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方法

篇1

一、运用例子。举一反三

叶型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老所说的“例子”,可具体理解为:在教学中挑选包含着本质因素、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典型篇章、语段进行例讲、例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形成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举一反三”式课堂阅读教学类型.就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知识点,精心选择本单元的教学“例子”、教好“例子”。

比如,我们把《劝学》上成“例子课”,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诸如立论的结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据的典型性、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等都作了落实,再选择同体裁的三五篇文章,如《获得教养的途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说》等课文上成重要问题的讨论课,重要语段的评析课.知识点迁移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单元课题:一是立论的结构;一是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要求,对这两个师生结合“例子”共同讨论,并由感性而理性.昭示出一般性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通过“例子”举一反三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引向自学之路。

二、亦读亦写。读写结合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老的话把传授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形成实践能力,说得清清’楚楚,知识的传授应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亦读亦写,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设计,就是利用典型篇章.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出与课文有联系的写的内容,边阅读边写作,以读带写。其关键是以“写”促“读”。

魏书生在教授《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将整堂课设计为读、写两部分,先从读标题人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章.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启发学生“你现在最想反对什么”,学生说“反对一重男轻女、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从中选出了“反对重男轻女”为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写,再引导学生读文中自由主义的表现,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再导读自由主义的危害,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危害:读反对自由主义的立论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反对重男轻女的理由;……同时,让学生说时模拟课文的语言。如此这般,写的结构、语言依读而成,学生们认识到写好文章的关键在读好,从而刺激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启发、思考、质问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势,有目的地进人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阅读、写作、思维三合一,撷取、综合、表达有机统一.课堂效率由此而显现。

三、精兵简政,课文撮要

所谓“精兵简政”,就是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由一个具体问题引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由点及面.使文章的细节、部分、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又突出教学重点。在“精兵简政”基础上的课文撮要,就是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浓缩课文内容的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此设计尤适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辨析层次关系,理清内部结构,相应解决层次划分问题的能力;感悟文章意旨,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大凡教过议论文的老师,对此不言自明了。

四、避轻就重。化繁为简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及阅读问题时,说在阅读中“要研究、要考察”、“吸取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也说:“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无论叶老的“研究考察吸取排除”,还是吕老的“少讲,要有选择”,都是一个理――巧妙处理好重点、要点、疑点与学生的关系.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宁鸿彬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仅做了四件事:①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副标题;②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③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皇帝”上当受骗怨谁:④讨论研究: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文中的那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四件事,引导学生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这个精练的教学设计,正是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经典之作。

五、整体阅读,品析鉴赏

此设计适用于教学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评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精、美、妙。心理学中有个格式塔派,他们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强调整体组织的功能。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而存在的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注意其整体风韵,不拘泥于一情一景、一言一物,而应从它的有机组合中去品评,感悟出超于语言结构之外的新东西。如《雷雨》选读,教师在点明了背景、简介了概况之后,便设计了两个专题,要求学生进行赏析、评论:①品评周朴园的台词“哦”;②一个可以得最佳配角奖的“演员”。这个设计,离开了整体性、鉴赏性是无法完成的。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功能。

六、比较阅读,课内外结合

比较阅读教学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复习旧课,接受新课。以旧课教新课,既省时又省力,便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优化其知识结构。比较见优劣,比较出真知。有比较,才能找准知识点间联系,优化知识的内部结构,才能有效地检索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敏度、准确度。对此前人多有论述,不再妄言。

篇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开展文本解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人类交流的最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便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在重视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解读能力便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但随着现代社会阅读方式的改变,高中语文阅读正在丧失个性化和高品位,以致语文阅读失去了意义和价值[1]。笔者认为,改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文本,拓展阅读视野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品表达的都是作者对生命的真切感悟。因此要想弄懂文章,首先应该追寻作者的足迹,找到文章的写作背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实现学生视野和认知经验的重叠,带领学生从各个角度领悟文本中的灵魂、生气、精神,这样才能让文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带领他们领略不同的美景[2]。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开学前都参加了一个星期的军训,相信大家对军训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已经有了深深的体会。”此时学生在下面纷纷点头,教师继续说道:“但是跟革命时期先烈们的奋斗与牺牲相比,军训这点苦可谓不值一提。”然后教师再向学生简单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受的种种屈辱,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凝神观看,思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工农运动掀起了热潮,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同志来到了湖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了《沁园春•长沙》这首气势磅礴的作品。通过挖掘写作背景,学生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因此对诗词的理解一点即通,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对文本的品鉴,是基于教师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之上的,因此要想深入文本,便应该从写作背景入手,领悟文章感彩。由此可见,在文本解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二、诵读文本,抓住文章情感

课本中的文章无疑都是经过千挑万选而来的,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和品味这些文章十分必要。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时,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朗诵,从而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3]。例如:在教学《相信未来》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先将全班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朗读,并讨论如何才能带着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反复阅读后,学生发现该诗第三节的朗读难度较大,不知道是该将“手指”和“那”断开,还是将“手”和“指”断开。不同的读法反映了学生对该诗的理解差异。此时,教师再告诉学生,要想理解诗歌,前提是抓住诗歌的意象,然后再让学生比较“排浪”和“浪”的意思是否相同。接下来学生开始在小组内探讨,有的学生认为不同,有的认为相同。教师再继续提出问题:“排浪”一词中的“排”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深思,才发现原来这里的“排”其实指的是一排排、一道道涌向天边的巨浪。采用类似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完成了对文章意象的分析。

三、抓住细节,分析人物

小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表达思想情感主要是通过人物来实现的,作者通过塑造形形的人物形象,展示社会百态,表达人生真谛。对人物的描写,必然少不了细节刻画,所以,学生对人物的分析也离不开细节。在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捕捉文本细节,学会从细节去感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4]。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因为此文的篇幅较长,教师可以尝试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出场之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侧面描写贾宝玉的,又是如何描写王熙凤的?”有了答案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系统地对人物进行分析,特别是贾宝玉和王熙凤。针对贾宝玉在出场前的侧面描写,可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王夫人说贾宝玉是给全家带来灾难的祸根,另一方面则是林黛玉回忆母亲贬斥贾宝玉的话,这些均从侧面反映出贾宝玉叛逆的性格。另外,作者在描写王熙凤时也手法独特,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都恭敬严肃,她却放诞无礼,这体现了她特殊的身份地位和泼辣的性格。细节描写主要指作者通过细节来刻画和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从而跟文本的某些主题相互辉映。显而易见,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丰富故事情节的重要方法,是激发学生创新阅读的有效媒介,也是深化文本主题的点睛之笔,更是彰显文本风格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捕捉文本中的细节,选择从细节入手,更好、更深刻地剖析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感知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新《课标》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同时,要重视提升学生获取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是语言与意义的融合,文本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词汇教学或获得信息的表层,而应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教学中摒弃枯燥乏味的灌输式讲解,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拓展阅读视野;带领学生诵读文本,抓住文章情感;帮助学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代秀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10(8).

[2]季孝良.文本解读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的一个现实问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2).

[3]袁晓薇.重视培养文本解读能力———从语文新课标看高师中文专业的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现在文言文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1.虚词、活用词成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首先,对于注重文言文教学的老教师来说,虚词的教学是一大难点。比如,《师说》这篇文言文,几乎是每个版本教材的必学篇目,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篇目,短短五百余字的文章,共有28个“之”,14个“其”,虚词的应用令人难以招架。对刚进入高一的高中生来说,文言文虚词的应用可真是雾中的花,虚无朦胧。其次,很多虚词的用法还存有争议,如“句读之不知”中的“之”,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还是“提宾标志”。最后,活用词的用法也是令很多学生头痛的问题。比如《师说》中开篇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同为“师”字,但用法上却截然不同。

2.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弊端。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最灿烂的部分,文言文被沿用了两三千年。文言文教学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一直坚持“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方法。建国以前文言文的教学强调诵读,方法主要是文言文的阅读训练,突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指导基本由教师掌控。改革开放至今,文言文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学生识记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重诵读和感悟,轻讲解和分析。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文言文教学涌现了诵读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评点教学法、读写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等方法,但学习文言文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诵读讲解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仅满足高考需要,忽视了人文教育。一方面,文言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很多教师往往在教授文言文时秉持着“是高考重点就讲,高考不考就少讲或者忽略”的原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也变成了“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很多优秀的文言文篇目没有被学生很好地吸收。另一方面,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注重文言字词句的讲解,忽视了对优秀文言文整体的理解。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的传承方面做的不够,导致新课标所要求的人文性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1.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有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教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名人趣事、生活轶事等穿插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其次,文言文很讲究格律和音调的起承、转合变化,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诵,语言感觉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教师可以注重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文章中的独特风格。最后,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授人以渔,注重学生的总结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起到的是组织和引导作用,学习中归纳和总结主要还是靠学生完成。文言文里很多内容都是相通的,知识具有相关性,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与联想性思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文言文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加强对文言文的广泛阅读。往往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越丰富,考试的时候阅读分析、得分能力也就越强。

3.注重先进设备的引用。多媒体等设备,可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工具。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冲击,使得学生的全部身心为多媒体设备所展示的内容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习兴趣也将得到提高。这样的方式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并且为学生所喜欢。坚持下去,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不断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面对我国当前学生文言文能力良莠不齐、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难以带动学生积极性的现实,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到教和学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郭晓茜.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教育科学,2011,(03).

篇4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引导教学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遇到的重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不高,甚至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一种畏惧的态度。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也就不能够很好学习文言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也不能达到要求。而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也采取了传统方法让学生进行文言文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必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因此很多学生就会对文言文失去兴趣,感觉文言文枯燥而困难。因此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采用引导教学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从而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的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语文成绩,也能很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一)无法起到文言文教学的效果

文言文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这些文化加以继承,从而能够陶冶情操,让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但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注重让学生记忆文言文,理解各种字词的使用方法,因此就需要学生对于文言文大量的进行背诵。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惧,也就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文言文应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的影响上也就不会有着应有的效果。

(二)让学生对高中语文产生畏惧心理

由于高中学生的时间十分宝贵,因此在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也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背诵以及掌握文言文字词的使用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宝贵的时间使用的太多,也会让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不仅无法陶冶学生情操,也会让学生在高考语文中不能得到优异的成绩。

二,如何采用引导教学的方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一)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美

文言文语句凝练,词句优美,蕴含着极其细腻的感情以及丰富的画面感,并且语句排列骈四俪六,朗朗上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利用到这一点,让学生领略到文言文中的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为学生描绘出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画面,并且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从而能够让学生了解到音律所带来的优美感受。在这样的方法下,首先学生能够了解到文言文中朗朗上口的感觉,进而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在对文言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巩固自己对于高中语文方面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锻炼写作

由于文言文中的语句和音律都十分优美,因此如果学生自觉自愿的阅读文言文,那么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目前很多学生对于作文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认为自己的作文水平不高,在考试中不能得到高分,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文言文中的典故和语句。目前高考中的高分作文很多都是因为使用了文言文中的语句,由于文言文的词句精致优美,因此如果在作文中适当的使用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作文的成绩也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作文考试中使用了文言文词句,那么学生可以取得较好的作文成绩,也就能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为了取得更好的作文成绩而积极学习文言文。

(三)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与时代联系起来

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是编写人员精心挑选的,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文言文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美,也可以在时代背景下教育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言文所体现的内容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相联系,让学生讨论文言文对当下社会的影响。例如在学习到《六国论》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于当下的一些国际事件作出讨论,从而利用文言文中的内容来分析时事新闻。在这样的方法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言文知识进行讨论也能够将文言文中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对于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四)引导学生将文言文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承

文言文中蕴含着我国数千年来的珍贵的民族文化,在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时应该着重注意这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样不仅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文化为自己带来的好处,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这些民族文化对自己文化素养,情操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陈胜吴广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在学习《师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在这些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学习到这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并且加以利用,从而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

三,结语

文言文对于我国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它是人们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而言,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显得无味而且枯燥,并且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将文言文进行背诵,因此目前很多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利用引导教学的方法能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真正的美,并且学生可以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磊.学习兴趣培养之高中语文文言文[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1):14-14.

[2]韩朝艳.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的路径研究[J].神州(上旬刊),2013,(7):48-48.

[3]冯卉.高中语文文言文兴趣的培养和水平提高的策略[J].东方青年・教师,2013,(19):49-49.

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心理流向 教学设计 课堂生成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而以文本阅读为核心内容的对话,其实质则是基于文本的心理信息的流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更多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体察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心理信息的流动趋向。

一.语文文本阅读中的心理信息流向与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不是知识的授受,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养、人格完善的复合过程。文本教学心理流向便是这一过程中的思维流动。文本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智能目标,情意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学生言语素质的提高。然而,心理流向是很不稳定的,它的可变性,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进行之前要周到全面地预想其可能的变化,又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预想的安排,随时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

语文教学设计是对语文教学实施的预想,其因心理流向的可变性而产生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文本阅读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设计预制性与机变性的有效统一。既要精心设计,预制教学过程,又要随机调整,使之既适应学生现场的心理变化,又及时给这种心理流向以正确的导引,即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

二.基于心理信息流向的教学策略

传统“直线型”的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凝固化,程式化,造成了学生文本阅读心理流向的凝固和逆反。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要基于心理信息流向,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心理流通,并不断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顺向协调的参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合理生成。

第一,标新立意,创设文本阅读情绪氛围。这即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有奇、有趣、有疑、有情”的心绪感受,诱导学生的心理流动指向所奇、所趣、所疑、所情的目标,在好奇的内驱力作用下,不断思索得方法。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笔者在探究小说的主题时,用加句号的“祝福”引导学生从句号想完整的情节,思考结局;又板书加问号的“祝福”,激发学生的疑问,对“祝福”的含义的思考;最后板书加叹号的“祝福”,启发学生理解主题。学生的心理流动由表层的奇,进入深层的疑和思,产生了一种寻求答案的内驱力。而这三个“祝福”的适时出现是应当在教学中作机变调节的,必须在学生心绪达到既定的活跃效果时,才能出现下一“祝福”,让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求知的动机时,才能转入下一个环节的阅读环节,并保证每一阅读环节充分的思维流动。

第二,滋情激思,创设文本阅读深度展开。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智力活动品质亟待培养,教学不能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情绪体验,而要不断滋情激思,不断实现情感转移。这是深入协调智力与非智力活动的过程。

实现情感转移的实质,是实现师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钟启泉指出,“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甚至说,它“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可见,教学心理流向,应当是师生协调一致的渗透着教材情意因素的心理共鸣的流动。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文本蕴含的情意因素的发掘、体验、感受。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主体情意之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第三,激励竞争,强化文本阅读主体意识。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顺向参与,深入协调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的策略。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决定了激励竞争的可能,文本阅读中预设的教学设计应当有计划地并适时地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这是激励竞争的重要形式。

综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其文本阅读的心理流向渠道畅通,师生之间对话才能有效,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的发展。而这正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美丽个性,涵养学生语文素养所需要的。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和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尤其在信息时代,阅读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托。因而,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把阅读教学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突出强调。意在表明高中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对阅读教学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方可在教学中把握要旨,抓住关键,收到成效。

一、管窥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交流和沟通的最常见方式,是读者以作品为媒介,理解感悟并体验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精神的契合与灵魂的碰撞,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读者一旦进入角色,便会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懂得文章的要旨,获得美的感受。因而阅读是一个人增强人文素养的最好方式。

当前,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头戏,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不少偏差,阅读教学的本质往往被曲解,主要表现为:

教材内容涵盖面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教法选择单一刻板,程式化强;教学活动功利性重,仅着眼高考单一目标因而盲目短视;分析教材太细,以至于扼杀文学内涵使阅读教学枯燥乏味;阅读教学远离学生实际,脱离现实生活……

究其原因,教师用凝固不变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内容,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主体意识形成等主观要素。因而,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荡然无存,甚至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学生是阅读主体,然而学生除了用在课堂上跟着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阅读很少,即便阅读了,随意性也较大,当然收效甚微。

其直接的后果是学生的主体性被忽视而使阅读教学活动南辕北辙,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因教师的越俎代庖而举步维艰。

二、改进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最终目标是使青少年通过阅读,拓宽生活空间,丰富人生经验,增加艺术修养,张扬个性才华,提高审美水平……孔子读书曾有“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正因如此,他学识渊博,有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显而易见,阅读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情感对情感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而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探索更为生动、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形成指明了方向。

如何改进阅读教学?

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实践是成功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教材不过是例子,因而,我们要有新的教材观,阅读教学也应该凭借教材教语文而不应是凭借语文教教材。在课本外,应用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古今中外,文史哲经无所不包,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受到文学熏陶。其次要有新的教法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选用什么方法,各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应不适应之别。

以灵活的方法组织教学是成功的捷径。阅读教学宜采用探究式阅读、体悟式阅读、积累式阅读和鉴赏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探究式阅读

教师要设置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置疑解惑,把学生从被动接受教师分析课文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使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充分发扬民主,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艺术特色比较,《孔雀东南飞》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探究,《鸿门宴》中刘邦项羽成败原因分析等,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其价值自不待言。

2.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只有这种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因此,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教师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比如,词《沁园春•长沙》,不必过多地分析,只须把握诵读这一关,并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让学生诵读体悟,学生大多能对词的主题,词人的志向与抱负,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3.积累式阅读

人的文学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既不能立竿见影又并非遥不可及。高中语文教学宗旨,小而言之,是为学生应考加油;大而言之,是为学生一生奠基,阅读教学承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积累人文意蕴,因而,教师要善于导航,善于激励学生。给学生剪辑材料就有讲究,比如,剪辑《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一节,就最易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笑傲江湖》中,《论杯》一节,富含诗酒文明,也颇耐读……学生在不经意间已积累了学识,提高了素养,增长了才华。

4.鉴赏式阅读

“文学是人学”,人的文学素养的形成最主要的依托是好的人文环境,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就是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好的条件,将其带入知识的瀚海,去领悟,去鉴赏,使之为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成果所化,主动探求,接受熏染,和谐发展。信息时代,文化正处于多元化时期,文学艺术有精彩纷呈的一面,又有鱼目混珠的情形,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既要具有欣赏的目标,又要具备鉴别的眼力。教师则应该当好向导,把好尺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挑战,亦有机遇,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提高素养,丰富底蕴,方可与时俱进,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蔡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2.刘慧勇:《高中语文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实践探微》,《语文学刊》2004

篇7

【关键词】改变观念 创新教法 语言感知 打好基础 课外阅读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07

一、解放思想,贯通古今

我这里所说的“解放思想”,就是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放下思想包袱,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文言文教学是“硬骨头”,比较难啃,还未教,就“怯场了”,这样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在课堂教学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畏首畏尾,放不下思想包袱,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我经常能听到周围的同事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抱怨,学生状态不好,上课昏昏欲睡,如再赶上校领导听课,就更是有一种刚上课就盼下课的感觉。一些老师之所以存在着这些文言文教学的苦恼,我认为就是犯了“过犹不及”的错误,思想上太重视文言文,反而打不开教学的思路,聪明才智也被思想上的包袱所束缚。我历来是比较喜欢文言文教学的,在执教之初,也犯过“有一说一”,刻板教条的错误,部分学生对我的课也是不太买账,课堂上得过且过。后来,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我的思想并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我所喜欢的授课方式并不是学生所喜欢学习模式,这当然是老师的失误。文言文固然有很多比较枯燥的文言现象要讲解,也要求学生积累掌握,但这只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小部分,绝不应把这些东西满堂灌的硬塞给学生。新课标对语文的解释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文言文也应该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所以文言现象也只应是学习了解文章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老师也不能每天把这些干巴巴的东西塞给学生,即便塞给学生,学生也是不能消化的,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正是多少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我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叙事性比较强的传记体散文、史传文学作品和一些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本,把这些文言文当成文言故事,利用一些巧妙地设问,会引发学生极大地兴趣,进而会去探讨故事的情节,叙事的手法和人物形象。比如我在讲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就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如过你是《荆轲刺秦王》这部电影的导演,面对这样一个剧本,你会重点拍摄哪个场景?为什么?”二是:“如果你是一名演员,你认为那个角色最能打动你,你想出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把本篇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分析,首先抛却了对文言文枯燥的讲授,又是源于文本,更是贴近于生活,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就会走进文本,深入挖掘,从自我的角度和认识来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不在死气沉沉。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改变,是需要教师花大气力进行的一场思维解放运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对文本的分析,还是对文言知识的总结,都要让学生动起来,并能通过一些巧妙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觉得文言文离他们并不遥远,贯通古今指的就是在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潜能。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提高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

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载体,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知识,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课文。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通过诵读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在阅读语气、语调、语速等把握思想感情的变化。此外,通过朗读教学,学生会爱上文言文朗读,在大脑中形成比较强的记忆。例如,在学习《劝学》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注重文章的停顿、语调、语气,带有一定的感彩去朗读,将文章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展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三、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设置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四、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在学生中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五、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

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象的延伸,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悟。如在学习《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你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了个性。由此可见,改革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语文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参与性,是符合课标要求、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

参考文献

篇8

一、以读促写,深化阅读体验

高中语文课本选了不少名家名篇,这些篇章是作家心灵的诉说,往往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现在的学生如果不能真正地了解作者,是很难走进文本的,更别提深入地领会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再别康桥》写于作者第三次游欧的归国途中。全诗意境优美,分为作别―金柳―青荇―潭水―放歌―沉默―告别七个部分,情感从惆怅到热烈,在“放歌”部分达至,继而突然低落下去,变得“沉默”,最后带着对往昔的怀恋,对今天的遗憾怅然离去,不舍地告别。每句诗都是作者心情的波动,蕴含着“徐志摩”的气息,是那个“生命信徒”对美、爱、自由的追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某句诗,从小处入手,探究出背后的情意和忧思。如设置这样的题目:选择一句诗,用一段文字谈一谈背后蕴含的情感(可先从写作手法入手,再联系诗歌背景),完成后与同伴交流。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3.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二、以写促读,读出自我天地

到了高中,教师会有这样的发现,学生的思想趋于独立,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有的爱文科,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大作家,有的则偏爱理科,对解难题有着执着的狂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广的基础上,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偏爱某类书,为将来在某一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辨别喜好,更有选择地读书呢?

其实,学生的“写”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其喜好。偏爱议论文的学生往往思辨力较强,男生居多,即使出一个生活气息较浓的题目,也能往议论文上靠;习惯写记叙文的学生,写起议论文来总是吃力,女生居多,如果不是特别要求议论文文体,他们是决不会写的。这两类学生其实多数是可以驾驭这两类文体的,只不过,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跟着感觉走”。

当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写作喜好之后,首先应恰当地引导他们做到广。面对思辨力强的学生,教师应有意识地带领他们体会散文、小说的妙处,分析这类文本时,可以请他们多说一说,引导他们体会这类文章的优点。对于偏爱记叙文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看一看侦探小说,练就思辨力,继而推荐大家的议论文,组织他们谈感受,与思辨力强的学生共同探讨议论文的好处。此时,教师再推荐他们喜爱领域的书籍,相信读来会有新的体会,思辨力强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会多了生活气息,喜爱记叙文的学生写起作文来会更加讲究章法,不会再出现刻意舞文弄墨的现象了。

三、读写结合,丰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随语言表达而产生的,准确的表达方式对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在素养提升、能力提高等方面多下功夫。教师需灵活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训练,切实提升语文素养。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将读写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并促使学生在灵活应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小说《祝福》的研读,在梳理情节环节上,要求学生摘录小说主要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先写再说,锻炼学生速记、整理、简述的能力。研读“祥林嫂之死”这一环节,则可以先说再写,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有很多,依据情节,借助小组的力量不难得出结论,但是要想使学生深入理解,需要给学生静心钻研的机会。可以请学生选一位印象最深的“凶手”,在纸上写下推选这位“凶手”的理由,力争写出独到见解。

又如阅读《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写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对比的表达方式,之后,组织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物对这一表达方式进行练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掌握基本的表达技巧。

篇9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58-02

一般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对阅读课比较忽视,教学仅流于形式,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章也较少。本文将在调查并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试图让一线的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有一个清晰的宏观认识。

一、 调查对象

为了解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状况,研究中我随机选取了我市5所高中的24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而言,新课程下阅读教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思维。但是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来了解一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偏离,不明确,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问卷中,我们对在阅读前教师是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以及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上阅读课之前经常会与学生就阅读方式、内容以及时间等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只占25%;偶尔交流的占62.5%;从来不交流的占12.5%。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只是立足阅读教材或者参考资料。而对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方法的调查中,按照预先设计引导学生阅读的占到79.1%;而让学生自由阅读的只占12.5%;按预先设计讲读的占8.3%。这说明在阅读课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有些教师也许会让学生在阅读课中自由讨论,但所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从这两组数据归纳得出,阅读课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任务不只限于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学的目的及方法。

2.教学准则标准化,评价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研究中,我们对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与阅读内容的作业是否有标准答案进行了调查。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与否的标准有50%的教师认为要以是否符合参考书答案为依据,37.5%的教师以是否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为依据,只有12.5%的教师以是否是学生独特见解为依据。阅读内容是否有标准答案选项中有75%的教师认为有标准答案,只有25%的教师认为没有答案。从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了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还是局限于一元化以及标准化的教学准则。而语文文学具有不确定性和朦胧模糊性,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语言文学才显得美。

3.教学过程简单,教法单一,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

在对教师有意识地从不同层次去要求训练学生的统计中,只有33.3%的教师能做到经常性的按学生自身情况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在对教师是否有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的问题统计后发现,只有16.7%的教师能做到经常规定课外阅读材料及数量,而有超过半数(58.3%)的教师从不规定。这些结果显示,语文教师教学的过程偏简化,教法单一,不能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在具体教师学中大多还是采用的“一刀切”的方式,这也是当前高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误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生分类。比如阅读能力好的可以要求读一些复杂的文章,差一点的读稍微简单的文章。又比如有的学生对散文理解力差,有的对文言文理解力差,那么在规定课外读物时应针对不同条件规定不同类型的读物,对弱的类型加强训练,这样就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4.教学模式单一,阅读教学受到了影响

在多媒体教学应用问题上的统计数据为有70.8%的教师从来没有应用过多媒体教学,20.8%的教师偶尔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有8.3%的教师经常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说明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较单一,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目前大多都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声、文、图等方式来突出重点,化静为动,创设意境,给阅读教学带来生机,帮助学生理解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是因为高中教学资源的限制,离多媒体教学的普遍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1.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坚持不懈地充实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素质与习惯,不能将专业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吸引学生并热爱语文课,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无法传授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不能提高。

2.认真设计课内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首先处理好课内的阅读材料,明确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层面上理解阅读教材。其次要事先精心设计每一次阅读课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巧妙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在实施教学中可采用充满激情的阅读方法,使整堂阅读课生动有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3.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

多年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充当了的主角。实际上阅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课前,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比较合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阅读内容而不是将知识点逐字逐句都讲解给学生;课后将相关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教读取得更好的效果。

4.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

每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而教科书的知识点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完全依靠教科书。为了满足各种需求,扩展知识面,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的阅读范围,采用丰富的多样化的阅读素材。而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阅读学习材料也是多种多样的,报纸、杂志、百科全书、各类文学作品都可入选。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W;文眼;情感;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1501

高中语文教材里散文模块比重较大,由于散文文体的特殊性,对于如何展开有效的散文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以下几点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一、抓住文眼,体会主题

每篇散文之所以能做到“形散神聚”,是因为都具有一个中心线索――文眼。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体会主题,感知散文的结构与韵律之美。

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有使文章显得枯燥乏味,反而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本文的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故都的秋”就是此篇散文的文眼,“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指一种文化底蕴;而“秋”字则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联系在一起,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艺术境界。“清”“静”“悲凉”为文章的题眼,形象地勾勒出故都之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景,抒发了对故都向往、眷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教学生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穿插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其中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留下一定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也夹杂着一丝苦涩。

抓住了文眼,也就明确了文章主题,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才不会有偏差。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散文的特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形”是怎样的结构特征,文章中的“神”又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只有“形神”兼通,才能推动高中生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由境入情,引发共鸣

散文之所以给人美的享受,是因为其中借助景物营造出生动的意境,意境里又暗含了作者真挚的深情。意境与情感有紧密的联合关系,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对意境的解读与情感的传输结合起来,让学生由景入境,再由境悟情,去聆听、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散文的独特魅力。

例如,《江南的冬景》全文没有直接写景,而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侧面烘托了一份闲适、清淡的意境。文章引用诗句较多,比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使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尤其是“泊一只乌篷小船”中的一个“泊”字更是点染出了悠闲、宁谧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引学生展开想象,这只乌篷小船很可能是刚忙完一天的营生,终于回家了。可它似乎并没有沉寂,还在等待着明天的启程。若换成“系”则会显得沉闷呆板,毫无生气;若换成“靠”则又显得太过匆忙,破坏了场景的意境。可谓是一字传神!全文体现了“自然之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的道理。整篇行文跌宕多姿,有着说不尽的余意,化不开的情,散文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

有的散文侧重写景,有的散文侧重记叙,但不管怎样的文章都少不了情感的表达,而且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记叙而记叙,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抒情。散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和体会作者的情感,真正融入其中,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是散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三、自主阅读,倡导个性

受到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大多数学生对散文的阅读一直停滞在“模式化”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一味采用灌输式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一成不变,而且相当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对散文的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妨突破传统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形成个性化阅读模式,调动学生学习散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