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的案例

篇1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考核

目前,我国的医学护理教育尚没有医疗风险教育课程,而护士属于高风险职业,培养我国医学生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护人员避免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1]。我校于2013年开设了《护理风险管理》选修课,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加强学生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于2015年第2学期引入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课堂中将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灵活运用,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以此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教程中[2]。案例分析法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2015年第2学期选修《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学生,共计140人。学生均为护理本科生,均为全国高考统招生,学制4年,其中男生5人,女生135人,年龄21岁~24岁(22.4岁±0.5岁)。

1.2方法

1.2.1教材及教学内容教材参考田玉凤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5个科室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教学课时数共为30学时。1.2.2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实施1.2.2.1分组将140人分为14小组,每组8人~12人。由组内成员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组内学习。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座位,便于组内讨论。1.2.2.2案例准备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始终,它的选择至关重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个科室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选取临床真实案例并做适当修改,使案例标准化,既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使理论联系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2.3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将整个讨论环节分为3部分。首先,给予案例并提出问题;其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工具查阅资料;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陈述答案和理由,持有异议的小组以辩论的形式试图说服对方,通过组间辩论获得最佳答案。讨论期间每个同学都是参与者,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帮助者,起调控和鼓励的作用,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1.2.2.4教师总结教师针对案例讨论情况,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理顺本次课的内容,加深同学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1.2.3期末考试形式采取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学生可以借助教材、以往的学习笔记、查阅网络资料等进行答题,综合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4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在查阅大量案例分析教学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包括9个条目,每个条目设赞成、中立、反对3个选项。于考试结束后,以无记名方式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案例分析法教学效果评价(见表1)绝大部分学生对案例分析法的应用表示认可,其中121人认为案例分析法的应用效果很好,占86.4%;14人采取中立态度,占10.0%。2.2案例分析考核形式评价认为本课程适合使用案例分析考核形式的134人,占95.7%,中立的3人,占2.1%,反对的3人,占2.1%。

3讨论

3.1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86.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课程总体效果很好,对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总体持肯定态度。《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课程培养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医疗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分析法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组间辩论使学生置身于多种观点中,有利于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他人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创造了良好的互教互学的氛围,且最终以团队的方式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另外,教师也反馈应用案例分析法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2突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由于《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更适宜采用重视过程和思辨能力的半开放型考核形式。从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出发,侧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考核形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肯定,95.7%的学生对这种考核形式表示认可。表明突破传统考核模式,应用灵活多样,贴近临床的新型考核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有助于改变“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消极学习态度[4]。

4小结

案例分析法是近几年教育学家较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经过我校在《护理风险管理》课程的应用已发现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锡芝.护理风险管理课程设置探讨[J].现代护理,2006,12(17):1661-1662.

[2]解丹.案例分析法在急危重症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30):163-164.

[3]陈海燕,尹志勤,李菊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在小儿液体疗法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4,28(2B):537-539.

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产科护理;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23-01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企业、个人、家庭)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采用必要而且可行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措施对风险加以处理,以一定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 [1]。产科是高风险、高责任的科室,是医疗领域的特殊地带,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母婴二人的安危。任何不安全因素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不但造成产妇及其家属的重大损失,而且招致医院的社会信誉下降、产妇群体的安全感丧失[2]。根据研究报道,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高居各科室首位,这与产科的护理特点是分不开的。因此,有必要引用风险管理加强对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结合我院实际及总结近年来相关文献,对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报告如下。

1 产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

1.1 专科系统的风险:产科专科的特点决定了产科风险的不可预见性,护理安全除了以其它科室共有的风险如:坠床、滑倒、意外损伤、护理差错等之外,还可能有产妇产前、产时、产后大出血,晕倒、子痫舌咬伤、新生儿窒息,婴儿丢失,婴儿性别错误等等。

1.2 护理人员的因素: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护理文书书写马虎、潦草、涂改、医护内容记录不一致或者记录不及时、准确、真实;违反遵守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或工作不细致是导致医疗差错的主要原因;有些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较差,病情观察不细致和病情记录不详细,执行医嘱不认真,不能及时发现母婴出现异常,如先兆或产程停滞等[3],都是安全隐患的常见因素;专科护理人员流动性过大,护理经验不足,专科技术不熟练,应急抢救和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较差,不能充分估计其可能发生的问题而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实践中往往使一些简单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易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4];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有限,护士工作压力过大,在为产妇提供的服务过程中力不从心;同时,由于缺乏与产妇家属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护患之间沟通不畅,容易造成相互误解,导致相关投诉和纠纷。

1.3 产妇的不安全因素:分娩对产妇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产妇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神经调节和内分泌,产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常常由于心理障碍形成多种不安全的行为因素,如:产后抑郁、新生儿性别歧视带来的失落感等,不仅危害了自身健康,还会影响新生儿的发育,新生儿的监护不力等。此外,产妇及家属的文化水平、风俗习惯、期望过高、孕产妇及其家属的依从性不够等导致护患间不配合,如产妇自行外出、回家等都有可能造成意外的发生。

2 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

2.1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产科管理人员要为护理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体现人文关怀,降低护士的负性情绪和工作压力。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实行弹性排班。①分组排班:不增加护理人力投入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满足考试、学习、个人特殊需求等,进行弹性排班制度,提前1周将班次排好。将产科护士进行分组,由经验丰富、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长,带领1名年资较低的护士。改过去的8h固定排班模式,每周工作40h,各班次每天工作8~12h。根据每天患者数、护理工作量、难易程度增减上班时数,护士长上行政班,护士每天两个白“8-8”班和夜“8-8”班[5],每日保证有1名二线护士上白班,一名二线护士上全夜班,11∶00、17∶00主班有半小时的就餐时间。②弹性应班工作制:建立排班留言卡,贴在排班本首页,有需要调班的护士可将调班申请写于卡上,护士长排班时会酌情调整班次。其次护士长每晚还另外排2名一线护士分别担任上、下夜的后备班,当患者数量增加或病情重当班人员出现短缺,后备班需要上班,如工作量少后备班可在家休息。

2.2 采用责任包干制:采取护士长总负责,实施小组包干责任制,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划分责任小组。将产科所有床位进行分组,根据护理入员的年龄、学历、职称、实际工作能力、性格特征等,分为若干个责任小组,由责任小组直接对产妇负责,设立组长一名由高年资护师担任,每个护士负责3~5个患者,做到岗位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制定三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一级护士休息时由二级护士责任组长,履行职责。二级护士和三级护士参加病区晚夜班轮转,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护理组长由护师以上职称人员负责,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由年资相对较低的责任护士负责,责任组长负责对同班的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业务指导[6]。

2.3 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定期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护理案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近期工作中常遇到的易产生纠纷的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讨论总结出防范措施。每月由护士长组织护理质控小组进行查房,加强对孕产妇体征、婴儿情况的观察,集中回答有关护理难题。提高护士识别风险的能力,落实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及陪护措施,进行护理质量反馈,固定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完整的持续[7]。

2.4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科室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及操作技术培训,特别是专科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专科操作技术水平及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加强考核,不断提高专科应急能力。

2.5 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护士热情接待患者,尊重患者,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帮助新入院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探视制度,利用挂图、板报、健康教育手册、温馨提示语等向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加强病房巡视,耐心回答产妇及家属的问题。产时指导合理用力,帮助尽快娩出胎儿,预防窒息。产后指导产妇产后个人卫生,指导母乳喂养,做好饮食休息指导、产后的健康指导、产后婴儿安全监护、教会产妇如何进行婴儿护理知识等[8,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6 加强质量控制,重视环节质量管理:建立“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控制组织,明确 “安全第一,病人第一”的工作理念,从管理中要质量,明确各项关键控制点的质量要求,严格按照规程办事。环节质量包括:处理医嘱、病情观察、基础护理、重症监护、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完善量化考核细则,护士长根据绩效考核了解护士的工作成效,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工作。

2.7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护理核心制度,不断规范护理行为。

2.8 建立纠纷管理规范:为产妇提供畅通的投诉渠道,发生护患纠纷时,管理者要认真、负责地解释相关的事实并做好记录,同时对产妇进行安抚和宽慰。对确实的责任部分给予相应责任人批评教育或经济惩罚,防范纠纷的再次发生[9]。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产妇住院期间护理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焦点。专科系统的风险、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产妇的不安全因素是产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护理不安全因素,所采取的措施有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采用责任包干制、强化安全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建立纠纷管理规范等措施,规章制度的健全,使整个护理规程有章可循,有效监督。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正确识别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事件。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提高护士抗风险能力,使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责任包干制的实施提高了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10]。由于分工明确,降低了护士的劳动强度,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弹性排班通过合理调配和利用现有的护理资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有利于低年资护士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缓解低年资护士工作的心理压力[11]。同时,减少了交接班次数,避免了由于交接不清而出现的疏漏,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和整体护理,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12]。安全风险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护士识别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护理管理的依从性[12]。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纠纷管理规范更有利于促进护患和谐。总之,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实施有利于最大限度的规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确保孕产妇的住院安全。

参考文献

[1] 杜丽辉.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河北医药 ,2008,30(11):1818-1819

[2] 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9):143-144

[3] 赵友芬.产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J].贵州医药,2010,34(1):94-95

[4] 罗春.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与防范对策[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8,21(3):171-173

[5] 李静,曹全英,邓红梅.产科患者风险评估及预见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B):27-29

[6] 陶慧.风险管理在产科病区新生儿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08,25(24):32-33

[7] 王丽.产科病房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7):77-78

[8] 田瑞华,王金凤,王瑞莲,等.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39-441

[9] 杨玉霞.风险管理对临床胸外科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7-9

[10] 李晓惠,牛耿.国内外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65-66

[11] 余江,徐剑铖,王振维.风险管理理论在医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重庆医学,2010,39(10):1310-1316

篇3

【关键词】 风险预防理论; 儿科; 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82-02

风险预防是指在潜在的医疗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力求将风险事件对医院和患者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1]。目前已经有部分科室开始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到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之中,尤其是在儿科,患者一般具有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特征,一般对事物的辨别性较差,无法正确、清晰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加上有些家长照顾不周,使得儿科的护理安全工作更加重要。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儿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这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增高,特别是患儿父母,他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目前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有限的矛盾日益加深,已经成为困扰儿科医护人员的一个棘手问题[2-3]。为了降低儿科安全隐患的发生和潜在危险对患儿危害,尝试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到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日常护理之中,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进行住院就诊的儿童患者250例,男性患儿124例,女性患儿126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4岁,平均(3.35±1.79)岁,另选2013年1-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250例,作为试验组,男性患儿123例,女性患儿127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5岁,平均(3.81±1.22)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2年7-12月,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患儿25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而在2013年1-6月按照病情对照选取250例患儿作为试验组,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护理常规护理工作之中,具体工作如下。

1.2.1 风险的识别与确定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在正确识别出自身所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才能够主动选择适当有效的方法进行的处理。住院患儿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对周围环境缺乏基本的认识,对医护人员存在恐惧心理,自控力较差,自主意识不是很强,因此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概率较高;其次,患儿用药剂量一般较小,常以患儿体重计算,体重测量稍有疏忽,剂量就有可能大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加上患儿年龄小,种类过多,患儿不能确认,也存在用药错误的潜在危险;最后,患儿在生病期间病情变化极快,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就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患儿带来较大的风险。归类起来护理风险大致分为三类:意外事件、护理失误、病情监控[4]。

1.2.2 风险的预防 首先,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科室每日对出院病人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了解出院患者的意见,掌握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效[5]。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督导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针对容易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护理风险事项关键环节的管理规定,如制定各项操作过程中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规范各项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护理质量,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基础。

其次,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风险预防纳入护理人员的日常教育和新入职护士的培训课程之中,定期进行护理风险教育,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继续教育学习班进行护理风险理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并将以往发生案例呈现给护理人员,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感和诚信度,提高儿科护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同时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再次,住院患儿病情变化快,所以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处于应急备用状态。用后要及时补充,有专人负责管理,每班交班,不能忽略每个小环节,如电动吸引器胶管是否老化,电器通电情况是否完好等。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忙而不乱,紧张而有序,操作规范规,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事故处理机制,从风险的发生、上报直至最后的处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当风险一旦发生时,护理人员可以有条理可循,力求将风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6];

最后,在预防方面,采用护理长-护理人员的二级预防机制,护士长定期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检查,如发现操作隐患情况进行及时纠正,规范操作,并及时反馈给护理人员,此外定期召开总结例会,对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并集中进行改进,以保证护理人员对风险全程全面监控。

1.3 观察指标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对风险事件的归纳,即意外事件、护理失误、病情监控,对两组护理人员在观察期内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统计,比较两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其次,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测评患者家属对两种护理模式的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维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种护理模式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尝试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儿科护理之中,在观察期内只有13例患儿出现了风险事件,而在对照组65例出现风险事件,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程度调查

观察期结束后,笔者所在医院对参与研究的两组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方式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对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患儿的日常护理中持肯定态度,满意程度也更高,详见表2。

3 讨论

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儿科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中,可以达到培养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规范操作流程,消除风险隐患的目的,有效的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降到最低[7]。如表1所示,在同样的观察期内,经过尝试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常规护理过程中,试验组只出现13例风险事件,而在应用风险预防理论之前的对照组,却发生65例风险事件,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将风险预防理论应用于常规的护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时刻提醒护理人员,而且可以对日常的护理操作做到精益求精,总之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识别护理风险。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防范护理风险。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护理人员提高护理的质量和能力,保障患儿的安全有重要意义[8]。

参考文献

[1]蔡学联,陈爱初.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社,2005:2-3.

[2]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836-837.

[3]梅琳.婴幼儿输液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103-104.

[4]任志萍,李兰凤,张瑜联.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3,35(15):2387-2388.

[5]权春艳.小儿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267-268.

[6]孙晓平.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29):5206-5207.

[7]田玉凤,李茶香.警示录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0):2607-2608.

篇4

由于地铁施工是地下施工,相对其他地面工程来讲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与复杂性,且因城市各种市政基础工程的建设,地铁在实际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复杂的地面环境,更受各种地下管道、线路等的影响,导致地铁在施工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1]。当风险来临时,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进度,造成工程的成本投入增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需严格认知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风险管理,完善监测技术,保证地铁工程的质量满足国家规范。 

一、工程案例简析 

在某地铁工程施工中,某地铁站站长共有224.20m,站宽有20.55m,站高有14.10m,建设位置位于在某市中路的下方,在地铁站建筑周围,因为附近经济与交通较为发达,且地处市中心附近,地面建筑物与地下管线较多,交通繁忙,每天高峰期车流量达3869辆/小时。在工程建设前期的规划阶段,设计师预计为站区上覆盖第四系统全新人工堆积层以及更新残积层,而站区下覆盖燕山期花岗岩,其中人工堆积层被划分为Ⅰ类围岩,而残积层则被分在Ⅱ类围岩,燕山期花岗岩则是Ⅱ、Ⅲ类围岩[2],此建筑工程被划分为中等复杂的场地。 

二、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地铁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在地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增高。目前,我国已在地铁工程建设的各种规范中明文规定,在地铁施工中,可直接根据国家规范进行项目建设。然而,地铁施工建设的复杂性以及大规模导致即使工程根据国家规范严格施工,却仍然存在许多难以避免的突发现象,造成各种事故的突发。加强地铁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对地铁施工的监控,保证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风险的全面控制,促进地铁工程建设保质保量的完工,保障社会与广大群众的利益。 

三、地铁施工监测技术 

随着科学化、现代化时代的来临,各种科技不断发展并被应用于各个方面。施工监测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施工中的新型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比,施工监测技术具备着许多新型的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并解决了许多监测方面的制约[3]。在施工监测技术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静力水准监测 

静力水准监测是施工监测技术中的主要技术之一,具备着监测数据精度高、远距离测量等优势。现阶段,静力水准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地铁施工以及地铁后期运营之上。 

(二)GPS测量 

GPS测量的优势在于测量时的便捷与精准,在于不受时间与地点的控制,因此,GPS测量方式极为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在各种施工测量中。在地铁工程施工中,GPS测量常被应用于施工中的精确监测,并在一定周期后进行复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GPS测量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测量限制,不受通视条件的影响,具有监测范围大,效率高、便于操作等多项优势。 

(三)智能实时监测系统 

智能实时监测系统引起较高的智能化与监测数据的实时准确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地铁工程的施工中,在此项监测系统应用时,主要是通过全站仪这一设备的高度智能来监测地铁的施工进程,利用光电技术进行监测地铁远程施工,对地铁施工进行有效监控,并将监测数据进行传输、分析与处理。智能化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果。 

四、地铁施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风险 

在地铁施工建设之中,因为施工技术的不达标而引起的工程项目的损失与质量问题被称之为技术风险。在工程建设之中,施工机械设备的功能指标、施工项目的设计质量以及施工方案的选择等均在技术风险的范围。 

(二)经济风险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各种地铁施工工程不断增多,地铁施工所用建筑材料价格也随着增长,以及税收方面的影响,均可能造成经济风险,当经济因素的风险加大时,地铁工程的建设也随之受到影响,为项目工程带来风险。 

(三)管理风险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个好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成本,是工程施工成功的基础,在工程施工中极为重要[4]。在地铁施工过程中,若管理方面的职能不完善、或者未有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施工管控,极易造成工程动荡,为工程带来各种故障与质量问题,被称为管理风险。 

(四)自然风险 

自然界的变化往往不可控制,针对自然灾害事件而导致的地铁无法施工,被称为自然风险。纵观各大城市地铁施工,造成地铁工程各种故障的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地质灾害的影响、气象变化带来的施工暂停、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等,此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很难进行补救,因此,在地铁施工中,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及其重要。 

五、对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做好风险排查 

风险排查是做好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步,由源头做起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的故障以及潜在故障并及时处理,减少安全风险发生。在地铁施工前,相应人员应做好地下管线埋设的勘察,避免施工时遇到地下管线而影响施工。另外,与当地政府做好沟通,高校合作,更好的了解施工情况,规避风险。 

(二)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工作时减少施工人员违规施工、规避施工风险的重要环节,针对近年来因工作人员问题造成的施工故障,面对我国基层施工人员普遍的知识水平低现象,加强工作人员安全教育重中之重。 

(三)做好安全风险控制 

在地铁施工中,每一施工环节均应做到实时监控,保证工程沉降、位移等现象被及时发现,促使施工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工程的质量。在地铁施工中,项目管理者可根据施工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确保风险较大的施工项目能够实时监测,并及时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保障地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 

六、总结 

作為我国城市的市政基础建设中的一大要点,地铁施工的安全风险需要谨慎处理。首先,在施工前期、中期直至后期均要作好施工监测,并提前做好故障预防工作,其次,应严格要求规范施工,减少故障发生几率,之后,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随时做好故障抢修准备, 防止风险故障发生影响地铁工程质量,最后,工程建设完毕应做好数据的统计与储存,以便为之后的地铁施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章尤铁.探析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建材与装饰, 2013(5):216-217. 

[2]崔巍,蔡盼.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13(16):130- 

130. 

[3]赵鹏程. 浅论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及安全风险管理[J].工程技术:全文版, 2017(2): 

篇5

关键词:风险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应用策略

新形势下,国家电网也进入了全面改革更新的时代,各电力企业生产安全管理也顺应政策的号召纷纷开展起来[1]。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发现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思考改进,由此造成的安全问题必将影响到电力生产的稳定进行。因此,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给广大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电力产品和服务,电力企业应该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并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和构建合理可行的电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1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企业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有计划管理的过程,重点强调的是生产经营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后果,在正式生产经营实施之前,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运用科学的方法或者经济技术手段等对风险进行提前分类识别、判断与分析,并且采取可行的措施来规避或者有效化解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2]。因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动态的,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和偶然性的特点,事先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能够起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效果,从而尽最大限度地将风险带来的事故损失减到最小。因此,风险管理是必须实施的活动。(2)风险管理的步骤。①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风险识别。即认识和判断风险。只有认清风险管理的类型和可能面临的风险事故,才能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管理计划和方案。因此,风险的识别可以运用生产流程分析、调查列举、资产状况分析、分解分析等方法。当然为了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衡量确定,管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之前增强自身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并提高技能和素养;②风险衡量是基于风险识别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的范围、影响程度、造成的损失数量等。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定量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来预估[3];③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控制和处理是针对预测的风险采取应对措施的环节。一般而言,风险控制采用的方法是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回避风险等;处理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已经制定了具体的控制方案后,企业应该总结和统计各个部门的反馈建议,及时跟踪整改,并且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核后投入实施。

2风险管理对于电力生产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生产生活中人们用电量的增大,电网安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不仅关系到生活生产的正常运行,也影响到电力企业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所以电力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然而,人们需要认清的现状是,尽管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更好的体验,同时也带来了更加变化无常的天气和趋于复杂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无法提前预估,对电网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困难,也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电力企业的市场形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自然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障电网的正常安全地运行,为了实现电力部门的“安全永远第一,预防主要任务”的宗旨,减少事故发生,迈入新的台阶,应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3运用风险管理构建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策略

3.1运用的原则(1)全员参与的原则。这要求电力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时候,要将风险管理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部门当中去,力争全体成员在各自的岗位和职能范围内,积极落实风险管理,并且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分工安排,确保各司其职的同时能够做到协调一致。(2)动态管理的原则。在电网的生产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要坚持全程管理的原则,即以电力生产的周期为基础,贯彻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上来。根据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灵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3)持续性推进的原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部门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这时候,可能遭受到的风险也会随着发生特点、类型等方面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因此一定要结合环境的变化对生产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评估,不断优化衡量方案、处理方案等,保证用持续更新的措施和体系进行电网的生产管理,从而促进生产管理实现科学性和先进性。(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管理人员要将电力生产的实际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充分结合起来,将理论指导实际,并在生产实践中去加强检验。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促进问题得到更妥善的解决。3.2运用的策略3.2.1加强电力现场生产的风险管理生产现场是正在生产的状态,很容易发生各种意外状况,引发风险和事故。因此,电力企业在构建风险管理的体系时,要将重心放在电力现场生产这一环节中。因此,电力部门首先要对电力生产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展开业务技能的提升培训,确保他们都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从事生产活动;其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要尽量优化生产环境和生产纪律,约束生产行为,及时定期排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和处理,以此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3.2.2强化电力生产设备的风险管理生产设备是影响电力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风险管理的时候,除了加强对生产现场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应该进一步深化对电力生产设备的管理。电力企业应该安排专业的仪器仪表检测人员对变压器、线路,以及其他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更新;要对仪表展开校正的工作,确保各类设备的精确性。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对于关键的重要生产设备,应该结合设备周期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并且及时预估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事故。3.2.3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完善的监督与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各部门的风险管理的实施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因此,电力企业部门应该在深入了解企业电力生产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的状况制定出监督评价的管理方案。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管理氛围,切实提高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不管是对电力生产过程进行监督还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都要严格按照监督评价体系的细则和标准进行。争取将风险管理全面系统地落实到电力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中。

4结语

总之,电力安全生产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保障和保证稳定生产的前提。企业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并从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电力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进而确保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贾志平.试探究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52-53.

[2]刘吉辰.浅议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8).

篇6

1.1水灾事故风险水灾是煤矿运作时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在水文地质状况相对繁琐的地带,其透水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煤矿安全生产秩序,对煤矿科学开发、职工安全、收益等方面的保障,均存在非常不利的影响。

1.2瓦斯事故风险煤矿缺乏足够的安全设备、相关管理工作不当、有关技术不合理会导致瓦斯事故发生,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损失。这一方面导致本来的项目无法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将会对施工人员造成很大的伤害。

1.3火灾、爆炸事故风险因煤矿生产对象具有易燃性的特点,要是施工时操作不当,非常容易引发火灾事故。同时,一些施工现场有可能发生煤尘爆炸,就安全管理而言,这属于潜在的危险源。

2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做好风险预控管理的策略

2.1提高风险预控管理意识要使煤矿企业所有职工都具有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意识,逐渐构建并完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这样就能够提高预控管理质量。第一,对于煤矿管理者,应当不断提高风险预控管理意识,学习风险防范相关知识,从思想层面为制定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提供保障。第二,面向所有施工人员,做好安全风险控制宣传与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相关培训体系。大部分施工人员为农民工,他们的认识水平相对有限,风险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在施工过程中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难形成良好的风险预控管理意识。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风险预控管理,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使全员的安全预控管理意识逐渐提升,为构建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做好铺垫。

2.2进一步完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首先,组建风险预控管理制度制定小组,具体由风险预控管理专家、负责施工的人员、煤矿领导几部分构成,尤其是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状况、工程性质。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全面有效的风险预控管理方案,从而在制度层面为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其次,推行岗位责任制,通过这种方式加强风险预控管理,确保把职权细分到每一个员工,要是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则应当尽快要求有关负责人加以改进,确保该项工作具有权威性。再次,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使管理工作和绩效、待遇福利挂钩,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投身于企业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之中。最后,注重安全隐患检查机制的形成,确保在搜集风险信息时,不存在任何疏漏之处,充分确保该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

2.3努力培育风险预控管理人才煤矿企业风险预控管理工作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工作繁重,责任非常重大,因此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样就应当把握好下列几点:第一,制定科学的风险预控管理人才选聘机制,确保录用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同时满足煤炭企业的工程需求;其次,高度重视新人的岗前培训工作,通过多个实践案例,向他们介绍实践中常见的风险,使他们逐渐养成风险识别能力,确保他们可以尽快胜任该项工作;再次,把风险预控管理归进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对那些工作成绩突出的员工,为他们提供升迁、加薪等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后,注重培训体系建设,由于在不同情况下,风险预控管理的重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结合各种情况的案例,使员工不断发现自己在该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发现有效的方法去改正自己的不足,最终能够不同提升员工的预控管理能力。

3结语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视角;电子档案;安全管理

从现如今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中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高效地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之间从纸质档案管理工作形式转变为电子档案形式,有效地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材料的投入,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电子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风险性相对较高。

1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审视档案安全管理

在对档案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两点的区别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来说,很多人都存在着严重地误解。事实上,风险和安全之间都有比较深刻的意义。虽然,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风险和危险并不相同。

风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威胁,第二是机会。风险中的这两点因素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本能量以及效率的大小。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子档案的网络化程度。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电子档案的风险性可能会比纸质档案高,但是,现如今,电子档案形式却仍然被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电子档案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降低工作的实际难度,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工作效率也得到了高效地提升。也就是说,电子档案的管理形式既有风险的威胁,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是以风险评估方式为主,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科学地判断手段。风险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风险性,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主要是在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之后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安全管理体系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在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将安全风险、效率以及成本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

2 档案安全管理的问题分析

2.1 缺少科学的安全管理技术

所谓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指信息安全管理,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信息的安全晨读,威胁力量以及安全风险等内容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类型的保障措施。同时还应该对需要人力、物力等的投入量进行控制。但是,从实际的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由于工作人员缺少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论指导,往往在档案工作中出现安全性不高,档案管理工作混乱的现象。档案安全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现如今的电子档案形式。虽然,档案管理部门也层做过各种尝试,但是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工作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在档案安全管理工作中起到促进作用。

2.2 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误解

一直以来,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都非常重视安全管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会一直追求安全性,以至于忽视风险的防控工作。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上看,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只能对其进行控制却不能消除,安全风险的存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安全也是相对的。从现如今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上看,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就是所谓的风险管理工作,每一种工作类型都拥有其自身的保护级别。在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安全,必然会造成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也会受到严重地影响。可见,工作人员对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着严重地偏差。

2.3 管理环节不完善

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 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3.1 应对技术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技术方面的风险,需要从IT基础设施规划、网络访问、信息传输、数据存储、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软件系统、软硬件运行维护等各个方面部署防护措施,如采用防火墙加固网络访问控制,采用防水墙防止内网数据的非法拷贝和流失,采用入侵检测技术动态监控网络安全状态,采取电子签名技术防止电子文件被篡改和滥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防止信息泄露,采取身份认证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访问,采取防病毒软件和查杀技术防止系统文件遭破坏,采取升级服务技术堵漏洞关后门,采用容灾备份技术规避设备故障风险等。

3.2 应对管理风险的措施分析

应对管理方面的风险,需要从现代档案管理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建立各种防范制度和治理措施。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制定可实施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推行规范化应用;从档案信息的密级与访问权限角度,规划和部署网络区域和各类档案信息的组织、保存和管理策略,对于档案实行物理隔离,非密档案采用授权管理模式提供利用;对于档案信息存储,按照使用要求和访问频度采取分级存储策略进行管理;针对数字介质寿命相对较短等特点,采取制作纸质拷贝的“双套制”方式以应对长期之风险;针对IT技术动态发展的特点,采取技术变迁管理方式,及时实施格式转换、数据迁移和版本跟踪管理;在内部IT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多人协同负责,定期轮换岗位和相互制约方法,降低单人集中管理之安全风险;在网络系统整体管理方面,避免“木桶短板”现象,采取同步升级,整体安全之管理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以往传统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模式上存在了很多的不足,从而导致各种安全风险的发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风险管理作为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选择科学合理的安全控制方式,才能及时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电子档案受到损坏,从而促进我国档案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卉蕾.浅谈档案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科技,2011(4).

[2]马淑琴.浅析电力部门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3(23).

[3]王菁.水文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6).

篇8

关键词:探讨 外科护理风险因素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35-01

手术是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手术创作、麻醉、加之疾病本身的刺激,可通过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从而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和手术的耐受力、直接影响手术预后。围手术期护理旨在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诊治期间加强对病人的护理,全面评估病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认真分析手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的风险因素,加强手术护理的风险管理,是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和保障手术顺利及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手术护理人员应有高度工作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应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杜绝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笔者集多年的工作实践探讨如下:

1 手术护理常见的风险因素

1.1 术前常见的风险因素。忽视查对制度,发生错接病人或错放手术间;在交换手术推车、上下手术床时照顾不周,导致摔伤或受到惊吓;忽视患者隐私权,不注意患者暴露身体的遮挡;术前设备、器械准备不充分,导致手术、抢救时间延误。

1.2 术中常见护理风险因素。患者安置不当,影响患者呼吸、循环,甚至造成意外伤害;电力、电极固定不当,导致脱落,或摆放不当,离氧气太近,导致发生意外、病人皮肤与金属物直接接触导致电灼伤、器械、敷料、缝针清点有误;术中使用的器械未认真检查,导致螺丝脱落;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术中仪器使用不当或对新仪器新设备使用方法不熟悉导致发生事故影响手术;术中病理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讨论病情不注意,医护人员在术中随意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给病人造成不良影响,导致病人情绪波动,不利于手术进行或让病人认为术者不集中精力,甚至引起纠纷;术中查对不严格,如用错药,输错血,手术记录不完善,不清晰等。

1.3 术后常见护理风险因素。护送手术病人不当,导致各管道脱落;术后与病房护理人员交接不清等。

2 加强手术护理安全管理

2.1 建立健全手术护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规章制度是手术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严格按规章操作,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2.2 加强外科护理人员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改善服务态度,进一步明确“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明确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3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知识和业务操作水平,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每进一台新仪器,新设备都要组织学习,使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2.4 认真做好术前访视。跟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手术。

2.5 严格遵守操作规章。接送病人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了解有无皮肤异常、术前用药情况等。搬动病人应轻巧稳妥,根据手术需要摆置并安全固定。术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技术原则,并严格监督入室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

2.6 手术准备充分、严格把关、记录及时、清晰、准确。手术前确保器械、仪器的核对及正常。手术前后及关闭体腔前后必须认真清点器械、物品并详细记录。使用电刀时需要固定好电极,做好患者肢体保护,不能与手术床金属物接触,防止电灼伤。

2.7 术中用药、输血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用错药和输错血,输血时应与麻醉师共同查对无误签名后方可输入。执行口头医嘱时重复一遍无误后方可实施。

2.8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严禁随意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或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严禁相互间说笑嘻言,导致病人反感情绪,影响手术效果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讨论

3.1 对患者的心理支持。手术后随着原发疾病的解除和麻醉、手术关的度过。病人一定程度上产生暂时的解脱,但随之而来的术后不适、伤口疼痛以及担心病理结果、预后等,加重了病人的思想负担,出现焦虑、猜疑、敏感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除了要常巡视病人,多与之沟通交流外,提供适时的帮助,解除其病痛不适。往往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耐心的解释、安慰、细致周到的护理,亦能起到稳定病人情绪的作用。

3.2 出院指导。病人出院前应做好健康教育,鼓励恢复期病人合理,均衡饮食,适当活动,劳逸结合,术后继续药物治疗者,应嘱咐病人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拆线后切口部位应用无菌纱布覆盖1-2日,以保护局部皮肤。若带有开放性伤口出院者,应将其到门诊换药的时间、次数向病人及其家属交待清楚。一般手术病人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1次,了解康复过程和切口愈合情况。

针对外科手术工作量大而繁重,应急情况多,手术复杂多变及高尖技术先进仪器使用的增多,使得手术护理风险因素也相应增多。而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公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和新的《医疗事故条例》的颁布,投诉和付诸法律的医疗纠纷不断增多。因此,外科护理人员除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章外,必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懂得既要保护病人的权利,又要学会自我保护,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分析手术护理的风险管理,积极防范各种差错事故,从而避,免各类纠纷发生,以保证手术顺利和病人的生命安全,从而提高外科护理的工作质量,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应用

电力系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背景下,电力企业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管理,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在电力企业管理中,安全风险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的科学决策和保证电力企业安全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风险管理,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安全风险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力企业中的风险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讲,电力企业中的风险包括自然环境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经济财政风险、科学技术风险、工程维护风险以及安全风险等多种类型。其中,安全风险就是一种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对电力生产、企业财产以及人身等安全造成威胁的一种风险。在现实中,人员因素、机械设备因素以及作业环境因素等都会引发安全风险。因此,我们要把握安全风险的特点,从而加强对电力企业中安全风险的管理。具体来讲,安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客观实在性特点。在电力企业中,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隐蔽性特点。电力企业中的安全风险很隐蔽,有些是潜在的,不易被发现,这就增加了安全风险管理的难度。

第三,可评估和可控性特点。电力企业中的安全风险虽然隐蔽,但是,它还具有可评估性和可控性,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评估理论,对其进行评估,分析不同安全风险的程度,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减少安全风险给电力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1、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电力企业中,安全风险的发生给电力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电力企业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意义重大。具体来讲,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决策的科学性。科学的决策可以使电力企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般来说,电力企业领导都是在对信息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而做出的决定,而风险分析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安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分析水平,可以保证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第二,有利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风险管理中分析了电力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以便我们及时地采取措施,把一些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减少了安全事故给电力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2、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正如上文所述,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安全风险管理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为了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首先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教育培训工作,一方面让工作人员了解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让工作人员掌握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内容以及管理方法等,提高他们的安全风险管理技能。

第二,对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所谓风险识别就是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对电力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查找和识别,具体来讲,它包括人员风险识别、工作环境风险识别、机械设备风险设备以及建立风险数据库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安全风险识别可以为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提供数据信息依据,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第三,对安全风险进行控制。在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我们要要针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制定一定的措施,从而保障电力企业的安全发展。具体来讲,安全风险控制的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安全机制,实施安全作业控制以及对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等。

第四,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所谓风险评估就是对电力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等级和程度进行评估,比如,哪些风险是致命的,哪些风险是严重的,哪些风险是可以忽略的等等。通过安全风险评估,从而为今后的改进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五,对安全风险问题进行改进。在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之后,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其进行改进管理。所谓风险预警机制就是当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时预警机制就会自动进行风险预报,这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由此可见,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改善安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电力企业发展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制定不同的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有效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电力企业的安全运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风险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电力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中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鉴于此,为了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高效运行,我们需要对电力企业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控制、评估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进行改善,不断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使电力企业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电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卉.浅析电力企业风险管理[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4(08):59-60.

篇10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风险控制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生活服务的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服务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改变,以满足新时期的市场要求。尤其是妇产科方面往往涉及到整个家庭,所以医院需要在立足于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医疗服务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妇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并对其加强控制,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以便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内容见下:

1 妇产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够

妇产科护理任务多,工作量大,整体性和专业性强[1],要求护理人员有全面的护理技能和较高的护理水平,即需要护理人员有相关的专业妇产科护理知识,而医院目前的妇产科护理从业人员的现状是普遍年龄比较大,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在业务上无法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护理服务,在工作上无法保证足够的精力完成护理相关的体力劳动。从而造成服务不到位,态度不积极。因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产妇的护理工作认识不深,工作责任心相对缺乏,工作态度消极,倦怠。有时会将消极情绪带到护理工作当中,导致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产妇出现异常情况无法及时发现排除,延误对产妇进行第一时间的抢救,有时因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无法配合医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造成新生儿和产妇发生医疗事故。

1.2沟通缺乏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妇产科护理不仅仅是对产妇进行病理方面的护理也要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一般产妇在治疗和住院期间都会出现情绪的波动,表现出心情低落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对产妇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产妇家属和产妇本身因为不具备专业知识,对病情缺乏了解,无法正确看待治疗和护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认为是护理人员的工作失误或者工作不负责任所导致的结果,护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的与产妇及产妇家属进行沟通,消除家属的疑虑和不满,在对待家属和病人的询问中态度冷漠,语气生硬[2]等都会进一步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1.3管理制度不完善

医院虽然对于妇产科护理工作有质量管理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落实到位。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也是停留在表面,只是在年终或者定期检查中点到为止。这使得护理工作无法责任到人,出现问题和事故后,相互推诿。奖罚制度不明确也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在进行护理服务时,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服务态度。医院无法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和配置,人员的短缺和护理工作分配的不合理造成护理工作无法全面到位,降低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2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2.1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并在上岗前进行考核,要提高护理人员对于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危重情况的处理能力,使护理人员对于产后大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危急重症的救护流程做到烂熟于心[3],在突况下做到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科学,规范的救治。避免慌乱紧张和业务生疏而造成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实践表明高水平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生产用时,避免新生儿的死亡,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等情况。

2.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是市场化竞争下的产物,随着近年来市场化机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往的医患关系过于制度化和冷漠僵硬,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式要求。医院要及时做好角色的转换,将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改变以往的行政色彩管理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尊重产妇和家属意愿,在提高专业护理的同时,和产妇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患者情绪进行关注,多用关心和鼓励性话语,加强护理人员和产妇的感情交流,改善医患关系。对产妇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产妇和家属全面的认识病情,正确的对待面临的治疗问题。以便得到产妇和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2.3建立合理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落实责任到人,对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的分级管理,具体工作制定相关的执行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根据标准进行一月一次的业务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护理人员的奖金和薪资的调整。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确其工作责任。统一的制度管理也方便了医院管理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度,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利用率,提高护理服务的工作效率。

3 小结

妇产科的护理项目多样,工作量大,护理内容涉及到新生儿的护理,一般护理,手术护理和产妇产褥期的护理等多个方面[4],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要求,医院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优质服务的护理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为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要建立完善合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对加强安全管理有促进作用。加强风险控制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妇产科护理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礼梅,妇产科护理中不安全隐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76-2777.

[2]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6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