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经营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的经营模式

篇1

[关键词] 农业经营模式;现代农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070-01

1 现代农业主要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形式,经营方式是对农业技术的描述,经营形式是对当前我国的农业制度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按照经营方式来分析,我国的现在农业经营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以下几个形态的变化:

1.1 家庭作业

家庭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小型承包的方式进行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中最原始和简单的方式,在家庭生产团队中,每个成员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这种经营模式较为灵活,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是家庭成员在拥有自主性的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1.2 联合协作

引导农民自主联合,聚集土地资源,使得吓呆农业经营模式由初级向中级形态过渡,其协作方式有“中介组织+农户”和“公司+农户”。协作双方以合同、合约作为合作的纽带,比如:公司向农户提供生产所需的资料、技术或者市场信息及销售网络等。农户则在土地上劳作。该种经营模式形成了双方的优势互补,明确分工。都能获得自己的收益。

1.3 农业公司

现代股份公司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发展较为科学的形态,具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如企业管理化,法人化,独立经纪人等。这种经营方式更加注重科学、高校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不断的按照市场分布和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创造合理化的生产理念,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培育新品种等方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

1.4 农科工贸一体化

农科工贸一体化是当前农业产生的高级形态,以产权的方式进行合作,实现“农、科、工、贸”一体化,在整个过程中,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有效的分工合作,避免环节过多而产生的低效率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一般是由“农、科、工、贸”集团联合经营,“强强联手”来进行市场垄断。

2 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建议

2.1 加强政府的调控和扶持

当前阶段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民对于现代农业认识不够,依靠当前农民的意识和力量是无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从宏观层面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农产品质量、价格等各项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农业区划与规划工作,当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者、规划者和组织者,并通过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引导和督促农业生产者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农业经营组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应该加大对农业经营的资金扶持,建立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基金制度,从财务和技术上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给予支持,维护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就应该使得农村土地承包趋于稳定。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依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完善共赢的联结机制,强化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的作用。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添加路径。

2.3 积极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

虽然从理论上讲精准农业不仅适合大规模生产也适合小规模生产,但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尽量扩大生产规模。农户联户经营方式比较适合精准农业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通过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等方式来实现。制定相应的制度,实现一定程度上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土地的合理流动,使土地规模适当集中,这是精准农业模式的客观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农业专业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应家庭承包经营的实际,强化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2.4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养

一是提高精准农业研究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政府及企业的资助下,在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的高性能的智能化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实现优质、高产和低耗,提高产品竞争力,争创良好效益。通过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促进精准农业技术的产业化。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加快精准农业技术以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二是着力培育涉农人才,为经营模式创新奠定人才基础。围绕着改造传统农户、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其发展集约型规模经营的能力,使其成为集约型规模经营的引路者。对于应用型人才,要以现有的农村技术人员为基础,广泛推行培训制度。

3 结束语

构建生态型、增收型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目标。从家庭经营模式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农业技术参与到土地资源、劳动力及资金的管理中,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合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重要部分,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是农业模式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晗,姜太碧,朱文. 成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调查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119-123.

篇2

关键词:农业新型经营模式;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关系

一、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模式的内涵

农业经营模式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涉农企业及农户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涉及的各种资源进行特定的组织、整合及管理的方式。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随着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农业内部正在发生裂变,农业新型主体不断涌现,从而出现了多种新型经营模式。

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模式基于农民的主体行为向四个方向发生转变:一是农民的联合,如各类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二是农民的委托,以生产全部托管和部分托管为主,但是农民依然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如委托机械播种、收割等;三是农民的退出,即资本下乡,工商企业经营,农民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也可能转入城市或转入农村第二、三产业;四是农民坚守,如家庭农场、农业大户等,但是面临着土地、技术、资金的压力。

二、现代农业新型经营模式的类型

(一)自主经营型

自主经营型一般包括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生产型合作社,土地使用权由农民承包和流转获得,农业设施自建,自主经营,自产自销,自负盈亏。这类模式中,农民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投资成本较高,而且市场、技术的风险很大,面临人才、资金、管理三大瓶颈,特别缺乏“能人”带动。

(二)雇佣经营型

雇佣经营一般指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使用权,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农业设施;自主经营决策,产品统一品牌、包装,自建销售渠道;农民被雇佣参与农业生产,获得工资报酬。这种模式中,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企业投资成本巨大,土地、技术、资金、管理、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压力都非常大,同时雇佣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低下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目前中层管理人才和中坚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农业企业面临的较大问题。

(三)租赁经营型

租赁经营一般由政府或农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使用权,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农业设施;投资主体不进行生产和经营,只是将建成的农业设施(如大棚、养殖场等)出租给农民生产和经营,通过收取租金回收成本和产生效益;农民承租农业设施,缴纳租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模式中,农民掌握部分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承担一定风险;投资主体投资成本巨大,但是风险由农民部分承担,投资回收期较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建设,是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设施化较好的途径。

(四)承包经营型

承包经营一般指农业企业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规程或标准,将劳动外包给农民(如需设施由农民自建)并回收产品的模式。这种模式中,农民保留土地使用权,只提供劳动,无需承担风险,农民基本不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可以理解为农业产业工人的一种形式;农业企业一般有较好的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销售渠道畅通;企业的投入主要是生产资料,承担市场、技术等的风险,同时面临着对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农民违约转卖产品的巨大压力。

(五)订单生产型

订单生产一般由农业企业下生产订单,交付一些定金,农民承接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如需设施由农民自建),产品由企业收购。这种模式中,农民保留土地使用权,农民基本不掌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承担企业违约的风险;农业企业自主加工、经营、销售农产品或接受订单,企业的投入主要是定金,承担市场风险或转移风险,同时面临着对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农民违约、买方违约的问题。近些年,出现的CSA(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也可以归类为订单模式。

在有些区域,这些模式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组合出现的。这些模式各具优势,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各类型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上述五种现代农业中常见的新型经营模式,我们发现,土地使用权、设施建设、农民自主性、劳动力关系、产品去向、风险承担等是各模式的主要要素。按照类型和要素列表重新排序后,我们发现,对于企业来说,劳动力关系与风险承担正相关;对于农民来说,劳动力关系与风险承担负相关。这就是说,劳动力关系越紧密,农民承担的风险越低,企业承担的风险越高,如表1。

四、案例分析

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2007年开始建设。园区先后获“南京市现代农业园”及“省级高效园艺示范创建园区”称号,被评为全市重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累计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12个,成为南京最大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目前,该园区核心区面积已达到22000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000亩,高标准良田8000亩,年总产值超过2.64亿元,利润达12600万元,设施蔬菜平均亩效益9800元,谷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8000元。该园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非常明显,农民收入每年平均以18%的速度递增,其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立农业发展公司

从2007年起,谷里街道转变发展思路,探索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成立谷里农业发展公司。目前,公司注册资金已达到3500万元,年底将进一步增资到5000万元,公司下设五部一室(即办公室、财务部、农业部、林业部、工程部、招商部)和四个子公司(南京靓绿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南京靓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南京靓绿水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谷里风波茶叶有限公司)。2011年,公司被市政府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该园通过公司化运作,广泛采取合作招商方式,全面推进园区各项建设。

(二)土地统一流转

为使农民增收得到持续可靠保障,街道以社区为单位积极探索,成立了农民增收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入股农户实行“保底分红”,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

(三)设施统一建设

园区土地由几家分公司分别承担土地平整、水利、道路、绿化和设施大棚等建设,实现“八通一平”。集中新建连片钢架大棚达8000亩,建成华东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有机叶菜防虫网200亩,陆续建成10000m2连栋温室育苗中心、1000m3蔬菜保鲜冷库和包装配送中心以及农资联锁超市,建立完备的蔬菜田头生产电子档案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四)设施分租

为提高效益和运作水平,街道将示范区内的所有设施大棚分租给80余户农户承包种植,其中本地农户占1/3,街道靓绿公司负责引种示范、繁育种苗、技术指导及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服务。

(五)农民多种选择

土地流转后,该区域农民可以有多种选择,收入渠道也相应增加。农民可以选择租赁设施大棚种植,土地流转收益和租赁补贴可以抵消租金,经营风险大大降低;农民可以选择为农业企业雇佣,获得工资收入;农民也可以选择参加园区子公司提供其他工作;农民更可以自己成立农业公司或合作社,承包租赁大量设施大棚生产经营。

在基础设施、农业设施齐备,产业化成熟的园区,农民没有投入的风险,没有销售的困难,没有技术的压力,增收是必然的结果。

五、结论

笔者认为,新型的经营模式属于农业生产关系的范畴,只能部分反应农业生产关系,但是具有生产关系的特性,即由农业生产力水平变化带来的阶段性的生产关系的表现模式。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进程的根本目的,也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都是阶段性的产物,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模式会应运而生,推动生产发展的经营模式会延续并壮大,不适应甚至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经营模式会消亡。

参考文献:

[1]魏延安.关于农业模式转型的思考[J].新农业,2013(10).

篇3

若要想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具经济实力,则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其不二选择,当然,这种经营方式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既不能强制推行,也不能坐失良机,不加引导。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使这种经营模式与同村的正在发展的城镇化相协调,同时它的存在还要考虑农业发展的水平,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基石,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对农户承包地实行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流转土地解除后顾之忧,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农民就能放心外出就业、进城落户,流转主体才敢增加对土地的长期投入,放心搞规模经营。当前,关键要在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依法规范开展工作,始终坚守稳定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关系这条政策底线,要落实“两个严禁”,“两个不挂钩”,即:严禁借机违法调整农户承包地,严禁将确权登记实际测量后多出原承包地的面积收归集体;要确保农民将土地租给承包者后继续享有国家第补,同时农民外出打工所赚的钱与将入地承包出去不发生关系,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土地确权工作政策性强、所涉及的人数广、同时还关系到几亿农民的利益所属。应按照法律和民主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土地承包遗留问题,避免产生新的问题。只有做好解决以上所有涉及的问题的方法,才可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得以尽早尽快实行,而不会出现太多的阻碍。

二、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这里所指的发展适度经营,有两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土地进行化散为以,将土地所产生的利益最大化,更好的使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二是适度经营需要一个妥善的经营者,有的来自农村的个体户,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下,大多城市工商加入这一行列之中。经营者会决定土地的状态,因地制宜的开发出土地存在的资源。但从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看,若想使农业达到稳定的状态,则离不开农民的辛劳耕作,也离不开农村这一环境;它的稳定不能拿农民的经济拮据做为农业达到稳定状态的条件;有农业的地方必将会吸引诸多的农业企业的进入,若想农业达到稳定则不能排斥农业企业的存在,如此它必将是一种混合型经营模式。在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农业企业的重视,采纳农业企业所具有的资源整合、质量管控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寻求出某区域土地所具有的特点,要知其根本才可着手制定方针。另一方面所要重视的是使适度经营模式遍及农村的每一处。农业企业进入农村进行适度经营,但所发挥的作用力不强的现实背景下,要积极促使农村存在的个体户、家庭农场户等进行适度经营,因为它们与农民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们的作用力更强。当前尤其需要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给予更直接的政策支持,主要依托这类本土化特征明显和实际带动力更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加速发展,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更广泛的农村区域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社会化服务是规模经营的有力支撑,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关键路径。首先,要推动农业公益机构转型。按照“一主多元”的要求,健全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品牌管理“四位一体”的基层公益体系。加快推进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站由技术服务型向管理和技术服务并重转型,努力适应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操作机械化和服务信息化的新形势,切实提高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提高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有效促进公益与经营相衔接、相补充。其次,要大力培育农业经营组织。按照“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经营组织,使经营的作用最大化。第三,要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进度。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引导发展统一服务的适度规模经营。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以“两头在企业,中间在农户”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全产业链提供现代生产要素、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开拓市场渠道,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支撑。

四、切实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篇4

要准确地揭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涵,必须认真区分与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农业规模经营三个基本概念:

1.农业经营规模。规模,一般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产要素,在一定的经济实体(企业或其它生产经营单位)内的聚集程度。任何社会生产,尤其是社会化的大生产,都是由经济实体在聚集了一定的生产要素(即构成一定的经营规模)的条件下进行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规模,不仅仅指经济实体所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综合,而且还包括经济实体聚集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其形成的生产劳动能力。

农业经营规模是指农业经济实体(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等)聚集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总和及其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当然,农业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寻求经营规模的适度值,而适度值的确定则要看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能否取得最佳规模效益,也就是能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2.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概念源自西方经济学,它的一般含义是指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较大规模的经营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者可以增加总收益(指总利润、总收入等),或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利润率。在现实中,我们理解和使用规模经济这个概念,必须密切联系农业发展的具体实际,科学把握规模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所下的严格定义:第一,规模经济是指纯粹规模扩大(即生产要素同比例扩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又是与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会引起报酬递减的变化相对应的。它要求我们在使用规模经济概念时,一定要区分纯粹规模变动和生产要素配置比例变动对农业经济效益产生的不同影响,否则,如果只看重纯粹规模变动这个假设,就会使规模经济的研究失去实际意义。第二,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幅度必须大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幅度。在发展农业规模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幅度的比较,也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规模扩大提高了效益”就是规模经济,而应该重视经济效益提高的幅度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经营规模扩大的幅度。第三,规模经济理论认为,经营规模扩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两种现象: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就是规模经济;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在现实实践中,我们不能把农业规模经济理解为“规模越大必然越经济”,“农业规模经济是经营规模扩大的唯一的、必然的趋势”,而应该防止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的规模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3.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农业规模经营是在我国农村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由于经营规模太小和生产手段落后,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降低,农民务农种粮的兴趣下降,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徘徊局面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特征不是表现在生产关系方面,而是表现在生产力方面,它体现为合理的规模特征。因此,农业规模经营就是指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经营形式。它将使农业经济实体的经营规模与其内部各类生产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可见,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规模、农业规模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农业经营规模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对农业经营活动的规模特征的直观反映,而后者是对具有合理的规模特征的农业经营活动的界定;农业规模经济与农业规模经营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表现经营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合理关系,而后者侧重于表现为达到这种合理关系而进行的经营活动本身。它们三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农业规模经济是农业规模经营所要实现的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农业经营规模的变动作为主要手段。

4.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以上三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界定,我们就可以给农业规模化经营下定义了。规模是一个名词,在它的后面加上“化”以后,就使得规模成为一个动态过程。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存在像那样大的农业经营规模,但却没有形成“规模化”,“规模化”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产生。农业规模化经营就是指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最佳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改变细碎、分散的极小农业经营规模的前提下,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农业经济实体之间实现合理集中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内部与外部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最终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规模效益。

篇5

[关键词] DEA模型 农业上市公司 经营效率 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重点。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龙头农业企业的代表,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更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可以采取财务比率法、回归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需要对各评价指标人为赋予不同权重,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试图从被评价对象间的相对效率分析着手,运用DEA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对我国34家农业上市公司2007年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DEA模型的原理

1978年, 著名运筹学家A. Charnes等提出了基于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DEA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 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 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DMU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1.评价决策单元总体有效性的C2R模型

设有n个同类型的决策单元,对于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p种类型的产出。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i种投入指标的投入,y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r种产出指标的产出。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计算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为松弛变量。θ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满足0≤θ≤1。此模型称为C2R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

(1),则第k个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表明决策单元k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技术有效是指从技术角度看,在决策单元的经营过程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佳的产出效果。规模有效是指决策单元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DEA有效。有某个,表明第i种投入指标有数量的投入没有充分利用;有某个,表明第r种产出指标与最大产出有数量的差异。因此,此时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3),则决策单元k不是DEA有效,即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

(4),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不变;,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增;,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减。

2.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

1984年,A. Charnes等在C2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用于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该模型比C2R模型增加了约束条件。σ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

(1),则决策单元k为技术有效。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技术有效。

(3),则决策单元k非技术有效。

根据DEA的理论,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可直接根据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

三、决策单元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1.决策单元的确定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企业中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农业技术先进、经营业绩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而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A理论,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决策单元必须属于相同类型。因此,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以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4家农、林、牧、渔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即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效率进行评价。

2、评价指标的确定

运用DEA模型对农业企业经营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投入和产出评价指标。因此,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农业企业经营效率的特点,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体现农业企业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DEA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一般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是评价指标个数的2倍以上。所以,本文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为13个(决策单元为34),其中投入指标5个,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工资、成本费用等。投入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负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产出指标8个,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利息保障倍数、股东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产出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正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大,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3.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自上海聚源数据有限公司的财讯网站。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按新准则的标准只能收集到2007年的财务数据。因此,本文只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分析。

4.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同时产出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还存在负数,如果直接代入DEA模型运算,就无法进行DEA有效性分析。因此,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全部原始数据的值都将在0至1区间内。根据DEA理论,无量纲化处理后,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对决策单元经营有效性的评价结果也不会产生影响。无量纲化处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设(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为第i个决策单元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

由于篇幅有限,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没有列出。

四、经营效率分析

将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代入C2R模型和C2GS2模型,运用lindo6.1软件运算,运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1.总体有效性分析

2007年总体效率值为1,并且所有松弛变量均为0的农业上市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表明这15家公司总体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构成有效生产前沿面。总体非有效的公司有19家,占55.88%。非有效的公司的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7370,意味着平均而言,非有效的公司有0.2630提高总体效率的空间。全部公司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8530,标准差为0.2031,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1家,占61.76%,北大荒公司总体效率值最低,仅为0.3101。2007年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而大多数总体非有效公司是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2.技术有效性分析

2007年有19家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为1,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55.88%,表明从技术角度看,这19家公司达到了技术有效,在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也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非有效公司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1.12%,技术效率平均值0.7375,说明这15家公司平均有0.2625改进各项投入利用效率的余地。全部公司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842,标准差为0.1987,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4家,占70.59%,北大荒公司技术效率值最低,仅有0.3154。19家技术有效公司中,总体有效的公司占15家,有4家公司属于总体非有效。 2007年技术有效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业,技术非有效公司中的多数是以非农产业为主业、农林牧渔业为辅业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3.规模有效性及规模效益分析

规模效率等于总体效率与技术效率之比。2007年规模有效的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规模非有效公司为19家,占55.88%,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395。全部农业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2,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7家,占79.41%,通威股份公司的规模效率值最低,为0.6681。

从规模效益看,2007年15家总体有效公司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产出,实现了规模效益。19家总体非有效公司中,有12家公司的∑λ小于1,即12家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63.16%,平均∑λ为0.9211,表明这12家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产出。另7家公司的∑λ大于1,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26.84%,平均∑λ为1.1909,即这7家公司规模效益递减,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五、结论

根据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等的分析,得出结论:

1.从整体上看,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较高,但部分公司的总体效率变动较大,也有部分公司总体效率相对较低。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主业明显,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营活动。因此,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正确路子。

2.总体效率较差以及总体有效转变为非有效的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从事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非农扩张严重,农业上市公司不“务农”,表现出明显的“背农”现象。由于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多元化经营失败。因此,农业上市公司在选择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时,应高度关注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3.多数农业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效率高,但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因此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更主要依靠于公司各项投入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4.近半数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尚未取得规模效益的大多数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只有部分公司规模效益递减。对规模效益递增的公司,则应增加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而对规模效益递减的公司来说,实际的投入水平已经超过其最佳投入量,投入过多而利用水平低下,导致经营效率下降。因此,应在保持适度经营规模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充分提高各项投入的利用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AN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10:1261-1264

篇6

 

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虚拟实验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台与真实实验台类似,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教师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实验,或实验案例,这一点是虚拟实验室有别于一般实验教学课件的重要特征。

 

1计算机虚拟实验室在农村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虚拟实验室建设。 信息化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从城乡的协调互动角度看,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存在的实验困难等,计算机虚拟实验室建设是发展教学资源的重要手段。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

 

2 虚拟实验软件功能特点分析

 

2.1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

 

建立虚拟 实验,即创建可视化的三维环境,一种实验对象就是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用户在进行虚拟的实验时,只需鼠标点击及拖曳。结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技术与仿真技术与一体,是 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赋予虚拟实验室的智能化特征要虚拟实验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人人都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仪器和各种实验。

 

2.2软件特色

 

虚拟实验软件既为教材中每一个演示与分组实验、探究实验提供了系统的虚拟支撑软件,又为教师自主构建个性化的虚拟实验软件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工具。同时为了帮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更好的备课、讲课,该软件还提供了实验教学相关的文字、符号、图形、图表、音视频等资料的编辑工具,以及将这些资料与所提供的虚拟支撑软件或教师自己构建的虚拟软件有机集成的教学工具。

 

该软件具有以下特色:

 

实用性:有效解决了常规实验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全面性:覆盖了吉林省农村初中物理所使用教材中所有演示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

 

系统性: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实验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备课、讲课及学生学习支撑手段; 仿真性:按照原理实现虚拟仿真;

 

实时性:可随时随地进行虚拟实验;

 

可控性:提供能够动态调整实验参数并根据实验要求控制实验步骤的虚拟实验环境。

 

2.3搭建最简单测试环境的步骤:

 

1.选择一台高性能的主机电脑,虚拟机共享主机电脑的物理内存,CPU和磁盘。毫无疑问,应该选用一台x64双核,拥有2个或4个处理器,8GB内存和大量磁盘空间的主机电脑。

 

2.安装Windows Server 2008操作系统后,使用你最喜欢的虚拟化软件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

 

3.安装完操作系统,安装你想为标准服务器映像配置的任意应用程序和Windows支持工具。这个标准映像将应用于多个服务器。

 

4.创建Sysprep图像。Sysprep是微软开发的一个清除机器识别信息的工具,如电脑名,网络信息和SID。

 

5.将Sysprep生成的图像安全保存在保护目录中。

 

6.复制图像到另一个文件夹。然后,你就可以使用虚拟化软件来打开这个图像,这时图像会导入小型安装程序,提示你输入网络信息,电脑名等—与其它任何安装程序一样。完成安装步骤后,使用创建的基准图像,就可以生成一个能够转化为域控制器,成员服务器等的特别服务器。

 

7.按自己的需要,多次重复前面的步骤。通过复制Sysprep图像,可以创建多个特别机器。在建立实验环境时,要注意几个在Windows Server 2003不存在的问题。第一个是Sysprep, Windows 2000 Server和Windows Server 2003中的Sysprep由3个文件构成—SYSPREP.EXE,SETUPMGR.EXE和SETUPCL.EXE—可以在Window Server安装光盘的\Support目录下找到。另一方面,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也内建了Sysprep,可以在C:\windows\system32\sysprep\sysprep.exe下找到它。是的,它只有sysprep.exe一个文件。在虚拟机中,你可以在命令提示符或GUI中运行sysprep.exe。在命令行下,输入:

 

sysprep /OOBE /Generalize /shutdown

 

注意,如果只是输入sysprep而没有加上任何选项集,GUI会给出提示信息,。/shutdown选项比/reboot选项重要,因为/shutdown允许复制安装图像。(/reboot只是完成安装并创建新机器)。可以在微软Windows Deployment ServiCES更新里的步进式教程中找到更多有关这一点的详细信息。

 

当然,与Windows Server 2003不同的另一个变化是Windows Server 2008提供了完全版和服务器内核(Server Core)安装的选择。在安装前期,会提示所示的屏幕。为了在测试环境中同时拥有2种版本,需要每个都安装一遍。也就是说,在一台机器上安装完全版本,对它进行Sysprep操作并保存,再在另一台机器上安装服务器内核版,并进行同样的操作。

 

在Windows Server 2008中要求输入产品ID(Produce ID),即PID,这一点仍然保留在beta版中。此外,必须在30天内激活它,否则就要重新安装它。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使用的虚拟化软件必须能够构建Windows Server 2008的映像。例如,在VMware Workstation 5.5中,并没有Longhorn或Windows Server 2008的选项,但是在新的6.0版本中就包括了安装"Longhorn"和vista的选项。

 

如果,购买x64的机器作为虚拟实验室的主机,注意VMware Workstation 5.5和6.0两个版本都要安装在64位架构上,对于虚拟机来说,两个版本都要安装64位的客户端操作系统。然而,如果使用的是旧x64电脑,它采用的可能是不具备Intel"虚拟技术"特性的老芯片集。如果是这种情况,在虚拟机中安装x64操作系统时会出现处理器不支持该技术,停止安装的提示。因此,如果你想安装Exchange Server 2007,安装x64版本的操作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在构建Windows Server 2008环境时,要决定是把Longhorn域控制器和服务器添加到一个建好的的Windows Server 2003森林里还是放入一个纯的Windows Server 2008森林里。如果两种都想要,那么需要测试互操作性和移植的问题,但是为了了解特性的所有功能最好有一个纯粹的Windows Server 2008森林。

 

只要考虑了以上因素,使用虚拟工具和免费下载的Windows Server 2008 beta 3,就可以轻松地建立起一个测试和训练环境,为切换到Windows Server 2008环境积累经验,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引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种军、政、企合一的社会组织,成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必然要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人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不断推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的完善。

1.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简介

对于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有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综其所述,当前普遍认为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能够通过股份制,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1]。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引进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通过机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来提高土地的边际收益。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打破农业家庭经营模式的局限,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行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2.1取得的成绩

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逐渐引进的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改变了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公司市场化运作,团场投资以及承包管理等方式,成立了专业化的农业公司,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2]。从产业规划,到种植、加工和包装、销售等都由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对农作物各阶段的生长情况进行管理和考核,控制了农作物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降低了市场变动对职工收入的影响。此外,通过农业公司的运作,也提高了农作物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效益。

2.2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推行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的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2.2.1责任意识不足,生产观念落后

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影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干部职工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难以理解和接受,对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带有抵触情绪。很多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的阶段,市场意识非常淡薄。很多干部职工缺乏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愿意推广新的技术和品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也不愿意应用新的科技产品来提高生产效率。

2.2.2“政”与“企”之间的矛盾

“政”与“企”之间的矛盾是很多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要建立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就必须建立市场化的公司体制,这就与原有的体制产生了冲突。

①在管理者的任用方面,原有的行政任命制度与市场化的人才竞争机制就出现了矛盾,公司管理者仍然由上级进行任命,不利于真正有管理才能的人才发挥其作用。由行政任命的公司管理者也不一定适合公司经营管理的工作[3]。

②公司领导与团场领导的利益冲突,公司领导主要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团场领导往往由上级直接委任,必须追求包括稳定在内的政治效益。当团场领导与公司领导所追求的利益目标出现冲突时,就会严重阻碍农业公司化的发展。

③与一般的公有制企业不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政治职责,那就是屯垦戍边,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政治使命。因此,在经营的过程中,公司追求的经济利益与团场追求的社会稳定、屯垦戍边等政治目的也可能发生冲突。

3.继续推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的措施

3.1解放思想,突破旧观念

要继续推进和完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就必须从转变思想开始,从领导到职工都要不断突破旧有的思想观念,大胆进行改革,对双层经营体制进行重新定义。领导与职工要打破“大锅饭”意识,不断扩大农业公司化经营的范围。

3.2引进专业化人才,改革用人制度

要进行农业公司化经营就离不开新型的农业企业人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积极培养具有现代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可以与大中专院校进行合作,进行定点培养。改变原有的行政任命制度,引进市场化的人才竞争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对公司内部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要尽量提高其待遇,给予其较大的经营权限,创建良好的市场氛围。设立常规化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人才进行现代化的管理[4]。

3.3.理顺“政”“企”关系,明确二者职能

对于公司的管理者的选拔,应该改变原有的行政任命制度,而是引进市场化的人才选拔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团场管理者的职能要进行转变,将行政权与经营权分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对自身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团场原有的经济职能要交予公司来执行,团场作为公司经营的监督者,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进行监督。

3.4加大对农业公司化经营的扶持力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加大对农业公司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在运输、销售、管理等方面给与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对于公司购买机械设备、开发新技术等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和奖励,不断鼓励公司扩大规模,开发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

4.结语

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而言,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现代化经营水平。因此,要不断采取措施发展和完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曹健,李万明.兵团土地经营制度创新与农业现代化[J].新疆社会科学.2011(02)

[2]刘俊浩.新疆兵团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篇8

【关键词】经营模式;信息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15-02

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两型农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网络成本较高、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但也面临这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有了信息迫切需求的社会环境;有了较好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农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基础;有了一批新型农业企业;建成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基础。就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而言,叶波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模式应重点发展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重点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张向先则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三种模式。但是仍有大部分的农民采取传统的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如何实现小农生产的信息化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时,规模经营生产是不可逆转的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在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实现两型农业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由此,文章以农业经营模式为基础提出我国两型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在两型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两型”社会建设融合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结合区域各自的农业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统筹规划,坚持地区系统性、发展模式系统性、技术供给系统性、服务体系系统性的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包括发展模式要适应先阶段农业发展方式、技术供给要切实给农民带来实际效益、服务体系要切实为农民的农业经营服务。

(三)创新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要坚持创新性原则,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加农业经营的活力,在创新中谋求农业的快速发展、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目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农经营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农户各自以分到户的田地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自负盈亏;二是规模进行模式,这是相对于小农经营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农户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获得相应的报酬。由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也需要以这两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基础,文章也正是基于此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一)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

小农经营模式的主体是农户,由此,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农户,而这就需要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一方面用于收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原始数据,并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用于接收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从而采取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小农经营模式)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转变现有的以农业部门为依附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收的终端都是农户,从而使得现有农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受终端为政府的情况得到转变;二是减少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现有的农业信息传播需要通过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传播,而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则将这一环节省略,直接将农业信息传播至农户,从而改变原有的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实现信息——信息的传播。

诚然,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首先,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农民需要具备正确使用各类终端的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收集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农户具备农业生产与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在确保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最优处理方案的前提下,农民需要具备按照最优处理方案严格执行的能力。

(二)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

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的主体是企业,由此,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企业,亦即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原始数据的收集者,也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处理方案的接受者,企业一方面将农业生产经营的原始数据收集起来汇总至农业信息系统终端,另一方面将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传播至雇佣农民(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各企业基本是各自引进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这改变了小农经营模式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

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企业承担相当的责任,首先,企业需要承担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引进是否适用的风险,因为农业生产和经营对自然条件十分敏感,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很难说一定适用于企业集中流转过来的土地;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引进需要企业承当初始成本,而且由于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存在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致使企业引进的初试成本相当高昂;其次,农业智能系统引进之后,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一方面,企业需要拥有一支信息化的专业队伍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案的执行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培训。

(三)小农经营与规模经营信息化的关系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与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重叠;二是规模经营是小农经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篇9

1.现状

农垦是中国特有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职能为一体的特殊组织。农垦集团既包括农业企业(国有农场),也包括一部分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国有农场以农业为主、工商综合经营为辅、社企合一的区域经济实体。从国有农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其企业经营的职能逐渐弱化,管理职能逐步增强,要不断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实行多种经营模式。

湛江农垦的农业经营体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改革,由生产队联产计酬的经营模式改为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目前,垦区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大部份都是小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劳均耕作土地面积为30-50亩,种植1-2种作物。本世纪初个别单位试行以生产队为单位,由经营班子和自然人出资模拟股份制经营方式,实行长短作物配套经营,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一经营模式是可行的,大大地调动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场长期作物投资和扩大生产规模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农场的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湛江农垦经济发展确立了“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的初步战略,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多元产业化经济模式逐步建立,经济总量不断增大,职工收入不断提高、社会形象得到改善。然而,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中西部转移,原家庭农场的职工逐步达到退休年龄,其子女大部份外出就业,农场的劳动力越来越欠缺,出现了相当一部份农场的土地无人经营,严重制约农场经济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继续实行以家庭农场单一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体制已不相适应;另外,要提升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生产专业化和多种作物经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家庭小农场为经营主体的力量略显不足,特别是要完成各农场“十二五”规划的经济总量和职工人均年收入四万元的目标难以实现。

二、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对策

1、树立改革的紧迫意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了总体部署,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只有树立改革意识,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才有利于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只有扩大土地规模,才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

只有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形成新的经营主体,才能规避“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问题。

2.改革要以职工增收、农场增效为目标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要继续坚持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尊重职工家庭农场承包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业职工的土地承包权益;要支持农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形式,实现职工增收、主营产业增产,农场增效。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改革是一场调整利益分配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多种经营方式且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将土地经营权从农场职工流转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场当前实现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

明确划分国有土地的产权和归属主体,是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吸收多元化投资的前提。在国家拥有农场土地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处置权前提下,流转农场职工生产岗位的土地经营权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符合国家土地流转的政策,利于克服国有农场负无限经营责任的缺陷,利于提高农场职工生产岗位土地产出率。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场、队职工及其他投资者,要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包括多种形式,如模拟股份制股份体、家庭农场大专业户、农工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适当吸收有资金、有技术或有经营头脑等人员参与,如有经济实力的农场职工子女、与农场长期合作的经济体等。

4.加大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力度和范围

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如逆水行舟,可调整可完善,但不能回头走旧路,确保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试行点单位要适度增加,已试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农场,要继续试行改革;未试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农场,至少选一个生产队试点;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种植1-2种农场主营作物,多种作物综合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面积以生产队为限,规模一般在2000亩以上。经营主体的可耕土地面积至少80%种植农场规划内的主营作物, 另20%由经营主体自主支配,种植周期短、效益高的作物。

5.积极推进模拟股份制的经营形式

湛江农垦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处于摸索阶段,支持和鼓励农场尝试各种形式的经营体制改革试点,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试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改革方向应以模拟股份制为主。模拟股份制是以股份投入为主体、自行组织生产经营、单独核算、按股份分配收益和承担风险、综合承包的农业经营模式。

篇10

一、我国农业相互保险的发展现况

(一)我国农业相互保险的发展

农业相互保险,是指由农民自愿参加组成,同时具有保险人、被保险人双重身份,以分散成员的农业风险为宗旨,共同签订风险共担约定,共同出资成立保险基金,最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非盈利农业保险经营模式。1990年,我国第一个农业互助保险在河南省新郑县成立。此后,北京、吉林等地相继在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建立农业相互保险合作社,但效果不佳,有的甚至以经营失败告终。黑龙江省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是国内首家相互制保险公司,其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在黑龙江省相继设立94家保险社。

(二)我国农业相互保险的优势与劣势

从优势来说,由于农户是主要参与人,保险服务更贴近农业生产活动,能够省去冗杂细节,有效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其次,在该模式下,农户自己深入到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以及理赔过程中,信息更加准确,理赔也更加合理。再次,经营成本得到控制、有力推进防灾防损培训也是农业相互保险的重要优势。除此之外,相互保险可以利用筹集的资金为贫困农户提供支持。农业相互保险的劣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相互保险经营模式涉及的范围较小,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第二,农业保险具有高赔付、高风险特点,而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的风险应急机制不健全。第三,农户本身知识素质有限,经营过程中易发生管理问题。

二、甘肃省农业相互保险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一)农业相互保险在甘肃省发展的可行性

1980年左右,农业保险走进甘肃省,主要是以政策性种植险为主,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导实施。目前,甘肃省以政府补贴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保险公司开办的商业性农业保险两种形式作为农业保险的主要模式,其他少部分地区开展农业相互保险。甘肃省于2013年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办了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截止2014年4月,该自治州在政府的协助下共建成互助社929个,筹集资金8.1亿元,累计发放金额5.3亿,惠及农户7.1万户。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相互保险的模式下得以落实,同时解决了甘肃省部分地区投保农户保费过高,投保过程复杂,理赔过程拖延的问题。保险保障直接惠及农户,落实到家,为农民的生产活动带来真正保障利益。

(二)农业相互保险在甘肃省发展的适用性

因资源有限、地理环境较差等因素的限制,甘肃省农业经营过程中缺少规模化生产,农业保险难以全面覆盖,形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重灾区。相互保险的行为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采用自愿的原则组成区域性保险合作组织,相互熟悉的农户集中在一起,达到制度内相互监督的效果。在相互保险的合作组织内,农户的双重身份使得关于保险标的、投保行为、后期理赔等过程中达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称,削弱逆向选择问题。在风险事故发生前相互督促进行风险防范活动,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户防灾减损的行为。当农业风险事故发生时以及发生后,农户也能够自行主动积极的抢险救灾,并对事故拥有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有利于保险理赔,对各地区农业的防灾减损起到积极效果。甘肃省是国内几个欠发达省份之一,与当地的经济条件相匹配的保险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保障作用。相互保险省去了许多中间的部门,组织机构成本低。农户作为相互保险经营机构的参与者,销售成本低。农户能够用自身多面的农业生产经验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给出合理的预测和评估,并在在事故发生后快速参与到查勘定损过程中,查勘定损理赔成本低。因此,相互保险可以有效减少经营管理费用,直接惠及农户。甘肃省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很多乡村地区商业保险公司服务难以有效跟进。相互保险的经营模式,农户自己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他们深切了解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种类和风险大小,这就为制定适宜自己的保险保障提供机遇,能够以自身的利益结合当地农业特色,为自己提供保费低廉的农业保险产品和后期理赔服务,达到“保险适宜风险,保险保障农户”的良好效果。

三、甘肃省发展农业相互保险的建议

(一)完善省内农业相互保险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为了有效保障农户的利益,只有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础,才能支持农业发展,支持农业相互保险发展。在制定相互保险的法律规定时,首先应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对相互保险的经营模式给予界定,然后应对其具体的成立条件、存在条件、组织架构、法律地位、保障范围等予以规范。其次,对于机构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流动、会计核算等方面也需要做出的具体规定,提升资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证保费的合理运用,落实好政府的农险补贴政策。相互性质的农业保险行为与其他组织模式存在较大的模式区别,应构建专门的监管部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成立专人督导小组,监督相互保险性质组织机构的成立运营,资金运用以及偿付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机构的健康运营,还能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切实利益。

(二)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机制

农业相互保险经营模式涉及的范围较小,也存在着高风险、高赔付的特点。因此,在相互保险经营模式建立的同时,应及时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或分散风险,或减少风险,从源头上减少经济损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均使用再保险的方式来共担风险,国内部分省份也通过再保险的方式作为巨灾应急的主要模式。由此可见,完善的巨灾救助体系和再保险制度是农业相互保险顺利实施与落实的前提和保障。甘肃省在发展相互保险的经营模式时,也可与商业保险公司建立再保险机制,分散农户经营管理的风险和资金运用的风险,使得农业保险能够稳定扩展。

(三)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甘肃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着周期长、灾害种类多、损失程度大的特点。相互保险性质的组织机构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作用。在机构运营方面,省市财政税收部门应根据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对于试点相互保险模式的组织予以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达到减轻农户负担,保障机构稳定运营的目标。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与银行合作,洽淡相互保险经营机构的信贷支持问题,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增加资金的可利用性,促进相互保险在支农惠农和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发挥。

作者:杨玉嘉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