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标准农田灌溉标准

篇1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51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没有普遍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高标准农田比重仍然偏低,开发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主要是土地平整,或支持渠道防渗衬砌及水渠建设。技术上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一个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了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必须改变和进一步提高改造水平。

1 高标准农田生态型田间灌排系统设计

1.1 自灌区低压管道配水系统设计

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是利用低压水管完成的,作为替代明渠输水的技术。主要应用如下:利用低压管道灌溉水直接进入;出口管道将水输送到灌溉沟或其他形式的灌溉田中。该技术属于地面灌水技术,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出口流量大,既保证水的利用,同时也能节约用水;此外,低压管道出口并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因此,管道可以选择一般的,以此节约成本。这种灌溉系统的设计为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条件,应用广泛。众所周知,节约型社会建设,应先节约用水,关键在于良好的水利建设工作,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

由于低压管道灌区配水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农田灌溉方法,提供了相应的水利设施和节水灌溉改造思想,大大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只能由田水单边主义的做法,因此非常经济实用的,它的前景非常好,这是国家的研究人员应注意的问题。这一领域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更适合在自流灌溉中使用。正常情况下,自流灌溉比横截面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选择明渠输出水方式,然后横向贯通河流和农业排水流通渠道,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重力灌溉更多依靠通道数量,水流量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采取更复杂的的方法来配水,这个问题是低压管排水系统设计需要解决的,除了具体设计的灌溉面积,它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条件,然后除去水流量和设计成本。在设计上,可以多几个方案,经过比较,然后选择最好的设计。

1.2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设计

田间排涝降渍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留在现场的地表水,以免作物被淹,因此系统设计要考虑到降雨的程度,并用作设计地下管道的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传统的田间排水工程以农业排水沟为主,其工作是提高耕地径流排水效率,从而起到排水的目的。但是,如果稻麦轮换,是非常容易出现内涝的,因此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设计,不仅要实现排水的目的,也应该实现降渍的要求。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使用排水沟降渍设计或选择使用沟渠、地下管线相互结合的方式,相互补充,排水降渍。为了真正能够实现低成本的污渍要求,挖沟渠,使其保持适当的坡度,不能太陡,否则会影响渠道的稳定性,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施工问题,为了确保施工方便,挖坑道,底部宽度不宜过小,但要实现上述所有要求,需要很高的成本,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般采取排水沟渠,配合地下管道。这种设计方法可以减少很多沟渠,但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出,虽然勉强克服沟渠太多的缺点,即仍占用一些耕地,并需要频繁的维护和管理。

2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

2.1 生态型排水沟设计的基本要求

保持通道蜿蜒,这样可以保持生物多样性,与直线通道相比,蜿蜒的通道有一个更复杂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为了丰富物种类型,排水沟不要建立一个直路沟渠,可适当增加其曲折性。同时允许剖面多样形式,断面采用梯形截面,可以使用较大的横截面,用于形成各种生活环境。因为土壤问题,混凝土护坡必须使用,但不能全部使用,可以衬砌斜坡的两侧,水道下方可以不用,这样的水道和地下水也可以交换。或使用植物型防渗块,从而避免了“三面光”。植物型块可以用不透水的混凝土块和植物生长组成,在斜坡或底部,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渗作用,而且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分解污染的水体废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2 生态型排水沟断面设计方法

排水沟的设计要求“模仿自然。”主要特点是异质性,形态的异质性主要是指不规则性,横截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和轮廓曲折性,具有水池和浅滩交替的特点,构成材料的异质性是指由砂,砾石,石头,木桩,水生植物和其他物质构成水道。该水道要求流速,流量,深度,水温,水质,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以便形成形态不同的异构生态因子,从而创造丰富的环境多样性,以便形成丰富的渠道生物多样性。设计的通道形状应遵循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分水岭通道形态多样性原则,参考自然流域多样化,为构成复杂的渠道规划和设计打下基础。

3 结束语

总之,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具有高标准的农田产生很好的效果,良好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在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农田的具体需求,而且还应考虑设计成本、质量,这样我们才可以设计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本文总结了多年的研究经验,以供参考。

篇2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质量;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国家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强农惠农的目标。但现阶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整个过程都表现为政府行为、政府意志,公众参与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可操作差。一方面,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对公众参与重视度不够,公众参与的方式主要为咨询、走访等,或是“走过场”式地与乡镇、村干部交流,公众参与的渠道单一、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听取农民的意见与建议、反映农民的利益诉求,导致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农民缺乏参与意识,对参与过程及概念认识不够,且长期以来公众参与仅限于个人参与,没有形成组织机构,使得公众参与力量薄弱,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篇3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规划设计;效益

中图分类号:S28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本文以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为例,简要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和要点。

1.项目概况

项目区位于法库县东南部的冯贝堡镇,项目区涉及冯贝堡镇周家沟村、富拉堡村、务名屯村和工夫屯村。项目区为平原区,基本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93.33%,以农业生产为主。经过实地调查踏勘得知,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灌排基础设施不完善。项目区的田间灌排基础设施缺失较为严重,耕地灌溉缺少水源井,现有设施长期无人维护,不能适应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2)田间道路通行条件较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多为土路,而且部分路面偏窄,农业机械作业很不方便,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2.项目总体布局

根据《法库县冯贝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总体布局如下:对务名屯及工夫屯的两处新增耕地地块进行土地翻耕并加有机肥提高地力;对富拉堡、务名屯、工夫屯共8个区块的旱地配套机井、水泵等农田灌溉设施,变为水浇地;对务名屯、工夫屯两处排水沟进行清淤;在富拉堡修建农桥一座;在包括周家沟在内的4个村修建涵洞共71座;在务名屯的高效农业区配备高、低压输电线及变压器;整修四个村的田间道和生产路,部分田间道改造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3.建设内容

3.1 土地平整工程

项目区内总体地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考虑耕作的需要,需对项目区内0.65公顷新增耕地进行土地翻耕,翻耕厚度为0.30m。每亩地加有机肥100kg。主要采用机械翻耕,将一定深度的紧实土层变为疏松细碎的耕层,从而增加土壤孔隙度,以利于接纳和贮存雨水,促进土壤中潜在养分转化为有效养分和促使作物根系的伸展,促进耕地形成良好的耕作层。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3.2.1 水源工程

根据项目前期勘察取得的勘探成果及探水孔资料,本区为岩石裂隙水,含水量一般,单井出水量取10m3/h。

本次规划对项目区内花生种植区进行灌溉,根据项目区以往实践经验及管护方便,均采用水泵从井中提水,由输水软管直接引到田间地头进行灌溉。

管井井深决定于含水层埋深、水位变化幅度、设计水位降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井深基本到基岩不透水层。参考勘探成果资料,设计井深采用35m,施工时按实际地层情况,以进地层“中风化花岗岩”3m为准控制井深。

管井设计开口孔径为φ600mm,井管采用钢管,选配QJ型潜水泵,泵的最大外径200mm,考虑安装水泵方便,井管内径应比泵体外径大100mm~150mm,由机井设计手册表8-45查选井管内径采用350mm,管长最小900mm。终孔为600mm。

井管采用钢管,外径377mm,壁厚10mm。其中,0~5m为井壁管,采用不透水管。5m~32m为滤水钢管,钢管为条形孔,长150mm、宽10mm~15mm,表面积达到20%~25%,滤水管每眼井不得小于10m。滤水管外部缠绕8-10目铁纱一层,20目尼龙纱布一层,下入不含土的混砂滤料。下部32m~35m为沉淀管,采用不透水钢管,沉淀管的用途主要是为了在管井运行过程中,使随水带进井内的砂粒沉淀在管内,以备定期清理。井壁管及沉淀管回填黏土球厚111.5mm。

项目共新打管井113眼,井深35m,井台为砖砌,均配备圆形钢筋混凝土井盖,输水管道采用涂塑软管,每眼井均配套潜水泵及柴油发电机组。

3.2.2 排水工程

项目区的排水体系比较完善,但部分排水沟由于多年未清淤,淤积严重,沟内淤泥、杂草等杂物较多,水流不畅;为了保证排水效果,对项目区淤积较严重的931m的排水沟进行清淤,清淤断面为梯形断面。

3.2.3 渠系建筑物工程

项目区规划建设农桥1座,6m长、6m宽,下部结构为浆砌石墩台,上部结构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矩形板式桥。

根据项目区地形情况,在排水沟与田间道交叉处需布置过路涵洞,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共规划71座涵洞,结构采用管径内径Φ=1000mm及Φ=800mm的涵管,管壁厚度为70mm,单节涵管长为2m,接管处设置伸缩沉降缝和止水。底部铺设0.3m厚浆砌石基础,0.1m厚砂石垫层。管身下设置浆砌石基础。涵洞进出口布置200mm厚M7.5浆砌片石防护,宽度与基础宽度相同,长度为1m~3m。

3.2.4 输配电工程

项目区务名屯村中约有2000亩旱地,规划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该区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较强,交通便利。为促进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规划在该区域架设高压输电线1.5km左右,低压输电线2km左右,配备250kVA变压器1台,以满足该区域内作物灌溉用电的需要。

3.3 田间道路工程

3.3.1 田间道

项目区共整修田间道69条,共计35495.05m。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田间道12条,共7241.57m,宽度4.5m、5m;砂石路面田间道57条,共28253.48m,宽度3.5m。

3.3.2 生产路

项目区共整修生产路20条,共计14029.53m,均为砂石路面,石渣路基,宽度均为3m。

4.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农民热切盼望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党的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生产将会有突猛进的发展。本项目的成功建设,将会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对其他乡镇甚至周边县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2 生态效益

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减少了旱、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改善了土壤质地。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农业、林业等配套措施以及田间道路工程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农田小气候,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和型社会的形成,将收到良好的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1242.13公顷,总投资为2370.64万元,亩均投资为1272.35元。经过测算,项目区耕地年新增净产值可达202.42万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项目是经济合理的,耕地经营管理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另外,如果考虑到项目实施后,种植结构调整和升级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本项目的经济效益将更加可观。

结论

通过对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进行分析,该项目实施后,对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项目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对项目区各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各项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篇4

关键词:都市农业 农田水利 现状 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085-02

闵行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区域总面积372.73km2,现辖9个镇,3个街道,1个市级工业区,在水利分片上分属“淀北片”、“淀南片”、“浦东片”三个控制片,现有耕地面积约5754公顷。随着闵行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用地面积逐年减少,所保留的农田已逐渐成为都市中的田园,但农业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的都市农业和与之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已成为必然趋势。

1 农田水利现状

解放以来,闵行区围绕农田防洪、除涝、降渍、灌溉,开展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在堤防建设和河网整治、低洼易涝地治理、水利大控制建设、农田灌溉工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基本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骨干工程体系,在农田水旱灾害防治和保障农业高产、稳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1.1 农田灌溉工程现状

截止2010年底,全区拥有固定灌溉泵站129座,装机3030kw,控制灌溉面积1758.3公顷。全区现有大田作物大都采用低压管道输配水,还有少量农田采用明渠输配水,主要集中在浦江镇、马桥镇。全区现有灌溉管道总长267.8km,衬砌明渠24.0km,土质明渠51.6km。全区共发展设施菜地喷灌面积380.5公顷,菜地微灌面积44.2公顷。其中菜地喷灌面积:浦江镇210.3公顷、华漕镇170.2 公顷;菜地微灌面积:浦江镇30.9公顷、华漕镇13.3公顷。

1.2 全区河道现状

全区共有河道1420条段,总长1158km,其中市管河道8条段,总长70.6km;区管河道18条段,总长167.6km;镇管河道188条段,总长408.2km;村宅河道1206条段,总长512.1km。

1.3 农田排涝泵站

全区现有农田排涝泵站17座,30台套,共1090kw。

2 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全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完善,基本适应了防汛排涝要求,但是与闵行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现有工程老化失修

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尤其是农村实行后一段时期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主体不明确,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呈下滑趋势,很多农田水利工程不能得到有效更新。

2.2 农田零散分布,灌区规模偏小

由于闵行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建设用地不断挤占农田,加之镇村级河道、沟塘凌乱,居民点、建设用地分散、零星分布,导致农田零散,灌区规模偏小,一方面影响了耕地规模经营和土地集约利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灌排系统、道路系统等农田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布局,交叉建筑物偏多,泵站控制灌溉面积偏小,单位面积灌排基础设施配套投资高;同时也不利于农机耕作,影响农业生产条件。

2.3 村宅河道凌乱且淤积严重,引排水不畅

村沟宅河分布凌乱,是影响基本农田标准化、规模化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其中自然形成的断头浜、呆塘较多,加之河沟边坡坍塌淤积严重,现有村级河道普遍存在蓄水容量不高,连通性差,引排不畅,有毒物逐年积累,自净能力不高等现象,尤其是汛期,农田的河沟排水不畅是目前许多已建成的设施粮田和设施菜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涝渍灾害防御能力不高,田间排水设施有待完善

闵行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90%以上的地面高程在3.21~4.20m之间,据实测,3.40m高程的地面,地下水平均埋深只有0.60~0.80m,如加上土壤毛细管升水0.20m,则土壤中孔隙被地下水饱和的埋深只有0.40~0.60m,加之本地区多雨,春、夏、秋季的连阴雨和夏、秋季节的暴雨极易引起农田内涝和渍害。农田内部的田间排水系统不完善,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农田内部田间沟系不配套或标准不高,每逢雨季,田面径流往往难以及时排出,地下水位居高不下,常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农田涝渍灾害,对农作物尤其是旱作物和蔬菜影响较大,涝渍灾害是影响闵行区农业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

2.5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对农田灌排设施配套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来,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特色果蔬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特色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有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的需要。

(1)对农田除涝的标准要求提高了,如原来以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的耕地调整为蔬菜基地后,排涝历时需要缩短一半以上,相应的排涝模数也要大幅提高;

(2)灌溉的精准化程度要求提高了,相对粮田,菜田的灌水频率较高,对灌水的及时性、灌水量控制要求也较高,需要有运行自如、管理方便的灌溉系统与之相配套;

(3)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要求提高了,绿色生态农业除了要求在粮食、水果、蔬菜生长过程中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外,对灌溉水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基础,而农田沟塘水域又是农田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因此,灌排系统建设需要重视其生态环境功能,一方面,需要通过管理监测措施,控制各种污染排放,改善灌溉水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河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

3 农田水利发展的思考

在未来构建现代生态田园化都市区,将是闵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已成必然趋势。

3.1 大力推进农田规模化经营

农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有利于工程效益的发挥。鉴于全区目前农村居民点分散、河网密度大、内部沟塘凌乱、灌区面积偏小的现状,在灌区范围和规模调整方面,应在水系规划框架的基础上,对灌区范围内的小河沟及坑塘进行填埋和平整,对农用地进行合理归并,通过土地整治,对现有小灌区进行整合,并对灌排设施布局和规模进行调整,根据调整控制灌溉面积进行泵站规模化改造,减少小机站的数量,降低工程运行管理费用,提高灌区建设的规模效应。

3.2 大力推进镇村级中小河道轮疏

针对灌区周边镇村级中小河道淤积严重水系连通不畅等情况,应大力开展河道轮疏工作,定期疏浚河道,沟通水系,增加灌区周边河道蓄水容量,改善灌区周边引排水条件,保证汛期农田积水能及时排出。

3.3 大力开展河道生态整治和截污纳管工作

多年来,闵行区一直重视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但大部分河水水质仍维持在劣五类标准,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污水配套设施不完善,很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质进一步恶化,为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还需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河道生态整治工作,改善河道水环境面貌,提高农田灌排水水质。

3.4 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针对闵行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旧田间排水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政府需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灌区,加快推进符合现代都市农业要求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S].

[2] 闵行区水务“十二五”规划[S].2011.

[3] 闵行区水务规划(水利篇([S].2005.

篇5

摘 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长期以来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地标志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农田水利工程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我国更是严重缺少淡水资源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必须要把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之中,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效利用珍贵的淡水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讷河;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思考

讷河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隶属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因讷谟尔河横贯境域而得名。全市总面积6674平方公里,素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甜菜之乡和优质大豆主产地的美誉。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嫩江、讷谟尔河、老莱河、石底河、南阳河等一江四河,泡沼泽共有117个,泉子52个,自然水域面积30万亩,地表水多年平均地表径总流量为4.38亿立方米,本区过境流量171亿立方米,可利用量3.1亿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田水利工程、农田灌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及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淡水资源紧张的现状,更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必然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收相结合的有效举措,既满足了农田灌溉,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最大效率的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农田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益处,得到最大的实惠,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长效发展。

r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是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溉节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三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新型农村的发展进程。讷河市农田水利工程多是上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发展时间较早。截至2015年,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7万亩,水田节水灌溉面积新增达到4.64万亩。其中兴旺灌区0.8万亩,修建防渗干渠12.79公里,防渗支渠12公里;太和灌区1.14万亩,防渗干渠16.3公里,支渠12公里;尼尔基直供灌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修建防渗干渠17.42公里,支渠11公里。在国家、省市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已初具规模,为各乡镇的农田灌溉提供了有效保障。

讷河市是黑龙江省的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农业生产总值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确保全市经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之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状况,都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程度。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十三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历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水是有限的,又是不可再生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水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最大效率的发挥淡水作用,来为农田灌溉服务,从而实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农民收益的稳定。

加强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才能更好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直接影响到淡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矛盾。水资源的浪费,也有悖于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与传统的农田灌溉模式相比,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即可节约水资源,又能提升水资源利用的实效性。采用喷灌模式灌溉,一般可节约30~50%的水资源。

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还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农药和化肥功效,减少农业污染,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并持续推广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实现农业高效率、高产出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确保全市农业经济的可以持续增长。

虽然讷河市江河较多,水资源相对其他城市不属严重缺乏,但仍然要加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使这一利国利民、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过程中。随着全市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农业的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本地实情,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田产出率。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的觉悟和意识。引导农民学习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倡导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等众多物种都离不开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更离不开水。农田节水灌溉必须要有洁净的水源,才能实现最终的灌溉目的,否则一切将无从谈起。因此,全市人民有责任、有义务的要做好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水域周边必须要杜绝一切污染源的存在,如工厂、矿山、采石场、化工厂、印刷厂、制药厂等工矿企业的存在,减少一切可能存在的污染性。一江四河的附近周边、沿江沿岸,要进行综合治理,分段到人、分片到户,实行最严厉的层级负责制度。发现问题层层追究,从根本上杜绝相互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可将此项工作列入到领导干部考核、人事任免过程中,使领导干部真正负起肩负的职责,真正为民办好事、办实事。

结束语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发展,并将粮食主产区和经济作物产区的灌溉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以及农业现代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来看,农田节水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吸取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探索出适合讷河市的发展道路。省市相关部门结合各地实情,不断研究探索,建设出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既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实现了农业增收增效,又最大化的发挥水资源作用,节约了淡水资源,使人类和自然界得到和平共处,实现生态和谐、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敬礼.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4).

[2]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3]薄清富.浅谈水利工程建设要着重运用节水灌溉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6).

[4]黄少江.浅析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4,12:210.

[5]董娜.吉林省中西部农田节水灌溉效益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水利建设 水闸技术

在以往的水利建设中,有不少工程由于资料搜集不完善或者不正确,致使有的工程重新设计。水利工程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平衡。水利工程的质量好坏与周边环境内防洪排涝、生态和谐、水利安全息息相关。然而在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工程质量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基于工程实践,提出水闸重点技术以供参考。

一、水闸工程建设对农田的影响

1、解决了灌溉的问题,消除了旱情带来的灾害。农业生产主要追求粮食产量,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但是这些作物如果在没有水或者在水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会极大地影响其它们的产量。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解决了灌溉问题,消除了灾情的灾害,给农民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2.改良农田水质。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死蟹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这也是农民时刻关注的问题,因此坚强水利工程建设可以改良农田水质,对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

3.节约了农田用水,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损失。在大涝之年农田通水不缺少的情况下,水闸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将多余的水积攒起来,以便以后庄稼需要水时可以随时放水灌溉。另外,蔬菜、瓜果、苗木、花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扶持节水灌溉典型,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对主干渠道逐步实现衬砌化,这都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起到了节约农田用水的目的。【2】”

二、丘陵地区水闸的重点技术

一般来说我们都将水闸建立在软土地基上,但是它也可以修建在岩基或者是土基上。一般来说水闸既可以泄水又可以挡水,而造成水闸工作条件复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水头低而且变化大,二是水闸的地基条件差。所以,水闸和其它用于挡水的建筑不同,它有许多自己的工作特点。

1、水闸的具体工作特点

1.1稳定问题。在正常使用水闸时,拦截上游的水位一般比较高,这样就导致水闸上游和下游之间产生很大的水位差,会出现水平压力过大的现象,从而使水闸向下游方向移动。要想稳定自身,水闸必须拥有一定的重量。另外,水闸在建成以后,如果还没有挡水或者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遇到无水期,就会产生很大的垂直荷载,这样基底的实际压力就会大大超过地基能够承受的承载力,从而出现地基变形或者是出现闸基土被挤出的现象,这很容易造成水闸与地基出现滑动的危险。所以,在修建水闸时必须保证基础的面积,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基底的压应力。

1.2渗流问题。水闸在进行挡水时,就会造成上下游水位出现差值,在这种作用下,就会在水闸、闸基与两岸的连接处出现渗流的现象。如果出现渗流,就会在水闸的底部产生向上的扬压力,这就会缩小水闸的重力作用,从而使水闸的抗滑稳定性大大降低。如果两岸和闸基都是采用土基,再出现渗流时也会带走一些细颗粒,这就会在闸后出现翻砂鼓水的现象。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掏空两岸和闸基。另外,如果出现侧向渗透,会产生水平的压力,对两岸的连接建筑物都会有很大影响,使其稳定性大大下降。还有可能导致岸坡上出现渗透现象,从而加大闸底的渗透压力。如果渗流水量过大,还会对水闸的挡水功能产生影响,妨碍蓄水。

1.3冲刷问题。在开闸泄水时,如果水闸下游水位很浅或者是没有水,在水位差的作用下,就会加大水流的流速,这种巨大的能量会对下游有严重的冲刷。一旦冲刷的范围过大,就会掏空闸基,造成水闸失事。另外,一般在水闸的两岸都是软弱的岩层或者是土层,如果修建水闸时开设过多的闸孔,一旦开启某一个闸孔就会形成折冲水流,这就会严重冲刷下游河岸,对水闸的安全和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

1.4沉陷问题。软土具有很大的压缩性,如果将水闸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就会在水闸自身以及外部的荷载作用下出现沉陷现象。特别是在底板传到地基上的荷载分布不均匀时,或者是分布在地基土层的荷载不均匀时,更容易出现沉陷现象。这种地基沉陷还会导致水闸出现下沉,或者是闸室倾斜。如果严重有可能造成水闸断裂,这对水闸的正常运行会产生很大影响【3】。

2、 水闸的具体分类

2.1进水闸。 通过在河道、水库、渠道或者是湖泊上修建水闸,就可以进行农业灌溉、水利发电或者是其他水利事业,而控制入渠流量的水闸就是进水闸。一般进水闸都修建在渠道的渠首位置,所以这种水闸又被叫做渠首闸。

2.2节制闸。 一般来说用于调节流量和水位的水闸被称为节制闸。它主要是用于在枯水期截断河流,从而使水位升高,这样就可以在上游进行航运或者是满足进水闸取水的需要。而在洪水期,节制闸可以有效的控制下游的泄流量。由于这种水闸主要是为了拦截河流建造的,所以又叫做拦河闸。

2.3排水闸 。一般在江河的沿岸都会修建排水闸。当出现外河水位上涨的现象时,就关闭闸门,这样就不会出现江河洪水倒灌的现象。如果河水水位推落时就打开闸门,这样就可以将渍水排出。这种闸门的闸身较高,但是底板高程比较低,而且要受到双向水头的作用,这是因为排水闸既要负责排除洼地的积水,又要负责挡住外河水位。

水闸在排除了农田大涝灾害,对农田灌溉、排涝、降渍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加强对灌、排、降技术标准的研究。今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尤其是水闸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避免了大涝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损失【4】。同时,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划研究,以利于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发挥更好的作用。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大涝天气会引起农田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任兰义.地方小水电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思考[J].广东科技,2007,1.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 建设 投入 管理

一、基本情况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沂蒙山区西部边缘,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但时空分布均匀,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旱涝灾害十分频繁。全市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辖1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892个村居,总人口115万。多年来,全市各级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目前共建成各类农田水利设施2万余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0座,小(二)型水库89座,塘坝736座,总库容2亿立方米,修建河道堤防145.3公里,田间主要排水沟渠260公里,建成各类机电井1.28万眼,排灌站192处,发展农田灌溉有效面积38780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0333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1平方公里;建成农村自来水工程770处,解决了全市880个村、83.9万人饮水困难,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城乡供水、水土保持四大工程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存在问题

1.工程严重老化。该市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受当时的资金、技术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全,特别是经过长时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有的甚至报废。据调查,目前全市农田水利设施完好率仅在50%左右,有80座水库灌区、2500眼机电井配套不完善,150座排灌站不能正常运转;全市实际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8780hm2,还有39%的耕地浇不上水;水土流失治理率仅达到54%,还有501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没有得到有效治理;96个村农村自来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有70个村农村自来水工程停止使用。

2.投入严重不足。2002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该市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民投工投劳大幅度减少。尽管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水利投入,但大都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重点工程建设;该市的水利投入也大多用于水库除险加固、村村通自来水等重点工程的配套补助,面上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镇特别是村这一级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很少。据测算,近年来的农田水利投入与前30年相比不但没有增长,相对反而每年都在减少。我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水利工程目前已进入更新改造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及时维修改造。

3.管理方式滞后。由于水利工程量大面广,加之水管体制改革缓慢,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粗放,存在着重建轻管、有人用没人管的现象,实际上用的是“大锅水”,加剧了工程老化失修、使用周期缩短、效益衰减。据调查,目前全市仅成立了27个灌区用水户协会,有5个集中联合供水的工程实行公司化管理,多数农田水利设施改制不彻底,管护主体、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偏远的水利设施甚至没有人看管,难以保证工程正常运行。

三、工作建议

1.科学规划,精心实施。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力度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邹东山丘区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河道拦蓄、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水源工程,搞好雨洪资源利用;抓好现有库塘维修加固和清淤扩容,实施库塘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努力增加水浇面积;搞好流域和河道综合治理,有效保护水土资源。邹西平原区有计划地增打机井,抓好机井维修配套,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抓好河道沟渠的清淤疏挖,恢复健全排水系统。西南滨湖地区大力实施排灌站维修改造和灌区配套,扩大改善灌溉面积。

2.广辟渠道,加大投入。采取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吸引社会资金等方式,努力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抓住国家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超前做好水利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可研报告,纳入项目储备库,及时有针对性地上报,力争更多上级更多的水利项目在邹城实施;二是加大本级财政投入。邹城市每年要列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的5%、土地出让金的15%和征收的各项水利规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鼓励引导个体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形成以上级扶持资金为主体、财政资金为杠杆、社会民间资金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水利投入体系。

3.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按照上级要求,以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加快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管理。重点小(一)型水库全部纳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小(二)型水库纳入镇街统一管理,成立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管理责任和补助经费。塘坝等小型水利设施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落实管护责任。灌区逐步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农村自来水工程积极推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加快形成政府宏观指导、水利协会服务、农民用水户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篇8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导,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为重点,以“三万”活动为契机,针对我区今年特大干旱和旱涝急转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着力做好水毁工程修复,全面整修农村塘堰,进一步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抗灾减灾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二、主要任务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与灾后重建、国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村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本年度计划开工完建各类水利工程1532处,累计完成土石方270万立方米,力争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3.3万亩,防涝面积4万亩,改造渍害中低产田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

三、建设重点

本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抓好塘堰整治工程建设。塘堰建设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对切实解决基本农田灌溉不足和灌溉死角问题,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意义重大。要以开展“三万”活动为契机,采取“五大措施”:即通过“三万”活动推动、各级财政驱动、整合资金联动、社会力量互动、农民群众主动等五项措施,全面实施塘堰治理工程。按照每个村建设一口标准塘、每个村民小组(自然垸)治理一口门前塘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840口塘堰年度建设任务。

(二)突出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本年度,一是要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优先安排部署,确保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当年见效,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二是全面开展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对现有的小塘堰等蓄水工程进行清淤扩容、整修配套,增加蓄水能力。对老化失修的泵站和灌溉设施进行修复改造,恢复抗旱能力。因地制宜新建一批小型蓄、引、提水工程,不断提高抗旱能力。三是加强水源工程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调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发挥我区水资源最大效益。充分调动村组群众参与小农水建设的积极性,完建小泵站改造30处,疏浚河道80公里,整治渠系120公里。

(三)突出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加强重点湖区、圩垸和涝区治理,尽快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继续抓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特别要加强小水库、小河流、小泵站等水利防洪工程薄弱环节建设。本年度,重点抓好烽火山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278万元。加大中小河流整治力度,推进朱道士河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980万元。两项工程要于明年4月底前竣工。

(四)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不折不扣完成今年中央和省下达的750万元的投资计划。同时,着力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所建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要加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防护与综合整治工程建设,采取隔离防护、河污整治等措施,保障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五)突出抓好农田排灌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我区3个重点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加强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投资8000万元加快东河大型抗旱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切实抓好现代农业及小农水专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

(六)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坡耕地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治理工程为抓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整治,确保治理效益,促进治理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平方公里。加大农村河道疏浚、引排水工程建设力度,美化农村村容村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全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工程建设领导责任制。实施防汛抗旱和工程建设连锁责任制,将建设任务分项目、分区域、分工程包干负责,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层层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强化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把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目标任务和工程效益,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和行政效能的重要内容。各乡镇街道要因地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二)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近几年,省里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等方式,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都在20亿元左右。今年是农田水利建设大干之年,投入要有新突破。一是加大投入抓建设。除保障各类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外,省级财政安排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塘堰建设“以奖代补”。区财政将拿出相应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奖代补”。二是组织“三万活动”促建设。今冬明春,区委、区政府即将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清万塘、惠万民的三万活动,组织帮扶单位结对帮扶村组,以治理当家塘堰为重点,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三是正确引导群众投入搞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造福农民群众,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要与农民协商,征得农民同意,体现农民利益。严格“一事一议”程序,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和透明。严格区分农民自愿筹资投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界限,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现有的投工、投劳政策,讲求方法、用好用足。各乡镇街道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投工投劳,可以在政策范围内以资代劳,并结合当前农村实际,适当调整投劳折资标准。四是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建设。通过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三)规范建设程序,完善建设管理。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规范建设程序,既要加快建设,也要强化管理,既要确保进度,也要确保质量和效益,做到建管并重,数量和质量统一。对重点水利工程,严格“五制”,加强建管。跨村、跨乡流域性工程,区乡要强化“统”的功能,实行大会战,统一谋划、统一实施。对小灌区、小流域治理等受益范围为村、组,但受益村自身又难以当年完成的工程,实行“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并建立灾害风险机制,做到以丰补欠。积极探索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的模式和途径,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继续推进以产权为核心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产权流转,搞活经营,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滚动发展。加快推进以用水户参与灌区、饮水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用水协会等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四)强化检查督办,营造宣传氛围。要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工程、重点区域、重要项目和行动滞后的地方,采取得力措施,进行巡回督导、跟踪督导、驻点督导、舆论督导。要把检查督办贯穿到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落实到工程,落实到田间、落实到农户。区委、区政府将组织2-3次大规模的督办检查活动,并将督办情况及时整理,发出通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要积极营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宣传氛围,大力宣传加强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政策和要求原原本本地交给干部群众,切实起到宣传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营造大兴水利浓郁氛围,推动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蓬勃开展。

区当家塘堰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三万”活动的深入开展,着力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抓好我区当家塘堰建设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意义

塘堰建设是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基本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抗旱保丰收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省委、市委在部署开展2012年“三万”活动时明确要求要以“兴水利、促发展,修塘堰,惠民生”作为活动主题,全面做好农村当家塘堰建设,进一步推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基本现状

据统计,全区现有塘堰4207口,其中5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2853口,总蓄水量211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5万亩,这些塘堰在建成初期,在农田补充灌溉、抗旱应急、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农村体制改革以来,由于缺乏投入、疏于管理,绝大多数塘堰年久失修,以致塘体淤塞,塘埂毁损,溢洪设施不全和尾水渠系不畅,全区塘堰现能蓄水量不足原有60%,大部分塘堰已经成为“碟子堰”、“筛子塘”,有的甚至成了垃圾塘、沼泽地,失去了原有功能。今春连旱,进一步暴露了我区塘堰功能不全、蓄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当家塘堰建设迫在眉睫。

三、工作目标

1、治理范围。

全区容积在500立方以上的塘堰都纳入整治范围,今冬明春重点整治1000立方米以上的塘堰,区乡两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500立方以上的塘堰要全部整治。每一个行政村建设治理一口标准塘,每一个村民小组(自然塆)整治一口门前塘。

2、治理任务。

全区要全面完成840口当家塘建设工作,实现新增容积224万方,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3、治理时间。

自年11月23日至2012年2月29日结束。

4、治理效果。

各地当家塘要按照清淤扩容、防渗加固、配套完善的要求建设,切实加强建设管护管理,做到灌溉能力增强,工程效益明显,环境美化美观,农民群众满意。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乡镇街道和村是塘堰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积极做好宣传、组织、发动。形成大员上阵,靠前指挥,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领导责任制。各乡镇街道要将建设任务分解到村组,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塘堰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纳入这次建设的塘堰逐一登记造册、公示,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塘堰整治销号制度,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各“三万”活动驻村工作队要将当家塘堰建设作为“三万”活动的重要任务,紧密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在协调落实建设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参与施工质量监督、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制定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塘堰建设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各乡镇街道、村要依托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实行一村一策、一塘一策,分类确定建设方案,科学实施建设,在建设中不能就塘治塘,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塘堰的最大效益。在具体规划中,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塘堰建设与渠道整治结合起来,注重在整治上做文章。在大搞塘堰建设改造的同时,要与渠道清淤整治和水利骨干工程相配套,做到塘大渠畅。二是把塘堰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注重在配套上下功夫,使蓄水能力与灌溉需求相适应。三是把塘堰建设与多种经营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注重在效益上花力气。扩挖的土方可用于荒地造田、填基做路,扩大种植面积,改善交通条件。四是把塘堰建设与田间管理结合起来,注重在规范质量上成气候。做到围沟、腰沟、厢沟配套,明排暗滤,雨住沟干。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发挥村组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社会投入,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塘堰建设,鼓励老板赞助、企业资助、名人捐助、能人帮助等方式,多措并举,广泛筹措塘堰整治资金。

1、区级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2、区财政、水利部门各筹措资金50万元;

3、乡镇财政安排资金100万元;

4、从“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200万元;

5、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安排资金100万元;

6、村组自筹和发动社会资助资金240万元;

7、“三万”活动每个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2万元;

8、群众筹资投劳资金60万元。

由区财政局牵头,制订全区农村塘堰整治财政"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拓宽资金渠道,规范资金使用

(四)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塘堰改造单项工程虽小,但关系到一个村、一个组抗灾保丰收的大问题,有的地方还关系到防洪安全。因此,一定要与其他水利工程统筹协调,坚持标准,注重质量,切实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水利部门要制订全区塘堰整治技术指南,各地要按照指南要求落实塘堰建设标准。新建塘埂必须作多层碾压夯实等防渗处理,塘堰清淤要见底,标准塘的平均深度不少于2.5米,门前塘平均深度不少于2米,沿湾塘埂护砌至常年水位0.3米以上,塘埂顶面宽不少于2米,塘埂坡度1:1。塘堰溢洪口等配套设施都要符合规范要求。还要注意塘堰建设的外观形象,做到路相通、树成行、草盖坡、渠成网,力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景点。

(五)建立机制,长效管护。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探索和建立塘堰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管护到位并长期发挥效益。要设立警示牌,禁止在塘堰管理范围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行为;为保证塘堰水质,经整治后的塘堰,一律不准投饵养鱼;按照有利于管理和运行、群众满意、长期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标准;遵循自愿原则,鼓励受益农户依法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管理塘堰;要与塘堰运行管理单位签订合同,积极维护其合法权益,明确权力和义务。

篇9

关键词:小农水重点县;强化责任;完善机制;建管结合

东至县地处八百里皖江南岸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2011年被列为中央财政第三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规划,科学设计,突出重点,规范实施,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的建管思路,充分结合县情,积极探索创新,经过严格的建设监管和建后管护,使得该项目成为服务“三农”的亮点,在农业抗灾中充分发挥了其功能和效益,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1 项目完成情况

三年来,重点县项目累计实施排灌沟渠疏浚防渗衬砌204km,完成占计划100.5%;桥涵闸配套建筑物747座,完成占计划104%;硬化生产道路12.3km,完成占计划184%;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实际装机容量744kW,占计划91.4%;重点县项目区经过工程配套改造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新增高标准农田6.95万亩;灌溉用水利用系数由0.58提高到0.68;项目区受益人口4.0万人,年均可节约用水250万m3,年新增粮食产量1780万公斤,经济作物年总增产值2403万元,项目区年人均可增加收入600元。

2 强化领导,规范制度明责任

为确保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实效,2011年9月30日东至县委办公室以办[2011]57号文,成立了东至县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2011年8月11日,东至县人民政府以东政秘[2011]104文,成立“东至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作为重点县建设领导机构,成员由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等部门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统筹安排建设项目计划的落实、项目资金整合等工作,并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为此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同时县政府办公室批复同意组建“东至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局”作为重点县工程项目法人,建管局由水务局局长为局长,局和项目乡镇分管领导为副局长,负责重点县的组织实施。先后制定完善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实施细则》、《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资金整合方案》、《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建后管护办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为农田水利建设工作规范运作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3 提前规划,项目实施出效益

早在2009年我县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了《安徽省东至县2007~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县政府以东政秘[2010]30号文予以批复,同意规划建设内容和规划方案。《规划》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重点县三年建设方案紧密与《规划》结合,经县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研究,确定2011年度重点县项目区为香隅镇有庆圩、张溪镇东湖圩,2012年度为大渡口镇广丰圩、东流镇七里湖圩、洋湖镇奠龙村,2013年度为胜利镇新胜圩、龙泉镇大板灌区。三年建设方案涉及农田灌溉供水工程和农业节水建设工程投资总额4.31亿元,《方案》中计划新建和改造防渗渠940km,改善灌溉面积17.88万亩。三年重点县建设新增高效节水面积7.28万亩,新建和改造防渗渠23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7.28万亩。

三年实施方案及年度财政标准文本报省财政厅、水利厅,经专家审查后报送水利部审查。年度实施方案报市水务局、财政局,由水务局、财政局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再由编制单位修改后报水利厅、财政厅批复。

4 加强建设管理,创新模式出质量

4.1 招标投标工作

我县三个年度的监理、施工标段和2012、2013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按照省水利厅的文件规定均在安徽省水利招标投标中心平台选择机构进行,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律法规办理。根据安徽省水利招标投标中心公示的监理、施工单位,由建设单位同监理、施工企业签订监理、施工合同,对流标的勘察设计单位有局党组研究按规定确定后与其签订勘察设计合同。

4.2 施工管理

我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建设监理制的“四制”加强建管,工程质量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社会监理控制、施工企业保证、政府监督”的管理体制,全面管理和控制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生产。2011、2012、2013三个年度已验收项目施工质量均合格,没有发生一起质量和安全事故。

建设管理由项目法人负总责,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和控制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进度和安全生产。下设监管科、技术科、财务科、办公室,负责赴各工地检查工作,解决和协调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协调有关后勤和保障工作,确保建设资金结算支付,加强宣传报道、材料汇总。开工前,项目法人在组织召开项目区政府、设计、监理、施工、质检单位技术交底会议,设计单位对施工图及施工技术进行技术交底。建设单位每月最少召开调度会一次,对施工质量、进度、生产安全进行统一调度。

4.3 建设监理与质量监督

监理有限公司派总监理工程师一名,每各标段工地另派1~2名监理人员进驻工地,从工程建设和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

施工企业在工地设项目部,认真执行“三检”制度,从公司有关部门到项目部管理人员到班组,基本能高标准、严要求,把安全、质量放在第一位。对检查出有质量缺陷的要求立即整改,对靠板渠道混凝土预制板标号和厚度不合要求的,监理单位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直至合格才准施工。

工程建设过程中,根据招标文件规定,其临时工程以总价承包,其余工程以单价承包方式。建设单位与各中标施工企业签定施工合同,同时与监理公司签定监理合同,监理工程师根据招、投标文件和合同规定以及工程设计图纸规定,从工程项目建设的投资、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正常有序进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企业按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了各地职责。

本工程所有材料和设备均由承包人负责采购、验收、运输和保管。承包人查验每批材料的货单、合格证书、化验单等有关证件,并将这些证件的复印件提交监理人员审核,承包人对每批材料是否合格作出鉴定,并将鉴定书提交监理人员复查,经鉴定合格的材料方允许验收进场、入库。对于重要的隐蔽工程、关键部位的施工,还必须经过业主组织参建单位验收合格后,才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关键部位(如混凝土浇筑、回填土的填筑、碾压等)的施工中,由监理人员实行旁站,跟班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另外业主以不定期的检验抽查工作督促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参建施工企业一方面自觉接受地方群众监督和监理监督,加之业主不定期、不间断的检查;另一方面,县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站派员现场抽查,对工程检查中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作出处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5 规范资金管理,严格使用保安全

计划投资。2011~2013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总批复7847.06万元,其中中央投入3600万元,省级财政2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00万元,群众自筹1247.1万元。

到位资金。目前实际到位资金7734万元,其中中央投入资金到位3600万元,占其到位资金的100%,省级财政资金到位21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到位900万元,群众自筹1134万元。

资金管理。为搞好项目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按照两部文件要求,设立了“小农水”建设专门账户,所有建设资金一律专户储存,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批复要求使用财政资金,无任何违规使用、挪用、贪污、截留建设资金现象。

资金支付。本工程按进度付款,中标施工单位根据完成进度向监理、项目法人报工程价款月付款证书,监理、法人一起到实地进行测量验收,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按照验收核准的工程量和施工合同付款条款付款。发包人在收到监理工程师签证的月进度付款证书后,经审核确定应付金额,按80%进度款支付给承包商,工程完工后,待工程验收合格后按审计的决算额结算90%,保修期满后结清余下的10%。

6 结束语

借省市实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试点的东风,本着“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末级渠系管护工作交给村、规模企业、用水者协会或服务队管理。灌区的管理主体都建立健全了《工程管护办法》、《灌溉管理制度》、《水费征收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等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本着“互相合作、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宗旨,依章程对各项涉水事务进行商议和表决。正是这一民主管理平台的建立,让受益村民感受了平等尊重,激发了村民参与水利设施管理的积极性,相继开展的管护监督及管护人员选择等工作,顺应民意。

参考文献

[1]朱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J].江苏水利,2010(08).

篇10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灌溉;节水措施。

水资源作为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一方面由于土地灌溉技术和田间灌溉水平不高,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灌溉区的输配水工程的老化和防渗率低,灌溉不合理,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水与发展,水与环境,水的管理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配置,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也是灌区生存发展的心由之路。

1 关于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1.1 节水灌溉

节水灌溉,简单的来讲就是指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的生产率。换言之,节水灌溉是用尽可能少的水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出的灌溉形式。节水灌溉的内容大致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水工程技术,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技术。

1.2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吸收等4个环节。由于目前灌区灌配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投入改造,维修资金不足,设施更新维护不及时,部分建筑物的老化失修严重,用水管理粗放,田间灌溉方式和技术落后,再加上灌区的梁道衬砌率低,大多是土质渠道,在输水、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很大,灌溉水都白白浪费了。就现在有的形式,环境和技术水平下,灌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就是显得更为重要了。这样通过发展节水灌溉能带动节水灌溉设备制造等相关产品的发展,又能提高农业灌溉设备的科学水平。节水灌溉的普及,还可促进农业机械话、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曾强农业发展的后劲。所以水发展节水灌溉具有极其的重要性。

2 当前灌区结合岁灌溉的主要措施

2.1提高节水意识是搞好节水工作的前提

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不具备水资源危机意识。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认为“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水是用不完的”,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淡薄,导致了抵触情绪。针对这种现象,灌区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大力提倡节约用水,普及节水灌溉知识,改变灌溉就是浇地、就是灌作物,要讲科学,讲节水意识,逐步改变人们粗放的灌溉管理方式。

2.2灌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是节水工作的基础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理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近两年来。国家已经对大型归老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总干、支干以及斗渠都实施了渠道衬砌的节水改造,改造实施后,干渠渠道的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高,大大缩短了灌水过程的时间以及减少了熟睡的损失,并提高了田间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节水工作离不开科学管理,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灌溉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重。目前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测量及监控技术,土壤墙情自动检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其中,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采用高标准的量测设备,及时准确地掌握灌区水情。为与市场经济接轨,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逐步走向企业化管理,坚持依法治水,强化水政管理,增强灌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群众建设、管理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实现“决策民主话、水务公开话、管理现代化”,使水管理单位与用水户双赢。

2.3用经济杠杆,形成水市场建设节水法规制度是节水的重要手段

水这种特殊的商品走向市场已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水价格也反映其价格,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中客观上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充分发挥嘉和是的杠杆作用,用经济手段来促进节水。

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来形成水市场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也出台了一些列的节水节能的条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不完善,尤其是灌溉用水市场机制不健全,农用水价偏低,未形成水市场,调节手段单一。因此,确定适当的水价,对灌区发展十分重要。如果灌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节水法完善了,使灌区工程投入增多了,这样就会形成“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轨道。同时,水价的提高,法律的完善,会大大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节水,有效地促进了节水灌溉,充分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