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控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电力调度控制;安全风险;人员素质

引言

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调度主要起着维护电网稳定运行的作用。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分析,结合生产能力和各地用电情况,指挥系统或人员予以适当调整。随着用电需求骤增,调度控制风险有所增加,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安全事故。影响电力调度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如调度系统缺陷、安全意识薄弱、管理不当、维护不周等,都有可能成为风险。所以在实际指挥调度中,必须学会风险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加以控制。

1.电力调度控制及安全风险控制

1.1 调度控制

就国内而言,调度系统可分为国家、区域、省级、市级和县级5个级别。这是我国当前的电力运行方式,对调控人员有着严格要求,以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真正落实,维护电网稳定。电力调度安全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存在有环境、设备、人员不安全的情况。因缺乏经验、制度不完善,或粗心大意、错误操作,使得调度系统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对以往的电力事故分析发现,误操作占了很大比例,必须予以解决。

1.2 安全风险控制

安全风险指的是不利于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需控制风险,减少事故、降低损失。关于风险控制,依据主要是风险管理理论,可从以下两点加以分析:

①风险辨识

电力调度系统是由人执行操作的,所以人为因素极为重要。按照相关规定,防护、操作和指挥等方面的失误都属于行为性因素,对电力调度安全影响重大,需加强重视。

②风险预估

大多风险都有先兆,可以对其出现的可能性以及严重程度进行预估。对电力调度风险控制而言,预估评价常采用事故发生几率、工作人员处于危险中的频繁度、风险带来的后果、风险性分值4个指标。除了控制和处理风险,更应做好预防工作。

2.电力调度控制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2.1 客观因素

电网事业不断进步,为适应新形势要求,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被应用其中,逐渐实现了自动化调度,并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相比以前,安全性能有所提高,但系统内部依旧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如设备容易老化、使用寿命缩短;结构太过复杂,易出现故障且维修不方便;由于工艺落后,建设中埋下了安全隐患;运行模式不合理,易造成资源浪费;警告信息冗杂,可能会掩盖真实的安全问题;维修时间较长,且期间系统不能工作;监控系统或网络传输出现状况,致使不能及时掌握信息。

此外,环境因素也颇为重要。各项设备若要发挥作用,需有一个安全良好的运行环境,然而实际中此方面也有很多不足。如电源电器养护管理不到位、环境潮湿、人员过多等。调度系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与网络连接后,可能会中病毒,或被黑客非法侵入。而雷电等自然灾害也会对此产生不利影响。

2.2 人为因素

①综合素质

包括工作人员缺少安全观念、责任意识薄弱、巡检力度不足等。部分操作人员过于信赖高科技,认为计算机操作就不可能出现失误,以至于工作中态度不认真。不按规定操作,而是凭借经验行事,加上巡视检修力度不足,导致某些报废设备不能及时更换,最终引发安全事故;或在调度指挥时,存在轻视心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下达命令;缺乏责任感导致经常出现错误。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调度系统的安全。

②管理缺陷

管理模式陈旧,与新技术、新设备稍有脱节。部分人员不熟悉新设备性能,也无法熟练操作,因而埋下了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工作不到我,如基础防范措施缺失、制度存在漏洞等;将重点放在了技术上,而对安全有所忽视;运行规程不完善、内容不详细、使用不科学。此外,由于管理缺陷,调度人员常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不熟悉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没有按照规定操作,加上工作量过大,极易误下命令;交接班不认真,现场核对不严,也容易造成错误。

3.如何控制电力调度中的安全风险

3.1 提高调度人员素质

人为性风险是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人的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首先要转变调度人员的思想观念,强化其安全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具体的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队伍,实行责任制,明确划分各自职责,一旦出现事故,要追究具体责任,并予以相应的惩罚。管理阶层应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培训,并及时考察;或举办安全网络活动,确保网络安全。锻炼员工对故障的识别能力,并掌握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强技术建设

由于自动化设备的不断深入.因此对于二次设备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要加强技术投入,以改进设备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并且在电力调度过程中使新技术不断的成熟起来。首先要在采购环节把好关,对于无质量证书的产品一律不得采购在设备运行期间,做好维护工作,并且尽量改善设备环境,坚持设备巡检制度。定期对电网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并且对系统要进行实时监控,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经发现,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之泯灭于初始阶段。

3.3 加强风险规避制度建设

①要加大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在设备、员工素质和责任性上下功夫,更要建设一套体系完备、运行有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明确各方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在制度下做到安全有保障。

②加强电力调度现场的坚持和监督,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排查,对于形式主义要严格杜绝,对于管理上的漏洞要及时改进。

③建立完善一系列安全管理体系,如安全责任体系及安全目标、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等。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从风险管控方面着手,切合实际,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4.结束语

电力调度意义重大,直接关乎电力系统能否稳定运行。随着管理难度的增加,安全风险也相对增多,必须加强控制。实际指挥操作中应及时分析各种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应提前预估、做好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浅谈电力调度的安全风险控制[J].信息通信,2014,22(1):109-110.

[2]胡润滋.电力调度安全风险控制及措施解析[J].中国电子商情,2013,24(20):176-178.

篇2

第一,不确定性风险因素对任务确定时间的影响。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任务完成者为了保证顺利完成,一般会做出最悲观的时间估计。任务完成的概率分布可以认为是正态分布。最悲观时间在分布曲线的最末端。由此可见,最乐观时间远小于最可能时间,而最可能时间又远小于最悲观时间。不确定性因素越多,任务完成者要求的时间越长。因此,每一任务的计划完成时间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第二,由管理层次而出现的“5+5=13”的情形。这里的两个5分别代表属于同一层次两个任务小组负责人对完成自己的任务所做出的时间计划。这两项任务又由一个更高层次的负责人主管,他对完成这两项任务所做出的时间估计为13。低层负责人考虑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各自给自己的任务加了安全因子,高层负责人为了保证完成任务的安全性,也考虑了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又加了安全因子,于是出现了5+5=13的情形,这就是管理层次的影响。管理层次越多,总的统计时间就越长;

第三,工期及相关计划的失误而引起的进度风险。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计划时遗漏部分必需的功能;计划工作量、持续时间等计划值不足,相关的实际工作量提升;出现了计划中未能考虑到的风险或状况,致使工程实施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业主、投资者、企业主管等上级部门常常在起初时期就提出紧迫的工期计划,使承包商或其他设计人、供应商施工的时间过短;施工资源或人员能力的缺陷,导致没有考虑清除如何予以施工。

二、如何对公路工程进度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1.采取非保险方法对公路工程进度实施管理控制

公路工程施工过程进度风险管理的非保险方法包括控制型风险处理方法和财务型风险处理方法两种。控制型风险处理方法是指避免、消除或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进度风险管理对策。它包括风险避免、风险预防、风险抑制等等。而财务型风险处理方法是指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进度风险管理策略,它包括自留和转移两种方式。

2.采取保险方法对公路工程进度实施管理控制

公路工程项目保险是指承包建安工程为了避免一切不可预料的意外事故或安装造成的损失、费用、责任而订立的保险对策。建安工程保险的主要险种包括:建筑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和工程项目其他险。

3.加强工期管理

公路工程工期管理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实施:第一,制定合理的施工工期。公路工程的工期是在招投标和合同签署之后就确定的。工期过久,会增加设备周转时间,机械设备的费用支出也会相应的增多。而工期过短,又会加大公路工程质量的不安全性。因此,确定合理的工期是施工方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公路工程按期完工的前提;

第二,减小自然因素对工期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公路工程工期的完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的自然因素在工期制定时已经予以考量。但是,在实际施工当中,时常会受到常规外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工期时,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加强其抵抗水平;

第三,规避社会因素对工期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民俗和战争动乱等。社会民俗是公路沿线经过地区群众的风俗与公路工程施工的矛盾,其可能会造成当地群众与施工单位的纠纷,影响公路工程项目的如期完工;

第四,运用计算机对工期进行辅助管理。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公路工程工期管理,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计算机服务于公路工程工期管理可以缩短工期计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实现对重要资料的存储和统计,方便了公路工程施工单位对数据资料的管理和利用,有助于更好的为公路工程建设服务;

第五,加强监理人员的作用。公路工程项目一般在合同文件中对工期做出了明确规定,承包人应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计划,并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监理人员应该根据合同工作,当出现影响工期进度的因素,监理者应该及时要求承包人采取相应的计划管理重新修订策略,完善机械和人力,保证工期顺利竣工。(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内部控制

    一、风险及财务风险介绍

    (一)风险及财务风险的含义

    1、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企业经营总是有风险的,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承受各种各样的风险。一般说来,风险是指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

    风险的特征包括风险存在的客观性、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具体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大量风险发生的必然性。

    第一,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风险就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但又是独立于人类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人们在风险面前,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风险的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而不能根治、消除风险。

    第二,风险存在的普遍性指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第三,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这是由于任何风险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每一因素的作用时间、方向、强度以及各种因素的作用顺序等必须都达到一定的条件才能引发风险。而这些因素在风险发生之前,相互却无任何联系,许多因素出现的本身就是偶然的。就个别风险来看,其发生是偶然的、无序的、杂乱无章的,然而,对大量发生的同一风险进行观测,明显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可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准确的描述,从而使人们能准确把握大量相互独立的风险运行规律。

    2、财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成果即收益;财务状况即企业的偿债、营运、获利等能力。从偏离的趋势看,出现偏差的结果只有两种,即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财务状况的变好或变坏。

    (二)财务风险的分类及特征

    1、财务风险的分类

    从企业财务活动各个环节来看,企业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使用过程的风险、资金收回的风险、资金成本的风险及利润分配的风险。

    从企业财务风险能否分散考察其外延,财务风险可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

    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可控性,可以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

    2、财务风险的特征

    第一,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对财务风险的研究是重要的,我们研究财务风险,目的是控制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完全消除财务风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不确定性。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以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可以得出风险的可控制性,由于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受有限因素的影响,如果对具体风险的相关因素充分了解并有效控制,则可以控制具体风险的发生和程度。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总的来说是有限的,虽然其中部分因素(如企业外部因素)难以控制,但另一部分因素(如企业内部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可能控制的。

    第三,损失性。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各种条件限制,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企业生存的安全性,最终威胁企业的收益。

    第四,系统性。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上,是财务系统各种矛盾的整体反映。

    第五,进步性。风险与竞争是一对孪生兄弟。各个生产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并通过购、产、销不断的生产和再生产,然而,在竞争中,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是不平坦的。各个生产经营者除了要到处争取市场,还要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否则就可能被市场淘汰。承认和承担财务风险把企业推向背水一战的境地,必然使企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力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二、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根据湖北联通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特别是2005年的年报资料,从基本的财务比例和现金流量两个方面对湖北联通公司的2005度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1、湖北联通公司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报表中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根据需要计算出很多有意义的比例,这些比率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选偿债能力和流动性进行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股东权益比、流动负债率和负债权益比。湖北联通公司近期偿债能力指标如表1:

    年度 2006.3 2005.12 2005.9 2005.6 2005.3

    流动比率 0.96 0.95 1.02 1.02 1.06

    速动比率 0.60 0.58 0.68 0.72 0.70

    现金流动比率 3.56 10.98 15.19 6.88 4.68

    股东权益比 24.61 24.67 25.84 25.98 29.74

    流动负债比 99.04 98.95 94.75 94.17 90.64

    负债权益比 295.07 293.37 276.56 274.09 228.00

    资料来源:湖北联通公司公司年报

    第一,流动比率分析。流动比率可以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有多少短期债务,以及有多少可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偿债能力越强。如果用流动资产偿还全部流动负债,企业剩余的是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越多,说明不能偿还短期债务的风险越小。

    一般认为,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这是因为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存货金额约占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半,剩下的流动性较大的流动资产至少要等于流动负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才会有保证。2005年年报显示,ABC的流动比率为0.95<2,偏低。

    第二,速动比率分析。企业在不希望用变卖存货的办法还债,把存货从流动资产总额中减去而计算出的速动比率反映的短期偿债能力更可信。通常认为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速动比率为0.58<1,偏低。

    第三,现金流动负债比(%)分析。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现金流动负债比为10.98%,同行业平均现金流动负债比为84.23%,湖北联通公司明显偏低。

    第四,股东权益比(%)分析。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股东权益比为24.67%,可看出该比率偏低。

    第五,流动负债率(%)。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流动负债率为98.95%,可看出该比率严重偏高。

    第六,负债权益比(%)。2005年年报显示,湖北联通公司的负债权益比为293.37%,可看出该比率严重偏高。

    (2)流动性分析

    第一,流入结构分析。流入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入结构和三项活动(经营、投资、筹资)流入的内部结构分析。湖北联通公司的总流入中经营流入占62.57%,是其主要来源;筹资流入占37.06%,占有重要地位;投资流入占0.37%,明显偏低。经营活动流入中销售收入占了94.47%,比较正常;收到的税费返还也占到了5.44%。投资活动的流入中,股利占67.85%,比较正常;投资收回和处置固定资产占32.15%。

    第二,流出结构分析。流出结构分析分为总流出结构和三项活动流出的内部结构分析。湖北联通公司的总流初中经营流出占57.89%,投资流出占3.72%,筹资流出占38.36%。可以看出公司现金流出中偿还债务很大的比重。

    经营活动流出中,购买商品和劳务占84.42%,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占5.67%,税费及其他9.91%。投资活动的流出中,构建固定资产占90.17%,权益性投资所制服的现金占9.83%。筹资活动中偿还债务占97.35%,支付利息占2.65%。

    第三,流入流出比分析。经营活动流入流出比为1.1,表明企业1元的流出可换回1.1元现金。此比值越大越好。

    投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1,表明公司处在扩张时期。发展时期此比值小,而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时该比值大。

    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98,表明企业基本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平衡时期。

    (二)湖北联通公司财务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篇4

【关键词】高校; 税收; 纳税风险; 内部控制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国家税法其实也是由各种通知和法律条文组成的,同时具有法律含义和经济含义。近年来,随着高校管理体制、办学自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高校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纳税群体。但高校的纳税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纳税问题引发的麻烦层出不穷。随着税收征管环境越来越严格,税务机关内部责任落实逐步明晰,检查后的协调工作也越来越难做。像过去那种仅仅依靠和税务机关搞好关系来处理问题的思路,已经时过境迁。高校面对纷繁复杂,专业难懂的税收政策,会计人员在处理纳税问题时,已经感到力不从心。高校所面对的纳税风险与日俱增,纳税风险管理逐步进入高校的议事日程。

一、高校纳税风险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纳税风险还没有权威的定义,参照企业的纳税风险定义,笔者认为:高校纳税风险是指高校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发生偏差,受到主管税务机关等部门的查处所增加的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付,或者因未正确使用有关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多交税款等,从而使高校应得经济利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因高校的偷漏税风险导致额外交纳了滞纳金、罚款和罚金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因不懂税法、操作失误或不了解高校税收优惠政策等而使高校应得经济利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往往被高校所忽略,但在高校的会计实务中却普遍存在。

虽然经营收入不是高校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却影响到学校的方方面面。伏尔泰说: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涉税事务一旦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虽然主要针对企业而制定,但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同样适用。内部控制可以帮助高校在对法律法规、税务相关条文遵从的基础上对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地核算,做到一不交冤枉税,二不因漏税而遭受罚款,从而实现资产的安全完整,帮助学校提高经营效果,实现战略目标。高校的内部控制目标层次与相应的纳税风险关系如表1所示。

二、高校纳税环境分析

(一)高校内在环境

我国公立高校平日专注于科研、教学等方面,缺乏纳税观念,更有些高校,认为自己是事业单位,是吃财政饭的,忽视了对国家税收法律的学习,直接导致了财会人员涉税事务管理能力的欠缺。

由于高校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和税收法规、财务法规的复杂性,可能会出现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理解偏差,或者在表面、局部上符合规定,而在实质上和整体上没有按照有关税收规定去操作,造成事实上的偷税,同样给高校带来纳税风险。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往往对税务知识一知半解,不知道税收优惠政策,科学合理的税收筹划更是无从谈起。会计人员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节税技巧,往往导致涉税业务处理不当,客观上加大了高校的税务负担。同时,由于应对税务机关不当,不能向税务机关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导致税务机关的处罚。

另有一些高校管理者因利益驱使,心存侥幸,以违规的账务处理和与当地税务部门融通关系为两大主要手段,铤而走险,就如何应对税务机关的检查、偷逃更多的税款进行精心策划,有意识地偷逃税款,则更不可取。

(二)国家税制环境

在我国现阶段,税法体系比较庞杂,相关的税收法规及实施细则、规范性文件的变动比较频繁,相应的财务会计法规的变化也比较大,不同层次的税收法规之间,税法与会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高校的纳税行为,加大了高校涉税行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高校的纳税风险。

随着税制改革,我国取消了传统保姆式的纳税模式,要求广大纳税人自行按照税法规定,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自行缴入国库。税务机关对包括高校在内的广大纳税人的税收政策不再像以前那样采用封闭的措施,而是公开办税。所以,如果税务机关到高校进行税务检查,只要发现高校存在不交或少交税款的情况,一般不考虑是高校的主观原因导致还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均按照偷税来处理,无形中加大了高校的纳税风险。

另外,分散在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教育部各种通知和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之间存在矛盾、重复、混乱等弊端,缺少一个统一的“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单行法规。教育税收优惠的规范性、透明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待提升。

三、纳税业务流程与控制要点

纳税风险的控制一是要防范高校未能依法纳税的风险;二是防范高校承担不该承担的税务负担;三是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降低税负。所以,为了使高校的涉税业务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分析涉税事务的业务流程,找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点,从根本上去防止纳税风险的产生。

(一)涉税业务及税种的识别

陶其高(2009)对高校涉及的税种作了详细的列示和分析后发现,高校虽然不是纳税的主要群体,税额也不是很大,但却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现行税种。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所得税、流转税、资源税等区分开,分别在国税局(增值税等)和地税局(营业税等)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将根据发放给学校的税务登记证,分派税务专管员,进行正式管理。相应地,高校财务人员要尽快熟悉与税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只有知法才能争取到应有的税收优惠。例如,学校进口的教学仪器一般免征增值税;年底发放给职工的一次性奖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就有特殊的计算方法来实现节税的目的,这里不再具体介绍。

(二)开票环节

高校是事业单位,但又同时兼有其他经营行为,票据种类繁多。行政事业性收费(学宿费)主要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内部往来则使用学校的内部资金往来票据;办理了国税登记的一般有税控增值税发票和国税局通用类机打发票;办理了地税登记的一般有地税局通用类机打发票和小额的普通定额发票,而且这还是进行了票种简化以后的情况。高校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区分业务收入的性质,正确使用不同票据。这是会计账务处理和税款计算的基础,绝对不能错用、串用,否则不但多交税款,还会影响月底票据的验旧缴销,造成以后票据的领用困难。

(三)会计核算与税款申报环节

内部控制其实是在高校内部各方面、各环节形成的一个体系,其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都受其他环节和方面的制约。税款申报既是财务信息的一部分,同时又以财务信息为基础,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税款申报的基础,也是税务机关进行税款征收和税务稽查的主要依据。有关纳税申报表的审批资料、涉税的鉴证报告、合同、法律文书等档案资料也要妥善保管,谨防遗失。所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学校内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一不多纳税,二不少纳税,实现学校资产的安全目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现在的税款申报一般是通过(Uskey)CA证书在互联网上电子申报,用户最好经常留意最新的通知和公告,也许细小的变动会影响到数据申报的成功与否,比如说税务申报期长短的调整,有可能与学校的工作安排相冲突,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提前作出准备。

(四)信息交流与沟通环节

1.财务部门的内部报告制度。纳税风险防范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内部监督和预警机制,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全把握,应该建立相应的税款申报复核制度,税款申报前,有关纳税申报资料都需要经过专业分析和复核。通过内部报告与管理者进行有效沟通,是纳税风险防范的关键控制点。

2.与税务顾问、专家的沟通。由于税收独有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高校的会计人员在处理税收政策的疑难问题时往往存在困难。高校应主动寻求税务专家和顾问的专业支持,对拿不准的涉税事项、重要的专项税案,通过咨询税务专家,必能弥补缺漏,有所裨益。

3.与税务局专管员的沟通。税务专管员对所管单位具有辅导的义务,通过与税管员的沟通,可以实时了解税务政策的动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自身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

4.与税务稽查人员的沟通。由于我国税制的原因,稽查人员具有一定的税收自由裁量权。他们在执法时,可能会存在不当行为,如果双方充分了解,充分沟通,多从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可将矛盾减至最小。对稽查结果仍觉不妥时,可联系税管员、税务顾问,询问解决方法,化解危机。如果认为执法不公,可以报主管校长批准后,通过行政诉讼解决问题。

四、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纳税风险的防控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学校的人力财力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为了税收问题投入大量不必要的资源。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很重要,如何找出税控风险的短板,是重中之重。细节决定成败,发现一个关键点,就可以堵住一个大的风险漏洞,其效果不可低估。

单位内部的正式内控和非正式内控同时在起作用,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另外一个依据。有时候,在没有正式机构要求与正式文件规定的情况下,高校长久以来的自身文化、内控意识、各种惯例无形中发挥着护航作用,再制定规章进行约束,将徒增内控成本,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高校纳税风险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高校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内部控制流程,提升税务管理水平,控制纳税风险,为高校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从根本上保证高校自身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税收政策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2] 谭鸣蝉,朱伟利,王健,等.高校涉税问题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6).

篇5

【关键词】供应室;风险管理;医院感染

1评估供应室风险因素

1.1预见性不足:对操作中各个环节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如在清洗过程中,思想上不够重视、方法不规范、清洗剂选择不当、浓度不正确等,均可导致清洗不彻底。影响灭菌效果甚至灭菌失败而引发医院感染。在包装过程中,包装使用材料不当,包布没有做到一用一清洗,物品包装的松紧度不适宜,随便打包,物品包重量体积超标等,均直接影响灭菌效果。

1.2设备仪器管理与使用不当:设备使用时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或操作不当,设备保养过程中如灭菌器仪表不准、垫圈密封不严、压力表、安全阀、减压阀等等不定期监测;仪表小故障不及时维修故障,维修,养护记录不全等;将直接导致灭菌失败而存在风险隐患。

1.3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如在包装过程中包装材料选择不适,包布陈旧有破洞,装放容器不配套,无标签或者标签与物品名称不等;写错日期、发错无菌包或者发错科室等均存在风险隐患,在监测过程中,各种监测手段使用不当,监测记录不全,缺乏质量合格的有效果证据而存在风险隐患。

1.4工作制度落实不到位:如规章制度执行不力,有章不循,注重终末质量控制而忽视环节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控制的重要性等,都是引发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

1.5一次性医疗用品安全性不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在采购、验收、储存、发放、使用、回收、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中管理不当;如外包装裂缝造成灰尘污染,包装袋破损影响其无菌状态及使用;储存无菌物品时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些都是造成医院感染潜在的风险隐患。

1.6职业安全防范意识缺乏: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未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就有感染疾病的可能。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也同样存在着对人体的伤害。有时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不及时补充储备,可影响临床医疗护理操作,甚至延误抢救时机而引发风险。

2防范措施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标准可依,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

在护理部和感控科的领导下,成立院、科二级风险管理小组,分层落实各级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形成院、科二级风险管理体制,将不定期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各类风险,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医疗护理安全;对供应室的相关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探讨风险防范措施。对供应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例会,每月进行工作小结。及时将结果反馈到相关科室,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2加强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全科工作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相关的风险管理理论及技术操作;使其明确供应室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明确器械物品的处理程序及要求,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重视风险管理的防范,增强其责任感,提高其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消毒灭菌不合格等因素,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3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保证灭菌物品质量

2.3.1规范清洗流程:严格分类,规范清洗,合理使用多酶洗涤剂,对未洗净的物品,必须按流程进行重新清洗;在清洗过程中严格按标准预防做好防护,以预防感染,同时应注意锐器物损伤,确保自身安全。

2.3.2严把包装质量关:坚持一人检查器械清洗质量性能及数量,另一人认真核对包内物品齐全,无误后才能包装并双方签字,以保证包内物品齐全、功能完好、物标符合,确保临床科室的正常使用。

2.3.3加强灭菌监测质量管理:加强消毒员的培训,避免因操作不当,技术因素原因影响物品的灭菌质量,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各项监测制度,认真做好灭菌过程中各项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

2.3.4规范无菌物品的贮存和运送:灭菌后的物品要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湿包或有明显水渍则不能使用。无菌物品存放在洁净室内并规范分类按顺序摆放,标志明显。每天核对清点无菌物品。发放无菌物品时要查对名称、灭菌日期、有效期等,按顺序发放。运送灭菌物品时必须用密闭专用车,防止差错事故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2.4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的的风险管理:设专人管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验收、贮存、发放,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按产品的有效期先后顺序进行发放,定期清点,防止产品积压、过期失效,对包装不规范、破损、失效、霉变的物品应杜绝发放。

3成效

3.1通过对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全科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素质大幅度提高,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风险的发生。

3.2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强化了全科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及自我保护意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完善。最早的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上。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相关法规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和健全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为了控制各种风险、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有效运用、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益和安全、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对其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在控制风险管理成本的情况下保证获得预期绩效的管理过程。

一、 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运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产安全、以及经营效率的提高都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也正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实现的基本目标。因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是构建与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动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则企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隐藏的风险会导致各种舞弊,情况严重则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证明,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有效机制。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有区别的:一是风险管理的范围比内部控制宽泛。风险管理细化和延伸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仍能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发挥它的作用。二是两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风险的组合概念是风险管理不同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方面,即除了分别考虑主体目标过程中关注个别风险外,还必须从组合的角度考虑组合风险。三是构成要素存在显著差别。风险管理框架拓展深化了内部控制框架下的风险评估要素,在控制活动、控制环境、信息与沟通和风险评估、监控等内控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事项识别、目标设定和风险应对三个构成要素。四是风险管理的目标比内部控制目标更多。与内部控制目标的相比,风险管理同时关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并且引入战略目标的概念,其他目标都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并为之服务。

因此,不能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割裂开来,内部控制应与风险管理相互融合,以内部控制为主要着力点展开风险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初衷与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所以,应充分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建设行之有效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把风险管理要求建设成内部控制的核心架构。

二、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一)财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往往会受到编制等事项的限制,使得事业单位中存在一些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没有取得从业资格的情形。另外,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年龄较大,而会计知识更新频繁,也是导致财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到位,部门协调性差

在一些单位或一些岗位上,“官本位”的管理意识很严重,使内部控制制度的失去了意义。组织机构没有针对各单位对风险控制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岗位职责模糊不清,导致了各部门之间不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与评价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体系的构建合理性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考核、监督与评价等方面,具体来讲:第一,监督不到位,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不能有效交换信息,导致内部控制执行的混乱;第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过于形式化,监督工作的规划和执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检查与稽核经常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局部代表整体,没能将监督管理工作细致深入的做下去;第三,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和评价体系,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考核和评价制度,但没有科学依据,缺乏实用性,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内部控制对财务体系控制风险暴露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相对片面

目前我国的大多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控制制度,但这一制度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影响了内部控制职能的发挥。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制度构建时所考查的项目不够完整和具体,导致其识别与计量财务体系中隐含风险的能力下降,有些事业单位不够重视风险管理,在投资的决策和执行环节没有考虑所有影响因素,如果事业单位在此种情形下盲目投资,很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健经营;第二,财务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对象没有涵盖所有部门,而是主要是集中在与财务处理相关的人员上,使得内部控制的对象相对片面。

三、 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控制管理体系

预算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由预算造成的财务风险占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中的很大一部分。建立事业单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是建立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严格的财务预算对强化单位内部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单位办事效益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实施以下两个具体步骤:一是要制定预算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约束机制;二是要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使之能够科学合理的指导预算。不少单位预算编制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比较粗糙,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三是加强预算刚性控制。资金使用应具有预见性,避免频繁调整预算,增强预算的计划性以及对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完善的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维护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管理层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使之成为单位内每个成员都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制度。首先,应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进行科学设置,使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制衡。将内部审计监督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业务部门设立为相互隔离、相互平行的部门。再者,明确单位领导的个人职责和责任,形成领导权力之间的制衡机制。最后,建立奖惩分明且合理的考核制度。对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考核应加入对其主要领导的考核。

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要求职能部门的设置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不同岗位的相互制衡原则,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与内部控制机制执行有关的管理制度的落实,这样既能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又能起到人员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检查与制约、防止和纠正弊端的效果,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会计审计,建立资金管理制度

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是从企业内部出发,从内控意识到日常工作都必须协调配合。内部会计审计既是强化内部监督的制度安排,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合理进行专职人员配备与部门机构设置,确保被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客观地监督各项工作。外部监督力量的合理运用对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大有帮助。

由专职人员负责现金保管,做到钱账相符。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尽管有所分工,但工作业务经常相互交叉,不仅使职务实际上处于混乱状态而且不利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建立职责分工明确的资金管理制度不仅能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而且能有效杜绝会计人员贪污、挪用公款等财务问题的出现。

(四)建立评价与监督制度

建立和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评价与监督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强有力保障。通过对执行结果的评价,可以观察反馈内部控制的成效,对以后的改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监督应以内部控制制度、财经纪律等为依据,对财务账簿和留存证明材料进行核对和审查。要着重注意原始凭证的真实、准确、完整以及手续是否合规。对会计账簿的审查要与日常审查相结合,注意检查预算执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资金的流向。在财务部门内部稽核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应定期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相关机构的审计和监督,如加强与专业审计机构的交流,借用财政、税务等政府监督部门的权威,适度引导内部控制外部化,使内部控制的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娟.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的探析.中国集体经济,2010

篇7

关键词:岩溶 ;隧道 ;风险管理;控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high-pressure water rich karsts stratum tunnel more and more, and these extra long tunnel is oft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ject and control project, is also a high risk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takes Chongqing Shuangbei tunnel project as the background risk definition,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estimation, risk evaluation of the large span of high-pressure water rich karst stratum tunnel project, thus make the risk decision, in order to take the elimination of risk, risk reduction, risk transfer and risk retention measures, to maximize revenue.

Keywords:Karst;Tunnel;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U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双碑隧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隧道全长4373m,隧道路线中线间距为20m,双向6车道,Ⅴ级围岩开挖宽度约16m,停车带开挖宽度19.31m。 隧道平面线形为直线,不均匀人字坡。隧址区大地貌位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中梁山南延部分。地貌构造剥蚀条带状低山地貌,山脉沿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延伸,隧道穿越华蓥山帚状褶皱束的观音峡背斜,其为不对称梳状扭转背斜,背斜轴在走向上呈波状起伏,且背斜轴线有南东偏转现象,隧道通过段背斜轴线近南北向。隧址区域地下水分布广泛,中梁山地表、地下水联系十分复杂,岩溶构造及富水主要发育在观音峡背斜两翼的三叠系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地层中,同时,隧道所穿越的中梁地表水库、泉眼、鱼塘密布,地下水资源丰富,洞内可能涌水较大,施工困难,且可能会引起地表水大量流失;岩溶分布规模不均,隧道施工遇高压涌水、突泥风险性较高。隧道预计平时涌水量10592m3/d,雨季涌水量26480m3/d。静水压力达1.80~2.00MPa,属于静水压力较大的隧道。隧道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

2隧道风险管理理论

在隧道工程中,风险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及其损失(后果)的组合;事故,是指可能造成工程发生人员伤亡、伤害、职业病、设备或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经济损失的不利事件,也称为风险事件、风险事故。损失,是指工程建设中任何潜在的或外在的负面影响或不利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社会影响或其他等。隧道安全风险管理,是指工程建设各方通过风险界定、风险辨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检测等优化组合各种管理技术,对工程实施有效风险控制和妥善的跟踪处理,以求减少风险的影响,以较低合理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安全管理行为。其管理流程图如下图一:

图1风险管理流程图

3双碑隧道风险管理

双碑隧道处于大跨、高压、富水岩溶地层条件下,自然因素、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施工和设计水平都有可能引起隧道的大变形、塌方、突水、突泥等灾害事故,使得产生人员伤亡的风险,环境影响的风险,经济损失的风险,工程延期的风险和社会影响的风险。在项目管理中要充分认识项目的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界定、风险辨别、风险估计、风险评价,从而做出风险抉择,以便于采取风险消除,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的处理措施,达到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对双碑隧道目前存在的各种施工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定性、定量的指标,进而提出针对大跨、高压、富水岩溶隧道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帮助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完成最后的决策,对工程潜在主要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高效的管理目标。

3.1风险管理规划

风险管理规划就是根据风险管理目标,制定相关的风险控制手段,并评价其可行性,形成相关文件(主要指风险管理计划);隧道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应首先针对工程特点、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成果、施工水平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管理目标和手段。双碑隧道地处重庆市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表建筑密集,地下水对其的环境的影响为“不能接受”的严格标准,同时相邻隧道出现过突涌水的安全事故,所以对坍方、涌水是“零容忍”的极度严格的标准。

3.2.风险辨识

工程风险辨识就是明确风险辨识对象,选取适当的风险辨识方法,按照一定原则辨识出工程施工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项目的进展产生哪些影响,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双碑隧道处于大跨、高压、富水岩溶地层条件下,自然因素、工程地质条件(围岩级别、埋深、偏压、断层破碎带)、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地下水)、施工和设计水平(开挖方法的不合理、开挖跨度大小、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设计的不完善)都有可能引起隧道的大变形、塌方、突水、突泥等灾害事故,使得产生人员伤亡的风险,环境影响的风险,经济损失的风险,工程延期的风险和社会影响的风险。双碑隧道采用风险因素核对表法确定了如下风险因素和风险种类(见图2)

图2 双碑隧道风险识别因素核对标

3.3.风险估计

工程风险估计是指对识别出来的风险的大小尽量化为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险后果等级,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大小,以此为基础可以形成的风险清单。各国对风险的分析已有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方法:专家评议法、层次分析法、故障树法、事件树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模糊数学法、统计和概率法、敏感性分析法、CIM 模型和影响图等办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可以认为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一种万能的方法。在双碑隧道的风险评价过程中,首先确定了风险因素,结合以往的工程实例、信息和风险分析管理专家的丰富经验,利用层次分析法和 matlab 编程计算了施工风险因素权重如图3 所示。

双碑隧道施工风险U

图3双碑隧道风险因素权重

3.4.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在风险估计的基础上,综合评价风险事件发生概率P和产生的后果C两个指标,对风险可能对应严重程度判断,重点是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对项目总体目标的影响;风险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的方法一般以表格分析的方式进行,定量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

在双碑隧道的风险评价中先后采用加权平均法对专家经验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确定风险概率的隶属度。将专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最权威1.0.二类0.9,三类0.8。然后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进行风险概率分级和风险损失分级,如图4、图5. 然后根据第

图险发生可能性标准

图5风险损失等级 i个专家对第 j 个风险因素的 5 个发生概率等级隶属度作出评价,采用以下公式计算专家模糊估计:

然后根据 n 个专家对某基本风险因素 j 的概率隶属度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则得到基本风险因素 j 发生概率的模糊集P.

根据以上过程,可得到双碑隧道基本风险因素的概率隶属。

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工程建设风险可以分为四级,如下表5.

图5风险等级标准

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应采用不通的风险处置原则和控制方案,各等级风险控制准则应该符合下图6。

图6风险接受准则

通过测算得知,双碑隧道在塌方、涌水(突泥)的风险等级为II级,大变形风险为III级,隧道整体风险等级为II级,属于不愿接受的接受准则和应该实施风险管理降低风险,且风险降低所需成本不应该高于风险发生后发生的损失的处置原则,同时应该采取风险防范与监测,制定风险处置措施的控制方案,该风险属于政府主管部门和工程建设各方共同应对的风险。

险控制

4.1风险处理

工程项目中需要采取一定的风险处置对策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但是同时由于工程具体情况的不同,每类工程风险处置方法中有着不同的实施过程,因此不同工程的风险安排方案是不同的。目前常用的风险处理方式有以下四种:(1)风险消除,指的是避免从事产生风险的某一项任务来中断风险源,将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直至到零;(2)风险缓解,也称为风险降低,指的是通过采取措施或修改技术方案降低工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3)风险转移,指的是通过契约或者保险的形式,依法将某些风险转移给第三方;(4)风险自留(风险保留),指的是当项目主体找不到其他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而自行承担风险后果;或者在认为某一风险较小,可以承受时,而主动保留这一风险。

根据以上四种处理方法,针对双碑隧道风险等级及大跨、高压、岩溶等特点,做出在开挖、支护、二次衬砌和施工防排水等方面的工程措施方案:

开挖:根据围岩条件和等级,在现场实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爆破设计,严格执行“短进尺、弱爆破”的原则,做到开挖面规整度好,超欠挖有效控制。对于大断面和特大断面,隧道采用分部开挖法进行,如台阶法、侧壁导坑法、CD 法、CRD 法等,以此来进行风险消除或缓解处理。

支护和衬砌:初期支护对于隧道的稳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支护的目的就是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延长其自稳时间,以保证在施作二次衬砌之前不发生塌方。因此,隧道的初期支护的参数和质量务必达到设计要求,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采用预应力锚杆、膨胀性锚杆、迈式锚杆,喷射混凝土可采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碳纤维喷射混凝土等技术手段。 在围岩自稳时间小于循环支护时间的的段落采用超前支护,其主要内容有: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管棚、全断面预注浆、帷幕注浆以及在洞口浅埋段采用地表注浆等措施。二次衬砌不得严重滞后初期支护,软弱围岩地段,应紧跟开挖,Ⅳ、Ⅴ级围岩,需根据量测结果确定最佳施作时间,但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不应滞后开挖面三个月时间,或距开挖面的距离不得大于 150m,以此来进行风险消除或缓解处理

注浆堵水:从K5+380,隧道进入了涌水段落,流量达到1000方/小时,该隧道立即启动注浆堵水方案,采用全断面预注浆、帷幕注浆技术,堵水效果明显,以此来进行风险缓解处理。

监控量测:它是隧道的前沿信息,从围岩内位移、拱架受力、喷混压力、锚杆轴力、地表下沉等数据能准确预报坍方等事故的发生,以此来进行风险缓解处理。

工程保险:在施工开始,项目不采用了0.6%的费率进行工程保险,以此来进行风险转移处理。

4.2风险监控

风险因素以及风险管理的过程并非是出于静止状态的,影响项目风险管理目标的各种风险因素会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相关措施的实施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对风险因素进行监控,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和原有风险因素产生的变化,作为实时修改风险管理计划和风险处理措施的依据。

5结束语

国内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直观化,本文本章首先简要地介绍了双碑隧道隧址区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指出了隧道所处区域的背斜不良地质构造和岩溶的分部特征,然后参照《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结合专家经验得到了施工风险事件和风险因素;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 matlab 编程确定了施工风险因素权重;由专家评议得到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的模糊隶属度;再利用前面的模糊层次综合分析法,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进行风险概率分级和风险损失分级,给出最终的风险评结果,即双碑隧道施工风险属于II级。最后根据风险等级的要求确定了风险消除、风险缓解和风险转移等处理方案。本文可为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朱大力,工程勘察,2004(4)

﹝2﹞隧道涌水灾害预测的随机性数学模型方法,郑黎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8,33(3)

﹝3﹞瓦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及应用研究 熊鲲,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12.5

﹝4﹞隧道稳定性评价与塌方预警,刘学增、俞文生,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5﹞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实务,吴波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6﹞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杨晓方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

﹝7﹞圆梁山隧道特殊地质地段施工,张继奎,2004年岩溶地区隧道修筑技术专题研讨会

﹝8﹞大宝山隧道岩溶处理,曹志强,2004年岩溶地区隧道修筑技术专题研讨会

﹝9﹞圆梁山隧道特殊岩溶段处理,谭成中,2004年岩溶地区隧道修筑技术专题研讨会

﹝10﹞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曾华、耿海波、栗昊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

﹝11﹞RISK MANAGEMENT IN PROJECTS,第二版,刘俊颖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4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内部控制;研究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基础,健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事业单位在转型期发展比较迅速,整体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内控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是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积极开展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的初始点。然而,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并不理想,尤其是制度的细节设计不够全面,甚至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设来替代内控制度。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所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泛,由于缺乏完善、高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因此事业单位内控执行乏力。

(二)内控管理环境有待改善

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其内控环境不理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外部环境条件。虽然国内企业逐渐推行内控管理制度,但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鼓励和引导内部控制的重点集中在了企业上,而且所出台的相关内控条款主要是针对企业制定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摸索中前进,以适合本单位的规定为依托,对单位进行内控管理,显然会力不从心。第二,内部环境条件。对于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领导层未对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内控管理工作履步维艰。

(三)内控监督管理乏力

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难以确保内部控制和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顺利进行,只有加强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单位内部控制质量和效率。然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通过调查发现,国内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构建内控制度以后,内控执行监管乏力,以致于内控管理成了口号。总之,内控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督乏力,成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大桎梏。

(四)信息沟通不到位

采取扁平化管理模式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实施难度比较大。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体制要求,因内部科室管理层次限制,管理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非常严格的流程,而且层级的设立与消减等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该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可实现信息共享的电子平台,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信息沟通平台不健全,因此,造成了管理信息传递不顺畅,严重影响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健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有效策略

基于上述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健全和完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管理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重视,提升内控管理意识

健全和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建立,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管理者、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提升内部管理意识。第一,严格按照国内制定的内控基本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者作为本单位财务工作、管理工作第一人,由其对本单位的财务信息客观性、真实性负责,以此来强调内控责任,增强内控责任感。第二,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相关人员强化内控管理培训。实践中,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应当起带头作用,使内控管理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创新风险管控方法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相关人员,除了要树立内控意识,还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业务类型以及性质特点等,不断加大风险管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风险管控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在此过程中,要采取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对本单位的业务潜在风险进行评价,从中找到风险管控关键点,并制定针对性内部控制机制,以期能够将风险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近年来,随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将面临新的风险和要求。因此,管理者、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应,应当积极参考、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创新风险管控方法,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建立优越的内控环境

优越的环境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得以执行的前提,通过加强内控环境建设,可以有效防止内控风险问题发生。笔者建议,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过程中,应当首先提高管理人员、各部门负责人的内控管理意识,不断深化、执行内控措施。同时,在不断深化落实和执行内控制度过程中,还要积极利用风险管控环境,将责任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根据单位发展需要,明确权责、协调运转,做好本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制衡工作,最终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以及办事有标准和工作有检查等格局;随着事业单位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自我评估,并且对原来的内控制度进行优化调整,从而使内控管理制度在动态变化中得以完善。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文化建设是影响单位内控的有效途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状况。首先,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当每个员工都目标明确时,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就会更有效。其次,以人为本,在内控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沟通、交流,减少各控制、受控制主体间的摩擦,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坚持全面性原则。在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每个经营者都应当加强自我控制、管理,能够自觉按照规范要求行事。实践中可以看到,只要人人有责任心,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目标自然也就能够实现。

(四)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提高内控管理效率

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对单位内控的监督管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内部审计效果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效率,因此应当不断强化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审计制度。第一,科学设置内部审计岗位。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其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专职内审人员时,应当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不受任何部门、任何人的干扰和影响,以免内审主体的缺位,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设置的审计部门,应当对上级主管内审部门负责。基于此,实践中应当科学设置内部审计岗位,重新对内审部门进行定位。第二,重新定位内部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国内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应当将工作的重点进行转移,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在为部门、单位领导决策的做出提供服务,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内审部门、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还可以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成规范各项财务收支行为、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等方面。随着内部审计目标的变化,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单位经济监督的第一个窗口,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使经济整体运行协调一致,从而自我约束。具体来说,要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重点部门进行监督;要对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对所发现问题的揭示,促使各部门规范管理,堵塞漏洞,为单位实现工作目标服务。在此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其在定位点上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而非单纯地查看出现了多少违规、违纪问题或者金额。实践中,应当不断开拓和创新审计领域、内审内容。比如,内部控制机制评审、以及专项审计调查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以确保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呈现出多样性。为确保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和完整,有必要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针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中的问题,从加强思想重视,提升内控管理意识、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建立优越的内控环境以及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四个方面,对健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施内控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水平的提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平.浅议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2013(17).

[2]谷淑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13(04).

[3]常本晰.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3(13).

[4]何瑛.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

[5]刘一民.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

篇9

风险存在于企业内控的各个环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好坏已成为其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我公司是国内民用建筑设计企业中最早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设计产品质量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又大力推进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本文结合我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对建筑设计企业如何有效构建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课题进行探讨。

1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构是做好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保证。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及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公司内控管理机构包括内控与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实施机构和评价机构。内控与风险管理决策机构为公司董事会。内控与风险管理实施机构包括董事会审计与风险委员会、审监部、公司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审监部是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归口管理部门。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严谨规范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风险的环节,往往是该环节无相关制度进行规范与防范,或者有制度但制度内容不严谨,或者有严谨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未得到有效执行。为规范公司内控管理,近年来公司制定(或修订)各类内控管理制度90多项,内容涉及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投资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等,并将各类内控管理制度整理印制成《制度汇编》,发放给员工作为管理工具书。一系列内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公司从法人治理到经营管理,从宏观战略管理到微观业务管理,从对内业务管理到对外信息管理等,都有了制度规范。

3编制内控业务流程

内控业务流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租赁管理、研发管理、财务报告管理、合同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信息传递管理、内部审计管理等。企业内控业务流程编制主要按以下程序进行。

3.1梳理内部控制现状

对内控现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3个环节:首先,梳理确定公司内控业务主要业务流程。我公司经过梳理,确定14个主要业务流程,包括: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设计与咨询管理、房屋租赁管理、研究与开发、业务分包、财务报告管理、全面预算、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其次,对各业务流程按管理活动环节进行流程分解。为便于管理控制,流程分解的环节不宜过长,一般分解到2级或3级,见表1。最后,确定流程环节的工作内容、责任部门(或岗位)、流程生成的工作记录及文档资料。以合同管理为例,表2为“合同订立”流程环节的工作内容、责任部门(或岗位)及流程文档。

3.2编制风险控制矩阵

风险控制矩阵就是以表格化形式将企业内控相关流转环节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点及其应对措施列示出来。编制风险控制矩阵有利于相关流转环节责任人简洁直观地了解面临的重点风险点,熟悉如何防范和控制重大风险,了解该环节风险管理的制度依据。以合同管理为例,表3为“合同订立”流程环节的风险控制矩阵。

3.3内控缺陷诊断与完善

内控缺陷是指公司内控的设计或运行无法合理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一般可分为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设计缺陷是指企业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的必须控制,或现存的控制并不合理及未能满足控制目标。运行缺陷是指设计合理及有效的内控,但在运作上没有被正确地执行,包括不恰当的人员执行,未按设计的方式运行,如频率不当等。内控缺陷诊断就是对流程管理的必需的控制制度是否制定,制度控制规定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控制目标,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正确有效地执行等环节进行检查,并标识和记录存在缺陷的控制点(或控制环节),以利于进行补充或纠正,从而完善内控程序。以“合同管理流程”内控缺陷诊断为例(见图1),本次诊断发现3个缺陷,其中2个设计缺陷(即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备、合同管理部门不明确),1个运行缺陷(即合同经办部门进行谈判时未形成“合同谈判记录”)。缺陷完善措施:1)制定《合同管理办法》。2)明确“经营管理部”为合同管理部门。3)合同谈判过程与成果要形成《合同谈判记录》,并由合同谈判人员签字确认。

3.4绘制流程图

通过绘制流程图可以将内控流程各环节直观地描述出来,使内控执行者对控制流程、责任部门、流程涉及部门及领导、重大风险点、流程输出文档等控制信息一目了然。绘制流程图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内控各流程环节的差错,从而降低管理风险。以“合同管理流程”为例,图2为“合同履行、变更与纠纷处理流程图”(倒三角标识的是“重大风险点”代码)。

4编制《内控管理手册》

4.1编制《内控管理手册》的必要性

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广泛、流程环节复杂,编制《内控管理手册》可以优化流程管控、为推进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为公司开展内控工作提供可遵循的标准,同时有效满足外部监管机构要求。《内控管理手册》是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成果记载,有利于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为合规经营、资产安全和信息真实提供合理保证;可以固化形成内控工作机制,为公司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提供参照和支持;有利于规范加强内控评价工作,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4.2《内控管理手册》主要内容

公司《内控管理手册》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1)总则。主要介绍《内控管理手册》编制的目的、原则、依据、手册执行与更新、适用范围与生效。2)组织架构与职责。主要介绍内控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建设及各职能部门(或岗位)的内控职责。3)内控基本架构。主要介绍公司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控信息与沟通及内控监督。4)内控评价。主要介绍内控评价适用范围、内控评价组织职责、内控自评价方法、内控评价程序及内控缺陷认定标准。5)业务流程文档。主要包括公司主要内控管理环节的流程分解、流程描述、流程责任管理、流程制度适用及流程图等。

4.3《内控管理手册》的维护与更新

公司《内控管理手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公司不断壮大,外部经营环境和外部机构监管要求不断调整变化,公司内部管控模式、组织架构、业务管控活动及工作流程也将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公司内控经验不断累积,信息化水平提升等等。这些因素变化都要求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因此,公司应适时改进和完善《内控管理手册》的具体内容。审监部作为《内控管理手册》管理与维护的归口部门,原则上根据年度内控实际情况,每年开展一次评估,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更新资料主要来源于:公司决策层、管理层及各部门对内控的要求及建议、公司及下属公司的管理实践、年度内控评价结果。持续修订、完善和更新后的《内控手册》作为公司沉淀优秀管理经验,创新标准化管理和实现管理样板性目标的重要工具之一。《内控管理手册》维护与更新工作步骤:1)进行内控自评价。2)发现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3)修订制度完善流程。4)更新内控管理手册。

5组织内控评价

首先,公司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进行内控自评价。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对各业务流程进行穿行测试,对业务流程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填写《穿行测试底稿》。在穿行测试中发现业务流程存在运行缺陷,且属于风险控制点的,评价人员则需对该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扩充样本测试并填写《风险控制措施测试底稿》。其次,评价工作小组通过询问、抽查样本、重新测试等方法,检查各部门自评价过程以及结果,对各部门自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作出独立性评价结论;并对重大风险管控措施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整理汇总自评价过程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现的公司内控缺陷,并明确缺陷整改责任部门、整改计划等。最后,评价工作小组根据内控自评价的实际范围、评价方法、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等,编写《内控评价报告》,并报董事会批准。

6重视内控环境建设

6.1进行全方位内控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全员参加的内控基本知识和针对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内控人员的内控专题培训。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辅导,可以解决“为什么企业要进行内控体系建设”“哪些人员需要参加内控体系建设”“如何进行内控体系建设”问题,提高各层级管理人员和基础员工对内控工作的认识,营造有利的内控工作开展的文化环境。

6.2建立内控工作沟通机制

为了保证内控工作的有效推进,公司建立了内控工作沟通机制,实现了内控工作信息的实时传递。首先,建立内控与风险管理例会制度。内控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召开内控工作例会,公司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在会上汇报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公司协助解决的事项,内控领导小组负责人对相关的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和工作指导,会后审监部跟踪所有问题和困难的落实情况。其次,公司建立内控体系的半年工作总结。每半年公司内控管理部门对内控开展情况进行工作总结,并通报给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负责人。第三,建立重大风险项目即时汇报机制。对于公司内控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求及时向内控领导小组和审监部进行汇报,以实时处理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

6.3将内控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为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管理者在内控管理工作中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性,公司将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内控评价结果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并与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年度绩效薪酬挂钩,从而激励管理层切实关注和推动内控管理工作。

6.4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协助内控体系建设

篇10

关键词:服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服务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产业链的延伸角度来看,服务业涵盖了大部分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以及诸多相关领域,正是由于服务企业经营项目涵盖广泛,所以内部控制在服务企业经营过程中也愈显重要。

一、服务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规范企业管理行为,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服务企业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使整个管理运营系统统一起来,各环节的管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经营过程中一旦存在问题,就可以在各管理环节信息交互过程中第一时间反映出来,并被及时予以纠正。从而通过内部控制系统产生的监督制约机制,提升了各环节的执行力,规范了管理行为。

(二)创造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协调统一,帮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消耗完成预期的经营目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还可以通过制约与激励的双重手段,提升各部门的协同意识以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与执行效率,使企业可以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服务企业在内控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建设流于形式,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制目前很多服务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仅体现在文字层面上,粗浅的将内控制度理解为是企业各种管理制度的汇总,内容条款与企业实际工作脱节,甚至控制流程的节点设置都缺乏合理性或科学性,从而造成流程繁琐执行困难,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不了了之。有些企业的内控制度只注重于条款的约束性,而欠缺对于条款执行效果的控制;有些企业的内控制度欠缺必要的惩罚与激励机制,在企业实际执行检查过程中又缺乏严谨性;有些企业仅仅是象征性的建立起内控制度,但实际其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都存在严重不足,甚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都不做及时的修订或补充,造成新业务的开展没有相应的制度管控与支持。

(二)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员工培训不到位一些服务企业的领导层对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积极予以支持。很多时候企业对于在控制环节工作的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造成内控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认识程度都不能满足该岗位的需求,在工作中时常会对内控程序及管理措施产生误解,最终影响到内控制度执行的效率。同时,领导对于内控制度的不重视,工作中不能以身作则,还会造成通过内控工作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整改,企业制定的内控制度变得形同虚设。

(三)内控人员责任心不足,内控工作沟通不到位。一些服务企业的内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难以严于律己,对于内控环节的相关权限和流程管控不严谨,使得企业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企业内控工作的执行与各层级、各部门间的联系密切,但一些企业的内控人员往往缺乏对其他相关部门内控环节的系统认知与了解,导致内控人员的内控管理意识差,使得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提高服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保障服务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服务企业自身应该积极的建立起一套组织结构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管理执行平台。首先,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必须要对内部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提高自身的内控管理意识。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根据管理人员的具体分工,由上层管理者组建内控管理执行委员会等管理组织机构,以加强内部控制在企业整体管理环节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制度监督、预算监督、核算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体系来实现内部控制,并且把财政、税收等政府部门的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其次,由于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所以企业应该强化内控管理执行的全员参与意识。根据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能,明确划分各部门员工所应承担的内控管理职能。同时在各管理环节设置相关责任人并建立问责机制,以保证管理环节自身的有效执行和不同环节间的监督制约。最后,鉴于服务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企业还应着重加强资金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客户信息管理相关的各个内控环节。资金的管控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尤为重要,所以企业应制定严谨的资金收支审批流程,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同时,服务企业还应加强对各类合同及客户信息的管理。企业应该有一套流程明晰、执行严谨的评估预警程序,并以维护企业核心利益为目的制定完善的客户评估管理策略。

(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风险的管控与防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因此,为了更有效的防范风险,服务企业应该将风险管控落实到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服务企业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聘请或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建立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类、评估,以做到针对关键环节风险的事前防范。

(三)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依靠企业员工,而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着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效率。因此,企业要积极提高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内部控制人员业务的培训。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宣传有关的经济法规,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企业经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培训,以提升企业员工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自觉地支持内控制度的执行。

(四)健全内部沟通系统,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活动能够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得以顺利运转的重要条件。一个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使内部控制系统各个环节上的执行人员及时准确的取得他们在控制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信息。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使员工在内控执行过程中明晰职责,还可以为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提供有效的渠道。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员工了解各自岗位在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及制度法规层面上的责任。有效的信息沟通也是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保障,员工在内控管理执行过程中应与相关部门及上级管理者保持持续的沟通,这样才可以及时纠正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偏差。同时,企业还应建立奖惩分明的绩效机制。对于执行过程中贡献突出的行为予以奖励,而对于执行不力的行为要给予严惩,以此达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

(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执行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而言,良好的企业文化又是保障其执行的基础。因此,如果企业文化缺失,即使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只会变得形同虚设难以落实。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能够反映出企业基本的发展理念与核心的价值观,同时还直接影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对于内部控制的执行来说,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可以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上有效克服执行的局限性,使内控管理工作得以高效的运转。目前我国的服务企业数量庞大,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很多公司普遍都存在企业文化建设缺失的现象,所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是我国服务企业的当务之急。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的思维、观念、行为等方面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相统一,最终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内控管理的目标达成一致,从而有效的提升员工在内控管理过程中的执行力。

四、结束语

总言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能够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执行力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制度与执行这两者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执行力却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毫不夸张的说,企业执行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战略实施的成败。对于一个拥有健全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的企业而言,其执行力也必定及时有效的。反过来企业的执行力水平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企业内控制度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战略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作者:姚文 单位:北京沐奇世界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颖,郑洪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审计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