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一本《古代汉语词典》。方便查询古代汉语实词。
2.古代文化常识检索。方便查询古代地名、官名、天气名称等。
3.古代官职变迁常用词表。
4.古代人称代词表。
4.高职类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5个虚词表。
5.在笔记本上摘抄掌握得不够好的实词和典型文言句式。
二、培养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意识阶段
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为例进行讲解。
1.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横线划出里面不需要翻译的固定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等)。
2.再次阅读《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用小双线划出里面的虚词。
3.第三次阅读《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自然段,用小斜线划出单音节词。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4.小结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题的文段一般都能按照以上三个顺序进行解读,划小横线的固定名词和划小双线的虚词在阅读的时候可以不译。我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除固定名词和虚词以外的实词上,尤其要注意古代汉语中实词多是以单音节的形式出现。这一阶段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多划几个文段,不必翻译。方法熟悉了以后,不必严格按照初步阅读、再次阅读和第三次阅读的顺序训练,学生可以通过一次阅读同时完成三次阅读的内容。
三、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知识积累阶段
1.按照上面的三个步骤指导学生阅读其它文言文人物传记8到10篇,用笔记本摘录经常出现的虚词、固定词组并查字典解释其意义。
2.完成以上阅读训练之后,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训练。强调尽量把单音节实词翻译成两个字的现代汉语词语。每个句子翻译完词语以后再进行词语组合,调整语序,添加连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翻译训练中,必须让学生达成共识,即不必过于追求每个词语的准确性,而应当建立整体观,大致了解文段意思即可。用笔记本摘录文段中经常出现的实词并查字典解释其意义,摘录经常出现的文言句式归类并进行总结。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实战
在完成了以上准备之后,学生可以开始做文言文阅读题进行实战训练。
高职类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一般设四个客观题和一个文言文翻译题,其中客观题的第一个小题一般考查文言文实词,第二个小题一般考查文言文虚词,第三个小题一般考查文言句式或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第四个小题考查理解和把握文段的中心思想。
在这个阶段的实战训练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段之前首先阅读该题目的第四个小题。如果第三个小题是理解文段内容,学生还必须在阅读完第三个小题的选项之后才开始阅读文段。文段阅读完成以后再次阅读第四个小题并完成它。第四个小题的选项通常是对全文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对学生掌握文段意思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可以完成其它三个小题,尽量在文段里找出选项的出处,联系前后文寻找答案。做好四个选择题,翻译文段也就水到渠成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一般能在选择题中拿到6到9分,翻译题中拿到3到7分。
如果时间允许,在做题的过程中能辅以学生对文言文文段的朗读,培养出充分的文言文语感,做题效果会更好。
篇2
对多数中学生来说,文言阅读能力亟待提升。文言阅读能力提升之法首推广撷博采,广泛积累高频出现的实虚词、文化常识等,便可厚积薄发,备考定当从容。
当然引导学生广撷博采,第一要务是引导他们重视积累。笔者喜欢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老师首要任务端正他们的认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载体,在数千年的岁月沉淀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位置。重视对文言学习,受益匪浅。从长远看,学好文言文能增加我们见识,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汲取文化精髓,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涵养我们的性情,修养我们的品行。从短期看,文言文是语文备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考中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有增无减。总之,对于文言文,我们不得不爱,不得不学好。唯有用心阅读,善于积累,方可领悟文言之妙,获得高分之策。
引导学生培养兴趣,在兴趣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我在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以浓厚的兴趣来带动课堂教学。笔者在教学高中读本《晋公子重耳之亡》一课,有意要提醒学生注重积累“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当撤军,其辟君三舍”中的“舍”字。教学时先让大家猜一猜,“舍”当做何解?没想到,答案各异。平日不够活跃的文言文课堂一改常态,大家激情高涨。有人在我建议结合工具书查阅之前已迫不及待地翻查起来,也许是这个乍看不像长度单位的词有一份好奇。大家惊奇发现,舍是古代长度,指三十里,成语“退避三舍”由此而来。看到大家兴趣正浓,我临时转换课堂内容,就势引导:除我们知晓的寸、尺、丈外,古代许多如“舍”一样长度单位饶有趣味,大家回顾自己知晓的文言文、诗歌,再结合手^资料,梳理出其它很特别的文言长度单位,做有效的汇总。仞,指人伸开双臂的长度,一般指七尺或者八尺。《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黍,一尺为100黍。《核舟记》“高可二黍许”;跬、步:跬是半步,抬一次脚;步是一步,抬两次脚《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寻、常,八尺为一寻,二寻为常《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这些长度单位很快被大家梳理在笔记本上。
积累有法,学会归纳,分类汇总,比较中积累。有些词的常见意思比较固定,记住这些基本的在错题本上分类积累常见关键字,并不时翻阅读记。虽开始积累识记较费心,但会一劳永逸之效。渐次在考试中,学生成绩有了起色,学习兴趣也渐增。这之后老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积累。意项比较固定一些常见虚词如:会:恰逢;遽:突然,急速 ;甫:刚;逮:到,及;迨:等到,达到。咸:全,都,悉都;及:等到;阑:将尽;俾:使;犹:如同,还,尚且;尝:曾经;寻,不久。再如,皇帝有关的常见词。游幸:帝王出游;车驾:帝王所乘的车,多为帝王的代称。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御车、御旨、御前、御书践祚:即位;登基。觐:朝见皇帝。表、疏:给皇帝的奏章。其中文化常识类更是固定,即便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变,如服阙: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同岁:同榜登科;致仕:辞官退居,告老辞官;去官:离任;屏居,罢官退隐乡里;里居:辞官回乡。其他诸如官职任命、升降、罢免等相关词,皆可分类汇总,高效积累。若在文段再次遇到,那种熟悉感带给学生的是轻松愉悦。
学会巧积累,还得善思善析。在阅读中,可重点解析一个字的意思,就能高效记住一些高频率的词语,有正如多米若骨牌的效应,攻克一个词就攻克一堆词。例如查知“听”有治理,处理之义,能容易记住与“听”有关的几个高频词。听事:处理政事;听政:处理政务,执政;听断:办理政务;听朝:处理朝政;听讼:审理诉讼,判案。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培养兴趣 教学方式 文言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54-01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文言经典篇目,这些文言文承载着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不仅关系到思想的传承,也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而且,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试题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基于以上原因,一线语文教师都非常注重文言文的教学。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笔者认为培养文言兴趣,变革教学方式,夯实文言基础是实现文言文高效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一、培养文言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教学来说,若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乐之’就难免走向失败。只有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诵读法。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尤其是文言散文和赋等文学性比较强的文言文如《赤壁赋》、《阿房宫赋》更要多读。有了诵读,课堂上便少了沉闷,多了热闹,多了情趣,多了活力。
2.拓展法。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为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媒体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
二、变革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只用讲述法、讲解法,而应依照学生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知识抢答、我来做老师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都会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例如在学习一些故事性比较强,难度相对小的文言文时,可以尝试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可以先招募试讲者,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然后放开手让他去发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乐于去尝试,听得更认真,而且记忆深刻。
三、夯实文言基础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还要从基础做起,登高自卑,高中的语文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落实文言知识时,一定要注意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高中文言文的字词讲解,侧重点不只在于积累,字词无需多讲,学生完全有能力看课下注释,并根据已有知识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重点字词知识强调落实即可。
高中文言文的字词讲解应该侧重在辨析,包括字形、字义、词性等方面的辨析,每节课只需重点落实几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即可。 以《张衡传》为例。本文出现的表示举荐、任用、提拔某人做官的字特别多,包括“举”、“辟”、“召”、“征”、“拜”、“除”、“迁”等字,这些字之间的细微差别,就是鲜活的文化常识,需要教师的特别指点。对于重点字词还要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这也是在为高考夯实基础,更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文言文句式的解读,除了传统教学中更注重倒装句的讲解之外,常见的省略句也不要忽视。因为它是出现频率极高、影响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一种特殊句式。句式的讲解切忌零打碎敲,要在学生积累到一定量后,一次讲解明白、讲解透彻,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特殊句式形成的原因。这样会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深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不断探索。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才会更好地完成历史、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8)
篇4
人文性 角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98-01
文言文在语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文言文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学习文言文。原因之一在于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过于侧重语言文字方面的教学,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解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常识,翻译字句等。我们必须反思文言文教学现状,在重视文言文工具性的同时,也要看到文言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多从人文性角度去教学,彰显文言文的人文价值。
一、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正确分析和认识文言文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完美的生活景象。在桃花源,人们生活幸福,相互关爱,互相尊重,一起劳作。有的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质疑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形态,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创作出这样一个桃花源,进而让学生明白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旨在表达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寄托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进行教学,便使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凸显了文言文的人文性。
二、赏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材中的文言文往往描写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具有坚强勇敢、孝顺、尊老爱幼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一个爱国、深谋远虑、细心谨慎的人;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中的罗敷是一个能言善道、勤劳美丽、不畏权贵的妇女……这些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格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古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赏析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把握人物的品质和个性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教师应把握扁鹊的人物特点,围绕扁鹊的故事进行透彻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所触动,从而更能理解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历史上关于神医扁鹊的史料故事有很多,如“扁鹊用针刺法救了将要下葬的虢国太子”“扁鹊投石”“扁鹊拜师”“魏文王求教扁鹊”等,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呈现出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对扁鹊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更好地理解扁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文质兼美,蕴含着许多文化信息。教师可以依据文言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口技》,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呈现的是口技表演者高超精湛的技艺,从这个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我们不难看出,这不只是赞扬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声节目中的口技表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再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主要论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期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当时的马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教学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积极思考,可以再给学生讲述“程门立雪”等故事,请学生思考这些古代名人为什么不顾路途遥远、条件艰苦,亲自登门虚心求教,并让学生联系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谈谈自己的感受,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从而明白读书须勤奋方能成才的道理,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
篇5
【摘 要】从最近几年的中考可以看出,在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的比例有了量的调整,加大了对文言文中常用词、翻译以及应用的考查,而从学生的分数来看,文言文的得分率却是最低的,因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加大对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本文就针对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以及应试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一现象在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不能够正确地理解文言文,常常是一知半解,导致发生的一些错误常常是贻笑大方。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加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工作。
一、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厚
由于当今社会中文化环境的缺失以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影响,使得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在他们看来,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能够多拿文言文的那十几二十分,而在新时期下,青少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在加深他们对现代汉语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口头以及书面表达能力。然而如今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影响,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功利层面上,学它就是为了应试。再加上老师讲课的枯燥无味,学生本身对文言文也就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2.学习习惯不良、方法不得当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多大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就不会有多好的成绩,然而这一切说到底不能都归结于学生的错,一般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模式基本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课,而学生坐在下面听课,时间长了之后,学生就一味地去复制老师讲解的知识,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老师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相统一也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特点,然而现阶段一些语文老师在应试压力的影响下,没有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味地强调其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甚至于在一些老师和学者看来,文言文的学习纯属是浪费时间,是无用功。
2.缺乏文言文方面的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老师作为育人的工作者,那么对其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了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瞬息万变,作为老师应该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技能技巧,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应试的压力下,以及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影响下,老师并没有重视对自身知识储备以及技能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参考教科书,将课本中的内容复制给学生,考试的试卷也是从网上拷贝下来经过组合而凑成的,时间长了之后,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早已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二、关于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及应试的相关策略
(一)更新观念
由于一些学生存在文言文无用论的思想,因而老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就要引导他们去更新自己的观念,要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考试,要让他们知道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陶冶自身的情操,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与此同时还能加深自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因为现代汉语是脱胎于古代汉语的,而且现代汉语中好多还都保留着古代汉语的表达结构。通过这些了解,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会得到更新,自然会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端正态度,从而认真地学好文言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那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而老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老师在引导学生们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来推测题目的由来,这样学生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就会来着问题去进行,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率。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多是由老师翻译讲解,然后学生做笔记、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效率不高,而且根本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而,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也就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效率。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各组员之间完成各自的常识搜集、翻译等等任务,然后进行综合分享,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进行文言文的学习。
(四)拓展延伸应用
对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要能够学以致用,老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将文言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极为关键的,因而也就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那么针对于当前初中文学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老师们应该积极地去改正,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建霞.文言文教学转向的尝试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5期
[2]司徒晓飞.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朗读[J].阅读与写作.2002年07期
[3]陈秋光.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 文言文 教学 改革
引言
文言文是大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学习途径。然而,由笔者组织的全国多所高校共2800余名在校大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7%的学生喜欢文言文,这样的教学现状势必严重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为大学语文教改必须突破的瓶颈问题,文言文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陕西省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研究”为依托,在安康学院进行了以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为主要目标的文言文教学改革。
一、明确大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经过中学六年的文言文磨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常识和文言语感,所以大学语文里的文言文学习,更重要的是让经典智慧指引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因此我们提出大学语文文言文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学习优秀文言文匠心独运的写作艺术,提高文言文语感和语言表达运用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感知、体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以后的就业创业及人生发展服务。相比中学文言文教学,大学语文的文言文引入文化和学术的内容,“让学生跨越字词句篇,从哲学的层面、文化的层面来认识文学中的诸种现象,从而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二、认真研究文本,优化文言文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教材节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受了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其文化思想、情感内蕴、语言艺术,任一方面都可做详尽的解读。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文本的时代性主题和现实指导意义,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以下几点为凝练出的文言文教学观点:
首先,史学作品,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主要从经世致用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行为方式,获得事业成功失败的感性与理性体悟。比如《段于鄢》,虽然也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写作艺术,但帮助学生体悟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才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安排这样三个内容:第一,比较祭仲、公子吕、颖考叔三人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人际交流沟通特别是与上司的汇报时应注意的细节、对方的心理以及如何措辞;第二,讨论、分析颖考叔和庄公胸有沟壑却明知故问的言行,引导学生体悟做事的方式方法,不要只想着走捷径;第三,分析总结庄公的成功,引导学生认识成就事业的道路要靠自己去走出来,要能面对现实,有目标、有为实现目标的那份坚忍不拔和责任心,并修炼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成功的坦途;第四,分析总结共叔段失败的教训,引导学生体悟做人做事要规避失败,除了要低调也即传统所谓的养德,还要有团队合作共赢的意识,格局大事业才能大。
其次,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为今用的思想,还要学习借鉴规范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例如《兰亭集序》,我们设置三个重点能力训练项目:第一,语言表达能力。从书序的写作知识、该文所用表达方式的角度,设置了一个语言交际的案例,学生A来到教务处,说“老师,我公选课没成绩。”请你判断该生语言表达是否恰当。”通过这一案例,学生认识并掌握了人际交流或者为文记事时必须注意的要素。第二,作品阅读鉴赏和总结概况能力。通过比较该文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的不同,既深刻理解了《兰》文的思想情感和行文脉络,又学习了两篇作品的语言艺术。第三,认识经典作品的当代传承与表现形式。比较《兰》文与周杰伦演唱的《兰亭序》,思考并归纳两者的相同点,并在枚举这类“旧瓶装新酒”的例子的过程中,学生深切地体悟到经典的不朽魅力及其强大的再生能力,认识到经典也不总是高高在上,也存在于音乐、影视、服装等日常的生活中,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经典的慧眼和一颗创新经典的慧心。
再次,元典作品,重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以儒道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精神向度的引导和启发,开阔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发挥大学语文帮助学生精神成人的独特作用。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学生对儒道两家的认识,简单、片面。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还特别关注了与中学语文的衔接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纠偏和守正。儒家思想,例如《孟子・梁惠王下》,设计两个教学重点:第一,联系中学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进一步了解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第二,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孟子王道政治理想施行不下去的主客观原因,并以杜甫及其作品为例,引导学生认知,即便是理想与现实相矛盾、人处逆境的情况下,儒家文化始终不改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践履德行修养的人生实践的主张。道家思想,例如《庄子・秋水》,结合中学学过的《逍遥游》,设计如下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比较二元思维下的河伯与持相对、辩证思维的北海若,反思个体认识的误区和局限性;第二,思考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和智慧敏明的精神自由的联系,认识洒脱逍遥不等于与客观世界斩断关系,更不是不需要去获得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第三,思考庄子哲学中变动不居的时运与冷静理性的自然性的关系,体会“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的沉稳大气的人生态度。
三、以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
经过中学六年的文言文磨砺,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文言语感,凭借课文注释,已能大体读懂文意。因此,对文言篇目,我们认为无需将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一言堂式的串讲上,除了个别关键性的字眼、词眼,可以加快文本内容的解读。为完成学习目标,我们采取如下做法:
(一)采取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借用翻转课堂理论,课前1-2天布置阅读课文、基本理解文意的任务,并将课文教学目标按由浅入深的原则,以问题的形式公布给学生,推动他们去感受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则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课文关键词的方式梳理和温习课文基本内容,不再细讲字词和翻译全文。因为问题已经预设,教学目标的完成就以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老师归纳拓展来实现。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文言文课堂不再沉闷,课堂教学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模块化教学方式
问题引领式教学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引领作用,课堂上,师生间容易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但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课堂面对的学生,都通过了高考遴选,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判断能力,客观上要求教师拥有更深厚的学术素养。事实却是每位教师都有自己最熟悉最有深广度的研究方向,做不到各科文学都向学生呈现出最优最好的一面。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改内容之一便是改变一名教师从头带到尾的传统模式,采取模块化教学,依据各授课老师的专业方向,将教材内容分为古诗文部分和现代诗文及翻译文两个模块,由两名教师共同完成各教学班的教学任务。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保证问题引领式教学的顺利实施,也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又为丰富课程内容、活跃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积极思考并努力优化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不仅精心设计每一张幻灯片,还尽力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音像、图片资料,比如蔡志忠动画版的《庄子・秋水》、周杰伦演唱的《兰亭序》、名家诗词朗诵、从百家讲坛、网易公开课等剪辑来的视频等等,甚至自制视频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对作品的再创造。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诵读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法。根据我们面向全国大学生展开的“你希望的1-2种大学语文教学方式”的问卷调查,近半学生希望开展人文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可见开展大学语文第二课堂既符合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文言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对经典的诵读。首先进行诵读指导,编制了《安康学院大学生经典诵读选编》。该《选编》分为课前五分钟集体诵读和课后诵读两个部分。课前诵读部分选自《论语》《礼记》《道德经》《增广贤文》等作品,以片段的方式呈现,从为学、交友、做事、修身等方面帮助指导学生精神成人。课后诵读部分则选择文学史上意境优美、词清句丽、朗朗上口的优秀作品,帮助学生锤炼语感、积累佳句。其次,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均会在每个教学班里举行一次“文言文诵读比赛”,在教师指导的下,学生组织、学生参赛、学生做评委,并将每人的表现纳入平时成绩。此外,我们还以大学语文教研室的名义与校团委联合举办“经典颂・诗文朗诵大赛”,并与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学分相挂钩。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得兴趣盎然,不知不觉间文言文已不再是学生头疼的学习、阅读对象,文言文的诵读之声也时闻于耳畔。语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4).
[2]于洋.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实验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08).
[3]李重.现代语文教育的重心位移及发展路向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篇7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教学;解读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文言文阅读教学也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文实词、文言文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但是由于文言文文本的特点和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使文言文教学“教无味、学无趣、高付出、低收效”,教学达不到《课标》要求。本人认为, 要改变这种现状,应正确的理解“读”,从解“读”开始。
一、激趣文本,营造阅读期待
由于时代的久远,文言文体现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表达方式和意义都与学生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学生只觉得“晦涩难懂”,进而排斥、厌恶文言文,对学习文言文没兴趣,学习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进入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设计精彩的导语、或美妙的音乐、或新颖的图片、或创造性的视频、或动人的情境、或时文或社会热点……为文本激趣,给学生出乎意料之感。“未成曲调先有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例如《荆轲刺秦王》本人这样导入:
“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官。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过,而且他完全靠个人的力量。那么他是谁?他是如何行动的?结果如何?让我们走近刘向,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亲历这惊心动魄的“斩首行动”!
在这里,本人从学生感兴趣的军事话题切入,引出两千年前中国也有过“斩首行动”,那么是谁、又是如何行动的、结果又如何?一系列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冲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也就很自然的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这就为后面对课文的朗读、研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文本,感知阅读情感
《课标》指出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应反复诵读,直至背出”,这就是要求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朗读。
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名家经典之作,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不朗读不能赏其美,不朗读不可会其意”,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感受作品语言,体会文章韵味,体验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从而理解作品深刻的主题。在教学《腾王阁序》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反复朗读: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课文是骈文,句式工整,平仄相对,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加深学生对该课的印象和理解。这是一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第二层次:学生自由练读感觉难读的句子或段落。《腾王阁序》是骈体文,又多典故,文辞简奥,有些句子的表达方式也较复杂,理解困难,通过练读难读的句子和段落,使学生准确、流利的朗读,为后续的深入研读、感悟扫除了障碍。第三层次:学生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滕王阁序》是经典骈文,对仗工整,词藻华丽,多为四六字,平仄相对,音律整齐。是千古传唱骈文中的精品美文。学生扫清了朗读障碍后,充满了美读的欲望,此时,请学生配乐选读课文片段,满足了学生心理欲求;同时,在配乐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学生已经充分的“倾听”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读、感悟的准备。
在读的过程中,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体验中,学生自觉的将体会、情感与作品相融合,被作品感染,被作者的情感征服,心为情动,情随文走,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体验。因而,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感悟、品评文本的重要前提和手段。
三、探究文本,体验阅读感受
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师大多用“串讲”:讲文言知识、讲字词句翻译、讲人物形象分析、讲中心思想归纳……这种师讲生听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离开老师后,不愿也不会独立阅读文言文。
《课标》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 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课标强调学生要自己阅读,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文言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组织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把不同体验联系起来,并在探讨中不断修正,形成自己的认识,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终提高自我的阅读能力,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教学《兰亭集序》时,本人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知识积累
独自或前后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文下边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含义,疏通文意。疑点和难点全体师生交流解决。注意几点:1、生疏字音形;重点实词;重点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生学习结束后幻灯片显示具体内容,既检测又帮助学生归纳要点)
(二)探究体验
学生独自或合作探究文本,体验阅读感受。
1.试把握作者的情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的词语。
2.细细研读第一二自然段,品味作者的心境,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深入思考,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乐”转为“痛”?
4.读第四段,体味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5.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学生探究学习结束后,全体师生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体验感受)
这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自我研读、自我探究、自我品味、自我体验,用自我的心、自我的情体验文中的情、作者的意,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四、拓展文本,开阔阅读视野
《课标》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引导学生以教材为本,潜心会文;另一方面要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开阔阅读视野,丰厚自我底蕴。
篇8
一、通过诵读感知古诗文的美
古诗文的语言是一种凝练、贴切、含蓄、优美的艺术语言。它具有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的特点,需要学生悉心揣摩,反复诵读、精读方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文,要从诵读开始,诵读方法主要是仿读、范读、齐读、分组读。语文老师可以先播放教材录音,再给学生范读,让学生掌握字音、分清句词,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强调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轻重、语调变化、节奏快慢。通过熟读甚至背诵,让他们读出作者的语气、情感,读出诗词的意境,感知诗词的内涵,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还可以让他们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陶冶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增添文化积淀。例如的《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导学生诵读时把重音读在“今朝”一词上,并反复朗读整句诗就能体会到诗的意境,“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表达诗人作为革命家坚定的信念和伟大抱负。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对古诗文教学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经验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导语引入法。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能很快吸引学生,引人入胜。2.竞争法。根据初中生好强好胜、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环境,鼓励学生参与竞争。如古诗文朗读比赛,古诗文成语比赛,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3.想象法。课堂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映入脑海,使学生觉得新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4.质疑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各个角度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有兴趣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学习方法
古诗文的学习枯燥乏味,也是初中语文最难学的部分。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我据多年探究,总结为以下六个方法:1.加强对古诗文的理解。古诗文的理解包括由字词到语句的理解,由段落到全文的理解。理解要做到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词解字,因字释词,因段解句,因篇解段。2.增加词汇的积累。 “词汇”的积累是学好古诗文的关键,是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古诗文的词汇包括文言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训练,把词汇归类让学生多读多背。3.积累特殊的文言句式。了解古诗文句式特点是学习古诗文必须攻克的难题。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式特点,句意的理解就很容易。4.学会调整倒装的成分。古诗文的句子成分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别。古诗文大多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或是数量词后置,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们学会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5.学会补充省略成分。古诗文一些语句有时会省略主语、省略宾语或是省略量词,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6.掌握一些常用的古诗文文学常识。如: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常用的表现手法,古诗文名家的生平简历,古诗文中的一些典故。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
篇9
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小康,但我们比以前更快乐,更有智慧了吗?很多调查得出的答案都令人沮丧。原因之一就在于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们一度与饱含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渐行渐远。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 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另有报道说,我国政界、军界和工商界对《孙子兵法》的重视还赶不上日本。直到最近,我们才算真正开始重视国学。
要想搞好国学教育,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国学素养?在几度经历“国学热”之后,他们实际的国学素养又处于一个什么水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王瑞刚进行了采访。
《中国教师》:王老师您好,我特别想听听您对我国国学教育的总体评价。
王瑞刚: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国学涵盖了我国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影响深远,博大精深;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国学对国民精神的引导、安顿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绵延千年而不绝的关键。但是,我们却曾几度以自杀式的行为斩断与它的联系。例如,我国历来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在当今这个经济与技术至上的时代,教育却过多地注重魔鬼式的应试训练、技术训练,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部分国人信仰大厦倾颓、精神家园迷失、价值观沦丧,危机重重。
好在近年来教育部一直积极倡导国学教育,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响应、踊跃实践、勤奋探索。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孟宪实曾指出,中国未来十年一定会是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而且中国的各个阶层也都已经意识到没有国学的中国文化不是完整的中国文化。
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传授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之道又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所在。然而我国大陆的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还比较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相比之下,我国台湾省的高中课本中至少60%的文言文比例令我们汗颜;台湾高中生要用文言文写作,而咱们大陆高中生即使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也困难重重,以至台湾学者感慨我们大陆学者的国学功底浅薄。因此,尽管国学教育难以一蹴而就,但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作为与国学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仍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国学的历史重任,大力提升国学素养,将其融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应成为普及国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执行者,以改善国学教育的尴尬现状。
《中国教师》:社会上对国学的定义五花八门,有的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家思想,就是四书五经,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国学?
王瑞刚:1840年我国在经历失败后,进入西学东渐、文化转型时期,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后来,“中学”一词演化为“国学”,曹聚仁认为是由留日学人将日语的“支那学”“汉学”转译而来,即“中国学术”之意。近现代学者大都用“国学”指称中国固有之学术文化,如章太炎编著《国学概论》《国学略说》,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创办《国学季刊》,影响都很大,“国学”逐渐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继晚清时期民族主义色彩浓郁、科学主义特征明显的两次较大规模的国学浪潮之后,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了第三次国学浪潮,这次的国学浪潮则凸显出鲜明的人文化、大众化与市场化倾向。概括而言,“‘国学’一词就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包括儒、佛、道及各家各派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她犹如一片深沉丰厚的大海,历朝历代的思想之流不断汇聚其中,既凝聚了历代中国人的智慧精华,但也不免掺杂着糟粕渣滓,形成了泥沙俱下的国学之海。因此,面对“国学”这个任何人即使穷尽一生也难以说得尽、道得清、钻得透的话题,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努力提升自身国学素养,积极践行国学教育,更要不断增强去粗取精的思辨力。
《中国教师》:那么国学在语文学科中、在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该是一个什么地位?
王瑞刚:语文和国学关系最为密切,首先,学国学有助于实现新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学生如果不能对自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所理解,有所体悟,就像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家里有哪些卓尔不群的家人,有哪些价值连城的物品。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发扬光大这些闪光的精神以造福生活,何以引导他们深深地热爱这个“家”呢?汲取国学的精神文化营养,以文为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与精神情操;而以史为鉴,则可以明确国人的历史使命与方向;以哲为鉴,可以锻造国民面对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学国学也有益于塑造语文教师的优秀精神品质。浸濡国人两千余年的儒学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强调有益社会,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赞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精神,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在接触蕴含着丰富思想与情感的国学经典方面,语文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常含英咀华,滋养其中,必然有助于成为奉行“仁义礼智信”的谦谦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之士、畅享“悠然见南山”之趣的生活达人,有助于成为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精神的忠诚国民。
最后,语文教师学好国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孔子在《学记》中指出“亲其师,信其道”,而要想让学生“亲其师”,教师首先必须得有渊博的学识、灵动的智慧、儒雅的风度。深厚的国学素养非常有助于培养咱们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同时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接近国学、热爱国学,使其成为具有扎实国学功底、高度民族自豪感和浓厚人文精神的真正中国人。
《中国教师》:我国中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他们的国学素养能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王瑞刚:国学的传承与发展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传授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之道又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所在。因此国学教育的普及有赖于中学语文教师的积极参与,而教师国学素养的高低又关系到国学教育普及的程度。然而,正像前边讲得那样,我国大陆的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还比较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方面的内容还很欠缺。除了在大学学过的一些经典篇目和教材里的篇目,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阅读过的国学经典少得可怜,很少有人完整地阅读过一本国学经典名著,以至于他们对国学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层次也很浅。我曾问及本市的同行为什么“论语”的“论”字读作“lún”,儒家的“中庸”是什么意思,几乎没有人能做出合理的解释,甚至有一位大力倡导学生读《论语》的教师也没能回答出来。对于课文涉及的古代作家,多数语文教师都停留在文学常识水平的了解上,处于只知道某些“鸡名”“蛋名”,却没有亲自品尝过其美味的人云亦云的阶段。部分语文教师理解语言文字的水平不尽如人意,在古典诗文教学中习惯于按照教参照本宣科。他们只能算是教参的传声筒、试题的卫道士,缺少深入探究的思辨意识。除非万不得已,很少有教师能主动写作(包括教学论文),具有较为扎实的古典诗文写作水平的语文教师更是屈指可数。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对于国学中的道家、佛家的相关知识更是少得可怜,甚至完全不感兴趣。
可喜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普遍对国学持肯定态度。我经常会去了解语文教师对弘扬国学的看法,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非常必要。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性质、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是与国学距离最近的教育者,较其他学科教师在大学教育中受国学影响更多,而且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文部分就是国学中的精华部分。而另一方面,尽管肯定国学的价值,但绝大多数教师不愿主动地强化国学教育,仅关注语文教学成绩的变化,强化国学教育的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一是对国学的价值认识不够;二是自己在求学阶段就没有培养起对国学的浓厚兴趣;三是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家庭负担等使他们无暇顾及国学素养的提升;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篇目一再减少,尽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高中选修课编排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民俗文化》等国学教材,但因为要备战高考,这几本教材基本没人使用;五是教学评价体系中没有对国学素养提出明确而有效的考查要求。另外,个别教师对国学虽有着深厚的理解与认同,但悲观地认为弘扬国学的大环境缺失,贫瘠的土壤、稀薄的空气使其无法进行国学的复兴。应当说,作为弘扬国学的一支主力部队,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国学素养的确乏善可陈。尽管从全国范围内来看高考命题尚未向国学经典的考查倾斜,教学评价体系也不突出对国学素养的考评,但语文教师仍然要对国学教育有决心、有热情,要积极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
《中国教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国学素养?又该如何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国学素养的提升呢?
王瑞刚:一是要慎思明义,树立正确的弘扬国学教育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国学教育的用意就在于以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体悟我国古人的智慧,继承并发扬国学的精华,获得人生智慧的圆满,成为经世致用的一代新人,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是要勤思明辨,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向以“少慢差费”备受诟病,至今仍无实质性改善,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的陈旧落后。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枯燥的讲解、机械的记忆和教学的索然寡味,都源于师生均未达到“真知”的境界。真知利于牢记,牢记有益活用,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要博观约取,要加强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学记》说得好:“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语文教师要想加强、改进国学教育,那自己就要先成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典范。教师远离了“昏昏”之态,方利于学生“昭昭”之得。
《中国教师》:世界的文化遗产可谓浩如烟海,依据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欧美文学、亚非拉文学等,语文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成为国学大师。国学经典汗牛充栋,那么意趣所在和学识水平各不相同的教师该如何确立自己学国学的目标?
王瑞刚:的确,古今中外的语文经典美不胜收,提倡学国学也不能要求每位语文教师都要把国学放在首要地位,更不能将所有语文教师推进经典研读的大海饱受煎熬之苦,那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会使语文教学减色不少。在此我建议教师根据自身的志趣和原有基础,按照四个层次去确立学国学的目标,去阅读相关的国学经典。
最基本的层次是要研读教材文本。语文教师最低限度的研读是要保证吃透教材里的古典诗文文本:初中有70余篇(首);高中必修的有42篇(首),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文散文欣赏》有48篇(首),《先秦诸子选读》26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2篇(则)。其中《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涉及面较多的国学经典读物,九个单元中既有经、史、子、集四部经典,又含儒、释、道三家著作,时代跨度由先秦到清末,还配有相关知识短文,对于较为全面地了解国学中的各家各类著作很有帮助。出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考虑,阅读这些教材文本时,应该注意不仅要弄通字面义,尽量多地熟读成诵,还要深入领会、欣赏其思想感情的内容,最好再阅读一些名家评析类的文章。
在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最好是再找些与教材文本相关的国学经典全本拿来读一读,以便较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我们不妨制订个读书计划,至少将四书、五经、《说文解字》《古文观止》《史记》《战国策》《左传》及一些古代名家的诗文集读一读。哪怕只是走马观花,也要遍览。朱自清先生说得好:“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还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一番经典,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对国学有较浓厚兴趣的教师,那就应有更广泛的涉猎,近代的梁启超、、朱自清乃至现代的葛兆光等诸位先生都曾开列过国学经典阅读书目,既包括儒释道三家,也包括史学、小学。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各有其独特之处,对此,南怀瑾形象地比喻为“佛家开的是百货店,道家开的是药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而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教授则将其概括为:儒家教人“拿得起”――有为,道家教人“想得开”――无为,佛家教人“放得下”――解脱。值得注意的是,在阅读时要结合现代生活,以辩证的眼光去粗取精。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儒释道三家的精神滋养,便可像东坡居士一样,拥有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生智慧。
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一两位古人的著作适当下点钻研的工夫,这就有点国学研究的味道了。在这种精研中,或许能够寻找到不厌百回读的经典作品,从而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走进国学研究者的行列。有“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美誉的钱穆就是由小学教员通过自学而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中国教师》:我国古代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您最推崇的有关教育的国学论著有哪些?
王瑞刚:我认为教师不管处于哪个阅读层次,都要认真地读一读《大学•学记》。这部教育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既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也理应成为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必须学习的圭臬之作,堪称每位中国教师必读的“教育圣经”。《学记》既是儒家经典中的大经,也是历代统治者设学施教、“奉为法戒”的教育经典之作。此书语言精辟,言简意赅,涉及教育目的、尊师重教、学校管理、教师素质、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问题,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其中很多深刻的教育阐述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成长、发展,国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的国民精神与国民形象。“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启示着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承传国学,功在千秋”的历史使命感在中小学扎实推进国学教育,并且要将其辩证地彰显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做到知行合一,决不能只顾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国学指导生活、启迪人生的实用价值。
《中国教师》:知识离不开语言,国学就更是如此。谈国学不能不提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您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从语言文字这方面提高国学素养?
王瑞刚:在语言文字方面,关键是要重视“小学”,要能够体会神奇的汉字表意形象的特点。所谓“小学”,即文字学,分文字、音韵、训诂三类。它是一切有关语言文字的学问中最为基础的一门,也是研究国学的必修课。汉字的形、音、义具有神奇独特的韵味,形音义相结合,既有利于品悟汉字之美,也易于牢记运用。起源于象形的汉字,其字形、词语还具有独特的形象表意特征,往往借助于景、物、人、事之貌表达社会人生之理。比如“林”“森”表示许多“木”(树),“淼”表示水大,“华”的繁体字形“”的下部分约略像一支抽象的花朵样子;以“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以“江河日下”比喻情况日益糟糕;以“万马奔腾”形容气势浩大、场面热烈;以“万马齐喑”比喻人们的沉默。
在熟知汉字的人眼里,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独特、微妙的思想与情感,一字之易,往往便意味着思想、情感甚至意境发生了变化。古人赋诗作文极为讲究炼字之妙、音韵之变,所以才会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佳话。章太炎先生的国学研究最重视“小学”,陈寅恪甚至认为:“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曾说:“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乌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周作人在《汉字》一文中说:“在大学不必说了,就是在中学也当注意文字学,明汉字形体的大概,不但可为将来专攻的基本,对于文字构造感到兴趣,也有利于学习文章。”
为加强“小学”知识的积累,教师可阅读《说文解字》《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中国文字学》(唐兰著)等书籍,还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做尝试。
一是抄写古籍。抄写是一种深入领悟汉字的好办法,既可练习书法,又可在凝神敛息中感受汉字字形之美、字义之趣。每日抽出15分钟即可抄录一段,贵在坚持与领悟。任继愈先生曾提出“认繁用简”的主张,所以也不妨抄写一下繁体字片段,或许会有另一番妙悟。我曾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深感疑惑,如何理解学习的喜悦呢?在用繁体字抄写这句时,忽生一悟:“习”字繁体为“”,“羽”为鸟儿的翅膀,每日里雀跃嬉戏、追捕觅食、仓皇逃生,随时都要依赖翅膀来完成,故而可引申为“时刻运用”。故此可知,“不亦说乎”的并非学习,而是学习之后“时刻运用”的活学活用啊!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是涵泳诗文。汉字虽有表意形象的特征,但今人读书多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很难透彻理解词语内涵。宋代大儒朱熹认为:“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涵泳”的本领真是个慢活儿,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形象常受今人嗤笑,殊不知正是这“轻摇慢晃”才能将汉字里的妙趣摇匀、晃出。现在有很多教师一味要求学生背熟诗文,但学生朗读、背诵时的速度犹如念绕口令,这种走马观花般的诵读方式,只得其声,未得其韵,更无法得其要旨精髓,以致念诵得快,忘记得也快,不得不在以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这“涵泳”的慢功夫,然后指导学生在“缓视微吟”“口诵心惟”中增强理解、品悟与记忆,如此方能更好地领悟古诗文的文质兼美。长久积累,既可广积文章范式,悟出作文之道,又可真正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