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证券市场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证券市场的含义

篇1

关键词:证券市场 风险因素 风险原因 我国证券市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的证券投资市场也在迅速的发展中。但是,由于证券市场存在着各种客观风险,与证券投资的利益相生相伴,所以,广大投资者在对我国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前,必须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证券投资的相关知识认真学习,理解并不断剖析微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策略对上市公司的运营影响,加强证券投资风险意识和防范。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风险投资也正处于起步阶段。

现资理论认为证券投资是有风险的,造成证券投资的风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股市价格的风险、银行的利率、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等。但是面对变化的市场,证券市场投资风险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意料不到的因素将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证券投资市场是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充满风险的地方,投资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证券投资的有效技术和方法,才能真正了解证券的价格变化规律,及时的根据那些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来决定自己的投资方向。近年来,我国证券投资市场日趋完善、各种政策也在不断出台,证券投资者应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充分分析和了解投资市场,使投资得到较高的回报。

二、什么是证券市场的风险

(一)风险的含义

风险的含义非常广泛,在社会经济的各项活动中到处都是风险,人们经常将风险与各种危险、不确定性、各种损失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三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所以,风险是一种对预期的后果估计中较为不利的一面。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可测性、不利性、同利益之间存在着对等性等基本特征。

(二)证券市场风险的含义

根据前面对风险的定义,学者们对证券市场的风险做出了不同的定义,普遍认为:证券市场风险是实际收益对期望收益的偏离,是资产价值的损失,是收益的不确定性。由于在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最终导致证券资产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三、证券投资风险的类型

证券投资风险根据其性质可以划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一)系统性风险

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一些因素对证券市场上所有的证券价格出现变动的现象,并会给所有的证券投资者带来损失的一种可能性。这种风险首先是由于某些共同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将会影响到所有的证券投资收益,这种风险是不可能通过证券的多样化特征来回避或消除的。例如:购买力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都是这种风险的来源和主要表现。造成系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动。

1、购买力风险

又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国家经济发生通货膨胀而引发的投资者实际收益率的不确定。证券市场是一个企业与投资者都直接接触的融资场所,所以,社会货币资金的总供给量就成为证券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影响证券市场价格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当社会的货币资金供应量增长过快时必然导致通货膨涨的发生,而通货膨胀的出现又导致证券市场的价格出现变动。如果通货膨胀的程度比较严重就会使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迅速贬值,最终导致抛售股票时获得货币收入出现实际购买力下降的局面。

2、利率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在信用活动中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利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杠杆,国家银行的利率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这就会给证券市场带来明显的影响。一般而言,当国家银行的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会下跌;当国家银行的利率下降时就会导致股票的价格上涨。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人们在面对相同的收益率时,喜欢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金融工具作为投资;另一方面,当银行的利率上升时,相应会引起信贷市场的银根缩紧,企业资金会出现流动不畅、利息成本提高的现象,那么企业的生产发展与盈利能力将会下降,最终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造成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下跌。

3、汇率风险

汇率与证券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本国货币的升值将大大有利于那些以进口原材料为主而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但是不利于那些主要产品出口的企业,而投资者如果从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的角度看,将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汇率的变化必将引起资本的输出与输入,最终影响到国内货币资金和证券市场的供求关系。

篇2

【关键词】羊群行为;行为金融

一、羊群行为概念和分类

羊群行为的最初含义是指羊群等动物的成群移动,在不断的历史演进中,羊群行为的含义逐渐扩展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用来表示某一个群体的人以相同的思维、行为模式来做出具体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某一种行为模式在群体中的传播。羊群行为运用到金融证券市场之后,对于羊群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羊群理论的最初定义来自于19世纪研究投资市场群体行为研究的两本著作。

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分类依据非常多,比较常见的分类有如下几种:首先是故意羊群行为和虚加羊群行为,这种分类的依据主要是从概念的发生机制角度分析的,故意羊群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源于人对于群体的认同,趋向于跟着群体寻找安全感,比如中小证券投资者跟随大机构或者著名人物;虚加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面对相似或者相同的决策机会或者相同的信息时采取的相似的行为。其次是理性羊群行为(包含有限理性)和非理性羊群行为。理性羊群行为实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提出的,但是在实际中真正的理性人是不存在的,有限理性成为了心理和情绪等影响后的选择,有可能是是一种跟随;非理性是理性的对立的,可能存在的状态是一种任意的随机行为。

二、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一般心理学分析

1.受限的沟通

羊群效应的发生其本身就是在经常性沟通的群体中,这与人的天然属性是密切相关的,人类除了是自然人之外更重要的角色是社会人,但是社会人的沟通交流是有固定边界的,这种边界就使得交流会被限制着某一个或者几个群体中,这样观念和思维的交流就会在一定的群体中传播,形成羊群效应。

2.从众思维

从众心理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和群体采取一致的行为,这种从众的选择不只在人类社会存在,也广泛存在于动物界,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生物的自然选择,这种群体选择的优点是一般情况下可能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但是群点就是采取非理性的路径。

(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认为,证券市场参与者都是“有限理性”的,存在着理性的成分,但是也有着非常大成分的非理性因素。行为金融学认为导致证券市场参与者行为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者个体的偏差,二是集体的偏差。

1.个体行为偏差分析

证券市场中个人行为偏差的产生受到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分析角度还是个体的心理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个人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个人产生行为偏差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种:一是自信过度,在证券市场中,部分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技巧和判断非常自信,不善于吸取失败教训;二是选择性认知,选择性认知就是部分投资者会将自己对将来的预期与最近看到的事例进行联想,从而做出判断;三是遗憾心理,在损失和收益方面,人们对损失赋予的权重是收益的数倍,因此在决策时,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可能带来更小后悔心理的选择;四是显著性心理。其核心含义就是如果个体在最近观察到了一种非正常的现象,会在内心加重对这种心理的认识,扩大其真实存在的概率。五是铆钉心理,铆钉效应会使得个体对于新的信息产生一种抵触或者是反应迟钝,或者被之前的判断和选择影响过多。

2.个体行为偏差带来的影响

由于受到个人心理的影响,人们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会收到严重影响,首先就是对于市场信息的反应,不能做出应有的正常的市场行为人的行为,俗称滞后行为;其次是超限行为,超限行为的含义是在发现市场变化之后,证券投资者不能根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判断,其做出的选择明显的高于了市场行为人应有的正常反应;再次是过度的投机行为,投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证券市场的差价,这种投机的代价是要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投机行为按照其程度可以分为适度的证券投机和过分的证券投机,过度的投机行为是赌博心理的结果,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群体行为偏差分析

群体行为偏差是个体投资者在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之后做出羊群行为,羊群行为的主要特点是要受到外界群体的影响。但是羊群产生羊群行为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个体行为的偏差,个人行为的偏差导致了其做出羊群行为的选择。在群体的行为压力之下,个体投资者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三、如何减少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

(一)政府监管角度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我国政府的大力关注和支持是密切分不开的,我国的证券市场被称之为“政策市”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过分的市场羊群行为,政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规范和管理。首先是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在制定经济和证券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保证稳定;其次是规范信息披露,当前证券市场的内部交易不断,信息的不对称也直接导致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失败。

(二)证券交易所角度

证券交易所是证券市场规范的主体也是证券市场制度制定的主体,因此可以从制度本身角度出发进行制度的改良,从而减少羊群行为。证券交易所可以从IPO发售、提升交易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多样性、较低交易成本等角度进行适度的改进。证券交易所的制度改善需要与政府的行政监管同步改进,因此这种改善需要非常大的推动力。

(三)投资者角度

事实上理论上的金融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信息对称在市场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这种市场的实际状况就造成了羊群行为的无时无刻存在。要有效的防止羊群效应,个体的需要改进自身的投资策略,从行为金融角度看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投资策略:逆向投资选择、集中投资选择、成本平均选择等。逆向投资就是指在证券市场购买过去表现较差的,而卖掉手中表现出色的股票;集中投资选择的前提是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在信息上知识上占据优势;成本平均是指在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全程红,关于羊群行为的分析及在我国股市的实证检验,上海管理科学,2002(6)

篇3

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最初是由证券交易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开征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课征始于1990年,因其承担了对调控证券交易的多项功能,所以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多次调整。随着90年代初沪市和深市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使证券市场日益活跃起来。证券市场上的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必然包含有一定量的税收。其时我国税收立法滞后,没有任何一个现存的税收能够覆盖这项税源,鉴于印花税于1998年恢复征收,90年代初成为一个日益成熟的税种,国家税务总局授权上海、深圳二市对股权转让书据征收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最先于1990年7月1日在深圳证券市场课征,当时深圳市政府参照香港证券市场,颁布了《关于对股权转让和个人持有股票收益征税的规定》,此时试行的是“对卖方征收0.6%”,从而达到约束股票转让的行为,目的是为稳定初建的股票市场及适度调节资本利得;到当年的11月23日证券交易印花税即改为”对买卖双方各征0.6%”;然而不久,由于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认识不足,市场一度低迷,于是从1991年10月开始,深圳证券交易所将证券交易印花税调低至“对双方各征0.3%”,降幅达50%。上海在深圳试征证券交易印花税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10月对交易双方开征了此税,税率也为0.3%。1992年6月12日,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下发《关于股份制试点企业有关税收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发行的股票,因购买、继承、赠与所书立的股权转让书据,均依书立时成交金额,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0.3%的税率缴纳印花税。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税制改革,提出了将证券市场上的印花税改造成证券交易税独立征收的设想,并规定买卖双方各征0.3%,最高可上浮1%,同时规定在证券交易税未出台之前,仍按原办法征收印花税,鉴于当时条件不够成熟,《工商税制改革方案》做出“缓一步出台”的决定。其后,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水平几经变更。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发展,证券税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证券交易税的正式实施显得越来越迫切。

二、印花税的主要职能

证券交易税的主要职能是调节市场交易,但是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的作用渐渐异化,财政收入职能似乎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早期的印花税分成比例中,国家和地方各50%,1997年1月1日起国务院决定将证券交易印花税分享比例调整为中央80%,地方20%;1998年6月对证券交易印花税再次调整分享比例,改为中央88%、地方12%;从2000年10月1日起将分享比例由中央88%、地方12%,分三年调整到中央97%、地方3%,即:2000年中央91%、地方9%,2001年中央94%、地方6%,从2002年起中央97%、地方3%。我国的印花税收入不断增加,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甚至在证券市场行情火爆的2000年上半年,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竟占到上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2000年全国印花税达到了485.9亿元,占当年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3.83%,这恰是我国证券市场前5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总量的5倍。必须指出,一方面,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的这种财政收入功能的发挥是以证券市场换手率过高为基础的。目前我国股票的年换手率为300%左右,大大高于西方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60%左右的水平。另一方面,印花税税率的下调,当然会影响到财政税收,但是印花税不会以税率下调幅度同比例下降,税率下降了,刺激了市场交易,印花税会有所增加。同时,市场交易活跃了,券商的佣金收入会增加,券商所交的税也会增加。因此,我们在分析是否应对印花税进行改革时,应该先考虑它是发挥出了市场调节职能,而并非是否发挥出了财政收入的职能。

三、现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隐忧

(一)征收印花税依据不足

虽然目前的汇贴纳税方法不须粘贴印花,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但应税凭证是真实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普遍运用,证券交易早已实现了无纸化操作,所谓的股权转让书据只是电脑中的一笔记录,证券交易时既无实物凭证,也无印花税票,征收印花税已经失去了本来的含义,证券交易印花税实际上成了一种交易行为税,与印花税的本来含义不符,理论依据不充分,法律上不够严谨。

(二)印花税的征收对交易行为的规范作用不大,征收范围狭窄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书立、领受的凭证收的一种税,它的意义在于加强凭证管理,促进经济行为规范化,了解其他税种的税源和缴纳情况,加强监督控制,同时可以积累资金,增加财政收入。由此可见,印花税的征收对交易行为的规范作用不大;证券市场的内涵远远大于股票市场,范围狭窄的印花税不利于对所有证券交易征税,而税基广大的交易税有助于保证各种类型的证券市场共同发展。

四、证券交易税制改革的方向

(一)应有助于证券市场持续发展

第一、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推动企业融资与体制改革。目前境内居民储蓄率很高,企业间接融资的比重相当大,这对企业直接融资与银行信用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证券交易税制设计时,可以考虑引导企业通过证券市场来实现直接融资,并引导企业推动体制改单的进行。第二、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减轻证券市场的非正常波动,尤其是抑制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行为。目前固定划一的印花税不足以实现这一功能,要充分发挥交易税制对投资行为的引导,有必要进行适度变革。第三、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推动我国证券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体而言,我国证券业的基础较薄弱,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成长型的市场,券商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的格局也还没有根本打破,在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日益逼近的环境下,整体实力趋弱的国内券商的成长会受到课征较高税率的损害,这无疑会对我国证券业的整体实力增强、整体素质提高雪上加霜。第四、证券交易税制的改革应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证券交易税率远高于除了丹麦以外的其它国家,较高的税率使得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也相应较高,从而减少了对证券的投资。所以证券交易税制改革方向总体上应以下调证券交易税为主。

(二)以税负公平为重要方向

实现税负公平原则,需要建立完整、系统的证券交易税制体系,既要能“拓展税基”又能实现“差别税率”。从“拓展税基”的角度出发,证券交易税种应不再实质性地限定在流通股的转让方面,对新股发行、法人股与国有股的转让、债券交易、投资基金的交易,以及其它非交易过户均可适度课征印花税或交易税,这既可实现税负公平,也可推动各种交易品种的均衡发展。目前固定划一的证券交易印花税不足以实现对证券投资收益的调节。因此,在税收稽征手段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交易频次、成交额度、投资收益等多个方面实现差别税率,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并且不再出现亏损投资者与盈利投资者按同等税率承担税负的状况。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在适当时机开征一些新的差别化的税种(如资本利得税等)来实现。

(三)保持证券交易税制的政策稳定性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券市场,对税负的承载能力存在差别;同时证券市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要求的证券交易税制对证券市场发展的导向也存在差异,因此,实践中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证券交易税制。那么,如何保持证券交易税制的稳定性就成为了新的课题。证券交易税制的稳定性,不是拒绝证券交易税制的变革,也不能表现为税目、税率等的固定不变,而是要体现在证券市场发展方向上的稳定性。

(四)证券交易税的改革方向是宽税基、低税率

篇4

【关键词】证券 英语 词汇 翻译

一、前言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体系的完善。想要关注到社会体系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需求,就需要认识到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来实现对社会经济体系的优化,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我国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地位。证券市场的发展关系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步需求和目标,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也逐渐向国际化证券市场学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地加速,我国社会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从而也提升了对证券英语翻译交流工作的重视。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分析证券交流中使用的英语词汇翻译的工作内容,针对证券英语词汇的使用展开切实有效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通过对相关学术概念的了解及掌握,实现对证券英语翻译工作的质量提升,并促进翻译工作的效率升级。关注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侧重进行市场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质量提升,对未来我国社会体系的发展也具有良好作用。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能让从业者是切实有效地掌握证券英语翻译工作的基本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实现顺利的交流和沟通。

二、证券英语词汇特点

证券专业的英语词汇具有它的独特性,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地发现证券英语与日常交流使用的英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导致证券英语中词汇和语法都存在比较高的难度。证券英语词汇对于相关事件的描述具有突出作用,经常使用叙述的方式来突出谓语的结构,使用常见的关系词汇进行连接,具有较高的严谨性[1]。

(一)证券专业英语词汇

专业性是证券英语词汇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专业词汇的表述和传达,能够让证券工作的职能性凸现出来,使用常见的英语词汇进行连接和重组,能够保证证券含义的呈现,进而实现经济交流和沟通的需求。例如,在实际翻译证券英语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常见的英语词汇进行组合,表达具有专业性的证券英语内容。其中就涉及对证券业务的占据款项翻译,专业的英语词汇组合翻译为funding of securities purchase。每个英文单词的含义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组合后呈现出的专业词汇含义就与从前不同。

(二)证券英语同一含义多种词汇

在证券英语的翻译过程当中也能够发现很多词汇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很多r候也会出现同一种含义有不同种词汇表达的情况,这也是证券英语中统一含义多种词汇表达的特点。例如,关于证券买卖交易工作的翻译,就可以得到两种词汇性质的表达[2]。Stock jobbery和stockholder jobbery,以两种形式的词汇含义进行表达,就能够翻译出卖方和买方的差异,以主动和被动的词汇形式表达相同程度的含义。这要求证券翻译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词汇基本功底,在实际的翻译工作过程中能够进行区分。

(三)证券英语词汇对义性特征

针对证券英语的词汇进行翻译,还可以发现其对义性的特征。对义性主要就是指在证券英语词汇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相互对立和相反含义的词汇,针对这些词汇进行准确的翻译,能够发现两个词汇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时又能够进行高频率的使用,提升交流双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3]。出现证券英语词汇对义性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源于证券交易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独立的活动情况,针对成本和盈利、收入和支出进行相对的翻译,就可以体现出词汇的对义性特征。

(四)证券英语缩略词汇繁多

证券英语非常复杂,在实际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会选择使用一些缩略词汇对相关工作含义的总结,繁多种类的证券英语缩写词汇在翻译时会有很大的难度,需要翻译工作人员对英语专业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同时,还要求翻译人员能够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扩展自身的证券理论知识水平,根据缩略词汇的表达进行客观的翻译,提升翻译的准确性[4]。

三、翻译证券英语词汇的工作技巧

针对证券交流工作展开翻译支持,需要证券英语工作者具备相当的词汇翻译工作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在实际的翻译工作当中熟练地使用工作技巧,实现对整体翻译工作质量的升级。评价翻译准确性的标准不仅仅是理解和评价制度标准层面是否优良,还关系到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文本通顺程度和忠实理念的认知,需要翻译者认识到翻译准确性的重要意义,提供理顺的翻译文本以支持相关工作。

(一)直接翻译技巧

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能够更加直观且真实地表达出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并且能够让交流的双方充分认识到买卖交易过程中呈现的信息和数据,对交易双方的判断和决策权益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因为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工作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在实际工作进展过程中保留了大量的文献信息,能够支持很多常见证券英语词汇的翻译。因此,选择直译的方式对于提升翻译工作的效率具有良好的效果[5]。

(二)转换英语词汇的语序

转变日常英语交流中的词汇使用语序,对于证券英语翻译的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性作用,能够通过广泛的使用介词表达隶属关系的方法,可以进行相关工作不同细节的阐述。例如,在实际的翻译工作进行过程当中,可以通过of、at等词汇表达证券所有方和证券购买方的关系,并且可以联合名词的使用实现对细节翻译工作的理顺要求。例如,在实际的证券市场会存在证券交易的工作需求,翻译时可以以dealing in securities进行表达,表示在特殊时间和环境节点内进行的证券交易操作。

(三)将名词转变为动词

除上述两种证券英语词汇翻译技巧之外,还可以将名词转变为动词,重要的是通过相对论的理论证明实际的翻译工作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对事物的终极解释和传达[6]。词汇性质和类别的转变翻译技巧对于证券行业的语言翻译具有重要作用,也正好体现出汉英两种不同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文化背景差异,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的转达,促使交流更加顺畅。

四、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证券英语在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专门的商务英语应用模式实现了专项经济工作的交流和调整,对于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决策性的作用。证券工作涉及众多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实际的证券市场运营过程当中需要进行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交易,在具体的财务信息指导下进行固定资本和基金的运作。通过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实现决议的权益,并使经济利润可以合理分配。根据证券经济发展的特征能够发现其对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理顺英语翻译工作,能够实现世界证券行业开展往来事项,向不同的地域学习先进的证券理论和实践工作经验,对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掌握证券英语翻译的词汇特征和具体翻译工作技巧,可以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春让,白艳.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1):80-85,126.

[2] 马芳琴.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翻译[J].甘肃高师学报,2011(01):96-98.

[3] 邢杰,甘露.文化外译之中国特色词汇:策略比较及影响因素[J].上海翻译,2014(04):39-44+51.

[4] 王立非,陈香兰,葛海玲.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J].当代外语研究,2013(05):25-31+77.

篇5

【关键词】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印花税税率下调

央行的《2007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由于证券交易活跃带来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迅速增长,今年1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高达212亿元。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中,证券交易税制也在不断的完善与调整,时至今日,证券交易印花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税收来源。但是,证券印花税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调控功能并不明显,制度建设也明显滞后。

一、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为13%。,这一税率是从2005年1月24日起执行的。我国曾6次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率,最早一次是在1991年01月10日,由6%。下调至3%。。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的主要结果是降低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中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位居世界第二位,如此之高的税率尽管有抑制过度投机的作用,但是也同时降低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在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创造财富能力较低的情况下,征收过高的税显然不十分合理。证券交易成本主要由手续费和印花税组成。印花税的减少,必然会降低交易成本,增大证券交易量,有利于促进整个证券市场的活跃;另外,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逐步与Wll)要求接轨,改变税收标准偏高的现象。所以,此项政策的出台是实实在在的利好。短期内政府财政收人会有所下降。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下调,近期内会使该税收人进一步减少,然而未必会减少国家最终获得的税收。如果市场投资者在“下调印花税将促使价格上涨”这一问题上取得共识的话,就会出现增加买人的现象,这使下调费用的措施出现效果放大的乘数效应,从而对市场构成较大利好。市场活跃了,反过来又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二、现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缺陷

(一)征收印花税依据不足

虽然目前的汇贴纳税不须粘贴印花,由税务机关在凭证上加注完税标记代替贴花,但应税凭证是真实存在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机技术在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普遍运用,证券交易早已实现了无纸化操作,所谓的股权转让书据只是电脑中的一笔记录,证券交易时既无实物凭证,也无印花税票,征收印花税已经失去了本来的含义,证券交易印花税实际上成了一种交易行为税,与印花税的本来含义不符,依据不充分,上不够严谨。

(二)纳税义务人范围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问题不仅仅在税率上,在纳税义务人的规定上也存在缺陷。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只对交易的一方征税,一般为卖方,以通过控制交易成本来抑制短期频繁的炒作行为,同时也利于吸引更多资金人市,扩大证券市场规模。而我国的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纳税人是立据双方当事人,达不到只对卖方征收的效果。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整仅仅局限于税率,而不调整其它税法要素。因此,随着一个因素调节空间的逐渐缩小,影响力的逐渐下降,政策效果自然逐渐减弱。(三)印花税的征收范围狭窄,仅局限于股票市场的交易

尽管股票市场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但证券市场的内涵要远远大于股票市场。所以,范围狭窄的印花税不利于对所有证券交易征税,而税基广大的交易税有助于保证各种类型的证券市场共同发展。三、证券印花税制改革的建议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证券交易印花税呈下降趋势,最终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逐步取消了印花税。一方面,西方国家证券税制经历了由交易印花税为主向所得税为主的转变,逐渐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体系,从而通过证券投资所得而不是印花税来调控证券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市场交易,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逐步下降印花税率,直至取消。

我国证券印花税制的改革,应基于以下原则:

一、宽税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人了新一轮税制改革,其核心内容是贯彻宽税基、低税率的思想。我国现行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只是对二级市场上的股票交易征税,对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投资基金等交易免税,对国家股、法人股交易免税。至于二级市场以外的股票交易和转让更是处于真空地带。征税范围狭窄不仅造成了税款严重流失,而且加剧了不公平竞争。因此,依据税收中性的原则,应该尽快填补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真空地带。可以把目前的征税范围扩大到企业债券(包括可转换企业债券)交易,而对国债交易和基金交易可以继续实施免税,另外对国家股、法人股交易也可以考虑征税。

二、低税率。印花税率应该是一个逐步降低的过程。但是,从模式选择上看,可能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单边征收。即只对买方或只对卖方征收。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有不少实行交易税单边征收的,其中既有对买方单边征收,也有对卖方单边征收。该类国家有英国、爱尔兰、韩国。采用单边征收的方式,既降低了印花税水平,也使得买方成本和卖方成本不一致,进而可以体现出不同的税收扶持政策。我国现行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时对交易双方征收,难以达到有效利用税收杠杆抑制过度投机的目的。通过只对卖方征收证券交易税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市场换手率,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二)降低税率。首先,目前我国股票交易买卖时都征收1输的印花税,加上每次买卖约0.53%的固定佣金,投资者买卖一次股票的双向交易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水平。过高的证券流转税,既有悖于国际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传统的观点认为,提高证券流转税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

(三)按交易方式征税。即对不同的交易方式,适用不同的税率。我国在证券交易环节所征收的印花税不管证券品种差异、交易金额大小和持有期限长短,均按单一税率对交易双方征收,这不利于经济管理当局对证券市场的调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差别比例税率,也就是说,通过对股票、债券和基金不同证券品种以及场内、场外交易实行不同税率。如日本对股票和新股认购权的证券交易税税率为0.05知,国债、公司债和其他公债的证券交易税税率为.0033骗,而对可转换公司债和附有新股认购权的公司债则只征收.0206骗的证券交易税。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开征证券交易税时应考虑不同投资主体、不同证券品种和不同持有期限实行不同的比例税率,以抑制市场投机和平衡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晓清.小小印花税筹划不可少[N].中国税务报,2005,(2005/07/04)

[2]如何缴纳印花税[N].北方经济时报,2005,(2005/07/08)

[3]王永芬.这份合同印花税该如何缴[N].江苏经济报,2005,(2005/06/11)

[4]董宏.没有发生业务也应缴印花税[N].江苏经济报,2005,(2005/06/04)

[5]老董.企业注册开业时印花税缴了吗?[N].今日商报,2005,(2005/05/10)

[6]张亮.降低印花税能掀多大浪[N].证券日报,2004,(2004/11/08)

[7]张立栋.印花税降了又怎样[N].中华工商时报,2004,(2004/11/09)

[8]王国振朱占超赵锋.郑州经开:印花税集腋成裘[N].河南日报,2006,(2006/04/24)

篇6

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来看,证券市场运行周期与经济运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长期背离,但近来趋同倾向逐步显现。

1、我国证券市场周期运行趋势

回顾历史,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晚、时间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证券市场的第一周期是从1990年开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为周期的上升点,下降阶段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个周期是从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阶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现了较大的下跌行情,持续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国股市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跌宕起伏。由于证券市场正处于国家主导的市场构建当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现为政策周期而非宏观经济周期。证券市场出现的几次动荡主要是有国家政策推动,而非经济推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股市逐步走向合周期化的趋势。我国宏观经济周期运行趋势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在这里我们选取与证券市场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周期进行对比分析,分别是1991年至1999年之间的一个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在第一轮宏观经济发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1992年味经济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味下降期。宏观经济在经历了1978年-1991年的增长高峰后,并未进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缓收为基调。从1993年下半年步入经济收缩期,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仅1个百分点左右。2000年以来,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经济增长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预示着新的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出现。2003年下半年以来,物价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以控制物价上涨及信贷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状态。中国宏观经济步入由于重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周期。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连续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宏观调控的考验,国际经济形式不稳定,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风险依然存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未来经济可能还有20年的持续高增长。

2、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

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调整调控为主,出现了很多背离经济周期发展规律的现象。随着市场的成熟,国家对经济与证券调控手段的变化以及证券监控力度的加大,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关联度逐步加大。纵观中国证券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现了背离,股票价格指数并未体现出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的功能。由于这种背离的存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与宏观经济发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国际一般看法,未来的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形势将逐步趋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态势将带来证券市场业绩的回升。

二、影响证券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因素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水平变量和波动性的最基本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主要看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几个方面的指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对证券市场的作用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的周期决定证券市场发展的周期,证券市场的变化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衰退时证券市场低迷,在经济危机时证券市场达到最低迷期,在经济复苏是证券市场逐步回升,在经济繁荣时证券市场大幅上涨。但是在实际运行中,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的走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还会出现宏观经济与股市价格周期背离的现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国2002年前三个季度GDP上涨7.9%,但是同期证券市场指数跌幅达到7.9%,二者走势正好背离相反的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影响,以及证券周期变化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

2、货币的供应量变化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讲,货币供应量与证券市场理论上应该是成正比,即货币供应量增大则股市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则股市下跌。国家一般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股市的价格下降,在通货紧缩时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股市上扬。但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到目标的实现之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种手段本身就是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间接形式,在过程中货币当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设置中介指标并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其中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干扰因素影响。所以,国家的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变化有时候与证券市场的变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这三年,上证指数的增幅都是负数,而同期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幅分别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却出现了背离现象。

3、银行利率变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说,股市价格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场的关系,也成为股票投资者据以买进和卖出股票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也不能绝对化。在股市历史上也有特殊情形。当股票行情暴涨、暴跌时时,利率的调整对股价的控制作用就不会很大。1998年12月,央行决定第六次降低存贷利率,一年内三次降息在历史上也属罕见,但是这次降息没有对股市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1个、0.75个百分点,市场的直接反应却呈现逐步减弱之势。

4、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实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针,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所以外汇的行情会带给股市很大影响。在1987年10月全球股价暴跌风潮来临之前,美国突然公布预算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声称要继续调整美元汇率,从而导致了股价暴跌风潮。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世界贸易的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股市受汇率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

三、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联动性现状

1、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联动性趋增

回顾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历程,透过与经济周期相背离的主线,依然可以发现证券市场也曾出现与经济周期的短暂回归。在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的情况下,股市点位越高,蕴藏的风险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产生回归的内在需求也越强烈。1991年至1996年,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同时高速发展,呈现出一致趋同的走势。1996年12月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调节,产生回归。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调节,产生第二次回归。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背离程度过大、时间过长,产生第三次回归。虽然这一时期宏观方针较好,呈现几年以来少有的一致向好的运行态势,但股市与经济周期背离过大,于是在经济周期的内在决定作用下,开始脱离政策周期,向经济周期做合理的回归。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从紧,导致第四次回归。2001年6月,由于经济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现下滑,而股市却屡创新高,炒至2245点,为了消除泡沫风险,不得不推出查资金、查违规及国有股减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连续下跌,向经济周期回归。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以及宏观经济形式的好转,金融危机以后的经济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2010年上半年南华商品指数和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的累积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几乎出现同步上涨和同步下跌的现象,商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联动性越来越大。

2、联动性趋增的原因分析

证券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根据证券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动本来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周期有其独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资具有一定的预期性,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均包含着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因此,往往在经济过热还未滑坡时,股市先下跌,而在经济触底,还未回升时,股市先反转。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这一特性往往是从两个周期的同向运动与反向运动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经济过热,股市下跌;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经济触底,股市上涨;经济回升,股市继续上涨。

篇7

    关键词:证券发行,发行制度改革,政府管制,福利分析

    证券发行管制制度设计思路是否符合福利经济准则?是否能够改进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以及社会福利在证券市场的发行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否公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基于塔洛克寻租模型的分析框架,分析证券市场的管制如何造成福利损失,进而分析证券市场低价扩容在改进社会福利水平中的意义,从而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证券发行制度的渐进改革思路建立理论基础。

    证券市场中的哈伯格三角

    证券市场的价格水平是由证券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而证券的供给就是证券发行的数量和价格。一级市场是发行人和投资者的福利分配,二级市场是投资者之间的福利再次分配。流通制度中的一些问题主要与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有关,因此,下面的分析以一级市场为基础。

    一、证券发行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考虑一个封闭经济,如果将个人i持有的金融资产简化为无风险资产Di(银行储蓄)以及风险资产组合Ki(证券),这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结构的现实相符,我们可以在一个一期模型中讨论封闭经济中证券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设个人的总财富为Wi,则其预算约束条件为:

    Di+PKi=Wi

    其中,P为风险资产组合的价格向量,设无风险资产的期末收益率为r,风险资产的期末增长率为θ,这是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则个人期末财富W′i为:

    W′i=(1+r)Di+θKi

    取期望效用函数:Eui(W′i)=-Ee-hiW′i=-e-hi[EW′i-5hiVar(W′i)],对其最大化,可以得到封闭经济条件下证券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P=Eθ/(1+r)-[h/2(1+r)]Var(θ)K

    这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DD(如图1)。其中h为加总的绝对风险厌恶系数,它反应经济体内居民总体的风险厌恶水平。

    如果不考虑证券市场上市资源的稀缺性,将证券的供给市场考虑为完全竞争,那么,证券发行的价格将等于资金长期边际成本。在这个价格水平下,证券的供给是无限的,该假设与我国的市场实际相同。这样,证券市场的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SS(如图1)。

    二、证券市场均衡、塔洛克四边形与哈伯格三角

    图2是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证券市场均衡。当对发行市场没有控制时,只要证券发行价格不低于资金的长期边际成本,就有足够数量的证券发行,这时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L,均衡的发行规模为KL。由马歇尔关于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我们可以定义三角形ADPL为证券投资者剩余。

    当对证券市场发行数量进行管制,而不对价格进行管制时,证券发行市场将在B点取得均衡,均衡价格为PH,证券投资者剩余下降为三角形BDPH。由于数量管制导致的高价发行,使证券发行人可以获得超过长期边际成本以上的发行收益,在图2中表示为四边形BPHPLC(在理论上叫塔洛克四边形)。这部分在没有管制的市场中属于证券投资者的剩余福利,被转移到发行人手中。但是,考虑整个社会(发行人和投资者)的福利水平,这种转移在没有别的因素存在时,在管制的条件下,社会总福利为梯形BDPLC。所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为哈伯格三角形ABC。

    证券-[飞诺网FENO.CN]

    证券发行市场管制的福利损失

    因为哈伯格三角研究的是社会总的福利变动,所以,哈伯格将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转移的部分没有纳入社会成本。但在管制的证券发行市场中,这部分转移是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利益分配的研究重点,它至少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政府如何进行利益的重新安排?第二、这种转移是否存在资源配置低效?第三、福利分配的合法性问题。

    一、价格管制与塔洛克四边形的分割

    在商品世界中,如果采取管制手段对某种商品进行限产,同时允许生产者自由定价,那么,生产者将利用产品的紧缺制定较高的价格剥削消费者,消费者的整体利益将受损——管制事实上成为了垄断经营的保护者。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为了保护某种资源不得不对某种商品实行限产时,必须实行配套的限价政策来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由于存在证券发行管制和市场准入条件,对公开发行证券的数量限制使证券成为了“紧缺商品”,在这种条件下,市场化发行方式将严重损害公众投资者的整体利益。如图3,在进行数量管制时,市场化发行的均衡价格为PH,塔洛克四边形BPHPLC所表示的证券投资者剩余全部转移到发行人。为了避免这种极端情况,我国证券市场在采取数量管制(包括配额制、通道制、较高的上市标准以及限定融资额度)的同时,采取了价格管制(包括行政定价、最高市盈率限制),即对图3中 的塔洛克四边形进行分割。它导致了我国证券发行制度始终面临两个分配问题:

    第一、发行人和全体公众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分配,体现在发行价格的决定上。如图3,价格管制将发行价格被控制在PM,从而将塔洛克四边形分解为BPHPME和EPMPLC两部分,其中BPHPME所代表的福利属于整个投资者群体,而EPMPLC所代表的福利属于发行人。政府通过控制PM的高低对证券市场的福利分配进行调节。

    第二、参与发行的公众投资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即如何将图3中BPHPME所代表的属于整个投资者群体的福利公平地分配给投资人个体。这体现在发行方式上的“配给制度”,如认购证抽签、市值配售等等。

    结论1:证券市场存在数量控制的条件下,消除价格管制和福利分配公平之间不可能同时成为政策目标。价格限制是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利益协调的机制。

    图3中EPMPLC所代表的是转移给发行人的部分福利,这种转移是有效率的吗?是合法的吗?

    二、转移的X-非效率

    在对垄断造成福利损失的研究中,哈伯格三角部分只描述了资源配置变化给全社会带来的净福利损失,1966年,哈维.莱本斯坦提出了X-非效率理论,指出了在垄断条件下资源配置将造成效率损失,即塔洛克四边形所揭示的福利转移是否在资源配置上有效率?莱本斯坦的理论认为存在3方面原因导致X-非效率:(1)不完全的劳动合同;(2)不完全确定的或确知的生产函数;(3)不通过市场交换的投入要素,或者即使通过市场交换,但对所有买者来说,交换的条件不一视同仁。

    在我国高价的证券发行市场中,即使存在价格管制,发行人和投资者在取得股份时的成本仍然差异巨大,发行人对低成本获得的资金没有高效率地使用,导致了资源配置的X-非效率。图3中EPMPLC部分表示的本应属于投资者的福利在转移给发行人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X-非效率造成的社会总福利部分流失。

    三、转移的合法性问题

    图3描述的塔洛克四边形中,BPHPME所代表的福利属于整个投资者群体,只要配给制度公平,不存在合法性问题。但是,EPMPLC所代表的福利部分由于高价发行转移给发行人,发行人在获得这部分利益时是否具有合法性呢?

    IPO溢价发行是国际市场通行惯例,其经济含义是对发起人的企业家资源进行的补偿,这部分补偿可以作为企业家激励成本体现在证券长期发行的边际成本PL中。我国溢价发行中发行人所得到的“溢价发行利益”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是对企业家资源补偿部分,包含在四边形PLOKHC中。二是由于公共制度造成的供给短缺所形成的溢价部分,称之为“超额溢价发行收益”,即图3中的四边形EPMPLC。

    政府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发行人通过证券发行的数量控制所获得的“超额溢价发行收益”相当于制度衍生的公共品,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这部分利益应该属于整个社会公众。对于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获取第一部分利益是正常的,也是国际通行的原则。但是对于第二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利益的经济载体,获得这部分溢价发行利益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而私人企业是个人利益的经济载体,不具备获得这部分利益的主体条件,如果让他们取得这部分利益,相当于侵占了公共利益。这个观点是在中小企业板上剥夺发行人“超额溢价发行收益”的理论基础。

    结论2:证券发行市场的数量控制,导致了投资者福利向发行人转移,由于存在X-非效率,社会总体福利将部分流失。同时,发行市场的数量控制使发行人获得“超额溢价发行收益”,当发行人是国有企业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当发行人不是国有企业时,这种转移的合法性缺乏社会公平的基础。

    发行制度改革的福利分析

    图4描述了资本项目管制、发行市场数量控制以及股份流通限制3个制度约束推高证券市场价格的效应。PL是世界证券市场发行的长期边际成本,PC、PI、PH分别是在资本项目管制、发行市场数量控制和股份流通限制形成的均衡价格,PT是在股份流通限制下非流通股场外转让价格。KC、KI、KH分别表示在相应均衡条件下的市场规模。DF线表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者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化,由于资本项目开放带来更多的投资品选择,国内居民对投资品的需求弹性减小。

篇8

关键词:证券 投资 研究对象

1 概述

当今中国的证券投资学教材,对证券投资的研究对象的阐述较少,国内比较知名作者吴晓裘,赵锡军、李向科等在其主编的证券投资学中都没有对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和阐述,而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学习中完善,在完善中学习,通过不断地总结和修正,逐步完善这一学科,这一研究对证券投资理论发展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券投资概述

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方面,直接投资是指各个投资主体为在未来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实物资产购建活动。如国家、企业、个人出资建造机场、码头、工业厂房和购置生产所用的机械设备等。间接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一切出于谋取预期经济收益为目的而垫付资金或实物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间接投资,即投资主体用其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公司债券、公债等有价证券,借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证券投资属于非实物投资,投资者付出资金,购入的是有价证券,而不是机器、设备、黄金珠宝等实物。证券投资的收益一般包括股息、红利收益、资本收益、债息收益和投机收益。

证券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相比,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期限性和变现性等特点。

3 证券投资与投机

投机起源于古代,早期的投机以赚取地区差价为主要方式,不同区域对不同种类产品生产与需求的差别性,为投机者赚取买卖差价创造了条件。进入商品社会后,投机范围日趋广泛,它已伸展到生产、流通、金融等众多领域。

投机的含义就是把握时机赚取利润。在证券投资学中,投机的基本含义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试图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涨落中获利。而这种价格波动带来的获利时机同样赋予所有的社会公众,并未偏向某种特定的人,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把握住了这种机会。少数投机者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只是他们熟悉市场的习性,具有丰富的经验,准确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更主要的是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承担较大的风险,赚取高额利润就是投机者根本的信条。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们往往偏重于通过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图赚取正常利润的投资行为。

证券投资与投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预测收益的估计不同。普通投资者进行证券投资时,较为重视基础价值分析,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证券投机者不排斥这些方法,但更重视技术、图像和心理分析。普通投资者除关心证券价格涨落而带来的收益外,还关注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而证券投机者只关注证券价格涨落带来的利润,而对股息、红利等日常收益不屑一顾。其次是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投资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普通投资者对投资的安全性较为关注,主要购买那些股息和红利乃至价格相对稳定的证券,因而所承担的风险较小;投机者主要购买那些收益高而且极不稳定的证券,因而其所承担的风险较大。投机者既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证券投资与投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别。因此要把投资与投机完全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投资是不成功的投机,投机是成功的投资。

4 证券投资学研究的对象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是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具体地讲,就是证券投资者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如何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国家如何对证券投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等等。从学科性质上讲,证券投资学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证券投资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证券投资的综合科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它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和它涉及范围的广泛性。证券投资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因此,资本、利润、利息等慨念是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所经常使用的基本范畴。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证券投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所以必然涉及到货币供应、市场利率及其变化对证券市场价格以及证券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定购买哪个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总要进行调查了解,掌握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从而做出分析、判断。作这些基础分析必须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知识。证券投资学研究问题时,除了进行一些定性分析外,还需要大量地定量分析,证券投资、市场分析、价值分析、技术分析、组合分析等内容都应采用统计、数学模型进行。因此,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数学等方法对证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综合性方法论科学。

第二,证券投资是一门应用性科学。证券投资学虽然也研究一些经济理论问题,但从学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它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一门科学。证券投资学侧重于对经济事实、现象及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它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证券投资者所需要掌握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即如何选择证券投资工具;如何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如何分析各种证券投资价值;如何对发行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方法分析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何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组合等等,这些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科学。

第三,证券投资是一门以特殊方式研究经济关系的科学。证券投资属于金融投资范畴,进行金融投资必须以各种有价证券的存在和流通为条件,因而证券投资学所研究的运动规律是建立在金融活动基础之上的。金融资产是虚拟资产,金融资产的运动就是一种虚拟资本的运动,其运动有着自己一定的独立性。社会上金融资产量的大小取决于证券发行量的大小和证券行市,而社会实际资产数量的大小取决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和价格。由于金融资产的运动是以现实资产运动为根据的,由此也就决定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反映的一些生产关系也必然反映在证券投资活动当中。即使从证券投资小范围来看,证券发行所产生的债权关系、债务关系、所有权关系、利益分配关系,证券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委托关系、购销关系、信用关系等等也都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证券投资学研究证券投资的运行离不开研究现实社会形态中的种种社会关系。

5 证券投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

证券投资的研究内容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它包括:1.1 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证券投资过程中涉及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如证券(股票、债券等)、证券投资、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收益等。明确这些概念和范畴,是研究证券投资的前提。1.2 证券投资的要素。证券投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条件或行为要素,证券投资者、证券投资工具、证券投资中介等是证券投资的实施要素。它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但又不可或缺的作用。研究这些要素,对于准确、全面、深入地说明和理解证券投资运动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1.3 从事证券投资活动的空间。证券投资活动是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而证券市场本身是一个相当庞杂的体系,它由许多分支组成,证券市场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分别满足不同的证券投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证券市场的组成框架、基本结构和运行机理,才能进入这一市场并有效地从事证券投资活动。1.4 证券投资的规则和程序。证券投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包括法规进行的。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它有特定的程序和步聚,制度规定是相当严密的。了解这些规则和程序,是从事证券投资的重要前提。1.5 证券投资的原则和内在要求。证券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经济行为。因此安全、高效地进行证券投资,必须把握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客观内在要求。按证券投资的客观要求行事,有助于避免证券投资中的盲目性,理性地入市操作,从而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性。1.6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这是证券投资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证券投资分析方法大致上可分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两大类,而这两类分析方法又分别包含了大量内容,只有努力掌握这些分析方法,投资者才有可能为正确地选择投资对象,把握市场趋势。1.7 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证券投资的操作方法是指实际买卖证券时,在进行投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自身情况、投资目的等选择的具体操作模式、策略与手法。它与证券投资分析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它是在投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对投资分析结果具体操作的反映。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目的、条件乃至修养与气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操作方法。1.8 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总是伴随着整个证券投资过程。实际上,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正是证券投资者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自然成为证券投资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什么是证券投资风险和收益?它们的构成情况如何?怎样对证券投资中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度量?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如何优化基于规避风险目的的投资组合等等,证券投资学均需做出相应的回答。2 证券投资学的研究方法

证券投资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学科,要实现其研究目的并使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下方法和要求:2.1 规范与实证分析并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券投资学要解决繁杂的理论命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不仅要大量地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各种理论抽象和规范分析,还必须高度地关注证券投资的实践,进行广泛的实证分析。证券投资中涉及大量的技术问题,分析、决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能的制约因素,还必须尽可能弄清这些因素对证券投资的影响程度,而这些因素本身所具有的量化状态又可能决定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程度的差别。因此,证券投资学的各种结论的得出,都必须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运用的基础之上。2.2 强调结论、观点的特定性及适用背景,而不刻意追求其普遍适用性或惟一性。证券投资实践中的情况十分复杂,变数很多,市场走势往往还要受到投机及其他某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投资学中所给出的结论与观点也只能针对大多数情况或某些情况,有一定的适用范围。2.3 强调动态的全方位分析。证券投资学作为一门指导证券投资实践的学科,不仅要求完善其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根据现象的现状和动态,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提高投资的成功率。

6 结论

不管是证券投资或者投机,都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其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券市场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分析,笔者总结出证券投资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证券市场运行规律以及遵循其规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的综合性方法论科学。而如何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规范地参与证券市场运作,科学地进行证券投资决策分析,成功地使用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等等,对证券投资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勇主编.《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丛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

蒲涛.刘险锋主编.《证券投资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

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学》[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杨大楷着.《证券投资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贝塔系数 资产定价模型 应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财务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能使人们量化市场的风险程度,并且能够对风险进行具体定价。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用于回答如下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了补偿某一特定程度的风险,投资者应该获得多大的收益率?在有的书本中,我们将风险定义为预期报酬率的不确定性,然后根据投资理论将风险区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知道在高度分散化的资本市场中,如何得到相应的回报。

一、系统风险的度量

度量一项资产系统风险的指标是贝塔系数,用希腊字母β表示。贝塔系数被定义为某各个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分子COV(KJ,KM)是第J种证券的收益与市场组合收益之间的协方差。它等于该证券的标准差、市场组合的标准差及两者相关系数的乘积。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一种股票的 β值的大小取决于:(1)该股票和整个股票市场之间的相关性;(2)它自身的标准差;(3)整个市场的标准差。

贝塔系数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回归直线法。根据数理统计的线性回归原理,β系数均可通过同一时期内的资产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历史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出来。β系数就是该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

例如,J股票历史已获得收益率以及市场历史已获得收益率的有关资料如表1―1所示。

表1―1计算 β值的数据

求解回归方程y=a+bx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表1―2回归直线法计算β值的数据准备

将表1―2中的有关数据代入(1―2)和(1―3)式,得

直线方程的斜率b,就是该股票β系数。

另一种方法是按照定义,根据证券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股票指数的标准差和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直接计算。

表1―3计算β值的数据准备

将表1―3中的有关数据代入(1―4)式子得到相关系数计算

标准差的计算:

贝塔系数计算:

二、投资组合的贝塔系数

投资组合的βp等于被组合各证券β值的加权平均值:

如果一个高β值股票(β>1)被加入到一个平均风险组合βp中,则组合风险会提高;反之,如果一个低(β

三、证券市场线

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单一证券的系统风险可由β系数来度量,而且其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可由证券市场线来描述。

证券市场线:Ki=Rf+β(Km-Rf)式中:Ki是第 i个股票的要求收益率;Rf是无风险收益率。(通常以国库券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Km是平均股票要求的收益率(指β=1的股票要求的收益率,也是之包含所有股票组合即市场组合要求的收益率)。在均衡状态下,(Km-Rf)是指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平均风姿而要求的额外收益,即风险价格,如图1所示。

图1 β值与要求的收益率证券市场线的主要含义如下:

(1)纵轴为要求的收益率,横轴则是以 β值表示的风险。

(2)无风险证券的β=0,故Rf成为证券市场线在纵轴的截距。

(3)证券市场线的斜率[ΔY/ΔX=(Km-Rf)/(1-0)=12%-8%=4%]表示经济系统中风险厌恶感的程度。一般地说,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感月强,证券市场线的斜率越大,对风险资产所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对风险资产的要求收益率就越高。

(4)在β值分别为0.5、1和1.5的情况下,要求的收益率由最低K1=10%,

到市场平均的Km=12%,再到最高的Kh=14%,β值越大,要求的收益率就越高。

四、结论

贝塔系数的经济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想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特定资产系统风险是多少。比如,市场组合相对于它自己的贝塔系数是1,如果一项资产的β=0.5,表明它的系统风险是市场组合系统风险的0.5,其收益率的变动性只及一般市场变动性一半;如果一项资产的β=2.0,说明这种股票的变动幅度为一般市场的2倍。总之,某一股票的β值的大小反映了这种股票收益的变动与整个股票市场收益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 β就是确定这种股票与整个股市收益变动的影响的相关性及其程度。从证券市场线可以看出: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仅仅取决于市场风险,而且还取决于无风险利率(证券市场线的截距)和市场风险补偿程度(证券市场线的斜率)。由于这些因素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所以证券市场线也不会一成不变。预计通货膨胀提高时,无风险利率会随之提高,进而导致证券市场线的向上平移。风险厌恶感的加强,会提高证券市场线的斜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M].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金炳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QFII;证券市场;投资行为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各国经济、金融活动日益融合,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更加趋于自由化,资本管制不断放松成为大势所趋。在我国尚未完全开放资本市场的背景下,作为证券市场开放的重要一步,引入QFII制度无疑为我国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是指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批准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QFII制度是许多新生的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初期经常采取的一种模式,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动态市盈率进入一个极具投资价值的区域,QFII亦渴望通过证券市场来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收益。

一、“QFII在中国”――QFII的现状和进展

1.QFII的数量不断扩大,种类日渐丰富,投资额度持续增加。除了知名银行和证券公司,专业性的资产管理公司、基金会等外国投资机构也陆续获得了QFII资格。截至2011年3月底,外汇管理局共批准109家QFII,同期我国QFII托管银行达到18家;截至2010年底,QFII投资额度达197.2亿美元,长期投资机构占QFII比例接近70%。

2.QFII在投资行为上的变化。由2003年刚入市时存在投资的“不作为”现象,有大量的资金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在托管银行的账户里保留;到随着监管层政策的变化以及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逐渐适应,开始积极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呈现出一个从不积极向积极转化的过程。

3.QFII的投资特点与偏好。一是对于股票的投资,QFII偏好业绩优良、基本面好、市盈率低的大盘股票,一般会选择支柱型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对公司业绩稳定性的要求高于对公司成长性的要求。其次QFII钟情于可转债的投资,这一方面是由于可转债既可在股市低迷时带来保底收益(纯债券价值),又可在股市行情向好时带来转股收益(期权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预期使QFII倾向于低风险投资。三是积极投资于基金,不仅对开放式基金进行投资,并积极认购ETF和LOF。此外,行业集中度和股票集中度高也是QFII投资的一个显著特征。QFII在选择行业和股票时,往往会选择在该地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和公司的股票进行关注,而对于那些投资价值不高的行业和公司,由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更好的投资标的,因而并不会像我国境内开放式基金那样给予过多的关注和配置,这与QFII的全球配置观念有关。

4.QFII在我国投资策略的基调是在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综观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现状,尽管目前QFII的投资规模仍很有限,但从以上投资行为可以看出,QFII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原因是看好我国的经济走势,国外投资机构希望通过股市分享中国经济的高增长。

二、“证券市场中的一道风景”――QFII制度的积极意义

1.缓解当前我国二级市场资金的充裕性。QFII的进入给证券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QFII直接进行A股投资。由于QFII资金雄厚且是集团运作,因而会影响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进而也会影响证券市场的买卖供求变化。二是QFII的进入间接带来市场资金的增加。严格挑选的QFII基本上是一些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和稳健投资原则的理性机构投资者,作为具有超强购买力的投资战略群体,QFII的投资行为产生的“示范效应”和“羊群行为”往往会引起其它投资者的跟风买进。

2.改善市场参与者结构,转变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机构投资者不足而散户投资者比重过高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显著特点,也是致使我国证券市场波动剧烈的原因之一。散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比较混乱,投资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二级市场的短线操作获取市场差价,投机目的较强。QFII长期坚持的价值投资的成熟理念,把质地优良的大盘蓝筹公司作为其投资重点,注重基本面分析,投资周期长,一般半年对投资组合作一次评估或调整,换手率低。这种重长期的投资理念使一大批绩优股重新得到市场定位,同时也带动一批散户投资者投资观念的转变。所以,引入QFII通过以其示范效应影响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促进了我国股价结构的调整,使我国证券市场效率得到提高。

3.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产生潜在影响。一方面,因为QFII自身的投资选向及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使QFII所选上市公司在市场中的融资能力增强,这既为QFII自己的资金利用率提供了较安全、较高的投资回报,也为融资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另一方面,按照证监会对QFII暂行管理办法规定,QFII进入我国A股市场,除可直接在二级市场进行买卖流通股外,还可以合法地通过协商来参股、收购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进而使控股上市公司成为可能。这不仅有利于促进股权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将国有股一家独大垄断式的股权结构转变为竞争式的股权结构,而且在面临内部人控制问题时,QFII制度下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作为上市公司的股东,必将以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在上市公司的治理方面提出要求和改善。

4.提高与国际证券市场关联度,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QFII制度的实施,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在成为国内资金集散地的同时,还将成为国际资金的集散地,这无疑推进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速了中国证券市场和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进程。随着QFII的纷纷入市,不仅进一步缩小了我国投资环境与国际成熟金融市场投资环境之间的差距,也为我国境内投资机构未来进行国际化投资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更是将来实现资本完全流动和人民币自由化的重要环节。所以说,引进QFII制度或许只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一小步,却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步。

三、“岁岁年年景不同”――后金融危机时代QFII投资分析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含义。金融危机后,全球证券市场皆受到很大冲击,在本轮危机中暴露的各种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和固有的矛盾,须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进行化解,世界经济秩序、国际货币体系和监管体系须进行改革与重建,因而全球经济、金融的复苏无疑将是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我们将这一漫长的恢复调整过程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李青霞、郭玉洁,2010)。

2.后金融危机时代QFII投资行为分析。QFII作为投资者必然要为自己的投资人谋取最大的利益,在全球金融市场萎靡的背景下,难免会选择保守型的投资策略,即对持股进行减仓和换仓。分析其原因,一是金融危机影响了QFII在中国的投资积极性,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明朗,使得QFII在中国的投资较为谨慎;二是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QFII机构投资者对所持股票行业重新进行评估,股票更换幅度增大。由此可见,QFII作为投资者具有资本逐利性,并不是从一而终的造福于中国股市,近年QFII投资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持股时间过短、换手率过高的特点。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证券市场面临游资冲击的可能性更大,市场蕴含的不安定因素加剧。

3.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从我国股市近年来频繁大起大落,远高于成熟市场的振幅来看,QFII制度实施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QFII制度本身的政策限制和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足,共同导致了目前QFII总体规模较小,示范效应不明显。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当前这个充满更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恢复期”阶段,无疑加重了QFII的保守行为。一方面,中国目前的QFII制度是一个相对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机构投资者资格认定、额度管理、资金进出监控、许可投资的证券品种和投资比例等方面都存在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不完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主要体现为市场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欠完备,可投资的品种较少,缺乏相应的避险工具,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这些因素都制约了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降低了证券市场对QFII的吸引力,尤其表现在很少有风险厌恶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

四、“激励与监管并行”――开创QFII在中国的繁荣未来

1.深入市场改革与创新,激励QFII投资行为

当前,QFII投资规模对中国A股市场的资金数量效应和示范效应皆不明显,因而,引入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良性显著影响惟有寄希望于其未来规模的适度扩大和国内投资者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养成及投资策略的成熟。在此过程中,我国监管层的角色不是“安静等待”,而是“推波助澜”。

(1)完善A股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QFII主要根据公开信息进行持股与调整,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境外机构投资者很难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从而使QFII制度运行失效。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层次清晰、易于执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在健全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公司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杜绝信息虚假披露和信息未披露等违规情况,适当缩短信息披露间隔时间,以减少短期炒作机会,激励QFII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2)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股权分置改革尚不彻底,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存在大部分非流通股和小部分流通股的股权分裂结构,此背景下,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市场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减少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是鼓励更多的QFII进入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的重要途径。

(3)完善避险工具和机制。健全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信用交易、股指期货等对冲、做空机制,逐步引入种类更丰富的金融衍生工具以达到风险控制和风险规避,消除QFII尤其是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裹足不前的担忧,在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

2.金融监管面临严峻考验,从容应对是关键

我国当前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而在混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下,在以吸引境外资金为目的的QFII制度运作过程中,再加上未来我国对QFII限制的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涌入我国,监管对象不断增加,监管内容日趋复杂,我国监管层的监管能力必然面临极大压力。因此,我国的证券监管模式如何适应“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监管,是稳步推进QFII造福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课题。

(1)审慎对待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主要是考虑QFII对汇率的影响。QFII是通过对人民币供应量的变化来对汇率产生影响。当前,我国累计外汇储备约25000亿美元左右,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我国面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若进一步放宽QFII的准入条件或提高其投资额度,必然会招来更多的外汇资金,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随着QFII的资金流入,本币需求量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

(2)QFII管理制度的适度调整。逐步实现对外资的自由放开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不断放宽准入的过程中,涌入过多的QFII资金无疑会导致股价非理性上涨,在当前我国A股流通市值较小的前提下,容易造成对流通市场的控制,若遇外资集中撤退更会产生毁灭性影响。因此,在不断“磨合”中以“改革”促“放手”是必然选择。

一方面,短期内可通过改进证券交易税收制度,尝试推出与QFII资金进出的汇兑间隔相联系的汇兑间隔累退税,用市场手段约束和鼓励QFII的长期价值投资行为,在扩大QFII资金规模的同时有效降低其大规模集中撤资的危害,逐步用汇兑间隔累退税代替QFII额度审批这一行政直接干预手段;长期的做法是在完善A股市场结构及扩大其容量下实现对外资的自由放开。另一方面,逐步放宽对QFII的资格要求,而着重对QFII的资信状况、投资经营理念进行审核;逐渐放宽单个QFII的投资额的限制,但可以对总的QFII投资额占市场总额比例进行管理;对不同产业实施有差别的持股比例限制,对非限制性投资领域和QFII高度关注的行业适当放宽股权上限,使外资控股这些上市公司成为可能。

(3)QFII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市场风险。因此,须完善QFII信息披露制度,将QFII每天的进出情况披露于交易所网站,便于我们获悉其经营动态,这不论是对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示范效应,还是对于监管层的监督管理,都具有积极意义;我国监管机构还须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监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QFII母公司的投资组合信息,并关注在我国的QFII的资金动向,加强对QFII交易行为的监管,以降低其资本逐利性,防范外资大规模撤出,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

每一类新投资机构的加入,对我国证券资本市场而言都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从QFII制度启动至今,QFII与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八年的磨合期。未来,“潘多拉魔盒”的隐忧将在监管层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的实践中逐步打消,并通过加快完善资本市场和制度创新,引领QFII厉兵秣马,积极市场操作,在互惠互利中迎来QFII在我国的兴盛之时。

参考文献

[1]赵锡军.QFII:2004年的实践[J].中国外汇管理,2005(1).

[2]左志鹏.QFII在中国的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3]李青霞,郭玉洁.后金融危机时代的QFII投资行为分析[J].中国市场,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