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的概念

篇1

1.1存在的问题

(1)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高标准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高标准的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高标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文献查阅发现,各地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高标准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高标准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地区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

1.2成功做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功做法是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对规划区域基本采用先丈量收回土地,然后重新规划布局,施工完成后再丈量有效耕地面积并分配到相关用户,使得工程所占土地做到了共同分担,避免因局部利益受损而造成建设工作受阻的问题。针对施工质量监管难的问题,河北等省大力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通过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加大受益群众的监督力度。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

2.1进一步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建设标准

水利部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直接对口和主管部门,对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基本情况掌握最全,为了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有必要在广泛听取地方管理者和水利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部门和各地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规范或建设指南,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统一规定。同时,基于大家认同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定性目标,提出一套统一的量化指标,并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指标的建设标准值。

2.2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与资金的整合机制

建议县级政府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各方认可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切实推进各部门的水利建设资金整合,解决临时性拼盘式整合的问题。

2.3进一步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障机制

篇2

中国耕地质量现状

“耕地质量”是一个比土壤肥力研究范围更宽、内涵更综合的概念,其核心是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1999年,国土资源部利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在全国部署开展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经过十年努力,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及分布状况。

(一)耕地质量总体平均中等偏下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平均质量等别为9.8等。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高、中、低等地,其面积分别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7%、29.98%、50.64%、16.71%。可见,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地所占比重较大,耕地质量总体平均处于中等偏下。同时,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基础设施条件差。

(二)耕地质量区域差异显著

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划分的12个一级区来看,总体最优的前三位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6.37等、7.07等和8.18等;总体最差的后三位是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平均质量等别依次为11.84等、12.17等和13.39等。从耕地质量等级区域分布特点来看,气候条件是决定耕地质量的支配性因素。

(三)高等级耕地与城市化发展重点区域重叠

依据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圈定了全国51片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区域,约含10亿亩耕地,其中6亿亩可灌溉,平均质量等别为7.9等。通过分析发现,我国83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中,有73个分布在这51片优质耕地集中区,也即我国最强劲的经济发展区域与最需要保护的集中连片优质耕地分布区域在空间上是重叠的。这些区域经济建设占用的多为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则分布相对比较零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耕地的细碎化,影响了这些区域耕地质量总体水平的稳步提升。

提升耕地质量的主要途径

(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抓好耕地质量的建设性提升

依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大力开展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推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省建设,着力开展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确保“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每亩约增加100公斤。

(二)统筹做好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抓好耕地质量的再生性提升

耕作层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因地制宜地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要坚持规划先行,对适宜开展耕作层土壤剥离的区域和利用的区域提前做出规划安排;坚持统筹实施,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占用耕地与剥离利用同步设计、实施和验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剥离利用,保护生态,防止造成水土流失和安全隐患。今年,国土资源部将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的基本原则、重点区域、责任主体、实施管理、激励政策等,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尽数剥离、充分利用”。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评价,抓好耕地质量的管控性提升

依托现有的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更新和动态监管制度。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今后每6年或10年开展一次系统性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定工作;每年对耕地现状变化和耕地质量建设等突变性因素引起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对大量耕地质量等级渐变区域,开展年度抽样监测评价,依据年度更新与监测评价结果,形成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年度报告。

(四)强化耕地数量管控和优质耕地保护,抓好耕地质量的替代性提升

参照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成果,调整划定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加强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高等级耕地,切实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管制边界和管制区域,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建设用地管制边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先补后占”政策,积极探索“以补定占”机制,实现耕地占补面积、产能双平衡。

篇3

强化组织保障

该局紧紧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黄冈市国土局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六五”普法工作规划,按照靠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要求,党组、纪检组立足工作实际,成立专门的以局长为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的法制工作领导班子,将构建法治国土作为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各股室间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明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横向与纵向联系,建立健全良好工作机制。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廉政风险环节,梳理风险点,及时制定完善防控制度,初步搭建了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法治体系。

注重培训宣传

2012年年初,英山县国土局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春季“学法、用法、守法”活动,通过横幅标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宣传了“法治国土”,使法治精神深入到群众的意识中。其次,为了提高和强化局内工作人员的法治概念,该局还不定期对全体干部职工上法制培训课,通过观看法制教育片、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学习质监相关法律、法规。促使每一位国土工作建设者都能够谨记“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工作准则。同时,该局还以黄冈日报“国土风采”专栏、局门户网站、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载体,通过新媒体功能加大了普法宣传力度,提高了部门、领导、群众的法制意识。近年来,英山国土资源局以庆祝每年6 月25 日全国“土地日”为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深入、持久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大成效。据了解,今年为让土地日宣传富有新意,该局结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召开特邀执法监督员座谈会、举办“百人千里骑行宣传周”、《黄冈日报·英山周刊》开设国土资源宣传专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私营业主、特邀监督员进行一次走访征求意见、向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私营业主及县、乡、村、组干部、群众赠送国土资源法规知识读本、更新东、西、南三条河国策门六处、组织收看电影《国土资源局长》、举办一次职工技能大赛。与英山县自行车运动协会联合开展的“百人千里骑行宣传周”活动,由国土局部分领导、干部职工和全县自行车运动爱好者联合组成宣传车队,在6 月24 日-7 月1 日的一周时间,参与环游全县11 乡镇的骑行活动。此次浩大且新颖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土工作者和社会人士,为“法治国土”宣传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创新管理手段

为深入推进英山县国土资源系统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创优发展环境,该局进一步推进了党务公开、深化了政务公开、拓展了事务公开,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公开内容和运作程序,并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更好地维护了和保障人民群众对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力争打造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的阳光机关。该局树立“行政执法与阳光政务相结合”理念,逐步完善了“查处分离”、“罚缴分离”二分离制度,推行了“全程说理式”执法,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减少行政复议,实行“开门审案”,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行政处罚透明度,保证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促进了依法行政。同时在执法过程中,采取以情执法,观民情,晓民生,高标准赔偿,引导拆迁就业等工作,积极推进了“法治国土”的执行。

篇4

推广“联耕联种”,好处显而易见。而如今,农民惜地为宝,惜田如命,如何有效地推广“联耕联种”,经过充分考察和实地调研,笔者认为必须练就“三个功夫”,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练就大力宣传功。推行一项成功的经验,宣传是大力功,必须做好、做足、做深。可以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电视、标语横幅、各种会议、宣传车进村入户、给广大农户发放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宣传“联耕联种”的概念、方式及优势,并且重点抓住农民怕地被收回、怕措施不实、怕效益降低、怕分配不公等四怕心理。通过宣传,让农民充分了解“联耕联种”是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统一耕种、降低投入、提高效能、增加效益;让农民明白“联耕联种”的方式有集中管理、半托管理和全托管理三种形式;让农民知道“联耕联种”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

二是练就狠抓措施功。为让农民明白放心,须由政府出台激励政策,村(居)组织落实,在实施过程中,与农户签订联耕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合理分配收益等各项措施要环环扣紧。在明确农田界址上有效采取打洞灌注石灰桩的办法,以备农田界址的长期确认,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在农田联合耕作播种措施上,村(居)组织公开招标、实行阳光操作,对作业质量好、耕种经验足、生产技术过硬、农民信得过的专业合作社或“农田工厂”优先发包,确保农民效益增加。

三是练就严格督查功。农田“联耕联种”“增面积、降农本,促还田、添肥力,提单产、升效益”是推进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果。政府号召,农民自愿。党员干部要大力宣传,开拓进取,勤奋工作,要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要从实际出发,抓宣传、抓措施、抓督查,严格把好每一关。各级农技部门要组织技术人员田头现场指导,严格督查生产技术,以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全面实施秸秆还田、良种选育、机械耕种、肥料追施、植保防治等田间管理。党政机关要组织分工干部、村组干部成立专业督查组,分工分片分村(居),包组包户包田块,发现质量问题,立即现场停工,责令整改,从而保证农田“联耕联种”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农田“联耕联种”是改革发展的新生事物,只有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破解难题,才能保证它尽快冲破藩篱,得以大力推广,目前看来,至少需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否则风险重重。

一是必须解决农田托管主体是谁的问题。“联耕联种”的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或“农田工厂”是个自负盈亏的企业。可是,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大于天,农民是万万不会、我们也不主张将农田直接交由一个企业去经营的。那么直接交给谁?难道是政府吗?显然不可行。这就需要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出现个中介或托管者,这个中介或托管者眼下非村委会莫属。所以,“联耕联种”应该采取“农户+农户+村委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该模式,无意中实现了农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向集体的两个回归。

二是必须解决农田入股只能盈不能亏的问题。推广“联耕联种”,无论是集中管理、半托管理,还是全托管理,一定要实行包作物产量、包农田效益的双包措施。因为是人就要吃饭,而且天天要吃,不求好起码得求饱。除了大涝大旱等非常年景,老百姓是不管你企业运作的好歹,最终,必须有饭吃。作为托管主体的村委会,其实根本就没有能力担保这么多农户的吃饭问题,顶多起个牵头管事的作用。所以农田是个特殊的股权,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必须要给农民一个保底收益。那么,给了农民保底收益,企业的利益又怎么保护?企业与农民争利怎么办?

三是必须解决参与企业管理或生产经营的问题。上面提到,农户是不可能与专业合作社或“农田工厂”直接签订土地入股合同的,起码在近阶段不可能。那么就得由村委会出面做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所有农民的总代表、利益守护者。所以它得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监督企业的资本运作、监督企业的利润分配,以确保入股农户的应得利益不受侵害,以确保企业合法所得不受侵占。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不同于上述的镇村干部对企业生产的督查,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手段,层次更深、要求更高。那么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一下子没有田可种,监督企业运行的事又被别人代劳了,这么多的农民无事可做怎么办?

四是必须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如果“联耕联种”很快由“集中管理”发展到它的高级阶段“全托管理”即“联管联营”,进而在全国得以迅速推广的话,届时“离田”农民可不是数以千计而是以万计、以亿计了。这么多的农民都滞留在乡村不仅会干扰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会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所以,必须尽快配套开展“转出去引进来”战略,使“离田”农民都能再就业。“转出去”,就是通过技能培训,使有外出打工欲望的农民外出就业。对那些没有外出打工欲望或其他原因不允许外出打工的,政府则要想办法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手工车间,通过简单培训,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再就业,此所谓“引进来”。

篇5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保

        1  增强公路建设者的环保意识

        过去,环境保护对于从事公路建设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要把此项工作做好,必须首先从公路建设员工们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入手,使大家明白环境保护始终是公路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促进 经济 建设的全面 发展 。要把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到建设路线的具体情况当中去,详细讲解《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以及公路建设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法和落实,使大家有一个直观、总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公路建设员工对各项措施予以自觉执行,为达到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公路建设中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

        2.1 路线规划测设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公路测设时在符合工程技术标准和路基稳定,线型顺畅的前提下,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

        在选线时要充分利用地形,保护好水源,少占耕地,避开具有重大 科学 文件价值的地质构造如温泉、溶洞以及人文遗迹等。

        在设计高速公路时,要尽量使公路与居住地、学校、工厂等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通车时汽车噪声干扰群众的生活。如受条件限制,公路只能从居民区通过时, 交通 量大的路段应设置乔灌结合的绿化带和人工声障墙,以降低噪音。还要做好建筑环境和行车环境设计,保证建设后,车辆在行驶状态下,周围环境和谐、美观。

        在确定桥涵位置、长度和结构形式时,既要考虑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更要根据技术标准规定的设计流水频率,留有足够的泄洪能力,以保证不会造成阻水现象发生。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也要统筹考虑,防止路面积水或路基边坡被雨水冲坏。

        2.2 施工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2.2.1 合理安排,减少土地占用。公路建设必须要占用土地,但如果能统筹计划、合理安排,可把占用土地减少到最低限底,并使 自然 环境少受或不受破坏。如尽量利用附近原有道路或正线路基做施工便道,减少修建临时道路用地;合理利用挖方填筑路基,就近利用洼地、干涸的水沟或宽阔的滩地堆积废方,如此既可减少占用耕地,又可防止因废方处理不妥,引起堵塞河道和水土流失。

        2.2.2 处理好施工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如何处理好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一直是公路建设中环保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施工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灰土拌和、粉煤灰施工及现场施工车辆运行引起的扬尘,此外沥青拌和与筑路材料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为减少施工现场的大气污染,可采取一些措施。粉煤灰装载时应加足水份,做到干粉粉灰不外运,运输中不超量运输,防止粉煤灰洒在运输道上,尤其是春夏施工季节内,气候干燥多风,气温又偏高,运输时应加苫布或塑料布遮盖;散装石灰、石粉等筑路材料,也要加以必要的遮盖,以防止粉尘污染;沿线施工便道要经常进行洒水处理,才能较好地控制便道土的扬尘现象。另外,施工便道可在修建时加铺碎石等,从根本上减少扬尘的污染。

        2.2.3 搞好施工驻地卫生及废弃物的处理。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工程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因此,施工驻地垃圾应设定集中分放,集中处理。(可由专人负责,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定期运至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垃圾管理工作直至工程竣工交验后为止。

        另外施工区内要做好各项排水设施,使污水统一集中到集水井,以免造成水质污染。修建临时工程应尽量减少对原 自然 环境的损害,在竣工拆除临时工程后,应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3  公路主体建成后的环保问题

        公路主体建成后,环境保护工作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绿化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在普通公路两侧,采取乔灌结合的办法进行绿化,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而且还能减低噪声、防尘、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其次,高速公路一般几十公里应设置一个服务区,该服务区应对排出的废水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处理,不得使其随处漫流,造成环境污染。另外还专门设置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该路段进行必要的绿化工作。

        4  其它问题

        公路新建工程投资大、耗资多、工期长,因此公路改建、提高等级仍将是我国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有建设快、收益快、投资小等诸多优势,对国民 经济 发展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一般是采用加宽抬高设计线,或以补强的方式提高技术参数以提高公路等级。这种方法有很多弊端如要增加占用土地、其它资源消耗较大等,因此在不改变设计线的情况,我们可对原有公路建筑材料再生利用,重复利用原有的路面、路基等材料,采用新型工艺流程,这不失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新方法和措施。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们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护法》等法规,并结合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认真 总结 、积极探索,才能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

         交通 部要求公路建设不得乱占滥用耕地。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交通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通知》说,公路建设应按照 科学 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的要求,控制占地数量,同时要采取改地、造地、复垦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恢复、改造,增加地力。公路建设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

        《通知》同时印发了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具体措施。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土地整理;设计

前言

土地整理是新型的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途径,于20世纪末时进入我国,综合整理土地的结构、利用方式,有助于改良生产、生活环境以及生态过程,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十一五”期间,土地整理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对于扩大耕地的有效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1]。随着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国家不断加大了对土地整理的投入,其中以农田水利设计所占的费用较高,说明了农田水利设计的重要性。土地整理以来,农田防旱抗涝基本实现,产能也有所提高,农民收入也得以增长。但要进行大范围的土地整理,达到农田水利沟渠相通仍然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任务。

1农田水利设计的研究

1.1分析水资源平衡

对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首先要对水文进行计算与分析,科学地对水文的变量、过程做出概率预估,明确灌溉水源在不同的时间段可提供的水量,模拟灌溉制度,确定不同水文年中用水过程、灌溉定额等内容。具体灌溉范围的确定可以通过设计土地利用结构,依据灌溉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水源状况的不同来确定[2]。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时,负责农田水利设计的单位需确保所收集的水文资料的准确性,进行实地勘察,以实地勘察的结果对项目区内以及周边存在的可利用水源进行统计,具体要包含如水库、周边干渠、河流等项目区内水源的情况和具体的分布。

1.2合理选择灌溉水源

合理选择灌溉水源要注意对水源位置、水源质量两方面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选择水源位置时,尽量能够利用到处在最近的区域以及最高的位置的水源,不但能够实现自流灌溉,还能减少如抽水等的工序额外成本。此外,需对被选中的水源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将原有的支渠、干渠有效地运用到农田水利设计中,合理地在现状图中表达出来,方便项目的实施并降低施工成本。对于现有的水源如河流、水库等需合理地利用,不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而盲目地做出填平沟渠的决定。

水源质量的选择需注意到水源有无受到污染,调查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内的地表水、地下水情况,若地下水较少不足以运用于农田灌溉可使用地表水,这便要求图件内容把整理区域的具体情况清晰地描述,方便对渠道整治的设计和基础设施的修建。受到污染、重金属物质过多的水源是不能运用于农田灌溉的。选择水源时对于地下水需谨慎使用,减少使用时打井取水的花费同时起到保护自然环境的作用,项目设计单位选择灌溉水源时,应尽量综合地反映出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方法反映实验以及调查的数据,设计规划图或现状图时注意标注主要水源。

1.3合理选择灌溉方式

水利设计中可以选择的灌溉方式很多如喷灌、轮灌、续灌、地表灌溉等,不同的方式各有其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耕作习惯、水源情况、土壤质量、土地地形、农作物的需求等因素选择最佳方式,才能令灌溉达到最佳的效果。例如喷灌,与其他的灌溉方式相比较,喷灌具有高效节水的优点,能够节约的水资源约达30%~50%,不仅适用范围广,可应用于草坪、园林、农田,还对土壤、地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平原或山区都可以使用,但在应用时应以正常生产和不减产量为前提,考虑支管、干管变径的问题,以降低成本的投入。因而在对方案设计进行选定时,需考虑灌溉定额以及灌溉制度,从多种灌溉方式中挑选出最适合该方案的方式,不但能够减少成本的投入,还能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达到预期的整理效果。此外还需注意检修整理项目区域内已有的水利设施,疏通淤积堵塞土渠,摒弃浪费水资源、浪费耕地的灌溉方式如串灌漫灌等,提高灌溉的效率。

1.4选择灌排渠系布置和渠道

平原地区可以用灌排相邻方式对农田沟渠进行布置,有助于农田间的灌溉、输水和田间的排水;丘陵地区可以用灌排合一、双向控制的方式对农田沟渠进行布置,有助于改善水资源利用率。在土地整理中,田块多以集中连片布置,小部分地区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对田块布置有所调整,渠系的布置需符合田块大小、布置,并做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到现有的水利设施。在项目区中将现有的灌排渠系作为基础,通过修整加固,适当进行输水渠道的拓宽,因地制宜使项目区域中主要的灌排系统能够通过农渠分水到各个田块。衬砌各个渠道,以提高输水的效率,同时达到节约用水量和耕地占用的目的,衬砌材料需选用具备防渗作用的,对渠道断面的尺寸有效的减少。冲田沟渠系排水沟渠需沿山脚布置,山坡地势高、来水小的一侧以灌排两用渠设置,在开阔地区则将灌排两用渠置于冲田中央,排水沟渠则置于山坡的两侧,以实现对冲田的合理控制。若是盐碱重灾区,布置灌排渠系时需注意排水沟在低处,渠系在高处。

因灌排渠系设计要求较高,因此设计单位要做到科学规划,从整体出发,并积极听取群众意见。项目区若属于不利于发展集中连片和使用渠灌集中的灌溉方式的耕地面积较小或丘陵地区,可建立蓄水池以加大蓄水量。修建蓄水池需选择汇流面良好的坡面,合理安排配套设施。对灌溉死角,或田块、污水源的位置较高的情况下,应建立提灌站并更新改造现有的设施。

不一样的渠道各有其特点。如梯形渠道,具有占地面积大的特点,若土质疏松的环境能进行输水渠道的直接挖掘,花费少;U形渠道具有防水功能好、输水功能强的优点,只是设计较复杂,施工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费用较大;矩形渠道,占地面积小却要求高修建材质,花费巨大。因而规划渠道时,需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选择适当、合理的方案[3]。

1.5渠系建筑物的设计

渠系建筑物即为过水建筑物,能够给田间排水、合理分水、灌溉输水提供保障,主要在渠和路、排水沟、沟渠首部等交叉的位置修建,多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如控制流量、调节水流的节水闸的修建;河流、沟渠交叉处渡槽、涵洞的修建;河流、沟渠处便民建筑物的修建等。此类建筑物,不需要特别的设计,技术含量不高,多用于小型农业的生产。

1.6排水工程的设计

排水工程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水土的保持[4]。排水工程种类多,应根据项目区降水情况、土地质量和耕作的习惯,利用渠道合理对排水网进行布局以排除地下水、地表水,进而达到改善土地盐碱化、防旱、防涝等水土保持的效果。农田水体的安全需注意:减轻或消除土地表层在暴雨中受到的破坏;加强水资源供应的能力。排水工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土地整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影响到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考虑排水工程能否及时排除农田中多于的水量,达到有效地阻止土地养分的流失,改善土地盐碱化情况。此外,多于项目区内种植如防护林等植物对排水工程也十分有帮助,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完善排水工程的效果。

2结语

土地整理对于改善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产出率十分必要,合理地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改善灌溉条件和作物产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发展,应当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肖文礼,曹煌.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农田水利设计探究[J].地球,2013(10):235.

[2]顾涛等.浅析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J].科技展望,2014(12):31.

篇7

过去,环境保护对于从事公路建设的人来说,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要把此项工作做好,必须首先从公路建设员工们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入手,使大家明白环境保护始终是公路建设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即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要把环境保护很好地结合到建设路线的具体情况当中去,详细讲解《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规以及公路建设中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方法和落实,使大家有一个直观、总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公路建设员工对各项措施予以自觉执行,为达到环境保护的各项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论文百事通

2公路建设中各项环保措施的实施

2.1路线规划测设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公路测设时在符合工程技术标准和路基稳定,线型顺畅的前提下,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

在选线时要充分利用地形,保护好水源,少占耕地,避开具有重大科学文件价值的地质构造如温泉、溶洞以及人文遗迹等。

在设计高速公路时,要尽量使公路与居住地、学校、工厂等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通车时汽车噪声干扰群众的生活。如受条件限制,公路只能从居民区通过时,交通量大的路段应设置乔灌结合的绿化带和人工声障墙,以降低噪音。还要做好建筑环境和行车环境设计,保证建设后,车辆在行驶状态下,周围环境和谐、美观。

在确定桥涵位置、长度和结构形式时,既要考虑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更要根据技术标准规定的设计流水频率,留有足够的泄洪能力,以保证不会造成阻水现象发生。路基、路面的排水设计,也要统筹考虑,防止路面积水或路基边坡被雨水冲坏。

2.2施工阶段中的环保工作

2.2.1合理安排,减少土地占用。公路建设必须要占用土地,但如果能统筹计划、合理安排,可把占用土地减少到最低限底,并使自然环境少受或不受破坏。如尽量利用附近原有道路或正线路基做施工便道,减少修建临时道路用地;合理利用挖方填筑路基,就近利用洼地、干涸的水沟或宽阔的滩地堆积废方,如此既可减少占用耕地,又可防止因废方处理不妥,引起堵塞河道和水土流失。

2.2.2处理好施工中的大气污染问题。如何处理好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一直是公路建设中环保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施工中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灰土拌和、粉煤灰施工及现场施工车辆运行引起的扬尘,此外沥青拌和与筑路材料装卸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等。为减少施工现场的大气污染,可采取一些措施。粉煤灰装载时应加足水份,做到干粉粉灰不外运,运输中不超量运输,防止粉煤灰洒在运输道上,尤其是春夏施工季节内,气候干燥多风,气温又偏高,运输时应加苫布或塑料布遮盖;散装石灰、石粉等筑路材料,也要加以必要的遮盖,以防止粉尘污染;沿线施工便道要经常进行洒水处理,才能较好地控制便道土的扬尘现象。另外,施工便道可在修建时加铺碎石等,从根本上减少扬尘的污染。

2.2.3搞好施工驻地卫生及废弃物的处理。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产生很多的工程垃圾、生活垃圾及污水。因此,施工驻地垃圾应设定集中分放,集中处理。(可由专人负责,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定期运至指定的垃圾处理场),垃圾管理工作直至工程竣工交验后为止。

另外施工区内要做好各项排水设施,使污水统一集中到集水井,以免造成水质污染。修建临时工程应尽量减少对原自然环境的损害,在竣工拆除临时工程后,应恢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3公路主体建成后的环保问题

公路主体建成后,环境保护工作同样不可忽视。首先,绿化是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在普通公路两侧,采取乔灌结合的办法进行绿化,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延长公路使用寿命,而且还能减低噪声、防尘、净化空气、保护水源、美化环境。其次,高速公路一般几十公里应设置一个服务区,该服务区应对排出的废水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处理,不得使其随处漫流,造成环境污染。另外还专门设置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该路段进行必要的绿化工作。新晨

4其它问题

公路新建工程投资大、耗资多、工期长,因此公路改建、提高等级仍将是我国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有建设快、收益快、投资小等诸多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一般是采用加宽抬高设计线,或以补强的方式提高技术参数以提高公路等级。这种方法有很多弊端如要增加占用土地、其它资源消耗较大等,因此在不改变设计线的情况,我们可对原有公路建筑材料再生利用,重复利用原有的路面、路基等材料,采用新型工艺流程,这不失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新方法和措施。

总之,环境保护是我国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更是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我们只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护法》等法规,并结合建设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才能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

交通部要求公路建设不得乱占滥用耕地。为进一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引导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交通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通知》说,公路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格施工的要求,控制占地数量,同时要采取改地、造地、复垦等综合措施进行土地恢复、改造,增加地力。公路建设要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不能片面追求高标准、高指标。

《通知》同时印发了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具体措施。

篇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aste of water resources in Yining city becomes increasingly serious as soil erosion,water pollution,uncontrolled mining and other reasons. According t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in Yining,Yining city implemented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optimal allocation and efficient use of local conditions to promot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ies,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关键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生态建设

Key words: promote water-saving;irrigation technology;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155-01

0引言

西北边陲明珠-伊宁市,素有花园城市、瓜果之乡和塞外江南之美称。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日照丰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宜农、宜林、宜牧用地24.8万亩,是新疆重要的粮、畜、油、糖和林果生产基地。

1水资源利用现状

伊宁市有着丰富的地上、地下水资源。伊犁河人民渠、团结渠的地表水年径流量14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贮量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达1万立方米,是著名丰水区。但水资源利用率少,其特点一是水资源分布不均,时空变化大,过境水量多,大量水资源流出国境。二是传统的农业灌流方式使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只为30%~40%,水资源浪费严重。

2面临的严峻问题

由于水土流失、水污染、无节制开采等原因,目前伊宁市水资源浪费问题日趋严重。据伊犁水文勘测大队提供的资料表明,伊宁市地下水资源正以每年0.3m左右的速度下降,水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伊宁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3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根据伊宁市土地的区域特点,伊宁市在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科学制定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是否节约灌溉用水,用水是否高效是以单位作物产量总耗水量(从水源到田间)多少来衡量,或以单位耗水量所取得的产值多少来衡量。因为节水与否和高效与否,都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节水灌溉技术不断发展,其效率也不断提高。伊宁市大部分地区是砂壤土,质地松散,保水性差,水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北山坡尤为突出,由于砂壤土松散流动性的特点,沟渠淤积变短,土渠坍塌现象常有发生,水资源流失严重。如何做好渠系防渗工作,是衡量土地治理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这一状况,伊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在项目实施之前,认真考察,听取有关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推广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的节水方式。

3.2 积极推广一次成型现浇U型防渗渠

伊宁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防渗渠有浆砌石渠、预制板梯形渠、现浇梯形渠和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等四种形式,其节水效果都较为显著,但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尤为突出。它不但对传统浆砌块石渠形式上进行了改革,而且对预制板渠的不足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它解决了预制板渠固定架易变形问题,也省略了中途转运的工序,提高了渠身的防冻胀能力。具有现场浇筑、震捣一致、衬砌均匀、一次成型、表面光滑、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具有“五省、三增、二快、一减少”的优点。

五省。即省钱、省地、省水、省工、省时。以1000米U80型一次成型现浇渠和传统的梯形渠比较:每千米U80型一次成型渠比同流量同长度的梯形渠相比可节省资金5.7万元;与同长度的土渠相比可节省土地5.3亩,可节约水资源60万立方米,衬砌U80型防渗渠30人一天可完成250米,而人工浆砌石渠只能完成60米;一次成型现浇渠实行一次成型,现场浇筑,与同流量的石渠相比可节省投工700个。

二快。一是流速快,同样的过水断面的U型现浇渠与石渠相比,糙率降低了20%,水力半径提高了30%。二是灌溉快,同断面同纵坡的U型渠和石渠相比,灌溉速度提高了15%左右。

三增。一是增地,每千米现浇U型渠和土渠相比可节约土地5.3亩。二是增产,千米U型渠节地和扩大灌溉面积年可增产粮食60.8吨。三是增收,千米U型现浇渠可使受益耕地年增收12万元,节省投资11.6万元。

一减少。减少了水事矛盾和纠纷。一次成型现浇U型渠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留有放水口,挨地放水,依次类推,随便扒口浇地的现象消除了,减少了水事纠纷。自2003年以来,伊宁市建成了一次成型防渗渠项目八个,面积达7.4万亩。推广防渗渠108.66公里,成为伊宁市推广节水灌溉的成效最显著的措施之一。

3.3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篇9

[关键词]节水农业 生态农业 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一方面,我国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水量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季节型缺水、区域型缺水、结构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因此,建设节水生态农业模式是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基础理论

我国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到80年代,由始至今一直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界的积极探索和广大农民的热情参与。节水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是在综合了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上,针对农业水资源过度利用、生态农业系统退化、农业发展成本提高这三大弊病提出的,其环境友好性与资源高效利用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大部分都是技术主导型,在构建过程中,要遵守水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与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原则。

我国主要节水生态农业模式

现以地区特色与水资源利用特征为依据将我国主要节水生态农业模式分为五种类型进行归类述评:

水资源紧缺区适用的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水资源紧缺的旱区“水量型缺水”的现实,主要通过提高“天上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优化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时空配置,协调其与环境的关系,并辅以其它措施,提高降水资源的产出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主要适用于我国中西部水资源紧缺地区,尤其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生产条件落后的区域,典型模式主要有:

庭院集雨立体种养型模式,该模式针对庭院、屋面降雨利用率低的特点,发展以庭院立体种、养和小型加工业为主的庭院经济。首先建设雨水集储设施,据需求确定种、养结构与规模,同时辅助发展提输水设备、简易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质净化技术。集雨高效种植型模式,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和气候风险调整种植结构,以提高雨水的利用转化效率和收益为目标,辅以各种节水抗旱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种植面积较大,集蓄雨水主要用于确保出苗,多余的可在需水关键期补灌。比较典型的代表模式有黑龙江依兰县的水浇地免耕节水灌溉模式、旱岗地深耕截雨蓄水模式、沟谷埝阶地中耕截雨蓄水模式等。

节水抗旱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季节性缺水问题,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组分结构的协调程度,选用当地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等,辅以工程、农艺、化学和管理等手段,把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例如松嫩平原每年坐水种面积高达466.7万公顷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灌区适用的节水技术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改造水利工程设施与农田灌溉方式,辅以其它措施,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提高灌溉水资源的管理水平,以降低灌溉损失,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稳定性,并促进系统功能的良性发挥。适用于我国广大灌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渠灌区防渗节灌技术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首先提高渠道防渗衬砌率,然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综合措施,实现全方位节水。如甘肃省武威市的山水灌区采取上述模式后,田间水利用率达90%,灌溉水利用率达53.3%。

井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导型模式,该模式首先实施低压管道输水,然后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综合措施,并尽可能蓄存降水回补地下水。如山东省桓台县利用此模式,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0亿吨。

结合灌区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联合应用型模式,该模式针对结合灌区一般引灌为主,井水为辅的特点,引灌时采用防渗渠道或低压管道,并适当提高灌水定额以回补地下水,井灌时则用管道输水,减小灌溉定额以控制地下水位。田间改进地面灌溉技术,辅以其它节水措施,在时空上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例如河南省清丰县采取此模式,节水率达30.4%,水分生产率提高63.3%,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经济发达区适用的资源高效利用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通过增加节水投入,引入高新技术,提高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度及精准度,提高灌溉的自动化水平,辅以其它措施,强化水资源管理,追求高产高效。主要适用于经济基础好、起点高的区域,一般是经济发达地区或城郊地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城郊资源高效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城郊农业基础好、区位佳、农民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提高科技、资本的投入,增加生态系统的广度与维度,发展设施农业,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水肥一体化,辅以其它措施,提高水、土、肥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北京大兴县“九五”期间运用此模式在城郊示范区内进行整修建设,节水150万吨/年,缩短轮灌周期3~5天。

低劳动强度高用水效率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用水压力大,农业生产不稳定,但经济发达,投资容易,农民迫切要求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增加节水投入,提高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精准度,重点发展高标准的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技术,发展劳动强度低、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的地面灌溉技术,并提高信息技术利用度,采取自动化控制。

生态脆弱区适用的生态保护与节水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矛盾突出,易引发严重生态问题的特点,强调因地制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改善水资源利用状况,提高农民收入。适用于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包括山区、丘陵、荒漠区、农牧交错带、喀斯特地形区、小流域等,采用的模式更加多样,统称为生态保护与节水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比较典型的有:

集雨生态畜牧型模式,该模式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来发展牧业生产,进行集水工程建设,集水定草,以草定畜,合理退耕,推广优良畜种和先进饲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如彭阳县利用此模式,在坡面上修建竹节沟、隔坡梯田等,使天然草地坡面集流效率在8%~11%,天然林地坡面集流效率在7%-11%,坡耕地、退耕草地集流效率在10%-20%,有效地发展了农牧业,保护了生态环境。

另外,山区与丘陵一般采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导型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低山丘陵区河道截渗拦蓄和高水位池联合供水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即在河床上修建截渗墙,将水抽到在河两岸适当高度处修建的蓄水池,在坡耕地由上至下依次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微、喷灌。喀斯特地区一般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主导型模式,如重庆采用的节水型农业模式,即农户在农田周围打

井或修水窖,然后推行管道灌溉,在经济条件稍好的地区推广滴、微灌,取得了良好效果。

多类型区域适用的结构优化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在分析可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作物品种、时空组合与灌溉的时间特征,提高作物生产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配合度,辅以其它措施,改善水资源的利用状况,提高经济效益。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区域,尤其是季节型缺水、结构型缺水、效率型缺水等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区。典型模式主要有:

多种多收的时间结构优化型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利用种群演替原理,使生态系统拥有最有效利用降水的时间结构,改善作物与降水在节律上的吻合度,提高其利用率。如河南省扶沟县的“六种六收”模式与河北省以早熟小麦套种中晚熟玉米为主的良种配套体系,能使降水利用效率提高30%左右。

适水的结构优化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以全年可用水资源为主要参数,同时参考土壤、经济和作物生理特性等因素,在时空维度将系统内的作物与水进行科学组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如黄淮海平原丰水区实行的小麦一水(旱)稻和小麦一棉花(或芝麻)模式。

研究前景与热点问题展望

基础性研究方面。包括我国节水生态农业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分类;节水生态农业模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规律如何;其空间适宜规模、布局与组合;其技术适用度规律等。

关键理论研究方面。节水生态农业在重视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改进的同时,强调技术集成配套,注重区域发展模式研究。以后的重点将集中在技术的有机融合及区域适宜性;技术的标准化与评价等方面。

外延理论研究方面。未来节水生态农业模式研究中,理论外延即与各学科的交叉必将成为热点。包括高效水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农民主人翁意识与地位的提升;农田水分高效利用理论;区域生态水文过程;农业精准用水理论与实践;节水潜力的计算等。

篇10

关键词: 岩土工程;技术勘察;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前提,是工程建设的项目规划的前提。所有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必须先进性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数据,使项目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工程勘察为了适应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工程勘察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体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的依据,从“工程勘察”向“岩土工”的转变。为了促进与国际接轨,国家建筑部门积极倡导并大力支持传统的工程勘察向岩土工程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施工、设计、监测和监理的服务特色, 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岩土工程”的概念在行业中获得了普遍的认同。

2 岩土工程勘察发展目标

我国加入WTO后所有的建设项目标准重新确定,项目高标准化建设成为主要目标,在行业的发展中,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是工程地质勘察向岩土工程发展并趋于完善。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岩土工程勘察与其密切相关和相互影响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等环境物质为工程目标的工作领域。岩土工程领域的专业分工更加的精细,如工程咨询和工程顾问主要负责工程的规划、工程的实验分析计算和工程的检测。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在野外钻探,钻探包括锚杆钻孔、探查孔、灌浆钻孔、钻井、海洋钻探以及水平钻孔等。岩土工程施工也可以进行各类桩基及地基改良工的施工。城市岩土工程的发展通过质地岩土的勘测可以为旧城市和新城市的开发建设提供研究和评价数据。

3岩土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展望

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岩土工程勘察专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方向转型,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新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的推动下,岩土工程勘察行业向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深的技术方面发展,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动态的和系统的分析。

3.1工程勘察。

传统的岩土力学在先进生的技术发展下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近年来, 经典的岩土力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1)规模化的城市建设使地基深度开挖保护问题,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的问题;(2)海洋填海造田工程所带来的软土工程问题以及特殊土质带来的工程问题;(3)大规模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如跨江大桥、海底隧道、地下交通铁路等工程问题;(4)资源浪费和再利用工程问题,如废料的处理、空旷的填埋和污染的治理问题。作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机构,面对上面的问题应该使技术专家了解工程发展的动向,利用新成果在工程上的使用,探索本单位向这个方向发展的时机和可能性。原有的压剪模型和地基、基础与上层结构的协同作用程序体现了新的发展方向。

3.2水文地质工程.岩土工程与地下水密切相关。

地下水的开采使用、建筑地基的防渗抗浮、水工构筑物的防渗及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控制, 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在该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借用计算机对对岩土工程勘察提取的数值进行分析,并对在复杂补给条件、渗流中的地下水控制进行分析和资源评价,对于非饱和渗流理论的研究, 包括方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对地下水位及动态规律测试技术的改善及自动化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3.3地球物理物探方法。

面对复杂的地场和地基条件,地基的处理办法,随着现代建筑工程与市政工程结构的复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电法、浅层折射法为代表曾经在工程项目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作用,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上的广发应用,新的进展包括:(1)P波和S波的测试得到广泛应用;(2)地质雷达技术,层析成象技术(CT)和表面波谱分析技术(SASW) 受到高度重视;(3)各类动力测桩方法不断改进。地基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探测隐蔽地下埋设物、地质病害及卵石等难于钻进的土层都具有很大意义。在检测人工地基方面也具有广泛的用途。

3.4计算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岩土工程勘察的应用前景主要有:(1)工程设计与分析计算, 从按照传统理论的分析到应用到各类计算软件的分析应用;(2) 室内与原位测试的试验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3)数理统计分析和工程测试软件;计算机的工程勘察报告;(6)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 的应用。

计算机系统软件在岩土工程方面的广泛应用应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如北京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研究院在地质地理信息系统(BEGIS) 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岩土工(CAGE) ”理念,将计算机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到工程周围的空间和工程自始至终的全部时间,从而研制开发了“工程勘察与地基评价计算机专家系统”。

4 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工程项目建设设计与开发的技术,正在经历着一个重要阶段的转变,在以前的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建筑工程的建设的质量达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对项目建设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岩土工程勘察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土木工程学的发展,岩土工程体制的形成使岩土工程勘察在能源开发、交通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城乡建设、国土整治及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更重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顾宝和.未来岩土工程师的所在企业和技术责任.岩土工程界.2002(9):34-35.

[4]周德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