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内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内控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资产内控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国有资产;控制制度

如今,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对国有资产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强调了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完善策略。

一、企业内部控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作用

(一)提升企业效益通过内部控制,企业能够将会计、统计、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结合起来,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整体作用,进而使企业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保证资产安全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规定好企业资产的处理手续和程序,并完善制约机制,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及时纠正损失浪费现象,避免,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强化企业资产安全保护工作,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

(三)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

通过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可以发现会计审核、汇总、复查中的错误并进行及时纠正,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从而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思想重视不够

一些企业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层仅仅重视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管理,而忽视了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即忽视了那些无法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创造利润的国有资产。这种思想上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状,大量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存在漏洞,难以转变为经营性资产,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受到严重威胁,更妄谈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内控制度不规范

首先,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缺少,尤其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控制制度缺少,一些来自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员工对控制制度态度冷漠,把这些制度当做纸面制度,没有进行积极落实。其次,风险评估机制缺失,如资产盘点不够准确、盘点结果处理不当,资产租赁未经有效审批、租赁费用计算不合理,资产报废不符合规定、管理不善等。(三)内部审计不健全很多企业的国有资产控制部门不设立内部审计制度,发挥不了内部审计的全面作用。少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虽健全,但落实不到位,存在制度上一套,实际操作另一套的现象。如此就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全面发挥作用,阻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前进,阻碍国有资产的利用。

三、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一)提高思想认识

更新人们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观念,提高人们的认识,强化内部控制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国有资产内部衡量机制。同时,要明确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即第一责任人,使其重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再由管理者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奖惩机制,确保员工权责分明。还要防止员工,多处兼职,加强绩效考核,以保证国有资产经营的良好发展。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内控建设是管理国有资产的根本,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要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监督。在国有资产的财务控制、会计核算、资产处理上,应严格把关,加强风险防范措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在财务制度上,要建立台账,覆盖整个国有资产的经营链,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无缝记录,并定期进行财务审查。会计核算方面,要做好登记、汇总、复查等工作,及时纠错,防止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在资产控制方面,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资产验收方面,本着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的原则,由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实物管理部门共同对资产进行验收,认真填写《固定资产完工点收单》,并上交财务部门做出账务处理;(2)在资产清查方面,每年都应组织一次以上的资产清查盘点活动,由资产管理部门制定清查方案,由财务部门协助,按照“以账对物,以物对账”的方式落实清查工作;(3)在资产处置方面,要按照合法、公开的原则,对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报废资产、闲置资产等进行包括但不限于封存、捐赠、拆除、出手等处理办法。

(三)在内部审计环节完善

要完善审计制度,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行定期审计,审计管理员和员工的权责,企业财产会计工作,以及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充分发挥作用,并就此提出建设性报告,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员工,要进行绩效考评,培养并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保证国有资产的稳定与增值,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针对企业国有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缺失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强化观念,健全制度,严肃审计,从各个方面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利用,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穆昱 单位:包头市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郑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3(06).

篇2

关键词:国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剖析;意见

国营企业,即国有企业是国家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参控的企业,在我国国营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保值或增值国有资产。因此,国民企业经营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或增值[1]。内控管理制度是规范、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等行为,以达到经营取得最佳效益。近年来,为提升国营企业效益,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问题不断踊跃,原来内控管理制度弊端不断显现,引发了众多内控管理问题发生。为确保国营企业经营效益,内控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内部管理制度及其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这种制度,主要是服务于企业,为了让企业将自身的目标实现,进一步保全企业的财产完整,从分工的角度对企业的内部经济活动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内部的控制工作,主要还是让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互相之间进行配合,从而明确不同的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内的各个部门以及单位相互之间的合作进行制约以及协调。对国营企业而言,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能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是新时代企业革新,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能有效防范风险,全力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并能获取真实、有效、可靠的会计信息,以便经营管理者如实了解企业动态,为企业市场发展策划提供可靠的参考[2]。

二、国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重成本、轻建设

当前,很多国有企业都只是看到当下的成本支出,为了约束成本支出,对企业内部的架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简,要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就需要定编定员,要明确落实不同的人力以及物力资源,对于企业或者自身都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很多企业都没有办法保障自身的内部控制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专项的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只有形成专门的职能机构,才能够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保障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是否配合做好内部控制制度。这种现象从原因上看,因为很多国有企业在转型期间产权移交上存在缺失,很多企业的法人还没有真正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细,导致当前很多国有企业的产权出现责任不清晰的状况,也随之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立。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重管理,轻控制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主要是从管理以及会计两个方面实现的。不过很多企业往往只是重视内部的管理控制,但是却忽视会计技能的独立性。问题的症结主要是内部会计制度往往是服从于内部的管理制度,而会计制度只是采用相对比较笼统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所以对于会计的内部控制变成一种表面的控制,但是没有回归到实质上的控制。分析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没有依法管理的理念。因为中国当前的法治环境相对比较差,所以也就没有真正形成一种有章程必依据的局面。

(三)履行制度不健全,重大事,轻常事

近年来,企业员工低价销售产品,吃回扣事件频繁发生,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在履行制度建设中,过度重视企业投资、经营等大事件问题,而对日常现金、物料等小事件问题未作过多规范或监督。以至于培育了一批“硕鼠”、“蛀虫”,这些人利用自己的权责低价销产品、吃回扣,严重损害公司利益。

分析原因:首先,从人为上分析,任何“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都会因设计人经验与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存在缺陷。其次,从管理上分析,内控制度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工具,但任何内控制度最终都是靠人来执行的。再次,从内部关系上分析,有效的内控制度也可能因为执行人员的串通而失效。

三、国营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改革措施

(一)加强领导培训学习,提升管理意识

企业领导是内部管理的关键人物,若企业领导自身法律、管理意识淡薄,那么企业所构建的内部管理制度也会存在诸多漏洞、风险。因此,应加强培训,提升领导法律及管理意识。如采取劳动竞赛、岗位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促使企业领导不断获取吸新,进而提升相关法律、管理知识。同时,还应注重企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提升自控、约束等能力,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做到廉洁自律。

(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权利义务

科学的企业管理结构,能够让各个部门互相之间进行监督,因此,从科学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出发,才能够实现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于企业而言,首先要形成一个科学的企业架构,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从公司法的角度,构建合理的监事会、董事会、股东大会等结构。不同的结构互相之间应该相互分离,这样才能够互相之间进行监督和制约,各项权力和职责都能够落实到位,适应企业的科学发展。其次要对职责进行明确,用合理的约束以及制约方式,对企业的进行内部协调,协调好企业的管理者、所有者以及员工互相之间的关系,同样的要用合理的激励方式鼓励企业发展。此外,适应市场的激励机制,能够让企业的管理进一步的具备效率,而且能够让企业的员工尽到自己的责任去履行好日常的义务,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运转。

(三)加强内部稽核制度,严格考核监督

内部稽核制度需要企业员工有效配合,才能发挥良好的考核、监督作用。而要确保企业员工自行履行职责,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对内控的认识。首先,应正确处理好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发展的关系;其次,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企业员工队伍综合素质能力,以切实提高企业人力资源能力,进而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2、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强有力的管理及监督约束机制。3、加强计算机管理及技术更新。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企业管理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管理、维护及技术更新问题也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出现问题,则有可能导致企业数据丢失等严重问题。因此,可设置专人对计算机进行管理,严格制定主机房授权制度,充分确保公司计算机安全[3]。同时,还应不断更新网络技术,以期逐步改善系统,给公司员工及管理人员带来更多便利。

(四)完善内部审计系统,及时纠错避漏

国营企业管理链较长,高层领导无法亲自监督各项业务,而更多是靠内部审计来实现。因此完善内部审计系统对提升企业内控管理非常重要[4]。内部审计系统的构建主要用于监督、检查,因此应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系统,以期各级能及时发现错漏并纠正、堵塞,进而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国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的关键,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规避风险,进而提升企业市场或国际综合竞争力。而结合当前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现状,加强企业领导法律及管理意识,从内控机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履行内控制度上综合考量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改革,才能促使内部管理制度适合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对应的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市西郊农场)

参考文献:

[1] 王晶.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人口与经济,2011(S1):50-51.

[2] 光宪.国企改革与内部管理创新的逻辑穆[J].经济视野,2014(16):145-146.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财务管理

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发展迅速,部分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粮集团、中国中铁等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但一些腐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上海医药控股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吴建文受贿35起,涉案金额1187万元。广东发展银行珠海支行原行长曲建国贪污受贿3200万元。类似的案例包括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的案例。国有企业已成为腐败现象频发的地方。如果我们从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待这些现象,可以发现一些线索。尽管许多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性很强,内部控制机制运行良好,但“最高领导”几乎包揽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企业不是以制度为导向的管理,而是以人为主导的管理。因此,在全国反腐倡廉的高压背景下,搞好内部控制,促进财务管理创新,帮助国有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也在不断扩张和发展。伴随而来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因此,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管控是摆在国有资产管理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防范金融风险的客观要求在国有企业管理中,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和决定着国家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资源。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和影响将是巨大的。同时,国有企业毕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持续盈利始终是国有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国有企业实现持续收益管理的前提。上述客观条件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搞好内部控制,运用综合控制和管理机制对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避免甚至彻底消除生产经营风险。尤其是电力失控带来的各种风险。这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显得极为重要。

(二)保证财务管理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现实要求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定期向国有企业有关主管部门和社会公布财务状况。确保国有企业财务报表内容完整、真实、准确,不仅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且关系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要求国有企业运用内部控制机制对财务信息进行严格监控,保证财务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国有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现实要求国有企业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属于国家,属于全体公民的资产。一旦不加以控制,国有资产就会因人为因素流失,这是对人民的失职,甚至是犯罪。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因此,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只有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至少测量会有积极的效果。

(四)国有企业规避腐败风险的要求我国国有企业腐败案件正处于大爆发期。特别是一些大案要案,因其涉及人数多、情节严重而闻所未闻、令人痛心。腐败将严重影响国家和政府形象,对国有资产造成巨大损害,甚至严重影响企业员工的信心和凝聚力。同时,要认识到腐败案件的发生与内部控制机制和财务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是防范国有企业腐败风险的重要措施。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足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中,往往对其重要性不够重视,认为内控工作是一种形式化的流程,并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从而使得内控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虽然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多年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壮大,但是从内控的实施主体来看,存在着以内部审计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虽然不少单位制定了了内部控制制度,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结合实际工作,再加上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对现代企业制度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对内部的相关理论知识更是一知半解,无法意识其对企业的重要程度,致使企业难以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

(二)内控管理体系仍然存在漏洞一是国有企业在编制相关内控制度时没有系统化的考虑问题,而是由各个部门制定本部门的内控制度,从而导致不同部门的内控制度之间存在“相互打架”的问题;二是各个部门的内控制度不够完整,例如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由于国家出台政策快,往往来不及更改和完善;三是制度执行不到位,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既存在主观上把关不严的情况,也存在客观上对制度把握不到位的情况。

(三)惩罚机制落实不到位不少国有企业制定了违反企业内控的惩罚措施,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缺普遍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惩罚措施不够严厉,不利于提高员工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积极性,也无法对相关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由于这种做法会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缺乏约束力,员工的犯错成本低,最终必然影响内控制度的权威。

(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国有企业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是由于存在论资排辈或用人唯亲的现象,不少从事内部控制的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低下,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技术技能培训和知识理论学习,更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导致企业后续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障碍,并且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专业性和合理性会受到冲击。

三、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路径

从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目前正在推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施。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内部经营和外部市场环境都在迅速变化,导致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必须创新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方法,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创新内控管理理念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广、涉及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各个方面的复杂系统管理项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求规范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日常事务,要求国有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使相关政策法规更有针对性。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完善和创新内部控制机制和财务管理机制,真正把内部控制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一是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许多企业管理观念落后,事后管理存在问题,忽视问题,解决问题,补救。这种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信息社会,国有企业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运用网络技术对企业经营管理流程和细节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每一件小事都得到重点和管理。及时做好战前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预防措施。例如,在合同审批过程中,利用办公网络进行网络工作,在办公平台上对相关部门、法律、财务等部门进行审核,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单一部门考核时的“黑箱”操作和评价不全面带来的风险;二是把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一般企业,经营活动需要经过策划、组织、实施和结束等程序。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时,应规范各个阶段和程序,形成财务管理的闭环。

(二)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国有企业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发展阶段,制定完善、适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要特别在投资资产管理、投融资、采购、成本控制、担保和高风险业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管,并认真落实。比如,在资金运用和管理上,要求严格审批程序,履行对个人的职责,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使用。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实行资产管理工作岗位责任制和领导终身责任制,定期清查清查,追究责任,避免因责任人不明确、管理不善造成实物资产流失。同时,国有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不同信息的表达、沟通和审批。财务部能及时了解各项业务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他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财务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更好的沟通和理解,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此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应根据其实际情况、行业、区位、规模和水平等因素。要通过实际操作不断修改完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内部控制管理进行监督,使财务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国有企业还可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推动和落实制度,发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立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金融创新能够很好地提高国有企业抵御金融风险和预防腐败的能力。但由于影响国有企业的风险因素太多,每一个因素都可能给国有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损害。因此,有必要建立潜在风险的预警体系和度量方法。一旦通过预警系统发现风险因素的征兆,及时进行干预,并通过相关的预案进行处理,使风险得到控制和在萌芽状态下消除。

(四)加强财务管理监督体系建设国有企业还应设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监督检查等专项审计部门。对各部门业务的执行情况和流程进行审核,确保国企各部门和员工严格按照规定开展工作。通过日常审计工作,报告和处理潜在问题,将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纳入规范、严格的轨道。此外,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有必要引进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利用其专业、独立、权威的优势,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审计,得出权威、科学的审计结论。同时,针对职责混乱、制度缺陷、管理不善等问题提出专业审计意见和改进建议,促进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完善,提高工作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是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这些管理制度不严格制定或执行不力,国有资产就会流失。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腐败、浪费和滥用职权的现象。因此,国有企业应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观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积极采取预警措施。通过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索埃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快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强.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

[2]李国强.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0.

篇4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财务内控,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2012 年11 月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 年1 月1 日起施行。征对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夯实了会计基础,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提高了财会部门的工作效率,确保了资金的充分使用与高效利用,控制了单位财务支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但也存在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会计资料不完全准确,部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滞后等问题。2014年1月1 日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启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时代,也对目前大部分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办法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烈的内控意识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控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全盘依靠财政资金,对所获得的资金毫无节制地使用,而忽视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特别是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控的要求就更放松了,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一切,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没有任何积极意识与主动行为。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相当数量的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创建并形成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只是制定了一些财务规则或制度来形成内控,根据日常工作经验进行简单的财务内部控制,但是却缺少制度化、规范化的流程,问题出现时没有统一、权威的标准和根据进行处理。

3.收支管理不规范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由于经济业务发生地点与原始凭证记载事项的发生环境和地点相分离,加上主办会计不熟悉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只能通过审核票据的真伪性与合法性,审核单据的审批程序是否齐全,是否符合预算,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在规定标准之内,来辨别核算单位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和实质,导致主办会计不能对核算单位直接进行及时的全方位监督。

4.资产管理不规范

自从行政部门实行统一采购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不再为所欲为,然而在资产使用方面却依然缺少内控管理,经常出现重视采购却忽视保管维护的问题。其次实行集中核算后,由于纳入核算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很多,核算中心很难对每个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也很少对各单位的资产实物进行盘点清查,清查盘点工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而各单位的资产管理员常常是身兼数职,很多时候与核算中心的对账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认真盘查清点,使得对后续资产的控制与管理存在漏洞,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5.会计信息沟通不协调

一是会计集中核算后,因为核算分布不集中,会计核算中心主办会计精力有限,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各种凭证的整理工作中,无法顾及核算单位的多项财务活动,无力进行分析与管理;二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核算单位却无法及时收到这些信息,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不能够被充分利用;三是核算单位要了解本单位的会计信息时,必须要到核算中心查询后,方可知晓,如遇节假日或经办人员不在等特殊情况,便无处可查,影响核算单位的日常管理。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1.增强领导内部控制意识

财政部门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可以对不同级别事业单位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分阶段、分批次的培训与培养,确保他们能够积极掌握一些内控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内控意识,从而促进内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建立基本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要积极划分各类经济业务的职权范围与流程方法,同时做好分工,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创建清晰的财产清查盘点制度。二是要积极对财务内控进行科学的监督,创建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系统,设定专门机构以及专门人员来负责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应也要给予他们一些独立的权限,从而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真实性、公平性。三是在健全制度下,也需要领导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去积极努力落实,可以采取奖惩并行的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与引导,从而维护内控管理制度的高效运行。

3.强化收支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首先加强票据管理;其次,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明确专人根据收入预算、合同情况,对收入进行合理性分析、判断异常,并及时对银行、财政、核算中心对账,确保收入足额上缴。

二是加强单位支出审批和审核控制。第一,可以实施法人管理责任制度;第二,核算中心会计必须熟悉单位的各项业务,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来,明确核算单位的各个收入、支出项目;同时,核算中心会计要加强对核算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有关规定的学习,严禁报销不合理支出,确保专款专用;最后完善内部审计职能,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制,强化重点资金、专项资金审计监督。

4.强化资产管理

一是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要积极参照会计集中核算内容,来对应创建资产管理制度。二是核算单位在资产定期或不定期清查工作时,发现财产物质的盈亏、毁损与报废情况需要第一时间报告给核算部门的会计,确保账目真实。三是核算部门的会计凭借固定资产总账及明细账,定期开展资产对账,做到账账、账实相符,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重视会计信息沟通

篇5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有两种,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高职院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并由其对学校的所有经费往来进行集中管理,学校所有的财务收支活动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下属机构没有任何的财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学校统一领导的框架下,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之间权责关系和建立健全各项财经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并对财权进行划分的原则,由学校和校内各级各单位对其财务行为进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和集中有限的资源,却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集权”与“分权”之间的矛盾,却弱化了一级财务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管理思想,与社会、企业之间主动对接的意识不强。由于对资金的预算管理相对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比较注重核算,却缺乏财务预算的理念,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工作,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未能将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容易导致其在资金的使用和财务制度的安排上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财务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财务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的过度集权,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被弱化,很多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尚未建立,有些虽建立起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存在着有章不循的问题。在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方面的严重滞后,导致其根本无法实现事前控制。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无法对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也不能详实地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至于对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心中无数,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3、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其内部会计控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部控制观念薄弱、控制意识淡薄。由于没有制定和实施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其在某些非经常业务的核算方面缺乏有效地监管,内部会计控制明显滞后,或者处于无力的状态,这就很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小金库泛滥、隐藏预算外收入、收入申报不实和税款缴纳不准等诸多违纪违规问题。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内控管理部门化明显等问题,或片面、简单地理解内控,导致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时顾此失彼、轻重不分,这就从客观上弱化了内控的作用。

4、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在预算管理中普遍采用零基预算,因而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和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在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也日趋多元化,使得其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局面日趋复杂,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绩差没有惩罚,绩优没有奖励,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分析,无力跟踪查效,这些无疑会大大地降低其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其投资效益缺少考评的尺度,容易形成财务风险。

5、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和考量。从而导致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被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去。对高职院校投资只注重其消费性而忽视其投资性,这导致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被淡化,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普通高校的会计科目设置,由于其会计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实际实施。

6、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关各方对学校资产的性质及效益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于无形资产,更是疏于管理,甚至被排除在资产管理的范围之外。不注重于现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资产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不少学校没有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资产管理,或者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最终导致了账实、账账和账卡之间的长期严重不符。此外,在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中,盲目投资和产权不明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构建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分级财务管理模式

1、树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理念。高职院校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与效益并重、货币时间价值和财务内部控制等理念,才能有效地协调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之后的科学发展。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该控制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适应高职办学特色的财务内控制度;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部分级管理的经济责任体系作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并注意划清经济责任,要做到奖罚分明,切实地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要按照经济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地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力求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预算的管理理念,要求预算编制部门把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预算;强化预算编制的过程,通过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来承担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监督,有意识地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参与预算的编制全过程,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与沟通。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预算年度总收入,逐项地确定预算内容和安排预算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地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尽量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或者调整。

3、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融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强化财务风险意识,通过科学地规划,做到适度举债。要充分地论证贷款的可行性,把债务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贷款项目进行充分地可行性分析与论证,优化贷款结构来有效地降低资金的综合使用成本。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加强贷款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根据学校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合理地制定负债的总额,并科学地规划不同负债种类的具体期限,合理地安排贷款资金的投入时间,科学地安排还款期,以确保资金链的安全和顺畅。

4、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严格地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构建一个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查制度。定期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体系,重视对内部监督的检查。大力促进内部创新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结合,切实地提高内控制度的运行效率与活力。要建立健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对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力争将经营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5、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机制。高职院校要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科学地设置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对教育成本核算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可以适当吸收和借鉴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弥补和完善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的不足,而且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及管理走出当前的困境。通过采用双轨制进行会计核算,对一般性的业务核算仍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但在涉及具体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时,其相关的总账及明细账都应转而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双轨制核算。

6、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构建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最核心的工作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最终结果。一是以定量指标为主,具体采用沃尔的权重评分法的原则;二是以定性指标为参考,并注意指标体系少而精的原则。高职院校要实行财务绩效管理,可通过制定内部绩效管理办法等,将绩效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维护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以促使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此外,还应形成绩效评价的循环反馈机制,根据上年度的绩效评价情况不断地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篇6

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内部控制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内部控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发达的产物。倘若从会计学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护资产完整和安全,提高信息质量,确保规章制度被良好的贯彻和执行,而特意制定的一种控制方法,或者称为一种措施或程序。

引申来看,对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保护资产完整和安全,提高运行效率,确保规章制度和经营方针被良好的贯彻和执行而在本单位采取的一种用于自我约束、调整、控制及评价的一种方法(或措施/程序)。当前,由于事业单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改制和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庞大的事业单位群体目前尚且没有一个完善且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如此,用于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合理、有效、完整的标准,目前也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论。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目前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人们完善。

二、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政府机构的经营和发展被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在强调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对其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的质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现代事业单位所面临的新课题。加强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来说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一) 使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实现事业单位的合理理财,其首要前提是强调单位对其资产的管理。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对单位的资产进行细化分类;严格控制其采购销过程;建立完备的报废程序等,这一系列手段可以杜绝事业部门的资源浪费现象,优化单位资产的配置情况。

(二)使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得到加强

如今,事业单位对预算的管理非常重视,但重视不代表就能很好的执行。建立完备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可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强化其执行力,对预算指标的落实起到很好的贯彻作用,从而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各预算目标的顺利达成。

(三)是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内部审计应当是单位具有监督性、督导性的工作,它独立于其他部门,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现在一般事业单位通行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内部审计,中介机构的审计意见更加客观,但如果想真正发挥内审的作用,就必须将它放在内部控制之中,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补充的同时,内控制度也使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得以保障。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能否认,它还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单位内控制度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如今,有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还很肤浅,认为内控制度其实就是针对财务部门的,与其他部门无关。甚至有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根本不可能和单位整个管理制度挂钩,它只是一种管理的姿态而已。这种肤浅的认识直接导致很多单位根本不在乎内部控制,不会主动地去实行或者参与,认为内控只是在浪费精力,走过场,没有必要实行。这种认识的滋生直接变成推行内控制度的羁绊,是单位内控管理步履维艰,对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没有任何益处。

(二)缺乏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

首先是监督。内控质量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一个单位监督职能的执行力。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如今的外部监督主要指的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例如一级核算单位、财政局、审计局等的各项检查及专项资金审计,他们的监督对象也常常局限于财务部门以及专项资金涉及的部门,局限于财务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合法合规,而对于单位内控制度体系是否完善以及各职能部门对单位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如何等情况,并没有进行合理的监督;内部监督则由一些社会中介会计师事务所代替内部审计部门完成,在监督过程中虽相对客观,但往往只对高层领导负责,单位高层领导意见相比制度的执行更为重要。各部门之间没有合理的相互监督和牵制,难以达到真正地控制和制衡。

其次是考核。事业单位往往只有各部门责任目标,没有内控指标。完成责任目标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标准,但却不应当是唯一的标准。有很多单位只考核责任指标,对内控制度的导向性作用确然不顾,对于在管理中及时发现和改正问题极为不利。

(三)参与内控的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一项制度得以贯彻实施,首先应当是要求有力的执行,而执行者的素质决定了贯彻执行结果的好坏与否。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顺利执行,要由一套高素质的人员参与运行。财务人员则是内控管理的重中之重。财务是内控的重点,也是内控的核心部分。有的单位由于自身财务水平较低,参与内部控制的其他部门人员更是不够专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对于预算资金缺乏统一管理,工作中未能严格执行预算资金用途,资金使用较为随意;其次,对于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管理不严,费用的支出则较为随意,开支范围往往被人为地进行扩大;再次,资产管理不严,未按规定对资产进行采购招标,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没有登记入库、各部门使用没有登记记录、资产报废程序缺乏必要的报废程序,再加上资产的清查制度不够完善,是很多的国有资产轻易流失,同时对低值易耗品同样没有较完备的领取和使用手续,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针对事业单位如此严峻的内控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以求对内控管理的改革有所帮助:

(一)提高内控管理意识

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和贯彻实施都需要管理人员对这项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并有足够的意愿。对于内控管理,单位的领导必须身先士卒,在给予足够重视的同时,强化单位每一个工作人员参与到内控管理中来的意识,这可以通过适时的开展一些内控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来实现。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也要和工作人员常常交流,及时的得到工作人员的反馈信息,并增强大家参与到内控中的意愿。

(二)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内控管理若想充分的实施和展开,需要有良好的内控环境作为实施的基础。事业单位的领导在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内控管理制度,配备相应的实施、管理和监督部门,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且各部门职责能够相互制约。建立部门管理责任制,使责任到人,权责明晰。在实施工程中,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强化细节管理,健全各职能部门规章制度,建立起一套全面性、立体化的现代管理制度,使工作中的每件事都权责明确、有章可依。

(三)加强预算的执行和管理

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普遍实行,但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还依旧存在较大的执行漏洞。预算常常成为一种形式,被单位管理人员所轻视。强化单位内部控制,应当利用好预算这件有力的武器。在管理中,预算的统筹作用毋庸置疑,预算应当成为单位行为的约束和指引。强化预算管理,控制每一项资金的运用,对费用的支出给予严格的预算指标,强调对超标费用的控制,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事中监督、控制,及时与预算进度进行比对,发现问题及时反映以及进行预算调整。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资金浪费,加强部门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强化内控的监督职能

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监督,一个是外部监督。

我们先来看内部监督。单位可以聘请社会中介会计事务所对单位经费管理、专项资金进行定期审计;根据审计意见可以由财务部门牵头进行审计整改。同时财务部门也可以协同纪委等监督部门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监督,对各职能部门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控制,强调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外部监督则是通过外部财政、审计部门等主管部门,对单位的各项管理进行全面性的监督,增强对社会民众的透明度,甚至鼓励社会媒体对单位的违纪舞弊事件进行曝光,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及时对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的反馈和交流,形成一套立体有效地外部监督体系。

(五)加强完善审批制度

授权审批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关键步骤,任何单位工作人在进行相关业务活动过程中,都需要依照相关政策、法规经过单位各级领导的同意,通过一定的授权和审批才能将相关款项收入或支出。而这个审批过程则尤为关键,首先应由单位领导层对单位业务活动及相关职责进行分类,确定相关的分管领导,并确定每项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职能部门,审批过程则是由下自上,层层审批,明确每个层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和预算指标一致。同时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核,最终完成收款和付款。

参考文献:

[1]张晓菲,谢慧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11(13).

[2]戚志中.浅析低价中标的财务管理.中国科技信息.2011(15).

[3]窦金波.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科学与管理.2010(06).

[4]陈秀霞.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中国林业.2010(02).

[5]丁谦.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科学与管理.2012(05).

[6]窦红,王勇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关键地位的确立.科学与管理.2009(04).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清产核资;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与深化,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与完善的今天,国有企业作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要想将国有企业建设成为紧跟时代节奏的现代化公司,必须及时、准确、完整的掌握企业的资产及资金情况。本文通过对清产核资过程中存在的财会问题的剖析与建议,阐述了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是实现此项目标的最有力的武器。

一、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概述

(一)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含义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是清查资产价值、核实资本金。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经济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益,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的活动。

(二)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原因

国有企业由于种种改制等原因,要想全面准确的了解相关企业的资产情况以及资本保值情况,只能通过清产核资来获得相关资料。当然,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更是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体现,也促使国企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并通过这样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三)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的重要性

1. 真实客观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方法

清产核资让大家明确目标,开展资产负债及权益的各项清理检查以及对现有企业管理现状的摸底,可以让相关人员了解到真实信息数据。

2. 防范国有资产损失的重要手段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国家近年来以国有资产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视以及国有资产内控制的不断完善,传统意义上的资产流失已不再存在。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资产估值问题,如:房屋、土地等一些有升值空间的实物资产,是否存在高价低卖现象;是否存在估值不准确现象;是否存在租金过低或无偿使用现象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清产核资才可以发现。

3.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途径

很多国有企业由于种种改制、人员调离、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遗留下很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由于很多当事人都有一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理,所以当有些人或大部人想处理这些问题时,都会面临无从下手的窘境。但是清产核资的出现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从更高的层面去解决,并且会借助很多外力,在法律的层面上给予更多政策的支持。

二、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问题

(一)清产核资过程中相关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当提到企业清产核资,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找财会部门,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但又缺少正确性的想法。从财会口径的确可以了解到一些账面信息资料,但是究其根源清产核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看财会账面有什么,而是要看实际都存在什么。这就意味着很多部门是都应该融入其中如:物资保管、资产实物保管等部门。

另外由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是委托第三方审计机构来介入整个过程,所以有些基层单位可能给中介机构提供的相关资料不是很详实,这样就加大了此项工作的难度。

(二)资产清查中“账、卡、物”对应问题

在实际清产核资过程中,有许多在清理资产过程中发现,企业账面的资产名称和实物的名称有一些出入,会出现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现象,或者是资产名称、数量、金额等账实不符,还有一些企业资产状态发生变化但并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原因在于这些资产的不联动,实物管理部门与账务管理部门互不干涉。另外,由于有些企业存货等特殊资产,各类繁多,收发频繁,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够,没有进行全面盘点,也会造成账面与实际不符的问题。这些情况长时间无人问津必然会出现资产管理的不到位,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关于往来科目长期挂账问题

在实际清产核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往来科目挂账,有不少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各种问题,比如有很多债权难以实现,原因在于债务人有可能走死逃亡,究其原因又不得而知,还有一些由于时间较长相关人员也记不清楚导致问题难以解决,一直挂账,未做处理。

(四)关于资产盘盈的问题

在清产核资过程中,大多数处理的都是资产的损失,比如投资损失、存货损失、应收账款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恰恰有许多企业存在着固定资产盘盈的实际情况。当面临这种问题时,就会陷入无人过问的尴尬,中介机构关心的是企业申报的各项损失的证据是否充分,企业关心的是损失是否能够核销。而盘盈资产有种情况:第一是企业已经盘点出有溢余,即资产本身是捐赠或由于部分资产记损益而未记账,第二是企业由于相关工作人员更换频繁,现任工作人员不认真,并未盘点出来账外资产。但无论哪种情况,企业都不愿意让实际情况浮出水面,也许想利用其设置账外收入,或是本身这些资产就是由账外收入所购买,也许还想非法占有国有资产,这些或许都是导致盘盈资产在账面上无法处理的原因。

(五)关于资产账面价值的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与固定资产折旧的使用方法与年限的选择比较灵活,各企业也不一样,这样就会对企业固定资产中的资产净值有一定影响,比如:房屋原值40万元,已使用10年,用平均年限法,折旧年限为20年,其净值为20万元,如采用加平均年限法,折旧年限为18,其净值为17.78万元。

三、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由于清产核资工作任务极为繁重,且涉及部门众多,为了避免出现财会一个部门独挑大梁的局面,应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协调各个部门对各类资产进行认真的核对。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培训等方式做好清产核资的政策解读工作,不断提高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只有让每一个部门能够认识到清产核资的重要性,才可以实现清产核资数据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保证整个过程的顺利完成。

(二)切实解决“账卡物”对应问题,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首先制定详细具体及操作性强的清查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对信息进行整理,对相关资产进行全面详查,提高资产对应率。其次实现资产价值管理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资产管理水平。最后当面对资产繁杂、信息不完整的特点,以资产类型为出发点,着力推进资产梳理。财务部门应汇同实物管理部门和相关使用保管部门对各类型资产进行一一联动处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当然在管理制度严密的情况下,笔者建议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先进的资产盘点方法。 比如:资产移动盘点,具体的讲就是工作人员通过携盘点装置扫描标签,盘点过程中可以到现场查看盘点情况和核对受盘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相关设备信息的修改,盘点完成后上传盘点数据到资产盘点管理系统中。这样一来,无论资产状态为有卡有物、有卡无物或其他情况,系统都能够有效的对设备资产进行盘点,及时跟踪设备资产变动,提高设备资产使用效率,随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

(三)预防为主,规范管理,避免往来长期挂账

如果能将清产核资的理念转变为预防,那么进行清产核资就会相对简单。例如:把企业负责人业绩与往来业务的管理挂钩,制定出应收款比例,加强财务及会计基础工作自查,规范往来业务,查明每笔款项的性质和原因,对每一笔款项进行梳理,并按规定及时收回,如不能收回的款项及时进行函证,把工作做在前面,这样也减轻了工作压力。

1.完善制度,加大资产监管力度

账外资产的问题除了他人赠予的情况,大多数资产盘盈还是由于企业在前期会计记账期间少计或未记造成的,这都需要单位主管部门详查账目,管理部门应加强对资产业务处理的监管和规范,完善相关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前期财务管理监管,从而避免资产设置账外账的情况。

2.保证资产价值真实性,防范损失

国有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会计制度,按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监管机构更应详查个别重点资产的处理情况,从真实价值入手,避免出现由于账面价值的原因,造成资产低卖或租金过低现象。

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需要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清产核资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清产核资是了解企业经济情况的主要途径,更主要的是实时监控国有企业的最好的方法,清产核资为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利.浅谈国企业改制清产核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09(03).

[2]杨平波.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相关财务会计问题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02).

篇8

关键词:学院;工会代管财产;规范;管理;研究

一、工会资产与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内涵

工会资产是由工会经费形成的资产。它包括实物资产、货币形式资产与无形资产等。工会资产管理可分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两方面。以下仅从资产管理角度剖析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代管财产方面的管理。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会舞厅、工会活动室、健身房及其配套设备均是原中专学校办公经费购置的,委托工会代为管理的实物资产,并非由工会经费所形成的资产。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工会代管的特定资产均不是工会资产,而是工会代管财产。

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现状分析

1.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成立4年,工会组织机构尚未正式成立,原工会正、副主席均已退休,大部分工会委员又调离岗位,现仅剩1人主持工会工作。正式机构已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至今尚未审批。在这过渡期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就很难做到规范。工会舞厅音响设备被盗,活动室举重杠铃架、平跑机等财产被破坏,修缮问题无人问津;南区舞厅闲置,健身房设备锈迹斑斑。为此,工会代管财产规范管理势在必行。

工会财产管理者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薄弱,责任意识淡泊,缺乏科学管理观念,部分中老年管理者不求发展,满足于现状,这些严重阻碍了工会代管财产规范化管理。

2.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制度尚不规范

学院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需不断地完善。工会财产管理制度也需进一步细化,做到定编定岗定责。有的领导随意调拨工会代管财产,管理者不知其去向,结果不了了之。工会对代管实物资产缺乏日常的规范管理与内部监管的机制,与其相关的管理机制也滞后。南区暂无工会财产管理员,这就无法谈资源合理配置。

3.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强

工会资产管理者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有的领导对工会财产管理漠不关心,责任意识淡漠,有的工作无法落实。奖罚不严,出现管理松散和无人管的“真空区”。 这也导致工会代管财产管理执行力度不强,还有“重购轻管”,“重用轻修”, “重钱轻物”现象;出租财产的租金欠费、保养修缮等问题无法解决,加速财产的老化或破损,这是财产的“隐性流失”。

三、强化学院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应对策略

1.关注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工作

学院现已成立工会临时领导班子,确定临时负责人主持工作,确定分管工会领导,指定两名专职(或兼职)的工会委员分别负责南、北校区工会代管财产的管理。学院要求工会资产管理者要不断提高修养、岗位技能、职业道德,更新观念,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开导他们要有忧患意识,奋发进取,通过多种有效地途径自学与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工会资产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激发潜能,培养他们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提高技能、文明服务等方面岗位职业道德。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学院资产管理办法,每年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并提高工会代管财产的网络化管理。

2.完善工会代管财产管理制度

工会遵守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与校务公开实施细则等制度,并制定工会相应的实施细则。健全工会代管财产的采购、调拨、报废处置等审批制度。推行工会代管财产的“阳光管理”,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接受社会公开监督。

工会实行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并加强工会代管财产的日常规范化管理。依据责权与管用相结合的原则,按其分布的地点,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为断完善工会代管财产管理体系。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财产实行统一编号,并贴上条形码标签。保卫科严把门口守卫关口,实行轮流值班、首问负责制等强化财产进出校门口的规范管理。

3.强化工会代管财产管理的监控力度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内控控制;设计策略

一、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提高经营发展效果的主要手段,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体制改革的也逐渐深入,而通过提高企业的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改善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措施。根据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内部控制环境,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要素,良好的环境范围能够有效调动内部员工的内部控制积极性,进而提高内控效果;企业内部环境的构成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审计监察制度等,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从整体上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加强会计核算质量,改善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途径;2.风险评估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有国家财政“兜底”,即使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也不会出现破产的风险,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国有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也逐渐与国家财政相分离,独立的会计核算使得国有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而这必然会对其内部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通过科学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完整有效的风险评估信息,进而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则充分体现了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3.控制活动,企业在完成风险评估之后,应该针对如何规避风险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而言,会计核算质量是指导控制活动的重要依据,根据核算信息,企业可以不断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情况,此外,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还可以反作用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推动其不断提高核算质量;4.信息沟通,信息沟通与交流是将企业内部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在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会计核算环节的背景下,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的纽带作用,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同时通过对会计核算信息的收集、整合与分析,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5.内部监督,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不仅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记录,更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管理者根据会计核算信息,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调整内控措施。

二、国有企业在会计核算内控控制制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成为增加其内部经营管理活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保证国民经济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根据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企业的会计核算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影响,使得会计核算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内控管理目标,目前其会计核算内控控制制度在设计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原始凭证审核缺乏规范。原始凭证是企业会计核算的证明与依据,因此,加强服原始凭证的审核,则是实现对部门以及个人经济活动监督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在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对于原始凭证的管理缺乏规范,例如在审核的过程中,报销人员与审核人员之间出于人情或者相关利益,进行违规操作,甚至合伙制造假凭证,以骗取国家资产;一些审核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没有按照审核流程对原始凭证进行细致检查,从而影响了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些审核中的违规、违法操作,不仅破坏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危害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2.信息化会计核算水平有待提高。会计电算化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利用专门的会计核算软件实现对经济行为的记录与监督,对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果,以及内部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在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中,信息化财务管理并没有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如在软件使用的过程中,其权限的管理缺乏规范,造成了会计核算实践操作缺乏监督,这不仅影响了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更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3.财务部门的审计监督流于形式。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力度,并通过设置财务审计部门专对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但是,其实际的监督审计效果并不理想,如设计部门与财务部门联系密切,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些领导对于审计结果进行直接干预,掩盖会计核算的弊端,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使审计结果达不到预期监督目的。

三、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内控控制制度设计的相关策略

1.树立科学的内控理念,完善会计核算体系。要想改善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内控控制制度设计效果,管理者首先就应该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转变传统的经营发展理念,提高对于内控的科学认识。提高思想认识是在意识层面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管理,如对于出纳人员,应该转变其报销审核会计凭证的态度,不仅将审核作为工作的职责,还应该将其作为内部管理监督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其工作的责任感;对于会计电算化处理,相关人员应该重视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从改善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角度,加强电算化处理的有效性。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要想提高财会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更应该利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将思想认识的提高落到实处,如定期开展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根据信息化财务管理的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素养,注重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进而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有效;此外,还应该根据相关规定,改善员工福利,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并提高其参与内部控制的主人翁意识。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对于市场主体而言,内部控制效果的落实需要严格的制度保障。因此国有企业在加强会计核算质量内控控制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制度建设中,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完善管理责任制度,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通过设置第一责任人,端正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感,以避免在出现会计核算信息问题的时候,各环节人员之间的推诿;其次,完善奖惩制度,将会计核算质量与内部控制效果作为衡量会计人员工作绩效的主要标准,并将其与员工福利、职称评比相挂钩,在出现财务信息问题的时候,根据制度给予相应惩罚,用市场的手段调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完善信息沟通制度,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趋势,而完善的信息管理机制则是企业利用大数据提高内部控制决策效果的关键,国有企业内部应该增加软硬件的投入,加强会计核算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与交流,通过信息的流动,调动国有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建立内部审计机制,提高监督的实效性。国有企业的审计部门是为控制会计核算质量,而专门设计的监督管理部门,其在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协助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加强内部监督的重要屏障,尤其是在当前反腐倡廉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显得更加重要。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审计监督中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针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审计制度的建立,建立独立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打破各环节的利益链条,排除领导者对审计结果的直接与间接影响,提高审计监督结果的真实性,这不仅是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需要,更是保证国有资产安全的需要。除了内部审计监督,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外部审计监督,即利用专业的审计人员,定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进行检查与监督,弥补内部审计过程中的不足,利用内外结合的方式,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总之,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内控,有助于规范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但是面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压力逐渐增大,而在经营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合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强内部控制,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以及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栾玉梅.论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20-21.

[2]王晓东.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内控控制制度设计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7):233-234.

篇10

关键词:医院管理 内部监管 财务管理 成效

医院内部控制,是医院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并有效的进行监控而建立对内部管理相互制约机制。医院内部控制是医院进行管理的需要,也是强化医院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很多的医院内部控制不到位,给医院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很多违规、违法行为频繁出现。同时,内控工作不到位也有损于医院的内部公平,导致员工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进取心差。因此,加强医院的内控工作建设,对提高医院的经营能力和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有巨大帮助。对很多公立医院来说,加强内控工作也能有效的监督控制国有资产的使用和完整性,防止国有财产流失。

一.医院内控监管存在的缺陷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

医院要进行有成效的内控管理就必须要设置完善的内控监管制度。很多医院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忽视了内部监管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意义。医院的高层管理者大多数都是科室的带头人,由于他们对内控工作缺乏认识,片面的认为内部管理工作是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事情。因此,内部管理工作难以形成统一的领导,也就无法进行统一的内控管理。很多医院虽然在表面上重视内控监管,也制定了一些监管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却没有得到认真实施。很多人办事有章不循,问题处理中讲求灵活性、特殊性,使内部监管工作失去了严肃性。这样内控工作只能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无益于医院的长期发展。

(二)收支费用失控

医院的收支费用失控问题,大多数医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医院发展也在经历变革。目前很多医院的管理水平不够,容易出现收入流失,而且人为造成的系统外漏费现象依然存在。科室没有严格执行物价基本标准,再加上内控监管不到位,很多收费没有按照要求来,收费弹性大,随意性强,乱收费现象严重。有的医院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领导开支一定数额的业务费。但对这些业务费用的使用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导致领导们肆意挥霍,大手大脚。很多大医院,部门多、机构杂、分管领导多,这种情况下支出失控就难免了。医院在新设备、新材料的购置上没有严格的审批过程,新产品购入过多,购置费用过高。

(三)医院内控监管的信息化水平低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让内控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升。但是医院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上十分薄弱,难以发挥信息化优势。很多医院没有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控制管理系统,导致医院在信息处理上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内控监管工作的实施。

二、医院内控监管工作的完善措施研究

(一)优化医院的内控监管机构组织设置

医院的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内控监管工作,并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控监管制度。医院要结合自己的规模和机构设置,分析医院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性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机构和制度,分配人员工作,努力建立一个有独立管理权限的内控机构。制定监管机构的工作规范,明确监管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确保监管工作有质量的进行。

(二)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院的发展也应该跟得上市场发展步伐。这种形势下,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对内部管理的认识,就是每个想求得长远发展的医院必须要走的道路。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对管理工作的松懈,都会影响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因此,医院就要加强管理层建设,提高管理者对于内控监管工作的重视,确保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医院要在发展当中不断对监管的成效进行评估,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完善内控监管制度。

(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近年来医疗问题频出,不仅给患者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损失,也严重阻碍了医院正常工作的有序进行。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对医疗质量的管理就是医院所有工作的重点。现代医院中,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对病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同时,以“强化制度管理,强化工作落实,强化工作奖惩,强化准入标准”为医院管理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全员质量控制、全程质量控制”的管理观念,认认真真的把医院内控监管工作做好。通过一系列的监管工作把医疗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避免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社会影响。

(四)加强法治建设,规范医疗项目乱收费

医院的内控监管一定要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监督系统。这个监督系统包括社会监督、法系监督和医院职能部门自身监督。只有这样三管齐下,才能使医院内控工作收到成效。现在很多医院都存在着严重的项目乱收费现象,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内控监督工作,也让医院的社会形象受到了很大损害。在这一方面就要加强法治监管,认真贯彻执行《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标准》和《新增医疗项目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杜绝医疗项目的乱收费现象。

三、结语

医院的内控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政府和医院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医院要想发展,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就必须在内控监管上多下功夫。通过优化医院的内控监管机构组织设置,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提高对内控管理的认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等多种措施,共同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海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J].中国医药指南.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