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30 17:0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金融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金融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内部审计及其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主要作用

1 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解

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开展的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等各个环节均属于企业内部行为。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特点,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出版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同时提升组织运作效率,在此过程中,它以系统化、规范化方法评价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治理程序等,来达到提高风险管控效率、推动组织目标实现的目的。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为,“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活动”,在此活动中,企业借助于审查、评价经营活动和内控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等行为,帮助实现组织目标。作为风险控制的一大有效工具,内部审计在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的县管理中日益发挥出极大作用,金融企业开展内部审计的现象越来越普及,内部审计之于金融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防范等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影响。

2 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金融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其进行风险信息沟通及监控检查的有效措施,尤其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金融企业所遇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各类风险因素增多,为了更好地改善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金融企业必须将内部审计所具备的更多职责和使命更加充分发挥。

首先,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所处环境变化的分析,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需要更新、能否监控新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都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和公司整体运作状况,即内部审计实时识别与检查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过程。其次,内部审计还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起到管理与协同作用,就目前金融企业组织结构来讲,内部审计机构往往处于企业董事会、总经理与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该机构位置的特殊性使内审人员兼具金融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人、各种展露决策协调人的角色,则内部审计既能客观地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又能从企业利益和实际情况考虑,对风险加以识别和评价,并提出防控风险的相关建议和调控措施。同时,内部审计能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发挥顾问和咨询作用,特别是内审机构独立于管理部门这一客观优势,使得内审人员可保持客观立场,分析风险假设条件、以科学方法评价风险,还将所作风险评估意见可直接上报董事会,最大程度上化解企业经营风险。此外,由于内部审计可与相关部门有效沟通,且充分利用内审控制的有效性规避行为,则内部审计还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实时报告和有效防范作用。

二、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质量控制

1 当前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常见问题

由于旧传统与旧体制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企业在公司治理上的不足严重制约着其自身发展和完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计划管理、高度集中行政约束都是金融企业存在的明显特征,历经多年改革,我国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已发生较大转变,但向实质性转变进展速度仍显缓慢。加上陈旧观念、落后管理模式的干预,很多金融企业内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都有待提高。

再论及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组织框架,其仍然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滞后,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等相互分离与制衡状况不尽人意。比如企业内部控制权威性弱化,内控活动多由经营者主管,在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中,内部审计控制作用无法充分体现,金融企业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方面有效性、及时性等都有待提升。

同时,由于金融企业内部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数量偏少,且大多疏于掌握专业化、现代化风险管理理论及风险计量技术,当前多数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体制独立性仍然薄弱,其受到外界干扰因素也较多,最终造成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不稳。而一直以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方法甚为陈旧这一客观现实,又加剧了金融企业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监测时,科学性、规范性不够,进而给外部监督、市场约束等外部监管也带来一定难度。

2 完善内部审计在金融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长远来看,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已成为我国金融企业改进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提高企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基础所在。换言之,在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应积极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意味着金融企业必须完成两大任务,一则建立独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则金融企业需致力于先进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和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建立,在此前提下,以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全面管理各类风险,以科学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转移方法,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以部门间、上下级之间协调联动管理方式实践企业风险管理职责,并立足于促进业务发展建立增值型风险管理体系。二则改善内控机制,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良性运行,现代经济管理学认为,防范金融风险须先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做起,金融企业应借助于科学的决策体系、高效的自我约束及激励机制,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大企业盈利水平、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具体到操作实务,金融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政策水平,以客观、公正、廉洁的立场执行审计任务・要求内审人员培养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熟知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增强企业管理宏观意识,内审人员还应善于学习、强化知识,对审计标准、程序、技术等方面的改进情况详加谅解和掌握,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经济活动原理范围内,对企业内部展开经济监督、鉴证与评价活动。金融企业应坚持服务原则,强化内审工作的服务工作,以正确的思想和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内审服务;针对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视角,实施客观、独立、有区别的分析研究,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寻求解决对策,以有效防范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内部审计寓审计于日常服务之中,巧妙发挥内部审计的审计与服务职能。金融企业应注重金融监督、优化经营环境,据国际通行的现行会计准则、管理观念,企业应实现与国际社会的良性接轨,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市场约束机制,有效剔除存在严重问题的金融机构,加强金融行业正常化发展,促进金融企业全面提高。

篇2

摘 要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指出这场危机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识,既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赋予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是制度说,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说,认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市场说,则主要从金融市场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原因,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宽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总之,造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应该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思考。

二、金融风险管理历程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目前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现在对风险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任何变化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是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4.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5.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几种类型。

顾名思义,金融风险管理则是对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大致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风险度量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对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计、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最后是风险管理控制是解决金融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的历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金融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表现为独立的金融系统的风险。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以及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筑起的贸易壁垒,加之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应和汇率,从而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危机仅限于个别银行,突出表现为信用风险。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由银行以及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也以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和解决者。此时金融风险则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则是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环境中继续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正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由过去主要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并重,并兼顾其他风险管理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完善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视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失败与否,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和相关的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些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编制各种风险识别标准,定时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并提交相关的报告。2.重塑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用人本主义来逐渐地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这种方式有利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设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变更加科学。其次,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冲风险管理更使市场风险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风险的指标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风险又可用于获取盈利从而带来风险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在这此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跟其管理风险的属性一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最后,VaR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和市场上的风险的统一衡量和综合管理获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共同标准,这种影响和变化甚至被称为风险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明确了主要的风险因子和期限结构。

另外衡量金融风险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衡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脱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来评论这些技术的绝对优劣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衡量风险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吸取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显示,为了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采取市场主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上涨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

美国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且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创新视而不见。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低效率的运作,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投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国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为丽.管理观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008.10.

[4]罗珊.华东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回顾与展望.2010.12.

篇3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银行、金融的稳定关系着民生、关系着中国的发展。在国内金融机构即将接轨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新阶段下如何更为高效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是本文分析阐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银行风险风险管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安全

一、金融资产对经济的影响

2009年6月,财政部金融司管理的中国金融资产近70万亿,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如何保障巨额金融资产的安全和稳定,已经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金融风险管理保障金融安全

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愈来愈关注金融安全的问题。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离不开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业应正确处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持资金正常运转,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分两个层面,一是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二是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比而言,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侧重于架构的设计和方法的确定;而监管机构的监管体系建设侧重于模式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BaselⅡ”)的推广和实施,兼顾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使金融风险管理更规范化,也更有效率。

三、BaselⅡ框架下的风险计量

BaselⅡ较之Basel,更强调风险的计量,而风险计量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内部评级法(简称“内评法”)为核心。内评法信用风险下的高级法涉及对贷款违约概率(简称“PD”)、违约损失率(简称“LGD”)和风险暴露(简称“EAD”)的确定,其中LGD的估值一直是高级法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BaselⅡ的三大支柱中均涉及到风险参数的计量,其中第一支柱中的高级法鼓励商业银行自行估算PD、LGD和EAD,第二支柱要求商业银行对外披露风险参数的确定方法,第三支柱要求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风险参数的确定进行评估和校验,因此可以说BaselⅡ是围绕着风险计量管理为核心的。

四、国内银行风险管理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银行业基于BaselⅡ的银行风险管理建设,从框架到模块都借助于Moody’sKMV、S&P、Fitch、OliverWyman等外资咨询机构。外资咨询机构为国内银行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大多是协助银行实施涵盖风险管理各方面的全局性改革。

不可否认,外资咨询机构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其所拥有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经验,使得欠缺独立完成整体规划专业能力的国内银行纷纷抛出“橄榄枝”,投入不菲的费用,全权委托外资机构进行本行新资本协议实施项目的总服务商。然而,在BaselⅡ领域,外来的“和尚”真的能念好“经”吗?

(二)存在问题

BaselⅡ实施的关键:一是数据,二是模型,但国内目前在这两个方面的准备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

1.数据基础方面

银行BaselⅡ的推行,离不开对其信用数据有效的归集和整理。新资本协议对数据质量、完整性和历史观察期有明确要求。但目前,进入中国市场从事银行风险管理建设的各家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自身所积累的信用数据均不包含中国的数据,因此无法进行借鉴和引用;而国内金融机构正在进行历史数据的收集清理工作,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定义、数据逻辑等方面,才刚刚起步,离实施新资本协议还存在一定差距。

2.模型建立方面

关于内评法中所涉及的核心参数PD、LGD和EAD的确定,目前国外业界在PD建模经验方面较为成熟,但是对于LGD和EAD的计量,因普遍缺乏分析数据,故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还在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

从欧美国家以及亚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单纯地依赖国际知名风险咨询机构进行BaselⅡ的框架建立和推行实施,对于现阶段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并非成熟的模式。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管理之路,应立足自身选择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

五、探索中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实施新资本协议不存在最先进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实施模式是新资本协议项目成功的关键。银行必须首先理解自己——包括理解自己的国情环境、历史未来、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理解自己的业务和数据,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因此,商业银行应避免从形式上套用新资本协议,应首先评估风险管理现状,评估IT和数据基础,适当借助而不是完全依赖外资咨询机构力量,更多的立足本国资源,将所借鉴的国外经验逐步转化为内部能力。

(一)掌握核心的数据

在实施BaselⅡ过程中,对数据基础的建设,应该以自力开发为主。

首先,将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和系统向国外咨询机构开放,会涉及较为敏感的金融安全问题;其次,对中国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国内的银行和机构更有话语权;第三,核心数据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而是贯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始终,所以外资咨询机构的阶段性辅助并不能支持该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实施。

(二)突破关键的技术

BaselⅡ的制定,代表了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欧美发达国家在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的最佳做法;但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尚不完善的基础条件制约协议作用的发挥。这些制约包括公司和银行破产制度和程序、法律和诉讼体系、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体系、会计体系、科技支持、数据库、公司治理结构,甚至包括人们对于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态度等等。

(三)探索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之路

笔者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选择如下的发展途径:

1.建立统一的数据联盟

数据不足是困扰各家银行风险建模工作、推进新资本协议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2004年12月,由于缺乏信用风险统计研究的历史数据,欧洲几家大银行建立了泛欧洲信用数据联盟PECDC(Pan-EuropeanCreditDataConsortium)。截止2008年底,已经拥有37家成员国银行。各成员按照PECDC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提交自己拥有的信贷数据、违约损失数据样本点,PECDC按照各成员的样本贡献率来分配数据共享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各成员银行数据不足的困境。

这一数据联盟为各成员银行提供了创造和分析不同信用风险参数的统计样本基础,也可以用来度量各成员银行的信用风险组合,有利于计量经济资本和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也为各国、各家银行解决风险建模工作数据不足提供了思路。

2.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加强商业银行IT系统建设

在推进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银行的首要工作是有效地整合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展现,为数据清洗、标准化整合工作提供统一的基础风险数据。

3.风险管理建模工作要与银行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加强业界多方交流

风险管理部门研发模型最终要运用于银行日常风险跟踪及管理中,因此建模工作一定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不断与信贷部门、监控部门进行沟通,使模型接近于实际业务需要,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篇4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1.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指的是在特定金融领域中,采取相关的方式手段重新组合各个金融要素的一种改革,并且通过改革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利益,其包括多种方式,像新的支付手段、新的金融工具、新的组织形式等。总的来说,金融创新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中金融创新只是作为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中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这两种意义存在相当大的区别。金融创新能够在金融业竞争状态下满足金融业所提出的诸多要求,并且还能有效规避风险。

2.金融风险管理

因为国外金融市场不断注入我国金融市场,较大的冲击了我国金融领域,加上国内经济市场的不稳定,因而对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风险。其别突出的是,金融创新带来的极大风险,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开拓新的金融业务,而开拓的业务通常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因此,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析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特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实现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根据部分数据显示,最近几年中已有50个国家的银行开发了证券经营的业务,并且还创建了保险公司。同时,在我国众多的金融企业中也设立了保险和基金公司,这很好的促进了银行业务之间的双向流动。另外,我国大部分银行也提出了建设保险公司的想法,并在较多领域中设立了相应的业务,有效增强了资金运营的工作效率。⑵实现金融活动的国际化。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投资渠道,我国国内有着明显的劣势,加上流动性不高,使得人民币不能进行全面的兑换。鉴于此,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对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大多数银行展开了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这种改变使得我国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流动,并且也使得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体系得到改进。

三、探究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1.规避金融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很大一方面使得整体金融行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此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同时,加上金融环境的不断进步,金融创新之路则成为必然,其主要通过创新金融行业内一系列金融工具,以及创建金融工程等方式,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另外,由于在金融工具具体操作中囊括了较多学科的内容,因而在其他相关业务操作中可有效抵制金融风险的危害,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2.当前新技术的推动作用

当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业务操作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还能为金融行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以上两项技术的应用,也降低了金融工具创新的费用成本。从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金融企业可有效利用金融工具更好的规避金融风险。

3.降低行业竞争压力

众所周知,金融行业是以银行及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为主,而当前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相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似乎更大。以上两种金融机构,为了实现各自的经营目的,均采取了不同方式,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充分利用率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继而在往后的经营活动中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而银行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开始实行创新金融工具。另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扩展服务对象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经营活动增加新领域,但此过程中必然会为金融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金融业务带来威胁。因此,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既要增强银行的竞争力,也要提高传统业务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均衡发展。

四、探讨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联系

1.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通常来说,金融创新是重新结合金融各要素来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但因为金融领域本身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所以只能降低金融风险,无法完全清除。因此,金融创新的发展,只能分散或转移小范围内的金融风险,对于整体较大的金融风险至今还未能消除,同时加上金融创新带来的其他风险使得在规避风险的过程中难度增大,比如金融业的系统风险。此外,通过重新组合后,金融行业中各金融要素的隶属结构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如果一旦发生金融风险,便会殃及其他组织部门,从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2.金融创新在金融风险管理高要求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如今,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多,对金融领域内的各个经济主体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极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鉴于这一现象,为了促进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强化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这一条件下,为了更好地管理金融行业以及规避金融风险,必须增强金融创新,并通过金融创新改变金融领域内的一些要素,进而降低金融风险,有效优化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五、探析优化金融创新与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1.强化有相关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指的是政府通过指定的机构限制或规定金融交易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具备特定内涵的政府规制行为。同时,利用金融监管,也是我国政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保证宏观经济水平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中资银行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则必须增强金融创新力度,并且监管部门还需鼓励和支持银行金融结构的创新。另外,政府部门在规范金融机构创新活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风险监管水平,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断创造出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法制环境。第一,政府部门应掌控好管理尺度,找准金融监管的实际切入点,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以及适当降低对金融创新的限制力度,以便使金融创新有多余的空间实施。第二,对有违反金融行为的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必要时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相应的处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不断引导金融业拓展新型的业务领域,从而促使金融业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2.重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项技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直接取决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当前,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创新业务和产品时,均以信息技术为前提,比如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等,虽然在该两者工作中极为重视信息技术风险防范,但在整体金融结构发展中,信息技术防范涉及到众多部门,像科技服务部门、科技风险审计部门、科技风险管理部门等。所以,为了使得信息技术风险管理更加有效,那么银行业金融结构必须重视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3.加强金融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逐渐参与进国际金融市场当中,一定程度下使得国际金融环境越发复杂。而在这复杂形势下,一国控制金融风险似乎有点艰难。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业务的不断开展,那么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交流已成必然趋势。例如,我国可与国外政府签订合作监管的协议,并且积极参与进国际监管组织以及按照其相关标准制定有关我国金融业务的准则,进而全方位的实现监管目的。

4.创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促进金融创新之路的顺利,以及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措施,相关金融企业则必须创建一个切实可行、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需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并且明确各个机构间的权利与责任,以此确保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还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审批制度,针对有越权行为的工作人员给予严格的处置,随后通过组织机构的团结协作有效实现内部控制,促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并通过创建独立的核算体系,对现有的金融业务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针对此过程,一旦会计报表生成,便不得涂改,其他任何会计信息还需分层共有,以及在保证商业利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公开。

六、结语

篇5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25-03

自20世纪90年代初沪深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实力扩张迅速,从金融资产规模、银行市值、股票市值、外汇储备等方面来看,我国现已进入了金融大国的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监管体系的完善性和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1]。特别是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现代金融业务技术性强、风险大、创新层出不穷,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高风险的行业,因而需要拥有一大批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既与现代金融行业的国际化、创新性的行业趋势不符,也与金融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已出现高校金融类毕业生供给过剩,但许多金融企业却找不到合适满意的高层次金融人才,而且这种供需矛盾日趋严重。相关研究揭示,现今我国金融行业出现供需缺口的人才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和行业领导者;第二是具有高超专业能力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擅于分析研究金融行业市场规律、产品开发与维护、金融风险测量与控制以及对国际市场金融操作规则熟练把握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是在金融行业及其相关领域有牢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深厚研究背景的科研型人才[2]。因此,紧密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熟悉金融业务、具有风险控制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促使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确保国际竞争的需要。本文旨在根据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高校对金融行业“适企”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缓解我国金融行业人才方面的供需矛盾。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一般指与金融行业有关的风险,表现为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金融行业风险等[3]。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衡量和控制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得失[4]。通过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界定和准确测量,以期达到控制风险和减除风险的发生等目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风险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其动态波动性也急剧增强,金融风险的测量与控制的难度随之增加。因此,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愈加凸显。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对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准确度量和严格控制三个方面。因一国金融风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有十分重大影响,许多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实现有效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手段和理论方法等,以期达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准确度量和严格控制,进而造福于整个社会和国家。

二、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技能需求

1.熟悉各种金融业务。熟悉各类金融业务是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自身业务掌握透彻,自身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后才可以真正把控金融风险的管理,真正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金融业务主要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和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其中,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除提供一般信息咨询与业务服务外,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在金融行业信息及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针对客户的资产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理财规划方案供客户参考与采纳,以达到客户的理财目标和银行的经营目的。个人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业务等[5]。而商业银行主要以存贷款利差和经营中间业务为收入来源。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各类存款业务(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长、短期借款)、资产业务(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中间业务等。

2.风险源分析和度量。要培养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理类的高材生,了解几大主要风险源是必不可少的。对风险源的有效把握有利于我们扼住源头、防微杜渐,有助于我们从源头开始分析度量和预测甚至控制不利情况的出现。就目前来看,金融风险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和金融投资风险等。相应的,金融风险的来源也有来自于系统本身的,也有非系统的。系统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风险、制度风险等,非系统风险则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利率风险、机构风险和投资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熟悉和掌控好了风险源,这对以后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和减控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相应的,在进行风险源分析的同时也要进行风险度量,以便下一步进行准确的风险控制。就人才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看,具备风险度量的技能要求熟悉并能准确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及计量分析工具,对分析对象的波动性进行量化评估,这要求熟悉绝对离差、方差、分位点、系统风险度量?值等度量方式,了解其度量的本质和性能,这将有助于了解和减控风险。

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三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熟悉好金融业务和分析好风险源之后,理所应当,我们要抓住最终目标——进行金融风险控制和管理,最终化解和减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风险控制要求在培养人才专业灵敏的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其审时度势,能结合金融市场国内和世界局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入透彻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引领企业甚至全局从风险的沼泽中走出,并重获生机。风险控制对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学会进行风险的有效控制是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类风险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风险是伴随决策过程而存在的,风险控制应该包括决策前的风险控制、决策中的风险控制和决策后的风险控制。使用各种数据库资料和信息资源,对决策风险进行全方位科学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反映出决策的人力、技术、管理、市场等有形和无形资本优势和存在的风险程度,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可以预防的范围,规避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转移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风险。这要求金融人才对各种业务和可能的风险源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综合运用多种办法降低风险,将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建立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基础。金融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也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熟悉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外,还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的外语交流水平以及较高的发现风险的能力与风险规避管理的技能。因此,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必须紧随市场需求,课程安排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投资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概率统计等课程应该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来开展,以使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符合企业以及行业的需求。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教学资源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基础。扩大金融专业的教师队伍与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是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教师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也应为教师创造与国内外金融实务界和金融教育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投入。高校也可以通过引进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师的方法,这既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内涵来拓展课程教学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领会到不同学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素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创新水平,促进资深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

3.理论联系实践,实验结合实践。逐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更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感知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加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多为学生提供到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市场实践中更深切地体会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运用。此外,也可以通过模拟投资或炒股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分析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管理决策能力。

4.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学相长。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将教学内容具体化,采用提问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互动环节,以抛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主动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课堂小组讨论、个人问答等方式,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识。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双赢,教师与学生都能受益匪浅。

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必须适应我国与国际接轨后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能够适应全球金融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努力成为熟悉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较长远的战略眼光的综合人才。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传统金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洞察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尊厚.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6):60-63.

[2]邱兆祥.建立与大国金融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100-103.

[3]张利军.浅析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38.

[4]孙浩.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以sn寿险公司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刘向华.我国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5):38-39.

篇6

关键词:银行风险 风险管理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金融安全

一、金融资产对经济的影响

2009年6月,财政部金融司管理的中国金融资产近70万亿,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如何保障巨额金融资产的安全和稳定,已经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

二、金融风险管理保障金融安全

近年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愈来愈关注金融安全的问题。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关系到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金融的安全和稳定离不开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业应正确处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保持资金正常运转,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分两个层面,一是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二是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比而言,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侧重于架构的设计和方法的确定;而监管机构的监管体系建设侧重于模式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BaselⅡ”)的推广和实施,兼顾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使金融风险管理更规范化,也更有效率。

三、BaselⅡ框架下的风险计量

BaselⅡ较之Basel,更强调风险的计量,而风险计量最突出的表现是以内部评级法(简称“内评法”)为核心。内评法信用风险下的高级法涉及对贷款违约概率(简称“PD”)、违约损失率(简称“LGD”)和风险暴露(简称“EAD”)的确定,其中LGD的估值一直是高级法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

BaselⅡ的三大支柱中均涉及到风险参数的计量,其中第一支柱中的高级法鼓励商业银行自行估算PD、LGD和EAD,第二支柱要求商业银行对外披露风险参数的确定方法,第三支柱要求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风险参数的确定进行评估和校验,因此可以说BaselⅡ是围绕着风险计量管理为核心的。

四、国内银行风险管理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银行业基于BaselⅡ的银行风险管理建设,从框架到模块都借助于Moody’s KMV、S&P、Fitch、Oliver Wyman等外资咨询机构。外资咨询机构为国内银行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大多是协助银行实施涵盖风险管理各方面的全局性改革。

不可否认,外资咨询机构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其所拥有的品牌效应和国际经验,使得欠缺独立完成整体规划专业能力的国内银行纷纷抛出“橄榄枝”,投入不菲的费用,全权委托外资机构进行本行新资本协议实施项目的总服务商。然而,在BaselⅡ领域,外来的“和尚”真的能念好“经”吗?

(二)存在问题

BaselⅡ实施的关键:一是数据,二是模型,但国内目前在这两个方面的准备依旧存在很大的问题。

1. 数据基础方面

银行BaselⅡ的推行,离不开对其信用数据有效的归集和整理。新资本协议对数据质量、完整性和历史观察期有明确要求。但目前,进入中国市场从事银行风险管理建设的各家国际知名咨询机构,自身所积累的信用数据均不包含中国的数据,因此无法进行借鉴和引用;而国内金融机构正在进行历史数据的收集清理工作,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定义、数据逻辑等方面,才刚刚起步,离实施新资本协议还存在一定差距。

2. 模型建立方面

关于内评法中所涉及的核心参数PD、LGD和EAD的确定,目前国外业界在PD建模经验方面较为成熟,但是对于LGD和EAD的计量,因普遍缺乏分析数据,故基本都处于起步阶段,还在进行理论方面的探索。

从欧美国家以及亚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可知,单纯地依赖国际知名风险咨询机构进行BaselⅡ的框架建立和推行实施,对于现阶段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并非成熟的模式。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管理之路,应立足自身选择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

五、探索中国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实施新资本协议不存在最先进的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模式。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实施模式是新资本协议项目成功的关键。银行必须首先理解自己——包括理解自己的国情环境、历史未来、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理解自己的业务和数据,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因此,商业银行应避免从形式上套用新资本协议,应首先评估风险管理现状,评估IT和数据基础,适当借助而不是完全依赖外资咨询机构力量,更多的立足本国资源,将所借鉴的国外经验逐步转化为内部能力。

(一)掌握核心的数据

在实施BaselⅡ过程中,对数据基础的建设,应该以自力开发为主。

首先,将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和系统向国外咨询机构开放,会涉及较为敏感的金融安全问题;其次,对中国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国内的银行和机构更有话语权;第三,核心数据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而是贯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始终,所以外资咨询机构的阶段性辅助并不能支持该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实施。

(二)突破关键的技术

BaselⅡ的制定,代表了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欧美发达国家在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风险监管的最佳做法;但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尚不完善的基础条件制约协议作用的发挥。这些制约包括公司和银行破产制度和程序、法律和诉讼体系、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体系、会计体系、科技支持、数据库、公司治理结构,甚至包括人们对于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态度等等。

(三)探索中国金融风险管理之路

笔者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选择如下的发展途径:

1. 建立统一的数据联盟

数据不足是困扰各家银行风险建模工作、推进新资本协议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2004年12月,由于缺乏信用风险统计研究的历史数据,欧洲几家大银行建立了泛欧洲信用数据联盟PECDC(Pan-European Credit Data Consortium)。截止2008年底,已经拥有37家成员国银行。各成员按照PECDC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提交自己拥有的信贷数据、违约损失数据样本点,PECDC按照各成员的样本贡献率来分配数据共享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各成员银行数据不足的困境。

这一数据联盟为各成员银行提供了创造和分析不同信用风险参数的统计样本基础,也可以用来度量各成员银行的信用风险组合,有利于计量经济资本和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也为各国、各家银行解决风险建模工作数据不足提供了思路。

2. 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加强商业银行IT系统建设

在推进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银行的首要工作是有效地整合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系统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展现,为数据清洗、标准化整合工作提供统一的基础风险数据。

3. 风险管理建模工作要与银行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加强业界多方交流

风险管理部门研发模型最终要运用于银行日常风险跟踪及管理中,因此建模工作一定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不断与信贷部门、监控部门进行沟通,使模型接近于实际业务需要,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篇7

关键词:金融风险 难点问题 对策

“华尔街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这是本次金融危机中无数投资者在盘点亏损时都不禁要问的问题。即使是风险管理水平一流的金融机构,也避免不了出现了巨额亏损,这些残酷的事实又再一次证明了金融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那么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到底有哪些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让我们节节败退呢?我们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一、金融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

现在,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上面临的风险很多,例如:道德危险、政府监管、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和信息透明度等。下面结合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介绍几点主要因素。

1、存在道德危险

它是金融体系中系统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所谓道德危险是指投资者在其所承担的风险被转嫁的前提下,为追求个体利益而进行的高风险投资行为。这种行为是把风险由某个体转向其他个体,是对社会整体风险的再分配,并不能减少社会整体所承受的风险。

规模大、专业性强的银行、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等是金融体系中的主要投资者。它们在社会经济方面起着关键性的联系作用,一旦破产其危害性相当大。例如一家大银行破产会引发许多公司出现财务危机,造成连锁反应,破坏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为了避免时局扩大政府要出面,以各种形式承担投资者的一部分风险,对投资者的债务提供信用担保、甚至主动承担其部分债务,这样投资者的风险部分转嫁给了政府。这种风险转嫁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危险。对于投资者,如果赢了是自己的,输了是别人的,那么他就会进行高风险的投资,以牟取高收益。

道德风险的危害性我们不难看出在于风险转嫁,使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高风险的项目,使社会整体的投资风险增大。而这里政府作为风险的主要被转嫁者,一旦超出能承受的范围,容易导致信用危机。当风险从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就会爆发金融危机。

2、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没有国家经济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各个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金融安全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建立灵敏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例如对金融秩序的维护、对资金流向的监视、进行分业管理和对金融风险的监控。但是,政府监管也有弊端:一是管住了不该管的,妨碍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该管的没有管好,即监管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对于发展中国家,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和紧迫。政府监管实施起来不但有弊端而且有难度,因此,政府监管一直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3、信息透明度低

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信息的透明程度很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手段发挥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信息透明度低会使投资者无法对投资风险作出准确判断,影响投资决策。从国家角度讲,政府对市场运作的真实情况无法准确掌握,从而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化解已积累的风险。

4、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差

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行为的群体效应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对预期高收益项目的“一拥而上”和“一哄而散”。这种状况在股市交易中十分常见。在股市上,投资者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而不考虑自己所拥有的信息状况。这种行为在个体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身上均有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投资主体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反映。当买卖压力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时,则导致股价大幅波动,加剧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群体投资效应的盲目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会构成较大威胁。由于投资行为不是建立在对经济形势的理性分析之基础上,所以在市场效益预期较好时,资金会一拥而上,对某一行业造成投资过热。如果经济中出现泡沫,会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业和汽车贷款业,这两种产业很容易受市场供需的影相反,价格波动幅度很大,所以风险很高。一旦预期发生改变,投资者会纷纷抽逃资金,造成局势无法控制。

二、突破国内金融风险管理难点的对策探讨

1、关注国际局势

认真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对世界经济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长迅速放缓、金融危机加剧、发达经济体面对衰退的形势下,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继续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入研究国际局势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和欧元的启动对我国经贸、金融、外汇储备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及时制定应采取的对策。

2、保持国内政治经济稳定

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就投资者而言,政治、经济环境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他的投资回报。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充足的外汇储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较小波动的利率、汇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社会犯罪率,无疑会使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不仅是投资者增强信心和资本持续流入的基本条件,而且对金融市场的突变会发挥缓冲作用。

3、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市场机制相对发达的国家也不会没有危机的发生,而我们正在进入深化市场体制改革的历史新时期,具前瞻性的风险调控与监管极为重要。要求我们更加重视金融监管工作。要完善金融立法,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严格金融执法,规范国内外投资者的经营行为,严厉查处违规经营,将害群之马逐出金融市场,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使我国的金融市场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

4、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国家间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和经济依赖程度加深。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将为世界各国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的国情,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国际清算银行的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为我国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彻底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的转变。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失衡的调整,我国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尤其是通过扩大消费来减少高额储蓄,进而减轻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要抑制虚拟经济的过份澎胀,挤掉经济增长中的“水分”,追求经济增长质量,使我国具备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

6、道德危险的对策

我国目前对各种存款储蓄采用国家信用担保,即存款的安全性由政府负责,这一措施对于防止发生银行挤兑现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滋生了一定的道德危险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通过采用市场准人和经营许可证制度来规范从业机构的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体系,引入竞争机制,采用在媒体上曝光等方法对从业机构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

7、投资的群体效应对策

如何将投资者从群体性投资拉回到理性投资的道路上来,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当每个投资者都能根据有效的信息独立判断经济的走势,才能消除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另外也可以发展各种形式的基金,将对股市不熟悉的投资者的资金吸引到基金中来,依靠基金的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8、增加信息透明度

首先要树立一种观念让大家统一认识,无论是金融从业人员还是广大投资者都要建立信息公开化的思想,促使整个社会对信息公开化问题的关注;其次要采取强硬手段加大立法,走信息公开法制化、常规化道路;第三要加强执法力度,对于那些不公开、不及时公开、隐瞒或虚报信息的机构严惩不贷。

9、新时期应加快建立我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必须提早进行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原有的金融风险将会逐步暴露出来,另一面外部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威胁金融安全的因素。有鉴于我国在新的时期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快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一要充分做好存款支付的准备工作,按规定交足准备金,留足备付头寸;二要建立多道防线,各金融单位要保持必要的资金流动性,立足自身解决支付问题。要层层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准备金;三要层层签订风险防范责任制,实行风险防范分级负责,把风险防范和化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逐步发展,特别是入世后,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们应深刻认识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关注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难点问题,这将有利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保障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逢明,对金融风险管理的几点认识国际金融研究,2001,(12)1

[2]徐卫中,论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经济经纬,2002,(5)

[3]王颖,等,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企业经济,2002,(6)

[4]李朝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若干难点问题;经济经纬;2004,02

篇8

关键词 创新环境 金融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当前我国处在一个金融创新非常活跃的时期,金融创新给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变化带给了国内金融行业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说,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则是金融创新的护身符,因此,加强创新环境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开发程度也在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创新活动异常活跃,推出了很多种类业务,丰富了我国金融行业市场,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理财业务成创新亮点。

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很多。人们对于理财的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局限在传统的储蓄这一种方式,而是朝着高收益的理财方式转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很多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种理财业务,使得竞争异常激烈。加上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理财市场的竞争更是激烈。各银行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了大量理财业务。

(二)金融机构同质化。

我国目前存在着几类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原来具有很强的业务界限,各自负责自身领域的业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金融机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使得原本清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各机构的业务出现了很大的交叉,各机构的业务也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三)金融创新还需努力克服同质化问题。

尽管金融创新活跃,但创新过程中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不足的,各机构互相复制,使得金融创新实际的新的事物并不多,仍然存在着很多同质化的金融产品。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一)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证券化加剧了金融风险。

证券化促进了资产的流动性,促进了金融产品的标准化,也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防范风险的手段。但是证券化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银行而言,证券化的资产实现前提就是良好的资产,尽管能够通过时间差把不良资产置换,但也要冒着信誉风险。对于货币当局而言,证券化也有很多挑战。它使货币当局的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控制程度减弱,影响到了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同时,证券化所产生了很多证券流动性很强,常变成了货币的代用品。这也打破了货币当局对货币发行的垄断,成为了货币竞争的局面。

(二)投机市场的存在加大了风险破坏性。

金融创新另外作用就是给金融市场提供安全的工具,但还是存在很多投机的行为。因为没有投机者的话,避险者就不能把风险转移。衍生品的出现,也给顾客提供了投机和避险的场所。衍生品因其高流动性和杠杆作用,使其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破坏性,一旦投机失败,会成为大部分进入者的结局,不但不能避险,还会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和破坏程度更是其他常规金融业务所不能比的。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由于金融创新的同质化,加速了金融机构的竞争程度,银行传统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金融机构被迫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就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的同时,信誉等级降低。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外资大量进入,也对汇率和银行流动性带来很大影响。一些金融工具把风险传递给全球的资本市场,使得金融体系非常脆弱。

四、创新环境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监管方面,要使创新和稳定同步发展。从国内外的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分析,我们看到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应当积极鼓励而不是加以限制的。为了促进金融创新程度,要放松对其管制,但绝不是放弃管制,在某个方面的监管应该是进一步加强,比如打击违法行为、完善监管手段等方面。监管既要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又要鼓励金融创新,最重要的是把握好金融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尺度,要区别违规和创新,找到监管工作的切入点,实现创新监管的良性互动。

在监管法规方面,在完善健全法律框架基础上,提高法规前瞻性。金融监管的法规要有更大包容性,制定程序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不但要考虑到监管的要求,还要兼顾到监管对象的切身利益。

(二)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

要对金融创新可能出现的市场影响作出充分的思想准备,确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观念。之后对金融机构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的制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建立系统的科学风险预测和评估体系,对风险进行科学的测量。在进行金融创新产品新业务推广的时候,要谨慎决策,防止急于求成。

(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要密切与各国配合,加强遏制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协作。比如可以与其他国政府签订合作监管的协议,还可以参加国际的监管组织,达到全面监管的目的。

(四)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

从金融产品创新的角度分析,要保证优质资产的衍生产品,不良资产要作为补充。对于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而言,更不能片面追求复杂的金融技术,而要在创新各种债券和股权的基础产品,不能好高骛远地发展。从金融机构创新角度分析,要重点关注经营风险,混合经营要循序渐进,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才能推出。从金融制度的创新角度分析,要重视监管制度和创新激励和约束的制度。政府要关注经济周期性的风险。产品创新是对前景的看好,一旦经济逆转,会造成创新失败。政府要控制市场流动性,不鼓励增加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五、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金融风险的管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保证自身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获得高速和稳定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4班)

参考文献:

[1]张文强,谈金融创新的背景和主要趋势[J]中国金融,2009

[2]李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

篇9

一、金融业的风险因素

1、政府干预

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扭曲了银企关系,银行对国有企业债权约束欠缺,国有企业拖欠了大量的银行债务,而且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逃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我国的金融机构在运行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 这就将行政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和财政政策矛盾转嫁给金融机构, 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银行体制改革滞后,银行的商业目标与政府干预的矛盾,政府的过度干预行为并没有退出银行的业务活动,银行仍要最大限度地体现政府的意志。同时,政府过度干预银行业务这一行为的本身在引起国有银行反感的同时,银行的生存又对政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

2、金融企业自身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有些金融企业缺乏严谨的贷款风险防范、贷款质量监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信贷风险评价制度、信贷监督制度、信贷资金使用制度等。比如授权授信制度未严格执行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范围等缺乏明确的限定,这些都不可避免会产生金融风险;产权关系不明晰。从理论上讲,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借款还本付息的信用准则和法制监控下是能够正常循环的。但是中国的现实却表现为企业以各种形式和理由尽其可能地逃避债务,致使银行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的负担,潜在金融风险是令人担忧的。

二、金融风险的管理与对应措施

1、业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的阐释

业务管理,也可称为事前风险防范,业务部门负责识别、评估、承担风险,尽可能减少业务操作产生的风险,制订并严格执行计划,以减少因风险产生的不良后果。风险管理,即事中跟踪,由风险部门提供专业意见,业务部门严格按适当额度、政策、程序和措施执行,并以财务手段监督业务部门,提出建议,与风险承担者组成战略伙伴,根据市场或产品的复杂性及不稳定性指导日常工作。

2、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监督机制

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明确各职位的任务和责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其治理实践包括计划、执行和评估,重点在于取得高于资本成本的回报。其手段是额度控制、交易产品风险及对冲策略。在内部设立风险和资本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从全局出发,审批业务计划,并不断调整业务计划的额度;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的资本进行调配。做法主要是通过衡量公司对风险可接受的额度和程度,及其经营能力,实行量化管理。风险管理将按照可承受能力在业务计划过程中分配资金。额度大小取决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所需资本总额的规模。借鉴西方金融业的经验,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制十分必要。

3、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队伍

篇10

[论文摘要]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升值势头强劲。在此背景下,在华跨国公司面临着巨大的交易风险。跨国公司应如何根据一些指标、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管理的方针,成本控制型或利润创造型,通过选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方式或其组合进行风险管理以降低交易风险,本文提出了四点建议。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势头强劲。人民币升值给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交易风险产生原因

交易风险是一种外汇风险,指跨国公司进行跨国业务取得外币债权债务后,由于业务发生日的汇率与结算日的不同,而使跨国公司在结算这些外币债权债务时可能出现的损益。

在固定汇率制或单方面钉住汇率制(中国进行汇率改革前的汇率制度)下,交易双方之间,如中国和美国,并不会产生交易风险。但在浮动汇率制下,结算货币和本国货币的汇兑关系产生波动,而汇率波动必定造成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以美元为结算货币、人民币为本国货币的在华跨国公司在出口业务上将面对交易风险,即人民币的升值将使公司直接受损,而在进口业务上则会直接受益。

交易风险的出现源于汇率的变化和业务发生日与结算日的汇率不同,因此汇率是影响交易风险的关键因素。围绕汇率展开的交易风险管理属于金融风险管理的分支,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发展影响着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回顾与综述

金融风险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原因:首先,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世界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环境和规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市场大幅波动的频繁发生,催生了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工具的需求;其次,经济学特别是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计算机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0世纪60年代后,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得以确立。期间产生了金融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经典理论和模型。在风险管理领域,Sharp和Lintner等人创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认为风险资产的定价要和其所承受的风险成正相关关系,并通过无风险资产收益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作为定价模型。Rose的“套利定价模型”(APT),把影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因素加入模型,成功地提出了风险模型在套利技术下的定价原理。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理论”将影响期权价格的因素定量化,提出了决定期权价格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期权成为可以交易的具有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进而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交易风险管理也依赖于管理学的发展。Hunter与Timme(1992)指出,企业管理人发现公司常常暴露在外汇风险中,不管是进口企业或出口商,常常面临换算风险和交易风险,故经理人必须设计外汇的避险策略。面对多种避险策略,管理人必须评估策略的优劣。

三、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及方法

交易风险管理一般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风险识别和预测;二是对风险控制进行决策;三是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技术。

1.风险预测

交易风险管理是“必修课”,而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汇率变动的预测。

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远期可以参考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模型(尽管实证支持并不很有力),而作为短期汇率风险的交易风险来说,利率平价这个套利模型更受推崇,也更具实证价值。

2.风险管理决策

这个环节将会决定采用哪些方法来进行交易风险的管理。一般来说,风险管理的目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本节约型;另一类是利润创造型。前者指通过风险管理,使交易风险的损失尽可能小,以节约总成本,选择这种目标的公司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多为保守型,且管理相对静态和被动;利润创造型则是保留风险带来的收益,并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以利润创造为目标的公司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较先进,管理更积极,但是会产生新的风险。因为以利润创造型为目标的公司多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而这些工具本身就含有极大的风险。

交易风险管理和会计风险管理,一般在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不可兼得。跨国公司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明确公司更关注哪类风险,并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

3.交易风险管理

正确选择对外交易中的计价货币、外汇储备、提前和延迟收付款、参加外汇保险等方法可以在成本节约型风险管理中使用。成本节约型企业更多倾向于远期外汇交易,利润创造型公司则偏好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

四、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1.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常用方法

人民币目前正面临单方面升值预期,中国采取的是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式,在华跨国公司可以清楚预期人民币汇率目前会小幅度持续升值。

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多种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缺失,金融服务滞后。因此,在华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管理只好采用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单一管理,即只能是成本节约型的风险管理目标,较为被动。

在华跨国公司,目前普遍采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远期外汇交易保值是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外汇交易合同,事先约定未来的交割币种、数量和汇率,到期按预定条件进行实际交割。一般是客户与银行签订合约,客户通过这种交易,能保证在未来某一时刻,以确定的汇率获得所需货币,从而有效地避免汇率波动的风险。

2.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的建议

根据一般模型,以及实证中的情况,对在华跨国公司交易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理论上,在汇率波动的量化上,可以考虑利率平价模型。但是,中国目前的利率并不是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定的,所以用利率平价模型来进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量化预测是肯定不准确的。而且,在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还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有两个指标极其需要关注,一个是美元兑人民币一年期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市场上对人民币远期汇率的报价,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掉期业务报价。

理论上,根据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们考察了美国国内利率引导离岸市场利率的情况,提出了著名的“境内优先说”。用在人民币汇率上就应该是国内远期汇率引导NDF。但是,在人民币汇率上,外汇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优势的功能,NDF一直充当了汇率波动引导者的角色。NDF比境内远期要更准确地从事“价格发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机资本的驱动指标上,NDF对热钱的风向标作用明显不断增强,同时,国内汇率市场要越来越看重NDF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位置和冲击的力度。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经做到了6亿美元左右,大约在亚洲外汇市场排名第三,其市场规模和地位进步神速。新加坡作为目前最大的人民币NDF离岸市场,其报价已经显著制约了国内人民币对美元远期汇率的报价。香港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新晨

另外,中国央行与十家商业银行于2005年11月25日进行了一笔金额达60亿美元的人民币与美元掉期业务,当时将一年期人民币与美元的交易汇率定为7.85。2006年11月24日,外汇即期市场上,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出现了“惊人的巧合”,报价正好是7.8526。由此可以看出,央行的掉期业务的汇率波动预测极具指导意义。

(2)跨国公司在考虑选择成本节约型或利润创造型时应该结合自身情况,甚至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目标。一般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通常采用的是利润创造型风险管理目标。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是创造风险的金融票据,且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就是与资产的增值紧密相关,因此将风险杠杆化,使用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并创造利润是首选。相反地,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讲,由于这些公司的核心业务仍是商业交易,所以采取传统、简捷、实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即对冲风险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