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标准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的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的标准

篇1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中小民营企业的角度分析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企业安全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及正面影响,提出中小民营企业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两个途径,及实施科学管理、建设安全文化。

关键词 中小民营企业 安全生产 标准化 安全管理 影响

安全生产标准作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当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安全管理技术规范以及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保障。凭借安全生产标准,企业才能更快地迈入市场,赢得市场先机。就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正凭借其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优势,为企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一、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企业安全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将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具体化,主要是通过监理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具体的安全操作规程设计出来,这样就能及时地排查与治理安全隐患,并且监控生产环节存在的重大危险源,以及时形成预防机制,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规范,以满足各个生产环节的实际所需,确保环境、物、人、机都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再配合上企业持续落实改进措施,就能促使中小民营企业实现规范化的安全生产 [1]。大量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具备积极地正面影响,对安全隐患可以及时地整治,将企业安全生产工艺水平改善,确保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想全面消除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就必须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推行,能够规范企业生产工作,明确方方面面的安全生产要求,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二是中小民营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有效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保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中小民营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促进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把这些制度内容系统化、具体化,使之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变成企业的日常生产行为规范。

(二)负面影响

安全生产标准化涵盖了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关键手段、方法。然而,中小民营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进展并不乐观,跟企业及员工对安全生产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企业安全管理带来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出中小民营企业在安全生产领域面临的一些共性的、基础性的问题。一是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偏低,科学管理薄弱,没能及时解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力等问题;二是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安全标准低下、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不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等。中小民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企业安全管理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安全事故频发。

二、中小民营企业通过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来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途径

(一)实施科学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中小民营企业科学的管理方法之一,以适应企业深化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在市场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中小民营企业搞好安全管理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实施科学管理来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强化企业约束机制。中小民营企业实施科学管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操作标准化、现场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操作标准化,需要企业运用行为科学、人机学等理论,将安全生产操作人员的整个操作过程进行分解,规定每一个操作动作的程序和标准,及时纠正企业操作人员以往存在的习惯性的、不正确的动作,避免出现违章操作、误操作而引发安全事故。较过去单纯地强调安全操作规范而言,科学管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中小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提出的安全生产要求更具体、更严格[2]。

(二)建设安全文化

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又是一种安全文化建设,把人作为中心,把行为科学作为依据,把文化引导作为手段,以激发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自觉性[3]。中小民营企业应继续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规范人员在安全生产及安全管理方面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通过建设安全文化来提高人员安全素质,实现安全管理。如中小民营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化可以用原始记录、基本制度等来为企业构造一种安全管理文化;操作规范化将规定企业每一个人员的行为动作,促使他们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养成安全操作习惯;现场标准化强调文明生产、工业卫生,企业可在生产现场安装各种安全标语、标志等,以互为一体、内外相映,为企业人员构造典型的现场安全文化,把企业的安全管理推上一个新境界。

三、结语

中小民营企业在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企业安全管理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时,务必要做到客观的公正与公平,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以全面优化企业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成.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1):127-128.

篇2

[关键词] 中小企业板 民营企业 融资

一、资金困难约束中国民营企业发展

改革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然而,民营企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融资困难。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碰到融资缺口的问题,即资金的融通不足以支持企业的发展。根据IFC(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调查,大约8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融资难是它们面临的一般或主要制约因素。我国新建民营企业90%以上的初始资金都是由主要的业主、创业团队成员及其家庭提供,而美国一般新企业内部融资不超过50%。在追加扩张投资时,民营企业继续几乎完全依靠内部渠道,企业留存收益和主要业主的投资仍占相当大的比例,显示了融资的困难性,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是业主自有资金和留存收益投资;银行贷款在民营企业融资中所占比例很小;民间贷款受控于国家的严格限制,难于发展;风险投资在民企融资中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比重仍然很低;限于严格的上市标准,只有很少一部分民营企业可以进行有价证券融资。

二、推出中小企业板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影响

2004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毫无疑问,创业板的建立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来影响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投资和有价证券。同时间接影响民营企业的其他融资渠道,下面逐一分析:

1.对民营企业风险投资融资的影响

风险投资的赢利机制基于两个现实:风险投资所选取的项目一般是高科技公司或具有成长潜力和高盈利潜力的中小公司,这种公司的特点是,一旦成功,所投资金可获得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微软、雅虎是这类公司的典型;另一个现实,由于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风险投资的成功率非常低,只有30%左右。为了分散风险,风险投资家通常运用组合投资的方法,即投资于一个包含10个项目以上的项目群,利用成功项目蜕资后所取得的高回报来抵偿失败项目的损失并取得收益。

风险投资属于中长期投资,一般是4年~7年,这样,适当的退出机制便显得非常重要。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仍不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有三种渠道:待所投资企业上市之后,抛售股票退出;所司被别的企业收购,回收资金;所投企业破产,清算。其中,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的最佳退出渠道,非常自由和灵活,而另外两种渠道是退而求其次或不得已而为之。

深圳中小企业板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中国的创业板市场,如果成功,风险投资将会因退出渠道的流畅而获得极大的发展,风险投资的发展又会增加其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而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以此推之,创业板的建立将使得民企从风险投资获得更多的融资,缓解融资上的困难处境。

2.对民营企业有价证券融资的影响

我国证券市场侧重于对国有企业的服务,而且门槛太高,在现行机制和政策制约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因规模和业绩很难挤进证券市场的大门。创业板是主要为私营企业设立的。因此,推出上市标准低于主板市场的创业板市场可以使无法进入主板的民营企业进入二板市场,同样可以进行有价证券融资,这样可以大大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深圳现在设立的只是中小企业板,而且只是主板市场的一部分,它的上市标准与主板相同,上市公司的数目也不多,所以暂时不会对民企融资造成很明显的影响,即便最终创业板建成,能够上市的公司仍然只是一小部分,只有健康快速发展的企业才能从中获益,对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融资困难仍然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困扰他们。另外,不同类型企业将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深圳中小企业板所审查上市的企业一般都是科技含量高的公司和有增长潜力的公司,所以,这类公司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低科技水平的企业受其影响不大。

3.对民营企业其他融资渠道的影响

篇3

1.变量的选择。本文以民营企业出口贸易(EX)、进口贸易(IM)和进出口贸易总额(XM)为解释变量衡量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以衡量经济增长,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机制,使模型达到简单明了的效果。对数变换能够消除变量的异方差性,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提高估计的可靠性。本文采用变量的对数形式LnGDP、LnEX、LnIM、LnXM。

2.数据说明。本文把民营企业定义为“非国有非外资企业”,主要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因此得到了以上公式。所有数据来源于1994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商务部网站。由于采用的是季度数据。计算数据时,为消除物价波动的影响,各变量均以1994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转换为实际值,得到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为了统一GDP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数据之间的单位,利用商务部网站1994年~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换算成人民币。

3.实证检验原理。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宏观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该过程是通过以下两个过程实现的,考虑下面的回归:

是合理的,随机干扰项也是一个白噪声(WhiteNoise),且模型参数有合理的经济解释。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估计SVAR模型等同于估计含有协方差约束的联立方程模型,并由AIC或S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该模型可以分为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部分。在SVAR的实际应用中,自举方法是脉冲响应推断统计的基础,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脉冲响应的置信区间,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小样本推断常常可能比用渐近理论更为可靠(Krtzig,1998)。另外脉冲响应系数的渐进方差解析式也相当复杂(Lutkepohl,1991),而用自举法构造置信区间,就不需要准确的方差表达式,这样就可避免求解明确的解析式。本文遵从这一建议,在残差的基础上使用自举法为脉冲响应构建置信区间,再进行方差分解,过程如下:

首先估计出模型,如果将残差估计值记为ut,可以计算出离差u1-u,…uT-u,随机生成自举残差,记为u*1,…u*T,并用其代替离差。对于P阶模型,从预先给定的样本值y-p+1,…y0开始,可以用u*t递归地计算出自举时间序列。在用这种方法得到参数估计值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估计模型并决定相关的量,不断重复这些过程,就可以得出相关量的经验自举分布。从这些量的分布中就可以得到脉冲响应分布、分位数和置信区间了。

二、实证检验

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表1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变量LnGDP、LnEX、LnIM和LnXM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无法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需要检验是否存在一阶平稳。

表2检验结果表明:一阶差分变量d(LnGDP)、d(LnEX)、d(LnIM)和d(LnXM)是平稳的时间序列。LnGDP、LnEX、LnIM和LnXM是一阶单整序列I(1),进一步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表3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等式。

由表4可知,变量LnEX、LnIM、LnXM与Ln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说明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确实存在某种长期影响机制。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各变量的滞后阶数均为3。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检验结果表明:LnGDP与LnEX、LnIM、LnXM之间存在双方面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经济增长和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互相有积极促进作用。

2.OLS模型参数估计。

LNGDP=6.871043724+0.6536427568*LNEX+0.6336759861*LNIM+0.4954658435*LNXM+ut

(0.732885)(0.427435)(0.681751)(1.274853)

[3.343401][1.592434][0.963743][0.474543]

R2=0.976213,AdjustedR2=0.974427,DW=0.787134,F=1137.952

括号内为各系数的标准差,中括号内为t值。t检验全部通过,R2的值很高,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方程表明,长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民营企业出口、进口、进出口贸易都对GDP产生积极的影响。民营企业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平均每增加1%,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0.50%、0.65%和0.63%。

3.SVAR模型结果与分析。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季度),纵轴表示GDP变动的相对比例,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两倍标准差情况下的偏离线。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图表示GDP对GDP、民营企业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进出口贸易的冲击的反应。得到如下结果:

第一,GDP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有一个明显的正反馈,这说明GDP与前期值有很强的相关性。到第五季度上升到最大处1.81%,之后缓慢下降,说明GDP与前期值的相关性的强度在短期达到最大值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减少。第十季度收敛于0。

第二,民营企业进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上升,在第六季度达到最大值1.79%,说明在短期内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刺激作用。第六季度后缓慢下降,第九季度收敛至0,之后继续缓慢下降为负值,但幅度很小,说明民营企业进口贸易在长期内并不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正向的刺激作用,但负面效应也不大,总体来说在长期的影响较小,呈现围绕零点上下波动的状况。

第三,民营企业出口贸易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发生后,GDP持续上升,表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在长期对经济增长有持续的正向作用。但上升的幅度随时间增加而先越来越小然后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民营企业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短期内会很显著地增加,而在长期内会相对保持稳定地增加。

篇4

1、现状

我县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国营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疏于档案管理工作,重生产、轻管理,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企业档案材料收集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保管不安全、利用不方便。究其根本原因在于:

1.1档案意识薄弱。有的民营企业认为民营企业是自主经营,一切都是自己管理。特别是规模较小,又属于“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企业,将形成的材料,尤其是涉及到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制作秘方等核心材料,往往是分散在家族“少数”人手中,实行“封闭”管理。而其他材料,财务方面的分散在财务部(室),科技材料分散在技术部(科),经营材料分散在经营部,综合材料在办公室(或经理室),处于分散、无序状态,档案意识比较淡薄。

1.2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行政监管有待加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些同志认为,民营企业档案属于老板的私人财产,不受行政干预,档案部门无权过问,也无精力过问,只要抓好国营企业的档案工作就可以了,故而忽视更放松了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监督指导。

1.3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过去多年在计划经济体制期间,国营企业、集体乡镇企业先后都出台了法规性的档案工作业务标准文件,而新生的民营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相比,管理体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无主管上级,享有充分的自,那种“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加之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无论是档案部门还是企业本身都来不及过细地研究和考虑其档案工作的管理问题,只好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导致有的民营企业形成的材料“自生自灭”。

2、措施

2.1要坚持民营企业自主管理、自我完善原则。民营企业在本企业自主管理的条件下运行,要建立与其自主管理方式相协调的档案工作体制,坚持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路子。鉴于大多数我县民营企业处于“年纪轻、规模小、底子薄,”属于起步、发展阶段,其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都需要摸索,档案管理更是如此,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方法上可先行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试点,摸索总结经验再全面铺开,以典型引路。步骤上可以分“两步走”,即先建档、后规范。初期,主要是建章立制,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保存、积累。随着企业的扩大,经济的发展,素质的提高,认识的变化,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再逐步整改,使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因此,开展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要以企业自主管理为原则,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又不违背《档案法》原则,都应积极支持和帮助。

2.2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民营企业建立档案,其目的一是保存历史,二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服务。它既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为了达标升级,而是自身的发展所需要。因此,民营企业建档,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包括人员的安排、制度的建立、材料的形成、积累和整理归档,都不能按达标升级的标准,更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架子,要便于保管和提供利用。

2.3积极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诚心诚意、一视同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有依据,民营企业心中有底数;要加强与经济、工商等行业管理部门的合作,在各种适用于民营企业管理的法规规章中,增加有关档案管理的内容,以形成行业监督、自我约束的机制。

2.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民营企业的规模、经营、效益千差万别,建档工作一定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制订符合各自特点要求的建档方案。如有的民营企业是一个县的骨干企业,员工成百上千,机械化程度高,又是当地的利税大户,而有的企业只有几个人或几十人,手工式生产多,要区别对待。但共同的要求是必须将经济合同、产品开发、销售、债权债务、资金转让、成本核算、基本建设、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往来客户等内容的材料收集、整理、保管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用固定的模式或一两个典型、特例去要求所有民营企业,要区分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要针对民营企业的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等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篇5

一、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有四个特点:

1、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区民营企业总数由年的519户,发展到现在的3977户,增长了7倍多。截止去年底,全区共有个体工商户8691户,注册资金3.5亿元;民营企业3977户,注册资金29.8亿元;仅去年,全区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998户,新发展民营企业895户,新增注册资本12亿元,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规模企业优势显著,竞争能力日益增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全区的民营个体经济已由发展初期的主要从事商贸、饮食、服务业等比较单一的拾遗补缺行业,不断向各类工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服务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拓展。初步形成了农工商并举、全方位拓展的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和块状经济。据统计,全区目前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100-500万元的有366家,达500-1000万元的有46家,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56家,而年底分别是30家、2家和0家。截止年底,全区民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74.8万元,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达468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2%和29.6%。

3、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贡献份额幅度增加。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二。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高力集团的落户,科技、制药的崛起,铅锌银矿、金陵石化化工二厂等一批大中型国有集体改制企业的加入,我区建设、房地产、方圆置业、苏星汽车修理厂的成功改制都进一步增强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全区民营企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上贡献突出,几年来共吸纳5400余人就业,成为吸纳征地拆迁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

4、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去年,区政府按照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发展,做好服务,狠抓规范,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来抓,着力引导民营经济走规模发展的道路,走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走改制发展的道路,不断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层次,增强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推动了民营经济增长速度的再加快,总量规模的再扩大,发展层次的再提升,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在走访、座谈、调查中,听到了民营企业家对政府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区民营经济在发展规模、质量、环境等方面较之过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创造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最佳环境"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旧的思维定势依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民营经济就是私人经济、甚至个体经济的习惯思维普遍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私人经营者自己的事"。虽然民营经济逐步上升为区位经济的主体地位,但过去有些管理部门职能没有及时转变,观念没有调整到位,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指导作用。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由农业区转变而来,基础条件薄弱,传统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技术差、资金少,客观上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当前政府部门往往"重视大型的、高利税的民营企业,忽视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行为,不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致使我区民营企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

2、产业规划滞后缺乏对民营经济总体长远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配套。目前,政府已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究竟如何推进全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如何设计民营企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从哪里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如何抓落实、抓实效、抓成果,还没有可以遵循的长远规划和配套政策作支持。

3、管理阙失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中,甚至存在与公有制企业不同的双重标准,还不能做到主动地关心他们、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不合理的收费和不应该甚至非法的乱摊派时有发生。职能部门之间的规范相互冲突,市、区的同性质部门重复收费、国有企业享有的有关国家政策优惠,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获得,政策的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使民营企业处在一种不公平的政策环境之中。

4、培训"短腿"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采用传统的"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知识匮乏和管理手段落后。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家迫切需要提高经营水平、管理创新水平,需要熟悉国际规范的知识和与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一些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劳资关系处理不好,容易滋生社会矛盾;有的经营者同时也受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企业科学管理重视不够,企业经营状况起伏波动较大。

企业的员工培训问题也比较严重,引进人才难或引进人才留不住,用人只能降低标准。在民营企业经营者的队伍中,不乏低学历者,企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没有部门来管、来抓。因此,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和缺乏发展的长远眼光。

对劳动力的培训还没有有效的措施,没有能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合适合用的劳动力,大量的失地农民没有现代工业的劳动技能,就连基本的工作规范、法律常识、安全要求、企业制度都不了解,影响传统民资企业与现代工业的接轨。

5、服务不到位对引导懂管理、精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民营企业,缺乏独立运行的政策措施和优惠待遇,有一些优惠政策受到部分执行部门拖延、推诿不能落实而流于形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突出。我区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还很少有能真正让科技人员动心并去创业的优厚条件,与杭州、苏州等科技园相比,我区民营科技园对高科技项目在资金、地方性收费、土地出让或批租、人才使用等方面力度不够,在政策扶持上还缺少吸引力。其结果,使我区的民营经济多数处在附加值较低的传统产业之中,民营企业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部门"重结果、轻过程,重口号、轻落实,重形式、轻扶植"的作风。另外,在公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使这些企业规范化,理顺原有劳资、债务、产权等关系,缺乏一个公正的中介组织(不是政府所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帮助促进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来规范运作。

6、没有特色产业群区一直没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群,象以纺织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以五金为代表的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发展模式,广东(东莞)以外来加工业为代表的产业群。目前全区以整机装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农字号的奶业、花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以汽车建材为龙头的商业、服务业起步晚,规模效益尚未体现,没有成为产业链。

上述问题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区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阻碍了利用民营企业优势来嫁接公有企业作用的发挥。因此,从我区整个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对民营企业进行定位,不断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关于扶植、促进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步入健康的快车道,首先必须解决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更多有知识、善经营的高级人才加入民营经济的行业。同时,从地方政策上完善有关法规,确保民营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规划要先行在我区""发展规划中,将民营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个专题加以研究,请专家论证,通过人大作出决议,纳入我区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之中。还必须明确规定优先扶植的产业领域或高科技领域,作为镇街发展民营经济的依据。

第二,政策多扶持其一,加强民营经济的政策制定工作,将民营经济的发展纳入地方法规的保护之下,使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放心,让计划从事民营经济的人才放心。同时规范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行为,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有关民营企业的有关规定、优惠待遇和优惠政策以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便于执行。打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界限,在科技项目申报、政府资金利用等方面应享受同等待遇。其二,对民营高科技企业,建议设立"区长专项资金",同时配套专项政策和使用办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吸引高级人才加入到民营经济的创业中来,以此带动我区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三,建立我区鼓励高级人才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企业工作的特殊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市人才政策的框架内,建立人才储备制度,人事部门对民营科技园从事创业或工作的高级人才管理要提前介入。其四,鼓励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对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的关注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招商局要引进投资少、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小项目,或者主动的牵线搭桥,围绕大企业设置一些加工点,组织联营性质的合作社,给与小额的贷款,廉租用地等,帮助他们创业,带动就业,维护稳定。其五,加大宣传与指导的力度,做到政策透明,执行规范,改变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支持简报、电视台、广播电台辟专栏用于政策宣传、信息,节约民营企业管理、经营、交通的费用。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全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战略,本着“无偿指导、保守机密、不添负担”的原则,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规范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到2014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实现规范建档,达到“五有”目标,即有领导分管、有齐全完备的档案,有档案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有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有基本符合档案保管条件的设备设施和库房。并逐步采用现代化手段管理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将企业档案室建设成信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等级认定工作。

三、工作步骤

从年开始,用五年时间来完成民营企业规范建档工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试点推广阶段(年)

加强宣传,制定方案,全面部署。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协作,加大对各企业办公室主任或资料管理人员的档案业务培训,着力抓好全县12个企业(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选一个试点)档案工作规范管理试点工作,为全面推动我县民营企业档案规范管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建档实施阶段(-2013年)

从开始到2013年,通过培训企业档案人员、分类指导等手段引导全县民营企业自觉自愿地实现规范建档。县档案局、县工商联分层次进行督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提倡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湖北省企业、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等级认定工作。到2013年,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达“A”级以上标准的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20%以上。

(三)考核检查阶段(2014年)

对全县民营企业档案规范管理工作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考核检查,对于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合格企业,县工商联、县档案局予以通报并颁发合格证。对完成工作任务较好的企业进行通报表彰,对未完成的,责令整改,限期完成。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企业要把规范建档工作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确定企业法人负总责,主要负责人分管,有人具体抓的局面。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档案规范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制度并组织实施,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把民营企业档案规范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加强宣传,强化培训。通过各种方式、分期分批地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宣传档案基本知识,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档案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利用企业档案的典型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成果,提高企业对档案的认知度,使企业档案人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具体操作能力。

篇7

关键词:民营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设计理论;推进机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JA630046)。

作者简介:刘藏岩(1964-),女,河北饶阳人,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5―0111―03

收稿日期:2008―07―09

中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将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民营企业本身的持续成长造成影响,并且也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转轨,《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推动和实施也只在一定程度和一定层面上发挥作用。机制设计原理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为解决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设计出一套系统推进机制,其原理在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决策过程,不对经营者提出超道德要求,完全借助机制运作产生的效率,最终推动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Howard R.Bowen(1953)首先提出企业及其经营者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以弗里德曼(Friedman,1962)、哈耶克等为代表却对此持反对意见,而彼得.F.德鲁克(1987)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者们却坚决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争论中,最被管理学界推崇的是Carroll(1979)的企业责任四层次内涵理论。上世纪末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入实际应用研究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回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及国际化问题研究较为著名。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黎友焕(2007)、殷格非(2005)、李立清与李燕凌(2005)等绝大多数研究者秉承国外研究者的观点,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持肯定态度并在基础研究及西方研究成果介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崔江水(2006)、景云祥(2005)、田虹(2006)等对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对策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设计

(一)政府推进机制

在现阶段,由于缺乏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组织和成熟市民主体的推动,政府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中应该承担起起始推动作用(单忠东,2007),对民营企业实施政策保障、监督和激励。

1、政府保障。(1)密切监测社会责任国际发展动态,积极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026000系列)的制定,为尚处于幼稚时期的民营企业争取更多国际公平发展的机会和待遇,尽可能减轻国际通用社会责任标准实施带给我国民营企业的冲击和压力,为民营企业赢取更多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2)继续加大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努力消除或减少政策法规中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不断提升政府自身及其他组织和普通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践行力度,使民营企业融入一个和谐、诚信、负责任的社会体系当中,为民营企业履行更多和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培育文化基础。(3)经常性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宣传教育。可采取会议、培训、咨询等各种有效措施和形式,对民营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进行社会责任知识、方法、技巧的教育和培训,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2、政府监管。(1)设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态进行管理和监督(崔江水,2006)。设置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部门,其职责包括对所辖层级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进行调查、监督、审计等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广泛的调查活动,汇总客观真实的数据,经权威专家研究分析,形成报告,提交人大、政协、工商局、税务局等政府机关,并将相关结果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媒体向社会公布,作为对先进企业的褒奖和对落后企业的鞭策,形成制度,定期。并定期对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监督工作。(2)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建立体现国情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景云祥,2005)。在2009年IS02006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颁布实施前,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过渡标准,做好民营企业与国际社会责任标准的衔接。建立专门的认证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审核。鼓励国内认证机构与国外知名认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注重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的衔接。在对外向型企业进行社会责任认证上可建立与国外权威机构认证相互认可的机制。(3)建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全面考虑不同行业可能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问题,力求制定出一套具有广泛代表性、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规范,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成为政府对企业进行约束的有力工具(田虹,2006)。

3、政府激励。(1)正激励。第一,设立“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奖”。对履行社会责任,在改善员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环境保护、捐助公益和慈善事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民营企业,政府予以奖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支持慈善公益事业,承担安全生产、环保、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责任。还可以结合减税、信贷、招投标加分、免费划拨土地、优先使用社会公共资源、赠送商业机会等开展多种形式综合奖励。第二,可建立与信誉体系挂钩的民营企业融资系统对民营企业实施激励。通过建立规范的民营企业信誉评估体系,连接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工商部门、质检部门、海关、法院及担保机构等相关机构,共享民营企业信誉信息,使优秀民营企业享受优先融资机会。第三,建立基于社会责任评价的企业升降级制度。设立专门的评价中心机构,建立一套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民营企业指标体系,在综合评定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业绩的基础上实施挂牌升降制度。评定指标、权数评定程序和结果,全部向社会做透明处理,以此作为激励。(2)负激励。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事件及企业主的处罚力度,通过税、费、罚款、关、停、限期治理找准企业的痛点施与重处,其力度要足以起到惩戒和促使行为改变的作用。如深圳对严重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坚决予以“清除”,其中不乏知名企业。深圳还创立公开忏悔和承诺制度,要求严重社会责任事件责任企业负责人通过媒体公开忏悔,并做出守法承诺(张国玖,2006)。

(二)社会推进机制

社会公众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对象,涉及的主体范围非常广泛,是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巨大推动力量。

1、非政府组织推动。在经济发达国家,劳工组织、消费者团体、人权组织和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NGO)是企业社会责任运行机制主要推动力量,而政府退居次要地位。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我国政府仍担负着过多职责,这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国家政治发展方向,也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结果是政府也很难把此类问题处理好。政府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初期发挥主导作用,只能作为过渡时期过渡对策。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实现对非政府组织培育和支持,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其更好的为社会稳定与和谐服务。

2、行业协会推动。我国行业组织比较健全,在推动社会责任方面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完全应该在行为准则、评价体系以及宣传培训等方面建立完整的促进机制。各行业协会通过建立行业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进行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管理,制定和完善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准则和标准,推动行业内企业开展国内外社会责任实践,促进各企业转变观念,守法经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制定了中国首个行业自律标准――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成为纺织行业合理竞争、有序发展以及扩展国际市场的有力保障(张峻峰等,2007)。

3、媒体推动。媒体有巨大的信息放大效应。大众传媒是民营企业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和谐度最重要传播媒介和载体。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事件的报道,都会引起相关企业极大关注和行为改变,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巨大推力不可低估。

4、“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推动。责任消费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以所购买商品的制作过程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权和环保标准作为购买决策依据。责任投资,即社会责任投资,是指在传统的财务指标之外,以预期稳定利润分配的持续性、遵守法律、雇佣习惯、尊重人权、消费者问题、社会贡献程度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等社会伦理性标准为基础,评价并选择企业所进行的投资。“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是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一旦“责任消费”和“责任投资”成为主流,必将成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两个巨大压力集团,成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推动力量。

5、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将对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将在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界定,实施路径的选择,公关宣传造势,公益项目的选择和论证,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估等领域为企业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在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开设企业社会责任专业,讲授企业社会责任课程、各种认证标准及实施认证的法律程序等也是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

(三)法制推进机制

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推进初期政府的推动作用必不可少,但其会产生巨大管理成本,不可长期为之。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将是现阶段推动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率的办法。

1、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立法的现状分析。我国现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主要分散在劳动法、企业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及社会保障法等诸多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体系。关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尚无立法规范,成为法律的“盲区”。各法律律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也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李超,2007)。

2、完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作为推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建设的物质基础,这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机制建设的当务之急。其中,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如何界定是立法的难点问题。可采取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法律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采取强制性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而道德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则采取授权性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此外,还应修正现行法律条款中不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

3、严格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民营企业法制化激励机制建设中,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是关键环节。在已有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法律执行中,执法部门和个人因受到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和个人私利等因素的影响,不作为、执法不严的问题普遍存在,还有待于高效率的执法能力作为保障。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企业的监管力度,着力查处群众集中反映的企业违法问题,坚决清除和取缔严重违法的企业。探索建立行政司法联动机制,依法追究违法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确保企业履行法律责任。

4、加大对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惩处力度。把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定性和归类为违法和犯罪两种性质,向社会警示信息,撤消其享受来自于政府的一切荣誉和政策优惠待遇。实行关、停、限期治理、罚款等严厉惩戒措施。

(四)利益拉动机制

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中政府的监督和保护对于社会责任主体来说是外力,最终要通过企业的内化起作用,这个过程意味着被动抵制和高额的管理成本付出,而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规划中,将对企业产生巨大的拉力。

1、社会责任保障民营企业利益的实现。当今世界任何组织都处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监督之下,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但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也会影响到企业短期利益的实现,社会责任管理是全球管理发展的大趋势,最明智的选择不是视若无睹和消极抵制而是顺应潮流。

2、社会责任提升民营企业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以承担社会责任为核心战略,它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贯穿于企业对目标市场及实施策略的选择、政府公关、合作伙伴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事件处理及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塑造具有高度亲和力和感召力的企业形象,能更加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有利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一旦借助各种传播渠道,最经济地传递给更多的目标公众和其他企业公关客体,不仅能迅速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还能提升企业美誉度和和谐度,塑造良好企业和产品形象。

3、社会责任塑造民营企业优秀文化内涵。企业树立与社会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打造优秀企业的关键。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指导下,培育企业社会责任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把企业社会责任经营理念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和价值链上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塑造企业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文化。

4、社会责任使企业吸引、激励保留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企业积极的社会责任理念和实践,能够对潜在的和当前的员工以及市民和高级主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企业吸引、激励保留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尤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员对以社会责任为内涵的优秀企业文化情有独钟。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中,员工不但可以分享企业的光荣、声誉,从而激发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还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参与,为奉献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创意和体力劳动寻找到机会(菲利普,科特勒等,2006)。

5、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的最有效武器。负责任的民营企业能长期获得政府、公益团体、社会公众特别是消费者的肯定与支持,从而较少爆发危机,并能在危机爆发后用最短的时间平复危机而降低损失。在修复危机造成的损害时,负责任的企业也能较容易赢得社会的谅解,重塑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化危机为商机。

篇8

关键词:加强 民营企业 信用 制度建设

1 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相比国营经济,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还具有创新性,是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的主体,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民营经济是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特点,具有经营方式活、生产效率高、责任划分清的特点。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为:起步低、规模小、资金不足以及缺少长期规划和全局眼光,另外,很多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当,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2 加强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如果缺乏信用制度,就无法进行融资,保证资金流通,维持正常的运营。在我国的市场化经济中,要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保障企业发展,主要依靠银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此情况下,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应运而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不仅能简化贷款程序,降低成本,还能有效地避免以往因信息不对称,造成贷款无法追回的情况,有效降低风险。

以前,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常会遭遇融资难、融资慢、融资少的困境,很多项目因资金短缺而停摆,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相比一些大企业,如国营和外资企业等,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还不成熟,没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无法应对市场经济下的种种考验。同时银行业对其存在不信任,常会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谨慎放贷或者拒绝贷款。民营企业的资金缺口非常严重,融资方式单一,多依靠民间借贷的方式维持企业运营,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建立信用体系,对解决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意义重大,一方面,建立信用制度可以为银行掌握企业信息,提供贷款方案提供信息方面的保障。通过建立企业信息数据库,了解企业的经营和信用情况,大大节省了以往调查的时间,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信用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现,维护自己的信用度,树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信用体系可以把企业的良好表现记录下来,同时,一旦企业做出不诚信的行为,信用体系也要随时记录。总而言之,每个企业的信用体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企业必须用自己的良好表现赢得银行方面的认同,才能增加融资机会,为自己的发展争取自己支持。同时银行还要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贷款方案,决定贷款额度和偿还时间的长短,为企业的诚信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积极促进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

对此,加快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是当前发展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企业高速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目前现行的融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过死,手续繁琐,与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严重不符,民营企业资金周转较快,对资金需求较急,因此,就综合分析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建设民营企业的信用制度势在必行。

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如何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①加快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机制。要想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企业信用机制,首先要建立企业信息库,将各个企业的情况如实记录其中。其次还要建立相应的信用评价机制,依据一定标准,制定评价规则,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②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融资方式多样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宣传,对于一些自主创新,发展良好的民营企业给予适时的优惠政策,采用多种方式为他们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直接融资。③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促进运转快捷。随着民营企业的制度改革,要为民营企业构建“贷款品种多样化、融资手段多元化、服务范围广泛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做到一般贷款与专项贷款服务相结合,实现贷款品种多样化。金融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实现服务范围广泛化。④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新机制,拓展发展渠道。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活力的中小型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它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科技项目及其产品开发领域,以期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过程中获得资本收益,是一种有组织的中介方式。

此外,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还要积极拓展发展渠道,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设立当地较大规模的创业投资基金;二是利用国家下拨的创业投资基金;三是利用国际风险投资基金;四是设立专门以投资民营企业为目标的投资基金,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创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光.本溪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立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2]林若楠.企业信用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01).

[3]彭晓娟,魏纪林.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12(05).

[4]林钧跃.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9(09).

[5]刘兴开.论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J].经济师,2006(12).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民营企业 经济效益 发展策略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我国GDP增长量为8.8%,而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1%,总体发展远高于GDP; 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5%,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七成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两倍以上,客观的说,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民营企业要取得更好发展,必须以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

一、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权模糊

公司产权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公司原始产权模糊,所有者界定不清。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存在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家族化经营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这就造成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从而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这造成企业中缺乏良好的人才。就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机制来看,虽说许多民营企业也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所有权和经营权仍然集中于家族成员手中,缺乏法人治理制度,造成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家族式企业或合作企业存在不稳定性,其变动直接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不完善

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往往是以相对成功的企业管理机制为标准而进行制定,这就缺乏了实际性,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以及管理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据调查,有近20%的民营企业没有适宜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就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了良好的管理支撑。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性较大,没有确定的职位和固定的职位人员,往往是一人多职,这就造成决策上出现垄断,不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以及实施。很多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对市场实际和本企业的概况做科学分析,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追求品牌与多元化经营等而造成管理计划性不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多企业虽然建立董事会,经理层等,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权责不明,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融资难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没有科学的财务体系,不能很好地控制开支,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有的缺少流动资金,而更多地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资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控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银行贷款分布不均,制约着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300万户,但各商业银行贷款的70%给了国企,剩下的30%,主要给了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就使得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状况。

二、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想在竞争中获胜,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的发展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以实现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一)明晰产权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平等竞争、互利互换,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前提是股权的分散化,市场化,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是企业的制度围绕产权展开职能性分工,以提高资产各方面权利的运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须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向社会资本开放。再就是,在产权结构上,要以本企业实际为标准,结合本企业现存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现代产权制度,充分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民营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民营企业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企业要取得经济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很强的竞争性,很多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了多种发展模式,就前500强来看,有397家表示继续独立立足,有55家表示坚持主业,有78家表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转型措施。调查发现,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成本上升难题,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其中55.4%的企业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53.8%的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发展,69%的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成本等,这就从整体上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与改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采取整合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等,从企业内部各环节来提升企业的总体力量,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高人员素质,创新科技发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要发展,必须关心人才,热爱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创就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全面化人才。一方面,加大民营企业管理层人才理念培训,使其具有人才意识,在对人才的吸纳上做到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途径进行招贤,避免任人唯亲,在人才利用上做到人尽其能,以提高待遇奖励的方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以时代为导向,加强员工全面化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全面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再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让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良好前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从而促使员工为经济效益的实现贡献力量。

技术力量的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开放度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科技创新观念,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是市场拉动的,他们熟悉市场环境,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这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上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如例如我国500强企业中计算机领域的领头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307,800,这与其市场导向性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此公司以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标准,进行改进与升级,从而赢得市场利益。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求竞争利益的动力,使得在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进一步将技术推广和扩散,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等,以科技优势创造了企业经济效益,据统计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共享有有效专利74631项,其中43.76%为发明专利,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3522项专利总量居于民营企业500强之首。

(四)合理用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发展与运转的基本保证,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在资金的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充备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民营企业的发展专项基金,为民营企业获得继续的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其次,积极支持与鼓励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是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建立专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最后,加强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合理规划企业资金利用动向以及资金利用度,最资金利用状况做及时记录和调整,推动企业资金科学利用的实现。

三、结束语

总的看来,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趋势,民营经济都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产权制度,提升人员素质,拓宽融资渠道等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群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

[2]李美荣.浅谈企业技术创新[J].承钢技术,2008

[3]欧阳峣,生延超.合作型创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篇10

一、我国民营企业急需管理升级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民营企业面临的形势却是十分严峻的:一是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企经历改革后逐渐恢复元气,跨国公司大量进入,对羽毛未丰的民营企业形成两面夹击;二是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带有若干不规范的色彩。比如决策情绪化,经营规划未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战略措施依靠主观臆断等。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旧有的观念和管理方法出现了很多明显不适用的地方。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做大做强,管理不能跟不上,这就产生了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或方法升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民营企业必须痛下猛药,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

二、经营业绩评价是民营企业管理升级的助推器

管理升级即企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管理方法或模式,进入了不断健康发展和自我突破的良性循环。管理升级的前提是企业对自己目前的素质有清醒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有准确地把握。对民营企业来说做到这两点首先要从业绩评价入手。

业绩评价包括了企业获利能力、资本运营、债务状况、经营风险、企业竞争地位变化、持续发展能力、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全面系统地剖析影响其目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诸方面因素,全方位判断企业的真实情况,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对比分析,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配置,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可以把企业的战略使命转化成为具体的目标和测评指标,使企业经营者能够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中,集中精力于那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关键作用的信息和数据,从整个系统中可以观测到任何一个指标的修正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以便领悟、掌握其中的关联关系,进行最好的指标组合。

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内部的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和战略性竞争优势的取得。由于经营业绩评价能够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在民营企业管理升级的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三、现有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在民营企业应用中的问题

我国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对象一直是国有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资本金。但国家财政厅和经贸委等部门颁发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作为民营企业业绩评价的依据是不妥当的。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第一,这一体系的评价结果用于为监控国有资本运行质量提供信息,以及为考核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评价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参考依据。它强调国有资本金的保值和增值。对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民营企业,显然不合适。

第二,这一体系的业绩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的设定是根据大量国有企业的数据资料给定的,没有民营企业的数据。而且标准值和指标都是静态的,无法根据各时期各行业的企业发展状况做出调整。

第三,这一体系以会计利润作为计算各项指标的依据,弊端有三:一是由于会计报表完全按有关的会计原则来编制,无法按物价水平或通货膨胀程度来调整有关数据,使账面值与实际值有一定差距,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二是以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数据虽能反映有关决策的执行成果,但不能很好地预测公司未来。三是以会计利润为考核内容会带来经营者的许多短期行为,他们会以各种手段创造利润,甚至以牺牲企业的未来以满足目前评价的需要。

第四,现有的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其中大多数是利用已有的财务数据计算的财务指标,虽然也设计了少数非财务指标,但这些非财务指标一是数量太少,二是与财务指标的互补性差。

四、民营企业进行有效经营业绩评价的条件分析

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对于民营企业不能完全适用,并且很多民营企业的相关利益者都还未意识到业绩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进行民营企业业绩评价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障碍。由于业绩评价在民营企业管理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健全民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各个要素,为其评价工作创造条件。

1.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整个业绩评价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明确评价目标是开展业绩评价的基本前提。评价目标应该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经营环境,其经营目标会有所不同,评价目标就应该随之有所不同。所以,处理好评价目标与经营管理总目标和子目标的依存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2.评价主体。评价主体一般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相关、关心企业经营状况和评价结果的相关利益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民营企业的评价主体应该以相关政府机构和出资人为主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比如聚集了大量民营企业的各城市的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各类民营企业集群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或者一些粗具规模的民营企业集团投资者及决策者。评价主体应该树立业绩评价的意识,对民营企业业绩评价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负责组织力量研究制定相关的评价程序、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负责评价结果的认定,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评价对象,促进其改进绩效。

3.评价对象。对企业的评价将关系到企业日后的经营管理与战略发展,所以评价对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1)如果是相关政府机构作为评价主体,那么评价对象就应选择其所辖区域范围内民营企业的集合。从而了解和掌握区域内民营企业的绩效情况,以便对为区域内做出较大贡献的民企给予鼓励和支持,对绩效差的民企进行必要的督促和鞭策,并采取有关措施推动区域内民营企业素质的提高,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避免民营企业的“短命”现象。(2)对于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集团出资人可以以本集团的各子公司为绩效评价的对象,从而准确了解子公司经营发展状况和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控制,诊断和发现集团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促进子公司经营观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4.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是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设计的,是实施业绩评价的基础和客观依据。业绩评价系统重点考察的是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关键成功因素,表现在评价指标上,既有财务方面的,如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如售后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等。以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指标虽然能反映有关决策的执行成果,但不能很好地预测公司未来。如果只看重财务数据、沾沾自喜,将可能导致公司的失败。近年来,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报告已证明了这一点,不少公司本来有不错的财务指标,但由于不注意新产品的开发、不注意市场份额的丧失、不注意公司内部技术能力制造水平的提高及领先,使得客户满意程度逐渐恶化,公司走向衰退。民营企业业绩评价要以此为戒,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对产品质量、顾客服务及满意程度的关注。

5.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对企业业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与基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一个规范的标准保证评价工作的进行。为了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可以针对每项测评指标制定组织期望的基本要求(预算标准)或以标杆目标来作为基本标准。然后以基本标准为参照,按达到组织期望的程度划分等级,分别进行等差非对称性的赋值。再用这项指标的权数乘以被评项目所在等级的相应赋值,得到企业在此项指标上的得分,可以据此判断企业经营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发展潜力及发展方向等。

6.省略.cn

[3]孟建民:中国企业效绩评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