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前景;预测分析;健康产业;政策解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9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1 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2 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3 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4 结 语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琳琳,刘远立.积极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的机遇与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3).
篇2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的现状
目前,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健康产业是个越来越热门的产业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产品的总需求急剧增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倍受人们推崇。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
据互联网等资料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潜力巨大。
健康产业不仅包括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括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健康产业的内容包括两项。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服务活动。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生产经营。在服务活动中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等领域的服务。
我国的健康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包括医疗规模和总容量都在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的向往,世界各国功能食品的市场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出了一般食品年增2%的发展速度。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仅保健产品一项,到2010年的年销售额将由现在的500多亿元提升到2000亿元。健康产业早已被国际经济学界确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健康产业是一个充满阳光、散发着青春气息、饱含绿色、孕育生机的蓬勃发展的产业,以其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前景吸引着众多的商家和投资者跻身其中。
二、发展趋势
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来自职场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比较大,亚健康人群越来越庞大,大家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虽然在国内做健康产业比较艰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保健产业,但是健康产业的确具有吸引力,也存在许多新机遇。有资料显示:未来10年,中国健康产品的消费额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以几何级增长,将形成全球引人注目的一个兆亿价值的市场。
目前,新媒体、新能源以及健康三个领域是投资者非常热衷的产业。健康产业已经是许多人关注和感兴趣的产业,许多投资者已经把目光转向“预防保健”。从我们目前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观念来看,许多人还是重医疗、轻预防,很多老百姓是有病了才看,对于平时的预防比较忽视。其实,“保健是金山银矿”,生活中花1元预防就可以节约10元甚至100元的医疗费。现在,许多病是吃出来、喝出来的,是不注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结果。保健是一个很大的领域,金川啤酒和其它啤酒不同的就是含有健康因子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矿物质等。多年来给我的体会就是,有关预防和健康服务产业会有很大的商机。健康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也使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有人保守估计,仅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市场年销售收入就在3500亿元以上。
篇3
11月1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国内外多家知名创投企业齐聚,各家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医疗健康产业机会很多。
新药吊起投资者胃口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开放时间早、国内企业水平大幅提高,成为风投们最看好的行业。如今新药研发已经成为风险司瞄准的又一猎物。
10多年前,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开始青睐我国医药产业,但是主要集中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CRO(药品研发外包),药品行业尤其是新药研发根本无人问津。因此,在数次投融资会上,他们从不谈投资新药。然而这次,医疗产业的企业家们与数十家风险投资商们面对面交流,兰馨亚洲、IDGVC、中经合、KPCB、华登国际、启明创投基金、富达风险投资公司、德同中国投资基金、德丰杰龙脉创业投资等多家海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领军人物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
“我们专门成立了新药研发小组,观察中国药企、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新药研况。”富达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陈立实认为,目前国内新药研发有很多优势,中国的病人多、样本丰富,医学研究人员的薪水低、劳动力便宜、成本低等都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不能相比的。
“而且,在监管政策上,较美国政府,中国政府的政策非常优惠。”据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联席总监吴蓉晖介绍,某些治疗特殊疾病的药物,美国FDA要经过层层审批后,还只能进行部分临床试验。而国内政策对此管理得非常宽松,没有太多的限制。
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副总经理吴相君表示,该集团有一个成立了15年的研究院,而且每年坚持上市一个专利药。因此近两三年,不少风投到企业考察。“由于新药从研发至上市,一般需要7年至9年的时间,我们希望风投们能建立一个长期战略。”
深圳迈瑞在美国上市后市盈率超过100多倍,深受境外投资者追捧。而无锡药明康德这家从事CRO服务的研究性企业,一登陆纽交所,股票价格就翻了一倍。可我国新药研发由于专业性强、风险大、成功率低等原因,风投们几乎都不碰这块。这次会议上,风投们言语间表达出了对新药研发的高度关注。陈立实更是预言,“投资新药研发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潮流,尤其是对具备自主资金的投资公司”。
不过,凯鹏华盈中国基金合伙人周志雄等人的观点比较温和。他们承认,新药研发肯定是收益最大的项目,但是在国内投资新药研发面临着一些问题。
“新药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领域,对新药投资前的评估不太容易。”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博士说。
周志雄同意这一观点,“新药专业性强、市场前景难预测、研究机构能力评价不易等问题,导致不少药学专家们都不愿意接受风投们考察企业的邀请。”
目前风投们有一种业内比较认可做法,即先考察这个新药是否在国际上市、国内推广的渠道有哪些;然后,再考察这个研究机构或企业过去是否有研发的经历和团队的情况;最后决定分阶段投资。“这样在某一阶段失败后,资金自动停止注入,也减少了风投们的损失。”
周志雄还反复强调,“新药的市场前景和销售渠道对风投们最关键”。他说,如果新药的研发机构、企业不能提供这些报告或数据,风投们对新药研发还是要再三考虑。
市场空白意味着巨大商机
据美国IrvingLevin公司的一份研究表明,2005年,国际资本向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呈上升趋势,风险投资达到73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5%。其中,生物制药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数量最多,达到21亿美元;医疗器械和化学药物领域吸引的风险投资均为14亿美元,分列第二、第三位。分析师认为,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将持续风险投资的热点。
除了风险投资家对巨大市场的兴奋外,中国医疗健康企业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资本需求,他们期望通过开拓资本通道,实现海外上市、并购等跨越式发展。
10月31日,世界三大体检中心之一的台湾美兆集团在北京宣布,3年内将在大陆建立30家连锁机构,朝构筑“1000万人的健康管理平台”的目标迈进。
已经有20年历史的美兆集团目前在全球拥有7家连锁机构。按照美兆的计划,除已经建成的北京美兆体检中心外,还将陆续在上海、沈阳、成都等城市陆续开设连锁机构,会员人数从目前的89万提高至800万以上,预计投资总额13至15亿元人民币。
支撑这一庞大扩张计划的背后,是美国中经合集团这一风险投资商,其目标是推动美兆集团3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仅占到国内生产总值不到2%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医疗建康产业也因之成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产业之一。
市场的空白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目光敏锐的风投们自然不会放过这块大蛋糕,继高盛投资海王星辰、华登集团投资深圳迈瑞、IDGVC投资广州香雪制药和桑迪亚医药之后,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开始准备大举投资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中国医疗健康产业也因之即将步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制药巨头首次在华设风投基金
外资药企在华投资形式也发生了里程碑的变化:全球制药巨头美国礼来公司近日宣布成立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投资亚洲,特别是中国最具潜力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企业。据悉,这也是全球制药企业首次以风险投资的形式投资中国。
礼来全球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李励达表示,随着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投资前景的中小型制药企业急需资金支持,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也应运而生。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的首笔1000万美元将投给百奥维达中国公司。“我们的投资回报是中长期的。我们将搜索亚洲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有潜力的企业,事实证明这些企业大多数都在中国。”李励达称。
篇4
1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分析———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
1.1问卷调查。江苏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内名列前茅的医药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是校内的主干专业,也是转专业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与其他医药类高职院校相比,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有个性,也有普遍性,有借鉴意义。选取2015级、2016级和2017级转到临床医学专业的83名学生进行转专业动因的问卷调查,随后针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1.2动因分析。影响学生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动因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既有他人和自我因素的影响,也有理性和非理性成分。
1.2.1“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家长推荐”和“个人兴趣”成为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动因①因“就业前景”、“专业热门”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2.8%和89.2%。临床医学专业是医药类高职院校的主干专业,一直得到学校的大力扶持,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也最多。另外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前景很好,毕业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处理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确定性比较强,也很受医学以外的领域欢迎,考虑到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不畅等因素,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待遇一直较好。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除了大中型公立医院外,民办医院、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也将得到很大发展,医学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会使该类毕业生更为抢手,因此吸引很多学生转到临床医学专业。②因“家长推荐”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61.4%。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前途,希望子女将来的职业比较稳定,根据自身、其他人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或传承家族从医传统等方面考虑,很青睐医生的职业,推荐孩子选择临床医学专业。③因“个人兴趣”原因转专业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为42.2%。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考分数较高,部分一心想进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分数达不到录取标准,被迫调到了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喜欢的专业,因此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消极应付,甚至影响学业的完成。
1.2.2“学科成绩”、“专业了解”、“人际关系”、“从众心理”及其他因素是申请转临床医学专业的次要动因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个人兴趣不高,会使专业适应性差,学习动力下降,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②有一些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等信息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最终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③一些学生由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尽快转专业离开,导致不重视处理班级同学间的关系,使同学之间相处得一般甚至关系紧张。④一些学生有从众心理,看到朋友、同学等转到了临床医学专业,认为临床医学专业非常好,也跟着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
2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理性对待转临床医学专业的对策
2.1优化专业设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但目前面临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加强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技术进步要靠人才支撑,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上的需求,积极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并根据行业最新的发展进行专业课程的增减,加快课程内容更新,使毕业生更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形势变化,更具有就业竞争力[1,2]。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专”的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就业能力。通过以上措施,会打消一些同学盲目转专业的念头,也可以提升原专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2.2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应该利用学校主页、高招会、电视网络媒体等加大宣传力度,让考生详细了解学校概况、行业优势、专业特色、就业情况等[3]。家长和老师也要对学生选择专业进行全面和正确的引导,不能灌输医药类院校里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最好的观念,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学校有必要对入校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的特色、培养目标和要求、主干课程、发展前景等,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作用和价值有正确认识[4],使学生明白并不是只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才能有好的前途,从而积极对人生进行规划,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从而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2.3加强转专业教育对于想转专业的学生,学校应采取各种方式加强转专业教育,告诉学生临床医学是一个学制长、成本高、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难度大,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从而使学生再次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特点,是否真的适合转到临床医学专业。
2.4完善转专业制度各医学高职类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转临床医学专业制度和条件,统筹安排、合理限定其他专业转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数,在尽力保证弱势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基础上,给予学生最大的专业选择权。为了尽可能使更多的、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达成转专业的愿望,学校可以降低对文化学习成绩的要求,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社会实践表现、增加面试环节等,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5],从而给单纯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多的转专业机会。
篇5
医药产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根据全球知名医药调研公司IMSHealth对医药市场的监测,1991年全球医药市场为2058亿美元,2011年达到8800亿美元,二十年间医药市场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超过4.0%。目前,我国医药产业也呈高速增长,但总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处在比较“年轻”的阶段,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够,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不足仍然存在于医药产业中。为了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需要制定与医药产业相关的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相关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医药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对目标产业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定位。因此,对医药产业进行定位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的意义非同小可。医药产业作为一种产业类别,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属性,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还有着这类产业的特点。同时,医药产业由于其产品——药品关系国计民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有别于其它产业的属性更加突出。因此,本文拟首先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进行基本定位,再从医药产业的产品的出发,结合基本药物制度与医药产业的关系对医药产业的特殊属性进行分析,以达到对医药产业的全面定位。
1从市场调节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医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逐步进入国家主导和核心产业的产业类别,与其它产业一样,必须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通常是通过该产业的投入、产出等方面的一些特性来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一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方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的市场结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
1.1医药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医药产业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技术的特征,而与此特征相联系,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医药产业的高投入主要体现在医药研发上。医药产业中,承担研发的是制药产业。制药产业在产品研发的早期和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以及最终产品上市和市场开发的过程中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尤其是新药的研究开发过程更是耗资巨大。国外通常开发一种新药需要2.5亿美元,有的甚至高达10亿美元。
1.2医药产业是高收益和高产出的产业众所周知,医药产业是一个高盈利产业,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一般高达30%。而创新药物的利润回报率更高、更快。一般情况下,一种新药上市后2~3年就可收回所有投资。换言之,新药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后将获取暴利。
1.3医药产业具有相对垄断性医药产业在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府控制准入的行业,政府的严格监督和医药产业本身的高投入特性使得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很高。高进入壁垒进一步导致了企业一旦进入医药产业则可形成相对垄断的地位。这种相对垄断性不仅表现在区域方面,也表现在企业垄断方面。区域的相对垄断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是全球制药市场的主体。北美市场首屈一指,其次是欧盟地区和日本。医药产业中企业的相对垄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的联合兼并,对市场的垄断性越来越强,对世界医药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垄断地占有着医药研发资源和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医药产业的高投入、高产出及相对垄断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诸如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和分布、产品差异、规模经济等这些市场结构,而产业的发展状况往往受这些市场结构的制约并通过这些市场结构得以体现,从而该产业的发展也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接受市场的自发调节。
2从国家变迁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受市场调节是医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共同属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药产业与一般产业并无差异。然而,随着国家发展的变迁,我国需做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各部门和有关专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赋予了这类产业的新的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便成为我国对医药产业制定针对性政策的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基于新兴技术、科技含量高、出现时间短且发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具有较大溢出作用,能带动一批产业兴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最终会成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业态形式,其产品质量要稳定并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发展前景要好,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经济技术效益显著。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医药产业可被定位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1医药产业是刚兴起、渗透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医药产业规模较小,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快速成长期。医药产业作为一种基于新兴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对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渗透作用。医药产业结合了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它不仅能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形成,也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并将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
2.2医药产业是高科技含量、高产品价值的先导性产业医药产业需要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新技术的支撑,其产品蕴含大量的技术突破。在医药产业中知识产权密布。因此,医药产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附加价值高,能够引导和发展市场需求,并因此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
2.3医药产业是综合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友好性产业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不仅适应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选择,也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手段。医药产业不以产生消耗大量资源为条件,更不以造成大量污染为代价,节约资源,排放少,强调环境保护是创新驱动的产业,也是环境友好型产业。
2.4医药产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导向性产业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还处于低级阶段,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不高,农业人口比例仍很高,制造业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消耗。医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创新竞赛环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2.5医药产业是吸纳新就业、社会效益好的依靠性产业扩大就业是促进民生的一大主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医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从公共性质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定位
上述医药产业的特性是医药产业作为某一类产业的一些属性,然而,由于产品的特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公共政策,医药产业又有着自身的特殊属性。医药产业的产品——药品,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药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医药产业的这种特殊属性更加显著,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也越发凸显。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是以实现基本药物的可及为主要目的的,而基本药物的产业部门就是医药产业。因此,医药产业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直接相关产业。为此,笔者从基本药物及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进行探讨和论述。
3.1公共产品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39)最早对公共产品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某些对每个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完成”。此后,随着众多经济学家对公共产品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但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对该理论的影响最大。依照萨缪尔森的分析,纯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其消费的物品。换言之,一定数量的纯公共产品只要被生产出来或被提供,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消费。后来的研究者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产品的定义,总结出区别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和收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消费品称之为公共产品(Publicgoods);而对于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的产品称之为私人产品(Privategoods)。这里的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任何一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消费。因此,整个社会对于该产品的消费量就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量。这表明:第一,从消费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支配公共产品的总量商品;第二,公共产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第三,该类产品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而这里的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种产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可见,非排他性与外部性具有密切联系,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外部性收益(ExternalBenefit)的特征。当然,外部性与非排他性是有区别的,外部性收益通常发生在有限个体之间;而收益的非排他性通常是指广泛的外部性收益,甚至涉及全社会的个体。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而言,前者是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是由公共产品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而后者则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根据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可以将所有产品分为4类:纯私人产品,既不具消费的非竞争性也不具收益的非排他性;纯公共产品,既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俱乐部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共同资源,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而不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俱乐部产品和共同资源因只具有这两个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特征中的一个,有时也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3.2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
3.2.1基本药物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基于上述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笔者从是否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出发来判断基本药物是否属于纯公共产品。布朗和杰克森(BrawnandJackson,1990)曾以图示方式,给出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如图1所示。根据图1的流程进行判断,首先基本药物具有明显的消费竞争性:在所有的基本药物中,某一个单位的药品被某一个患者使用后,同一单位药品不可能同时被另外一个患者使用,也就是说,多分配给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具有消费竞争性。进一步对收益的非排他性进行判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基本药物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为某一个患者用药治疗后,一般不会导致该患者以外的很多人的健康状况的改善。即使对于一小部分传染病防治的药品(如疫苗)而言,它们确实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但这种外部性并非是公共产品收益的非排他性意义上的外部性。因此,基本药物也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由此得出,基本药物本身并不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3.2.2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分析时,笔者仍然遵循图1的流程来进行分析。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一旦建立,就意味着国家中的每一个居民都有权力享有,每一个居民都能从中获益。对于国家而言,收益的排他成本很高,当然,也不可能进行收益的排他。所以,基本药物制度具有明确的收益的非排他性。但基本药物制度的政策下,多一个人享受基本药物制度的待遇就会多消耗一份药品资源,也就是基本药物制度分配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即基本药物制度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因此,基本药物制度应属于准公共产品。
3.2.3医药产业的公共性质分析基本药物制度得以落实,根本的物质保障就是基本药物。而医药产业作为基本药物的产出部门,是基本药物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坚实后盾。通过上文分析得出基本药物制度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基本药物制度的这种属性便赋予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医药产业某些特性:医药产业关系到国民对准公共产品的消费;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否与国民的基本用药息息相关等。总之,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使得医药产业在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质,从这个角度说,医药产业可以被看作一种公共产业。
篇6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樟树“药都”和袁州区“省级医药工业园”两个品牌,全力打造医药产业,抓住GMP认证的难得机遇,加大招商力度,通过争取政策,降低成本,延伸配套,优化环境,为医药企业进行GMP改造提供一个无门槛的平台。袁州区省级医药工业园已有济民可信、海尔思、百神、心诚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医药业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要继续着力引进一批医药企业特别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进入园区,形成板块经济优势;园区主要引进医药企业,形成特色,同时不断扩大产品种类,延伸单纯医疗药品的范畴,拓展到保健品、护肤品及添加剂在内的大医药的生产,使园区整个医药制造业蓬勃发展,产生强大聚集效应。
2、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坚持政府引导、科技先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对现有优强企业进行改造提高、重点扶持、壮大规模、培育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把他们打造成为宜春医药业的领头羊。生产领域重点支持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海尔思药业有限公司、樟树医药集团、樟树仁和药业、上高博士达药业公司等企业,在信贷、土地征用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使这些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全部顺利通过GMP认证,争取到2008年这五户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销售收入22亿元,上交税金1.5亿元。流通领域重点建设樟树药材大市场。凭借“药都”金字招牌和“四会要冲、八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一年一度的樟树药材交流盛会为契机,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全力发展和提高樟树药材市场现代物流水平,使其成为江南最大的医药用品集散地。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疗效确切的新药,突破一批医药研发和产业关键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新药研发体系,走以企业为主的联合开发道路,优先开发抗病毒,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妇科病及抗肝炎等方面的新型中成药,同时筛选一批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医药技术创新步伐,把中药技术创新作为重点,大力推广膜分离、薄膜包衣、喷雾干燥、树脂交换、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等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关键技术,应用现代技术大力改造樟帮饮片。
篇7
我国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再添3支“生力军”。近日,从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获悉,国家海洋局已将辽宁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江苏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和福建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认定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至此,我国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上升为4个。
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是对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示范、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企事业(群)或者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区域。基地以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提高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和促进产业聚集为目标,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2011年底,上海临港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第一家国家科技兴海基地。
据海洋科学技术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审批的3个科技兴海基地的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推进,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扶持。
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立足于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优势,围绕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研发等方面,辐射带动生态型海洋牧场先导示范区、大连名特优海洋生物良种示范区、海洋生物工程化养殖及装备制造示范区和海洋生物制品产业示范区发展。江苏大丰海洋生物产业园在耐盐植物、海藻和滩涂贝类养殖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区域产业特色,规划目标明确。目前,该园区依托江苏及长三角地区雄厚的人才、资源、技术等有利条件,成功引进了几家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前景较好。福建诏安金都海洋生物产业园围绕海洋生物医药材料、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等特色领域,建成、在建和签约了多个海洋生物医药材料和海洋生物制品等项目。虽然目前园区的海洋生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发展潜力很大。
国家海洋局要求,此次获批的3个基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和相关产业建设,确保将土地、资金、政策等专门配套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的研发、使用和推广上,扎实完成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同时,基地还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引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
篇8
中国中医药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拥有完善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药典籍卷帙浩繁,有记载的中药复方就达30多万个。同时国内还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民族医药文化,在华人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悠久的中医药理论为中国发展现代中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康惠制药(603139.SH)是集中成药品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科研力量雄厚,制药工艺成熟。
公司主要产品如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等均为独家剂型,科技含量较高,在用户中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市场竞争优势较为突出。
多个产品列入基本药物目录
中药作为中国民族医药的产业,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医药政策扶持的重要领域。随着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药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在当期中国整个医药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整个医药行业的结构看,截至2015年,整个医药行业中,中药行业的销售收入(中成药+中药饮片)约占30%。
2015年中成药和生物制品的利润率增幅较大,中成药制造行业利润总额为668.48亿元,同比增长11.44%,利润率为10.84%。
康惠制药下设3个药品生产基地,拥有107个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共有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酒剂、合剂、茶剂、膏药、软膏剂、搽剂、洗剂、酊剂等18条GMP认证制剂生产线。公司产品适应症广泛覆盖呼吸感冒类、妇科类、骨科类、皮肤科类与糖尿病类疾病等。
公司系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其技术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拥有19项发明专利。
公司产品当中的坤复康胶囊(片)、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附桂骨痛胶囊列入国家医保目录,消银颗粒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坤复康胶囊、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芪药消渴胶囊、复方清带灌注液均为独家剂型、发明专利产品,复方双花片、消银颗粒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万花山牌复方双花片连续两次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另外,公司的枣仁安神颗粒产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同时列入《低价药品清单》,未来可能成为公司的主营产品之一。
碛蟹岣徊品储备
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导致亚健康人群在不断扩大。而中医药的诊断特点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因此在治疗和综合调理亚健康方面,中医药将发挥其独特的疗效。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有效的方法,蕴藏着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在预防和治疗呼吸、感冒疾病、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科类疾病、糖尿病及亚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同时,中医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草药应用日益广泛,销售量不断增长。
篇9
关键词 生物医药 财务管理 对策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1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现状
(1)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发非常活跃。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生物技术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目前生物技术专利占到世界专利总数的30%左右,利用基础工程技术和细胞生物学方法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生物基础的研究应用研究一体化等已得到广泛的重视。
(2)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较大的比例,近年来增长速度也非常快,同时医药创新模式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化的合作程度非常高,同时在全球性医药产业并购广泛的发生,主要是大型医药跨国企业,想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通过有针对性的并购,推动医药产业的发展。
2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总体上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许多生物新产品、新行业快速发展,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基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前景极其广阔。保守估计,到2020年我国广义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由少数跨国公司控制的垄断格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基础在高技术领域中差距最小。
自主创新能力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占到了59%、19%、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的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都是仿制。产业组织不合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因为我国科技经济结合得不太紧密,在中试、放大、集成工程化环节薄弱,全国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不到15%,西部地区甚至不到5%。
3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问题
3.1财务管理模式僵化 ,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由两类构成:一类是由政府控股下属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另一类则是由民营企业逐渐发展而来的。这两类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由国企改制而来的医药企业来虽然企业体制已经转换,但延续了几十年的陈旧的财务管 理理做法却难以立刻被改变很难适应市场化的要求。例如在投资方面,通常以单一的利润指标的高低来衡量进行投资决策忽视风险,单纯依据投资项目收益性进行决策等。而对于多数民营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工作更显薄弱,这不仅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忽视对于财务的管理的重要性。
3.2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产业发展和经营方面投入资金不足生物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高投入、高收益 、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特别是现代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 ,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而医药的高技术投资的特点使得关注资金安全的银行对其的信贷政策并不宽松,这就造成医药企业融资能力较弱,资金严重短缺。在筹资管理上缺乏资本市场的观念,对企业筹资信用管理也不够重视,造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3.3医药企业的资金占用较高
据统计我国医药行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约占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三分之一还多,还有个别制药机械企业的这两项资金的占用比例竞达到企业全部资金的一半以上。
这两项资金近年来始终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制约医药经济发展的“瓶 颈”,并且拖累了企业资产运营绩教,影响了医药企业资金流转和 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3.4用于市场营销费用过高
近年来由于国家数次调低药品价格,产品销售毛利率下降幅度超过收入增长速度;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致营销成本上升,利润下降。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各项资产运营主 要指标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费用增长抵消了行业部分经济效益。并且其销售费用的提高并不合理,有些国内企业在科研上投入很多,有的却过多的投入到药品广告宣传上,甚至还有将绝大部分费用。
4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健全新型的财务管理观念
有效促进财务转型。新的环境下,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的地位,建立全 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做到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控制。与此同时加强财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丰富生物医药行业的财务管理和知识体系。
4.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与银行贷款相比直接融资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因此 ,除了采用传统的向银行举债的融资方式外,医药企业应更多考虑直接融资。适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包括发行短期融资券及其他企业债券,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发行股票融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融资品种,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融资渠道的拓宽还将有助于医药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还可以寻求政府高校的支持,建立于政府合作校企业合作的融资方式。
4.3加强现金管理
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所在,也是企务管理的重点。医药企业应收账款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更应以预算依据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管理和控制,使其在满足企业自身现金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现金管理成本 ,尽可能提高现金效益并从中获利。企业应合理确定现金余额,加大、加快现金的流人,减少、减缓现金流出,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投资获利。
4.4加强库存货品的管理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一项流动资产,经常占有大量的劳动资金。为了减轻医药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必强存货管理,降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在存货的管理上不仅要控货防止存货损失,更要防止存货的损坏,要把存货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存量 ,降低存货成以增加企业收益。
参考文献
[1] 周拥军.新医改环境下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财务研究,2009(11).
篇10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发展;开发思路;皖南区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9404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养生保健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家在一些相关文件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产业,整合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形成一批健康旅游服务产品。
2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内涵
养生保健旅游市场作为旅游活动的一个新兴市场,近年来得到了旅游休闲研究领域日益广泛的关注。加拿大旅游委员会提出把消费者对保健和养生的需求与旅行、休闲和娱乐这些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就是养生保健旅游(health and wellness tourism,简称HWT)[1]。在中国,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曰:“养生”就是用各种手段来保养、养护生命,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2]。《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中医药养生学思想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结合国内外各位学者的定义,笔者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定义为: 以我国特有的中医药优质资源为基础,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依托,融入现代旅游的各个环节,紧密围绕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为主题,将中医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3 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皖南区域,即安徽省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区,面积约3.65万km2,行政区域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市的部分地区,以及池州和黄山六市。地处亚热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人文荟萃,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旅游中心。该区域内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和深厚的新安医学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优势。
3.1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资源分析
皖南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的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各类资源组合合理,其中中医药旅游资源特色明显(表1)。
3.2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亚健康”现象的日渐普遍,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强劲的养生保健需求,庞大的客源市场,巨大的旅游潜力,为皖南区域发展养生保健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3.2.1 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强
皖南区域位于安徽省南端,北接皖江城市带,东临江苏浙江发达区域。自古就是“三省通衢”之地, 区内铁路和公路交通比较发达[1]。黄山机场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芜宣机场正在建设。交通可进入性日益得到改善。而该区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拥有少量的境外客源,旅游者消费能力强,且出游率高。这样的区位和客源条件,非常有利于发展养生保健旅游。
3.2.2 各类人群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市场的需求强劲
皖南区域旅游客源地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的迅速老龄化;亚健康人群的增多;近年来传统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市场的走俏。这些因素都酝酿出各类人群对养生保健的强烈诉求,为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奠定了基础。见笔者对这些市场需求进行了细分和特征分析(表2)。
3.3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挑战分析
皖南区域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虽然具有优势,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与不足,具体如下。
3.3.1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中药养生保健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在公众中的推广力度都有欠缺。于东东在《皖南区域中医药健康旅游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的抽样调查发现,仅有24.9%的人表示中医药保健旅游有所了解,有75.9%的人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旅游消费者缺乏了解。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3.3.2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缺乏特色与创新
首先,皖南区域的中医药资源虽然富集,但布局分散且缺乏系统联系与规划。一些现存的中医药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中医药优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还远未发挥出来[3]。其次,皖南区域旅游业虽然发达,但旅游产品较少涉及中医药养身保健旅游领域。现有的养生保健旅游产品,例如传统度假村,温泉疗养等,开发模式单一,创新思路较少。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与创融入与创新还远远不够,也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3.3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属于新兴旅游产业,目前皖南区域的相关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缺乏既懂得中医药知识又精通养生保健的综合性、复合型旅游人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多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为主。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尚属于空白。
3.3.4 有关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缺失
目前皖南区域尚未出台专门针对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也未制定行业规范,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立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3]。
4 皖南区域中医药养生旅游的开发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