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制度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制度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到本世纪末,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要贯彻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开的原则,保障水平要与我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确保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为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企业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同时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三、要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到本世纪末,将基本养老保险逐步扩大到全省城镇所有企业职工(含私营企业雇工)及个体劳动者。劳动、工商、税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工作。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仍参加由劳动部门的社会保险机构组织实施的社会统筹。
四、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1998年1月起,凡参加地方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的企业,负担比例在20%(含20%)以下的,可逐步提高到按照职工缴费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负担比例在20%以上的,要分年逐步过渡到20%。各地区具体过渡办法由省劳动厅审批。
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从1998年1月起,职工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1999年1月起,职工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5%缴费,以后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
五、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比例。从1998年1月起,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比例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费率记入,职工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3%。个人帐户储存额,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个人帐户储存额只能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在本省范围内调动时,不变换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帐户储存额不转移。职工跨省跨行业(国务院批准的11个系统统筹的行业)调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帐户余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金和利息)可以继承。
六、职工符合离退休、退职条件时,办理有关手续,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凡《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者,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
月基础养老金=职工退休上年度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20%
月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120
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者,到达法定正常退休年龄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本金和利息)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二)本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退职的人员,仍按本省有关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享受每年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三)《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的原则,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为保持平稳过渡,本办法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平均每人每月可增加过渡性调节金120元,分档执行(具体档次、标准另行制定)。过渡期间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为:
月基本养老金=月基础养老金+月个人帐户养老金+月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
月过渡性养老金=职工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5年12月31日前的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4%
(四)本办法实施后三年内退休的人员,为保证他们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可继续采取新老办法对比计算,新办法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差额部分可以补齐,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最高不得超过按老办法计发的本人养老金的10%。按老办法计发待遇的标准工资封限政策继续执行《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规定。
(五)《甘肃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甘政办发〔1996〕46号)实施前参加工作的职工,缴费年限满15年,不到退休年龄,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仍可按国务院〔1978〕104号文件规定办理退职手续,并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七、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等非工薪收入者,按本省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9%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11%进入个人帐户。凡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到达正常退休年龄者,均可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
八、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社会保险机构要严格履行经办和管好社会保险基金的职责;财政部门要通过财政专户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定期审计和检查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职工等各方面代表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切实履行监督职能。要保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放专户,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不得动用社会保险基金平衡财政预算,确保基金的安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后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劳动厅、省财政厅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下发执行。
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费用收缴工作。劳动、经贸、财政、审计、税务、工商、银行、工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加强对收缴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责任制,将养老保险工作列入企业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对不参加养老保险和无故拖欠养老保险基金的企业或个体劳动者,不得评为先进,不得购买小汽车,不得兑现经营者收入。工商和劳动部门要结合年检工作,督促、教育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积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九、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建立统一调剂使用基金制度。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周转金外,其余部分的40%上解省级财政专户作为省级储备金,30%存入省上在各地、州、市开设的调剂金专户,专户基金的使用权和调拨权在省上。不能按时划转的,由省财政厅相应扣减预算内补助经费。剩余30%留在地、州、市,作为地区级储备金,并按财政专户管理办法管理。
十、提高养老保险管理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尽快将目前由企业发放养老金改为社会化发放,已经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地、市、县,要加以巩固并进一步完善。积极创造条件将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逐步由企业转向社会,减轻企业的社会事务负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机构基础建设,规范业务,改进和完善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十一、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
十二、省政府以前所发相关文件与之不一致的,以本文为准。
篇2
一、精细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为了加速现代企业制度,规模经营方面的发展,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都离不开管理。科学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她具有市场经济的属性。而精细管理(也有称精益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事实证明,凡科学的管理,都是精细管理的结晶;凡精细管理,都包含科学管理的内容。为此,我们将精细管理的指导思想定为: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导向,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目标更明确,计划更科学,指标更细化,措施更具体,执行更到位,检查更严格,纠正更及时,责任更清楚,奖罚更分明为主要工作内容。力争①在管理理念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彻底抛弃“等、靠、要”的计划经济观念,牢固树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观念:②在管理举措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效果的分析、评价、奖罚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不断克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见啥抓啥,抓啥是啥”的传统管理方式,努力在“练真功、鼓实劲、干实事、讲实效”上下功夫;③在管理机制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体制转变和激发企业自身活力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加快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换逐渐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发展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科学管理体制;④在管理手段上求新求变,以促进在管理知识的更新和提高上有一个新的突破,从而迅速改变信息落后、知识落后、手段落后的局面,用斩新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二、精细管理的目标
1、管理机构扁平化。要破除自上而下的垂直高耸的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裁减冗员,逐步建立起机构灵活、敏捷、富有弹性和创造性,高效精干,科学的管理体系,达到“横向精、纵向通,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目的。
2、专业管理法制化。要破除不顾整体,不顾大局,自成体系的传统管理思维,统一步调,加强合作,逐步建立起网络清晰(有网络图)、职责明确(有细致分工)、指标先进达历史或同行业最好水平)、考核到位(有台帐、有奖罚)、总结分析及时(耍量化)、管理效益显著(数据化)的法制化专业管理体系。
3、基础管理(含现场管理)规范化。要破除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时代感、规范有统一标准)、精细(有深度、细度)、准确(有针对性)的管理基础。
4、综合管理现代化。要破除综合管理仅局限于事后总结或只当幕后参谋的作法逐步建立起具有超前意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微机化管理)、较好驾驭市场的综合管理职能。
三、主要工作内容
(一)人事、劳动、组织机构管理方面
1、建立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实行再就业管理体系{
2、建立各直属单位劳动率计算考核办法;
3、建立各直属单位劳动定额管理考核办法;
4、建立全公司单位(部门)定员、定岗动态管理办法;
5、建立工资(含计件工资,工资性补贴和劳务费)、奖金管理核查办法;
6、健全全民合同制职工、岗位临时工及其他合同制职工的合同管理办法;
7、缝全劳动纪律管理制度重点是在岗期间或在工作时间内的违规、违纪处理,
8、健全各级干部业务学习、培训与考试、考核办法,
9、健全干部责任目标聘任制细则,
10、建立机构设置原则及干部编制方案,
11、健全各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变动申报、审批程序;
12、健全干部上岗、下岗、试岗制度;
13、健全干部招聘制度,
14、建立出租单位被聘人员、外派(借)人员、长学人员、长病人员、工伤人员管理办法。
15、健全工人技师、助理技师实行办法;
16、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扁平化的实现途径。
17、健全严格执行劳动法的各项法规。
(二)专业管理方面
1、计划管理
①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制定、修订办法;
②大宗物料盘点、平衡制度。
③工程项目、大修项目的立项、招标、会审、投资
验收、审核、评价制度;
④统计基础管理办法(重点是数据准确、及时,健立统计台帐规范),
⑥探讨建立综合统计的形式;
⑦购销产品、内部转移产品、自加工产品(含集体企业)价格的会审、会签、招标办法;
⑦完善产成品管理办法。
2、财务管理
①变动成本法的目标成本确定、下达、核算,考核办法,
②车间固定成本(费用)、半固定(或半可变)成本(费用的界定、下达、增减、核算、考核办法,
③管理费用的范围界定、目标分解、控制措施、考核办法和支出审批程序:
④资金流入、流出、占用、储备以及禁止浪费、损失、加速资金周转方面的管理制度(包括计算公式、统计台帐、分析报表、控制措施、考核办法等),
⑤现金管理、借款管理、报帐管理、结算管理、债权债务管理、抹(顶)帐管理、帐外资金管理以及其它收支(包括馈赠、滞纳金、罚金等式逻辑)管理制度;
⑥制造成本核算、中间转移产品核算、产成品(在产品)核算、人工(含劳务费)成本核算、管理费用核算以及内部利润核算办法;
⑦各种专项基金、费用的提取、使用、考核办法;
⑧分类建立固定资产、租赁资产、参股资产、帐外资产、处置资产、借出资产以及地产、林产和集体企业占用资产的管理制度,
⑨完善财务分析制度和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费用分析制度。
⑩对外开发创收(包括罚没款)的财务管理制度。
3、供应管理
①各种原燃材料,设备、备品备件、火车和汽车备件(加工)价格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运输管理以及验收、入库、记帐、保管、发放、反馈、退料(退货)、素赔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
②定额管理、计划管理、日核算管理、易流失物资管理以及基础工作管理制度;
③库存物料定期盘点以及盘亏盘盈、丢失、损坏上报制度(严禁欺瞒不报或让用户空耗平帐的作法);
④库存物料损耗核销以及报废制度(发生上述情况时,应有多部门参加审核)
⑤工程、大修用料管理办法(严禁搭车耗料和以料换工、严格控制进成本不考核因
素),
⑥以旧换新、交旧领新范围和修旧利废制度
⑦公司内用料单位推荐采购渠道管理、奖励办法,
⑧全公司供电线损耗的计算办法及反窃电措施,
⑨内部用水管理办法。
4、质量计量管理
①细化“三复”措施(复检、复验、复核),建立计量、质量事故处罚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②采购、加工质量的反馈制度,加大对隐瞒不报的处罚力度,
③扩大质量、计量监督范围(重点是中间转移产品、服务质量、计量等),
④对外化验管理办法;
⑤供矿量的秤羞管理办法。
5、生产技术管理
①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和细化贫化率、损失率、大块率、巷道合格率、采场合格率的管理办法;
②手选废石、水淬渣充填管理办法;
③索道掉矿石回收管理办法,
④铜、锌、硫、金、银收入率(理论、实际)考核办法;
⑤主产品物流图}
⑥金属流失管理办法(加大人为事故的处罚力度);
⑦金属平衡管理办法(包括计算公式);
⑧硫酸出厂质量管理办法;
⑦炉龄、熔炼和备料车间单项考核办法;
⑨熔炼系统部分工艺标准。
6、销售管理
①主产品市场预测体系和扩展市场销售规划;
②发出商品(及废旧物资)管理办法;
③公司车间两级招标清欠、抹帐管理办法(包括奖励办法);
④建立公司、车间两级果、坏帐预报、审定、申报制度:
⑤建立废旧物资招标销售制度;
⑥其它凡有对外销售业务(包括对外收入费)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制订相应管理办法。
7、工程管理
①建立外委工程的计划管理、招标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物料(含材料找差)管理、质量管理、保修管理和效益主人制度;
②建立工程(含大修)设计、预算、用工、用料、工期决算节奖、超罚制度;
③建立现场管理制度。
8、开发管理
①2007―2010年科技开发规划和对外面目开发计划;
②微机内部连网和上网计划;
③微机管理制度包括费用管理;
④杂志、书刊管理办法包括订阅费用;
⑤科技项目责任目标招标办法;
⑥科技项目论证、评审办法和效益评估、计算办法;
⑦刘恩荣基金奖励办法;
⑧科协经费使用办法;
篇3
不管是被动限薪还是主动减薪,企业高管在金融危机面前降低收入、与员工共度时艰的做法和导向值得鼓励。但事实上,薪酬绝对值的单纯降低更像是实体经济低迷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薪酬制度的合理化设计才是关键。
要让这一轮“中国式限薪”不仅止步于“均贫富”式的情绪化宣泄,也不是为了平息公众的不满不得已而为之,而是真正成为国企高管薪酬制度改革的开端,尚要靠制度的规范。
制度透明
当前,国企经营者薪酬制度的设定和执行往往是在国企高管的参与下进行的,因而制度的客观性、公正性会大打折扣。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很多企业制定薪酬制度的过程缺乏科学性,不少参与决策的人员都不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这样往往滋生很强的‘道德风险’,导致国企高管的收入往往不是与绩效挂钩,也加剧了社会收入的分配不公。”
广东省的某股份有限公司,就曾经因收入分配由经营班子自定、自发、自检、自查而导致严重失控,董事长不经考核直接拿到员工10倍的薪酬收入。该公司原董事长在两年半中的收入竟然高达912.1万元,除了在薪酬(即工资性收入)、股份分红等方面收入奇高外,还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进行了部分财富转移。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蔓延,避免高管限薪流于形式,应当增强高管薪酬的透明性。否则,降薪与否、降多少、降基本工资还是绩效工资,不能由高管自己决定,而要靠制度和考核把控。”梅松说。
“除此之外,国有上市公司不应单单披露薪酬水平的绝对值,还应关注薪酬的组成结构、支付方式等。”梅松表示:“应在年报中对公司决定高管报酬的政策、报酬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上一年度管理层报酬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做出详细说明。设置好切实可行的科学薪酬制度,增强高管薪酬体系的透明度,还要充分把考核落到实处。”
尽管具有较高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管是稀缺资源,然而,以千金求得良将,却不能有效地对其加以激励和约束,也是无益。而且,高管薪酬的合理化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常的检讨与完善。
政府干预
金融风暴不会否定高管薪酬机制的激励作用,却警醒必须从修补约束机制的漏洞开始,使薪酬机制更趋完善。例如,一向“市场化”的美国已经通过经济政策和必要的救助措施,对薪酬决定和支付条件施加必要的影响,要求公司加强风险评估、业绩评估和相应的监管,要求公司在高管行为与薪酬支付方面加强自律,并在必要时加以限制。
梅松进一步分析说:“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的制定,与国外相对市场化薪酬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同,有多方面的干预和很强的主观性。从近几年公布的上市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情况来看,国企高管与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鉴于国企薪酬制度中存在种种问题,近年来,国家、各地有关政府部门为推动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也相继颁布了不少法规,建立了国企薪酬制度改革的‘行为准则’。”
不久前,中国财政部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正在制定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的指导性意见,但是,目前还并没有专门的法律对“高管薪酬”进行限制。
篇4
由于保值增值渠道狭窄单一,个人养老账户这池不断积累的巨量资金之水,随着中长期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可以预期的攀升,面临不断被“蒸发”的窘境;而企业年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可以用三个百分比来描述――企业参与率1%,参保人数占全国就业人口约1.6%,企业年金占退休收入的平均替代率不到1%。当前全国拥有基本养老保险账户的2.2亿人中,仅有1179万人拥有企业年金作为其补充养老保障,且主要为国有垄断行业企业员工。
跑不赢CPI,个人养老账户
陷“缩水”窘境
“积累型的社会保险基金必须进行投资运营,以前主要关注的是养老金被挪用等显性风险,而目前养老金贬值的隐性风险同样需要引起注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司司长陈良说。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从2000年至2008年,中国的CPI年均增长率为2.2%,而养老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连2%都不到,这就意味着每年要损失几十亿元,福利损失很大。另外,如果按照目前的数字测算,我们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每年都下降10%左右。
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一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在逐步做实中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的同时,也在积极研究制定保值增值的办法。
人保部基金管理司一位人士表示,由该司和人保部养老保险司共同起草的“管理办法”,已上报国务院。这份“管理办法”的核心意图,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难、保值增值难的问题,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构建主体框架。
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基金的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办法”必须更加注重流动性、盈利性与安全性间的微妙平衡。
当前时期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基金同时承担着“现收现付”的任务。这笔资金直接关系到当期退休公众基本生活保障,投资失败意味着人们的养老生活可能受到直接影响,甚至可能造成养老金的支付困局。
有鉴于此,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基金的投资管理,对于投资的盈利性和资金的流动性要求都很高,对安全性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
据了解,“管理办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确保养老金安全的情况下,寻找合适渠道实现有效保值增值。人保部农保司一位人士表示,在目前的政策考量中,化解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加强资金集中度,提高统筹层次。“最低应集中在省一级。”
这是因为,如果集中层次较低,例如县市级,一旦该层次的资金投资失败,很难从其他县市的账户中进行资金调拨,从而使得当地的养老金面临支付困难。而省级或国家级的统筹资金规模庞大,有实力遵循“鸡蛋放在不同篮子中”的投资原则,且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金调配,从而保证充裕的流动性。
企业年金:危险的“短板”
企业年金作为补充养老保险,是养老保障中不可或缺的第二支柱。虽已发展20年,但企业年金在规模和制度上却仍然严重滞后,处境尴尬。
中国自1991年开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第二支柱)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相结合的制度设计。
“相比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企业年金发展总体滞后,比较薄弱。”陈良坦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教授认为,国家统筹基础养老金是应该覆盖全体国民的公共品,目标是克服老年贫困,保障全民的基本生活;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应覆盖工薪阶层的70%,是一项准公共品,维持体面生活。
然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其覆盖面和替代率都十分滞后。
“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参保人数仅为全国就业人口的1.6%,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的5.5%,企业年金在退休收入中的平均替代率不到1%。”郑秉文说。
这里所说的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郑秉文介绍说,相对于美国企业年金50%的覆盖面和接近40%的替代率,中国企业年金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还无法真正构成养老第二支柱。
根据郑秉文的调研数据,目前中小企业建立的企业年金基金占全国企业年金基金总规模的4%,缴费人数占比仅为10%。当前所有参加企业年金的3万多户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现行针对企业年金的政策制度,使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加入进来,企业年金被“富人俱乐部”独享。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汉表示,企业年金是一种自愿参与的非强制型补充养老保险,国家针对参加企业年金的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将是企业年金发展的引擎。
然而目前在企业年金的缴费环节,国家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比例还远远不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个人缴费部分更是不享受税收优惠,杨长汉介绍说。
除了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集合年金也是企业年金扩大覆盖面的关键所在。它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制度设计,可以免去中小企业建立单一年金计划所需的高额成本,实现多个企业集合的资产池,降低风险。
郑秉文表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年金计划才能真正降低政策门槛。“如果停在当下,则恰恰证明企业年金是‘富人俱乐部’,是不公平的制度。”
篇5
【关键词】 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 OECD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明确了建立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目标,希望通过推动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发展,来分散政府的养老职责、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国仍处于基本养老保险一枝独秀的局面。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一直是政府、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个方面可适度借鉴OECD国家私营养老金的改革经验。
一、OECD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概述
OECD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比较复杂,既包括由国家或政府提供的公共养老金,也包括由雇主发起建立的职业养老金,还包括与雇佣关系无关的个人养老金计划。公共养老金一般由政府强制实施、统一管理,在多数情况下,政府要对公共养老金的运营承担兜底责任。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计划都属于私营养老金,一般由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政府对私营养老金不承担直接责任,主要通过外部监管、提供优惠政策来规范其发展。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为保障公共养老金的财政可持续性,近年来部分OECD成员国削减了养老保险待遇。OECD报告(2013)统计了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净替代率,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例,替代率高于50%的仅有10个国家,另外16个成员国的替代率在30%~50%之间,还有8个成员国的替代率低于30%。也就是说,在大部分OECD成员国,公共养老金体系并没有表现出非常高的保障水平,这意味着其需要建立私营养老金计划来对公共养老金制度进行补充。OECD报告显示,对于中等收入群体而言,尽管34个成员国公共养老金计划的平均替代率仅为41%左右,但加上强制性私营养老金之后,替代率达到54%;若再将自愿性的私营养老金计划包含进来,总替代率进一步上升到68%。可见私营养老金已经成为OECD国家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劳动者退休收入的充足性、维持其老年生活标准有着重要意义。
二、OECD国家私营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措施
OECD的实践表明,建立强制性私营养老金计划能够快速扩大制度的覆盖面;对于自愿性计划,政府则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来吸引雇主、雇员参保。
缺乏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认识是阻碍劳动者参保的原因之一,因此很多OECD成员国十分重视对雇员的金融教育。英国在2006年开展了一项活动来帮助自雇者了解当前的养老金体系,并促使他们加入正式的私营养老金计划。美国鼓励DC型计划的发起人、管理者对雇员提供金融教育,并就其个人账户资产给予投资咨询服务。金融教育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参保意识,并帮助其对养老规划作出明智的决策。
给予财税激励是促进私营养老金发展的常用手段。绝大多数OECD成员国实施了税收优惠政策。对于雇主缴费,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税前列支,免征企业所得税,发达国家规定的税前列支比例一般为15%左右。对于个人所得税,大部分成员国采取了EET模式,即在缴费和投资环节免税,仅在支付阶段对养老金征税。此外,捷克、德国、墨西哥和新西兰还执行了国家补贴政策。例如德国在2001年启动Riester养老金计划,规定政府应为参保者提供补贴。调查结果表明,Riester计划显著提高了低收入者的参保率,对于收入最低的10%的家户,Riester计划的覆盖率达到13.6%,其他养老金计划则仅为4.5%。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国家补贴的吸引,低收入者只需要达到60欧元的最低年缴费额就可获得全额政府补贴。
近年来,自动注册在新西兰、意大利、美国、英国、智利等国得到推广,该制度将雇员自动注册进入养老金计划,同时赋予个人退出的权利。新西兰是首个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自动注册的OECD成员国,其于2007年7月推行KiwiSaver计划,并要求雇主实施自动注册制度。研究发现,自动注册有利于促进雇员参保,截至2010年底,36.6%的参保者是因为自动注册而加入KiwiSaver计划的。
其他措施包括:第一,引入针对“提前取款”的规定。一般来讲,参保者只能在退休后享受养老金待遇,不过当满足特定条件时,部分国家同意参保者提前支取养老金。美国的401(k)计划、新西兰的KiwiSaver计划都允许雇员在遭遇重大经济困难时提前取款,从而帮助参保者更好地应对生命周期中的重大风险和经济困境。第二,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私营养老金。例如加拿大、美国致力于为中小企业简化制度框架,英国则努力降低养老金计划的管理成本。第三,加强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这在2008金融危机后显得格外重要。典型手段包括坚持分散化投资、引入生命周期投资策略、建立最低收益担保机制等。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企业年金的角色与OECD成员国的私营养老金类似,但起步要晚得多。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探索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初步确立了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其后为了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投资监管、推广集合年金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
2009年6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将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比例从试点时期的4%提高到5%。2013年12月,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模式进行了调整,将纳税义务从原来的缴费环节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这种EET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参保者延期纳税,还有可能降低其税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力度的加大,无疑将减轻劳资双方的负担,促进年金计划的推广。
为了进一步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11年2月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相比,新文件拓宽了投资渠道,调整了投资比例。在投资范围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增加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养老金产品等投资工具,同时将旧办法中的“短期债券回购”调整为“债券回购”,将“投资性保险产品”明确为“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就投资比例而言,《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将流动性资产的比例由不低于20%降为不低于5%,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由不高于50%上调为不高于95%,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仍为不高于30%,但取消了旧办法中股票投资20%的上限。2013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又下发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该通知新增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特定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等投资产品,同时将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放大至不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35%。随着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大,对投资比例限制的逐渐放松,无疑将优化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配置,更好地控制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历来不高,《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正式肯定了集合计划的合法地位。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1年5月出台了《关于企业年金集合计划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集合计划的运营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所谓集合计划,是指同一受托人将多个委托人交付的企业年金基金,集中进行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集合计划具有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经济等优势,对人员较少、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
在政府的引导下,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05―2012年间,我国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从680亿元提高到4821亿元,增长了约6.1倍;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从2.4万户发展到5.47万户,增长了约1.3倍;参保职工从924万人上升为1847万人,基本翻了一番。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不足。2012年底,企业年金基金占GDP的比重仅为0.9%,基金规模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并不匹配;参保职工占当年就业人口比重仅为2.4%,企业年金尚不具备普惠性特征;由于大部分年金计划的建立时间不长,能提供的保障水平有限。可见要使企业年金真正发挥第二支柱的补充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在深化基本养老保险改革的同时,应加快发展企业年金。在借鉴OECD成员国经验的基础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建立企业年金国民教育机制。即广泛开展关于企业年金的宣传、教育、培训,从而深化劳资双方对企业年金的认识。使雇主、雇员明确企业年金是一项延期支付的福利待遇,具有留住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增加职工退休收入等功能。二是进一步完善财税激励制度。目前我国免征企业所得税的缴费额度仅为“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标准。建议适当提高企业所得税的税前列支比例,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此外,政府可以考虑对参保者提供补贴,国际实践证明,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年金计划对低收入者的覆盖率。三是设计“提前取款”条款。根据我国现行政策,只有当雇员退休、出境定居、死亡时才能发放企业年金待遇。建议引入关于“经济困难”的提款规定,允许雇员在面临大额医疗、教育、购房支出时,提前支取养老金,以增强年金计划的灵活性。四是试行自动注册制度。先将雇员默认加入企业年金计划,对于不想参保的员工,允许其在规定的时间内退出,以解决劳动者的“拖延症”。
【参考文献】
[1] OECD(2013),Pensions at a Glance 2013:OECD and G20 indicators[M].OECD Publishing,Paris,2013.
篇6
为加快推进煤层气资源的抽采利用,鼓励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安全生产,经国务院批准,现就鼓励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先征后退税款由企业专项用于煤层气技术的研究和扩大再生产,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煤层气是指赋存于煤层及其围岩中与煤炭资源伴生的非常规天然气,也称煤矿瓦斯。
煤层气抽采企业应将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业务和其他业务分别核算,不能分别准确核算的,不得享受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
煤层气抽采企业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税制改革后对某些企业实行“先征后退”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94]财预字第55号)的规定办理。
二、对独立核算的煤层气抽采企业购进的煤层气抽采泵、钻机、煤层气监测装置、煤层气发电机组、钻井、录井、测井等专用设备,统一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具体加速折旧方法可以由企业自行决定,但一经确定,以后年度不得随意调整。
三、对独立核算的煤层气抽采企业利用银行贷款或自筹资金从事技术改造项目国产设备投资,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具体管理办法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l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字[**]49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购买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90号)的规定执行。
四、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煤层气抽采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具体管理办法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88号)第一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对地面抽采煤层气暂不征收资源税。
篇7
作为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监管重任的国资委也不得不谨慎对待,“打破一贯部委扯皮不挑头的传统”,正加紧制订海外产权管理方案。“国资委尽快研究制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加大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研究力度,争取年内出台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指导意见,落实境外国有产权管理的责任制,及时掌握境外国有产权的动态情况。”国资委宣传局副局长曾坚5月22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委通过对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两国的央企境外机构调研发现,目前央企境外产权管理制度整体不健全,境外投资存在无序竞争、管理人才缺乏、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及派遣人员薪酬待遇等问题;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境外机构生产经营面临一定困难。
与此同时,国家审计署也在同步进行境外资产审计,“今年的重要工作就是开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审计试点,争取在5年内把所有进行产权登记的境外国资审计完。”国家审计署办公厅的一位官员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明确表示,除一些不能公开的安全性质的资产外,国家审计署会在审计后以公报形式对社会公开。
对于这次审计决心,可以佐证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审计署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新设企业审计司、境外审计司。其中,企业审计司负责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国务院规定的中央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境外审计司负责组织审计国家驻外非经营性机构的财务收支,依法通过适当方式组织审计中央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资产、负债和损益。
目前,商务部也高度重视央企境外产权管理,商务部审批对外投资项目时,已不再针对经营可行性和资产状况,而主要审查海外项目的风险性,比如两国政治关系、国外投资环境与相关法律等。
如此庞大的一笔资产,中央政府责无旁贷。而在2008年之前,这笔资产除了企业自我管理之外,很少有来自政府的压力。政府只能通过对境内母公司的财务监管进行间接管理。“这种状况下,国内很多学者比较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情况,要求加强境外国资监管的呼声很高。”商务部梅新育研究员介绍,对境外国资的监管必须先从摸底开始,只有掌握境外国资的存量有多少、经营现状等问题后,对境外国资的管理才能真正开始。
境外资产是笔糊涂账
境外国资监管的麻烦首先在于谁也说不清境外国资的存量到底有多少。根据商务部2007年上半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央境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境外子企业743户,中央企业境外单位资产.总额8197亿元,净资产3216亿元,所有者权益2803亿元,职工人数24万人,其中中方职工17万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苦笑,作为一个官方专业研究者,这是他截至目前接触到的“最准确”的境外国资存量的统计数据。
张所带领的课题组经过不完全统计发现,仅中央企业在境外就设立了约3460多户企业,其中亚洲所占比重最大,为58%,欧洲约占13%,非洲约占17%,美洲约占10%,大洋洲约占2%。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1026.3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万余家。其中,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所属二级以上驻外子企业近1200户,投资额占境外总投资的46%。张小济坦言,这些都是通过公开资料以及部分调研得到的数据,不可能是境外国资现有存量的准确数字。
目前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只是对外投资的数字,而境外国资这个概念显然要比对外投资的范围大得多。境外国资这个概念指向的不仅是境外国资企业,也包括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在境外设立的机构。而且,既包括中央一级的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也包括地方上的同类型机构在境外设立的机构。“我们课题组匡算的境外国资最终数字在1.3万亿左右,精确数字有待最终审计结果。”
由于历史原因及境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和国情差异,国有企业到境外投资采取的方式也较多,有的还采取了委托个人进行投资的情况。因此,境外企业存在产权关系复杂、变通操作多、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形成国有资产的“监管盲点”。张小济坦言“这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
海外资产的存量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股权、矿权等,产权归属也越来越复杂,这也意味着海外资产管理难度增大。“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对境外子企业都存在管理上的困难。近年来,由于母公司对海外下属企业监管不到位,曾发生过严重的国资流失问题和违法违纪现象。”梅新育表示,在境外国资的管理上,单个事件的事后处理,完全是治标行为,而若建立起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办法和审计监督管理办法,这些盲点至少将先暴露在体系内的监察之下。
真监管还是走过场?
对当前境外国资的资产总量、资产质量、资产类别、资产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做出准确而全面的统计之前,任何的监管办法都缺乏针对性。没有比较准确的数据,并不是因为国家有关单位没有采取过措施来进行统计。
事实上,早在1992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就联合制定了《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表样的统一格式。其中,《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表样多达10种。
时隔4年后的1996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又对原《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的表式修订为两套,一套为企业类.一套为非企业类,每套均包括立案登记、占有登记、变动登记、注销登记和年度检查五种表式。但这些登记结果从没有对外公布过。
其实,国资在海外流失的真正危机感出现在中航油事件之后。而继中航油事件后发生的中储铜、国储棉等事件,则使得解决境外国资监管问题迫在眉睫。从2007年4月开始,财政部、国资委、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对境外国资进行排查式产权登记。
由于中国现行的外汇和财政管理规定对企业约束比较多,所以,不少企业通过对海外实体的投资来回避中国政府对外汇的控制。这些企业往往都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管,不参加登记。
比如,据美国纽约中国领事馆估计,当地中资企业有270家,在领事馆登记的仅为130家,而美方估计的中资背景企业有1000家。由于税制不同,国企在海外设立空壳公司的相当多。低税率的香港、百慕大和开曼群岛等地,集中了中国对外投资的81%。可见,避税成了国企对外投资的动机。
此外,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或开曼群岛设立离岸公司的方式实现境外上市的.比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海油、中银香港等。它们一般有三级或四级企业架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分析,在这种企业架构下,底层的境内国有企业都相应变为外商独资或控股企业。“这样一来,境外国资产权的清核就不只是现有产权的登记了'还需要做大量的产权界定工作,以区分境内国资与境外国资。这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大量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链条太复杂了。”
目前没有中国海外资产的评估报告,曾经有一些金融咨询顾问公司尝试形成类似成果,但由于资料有限而作罢。但是,学界共识是这上万亿规模资产的形成,基本是靠中国国内不断的投资形成的。海外这些资产中有能力盈利的,不过1/3,其余部分都在不断亏损。张文魁介绍,在一个海外自由市场中,竞争激烈,而国企境外机构的决策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更弱,亏损局面是可以想见的。在所有境外国企中,盈利能力较好的屈指可数,除在香港的少数企业之外,几乎大多都有亏损之虞。
篇8
一、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内涵
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属于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一部分,主要费用由企业、国家和个人三方承担,早期的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主要依赖于企业,造成企业的人力、物力的负担较重,且由于各个企业的规模、管理模式等多方面原因的不同,造成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国近些年企业社会管理服务的工作主要移交给社会保障部门。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退休人员档案移交、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信息变更、社会保险和养老金的发放、资格认证以及丧葬供养等,其主要工作动态就是自企业人员退休后将个人档案移交给社区,然后根据个人信息的变动进行社会保险以及养老金的管理,同时还包括组织退休人员进行文娱活动等。因此,可以说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关系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领取、保险报销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
1、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国有企业、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民营企业还是合资企业等,我国的企业数量都在呈不断递增的趋势,我国为企业服务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因此,这些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管理工作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乎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因此只有不断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2、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是提升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企业退休人员由于年龄和身心素质的原因,已经不适合继续在岗位上工作,因此他们的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退休金、养老金等,且这些资金的发放与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说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影响退休人员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譬如说养老金发放的核实和发放速度、社会保险报销的效率、以及退休人员的医疗服务等这些工作对于退休人员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作事宜。
3、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很多国家不重视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是没有认识到管理好企业退休人员的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很多人认为退休人员已经不再参与社会工作,不能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有效的推动作用,因此从思想意识上就忽略了这些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只有提升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才能为他们的子女和家庭减轻负担,年轻人才更有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同时管理好当下退休人员的生活,才能加大年轻人的工作动力,只有让他们的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的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所以说,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重视对人的关怀,才能促进整个社会不断的向前进步。
三、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虽然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但是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法律依据、管理办法等都不完善。我国1994年7月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1997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但是主要针对于退休人员社会管理的法律依据不够健全,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法规和管理办法,造成很多退休人员遇到特殊的养老金、退休金以及保险报销等问题,没有具体详尽的法律可以参照。
2、政府、企业、社区的衔接不够好
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个人以及社区部门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但是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衔接不够密切,造成退休人员的档案移交以及信息录入出现缺失,同时社区服务是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的直接部门,很多政府给予的退休人员的福利政策,都执行不下去,就是社会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3、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经费不足
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属于非盈利性质的工作,所以具体的执行部门需要政府给予经费支持才能进行正常的运转,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对于这项具体管理服务工作的忽视,造成其运营经费非常有限,成为管理服务工作提升的障碍。
四、提升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水平的举措
1、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强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
国家应该针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进行相关法律的颁布,这样地方政府才能有法可依的去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管理服务工作,法律法规的颁布一定要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同时借鉴像德国、美国这样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的经验。并且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制定具体的法规和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提供保障。
2、加强有关部门的工作和各个部门的工作衔接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应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应将此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制定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和解决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各街道、社区具体负责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3、加大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经费支持
篇9
【关键词】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创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公路经营企业是我国深化公路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以公路收费经营为主营业务,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论文百事通作为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文件,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都应当客观、真实的反映公路经营业务的特定要求。1998年7月1日实施的《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对规范我国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企业财务与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公路收费经营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之公路收费经营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使得加强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成为必要。
近年来,我国在公路收费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随着我国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收费政策的不断出台,以及在实践中显示出的目前相关法规制度所存在的体系不完整、不全面、理论依据不充分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无不要求公路经营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路收费行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公路经营企业作为特许经营的企业,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在业务核算和经营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别,特殊的经营要求都需要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规范。因此,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公路收费经营业务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提出的特殊要求
(一)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
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比,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公路经营企业的收费经营属于特许经营。
2、公路经营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应当是经营收益最大化。
3、公路经营企业投资效益具有滞后性。
4、公路经营企业的主要资产是公路资产。
5、公路经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入,且一般都为现金收入。
6、公路经营企业的通行费收入是通过分布在广阔区域内的基层收费站(点)收取形成的。收费站的票证管理、收入的上缴管理成为收入管理的重要内容。
7、公路经营企业的持续经营受到收费公路有期限经营的制约和影响。
8、公路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公路经营企业具有明确的社会职责。
(二)公路收费经营业务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提出的特殊要求
由于公路经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上述特点,这也意味着其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有着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和运输企业的特殊要求:
1、公路经营企业是实行特许经营制度的公司制企业,由于受到特许经营期的限制,当公路经营企业只经营一条收费公路时,按照《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其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5~30年,因此会计核算四大假设前提之一的持续经营假设在公路经营企业上的实用性受到挑战。
2、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公路经营企业实行折衷资本金制度。我国企业的资本金制度一般采取实收资本金制度,由于公路经营企业以公路投资为主营业务,公路投资又具有投资额巨大的特点,加之公路经营企业实行基本建设与经营财务并轨,因此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同时国家还规定公路经营企业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受让收费权或投资建设收费公路资金总额的35%”。这既是国务院于1996年8月22日以国发【1996】35号文的《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中的明确规定;也是交通部近年来对公路经营企业法定资本金的基本要求。
3、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公路经营企业流动资产构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路经营企业的车辆通行费收入基本上是现金收入,这一特点决定了公路经营企业流动资产中一般没有应收账款;(2)公路车辆通行费收入属于劳务收入范畴,公路经营企业持有存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生产实务产品或者直接用于销售,而是为了满足公路养护的需要,使公路经营企业能够为公路用户提供符合要求、令人满意的道路运行条件;(3)公路经营企业除了没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所占比重也较少。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在公路经营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中,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管理不再是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加强对现金的管理,合理有效的使用现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使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才是公路经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
4、公路经营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公路基础设施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中,公路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分为公路及构筑物、安全设施、通讯设施、监控设施、收费设施、机械设施、车辆、房屋及建筑物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其中,公路及构筑物占到了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的绝大比重。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建路取得收费公路的经营权;投资者也可以将已经建好的收费还贷高速公路以出资方式投入公路经营企业。从会计核算的连续性考虑,此时将公路及构筑物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是可行的,但从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来考虑,无论是投资建路还是投资者以已经建好的高速公路进行投资,公路经营企业取得的都是附着于该条公路的公路收费权而不是公路这一实体,因为无论是哪种形式,公路的所有权始终是属于国家。因此,给固定资产一个合理的定义,有利于合理规范公路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范围,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问题,这里主要是涉及到公路及构筑物的折旧年限问题。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公路及附属设施不属于清算资产,因此,该项资产需在经营期届满时无偿交还给国家。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第六十六条的规定,交还国家的公路“应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附件中还规定了公路及构筑物折旧的不同年限,这与“公路收费经营年限最长不超过25~30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假设某公路经营企业所经营的收费公路的经营期限为25年,而公路及构筑物采用的折旧年限为30年,那么该企业应如何通过计提折旧来收回投资?或者说,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期限不变,还是25年,而公路及构筑物采用的折旧年限为20年,那么,到了经营期的第20年末,公路经营企业是否应当对资产进行更新?如果更新,投资如何回收?因此,需要合理确定公路及构筑物的折旧年限,确保公路经营企业能够在经营期内按期收回投资。
5、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企业的无形资产一般为商标权、专有技术等。而公路经营企业的在无形资产上的管理特色主要体现在对公路收费经营权的管理上。公路经营企业有偿取得的已建成的收费公路收费权,应当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以及其他有关规范,公路经营企业所拥有的,只是有期限的公路收费权。所以,无论是企业投资建造的、国家投入的,还是企业投资购买的,都应当作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公路收费权)而不是固定资产入账。但事实情况是包括17家公路上市公司在内的绝大多数的公路经营企业,对以投资建设取得和国家入股投入的已建成收费公路,都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而只将投资购买取得的已建成收费公路的收费经营权作为无形资产管理。
无形资产管理的另一个问题是公路收费权的摊销。按照现行《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平均摊入管理费用。但公路收费权与一般的无形资产不同,它属于经营性资产,换句话说,若公路经营企业没有公路收费权,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它的摊销对公路经营企业有如工业企业中机器设备的折旧的计提,如何规范公路收费权的摊销也是公路经营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重点。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公路经营企业收费经营期届满时,应将公路及附属设施无偿交还给国家。因此,应当重视对公路经营企业清算资产的有效管理,不应当将需要无偿交还给国家的公路资产包括公路及构筑物、安全设施、监控设施等,以及需要拆除的收费站设施和其他费用性资产作为公路经营企业的清算资产。
7、应当重视公路经营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分析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目前,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1)财政部和交通部于1997年3月21日颁发了《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在第十一章财务报告与财务评价第79条中规定的公司总结、评价本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资本收益率、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2)2002年9月24日,交通部颁发了《交通部行业财务指标管理办法》,该办法中制定了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财务效益状况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收入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2、资产运营状况指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3、偿债能力状况指标: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4、发展能力状况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但这些指标中,并非所有的指标都能适合公路经营企业的特殊业务要求,因此,需要对相关指标进行修订,使其更能反映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立要符合公路经营企业收费业务管理的需要。为了满足公路收费经营的需要,公路经营企业至少要实行二级管理,即由企业负责制定管理制度和费用定额标准,并对执行实行情况进行考核与监督;其下属的各个收费站则负责收取过往车辆的通行费收入,并按时定期将收入上缴给企业。若公路经营企业有两条或以上的收费公路,还可以对各路段设立管理单位,此时企业对其财务收支和经济核算可以实行三级核算,为此,就会存在企业内部的资金的上缴、下拨,因此,需要设立相关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但目前我国的无论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是分行业的会计制度都没有在这方面进行规定,而在实务中却有着这样的要求,因此需要相关核算的会计科目,使公路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完整、规范。
三、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对公路收费经营业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提出新的要求
1997年以来,我国陆续了《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投资》、《非货币易》等16项具体准则,2001年1月1日,《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在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在企业财务会计改革又向前迈进了可喜的一步。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我国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标准体系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基本格局:
第一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从1993年的会计大改革开始,两则两制的颁布与实施,到2004年6月底为止,我国共了一个基本准则和十六项具体准则。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二层次: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规模企业会计制度。到2004年6月底为止,《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已先后出台。
第三层次: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据了解,2001年11月财政部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是我国的第一个专业会计核算办法。2003年11月,财政部又以财会[2003]27号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随着1998年1月1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2001年1月1日《会计企业制度》的实施,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取消企业财务制度,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双重的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和会计行为。
(一)公路经营企业财务与会计制度的定位思考
在我国财务与会计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下,公路经营企业应当如何定位,以适应国家财务会计改革方向与步伐?可以这样认为,公路经营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存在以下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分别制定公路经营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但这种选择不符合近年来财政部所倡导的企业财务会计改革发展的方向,因此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种选择:分别制定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由于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大多数公路经营企业也许赞同这一种选择。但这种选择的困难在于,目前财政部门并不倾向于出立于会计制度的财务制度、或者是独立与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专业财务管理办法。所以除非根据公路经营业务特点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的需要得到财政部门的理解和认可,否则出台财务管理办法的行政障碍很难逾越。
第三种选择:制定较为完善的公路经营会计核算办法,双重的规范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行为和会计行为。在此种选择之下,又有两种具体思路:一种思路是制定较为全面、完善的会计核算办法,分别对会计假设、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方面进行规范。这种选择的优势是较全面的反映了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规范要求,具有较强的业务可操作性,方便会计人员使用。但缺陷在于既要遵循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又要兼顾公路经营业务特点对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定要求,制度建设难度较大,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种思路是只针对公路经营企业收费经营业务所涉及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进行制度规范:其他业务直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种选择的优点是针对性强,会计人员在使用时可以有的放矢,对号入座;但缺点是优势一笔业务可能会涉及几个规章制度,给会计人员操作带来不便。
应当看到,为了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有效规范财务行为,企业需要有财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制度本应由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来制定,而不是由国家制定并统一的企业财务制度。目前,国外的企业大多数是在公认会计原则、或是国际会计准则的框架下自行制定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但在我国的企业还无法做到这一点。我国企业财务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所有权约束机制,或者说是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长期计划经济体系的惯性影响使得大多数企业还不习惯自行制定财务制度,而且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这一现象也使得企业自行制定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着困难;另外,企业自行制定的财务制度目前还得不到包括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社会各界的认可。因此,在考虑中国的上述国情和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定要求各方面原因,公路经营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时应充分考虑到收费经营业务的特殊要求。
(二)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的改革与发展对公路收费经营业务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提出新的要求
1、从最初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到目前出台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这些专业核算办法的先后出台预示这公路经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改革和创新时也应该与我国的改革方向相符,即通过制定《公路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公路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管理。从已经出台的这些专业核算办法的框架来看,他们所采用的思路是:以已颁发的《企业会计制度》为蓝本,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行业的经营特点,对特殊的经营业务和事项采用增设会计科目的方法进行核算,而不再对通用的会计核算进行重复制定,因此,已经颁布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就减少了许多篇幅,这样的结果是,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有的放矢,对不同业务可以有针对性的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专业核算办法中寻找核算的依据。对于公路经营企业来说,制定《公路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完全可以参照这种思路,这样既有利于会计核算的进行,同时在制定办法的过程中也会减少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公路经营企业实行的是经营与基建财务并轨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与一般的工商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企业会计制度》主要的适用范围就是工商企业,因此,在制定公路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基建核算这部分内容所需设置的会计核算科目。此外,对通用的会计科目中,由于在公路经营企业使用的范围有所变化,也需要将其中的核算内容进行修改,以符合公路经营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
3、在我国,采用以会计制度双重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形式,在实务中存在这种种困难,作为深化公路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兴产业,公路经营企业实行特许经营,其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殊要求使得以工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为蓝本制定出的《企业会计制度》很难适应。因此,尽管我国的财务与会计的改革方向是合而为一,但也必须考虑到实务中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财政部最近所做出的在2004年内修改出台《企业财务通则》的举措,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4、公路经营企业实行特许经营,在从事收费经营业务活动中,不仅有一些特殊业务需要通过出台相应的财务会计规范来界定(如公路资产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而且还有一些业务对现行的财务会计理论提出的挑战。如公路经营企业有期限的经营活动,对传统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挑战;又如公路经营企业所采用的车流量法、偿债基金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属于“减速折旧”的概念,对现代经营企业所推崇的加速折旧理论提出了挑战;再如公路经营企业再在经营期内以所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或无形资产摊销额向股东分配对资本保全原则提出了挑战;还有,一些公路经营企业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占主体的格局(如现资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末总资产中由公路收费经营权形成的无形资产占75.28%)对经营资产提出了挑战;等等。诸如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办法或会计核算办法来解释和规范,公路经营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就很难规范化。
5、应该看到的是,会计是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所服务,而不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服务于会计。在改革的过程中,财务与会计应充当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救火队,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导航员。因此,在改革的路上,如果过分强调与国际接轨,而不考虑中国的现实情况,其结果是会计人员面对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时无从下手,导致了相同会计核算的多种理解性的做法,从而无法判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对公路经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与将来财务管理办法的制定中,需要注意办法的可操作性,避免出现依靠财政部门官员解释和企业会计人员对相关制度的理解进行核算和管理的局面。
四、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资本保全原则
既然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为了维护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公司的经营期内,投资者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抽回投入的股权资金。这就是实施资本保全原则的主要初衷。但就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现实而言,其总资产的70%以上属于“在经营期限届满后需无偿交还给国家”的公路及附属设施,而其他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寥寥无几,这意味着公路经营企业用来对债权人承担责任的不是资产,而是经营收费公路预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因此,当公司投资者通过分配折旧或者价值摊销提前收回投资,不会影响公司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如果公路经营企业只希望在有限的收费经营期限内经营特定的收费公路,而不打算通过投资建造新的收费公路或者投资收购公路收费权来扩大经营规模,则有可能导致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收入而产生的经营现金净流入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维护投资者权益的理想做法也许就是按期对现金净流入量(包括公路资产折旧或公路收费权价值摊销以及经营净利润)进行合理分配。而如果假设这一种做法是合理的,那么就意味着对公路经营企业而言,可以不实行资本保全原则。这与《公司法》的规定显然又是相矛盾的,但考虑到公路经营企业是我国深化公路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而且实行的是特许经营,因此,可以对不打算通过投资建造新的收费公路或投资收购公路收费权来扩大经营规模的公路经营企业不实行资本保全,这样既保护了公司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以公司的未来经营现金流量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又保护了公司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分配现金净流入量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不会闲置)。
(二)固定资产界定
在公路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构成中,最有争议的就是公路及构筑物是否应该在固定资产中列示,其次就是公路及构筑物与公路及附属设施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1、如果仅从满足固定资产定义的三个条件来看,将公路及构筑物列入固定资产并没有错,但这只是看到了公路及构筑物的表面,事实上,无论公路经营企业是投资建路还是投资者将已建成的收费公路作为投资投入企业,其所取得的只是附着于公路及构筑物的公路特许收费权,公路及构筑物的真正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将公路及构筑物列为固定资产,会让不了解公路经营行业特点的投资者误认为该公路为公路经营企业所有。公路经营企业经营的收费公路不是长期拥有或占有的实物资产,公路的终极所有权是国家不是企业。从上述表述的观点来看,公路收费权的实质是无形资产而不是固定资产,将公路收费权依附的公路及构筑物作为固定资产从理论上来说不合适,但在实务操作中,为了保证会计实务的一致性,大多数的公路经营企业将投资建路和投资者投入的已建成的收费公路作为公路及构筑物列入了固定资产。为了有效的界定固定资产,对公路及构筑物的归属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公路经营企业将以任何方式取得的公路收费权(包括投资建路、投资者投入、企业购买)全部作为无形资产管理,这样符合公路收费权的经济实质,同时投资建路、投资者投入的公路资产在备查簿中予以列示,实行实物、价值双重管理,当经营期届满,企业将公路无偿交还给国家时,再在备查簿中将该公路冲销。根据《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第八条的规定,以公路收费权进行投资的,首先应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评估立项,经合格的国有资产评估机构评估,保国有资产管理机关确认后投入。这就意味着将公路收费权直接作为无形资产处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投资建路、或投资者投入的公路收费权必须经过相关部门评估,并以评估价值作为公路收费权的入账价值处理。这样做才符合无形资产的确定条件。但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实务操作中,除了以购买收费权方式取得公路收费权是通过评估机构评估之外,其他两种方式都直接以投资成本作为公路资产的价值入账。
第二种思路是考虑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路经营企业资产管理的实务以及现行法律、法规上的制约,可以考虑公路经营企业将投资建设取得的公路资产,以及国家入股投入的已建成收费公路,可暂时作为公路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而对公路经营企业投资购买的已建成的公路收费权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这也是目前比较成熟、可行的做法。
2、公路及构筑物出现在《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作为公路经营企业的固定资产,公路及构筑物包括路基(土方和石方)、路面、桥梁(跨线桥和跨河桥)、涵洞、隧道、防护工程等。公路及附属设施则出现在《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第九十九条:清算公司的财产为除公路及附属设施外,公司宣布清算时的全部财产以及清算期间取得的资产。在该条款中,只提到了公路及附属设施这个名词,但对其具体内容并没有进行说明,这容易对实际工作产生误导,到底公路及构筑物和公路及附属设施两者是不是一回事。应该肯定的一点是,公路及构筑物包含在公路及附属设施范围内,那除此之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公路及附属设施?
公路经营企业的另一项固定资产——安全设施,包括标志、标线、护栏、护网、灯杆、灯具配电控制柜等。在《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中,安全设施是独立于公路及构筑物的,而事实上,将安全设施单独设立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很好的依据,在实务中,也很难将这些设施从公路及构筑物中分离,鉴于此,可考虑将安全设施并到公路及构筑物中,合称公路及附属设施,这样既解决了实务中两者难于区分的难题,也解决了《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中存在两个相似名词的情况。
(三)固定资产折旧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中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规定为:公司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公路及构筑物可以采用工作量法,对通讯、收费、监控设施,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是年数总和法。
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中规范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基本做法是:根据预计总车流量计算单位车流量折旧额;根据实际车流量和单位车流量折旧额的乘积计算实际折旧额。与平均年限法和偿债基金法相比,公路资产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有显著的优势:①更加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对公路资产采用工作量法提取的折旧费与其所承担的负荷是同向增加,进而与企业营业收入同向增加,这也符合随着通行量的增加维修养护支出随之增加的客观事实;②减少公路经营企业的盈利风险。采用工作量法由于遵循了配比原则和相关性原则,通行费收入和养护成本支出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公路经营企业每年的经营收益方差、标准差都较小,风险也较小;③减少股权投资者的投资风险。采用工作量法可以使经营企业提前进入盈利期,股东们因此可较早获得回报,提前收回投资。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路上市公司都采用了工作量法对公路资产计提折旧,这说明了这些企业都认可工作量法计提折旧的优点。但根据规范的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存在着一个缺陷:由于收费经营期限由国家规定,当实际车流量不等于预计车流量时,实际计提折旧额不等于应计提折旧额。根据我国高速公路运营实践来看,除了广东省等极少数地区的收费公路以外,绝大多数收费公路投入营运后的实际车流量要低于预计车流量,这意味着公路经营企业无法通过计提折旧额来收回投资额。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有两种:
第一种思路:依旧按照实际车流量和公路经营年限来计提每期的折旧,然后是每间隔一定时期,如每一年年末,根据实际交通量与预计交通量的差额调整折旧。目前,深圳高速、福建高速等一些公路上市公司便采用这种方法来弥补工作量法的缺陷,但这种方法也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第二种思路:如果公路经营企业根据收费经营期限内的预计总车流量来计算单位车流量的折旧额,则就可以根据预计的分年度车流量与单位车流量折旧额的乘积来确定该年度应计提的折旧额,以保证公路经营企业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收回全部投资。在此思路下,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或无形资产的摊销额=预计分年度车流量×(公路收费权价值/收费期内预计总车流量)。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还规定,“对通讯、收费、监控设施,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这三项设施的折旧年限分别为:通讯设施(通信线路为10~20年,电源设备为6~8年,通信设备5~10年,其他通讯设施为5~8年)、监控设施为5~10年、收费设施5~8年。从折旧年限来看,除了通信线路的折旧年限最长为20年外,其他设施的折旧年限都较短,假设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期限为20年,那么这些设施折旧年限最长为经营期限的二分之一,若公路经营企业的经营期限为30年,那么这些设施折旧年限最长仅为经营期限的三分之一。因此,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的意义并不大。再者,采用加速折旧法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按照稳健原则人为的减少当期利润,而是为了通过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而进一步推迟缴纳所得税的时间。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折旧属于计税折旧;计税折旧由税法决定,企业无权变动,从这一个角度来看,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意义不大,并且计算方法复杂,因此,对通讯、收费和监控设施完全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即可。
(四)无形资产摊销
《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办法》中对无形资产及其摊销的规定是:公司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务形态的资产,包括公路经营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平均摊入管理费用。
无论是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公路及构筑物,还是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公路经营权,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一样的,都是公路经营企业所取得的特许公路收费权,是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因此,在进行资产的价值弥补时,两者的口径应当一致,即都应该作为公路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硬要将记入无形资产的公路收费权的价值分摊到管理费用,既会夸大管理费用的实际金额,又会导致公路经营成本数据失真,对公路经营企业的成本管理也产生不利的影响。
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是:将无形资产中的公路收费权资产和公路用地的土地使用权资产的摊销价值记入公路经营成本,而将除此之外的其他无形资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的摊销价值记入管理费用。
五、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四大假设之一。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前提条件,持续经营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长期的按照它现时的形式和现时的目的和方向,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进一步解释就是企业现在不会面临破产的威胁,不会被迫清算,各种资产不需要削价求现。
公路经营企业是实行特许经营的企业,其收费公路的最长特许经营期也不过30年,如果根据特许经营期来说,持续经营假设也许不适合公路经营企业,而且特许经营年限决定着公路资产折旧年限和无形资产中的公路收费权的摊销年限。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如果某个公路经营企业所经营的收费公路不止一条,而且该企业准备通过不断的投资建路或是通过投资购买公路收费权以期企业的滚动发展,那么,持续经营假设完全适合于这类公路经营企业。问题在于,当公路经营企业只经营一条收费公路,而且不打算再经营其他收费公路,此时,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挑战,对于这类公路经营企业,是不是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合了,如果不适合,企业对资产又应该采用计价方式?
根据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描述,将其换一个角度理解,可以这样认为,当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并被迫清算,而且各种资产需要削价求现时,该企业不能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各种资产不得再用正常的实际成本计价。对于只经营一条收费公路且不打算再经营其他收费公路的公路经营企业来说,它的经营期是可以预见的(一般最长也不过25~30年),但在经营期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吸引更多的车辆,提高收费标准等实现收入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于企业主要是实行特许经营收费,其公路经营成本只占公路经营收入的15~25%,而且车辆通行费收入基本上都是现金收入,若企业不扩大规模,以其的经营效益,并不需要通过借款来维持其正常的经营活动,换句话说,公路经营企业完全可以正常的生产经营,并不会面临破产的威胁,而且当经营期满,企业是一种正常的清算,公路经营企业充足的现金存量也会使企业不需要削价求现来偿还债权人的债务。综上所述,公路经营企业除了可预见的经营期限不符合持续经营假设的条件外,其他条件是基本上吻合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说,即使是只打算经营一条收费公路的公路经营企业也是可以适用持续经营假设的。
(二)、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立及其核算
如果按照前面所述,公路经营企业会计制度(或会计核算办法)的制定思路按照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进行,那么在使用《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用会计科目之外,需要对公路经营企业的特殊业务所涉及的相关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进行修订,并增加相关的会计科目。
1、增设部分会计科目。(1)增设“应收下级上缴款”、“内部拨付往来”、“拨付所属资金”、“拨付所属专款”、“应缴上级款”、“上级拨入资金”、“上级拨入专款”等会计科目,以反映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需要。(2)增设“周转材料”科目,以反映公路经营企业库存和在用的各种周转材料核算的需要;(3)增设“应付资本”科目,用于核算公路经营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者的已计提公路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额或公路收费权摊销额。
2、修改部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包括:(1)修改“固定资产”科目的核算内容,以反映公路经营企业核算公路及附属设施等特定固定资产内容的需要;(2)修改“累计折旧”科目的核算内容,以规范公路经营企业计提公路及附属设施等特定固定资产折旧的特定业务;(3)修改“在建工程”科目的核算内容,以适应公路经营企业核算公路基本建设工程(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公路更新改造工程(包括技术改造等工程)、公路大修理工程等的特定需要;(4)修改“无形资产”科目的核算内容,以适应公路经营企业核算有偿取得的公路收费权的特定需要;(5)修改“以归还投资”科目的核算内容,以适应公路经营企业核算按合同规定在经营期内分配给投资者的已计提的公路资产累计折旧额或公路收费权摊销额的特定需要;(6)修改“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以适应公路经营企业核算车辆通行费收入的特定需要;(7)修改“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以适应公路经营企业核算除了车辆通行费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的特定需要;(8)修改“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核算内容,以适应公路经营企业核算公路经营成本的特定需要;(9)修改“其他业务支出”科目的核算内容,以适应公路经营企业核算除了公路经营成本以外的企业业务成本费用的特定需要;
3、补充报表项目的列示和编制说明
(1)“周转材料”科目余额应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
(2)对“在建工程”项目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说明中应包括公路工程开工日期,工程概算数,已完工并交付使用的工程的实际成本,未完工工程的实际成本情况。
(3)在资产负债表的“应付股利”项目之后,增设“应付资本”项目,反映公路经营企业尚未支付的资本分配额。
(4)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之后,增加“减:已归还投资”项目,反映公路经营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分配给投资者的已计提的公路资产累计折旧额或公路收费权的摊销额。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当期分配的累计折旧额或摊销额、累计已分配的累计折旧额或摊销额。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报告在对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有关创新问题进行较深入理论研究和对公路上市公司投融资和收费经营活动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研究结论:
1、公路经营企业是经国家特别行政许可,以路桥建设与收费经营为主营业务、以获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的公司制企业。
2、公路经营企业具有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工商和运输企业的业务特点;其业务特点影响着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路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会计核算的特点。
3、公路经营企业是深化公路建设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相对于公路收费经营实现的蓬勃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这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公路收费经营业务的健康开展以及公路经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公路经营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实践中所出现的一些主观随意性和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对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篇10
关键词 国有企业 高层管理薪酬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国企高管)薪酬体系的现有制度已日益落后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和国企发展现状的需要,与国际大型企业制度也存在不小的差距,进行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设计是有效激励高管的必要措施。如何科学合理的薪酬设计应借鉴已有经验,并结合企业自身状况,顺应发展趋势呢?
一、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管理学斯奈尔(Snell)教授核心人才模型认为,企业中人力资源的价值及重要性是不尽相同的,他按照价值和稀缺性两个维度将企业员工分为四种类型,其中把价值高、非常奇缺的独特人才划为核心人才。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和组成,是由现实的人组成的协作组织,而在这一协作组织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高管的能力与积极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和“强将手下无弱兵”,说明企业的高管人员是十分稀缺的、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他们对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无疑是企业的核心人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韦恩·盖伊(Wayne Guay)指出,雇佣最好的人才来领导复杂的全球性公司花多少钱都值,找到这样人来经营这些公司是极其困难的,对卓越高管的大量需求是抬高首席执行官薪酬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
十多年前原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的贪污受贿案件可能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事件本身关于国有企业高管激励机制与监督体制的改革问题却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在褚时健效力红塔的长达18年中,红塔集团为国家创造的利税高达991亿,红塔山的品牌价值400多亿,而他18年收入不足百万,与一些上市公司的老总在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还可拿到年薪几十、上百万相比,这位头上拥有全国优秀企业家终身荣誉奖“金球奖”和94年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光环的老总心里并不平衡。导致褚时健触犯法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薪酬制度设计与高管核心人才的卓越作用严重背离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与企业的其他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必须获得合理的报酬,否则其会寻找更高的薪酬(包括可能发生通过不正当或其他途径获益)。要吸引并留住优秀的高管,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必须制定有效的考核及其激励的薪酬制度。
二、考虑到市场化机制
十多年前人们还在议论我们的国企高管薪酬低、缺乏激励机制,今天人们更多的是讨论国企高管薪酬应有全面的科学化的制度约束。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企业受其拖累出现严重的效益滑坡时,国企高管所领取的巨额薪酬更是饱受非议。
我国传统国企高管薪酬制度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以企业高管的行政级别为标准,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体制改革,在2002年开始推行国企高管年薪制,当时规定高管年薪不得超过职工平均工资的12倍。此后,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企赢利的增长,这一规定也早已被突破。据有关资料反映,从03到08年间,上市公司(其中大部分是国企)高管薪酬平均值从11.8万元持续上涨到26.8万元,且大部分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平均值与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都远超过20倍。
市场化和科学化的薪酬制度应成为国企改革的选择方向,它应包括竞争性、绩效性和风险性的特征。目前许多国企高管依托资金、技术、政策等多种垄断资源,不是通过承担市场激烈竞争的风险来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大多数国企高管的委任是按行政干部的组织程序来确定,不是通过激烈的竞争机制上岗的;国企高管沿用党政干部的行政标准进行管理,高管的考核由上级组织部门来完成;不是与市场比较的绩效考核,效益不达标是要被董事会下岗的。显然,目前国企高管获得的高额薪酬,与其所担负的责任、风险、业绩是不成正比的。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制度对现行国企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影响深远,因为这不仅是单个企业的人才激励与薪酬分配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劳动分配公平性的社会问题,同时还会影响到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薪酬制度的分配方式。从03年开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强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将薪酬制度与业绩考核挂钩,从年薪制、业绩奖励的推行,再到股权和养老金计划等长期激励的试点,国企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步步向市场化的道路挺进。但预定的改革路线没有能够让国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某些市场化举措还未真正对原有的薪酬考核制度“伤筋动骨”。“市场化”涉及到一是国企的市场竞争程度问题,到底是市场型还是垄断型?二是国企领导的市场来源问题,是市场化选聘还是行政任命。显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进程与力度,国企高管考核及薪酬制度的完善是渐进的。
同时作为真正市场主体的企业的薪酬总额管理从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国有企业薪酬总额问题是由于特殊背景和因素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改革本身还任重道远。
三、要合理运用绩效年薪和长期激励手段
为弥补与市场对接方法在设置高管薪酬水平方面的不足,“内部公平性”分析是决定高管薪酬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内部公平性”涉及到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与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相联系”,这需要合理界定一个倍数水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在2009年9月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文件规定企业高管薪酬分为三块:包括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文件首次明确规定国企高管基本年薪与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各地可在中央规范意见的框架下,制定适合本地区的薪酬管理办法)。
其实,“相联系”的限薪并不简单意味着国企高管薪酬激励的封顶,硬性的封顶会挫伤优秀经理的积极性、会使其止步不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会计学教授斯科特·理查森(Scott Richardson)说:“我们需要公司的监管机构鼓励那些符合股东长期利益的决策,绩效薪酬是有意义的”。绩效年薪(奖金等)和中长期激励收益(股票期权等)应是很有艺术性的手段,使之充分体现公正性、公平性、竞争性和透明性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 上一篇:内部控制成本管理
- 下一篇:民营医院行业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