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方式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学方式

篇1

单一的教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们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于突破性。一般情况下,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会培养出一种自身的教学习惯,如果一旦他们形成了教学风格特点,就会相对依赖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但事实表明,严重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就是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单调的教学方法,它既无法达到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应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上实用性也并没有想象中好。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见解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多的运用。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兴趣低下,课堂注意力涣散、整体教学质量不高、老师教学创新能力退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方法就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同时阅读教学方法的设立应当以适应客观教学环境和小学生身心特点为原则。以阅读教学法和导入教学法为例。具体来说,首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故事性强、人物情感饱满,很容易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学习情境,起到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的作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有着积极作用。其次,老师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要注重对教学导入艺术的使用,应当尽量避免直奔主题式的枯燥讲解法,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实物引入、表演引入、多媒体课件引入等学生们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教学导入方式,让学生们乐在其中能在好奇心中培养出对学习兴趣,从而加入阅读学习氛围。教学方法本身固定的模式,只要积极健康、乐观向上、适用教学实际,就有开发与运用的潜力和技巧。

2、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培养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想要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背动接受知识的现状,除了要进行全面的教学方法改革,更应该从根本的观念上摆正教学关系中的主体问题,进一步确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核心地位,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老师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解决学生们在通过自主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单纯的进行知识教授。因此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直接告之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应当有意识地辅助学生们学习对诸如字典、词典等学习工具的使用,多向学生们提出对阅读有启发性指导性的问题、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学习,这样才会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篇2

关键词 阅读 朗读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099-02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中高年级,注重语句理解、感情领悟,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精讲理解”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前后加起来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卜,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方式多种多样,齐读、分组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诸如这些问题,朗读这把利刃就像生锈了一般,无法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朱熹有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点到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也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不仪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了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

二、朗读的兴趣培养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强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仪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动,产生一种一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二)巧用齐读和自由读,提高能力。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学着别人朗读的样了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另外还可以采用自由读的方式,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往往会自己找出课文中情感最浓郁、语句最经典的部分来,读得也很卖力,就像脍炙人口的歌曲中最广为人知的词句那样,自由读,他还可以美美地发挥一番,不担心同学的取笑,拿出最想展现的一面来试试,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三、朗读的可见效能

(一)朗读能强化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求他们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中国学生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就把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办公室里大声地读,没几分钟就背下来,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我想当年名噪一时的李阳《疯狂英语》,亦是利用了这一点,用大声到极点的朗读来促进、强化记忆。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从我们的学生身上不难看出,课外读书量大,读书种类丰富的学生,习作往往要精彩一些。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对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呼之欲出,不难产生跃然纸上的感觉。

阅读教学承载着汉语知识魅力的传承使命,任重而道远,各种学习及讨论、交流,都是为了促进它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唯有不懈的努力才能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在体验中改变教学方式、在提问中改变教学方式、在推进中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改进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教学;教学方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30-01

随着培养核心素养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如何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英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改进英语阅读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英语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在体验中改变阅读教学方式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体验学习应该是英语素养形成的基本方式,如果学生没有经历体验学习,就无法真正形成英语阅读素养。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而言,大多以教师讲解、学生接受为主,这就破坏阅读课堂的美好性,将原本丰富多彩的语言变成认读的符号。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参与体验学习,让阅读变成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故事板块主要描述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进而引出单词“kangaroo,koala,Australian football”。学生对这些单词是陌生的,光靠课文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关于kangaroo与koala的动态图片,还有关于Australian football的比赛录像。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所表达出来的语言也是真实生动的:“Kangaroo has two short feet and two long feet. Koala is grey. It has a big nose.”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借助体验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提问中改变阅读教学方式

王蔷教授认为:“英语阅读素养不仅包含阅读素质还应该包含阅读的品质,但这需要长期的培养与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英语知识的加工与认知,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整理与分析,进而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Unit 7 An E-friend的故事板块时,上课伊始,可以创设“know more about my new English teacher”情境,要求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语言知识,激活相关背景知识之后,学生们提出“What’s your name、What do you like doing、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weekends”等问题。因为有了之前导入部分的提问引导,在进入文本教学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有学生提出“What’s his name、Where is he from、Where does he live”等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略读文本自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接着,可要求学生细读文本,找出文本中还提出哪些问题,又是怎样回答的。这节课的教学,教师是围绕“认人”而开展的,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从浅层次的提问走向深层次的提问。通过整节课的深入探讨,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又学习到新的语言知识,除了知道提问人物的年龄、姓名,还学会提问人物的酆谩⑿巳ぃ知道提问的逻辑顺序,懂得如何礼貌地提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学会如何通过提问来更好地了解一个人,这为今后的英语阅读理解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在推进中改变阅读教学方式

观察当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发现,教师所安排的英语学习活动往往只停留在“信息的表层与推论的表层”,对“文本结构的构成”与“文本语言的内涵”却关注不多。学生如果对文本结构与文本语言没有真正理解,就不会真正走进文本,难以真正领悟文本的内涵,更不会了解阅读的魅力。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的故事板块时,学生初读文本后,只会进行简单的提问:“What country do they talk about in the story?What animals do they talk in the story?”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生了解文本的大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表面向文本的深层迈进。为了让学生了解文本的结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How can we make an advertisement about Australia?”学生们说要想吸引其他国家的游客来到澳大利亚,就应该将这个国家最有价值的人文风景介绍给大家。因此,教师适时地出示了文本的复述提纲:“You can se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in Australia. You can see kangaroos. They are… You also can see koalas. They are…You will like… Because it’s…and …”然后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引导他们重点关注文本的语言结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学会从表面走向深层。这样,学生不仅了解文本的结构,还理解了语言的形式与内涵。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提升,要从改变阅读教学的方式出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准备时学会体验、学会提问、学会推进。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课堂,还可以还英语阅读教学以本来的目的――张扬个性、挖掘内涵、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由于“封闭性”阅读教学有: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等缺点,这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人才观的理念要求学生要有与这个开放型社会相适应的情感、才能,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文精神,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实践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人才战略,那么与传统的封闭性阅读教学相比较,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民族精神和情感世代相传发展的根本载体。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精神和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情感。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从而去超越,才能走出繁荣。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观念: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批判的眼光,从而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多样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创造力因而更旺,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语文课程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真正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实现语文塑造人的目的。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 的环境才行。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实施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习方式;改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6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方式,在充分激活学生生命意识和内在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在创造中摆脱传统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传统的集体授课制的优势在于利用学生感知文本的不同维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解读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在认知。但要想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更为充足的发言机会,则是不契合教学实际的。因此,小组的合作探究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首选策略。

例如,在教学完《三顾茅庐》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篇课文改编为剧本。这对不少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就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与智慧。教师在小组间巡视,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学生兴趣浓厚、趣味盎然,有的模仿课文人物进行对话表演,有的积极动笔,有的冥思苦想设置人物对白……在后来的表演环节中,每个小组的表演都非常精彩。

语文课堂就应该摒弃教师喋喋不休讲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成功的愉悦。

二、在精心设置中巧设问题,促发深入思考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动笔圈画、批注的学习方式仍旧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尽量避免让学生空想,可通过“问题单”的方式,引领学生边思考、边记载,使原本零散肤浅的思维逐步变得系统而且深刻。

如,在教学《水》一文时,教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缺水的感受?2.这些感受都是快乐、舒服的,与真正缺水的感受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正是在这一“问题单”的引领下,学生不断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小组成员中有的忙着圈画关键语句,有的忙着进行批注,有的在分享交流……从中,学生理解了作者 “以苦写乐”的表现手法。

当然,问题“学习单”需要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中,针对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综合提出,是教师文本解读成果的体现,更是彰显教师教学智慧的平台。

三、在内容甄别中找准契机,落实思维整合

合作探究的高效实施,必须要建立在两个条件上:首先,合作探究的内容要精心选择,要具备相当的探究价值,值得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力量来加以实施;其次,必须要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否则人云亦云,与灌输式的传统课堂无异了。

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文时,教师就将“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惟妙惟肖、个性鲜明的特点”这一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的主问题。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明确分工,选择描写兵马俑的相应语句进行思考,并在交流整合的过程中将内容分享给他人。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这样的体悟:作者紧扣兵马俑的神态、外形,运用合理、大胆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排比手法运用,凸显了兵马俑的特点,达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合作探究的话题设置在这篇课文最为经典的写作方法上,从而借助这一问题驱使着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对话作者、体悟写法。而在交流分享之前,教师组织学生经历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自我调整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在多维评价中蓄足动力,保持良性循环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这为不同类型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开掘潜力的机会。这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评价机制来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莫高窟》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生词自学、课文赛读、练笔实践等学习任务。每结束一个任务,教师都会对小组成员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对小组合作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好方法、好策略进行表扬和经验推广。

当然,这种评价的视角也可从小组这个整体转化为对学生个人的关注,并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

篇6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篇7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我们必须构建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从而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达到“文从字顺”和“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

1.教育观念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发达的必要保证。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篇8

关键词:小学中段;阅读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12-02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谈及的阅读虽然具有一般阅读特征,但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即阅读主体的特殊性,他们是成长中的少年,人生经验浅,知识积累不足,能力结构还未得到充分的形成。他们进行阅读的任务主要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几千年的经验,发展自我身心,学会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能力和智慧。然而,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源于现实中不断发生的问题,所以只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潜在意义的目标情境,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在小学三、四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出一种近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发现目标、搜索调查、处理信息、交流表达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得到发展的阅读活动,也就是将教学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一、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式的意义

1、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中段阅读教学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去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收集处理信息,交流合作,从而解决问题,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思想内涵,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和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意识。在中段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质疑和释疑,促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

3、完善中段阅读教学方法,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传统中段阅读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重讲、学生重记,教师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无动于衷。教师把本身对文本的感悟、体验硬塞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在中段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它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并且能有效地完善中段阅读教学方法,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促进中段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方式探索策略

1、明确目标,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制定中段阅读教学目标时,应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在课标的指导下,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开展课堂阅读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三四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实际、认知规律以及知识经验等,抓住他们思维活动的焦点和热点,创设与阅读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的且使他们感到有趣、新奇和真实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教师说:“昨天大家预习了《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听说大家都有许多感受,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说给大家听?”学生争着举手。在提到本课的学习目标:“体会出作者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和赞美之情。”问题时,教师立即相机指点:“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针对这篇课文,你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学习・・・・・・”于是学生立即联系自己的感受确定自学目标与方法。老师即兴让学生按照自定的学习目标与方法开始进行自学。显然,在新课一开始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2、激发想象,培养自主延伸能力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促进其智力发展。在小学阅读文本中,有些课文的作者并不把思想内容说透,而是有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反复揣摩。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好这些“空白”,激发学生去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填补这些“空白”,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自由思考来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三年级教材《但愿人长久》课文中,在苏轼埋怨月亮的情节处作者省略了许多内容,实际上大量丰富的内容就蕴含在这省略号中,它传达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引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开展合理想象,并且去挖掘这些“空白”的蕴含,体会苏轼内心的复杂变化。

3、自读感悟,在探究中合作

引导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在自读之后,发现并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疑。同时,教师参与各组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在读中解决难点。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触摸春天》时,教师提出:“一瞬间,为什么作者深深感动了?”在小组进行讨论时,先让每一位成员发表各自的见解,再经过小组探讨,最终达成共识。如果意见有所分歧,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由小组的成员来进行评

判或者保留各自的意见,再听听其余组同学和老师的见解。在这种合作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学会了如何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生就是在独立体会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激励评价,树立学习自信心

成功的需要和欲望是每个学生都有的,这是一种令人愉快而又强大的情绪体验,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去推动学生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赞赏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树立学习自信心。如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要进行引导、激励并适当点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如此评价才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态度诚恳,评价的中肯。

篇9

方法。

关键词: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气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平等对话,是对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次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只能在自己不断的摸索下,整合出一套符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平等对话方法。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走访与调查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开展师生平等对话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凸显出了一定的优势。

一、转变教学理念,进行重新定位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间平等对话,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入手,积极提升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革新需要。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影响严重,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后,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改善自身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思想观念、教育方式可以满足新的教学方法的需要,以此来保障师生间平等对话的顺利展开。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课堂上师生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认知中,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取得同等的话语权,只有教师才可以讲解知识、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为了有效地搞好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处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将学生的位置提升到与教师同等高度,并将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

二、加强师生互动,拉近师生关系

就目前来看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存在着表面融洽,实质生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又缺乏与教师沟通的热情与勇气。因此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造成了阻碍。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就学习内容展开有效的讨论,并在教师的鼓励下由学生发表个人的意见与看法,让学生逐渐找出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通过平等的课堂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六年下册语文课文第一章乐趣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养花》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本篇文章的乐趣在何处,这种乐趣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你在生活中又有怎样的乐趣。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与教师展开互动,使得学生更容易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则是要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课下增加与学生沟通的频率,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习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感觉。这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容易地与教师就阅读材料展开对话。

三、活跃课堂气氛,尊重学生意见

传统教育教学在过程中,课堂气氛往往相对比较沉闷,这样的教学气氛虽然可以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但是却很难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频繁出现溜号现象。而将师生平等对话教学方法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氛围自然而然地活跃了起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死板的纪律所压抑,在师生间频繁的互动中,积极地融入了课堂的学习中去,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保障了课堂的授课质量。除此之外,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展开,也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更加的尊重。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章,对《可爱的中国》进行阅读时,学生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在课堂上观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及图片,教师经过思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中播放了一些相关的影片,这让学生感受了其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学生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越发充满主动性,学习成绩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师生间平等对话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质量,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10

摘要:开放型语文阅读对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积极推广并努力运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它的缺点是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突出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努力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创造性地组织阅读教学,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彻底摒弃“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的狭隘阅读观,而是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努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努力拓宽阅读视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学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氛围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其次,大胆创新考试形式。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必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高中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课改方案已经全面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课堂提问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很少。这种阅读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实行“放养式”阅读,即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教师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主张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科学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此外,我们还要努力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厢情愿地将比较系统的知识塞给学生。殊不知,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师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才得到开发,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才逐步深厚。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同传统的封闭式语文阅读教学相比,开放型阅读教学的模式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借鉴。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