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器械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器械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器械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含药医疗器械;检验项目;产品检验

在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生产注册时,企业需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适用的产品标准和基于该标准的产品检测报告[1]。当前,我国对医疗器械生产注册制度中的“适用产品标准”主要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注册产品标准”。对具备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产品,这些标准就是此产品进入市场最低限制或要求。对尚未具备两项标准的产品,生产企业须制定注册产品标准,其中安全性指标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同类产品需要遵守的强制性安全标准要求。对于含药医疗器械产品,其标准不仅要涵盖材料类医疗器械的检验通用要求,还需对所含药物制订有关性能评价标准,检验项目需包括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譬如:具备药物缓释功能产品,需进行药物体外释放试验、涂药工艺稳定性及均一性检验等。在必要情况下,还需进行药物体内释放试验、体内-外关联性试验、稳定性试验等。对所含药物的成分检验,则可参考国内外药典有关该种药物的检验方法,如:样品制备不能用于含药医疗器械产品检验的,需提供可行检验法,但要有相关方法予以验证[2]。下面就含药医疗器械产品的检验方法进行综述。

1药物鉴别

需要和有可能共同存在的物质或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进行有效区分。依照国内外药典中提出的该药物的相关检验方法,比如:化学鉴别法、色谱法、光谱法等。

2含药量测定

应可准确测出含药医疗器械产品所含药物的量。参考国内外药典有关该药物的含量测定法,如应用新方法则需开展方法学验证,如应用成熟方法,主要是国家或国际标准方法,对于方法的引进方本身就是方法学的重要验证者[3],可不需要再行验证,但是在操作流程、测定步骤、仪器、样品制备等方面有所调整的,仍需要按照新方法应对。当前,含药量测定的方法有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度法等。

3药物体外释放试验

此项实验就是在模拟人体机体条件下,比如:温度、介质成分、pH等,对含药器械的药物开展体外释放速度试验[4],应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所含药物在机体内释放的基本状况。该试验主要用于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产品,体外药物的释放率是含药医疗器械产品质控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产品生产监测中,需要加强质控工作,以确保含药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在此项试验中要求把控好仪器、控温摇床、溶出度测试、温度、释放介质、取样时间点等参数。

4涂药工艺稳定性及均一性试验

一是提取溶出介质进行直接测试,即在同批产品中取6个样品,然后提取出溶出介质开展平行测试,以评估所含药物在体内或体外释放的均一性。对于释放结果则可通过一级方程拟合,在此过程中以有关系数最大及均方误差最小视为最佳拟合[5]。在最终结果中,选取的6个样品,初、复试验的释放率平均值都必须在标准释放率之内。在初试时,倘若2个样品未能满足规定,并且其中有1个样品在标准释放量区间的10%~20%可进行复试(另1个为±10%)。在复试时同样取6个样品,在结果中样品数值低于释放量区间10%的样品必须在1个以下。二是基于序列号样品,且按照残余药量洗脱测试。在此项测试中,最少要选取3个样品开展平行测试。送检者需要在试验前对每个样品的初始含药量予以明确,否则根据标准规定的含药量或实测相同批次样品含药量算出平均值[6]。在结果中,初次试验时如单1个样品在既定释放量区间的10%~20%,则可复试。在复试时,同样取3个样品,最终结果均要在规定释放量内。

5药物体内释放试验

当前,含药医疗器械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作用部位、应用方法、含药剂型、载体等方面均有差异,此外,所含药物的量大大低于正常用药量,使得血药浓度很低,对仪器灵敏度和样品制备工艺有很高的要求,进而给体内释放试验带来较大困难。现阶段,关于含药医疗器械所含药物的体内释放试验方法尚在制定中[7],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开展原位植入、采取血管、组织等开展体外培养法的研究也大量开展。国外一些专业机构的含药器械体内释放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果。

6药物体内-外关联性试验

体内-外关联性,就是因制剂所产生的生物学特性或因生物学特性衍生出的参数,比如:tmax、Cmax、AUC等,和相同制剂的物理、化学特性间,存在合理定量关系,实际是体外释放参数与体内生物利用度参数所形成的函数。体内-外关联性试验应可全面展现出体外释放曲线和机体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间的内在关系。只能在体内外存在关联性,才可通过体外释放曲线来预估体内状况,进而创建一个能够准确、有效说明药物生物利用度标准与批量生产质控指标。有研究把体内外关联性程度分成三个等级:Ⅰ级,就是体内药时曲线每个点都和体外各时点的释放量是有关的,即点-点关联Ⅱ级,即体内药时曲线按照折积法算出体内平均停留时间和体外平均释放时间的内在关系[8]。Ⅲ级,即体内药时曲线下面积或者峰浓度或峰时间等单一参数和体外平均释放时间的内在关系。此项试验原则上参照中国药典附录有关缓释、控释及迟释等一类制剂的指导原则开展。主要是通过所含药物体内、体外的释试验数据予以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关联性的检验。

7药物稳定性试验

对含药医疗器械物品开展稳定性实验,主要是考察所含药物在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随时间改变的内在规律,以此为产品的批量生产、包装、储运等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并基于试验结果明确产品有效期[9]。一般有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及长期试验等。此项试验通常开展加速试验(6个月)或长期试验。所要考察的指标主要是药物的鉴别、含量,对于缓释含药器械还需考察所含药物的体外释放相关指标。具体就是按序列号编器械取3个样品试验,根据批号取相同批次的3批样品开展加速试验[10],在试验中,每月月底取样检验。长期试验就是在常规条件下的有效期最后1个月内取样检验。伴随现代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含药医疗器械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11]。因而,需要在明确含药器械产品检验标准和项目集成上,熟练掌握并应用各项检验方法,并要适时改进和优化方法,确保产品质量,保证患者诊疗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海宁,陈鸿波,杨昭鹏.对国家医疗器械监督检验工作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药事,2013,27(8):787-789.

[2]李佳戈,郝烨,侯晓旭,等.数字切片扫描仪产品主要性能指标的检验方法初探[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69-71.

[3]李海宁,郝擎,李静莉,等.国家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抽验分析及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5,39(2):132-135.

[4]徐研偌.论产品标准在医疗器械评价系统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7):58-61.

[5]王浩,孟祥峰,刘艳珍,等.医疗器械中人工智能方法检验策略的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0):67-70.

[6]蔡霞,雷毅.我国膏贴类医疗器械产品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房,2013,24(44):4222-4224.

[7]权兵.研发流程管理方法在医疗器械企业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8]张高亮,纪晔,李江宁.医疗器械抽验产品安全风险计算方法[J].首都医药,2014,21(20):17-18.

[9]郎涛.含银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方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12):81.

[10]王峥崎,张雨晨,牛玉倩.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Ⅱ级生物安全柜使用现状及问题解析[J].医疗装备,2014,27(1):16-22.

篇2

关键词:W医药公司 经营现状 对策分析

一、C医药公司现状介绍

W医药公司,成立于1993年,公司前身系某卫生服务开发公司,由2002年改制为W医药公司。2010年公司引入新的经营团队,使企业经营机制得以全面改观。公司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奋斗的目标,努力打造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医药物流企业。

公司主要经营生物制品、抗生素、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中成药及部分Ⅱ、Ⅲ类医疗器械产品。公司于2014年3月通过了新版GsP认证,拥有符合GsP要求的仓储条件。公司的经营宗旨即,质量方针:质量为先,规范经营;质量目标:品质安全,优化管理。公司销售网络覆盖舟山市各区县,已建立健全了全市所有小岛卫生院的配送网。

公司现有零售药店3家:舟山新城W售药店(舟山医院门口);舟山北门W零售药店(舟山妇幼保健院门口);舟山东门W零售药店(舟山市中医院门口)。

公司自2010年进入规模化经营后,经过几年的发展,2015年销售额达到3.47|元,超越舟山市存德医药公司,在舟山市五家医药公司中位居第二(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3.72亿)。

2015年公司的重点工作是积极应对浙江省新一轮药品招标工作,其中的招商勾标工作尤为出色:新增外资企业12家,新增大型国企5家,新增首营企业85家,新增首营品种550个,实际新增品种280个;新开发医疗机构:普陀区分布于各小岛的乡镇卫生院6家,嵊泗县乡镇卫生院5家。

医用耗材的配送平台已经开始正常运转,主要产品强生医用缝合线已覆盖全市所有大医院。

北门药店通过了GSP换证检查;三家零售药店的药品结构正在调整中,三月份起主动降低零售价2%,受到了市社保的肯定,社保资金全额到位。

目前公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药品断货缺货现象多见;岗位技能培训不到位,各部门协调衔接不够流畅;政策变化快,相关信息不够通畅;人员少、工作量大,致有些工作不够细致;大病保险药品目录少于预期等。

二、中国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医药行业也进入了高端技术时代,药品行业不断创新,出现了高端药品行业竞争激烈的状况。目前由于高端药物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据,在生物制药上中国目前只能走仿制的道路,但无法在技术上和欧美一些国家抗衡,现在我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寄托于中药的创新。但由于中药基础研究投入长期不足,致其创新能力匮乏,结构发展失衡,且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中药材基地布局不合理,监管主体缺乏,资源保护责权不明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明确了打造创新型经济的大方向,不管是医药还是其他产业,都要做科技创新和全球品牌化的产品。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加强,创新成果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在质量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自2015年6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虽取消了除品和第一类的政府定价,但各省(区市)卫计委组织的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尤其是“带量采购,价格联动”方案,使药品价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随着公立医院医改的不断推进,基层医疗市场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级医疗机构,已成为继医院终端和零售终端之后的第三大药品销售“终端”。

中国医药行业近几年也有非常好的发展趋势,并呈现出一些行业特点:1.新药品种研发逐步提高。2.新修订的GMP稳步实施,药物质量标准不断提高。3.兼并重组比较活跃。4.制剂国际化呈现良好趋势。

从药品品种研发逐步提高方面来看,研发数量不断增多,各类仿制药品相类似药效药品不断开发生产出来,为重大疾病治疗和较低医疗成本提供支持,并且开发出质量可控度较高的品种,而从医疗器械方面来看,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的获批上市,可降低医疗机构采购成本,使医药业不断良好地发展。

近几年来,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发展,新修订的药品GMP稳定地实施,使我国无菌药品质量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不断加强,促进药品质量水平提升。

此外,许多优势企业开始占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来并购实现快速良好地发展。

最后一点,我国药品制剂国际化正呈现着良好的趋势,制剂出口从承接国际市场代工为主向发展自主产品转变,国内企业开发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径,使我国生物制品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与国际接轨等。

综上所述,由于医药行业有着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研发周期长的发展特点,这就促使了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必须要实现的三大集聚:向园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医药行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未来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非常明确,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医药需求持续增长;生物科技的发展使得供给从技术上能够保证医药创新研发,满足医药需求;而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加大提供了满足需求的资金。那么现阶段将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行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而站在W医药公司的角度来看,卫W医药公司作为一家医药流通公司,并无自主研发生产药品的能力,故W医药公司想要取得更好地发展则需要拓宽业务渠道,提升业务能力,开拓更多的业务,即不断加宽,加深已有业务的发展,并展望创造新的业务。

故由此可看出W医药公司在如今良好的发展大环境下应仍能有所作为,把握住优势领先的层面,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不断进行发展壮大。

三、W医药公司产品市场分析

(一)各个产品市场情况

W医药公司主营化学药制剂与中成药类,稍微涉及医药器械及生物制品。而在舟山市本地,W医药公司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在主营的药品批发方面,在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占据着27%的市场份额,产品的市场地位相对较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竞争对手,如舟山市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基层乡镇市场份额大占32%),舟山存德医药公司(药品零售市场份额大占23%),浙江大生医药有限公司,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后4家外地企业在舟山市的市场份额则以高端药品为主。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在行业中,销售成本相对较高,库存成本比较低,而W医药公司作为医药流通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就是中间转手差价,并A.W医药公司主要成本在于销售成本,故现在销售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发展可以着重于此。

(二)产品竞争所处行业地位

公司销售的重点是在大医院,占59.7%多(20774万元/34774万元),乡镇卫生院仅占6.3%的份额(2208万元/34774万元):而药品零售占比13.7%,但增幅大。并且,W医药公司在舟山普陀两家大医院中已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而分析W医药公司与其他公司相比具备一些优势的原因,W医药公司是舟山市本地企业,公司经营团队在各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都具有良好的人脉基础,故在同样的条件下合作机会大,次数多,相应的市场份额就较多。而如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公司,公司地址并不在舟山市,故其直接占据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但这些大公司进货渠道多,货源足,W医药公司或是其他公司也需从这些公司进货,其实际的市场份额当高于报表。但W医药公司等公司亦能从中获取相对比这些大公司小些的利润,故从此中可以看出W医药公司产品在舟山市本地占据市场一定份额,但并不是很大一部分:即W医药公司需保持在本地医药公司中的领先地位,也需思索另外提升竞争力的对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主要竞争对手市场情况,分析优势劣势

W医药公司有许多竞争对手,如舟山市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其市场分布较为合理,大医院市场仅占40%多,明显少于W医药公司的近60%,特别是其基层乡镇市场份额较大,2015年占有32%的乡镇市场;舟山存德医药公司主营业务在大医院的份额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其在药品零售市场上仍占有近23%的份额;浙江大生医药有限公司,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英特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外地企业在舟山市的市场份额则以高端药品为主。

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是W医药公司目前在舟山的主要竞争对手,2015年实现了销售总额3.72亿(含零售)的好业绩。其经营团队业务熟,人脉好,其基药的销售网络延续着原普陀区医药公司的团队,特别是在普陀区的乡镇各小岛上尤为实出,经过近20年的经营已经相当成熟。但近期其控股公司海事集团资金链出现问题,给公司日常业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舟山市存德医药公司是舟山市级医药公司,原是舟山市的龙头企业,但自改制以来,经营团队变化频繁,近来的主要负责人又非医药行业出身,加上控股公司万事达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房地产业,集团上层对利润相对较低的医药业较为轻视,致公司业绩持续下滑。

国药控股舟山公司虽是国企下属企业,拥有国企的很多优势,但其经营团队原是从普陀医药公司分化出来的一批中层,近来与集团公司下派的负责日常业务的经理问的矛盾多发,已有多人离开了该公司,其业务除舟山医院和普陀医院两家大医院外,一直未能与别家公司竞争。

而域外企业如浙江英特,华东医药,宁波医药股份及浙江大生等公司受地域的影响,因其配送成本高,配送时限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除享有大部分的高端药品配送权而在几家大医院占有一些市场份额外,在基层医院尚无明显优势。

四、卫W医药公司SWOT分析

优势:W医药公司是舟山市本地企业,公司经营团队在各医疗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具有良好的人脉基础;大医院的市场份额已相当大;公司资金运转较为正常,流动资金相对比较充足;医药企业形象良好;具备能够较好完成招标药品的配送能力;医用耗材的配送工作也已步入正轨;在全市主要的大医院周围都设有自己的经医保部门认可的零售药店;销售网络遍及全市各区县。总的来说,企业内部有利因素多,具有良好有利的竞争态势;且有充足的财政来源;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质量优;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具有成本优势等。

劣势:因公司地处海岛,目前市场主要局限于舟山本地,而舟山虽为副省级城市,常住人口仅100多万,市场规模小;公司本届经营团队起步稍晚,基层市场占有率明显低于普陀医药药材公司,零售市场则逊于舟山存德医药公司;普陀区和嵊泗县的多数乡镇村级卫生机构,都分布在远离舟山本岛的偏僻小岛上,配送和售后服务成本都高于平常;受行业发展的局限,且大多数高端产品都为二次转手经营,相对于大公司,w医药公司所获取的利润较少。总的来说,存在一些企业内部劣势因素,起步较晚,取货渠道较少,获取利润相对较少等。

机会:行业发展大环境尚属良好,有意向与W医药公司合作的大型企业已抛出橄榄枝: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机会是基层乡镇市场将是一个新的增长点;“非禁即入”必将促进社会办医,私营医院也将是一新市场;大病医保全面实施,给零售药品带来一块“大蛋糕。总的来说,企业外部有利因素多,大环境良好,有许多拥有合作意向的合作伙伴,扩大开拓进货渠道等。

威胁:药品招标政策变化快,应对稍不及时就会影响销售;市外多家大型医药企业正加大对舟山市场的关注度;中标药品二次议价;“史上最严限抗令”舟山6月1日实施,必将影响在大医院的销售。总的来说,存在一些威胁方面的企业外部因素,行业政策变化,竞争对手因素等。

五、提升W医药公司竞争力对策

改变原先的经营理念,积极寻找与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以保持公司在舟山市场的既有竞争力,同时也可扩大高端药品的经营品种,尤其是公司所欠缺的外企原研产品,这些原研产品都是各大医院的当家药品,在其业务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当以增加注册资金为必需条件,为公司扩大经营提供资金上的保证。同时也可尝试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尤其是资金得到财政支撑的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随着医改的推进,基层医院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如利用现阶段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现状,以为社区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增加冷藏药品设备提供资金担保的方式,扩大公司在基层的市场份额。

采购部门应加大与外企和国内大型制药企业商务部门的联系,尽可能多的争取高端药品和高毛利产品在舟山的配送权。

销售部门可建立激励机制,以扩大高毛利品种的市场份额为重点;同时也应积极的走出去,尤其是分散在小岛上的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服务网点,趁其他公司尚未重点投入的时候,尽早的扩大基层的市场份额。

储运部T适当增加与公司经营规模相适应的人员配备,以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继续提升公司在药品配送方面的良好形象。

篇3

关键词 民族医学院校 服务 大健康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39-03

贵州民族医学院校作为贵州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行业院校,在传统办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何在?面临挑战又几何?本文通过对黔南民族医专典型个案的SWOT分析,探索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为其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一、大健康产业涵义

目前,学界尚未有对大健康产业的权威定义。一般认为,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健身产品、养老服务等支撑产业和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主要分为“医疗性健康服务”与“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体系和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医药器械等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等“四大产业集群”。相较于传统健康产业的医院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而言,大健康产业还涉及健康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康体养护、数字医学等多个产业新分支,其覆盖面广,产业链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到来,健康养老、健康休闲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医疗的比重将越来越重,占据着大健康产业的主要部分。

二、对民族医学院校的SWOT分析

随着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医学背景健康类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对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能否抓住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前布局大健康产业,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事关贵州民族医药学院校的科学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就其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如下:

(一)S- strengths (优势)

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其位于都匀经济开发区、占地1350亩、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新校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其办学条件,一批老旧的教学仪器设备为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所取代;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齐头并进;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承担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个,国家财政部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实验室4个;有国家级、省级、州级培训基地7个,三甲附属医院2个,教学实习基地82个,中医药科普馆为贵州省优秀校园文化育人基地。学校先后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广州中医药大学、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等10余所一流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二是办学定位准确。贵州民族医药院校主要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招的进、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从1985年建校到2016年的30年间,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医药卫生人才5万余人。以黔南地区为例,黔南民族医专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占比约为80%,他们有的是“扎根乡村的白衣天使”,有的是行业精英和业务骨干,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促进贵州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广大农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医药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环境好。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地处贵州民族地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民族医药资源禀赋,素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之美誉;典型的卡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一方“好山好水好气候,宜居宜游宜养生”绿水青山,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先天优势明显。2014年,贵州省将发展“大健康”产业作为“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拉开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序幕,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可发挥其地缘优势,依托有利办学环境,与大健康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形成大健康相关专业独特的专业治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就近为贵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二)W- weaknesses (劣势)

一是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目前,仅贵州而言,仅有贵州医科大学于2015年6月成立大健康学院,而民族医学院校的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平台则较为滞后,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领军型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建设滞后。

二是健康类专业师资建设滞后。存在师资着学历层次偏低且职称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且师资多集中于医药卫生等专业领域,像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资则严重不足。

三是专业设置滞后。存在着专业结构守旧、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对接地方行业产业特色不明确,专业设置、教学体系与本行业优势集群产业岗位需求脱节等问题。[]四是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民族医学院校要更好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医药和健康服务类人才,不仅要合理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实践性课程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实现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有机融合。

(三)O- opportunities (机会)

一是前景好。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对健康服务需求旺盛。2013年我国健康产业规模近2万亿元;2014年,多项国家级健康类项目完成了产品转化并于2015年投入使用,预计2016年大健康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8万亿元大关。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将健康产业列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点”。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2.02亿,其中约3700万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而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4.4张养老床位。仅养老服务一项,如有效需求得到释放,将催生上千万的就业岗位。《2012-2013年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健康产业规模已达118157.09亿美元。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认为,继“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即将到来的是“健康保健时代”,健康产业正在成为世界性的阳光产业和全球第一大产业,其年支出总额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大健康产业将替代IT产业成为世界第五波产业经济浪潮的新引擎。

二是政策好。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0%,提高两个百分点。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为贵州民族医学院校大健康战略发展提供重大政策利好。2013年9月,国务院于《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利好。2015年10月,教育部制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将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将“社会贡献”和政府规划、办学质量一起作为激励和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

(四)T- threats (威胁)

一是同质化竞争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本科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翻版和压缩版。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民族医学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研究型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与本科医学院校以研究型为主、培养高等医学人才、临床医生以及健康类高端人才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机构培养医护人员、相关辅助人员和健康类相关应用型技能人才,为贵州建设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多层次医学和健康服务类人才梯队、满足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是社会认可度问题。现代社会上盛行“人才高消费”行为,甚至出现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抢专科生饭碗、专科生抢农民工饭碗现象。事实上,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由于受到学制的限制,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都较为欠缺。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三年制的大专学生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时间约占3年6个学期的1/2,紧接着就进入实习和就业阶段,加之专科层次学生的文化课知识较弱,学生无论理论和专业知识都与学制长、文化课基础好的本科生存在较大差距,专科学校在专业方向、实训条件、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均滞后于本科层次医学院校,民族医学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同时,升格办学同样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黔南民族医专2015年党代会提出建设同级同类院校中“一流的教学科研、一流的校园校舍和一流的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力争实现学校的“升本”工作。

三是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共享问题。长期以来,民族医学院校的教学科研仅限于面向医院、药企培养人才,在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健康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训基地共建方面行动迟缓,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服务较少、专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弱,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平台建设。设立大健康学院(系)。利用大健康学院(系)平台组建团队、申报项目、设置专业、建设实训基地,解决经费、招生、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利于引进高端、领军型人才,就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项目进行研究,就健康管理、保健养生、系统医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和人才培养准备。如做好在医药养生、康体护理、健康管理等相关衍生产业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人才和知识储备等。

(二)培养专业师资。优化师资培养和引进体制机制,根据学校健康类学科专业发展和规划需要,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选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整合和储备一定数量的健康类学科专业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强保健按摩、医疗美容、康复治疗、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师培养,探索建立形成校企互联、专业互通的多学科、多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解决民族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职称专业结构不合理、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专业师资水平较低等问题,

(三)构建专业体系。民族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着它的服务方向,反映了学校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贵州民族医学院校服务大健康产业发展,应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深化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在对既有专业进行调整改造升级的同时,合理增设新专业,形成护理类、医学相关类和健康服务类学科专业体系。如:对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等与大健康关联性较强的一级学科进行改造,增设相关二级学科;在临床医学专业增设全科方向,在护理专业增设助产、养老护理方向等,使学校的办学专业定位更加清晰明确;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培养,申报老年护理、康复治疗、健康管理、家政服务等专业和专业方向。

(四)加强基地建设。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之间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并将所学相关原理与所从事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按照“依托园区、校企建管、财政奖补、公共使用”的原则,建设一批可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开放多元办学新途径,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人才培养立交桥。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该校建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医药特种行业培训基地”“贵州省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贵州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拟与美国瑞泰集团合作,在学校成立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

另外,在民族医学院校广泛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站(所),获得职业资格认定权,将岗位操作和技能鉴定要求融入教学和考试内容,保证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黔南民族医专为例,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的作用,利用建于该校的“贵州省第106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工作,培养“双证”就业、持证上岗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帆.行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对接”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化妆品、食品及医药大健康产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0).

篇4

[关键词]药品监管 行政管理 队伍建设

一、新时期对药品行政管理的要求

药品行政管理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实现社会协调发展。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对药品行政管理具体提出以下要求:

1.处理好药品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药品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就是要通过科学药品行政管理促进公众利益和医药企业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保护医药企业的正当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要防止医药企业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危害公众安全。

2.严格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对药品监管,是政府对微观市场经济的干预,行政机关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从严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对违法行为追究责任。

3.要求高效的药品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药品行政管理队伍必须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药品监管不仅涉及医药企业,还涉及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只能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切实落实药品监管政策。其次,还要有依法行政的能力,药品行政管理队伍成员要熟悉相关法律政策,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再次,药品行政管理队伍要求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要会利用信息数据,鉴别假劣医药器械;第四,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处理管理中的突出事件。第五,要有较强的宣传能力。能够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药品监督。

二、建设高效药品行政管理队伍的路径

1.强化药品行政管理相关教育

教育是提高管理的能力的必经途径,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内容要围绕药品监督,涵盖药品、法律、廉政等多方面内容。第二,采用灵活的教育形式,将知识通过工作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一是采取集中学习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例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及《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从而使得药品行政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法定职责和权限。二是可以邀请同行业务能手和法律专家,针对具体案件进入行政执法程序、如何鉴别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进行讲座,掌握现行法律法规,避免行政执法偏差。第三,组织人员外出进行交流活动,交换经验,取长补短。通过与他人对比,找出自己需要补充和完善的知识。

2.落实药品行政管理相关制度

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不能脱离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要明确药品管理队伍中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限,要健全调查取证程序,要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良好的制度需要领导的带动,领导班子是工作的核心动力,要充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领导干部要发扬以身作则的作风,发挥标杆作用。要发扬民主集中制优势,发挥团结协作的力量,通过互通信息,协商研究提高工作效率,要发扬务实的作风,追求实际行动和效果。

3.完善药品行政管理激励机制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导致教育流于形式、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因此,药品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效果评价机制。药品行政管理激励机制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制度、监督等作用,在实施过程中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考核行政能力和工作态度。要建立严谨的考核程序。通过严格执行激励机制,奖惩分明,调动队伍的工作热情。

4.要培育行政管理和谐文化

通过培育和谐文化实现药品行政管理的适度控制,药品行政管理既要有科学性的制度,通过文化培养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经常性的总结工作。通过将工作中的经验用文字进行总结,将思想上的认识和思想进行梳理。第二,培养学习的氛围,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他人经验,对比自己的工作,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第三,建立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形成队伍合力,努力营造队伍拼搏、奋发的氛围。

5.通过实践锻炼提高队伍业务能力

药品行政管理队伍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药监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而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赖专业教育,更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锻炼。要将队伍放在管理的一线进行锻炼,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在实践中定期回顾执法情况。检查办案程序是否严谨,事实证据是否充分以及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存在不当。要对查处的案件定期评议。讨论分析案件执行情况,检查案件中不规范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组织人员针对每个案卷中的每个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整改意见。要对案件进行回访。通过开展明查暗访,听取并考虑群众对药品行政管理队伍的反映和意见。要对优秀案卷进行观摩和学习。在年末,将行政执法案卷内部公开,供全体人员学习和评比,通过民主评议,评选出优秀案卷,并由相应执法人员进行讲解,推广其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另外,领导要对实践进行深入了解,在具体案件执行上考察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通过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药品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

6.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药品监督部门是政府的一个行政执法部门,因此,药品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形象也体现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要强化教育和警示引导。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使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做到自律、自重、自省和自励。二是全面落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建立本部门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三要实施执法监督。干部参与坚持纪检监察,组纪检监察员参与重大执法活动,对执法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建立相关的执法反馈制度。药品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每次进行执法活动,都要由被执法单位或填报一份反馈表,如实填写执法人员的行为,并报送纪检监察员处,然后再由纪检监察员定期汇总,如果有群众举报案件应由当时工作人员与纪检监察人员共同进行调查和处理,对办结案件进行回访。另外可以通过发放征求意见涵的形式,定期对影响面广、数额较大的案件进行调查和意见征求,加强相关沟通和协调。坚持阳光执法,提高了药品行政管理队伍无私奉献的自觉性,塑造行政机关的廉洁、高效的形象。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强化药品行政管理教育,落实药品行政管理制度,完善药品行政管理激励机制,培育行政管理和谐文化等路径建立高效药品行政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珠三角;安大略省;中医药;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1)01-0041-05 收稿日期:2010-09-07

长期以来,如何进一步打开发达国家市场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一大难题。虽然目前全球每年中草药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且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长(许铭、谢宁玲,2006),但我国的中药在全球市场占据的份额仍然很小,这与中国身为中药发源地的地位非常不符。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中药面临着日本、韩国的汉方中药及美国、德国、印度、泰国等植物药及保健品的强势竞争;另一方面,中医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仍无合法地位。迄今,将中医纳入医保体系的只有新加坡、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省;虽有美国42个州、加拿大的卑诗省(British Columbia英属哥伦比亚省)承认中医合法化,但尚不允许其进入医保体系。尽管近年来同仁堂、三九、天士力等中医药企业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试水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但是毕竟势单力薄,因而收效甚微。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虽不断加强,但尚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交流和实质性的合作。本文立足探讨珠三角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中医药合作,通过多维度地对比两地区开展国际中医药合作的契机、合作方的现状以及在深入分析合作的基础与障碍的基础上,对两地区国际合作可行性的深度探讨,得出区域性中医药国际合作一些规律性启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医药国际化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珠三角与安大略省合作的契机

中国政府近年来将推动中药的国际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强调要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提出要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2007年3月,以中国科技部为首的16个部门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此推动下,不少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化。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更是积极先行,2007年4月在广州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届四次理事会,将推动中医药进入各国医保体系确定为主要任务。广东省在2006年初召开的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上,颁布了《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创新体系,研发一批大品种名中药;做大做强中医药制造产业及相关产业,形成若千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一批制造技术领先、国际知名的中药产品出口基地。珠三角正力争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竞争力最强的巾药制造产业基地。

在加拿大,继卑诗省之后,2006年12月20日安省(Ontarion安大略省) 传统中医药法案”(Tradilinnai Chinese Medicine Act),即“第50号法案(Bill 50)”正式获得批准。安省成为加拿大第二个对传统中医及针灸进行立法监管的省份。至此,安省中医立法在走了23年艰卒的路程之后,终获成功。与其他只承认中医合法化地区的区别是,这是迄今世界上唯一承认“中医药为整体科学体系”的地区。安省立法明确承认:传统中药学是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的一套全面的医疗保健系统;传统的中药学观视人的身体为一体,致力于研究疾病如何在病人身上出现,从而对病人做出整体评估和治疗,而不仅仅是治疗某一特定病症。虽然业界对“第50法案”的通过褒贬不一,但是善于把握环境变化的一些加拿大机构已经洞察先机,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使中医药有可能在安省进入主流医药市场和医保体系,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珠三角地区应抢先构建与加拿大安省中医药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安省成为珠三角中医药国际化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安大略省中医药现状分析

2008年4月,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人口调查结果,华裔人口1,216,570人,较2001年人口普查时的1,029,400增长了18.2%,华裔人口成长速度远超过加拿大5.4%的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其中一半居住在安省。目前,加拿大已有近千名中医药从业者,却是以非医生称谓的个体经营者身份进行分散式小店铺经营。

根据加中药协会和研究机构分析,全加中医药针灸协会(CCTMA:The Canadian Socie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在加拿大约有1800名会员,其中,安省会员约占80%,在加拿大中医药的地位举足轻重。该协会2006年筹办了第三届传统医药大会,参会者多达800余人。2007年庆祝中医药针灸立法成功晚会时,总理哈珀为协会寄来了录影演讲,省卫生厅厅长史密斯亲临晚会并高度评价了该协会为中医针灸立法所起的积极作用。目前,协会一直与安省府和卫生厅保持着密切联系,帮助详细解释法案的条文、消除尚存的忧虑。安省的瑞而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正力争开设北美第一个中医药学大学专业并成立北美首个巾医药天然保健品研究所。多年来,该校积极配合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安省政府研究制定中医药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组织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被誉为小医药通向加拿大主流医学的桥梁。瑞而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从2000年至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0年该大学委托其The G.Raymond Chang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he Chang School)从公共关系、政治活动等方面人手,广泛与相关要人和机构接触、组织专业人士和团体进行交流沟通。该校成为安省的传统中医和西医社团成员;广泛接触安省健康医疗部(卫生及长期护理厅)和加拿大政府及非政府组织代表,比如加拿大政府的植物药规范部门;通过全加中医针灸学会,聘请经验丰富的中医,于2000至2001学年开始招收传统中医注册学生;与此同时,广泛接触国外和外省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大学,比如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已经通过立法的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学和加拿大卑省传统中医与针灸学院,中国政府、国家和省市的医疗机构、医学院和医药公司和制药企业等。2001至2002年,与全加中医针灸学会合作,组织研讨会,参加

国际传统医药大会筹备委员会;2002年中医班正式开班;2003至2004年,与全加十医针灸协会合作,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160多位医学学者到会,与提供健康护理信息的机构FACT及康复心理健康协会合作赞助国际传统医学科学与艺术大会,有200多位专家和专业人士出席,世界卫生组织代表与会发表演讲并接待瑞而森大学传统中医团队,中国政府和专业机构也派来强大阵容参会,并由此打下了友好国际合作的基础;2004~2005年,中国卫生部邀请The Chang School承办英文版传统中医国际研究和临床学术期刊;应安省健康医疗部邀请为安省传统中医任务组提供学习讲座,从具有丰富中医药经验的澳大利亚、卑省和中国邀请了传统中医规范和教育等机构的专家;2005至2006年,合作承办了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的研讨会,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出席了会议,该会奠定了瑞而森大学在加拿大中医药学方面的地位;主动邀请外部专家进行主题为“安省计划规范传统中医药行业为瑞而森策与条文制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早在安省通过中医药立法之前,加拿大瑞而森(Ryerson)大学就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活动,确立了草拟申报设立中医专业学位课程的意向书。2006年8月,当安省政府属下的医疗专业规管顾问局就中医教育资格和医生称谓等问题征求专业咨洵时,瑞而森大学校长办公室就及时提交了41页建议书,建议在原来的继续教育基础上独立成立学历教育中医系。该意向书指出了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办学的紧迫性;分析了自身的环境适调能力以及整合外部资源、国际资源的能力;指出将多年来的非学历教育晋升为学历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融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学科设置系统。力争实现目标是:以瑞而森大学为平台,争当安省政府中医药产业及专业资格审定的顾问,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建立教学科研基地,与知名大企业合作增加社会影响和营销渠道,与主流医院合作建立临床教学和实习点,以中国的中医药科研、教学、医疗机构及医药公司或中药制造商为依托,成立加拿大乃至北美领先的传统中医学历教育机构。

三、珠三角与安大略省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以上分析可见,珠三角与安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业已具有一定基础。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可以通过LE:PEST C(Brooks and Weatherstone,2000)模型更加全面深入地展开。该模型揭示出加拿大方面安大略省合作的基础和有利因素。具体分析如下:(1)法律方面,加拿大安省中医药通过立法,中医药的合法性在安省得到官方正式承认;(2)环境方面,国际上呼吁环保和“返朴归真”,倡导食用草本植物药和保健品的热潮日益高涨;(3)政治方面,中加政治关系在加拿大保守党执政的头几年,因敏感的人权问题出现降温的局面,但已渐渐有所改善;(4)经济方面,与政治降温相反,经济活动在不断升温,中加经贸和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增长;(5)社会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上升,华人在加拿大的社会贡献加大和政治地位日益提高;(6)技术方面,中医药独特的理论和疗效弥补了西药的缺陷。但是珠三角在制定国际化中药标准、要学习日韩技术、改善中药加工制造工艺等方面旗帜鲜明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7)文化方面,通过华人在加拿大开设个体药店及诊所的成功实践,使中国的医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认识到了中医的科学性并逐渐接受中药作为替代和辅助医疗。

运用波特(Porle,1980)的“五力模型”,可以进一步分析珠三角地区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尝试。(1)供应方:珠三角的小医药机构是中医中药的提供者。珠三角的中医药机构应该认识到加拿大安省“传统中医药法案”和欧洲的中草药立法有本质的区别,面临不同机遇和挑战,因而要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找准切入点,力争成为安省中医药的主要供应商。(2)买方:安省中医药机构和患者:安省华裔移民50多万,每年还以万计增加,他们已有的中医药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中医药深信不疑,本土居民多年来饱受西医药副作用、治标不治本以及长时间轮候及缺少护理之苦,这些问题和烦恼会得到缓解。但是他们对中医药还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甚至怀有偏见和误解,对药品质量及疗效尚存担忧。(3)替代品:植物药、汉方药及保健品。珠三角的中医药供应商应该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国际流行的植物药及保健品是在用西医原理来使用中药做工具,采取西医一个药物分子只作用于一个目标,而假定对其他点无作用的原理下听取药物成分对病人施药,完全背离了中医整体治疗理念,其结果将会是:一方面使草药出口增加,但另一方面却在替代中医药科学诊断和处方理论,威胁着中国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发展,更甚者会导致中医理论的弱化、扭曲或消亡。(4)潜在进入者:中外医疗和医药机构。中国全国各省都在建种植中药基地、制药厂。日本、韩国等不断以雄厚的资金注入,从中药加工制造技术、工艺和医疗器械的研发,口味、标准化和便利性等方面入手,结合现代高科技抢先注册我国的名医疗法和处方,进行改革提高。后来者居上的威胁曰益剧增。(5)同行业竞争者:中外其他医疗机构和医药供应商。不仅是日韩和东南亚的供应商,而且还有来自发达国家,如德国的植物药,竞争对手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医药角力,而且在中国的本土市场上连连扩大“洋中药”的市场份额。中国国内同行业低价竞争者更是层出无穷。这五种力量的动态变化显示出珠三角与安省合作的复杂性。

再次,有机结合SWOT(Learned et al,1965)和OLI(Dunnlng,1979)理论分析可以进一步剖析双方合作的优势和潜在的劣势与可能的障碍。(1)优势分析:根据所有权优势地域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理论分析,珠三角具有四大相对优势:其一,广药种植基地多,药材品质好;其二,中药加工制造企业强大,合资合作企业多,国际化程度较高;其三,医药理论的科研和教学院校资金充足,学科齐全并相对集中,粤语和食药同源的独特习俗及文化,源远流长于港台和东南亚地区,而加拿大移民中这部分人比例很高,粤文化和粤语在加拿大极具交流优势;其四,发达的药材批发和物流配送体系及较强的营销渠道整合能力。(2)劣势:在国际上:除了相对于中西所具有的共同劣势之外,相对于港台、日韩的医术国际化水平和对药品的量化改良技术,珠三角的医生的国际化认知度及医学英语、药加工技术相对滞后;知名度不如北京、成都等中医药大学,国际化人才仍然有很大缺口;中药品类还不够齐全。(3)威胁:分别来自国内外两个方面:国内中医药生产基地过多,中药无品牌,低价竞争;港台和东南亚,特别是日本韩国韩方药的竞争以及发达国家的植物药的竞争;高级营销模式的开发和销售人才匮乏。(4)机遇:加拿大卑省和安省中医药

立法,拥有过百万的华裔居民,而且两省人口密度大,人数多的优势,又逢安省通过立法,因加拿大急需中国的医疗和医药机构的全方位支持。因此,珠三角以其市场经济发达和国际化程度高、海外人脉广泛和夯实的中医药实力等竞争优势而有可能成为安省的首选合作区域。

四、珠三角与安大略省国际合作的对策

根据以上多维度的对比和分析可见双方极具合作基础。但是要建立双方实质性合作关系,中加双方既要树立改革创新的精神,又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就双方所处的地位看,加拿大是买方市场,合作伙伴选择余地大,在如今买方市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条件下,虽然加方的安省在总体环境因素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不同层次却不均衡:制度层次(立法通过)最强,管理层次(正筹建中医药管理局)次之,技术层次(中医理论、中医的培养、中药的供应)最弱,尤其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而且加方不同的组织机构的力量和能力也存在差异,比如,瑞而森大学具有先行者的战略视野,但是加拿大中医药的各种协会仍然纷争不断,没有形成合力。即使是非常支持立法的全加中医药针灸协会,打江山时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对坐稳江山和建立起符合中国和在加拿大合格的中医利益的具体条款,比如,祖父权、过度期和考试标准等问题尚缺乏战略思考和战术能力;中医药器材和药材的销售渠道更是鱼目混珠,毫无标准和监管,无论是安省政府管理机构还是已有中医药机构都急需借助中国的力量和支持。而作为中国的医药领头羊的珠三角,也迫切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组织和环境的动态变化关系,集中相关力量,对珠三角中医药国际化直接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抓住机遇,指引不同机构和不同层次积极寻找合作目标,把握时机、利用优势,选择和创新合理的营销模式,尽快制定中医药相关标准,大力弘扬中国中医药文化,使其认知、认同、认可,同时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以及加工工艺,迅速介入安省市场,打通国内和国际的中医药市场价值链。根据在安省的调研和结合国际市场营销理沦,笔者为珠三角相关政府和组织机构制定战略提出三方面参考:

首先,与加拿大安省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进入加拿大高教系统做准备。安省立法申明确指出:“传统中医的立法将帮助确保安省人民从获得一定技术水准和训练的从业人员处得到安全和有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因此安省政府将支持有条件的大学和学院开设中医药专业,培训和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专业人才。“缺医”,中医药就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了合格的医生,才能运用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和病患的交流,发现病因判断病情,制定解决方案,开出正确的处方,收到高质量的疗效,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和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抓住了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就抓住了中医药国际化的源头。

其次,与加拿大或其他国际医药营销渠道和销售行业建立合作关系,为进入主流药房和流通渠道打通关节。中药是中医治病救人不可或缺的载体。高质量和符合标准的中药产品供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只有保障充足的药材货源,建立起患者随处可得的渠道,患者才可能随时随地获得药品以及时治疗和消除病痛。国外的渠道建设最经济快捷的方式,是借用当地有实力的渠道。而且,国外有了畅通的渠道,中国国内的中药种植和加工、制造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也因此会进一步增强。

其三,与加拿大安省的正规医院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进入公共医疗体系铺路:安省居民均享有OHIP(Ontario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安大略省卫生保险计划)免费医疗。以前的病人只有西医治不好时,才寻求中医药的治疗。由于免费医疗机构的超负荷,造成有病候诊难医和自己负担不医的局面,市民怨声载道而且越演越烈,才促使政府重视中医药并进行立法和归管,以缓解困局,实现其造福安省人民和保障安省人民健康的承诺。力争使中医药利用法律保护和政府的支持,进入和西医学共同生存的社保医疗系统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医药在加拿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将彻底改变中医诊所和药店在加拿大的“地下和游击”式的卑微地位和小规模零散经营(包括同仁堂,999国内知名的企业)的尴尬局面,并促进中医药科学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篇6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GH13494)

[作者简介] 田杰(1969-),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副教授,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及科学研究。

摘要 以“药学服务”为导向,对药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注意紧跟药剂专业的岗位需求。教学设计力求突出药学服务,提高药理学知识的可利用度,使学生能掌握合理用药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药学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药学服务 药剂专业 药理学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药学服务的概念是在1990年由美国学者提出并倡导的,其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服务,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 [1]。其核心内容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尽可能安全使用药物,帮助患者理解药物的用途用法。面对药学服务的兴起和社会需求,为了满足药物服务中对药理学知识的需求,我们以“药学服务”为导向,对药剂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能掌握合理用药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同时也为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药学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借鉴与参考。

1.课程设置紧跟药剂专业的岗位需求

教育部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别提出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2]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3],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能力素质方面的期望。目前我校药剂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药品零售企业和医院药房。鉴于毕业生就业方向的改变,药剂专业带头人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实用性方面考虑,对课程的设置重新进行调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与其就业主渠道工作相适应,这利于提高我校毕业生未来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这次课程调整也为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契机。

1. 1 药理学课程性质和任务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意在培养学生掌握药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用药服务技能,为指导合理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医疗改革早已明确将积极推进医药分开,药师的专业角色走入社会药房,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等政策[5]。药理学教学内容要突出药学服务对药理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如增加OTC的介绍,常见病用药须知,常见病的一些检查常识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多媒体、影像资料、药品实物、给药器械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药学服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药理学知识解决药学服务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1.3. 以药学服务能力为核心,构建药理学教学内容

根据药剂专业方向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课程组编写了新版药理学教学大纲。本课程总学时由原来90学时(理论60学时、动物实验30学时)改为为90学时(理论74学时,药学服务能力实训16学时)。理论内容包括药理学总论、神经系统用药、内脏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及化学治疗药物,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编写;实训课内容主要包括处方知识、处方分析、案例用药讨论及药物服务情境的呈现等,使学生掌握高效和有效的药学服务技能。

2. 教学设计突出药学服务,提高知识可利用度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是以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为重点,而新的教学重点调整为药物相互作用、给药方法、应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以提高学生指导病人用药能力。

理论教学内容(1):药理学基本知识。通过对药动学、药效学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药物以何种方式起作用、怎样服药、服药时间及次数;了解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所谓“药物意外事件”(如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使用中的错误)、不坚持用药可导致的多种不良后果,了解药物选择的原则、低于治疗剂量和药物过量对人体的影响,使学生能在药学服务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理论教学内容(2):临床常用药物知识。改进课程结构,将目前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药物略去不讲或少讲(如磺胺类药、抗寄生虫药作用机制等),适当增加临床常用药物的商品名、给药方法、用药注意事项,常见疾病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等临床知识的教学内容,并加强常用药、非处方药和复方制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提供患者可以使用的药物种类、名称、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及使药物发挥最好疗效的用药方法;解答患者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并能对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紧急问题给予处理指导。

实训教学内容:药学服务实训。在实训课中进行典型药学服务工作任务分析,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实施药学服务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学生利用药理学相关知识模拟演练用药咨询服务,进行用药指导;能对处方进行审核及进行不合理处方点评;能提供非处方药物咨询和其他健康监护建议,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对药理学参考工具书、网络的查阅和使用,使学生能了解药物治疗的疗程、服药方法、储存药物方法及疾病的基本信息等,为药学服务进行知识储备。通过观看药房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流程,熟悉工作环境。

3. 课程考核评价

3.1 考核项目及内容:采用平时成绩、实训考核、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3.2.教学效果反馈

3.2.1学生成绩:对照组为2010级46名学生进行传统教学,试验组为2011级44名学生进行药学服务化教学模式[6]。考试结束后,统计两组总评成绩,结果是试验组(平均分81.1)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绩(平均分71.35)。

3.2.2召开座谈会,反馈教学效果:课程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授课教师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学生、教师的反馈,并将反馈意见及时整理并总结。反馈结果认为:基于“药学服务”过程为导向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使学生将药理学知识融入到药学服务中去,具有实用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恰当的理论学习、实际案例的讨论以及真实情形的呈现,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训课内容与未来的职业距离接触更密切,对疾病、药物的认识能力得到巩固,有助于学生指导用药能力的提高,利于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与患者的沟通。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由对照组的84.5%增加到试验组的93.6%。

药剂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以“药学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拉近了与行业的距离,利于培养学生药学服务能力,提高学生药学服务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但如何确保教学的效果和灵活性,如何在药理学中将心理学、社会学知识融入到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中去,仍然是应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卉 吴争鸣. 药学服务技能与药师岗前培训教程[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4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2006:3)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2012:2-4.

[4] 朱依谆 殷明. 药理学 (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篇7

(一)编制目的

为加强我市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提高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使地震应急工作快速、高效、协调、有序的进行,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应急预案》,《人民政府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预案。

(三)工作原则

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分级管理、权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地震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能力。

(四)现状与趋势

我省是地震灾害较为频发的省区之一,根据地震活动规律推测,未来5年我省正处于地震活跃期,有发生2-3次5-6级中强以上地震的可能。我市位于华北地震区北缘,中国东部最大的活动断裂(郯庐断裂带)北部延伸,从我市边缘穿过,该断裂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强震,近期3—4级地震异常活跃。郯庐断裂带成为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发展构造带。另外,“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核心区有12条大于6公里的隐伏断层分布,其中贯穿东西方向长达26公里的F6断层是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活动断层,所以,具备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全市三分之二的地区划入辽蒙交界地震危险区范围,列为国家Ⅶ度设防城市,近年来地区2级以上地震明显增多,特别是2008年以来呈现十年最高值,达到近30次之多,其中震级最大(ML4.1)的一次地震就发生在我市。我市是的一部分,地处辽蒙交界区域,未来将面临较为严重的震灾威胁,形势不容乐观。

(五)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按照严重程度,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Ⅰ级)、重大地震灾害(Ⅱ级)、较大地震灾害(Ⅲ级)和一般地震灾害(Ⅳ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Ⅰ级)

指造成2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Ⅱ级)

指造成100人以上、2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6.0-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Ⅲ级)

指造成50人以上、1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Ⅳ级)

指造成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六)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境内和邻近地区发生(对我市产生重大影响)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地震灾害的应急行动。

二、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我市境内发生地震灾害事件后,经市政府批准,平时领导和指挥调度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市防震抗震领导小组,转为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地震局。

(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1.组成

指挥长:主管地震工作的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公安局局长、市人武部部长、市地震局局长、市财政局局长、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市民政局局长

成员:市委宣传部、市住建局、市卫生局、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科技局、市粮食局、市物资总公司、市商业总公司、市人防办、市法制办、市气象局、市供电公司、火车站、联通分公司、中保财险分公司、中保寿险分公司等有关部门。

2.职责

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根据地震趋势意见,确定应急工作方案;部署和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协调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部队参加抢险救灾;视灾情请求地震局派出现场工作组给予援助;视灾情向政府提出越境紧急应急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紧急应急措施的建议;视灾情请示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并接受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1.组成

主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市地震局局长

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市住建局副局长、市财政局副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市经信局副局长、市商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市交通局副局长、市卫生局副局长、联通分公司副总经理、火车站副站长

成员: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联络员。

2.职责

掌握震情监视和分析会商情况;拟定抗震救灾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贯彻和传达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协调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拟定地震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方案,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地震事件新闻会,审核有关地震事件新闻稿;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并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承担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工作。

(三)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

1.组成

指挥长:市政府主管地震工作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地震局局长、市人武部部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地震灾区主要领导(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

2.职责

分析、判断地震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方案;协调各应急救援小组按职责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提出震区特别管制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措施的建议;及时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地震震情、灾情,传达落实上级有关救灾指示;接待新闻单位来访,组织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

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下设以下应急组。

(1)震情监测预报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局

主要职责:及时判定地震类型,密切监视震情发展,提出地震发展趋势意见和防范对策。

(2)灾情收集评估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农村局

主要职责:调查地震破坏情况,对经济损失进行初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地震局等相关部门。

(3)抢险与次生灾害源防治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局、灾区所在地(乡镇街)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驻军和武警部队、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农村局

主要职责:迅速抢救被压埋人员;抢救国家重要财物、文物;负责火灾预防和扑救;对处在灾区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防止灾害扩大。

(4)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抢修恢复组

组员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供电公司、火车站

主要职责:尽快抢修遭受破坏的公路、桥梁、铁路及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伤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组织力量抢修震区受损的水利、电力等设施及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消除隐患,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

(5)物资供应与灾民安置组

组员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民政局、市商业总公司、市财政局、市经信局

主要职责: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包括救灾款项)特别是群众生活急需物资的组织调拨、供应和管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转移和安置工作,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工作。

(6)通信保障组

组员单位:联通分公司、移动分公司

主要职责:及时组织力量抢修震区通信设备和线路,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必要时,经批准后,可调用其他有关部门的通信系统。

(7)安全保卫组

组员单位:市公安局

主要职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交通秩序;负责震区重要机关、机要部门、金融、救灾物资等的安全。

(8)医疗防疫组

组员单位:市卫生局、市食药监局

主要职责:迅速组织医疗防疫队进入灾区;组建震区临时医院或医疗点,抢救、转运和医治伤病员;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控制疫情;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9)救灾捐赠与涉外工作组

组员单位:市民政局

主要职责:根据震情、灾情和国家有关规定,呼吁社会提供援助;做好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救援物资、资金的接收和救济工作。

(10)宣传报道组

组员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地震局

主要职责:负责抗震救灾工作宣传报道;按规定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三、预防和预警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市地震局监测预报科(地震台)和群测群防地震观测网点及宏观地震观测场对地震信息进行监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和报送;市地震局对全市各类地震信息进行接收、监控、存储、分析处理并开展震情跟踪工作。

(二)预防工作

1.市地震局负责全市群测群防地震网点及宏观地震观测场的安全运行和测震、前兆数据的及时处理,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地震安全性初评工作,建立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督促指导各乡镇街和各相关部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2.当我市被划为年度地震危险区,或对我市短期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意见时,市政府要按政府及地震局的要求采取地震应急防御措施。

(三)预警支持系统

预警支持系统由市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指挥系统等组成,并通过政务公开网保持同各乡镇街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系。

市地震局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做好震情趋势判定工作,及时收集与地震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预报意见,上报地震局。

(四)地震预警级别及

1.地震预警级别

地震预警级别是综合震情的紧迫程度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作出分级。

(1)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4级,作递进式分级动态预警: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五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蓝色(Ⅳ级);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黄色(Ⅲ级);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橙色(Ⅱ级);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红色(Ⅰ级)。

(2)依据地震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

5级至6级地震(Ⅳ级);6级至6.5级地震(Ⅲ级);6.5级至7级地震(Ⅱ级);7级以上地震(Ⅰ级)。

2.地震预警的

(1)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由省政府确定;地震预报由省政府。

(2)省政府对我市地震短期预报后,若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市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政府和地震局报告。

(3)预警解除由省政府。

四、应急响应

(一)分级响应和启动条件

按照地震灾害事件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4级划分,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响应也相应的划分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4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

(二)基本响应程序

1.市政府运作程序

向灾区派出工作组;公布灾区实行紧急应急措施;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视情况请求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向邻区(县)请求提供援助事宜。

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运作程序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始运作,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决策和处理下列事宜。

(1)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指挥部办公室汇报震情、灾情;确定地震事件新闻发言人;通知灾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来自各级救灾队伍的救灾衔接工作。

(2)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

(3)派出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具体领导现场救灾工作。

(4)向市直各应急部门和单位下达地震应急命令,要求快速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

(5)视情况协调驻军和武警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6)调派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自愿者队、公安消防队等灾害救援队和医疗救护队赶赴灾区。

(7)组织震情、灾情新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震后应急宣传。

(8)指导灾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灾后处置工作。

3.市地震局响应程序

(1)市地震局局长进入指挥岗位。

(2)迅速启动市地震系统地震应急预案,在地震速报后40分钟内提供震区的人文基本情况、震害快速评估结果和辅助决策意见。

(3)召开紧急震情会商会,在震后4小时内提出震情趋势的初步判定意见,报地震局。

(4)加强震情跟踪监视,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地震局报告震情灾情。

(5)协助震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6)向市政府提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工作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7)视情况请求地震局派遣工作组进行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8)派遣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9)收集、汇总和上报抗震救灾的有关情况,编发灾情简报。

(11)应急结束后,向市政府和地震局汇报地震应急工作。

(三)信息报送和处理

1.震情速报

我市境内发生震级大于等于3级的有感地震,市地震局在震后5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初步测定,震后1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精确测定;我市周边地区发生震级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市地震局在震后15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精确测定,按速报规定进行速报。

2.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市地震局负责迅速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速报。市地震局迅速派出工作组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乡镇街了解震害信息,收集灾害损失情况。

震区的防震减灾助理员尽快了解地震影响和大致破坏情况,震后1小时内(夜间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市地震局。市地震局要与震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有关领导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及灾情速报网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发展动态,防震减灾助理员按1、2、6、6、6、…小时间隔向市地震局报告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出灾情,应随时报告。

地震现场工作队到达后,调查、收集地震灾情,及时向市地震局报告,经市地震局汇总后,上报市政府和地震局。

震区防震减灾助理员和灾情速报网要做到有无灾情均要速报,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

(四)通讯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利用公共网络、电台等通讯设备,及时获得地震灾害现场的情况,并保持灾害现场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及时联络。

(五)指挥与协调

1.紧急支援的指挥与协调

应对地震灾害事件,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驻军、武警部队应实施对灾区紧急支援。

(1)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市地震局协调组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自愿者队赶扑灾区,开展灾区搜救工作;协调救援行动。

驻军、武警部队组织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市公安局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

市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队和卫生防疫队赶赴灾区抢救伤员。

市城建局组织力量对灾区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场所、市政设施等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

市交通局、火车站组织对被破坏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进行抢修,尽快恢复交通。

(2)次生灾害防御

市公安局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灾区社会稳定,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安监局、市环保局对处在灾区易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市环保局加强环境监测、控制。

市地震局会同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监测地质灾害险情。

市发展和改革局、市住建局、市安监局组织和协调对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进行紧急处置。

(3)重要目标警卫

市公安局和武警部队加强对我市重要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4)灾民的转移安置

市民政局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5)现场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

市地震局向震区派出现场应急工作队,加强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工作,协调震区与邻区(县)的监测预报工作。

(6)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市地震局负责协调上级地震部门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并及时向市政府和地震局报告。

(7)呼吁与接受外援

市民政局按照有关规定呼吁社会向灾区提供援助,负责接受社会提供的紧急救助款物。

市地震局负责接受和安排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队伍。

2.现场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在地震灾害现场,建立由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地震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

(2)划分救援区域,分配搜索营救与医疗救护任务;组织接待境外救援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

(3)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

(4)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

(5)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

(6)组织对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

(六)新闻报道

我市发生地震灾害时,市地震局负责震情和灾情信息通报工作,新闻宣传单位要在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下,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开展新闻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七)应急结束

符合以下条件,经市政府批准,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可宣布灾区应急结束。

1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

2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

3经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

4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地震灾区要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和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及时归还救灾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等设备(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或者作其它处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由于地震造成的污染物收集和现场清理工作,防止发生二次污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震后的恢复重建计划并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二)社会救助

市民政局负责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和接受、分配国内外捐赠的救灾款物。

(三)保险

逐步建立地震灾害社会保险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对地震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保险公司要按照保险责任及时理赔。

(四)总结

地震应急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市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全面总结,内容包括:地震事件基本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处置情况、善后处置情况及拟采取的措施等,报市政府和地震局。

六、保障措施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联通分公司、移动分公司尽快恢复受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与信息畅通无阻。

(二)应急队伍保障

1.应急队伍的资源

(1)人员抢救队伍: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公安局消防队、各行业紧急救援队、人民和武警部队;

(2)工程抢险队伍:电力抢险、桥梁抢险、防洪抢险、建筑工程抢险等队伍;

(3)次生灾害救援队伍:公安局消防队,石油化工抢险队,煤气、自来水抢险队等队伍;

(4)医疗救护队伍:部队和地方的急救医疗队;

(5)地震现场应急队伍:市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和上级地震部门现场应急工作队。

(6)建筑物安全鉴定队伍:市城建局建筑物安全鉴定专业队。

2.应急队伍组织方案

(1)先期处置队伍:由当地地震应急志愿者队、当地抢险队、当地医疗救护队等组成。

(2)第一、第二支援梯队队伍:由驻军、武警部队和其他外援救援队等组成。

(三)交通运输保障

市交通局、火车站等部门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公路、铁路、桥涵等交通设施受损时,应当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

(四)电力保障

市供电公司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讯系统功能,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五)医疗卫生保障

市卫生局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做好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卫生监督工作,防止疫情产生和蔓延;协调灾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市食药监局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灾区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六)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对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七)物资保障

市商业总公司、市粮食局等部门做好灾民生产、生活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工作;市民政局做好救灾物资准备和国内外社会救援物资的接收和调拨工作。

(八)经费保障

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负责救灾应急资金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申请、拨付。

(九)社会动员保障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市政府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抗震救灾,对灾区提供救助,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等活动。

(十)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1.市规划、城建部门要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建总体规划,利用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人员紧急疏散的、有较大或永久性的避难基础设施,确保疏散避难人员的生活基本需要。

2.临震预报后,市政府应在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街心空旷绿地等,设置紧急避难场所,保障临时安置灾民基本生活需求。

(十一)技术储备与保障

1.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待建)

(1)抗震救灾管理信息系统:服务于应急快速响应、灾情动态跟踪、数据分析、对策生成、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包括满足工作需要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控制平台等。

(2)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包含我市各类基础信息的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3)地震现场信息的传输、接收处理系统。

(4)应急指挥通信与视频会议系统。

2.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技术研究

市地震局负责地震监测;中长期、短期地震预测;地震区划、防震减灾规划、防震减灾技术、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研究。

七、宣传、培训和演习

(一)公众宣传教育

市地震、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要按照“积极、谨慎、科学、有效”的原则,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

(二)培训

1.劳动、人事等部门要统筹安排对干部和职工的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知识教育培训,把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管理培训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教育课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2.各专业救援队所在部门,要加强救援人员的技能培训。

3.地震部门要有计划地对乡镇街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4.积极开展对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民众的震时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工作。

(三)演习

1.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各有关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预案要求,协调整合各种应急救援资源,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急演习。

2.各专业救援队所在部门、行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演练,必要时举行多部门合练。检验应急联动、紧急集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现场救援、后期处置等能力。

3.建立演习绩效评估和总结制度,有针对性地修改和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八、附则

(一)名词术语

1.次生灾害:地震动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

2.生命线设施:指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油系统以及通信、交通等公用设施。

3.直接经济损失:指地震动及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置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文物古迹和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场地和文物古迹破坏不折算为经济损失,只描述破坏状态。

(二)预案管理

1.预案的制定

《地震应急预案》由地震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报市政府批准,报市突发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备案。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报市政府办公室和市地震局备案。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参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政府批准,并报市地震局备案。

2.预案的修订和更新

为适应地震灾害事件应急对策的不断完善和地震应急机构的调整,市地震局应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修订,使其不断完善。

《地震应急预案》的更新期限为5年。

3.预案的日常管理

《地震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市地震局承担。

(三)沟通与协作

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和发达国家防震减灾应急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做好我市地震灾害的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

(四)监督检查与奖惩

1.监督检查

由市地震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地震应急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位。

2.奖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

(五)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市地震局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修订,经市政府批准后下发实施。

本预案由地震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