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企业财务申报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新企业财务申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
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方法》和《管理工作指引》的文件要求,当前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需要技术部门、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相互协作,提供有效的申报资料。便于政府部门进行审核,判断该企业是否符合申报标准。企业技术部门应该向政府部门提供申请书,财务部门同时要提供企业的营业执照以及税务登记证等不同信息,有效整理不同的企业文件,规范企业申报流程。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将研发部门组成人员整体花名册进行整体,判断该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标准。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遵守一定的技术规范,确保提供的资料完整且准确,符合政府部门审核的需要。当前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申报的材料审核较为严谨,申报企业不同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提高重视,确保申报资料完整且真实。财务部门应该结合省财政厅下发的文件,及时整理企业三个会计年度的费用情况,并且财务工作人员应该按照企业领导的要求,及时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并且出具符合要求的审计报告,对于现阶段企业销售收入与研发费用进行明确。
财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的关键作用
1.确保申报财务报告符合要求财务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对财政厅下达的文件学习力度,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提供正确的文件,确保申报材料符合相关要求。当前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申报活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提供的材料中,应该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以及相关财务数据,这些文件需要财务部门或者配合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编制,作为评判高新企业的重要资料。现阶段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大,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对于技术性的收入要求较高,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判断该企业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财务管理人员结合省财政厅下发的文件,在企业申报活动中,对于企业的材料进行有效管理,便于企业管理人员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确保各项资料收集到位。财务工作人员在企业申报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结合政府部门的要求,确保企业申报各项资料整理到位。2.财务指标达到预定标准当前政府部门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较高,其中技术性收入与研发资金投入比重一直是判断该企业是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这一点,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应文件,对于申报高新技术型企业提出了细致的要求。政府部门要求申报企业提供三年的经营材料,在三个会计年度中,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政府部门对于最近一年销售总额小于五千万的企业,该企业的研发资金占比应该不低于现阶段企业总支出的5%。至于销售总额更高的企业,研发资金占比略有降低。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对企业各项支出的统计,尤其是技术部门的费用,需要专人管理,并且将各项费用进行标注,避免在会计师事务所统计阶段出现遗漏等问题。政府部门除了对于企业技术部门的投入提出要求,还需要财务人员对于企业技术性收入进行统计,确保该数值不低于企业总收入的60%。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细化企业财务工作,对于不同种类的支出与收入进行管理,有效规范当前企业财务工作,确保企业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时,能够有效出具相关财务资料,便于技术人员进行审查。3.研发费用等科目内容完善现阶段企业发展,需要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协调管理,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逐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质量。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企业内部设置有效科目,为后续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目前,财务工作人员应该将研发费用在整体财务报表中有效设置,并且将其作为二级科目,对于现阶段企业的各项支出进行核算,发挥财务管理人员自身重要作用,便于企业在申报工作中,准确提供各项财务报表。例如:某企业技术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沟通问题,技术研发部门研发人员名单并没有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沟通,造成企业薪资核算中存在偏差,并且财务管理人员对于研发部门的费用支出跟进存在问题,对于研发部门的办公费以及折旧费等问题缺乏有效归类,造成企业的各项支出存在账面不符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造成该企业财务工作人员难以发挥自身重要作用,并且在随后企业申报过程中,由于数据不达标,企业并没有通过申报。该企业管理人员针对当前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地位,对于各项费用进行统计。在企业内部,管理层制定了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研发费用支出进行专项管理。通过企业管理层的改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参与到企业经营中,对于不同费用进行核算。3.企业开展专项外部审计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前,部分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对于企业的不同支出进行管理。由于政府部门对于企业申报材料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外部审计,由具有该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于企业的研发资料进行审计。公司财务部门工作需要与第三方审计机构之间进行有效交流,提供有效的数据,便于第三方审计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通过企业的外部审计,能够对于现阶段企业的各种财务数据进行客观展示,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异常现象,便于企业管理人员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改善企业发展质量,及时将相关材料上报给财务部门。目前,第三方审计机构结合税务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审计,整理出符合申报规范的文件。
篇2
目前,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国家倡导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因其发行途径清晰、发行方案正在被广泛实践。深圳在申报拟发行第二期集合债,诸多省市也展开了相关的申报工作。
内 涵
所谓中小企业集合债是由一个机构作为牵头人,几家企业一起联合申请发行债券,是企业债的一种,目的是降低单一企业因信用不足等面临的“融资门槛”。
优 势
首先,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利用财务杠杆的原理进行债务融资可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债务融资债权人不具备管理权和投票选举权,发行债券不会影响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和日常经营管理。其次,融资成本低,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低于同期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节约了企业财务成本,债券利息可在税前支付计入成本。再者,企业债券发行上市后,企业需要按规定定期披露信息,有利于企业规范运作,为持续融资积累信用资本。最后,为健全国家和地方融资体系提供新思路。逐步改变以大企业为发债主体的状况,在过渡阶段,中小企业打包发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先 例
03高新债:开创了企业集合债券的先例。2003年科技部统一组织12家高新区企业集合债券,采用“统一冠名、分别负债、分别担保、捆绑发行”的方式,发行了总额为8亿元、期限3年的集合债券。该债券的主承销商是国家开发银行,并且各发行人所在的高新区财政分别为债券按时足额偿付提供了承诺。从2003年推出到2006年成功兑付,“03高新债”得到监管部门认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加计扣除
1引言
国家制定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工作指引,由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按照认定条件与程序组织与实施对持续进行研究开发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境内居民企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实务中,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享受国家政策红利,加强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至关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的初衷所在。
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的重要性
2.1研发费用影响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后续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研发费用是高企认定的必要条件之一,被细化为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境内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和其他费用占比等具体指标,只有同时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8个条件的方可向认定机构提出认定申请,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年的有效期内的每年5月底前需要填报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数据,向认定机构报送企业年度发展情况报表。
2.2研发费用影响企业计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规定的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范围与《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的研发费用范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研发费用范围不同,税前加计扣除口径对研发费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如果归集错误,将影响企业加计扣除基数的计算,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3研发费用影响企业享受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优惠
研发费用归集影响加计扣除,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高新技术企业在年度汇算时享受固定资产一次性税前扣除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后,只要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同时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的,可以选择适用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如果归集错误,只能适用减按15%税率征税,不利于企业节约税收成本。
2.4研发费用影响企业取得政府补助
各地先后出台研发费用财政补助办法,如根据宁夏《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财政后补助办法》,对已申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在500万元范围内给予企业年度研发费用15%的研发费用后补助,对连续2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给予新增研发投入10%不超过500万的新增研发费用后补助。江苏省出台《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省级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事后发放研发奖励资金。可见,研发费用的归集不仅影响高企认定、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还影响政府补助金额的计算。
3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存在的问题
3.1归集的研发费用过大
3.1.1会计科目设置合规但不合理企业根据《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设置会计科目,未考虑不同口径归集的研发费用具有一定差异性,未设置体现差异的明细科目,如通讯费、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福利费等,影响不同口径下研发费用的归集,进而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后续管理,也不便于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3.1.2各归集口径的研发费用均偏多部分企业财务人员不能准确核算研发费用,将生产成本、企业对产品的常规性升级、售后提供的技术支持、科研成果的直接应用、对现有技术进行的简单改变、市场调查、常规控制、测试分析等活动发生的费用计入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上归集的研发费用过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不知道高企认定和加计扣除归集的研发费用与会计核算归集的作用不同,未区分3个口径下研发费用的范围,导致加计扣除归集的研发费用比高企认定归集的研发费用大、高企认定归集的研发费用比会计核算归集的研发费用大。
3.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研发费用占比计算错误
3.2.1研究开发费用占比计算有误企业向认定机构提交的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或鉴证报告计算的研究开发费用占比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比计算有误,中介机构未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取数,而是简单依据企业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取数,未考虑委托境外研发费用限额,也未考虑财务报表和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差异,企业采用修订后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纳税申报表营业利润金额不执行表内逻辑关系,按照利润表营业利润项目直接填报,研发费用、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取数错误最终造成研发费用占比、销售收入占比计算错误。3.2.2境内研究开发费用占比计算有误企业境内研究开发费用取数错误,导致计算错误。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既包括企业内部自主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实际支出的全部费用,又包括通过合同形式与其他单位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知识产权的合作研发发生的由本单位分担的费用,还包括委托境内其他机构或个人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所支出的费用。3.2.3其他费用占比计算有误除前文所述的研发费用归集不准确导致的计算错误外,还有对“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20%”理解错误,研究开发总费用未包括其他费用,进而造成的计算公式错误,影响其他费用占比的计算,最终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3.3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忽略细节
3.3.1加计扣除基数偏大除未掌握会计核算与加计扣除口径差异造成的归集研发费用过大外,还有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忽略细节性规定造成的加计扣除基数偏大,如未对生产与研发共用料、工、费进行合理分摊;烟草娱乐、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负面清单行业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进行加计扣除;未确认应税收入的政府补助部分未冲减;研发形成的残次品、试制品、下脚料取得的特殊收入部分未冲减;研发产品或产品组成部分对外销售取得销售收入的未冲减对应的材料费用。上述情形均按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计算加计扣除基数,造成企业加计扣除基数偏大。3.3.2加计扣除基数偏小部分企业财务人员受企业研发进度影响,误认为只有结题取得成果的研发费用方可加计扣除,当年未结题项目发生的研发费用在当年未进行加计扣除;受经营状况影响,误认为经营亏损企业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受企业已享受的其他税收优惠的影响,误认为企业享受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不可再加计扣除。因此,当年发生的研发费用未进行加计扣除,以上原因也会造成企业加计扣除基数偏小。
4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的完善对策
4.1准确归集高企认定的研发费用并计算各项指标
4.1.1准确归集高企认定的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人员人工费用时,对于无法达到全年在企业累计实际工作时间183天的人员应从职工总数中剔除,此部分科技人员的人员人工费用亦应剔除。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的折旧与长期待摊费用不仅有仪器设备的折旧费,还应包括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和研发设施的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4.1.2准确归集高企认定研发费用的各项指标计算研究开发费用占比时,研究开发费用金额包括内部研究开发投入、境内的外部研发费和可计入研发费用的境外的外部研发费,不能直接取数委托境外发生的研发费用作为境外的外部研发费,而是需要用实际发生的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与《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A107041)第17+18+…+22+23+26行的合计数×40%÷(1-40%)进行比较,取较小值。销售收入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选取《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A101010)第1行次营业收入金额,即行次2主营业务收入与行次9其他业务收入合计数,不考虑营业外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金额。计算境内研究开发费用占比时,境内研究开发费用应按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口径计算,选取A107041表第16行次内部研究开发投入和第26行次境内的外部研发费用之和。计算其他费用占比时,其他费用应包含在研究开发总费用之中,假设某一项目的其他相关费用为X,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归集的高新研发费用金额之内部研究开发投入的第1项至第6项费用之和为Y,那么其他费用的限额X≤(X+Y)×20%,应采用计算公式X≤Y×20%/(1-20%)计算其他费用的限额,而不能直接用计算公式X=Y×20%计算。
4.2准确归集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
4.2.1准确归集加计扣除的人员人工费劳务派遣单位派遣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属于用人单位的外聘研发人员,由此产生的工资薪金、五险一金均可以作为人员人工费,不受支付方式的影响,不论用人单位直接支付还是通过派遣单位支付,均可计入加计扣除基数,但是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的服务费,不在可加计扣除的范围之内,此部分金额需从人员人工费中剔除。4.2.2准确归集加计扣除的直接投入费用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可加计扣除,但是企业研发活动直接形成产品或作为产品组成部分对外销售取得收入的,应冲减研发费用归集的对应的材料费用。投入材料归集计入研发费用年度和对外销售年度不同的,在销售当年剔除,不足冲减的,结转以后年度冲减。通过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租赁费,与高企认定口径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同,加计扣除口径不包括建筑物,应取得税收分类编码为经营租赁、税率为13%或者征收率为3%或1%的增值税发票。如建筑类高新技术企业租入配备操作人员的建筑施工设备,取得税收分类编码为建筑服务、税率为9%或者征收率为3%或1%的增值税发票的,且无法在租赁费与人员人工费进行分配的,不符合加计扣除规定,此部分金额应从租赁费用中剔除。4.2.3准确归集加计扣除的折旧费用折旧费用仅指研发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与高企认定口径不同,既不包括建筑物折旧,也不包括研发设施的改建、改装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如果没有独立的研发部门,生产与研发共用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应按机器工时、产成品占比等合理方法对实际发生的折旧费进行分配,分别归集计入研发费用和生产成本。4.2.4准确归集加计扣除的其他相关费用其他相关费用包括分析、评议、评估、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不包括通讯费。未列明的其他研发费用,即便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会计核算已归集、高企认定已归集,仍不能计入其他费用计算加计扣除基数,此处采用正列举方式严格限定其他费用的范围并且实施限额管理,计算其他相关费用限额时,其他相关费用包含在研发费用总额之中,假设其他相关费用的限额为X,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规定的第1项至第5项费用之和为Y,需要依据X≤(X+Y)×10%计算公式计算,即X≤Y×10%/(1-10%),而不能直接用X=Y×10%计算公式计算。4.2.5准确归集加计扣除的委托研发费用委托研发成果归受托方所有的,委托方只能据实扣除不能再加计扣除;委托方按独立交易原则确定委托费用,并且研究成果归委托方所有的,委托方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发生额的80%作为加计扣除基数,委托境外机构的研发费用按发生额的80%和符合条件的境内研发费用的三分之二孰低计算加计扣除基数。关联方交易的,受托方还需提供研发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
5结语
综上所述,研发活动有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企业研发,释放税收红利并给予财政支持。做好研发费用的归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和享受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优惠至关重要,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为研究对象,以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费用重要性为出发点,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存在的问题,提出准确归集高企认定和加计扣除对研发费用的具体对策,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准确归集不同口径的研发费用,依规计算研发费用指标申请高新计算企业认定,充分享受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裘志英.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管理研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1(3):32-34.
【2】胡明卫.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关键点探索[J].会计师,2021(1):100-101.
【3】蔡江锋.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探讨[J].财会学习,2020(36):174-175.
【4】唐娟娟.企业研发费用财务核算与管理研究[J].纳税,2020,14(31):99-100.
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企业研发费用核算问题;研发费用核算策略
为了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良好竞争力,创造企业社会价值,并且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除了要在市场经营方面作出努力,还要增强企业内部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节约成本、新产品开发、降低企业税率等方式,提升企业经济效率。同时,通过改善企业研发费用中存在的不足,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预算的投入成本过高,在前期没有充分调研市场,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导致企业缺乏对预算的控制,使研发的投入资金远高于实际所需的资金,会使产品收益相对减少。因此,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人员要重视预算管理的工作,前期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项目预算编制。在项目研发时,需要全程对预算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方便在项目研发过程中,灵活地调整工作。其次,在一些高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企业会根据市场的反响,设计一些与产品相关的衍生品,衍生品设计和制作费用都会划拨为研发经费,实际上衍生品并不应用于高新技术产品,因此不能划入研发经费,可以将其划入公司产品的制作费用中。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主要包含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以及研发所使用材料的消耗费用。其中人工劳务费用的核算工作,可以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之进行有效整合,研发使用的材料消耗费用需要通过费用核算制度进行控制,避免研发资金的浪费。
(二)没有明确研发费用核算内容。首先,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研发过程中没有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整理,也没有对研发发费用的等级进行划分归类。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高新技术项目的研发时,重大项目可以需要持续几年的时间,许多企业只将项目开发期间的支出作为项目研发预算,忽略了前期的开发研究成本,进而影响了整体核算内容,企业需要单独对这些研发项目的内容进行分离。最后,国家政策是支持并鼓励高新企业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但是有些高新企业没有将新的研发项目与其它已经稳定生产的项目进行财务上的分离,导致部分企业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研发项目缺乏客观决策。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产品技术研发时,对研发项目的决策缺乏客观判断,有些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只根据工作经验通过主观判断来作出重大决策,或者有些项目负责人,只追求个人利益,不顾及企业的长久利益,不进行科学评价,使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
二、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费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研发费用要与向政府部门进行申报的资料一致,并且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按照项目单独成立,建立起相应的研发费用核算制度。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在清缴费用时,向国家税务机关报送研发所涉及的费用明细。
(二)高新技术企业要按季度向相关园区管理部门,报送企业研发项目的数据,一定要与之前申报的项目保持一致。对于跨年度的研发项目,在进行研发费用核算时,要结合项目预算以及项目验收报告,平衡研发费用。
(三)高新技术企业中涉及知识产权的项目,是不能划分为项目研发经费的,属于无形资产。对于复杂的研发项目通过拆分,设置更加精细化的账目,但是需要列举合理的分摊依据。
(四)研发经费必须是用于项目开发所需的原材料等相关费用的支出、项目试验用品,以及无法列入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和设备的检修、维护费用也可以列入原材料相关费用的支出中,研发项目所用的建筑物则可以列入相关折旧费用。
(五)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项目的相关工作人员全年的工资薪金、五险一金,要加入项目研发经费中,同时还要保证相关工作人员的在职天数要在183天以上。
(六)项目研发产生的设计费用包括对产品进行的创意设计;高新企业用于项目研发使用的软件、专利以及非专利技术等费用的支出,需要列入无形资产科目中作为分摊依据;研发项目中需要委托其他机构和个人进行的活动,费用实际发生额的百分之八十,需要计入委托方的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便于日后划分、统计。
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的解决策略
(一)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加强部门沟通。高新技术企业关于研发费用的核算就是对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产生的费用进行确认、计算、记录、报告。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员工以及企业财务人员,在企业研发费用核算中,都有各自的分工财务部需要与进行项目研发的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及时了解研发过程中预算的使用情况,并且要保障资金的及时支出,以防耽误研发进度,财务人员还要帮助科研人员判断费用的使用是否合理,同时研发人员可以协助财务部门进行财务核算,企业内部要互通有无,提高研发费用核算的准确性。
(二)加强研发费用核算的独立性、合理性。在对研发费用进行核算时,财务人员需要将研发支出划分为费用型和资本型。企业是否能获取研发项目的批文,是判断研发费用支出是否为资本型的标准之一。为了提升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水平,企业应当根据各个环节进行独立核算,这样能保障成本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还能够享受国家税务优惠活动,同时更好地对研发项目的管理,因此企业要重视各项目费用的单独核算。在进行财务核算时,成本类的科目可以设立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的核算,通过结转至资产的方式,对研发费用的核算进行分级设置,同时设立工作人员人工劳务费、材料使用费、折旧费与长期待摊费、设计费、无形资产摊销、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等费用设下级科目,便于之后的统计工作。财务人员要对每笔费用分项目核算,对于专属的研发费要单独进行核算,对于产生公共费用统计后再进行分摊,对于不同的费用科目需要提供不同的分摊依据。由于产品研发过程中有不同的阶段,相应的会计科目上会对应管理费、销售费、制造费,或者生产成本的费用,针对长期以来研发费用与生产经营费用常常混淆的情况,建议将上述费用产生的科目设置相应的费用明细,期末时,再将成本类下费用化支出的研发费用转入相应的科目,这样就能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经营中各个阶段所产生给的研发费用,其中资本型的研发费用,在没有形成实际资产前都相当于在“建大楼”,需要进行投入。财务人员清晰地统计出研发项目具体的费用划分,可以满足不同科目统计的需求,从而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的精细度。
(三)优化核算分类项目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软件,并配备核算功能,通过精密的公式保证费用核算的准确性。另外设置核算项目要以研发为营的支出为重点,强化核查效果,保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为项目管理人员掌握支出情况保留依据,让项目研发费用得到更优化的配置,推进项目的健康发展。同时,按照规定分项目核算,可以得出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更好地进行研发费用的规划。
篇5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统计分析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7-0138-03
1、引言
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是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4月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来开展的。企业通过提交包含企业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人员信息等反映企业状况的资料进行申请,由于所提交信息需经有专业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鉴证,所以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因此,为辅助主管部门全面及时地了解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良性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系统很有必要,也迫在眉睫。
2、背景
近年来,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我国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受到外部关键技术封锁和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的双重制约,企业普遍面临着低端锁定困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体制的推进,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
为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扶持。通过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可以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倾斜等各种扶持政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属于企业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广东省所辖的珠三角高新产业带是由科技部批准的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之一,是一个依托交通干线融合、集散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这种独特的空间地域综合体带动着区域经济系统的迅速发展。同时,珠三角高新产业带也是我们目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最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3、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建设一个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应用系统,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相关产业进行深入研究是本系统的主要目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录入、数据分析、信息查询检索等。本系统可以使主管部门全面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宏观状况,为其战略决策,政策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系统也可以在屏蔽敏感数据之后为各产业研究科研院所提供数据支持,并且可以为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服务,通过本系统使其了解当前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状况,了解自己所处位置,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当前,广东省正在实施“双提升”,“双转移”战略,系统的建成将对提高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与转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贡献力量,发挥作用。
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集散地,也是广东省实施“双提升”战略的突破口,系统的建成将对高新区的资金、人才、科技、国际化等方面的规划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4、系统主要内容
系统主要是通过对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创建一个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应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录入、数据分析、信息查询等等;系统全面支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使省科技厅能够及时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宏观状况,为领导决策做出数据支持。具体说来,该系统由以下几大部分构成:
(1)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以下简称“认定网”)进行数据对接,以实现企业基础性数据的导入;
(2)提供企业以附件形式呈现的数据录入接口;
(3)建立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仓库,对企业申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查询功能;
(4)为企业的申报认定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包括:服务跟踪功能,与国家、广东省产业生态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接口进行数据交换。
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企业数据统计分析,企业数据导入等几个功能模块组成。
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1。
(1)数据采集。数据是系统的血液,本系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认定高新企业资格时所提供的纸质材料,内容翔实,充分反应了各企业的状况;为了更好更充分的利用这些将这些数据,首先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电子结构化处理,所以企业的信息采集录入则是整个系统的第一个功能性需求。
篇6
【关键词】研发费 企业所得税
一、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管理风险点
下面以研发费的加计扣除为例进行说明:
(一)研发费的归集问题
国税发〔2008〕116号文第四条列举了八项企业可以实行加计扣除的费用支出项目,但是在116号文附件可加计扣除研究开发费用情况归集表中没有包含116号文第四条的第七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这造成了企业在归集研发费时的困扰,也成为税收优惠管理的一个风险点。另外,有些企业把会计核算归集的研发费用统统进行加计扣除,而对于基层税务人员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的科技知识,难以对企业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形成税收风险点。
(二)外委项目的研发费扣除
一些企业出于专业化考虑,把项目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根据116号文的要求,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由委托方按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受托方不得再进行加计扣除。对委托开发的项目,受托方应向委托方提供该项目的费用支出明细情况,否则,该委托开发项目的费用支出不得实行加计扣除。对于外委项目的研发费扣除,一定要紧盯委托方是否有受托方向其提供的项目费用支出明细情况,注重区分明细中可以加计扣除的部分。
(三)企业集团内部合作开发研发费的扣除
有时一个规模较大的研发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单个企业难以独立完成,这时企业集团可能采取在收益集团成员公司之间分摊研究开发费用,共享研发成果的方式实现预期目标。对于这种情况,企业集团母公司负责编制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书、研究开发费用预算表、决算表和决算分摊表,税务机关应结合关联企业交易的调查,审查集中研发项目的协议和合同,对照该协议或合同中有关各方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条款,确认分摊的合理性和企业实际分摊费用的真实性,避免重复加计扣除或者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
(四)研发费支出列支的合理性
在核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每年加计扣除的金额特别小,116号文明确,可以加计扣除的研发活动指的是企业为获得科学与技术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工艺、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开发活动。企业每年只有几万元的研发费是否可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否对相关行业的技术、工艺领先具有推动作用,这些都是研发费加计扣除管理的一些风险点。
四、研发费加计扣除的管理建议
对创新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是对所有企业和行业的,加强企业财务核算,规范税收优惠审核,保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真正落到实处,针对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其专业性比较强, 研究开发活动是否属于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研发成果是否处于领先地位,主管税务机关通常难以判断,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引起税企双方争议,这也是以前年度许多企业无法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的原因之一。因此,税务机关、科技部门和经贸委应主动辅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层信息沟通,帮助企业行政、科研、财务等部门了解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纳税人研发活动的认定、研发费用的归集、研发优惠的计算和申请等进行认真辅导,解决对征纳双方在税收政策上理解的不一致,做好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年度纳税申报工作,从而充分发挥税收对地区产业发展和企业研发活动的导向作用。
(二)加强辅导培训
与其他优惠政策相比,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研发活动的认定、研发费用的归集、研发优惠的计算和申请等许多方面。税务部门和科技部门可以在汇算清缴前联合组织专题培训,一方面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对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进行准确归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税源管理员提升对研发费审核、分析评估能力。对重点企业可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税务机关及时准确地掌握各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帮助企业准确执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涉税风险。
(三)注重政策之间的联系性
享受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的企业往往是一些从事现代化产业、拥有核心自主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而享受税率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也牵涉到研发人员数量及研发费用比例的指标。从我局的情况来看,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也享受了研发费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这体现了国家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倾向,也体现了税收政策的一致性。如果在核查中发现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和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的企业名单有较大出入,应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核实,防范税收风险。
(四)加强台账管理制度
对于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的企业应建立减免税台账,登记税收优惠享受时间、项目、年限、金额、建立减免税动态管理监控机制。企业情况发生变化后及时收集、更新和补充台账信息,对减免税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动态监管。每年结合纳税评估和税收检查对企业享受税收优惠项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实质性审查。
篇7
企业所得税作为企业一个最重要的税种,由于其计算复杂,税收政策变动频繁,计算基础严重脱离会计处理,加上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的规定繁多,企业管理者要在汇算清缴期间内准确无误地计算应纳税额是相当困难的,由此每年年终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都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难题。
面对税务机关监管思路的越来越清晰,以及所得税汇算清缴流程规范化,企业管理者,尤其是财务人员,如何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事前、事中和事后做好一定的安排,从容地面对每年年终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从而降低税收风险呢?本文拟就国家税务总局近期颁布的国税发[2005]200号《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修订)、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新颁布的法规对该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给读者一些有益的启发。
新修订法规简析
2005年度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很多重要的涉及企业所得税征管的文件,其中除上述提及到的两个文件外,还有国税发[2005]129号《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5]10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分置试点改革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国税函[2005]19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虚报亏损适用税法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但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影响最大的,笔者认为还是上述提及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和《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对比1998年颁布的旧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新修订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主要变化为:
1、 明确了参加汇算清缴的对象为实行查账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对无论盈利和亏损、是否在减税、免税期内,均应按规定进行汇算清缴;
2、 适当延长了年度纳税申报时间。纳税人应在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办理结清税款手续;
3、 规范了税务申报的程序流程,明确了企业办理纳税申报时应报送的报表、资料的具体范围;
4、 优化税务机关的服务质量。对纳税人因减、免税或税前扣除审批等事项及不可抗力的原因,可申请办理延期申报;纳税人在申报汇算清缴期内,发现年度所得税申报有误的,允许其在汇算清缴期内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
新修订的《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则在财产损失的报批申请时间、划分需要审批的事项和不需要审批的事项、财产损失金额的确定、各类损失需要报送的相关资料以及提供的认定证据等作了详细规定,由于新修订的《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在财务损失报批的过程中作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因此财务人员应详细阅读该文的有关规定,避免由于不熟悉报批申请的程序而导致可以税前抵扣的财产损失无法顺利抵扣,从而无谓加大税赋。
如何做好所得税汇算清缴
1、 熟悉法规政策是关键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最关键的一步是准确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财务人员首先必须熟悉收入总额的归集、准予扣除项目和标准以及涉及本行业的减免税政策,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则勿谈做好汇算清缴工作。
收入总额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基本业务收入是指纳税人的主营业务收入,而其他业务收入不是会计核算中的其他业务收入的概念,还包括会计上在“营业外收入”中核算的部分,比如固定资产清理、转让收入。另外在税收上应认定为收入的,而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的视同销售收入也应纳入该计算的范围。例如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投资、分配、在建工程、捐赠、赞助以及职工福利时,应视同销售,按同期同类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或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法组成计税价格纳入收入总额的计算。
准予扣除的项目和标准由于规定较多,往往成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财务人员在平时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对照国税发[2000]84号《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新修订各项税法法规以及所属地方国家税务局当年出版的国税局所得税汇算清缴辅导材料,如北京市海淀区的企业可参考北京市海淀区国税局所得税汇算清缴辅导材料等,列出各项可能影响本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超额列支限额项目、不允许扣除项目、免征额和加计扣除项目的标准和限额,并按照该标准和限额设定有关的财务管理规定和核算会计科目,严格控制税前准予扣除费用的限额支出,想办法将限额列支项目向非限额列支项目转化、将不允许扣除项目向允许扣除项目上转化,做到最大限度的不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如从关联方借款超过其注册资金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扣除;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企业为经营需要而对企业和产品进行宣传发生的业务宣传费用,不符合广告费标准的,准予扣除不超过销售收入5‰等,这些都是企业财务人员在计算准予扣除项目时容易忽略的地方。
2、 自查税前扣除项目以及减免税的支持文件是否合法
允许税前扣除项目的成本费用税法规定,必需提供真实合法有效的支持文件,如必须有注有公司抬头的正式发票,发票如由于某种原因无法当期入账的,则最迟不能超过下年度的一月份入账,否则将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广告费支出必须提供广告业专用发票、租赁办公室必须取得租赁业专用发票、租赁仓库必须取得仓储服务业或服务业专用发票;需报经税务机关审核、审批的项目,如免税的补贴收入必须能够提供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批准文件,在没有审核、审批前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因此财务人员在汇算清缴前应做好纳税自查,将不符合税法规定的票据进行清理,平时在财务核算中严格按照制定的财务报销制度核查有关的凭据,同时对需要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前扣除及减免税报批或备案的项目,则应预先准备资料向具有审批权限的税务机关提请审批或备案,表1为根据国税发[2005]129号《税前减免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国税发[2004]8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综合的有关企业所得税需报批或备案的项目汇总:
3、 年终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清理
新颁布的《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年度终了后15日内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资产损失时,均应提供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如原始凭证、盘点表、相关合同以及内部权力机构批准的核销文件等。同时,新修订的办法还规定企业在年度内发生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因此纳税人应在年终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清查,如清查过程中发生财产损失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新修订办法的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审批。
4、 加强与税务当局的沟通
由于国内所得税税制非常复杂,难免出现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对于个别税收政策和规定的不同理解而导致双方在所得税汇算清缴计算结果上的不同意见,因此,现行税法虽然规定了很多事项,纳税人不必再经税务机关批准就可以直接使用相关优惠政策,但是毕竟某些政策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极其复杂的,所以如果纳税人在采用优惠政策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补征税款、加收滞纳金、课征罚款。因此在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事项中加强与主管税务机关的沟通,取得大家的共识是非常必要的。
5、 准备资料应对事后检查
根据国税发[2004]82号文规定,税务机关已经取消了亏损弥补、改变成本计算办法、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软件企业的认定和年审、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产品认定、广告费税前扣除标准、工资工效挂钩、提取坏账准备等事前审批环节,但更需引起纳税人注意的是:税务机关会通过加强事后监管力度来弥补取消的事前审批环节,因此纳税人必须认真地准备相关的支持文件,保证自身财务核算真实准确,以应对税务机关事后较为严格的税务检查,降低不必要的税务风险。
例如应对亏损弥补的检查时,企业应该建立亏损弥补台账,收集本行业的生产、经营规律以及平均利润水平,确保公司的亏损数及弥补数的计算合理正确,尤其对那些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纳税人,需准备充分的支持文件来证明关联交易转让定价的合理性,有条件的更应尽早与税务机关达成预约定价安排,以确保不存在虚报亏损的情况;应对改变成本计算办法的检查时,则应预先准备说明改变计算方法的原因、股东会或董事会等类似机构的批准文件以及改变计算方法前后衔接的过程。
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会计核算;纳税筹划;高新技术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12
[中图分类号]F276.44;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先进的创新意识与现代化技术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关注度较高,在财税政策方面大力扶持。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就是其中的重点优惠政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筹划工作对企业有重要价值,能在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长足稳定发展。
1 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相关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我国境内有一年以上的注册时间,并拥有研究成果,在我国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范围内,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经营活动。只有通过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才能享受对应的政府税收政策优惠,申请流程中信息必须真实,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申请标准,反之,公司非但不能得到相应优惠,更应该追缴纳税并进行罚款,实际情况严重者应向公司责任人问责。故此,在申请过程中,企业必须避免弄虚作假,如实申报。在审核过程中,若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即使侥幸获得认证,也会面临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征收滞纳金、补缴税款甚至承担巨额罚款的风险,由“高新”企业变为“高危”企业,得不偿失。
2 提升会计核算能力方法
2.1 合理规划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
在企业研发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应分别对其名称、资金来源、收支明细进行会计核算。研发费用的支出过程中,针对不用的会计审核标准,分别对研发经费进行归集。如:加计扣除企业税前所得税,相应的财政补助等,此类核算工作核算口径上不同,在核算研发经费收支明细时,结合企业实际发展进行适当增减。再如:在企业会计项目的规划过程中,可将企业觉得不需单独核算的部分归集于其他费用项目核算中,即对申请研发经费在税前加计扣除情况下的估计与考量。在科学设置会计核算项目后,应明确其内容与范围,合理归集企业研发经费。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是重要部分,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体系有助于企业对自身财务现状的掌控。
2.2 独立建账、独立核算优化会计核算制度
科学核算制度的建立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讲,单独建立研发经费账目并进行独立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诉求。单独建账核算,使研发项目账目区别于其他账目,能根据实际反映出研发费用去向,掌控资金流动。在研发费用的账目管理核算中,关于税务的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项目也应该进行单独建账与核算,这样能帮助企业依照规定标准对可加计扣除的研究经费运营流转信息进行归集处理,及时控制掌握研发经费情况。另外,这种独立的核算制度也能保障专款专用,建立独立账目与核算财政分期补助等科目,将其各项目经费纳入财务管理中统一整理。
2.3 优化会计核算以表现研发活动实际情况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营状况的反应与表现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与作用。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对研发经费的会计管理与核算应能反应企业经济活动,体现于账目明细之中。具体可体现于项目投入、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研发人员工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其他费用。研发人员的工资能反应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体现项目数量与重点及项目人员的分配情况。项目投入能帮助管理人员了解燃料、测试检验费、所用材料、项目中各项水电费、固定资产租赁费用等资源使用与项目投入状况,并尽量提供相应凭据,涉及的研发项目较多时,应按规定进行均摊并制定研发费用分配表,明确项目经费的负责人职权范围并进行确认签字。固定资产折旧费能帮助管理人员了解固定资产的利用、分配情况,让负责人实时掌握研发项目中涉及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委托外部开发研究经费则能让管理人员实时掌控企业与外部公司的合作进程,除了取得相应票据与合作合同外,还应对项目进程中的数据与有关参数进行详尽记录。其他费用包含设计费用等,在取得合法票据的基础上,将相应项目明确标注于报销单上,报销单由研发负责人、经办人、财务负责人等签字确认。
2.4 区分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与其他账面收入
从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可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经营活动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核心,对此进行认定项目的标准即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项目收入应不少于该公司当年总收入的六成,而且其中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应不少于当年产品及服务总收入的一半。因此,在高新技术产品的收入核算过程中,企业对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服务部分独立出来进行会计核算与立账,以便于企业了解与保存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收入状况,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提供数据参考,帮助企业优化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过程,在保证产出量的同时,尽量优化投入产出比,合理整合企业资源。
3 提升纳税筹划能力方法
3.1 科学利用成本费用税前扣除政策
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中包括允许、限制、不得扣除三种。对税前扣除账目的处理,企业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合理分类,以保障税前扣除工作顺利进行。在税前扣除上,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此企业应合理规划运用。如,在职工教育费用等限制扣除费用中,可依照实际产生的金额扣除纳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职工教育经费,若超过工资的8%,可在纳税时部分扣除,企业可以减少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加快其折旧速度以避免纳税。
3.2 合理运用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转让中,在增值税与所得税上有相应的政策优惠。我国财税字273号文件表明,在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业务上获得的收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均可免征营业税,变为收增值税,而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纳税人依然享有技术转让的营业税优惠政策。因此,在规定范围内,高新技术企业可最大限度地进行营业税、所得税、增值税减免申请,以缓解企业税务负担。
3.3 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
现阶段,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已成热潮,主要遵循《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低于一般企业的15%税率进行其所得税征收。在实际工作中,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满足标准的公司应尽量争取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以优惠税率政策减轻企业税赋负担。
3.4 有效运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在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费用中,研发费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企业所得税》相关规定可知,企业可加计扣除其研发经费。公司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时所耗费的费用,都包含在企业研发经费之中,这种未形成无形资产并计入当期损益中的数据,可在据实扣除之后,以加计扣除研发经费的50%;对已形成无形资产的部分,应按已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结合企业自身状况合理解读政策,是高新技术企业对优惠政策进行利用,真正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体现。
3.5 利用政府补助降低税负
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政府补助是对开发研究活动鼓励态度的有效证明。在企业科研中,来自政府的针对性财政补助,能真正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减轻公司财税负担,合理合法地将税期延长,加快企业内部的优化发展。从相关法规标准可知,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企业可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财政帮扶,设置固定的资金流向用途标准,而企业对这一部分资金应注意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以区别于征税范围部分的收入,减少当期企业纳税额度,真正实现延期纳税。对于企业来说,降低税负或滞延纳税都能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
4 结 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融入人们的工作生活,高新技术企业的涌现与成长为企业创新树立了榜样。政府的关注度会加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扶植进程,财政补助与优惠纳税政策能真正减轻企业税务负担。高新技术企业应抓住机遇,不断发展自身会计核算与纳税筹划能力,整合企业资源做财务与纳税的合理规划,以求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福喜.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筹划要点分析[J].会计之友,2014(1).
篇9
关键词:研发费用准确归集,加计扣除
为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创造新的技术生产力,国家税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等的有关规定,于2008年12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由于部分企业或企业财务人员对政策的不了解或了解的不透彻,要么没享受到税收优惠,要么由于费用归集的不准确,多计或少计了扣除项目,使企业没有充分得到优惠或产生了涉税风险。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以及近两年由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备案审计鉴定过程中的意见交流作一总结,供相关企业或同行借鉴,以便正确把握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一、正确理解新旧政策的变化
1、享受主体的变化:财工字[1996]41号文件规定,可以享受技术研发费加计扣除的主体只有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国税发[1999]49号文将主体放宽到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及国有、集体控股并从事工业生产经营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财税[2003]244号又进一步放宽,将范围扩大至所有财务核算健全、实行查帐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财税[2006]88号文规定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国税发[2008]116号《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也就是我们目前正在执行的文件,办法规定了使用对象:适用于财务核算健全并能准确规集研究开发费用的居民企业。因此非居民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不使用该办法。
2、主体条件限制的变化:
(1)不在限定每年研发费增长比例。在财税[2006]88号文件出台以前规定,在享受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时,都要限定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费必须比上年实际增长10%(含10%)才能享受加计扣除,即现行的政策没有比例限制。
(2)取消了规定标准以下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一次性摊入管理费的规定。,研发费用准确归集。,研发费用准确归集。财工字[1996]41号文规定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财税[2006]88号文件规定单台价值在30万元以下,而现行的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对研发费用的扣除活动范围采取了列举的方式,明确八类年度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①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②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和动力费用。
③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④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或租赁费。
⑤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推销费用。
⑥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用制造费。
⑦勘探开发技术现场试验费。
⑧研究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由于采用了列举方式,因此,除以上八类费用外,均不得归入实行加计扣除的范围。如差旅费、电话通讯费、招待费、购入的研发成果如专利用等,严禁研发费用的“乱搭车”现象。
(3)取消了集团企业向下属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必须审批政策。根据国税发[1999]49号的规定:工业类集团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由集团统一组织开发的项目,需要向所属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或省局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以集中提取技术开发费。现行政策国税发[2008]116号文件《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需要由集团公司进行集中开发的研究开发项目,其实际发生的研发费,可以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之间进行分摊。但是分摊须符合必要条件,否则很容易造成侵蚀税基的危害。,研发费用准确归集。因此,《管理办法》规定了以下几个条件:
①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应该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该协议或合同应该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的方法等内容。如果不能提供相关的协议或合同,研究开发的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②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集中研究开发项目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应当按照权利和义务、费用支出和收益分享一致的原则,合理确定研究开发费用的分摊方法。
③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母公司负责编制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立项书、研究开发费用预算表、决算表和决算分摊表。
④税企双方对企业集团集中研究开发费的分摊方法和金额有争议的,如企业集团成员公司设在不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裁决意见扣除实际分摊的研究开发费;企业集团成员公司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企业按照省税务机关的裁决意见扣除实际分摊的研究开发费。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完善会计核算制度
由于研发费用的产生涉及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是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准确的费用归集需要完善的会计制度,严格的预算管理,因此这不单单是会计核算问题,还是企业创新、研发成果的价值转换与合理节约税款的问题。
1、内部职能部门协调统一
充分享受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是企业的一种利好政策,是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是企业职能部门在准确了解政策后的一种重视。首先,企业的技术发展部要依据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制订的当年或中、长期研发战略计划编制研发项目立项书、可研等相关资料。然后到当地科技局或经贸局科技处或具有立项审批的政府机构进行立项及最后成果技术推广等;其次,由生产实施单位或研发部门进行具体安排落实,如生产工人、机器设备、直接材料、动力等单独使用记录及试验品的收发等等。,研发费用准确归集。第三,由人力资源部按照可研报告中的研发管理人员、生产单位直接从事研发的工人名单进行薪酬分配。第四,形成产品的由市场部进行市场开拓及营销。最后,由财务进行八类费用归集、加计汇算、申报备案。
2、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账簿,实行专账管理
《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加计扣除。
《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企业必须对研究开发费用实行专账管理。,研发费用准确归集。同时必须按照本办法附表的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
由此建议,企业为了准确归集这些费用时以及年终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便利,可以按照《管理办法》及《管理办法》附表的规定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项下设立如下明细: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薪酬、设备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委托科研试制费、材料燃料和动力费、中间试验费等其它直接相关费。
3、新会计准则下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规定的修改,对那些研发及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涉及信息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目前在我国研究与开发费没有硬性指标,由于会计处理的不同,有可能使其业绩大幅上涨,从而在市场上得到认同。这一鼓励政策的姿态也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主旨精神,比如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等,所以开发费用的资本化所带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可以通过配套政策进行抵扣。
4、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时间
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在年度中间预缴所得税时,实行据实计算扣除,在年度终了进行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时,再依照《管理办法》的规定计算加计扣除。对申报的研究开发费用不真实或者资料不齐全的,不能享受加计扣除,同时税务机关有权利对申报结果进行合理调整。
三、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程序要求
企业申请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如下资料:
1、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计划书和研究开发费预算。
2、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专门机构或项目组的编制情况和专业人员名单。
3、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4、政府职能部门的立项批复。
5、自主、委托、合作研究开发项目当年研究开发费用发生情况归集表。
6、中介机构出具的税前加计扣除的签证报告等。
以上申报资料可由企业与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咨询确认,根据具体要求作相应的调整。
四、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的重要意义
1、降低应纳税所得额,达到节税的目的
由于符合规定的研发费用可以在税前加计扣除,从而降低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对于加计扣除后形成亏损的,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并通过下一个或几个会计年度利润进行弥补(最长时间不超过五年),更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长期的税收负担,节约了税收成本
2、为申请审批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条件
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文件的规定,对2008年度起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
文件中第十条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研发费用准确归集。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由此可见,在准确归集企业研发费的同时,如果达到上述规定要求企业可以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享受国家给予的更优惠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各国常用的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它具有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给企业提供宽松发展空间等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多项税收优惠,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税法又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统一,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就是其中之一,旨在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改造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正确把握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机械工业出版社,于小镭博士徐兴恩教授,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2007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3、《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
4、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116号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08]172号
篇10
5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所得适用税率及税收抵免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47号,以下简称《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高新技术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也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即按15%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税收专家认为,《通知》对高新企业境内、境外收入适用同样的优惠税率的规定,有助于切实减轻高新企业的税收负担,对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大胆“走出去”,提高其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这一政策打破了过去企业境外所得不得享受境内税收优惠的旧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税收抵免制度。
高新企业境外、境内所得纳税适用相同优惠税率
伴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际化的征途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去”,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在境外投资与所得在企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然而,一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在海外业务拓展中遭遇到重复缴税和税负过重的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的热情。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但是,这一规定只适用于企业的境内所得,境外所得仍然按25%的税率计缴企业所得税。
南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纺股份”)是福建省南平市的一家上市企业,2010年该企业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依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当年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节省了近100万元。采访中, 南纺股份副总经理、财务部经理吴作贻向记者介绍,南纺股份在国外也有业务开拓,但收入不是很多,在企业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由于企业在境外开展业务获得收入并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所以企业一度对开展境外经营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福建中科万邦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邦光电”)也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尽管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已具备了一定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力,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但要走出国门并不容易,既要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还要有价格优势, 最让企业头疼的还是资金问题以及经营成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万邦光电有计划在境外投资生产,曾派人前往欧美等国家进行市场调研。在调研中企业了解到,在欧美国家设立子公司的经营成本比国内高4倍以上,其中包括了人工成本、地价、房价等等,企业的前期投入非常庞大,所以企业一直不敢贸然下决定。
但是,当得知《通知》明确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收入也可以适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后,上述两家企业明显对“走出去”充满了信心。“这是一个很实惠的税收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可以让我们的产品在国外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吴作贻说。
有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达到了3万家,超过1/3的企业已经陆续走出了国门。而在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当中,有百余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境外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超过40%。其中,巨星科技、嘉麟杰、海普瑞、金飞达等多家上市公司境外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均在90%以上。税收专家表示,高新技术企业境外收入适用优惠税率将直接提升这些企业的利润水平,对境外收入占比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大利好。
抵免计算公式改变,高新企业整体税负有望减轻
《通知》除了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外,还明确高新技术企业在计算境外税收抵免限额时,可按照15%的优惠税率计算境内外应纳税总额。
所谓税收抵免,就是指居住国政府对其居民企业来自国内外的所得一律汇总征税,但允许抵免该居民企业在国外已纳的税额,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这也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沿用并完善了这一制度, 对“走出去”企业和部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 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允许其来源于境外的收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实行有限额的税收抵免。
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以下简称“125号文件”), 对境外所得抵免的计算过程和适用范围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之后, 国家税务总局又公告颁布《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2010年第1号),对125号文件进行了逐条释义,并以示例的形式进一步说明境外所得抵免的计算方法, 明确了具体操作程序。
根据政策,我国对企业的税收抵免采取分国(地区)不分项的原则和有限额的抵免办法。具体计算公式为:某国(地区)所得税抵免限额=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国境内、境外应纳税所得总额。
在《通知》出台前,企业在计算“中国境内、境外所得依照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时所适用的税率通常为25%,《通知》明确今后这一适用税率降为15%。这是对我国的税收抵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同样有助于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福建省晋江市地税局有关人士举例说明了这一问题。假设某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度境内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万元,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15%。该企业在A国分支机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万元,A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0%;在B国分支机构应纳税所得额为400万元,B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
《通知》出台前,该企业2010年度应纳所得税额计算过程如下。
(1)A国境外所得税抵免
A国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100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25%×500万元÷1900万元=125万元,可抵免所得税额=500万元×10%=50万元。由于A国可抵免所得税额小于A国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所以该企业2010年度实际应抵免所得税额为50万元。
(2)B国境外所得税抵免
B国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100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25%×400万元÷1900万元=100万元,可抵免所得税额=400万元×30%=120万元。由于B国可抵免所得税额大于B国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所以该企业2010年度实际应抵免所得税额100万元,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20万元(120万元-100万元)允许从次年起在连续5个纳税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综上所述,该企业2010年度应纳所得税额=1000万元×15%+(500万元+400万元)×25%-50万元-100万元=225万元。
《通知》出台后,上述例子中的适用税率变为15%,则该企业A国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100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15%×500万元÷1900万元=75万元,可抵免所得税额=500万元×10%=50万元,实际A国应抵免所得税额50万元;该企业B国境外所得税抵免限额=(100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15%×400万元÷1900万元=60万元,可抵免所得税额=400万元×30%=120万元,B国实际应抵免所得税额60万元。超过抵免限额的余额60万元允许从次年起在连续5个纳税年度内,用每年度抵免限额抵免当年应抵税额后的余额进行抵补。
综上所述,该企业2010年度应纳所得税额=(100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15%-50万元-60万元=175万元。
很明显,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与《通知》下发前相比,该企业2010年度可少缴纳企业所得税50万元。
在看到这样一笔细账之后,万邦光电“心动”了。其负责人表示:“国家扶持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是实实在在的,对我们在海外市场的开拓意义重大。万邦将重新考虑和布局海外经营战略,争取尽快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空间,在国际舞台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优惠政策门槛不低,高新企业“走出去”勿忘做好“功课”
尽管国家提供了税收支持,但“走出去”企业或是有计划“走出去”的企业还是要提前做好“功课”,因为要享受税收优惠,企业需要跨过不低的政策门槛。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须同时满足6个条件: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3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3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要求;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3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在上述6个条件中,《管理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还需要符合以下要求: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税收专家表示,《通知》下发之后,还有待未来的工作指引做出更具体的界定,从目前设定的“门槛”来看,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成最大砝码。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敢于并舍得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后,才能有市场潜力的技术转移到境外并形成市场,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文/ 陈荣富 杜静 赵楠 陈文德)
企业所得税“34号公告”详解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对企业所得税相关实务操作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作了明确。本文对此文件逐条进行解读。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以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公告如下:
一、关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确定问题
根据《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鉴于目前我国对金融企业利率要求的具体情况,企业在按照合同要求首次支付利息并进行税前扣除时,应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以证明其利息支出的合理性。
“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在签订该借款合同当时本省任何一家金融企业提供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该金融企业应为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可以从事贷款业务的企业,包括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是指在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担保以及企业信誉等条件基本相同下,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的利率。既可以是金融企业公布的同期同类平均利率,也可以是金融企业对某些企业提供的实际贷款利率。
解读
本条款体现了市场经济主体之间“合理的贷款利率”可以全额列支的理念。具体含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本条款制定的背景。《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在按照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数额的部分内可以扣除。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浮动利率已经不设上限标准,没有明确的金融机构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可供参考。实际执行中,各地执行不一,急需统一政策。
第二,合理的贷款利率可以税前扣除。本条款要求企业提供“金融企业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情况说明”,来说明借款利率的合理性, 将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标准放宽到“本省任何一家金融机构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既可以是公布利率,又可以参照个案利率。本条款突出了只要合理的借款利息一律允许扣除的理念,既防止“高利贷”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又照顾到企业合理的税收利益。
第三,非金融企业向个人借款利率应参照本条款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将非金融企业向个人借款的利息支出认定为“合理的支出”,在符合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情况下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虽然本条款没有明示向个人贷款的利率标准问题,但是从整个税法体系的逻辑性分析,非金融企业向个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也应按本条款执行。
二、关于企业员工服饰费用支出扣除问题
企业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由企业统一制作并要求员工工作时统一着装所发生的工作服饰费用,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作为企业合理的支出给予税前扣除。
解读
第一,本条款消弭了工装到底是“劳保用品”还是“福利费”的争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工装并非全是劳保用品店购买的粗布服饰,尤其是商业银行等企业购买西装作为统一工装,支出数额较大,究竟属于“劳保用品”还是“福利费”,各地执行不一。本条款与时俱进,将工装支出定位为“合理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符合时代的特点。
第二,应正确理解“统一制作”。本条款虽然表述为“由企业统一制作”,但这里的“统一制作”应作扩大解释,包括企业统一购买的工作服饰。
三、关于航空企业空勤训练费扣除问题
航空企业实际发生的飞行员养成费、飞行训练费、乘务训练费、空中保卫员训练费等空勤训练费用,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可以作为航空企业运输成本在税前扣除。
解读
本条款解决了“飞行员养成费”等空勤训练费用究竟是“职工教育经费”还是“航空运输成本”之争,体现了立法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飞行员养成费”等空勤训练费用形式上属于培训职工的职工教育经费,应该受税法中2.5%的比例限制,但实际上飞行员是“黄金堆积起来的”,该项费用金额较大,应该作为航空企业运输成本在税前全额扣除。
四、关于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改扩建的税务处理问题
企业对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在未足额提取折旧前进行改扩建的,如属于推倒重置的,该资产原值减除提取折旧后的净值,应并入重置后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并在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一并计提折旧;如属于提升功能、增加面积的,该固定资产的改扩建支出,并入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并从改扩建完工投入使用后的次月起,重新按税法规定的该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如该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限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年限的,可以按尚可使用的年限计提折旧。
解读
本条款是界定改扩建前固定资产净值究竟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
第一,推倒重置。例如,房屋原值1000万元,净值200万元,对房屋推倒重建,究竟是将200万元作为“营业外支出”在税前扣除,还是作为新房屋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呢?本条款认为,房屋净值属于新固定资产建造必要的支出,二者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应该计入新固定资产价值资本化,一并提取折旧扣除。
第二,提升功能、增加面积。一般情况下,也应该将固定资产净值并入提升功能、增加面积后的新固定资产,按照税法规定的不低于20年折旧年限重新提取折旧,其原则同推倒重置相似。但是改扩建后的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达不到20年,也可以按照尚可使用年限扣除。
五、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的税务处理
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
解读
例如,A公司2008年5月以1000万元投资M公司,占M公司30%股份。2010年5月经股东会批准,M公司将其持有的30%股份撤资,撤资时M公司未分配利润为3000万元,A公司撤资分得现金2000万元。则A公司分得的2000万元中,1000万元为投资资本的收回,900万元确认为股息红利所得,剩余部分100万元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关于企业提供有效凭证时间问题
企业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解读
本条款在遵循“以票控税”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将提供有效凭证的时间明确为汇算清缴期结束,消弭了争议。此前,大部分地区也是按照本口径执行,但部分地区要求必须在当年12月31日前取得有效凭证。本条款统一了政策,便于纳税人操作。
七、本公告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公告施行以前,企业发生的相关事项已经按照本公告规定处理的,不再调整;已经处理,但与本公告规定处理不一致的,凡涉及需要按照本公告规定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的,应当在本公告施行后相应调减2011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解读
本条款是此文件最具人性化的条款,很好地体现了“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利益,本条款规定对纳税人税收利益有利的,允许追溯调减,并将调减额一律在2011年度扣除。
(文/张伟)
所得税汇缴:哪些问题企业最“挠头”
5月31日一过,忙碌了几个月的企业财务人员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一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全部结束,上一年的企业所得税申报工作可以放在一边了。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按年计征,按季预缴,年度汇算清缴。因此,汇算清缴就是企业对上一年度的企业所得税“算总账”。通过汇算清缴,企业把税前该提的费用尽量提足,把不该计入成本的费用全部剔除,一方面确保不缴冤枉税(多缴税),另一方面减少少缴税被税务部门查处的风险。
由于企业所得税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财务处理与税务处理存在一定差异,每年的汇算清缴对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不太容易做好的工作。那么,企业在汇算清缴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有哪些?哪些问题最令企业“挠头”?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名多年来为企业提供汇算清缴服务的税务师事务所的专家。
预提费用纳税调整,汇缴中的“老大难”
受访专家:李波 尤尼泰税务师事务所 特级注册税务师
专家点题:
预提费用的纳税调整问题,向来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中的“老大难”,亦是纳税人、中介机构乃至税务机关关注的重点。
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对于纳税人而言是一项司空见惯的财务处理业务。预提的成本费用类型表现多样,如一般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对工资、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房租、利息费用、销售成本、生产成本的预提。对于某些特殊的行业,如房地产企业,房地产开发成本和土地增值税的预提也是普遍现象。
201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我所承接了某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务,其2010年度预提的房地产开发成本超过5亿元,预提开发项目的土地增值税超过6000万元,预提应付销售机构的销售佣金超过1200万元,预提2010年度高管绩效工资超过220万元。
对于这些费用,汇算清缴时要不要进行纳税调整,哪些该进行纳税调整,特别是对于这些预提费用的年度余额,公司如何进行纳税调整等,纳税人一直感到很难处理。
专家解析:
纳税人感到难以处理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税收政策不明确。目前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对于某些特定的成本费用预提项目能否在税前扣除作出了具体规定。例如,对于预提未发放的工资、预提未实际使用或上缴的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不允许税前扣除。而对于其他预提成本费用项目的年末余额是否需进行纳税调整,如何进行纳税调整,企业在以后年度实际支付预提的成本费用并取得合规票据是否允许纳税调减,税收政策方面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这一点在房地产领域普遍存在。由此导致多数企业处于进行纳税调整和不进行纳税调整的两难境地,无所适从。
第二,税务机关政策执行尺度不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由此引申,预提的成本费用项目应允许税前扣除。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同时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换言之,企业未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税金支出等项目不允许税前扣除。此外在实际税收征管过程中,税务机关普遍采用“以票管税”的管理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预提的成本费用项目由于未实际支付且未取得合规的票据,亦不允许税前扣除。
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税务机关对于预提成本费用的征管尺度不尽相同。相当一部分税务机关对此持“零容忍”的态度,搞“一刀切”。对于预提成本费用的期末余额均要求纳税人进行纳税调整;但亦有部分税务机关对于预提的成本费用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对于业务实际发生,金额确定的预提项目准予税前扣除,对于其他项目则须进行纳税调整。税务机关对于预提成本费用项目政策执行尺度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纳税人所得税汇算清缴中纳税调整的混乱。
第三,纳税人政策理解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成本费用项目的预提属于正常的财务处理业务,且无论会计核算还是企业所得税法规,均对此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会主观地认为成本费用的预提不存在财务和税务上的差异,可以全额税前扣除,无须进行纳税调整,无意间为企业埋下了税收风险。
另外,由于成本费用的预提在财务上既可以通过“预提费用”科目核算,又可以通过“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科目核算,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企业实际财务及税务实务中,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将预提成本费用作为企业利润和税收的调节器,通过预提成本费用项目达到降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少缴或不缴税款的目的。
专家支招:预提费用有预案,汇算清缴少麻烦
凡事预则立,对预提费用的处理也一样。要想在汇算清缴时减少麻烦,对预提费用应预先按政策要求进行处理。首先,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合理安排成本费用的预提,对预提项目要做到符合权责发生制和收入成本配比原则,要求实际业务已经发生且金额确定,准备收集好完备的支持性证据。其次,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过程中,纳税人应充分了解主管税务机关的政策掌握尺度,提高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调整的准确度,做到应调尽调。最后,纳税人应增强税收法律观念,依法纳税,不断提高对于税法的遵从度,杜绝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发生。
工资福利费区分,财务人员最“挠头”
受访专家:严澄 京都天华税务合伙人 注册会计师
专家点题:
汇算清缴中,企业财务人员感到比较难办的涉税事项很多。在我看来,如何正确区分工资和福利费就是很多财务人员觉得比较“挠头”的一个问题。
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在给职工发放的工资中,除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外,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补贴。对于这些补贴,企业财务一般都计入工资总额进行核算。但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其中的一些补贴需要被调整到职工福利费中去,这直接影响到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
专家解析:
出现这个差异的原因来自下面的两个文件。
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的规定,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信待遇,已经实行货币化改革的,按月按标准发放或支付的住房补贴、交通补贴或者车改补贴、通信补贴,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不再纳入职工福利费管理;尚未实行货币化改革的,企业发生的相关支出作为职工福利费管理。
而按照《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福利费包含范围有: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的企业内设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利,按照其他规定发生的其他职工福利费等。
而且财企〔2009〕242号文件还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
很明显,上述对职工工资和福利费的规定在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上存在差异。由于这种差异,实践中造成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要将一部分补贴从工资中调整到福利费中,这不但造成了很多企业福利费超标,而且还加大了汇算清缴的工作量。
专家支招:顺应税法要求,规避事后调整
我们认为, 如果企业发放这些补贴仅仅是利用这些名目,而实际上已经属于工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话,不如将其归入符合税法要求的工资项下。这样, 企业在汇算清缴时就不必进行调整了。
入账发票核查,真真假假“迷人眼”
受访专家:唐婉苏 北京天扬君合税务师事务所 注册税务师
专家点题:
根据我的经验,核查辨别大量的入账发票也算得上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让企业很“挠头”的事情。我们今年在为某大型国有企业提供汇算清缴服务时,仅审核企业的报销票据就让4名财务人员耗费了整整1周的时间。如果是销售型企业或生产型企业,企业的发票用量就更大,汇算清缴时发票审核需要花费的精力相应更多。
专家解析:
企业所得税的很多税前扣除项目一般都通过发票来进行确认。因此,在汇算清缴时,企业要对发票本身的真伪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核查。虽然一般的地税发票现在已经可以在税务网站上查询真伪,但是目前仍然还有一些发票比较难以鉴别,如手撕发票、旧版国税普通发票等。一旦发现有以假发票入账的情况,企业必须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缴企业所得税。如果汇算清缴时未作调整,被税务机关查实后不仅要补缴企业所得税和相应的滞纳金,还会遭到税务机关的处罚。
汇算清缴除了要核查发票真假,还要处理大量的不合规票据。比如,一些入账发票可能没有填开付款方的全称,没有填开时间,发票版式过期,没有加盖发票专用章等。而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8〕80号)的规定,纳税人使用不符合规定发票,不能用于税前扣除、抵扣税款、出口退税和财务报销。
专家支招: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把好关
其实,汇算清缴时发现的发票问题在平时就能够预防。如果财务人员在一开始发票入账的时候就把好审验关,并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的票据报销制度,汇算清缴时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
企业在审核入账发票时,审核内容应包括发票版式有无过期作废,种类名称与开具的经济业务内容是否相符,以及对发票内容、时间、开具单位和盖章情况的核对。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从2011年1月1日起全国统一使用新版普通发票,除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公路内河货物运输业统一发票、建筑业统一发票、不动产销售统一发票、换票证外,旧版普通发票不再使用。
加强对职工报销制度的规范和严格把关,是杜绝出现不合规票据的根本。提醒企业注意两点,一是报销发票抬头栏需填开本企业的全称,无抬头、个人抬头或者企业名称不全都属于不合规票据。二是企业与军队的事业单位有经营业务往来需要取得其在税务机关领购的发票作为报销凭证,军队的收款收据或通用收据不能作为发票使用。在报销票据的同时,还要注意查看其附件是否齐全,如会议费后需附上会议通知和签到簿,大额修理费后需附上修理明细单等。
企业财务人员应当增强发票风险防范意识。在接受发票时,财务人员应先进入发票监控查询系统进行查询,确认为真发票后再付款。养成查询系统没有所开发票信息时缓付款,所持发票信息与查询系统反馈的信息不相符时不付款的习惯,避免假发票入账。当然,如果在发票入账时没有发现问题,汇算清缴时才发现有假发票、不合规发票的情况,也不能嫌麻烦,必须按规定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补缴企业所得税。
把握四大方向,顺利完成汇算清缴
采访中,中介专家还列举了汇算清缴中其他很多让企业感到“挠头”的事项。比如,产品视同销售的判断、企业年金所得税前扣除条件、非金融企业间借款利息税前扣除标准等。这些事项之所以比较难以处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相关税收政策本身规定不够明确,税务部门执法尺度有宽有窄;二是财务处理和税收处理差异较大;三是纳税人自身平时对政策掌握不准确,导致问题积淀到汇缴期间难以处理。
受访的税务中介专家一致认为,汇算清缴实际上是企业对上一年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情况进行的一次年终大盘点,是企业的一次很好的纳税自查机会。虽然汇算清缴工作纷繁复杂,难以把握的地方很多,但总体上企业如果把握好四大方面,即收入、成本、费用和缴税,汇算清缴一般就不会出现大的错误。
具体来说,收入方面纳税人主要核查该入账的是否全部入账,特别是往来款项是否还存在该确认为收入的款项而没有入账。成本方面主要查看成本结转与收入是否匹配,是否有多结转的情况存在。费用方面主要检查计提项目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多提情况存在(特别是与工资有关的项目),列支渠道是否正确(特别是与福利费项目有关的),按实扣除项目是否计算正确(特别是招待费、广告费项目)。缴税方面除核查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主体税种外,还要核查其他小税种是否都已按规定缴纳,如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等,因为企业所得税的调整往往会影响其他小税种的计算。
(文/刘云昌)
注意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的几种情况
税法规定,将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其结果有可能小于零,这小于零的数额即为亏损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是企业所得税计算的重要一环,纳税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境外亏损的处理
《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在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但企业发生在境外同一国家内的盈亏允许相互弥补,即发生在一国的亏损,应该用发生在该国的盈利进行弥补。例如,某企业2010年度境内外净所得为190万元,其中境内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30万元,设在A国的分支机构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120万元,设在B国的分支机构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200万元,从B国取得利息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40万元。那么,该企业当年境内应纳税所得额230万元,A国应纳税所得额120万元,B国应纳税所得额=-200+40=-160(万元),应纳税所得总额=230+120=350(万元)。当年度境外B国未弥补的亏损160万元,允许以其来自B国以后年度的所得无限期结转弥补。
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的处理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国税发〔2008〕101号)填表说明中明确,依据《境外应税所得计征所得税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纳税人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其境外营业机构的盈利可以弥补境内营业机构的亏损,但用于弥补境内亏损的部分最大不得超过企业当年的全部境外应纳税所得。例如,某企业2009年实现利润-100万元,税率为25%;其在境外的分支机构盈利100万元,税率为30%,已纳所得税30万元。2010年实现利润100万元,境外分支机构盈利100万元,税率为30%,已纳所得税30万元。那么,该企业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100+100=0,抵免限额为0,境外已缴税额结转2010年度抵补余额为30万元。2010年应纳税所得额=100+100=200(万元),抵免限额=200×25%×(100÷200)=25万元30万元,实际抵免境外所得税额25万元,结转以后抵免税额=0-25+30=5(万元)。
核定征收企业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处理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8〕30号)第十四条规定,纳税人实行核定应纳所得税额方式的,按下列规定申报纳税:(一)纳税人在应纳所得税额尚未确定之前,可暂按上年度应纳所得税额的1/12或1/4预缴,或者按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按月或按季度分期预缴。(二)在应纳所得税额确定以后,减除当年已预缴的所得税额,余额按剩余月份或季度均分,以此确定以后各月或各季度的应纳税额,由纳税人按月或按季度填写《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B类)》,在规定的纳税申报期限内进行纳税申报。(三)纳税人年度终了后,在规定的时限内按照实际经营额或实际应纳税额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申报额超过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按申报额缴纳税款;申报额低于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的,按核定经营额或应纳税额缴纳税款。根据上述规定,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一般是不设账或难以准确进行财务核算的企业。因此,采取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在采取核定征收年度不能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如果上年属于查账征收,是新认定为核定征收企业,则汇算清缴仍然可以弥补亏损。
企业重组原有亏损弥补的处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规定,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分立企业继续弥补。在企业合并重组中,如果被合并企业存在亏损,则可以有条件的限额弥补。《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第二十六条规定,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是指按《税法》规定的剩余结转年限内,每年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一般性重组是在企业并购交易发生时,就要确认资产、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重组。特殊性重组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重组,在重组交易发生时,对股权支付部分,以企业资产、股权的原有成本为计税基础,暂时不确认资产、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也就暂时不用纳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以后履行。企业符合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的特殊重组的条件,可以享受特殊重组的税收优惠。企业重组符合规定条件的,交易各方对其交易中的股权支付部分,可以按以下规定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企业合并,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
查补所得额弥补亏损的处理
《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0号)规定, 自2010年12月1日起,税务机关对企业以前年度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时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凡企业以前年度发生亏损、且该亏损属于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应允许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弥补该亏损。弥补该亏损后仍有余额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例如,某企业2010年会计报表填列亏损50万元,税务机关纳税检查调增其应纳税所得额70万元,那么,该企业2010年应纳企业所得税=(70-50)×25%=5(万元)。
(文/钟美辉 梁仁琼 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