收回之前,企业在会计账务上就形成了应收账款。在货款全部收回之前,应收账款将存在逾期和坏账的风险。因此,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是控制信用风险的第三道关口。根据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基本经验[5],本问卷共设计了公司是否定期进行应收款的账龄分析、公司是否设有专职的应收款催收人员、公司对应收款是否有规定催收程序、公司是否委托过专业收账机构收账4个问题,调查结果见表1。

3 应收账款质量较差,企业信用销售风险大。目前,许多企业迫于竞争的需求,被动地采用信用销售,忽视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风险控制不科学、不规范,信用风险大。主要表现在:应收账款逾期比例高,838户信用销售企业,50%以上的企业应收账款逾期率超过5%;应收账款逾期时间长,对838户信用销售企业应收账款平均逾期天数的估计,应收账款平均逾期控制在15天以下的企业只占19.9%,而平均逾期超过一个月的企业占50.2%;应收账款坏账率高,838户信用销售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率(含逾期三年以上应收账款)超过1%的占40%,超过3%的占20%以上。

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普遍接受并采用了信用销售方式,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滞后。其原因何在?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生产”与产品生产一样,既有其收益,

也需付出成本。企业在对信用管理制度认知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外部制度环境,对制度收益与制度成本作出预期和权衡。当制度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则是其理性选择;反之,如果制度收益预期小于成本预期,则企业缺乏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动力。

信用管理制度的收益在于扩大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收入,其成本则体现在制度设计、制度嵌入和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成本主要包括制度设计成本、制度嵌入成本与制度实施成本。制度实施成本又可分为信息采集成本、债权保障成本、风险损失成本。制度设计成本和制度嵌入成本属于固定成本,制度实施成本属可变成本。

影响制度收益和成本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从企业内部看,如客户群分散程度、客户群与企业距离远近、客户群的类型、客户群的信用特性等都可能影响到信用管理成本。这些企业内部因素跟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特性密切相连。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信用知识供给环境、信用信息采集环境、信用风险转移环境、社会诚实守信环境、应收账款再融资环境等对信用管理成本具有很大影响。

当前,我国企业外部信用环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

1 信用管理知识供给环境差,制度设计与制度嵌入成本高。信用管理制度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客户信用档案的设计、信用评价模型的开发、授信模型开发、信用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靠企业自身逐步积累,不仅难度大、时间长,而且成本很高,这就需要良好的外部信用管理知识供给环境。

信用管理的理念和技术方法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近年才开始引入我国。我国信用管理的专业研究、人才培养和咨询服务都刚刚起步,企业普遍缺乏信用管理知识,995户问卷调查中,有62%的企业表示需要外部提供信用管理咨询服务。

2 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信用销售风险损失成本高。信用风险不能完全消除,只能进行合理控制,即使在信用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坏账率也有0.25%~0.5%,这是企业信用销售必须承担的风险成本。信用风险成本与企业外部的诚信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反映到企业信用销售领域就是过高的应收账款逾期和坏账率,主要原因在失信惩戒机制缺失。博弈论的研究表明,在一次性信用交易博弈中,受信方失信是其理性选择。只有在无限重复的交易博弈中,受信者才有通过守信行为建立信誉的动机。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将面临许多一次性的信用交易,对受信者的失信行为,信用销售企业很难对其进行惩戒。企业唯有的办法就是请求法院支持,而法律诉讼不仅费时、费力、成本高,而且执行难。这就需要社会建立起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建立健全征信体系,将受信者的失信行为记录在案并广为传播,使受信者对信用销售企业的一次易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多次重复交易博弈行为,促使其自觉守信,重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企业信用销售信息尚未进入征信系统,难以发挥对商业失信行为惩戒作用。995户企业问卷中,89%的样本企业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将信用销售信息,特别是对方拖欠债务的信息记录在对方的信用报告之中。

3 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信用销售企业债权保障成本高。信用销售形成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坏账的发生是随机事件。信用风险损失的大小与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但信用管理的有效性是在大数定律意义上的。只有当随机事件重复次数足够多时,其概率才可能稳定在一个可预期的水平上。当信用销售客户数量达不到大数定律的要求时,尽管信用管理制度很完善,也可能百密一疏,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为此,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转移机制,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保理等,信用销售企业将风险转移给此类机构,以保障债权的实现,当然也需付出成本,费用计算的基准是社会平均坏账率加服务费用。

债权保障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一是机构体系不健全。目前,信用担保机构相对较多,但过于分散,资本金实力不足,运作不规范,社会公信力较差。信用保险机构、保理机构则很少。二是业务范围狭窄。信用担保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担保,商业履约担保业务刚刚起步。信用保险业务集中在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信用保险基本上还未起步。保理业务也主要集中在国际保理,国内保理业务尚在探索之中。三是运作机制不。当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坏账率高,债权保障服务面临两难:如果以高费率承接业务,维持机构运作,则客户很难接受其过高的费率;如果以低费率吸引业务,则自身难以赢利。

4 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销售企业信息搜集成本高。信用销售企业风险识别需要大量信息作支撑,以区分“好”客户和“坏”客户。这些信息来源非常分散,涉及诸多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的众多商业往来对象。当前我国政府信息不公开,企业信息搜集的难度非常大、成本非常高,这是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实施的巨大成本。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实行政府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减少信息采集的难度,同时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利用信息产品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大幅度降低企业信息搜集成本。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大力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已建成全国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并在银行系统广泛使用,但目前尚不能解决信用销售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查得率不高,大量与银行没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和个人尚未建立信用档案;信用信息不全,缺少商业交易信息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所掌握的信息;企业财务信息不真实,企业为了借贷、避税等不同目的,随意调整财务数据;信息产品单一,目前征信系统只能对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简单记录和汇总,提供单一格式的信用报告,缺乏对企业和个人信用能力的整体评价和预测,难以满足信用销售企业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尚未对信用销售企业提供服务。问卷调查中,85%的样本企业希望征信系统能向其提供信息服务。

5 应收账款再融资难,企业信用销售规模难以扩大。企业信用销售货款未回笼之前,形成资金占用。信用销售规模越大,占用资金越多。在企业不能获得外部资金融入的情况下,信用销售规模必将受到内部资金的强约束。在发达国家,信用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再融资,将其转化为企业可使用的资金。根据货币乘数原理,如果应收账款能按一定比例再融资,则企业信用销售规模可以成倍数扩张。

应收账款再融资的渠道主要有:票据转让、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等。由于应收账款再融资的风险主要来自应付方,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风险识别难度很大,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再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商业票据发展缓慢,商业票据

转让、贴现困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融资等业务尚处于探索阶段。995户企业问卷中,52.8%的企业感到资金“非常紧张”或“比较紧张”。受自有资金的约束,企业信用销售规模受到限制,信用管理制度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信用管理制度固定成本很高且难以分摊,企业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动力。

四、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有利于扩大信用销售规模,促进商业融资发展;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然而,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具有很强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征,国家不能强制其作出制度安排,只能从改善企业外部环境人手,大幅降低制度成本,使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诱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制度。

1 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研发和推广机制,改善知识供给环境,降低企业制度建设固定成本。引导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研究,开发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信用管理技术,研究制定信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开发适用的信用管理辅助系统。大力培育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壮大信用管理师资队伍。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试点,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大力扶持信用管理咨询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组建企业信用管理协会,开展信用管理研究、培训、推广和服务。

2 推进征信体系建设,改善信息搜集环境,降低一企业信息成本。按照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征信立法,创造良好征信环境。由于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在当前社会征信机构短期难以建立大型数据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立国家统一征信基础数据库,整合信贷信息、信用销售信息,以及政府部门相关信息,为每个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在向金融机构开放的同时,向信用销售企业提供服务,大幅降低信用销售企业信息搜集成本。

3 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改善社会诚信环境,降低信用销售的风险损失成本。加快信用立法,强化对债权人的保护,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戒;建立信用销售信息征信机制,将债权、债务的形成和消除记录到相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之中,强化对债务人的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大力培育诚实守信的道德文化,加大对失信行为的舆论监督和道德谴责,强化债务人的诚信自律和他律。

篇9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一个多月里,调查了我市几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对企业信用享有行政执法权的工商、税务、房管、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和已经按商业银行运作的工商银行。在调查中,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除了“信用”、“档案”,那就是“整合”:一厂一企的信用档案需要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信用档案的监管需要整合,全社会对企业信用档案资源的利用同样需要整合。整合,表达了人们搞好信用档案工作的良好愿望;整合,寄托了人们对政府主管部门的热切希望。

整合:深化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新命题

所谓“整合”,就是将个别的、分割的、零散的事物通过整理、整顿等手段组合成集中的、统一的、完整的事物。而在本文,“整合”则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将分散保管的企业信用档案及其信用信息资源,在兼顾信息资源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的条件下,加以重新整理或整顿,实现无缝组合,以便在新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上实现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

在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企业经营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的领导都较为充分地意识到信用在生产经营和社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企业信用档案的管理现状与其重要程度和各方面对其广泛利用的客观需求形成了突出的矛盾,同时也决定了对企业信用档案进行整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首先,从企业层面上看。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企业档案管理通过恢复整顿,特别是众多工业企业实施了《工业企业档案分类法》以后,逐步走上了正轨,实现了各种档案的综合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许多企业档案管理已经打破了原有综合管理的模式,各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应运而生,有许多和企业信用直接相关的档案分散在各有关部门保存,即使档案工作基础较好,已按照企业档案“十大分类法”实行综合管理的企业,与企业信用直接相关的营业执照、各种证书、各类合同、质检报告、资质材料等档案都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类别中(主要集中在经营管理类、生产技术类、科学技术研究类、基本建设类和会计档案类等几大类别)。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对其信用建设的诉求普遍提高,对信用档案的利用呈现出频繁、集中、快速的需求,而现有的管理状况显然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于是对企业信用档案加以整合便成为企业经营者们的普遍要求。由于企业信用档案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企业的信用度,必须从各方面加以整合,才能真正体现其利用价值。特别是在经营活动中急需证明本企业的信用度时(如进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往往要求在较短的时间把散存在不同全宗的信用档案(一般为复印件)调集在一起,加以整理、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企业信用档案利用的整合性。这一特点无疑为企业信用档案的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信用档案管理分散的现状和频繁利用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合理的整合则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其次,从社会层面上看。企业信用度的提升和企业信用档案的管理,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政府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介入与管理,才能遏止种种制假造假现象的发生,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信誉度。现在,我国的工商、税务、质监、银行、房管、海关、公安等部门都把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摆上了自己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而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自然成为题中之义。但是,当我们调查了我市的上述有关部门以后,发现尽管这些有实力的部门,对企业信用管理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但都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行其是,数据之间缺乏共享和交流,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实现信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还是那两个字―――“整合”。

量体裁衣与合纵连横

尽管不同类型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信用档案的整合仍然有共性的规律可寻。对于一厂一企的信用档案管理来说,无非从两个方面进行整合:

一是信用档案实体的整合。有人提出,为了有效解决企业信用档案实体保管的分散性给企业信用档案的利用带来的不便,建议将企业档案中与信用有关的档案抽出来组成一个新的门类加以统一管理,这或许对个别企业是可行的,但对绝大多数企业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整合”的后果必然会破坏原有的档案管理体系,给整个企业档案管理造成新的混乱。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就认为在计算机普遍使用的今天,企业信用档案实体的整合已经没有必要,已经毫无意义。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对某些重要的信用档案实体的整合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是将直接反映企业信用的各种营业执照、证书的原件全部交档案室集中保管;将最能集中反映企业信用度的各种荣誉证书、奖杯、奖牌集中到企业荣誉室向客户展示,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二是将已经把有关信息录入计算机的重要信用档案原件交档案室整理归档,或进行复制加工提供二套制文件供其他有关部门利用。三是深入开展编研工作,对企业信用档案进行二次加工或三次加工,形成新的能集中反映企业信用度的编研资料―――也是一种新的企业信用档案。

二是信用档案信息的整合。随着企业管理手段的不断提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用档案信息整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然,由于企业性质、类型各不相同,它们整合的内容、形式、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在这众多“不相同”中可以抽象出若干“相同”的共性特征:一是要注意不同类型的信用档案信息的整合。不仅包括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生产经营档案中与企业信用有关的信息的整合,甚至还应包括人事档案中有关诚信信息的整合。二是要注意不同载体形式的信用档案信息的整合。现在,先进的照相、摄像设备的应用在许多企业已经十分普及,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声像档案大量形成,有效整合好其中的信用档案信息对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企业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宣传手册、VCD光盘等广告宣传品,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而整合出来的编研成果。三是要注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档案、图书、资料、情报中的信用信息的整合。特别要注重自己的客户与竞争对手的信用信息,不仅要在行业内收集,还要善于在行业外收集,特别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到工商、税务、质监、房管等几个政府行政监管部门调查了一圈,明显感到他们对企业信用及其档案的管理与整合普遍很重视,管理与整合的技术手段也很先进,同时也看到在系统内部、在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样感受到对企业信用档案信息整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解决的办法:通过整合,实现合纵连横,实现各系统之间企业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先说系统内部。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同、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不同,自然形成了企业信用档案信息整合的不平衡性。有的已实行全国联网,有的才实行全省联网,而有的正在努力实行全市联网。例如:“房地产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下设的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安全地交换信息尚有一定的困难;基础好、功能强的工商信用管理市与市之间的协作网内部的数据交换也不那么容易。

再说系统与系统之间。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十分注重本部门、本系统的信用信息管理,各系统使用的软件不同,工作平台不同,输入输出接口不同(更重要的还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各系统之间的信用档案信息共享还有许多困难,形成了许多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信息孤岛”。这一现象的存在,造成了信用信息共享的巨大障碍和信用信息资源极大的浪费。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整合,实现“合纵连横”,将这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成片,整合成一个全社会都可享用的信用档案管理体系。尽快实现合纵连横,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加强信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合纵连横?现在的情况是条条上的信用信息整合总体上做得不错,但在块块上的信用信息整合似乎并不那么容易。此所谓“合纵易,连横难”――管理体制使然。当然,这里所说的“难、易”都是相对而言的。领导重视、资金雄厚的系统自然“合纵易”(如工商、税务),反之则不然。从总体上说,“连横”的难度要远远超过“合纵”。

因势利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整合中的作用

我们在调查中,看到工商、税务等政府监管部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确实有点自愧不如,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忘记自身肩负的职责。尽管我们的财力优势、人才优势都无法与那些政府监管部门相比,但我们有着《档案法》赋予的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的优势,有着对档案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优势,我们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自己在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整合中的作用。作为地市一级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如何在整合中发挥作用,如何切实加强与深化企业信用档案的管理?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因势利导,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是一套结合西方管理技术、中国市场信用现状和中国企业管理特点的管理模式,由外经贸部研究院的信用管理专家提出。“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将西方管理技术和本土企业管理文化紧密地结合。其中的“3”是指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企业前期信用管理、企业中期信用管理和企业后期信用管理;其中的“1”是指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部门)。

我们不妨借鉴“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对企业信用档案也来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动态式管理。

企业信用档案前期管理,至少有三件事可做:一是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员工与行政监管部门职工(特别是他们的领导)对搞好企业信用档案工作的认识;二是制定信用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归档范围,工作标准和规范;三是加强对企业与行政监管部门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搞好企业信用档案工作的实际本领。

企业信用档案中期管理,工作重点主要是加强对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监督指导,要帮助企业与行政监管部门尽快建立或完善资信调查、采集和评估的运行机制。建立起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信用档案管理方式,保证信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还要帮助、指导有条件的企业与行政监管部门建立起自身与客户信用档案资料数据库,并保证其与其他数据库的无缝对接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一阶段应该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有许多事情可做。

企业信用档案后期管理,可做的事情也很多:一是对企业信用文件的适时归档进行监督指导,至于信用档案是否集中管理,应根据行业特点和各单位具体情况决定,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信用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监督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各政府监管部门信用信息平台接口的对接和不同系统信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上。

至于“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中的“1”―――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部门)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在调查中与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篇10

为推进我省信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发挥信用系统作用,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信用**”,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信用系统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依法采集、向全社会提供准确、全面、及时、权威的企业信用数据,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减少风险、防范商业欺诈,激励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推进信用系统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是政府经济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打造“信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系统建设工作,20**年决定由省工商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参加,共同建设我省企业信用数据管理中心和网络平台,20**年省政府颁布了《**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95号),建立了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省工商局设立了省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公室(简称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同时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省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信用系统建设工作,认真执行《**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95号令),加强信用系统建设。

联席会议要充分发挥作用,拟订我省信用系统建设规划,根据省政府第195号令制定信用系统管理、维护相关制度,对信用系统建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组织协调。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参加信用系统建设的各省级部门)认识,要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决定,履行省政府第195号令规定的职责,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各成员单位要把信用系统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方案和措施;及时与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沟通,协商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按照“客观、准确、公正、及时”和“维护企业合法权利,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原则向信用系统平台提供数据和信息并对信息的准确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形成“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分工协作、有序联动,提交数据、准确及时,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

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是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我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管理,组织实施信用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和披露。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加强与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掌握动态,通报情况,帮助各单位解决系统建设中的具体问题,督促各单位落实省政府、联席会议确定事项并就系统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和建议。

二、突出重点,狠下功夫,限时破解难题

(一)扩充数据数量,提高数据覆盖率。企业信用信息数据整合集中工作实行部门负责制。按纵向归口集中,横向比对、交换、整合的原则由各部门自下而上逐级归集整合数据并按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及时、准确地向省信用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提交真实、合法、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参加信用系统一、二期建设的部门,对属本部门所掌握的应提交但还未提交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清理,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整合集中,于10月30日前完成数据的全面整合集中和提交入库工作。特别是数据源在国家部委局机关以及未实现省、市(州)、县数据大集中的单位应积极采取措施,力争按时完成。对确实无法按期完成的,要提出专题报告,说明原因,拟订数据入库时间表,送省信用管理办公室,省信用管理办公室提出意见报省政府。

(二)严格数据标准,提高数据质量和可利用率。数据标准不统一,直接影响数据质量和可利用率。企业信用信息须包含与企业营业执照完全一致的企业名称、企业登记注册号和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所含企业名称不完整、不规范或缺少上述要素的,信息提供部门要在10月30日前进行补充完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服务;省质监局要尽快将“组织机构代码”提交到信用系统资源中心数据库。

(三)及时准确上传数据,确保数据按时更新。各部门要加强对提交数据的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要根据对企业的行政许可审批、实施监管职能等所发生的变化及动态数据予以适时更新。其中企业基础信息、组织机构代码等应及时更新,其他信用信息具备条件的也应及时更新;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根据不同情况,按年、季、月更新,应在每月25日前提交上月更新数据。确有困难的,须提出数据项的具体更新时间安排及理由送省信用管理办公室审核同意并备案。

(四)加强数据采集设备管理,保证信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信用系统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保管维护。要保证数据采集前置机等相关设备正常接入电子政务外网,保证设备24小时正常运行和与**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中心的网络畅通。

三、加强基础建设,确保信用系统持久运行,功能发挥

(一)加强制度建设。随着系统建设两期工程的结束,数据的更新、系统的维护越来越成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及时研究拟定“数据提交制度和纪律”、“数据采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经联席会议审定后实施;要建立系统建设和管理维护的工作通报制度。省政府将不定期对系统建设和管理中的阶段性任务进行督查督办和工作通报,适时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范围。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主动会同省监察厅、省政府督办室做好信用系统建设有关工作。

(二)制定《**省企业信用信息目录》。省信用管理办公室要牵头协同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政府监管需要和法制原则,加紧拟订《**省企业信用信息目录》,形成我省企业信用征信数据指标体系,为信用系统数据全面、完整和规范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