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风险管理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期的风险管理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近期的风险管理案例

篇1

关键词: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风险管理;注意事项

一、引言

(一)冶金企业引入风险管理的背景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企业中存在着某一方面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安全隐患,也会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缺乏安全生产的企业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是不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只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更好地保持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近几年,冶金企业在改造、更新、重组做大做强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不断革新、技术管理不断进步,特别是PLC在冶炼工序上的应用,工业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所以,再沿用过去直接具体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形势的需要,已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和生产秩序顺利进行的需要。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现代企业发展的不适应落后状态。

(二)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第一,目标规划。风险目标规划,是管理层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一个完整的目标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外部形势判断;组织目标的确定;实现的方针策略;实施的重点步骤;组织技术等保障。第二,风险识别。技术层面的第一个环节,是关键环节或者基础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寻找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发生的可能领域,识别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第三,风险等级排序。就是从两个变量来确定风险值。风险值与以下因素有关:风险事项发生的概率(可能性),风险事项发生的负面后果。风险值=事件概率×后果,数据值高=高风险,数据值低=低风险。风险等级估算的注意点:风险等级排序的价值是在比较中得到实证的;用经过等级估算选出的具体对象,与随机的,没有针对性的,任意的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比较,来体现等级排序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第四,风险应对处理。针对风险我们能做什么?不是所有风险都需要应对的,可采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我们通常可以改变制度避免它,目前容忍接受它,积极应对减少它(减少可能性或结果)。第五,风险管理的评估。风险评估的关键点有两个:需要关注影响和结果而非只注重投入与产出;质量衡量应与数量衡量相配合。评估方法要考虑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实现的途径是单项评估与多样化评估、综合评估相结合。

二、当前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面风险管理已逐步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企业风险管理日益为各国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经济组织所重视。在发达国家,不仅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迅速,而且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10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央属企业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在国内冶金企业中,除少数大型央企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体系外,绝大部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仍处于被动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管理策略,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及风险管理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总的来说,国内冶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

(一)企业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实际不匹配

企业对自身战略目标未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甚至在目标制定时急于求成,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得回报,导致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承担了过多自身难以承受的风险,加之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之时无从应对,致使企业遭受巨额损失,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二)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往往将绝大部份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导致企业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三)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主动性

企业的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乏系统的、定时的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灵活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

(四)缺乏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

企业内部对风险信息的认识不统一,尚未形成企业的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未形成协调、统一的沟通体系。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从而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五)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大部份企业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能、职责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缺乏明确的、针对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

三、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风险之于冶金企业,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竞争日益残酷的复杂市场环境中,冶金企业不仅面临着自然灾害、财产损害、业务中断、盗窃及产品责任等传统风险,还面临着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尤其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防控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有效规避、分散、化解和抵御各类风险,是每一个冶金企业生存发展之路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冶金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二)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将风险管理应用在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冶金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

(三)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进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四)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冶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冶金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

1.冶金企业应该在遵循冶金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冶金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冶金企业按照冶金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冶金产品的生产。

2.冶金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冶金安全生产状况展开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冶金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冶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运用,由于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火灾、爆炸、空难、化学品及核泄漏事故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健康。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久久的创伤和难以抹去的阴影,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不稳定因素。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安全生产管理是控制和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宏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来解决全社会共性的问题,是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控制和减少事故隐患、杜绝“三违”现象。同时,推行现代安全管理来满足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降低人类的风险代价。总之,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作者:郑赟 单位:浙江中平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方晓岭.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13):137~139

篇2

1.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1.1风险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的一种管理过程。风险管理的特点有:(1)针对性强,风险管理旨在针对可能或即将出现的风险开展的相关管理,侧重于控制风险。(2)管理效果的不可预测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是否出现,具有不确定性,使得风险管理的效果具有不可预测性的特点。(3)预防性。风险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风险的发生,提前作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更好地实现对风险的管理。

1.2风险管理的作用

在项目开发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风险,通过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对风险的控制,进而将风险降至最低,推动项目开发工作顺利开展。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有:(1)能够减小风险产生的影响。在项目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将会给项目的开发工作带来严重地影响,造成相应的损失,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产生的影响,进而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2)能够推动项目的正常有序进行。通过对风险的管理,能够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阻碍,从而更好地推动项目的正常有序进行。(3)提高生产效率。在风险管理当中,能够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这些管理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到风险管理方面,而且还可以为日常的生产管理提供借鉴,从而很好地提高生产效率。

2.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案例:湖南攸县酒埠江旅游区开发项目

攸县酒埠江旅游区是湖南省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酒仙湖更是国家AAAA级景区。旅游区东与江西萍乡市接壤,南距炎帝陵80公里、井冈山120公里,西距南岳90公里,北距株洲120公里、至长沙160公里。岳汝高速、衡炎高速、国道106和醴茶铁路构筑了通往景区的快捷通道,交通便捷,是一块值得开发的风水宝地。近年来,攸县县委、政府加大了对旅游项目开发的支持力度,先后筹措资金26亿元,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我县游客接待总人数29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4亿元,其中,门票收入900万元。在风险管理方面,酒埠江旅游开发项目重点从成本风险与运营方面进行了管理,对项目开发成本以及今后的成本回收、盈利等进行了分析,并制作了具体的分析文件,并作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案,如《湖南攸县酒埠江旅游景区开发总体规划》,酒埠江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明确了风险管理的责任,这些具体的工作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相应的管理,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风险管理效果。

2.1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反映出我国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能够很好地认识存在的风险,并在风险管理方面作了一些工作,重点体现在成本风险与经营风险这些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整体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很好地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去强化对风险的管理。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不仅有成本风险、经营风险,还有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工程建设风险、人员风险等,这些都应该纳入到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当中。

2.2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主体

在上述案例中,开展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但是并没有明确风险管理的主体,也就是由哪一个主体负责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仅有政府部门,而且还有开发商、承包商等,这些主体在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当中都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但是在具体风险管理主体方面并没有明确。

2.2.2未能规范风险管理的责任类型

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不同的风险存在,如人动会导致人力管理风险,自然因素会导致项目开发受阻等。在这些不同的风险出现时,湖南娄底涟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项目中未能规范风险管理的责任类型,没有很好地结合不同的风险,对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类型进行规范,导致在项目风险出现之后,难以利用相应的责任类型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2.3风险管理实施流程不明晰

风险管理实施流程旨在出现风险时,按照相应的程序对风险进行管理,进而达到相应的管理效果。在湖南酒埠江旅游开发风险管理方面,并没有很好地明晰风险管理实施流程,而只是对风险管理作了非常概括性的部署,在具体实施流程上往往难以得到实现。由于风险管理实施流程不明晰,不仅给风险管理实施带来困难,而且还将会导致风险管理不全面、缺乏可行性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项目的开发受到相应的影响。

2.2.4风险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往往只是对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风险管理监督方面并没有加大监督力度,在湖南酒埠江旅游景区开发项目中,并没有加大对风险管理监督工作力度,而只是以职能管理的方式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使得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并不能全面地了解风险管理的具体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

3.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

针对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这样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3.1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

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针对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主体的问题,可以通过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的措施予以解决。通过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可以更好地推动责任主体开展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出现风险管理责任时,由该具体的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项目风险。针对这一点,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成立项目风险管理小组,由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成立项目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开展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承担由此而出现的各种项目风险管理责任。

3.2构建风险管理的责任承担体系

针对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管理责任类型不规范问题,可以通过构建风险管理的责任承担体系,用以规范风险风险管理的责任类型。一是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的责任承担制度。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项目开发实际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项目风险管理的责任承担制度,通过制度的方式对项目风险管理的责任予以明确,为项目风险管理的责任承担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对项目管理中的各个主体的风险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中,有很多参与主体,这些主体由于分工不同,从事的工作内容也不同,需要承担的风险类型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项目管理中的各个主体的风险责任进行明确,如政府的风险责任主要是融资风险、开发商的风险责任主要是开发项目风险以及项目能否得到最终的实现的风险等,通过明确划分各个主体的风险责任,从而根据这些不同的风险责任来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

3.3采取多样化的风险识别方法

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种类有很多,需要对风险进行识别,从而提高项目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针对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防范方法单一的问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风险识别方法,从而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快速识别,进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一是建立风险识别标准。可以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建立风险识别标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进行统计,并以具体的数据、问题表现等对识别标准进行明确。在开展风险管理时,则运用这些识别标准进行衡量,以此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二是构建风险反馈平台。由于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的不可控性与不可预知性,随时都可能会出现风险,针对这一点,可以构建风险反馈平台,项目开发的各个主体每天都要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反馈,并将具体的反馈内容到平台上面,进而对这些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整体分析,从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识别。

3.4制定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流程

针对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流程不明晰的问题,可以制定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流程,通过具体的流程来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制作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图。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可以结合项目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制作风险管理的实施流程图,通过流程图的形式表现出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流程。二是制定风险管理操作手册。在政府融资开发旅游景区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可以制定风险管理操作手册,风险管理的各个主体通过学习风险管理操作手册进而掌握风险管理的具体管理流程,按照这些管理流程实施对项目风险的管理,从而将风险减小至最小的范围内,为旅游景区项目的开发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

3.5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加大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

篇3

关键词:安全氛围 隐患排查 专项攻关

近期,笔者就工会组织开展群众劳动安全监督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深度思考。

一、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开展群众劳动安全监督工作情况

1.构建覆盖全局的劳动安全群众监督网络。建立了路局、站段、车间、班组“四级”职工劳动安全监督员队伍,形成了覆盖全局、结构合理、责任心强、业务精通的劳动安全群众监督网络。目前,有局级监督员239人,站段级监督员2365人,车间级监督员6320人,班组级监督员9870人。以站段工会为主体,集中对监督员进行怎样识别、研判和评估安全风险;如何做好职工劳动安全的预想、预警和预案基本知识的培训。为了保证监督员发挥作用,路局统一为班组劳动安全监督员制作了袖标,亮出身份,佩戴监督标识上岗。今年以来,站段、车间组织监督活动262次,发现各类劳动安全隐患6776件,已经整改解决5964件,正在整改812件,为确保劳动安全稳定做出了贡献。

2.把实施风险管理作为劳动安全监督工作重点。按照路局、局党委建立10项机制36个配套办法的安全风险管理要求,局工会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沈阳铁路局职工代表视察办法》和《沈阳铁路局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办法》,围绕路局“八消灭、两减少”安全目标,确定劳动安全监督要实行“两个提高、五个加强、两个杜绝”目标,把实施风险管理作为劳动安全监督工作重点。全局工会围绕路局、局党委不同时期如春运、暑运、安全月、黄金周等安全工作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制定劳动安全风险控制点和防范措施,把防控职工劳动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到工作岗位、作业现场和日常工作行为当中,使劳动安全群众监督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通过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强化职工劳动安全意识。充分发挥工会优势,从文化的角度促进安全理念的树立、安全环境熏陶和安全行为养成。引导职工群众牢固树立“违章就是犯罪”的安全荣辱观、“事故是最大损失”的安全效益观、“确保安全是天职”的安全责任观,积极营造劳动安全环境和氛围。去年,路局下发《防止车辆伤害和触电双十条强制规范措施》后,各级工会通过对职工面对面宣讲、组织职工代表抽查考试、举办专题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化了职工对劳动安全强制规范的熟知运用能力。同时,各级工会以典型事故案例为教材,通过举办事故案例巡回展、播放安全生产专题片、开展历史上的今天教育、编排《安全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劳动安全教育。2012年,局工会牵头摄制的电视专题片《生命的代价》荣获铁道部安全教育电视片展播一等奖。

4.切实加大现场劳动安全监督检查。结合工会特点,注重发挥职工代表、劳动安全监督员、各级劳模和职工家属的作用,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努力形成工会组织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强大合力。坚持以现场作业为重点,特别是以工务系统天窗施工为重点,组织安全监督员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报告险情、及时跟踪问题整改。去年以来,全局各级工会充分利用“红黄白”通知书等形式,共制止现场违章9927次,排查举报各类现场隐患4153个,保证了现场作业安全基本稳定。动员广大职工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攻关活动,以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为抓手,大力开展科技保安全活动。去年以来,局工会表彰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116条,基层站段表彰1238条,在控制安全风险,破解安全难题,稳定劳动安全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开展群众劳动安全监督工作存在问题和不足

1.个别单位现场安全卡控薄弱,劳动安全监督员不起作用,安全监督工作流于形式。通过深入41个单位对劳动安全工作进行研判和检查,发现作为劳动安全工作最前沿阵地的车间、班组排查劳动安全隐患质量低,开展监督活动基本是落实在纸面上,停留在记录本上,日常劳动安全监督工作基本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个别单位劳动安全监督员队伍配置不合理,培训不到位。有的单位劳动安全监督员由工班长担任,路局检查发现了也不及时调整;有的单位长期不对劳动安全监督员队伍进行培训,不组织开展事故隐患举报活动;有的单位将局工会下发的劳动安全监督员手册、袖标长期放在副主席的办公室不下发给监督员,没有亮出身份,没有佩戴监督标识上岗。

3.个别单位落实《沈阳铁路局职工代表视察办法》不认真。没有按照文件要求,每季度组织职工代表开展一次劳动安全专项视察,有的开展视察了,但质量不高,没有发现有价值问题;还有的单位对视察中发现的问题跟踪整改不到位,劳动安全“红黄白”通知书制度坚持的不好。

三、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开展群众劳动安全监督工作措施和思考

1.营造劳动安全浓厚氛围。安全关键是人,人的关键是思想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劳动安全事故风险源是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表现。要以提高职工劳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目的,广泛开展劳动安全教育,促进职工安全素质整体提高。坚持“班组每天、车间每月、全段每季”开展一次劳动安全教育活动;落实“每日一题、每月一考”的劳动安全学习制度;利用“班前强调做好提醒、班中联控做好落实、班后总结分析问题”等形式,确保职工劳动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我认为,只有加大劳动安全教育,才能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对劳动安全认识,努力营造“人人懂安全,人人想安全,人人保安全”的浓厚氛围。

2.组织劳动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风险管理在现场。从源头上消除劳动安全风险,就是要将事故隐患消灭在初始阶段,做好超前预想和防范。认真组织广大劳动安全监督员,以作业职场为安全风险控制点,大力开展劳动安全隐患排查活动。不断健全劳动安全监督制度,坚持班组每天班前排查一次安全隐患、车间每月全面排查一次安全隐患、站段每季排查一次安全隐患,确定劳动安全风险源,建立劳动安全问题库,针对劳动安全隐患制定具体的解决措施。我认为,如果广大职工在现场作业中都能够坚持标准化作业,遵守规章制度,落实作业程序,劳动安全风险就能控制,就能避免职工伤亡事故。

篇4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是银行的核心职能,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这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的生存基础,帮助其摆脱不良资产困境,还直接影响到产品创新、市场扩大、绩效管理、盈利能力等发展性问题。重构风险管理体系,应当按照银行业国际通行标准——《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原则要求,借鉴世界先进银行经验,结合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符合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2.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3.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4.总结过去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斯蒂芬·罗斯在新近发表的论文《法治金融》中,认为学习过去的失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西方银行)风险管理改进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危机事件、重大违规或失误案例引起银行的警醒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查找、弥补整治,甚至引发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有无数的不良资产案例,从中可以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导致发现并形成独到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力,遗憾的是,西方银行比我们更热衷研究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风险。未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风险有资本市场运作风险(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银行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特有的网络银行安全风险等。这里仅叙述近期上市的风险。上市信息披露风险不仅使国有银行的风险信息暴露于众,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规则以及境内外标准差异造成操作风险,中国人寿事件就是—个例子。基金投资者可能只对短期逐利有兴趣,而对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恒久兴趣,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机构投资者力量实现公司治理的意图落空;而战略投资者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复杂,操作动机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风险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

(二)实现长期目标的措施

1.对风险管理战略长远目标和政策长期不懈的执行。以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和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适合的做法为标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照,持续改进。贯彻落实和机制建立是一个关键性工作。第一,风险管理不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能,要建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和全员参与的积极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风险政策制定要与业务政策相协调,在推行过程中要和业务有关部门、环节、人员充分沟通。第三,机制建立是长期作用力的过程,要强调建立强大持久的规范力量,对违规行为也要有强大的抑制力量,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人,激励约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细节。比如:在向基层经办人员推出每一种产品时都要附上产品风险说明书,载明该产品的风险原理、操作原则、行为禁止等内容,起到提醒、帮助熟悉、规范操作指导的作用。第五,允许适当创新,例如,推行银团贷款办法,使单独决策中存在的约束软化在银团决策中得以硬化;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设立抵押公司在二级市场运作,不仅使住房抵押贷款保持活跃性,而且在利率波动时,银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风险对冲,以稳定收益。

2.强化基础工作。无论是授信、评级等基本风险管理手段还是资产组合管理、RAROC等高级方法,均要求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风险定量管理以及各种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和长期的验证,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础工作的薄弱。

3.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建设

将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对于风险管理很有必要,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推行人员风险履历;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和业务风险管理技能培训,例如可以实行产品风险导师制度,任何岗位说明里都提供有该岗位范围内每种业务风险可咨询的导师名单,员工随时可向某类业务的风险导师进行咨询。

篇5

【关键词】科技期刊 经营风险 管理 控制

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和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给相应的期刊经营带来一定的危机和损失①。所以,在期刊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引入风险意识,适时地对期刊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分析及管理,防患于未然,进而谋求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经营安全,保证和提高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②。

一、科技期刊风险因素分析

在期刊经营活动中,其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具体包括战略风险、目标风险、规范风险、出版风险、信誉风险、财务风险、人力风险等。准确把握期刊经营风险的类别,是正确分析、预测和化解风险的基础。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与经营过程中风险出现与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决策因素、管理因素、规划因素、市场因素、编辑因素等③。分析科技期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有利于准确预测风险,并针对性地实施风险管理。(1)环境因素:常见的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它们属于不确定和不可抗拒的风险因素,在我们实际管理与操作中很难对这些进行风险的识别、风险因素分析、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范。(2)决策因素:在科技期刊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决策者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对于期刊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决策是经营者确定科技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众所周知,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当前的预测与未来的实际不可能完全相符合。所以,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期刊经营的成败;提高期刊决策质量和水平,就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而决策科学化问题从来都是与决策民主化问题密切相关的,可以有效避免因为决策失误而造成期刊经营风险④。(3)管理因素:良好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效益、提高产出及质量,但管理不善也会出风险、出损失、出危机;可建立基于规则的风险管理来预防风险的发生,只需要监控运营过程,对编辑出版、及其流程设计进行规范与监控;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员工责任、财务管理制度等。使全体成员不仅能够真心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而且通过规范约束来预防风险;通过行为对企业文化做出约定。建立科学的稿件管理制度,严格编辑出版规范和编辑出版流程,化解科技期刊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4)规划因素: 切实制订好期刊的发展规划,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谋求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健康发展。而经营者在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如果缺乏计划性、目标性和目的性,往往会给期刊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和风险;另外,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差也会给期刊的发展与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5)市场因素:中国现有科技期刊近5000种,其在开展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科技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其竞争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同时增加,给科技期刊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风险与威胁。其中,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是给期刊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它直接导致期刊发行量下降,广告投放减少,加大了期刊的经营风险。所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地收集并分析科技期刊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出现的各方面市场风险,对期刊品牌细分市场及消费者予以了重点分析,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适应我国科技期刊市场需要,适时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为期刊营销管理者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重要的市场依据⑤。(6)编辑因素:由于编辑业务素质原因或责任心不强,发生报道失实,给期刊造成不同层面的风险与损失。在科技期刊品牌培育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有赖于一支专业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编辑委员会专家和经营管理队伍。

二、期刊风险管理与控制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用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当前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一个过程,它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期刊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科技期刊的经营者出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改进期刊管理措施。具体可以通过对科技期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资料、数据进行定期分析,或者是针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与归纳,从而能够在其中找到相应的规律及威胁期刊管理的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结合其它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期刊的风险评估是在期刊风险识别和分析的前提下,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对期刊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程度、损失、预期、可承受能力等实施量化分析⑥⑦。

在期刊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操作方法,例如用知识分析方法、模型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找出风险对期刊运营的影响程度,无论何种方法,共同的目标都是找出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有效地转移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挽回损失。

3、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指在发生损失之前,为了消除或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在期刊实际经营过程中,若想做到预防风险,那么期刊的经营者就首先需要对各自期刊编辑、出版的整体流程做到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最快、最准的判断,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应对措施⑧。

4、风险回避

在期刊经营活动中,其风险性是必然存在的,可以说,任何经营活动都具有风险性;而风险回避则可以在完成风险分析与评估后,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采取一些主动合理的措施来应对,但是如果发现险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可能的损失也很大,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风险时,则需要采取放弃项目、放弃原有计划或改变目标等方法主动绕开风险,能将风险的概率降至最低,使其不发生或不再发展,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

5、风险自留

任何经营活动都具有风险性,风险有大有小,有可避风险也有不可回避风险。风险自留也称为风险承担,是指期刊理性或非理性的主动承担的风险,即指期刊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中较为盛行⑨。只有敢于并善于承担风险,甚至冒风险,才能赢得期刊经营的主动权和效益。

6、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另外一个人或单位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在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常见的风险转移方式包括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财务型保险转移两种。其中财务型非保险风险转移有租赁、互助保证、基金制度等;作为期刊经营者在进行相关业务(如广告)经营过程中,借助外界资源和优势,转移部分自己的风险,实施必要的“借势”经营。而另外一种财务型保险转移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人)。

三、科技期刊风险控制的措施

在期刊编辑出版与经营活动中,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期刊风险管理与风险防范,是保证期刊经营安全以及期刊经营目标的关键,也是科技期刊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核心内容。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1)科学民主决策:这就需要加强期刊决策质量,预防和控制期刊风险,其中的重点就是坚持并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避免仅凭个体兴趣、经验拍脑门决策,弥补个体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发挥群体智慧,实现期刊决策的最优化。(2)科学管理:对期刊的编辑管理、日常管理应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民主化,尤其在编辑出版方面的管理措施更要注意规范、制度化,避免出现盲区和留有死角,保证期刊编辑出版与经营活动的惯性运行⑩。(3)社会保险: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将期刊职工的人力风险转移给社会,而期刊本身保险则可以通过购买期刊财产保险、意外保险等方式转嫁风险。(4)经营项目论证:在进行经营项目论证过程中应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通过实施同行专家、评标委员会、职工民主评议,对即将上马的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全面论证,从而避免期刊重大经营项目的盲目性和决策失误。(5)编辑出版质量:科技期刊品牌的立足点是其内容质量,而内容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作者队伍的整体水平。编辑队伍是决定期刊成败的关键,这主要是由于编辑可以从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对期刊所发表文章进行把握⑾。编辑队伍的专业化与学者化,要求编辑不仅是某一专业的学者,还应是一位编辑学的学者。通常科技期刊都有编外的由相关领域的科技人员组成的编委和审稿队伍,是科技期刊学术治理机构和学术决策组织的重要形式,这支队伍的组建及其管理是决定科技期刊水平高低和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是科技期刊质量建设的重要保证,它对期刊品牌培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马龙,《当前科技期刊失泄密风险及对策探讨》[J].《编辑之友》,2012(8):42-43

②王淑华、钟紫红,《高校科技期刊的版权风险与收益分析:2010年版权问卷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6):901-903

③袁桂清,《论科技期刊编辑决策的原则与决策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5):573-577

④袁桂清、游苏宁、罗玲,《论科技期刊的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编辑学报》,2010(2):95-98

⑤周志新,《论现代科技期刊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原则》[J].《编辑学报》,2011(5):426-427

⑥曹晓莉,《我国中小型期刊社的经营策略分析》[J].《编辑之友》,2012(5):44-45

⑦姚亚楠、杨克魁、甘章平,《原创版电子期刊发展中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5):565-568

⑧杨海平,《朱梦莉.转企改制后科技期刊基金扶持问题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9):13-15

⑨贾明,《转企改制形势下期刊出版单位发展探索》[J].《编辑学报》,2012(6):561-563

⑩张静,《学术期刊出版中的道德风险与防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113-115

⑾邝俊健、邝慧、马冠群 等,《国内期刊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0(11):18-22

篇6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

篇7

战略风险评估是事关并购重组项目成败的关键。在分析并购重组项目战略动机的基础上,从银监会近期的政策文件以及经济评价的角度入手,探讨了项目战略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并进行了某海外项目重组案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

并购重组;战略风险;经济评价;风险评估;协同

随着我国有色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显,新建项目逐步减少,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主流,而并购重组则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整合资源,获取协同效应,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其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战略风险评估是事关并购重组项目成败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本文即是从资金供应方的角度探讨并购重组项目的战略风险评估方法。

1并购重组的战略动机

了解并购重组的动机是科学评估风险的前提。并购重组研究历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名经济学家J.弗雷德.威斯通在总结1895年以来并购重组案例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并购重组的动因归纳为效率理论、信息与信号、问题与管理主义、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力量、税收筹划和再分配等7个方面。为贴近工程咨询实际,本文将上述动因概述为经营管理协同、财务税收协同、市场协同、低价投机、人利益5个方面:1)经营管理协同。主要表现为原辅材料、技术、人力管理等资源互补,如矿山与冶炼企业的重组。2)财务税收协同。主要表现为将外部融资转为内部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如吸引投资基金入股;或利用一方的税收优惠降低税负,典型的是资不抵债企业的并购。3)市场协同。主要表现为获取市场垄断、定价权或开辟新的市场领域,典型表现是同一行业的强强联合,如南北车合并;或生产优势与市场优势的结合,如一些贸易公司(市场优势)对矿山或冶炼厂(生产优势)的并购。4)低价投机。基于认为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并购,如金融危机时基金或财务公司基于资本运作而收购矿产资源。5)人利益。管理层出于某种个人利益而做出的并购重组举动,如过去几年部分大型企业的大肆扩张有一定的人利益成分。上述动机中,经营管理协同、财务税收协同和市场协同具有明显的战略意图,而低价投机和人利益也有战略层面的考量,故而战略风险评估对并购重组项目尤其重要。

2战略风险评估角度

风险评估的角度需紧紧围绕动机展开,各种动机下的战略风险评估角度见表1(但不限于)展开。此外,对于资金提供方而言,评估战略风险还应考虑协同效应未能实现时,并购方可能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或退出策略。上述战略风险评估的内容与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可以提高项目的融资效率。

3战略风险评估方法

从评估角度分析,战略风险评估的目标是资金安全和战略目标(特别是财务目标)的可达性,注重资源的协同,具体的角度包括项目的市场、技术、经营管理及其他有形或无形资源,与工程咨询的理念相同。借鉴工程咨询方法(尤其是经济评价方法)可有效解决战略风险评估的部分问题。推荐的战略风险评估方法如下:1)经营管理协同角度。产业和战略的相关性可以尽职调查为基础,通过定性分析完成;额外回报可借助财务评价中的有无对比法、前后对比法计算。2)财务税收协同角度。可直接计算或通过财务评价计算。3)市场协同角度。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主要通过市场预测方法完成。4)低价投机角度。通过对比估值报告和审计报告判断,成长性可通过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判断。5)人利益角度。可通过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判断;价值增长的动力来源可通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或敏感性分析来判断。并购方案中的退出策略对资金提供方控制资金风险非常重要,一般在协议中有相关的约束条款,相关风险建议由专业的法务人员评估。需要说明的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战略风险评估的指导思想,而建立在大量尽职调查信息基础上的定性分析判断在实践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定量分析只是验证和细化定性判断的结果。

4案例分析

某海外中资冶炼厂拟与当地另一大型采选冶联合企业重组,以期解决自身的原料不足及财务困境问题。重组双方的优势、劣势如表2所列。通过上述分析,可基本判断双方重组的动机是经营管理、财税和市场协同,且协同效益明显,战略风险较小,融资机构可重点关注项目贷款担保和还款架构设计。

5结论与建议

篇8

根据银监会统计,到2012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78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较二季度的4564亿元和0.94%均有小幅上升。

从商业银行的类型看

2012年前三季度,除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保持下降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和外资行在这三个季度内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上升。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类别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307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股份制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74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城市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4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85%,农村商业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48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外资银行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6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62%。银行资产质量的总体分布状况符合各类银行的经营特征和我们的一般判断。

2012年三季度末全部商业银行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如表1、表2所示。

就具体银行而言,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兴业、光大、浦发、招商、平安、华夏、中信)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合计626.37亿元,较年初增加132.13亿元,增长26.7%。与年初相比,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均有增加,其中:浦发银行增加28.95亿,增量最多;平安银行增长71.7%,增速最快;华夏银行增加3.34亿,增长6%,最为稳定。不良率方面,三季度末,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0.64%,较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与年初相比,华夏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0.07个百分点,下降最多,但不良率仍为同业最高;中信不良率与年初基本持平;其他银行不良率较年初均有上升,其中平安、浦发上升较多,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27和0.14个百分点。

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如图1、图2所示。

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

呈现出较强的同构性。区域方面,江浙等地区成为银行信贷风险暴露比较集中的区域,据媒体报道,9月末温州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3.27%,而在8月末时,这一指标为3%。某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温州分行截至9月末的不良贷款余额27.28亿元,不良率5.42%,不良贷款增量占全行不良贷款增量的70%。行业方面,钢贸、光伏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增长迅速。根据上海银监局统计,9月末,上海地区银行业钢贸表内外授信余额1853.0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4.34亿元,不良贷款率1.31%。业务方面,多数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业务、贸易融资产品等成为新增不良贷款的高发领域。银行间不良贷款的同构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竞争的同质性,还未形成真正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2年年初以来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既有宏观环境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不景气。201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8.1%、7.6%和7.4%,呈现出逐季下滑态势,表明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不少工业产品的产销量增长显著放缓,前三季度钢材产量增长5.7%,水泥增长6.7%,十种有色金属增长7.1%,乙烯下降2.9%,汽车增长7.3%。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减弱,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不少企业出现产品销售不畅、资金回流减速、财务状况恶化、还款能力下降。

二是金融环境较紧。为防范通胀反弹,央行自今年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和6月8日下调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后,再未对上述指标行调整,而是转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全社会流动性。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分别为20%和16.5%,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全社会的流动性依然较紧,不少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一旦受外部环境变化资金紧张,即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三是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订单下滑。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增长严重低迷,1~10月全国出口累计金额为16709亿元,同比增长7.8%,一些行业和产品,如纺织服装等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不少企业的海外订单大幅度减少,再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效益直线下滑,沿海大量企业濒临破产,给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冲击。

四是部分行业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控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如房地产行业,在国家限购、限贷、限价等政策的作用下,整个市场极度低迷。1~6月,全国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1.2%,销售额下降6.5%,下半年有所反弹,但仍不景气。1~10月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2%,销售额增长6.6%。由于销售不畅,不少开发企业资金回笼缓慢,财务压力较大。此外,光伏、造船、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在经济下行期得到极大释放,而这些行业在过去几年则吸收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当行业风险暴露后,这些信贷资金便被“套牢”。

五是部分地区和领域受民间借贷、担保代偿等影响。在过去两年流动性过剩时,江浙等区域民间借贷盛行。民间借贷资金大都投向股市、房市,在流动性收紧后,资金链断裂,波及到大量企业。此外,一些轻资产的行业,如钢贸等,普遍采用联保互保方式获取银行信贷,部分企业在获得资金后,并非用于购货等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极易引发风险,一旦出现偿债能力不足时,就迫使为其提供担保的企业代偿,从而由单个企业风险触发多个企业的成片、连环倒闭,银行损失巨大。

六是部分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亟待提高。近期信贷风险集中暴露后,不少商业银行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风险排查和自查自纠活动,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也集中进行了反思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任何一个风险案例背后,总存在着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问题,如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流程不科学,风险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及在操作环节的授信调查不尽职,风险分析不到位,授信审批不严格,信贷监控不及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业务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并最终引发信贷风险。

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趋势研判

未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变化趋势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经济基本面情况

从目前情况看,宏观经济呈现出一定的企稳局面:一方面,摩根大通全球PMI指标从8月份站上50点后,已经连续三个月保持在荣枯分水线之上,10月份全球PMI为51.3。此外,自9月份以来,BDI指数呈震荡上行趋势,11月15日达到1024点。这两个先行指标预示着全球经济有进一步向好的迹象。另一方面,10月份国内发电量增速达到6.44%,摆脱了过去6月份连续2%以内的低增长或零增长局面。目前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在三季度已经见底,而根据国际经验,银行不良率见顶往往滞后经济增速见底两个季度,如果上述关于三季度经济已经见底的预判成立,那么可以预计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可能将在明年中期见顶。

金融政策和金融环境

如果货币当局出台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金融政策,不少企业将因此能顺利渡过难关,降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并且,银行信贷投放量增大后,作为计算不良率分母的贷款总额快速增长,也会稀释不良率指标。但由于担忧通胀压力反弹,预计货币当局近期不会出台大规模释放流动性的意图,从这一点看,银行资产质量短期内不会有显著改善,仍将面临较大压力。各家银行不良率的下降依赖于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和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变化情况

一般而言,银行逾期贷款、关注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先行指标,通常会有一定比例的逾期贷款的和关注类最终会转化为不良贷款。因此,考察这两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对于预测未来不良贷款的增减有重要意义。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逾期贷款较年初增长32%,三季度不良即出现小幅回升。而三季度有4家银行公布了新增逾期贷款规模总计为106亿元,这4家银行上半年新增逾期贷款366亿元。从2008年至2011年的历史数据看,不良贷款一般在逾期贷款回升后一到两个季度出现反弹。若三季度全行业新增逾期贷款下降,预示着不良贷款的净形成率在2013年上半年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从上述分析判断看,我们认为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体不会出现大的增长,但可能在未来一到两个季度继续小幅上升,并可能在2013年中期见顶,随后逐步回落。

提高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的相关建议

提高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一方面要着力银行经营的外部发展环境,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济活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提升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控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宏观层面,应多渠道入手,通过加大政府补贴,放开市场准入等方式,刺激出口,提振内需,加速投资,加快经济恢复和增长。在微观层面,降低企业税赋水平,减少行政干预,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升发展质量。

二是逐步放松金融紧缩。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利率,减轻企业财务费用负担。

三是深化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所谓深度,指资金配置效率,引导资金投向资金缺乏且更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所谓广度,指大力扶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银行或专业金融机构,促进银行加大金融产品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四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一方面,加快建设股票、债券、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放开并购、重组的限制政策,出台有效措施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市场、资金、品牌、技术、管理等方式整合劣势企业,帮助企业盘活。

五是稳定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涉及上下游七、八十个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大都用房房地产作抵押,要保持房地产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六是增强银行间协调性。阻断因银行集中抽贷、收贷、催贷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加强银行信息共享,促进银行有序行动,并引导银行通过贷款救济等方式与企业共存亡。

七是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减少政府干扰商业银行经营的现象,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真正实现银行独立决策、自主经营。

篇9

关键词:双重转型;全面市场风险;次贷危机;监管滞后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12008)08-0043-04

一、花旗案例:双重转型带来的全面市场风险评析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标志着金融市场综合化成为主流趋势,全球金融业开始打破分业经营格局,迅速开展机构和产品双重维度上的转型。金融控股集团(以下简称金控集团)正是双重市场转型的产物。

所谓机构转型,即传统分业经营管制下的金融企业通过自生或者并购的路径进行组织扩张,成为可以在多个金融领域开展综合性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或者准金融控股集团。所谓产品转型,即依托金融工程技术的支持,传统的单一功能金融产品相互组合或者联结,成为覆盖多个金融领域及市场环节的衍生金融产品。而金控集团既是机构转型所形成的新型企业组织,也是推动和实践转型产品的市场主体。一方面,“机构转型”提高了金融控股集团的竞争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产品转型”后的激烈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产品转型”溶解了原有的市场隔阂,增加了金融企业转型为混业集团的压力与动力,也提供了现实的业务通路。

有研究表明,综合化经营的本质就是用权威关系代替价格机制以便节约某些交易成本(Luna,2003;Rose,2004)。花旗集团是商业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转型的典型代表,扩张转型的成本节约优势得以在短期内凸显。1999~2003年属于快速扩张期,花旗集团资产年均增幅达到12.3%,营业净收入年均增幅达到9%,而同期营业费用年均增幅仅为6%。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后,花旗集团机构扩张带来的风险开始显现,集团收益下滑,导致最终出售了保险、年金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步入了所谓的“稳健经营”时期。花旗集团的财务状况变迁表明,金控集团的综合化不仅会带来收益,也会带来隐含的风险成本。

从结构特性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全面市场风险来描述金控集团的这种风险特征。所谓全面市场风险,即由于金控集团业务的多元化和产品的衍生性,导致风险在不同金融子公司间的传导和联动,并通过杠杆效应增加集团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而机构和产品双重转型正是全面市场风险的导火线。

在机构转型方面,金控集团通过设立提供不同金融服务的子公司,快速实现业务领域的扩张。在实现协同效应的同时,出于集团整体利益的考量,可能在各子公司之间产生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行为,使得局限于某金融子系统的风险通过上述交易管道扩散到其他子系统,从而酿成金融系统风险。另外,尽管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但由于金融机构破产的严格规定,或者出于维护集团信誉等原因,集团很可能被迫对陷入危机的子公司提供流动性、债务担保等,而直接影响到下属的其他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市场信心。而在产品转型方面,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市场衍生产品越来越成为全球金融交易的主流品种。通过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工具的组合使用,衍生产品具有复杂的结构特性,联结了传统的信贷、债券、权益投资、担保等市场,也使得风险能够跨市场传递甚至放大。

由于结构优势,金控集团广泛涉足衍生产品,进一步强化了全面市场风险。而这种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便可能诱发市场危机。从2007年初开始的次贷危机,将以花旗集团为代表的金控集团的全面市场风险集中暴露出来。通过长期的证券化过程,花旗集团已经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了外部市场。但是,由于花旗集团实施综合化转型后,全面参与了跨市场特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多个业务环节,导致风险循环回归银行系统,构成了全面市场风险。

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花旗的全面市场风险主要包括:

经济周期背景下信贷资产的系统性风险。信贷资产是证券化产品的收益基础,也是证券化市场风险的根本肇因。在美国经济的繁荣周期,出于利益驱动,银行发放了大量资质较差的所谓次级贷款(sub-primeloan)。这些借款人在2006年遭遇利率上升后就难以还贷,大大降低了MBS及其他衍生证券的价值。在花旗集团的按揭贷款中,个人信用级别(FICO)和按揭比(LTV)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整体来看,次级客户的按揭比倾向较高,按揭比例在90%以上的达到33.33%。所以,花旗集团按揭贷款内含了一定的违约风险,一旦遭遇利率等市场环境的较大变化,这种内含的风险就会外化。2006年以来,随着美国进入加息周期,花旗集团的一次按揭的延迟率从1.40%上升至2007年4季度的2.56%,其中,次级贷款的延迟率达到7.83%;而二次按揭的延迟率也从0.14%上升至1.38%。低信用级别、高按揭比的贷款就成为主要的风险敞口,并最终构成了花旗集团的贷款损失。

表内和表外的投资业务风险。在市场脱媒和利率变动加剧的压力下,美国商业银行纷纷开展投资业务,大量投资于高度衍生的证券化产品。而银行的传统内控机制难以有效管理高度专业化和复杂化的证券投资业务。从业务分类的角度来看,风险点主要包括:纳入表内核算的银行内部投资部门;包销制度下的证券承销部门必须自行承担未能卖出的资产支持证券;银行设立的对投资者开放的投资机构,在次按市场崩溃面临投资者赎回压力时,银行被迫出面承担流动性供应,进而接手市场风险。在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后,花旗成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主要业务包括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以及相关信用支持业务。截至2008年1季度,花旗集团该部分业务的直接损失就达256亿美元,表内存量敞口达291亿美元。作为逐利手段,花旗积极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自营交易,截至2008年1季度末,经过对冲后的花旗集团的表内证券敞口为227亿美元,在2007年4季度和2008年1季度计提的相关损失达到226亿美元。最后,花旗集团是全美领先的债券承销商,证券化市场的动荡形成大量积压债券,造成花旗集团相关损失27亿美元。

担保供应服务的信用增级风险。作为内部担保,出让资产的银行可能自行购买部分次级受偿的证券,从而保留了部分风险。不过,为了满足破产隔离和会计下账的严格要求,这种风险留存比例一般很小。直

到1990年代,为了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银行开始通过CDS互相提供外部信用担保,从而大幅增加了风险负担。至2007年底,以次级受偿权为核心的信用增级证券就逾1000亿美元,一些银行机构持有的该类证券甚至超过了自身所有者权益的10%。

直接融资市场的杠杆授信风险。为了争夺有限的间接融资市场,也为了从日益繁荣的直接融资市场分取利益,美国银行放任大量银行资金通过投资机构注入证券化市场。这种授信业务具有高度的杠杆性,尤其是衍生品对冲交易信贷往往能达到数十倍的杠杆,其破坏性远比信贷资产内含的违约风险要大。当使用杠杆授信的投资机构深陷困境时,商业银行账上的担保物――资产支持证券也急剧贬值。截至2007年底,花旗针对资本市场的信贷业务收入达到989亿美元,其中,针对对冲基金的授信业务即次贷产品担保融资损失达12亿美元。

二、次贷危机的警示:功能性监管滞后及其变革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作为宏观风险管理者的行政监管当局,还是对自身业务风险负责的金控集团,在次贷危机中都没能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并且暴露出风险管理的制度性缺陷。

在综合化转型过程中,金融企业往往是以有形资源为依据确定扩张边界,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风险管理能力的约束条件。一个例子是,至少在2007年,花旗的1亿美金以上单日交易损失记录竟然没有统计高度风险的债务抵押债券(CDO)业务。风险管理能力的约束导致金控集团不能有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设置了业绩增长的瓶颈,并因为风险爆发而产生了新的成本。

对于金控集团风险造成的外部效应,美国行政监管当局未能实现有效监管。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建立的功能性监管体制是在不触动现有监管体制的前提下,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信息沟通以及执法合作,本质上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例如,由美联储理事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人,而金融控股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依然由各职能监管机构负责。而为了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在原则性地安排监管机构协作关系的同时,功能性监管却没能赋予主要监管者明确的授权。例如,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上,在监管过程中若出现分歧,且分业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理事会的监管内容确有不恰当时,优先执行各分业监管机关的规定。

由于所谓的主监管体制的权能设计模糊化,监管政策协调性不足,在市场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剧了监管与市场的脱离,导致金控集团监管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并表风险管理是巴塞尔和美联储的一致要求,一家拥有国际活跃银行的银行集团在并表时,应该在最大可能程度上涵盖其从事的所有银行业务和其他相关的金融业务(保险公司业务除外),而不管这些业务是否受到了监管。然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却为开设表外实体大开方便之门,使得投资业务机构的表外化成为美国金控集团的显著特征。而Baxter(2003)早就警告,(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短期的合规成本而向海外转移,给风险监管者构成了困难,而规避者也会最终付出远大于合规成本的代价。

在次贷危机的沉重压力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今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名为《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的改革计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该蓝皮书是对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监管体制对于金融市场的机构与产品双重转型趋势的回应。

蓝皮书指出,目标性监管模式是未来的最优选择,其三大监管目标为:一是市场稳定性监管(market stability regulation),即保障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Fed)负有稳定宏观经济的传统职能,因此成为市场稳定监管机构,并拥有监管整个金融体系和所有金融特许机构的广泛权力;二是审慎性金融监管(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ion),即对具有政府保证性质的特定金融市场实施监管,为此将专门建立审慎金融监管局;三是商业行为监管(busi-ness conduct regulation),主要是为市场实务制定行为标准。在商业行为的监管领域,商业行为监管局(CBRA)将取代美国证监会(SEC)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FC)的大部分职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部分职能,以及美联储、州立保险监管机构、其他联邦出席机构监管者的相应职能。

三、我国金控集团的转型特征及其监管建议

作为金融市场变革的后发国家,我国市场转型也有其特点。从国际比较的视野来看,美国等地的金控集团已经进入业务成熟、风险爆发的敏感时期,而我国金控集团尚处于成型阶段,综合化效益比较明显,风险暴露尚不充分。

但随着业务综合化层级提升,金控集团面临的全面市场风险日益增大,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我国金控集团的主业特征比较明显,综合化转型在资源分配、管理架构、文化统合等方面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使得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异性风险进一步放大。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启动对金融控股集团的全面监管,防止次贷危机中花旗现象在我国的重演。

从近期来看,可以在维系分业监管体制的基础上夯实金控集团的主监管机制。当前阶段,我国金控集团实施的是联席会议下的主监管制度,即以母公司或主体业务为分类依据,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行使对各类金控集团的主监管权,各分业监管机构有责任向主监管机构传送信息、协同检查等。必须承认,基于主业的主监管体制具有分业监管结构的内在缺陷,生效的前提是有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否则就会沦为形式化。而从现实考虑,保留现有的监管结构而新设联合监督委员会是完全统一监管的成本最低的替代方案(Aburamus&Tailor,2000)。有鉴于此,在次贷危机后出台的《美国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就着力强化美国总统金融工作小组的协调权能,以夯实美联储的金控集团主监管人地位。就我国现有立法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规定“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建议以此为依据由国务院出台具有效力的实施细则,将现有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转化为国务院直属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由央行及其他监管部门负责人组成,并突出央行的居中协调地位,通过制度建构解决金控集团的监管协调问题。

篇10

关键词:锦州25-1南油田群 区域化开发 系统 集成 协同

渤海海域是中国近海重要的油气生产区,经过40多年的勘探开发,目前已成为近海最密集油田生产区,并呈现出从对大中型油田的“独立”开发到对油田群的“联合”开发再到区域性“联动”开发(区域开发) [1]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和密集油田生产区的形成,势必在油气田开发规划设计、经济评估标准、开发建设、生产运行维护管理以及操作模式等方面引起一系列变化。在渤海辽东湾锦州25—1南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中国海油石油总公司于2007年底提出了油气田区域开发的新模式,即以区域内储量丰度和产能较好的JZ25—1S油气田为区域开发核心,以点带面实现JZ25—1S周边区域油气资源以经济开采为目标统筹勘探、开发、稳定生产为一体的开发策略模式。

与区域开发模式相对应,原仅负责锦州25-1南油气田开发的工程项目组统筹承担起区域内三个油田开发建设。2007年开建的锦州25-1南油气田和在2008年并入开发的锦州25-1油田、金县1-1油田,构成了一个最高年产275万方原油,6亿标方天然气的油田群落,这三个超大级项目的合并,相互之间无论是设计、建造还是海上安装,都存在着交叉与连接,因此,绝不能按照等同于把工作量简单叠加的模式进行管理,而必须寻找出更为高效的管理方法,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实现区域开发的最终目标。

1. 区域开发工程建设阶段的难点/特点

1) 考虑周边油田依托开发:锦州25-1南油田的先期开发要充分考虑紧随其后开发的JX1-1和JZ25-1油田,设计方案调整多,对锦州25-1南油田工程建设进度影响大;

2) 首个连续进行三次浮托安装的项目:CEP/WHPA和CEPA组块均采用浮托安装,其中两个万吨级组块浮托,一个6000吨级组块浮托;

3) 工程量大:新建8座平台、新建一个终端(气)/扩建一个终端(油)等,全油田钢材用量近10万吨;其中导管架近3万吨,组块近2.5万吨,以青岛现场钢材年加工能力(导管架10万吨,组块8万吨)进行测算,均占约1/3的工作量;

4) 工期紧张:JZ25-1S油田一、三建设周期29个月,JX1-1及JZ25-1油田建设周期均为26个月,这三个油田如果正常周期均应该在32~34个月,周期压缩半年以上,同时受辽东湾冰期无法施工,平行项目多,大浮吊资源和大吨位的半潜驳资源紧张等限制;

5) 长距离大负荷电量输送:金县油田自身未设电站,所需电力(13000KW)通过30公里35KV海底电缆输送(三个油田采用电力组网设计),30公里海缆的铺设还要进行对接处理;

6) 海上作业气候窗窄:冬季有浮冰,全年只有4月-9月份具备组块浮托的施工条件;

7) 协调界面交错复杂:

* 与地方的协调:金县和锦州25-1S均在军缆附近和禁锚区,金县1-1还处在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需大力协调地方政府、军方、渔民等,目前JZ25-1S的《水上水下作业许可证》仍未得到办理,铺管屡受限制;

* 与在生产油田的协调:油终端的改扩建、JZ20-2依托改造都需要与生产方提前沟通,在生产调整期间进行端口预留,在渤海3000万方目标实现日益接近的09年,在生产油田都不可能专门停产进行改造过程中工艺管线等的连接;

* 与生产方的协调:我项目滚动开发,历时长达5年,先投产项目交于生产方,后续项目的投产均需要与生产方进行部分施工的协调;

* 与钻完井、修井机项目的协调:我项目新建8个平台,其中6个井口平台,施工界面各不相同:三个浮托组块,模块钻机/修井机要在陆地进行吊装上组块、两个修井机由工程负责装船及海上安装、一个修井机工程只负责海上吊装,界面协调工作大。

三、实施区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的基本思路

按照六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对区域油气资源的开发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群管理的要求和方法,从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管理各要素以及项目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实施系统的、集成的、协同的管理。

管理集成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整体优化性和动态发展性。管理集成运用系统化的思想,以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使系统各要素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系统为对象综合性地解决管理系统问题。

(1)全生命周期集成

将项目实施的整个周期,从决策、设计施工、运营到后评价,各阶段各环节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集成为一个整体。

(2)项目管理要素集成

工程项目同时具有范围、工期、费用、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风险、沟通等多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管理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些目标和要素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考虑,以达到对项目的全局优化。

(3)项目管理组织集成

项目管理各参与方包括业主、承包商、分包商、供应商等,通过多项目运作,各方之间是由独立的、单一的合同关系变成相互联系的长期的合作关系。项目参与方之间增强相互交流和了解,加强各方的合作,从而追求利益最大化。

项目内部的管理组织的集成能充分发掘原有的工程项目管理组织体系的潜力,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四、区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以系统思维为基础,按照项目群管理的方法,对多项目实施统筹管理(关键词:系统、集成、协同)。

1.整合项目组织机构

目标:宏观管理层面——统筹管理、消除壁垒、目标趋同

微观操作层面——专人专责、权责统一、协同高效

通用部门如行政部、财务部、采办部、控制部等作为项目的统一管控机构,对项目群的整体管理负责;专业部门原则上一部多责,全面掌握三个油田的整体情况,并在职责上明确统一管理和协调三个项目的设计、建造以及安装施工,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具体项目的具体工作中专人专责、权责统一。

案例:项目组按照长期机构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注重长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07年项目组在部门设立了主管岗位,为员工规划职业发展通道,每年通过考核选聘)。

2.践行统一规划思路

目标:处理好区域长期规划和近期实施的关系

在油田地面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由于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滚动开发的可能性,因此在油气工艺流程、设备预留能力、能源综合利用以及油田生产运营等在设计、建造过程中要予以统一规划,追求区域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后期并入项目的不确定性,给统一规划造成一定的困难,处理好区域的长期规划和近期实施的矛盾异常重要。

案例:油田群的总体产能规划不能一步到位,盲目放大,要兼顾启输能力。采用关键设备预留能力的方式(三甘醇,电站,热站等的能力储备)。后期随着产能扩大,逐步提高整体处理能力。

提前介入后续油田的方案规划,及时跟踪后续油田的方案变化,在先期开发油田的工程设计工作中力争做到设计的前瞻性、灵活性。

(1)在JZ25-1南油气田的电气系统设计中考虑后续油田电力依托以及电力组网的需要,在该油田的电气系统设计中考虑了增加一台主电站,以及实现电力组网的具体要求,进行了设备设施以及空间相应的预留。从而保证了主电站增加以及电力组网区域开发决策的顺利实现。

(2)在JZ25-1南油气田平台总体布置的方案中,统筹考虑了后续油田油气接入设备的布置需求,提前规划了相应的区域。从而实现了将JX1-1油田油、气接入所增加的三相分离器,原油输送泵,天然气压缩机以及JZ25-1油田接入需要的断塞流捕集器,清管球接收器等设备的布置融入了平台的总体布置规划,又未对JZ2-1南整体工程进度造成大的影响。

(3)在JZ25-1南油气田工艺流程中原油外输泵的方案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了后续两个接入油田和本油田高峰年产量时的外输需要,还兼顾了当只有JZ25-1南先期部分油田投产时的小流量外输要求,为油气田的顺利投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建立资源调配机制

* 人力资源调配:通过“专人专责、权责统一”的职责界定,利用项目内部专家进行培训,充分挖掘潜力;有效利用外部专家资源:利用专家审查会解决疑难方案,优化方案设计,缓解工作量成倍增长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

* 场地资源调配:统筹调研场地,在计划的编制中,合理安排组块开工时间顺序,合理安排同一滑道上的组块摆放;

* 船舶资源调配:在编制导管架、组块海上安装计划时,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完工状态,使海上安装进行连续作业,减少动复员,有效并充分利用海上安装资源。

4、创建信息共享平台

目标:信息全面共享、沟通及时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1) 建立协同的网络办公系统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为有效地沟通,及时传达信息,实现无纸化办公,项目组建立了内部网络办公系统,所有实时信息、文件、图纸、进度计划等数据,所有团队的成员不论身在何处,根据授权都可以分享、访问,并及时地处理。另外,根据项目组分为塘沽、青岛、蓬莱、绥中、营口等5个办公地点的实际情况,我们还开通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在进一步保持高效沟通的同时,进一步减少了人员差旅次数,降低了行政办公费用。

(2) 设立项目风险管理的平台

众所周知,任何项目都会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循环的风险过程中。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发现、解决,再发现、再解决风险的过程。因此,我们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作为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控制步安排专职岗位来负责具体的执行。自启动伊始,项目组就运用提前制定好的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对风险进行控制,并在每个季度召开项目组主管以上人员参加的风险评估会议,借鉴HAZOP、PEER REVIEW等国际通行的风险评估工具中的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对风险登记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落实、更新。今年三月至四月,项目组与总公司审计监察部共同开发出一套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软件,并将锦州25-1南项目组作为应用试点,从而使得该项工作走向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运行轨道。

5.制定通用工作模版

目标:工作程序化、模版标准化

建立对员工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上要求和约束的一套管理文件。按进度控制、质量、安全、现场文明、人力管理、材料采购、设备管理、工程资料管理、风险管理、沟通协调、完工管理、报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文件。

案例:(1)采办合同的标准化和通用性;(2)JZ25-1S青岛现场管理规定适用于所有外埠工作团队

6.建立资源调配机制

目标:缓解工作量成倍增长与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

根据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按照总公司大项目的标准配置,三个大项目同时运作至少需要120人左右,而目前项目各类人员的总和不过80余人,到目前为止,项目运作正常。

案例:通过“专人专责、权责统一”的职责界定,充分挖掘潜力;有效利用外部专家资源如:专项审查(拒锤方案、隔水导管抗冰方案等典型事例);

7.探索统一管理模式

目标:追求单一项目最优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协同

工程项目同时具有范围、工期、费用、质量、人力资源、采购、风险、沟通等多个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管理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多项目的这些目标和要素进行通盘的规划和考虑,以达到对项目的全局优化。

案例:(1)区域事务统一协调(油田群均处在军事管制区内);(2)采办的集中管理(选项报价、议标追加、合同模式的统一、合同条款的通用性);(3)建造中各油田的协同(后续油田的改造工作提前到前一油田的正常建造过程中节约资源和费用,内部各油田进度计划的协同,稀缺资源如场地滑道在内部各油田之间的协调、关键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共享);(4)设备取证检验的统一控制。在锦州25-1南油田及后续的两个油田首次由甲方直接委托第三方对国内设备进行检验发证,改变了以往由设备厂家直接聘请第三方检验发证的模式,确保第三方的公正性及检验的准确性和适用标准的统一性,同时也体现了规模效益。

五、结束语

区域开发今后将会成为我国近海油气田开发的主要模式,而区域开发目标能够成功实现,需要以工程建设为保障。项目区域化管理作为海洋石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需要广大石油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完善,以实现油气田开发区域联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