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国内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对美贸易大量盈余,日美贸易磨擦日益激化。1985美日等国签订的“广场协议”,直接导致日元急剧升值,东京外汇市场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从1:240一直降到l:150。对于以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崛起的日本来说,出口受到沉重打击。为了防止国内经济受到升值的影响,日本政府配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消除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带来的通缩效应,同时,为阻止日元继续升值,日本银行从1986起连续下调贴现率,由5%下调至3%,并持续数年。由于这种宽松金融货币政策,企业资金筹措容易,社会资金流动加快,大量低利剩余资金开始寻求回收期短、收益率高的投资对象。过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开发、股票市场,导致资产价格异乎寻常地上涨,由此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现象。而且,在超低利息率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所筹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积极地参与股票和土地的投机活动,从而也为泡沫崩溃后金融机构形成大量的不良债权埋下了隐患。
泡沫总是要破灭的。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日本银行从1989年中期开始紧缩银根,于1990年8月将中央银行贴现率提高到6%。日本银行的决策立即反映到了市场上,从1990年9月开始,股市开始下滑。与此同时,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也开始崩溃,东京、大版等大城市的地价开始大幅下跌,泡沫经济迅速崩溃。日本政府的本意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有秩序地回落,使经济泡沫逐渐收缩,但由于政策实施过急过猛,导致日本经济中的泡沫突然破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从1991年开始至2001年,治疗泡沫经济留下来的后遗症让日本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停滞期,货币政策力不从心。从货币政策效果来看,金融系统的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这些原因都使得日本银行虽自1995年以来基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但资金仍然贷不出去的原因。当局将基础货币供应增长率达很高,但商业银行贷款却不断减少,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形式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循环,而生产和服务领域却得不到需要的资金,结果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传递不到经济部门,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面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我们一定要吸取日本的教训,日本当局由于惧怕日元升值而导致的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了日元升值本身产生的危害。长期维持低利率,财政和货币“双扩张”政策实施的时问和幅度没有控制好,从而导致资产泡沫的产生。而在意识到经济中的泡沫之时,采取了过于猛烈的紧缩政策,导致资产泡沫破灭,金融系统中大量的不良资产给经济留下后遗症,所以我国应对这一轮通胀、资产价格上升切不可采取硬着陆的措施。
首先,在治理目前通胀问题上,可以从汇率方面入手帮助我国国内解决通胀问题。在关于人民币该不该升值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就目前形势来分析,如果不让人民币升值,但又要抑制通胀的话,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货币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二是通过外汇管制。就货币政策而言,我国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短期内继续提高的空间已经很小;此外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加,央行票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结果是央行需要支付的利息也随之增加,增加央行的债务负担,这种方法也是不可持续的,只是能控制一时,通胀压力始终存在,随着国债的到期,这种压力会被释放出来。外汇管制方面,其只能限制热钱的流入,而不能限制通过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两个渠道流入中国的外汇,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的情况下,热钱就会以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形式流入中国,从而抵消外汇管制的效果。
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又要让中国经济不出现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有可能,但在长期却不可能实现。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比不升值对我国经济更有利,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要取决于我国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能力、我国扩大内需的能力,以及热钱流入的速度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大小,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最佳选择是人民币缓慢升值。
其次,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刚刚公布的五月份CPI数据。五月份的CPI增幅5.5%,统计局声明其中食品价格涨幅占比64%,房价上涨占比20%以上,这两项加总就占比接近90%,这说明我们目前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供给性的,其中食品价格上涨中最重要的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但这是属于周期性,根本上无法避免,目前的紧缩银根政策是达不到将猪肉价格降下来的。现在的信贷规模已经跟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规模差不多,以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我国仅使用总量控制的紧缩政策是不行的,对货币量进行“一刀切”,会使得中小企业贷不到资金,经营活动面临困境,甚至导致我国滞涨的发生。央行应该将总量控制的政策变成优化结构的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要通过财务杠杆将社会资金引导到新型产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发面来增加供给。其实目前中国最担心的应该是房地产市场,食品价格有涨有落,是周期性现象,这部分不用过分担心而且政府也无法控制,但是房地产泡沫问题如果一直存在就会导致租金的价格上涨,进而蔓延零售、服务业等流通领域使价格上涨,此外租金也会让劳动力成本增加,会推进其演变成为一般性的通货膨胀。从日本的教训中也应看到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危害之大。
篇2
再过几天,奥运会就要举办了。可以说,作为一个举国上下、国际密切关注的体育盛会,它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应该是巨大的。当然,也有国际评论指出,在奥运之后,可能会开始中国经济萧条期,就如澳大利亚悉尼、希腊一样。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能够借助北京奥运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又一次契机。
但是,奥运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或所产生效应,根本上在于该国经济的背景与环境。比如,奥运效应对于较小的奥运举办国来说,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小,其影响就较为明显。1988年举办奥运会的韩国,举办前包括1988年经济增长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而北京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有研究表明,2002~2007年每年多增长2个百分点。即北京奥运会直接投资与投资拉动效应在3000亿左右,同时带动相应的产业及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过,这些效应分别在8年的时间内显示出来,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不仅总量相对大,而且地域比较辽阔,经济结构复杂,经济发展差异性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举办奥运对国内经济特别是对北京经济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既不会由于奥运过后而衰退,也不是由于奥运之前起到很大带动作用。因为,作为一个近30万亿GDP产值的经济大国,奥运经济每年拉动的几百亿产值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外经济的基本面。
今年以来,无论是国际油价快速飙升、美元贬值不止、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国际环境,还是国内今年以来的雪灾、地震,及股市、楼市价格下跌,都可为中国经济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但是,从最近公布的国内上半年宏观数据来看,国内经济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只不过,上半年的GDP、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进出口贸易等数据的增长与去年相比会有所放缓,但放缓速度是十分有限的。
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银行信贷、CPI上涨、居民消费增长态势并没有随着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有所改变,因此,就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来看,还看不到今年下半年经济出现明显下滑的风险,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下半年,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不会改变,只不过,政府会针对当前经济领域里所面对的问题,在一些局部方面作一些调整。也就是说,就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来分析,未来半年并不存在下行的风险。但是,以下的几个问题必须注意。
一是汶川地震后的重建问题,可能是当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央政府对汶川地震后的重建作了一系列的部署,特别是巨大的财政投入及以省为对口的援助规划,都是比较好的方式。估计灾后重建对当地及全国经济拉动可能达到0.5%-1%。
二是通货膨胀的问题。就目前的中国通货膨胀来说,尽管6月份CPI有所回落,但上半年CPI过高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且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一些宏观调整政策,国内通货膨胀只会向上飙升,而不会放缓。因为,6月份的CPI同比回落主要是受2007年6月CPI快速上涨的影响。目前,中国式的CPI统计体系存在的缺陷,只有消费品的价格上涨到农产品及食品时,才能够显现出来。当中国消费品价格上涨到食品时,预示中国已经全面通货膨胀了。在今年下半年,CPI要达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设定的4.8%并非易事,反之,今年下半年,CPI仍然处于高位运行。而过高的通货膨胀不解决,市场价格机制继续扭曲,不仅会影响国内经济发展,也会影响低收入民众的生活。
三是房地产市场的问题。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尽管有房地产开发商在说中国房地产业出现危机,不仅许多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可能断裂,而且也可能让大量房地产企业破产从而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但实际上,上半年房价仍然处于两位数上涨水平上。从1-5月份的数据来看,无论房地产开发投资还是房地产市场流人的资金,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只是房地产销售有所下降。而房地产的销售为何会下降?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房价过高,让绝大多数的居民没有能力进入这种高房价的市场,但房地产开发商明确表明宁可不卖也不降价,也要维持暴利。而且房地产开发商正在制造各种舆论,希望下半年政府调整房地产市场政策,有利于房地产业的暴利得以持续。
因此,下半年,变数最大的应该是房地产市场问题。这种变数的关键就在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的判断。如果政府为房地产开发商所要挟,认为房地产真的出现了问题,需要调整政策来救房地产市场,那么中央2007年以来所推出的房地产政策就得改变,民生的房地产市场就会改变。这样的市场改变,中国房地产泡沫就会吹大。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步上美国次贷危机之路。最近,美国次贷危机越演越烈,就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的结果,政府对此不可不保持警惕。
篇3
正如有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国内经济过热的程度根本就不需要争论更多的事情。安邦研究分析表明,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的GDP实质增长速度,达到了令人炫目的11.9%。如果我们再把当季的CPI当成通货膨胀率对这一实质增长速度进行调整,那GDP的名义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6.3%。如果我们直接用现价统计的GDP总额来计算,2007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106768亿元,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GDP有914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速度高达16.8%。这样的名义增长速度,基本与2004年相当,并开始接近1992-1996年中国发生恶性通胀时的名义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当前国内经济不仅是过热,而是已经接近全面过热。还有,中国当前的经济过热还表现为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全国各地房地产普遍的快速上涨;二是中国式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无论对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对房地产的调控,政府的政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对于房地产来说,其政策越来越密集。但是,经过几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经过几年来政府“稳定房价”的房地产政策,尽管这几年来从政府公布的房地产价格变化来看,2003-2006年全国房价上涨分别为4.8%、9.7%、7.6%、5.6%,2007年1-5月份上涨5.7%,但6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4%(涨幅创历史新高),而北海、北京、深圳的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都超过9%以上,甚至于深圳新房和二手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分别达13.9%和16.1%。也就是说,经过几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今年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价格迎来新一轮全面上涨的浪潮。特别是深圳成了新一轮房价上涨的“领头羊”。
据报道,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房价狂飙:平均房价从2005年的7000元/平方米上涨到接近16000元/平方米,上涨了129%,仅2007年前6个月,房价就上涨了50%。一个楼盘的市值可买下整个伊利集团。有开发商私下坦承:“现在楼盘的利润率已经高到让我们不好意思的程度了。”在中介圈内,被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8000个炒家控制了深圳将近30%的二手豪宅”。从深圳到广州,从上海到北京,庞大的资金将一个又一个城市住房市场席卷而下,全国各地房价也出现一轮疯狂飚升。
正因为,全国各地实际房价快速上涨,不仅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连年加快,而且使得国内银行的资金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情况来看,2007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5%,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都在36%以上。从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情况来看,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达到26880亿元,比2005年同比增长25.6%。还有商品房的销售总额,2006年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18.5%;2007年1-5月份为8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全国建筑业总产值40975亿元,同比增长18.6%;2007年1-5月份为6708亿元,同比增长21.5%。
以上的数据信息表明,一是由于房价快速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银行进入房地产的资金并没有几年来的宏观调控有所收缩,反之,增长幅度越来越大。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一定会带动整个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产业达有50个之多);二是,由于房价快速增长,而导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使得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在整个国内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先不谈由房地产带动的相关产业,仅是房地产与建筑业两大项,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在目前这种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态势下,这个比重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如果以房地产的价格迅速推高而带动GDP快速上涨,那么中国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就会越来越大。三是,由于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在全国的土地供应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并没有由于土地供应的增长而让房价回归理性,反之,房价上涨幅度更多快。这就是说,就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投资炒作的市场。在这个投资炒作市场,当政府对房地产价格隐性担保时,加上低利率政策及便利的银行信贷,这个市场供应增加最多,要改变房价上涨方向是不可能的。但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则成为地方政府拉动GDP成长最好的方式与途径。
可见,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上是由房地产市场为主导,房地产市场又是以房价的变化为核心。如果房价快速飚升,房地产投资开发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就不可能避免。而房地产的价格快速上涨,不仅使得其本身产值快速上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地增加,而且房地产是与50多个产业密切关联的产业,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相关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带动整个经济投资过热。由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快速增长也就不可避免。因此,房价成了整个国内经济形势的风向标。同时,由于房价过高,房地产的问题也开始由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如果中央政府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是无法化解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症结的。
其次,我们再来讨论CPI问题。对CPI,目前大家关注比较多。但是,由于对于CPI的理解不同,从而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迥然不同。比如,国家统计局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时,CPI作为一个滞后性月度指标,但政府在公布CPI数据时,强调的是上半年CPI上涨3.2%,而不是6月份CPI上涨4.4%。因为,在他们看来今年来CPI上涨,核心因素分别来源于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这两类价格同比上涨达7.6%和3.94%,对CPI上涨的贡献分别为78.5%和17.81%。特别食品价格上涨7.6%,其中粮食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他制品上涨20.7%。考虑食品类价格、居住类价格上涨持续和前期的翘尾因素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因此,当前CPI的上涨并不足成为政府启动新一轮宏观经济紧缩的理由。在此,我们只好作一些基本的分析。
什么是CPI?一般来说,CPI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品及服务的平均变化值。它是通过一个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对于这个指标,尽管目前各国都是根据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来设立,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水平、各国的消费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尽管各国使用的是同样的概念体系与框架,但各国CPI体系的实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说认为,目前国内CPI上涨较快,就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如果中国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用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分析,那么目前中国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如果以核心CPI来看中国物价指数问题,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变化应该是很平稳的,因为上半年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有差异甚大的东西。用两个不相同的指标体系作比较意义不会有太大。 比如说,在CPI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权数比重仅有18.6%,而且中国这两类消费品所占权数达40%。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国的CPI权重就不足60%以。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因素不说,中国CPI指数的意义肯定会弱化。更何况,尽管食品与能源在居民的生活中通货膨胀率的测算随时间变化的差别性不大,但它们作为居民生活中的必需品,如果把它们删除掉来得出关于通货膨胀和实际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结论应该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再以中国与美国的CPI内容及体系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别更是很大,两者在概念上是相同,但实际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其构成权重分别是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2006年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的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的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两者所占的比重仅及美国的38%;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还有,中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确定、修正是不透明、不清楚的。而美国的CPI商品及服务的权重是通过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个人调查他们在早两年买了哪些东西而确定的。这些权数每两年要修正一次,以使得它们与人们改变了的消费偏好相符合。比如说,美国2007年1月的CPI中各个类别的权数就反映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中美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模式。但是,就这点而言,中国CPI指数与美国CPI指数体系有天壤之别。
比如说,从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质量来看,问题重重。如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所公布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数据来看,其中的数据与居民生活的脱节无可复加。如2006年城市居民的居住消费为904元(包括房租、水电、物业费、房屋修理等与居住有关的消费,自己购买房子也要算虚拟房租,今天有深圳居民告诉我,他一月的房租就2900元,光房租一项一个月就大此三倍,一年就得大于三十倍了。而这样一个费用还不足在北京郊区租一间民房)、交通和通讯1147元(包括个人汽车消费、出租车费、火车飞机等于交通工具出行费用,手机、家用电话、上网、短信等)),在此,不要说现在国内CPI体系的权重不合理,就是以这样完全脱离实际的居民消费支出来计算CPI,得出什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篇4
从4月1日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先后突破6.26、6.25、6.24三个关口,在4月12日至17日四个交易日更是连续创造历史新高。
人民币汇率急升,与近期国际资本的大幅流入有关。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资本重新流入中国,国内外汇占款回归每月1500亿-2000亿元的增幅。而最近香港离岸市场和国内在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价差,亦使大量外汇资金进入国内进行套汇套利交易。
瑞银首席特约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外汇流入增加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升值压力。在人民币有效汇率已然显著攀升的背景下,政府会担心汇率升值对出口产生的负面影响,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将区域震荡,不会有明显的单边走势,但会增加双边波动的灵活性。
一位熟悉货币政策的业内人士指出,央行希望通过扩大中间价的波动让市场尽快出清,以平衡外汇市场供求,这或是其近期默许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更快升值的重要原因。
央行副行长易纲则在4月17日召开的IMF春季会议上公开表示,央行计划在近期内扩大人民币交易区间,并在未来两年内逐步放宽人民币的使用。 从4月1日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迅速上升,先后突破6.26、6.25、6.24三个关口,在4月12日至17日四个交易日更是连续创造历史新高 套汇套利再现
在新公布的3月份中国贸易数据中,内地对香港的出口数据引起了投资者关注。2013年3月,内地对香港出口同比增长92%,对3月整体出口同比增速的贡献达到14.1个百分点,但是由于香港作为一个主要转口贸易体,其需求不可能脱离终端目的国而出现过快地增长。
澳新银行的市场动态分析称,从2012年初以来,中国内地对香港的出口与香港公布的从内地进口的数据就开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统计差异,市场传言中国的出口商通过虚增出口,将热钱输入内地,同时,出口商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出口退税。
套汇和套利的动机,是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虚增的主要原因。由于境外市场即期人民币汇率持续高于境内市场,一些境内企业在香港购汇、境内结汇套取汇差。
从2012年11月起,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H持续高于内地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CNY。以2013年4月12日为例,离岸市场CNH为6.1849,而在岸市场CNY为6.2506,这就意味着当天100万美元在内地比在香港多换回6.57万元人民币。同时人民币的利率也高于香港等地的外汇利率,这种情况正在推动资金从境外流向境内。
知情人士称,目前国内企业又出现了“资产本币化、负债美元化”的倾向。在人民币不贬值的前提下,只要人民币和外币的利差存在,企业就会借美元进行套利操作,这种操作加剧了热钱的流入。
这种说法得到了来自银行人士的证实。一位国有大行北京某支行外汇主管证实称,目前很多外贸企业开到香港的信用证,在香港做贴现,贷出美元来,然后再回内地套汇和套利。
某国有大行高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最近外币贷款和外币存款增长得都很快,这中间会出现外汇贷款贷出去又返回来套利的情况。“外贸企业可以将出口价格报得虚高,拿这些钱回国结汇,变成人民币,随便买个理财就是4%-5%的收益率。”
这种套利和套汇的空间,反过来会加剧资本流入的势头。但从过去的经验看,套利套汇只在特定时段发生,这种行为本身会缩小离岸和在岸市场人民币价格的差异,并最终使得市场参与者套利机会减少,而最近在岸市场汇率的升值,也将缩小CHY和CHN之间的价差。
摩根大通中国区资金交易部主管黄柏坚表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过去几年资本账户项目不断开放,目前境内外人民币流通的渠道非常多,人民币境内外的差价正进一步缩小,其波动与早几年相比明显减少。随着资本项目的进一步开放,两地价格会越来越同步。 波动性加剧
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基本面因素,是国内的国际收支状况,其能否维持升值趋势根本上取决于未来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一位接近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国际收支形势取决于中国经济和经济的情况。“如果中国经济好,经济好,肯定是流入的。反之,就可能流出。”
中国在2012年资本项目曾呈现流出趋势。2012年前三季度由于国内和经济均不好,资本流出中国,到了四季度,国内经济触底回升,经济也稳定了,资本又重拾流入的趋势。国际资本短期化波动明显。
相对于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如果未来热钱流入动机减缓,外贸需求提振又有限的话,国际收支情况可能会恶化,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就难以维持。事实上,其他新兴经济体最近出现了资本流出的趋势。
据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研究公司(“Emerging Portfolio Fund Research”,“EPFR”)统计,2013年4月4日至10日间,流入发达国家股票的资金增加至39亿美元,新兴市场则净流出资金7.93亿美元。同期外资总计净卖出亚洲市场25亿美元,亚洲各区域普遍遭净卖出,韩国遭净卖出14亿美元,成为受创最重板块。
“通常在韩国、香港出现资本流出的时候,国内也会呈现资本流出。”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对《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近期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出可能是塞浦路斯的银行业危机所致,在事件平息之后,资金回流新兴经济体的概率较大。
据悉,“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已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其在2013年一季度会议的新闻稿指出,目前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总体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物价形势基本稳定,但未来走势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速为7.7%,低于市场预期。早先公布的贸易数据则显示,2013年3月,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8.8亿美元的逆差。
一位国有大行资深外汇交易员对《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国际收支未来出现问题,那么客户预期也不会强到哪儿去,人民币出现一轮贬值的可能性比较大。他认为,3月贸易数据出现逆差可能意味着4月、5月的数据也并不乐观,而经常项目的逆差可能会传导至资本项目,导致2013年中国国际收支的整体情况不会太好。他因此向客户给出了“逢低购汇”的建议。
摩根大通中国区资金交易部主管黄柏坚表示,短期内其仍然看好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主要原因是受出口商加大对冲美元贬值风险及“美元-人民币”利差交易的重新兴起,短期资本流入将保持强劲,从而支撑人民币在短期内继续走强;此外,央行下一步可能逐步减少外汇干预,更多尊重市场力量在人民币定价机制中的作用,最近人民币中间价的连续快速下调正是反映了这种倾向。
他认为,尽管3月份宏观经济数据略差于预期,但宏观经济仍在复苏的轨道上,基本面逐步回暖的概率较大。然而也不能排除未来数据重复2011年和2012年的模式,经济环境变差,风险偏好降低,这时候也有可能看到资本流出,因此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并非毫无县念。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13年一季度例会上指出,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央行相关部门近期在广东地区调研显示,广东服装企业不缺订单,但是不敢接长单,担心汇率变动是主要的原因。
国内外压力也是决定汇率的重要考虑因素。国内对于汇率决策有话语权的政府部门分别是央行和商务部,央行希望以更灵活的汇率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而商务部则基于被监管者(主要是出口企业)的利益而希望汇率保持稳定,二者的博弈构成了决定汇率走势的国内政治因素,但最终汇率决策由国务院作出。
国际上的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于美国。在美国财政部公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前后,中国政府通常会顾及美国感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亦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今年上半年的报告已于4月12日公布,此番的人民币快速升值恰从4月上旬开始。 应对货币宽松环境
目前,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外部环境正日趋复杂。在西方国家竞相量化宽松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更是难以独善其身。用上述国有银行高管的话说,“凡是纳入到全球化进程的国家,货币政策要独立已经非常困难”。
人民币外汇市场仍然是一个有管制的市场。国内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主要有央行、商业银行和外贸企业。由于商业银行在市场中更多扮演中介角色,因此央行和外贸企业就成了国内外汇市场主要的交易双方,外贸企业出口获得美元后结汇,而央行则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购汇。
此前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市场立即形成单边预期卖出美元,这导致美元超额供给,此时央行就成了市场唯一的买家, 但随即形成的外汇占款也构成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央行不得不用对冲手段回收流动性。
上述趋势也可能逆转。2012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短期化趋势,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发达国家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愈加明显。新兴经济体既要应对“大河发水小河则决堤”,也要防范热钱的迅速抽离。
外管局在《2012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中称,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回升进程也可能反复。未来一旦风险再次积聚和爆发,新兴市场经济体又将被动承受资本流出和本币贬值的压力。
对东亚国家来说,有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对于资本的冲击更为谨慎。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说:“东亚地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为吸收外来冲击做好准备,但继续提振内需的措施现在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可能会加大通胀压力。美国、欧盟和日本长期实行量化宽松导致东亚地区资本流入强劲反弹,可能会放大信贷和资产价格的风险。”
郝福满建议,一些国家需要通过维持适当的宏观政策组合、在汇率上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管理好强劲的资本流入。
篇5
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形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1601
1 小企业经济环境分析
先谈谈小企业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以直线职能型为主,简单灵活。但部门间横向联系差,信息传递路线长,可能会导致信息失真。小企业文化更丰富多样,受到企业所有者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呈现出丰富多彩,多样性的特征。小企业资源,受到规模,资金,企业家能力的影响小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往往是单一有限的,相对于大企业而言,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利用效率也是不高的。
再谈谈小企业外部环境。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数的95%以上,创造的新增就业机会比例高达80%,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目前国内经济不景气,经济制度规则不健全,小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依旧有其发展的活力。十以后小微企业更是推到了舆论的浪尖,国家大力扶持,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各方面的关注度十分高。外部环境中国家政策走向有利于小企业发展。
2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问题
(1)会计基础薄弱。小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角色往往是一人担当,身兼数职也是常态,这就为核算监督工作带来隐患。大部分小企业重视利润,轻视核算、监督,日常业务中会计凭证的管理,会计账簿的设置、管理,会计报表的编制、审核、报送,会计档案的整理、保管等工作做得不到位。
(2)领导层认知偏差。小企业大部分是独资企业,管理水平受限于所有者的水平,中国社会教育现状又决定了小企业领导知识结构不健全,追求利润成效,对会计制度的认识不够。把会计看成政府收税的工具,平时根本不在乎会计核算,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3)准则执行灵活企业怠于转换。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时带有选择性的,企业也可以继续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很大一部分小企业所有者由于更改与培训需要耗费资金精力,懈怠与学习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倾向于沿用之前的准则。在纳税计算税款时和税务机关的相关税法产生不一致,会计数据和纳税数据差距较大,给会计人员增加了数据调整工作,延误会计信息的时效性。
(4)会计人员培训滞后。财会人员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直接执行者,其会计水平与素养是该准则得以良性实施的关键所在。然而大部分小企业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受到完整体系的专业培训较少。在会计制度新旧转变过程中需要重新学习,实际运用的磨合也需要时间。
3 问题解决对策
(1)规范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相关人员的权责控制,制定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结合企业实际状况,选择合理的会计方法。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也是《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基础。
(2)加强准则的宣传教育。扩大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制作宣传篇,建立宣传网页,为小企业会计工作者学习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便利条件。组织业内专家,对于各地小企业代表进行讲座。
(3)做好新旧准则衔接工作。企业领导与管理者的心理惯性及对新准则的排斥心理和转换成本是沿用旧方法的原因。政府可以对会计制度的转换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加快小企业新旧会计制度的转换。
(4)提高会计人员能力水平。政府应支持、鼓励会计人员的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建立学习渠道,提供免费网课,提供培训模式与范例。
4 结语
新的形势下,《小企业会计准则》是顺时展的产物,但是新的事物产生之初都会面临各种磨合,经历一个适应的阶段。其中蕴含了许多会计工作者,会计界学者的心血。它的存在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严谨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由于中国国内经济大环境的特殊性,与经济的不确定性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每一个改革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磨合与变革是同在的,因此改革与发展的路是且行且艰的。
参考文献
[1]葛萌竹.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学院,2014.
[2]杨卫东.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及问题浅析[J].现代商业,2012,(29):226227.
[3]司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突破与完善[J].会计之友,2013,(23):1921.
[4]陈国红.论小企业会计工作与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路径选择及对策[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1):115116.
[5]徐永涛,胡源.浅谈《小企业会计准则》[J].会计师,2013,(10):1315.
[6]靳建基.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06):272276.
篇6
关键词:资产质量;风险管理;逆周期监管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itial analysis of the banking asset quality,this paper gives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banking asset quality in accord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banks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the present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t last,it gives some principl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banking asset quality in present new environment,which to promote the banking asset quality stabilization and improve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asset quality,risk management,counter-cyclical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8-0070-03
一、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一)不良贷款率低位趋同
200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下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1%左右,已处于历史性低位。
(二)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风险抵补能力增强
由于历史负担沉重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银行业在股改上市初期拨备计提相对不足,例如2005年工行拨备覆盖率为54.20%,中行拨备覆盖率为80.55%,建行拨备覆盖率为66.78%。近年来,受银行经营管理效益稳步提高与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要求影响,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截至2010年底,工行拨备覆盖率228.20%,农行拨备覆盖率168.05%,中行拨备覆盖率196.66%,建行拨备覆盖率221.14%,交行拨备覆盖率185.84%。
(三)国有大型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有大型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促进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各项业务的跨越式发展,为银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提供了基础动力。具体表现在:(1)先进风险文化的形成和银行软实力的提升,包括从被动的风险规避向积极主动的风险经营转变、风险管理从内控导向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确立现代银行资本约束理念、形成“全员参与”的风险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等。(2)风险管理架构的完善和“三道防线”的确立,包括完善现代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制、确立以“三道防线”为主体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等。(3)风险管理基础的强化与专业化建设的推进,包括技术工具的研发、政策制度的完善、业务流程的优化、数据管理的强化、专业队伍的培养等。(4)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打造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包括风险识别能力、风险计量能力、风险选择能力等(黄志凌,2010)。
二、目前银行资产质量状况
(一)从国际主要同业历史经验看
国际主要同业的历史经验虽然不能完全移植到国内银行身上,但可以为我国银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资产质量对外部经济环境极为敏感。从国外同业历史数据看,银行资产质量对外部经济环境极为敏感,亲经济周期性非常明显。国外同业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资产质量出现较大波动;尤其是拨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十分脆弱的。从美国银行近10年来的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看,当经济处于扩张期时,不良贷款余额相对较少,拨备覆盖率较高;而当经济恶化时,不良贷款余额增加,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见图1)。
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看(见图2),在2005年到2007年为负相关,而从2007年到2010年为正相关①,亲周期性并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尚未有完整的经济周期,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股改上市以来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单方向”持续向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从国外同业历史经验来看,对于目前形势下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相对较好(不良率低、拨备覆盖率高)的情况,应保持审慎乐观,对其脆弱性应保持高度警惕。
2.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并不是越低越好。银行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企业,不可能不承担风险,也不可能没有不良贷款,所以银行不良贷款率并不是可以无限降低的,而是存在一定限度,这个限度就是所谓银行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从更广义的角度而言就是银行的风险偏好。但这个容忍度到底是多少目前并没有为业界所广泛接受的统一标准,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个容忍度必然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和资本实力、与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从监管角度而言,监管机构应根据国内市场环境与经济发展阶段,从历史经验与宏观审慎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监管标准。从企业角度而言,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文化与资本实力,在满足相关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合理承担风险,容忍一定程度的不良贷款率,主动进行风险安排,以获取相应的风险回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计量标准不同、外部环境各异,关于最优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水平主要基于同业之间的简单比较进行主观判断。
(二)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看
2011年以来,国际经济复苏缓慢,日本地震灾害影响蔓延,中东北非区域骚乱升级,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在欧债危机尚未化解之际,2011年4月19日标准普尔将美国债务评级调整为负面,国际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又蒙上一层阴影。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作为国民经济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需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对资产质量形势更不应盲目乐观。
1. 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逐步显现,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不确定性增加,房地产及相关上下游企业资金链条越绷越紧。虽然今年以来房地产价格迅猛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较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半年有所回落,但房地产价格并未明显松动,在房地产调控主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政策效果会逐步显现。近10多年来,房地产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与钢材水泥、建筑施工、化工涂料、家电制造等诸多行业已建立起极为密切的产业关联,房地产市场波动不仅会对房地产客户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相关上下游企业产生连锁影响,这也是前几年房地产调控出现一再反复的重要顾虑所在。但现在房地产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以及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候。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对房地产市场波动及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存量风险清理整改进入攻坚阶段,平台客户后续融资更加困难。从2008年底以来,随着银行信贷快速投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金额迅速膨胀。监管部门对平台贷款风险高度重视,要求各家银行对辖内平台贷款进行清理整改,严格分类,足额拨备,强化资本约束。在监管部门的严厉态度下,加之当前货币政策实质趋紧的大环境,平台客户后续融资将变得十分困难,部分严重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的平台客户可能陷入资金困境。由于目前平台贷款总额巨大,即使只是很小比例的客户出现问题,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3. 目前国内CPI与PPI“倒挂”现象使部分下游企业经营更加艰难,部分上游企业未来增长空间有限。根据近年来价格指数情况看,我国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总体增速高于居民消费价格的总体增速;同时,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总体增速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总体增速。这种“倒挂”的结果就是近年来我国原料生产企业(例如采掘业)销售利润大幅增长,而主要制造业、电力生产企业销售利润明显降低。在当前国家严格管理通货膨胀、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CPI与PPI之间的“倒挂”现象将愈发严重,部分下游企业客户由于原料成本上升和销售价格下降导致利润趋薄、经营将更加困难。随着下游企业客户为减亏而逐步压缩生产销售甚至因亏损而逐步破产倒闭,部分上游企业受产品需求下降、市场萎缩影响,未来利润增长动力趋弱。而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这种“倒挂”现象不可能长期维持,必然引发经济结构的强制性调整,也必然伴随着部分企业客户的风险暴露。
三、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思路
(一)明确自身风险偏好,从单纯追求不良贷款“双降”转到主动夯实资产质量基础上来
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曾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所以商业化改革以来曾将不良贷款“双降”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国内主要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继续将不良贷款“双降”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已不合时宜,不良贷款率低位水平上的微小差距已不能反映资产质量上的真正差异。银行应根据自身风险管理文化与资本实力以及相应客户基础,进一步明确自身风险偏好,通过信贷政策和限额管理等工具,促使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合理承担风险,并追求相应风险回报;同时,应利用不良贷款率较低的有利时机,结合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以及对银行资产质量可能造成的压力,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基础,提高资产质量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防范化解风险转到促进银行持续稳健经营上来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已促使金融监管从微观审慎监管转向宏观审慎管理,即更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减少金融危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王力伟,2010)。作为被监管对象的银行业,也应该逐步适应这种转变,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从仅仅防范化解风险(主要是微观的单个风险)逐步转向化解单个风险与系统性风险并重、促进银行持续稳健经营。
(三)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从盲目追求新兴业务发展转到提高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匹配程度上来
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通过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不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银行信贷结构也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只有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匹配时,银行才能保持可持续的稳健发展;如果不相匹配甚至出现背离,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就会迅速蔓延到银行业,给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冲击。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银行应按照经济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信贷结构调整,提高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
注:
①由于样本个数有限,这里的相关性判断只是基于图像的直观初步判断。
参考文献:
[1]郭树清.中国经济的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问题[J].经济研究,2007,(12).
[2]郭树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0,(6).
[3]黄志凌.大型国有银行风险管理进展[J].中国金融,2010,(14).
[4]楼继伟.中国经济的未来15年风险、动力和政策挑战[J].比较,2010,(6).
篇7
信心指数调查计算说明
本指数参照了“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编制方法,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一 将满意程度用等级分数划分为三个等级,
假定看好、增加的分值为100 一般、持平的分值为50 不看好、减少的分值为0 。
二 使用算数平均法进行数据计算
将每个问题的得分相加,再除以参与调查人数,得出本问题的平均分数。对于未回答的问题,不计入平均分数的计算。
三 将每个问题的平均分数相加再除以调查问题个数,得出最后的平均数值,即最终的信心指数 。
注 根据设定的等级分数,本“信心指数”的最终值必然在0与100之间。越接近100,表示信心指数越高;越接近0,则表示信心指数越低 。
1 对本月艺术市场总体期待如何 看好 一般 看衰
2 对目前书画版块的看法 增长 稳定 下行
3 对目前油雕版块的看法 增长 稳定 下行
4 如何看待目前瓷杂版块的表现 增长 稳定 下行
5 对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的看法 看好 一般 看衰
6 对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看法 增长 稳定 下行
7 对目前拍卖市场的看法 看好 一般 看衰
8 对目前画廊市场的看法 看好 一般 看衰
9 对目前藏家购买意愿的看法 增加 持平 降低
10 目前是否是购买艺术品的最佳时期 是 观望 否
艺财指数.热点/HOT INDEX/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2015年秋拍中,石冲1995年的作品《欣慰的年轻人》以3,795万元成交,创造了个人作品的拍卖新高。
1980年代末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的石冲,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充当中国先锋艺术的杰出代表。从1990年代以后,石冲就以观念性极强的照相写实主义绘画蜚声中国当代油画界,并在国际画坛上获取了广泛的认可。他的写实技术近乎完美,令学院派画家们叹服,而他的观念则以其尖锐和极端性,而令许多人却步。其实,说石冲是位“画家”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他是同时以行为、装置和绘画而闻名的,而这三种媒介对他来说,是不分彼此、互为表里的,或者毋宁说:他的绘画是他的行为和装置在布面上留下的痕迹,而这“痕迹”本身又有着独立的价值。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冲先后创作了《行走的人》、《综合景观》、《欣慰中的年轻人》、《今日景观》、《外科大夫》、《舞台》等一批重要而有影响的作品。最初,他以复合架上绘画和装置艺术手法的方式创作了《行走的人》、《综合景观》等作品,这些作品以象征的手法表现出他对人的存在及其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问。在《欣慰中的年轻人》、《舞台》及其之后创作的一些作品中,石冲以身体的姿态和行为表达创作观念。此时,他对身体的再现逐渐超越了生命本体的认识,而将身体引入到社会学的思考范畴。
早在2007年,石冲的1996年的作品《今日景观》就曾在北京保利以1,650万元的高价成交,迄今为止,其超过千万元成交的作品均来自1990年代的创作。和大多数一旦功成名就便“批量生产”的画家不同,直到现在,石冲都以他漫长和极其艰苦的创作过程而为圈内人所知,这种“稀缺性”也是其作品一直保持高价位的原因之一。
SHI CHONG石冲
序号 拍品名称 估价 成交价(RMB) 拍卖公司 拍卖日期
1 1995年作 欣慰中的年青人 RMB26,000,000-36,000,000 37,950,000 中国嘉德 2015-11-14
2 1996年作 今日景观 RMB20,000,000-25,000,000 26,096,000 中国嘉德 2010-05-15
3 1996年作 今日景观 咨询价 16,500,000 北京保利 2007-05-31
4 1997年作 今夕何年 RMB8,000,000-12,000,000 14,950,000 北京保利 2011-06-02
5 1993年作 欣慰中的年轻人 RMB4,000,000-5,000,000 11,312,000 北京保利 2007-11-30
6 2008年作 景中人之三 RMB5,800,000-6,800,000 6,670,000 西泠拍卖 2013-07-12
7 2002年作 物语 RMB5,000,000-8,000,000 5,750,000 中国嘉德 2011-11-16
8 1988年作 预言家 RMB4,200,000-6,500,000 4,928,000 上海天衡 2010-12-15
篇8
关键词: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 比较
一、前言
在日益丰富和繁荣的金融市场中,各类利率以及整个利率体系都紧密的联系着各个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现代经济社会对其敏感度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利率体系的变化发展也如实反映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人们置身其中的经济大环境。利率市场化这一概念近几年在我国被提出,而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日本已经开始了与之有关的尝试,其优势也在接下来几十年的国家经济中得到了体现。我国在结合历史因素与基本国情后,也尝试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即将利率的决定权进一步下放到各商业银行中,赋予市场更大的决定权,从而为各个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激发金融市场活力。在此基础上,国内的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纷纷对自身的利率制度以及发展规划做出了及时的适应性调整,以便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与此同时,国内的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形势也将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迸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二、利率体系在市场化趋势下的变化分析
(一)市场竞争激烈,大型银行优势愈加明显
不同于以往的利率政策,国家此次针对金融体系进行的重大的改革与以往相比更具风险性与开创性。2012年年中开始,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见国家这次改革决心之大。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商业银行从这次调整中受到了最为显著的影响,市场供需变动以及常规波动都为商业银行的运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各个银行在此基础上参照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进行了可行范围内的调息。为了保证银行稳定的收益,各行都在尝试扩大存贷款息差,具体的利率数值的确定也或多或少反映着银行的综合实力与运营信心,因此各怀心思的利率之战在公众面前逐渐展开并日趋激烈。近年银行年报显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表现出了良好的竞争状态与相对稳健的发展态势,息差同比、环比数据都表现亮眼。人们发现在众多银行之中,大型银行在这次利率波动中仍然领跑,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大型银行在经历近几年的经济萧条与波动后采用了更加谨慎的发展战略,并进一步优化了资产结构,增强了银行利率体系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与抵抗风险的能力。以今年的建行为例,该行有目的的提高了新生贷款的加权利率,并细化了借贷业务条件,相对降低了营业成本,自然能够保证稳定且较高的银行收益。
(二)进一步扩大市场需求成利率体系改革重点
尽管央行放开利率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但事实证明利率市场化更加符合经济学领域的收益递增规律,其过程也能够帮助各银行形成比较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并为国内经济注入更大的推动力,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各个金融机构针对市场供求这一基本条件进行着各自适应性的经营调整,而目前国内相对较弱的需求市场正在考验着它们的发掘与创造能力。利率市场化推行到现在,定期存款市场仍然具有较大的可挖掘空间,由于短期存款与中长期存款对利率浮动的敏感度有差异,专家建议首先将中长期存款利率进行上浮调整,在此基础上再将相关的利率政策渗透到短期存款领域,这样的顺序将会更有利于利率体系改革的稳健推进,再加上银行比较优质的金融服务与辅助,其需求市场将会得到实质性的扩展。与每个金融机构的个体目的相同,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出于同样的考虑。现有的金融市场上的供大于需的状况将会很大程度上推动各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调整、金融理财产品战略、以及内部管理模式,而这一系列举措的成果由将进一步反映在包含存贷款利率、市场利率等在内的利率体系之中。
(三)金融机构监管制度仍需完善
央行在此次利率市场化中进行了充分的放权,各个金融机构在利益驱使下进行的各种竞争活动就极有可能出现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这一问题若得不到央行以及其他监管部门的重视,金融市场上将会产生难以控制的危机。因此,与利率体系调整并行的应当是金融机构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才能够与国内经济状况实现较好的契合。央行在众多监管机构中做出了表率,在逐步转变职能的同时,还科学合理的对各金融机构的运营管理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监管,具体工作涉及银行存贷比控制、个体风险防范、利率透明度等等。以银监会为代表的众多监管部门在做好基础监督管理工作的前提下,还应该加大对各个银行的利率政策监督与防控,防止因过度的利率自主导致金融市场上的恶性竞争与剧烈波动。利率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不仅需要各个金融机构主体的共同参与,还需要更加科学全面的事前事后监督,才能使整个利率市场化政策在积极的金融环境中得以前进,它在中国的经济社会能否如期的发挥积极效果也更多取决于此。因此,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应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与动态性,在利率改革的同时优化自身职能,力求为各金融机构所推行的新的利率方案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与政府的有关政策条例共同推进国内利率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三、总结
我国的利率体系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培养与试验之后,将以利率市场化为最主要的出发点,众多金融机构以及监管部门的工作也随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各个商业银行以及相关机构针对金融市场占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与获利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行业风险与经济形势的双重挑战,在此基础上人们进行的有关利率体系的调整也就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这其中持续的探索与尝试将会促成金融市场与社会经济更为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春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北方经济.2014(5):65―68
[2]陈道富.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2014(3):46―49
篇9
最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是《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文章认为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也在近期连续刊登文章分析中国的崛起。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也都表明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也形势喜人。面对着如日中天的市场,是大唱赞歌还是认真思考、深刻反思。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果国内金融市场在一片莺歌燕舞中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那么这个市场的繁荣局面将难以为继。在笔者看来,2007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仍然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问题,需要认真应对。
国有金融资产如何管理
政府通过行政或政策的方式让整个社会的金融资源迅速向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聚集。可以说,通过几年的金融改革,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翻倍地上涨,已经达到50多万亿,其中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有40多万亿,但是国内居民的金融资产远远赶不上国家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增长幅度。
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第一,当社会大量的金融资产短时间内向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聚集时,是这些金融机构改善经营、提高机构经营效率的结果,还是政府政策之结果?如果是前者,那么国内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快速的增长,说明了其经营与体质的改善,应该是好事;如果是后者,就得思考这样的国内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快速增长方式是否合适,这些金融资产该如何来管理及如何来分配?
对巨大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与经营,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明确表态,可以由汇金公司重组后按照“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完善体制,即将汇金公司按中国的“淡马锡”发展方向来组建。这个方向,基本上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控股公司模式便于资本营运,有较灵活的决策机制,更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无论对汇金公司如何定位,都必须以立法的方式给予明确的法律界定。
可以说,目前的汇金公司只是经过了行政授权而没有立法授权,因此,也就不能够对其公司职能进行清楚界定,更不能够厘清国家与汇金公司之间的委托关系。同时,由于汇金定位上法律地位缺失,也就使得汇金不能够厘清与央行之间的关系。
如果汇金公司建立控股公司的模式,并学习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建立,那么汇金公司将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主要代表国家行使重点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淡马锡模式”的精髓在于按市场化标准设立,不享有政府任何特殊优惠政策,投资活动也不受政府干预;在公司的整个经营过程中,“不与民争利”。这是“类淡马锡”公司最基本原则。
但是目前的情况来看,汇金公司与“淡马锡模式”相去甚远。尽管汇金公司主事人极力地在按市场化标准来设立的公司、以市场化的标准来运作,但是,不仅政府行政对汇金渗透不可小视,而且汇金公司这几年来的业绩完全是政府政策的结果。可以说,离开了政府的政策,离开了政府制度化的收益,汇金公司能否取得好的业绩是不确定的。
应该说,把汇金公司定位于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符合市场化的原则,也符合国际上积极管理外汇储备、发展财富基金的管理方向。但是,汇金公司要做这一点,就得由国家明确立法。而《汇金公司法》确立必须遵守市场化原则、必须不与民争利、必须明确对汇金公司的监管制度。否则,如此巨额的国有金融资产由汇金公司管理与经营,老百姓无法放心。
外汇储备如何增值
外汇储备过高将导致一系列的经济金融问题。央行1月15日消息表明,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0663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从外汇储备数额增长看,1990年底达到110.9亿美元;1996年底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2004年底达到6099亿美元。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对一个国家来说,外汇储备增加,应该是好事,它既表明了一国经济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国家经济繁荣。在国内资金短缺的年代,总是会希望国家外汇储备增长快一些。但是,物极必反,事情发展到另一个方面就成了问题。过多的外汇储备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因此,如何减少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压力,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认为,要把减少贸易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落实,认为贸易顺差过大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均衡发展,是目前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笔者看来,人民币汇率变化并不是决定两国之间贸易逆差或顺差的最基本因素,也不是改变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力量。因为,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成长关键的因素是中国低工资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及劳动力素质迅速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技术进步,以往制度改革后的交易费用不断下降。可以说,仅就这几个方面,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该会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为了减少外汇储备增长而强制性地减少出口或增加进口,这对国内经济增长是相当不利的,也是不可能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分清,快速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正常进出口贸易顺差所得,还是由于中国外汇制度存在缺陷,外国资金利用这种缺陷在炒作人民币升值而涌入的结果。如果是前者,外汇储备增长属于正常;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的外汇管理部门就对现有的汇率制度进行全面地检讨,用制度规则的方式来修补其缺失,以便阻止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炒作人民币升值,减小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对于巨额的外汇储备,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管理或投资。很简单,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财富增长最快的方式肯定是用钱生钱。如果中国的外汇储备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投资,那么其增值的机会肯定会多于实物资产持有的机会。而且人民币利率是外汇储备的成本,外币的利率是外汇储备的收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利率5%与人民币基准利率2.52%。以这样成本收益分析,外汇储备收益实际好过国内金融投资。再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投资的机会甚多,如果中国外汇储备采取多元化的管理与投资,其实际效果可能比持有美国国债收益还要高。无论是香港政府的外汇基金投资还是笔者自己这几年持有外汇的经验表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机会多得是,关键是中国应该如何用制度化方式形成一个有效的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管理与投资机制,以便让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值。
如何控制信贷增速过快
央行2007年1月15日的月度金融报告称,2006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18万亿元,同比多增加8265亿元,全年新增贷款数创出了近4年的新高。而按照2006年初的指导性货币政策目标,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定为2.5万亿元,超过2006年初指导性货币政策目标的27%以上。还有,到2006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0万亿元,同比增长17.48%;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1万亿元。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041亿元。
从上述的数据来看,尽管2007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政策,如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定向发行票据等,但实际上的效果却十分有限。例如2006年1月~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22764亿元,同比增长幅度29.8%,资金总额同比增长了5231亿元。而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增长最快的是国内银行贷款,同比增长为44.9%,金额同比增长为1444亿元;利用外资同比增长为41.1%,金额同比增长为9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为72.5%,金额同比增长为98亿元;自有资金同比增长为22.2%,远远低于2005年的增长速度,金额同比增长1349亿元;其他资金来源同比增长为29.3%,金额同比增长为2377亿元,其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增长为1.7%,金额同比增长减少了106亿元。
也就是说,尽管政府希望通过管住银行信贷来调整国内房地产市场,但实际情况是,国内银行信贷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不减反增。而且其增速大于2005年的3倍以上。这并非国内商业银行不知道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风险,也不是银行监管部门监管不力,而在于商业银行利益之驱动使然。可以说,由于国内银行信贷大量地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不仅能够让该银行的业绩大增,也会让相关的当事人大谋其利。正因为,银行信贷进入房地产市场是银行与银行个人短期双赢的事情,国内商业银行当然会让大量的银行信贷涌入房地产市场。
在这里,国内银行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关键的问题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几年来,随国内银行业大步的改革,国内银行不仅有希望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愿望,而且有了快速扩张的能力。特别是三大国有银行上市之后,国内银行的资金更是多得无处可花。如何让这多余的资金贷款出去,就成了各大银行的根本任务。
二是国内银行希望将资金都贷出去,不仅在于不少银行的资金多,而且也在于国内银行市场存贷款利差通过管制拼命拉大。一般来说,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银行存贷款利差在2厘左右,但中国的情况则不是这样,由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使得存贷款利差达4倍。也就是说,对于国内银行来说,花同样的努力它们所获得利益要比国外银行多一倍。许多发达国家的银行赢利模式是以扩展中间业务为主,但是这些银行进入中国之后,并非是来加强其中间业务,反之,银行贷款成了其最为频繁的赢利方式。
三是如果没有企业与个人信贷需求,银行的信贷扩张也是不会实现的。但是,在政府管制的低利率政策下,银行利率一定是严重低于市场利率。比如说,国内银行一年期利率只有2.52%,而温州信贷市场利率则达到12%以上。试想,在这样情况下,谁借钱谁就获得,这自然会激励更多民众向银行借债,也会激励更多的民众通过银行的金融杠杆来进行投资。
农村金融如何发展
农村金融如果不发展,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农村金融发展,一方面是中国农业银行如何改造重组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发展农村的金融组织问题。
中国农业银行改革的难点,一是它的沉重包袱如何化解;二是它的职能如何定位;三是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如何让中国农业银行也像其他三家国有银行一样走向商业化及市场化。对此,无论以传统的理念还是以三大国有银行重组模式来做都可能不合适,最为重要的是要重新认识已经变化了的农村经济。
可以说,经过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分化。一是发达地区农村的城市化;二是部分发达和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三是大量中西部地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输出,而保留少量必要劳动力在本乡本土从事农业;四是贫困地区的传统农业维持简单再生产。也就是说,在一个完全分化了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采取完全同样的农村金融体制或模式已经无法适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因此,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及职能定位就得根据这种发展了的农村经济现状采取不同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根据金融业的基本特点,对农村金融问题,并不是以往那样提出如何来为农业服务的观念,而应该重新设计一种适应新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或模式。这应该是中国农业银行重组改革的重点所在。也就是说,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重组,并不在于如何来落实一个“农”字,而是要根据金融业的特性来设计,并有利于已经改变了的农村经济。
如何保持证券市场持续繁荣
在笔者来看,中国证券市场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得解决以下几大问题。一是当前国内股市仍然是国有股份占绝对支配地位。2005年的研究表明,国内上市公司的最终所有权,国有股份所占的比重为82%。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这个格局也不会有多大变化。事实上,随着几大国有股份占绝对比重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这种情况应该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如果整个股市国有股份所占的比重过高,如果国有股份所占的比重不能够逐渐地弱化,那么国有上市公司的低效率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情况下,不仅市场无法寻找到能持续百年的蓝筹股,让整个股市发展成一个真正价值投资的市场,而且整个市场的持续发展也就会面对着巨大的问题。
目前国内股市指数快速飙升,不仅在于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也在于目前股票供不应求。因此,要让国内股市真正健康发展,就得加快公司上市的步伐。无论是蓝筹股海外回归,还是国内企业上市,都得要跳出以往严格审批的定性思维。让好的大蓝筹公司大量上市,不仅可减轻市场对蓝筹公司大炒特炒的压力,也能够迅速地改变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结构,让更多优质公司成为市场之主力。
目前国内股市是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不仅要让大量的公司上市,扩大国内股市的规模,以便为这些机构投资者创造有效的赢利机会,而且要改变传统的监管方式,以科学规范的制度规则让国内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健康市场发展的主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国内机构投资者是这一轮国内股市繁荣的主力,但是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国内机构投资者无论是动作方式、投资理念,还是价值观念及股市文化仍然没有走出以往股市的阴影。要让机构投资者行为规范,监管部门要有有效的制度安排。
篇10
地震对我国GDP增速的影响
地震灾害对四川经济影响巨大,据中国官方初步统计,保守估计,四川工业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1300亿元以上,受损企业至少在19000家以上,而四川重工业基地的德阳以及大型企业分布较多的绵阳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整个灾区大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阶段。由于目前统计工作还远未完成,预计经济损失将会更大。
但笔者认为此次地震灾害对我国全年GDP增长速度负面影响不大。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四川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总量的比重较小,2007年四川全省生产总值为10505.3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4.2%左右;其次,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的巨大经济损失是对四川经济存量的损失,而GDP增长速度则是考虑的是流量。随着中央财政700亿资金的到位以及灾区重建工作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从2007年四川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投资仍然是拉动四川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去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42.0亿元,增长29.1%,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31.5亿元,增长45.6%,而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3.1%。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陆续展开,各项固定资产投资的进行无疑将快于去年的增速,因此,从全年来看,灾区的经济增长增速将不会出现较大的回落。再次,灾害过后中央财政的扩张程度无疑将大于2007年,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将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货币政策整体从紧程度从目前来看将不会严于第一季度,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平稳的货币政策搭配将增加IS-LM曲线中的Y,也即GDP。另外,随着国内捐款的投入,也就是收入的第三次分配,从目前看来,这种分配是一种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理论,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要小于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此次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转移从整体上来看,将提高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所以全年的消费将不会出现下降。
但从短期来看,地震对GDP增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央行在5月20日如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看出整体的资金状况仍将处于一个从紧的态势,虽然央行表示灾区的法人银行暂不上调准备金率,但是灾区的法人银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资金总量上来说都是相对比较小的。而灾后重建工作无疑也将大量增加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所以银行信贷资金向灾区倾斜会在短期内产生“挤出效应”,对其它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灾后重建工作所进行的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在短期内不明显,灾区工业企业生产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另外,此次地震灾害对四川的旅游业造成致命性打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四川省2007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217.31亿元,占据2007年全国旅游收入的11.6%,而旅游收入排前五位的分别是:成都市219.68亿元、乐山市55.28亿元、绵阳市44.11亿元、阿坝州29.75亿元、德阳市29.68亿元。而此次成都市、绵阳市、阿坝州以及德阳市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损害,另外由于目前灾区搜救工作正在进行,通往四川的交通要道将全力支持灾区所需物资的运送,所以在短期内四川旅游业将处于停滞状态,这对国内旅游业将是一个重创。可以预计二季度我国GDP增长将会出现回落。
地震灾害对物价的影响
地震灾害对国内通胀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是国内因素,另外一个则是国际因素。首先从国内因素来讲,四川是国内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以及第五大粮食生产地,而四川粮食生产主要地在蜀中平原,该地区受灾的影响很小,因此四川粮食生产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灾害过后由于大部分灾民暂时难以自救生产,因此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四川省内的粮食优先考虑供给省内,从而造成可供于国内其它地区的粮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在短期内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同时,由于灾区状况目前还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且目前大量食品以及帐篷等日常用品被运往灾区,容易引起国内其它地区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因此,政府有必要对灾区的农业损毁状况尽早作摸底调查,增加信息透明度,以此来消除通胀预期。不过针对国内粮食以及生猪供给可能出现紧缺的条件下,政府无疑会加大限制粮食和生猪出口的力度,通过这部分原本用以出口的粮食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另外,由于重建引起灾区投资的大幅度上升,钢铁、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无疑将大大提高,短期内会带动这部分产品的上涨,进而加剧通胀压力,考虑到目前国内宏观调控从紧的基调仍然不会改变,灾区的投资会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种“一增一减”从总体上来看不会构成投资产品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因此,国内供给量将基本能维持今年第一季度的水平,只要国内的通胀预期被稳定,笔者认为国内因素引起的通胀压力不会太大。
从国际因素来看,由于四川是国内天然气等能源的主要供给来源,同时灾后重建也将增加对石油、钢铁等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因此,国际投机者会基于以上因素而大量囤积相应的能源资源。国际投机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国际油价的高企,从而加剧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预计央行将会干预外汇市场,进而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因此利用人民币升值来降低进口价格可能性将会降低。这些资源能源性产品进口价格的高企无疑会加大短期国内通胀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信息变得透明化以后,这种投机因素将会减少。
综合国内以及国际因素来看,在短期内地震灾害会造成通胀压力,预计二季度国内CPI会再创新高,但是下半年会出现稳中有降的态势,全年CPI将不会因灾害而出现大幅上升的情况。
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前瞻
在今年年初雪灾过后经济形势出现一定转变以及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国内就已经发出国家从紧政策需要转变的呼声,如今又发生特大地震灾害,这种呼吁国家放松从紧政策的呼声也将越发增强。笔者认为,当前虽然出现了一些局部的经济困难,但是整体的经济情况还是处于良好状态,造成国内经济过热的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国家在未来仍然会执行从紧的政策。
首先,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地震灾害过后,央行、银监会纷纷出台紧急应对措施。央行决定采取差别准备金率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六个市州暂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监会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各家金融机构保开门、保营业,防止灾区发生“钱荒”,日前银监会又表示,灾区有关贷款规模的问题,只要符合灾区人民的有效需求,符合科学的规划和重建家园的资金支持,符合商业的可持续原则,政策性支持原则,就可以突破过去规定的规模限制,不适宜使用按月统计、按季统计这样的规模发放,同时还设立专项贷款应对灾区资金需求。因此,在货币政策总量从紧的条件下,未来将会出现一定的结构性调整,以利用政策保证资金向灾区倾斜,可以预见的是央行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后第二季度不会再继续上调。这第一是地震灾害到底会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另外就是此次地震灾害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顺差。虽然四川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只排在全国第十四位,占比较小,但是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灾后重建工作所需的物资将大大增加,政府极有可能会对一部分产品的出口加以限制,从而满足国内的需求。另外灾后重建所需的相关物资进口也会加大,再加上受地震灾害影响,国际游资会出现一定时间的观望期,综合这几个因素,可以预计未来几个月外汇储备增幅会出现回落,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央行的调控压力。同时,针对灾区大量的资金需求,央行未来可能会推行一系列的优惠贷款利率;另外汇率方面,由于内部经济下滑的风险存在以及上述分析的外贸顺差出现回落,央行利用汇率政策的动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