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

篇1

摘要: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对于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十分重要,从援引该条款的实体和程序要件的分析入手,将其与其他保障条款作比较,侧重幼稚产业条款在实际操作上的问题,以探讨援引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与其他保障条款相比是否更具优越性。

关键词:保障条款;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援引条件

WTO的主要宗旨是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因此要降低关税,反对形形的限制贸易措施。WTO幼稚产业条款是专门为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援助而设计的,以体现多边贸易体制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考虑。它是WTO的“安全阀”之一,体现了对关税减让和取消数量限制的例外。但援引该条款也必须符合特定的实体和程序要件。探讨幼稚产业条款是否更具可行性,与其他保障条款相比是否援引条件更为宽松,对我国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WTO幼稚产业条款(infantindustry)的主要内容体现在《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18条之中,分为五个部分:引言、A节、B节、C节和D节,被学者们认为是专门的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只是其中的A节、C节和D节。其中的D节,广义上也属于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范围,但只适用于西方工业国家中相对不发达的国家,而且自1948年以来从未被援引过,形同虚设,本文不加讨论。

1关于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援引条件的条文规定

GATT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基本概念是,发展中国家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援引第18条A节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或援引第18条C节实施数量限制,但因此受到影响的国家可以获得补偿或进行报复。

1.1援引第18条A节的实体和程序要件

(1)实体要件。

WTO成员援引第18条A节,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实质条件:第一,成员必须是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经济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只要尚未完成工业化,均可认为属于“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据此,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均可视为第18条规定的“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家。中国亦属此列。第二,援引第18条A节的WTO成员需证明,其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是为了促进国内特定工业的建立,而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是实施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的需要。实践中,如果某一特定产业的建立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如果属于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所促进的产业,则不能援引本节的规定。GATT为这种情况作了另外的规定。客观而言,援引第18条A节的实体要件并不高。只要制定了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的发展中国家,都可满足上述两个实质条件。

(2)程序要件。

根据GATT1994的相关规定,援引A节的程序如下:①该缔约方首先通知缔约方全体其采取措施的意向;②该缔约方与拥有初谈权和其他与其有实质利益关系的缔约方进行谈判;③若谈判达成协议,该缔约方就可以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但要给予适当的补偿;④若在通知缔约方全体后60天内经谈判没有达成协议,该缔约方可以将此事提交缔约方全体。若后者认为,该缔约方所给予的补偿是适当的,而且它已经为达成协议作了最大努力,则该缔约方就可以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其他缔约方不得进行报复;若缔约方全体认为,尽管该缔约方所给予的补偿不适当,但已经为这种补偿作了一切合理的努力,它也可以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但其他谈判参加方可以进行报复,即修改或撤销与该缔约方原来谈成的大致相等的关税减让。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拖延采取措施会对实施其经济发展计划或政策造成困难,援引第18条的缔约方还可以在通知缔约方全体之后立即修改或撤销有关关税减让。这就说明,即使没有缔约方全体的事先授权,缔约方也可以采取有关行动,然后再进行谈判。这就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使用关税措施的弹性。

1.2援引第18条C节的实体和程序要件

(1)实体要件。

本节允许发展中国家为经济发展的目的采取和关贸总协定不相一致的数量限制等措施,以保护幼稚产业。欲援引本节,缔约方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前两个条件与援引第18条A节相近,成员须为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处于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通过数量限制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须是为了执行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第三个实体要件是,只有在与总协定其他条款相一致的其他措施不可行时,才可实施数量限制。这个要求与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是相吻合的。

(2)程序条件。

根据GATT的规定援引本节的程序如下:①缔约方首先应在采取数量限制措施之日前30天内将其所遭遇的特殊困难和为克服该困难准备采取的具体措施通知缔约方全体。②如果该措施不涉及约束关税产品,缔约方全体在收到通知之日起30天内也未要求进行磋商的,该缔约方可以采取拟定的措施。如果缔约方全体要求与其进行磋商,该缔约方应予以同意。③如果该措施涉及约束关税产品,则该缔约方应先同拥有初谈权和有实质利益的其他缔约方进行磋商,如果达成协议,该缔约方即可以实施该措施。如果在通知后60天内未达成协议,但缔约方全体认为,该缔约方已经为达成协议作了一切可能的努力,并且其他缔约方的利益也得到了适当的保护,则该缔约方亦可采取拟定措施。

2幼稚产业条款在现实中的运用

从WTO条文的规定来看,各种保障条款的适用条件均各不相同,不可替代。相对而言,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条件显得较为宽松。因为,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相比,援引幼稚产业保护条款不需要以国内产业受到损害为前提;与第28条的关税重新谈判相比,援引第18条B节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既不受三年约束期的限制,也不会被WTO机构所阻断。而第20条的援引很少成功,第18条B节和第25条的援引条件变得难以达到。似乎援引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更有优越之处,就此我们是否就可得出援引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更具可行性的结论呢?既然幼稚产业保护条款的援引条件显得较为宽松,那为什么国际范围内反倾销案件急剧上升,各国包括众多发展中国家却纷纷采取反倾销手段来保护本国产业呢?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还得回到实际运用的效果中去考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透视幼稚产业保护条款。

经过近半个世纪对GATT规则的修补与解释,尤其乌拉圭回合对例外条款采取收紧法网与严密条件限制以后,这些保障条款的性质和条款的适用,确实有很大变化。在GATT实际适用中,对幼稚产业条款的解释和程序规则上,遇到很大困难。首先,从第18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可以援引18条以背离GATT规则的条件是“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canonlysupportlowstandardsofliving),“经济处在发展初期阶段”(intheearlystagesofdevelopment)的缔约国,这些国家可以根据该条A、C节修改或撤销关税减让以及采取非关税措施。为了帮助对哪些是符合上述条件的缔约国的理解,GATT对此做了进一步注解:“在考虑一缔约方的经济是否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时,缔约方全体应考虑这一缔约方经济的正常状态,而不应以这一缔约方的某项或某几项主要出口产品暂时存在特别有利条件的特殊情况作为判断的基础”。“所用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一词不仅适用于经济刚开始发展的各缔约方,也适用于经济正在经历工业化的过程,已改正过分依靠初级产品的各缔约方”。这一解释还是显得过于宽泛、含糊,在实际适用过程中仍然无法确定地判断适用的标准。

在关贸总协定的实践中,为了克服第18条过于空泛的缺陷,采取两种解决方法:第一,结合第18条规定的标准,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等几项具体标准,综合加以衡量;第二,不是通过第18条的定义或其他标准解决,而是经过缔约方全体的非正式谈判为特定案件达成一份非官方名单。由此可见,解决因援用第18条的缔约国的适格问题并非易事。

其次,对“为促使某项工业建立”难作界定,也使得适用范围不清。再次,许多专家认为,第18条B节“为保证其经济发展项目能有足够的储备水平”在意思上完全可以把C节“促使某项工业建立”包括进去,没有必要再去界定C节所指的确切范围。最后,C节对申请审查批准手续的程序规定得非常周折、繁杂,其至要经“缔约方全体一致同意”(第17款),很难成功。

赵维田先生更尖锐地指出“至今尚为某些同志所津津乐道的‘幼稚工业’条款,实际上是‘此路不通’,不可再寄予幻想”,而认为反倾销是“最适合保护本国企业的手段”。

单从规定的表面来看,幼稚产业条款的条件确实相对宽松或说是更具有一些弹性,但我们确实不能忽视其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的困难,范围解释的模糊与程序的繁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其适用。因而我国在援引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时也须慎重。

总的来说,我国援引WTO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一,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恢复缔约国地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仍不容质疑。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亦确实符合该条规定的“只能维持低生活水平”和“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等要求。其二,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无一例外地涉及到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完全可以以这些规划或计划为依据要求对有关产业进行保护。

篇2

为了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做好1998年市属国有企业实行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工资基数核定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1998年起,原则上不再增加成本列支工资总额包干办法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凡新建企业具备条件的可实行工资总额同效益挂钩办法,暂不具备挂钩条件的企业,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二、1997年前已实行上述办法的企业,自1998年起,除复转军人和经市政府批准占地农转工按规定核增包干工资外,原则上不再核增其它项目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三、凡1997年实发人均工资在7920元以下(不含动用工资结余)的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从1998年开始原则上不再实行上述办法。应按市财政局、税务局的有关规定,实行计税工资办法。

四、根据京劳资发〔1997〕58号文件精神,1997年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批准在包干工资总额外据实列支的工资在1998年核定时,可核入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对成建制划出(含新办企业划出、托管试点企业托管人员)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发展多种经营安置富余人员而减少职工的企业,要主动提出申请,由主管部门认真审核,报经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后按减少的人数乘以上年人均包干基数分别核减100%和50%的包干工资总额基数。

五、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成本列支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职工所在岗位正确进行工资核算,提取、列支工资费用。市劳动局、财政局将对企业工资核算进行抽查,凡不属于本企业成本费用中应负担的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对违反本通知有关规定超提、超发工资的企业,按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有关文件规定严肃处理。

六、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

(一)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和平均工资核定办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表式和要求填报清算表,在规定时间内报主管局、总公司。

篇3

从三中全会的公报措辞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清晰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节点是2020年。显而易见,新班子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一方面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方面中央集权充满自信。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一段话的亮点在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管是宏观调控也好,还是国进民退也好,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在过去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强,市场主体的意义处于被动的弱势状态,政府有形的手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无形的手在企业的怀里摸来摸去,临时性的调控变成了长期的干预,加剧了市场波动的刚性和幅度,宏观调控一旦变成制度安排和计划经济就没有两样。

谈到企业,中国特色就是区分国有和民营。全会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长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这段话的新意在于两个“都是”,两个“都是”意味着不分上下、轻重贵贱,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历史也是现实,所以所谓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并不可能全面铺开,但是非公经济地位提高带来的更多的是活力和创造力,是中国经济的增量希望,未来没有理由不看好。

当然,政府调控方式的调整,恢复市场主体的地位,并非改革的全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那么,这样的全国统一市场如何建立,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实践又如何公平?公报中另有一段话大家不可不察,“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听话听音,“独立”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非同一般,如果出现体制性调整的话,那么,大家也就能理解什么叫作国家治理体制的现代化了,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不说大家也知道。

篇4

各区县房地局(土地局)、开发区房地局:

为简化办事手续,促进已购公房上市,搞活我市住房二级市场,现就以房改成本价所购公房申请上市出售的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凡以房改成本价所购公房申请上市出售的,除与原产权单位在买卖合同中另有约定的以外,可不再征询原产权单位的意见。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涉及房屋供暖、物业管理及公共维修基金等问题,卖方应如实向买方告知,并由双方自行协商解决。

本通知自即日起实行。

篇5

作者:刘金燕 王丽华 单位:石家庄学院政法系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我国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现状分析

1997年《刑法》在宪法精神的指导下,把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纳入到了刑法总则的范围,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在刑法分则中也有所加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现行刑法在平等保护公有、非公有制经济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非公有制经济刑法主体地位模糊,不具有独立的刑法客体地位,具有较低的刑法价值评价,罪刑设置体现了对公有制经济的重视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等。(一)“罪”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刑法条款制定及适用上有“公私区别”,刑法保护上“厚公薄私”。一方面,对于同样危害公司、企业财产的行为,如果危害对象是国有公司、企业的,刑法予以了相应的保护,反之,如果危害对象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其他所有制公司的财产,刑法则排出在保护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公司、企业的性质不同,对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定罪不统一。同样是公司、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同样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了侵占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但因公司、企业的性质不同而所定罪名不同,侵占国有公司、企业财产的,定贪污罪,反之则是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人员挪用公司资金,因其身份不同而分别定和公司、企业人员。(二)“刑”的不平等具体表现在:同样是公司、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实施相同的侵害行为,只因所在单位性质不同,刑法规定的罪名和刑罚适用便不相同。如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与公司、企业人员、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资金罪等各罪中,就存在“罪”与“刑”的不平等。在这些罪名当中,由于行为人“身份”上的差异,刑法为其设置了不同的罪名,因此也就产生了量刑上的巨大差异。(三)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缺乏平等保护意识一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司法解释落后迟延。从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国就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先后颁布18件司法解释,其中专门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仅有《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件。二是“公私”性质混淆,造成管辖不明,削弱了保护力度。如职务侵占罪、贪污罪往往可能同、挪用公款罪等相交织,尤其是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变成国家工作人员时,容易陷入管辖困难的窘境。三是困扰司法机关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的“重公轻私”“重财权轻人权”、管辖权上的“重权属轻实效”以及立案难、取证难、诉讼难、执行难、维权难等痼疾尚待解决。

完善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平等保护之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平等保护是相对的平等,是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相对统一。具体来说,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一)立法方面其一,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纳入到“刑法的任务”。我国现行刑法虽然把“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明确写入,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较之非公有制财产范围要小得多,建议将保护个体、私营和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写入刑法的基本任务之中。其二,扩大单位犯罪主体范围,在刑法第30条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单位。即在刑法第30条之后增加一款,作为本条的第2款,“前款所称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其三,完善相关罪名体系,包括:(1)扩大“私分单位资产罪”的涵盖面,将私分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产行为也纳入到打击范围之内;(2)扩充侵犯财产型犯罪的范围,将“虚拟财产”列入犯罪对象,或者单独设置罪名加以保护;(3)增加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单位犯罪,设立单位挪用资金罪、背信罪等。其四,完善刑罚制度,实现制刑平等。应加大职务犯罪的处罚力度,部分罪名提高至无期徒刑;将挪用公款罪、、贪污罪的处罚也相应提高。(二)司法方面1.树立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司法观念。司法平等要求刑法的适用必须同种情况同种处理,不能因行为人社会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等差别而在定罪或量刑上有所不同。司法人员应树立刑事司法平等观念,在司法过程中把非公有制经济放在同公有制经济平等的法律位置,对他们加以平等的法律保护。2.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的司法理念和“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的思想。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刑法保护,涉及众多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构成,处置失当,不但会造成妨碍经济建设、破坏法制权威的消极后果,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支付主体必须持积极、慎重的态度。3.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刑法保护的司法解释应该及时、规范。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的解释工作,避免滞后的解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相关法律的变革,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趋势。提倡平等、反对差别对待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理念。按照宪法规定的精神,实现我国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保护,需要立法者和执法者都要在思想观念上根本树立“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从微观上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问题。

篇7

第一个误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识不全面的最多的就是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就应该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确认识的一道选择题中,认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经济的有38%。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去认识。

从理论上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由公有制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又决定了我国不能只有公有制经济,必须容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实际上看,我国现在的工业主要是国有经济,农业主要是集体经济,但许多小商品生产和销售都是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销售,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经济,这就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是不可缺少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否认非公有制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共同组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个误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为现阶段发展经济就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学生并不少,主要是他们只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没有看到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在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否定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位。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经济形式,都可以平等地竞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不能理解为在生产力不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基础。从经济制度性质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但这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现阶段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能理解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个误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

认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矛盾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主要原因是他们只看到两种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对立,没有看到他们是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一次课堂教学讨论中,笔者组织了一次辩论。围绕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统一的还是矛盾的开展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联系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单一地把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认为发展经济就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片面的。

篇8

关键词: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二元结构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体上止跌回升,“保八”目标实现。但是在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2009年在“保八”实现的基础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0年的六大任务之一,即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含丰富的内容,从总体上说,它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的调整,既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既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要妥善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保增长关注的是短期目标,是一种战术性措施,而调结构关注的是长期目标,是一种战略性措施,既要实现保增长,又要在保增长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度,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和调节。

二、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调整

促进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2009年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口下滑,我国实现“保八”基本都是靠投资拉动,从以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出口前景并不乐观,而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导致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树立健康的消费文化,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消费信贷记录,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上涨现象,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转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同时在产业内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具体来说,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注意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出台政策去救助那些产品落后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该破产就破产。同时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但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手段为原则,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系为纽带以生产能力的重组为主要手段。

四、区域结构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合理发挥,和而不同,各尽所能,促进效率的提升;各地区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应当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二是推进形成功能区:功能区包括主体功能区和特殊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特殊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生态保护区蓄洪地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区污染防治区旅游休闲区等。三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今后的重点看,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推进: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繁荣农村文化,积极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力度,认真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四是加强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巩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五是加强对进城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加强民工权益保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鼓励就近转移和创业,完善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

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走出“国家要控制就必须搞公有制,不搞公有制国家就不能控制”的误区。一是要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性调整,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构建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体系,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张军扩,侯永志.协调区域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辅导读本[M].新华出版社,2008.

4、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篇9

但遗憾的是,虽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贡献良多,但总体生存和成长环境仍然难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民营经济至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获得应有的地位,不能享受应有的市场准入权、平等经营权和公平竞争权。近年来,民营企业的经营困境乃至去实业化趋势,固然有国内外市场的因素,但根本上说来还是体制原因。虽然不能说完全是由于“国进”导致了“民退”,但国有资本在重要领域的长期垄断、对于生产要素资源的控制以及政策优惠的得天独厚,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营经济的上升空间。

最为明显的是众多重要行业的国企垄断。金融、电信、能源、交通等行业,仍然被少数几家国企独占,民间打破垄断的呼声日益高涨,甚至中央也三令五中,但垄断依然如故。

早在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即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难以推进。

5年之后的2010年5月7日,国务院再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投资环境”。然而,直到2012年年初,总理才严令有关部门一定要在上半年“把实施细则制定出来”。如今,42个实施细则也出齐了,但这些垄断领域的开放依然遥遥无期。这令我们不由得想到,最近副总理提到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

行业垄断不仅仅是缩小了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制约了民营企业的上升通道。垄断导致的行业水平低不只是伤害了本行业,大大损害了消费者福利;同时其效率低、成本高、服务差会直接转嫁给其他行业和企业,也制约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民营企业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更加深受其害,融资难、物流成本高等顽症就是鲜明体现。

篇10

张岩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我国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就业增长反过来

也带动经济增长。然而,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就业压力有增无减。文章通过对不同指标进行比较和实证

研究,在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就业弹性

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增长和充分

就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中表

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失业问题。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

长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就业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存

在着一致性。经济增长越快,越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随着

各国经济增长进程充分证实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这种互

动机制。但是在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就业变动之间在实证数

据上却显示存在着较强的非一致性,所以,本文将从理论和实

证上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问题展开探讨。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理论实证分析

(一)索洛模型

索洛模型又称作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经济增长模

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模型,用来说明储

蓄、资本积累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宏观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t=

Atf(Lt,Kt),At 是技术情况,Yt 是总产出,Lt 和Kt 分别是投入的

劳动量和资本量,索洛模型:GY=GA+琢GL+茁GK,就是根据投入、产

出与技术进步各要素增长率分解式得出的,GY尧GA尧GL 和GK 分

别为产出、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索洛模型得出与就

业增长率相关的包括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与资本的产品弹

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密集型与节约劳动型的经济增长会

降低经济经长的就业弹性,产生就业挤出效应。

(二)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曾1962 年时根据美国所统计

的资料发现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在周期波动中的经验

关系,测算出一条关于实际GNP 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

经验规律: 当实际GDP 增长相对于潜在GDP 增长上升2%时,

可以使失业率降低1%。这就是奥肯定律,公式为:g=(Y-Y1)/Y=

a(U-U1)。从奥肯定律可以得出一个的重要结论:想要防止就业

率下降,实际GDP 增长必须与潜在GDP 增长同样快。如果想要

使就业率上升,实际GDP 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 增长。所以,

失业率不能仅仅观察实际GDP 还要考虑潜在GDP 的增长,否

则奥肯定律将会失效。作为人口大国,我国要提高就业率就要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三)计量模型分析

回归分析可用来研究解释变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协变规律

性,是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工具之一。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建立

一个函数模型:Y=a+bX+u,X 是自变量经济增长率,Y 是应变量

就业增长率,u 为随机扰动项。根据表1 中数据,运用Eviews3

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散点图(见图1)和计算结果如下:

图1 就业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散点图

图2 回归方程估计结果

从散点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就业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两变

量之间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从图2 可以得出回归

方程Y=0.362+0.048X,相关系数r 值0.229,F 检验值1.055 8。

从运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GDP 增长率每变化1%,就业增长

率变化0.048,相关系数为0.229,F 检验值为1.055 8,相关系数

小于检验标准值0.413,F 检验值也明显小于5%显著性水平上

的F 分布值2.12。由此可以得出回归方程存在不显著性,自变

量和应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从而得出经济与就业的

增长不存在一致性。

二、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高和就业率低其主要原因是受到经

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技术提

高、劳动需求量低下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初步确立等多方面的影

响。主要对下面三种原因展开分析:

(一)经济结构转变缓慢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属于典型的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

模式,最主要是受到重工业化战略的影响,投资推动着国民经

济发展,贡献率可达到75%以上,但就业增长却十分缓慢。据相

关资料统计分析,1980—1989 年间,世界各国每年用于固定资

产的投资增长为16.6%,其中投资就业的增长弹性为0.286;

1992—2002 年间,世界各国每年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到

21.56%,而投资就业的增长弹性已降到0.076,2003—2012 年

已不足0.03。GDP 和投资的就业弹性系数见表1。

表1 GDP 和投资的就业弹性系数(1992—2012)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2012 年);“国民经济和就业统计”各

期数据计算而得

虽然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经济结构转变缓

慢与不平衡现象有所转变,但目前就业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各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一直占着重要的地位。若以

相同产值进行计算,中小型工业企业主要是以非公有制为主

体,相对大型企业来说,其吸纳的就业容量可高出1.43 倍;投资

方式同样是以固定资产,与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型工业企

业吸收的就业量可高出14 倍。虽然非国有企业所吸纳了城镇

上千万的新增劳动力,但其投资中大部分存在“贷款难”的现

象,最主要原因是受制于融资体系不健全,而成为了阻碍非国

有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极大限制了他们吸纳就业的能力。

劳动力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业和以资本密集型为

主的重工业之间的分布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善。虽然我国劳动

力较丰富,但资本比较稀缺。长期以来呈现轻工业扩张不及重

工业增长速度的特征,导致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有效劳动需求量低

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技术进步的支

撑。久而久之,使我国存在劳动力过剩、人均资源不足和居民消

费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原因一方面,存在大量无效就

业人员的情况下,大多企业宁愿有效地利用无效的就业人员,也

不愿新增工人,同样也可以增加产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另一

方面,在经过经济改革之后,大部分员工处于离岗或下岗的现

状,这些闲置劳动力主要是因为技能有限、年龄偏大、在社会激

烈的竞争下处于劣势,而使这些下岗人员很难重新就业,这也

就导致了就业压力增大。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其

水平都在在75%左右。2011 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15.6 ∶41 ∶43.4, 我国各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34.8 ∶

29.5∶35.7,相比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比例

大多都在60%之上,这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高于我国第三产业平均水平的75%,我国产值比重明显高于第

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低。

三、政策建议

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率和通货膨胀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

重要指标,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已由过去的隐性失

业逐渐转化为显性失业。失业规模逐渐扩大,失业率也逐渐升高,

党和国家对发展经济必须要给与充分的重视,并使就业率得到

有效提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在企业规模上,

对中小企业要重点扶持;在产业类型上,要重点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在经济类型上,对非公有制企业要重点发展;在就业方

式上,要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理论和实际中这“四个注重”

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是现阶段我国扩大就业量的指导方针。

(一)产业类型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业的贡献将会受到产

业结构的影响。缓解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有效途径是劳动密集型

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目前我国下岗失业问题突出,下岗人

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只有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

技能的同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岗位,才能解决下

岗再就业的问题。其中,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弹性大,吸收劳动能

力强,技术知识密集有独特优势。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出发,发

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企业规模上扶持中小企业

企业的规模不同,在社会上的责任和作用也不尽相同。我

国的大企业一般都是国有企业,它们体现着我国的国际竞争

力,保障了我国经济命脉与国家财产的安全。大多数企业属于

技术密集型的;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可为人

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就业压力。所以说,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仅能够维护公平竞争,还能促进企业的

优胜劣汰。因此,国家在一定的规模上必须进一步完善并扶持

中小企业发展,采取一些政策与措施,向银行贷款、税收、开发

新技术、产品推广、员工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出更多优

惠政策使中小企业在吸收就业量上更上一层楼。

(三)经济类型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我国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

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

的作用。我国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持经济稳定发展,实现

共同富裕,就要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消除非公有制经

济在我国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

企业的监管与服务,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贷款、国际贸易、

税收、等领域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此外,对市场准入放宽

尺度,扩大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对于一些基础设施

和公用事业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增加非公有资本注入的可能性。

(四)就业方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相对于传统的全日制工作形式来说,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就是在正规或非正规部门非全日制工作形式,时间由自己支配

也包括自我雇佣等的就业形势。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有利于充

分挖掘潜在的就业岗位,能缓解由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带来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因人员流动和信息不对

称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利于增加农村人口的就业量,通过计件

工资制,员工可以不受时间的约束在家里完成要求的工作量。

因此,应该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转变以全日制为主导的

就业观念,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农村

乡镇政府应该招商引资,开发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多余劳动力,

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李晓嘉,刘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

经大学学报,2005(10).

[2] 赵海峰,卢仁山.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压力反思[J].技术经济与管理

研究,2006(1).

[3]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

理[J].经济学动态,2002(10).

[4] 李俊峰,王代敬,宋小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

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中国软科学,2005(1).

[5] 王梦奎.中国经济转轨20 年[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6] 赖小京.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7] 常云昆,肖六亿.有效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增长悖论[J].经济理论与

经济管理,2004(2).

[8] 陈安平,李勋来.就业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2004(1).

[9] 肖圣鹏,王爱荣.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

2008(2).

[10] 朱佳琳.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与思考[J].消费导

刊,2008(14).

[11] 蒲艳萍.中国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有效就业分析

与协整检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2] 李琳,陈娴.基于奥肯定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探讨[J].商

业时代,2009(1).

[13] 陈俊芳,余玲铮.对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问题的分析[J].黑龙江对外

经贸,2009(5).

[14] 陈桢.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8(2).

[15] 丁承学,李雪军,王洁.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探析[J].当代经济,

2007(8).

[16] 于林.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悖论[J].现代商业,2007(8).

[17] 杨海燕.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18] 赵笑.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经济,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