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拓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开拓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开拓的目的和意义

篇1

【关键词】能效管理;电力销售市场开拓;关联性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上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正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问题主要是能源供应与需求关系的不对等,因此,能源的供求问题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障碍,进行能效管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1能效管理工作的意义

作为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的问题,能源的高效利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针对当今的社会现状,政府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一方面通过对产能落后的钢铁提炼技术进行淘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能源进行有效开发的方式,加快了对诸多可再生能源以及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开发,并且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能源储存基地,除此之外,还对参与能源开发和利用工作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以此来保证我国能源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平衡[1]。但是,在我国,工业生产始终占据经济结构的主要地位,因此,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对能源使用率进行提高的方面,需要通过能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缓解相应的危机,最终达到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2能效管理与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关联

2.1加快行业的进步

能效标识在我国的实施就是为了对能源利用率进行提高,例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电器大部分都采用了节能的技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以此来保证其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材料和工艺也出现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新兴产业的产生的发展,通过电力企业服务客户数量的增加,达到促进电力销售市场开拓进程的目的。

2.2有利于能源的替代

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的方式,引导并且鼓励企业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幅度的提高能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率,从而证明电能的优越性,除此之外,电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在清洁方面具有的特性也是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其进行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之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微波炉、电饭煲等电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普及率越来越高,电能成为主流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无论是电器的普及,还是电能使用率的提高,都是促进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有利因素。

2.3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企业对节能技术的高效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的能源使用率进行提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以及对市场风险进行抵御的能力的目的。现阶段,由于受到国际和国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开始有部分钢铁生产企业明显感受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其中不乏通过裁员、减产等方式对风险进行规避的企业,但是也有另辟蹊径,选择在自身生产成本上进行降低的企业,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与电力企业携手,寻找或开发能够提高电力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对比,电力企业选择与节能公司进行合作,对钢铁生产企业中耗电量极大的系统进行改造,最终达到了电力能源节约效果,使企业在市场环境出现变化的时间内,抓住其他企业减产的时机,对自身的产能进行有效扩大,最终抢占了市场的大量份额,并且促进了电力销售市场的开拓[2]。

2.4能效管理能够完善企业电网结构

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电力企业对自身电网结构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高相关的服务能力和质量。也就是说,能效管理工作的成效与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随着能效管理工作的要求被逐步落实,企业在效益方面也具有了显著的提升,除此之外,企业对自身技术进行发展和创新还起到了加快新型产业产生和发展的作用,通过社会对电力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推进了电力企业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对自身的电网结构进行完善,从而满足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目标。

2.5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

电力企业通过对自身所拥有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确保能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从而保证为企业提供电能服务的优质性。为了加快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电网公司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井井通电”的政策,通过将传统柴油机运用电能进行替代的方式,降低抽水灌溉的成本,减少农民的负担,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实行,对于供电关系的科学构建,以及提高电力企业在农民中的认知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消费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发展,能够保证电能在能源市场中的占有率。

3结论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社会能源供给与需求间关系的不对等,才为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巨大的潜力,虽然现阶段能效管理对电量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这项工作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市场的占有比例,因此,能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加快电力销售市场开拓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郭红利.浅论能效管理与电力销售市场开拓的关系[J].河南电力,2014,01:35~36.

篇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中国市场国际化的大步迈进,中国的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分量和作用也越来越大,据相关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占到全国企业的98%以上,其出口额达全国的60%,它们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企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国际化经营是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的研究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惠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毗邻深圳、东莞和广州等发达城市,链接汕尾、河源等粤东城市,地理位置重要,经济区位特别,可看作“珠三角”经济区的缓冲地带,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显得尤为活跃。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惠州市的经济增长以及就业意义深远。而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开拓国际市场。因此,笔者通过对惠州市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研究,试图为惠州乃至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找到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提供有益的研究经验。

一.惠州市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意识薄弱

笔者对惠州市的中小企业的随机抽样访谈调查中发现,惠州市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意识薄弱。80%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国际贸易是实力强的大企业做的事情,中小企业做的主要是国内贸易或者区域贸易,基本上和国际贸易“沾不上边”。当问到中小企业有没有考虑过开拓国际市场时,部分比较“有野心”的企业经营者则描绘出了蓝图:“我们要在5年内把企业做大做强,将市场延伸至海外”,“等我们的企业做大后,国际市场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经营者们习惯把国际市场和大企业、强企业联系在一起,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

(二)政府支持不足

首先,由于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优惠政策执行不力,使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如出口退税政策等。此外,一些产品的出口机制并不完善,如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厂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国内相互“厮杀”,争夺纺织品的出口指标,而政府并没有给中小企业创造置身于国际市场进行角逐的条件。其次,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得不到国家金融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任何一个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都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的问题没有解决,使中小企业遭遇到金融政策歧视。虽然全国很多地方相继出台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有关政策,但由于担保基金数额较小,一时还难以奏效。在向金融部门贷款难度很大的情况下,迫使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置身于利率很高、风险很大的民间金融市场,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本,增加了企业负担。最后,政府和行业管理与协调部门尚未能制定和实施目的明确的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顺利发展的政策、计划和措施。

(三)国际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不足

国际市场变幻莫测,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和策略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成败。从总体上看,惠州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策略还相当落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开拓手段比较单一和开拓的思路比较狭窄两方面。在手段方面,中小企业在一般商品贸易中间接出口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少;在思路方面,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很大一部分还是沿用国内经营思路,以一般商品交易赚取差额利润为目标,而在开拓新的国际贸易方式方面,比如利用国际信息高速公路,实现网上交易等,还缺乏相应的思路。至于开拓国际市场策略落后,则主要表现为:一是普遍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持久的调查研究;二是缺乏与国外公司紧密合作的能力。中小企业在制定开拓国际市场计划时,往往在经营策略上趋向于“单打独斗”,很少采取与国外公司紧密合作的办法。

(四)产品科技含量低

中小企业的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领域。而发达国家已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传统领域和高科技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创新研发。惠州大部分中小企业企业使用旧的生产技术,缺乏足够的生产资金,创新资本和运营资本经验不足,生产设备陈旧过时,技术落后,产业技术更新速度较慢,创新研发能力有限,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多数雷同,企业再建设观念不强,淘汰率高,与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协调配套能力差距过大。

(五)缺乏培训和专业团队建设

中小企业往往在招聘企业员工的职位只想到一个既得的利益,没有基本岗位技能的培训,势必造成产品质量低劣,包装粗糙,产品故障,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企业的贪大求全,盲目扩张,必定引起的结果是副业影响主业,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最为严重的是缺乏专业的团队,没有团队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六)缺乏支持产业

调查研究表明,惠州市的中小企业是缺乏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独立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如果有强大的开拓国际市场的相关支持产业,则对中小企业开发国际市场会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目前惠州的支持国际市场开发的相关产业显得较为缺乏。例如电子商务服务等产业,还处于发展的摇篮阶段。

(七)缺乏合作共赢和市场定位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应该建立起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大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其逐步成长,壮大发展,逐渐成为大企业。但是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处于分散“单独”封闭的状态,导致严重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匮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惠州市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惠州市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障碍,要客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在营销与管理上下功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支持

从我国经济制度发展历程看,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处于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政府在市场引导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打造一个良好的营销环境。对于惠州市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急需融资政策、国际营销服务的相关产业、培训与知识平台等的支持。

1.融资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家扶持政策一直实行向大企业倾斜,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这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历史原因。大型企业能够容易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得到资金,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却相应被提高了许多,中小企业要取得贷款必须付出更大的成本。银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约束中小企业融资。此外,缺乏与中小企业相适应的金融机构。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小企业的规模歧视依然存在,大银行从节约成本费用角度出发,不愿向中小企业投放资金。虽然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和地方性商业银行等成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行,但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最终还是制约着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当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也有自身的原因。一是,有些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差,资质较低;二是,中小企业缺乏担保物;三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对其发展潜力的评估值较低。

在融资政策支持方面,最为关键的是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例如,政府可以和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只要按照政府给定的标准和条件给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政府可以承担部分利息和信贷风险等。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或者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是系列配套措施和制度的系统组合。

2.相关服务产业支持

惠州市的中小企业的现状是,数量较多,但是国际市场的开拓意识薄弱。企业管理人员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太多的困难和未知的领域。因此,需要有专业的服务产业承担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的陌生领域的业务,让中小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研发、生产及其他主要的业务上面。相关服务产业主要有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进出口等。

目前,惠州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相关产业支持也较为薄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惠州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成立,给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培训与知识平台支持

正如上文所述,惠州市的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因此,需要有培训和知识平台的知识。这些培训和知识平台可以由国际贸易咨询服务公司组成,由他们构建完善的培训服务和知识服务系统,使得中小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国际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的困难。

(二)企业营销与管理创新

中小企业也要开拓国际市场,除了要有政府的支持外,更多要靠企业本身善于经营和求实创新。主要要做到以下两点:

1.组建专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团队

专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团队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人力保证。一般认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力资源。组建专业的团队的突破口是团队的“关键人物”,通常是团队的领导。得到专业团队的“关键人物”的方式有自主培养和对外引进。后一种方式是许多企业惯用的方式。但是要得到更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才,第一种方式更为可取。专业团队的组建是企业管理,专业团队的长期稳定运作也是企业管理。因此,国际市场开拓的团队的组建的意义可以说是超出了国际市场开拓本身。它在促进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目标的实现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水平。

2.注重特色产品的开发,忌追求“高大全”

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样需要有好的产品。但是,笔者所说“好的产品”并非一定是“科技含量高”等类型的产品。产品最需要的是“特色”。只有有特色的产品,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色的来源往往是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特点和市场定位。因此,企业在产品研发的时候要十分注重文化、特点,要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和拓展生存的空间。如果一味地追求“高大全”则可能因为涉足不适合的领域而造成成本和资源浪费,最终导致竞争的失败。

篇3

经销商为什么要开拓周边市场?原因有二。其一,厂家或者企业选择经销商,看中的是该经销商所在地城市的消费水平和发展潜力;同时,在中心城市或者中心城镇,厂家或者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高。而周边市场由于地域分布广泛,集中购买力不强而被厂家、企业忽视——但是,周边市场无论人口、面积乃至市场容量都远远大于中心城市。中国洗衣粉之王“奇强”就是依靠刷墙,抢占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取得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同样,“三株”“红桃K”等保健品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开拓周边市场的成功。其二,对于经销商来说,开发周边市场有低成本、高产出的优势。因为周边市场的竞争不如中心城市,同时,经销商在开拓周边市场的时候,自己变成了上游供应商,所以,在周边市场的拓展,有极高的投入产出比。

当然,周边市场的开拓绝不是选择一个下线客户或者推广一组新产品那么简单。开拓周边市场需要看准时机,抓住机会,作好计划,全力以赴——把周边市场的开发作为分销的战略来抓。

1、周边市场开拓的时机把握。

很多经销商在中心城市或者中心城镇拥有固定的网络。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经销商可以对网络控制自如,既可以直营,也可以批发,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的销售队伍,实施终端深度分销。也就是说,核心市场的精耕细作是经销商生存、发展的根本,作好了核心市场,才能产生辐射力,才拥有向周边市场拓展的本钱。

更具体地说,在经销商的酒店网络、商超网络、批发零售网络已经十分完善,并且具备十分稳定的销售额,再提升十分困难的时候;在经销商的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送货管理十分完善并且有剩余力量的时候,他就拥有了向周边市场开拓的时机。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这时候经销商还必须有一个适合周边市场的产品,适合周边市场的营销战略。如果不具备这些因素,盲目开发周边市场,那么,你就很容易把市场做成“夹生饭”——一旦竞争产品的价格更低,质量更好,或者政策更优惠,你的周边市场网络就会土崩瓦解。

2、周边市场的尝试性培育。

如何培育市场,做尝试性开拓?经销商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周边市场做以下动作:

·借推广新产品的机会来培育市场;

·选择一个适合周边地区的分销成员来做周边市场的总分销商,扩大对其支持;

·会同厂家,集中一些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周边市场做尝试性进攻;

·派驻业务管理班子,协助周边市场的开拓。

当然,由于经销商受到资源、实力的限制,不可能向厂家一样对市场进行大手笔的投入。因此,经销商对于周边市场的开发只能依靠良好的信誉,良好的服务和完善的管理来达成目的。尝试性的培育是很有必要的,它避免了经销商因为急噪冒进而产生的风险。

3、周边市场的系统计划。

如果没有完整的计划,周边市场的开拓将面临两种结局——一是周边市场被厂家、企业接管;二是周边市场被当地有实力的客户占有,直接和厂家、企业合作,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并蚕食你的地盘。周边市场的系统计划包括:

·和厂家、企业达成周边市场开拓的协议和期限;

·周边市场客户发展和管理计划;

·周边市场投入和营销计划;

·周边市场服务计划;

4、作好上游供应商的服务工作。

服务是经销商拓展周边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作为上游供应商应尽的义务。经销商对于周边市场的服务包括:终端管理、促销组织、送货配货、终端理货和广告投入。另外,有条件的经销商,可以适当组织培训、旅游以及和厂家联欢的形式来强化周边网络成员的感情维系。随着终端竞争的日益激烈,服务逐渐地成为经销商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加强配送,加强终端管理,区域市场经销商的市场地位才会逐渐稳固。

周边市场的开拓是提升销售,加强网络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白酒销售,在中心城市、中心城镇竞争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开辟周边市场的意义更加非同凡响。 专题十七:经销商销售系统的建立

在很多经销商的企业中,营销管理停留在原始阶段。白酒的销售决策凭的是“拍脑袋”,缺乏营销管理的组织结构系统,更缺乏系统管理的营销人才。面对区域市场白酒的激烈竞争,很多企业因为缺乏营销管理系统而对市场力不从心,营销处于“听之任之”的失控状态;营销行为多数表现为“冒险行为”。如何锻造经销商的营销管理系统成为白酒经销商最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白酒经销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唐太宗李世民言道:致安之本,唯在得人。自古以来,得士则胜,失士则败。人力资源是构建酒类营销管理系统的基础。在红酒产业或啤酒产业,由于竞争比较理性,创新的步伐比较快,大部分经销商在企业的培训和指导下,培养了一群专业营销管理人才,也基本上建立起适合企业、产业和市场特性营销管理系统。而白酒企业则相对落后得多。专业化的终端管理人才是白酒经销商急需的,也是建立营销管理系统的前提。

经销商由于所在的市场人才来源比较匮乏,加上企业规模、效益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经销商在建立销售系统的时候必须考虑:

·根据品牌和网络的发展战略来建立销售系统。如果是白酒的高端品牌,那么经销商就必须考虑建立一支素质相对较高的队伍,形成相对完善的销售组织结构;如果是中、低端品牌,那么经销商必须在车销、理货、拜访以及库存管理方面设置相应的岗位,构成销售系统的基本单元。

·根据网络的大小和市场的宽度来建立销售系统。网络的大小就是经销商在区域市场的市场空间;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必须建立相对应的销售管理系统。

·根据岗位的需要来确定人力资源储备。在前面罗列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的储备成为白酒经销商营销管理系统建设的制约因素。因为白酒产业长期低水平的运作,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竞争力、吸引力,人力资源的储备十分薄弱。人从哪里来?一部分可以从白酒企业内部来,选拔一些有专业背景、有学习能力的中层干部;一部分可以从各行各业“挖”,如擅长终端营销的医药保健品行业、擅长广告策划的广告、咨询行业。有条件的经销商,甚至可以尝试用外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不同行业带来的经验比起相对封闭的白酒产业内部人员,犹如新鲜空气注入,将对区域市场白酒网络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白酒经销商销售系统基本单元:

·终端管理单元:主要职能是终端网点的计划、分析、控制、评估。是针对企业内部的不同品牌在不同市场、不同区域、不同阶段进行全面管理。对于核心终端、活跃终端以及不同类型的终端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以取得扩大销售额的作用。

·市场管理单元:主要职能是管理区域市场,管理客户,管理渠道,处理物流和现金流。市场管理单元必须保证各项管理的有序和顺畅,并切实地贯彻实施终端管理的方方面面。

·广告管理单元:主要职能是执行符合营销管理单元的广告计划和广告效应评估,并及时准确地反馈广告评估信息,以保证终端管理单元、市场管理单元 的正常运作。

·促销管理单元:促销管理单元是白酒经销商营销管理的关键,关系到品牌在终端的表现。在激烈的白酒终端竞争中,良好的促销管理对于终端的生动化、品牌的生动化以及建立品牌的偏好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反馈单元:信息反馈是进行下一步决策的基础,也是营销管理系统的市场触觉。信息反馈单元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心,针对市场反馈回来的渠道信息、客户信息、竞争信息、促销信息等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为营销管理单元提供决策依据——也为营销决策的正确提供数据保证。

篇4

关键词:入境旅游;市场特征;黄山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黄山市旅游发展概况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北与宣城地区的绩溪县、旌德县、泾县相接;西北与池州地区的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连;西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为邻,东南与浙江省的开化县、淳安县、临安县交界。东西长164.14公里,南北宽123.35公里,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而且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旅游业发展迅速,产业基础高于全省。2008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801.3万人次[1],是1978年的180倍,年均增长近20%,占全省(10070.28万人次)的18%;全年旅游总收入140.9亿元[1],是1988年的233倍,占全省(737.12亿)的19%,可见,黄山市旅游已经成为安徽旅游的主体力量和形象代表。

黄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其高品质的资源富集是分不开的,作为地级市,黄山市同时拥有世界双遗产黄山风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两项世界遗产项目,是省内、全国、乃至世界少有的旅游资源集聚区,这是黄山市旅游发展坚实的基础,也是发展国际旅游的重要品牌和资源依托,是打造国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市无论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中,还是在市域旅游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都较小。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81万人次[1],占全市旅游者的5%,仅占全国入境旅游者(1.3003亿人次)的0.62%。其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与黄山市良好的国际旅游发展条件及不相称,也与黄山市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大对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的研究,加强对其市场规律的研究分析,对积极开拓其入境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二、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

1.入境旅游总需求波动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迅速发展,游客总量从1988年的3.48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81.4万人次[2],20年来年均增长率达17.05%,黄山市入境旅游总需求成指数波动增长态势(图1)。图1表明除了受1989年、1994年千岛湖事件和2003年严重的SARS疫情影响,黄山市入境旅游人次在短期内下降之外,其它时期均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特别自2003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日趋成熟,需求曲线高于趋势线。

2.主要客源市场份额变化明显

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在波动发展的过程中,8大主要客源市场基本保持不变,但位次顺序变化明显(表1),到2008年韩国客源市场份额超过台湾成为最大的客源市场,位居第一,占总体市场的44.14%。港澳台虽然一直是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的主力军但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相反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客源市场增长较快,进入8大客源市场行列,而法国、德国市场份额下降,退出此行列。可见,黄山市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基本保持不变但市场份额变化明显。

3.客源市场集中性下降小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分布集中性可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3],计算公式为:

式中,G为客源地地理集中度指数;Xi为客源地i的游客数量,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n为客源地总数。G值越接近100,客源地越集中,旅游经营越不稳定,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其市场风险也越大;G值越小,则客源市场越分散,越稳定,总体市场风险也越小,但不利于主要客源市场的确定。将黄山市1997-2008年历入境旅游数据[2]代人公式(1)计算,得黄山市1997-2008年G值(图2)均较大,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总体呈W型下降趋势,说明随着黄山旅游业的发展,黄山市客源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市场趋于稳定,市场风险有小幅的降低,因为客源市场越分散市场风险越小。

4.客源地域结构近域性明显

按WTO市场划分标准,东亚太地区始终是黄山市重要的入境客源市场,欧美客源市场次之,非洲、南亚客源市场份额极小,几乎为零(表2)。在东亚太地区,又以港奥台、日本、韩国市场为主,东南亚市场为辅(表3)。由此可知,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地域结构近域性特征明显,这是国际旅游市场的一般特征,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市场特征将继续保持,但这种客源市场的近域性使得其区域市场过度集中,降低其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结语

黄山市旅游作为安徽旅游的主体力量和形象代表,其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全国入境旅游市场中,还是在市域旅游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都较小,加强对其市场规律的研究分析,对积极开拓其入境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本文基于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数据分析得出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四个特征:入境旅游总需求波动增长、主要客源市场份额变化明显、客源市场集中性下降小、客源地域结构近域性明显,为黄山市入境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关于黄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EB/OL].(2009-3-9)./ad/news.asp?ArticleID=1942&classid=9&parentid=8.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1997-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EVA;计算;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024-03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除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外,还具有许多特点,如高技术和知识密集,高投入、高成长、高竞争、高风险、高收益并存,这些特点使评价高新技术企业价值与评价传统企业价值具有差异,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成为一个研究课题。EVA评价的核心是投入资本要考虑成本,企业盈利只有高于资本成本才是真正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在中国,中央企业已引入EVA作为考核指标。将EVA视为传统业绩评价指标的一个有益的重要的补充,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也是可行的。

一、EVA的内涵

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定义是指经过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股本资本成本)后的余额。EVA的计算公式为:EVA= NOPAT-TC×WACC。其中:NOPAT(税后净营业利润)含义和通常意义上的税后利润不同,它是财务报表中的税后净利润进行调整后得到的数据。TC(资本总额)指所有当期已经投入企业进行正常业务经营、产生或旨在产生经营利润且能为经营管理者控制的资本,包括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指公司债务资本和股本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虽然EVA的原理比较易于理解,但要精确计算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会计调整和资本成本的确定。

二、EVA计算与调整的一般原则

高新技术企业运用EVA进行业绩评价,应首先理解EVA方法的主旨,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哪些调整是必要的,才能真正有效地利用EVA为管理服务。在选择会计调整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重要性原则,即确认那些能够对被考核者的经营和决策行为起到良好影响的关键事项进行调整,项目涉及金额较大,不调整会严重扭曲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2.可获得性原则,即进行调整所必要的信息数据可以得到,也较容易取得。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较低的,技术性操作应尽量简化,调整项目原则上应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系统。

3.可理解性原则,即让非财务人员能够理解,调整过程应重实务性。如果调整项目不被考核者理解的话,就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管理的效果。

4.一贯性原则,即这种调整一经确定,至少在三年内不必更改。以便于业绩考核结果纵向可比,或管理者一个任期内可比。

5.可控性原则,即管理层能够影响被调整项目的发生,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调整项目的发生水平。

6.客观性原则,这种调整能够使经济增加值与企业的真实价值更加一致。

三、高新技术企业EVA计算的调整事项

企业的实务千变万化,影响EVA调整的事项也很多,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仅对不超过十项的项目进行调整,做到简便易行,计算出较为准确的经济增加值。

1.研发费用、市场开拓费用与员工培训费用的调整。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价值在于其核心竞争力,而其核心竞争力又来自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与研发费用密切相关,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EVA对研发费用项目的调整非常重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是新型的、不成熟技术的产品,市场开拓很重要,对市场开拓费用的调整也是一项重要调整。新技术企业员工要懂技术,技术更新快,需对员工进行培训,对员工培训费用的调整也是必要的。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用于研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发生时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才能资本化,否则只能费用化。员工培训费用与市场开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按企业会计准则,把研发费用中的较大一部分支出作为费用处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等于把公司的一笔最重要的资产一笔勾销,减少了公司的账面价值。事实上研究支出、员工培训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是为了获取未来收入的一种必要投资,它所产生的收益体现在企业未来会计期间。

计算EVA时应作如下调整,将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和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员工培训与市场开拓费用加回到税后净利润中去,同时将这部分费用资本化,加到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中。这些投资在一定的摊销年限内逐年进行摊销,摊销期等于研发的产品或服务预计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年限,根据公司的性质和投入的预期效果而定。

2.在建工程等战略性投资的调整。战略性投资是指企业长远发生作用的投资,如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收购兼并等行为。企业的在建工程在转为固定资产之前不产生收益,其占用的资本与本期经营业绩无关。由于战略性投资占用资金,要计算投资的资本成本,这些项目前期EVA往往为负。从企业的成长过程看,特别是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其进行战略性投资阶段,用利润核算企业经营,往往出现经营亏损。管理者为了近期EVA免受影响,可能会在投资决策上犹豫,尽管项目未来的回报十分可观。

EVA对战略性投资采取特殊的处理,用于该项目的投资成本(包括累积的利息)全部在在建项目中反映,从资本总额中减去,从资产户中单列,在投资带来利润前计算EVA时也不将其列为资金成本的计算范围。在此期间,临时账户上的资金费用只是简单累积,这个累积数字反映了投资的全部机会成本,包括累积的利息。当投资按计划开始产生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将其再计入资产账户考虑相关的资金成本。这样处理可鼓励经营者考虑长期投资机会,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折旧的调整。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高新技术设备价值高,计算EVA时,对折旧的调整也必不可少。在拥有大量长期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大多数设备在最初几年贬值很少,随着技术老化和物理损耗,在后面几年价值急剧下降。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每年的折旧额列入成本影响当期损益,同时随着折旧的提取,固定资产净值减少,扣减的资本成本也会越来越少,EVA会明显增加,而固定资产运作效率可能并没有变化。运用直线折旧法或加速折旧法来计算EVA将不利于设备更新,因为对经营者来说,使用旧资产对他们更有利。

为了消除这种扭曲,可以采用“沉淀资金折旧法”来取代现在的折旧方法,对每年的折旧额进行调整,以使各期的EVA更加准确。在“沉淀资金折旧法”中,每年提取折旧的变化模式与偿债基金摊销法相同,即在前几年提取很少,在随后的几年里迅速增加。提取的折旧总额和EVA方法扣除的资金成本每年保持不变,就如同偿债基金摊销法一样。在此法下,拥有一项资产就像租赁一项资产一样,消除了不利于采用新设备的影响。同时,这种做法也更符合设备前期贬值少后期贬值快的经济现实。

4.准备金的调整。会计准则规定,当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实价值有较大差异时,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商誉等长期资产的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但这些准备金并非企业当期资产的实际减少,准备金余额的变化也不是当期费用的现金支出。提取准备金的做法既低估了企业实际投入经营的资本总额,也低估了企业的现金利润,不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的现金盈利能力,所以在计算NOPAT时应只考虑实际发生的准备金支出。计算EVA时对准备金应作如下调整:将本期各种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余额加回到资本总额中;同时税后净营业利润应加上准备金类账户税后增加额,减掉税后减少额。

5.财务费用的调整。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利息支出和汇兑损益。需调整的财务费用包括汇兑损益、计息债务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是企业不可控的宏观经济因素形成的正常经营以外的损益,应将其剔除,否则会影响企业EVA业绩的公正性。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利息支出是列入财务费用减少企业利润的项目。而EVA指标中的NOPAT包括利息支出,原因在于EVA将债权与股权资本成本一并合并在资本成本费用中。为了计算EVA的需要,应将已抵销利润的利息支出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计算EVA指标时再相应增加资本总额,统一计入资本成本。

6.经营租赁的调整。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方法是租入的资产不得资本化,租赁付款作为租金费用处理。这种处理方法的结果是低报净资产和投入资本,同时也低报经营利润。但从形式和义务上来看,除了不能获得被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以外,经营租赁也是一种融资租赁行为。经营租赁实质是一种借款行为,租金实际上就是债务偿还,租金中包含了借款利息,利息应该作为资本成本而不是经营费用。所以在计算EVA时,应按照融资租赁的核算方法对税后净利润和投入资本进行调整。计算EVA时对经营租赁的调整方法为:把未来经营租赁付款额按企业借款利率(成本)折现后的现值,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原值入账并调增资本投入,按期计提折旧作为经营费用。以此现值为本金计算资本利息,租金高于资本利息部分视作借款偿还,余下的作为利息费用加到税后净营业利润中。

7.非正常损益的调整。非正常损益(包括营业外收支)调增利润的项目有:符合税法规定的对外捐赠支出、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非货币易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罚款支出、不可抗力带来的损失等。非正常损益调减利润的项目有: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易收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收益、接受捐赠、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罚款收入、政府补助等。这些项目有的不是企业当期营业活动的现金收支,有的不受经营管理者所控制。用于计算EVA的税后净营业利润衡量的是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在计算时EVA时所有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收支以及非经常发生的收支均应排除在EVA的核算范畴之外。计算EVA时的调整方法为:将当期发生的营业外收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剔除,即加上营业外支出,减去营业外收入,并将营业外支出减营业外收入的差额资本化处理。

8.递延税款的调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核算。由于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存在,使企业财务报表上的所得税费用与实际所得税负担不一致。从经济学观点分析,企业能从当期利润中扣除的唯一税款就是当期缴纳的税款,而不是将来可能或不可能缴纳的税款,所以在计算EVA价值时应予调整。调整方法是:计算EVA时如果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则相应增加NOPAT,反之则减少NOPAT;如果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则将减少NOPAT,反之则减少NOPAT。同时,从资本总额中减去排除资产减值准备影响额的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加上相应的调整后递延所得税负债。

9.无息流动负债的调整。企业的无息流动负债一般指除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以外的其他流动负债,包括应付及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这些负债不负担资本占用成本,在计算EVA时应从资本总额中减除。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于资本成本。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巨大的风险。如在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开发时具有技术风险;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无法准确预测市场前景,面临着市场风险;由于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引起的财务风险;由于国家法律、政府政策事后规制引发的制度风险等。所以,在采用资本定价模型计算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成本时,选用的β应较大些。属于央企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则采用统一划定的平均资本成本率,若实际资本成本率高于划定的平均资本成本率则对计算EVA有益,反之实际资本成本率低于划定平均资本成本率时,企业就会缺乏降低平均资本成本率的动力。此外,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按照相同的资本成本率计算,企业如何进行最优资本结构管理,还需进一步探索。

2.关于实际利息支出。实际利息支出是净利润的减项,但计算NOPAT时需将实际利息支出加回,致使在经济增加值的影响因素及计算结果中剔除了真实利息支出,所以在进行经济增加值管理时企业会缺乏降低实际债务资本成本的动力。同时,实际利息支出虽是债务资本真实的成本,但EVA的计算规则不采用会计核算得到的实际利息支出,采用估计的平均资本成本率计算债务资本成本,将真实的会计信息去除了,会加大经济增加值计量的误差。

综上所述,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业绩考核具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具体计算规则需要研究的内容还较多。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促进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办法不断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模式以及开拓国际市场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一、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已逾1亿户,占中国企业总数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50%,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全国出口总额60%来源于中小企业,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正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积极做准备,而我国经济也步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占我国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危机阴影,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的中小企业处于生死边缘,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制定合理的国际化经营策略,是中小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前提条件。

二、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的背景中,面对新的国际营销环境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必须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国际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大胆创新,选择正确的进入方式才能达到拓展国际市场的目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贸易式进入方式

国际贸易是目前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主要的进入方式,但由于对国际贸易环境的熟悉不够,外贸信息渠道不畅,企业自身资源有限,缺少专业外贸人才,出口产品结构雷同,缺少和国际大客户的交往,这些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中小企业将很难走出国门而获得较多的贸易利益。

(二)契约式进入方式

契约式进入方式主要有许可证贸易、管理合同、特许经营、交钥匙工程、合同生产等。一般来说,规模较小的且又有独特经营优势的企业,比较倾向于契约式进入,因为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和经营渠道,尤其是资金的缺乏,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转而采取契约式进入来发挥其技术优势或适用优势,进行其跨国经营业务的拓展。契约方式可能是国际扩张的成本最低的方式,但中小企业公司对其产品在其他国家的制造和营销控制权很小,提供的潜在回报也最少。

(三)投资式进入方式

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设厂,可以绕过各种贸易保护壁垒,将产品和服务成功地输出到东道国,提高了全球市场占有率。在对外投资的方式上,一般是先合资,后独资,在对外投资的产业上,先劳动密集型产业,后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还只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直接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直接投资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我国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程度高,对外投资项目较小,投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也比较小。

(四)其他方式

1、贴牌生产

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绝对低成本优势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通过贴牌生产或技术合作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企业从事贴牌生产既可以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如成本低、规模大,也可以弥补其产品知名度低的不足,充分利用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迅速占有市场份额。而且,贴牌生产不涉及市场开拓,不承担产品销售风险。因此,在我国产品在国外频遭反倾销的情况下,贴牌生产模式仍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选择的重要方式之一。

2、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各中小企业的优势也各异,建立战略联盟,形成集团优势,可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从事同一生产链上的不同生产活动的中小企业建立联盟关系,在不同工序的加工活动中发挥优势,在生产组织与产品质量方面更有保障,提升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也为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减少障碍。

3、建立合资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往往成为企业的“瓶颈”,但我国中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中小企业通过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资与合作,不但可以获得资金、引进技术设备,而且能通过利用当地合作伙伴与当地供货商、顾客、银行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利用合作伙伴在当地的信誉和经营渠道,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自己构建起一系列供需网络,将自己的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网络打入国际市场,推进了其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

4、电子商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的方式实现管理和营销,形成了一个电子商务的经营和市场环境,这是一个全新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电子商务是全球商务操作模式发展的长期趋势,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对大企业的规模成本优势以及地域通路的局限性,电子商务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困难

我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虽然具有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劣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大批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弱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短,或是由家族式手工作坊演变而来,或是原有国有企业改制分化而来,产品品种往往拘泥于给大型企业加工零部件或加工简单产品。不少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产品本身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二)缺乏资金,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为这一难题增加了新的影响因素,使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扩展市场,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这既有企业自身素质、资产规模、信用水平等内在原因,也有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不完善如金融信贷条件高、创新产品少、上市直接融资门槛高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三)匮乏专业性人才

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拥有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与惯例和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人才缺乏。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忽略了对专业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之多数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不健全,人才观念淡薄,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致使许多人才流失,这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四)信息资源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主动独立与国外客户联系的能力较弱,往往被动地等待外商或商上门联系。因此,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及本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中的地位,根本不了解者居多,信息的缺失或流通不畅,形成了企业一个自我封闭的状况。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对策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现在是恢复发展的最佳时机,本文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要努力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中小企业要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内部管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增加自身实力和提高自身抵御风险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要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小企业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的现状,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优化提升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中小企业可采取联合、参与、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资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回避国际市场的经营风险。

(二)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

建立和完善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共同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比例的规定和国家关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的政策,尽力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加大资金支持和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积极挖掘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密切银企合作,加快构建和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健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互通渠道和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扩大银企合作成果。

(三)健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配套服务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明确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及权利义务,以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动员外经贸部、进出口商会及驻外经商参处等对外工作机构,为中小企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并协助它们开办一些招商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国际交流活动,以使中小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市场动向,顺利开展跨国经营。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发展电子商务

中小企业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商业信息系统网络,把握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贸易,可以大大节省传统业务中人员的花费,运用电子商务还能够使企业向用户提供全天侯的产品信息和服务,大大提高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最快、最灵活、接触面最广而且最节省的办法。中小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应注意信息交易安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

参考文献

1、毛立军.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策略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2007(5).

2、洪荧.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雷杨.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策略[J].科技创新与管理,2008(4).

篇7

关键词:央企 科研院所 管理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科研力量重复分散、科技运行体制僵化等问题,中央启动科研体系改革。经过分批陆续推进,1000多家央企所属科研院所(以下统称科研院所)从计划经济体系的事业编制单位全面改制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改制以来,大部分科研院所都能顺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和业务,努力提升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科研院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从外部来看,科技项目立项难度越来越大,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营风险日益增大;从内部来看,人员素质和层次不断提升,员工诉求趋于多样化,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管理复杂性和难度越来越大。正是这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科研院所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

2.科研院所面临的管理问题

科研院所面临的管理问题,细究起来,有些是因其单位性质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因所处内外部环境改变及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的。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从科研院所的性质来说,已经转制成为了企业,具备企业的一些特点,比如效益方面自负盈亏,运行方面自主经营,业务发展方面需要参与市场竞争,创新方面更加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等等。另一方面,在管理和运行模式上,依然具备事业单位特点,比如用工编制限制导致规模难以扩大,工资总额限制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减弱,管理运行机制僵化导致效率低下。换句话说,也就是科研院所的企业属性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存在冲突和矛盾,这必然使科研院所的发展陷入窘境,管理运行出现不协调。但是,这恰恰又是任何单个的科研院所无法依靠自身努力而解决的问题。

2.2员工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院所是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近年来,科研院所员工入门门槛基本上都定在硕士研究生,甚至部分科研院所只招收博士研究生。与一般企业相比,科研院所的员工层次和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较高。高层次员工队伍不仅仅关注薪酬水平,更加关注工作环境是否宽松、工作氛围是否舒心、发展前景是否广阔等等,这将使员工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首先,体现在员工忠诚度上。高层次的员工潜在就业机会多,对薪酬待遇期望值也较高,在单位工作不顺心或对待遇感觉到不满意,很容易跳槽到其他单位,这会降低员工忠诚度,为员工队伍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体现在员工自主意识带来的管理困境。层次高的员工大都不喜欢刚性管理,不愿意受约束,单位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其来说显得“令人桎梏、不自由”。但是,对一个单位来说,一切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又是必须的。因此,怎么样既能够严格规范管理,又让员工感觉宽松舒适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另外,还体现在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上。相比较而言,层次高的员工更容易遇到职业高原。也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奋斗和努力,职位到一定程度后难以晋升,职称到高级后再无上升空间,研究内容到一定程度后再难以创新等等。因此,如何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使其始终保持激情和动力是一个难题。

2.3经营创效方面的问题

科研院所成立之初的根本目的是为所属的央企或者某一行业服务,因此改制前其运行经费通常主要来自于上级部门拨款或纵向科研经费。改制后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已无法直接获得国家或央企拨款,纵向科研经费也越来越难以获得,因此,横向收入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但是,在横向技术服务市场上,科研院所因为体制机制、内部管理、市场公关力度等限制,与同类民营性质企业相比并不具有优势。因此,面临的经营创效压力较大。

2.4技术创新方面的问题

科研院所成立的初衷就是集中科研力量攻克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难题,为大型央企主营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重点大多放在工程应用型技术上,而对一些基础性、前沿性和储备性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与此同时,由于创收创效压力,科研院所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对于一些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却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缺乏耐心和兴趣,这必然导致发展后劲缺失。另外,作为衡量科研院所技术水平的一些标志性内容,例如专有技术、专利、核心期刊论文等,重数量而轻质量,与实际应用脱节,转化率和应用率很低。

2.5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外,科研院所还存在如下管理问题:科研院所领导层大多数是从基层技术人员成长起来的,自身经历决定了其很重视技术创新,但轻视内部管理,导致机关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甚至有人误认为只有技术创新才创造价值,管理无关紧要。员工队伍高学历、高层次,都不愿意从事基础实验工作,导致基础实验人才缺乏。员工彼此学历、职称等都差别不大,在有限的工资总额下待遇很难拉开档次。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专业领域不同导致员工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困难,人才难以交流,降低了企业活力。

3.科研院所需要着力做好的管理工作

在当前形势下,科研院所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在新的发展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3.1塑造具有高度认同感、强大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科研院所员工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加注重“是否被尊重、工作是否有前景”,更加在意“运行机制是否公平、工作环境是否宽松,工作氛围是否和谐”。这种无形的文化氛围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作为科研院所管理者,应该致力于营造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员工在其中能感觉到被重视,受重用,从事的工作有意义,有发展前景,从而自发的形成对企业强烈的认同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真正关心企业的发展,愿意为企业效力。

3.2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对于所处的外部体制,单个的科研院所无力改变。但是,对于内部运行机制,科研院所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尽力去完善。对科研院所来说,要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内部驱动力,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福利待遇,二是营造合适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受各方面的约束,提升福利待遇幅度毕竟有限。相比较而言可为的是在内部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配套办法保证那些忠诚于企业、脚踏实地搞科研、默默无闻做贡献的员工能够获得更多的报酬、更多的晋升机会、更好的发展空间。这实际上是解决企业创新动力和内部驱动力的问题。

3.3着力抓好员工队伍建设,解决人才发展问题

对科研院所来收,人才永远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当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营造宽松的创新机制和和谐的工作氛围,使科技人才敢于挑战难题,勇于尝试创新,不怕面对失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提升员工忠诚度和归宿感。其次,需要着力解决员工发展的职业高原问题。对科研院所员工而已,除了小部分人员走行政序列外,大部分走技术职称序列。对职称评定到副高、正高对这部分员工,面临职业“天花板”,需要解决发展前景和发展动力的问题。可以考虑在技术职称序列外开辟另一条路,即单位内部的技术职务,如专家序列等。再者,在科研院所内部,员工合理使用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通常所谓的人尽其才。可以按照员工特长和能力优势,通过制定合理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分基础实验人员、科研人员、技术服务人员、机关管理人员去培养和使用,使其在合适的领域发挥所长。

3.4选择合适的管理运行模式

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管理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同样地,对科研院所来说,抓好内部管理、找到适合自身的管理运行模式也尤为重要。一直以来,学界和企业届都在不断探讨,管理到底应该从严好还是宽松好,实际上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合适的度,也就是说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宽松。对科研院所来说,管理过严,就会造成员工的逆反心理,某种程度上也会对科研创新和技术攻关造成束缚;管理过松,则会造成内部管理的混乱、低效,甚至带来经营风险。具体来说,对于科技管理,可以探讨实行项目制管理以便于调动和协调各方资源;对于日常管理,宜采用目标管理法,即交代任务、提供条件、过程适度监控、结果严格考核的管理方法。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体系上。总之,科研院所要结合自身条件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风格和模式,切记照搬照抄。

3.5建立研用结合的市场开拓机制

自改制以来,科研院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横向项目,即需要进行市场开拓,而市场开拓恰恰是科研院所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科研院所建立研用结合的市场开拓机制,即:利用科研能力攻克技术难题,开发新技术,形成技术优势。科研院所只有在技术上占尽先机,才能为市场开拓打下基础。利用技术服务推广新技术,同时检验和不断改进新技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再促进科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完备的管理机制,如激励机制、成果分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

4.结语

科研院所经过改制以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或多或少面临一些问题。作为科研院所的管理者,需要站在新的高度,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企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市场推广等问题,才能保持持续稳步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沈玉春,等.关于科研院所管理理念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6,13(6)

[2]何德权.我国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功能定位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

篇8

关键词:中国企业;国际市场;品牌战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仅体现在经济,同时也体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处于劣势地位,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走品牌化道路已经为各大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个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就必须开拓属于中国企业的品牌道路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是将中国推行世界的重要途径。

1.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拓品牌的意义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直接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进入到我国市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转型其,经济与科技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我国企业大多是劳动性密集的产业,面对国际化的市场,我国企业就会企业不利的地位,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品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的企业的发展,很多时候,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就是对企业的认识,一旦企业品牌不够好,势必就会影响到品牌的购买力,进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在品牌建设中,品牌推广的作用是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在广大消费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品牌道路建设通过媒体进行推广,将企业形象传达给消费者从而促进终端销售。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大创新,开拓属于自己的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进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拓品牌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短缺

在这个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我国企业在走品牌化道路的过程中需要依托专业的人才。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发展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人才问题,在品牌化建设道路中,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匮乏,我国现有的人才不能与国际接轨,进而影响到了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

2.2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各项工作都比较比较保守,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国际市场的打开,越来越多外资资金驻进中国,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外国企业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要优于我国,再加上我国企业产品缺乏创新,与外国企业相比,国际市场的购买力就会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

3.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的品牌战略

3.1专业的品牌推广人才

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技术与人才的扶持。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品牌建设,打响品牌建设的知名度,就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任用。面对国际市场环境,我国企业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重视专业品牌人才的人用与培养非常重要。品牌建设不仅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的营销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外语能力,以及国际法律知识。另外,我国企业必须为加大企业文化宣传,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一种体现,只有熟知企业文化,才能更好地将企业文化纳入到品牌中,进而彰显企业特色。其次,企业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引进国际人才,为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保障。

3.2加大创新

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在国际化市场中还处于劣势,企业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为此,为了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加大企业品牌的创新十分重要。在这个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谁拥有了先进的科技,谁就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得到一份保障。在企业品牌建设中,产企业必须注重创新理念的运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从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走的更远、更好。企业品牌的建设首先要新颖,让广大群众看到该品牌时能够眼前一亮,进而为之停留。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必须深入到国际化的市场中去,了解国际市场发展需求,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创设出符合国际市场发展需求的品牌。其次,要加大科技创新,一个品牌是否受欢迎,品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3.3企业产品的营销

品牌的推广需要依靠一定的营销手段,企业品牌只有通过有效的营销才能被更多的认可和熟知。品牌营销的目的就是让消费者从不同的消息渠道获得对某一品牌的一致信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企业要想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在品牌化道路中,为了提高我国企业产品的购买力,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促销经验以及国际企业的营销经验,借鉴他们有效的促销方式,并与自身的状况相结合,设计属于自身的促销方案。促销工作是为了扩大相关产品的知名度,打下一定的品牌效应而展开的活动。通过促销,将企业产品的性能、企业文化、产品的质量展现给广大消费者,进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在当下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形势下,可以利用新旧媒体及新兴数字电视等多种传播渠道来共同塑造企业鲜明的品牌形象,进而促使我国企业走得更好、更稳。

3.4依托品牌效益,扩宽经营渠道

在这个国际化的背景下,走品牌化道路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必要之路。品牌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在进行购买企业品牌产品的时候,会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其购买力就越好。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化背景,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就必须加大创新,立足品牌效应,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就是将企业要推广的品牌放在知名品牌边上,通过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度来促进企业品牌的推广,进而起到品牌效应。在品牌建设中,品牌也受生命周期的约束,为了更好地发挥品牌的作用,实现品牌的延伸不仅可以以新产品形象延续了品牌寿命,同时还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我国当前企业的经营渠道还比较单一,企业品牌的推广力度还不够强,为此更好地推广企业品牌,将我国企业的品牌推向轨迹市场,我国企业就必须扩宽品牌推广渠道。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来打响企业品牌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企业品牌。

3.5品牌联盟

品牌联盟作为当前企业实现共赢的一种重要策略,品牌联盟不仅有主意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实力,同时通过品牌效应,可以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我国企业要想在轨迹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进行品牌联盟有着重大作用。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或者是国外企业达成协议,建立企业品牌联盟,通过品牌联盟,将我国企业的品牌与其他企业的知名品牌进行捆绑式营销,通过一个品牌来带动另一个品牌的发展,基恩人增强品牌的购买力。

3.6加大网络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际市场中,企业的增多使得人民群所要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为了节省群众的时间,我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中与网络技术结合十分重要。我国企业在品牌推广中,与网络结合,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门户网站。通过门户网站,将企业的品牌信息登录在品牌网站的首页,当用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可以直接明了的了解到品牌信息,将企业的品牌推广,进而决定品牌的购买力。另外,在门户网站构建中,网站定位要准确,

企业品牌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要消除一些繁琐的程序,方便用户在进行品牌搜索时节省时间,进而提高企业的对外形象,让消费者认识到企业照顾到了消费者的利益。进而更好地向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企业,促进企业品牌的推广[8]。

4.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我国企业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走品牌化道路已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国企业通过品牌建设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进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晓丽.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的品牌战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89-91.

[2]黄广群.中国企业国际品牌的创立与维护策略[D].安徽大学,2007.

[3]赵寰.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现状及问题探究[J].新闻传播,2014,17:14-16.

[4]毛明洁.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81-282.

[5]朱冰冰.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8:41-42.

[6]刘红燕 周月容 汪治.提升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的策略思考[J].中国商贸,2014(33).

篇9

关键词:水电基础施工;经营风险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2

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特点

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比如成长阶段,企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市场开拓能力迅速加强, 企业创造力和凝聚力增强,而到了成熟阶段,市场份额稳定,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品牌形象得到确立。

二、企业在成长阶段的风险压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风险,企业也必须承担各式各样的风险。企业在成长阶段开始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随着规模效益的不断扩张,企业会有更大的追求,希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但对面临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甚至忽视,特别是对于盈利大风险也大的项目,企业更看重的是“盈利”,决策时缺乏合理的规划,容易做出错误决策,面临决策风险;企业的追求与行动需要成本的投入,而这个阶段的企业资金并不充裕,受经营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内外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企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成长阶段的企业因表现突出 会引起竞争者的注意,使企业会受到新老对手的压力,会加剧企业的竞争风险等等。

面对各种风险,每个企业都应该树立风险意识,清楚的预测到自己所面临的风险范围,制定应对风险的方法措施,使企业免受风险威胁。

三、企业的风险控制过程

企业风险控制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在实践中,用于识别企业风险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常用的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以及SWOT分析方法等。

2.风险评价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风险应对的措施有规避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等几种形式。

四、某水电基础施工企业成长阶段的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一)企业概况

笔者所在公司是一家控股子公司,主营业务是水电基础工程施工、设备租赁业务。经过了企业的初创阶段,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内部管理得到加强,对外部环境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知名度有了一些提高,企业获取 了一定的经济成果,“管理型”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基本形成,公司进入了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二个阶段---成长阶段。

(二)该企业成长阶段面临的风险及评价

1.运用SWOT分析方法识别企业风险,确定战略方针

优势―S

1、非水电行业建设有突破,如营口人防工程。2、内部管理系统化规范化。3、经营理念明确。4、管理型模式,机构精简,综合能力强。5、强大母公司为后盾,市场开拓资金相对充足。 劣势―W

1、水电市场基础施工工程相对饱和,市场归属强,短时间内很难进入新地区,市场开拓艰难,竞争力弱。2、善经营、会管理、懂市场、识政策的综合人才少。

机会―O

1、国家支持水电能源建设,加大投入,市场机会增多,前景可观。

2、公司以营口市场为突破口向外,大辽宁局势有望形成,市场空间大。 SO战略

1、抢抓机遇,奋力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2、继续巩固并拓展辽宁市场。3、加强在非水电行业的开发力度

WO战略

1、加强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多技能人才培养。2、加强对租赁市场的进一步调研,努力开辟新通道。

威胁―T

1、所占据的水电行业市场空间狭小,竞争太激烈。2、市场开发信息不够灵敏,社会关系网络没有建立起来。 ST战略

充分利用母公司的资金和技术资源,加强品牌的宣传和开发市场能力的提升,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危机意识。

WT战略

1、招聘及培育公司中层管理人员。2、继续拓展辽宁市场网络,加强同行业内外的沟通和交流。3、加强对租赁市场调研,寻找新的突破口。

SWOT分析方法是企业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企业在外界市场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来确定企业风险所在的方法。S―Strength,指企业内部的优势,W―Weaknesses,指企业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Threats,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劣势(Weaknesses)和威胁(Threats)就是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所在。

2.评价企业在成长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风险应对措施

通过SWOT分析表格,可以确定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息网络风险等。

(1)经营风险

因盲目乐观和冒险思想导致决策失误,项目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工程分包管理中出现漏洞,合同管理中的问题等等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应对风险就要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和规范经营行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并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通过制度安排把员工成长与企业命运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努力把收益和风险形成最佳组合,把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

(2)财务风险

企业目前虽然资金不是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肯定会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投标时低价中标,经营中的财务决策失误,竣工决算的不及时,市场的价格、利率、汇率的变动、收益分配、会计核算等等各类分险。应对财务风险,就必须在水电施工项目的管理中融入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等。

(3)信息网络风险

开拓市场是企业压倒一切的重点,对市场未来走向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市场调研,现有社会网络关系不足以维持企业成长期需要。应对信息风险,就要多收集市场信息,分析水电和非水电行业发展趋势,做好企业规划,比如通过调研,制定出企业三年规划,五年规划,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有具体实施步骤,完成时间等内容。对于社会关系网,要加强公司公关力量,合理合法的布局,加强与各设计院、监理单位、设备租赁等行业的的沟通联系,获取可利用的资源。强化开发系统的工作职能,举公司之力,建立灵敏而广泛的资讯网络,及时判断、决策、推动,探索走各种资源汇合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五、结束语

当今时代,市场的瞬变性与不可预见性,使风险成为客观存在。市场经济越发达,竞争越激烈,施工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对其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也越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规避与防范各种风险因素的话,势必使施工项目的未来发展陷入严重的危机境地,水电施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各类风险管理,以最少的损失和最快的途径排除风险,保证企业机制正常运行,谋求水电施工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明玉.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与规避[A].企业管理,2007(1).

篇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将被更多地运用于满足客户的需要。品牌则能够比单纯产品更多地吸收知识,因为品牌是产品的实际功能、外观形态、市场开拓、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等所有要素的综合体现。品牌不仅蕴涵着产品的实际功能和科学技术,而且还包括形成其他要素的人文科学知识。可以说,品牌是知识的结晶,知识经济的来临,为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面对新世纪的未来,品牌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竞争手段。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面对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人们不存在品牌观念,时常竟相排队抢购。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面对买方市场商家竞争激烈,国外许多品牌商品流入,人们开始关注品牌。品牌成为企业掌握的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一种新的竞争力。正如美国市场营销专家larry light所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惟一办法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结合,用于把一个或一群消费者与他们的竞争者相区别。品牌作为标识代表了同种产品之间的差异性或特征,然而这种差异性或特征并不纯粹是客观的,而是在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关系中形成的。品牌是顾客对产品的知觉。凯文·莱恩·凯勒认为:“品牌源于消费者反映的差异,如果没有差异的发生,那么具有品牌名称的产品本质上仍然是一般的类别意义上的产品,而反映中的差别是消费者对品牌理解的结果。虽然公司通过营销计划和其他行为为品牌提供了激励,但最终品牌是留存在消费者头脑的东西。品牌是一个可感知的存在,根植于现实之中,但是映射着个人的习性。”这种思想说明品牌是顾客对产品的知觉,是顾客对产品的认知关系。品牌认知是重要的,但认知并不是目的,品牌认知是为了进行购买决策。品牌存在的最终价值或意义是促进顾客的实际购买,并维持和巩固顾客的交易关系,直至使顾客产生品牌忠诚。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产品交换都是一个契约--关系型契约。这种关系不仅包含物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企业之所以要建立品牌,是为了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着眼于顾客在未来的合作;企业不能固守对顾客的承诺,而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地为顾客服务,以此赢得顾客的忠诚;企业必须把顾客视为合作伙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双方还可以组成利益风险的共同体。因此,品牌又是一种关系性契约。这是品牌的核心含义。

... ...(本文尚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