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目前真实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名词或概念掩饰了全局性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最大问题,并非是经济增长过热,不仅是投资过热、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及物价指数上涨过快等,而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现实经济生活的问题与困难。为什么这样?就在于一些人一直在不断地制造一些新名词与新概念,用这些新名词或概念来解释或掩饰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股市中的结构性泡沫、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流动性的结构性过剩等。也就是说,按照这些新概念及名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仅是个别的、部分的而不是整体的,因此,这样的问题出现也就不事关大局。比如,10月份CPI涨幅达到6.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6%,贡献CPI为5个多百分点,猪肉价格甚至上涨55%,因此,有职能部门出来解释,说这种物价上涨是结构性,而不是全面性。如果能够对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进行某种程度的控制,国内就不会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但是,实际上,结构是什么?如果某一事件或一个物体出现结构性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问题是不明确的。正如笔者一向所指出的那样,结构就是存在着的事件或事物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内在的、稳定的相互关系。它不是单个构成要素的机械相加,而是按一定规律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因此,事件或事物之间的结构不同,必然会引起事件或事物的性质及功能的变化。比如,住房及桥梁的建筑结构,其结构不同,它们的功能性及质量是不一样的。如果结构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事件及事物也必然会面对着巨大的困难,甚至于结构性问题会导致事件或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在这意义上说,当前中国的经济生活的问题或存在的风险,并非是事件本身出现什么问题,而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甚至于用一些新概念及新名词来混淆视听、误导社会。比如,什么股市的结构性泡沫、物价的结构性上涨。而这种所谓的股市结构性泡沫及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概念,不仅弱化人们对这些事件及问题的认识,降低了对事件风险的评估,也让市场主体(企业、政府及个人等)错过市场的最佳调整机会。
比如说,2007年上半年,国内股市价格快速的上涨,从而使得股市的泡沫越吹越大。在股市出现严重的泡沫之时,有人制造出了所谓的股市结构性泡沫,认为股市出现的泡沫只是结构性的,并无碍大势。在这样股市结构性泡沫观念下,国内股市泡沫也就越吹越大,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可以说,目前股市由6100点下跌到5000点以下,下跌了1000多点,就是这种结构性泡沫严重误导的结果。如果早些时候投资者对国内股市泡沫多有警惕,投资者也就不会在股市泡沫很大的情况下仍然奋勇当先,纷纷进入市场。投资者对市场预期降低,股市的泡沫也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吹大,股市投资者面对的风险也就会减少,股市的震荡也就降低。但是股市结构性泡沫则反之。
同样,对于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经接连几个月上涨到6%以上。按照这样的一个上涨幅度,国内物价上涨已经是很高。因为,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但是,又有人制造了一个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概念,认为目前国内物价上涨,尽管很高,但是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构。而且在这些人看来,如果以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国内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并不高,它基本上是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增长水平上。因此,中国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也不需要出台应对通货膨胀的政策。但这种解释不仅差强人意,而且是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相背离的。
因为,不要说中国没有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有整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央行2007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结论)。就是如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类消费品所占比重过高,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如果把权重比较高的食品类消费剔除出来,这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根本就无法反映真实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化情况。即使在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创立的美国,其通货膨胀率不仅要考虑核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整体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考虑资产价格的变化。可以说,目前一些人人为地制造居民消费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这样概念,既没有理论上的依据,也不存在经济上的逻辑。结果只能是误导市场,影响政府、企业、个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未来走势的判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清除这些误导性的概念,以便让整个市场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过热的经济增长积难重重
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整个经济快速增长是不争之事实。去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但这只是中央公布的数据,而从地方公布的数据来看远过高于这种增长速度。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3.2%。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中西部地区增长更是达到40%以上。还有,10月份M2增长达18%多,不仅高于全年设定的目标,也高于2006年末的同比增长速度。而M2快速增长也说明了银行信贷增长快速。比如,1-10月份银行信贷增长达到35000亿元,个人住房消费贷款高7000亿元以上。还有10月份的居民消费指数达到6.5%。加上股市与楼市两大泡沫,整个中国经济处于一片快速增长甚至于过热的状况下。
为什么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会得出这样的判断?本文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对于这点,笔者一直严重质疑目前职能部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解释。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说,早就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相差很远。它不仅表现在这种指数的权重与类别基数与居民实际生活相差较大,而且表现在与国际通行惯例也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体系当然面临的困境很多。比如说,为什么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有在食品上涨之后表现出通货膨胀率上升,如果不是食品的价格上涨,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则对这种指数的影响很小。比如居住类的价格,随着这几年房价快速上涨,一直处于持续上涨态势下,但是,由于居住类的权重低及基数低,即使居住类价格在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整体地影响也不大。
假定我们在认可既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体系是在合理的条件下,那么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水平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当然是食品类。因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力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当这些产品的价格上涨最后传导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与权力最远、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中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开始。因为,最后食品类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不仅在于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成本性推动,有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传导,也有市场最弱势者市场信息反馈、强化及整个市场预期的改变的影响。同时,当食品类价格全面上涨后又会出现新一轮的信息反馈传导到上游产品上,出现中国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因此,从这些现象来看,尽管目前国内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是由食品推动的,表面上是相对价格的调整,实际上是整个市场价格普遍上涨。中国通货膨胀已经处于一个较为明显的水平上。
特别是,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要素价格内在化),公务服务价格行政性上调,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等方面都造成国内消费品价格快速上涨压力,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更是不可小觑,更是不可以物价的结构性上涨一叶障目。
二是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建立在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如果说,房地产市场不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特别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不改变,那么国内的固定资产增长过快、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居民消费价格攀升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问题,2007年政府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特别是房价快速上涨所吹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政府更是有所认识。因此,2007年下半年以来,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政策。比如说,24号文件、359号文件、39号令、64号文件。这些文件尽管角度不同,针对问题不同,但是根本点就是在改变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模式,就是要让国内房地产市场成了一个解决民生问题的市场,解决与改善绝大多数居民居住条件的市场。可以说,如果政府对这个目标进一步强化及具体化,那么政府就会围绕这一目标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未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大变化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从最近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房地产市场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上述政策的效应正在显现。如果2008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会顺此大势,整个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也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如何来落实这些政策。如果国内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调整,那么中国经济形势出现大逆转不是没有可能。
篇2
摘 要 广义货币M2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还包括了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2能稳定真实地反映经济整体运行的情况。作为此文的研究对象,我们着重分析中国经济的M2指标与上证综合指数之间的起落关系来探求其与资产价格之间的相关联系。
关键词 广义货币M2 上证综合指数 资产价格
我国货币供应量定义中,狭义货币M1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通性较高,因此M1的增长变动情况与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价格走势关系最为密切。广义货币M2除了包含M1之外,还包括了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它比M1的收益率要高,风险程度也更高。M2除了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之外,还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利率水平的强烈影响。我们发现M2更能稳定真实地反映经济整体运行的情况,故选择M2作为参考的经济指标来讨论它对整个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这里,我们选取目前大众最为关心的上证指数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来探寻M2指标与现实经济运行的潜在关系,也想由此观察由M2指标来确定投资方向,时机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首先,把实证检验的时间区间确定为1997年1月到2009年11月,逐一观察各月的M2同比增长率和上证综指各月收盘指数。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假设在M2增速小于15%作为货币政策紧缩的标志,该时点也作为股票指数的低点进行买入操作,另假设在M2增速大于19%作为货币政策较为扩张的信号,并将该时间作为股票指数活跃的较高点进行卖出操作。观察此种简单特殊的投资策略的整体收益状况如何。
从各月的M2增速变化的数据再结合之前确定的买进卖出股票的时间节点的假设,我们可以筛选出符合交易操作条件的时间节点。统计记录如下:
我们可以看出,当仅仅考虑M2变化而忽略其他条件分析上证综指的投资交易时,按我们设置的M2增速的限值来判断经济运行的走势,由上证综指实际变化得证,也可取得比较可观的收益率。这个简单的例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M2的确可以应用于实际的经济运行中。
当然,运用M2判断投资时机的方法存在不足。首先,M2的增速较小比如小于10%时,整个经济社会容易出现通货紧缩,物价下降;反之,M2增速较快,比如大于25%时,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使整体物价上涨。而且,在单单用该指标衡量股票买卖交易时并没有考虑到物价变化的因素。
另外,一种在某个阶段有效的投资方式也会因为投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有不同效果的,当前的经济和股市环境和过去十年来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别,上述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能不能一直使用片面的判断方法固然值得商榷。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在危机时期各国政府向市场注入资金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历史平均水平。在经济回暖时期,大量流动性开始活跃起来。以中国为例,M2增速在过去10年间没有明显超越过20%,但从09年年初开始,M2增速已经多月超过25%,11月份逼近了30%。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如此高的M2增速可能早已导致中国央行出台明显的紧缩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力度只能说是温和的。
总的来看,用M2指标作为投资时机选择的方法可能更适合在经济大致平稳阶段应用,而特殊时期的效果是有待验证的,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调控的决心和手段。
参考文献:
[1]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71.
[2]吕继宏,赵振全.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政策干预与市场效应.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5-70.
篇3
【关键词】会计本质 会计法律责任 完善建议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会计工作涉及到社会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我国新颁布的《会计法》,针对目前经济形势的特点,对于会计的法律责任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以保证总体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一部分会计人员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法律意识不强,违法行为的处罚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因此文章提出要强化会计法律责任意识,以确保会计工作高效、有序完成。
一、会计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联系,会计本质就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作者认为,可以在法律制度层面探讨会计本质,会计法律本质是在充分开放、完全透明的会计运行过程中经过充分博弈达成“纳什均衡”状态的会计主体之间的合意契约。
二、会计法律责任的概念
会计法律责任是指违反计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严守的底线,是法制与道德规范内在联系性的统一体。从法律的视角看,会计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法律责任是指单位或个人在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因违反会计法律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最一般意义上讲,会计法律责任还可以指会计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利用虚假会计资料进行贪污、挪用等侵吞公司财产以及单位负责人打击、报复会计人员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犯罪。狭义的会计法律责任仅指《会计法》所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
会计法律责任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行政责任,又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二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由企业的法人承担;三是刑事责任,这是会计法律责任中最为严重的,如果会计违法行为比较严重,造成的后果或者损失巨大,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加之我国目前对于会计法律责任的认识和执行中还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会计法律责任意识的培养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经济形势的需要。
三、会计法律责任的起因及具体表现
(1)起因。当会计主体管理当局出现经营失败、存在会计差错、舞弊和违法行为,并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时,就会导致会计法律责任的产生.其原因主要有:A制度原因,即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脱离经济活动的现实,对现实发生的特殊经济行为约束失效而造成的。如对单位人员出差费用、招待费用、特殊奖励等,会计制度给予了更多的运用会计估计的权利及会计政策的选择权,这些权利的运用会因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同会计结果。B过失原因,因会计人员没有完全执行会计制度和准则而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C欺诈原因,即会计主体管理当局因不良动机故意不遵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D自律意识不强。权利与金钱的诱惑,使人们为谋取私利铤而走险,为了谋取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后果。
(2)具体表现。从法定责任的角度讲,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有义务依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不得违反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①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②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③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或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保护的会计资料的法律责任;④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的法律责任。
四、明确各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的会计法律责任
(1)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工作专业性很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不熟悉,难以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由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或者会计机构的负责人对本本单位会计工作负责,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者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只负领导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一些单位造假账,设账外账,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通常是单位负责人的授意和指使或者强令,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在此情况下,应该把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责任区分开,加重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因为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最高负责人和领导者,统管本单位的会计工作。
(2)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职权,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务处于各种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焦点,常因为履行职责不能满足某些单位或个人的不合理要求而遭单位负责人的不满和得罪某些职工。因此,工作受阻挠甚至遭打击报复的情况很普遍,有的被调离原岗位,有的被“炒鱿鱼”等等,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对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手段很多,大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会计人员很难自护。
长期的实践证明,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仅仅压在会计人员的肩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假问题,只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管理,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做假账。
五、落实会计法律责任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在我国许多公司中,大股东控制或由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控制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经营者与所有者的权力极度不平衡,使得经营者往往为了夸大其经营业绩或是向投资者隐瞒其真实经营情况,不惜授意、强令、指使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违法行为,提供和报送虚假的会计资料。针对这种情况,各单位应当首先健全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如公司中应当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相互之间制衡约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其次,在追究各种主体的法律责任时,应当按各主体职责进行划分,从行为目的上去分析会计违法行为的真正操纵者,按其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处罚,而不能只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再次,各单位应当建立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失职、有违法行为的主体给予惩处。最后,各单位还应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内部监督的职能,建立内部审计机构,赋予相应职权,从内部防范各种不合法、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2)建立诚信自律的制度。 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行为与道德规范,把“不做假账”作为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建立自律制度,让所有人员都按照这种基本职业道德要求办好各自的事情,提高自己的社会信用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一名合格的优秀会计人员。
(3)加强会计人员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会计人员认真执法,首先要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坚持依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其次在履行会计职责过程中要大公无私,坚持原则,不为利所动,不为情所动,更不为强权和暴力所摄,做到有法必依,谭ū匮希违法必究。忠于职守,首先要热爱和熟悉本职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目的,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其次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对待本质工作,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保证自己所做的工作既无疏漏也无差错,明确自己相关的法律责任。
(4)继续加大《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重点是基层的会计人员、各单位负责人、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可以通过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对单位负责人的专门培训、讲座等方式普及,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并敦促他们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积极采取措施防范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六、结论
会计核算应当以真实可靠的信息为基础,这样才能形成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才有助于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实现经济目标。如果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不能真实客观的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必然无法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会计主体情况进行决策的需要,甚至可以误导决策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客观性,既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的可靠资料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完全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依靠法律来控制这些情况,加大法律责任力度,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执行。总之,企业的管理者、会计人员、政府的相关的行政部门都要加强会计和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法律责任,会计人员要遵守职业道德,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企业以及政府一旦发现违法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会计学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2]张典秀,孙化成.会计学案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刘颖,张海红.浅谈会计法律责任[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
[4]张忠民.论会计法律责任的规则原因[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
篇4
[关键词]新形势;优化改革;监督管理;税制建设
0引言
党的十的召开,使我们对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形势有了很好的了解。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缩小幅度缓慢、社会收入分配依然不均等等。而且,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之快存有疑惑甚至出现了一些遏制我国经济的手段。所以,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中存有哪些问题,以它们为基础进行财税政策改革,提出适应新形势的制度的实施办法,使我国的发展步伐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1我国当前背景下的财政税收体制
因我国进入21世纪之前的中央集权过度的形势较为严峻,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自税制改革至今已有二十余年,虽然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趋于完善,但是对“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实行有了实质上的突破。
首先,分税制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一部分权力。根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各种劳务服务中应该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利确定了分别对应的支出范围:中央政府主要承担的职责包括国家的国际安全、外交活动和对外援助支出,使我国经济结构更加完善协调,各地区发展也能统一步调,缩小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是承担了与本地区相关的各项行政、社会方面的支出。
其次,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也划分成了三类。我国按照税收管理的权限,将总体实施宏观调控、保障国家权益和外交安全的税种划分成为中央税,比如,关税、消费税;将能够与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税种划分成为中央地方共享税,比如,增值税、资源税;将由地方政府进行征收管理的税种划分成为地方税,比如,车船税、土地增值税。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进行明确的划分,能够使二者对自己范围内的收入进行更直接、更方便的管理,从而提高总体的工作效率。
再次,调整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级之间的横向、纵向存在的不平衡而提出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中,我国不断地调整转移支付的各种形式,在原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扩大等新的情形的出现。建立起了一种由中央返还税收给地方的制度。
最后,调整了资金和预算。分税制使我国的预算编报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将财政转移支付中的中央返还给地方的税收收入进行抵扣,按照比例抵扣后的净额占当年部分税种收入的比重,制定一个度量比例,并按此对各税种的税收收入进行分配划分给各个地方政府。
2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2.1我国的财税体制在管理上存在限制
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是以中央政府为主体进行各种目标、指令,以地方政府为辅接受中央的管理并完全服从,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段向中央报告当前时段的各地税收状况。但是这种类似于高度集权的方式会使部分分税制度不能够很好地实施;再加上虽然财政上要优化收入分配,但不允许出现平均的现象,使地方的财政收入也做不到合理的分配;还有部分资产的收入并没有纳入财政税收收入的征纳范围,使整个财政体制存在不小的漏洞。
2.2财务方面的预算和核算存在虚假信息
当前财务部门会在制定年度报表和下一年度预算时录入虚假信息,报表的真实性目前仍有待提高。我国普遍存在偷税、漏税、逃税的情况,比如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伪造、虚开大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涉及金额不小,这样势必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税收收入大量流失;现在企业财务部门在年终核算时,会存在很多外部人为的干扰,使核算的结果出现偏差,从中赚取差额;还有部分企业会设有两套账簿,企业内留一份,年终上交另一份,从而掩盖该企业当年的真实经营情况,这样上缴的税收也会缺少真实性,使整个财政税收体系出现了局限。
2.3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利益交换
虽然中央政府对地方各级下发了各种税收指标政策,但是地方的财政、税收单位的领导对于执行是处于消极状态的,对于下级的管理和工作的责任心认识还不够:认为国家的税收是为了整个国民经济而存在的一个整体,不会因为本单位经营的好亩发生改变,所以在整体经营上的责任变得薄弱;还有些高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在上交税收报表时也出现了弄虚作假的情况,利用自己在企业中的职务之便,钻了偷税漏税的空子;还有些企业会选择不把其有关税收方面的收支情况公开,且在记录方面仅使用人工进行记录,或者是记录者与管理者私下达成某些私人协议,明目张胆地进行偷税漏税,并从中收取不菲的利益。这些做法再加上领导的消极管理,使税收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税收工作难以展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缓慢。
2.4传统财政税收管理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政税收体制也在同步进行改革和完善,而曾经的传统的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现在已经很难适应当前时代的需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明显。比如说在财务方面不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不能对当前税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甚至会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使整个国家的财政税收方面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当然,在改革中势必会遇到许多与当前社会经济相矛盾的情况,使整个经济结构出现难以调整的问题,这说明许多地区在自身的财政税收方面就存在不小的问题。
3当前财政税收体制的优化
3.1将财政税收体制的权力进行划分
如果目前要使我国财政体制有明显的转型,需要中央政府在保证经济稳定向前发展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条件下,适当地放权给地方政府,使各层级地方拥有相应的权力,尤其是在减税免税和融资方面,让地方政府能够直接调整该地区的财政和税收活动。要优化各地区产业的生产结构,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税收收入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促进各地方的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在保证整个地区财政支出合理的情况下,可以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合理征管,从而确保当地能够在适应自身体制的情况下也与国家的制度相适应。政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基础事业进行优化完善,使各行业产业的经济结构能够完整地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效优化经济工作的效率,也使整个财政税收体制得以完善。
3.2形成健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如果要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建立起相适应的财政税收体制,尤其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加强:首先是要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整改,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征收环境保护税和适当的资源税;其次是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不同地域和当前的国情进行适当的改变,特别是在税收优惠的方面,要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进行合理的制定;最后要调整好直接税和间接税占总体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改变之前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将直接税的比重逐渐加大。
3.3对于财政预算要加强管理
在当前税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将涉及资金活动方面的各种收入和支出纳入到政预算的范围内,以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的体系。对于一些复式预算形式要大力完善和管理,因为在整个预算方面,它不仅可以反映当前资金的走向和流量,还能全面地反映出财政方面的收支结构;还有一些较长期的预算需要结合整体的国情和国家在中长期内的发展目标来进行总体的规划,从而使二者能够齐头并进。对于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农业等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要加大财政支出,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支出力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财政的监督管理,对于偷税漏税的行为要坚决抵制,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也要明确规定,一旦发现必定严加惩戒。
3.4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完善
要整改财政税收体制,需要根据各主体的功能不同对各地区进行统筹协调安排和发展,对于基础的公共服务实行发展均等化,缓解不同地区的财政税收收入的不足,同时也促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可以成立专门的转移支付的机构,保障资金的来源,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能够对转移支付进行监督管理;还可以适当地对转移支付的方法进行整改,调整比例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高转移支付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使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还要区分财政税收体制的主体功能区,使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更加明显,从而从不同的方面不断加强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整体上促进财政税收发展。
3.5建立起优质的财政人才队伍
财政税收的领导者和执行者都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前我们一定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工作,建立起一个有秩序的工作团队,通过培训相关理论知识,鼓励各部门工作者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对于领导者要从整体上优化各部门的人才结构,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高财政税收和综合管理能力,从而加强对纳税人的服务理念,使工作队伍能够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大众,提高整体的税收收入,进一步推动财政税收活动的发展。
篇5
【关键词】会计诚信 缺失 原因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没有诚信,就没有经济秩序。作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依据、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及业绩评价标准的会计信息,其真实性是会计诚信的直接反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问题日益严重,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多角度分析和研究当前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会计诚信的概念
会计诚信是会计的本质属性,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说:“立信,乃会计之本” 。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笔者认为会计诚信的概念应定义为:客观公正反映现实经济活动,提供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的财务信息,并且该信息是企业经营者做出正确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是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会计诚信还是一切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一种意愿、期望和监督。
二、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1.伦理道德规范的滑坡导致会计诚信缺失。“诚”作为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在历史上有着深远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社会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诚信是伦理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项基本准则即是诚信。儒家、法家、道家学说中都对诚信有一定的理解。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又对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传统的道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尔虞我诈、违背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市场经济运行秩序。会计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在不同程度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丧失诚信原则。
2.委托关系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诚信缺失。委托是委托人为了实现其最佳利益,委托人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完成这一期望利益。在委托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委托关系使经济信息在纵向与横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委托双方的桥梁,其功能必须得到强化,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客观,防止会计诚信的缺失。在委托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委托方可能为了今天的利益而损害明天的委托人。会计诚信必须建立在委托关系稳定的基础上,委托关系的稳定性是会计诚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制度虽然比较实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会计规范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漏洞,并且新的规范化的信用法律体系尚未形成。现行的法律体系,对信用的惩戒大多以行政责任为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辅,并且民事责任规定的很少,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低。再加上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客观因素.更导致了会计人员利用客观性的误差并将其肆意放大,粉饰会计报表,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当前的这种责任体系往往造成造假者的有恃无恐。
4.会计诚信教育缺位导致会计诚信缺失。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行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高速成长期,但在快速培养会计人员专业技术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在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只讲经济法及税法,一般不开设职业道德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课,对即将踏入会计人员队伍的潜在人员,更是缺乏相关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后,企事业单位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技术能力。会计诚信教育缺位往往导致会计诚信缺失。
5.会计监管弱化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会计监管,从一般意义上讲,应该是自律与外在约束的协调统一。我国的会计监管机制虽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缺陷。从外部约束看,国家监督机关的政府监管力度不够、角度不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履行社会监督职能的社会中介机构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机制,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事务所执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甚至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从内部自律来看,有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虽有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却不实施,只做表面文章,执行起来流于形式,从而导致外部和内部的会计监管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得不到控制,才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诚信缺失。
6.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导致会计诚信缺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一方面表现在面对金钱、权力的诱惑时,在道德观念上出现偏差,按单位负责人意见掩盖问题,应付社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放弃会计职业道德而选择金钱、权力;另一方面有的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伪造、篡改会计数据无可奈何,屈从压力,不能坚持原则,从而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未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未能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从而使会计人员丧失了忠实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的准则。
7.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会计诚信缺失。由于会计造假案被查处的概率较小,即使是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造假导致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量刑过轻。另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院判决得不到有效执行,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小,失信者并未因失信“淘汰出局”或让失信者得不偿失。当失信行为收益超过失信行为成本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突显政绩升官,或为了上市、配股,或为逃避摘牌及中止上市的命运,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这就进一步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致使会计造假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态势。
会计诚信的缺失决不是由单一的问题引起的,而是有着十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行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会计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最高的会计诚信度作为支撑点,重建会计诚信不仅是我们工作中的当务之急,为了保证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秀芹,构建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探讨[J].商业经济,2006,(6).
篇6
作者简介:史永东(1968-),男,黑龙江明水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本市场、金融工程、行为金融、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构建一个0-1决策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形成机制、羊群行为如何导致房地产泡沫的生成、以及经济状况恶化时泡沫破裂后居民破产的可能性。结论显示,居民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行为选择既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影响,也受羊群行为的影响,而羊群行为的存在使得房地产市场产生价格泡沫,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居民破产的概率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和居民的预期相关。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羊群行为;房地产泡沫;居民破产
中图分类号:F0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6)12-0039-08
一、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住房制度的改革,我国房地产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房地产业实际投资完成额为14 480.7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9.1%,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4.7%。2005年1―11月,房地产业实际完成投资额为13 239.98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2.2%,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全国住宅完成投资额为8 993.15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22.3%,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2%。住宅竣工面积为28 010.61万平方米,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8.6%。2004年商品房销售额10 376亿元,同比增长30.0%,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30.4%,所占比重为93.3%,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同比增长14.4%。2005年1―4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2.5%,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3.6%。然而,房地产产业具有高风险、建设周期长且受土地供给量约束的特点,并且与金融市场具有联动关联,常常引发投机性的金融活动和信用扩张。而投机性金融活动又是成为诱发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金融自由化导致资产市场泡沫,而投机泡沫的破灭引致银行部门危机,进而导致经济衰退。20世纪80年代的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以及近年来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在内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先兆,即明显的信用扩张和资产市场泡沫。随着我国加入WTO及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加上各地方政府在“GDP增长冲动”的驱使下,过于宽松的房地产政策可能刺激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有些城市已经出现泡沫迹象。因此,对房地产泡沫生成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际上关于一般资产价格泡沫的研究,在理论上将泡沫分为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Binswanger, 1999),并给出了几种不能产生泡沫的情况(Tirole,1985; Blanchard 和 Fisher,1981)[1],同时还论证了导致泡沫存在的经济条件是不稳定的(Abel、Mankiw等,1989;Santos和Woodford,1997)[2][3],Allen和Gale(1998)认为只要是存在违约的可能,中介化的经济中必定会产生资产泡沫,并且会提高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史永东、杜两省(2001)从理论上分析了股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的影响。[6]关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Wong(2001)以泰国地产泡沫为背景开发了一个动态模型,揭示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乐观的预期所产生的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在地产泡沫产生和膨胀直到破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Gaia和Lucio(2004)则在OLG的框架下,阐述了房地产市场中理性泡沫的生成机制,并且运用最近发展起来的计量方法检验了英国房地产价格中的理性泡沫的存在。[5]国内有关地产泡沫的研究也比较多,曹振良(2000)、洪开荣(2001)、汪利娜(2003)在实证上初步探讨了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如何防范等问题;[7][8]在理论上,袁志刚、樊潇彦(2003)采用局部均衡模型探讨了房地产市场中理性泡沫存在的条件;[9]陆磊、李世宏(2004)用两阶段动态优化模型研究了居民的房地产投资决策和泡沫的形成与爆裂过程。[10]
在现有的文献中,预期因素在资产泡沫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羊群行为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模仿。本文在借鉴Chari和Kehoe(2003)对热钱研究所采用的决策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深入考察了房地产市场中羊群行为的生成机制,并分析了羊群行为如何产生房地产泡沫及经济恶化时泡沫破裂后居民破产的可能性。
二、 0-1决策模型:基本结构
1.参与人
假设一个经济体中有N个具有风险中性偏好的居民,在0,…,T期中生存,在T期末死去。居民i(i=1,…,N)在t期(t=0,…,T)只做出租房和买房两种决策,我们把每一个居民买房的数量都标准化为1,并且假定只能买1单位房产如果某居民要购买多于1单位的房产,可以把他看作几个居民的组合。,并令{租房,买房}={0,1}。由于房地产兼有消费品和投资品两种特征,而且在每一时期,居民必需有一个住所,其要么租房,要么买房,其区别就在于租房仅相当于一般商品消费,无需承担风险,当然也没有风险补偿。而买房相当于不动产投资,兼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作用,可能获得投资风险收益。假定买房的收益依赖于T期的经济状态g,并且g∈{H,L},其中H,L分别表示高涨与萧条的经济状态。在T期之前,经济状态的分布是共同知识,但所有居民都不知道T期的真实经济状态。另外,假定每个居民在0期之初认为T期是高涨经济状态的先验概率(信念)都是μH。
我们还假定,一旦居民在t期采取了买房决策,那么他在t+1,…,T-1期中将不能采取任何行动此处隐含了不存在房地产的二级市场的假设。,而只能在T期套现获取投资收益。另假定买房的连续复利投资收益率为R>0,不存在时间偏好,同时居民在t期买房实现的收益πT满足其中隐含了当即期的经济形势恶化时,由于一般居民都是用房子抵押按揭买房,此时居民将不能履行原来的按揭合同,房产将被银行收回,此时居民将破产,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他将获得零收益。:
三、 均衡、羊群行为与信息集的结构
[定义6]羊群行为该定义主要是参照了史永东(2005)。是指参与人不是依据自己的信息集而是依据其他参与人的行为来选择自己的行动。它常常表现为非理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了意见和行动的传染。[12]
[命题1]在假设(A1)-(A3)下,战略(S1)、(S2)构成一个均衡。
证明: (i) 在0期之初,如某居民为新知情者,并且收到的信号是乐观的则买房,否则租房。其他未知情者等待。(ii) 如果n0>0,未知情者将会推断出0期的信号是乐观的,这样他们的信念将上升到P(1),并作出买房的决策;新知情者在第1期作出买房的决策而不管其实际收到什么类型的信号,这样,导致了购房投资的羊群行为。如果n0=0,则未知情者会推断出0期的信号是悲观的,其先验概率下降到P(-1),他们都选择租房等待;如果新知情者在第1期之初所收到的信号是乐观的,他们将选择购房,否则租房等待。(iii) 在第2 期,如果n0=n1=0,则未知情者的先验概率下降到P(-2),因而t≥2,nt=0,这样便出现了不购房投资的羊群行为。如果n0=0,n1>0,那么未知情者与已知情者的先验概率的都为P(0),他们将选择租房等待。而新知情者在收到乐观的信号的条件下将采取购房决策。证毕。
显然由命题1的证明,可以得到以下命题。
[命题2]具有(1)、(0,1,1)、(0,1,0,1,…,0,1,1)结构的信息集将造成买房的羊群行为;具有(0,0)、(0,1,0,0)、(0,1,0,1,…,0,1,0,0)结构的信息集将导致不买房的羊群行为。
[命题3]未知情者的信念下限要比新知情者的信念下限高是战略(S1)、(S2)可以构成一个均衡的必要条件。
证明:我们只要证明这两种类型的居民如采用相同的信念下限会导致失衡即可:(i) 假设这两种类型的居民在他们的信念大于等于P(0)时就进行购房。考虑在t期具有信念P(0)的未知情者没有选择等待,因为新知情者当且仅当其收到的信号是乐观的才选择购房,而选择等待的未知情者将会观测到新知情者所收到的信号,由(A3)式,这种偏离可以增加收益。与假设均衡相矛盾。(ii) 假设两种类型的居民其信念下限值为P(1),并设第一个信号是悲观的,那么新知情者在0期不会购房,其它的居民将会推断出此时的信号是悲观的,其信念修正为P(-1)。因此,第1期的新知情者不管收到什么信号,他将选择等待,此时的未知情者的信念将固定为P(-1),从而在未来时期的新知情者也会选择等待。在获得信息集{B,G}后,第1期的新知情者将具有信念P(0),由假定(A1),购房将提高收益。这也与假设均衡相矛盾。证毕。
[定义7]精炼贝叶斯均衡(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xt(hit),pt(hit)}构成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如果它满足:(i) hit,xt(hit)∈argxt(hit)max{Bt(hit),Wt(hit)},是所有未购房居民的最优战略;(ii) pt(hit)满足贝叶斯法则。
[命题4]在假设(A1)-(A3)下,战略(S1)、(S2)与信念(B1)-(B3)构成一个精炼贝叶斯均衡该模型可能还存在其它的精炼贝叶斯均衡,但是由我们的假定,这些均衡并不在均衡路径上,故我们不予以考虑。。
证明:由前面的论述,信念(B1)- (B3)满足贝叶斯法则,并且hit,存在整数k,使得pt(hit)=p(k)。首先假设不存在可观测的行动偏离:
(i) 对于未知情者,hit,如果P(hit)≤P(-1),由假设(A2)可知租房等待是最优策略。如果P(hit)=P(0),由假设(A3)可知租房等待是最优策略。如果P(hit)=P(1),在均衡路径中,未知情者购房并获得收益eR(T-1)P(1),假定存在某个未知情者在信念P(1)下选择租房等待,并在未来也不购房,那么他每期将损失eR的收益。假设选择偏离行为的居民收到最为悲观的信号,而对于这样的信息集,其它居民已经选择了在t期购房,因此该类居民不会从其它居民的行动中得到任何信息。但该未知情者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期收到信号s=B,但是即便其所收到的信号,他的信念还将是P(0),由假设(A1),他会选择购房。因此,即便是收到最悲观的信号,购房还是最优的。显然Pt(hit)≥P(1),对购房也是最优的。
(ii) 假定新知情者拥有信息集hit,如果Pt(hit)
(iii) 假定未知情者的信念是P(0)或P(-1),新知情者收到信号G,于是新知情者的信念上升至P(1)或P(0),他们一定会购房。假定他选择偏离策略,选择等待。则在这种偏离下,当未知情者的信念为P(k)时,新知情者的信念为P(k+2)。其原因是新知情者的私人信息G使得其信念提高了一个单位,而新知情者的行动并没有影响未知情者的行动时,未知情者的信念则下降了一个单位。假定在信息集hit下,未知情者的信念是P(-1),并且新知情者收到乐观的信号,则新知情者的信念是P(0)。如果新知情者偏离其战略去选择等待,那么这种偏离将导致不购房的羊群行为。该偏离将会使未知情者的信念一直停留在P(-2),他们将永远不会购房,后来的新知情者的信念在收到信号G的情况下至多能将其信念修正至P(-1),他们也不会购房。因此,选择偏离的居民也不会在获得任何信息。这样由假定 (A1),新知情者最优的行动选择是在t期购房。
(vi) 假定在hit中,未知情者的信念是P(0),并且新知情者收到乐观的信号,则新知情者的信念将调整到P(1)。我们还是假定其选择等待,那么在下一期未知情者的信念将下降至P(-1),而新知情者的信念将停留在,由前面的分析,选择偏离的新知情者的信念总是比未知情者的信念高两个单位,这样当未知情者的信念下降至P(-2)时将导致不购房的羊群行为。而偏离者所能获得的最悲观的信号将使其信念下降为P(0),由(A1),购房是最优的。
综上所述,不可观测的偏离不是最优的,对于可以观测的偏离,同样可以得出没有居民有意愿偏离上述战略(S1)、(S2)。证毕。
四、 宏观经济基础、羊群行为与房地产泡沫
我们首先考察影响居民购房行为的宏观经济基础。为了分离出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假设经济中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居民的行为完全只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影响。并假设先验概率β(β=P(g=H))与经济中居民所收到的信号能完全体现所有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信息(α=1),并且β是共同知识其实这隐含了所有的参与者具有理性预期。,这时,在经济处于高涨状态的情况下,居民以概率1购房,此时的购房数量是N;而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的情况下,居民以概率1选择租房等待,此时的购房数量是0。而在前面所述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我们定义pH=P(n=N|g=H),pL=P(n=N|g=L)(其中n表示总购房数量),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5]如果1/2
证明:如果先验概率β满足假定(A1)-(A3),那么由pH、pL的定义,信息集必需具有如下的结构:(1)、(0,1,1)、…、(0,1,0,1,…,0,1,1)。而这些信息集是互斥的并且是相互独立的。所以由全概率公式:
PH=α+(1-α)α2+(1-α)2α3+…+(1-α)N-1αN=α-(1-α)NαN+11-α(1-α)(7)
pL=(1-α)+α(1-α)2+α2(1-α)3+…+αN-1=(1-α)-αN(1-α)N+11-α(1-α)(8)
由α>1/2,显然可以得到pH>pL,这说明当经济处于高涨状态下,总的购房数量为N的可能性要比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下,总的购房数量是N的可能性要大,即居民的购房行为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另外,当α
命题5意味着,只要经济信号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状态(α>1/2),并且经济信号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α
资产泡沫的经典定义为均衡价格大于基本价格,但是获得资产的基本价格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它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参见Allen, F., Morris, S.和 Postlewaite, A.(1993)。。在本文中,如果不存在羊群行为,所有的居民只依据自己所收到的信号即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来进行决策,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将每一期的基本价格定义为该时期没有羊群行为时由居民对房地产的需求所决定的价格。在房地产厂商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定每一期房地产的价格是该期需求量的函数,令Pt=h(Dt),并且h′(Dt)>0,h″(Dt)D*t,显然Pt=h(Dt)>P*t=h(D*t),即购房羊群行为必然导致泡沫的产生。我们将上述结论归纳成下述命题。
[命题6]房地产市场中的购房羊群行为必然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命题7]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房地产泡沫出现的概率介于pL,pH之间,并且随着居民的预期(先验概率β)的上升而提高。
证明:由命题6,购房羊群行为必然导致地产泡沫的产生,所以我们考虑购房羊群行为出现的概率即可,令ph=P(n=N)表示居民购房羊群行为出现的概率,由全概率公式:
ph=P(n=N|g=H)・P(g=H)+P(n=N|g=L)・P(g=L)=pHβ+pL(1-β)
因为0
命题7说明泡沫受居民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先验概率β)的影响,居民越乐观,出现泡沫的概率也就越大。
一般而言,在一个经济中,房地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即使房地产业是竞争性的,房地产商有可能获得超出社会一般利润的超额利润,由上述的分析可知,由于居民内在的羊群行为倾向,因此房地产厂商有激励通过“造市”行为,如虚造“火爆”的销售场面,向公众虚假的售房信息来诱使居民购房的羊群行为,从而使得房产价格以较快的速度提升,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样将会导致泡沫的产生与增长。
五、 居民破产与羊群行为
由前面的论述,居民购房行为受宏观经济基本因素及羊群行为的影响,而羊群行为将导致地产泡沫的产生,并且泡沫产生的概率与居民的预期正相关。但是泡沫的增长不是没有限制的,一旦经济形势恶化时,居民的收入将低于其作出购房决策时的预期收入,房产的价格的上涨幅度也将低于其购房时预期的上涨幅度,因此泡沫将不能持续而破裂。此时居民投资房产的收益将低于其购房时的预期收益甚至为负,而居民通常是采用按揭方式来进行购房的,如果经济形势恶化,即使存在房地产的二级市场,由于不购房羊群行为的存在,居民并不能通过出售房产来弥补自己的损失,此时居民的收入及投资于房产的收益不足以偿还其银行贷款,居民将破产。在本文中,我们作如下定义。
[定义8]居民破产此处居民破产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居民对按揭贷款的违约,我们用“破产”一词来描述这种状况,是为了强调该状况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或居民违约)是指事件{n=i,g=L}(i=1,…,N)发生时的状态,特别地,当i=N时,即事件{n=N,g=L}发生时,则称之为全体居民破产。全体居民破产概率γNLP(n=N,g=L)。
[命题8]如果1/2
证明:由命题4,可知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居民行为部分地受羊群效应的影响。并且
P(n=N|g=L)=(1-α)-αN(1-α)N+11-α(1-α)≈(1-α)1-α(1-α)(当比较大时),
所以
γNL=P(n=N|g=L)・P(g=L)=(1-α)1-α(1-α)(1-β)
显然当1/2
命题8说明,如果信号存在失真(即1/2
另外,居民破产后,将风险转移给了银行系统,并会导致不良贷款的累积。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额累积达到11 779.74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7.5%,其中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年度净增额为3 510.79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31.4%,比2000年增长了73.8%。同时,2000―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年度净增额占整个商品房住房销售额的百分比分别为71%、55.2%、56.7%、49.5%,并且,2000―2003年,在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构成中,其自筹资金与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总资金来源的百分比分别为27%、28.5%、28.2%、28.7%,从国内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占总资金来源的百分比分别为23.1%、22%、22.8%、23.8%。从国内金融机构的直接贷款2003年比2000年增长了123.3%,2001―2003年3年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1%、31.2%、41.3%。因此,一旦出现不可预见的经济冲击使得宏观经济状况恶化时,会导致严重的房地产信贷违约,从而引发银行危机。
六、 结 论
本文采用0-1决策博弈模型,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房地产市场中居民羊群行为的生成机制,并考察了羊群行为如何产生价格泡沫及其对居民决策的影响。如果经济信号能够反映真实的经济状态,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则在房地产市场中,居民的购房行为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与羊群效应的双重影响,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信号不可能完全体现真实的经济状态,如房地产商具有制造信号偏差的内在激励,因此房地产市场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居民的羊群行为,并产生价格泡沫。另外,在信号存在失真及未来经济状态具有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由于泡沫有可能破裂,在房地产市场中必定存在全体居民破产的可能性。如果经济信号越能真实地体现真实的经济状况,全体居民破产的可能性会越小。未来的经济状态不确定性越小,全体居民破产的可能性会越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这种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信号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真实的经济状态。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未来的经济状态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强。因此,房地产市场中很有可能出现居民购房的羊群行为,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增长,并可能出现房地产泡沫破裂使得居民破产,从而引发房地产市场中的信贷违约,造成金融震荡。因此,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尽可能地减少噪音经济信息和虚假经济信息,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将有助于消除引发房地产泡沫和居民破产的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 Tirole, Jean.Asset Bubbles and Overlapping Generations[J].Econometrica, 1985, 53: 1499-1528.
[2] Abel, A.Mankiw, G..Summers, L.and Zeckhauser, R.Assessing Dynamic Efficiency: Theory and Evidenc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9, 56: 1-20.
[3] Santos, M.S.and Woodford, M.Rational Asset Pricing Bubble? [J].Econometrica, 1997, 65: 19-57.
[4] Kar-yiu, Wong.Housing Market Bubbles and the Currency Crisis: the Case of Thailand[J].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2001, 52: 382-404.
[5] Gaia, Garino and Lucio, Sarno.Speculative Bubbles in U.K.House Prices: Some New Evidenc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4, 70: 777-795.
[6] 史永东,杜两省.资产泡沫对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1, (11).
[7] 洪开荣.房地产泡沫:形成、吸收与转化[J].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1, (8).
[8] 汪利娜.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机理与防范措施[J].财经科学, 2003, (1).
[9] 袁志刚,樊潇彦.房地产理性泡沫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3).
篇7
在我国经济紧缩的大背景下,2013半年报前后有多家工业上市公司公告拟对会计折旧政策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变更,该变更一方面可以反应企业更真实的资产和经营效果,另一个方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变更已逐渐成为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的重工业企业调节利润的有效工具。为此,重点结合2013年中国一重、阳泉煤业、*ST鞍钢三家重工业中不同类别的典型上市公司折旧年限变更的案例,探讨折旧政策中延长折旧年限变更的动机和经济后果,提出对于工业上市公司折旧年限变更行为反思后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重工业;上市公司;折旧年限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27-02
1 引言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价值的转移,并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补偿。固定资产折旧作为企业当期费用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一个成本逐步分摊的过程,其随着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以折旧的形式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但由于该费用支出的收益在资产投入使用后的有效期内才能体现导致了二者间的时间差,而这恰恰给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以可掌控的时间差。上市公司将折旧政策这一低成本、高效益的稳妥盈余管理工具,反复的用在各个利润调整的关键时点,以求达到完成任务指标、平滑利润、掩饰亏损、维护形象等目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折旧额的变更过程中所输出的会计信息引导着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决策,企业固定资产更新、维持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所必须的资金积累,从宏观的角度上看,还会决定着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无遗给我国经济的经济提速赋予不安定因素。
2 现行折旧政策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分析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条对固定资产计算折旧的最低年限也分别进行了限定,分别为房屋、建筑物20年;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10年;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5年;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4年;电子设备3年。实施条例第九十八条:企业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相关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另外,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准则中对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并没有如《工业企业财务制度》(1992-2001)明确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年限,只说明企业根据自己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对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进行合理确定。虽然制度强调了该会计估计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如果确实需要变更,尚需履行包括税务部门报批和登记的一系列复杂程序,重要的是要求上市公司在其财务报告中披露。国家对于折旧年限简单的一个“合理确定”的表述,给了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的重工企业以利用政策上的主观判定会计政策和任意调节利润的空间。
3 重工业相关案例分析
2013年过去的三个季度中,重工企业受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增速持续放缓,业绩普遍低迷,为了弥补经济大环境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固定资产占企业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折旧年限变更这一合理、合法、低成本、高效益的稳妥方法上来。翻阅我国的上市公司会计估计的变更,往往在变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同时不给予充分披露。通过本期折旧费用影响成本额,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该手段在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重工业企业屡试不爽。
根据学界对于重工行业的分类,笔者分别从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的划分选取阳泉煤业(600348)、*ST鞍钢(000898)、中国一重(601106)三家重量级上市公司2013年对于折旧政策变更中折旧年限的修改阐述折旧政策中折旧年限变更的动机及其带来的经济后果。表一中列示了2013年起阳泉煤业、*ST鞍钢、中国一重折旧年限变更的详细内容。
3.1 变更动机
(1)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以求维护企业良好形象。
纵观近年来国家重工业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不乐观,出现零星的回暖迹象却依旧不稳定。宏观经济放缓、行业低迷压力所迫成为了企业通过调整折旧年限来调整利润总额的直接原因。而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影响到公司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从而影响公司今后的长远发展,一个公司无论是业绩太差或者是业绩发展的速度过快都会给公众带来公司发展不稳定的不良印象。此类动机重工业中的钢铁行业尤为明显,步入寒冬的很多上市钢企纷纷采取调整折旧年限来增加公司的盈利、维护其良好形象。受整个经济低迷的大环境的阳泉煤业(600348)、*ST鞍钢(000898)、中国一重(601106)三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表现平平,阳泉煤业中报显示其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05.93亿元,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40亿元,同比下降51.74%,利润率由1.4%下滑至0.9%,增收不增利;*ST鞍钢更是深陷钢铁产能过剩的泥沼,主营钢铁业务表现平淡,二三季度的净利润分别只有1.6亿和0.6亿,而其中分别还有0.66亿和033亿的营业外收入,同比来看调整折旧单季度对利润的贡献也达到2.25亿,此外,前三个季度的持续计提大量存货跌价损失也证实公司钢材业务要实现自主盈利相对困难;中国一重上市3年便陷巨亏,根据10月30日中国一重三季报称,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5.54亿元,同比减少712%,净利润则是亏损4.37亿元,同比下降950.82%。
(2)利用会计估计的改变进行盈余管理,提高来年利润的可操纵性。
以阳泉煤业为例,该公司公告称其延长了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如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等,变更后固定资产折旧对公司2013年度成本费用的影响将在公司2013年年度报告中体现,预计增加利润总额约3500万元,增加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2600万元。本次会计估计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且不追溯调整,尽管从报表上看企业依旧盈利,但是折旧年限变更对于阳泉煤业日益下滑的业绩的掩饰依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反观中国一重,其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变更无疑对中国一重2013年度业绩的注入一剂强心针。公司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较2012年的水平大幅提高了60%左右,除表1列示的年限变更项目外,该公司还将其固定资产中折旧年限为8年仪器仪表;3年的计算机,8年的工业炉窑分别延长至12年、5年、13年。对比同行业的上限水平,大连重工(002204)机器设备折旧年限为5至25年;中信重工(601608)机器设备折旧年限为10至22年,运输设备为5至10年;太原重工(600169)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运输设备折旧年限为5年。中国一重不顾来自各方面舆论阻力执意变更折旧年限且变更幅度远高于同行业,显示出其对于一张漂亮报表数据的渴望。
(3)由于证券市场有特殊的监管政策,如配股、增发、ST政策等,存在为了增加盈利,从而满足配股或者扭亏目的的公司。
我国对于亏损上市公司有特殊风险警示制度,如退市风险警示(*ST),一般风险警示(ST),且多以企业盈余作为衡量指标,当ST公司面临连续年亏损,濒临退市边缘的窘境,熟练运用会计估计变更来调节利润,会计折旧年限变更这类低成本、高效益的稳妥方法成为了固定资产比重较高的重工业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首选。面临退市危机的*ST鞍钢(000898)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国内外钢铁市场的需求降低以及产能下降的行业环境却在退市前的关键一年前三季度出现扭亏为盈的迹象,*ST鞍钢此次的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计划,预计将影响公司2013年所有者权益和净利润分别增加9亿元,2013年将比2012年少提折旧费用12亿元,相比2011年公司折旧费用68.9亿元,2012年预计公司折旧费用55.4亿元,除了通过资产置换、政府补助、确认大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方式完成逆转外,该项折旧费用的减少大幅提高利润的手段对于该公司扭亏为盈改变退市窘境上功不可没。此外,鞍钢股份多次调整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完成管理层目的,从公司公开资料可以发现,该公司分别在2003年、2006年及2008年缩短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3.2 变更经济后果
(1)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对于固定资产比重较高的重工业,其机器设备原值一般都在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其折旧年限的少许变更就会引起折旧费用的较大变动,有着较为明显的杠杆作用,固定资产比重越高对利润影响越大。此外,变更折旧额年限的企业往往采用未来适用法来完成,即变更日以后发生的经济业务改按新的估计提取折旧,不必对以前年度已提折旧进行调整,只需按重新预计的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计算确定年折旧费用,这无疑使在不追溯以前数据的同时完成当期以后的利润调整,效率高且易操作。以阳泉煤业为例,直接通过未来适用法受益的阳泉煤业3500万的增加相比的杠杆撬动利润相比其同比下降51.74%的净利润,对于财务数据的影响可见一斑。
(2)对于股价的影响。
从表2中的数据来看,三家上市公司在变更折旧年限公告前后的有了明显波动,且公告后股价的变动幅度大于公告前数据,阳泉煤业虽在业绩上仍旧盈利,但面对业绩不断下滑,公司正试图通过会计手段增加利润扮靓报表,但难掩其在主营业务上的捉襟见肘,市场反应悲观;*ST鞍钢在试图扭亏为盈以求保住“壳资源”的道路上使用折旧年限变更,彰显了其在退市的关键一年扭亏为盈的信心,市场反应积极;中国一重官方称为了尽量避免账面出现亏损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拖累,市场反应消极。可见,折旧的变更仍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较明显的经济后果。
3.3 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重工企业的生产设备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在总资产逐年增加的同时折旧费的减少无疑将更新改造步伐放缓。以*ST鞍钢所在的钢铁行业为例,2011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全年提取折旧费1263.79亿元比上年增加80亿元,提高739%。2012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在总资产上升5.11%的情况下提取折旧费反而下降5.92%。2013年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资产同比增长4.46%,提取折旧费用却下降136%,逐年走低吨钢平均折旧费用也在下降实属反常。因为固定资产基数不断加大折旧费用理应相应增加,但从近两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实际情况看,无论是折旧总额还是吨钢平均折旧费,不仅没有提高且都不同程度下降,使固定资产折旧率下降,延长使用寿命,影响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为什么有的企业更新改造步履艰难、技术进步步伐缓慢、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明显落后?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折旧率太低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管理层该行为不仅使设备完好率下降而且存在不少事故隐患,长此以往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将大打折扣发展后劲令人担忧。
4 对重工企业屡屡调整折旧年限行为的反思及相关建议
国家对于折旧年限简单的一个“合理确定”的表述,给了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的重工企业以利用政策上的主观判定会计政策和任意调节利润的空间,使折旧年限的杠杆作用发挥到极致。如果各类型企业单纯为了扮靓业绩而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更改为切入口使用各类手段进行利润的操纵,不单只是掩盖了其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而且对于整个重工行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都会埋下虚假的炸弹。不仅对于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好的公司,其熟练地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来避免利润过高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尤其对于亏损上市公司而言,当公司出现或者将要出现亏损时候,更多的是应该将诚信经营放在首位,正视其经营状况并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真实地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与此同时,从公司的经营机制、市场定位、财务状况、产权结构、组织架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再判断及时更正,而通过滥用会计政策变更无异于扬汤止沸,无法从根本上完成企业的资产更新、业绩突破、平稳发展。
当前制度体制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约束弹性有余刚性不足,为企业随意选择折旧计算方法留下了太大空间,根据我国重工行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第一,全面界定重工行业企业或特定设备适用的折旧年限给出相适应的计算方法,并且明确界定并细化上述各类行业企业设备标准,应根据这些特点对象主要经济技术特性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地域差异来制定相关指标。第二,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暂停交易规则、特别处理规则、再融资政策这等政策的执行都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密切相关,从而使一些上市公司为避免终止上市而不遗余力地在报表数据上狠下功夫。逐步严格折旧方法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企业是否改变折旧技术方法,年度报告中应对所使用的折旧年限及计算方法必须做出说明,保证信息的真实可比。第三,加大法律法规监督与惩处力度。上市公司为公众提供财务报表除了受到会计准则、会计原则的制约外,还要受到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的约束。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都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但是依然有很多部分需要完善。公司财务报表附注中的会计估计变更理由是否充分、结合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财务环境来评价会计估计变更是否合理合法,这需要从立法进一步营造真实可靠地法律环境,保证国民经济摆脱经济颓势、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财政脆弱度内涵
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的目标有多种,但各国的财政政策目标都会包括:设法避免直接威胁短期宏观经济稳定和长期财政稳定的过量财政赤字和债务;保留足够的政策弹性以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维持合理而稳定的税率来筹集税收收入。
财政脆弱度是指一个政府在实现其综合财政政策目标时可能招致失败的状况(RichardHemming,MurraryPetrie,2000)。这里的综合财政政策目标除了上述一般目标以外,还包括本国设定的特殊的财政政策目标。虽然这些目标单独分析都存在无力实现的可能,但现实经济中由于这些目标是相互关联的,单一目标的失败往往导致总体目标不能实现。例如,财政脆弱度可能表现为:为弥补财政赤字的货币创造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者导致债务的不可持续;当需求不足时,由于过大的财政赤字和债务约束,财政政策将一反惯常做法,不得不进行紧缩或者不得不提高税率。可以认为,导致财政脆弱度的因素是紧密联系的,一种财政目标不能实现,就会传递给其他目标,发出财政脆弱度信号。当然,财政分配活动在实现以上政策目标时,还需要追求其他宏观经济目标,如减少贫穷、实现收入合理分配、改善社会生活质量等公平性目标以及提供优质公共物品和解决市场失灵等效率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失败与实现综合财政目标的失败一样会产生脆弱度。本文主要分析综合财政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
(二)财政脆弱度分析框架
财政脆弱度的评价构架包括对初始财政形势的分析;短期财政结果对财政风险的影响;财政长期稳定面临的威胁;影响财政政策设计和实施的结构或制度缺陷。这个构架有以下逻辑联系:
首先,初始财政形势对脆弱度的影响大小、取决于宏观财政目标最初未被满足的程度。如果基期的经济形势是高赤率,高债务负担率,小规模的自动稳定器以及高宏观税率,那么通常会产生脆弱度的假定。故评价时需要获取高质量的财政信息,通过谨慎的评价来判断一国是否存在不佳的初始财政形势和赤字倾向,为决策提供指导。如果一国政府目前推行不适宜的财政政策或缺少实施更好政策的能力,将会带来政策的失败。不当的政策选择即使不影响目前的财政结果,也会在将来某个时点妨碍政府实现其财政政策目标,成为中长期财政风险的来源。
其次,由于一个预算年度不能暴露全部短期风险,初始财政形势应该与两年以上的短期预测相结合。这种短期预测应该以政策不发生变化为基础,重点分析预期宏观经济变量、债务结构等因素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
再次,即使财政结果没有暴露重大的短期风险,持续的财政赤字也会导致高债务水平,这会成为中期财政困难和财政风险的来源,故需要进行标准的债务动态分析以及财政可持续能力的分析。
最后,评价财政支出、收入的构成以及制度性因素。一方面,脆弱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非自主决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高,某些支出大项被利益集团所控制。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税收结构也影响财政脆弱度。税基的宽窄、税率的弹性等税制结构问题以及税法的稳定性情况都影响财政脆弱度。此外,财政管理能力也是评价财政脆弱度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初始财政形势的判断
(一)初始财政形势已发出脆弱度信号
1.高赤字率。统计资料表明,从1979年到2001年的23年间,中国有21个年份出现赤字。内外债全额赤字率1995年为1.7%,2000年上升到2.99%.2002年的预算赤字达3098亿元,预算赤字占GDP比重将超过3%,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比率警戒水平(见参考文献[3])。
2.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高。1991-1995年,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国债依存度平均为10%,赤字规模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5%,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为9%,都远远低于我国的债务依存度。我国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自1994年起就突破50%,1999年已达到69.7%,近两年的依存度仍然很高,这使得中央财政支出形成对债务的较高依赖(见参考文献[2])。
3.高宏观税率。从宏观税率看,中国的税率不低,企业缴纳的主要税种的实际税负不轻。比如,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但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如果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则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实际税率将达23%左右,已高于西方国家(大多在20%以下)的水平。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33%,而德国为25%,日本为30%,英国为30%,美国实行15%、18%、25%和33%的四级超额累进税率,中国企业的实际税率还略高。由于我国企业经济效益较低,且存在各种收费和政府基金性缴费,企业的总体财政负担不小。
4.减收增支因素多,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从财政收入方面看,财政增收的特殊性因素近期将有所减少,几种主要税种税率实质性下调,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从财政支出方面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各项重大方针政策,都需要大量增加支出。特别是本届政府大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加大了财政赤字的负担。而近期的财政赤字支出多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带动关联产业发展的效应较弱,投资回报率非常低,且公共工程中的低效率问题层出不穷,能否增强国债的偿还能力现在还不能肯定。
5.自动稳定器规模小。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指现代财政机制所具有的一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而有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起自动稳定经济作用的内在功能,多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调节作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社会保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而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在2001年有所增长,但仅为6.6%,且税收的征收模式是分类、分项征收,有些项目并未实行累进税率。以上这些因素使得我国财政机制中的自动稳定器规模相当小。
6.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递减。在连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后,2001年我国GDP增长7.3%,比上年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且呈现逐季减缓趋势;国有企业在基本实现3年脱困目标之后,又出现效益回落和返困现象;除了政府国债投资之外,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积累机制依然乏力;物价由低速回升转为全面回落,2001年零售物价指数下降0.8%;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难度加大,2001年下岗未能再就业的职工近600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2-3个百分点;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启动农村市场乏力(见于祖尧:《扩张型财政政策流入长期化倾向》,国研网2002.3.4)。
(二)政府财政活动的覆盖范围不完整
我国的财政收支范围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制度外三块,曾经一度还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近期国家对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进行了规范,但各种非税收入挤占税收、侵蚀税基现象仍很严重,从而导致财政收支信息不真实、不完整。
(三)不充分的政府负债信息
我国政府负债除了显性负债以外,还包括未被揭示的相当大的或有负债。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存在的或有债务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损失;二是政策性银行呆坏帐损失;三是地方金融机构的支付缺口;四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损失和缺口;五是以政府名义借入的外债以及政府担保。有不少学者进行了估计,韩文秀、前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波特利耶估计中国综合债务率在2000年早已超过100%;樊纲、项斯言估计政府综合债务在55%左右,不管以上数据哪一个更贴近现实,但即使其中的最小值反映的债务水平也是相当高的,或有负债引起的财政脆弱度不可低估。而不幸的是,我国缺乏对或有负债防备措施如建立特种保险方案等,也没有对不可抗因素带来的债务建立足够的防备水平。
(四)政府资产的变化未得到真实的披露
在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中,由于国有企业战略调整带来的国有资源转移和流失使得政府资产并没有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特别是政府在生产性资产方面的信息不准确。这些因素使得财政信息失真,政府偿债能力不能准确评价。
(五)大量的准财政活动
政府以外进行的准财政活动,如中央银行、各级国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国有企业的活动,也应纳入脆弱度分析。例如政府要求银行对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或者政府对银行的贷款进行隐性担保等形成的这类贷款,等同于财政的借款,形成不良资产的概率最大。由于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所需流动资金和挖潜改造资金等都会转化为财政的支出,国有企业的运营状况更应引起关注。中国的银行与财政长期的“两个钱袋”关系使得财政问题货币化,金融问题财政化,加大了财政脆弱度。
(六)地方财政向中央财政转移财政风险
当前我国地方财政虽然从总体上讲是平衡的,但县级财政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财政赤字县的比重增势不减。中国有2000多个县,赤字县占全国县级单位比例1985年为22%,1995年增加为50%左右。近几年赤字县比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30%左右(见苏明:《中国财政赤字的现状与政策取向》,《西部论从》,2002年第1期)。地区财政的区域性不平衡,会导致中央的转移支付增多,成为增大中央财政赤字的又一大隐患。
三、短期财政风险的评价
(一)宏观经济变量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资本流动、汇率和利率变化等都会引起对财政收入、支出和债务融资风险的预测。首先,中国目前面临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加大以及公共工程支出增加等国内形势,加上全球经济不景气,出口放慢,有效需求不足,形势十分严峻。其次,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社保基金缺口巨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所以通货膨胀的风险仍然存在。再次,当前扩张性财政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还不能淡出。需指出的是,推行多年赤字财政后我国目前仍存在通货紧缩,是政府出台的改革措施强制地遏制了购买力的需求变现的结果,是由于贫困人口增加,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的结果。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既可能出现财政和金融危机,又可能使经济陷入“滞胀”。因此,一味推行赤字财政保暂时增长而牺牲长远发展,会在短时间加大财政脆弱度,加大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
(二)债务结构不合理
国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外债币种结构会影响到财政风险。期限结构不合理,会引起偿债高峰;利率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债务利息支出;币种结构不合理,会使一国外债过多受到汇率波动影响和债权国的控制,甚至出现由于本币贬值导致债务负担加重的情况。
(三)对特定支出承诺缺乏透明度
对特定支出承诺的规模和使用方向缺乏透明度不可避免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我国财政支出中有不少支出项目透明度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如基建设施的投资,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不少豆腐渣工程;在政府购买的物品中,不少商品质低价高。政府支出信息的模糊化,不仅使得财政投资收益率低,还使得公务员的败德行为屡禁不止。
(四)对充分就业赤字以及周期性赤字尚不能正确掌握
财政赤字的结构影响到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周期性赤字,是由经济的自动稳定器产生的,政府不应过多关注。而充分就业赤字才是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指示器,一旦对充分就业赤字不能正确判断,财政赤字就可能对财政政策提供错误信号。我国目前没有充分就业赤字的准确数据,计算方法也比较粗略,财政宏观分析手段的落后也成为我国财政脆弱度的来源之一。
四、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预测
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预测通常围绕着初始财政形势和短期预测进行,是对5年以后的财政状况进行的判断。为了评价脆弱度,首先可针对不同初始财政形势和短期财政风险评价进行不同的中期财政展望,反映财政风险的中期结果。具体而言,可预测5年到10年期总债务或净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揭示出不理想的高债务水平和债务动态情况,也可评价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债务等级高低。债务等级越高财政脆弱度越小。其次,可使用压力测试反映在相当极端的情况下(如经济危机、本国贸易恶化、经济异常增长),财政形势将如何变化,以说明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得失。当然,分析时找出主要财政总量相互影响的关键传导机制十分重要。再次,进行长期预测。利用对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了解退休金和医疗支出受到的影响;对学龄人口的统计,估计长期的教育费用支出情况;对自然资源储备和采掘能力的预测,得出与资源使用相关的公产收入情况,从而全面反映财政的可持续能力。
受资料所限,中国的财政可持续能力还难以获取相关数据。目前,从偏高的债务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偏低的国债负担率(2001年为16.3%)来看,我国债务指标从总量角度分析较低,与我国国债发行时间短、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直接相关。只要保证现有债务水平不再继续上升(即累积债务保持稳定或下降),那么我国现有累积债务水平是可持续的。而且,我国的国债信誉度还是较高的。2001年国债在国际上发行的债券逆差已经降到了过去10年当中最低的水平,外汇储备达到约2400亿美元,外贸长期保持顺差,这些都对外债的偿债能力提供了保证。而居民的储蓄率高,国债发行顺利,也说明居民的应债能力强。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或有债务的产生主要是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以及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随着政府行为的规范以及经济制度的完善,债务负担问题会逐步得到化解。
五、财政结构和制度缺陷分析
(一)财政支出结构不平衡
脆弱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非自主决定支出(利息支付、向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退休金等)占总支出的比重较高。由于非自主决定支出较多,使得政府在运用支出政策时遇到的政策刚性增大,限制了政策弹性,导致政策目标不能实现。中国近期的债务利息支出、中央政府的转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上升趋势也说明了目前以及中后期财政政策弹性将会受到较大约束。此外,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重较高也说明了财政支出结构应进一步优化。
(二)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征管水平低下
良好的税收结构是指税基宽广,税种合理搭配的结构。宽税基不仅有利于产生合理的生产率,而且还能确保税收弹性,发挥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但如果税收来源仅依靠一两个主体税种,就容易使得税收收入增长受到一两个客观因素制约,税收增长路径不畅,稳定性也不强。此外,频繁的税法变化通过逐步侵蚀税基和加大收入波动增加脆弱度。
我国在税收结构和税收征管中反映出来的财政脆弱度,首先表现在现行税制结构与当前经济结构、分配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现在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在经济总量中已占到50%左右,但国家来自这方面的税收不到30%,二者的增长格局很不相称。其次,居民个人收入占GDP比重已由改革初期的51%增加到现在的70%左右,但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仍很小。再次,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降低了税收收入对GDP的弹性,而所得税种至今还未成为我国的主体税种,税收收入的实际增长率远低于经济实际增长率。最后,在税收征收中存在税收拖欠、税收先征后返等情况。纳税人登记制度、税收稽查程序等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预算约束软化
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有许多方面与财政脆弱度相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责是否明确,财政分配关系是否符合实际,预算信息是否完整等,都影响财政的支出管理和收入筹集能力。政府预算本是规范支出管理最重要、最有效的一项法律制度,是支出管理的基本依据,但在我国依法进行预算管理的氛围尚未形成,预算约束软化状况相当严重。
(四)财政投资体制存在制度缺陷
在现有的国债资金投资体制下,所有的国债投资项目均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企业和地方政府成为项目制造者,而中央政府部门成为项目的审批者,立项是否可行缺乏监督。在这种投资体制下,滋生了寻租现象和权钱交易,导致资源的盲目配置和低投资效率。
(五)政府间集权、分权关系有待进一步规范
我国财政体制中关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存在局限性。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实行分税制以后虽然有所上升,但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有大量的转移支付,中央财政的实际收入规模小,与中央财政担负大量的支出任务不相适应,以致于目前规模不大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使中央政府已陷入政策困境。
(六)财政伦理缺失
财政伦理是处理公共物品和服务供求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如纳税人诚实纳税,公务员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有资产的使用者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等。由于公共经济中的经济主体可能为自己的私利而不遵循道德规范,干扰预算的制定和执行,从而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和恶化社会信用,加大财政脆弱度。
篇9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 问题 优化政策
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会计信息又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反映,而会计核算又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但是很多企业会计工作做的不规范不标准,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着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意义
1.国民经济稳健运行的保障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越发的趋向于国际化的路线,生产社会的协作程度越来越快,劳动分工和协作以细密复杂而著称,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高度社会化不可遏制,基于此,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就以“及时、准确、完整”的特点,利用各种反映和控制社会生产数据和资料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作出科学预测,为有效指导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
2.降低企业风险的实用性
目前,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的趋势,让所有企业面临的风险以及其收益成为共同存在的现状,在此条件下,强化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核算管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通过优质的会计核算管理,能够起到有效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资金正常运转的作用,从而为确保市场经济有序运行、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提供了条件。
3.配置资源的有效性
国民经济信息化、科技化促进了企业由实物资本管理重心逐步向无形资产转移,构建了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模式,会计核算管理就此为背景,以市场变化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和新要求为基础,使成本管理在利用市场与适应市场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二、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的内控机制薄弱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内控能力不强,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擅自更改会计信息、减少固定资产不冲账、新增同定资产不记账的情况也屡次出现。同时,由于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常常人为控制会计信息,没有根据真实的企业经营数据来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结果没有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形同虚设。
2.会计的基础信息不精准
企业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数据信息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会计的核算工作首先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企业的会计工作难度也逐渐加大,企业在对业务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分析和报告等过程中要更加认真仔细。对于会计信息的采集工作,应该安排一些熟知企业的业务工作及财务流程的财务人员负责,做好对会计信息的精细化管理,确保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避免会计信息片面和失真的情况。
3、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虚假现象
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虚假问题,主要说的是编制虚假预算以及发票虚开。编制虚假预算主要说的是,会计工作者人为的调整工作进度以及实际工作量,也有的企业人员为了自身益而进行虚假预算,这就会大大浪费企业的资产和资源。虚开发票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标,而对销售成绩等方面进行人为的虚拟。此外,还经常出现企业内部会计工作者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虚开发票,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4、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财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财务人员是财务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财务工作的质量和管理职能的发挥。一个合格的财务人员首先应该是经过正规系统教育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会计职称证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的。有的企业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偏窄,电算化操作技能差,根本无法很好胜任工作;有的企业则直接由办公室文员兼带财务工作,有的企业则聘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应证书的无证人员。这样一来,在其位却不能很好工作,连简单的算账、报账也是经常出错,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还容易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乏力,财务核算混乱,加大违法乱纪行为发生。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政策
1.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外
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法制建设,可以经政府及财税部门制定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会计行为,借助外部监管力量将企业的财政、税务有关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监督检查,有力地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加强整治力度,对于会计工作中的一些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些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相应的惩处;同时,外部监管的过程中,通过发现会计活动中的不规范操作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调整,并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增进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地推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的提高。
(2)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包括财务处理程序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会计管理体系以及内部牵制制度等。规范会计工作相关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把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避免会计工作的人为干预,做到从制度上确保会计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理念
针对目前许多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认识不足的情况,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有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使得企业适应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要尽量减少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干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工作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这样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严格执行企业会计核算准则,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我国对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准则,如客观性准则、一贯性准则、明晰性准则等,以促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为此,企业会计核算要严格按照《会计法》操作,遵守会计核算准则,积极推进会计核算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为了朝着这一方面积极前进,要根据《会计法》内容在企业内部建立实施细则,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进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4.明确会计人员职责
一些会计核算问题的形成与会计人员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推卸责任有着不可推卸的密切关系,正是他们的这种行为才直接导致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下降,一些不规范、不法行为的发生。为此,企业要建立明确的岗位制度、责任制度,做到岗位分明、职责明确。具体就是,建立一套包括企业经营者、财务部门负责人、会计人员在内的责任体系和制度,让其贯穿于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加强相关责任人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作用,降低财务问题的发生率。
5.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培训
建立严格的财务岗位考核制度,提高会计人员进入企业的“门槛”;建立系统的岗位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了解最先进、最实用的现代会计核算理论和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应在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仔细认真的处理各种会计事务,同时学会熟练地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掌握各种新兴的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的方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企业不断地发现会计工作中的问题,找于解决方案,并采取强有力的执行措施,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紧跟社会时代的潮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保证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庆萍.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4).
篇10
内容摘要:世界各国实施增值税都必须面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增值税没有固定模式,对增值税的类型选择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决定。我国从1979年开始在部分行业进行增值税试点,到2009年1月在全国工业和商业推行消费型增值税,此间经历了漫长的改革进程,本文试从增值税改革进程来分析增值税类型选择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关键词:消费型 增值税 经济发展 适应
自1954年法国推行增值税以来,增值税便因其无可比拟的优点迅速受到各国青睐,目前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增值税。从理论上讲,增值税仅就“增值额”征税,能够有效避免重复课税,实现了流转税史上的一次革命。增值税税基按其对购进固定资产在计算增值额时是否扣除和扣除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生产型、收入型和消费型。三种形式的主要差别在于对购进固定资产税款的抵扣上。生产型对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不予抵扣;消费型允许对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行一次性抵扣;收入型则是对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对增值税的类型选择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决定,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财政收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纳税意识、税管人员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和影响,采取何种类型的增值税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世界各国对增值税类型的选择都是依据当时的国内外条件来进行的,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历史进程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律。
增值税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从1979年开始在部分行业进行增值税试点,现行增值税是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产物。1994年的增值税改革主要集中在扩大征收范围、简并税率、简化征收方式、实行价税分流和发票抵扣等几个方面。当时,我国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一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二是为了抑制投资膨胀,三是为了扩大就业。
从生产型增值税实行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达到了税制改革时设想的目的。从消除经济发展过热状态来看,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金,较好地抑制了企业的“投资饥渴症”,降低了我国过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和通货膨胀率,为我国1996年底顺利实现经济“软着陆”提供了税制上的保证。从聚集财政收入的效果来看,1994-2001年,我国GDP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率达到13.6%,而同期财政收入总量则增加了两倍多,年均增长率高达18%。可见,1994年税制改革时,我国选择生产型增值税,切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选择,而且,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4年7月1日,增值税转型试点在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业等行业进行。
2007年7月1日,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电力业、采掘业等行业。
2008年7月1日,试点范围扩大到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
这一阶段,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肩负着支持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的重要任务,而终级目标则是探索建立规范化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使之由一种税收优惠政策转化为一种制度安排,体现中性原则,避免税收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应有的扭曲。
2008年11月10日,对外公布转型消费型增值税方案,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新的增值税实施细则和试点办法相比又有了三个方面的调整:一是企业新购进的机器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再采用以前的退税办法,而是采用规范的抵扣办法,企业购进的设备和原材料是一样的,按照正常的办法直接抵扣其进项税额;二是转型改革在所有地区全面推开后取消了行业和地区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三是以前试点办法对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先抵减欠税再进行退税,而这次是全部统一抵扣,无论增值税额有没有新增的,这次都直接抵扣了,这样企业在抵扣设备进项税额时不再受其是否有应缴增值税增量的限制。
而增值税改革之所以经历了漫长的5年试点过程,是因为增值税改革本质上是一项减税性质的改革,不适宜在经济过热时推出。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4%,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全国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为增值税转型改革全面铺开创造了条件。同时,当前国家财政收入依然充裕,2008年1-7月份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达40881.71 亿元,同比增长30.5%。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于增值税转型的最佳阶段。
消费型增值税与我国经济现状的适应性分析
与1994年税制改革时相比,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出现通货紧缩趋势。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大部分商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商品供给过剩,物价持续走低,企业投资不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二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迫切要求减轻税负,轻装上阵,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世界性减税浪潮愈演愈烈,减税成为各国增强本国企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面对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政府适时做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举措,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图通过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消费型增值税的积极促进效应越发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
现实经济条件下,新技术和设备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日渐上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传统工业上,还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开辟新技术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社会的发展水平要使产业结构从一种低水平状态上升到高水平状态,具体体现为生产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允许抵扣固定资产价值,可以减轻高新技术产业税负,克服重复征税,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利润率,缩短投资回收期限,从客观上刺激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实现设备和技术升级。
(二) 降低税负以推动企业投资积极性
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使进行创新的企业在本来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加严重。生产型增值税17%的税率相当于消费型增值税23%税率的负担水平,对扩大投资带来不利影响。采用消费型增值税,可以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的积极性,将新的技术和设备快速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增大技术含量,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使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得以落实,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出口彻底退税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建立世界共同市场,必须协调流转税立法、所有成员国都采用共同增值税税制。消费型增值税以终点征税原则适应这种国际性的要求;生产型和收入型增值税是起点征税原则,企业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包含本国增值税税负,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出口份额逐渐丧失,对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均有强烈的负面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出口产品采用零税率,使本国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奖励出口的重要措施。我国出口产品对其所缴纳的增值税也采用退税制。由于我国在增值税计算中不抵扣固定资产价值部分,所以在退税金额中也就不包括为生产该产品而外购的固定资产已缴纳的税金,这样采用同样税率的国内商品征收的增值税金额就会比国外同类商品所负担的增值税金额高,增大商品的内在价值,使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消费型增值税遵循终点退税原则,能够实现彻底退税,提高商品的内在使用价值,降低内在价值,商品价格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本国的生产状况,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解决重复征税问题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当期购进固定资产,使一部分税款作为固定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分期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成为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带来重复征税。尤其是基础产业投资大、产出大、抵扣小、税负重,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扣除当期购进固定资产,实行终点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
(五)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公平原则
按照有关规定,内资企业购进固定资产不允许抵扣,但外资企业购进设备类固定资产可享受退税或免征的优惠条件,从客观上形成内资企业在使用生产型增值税,而外资企业在使用消费型增值税,内外资企业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消费型增值税的使用,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均加以抵扣购进固定资产部分,享有同样的税收政策,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六)符合国际惯例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了税收的国际化。在税收国际化进程中,要求区域内税收制度与国际接轨,融入到世界经济有机整体之中。目前在征收增值税的110多个国家中,采用非消费型增值税的仅占10%左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只有中国等个别国家。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将会妨碍中外企业间的正常交流。消费型增值税的国际性选择同样适用于我国增值税的改革。
增值税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一)存在问题
我国此次增值税改革,名义上将“生产型增值税”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其实主要由于我国实行的增值税、营业税两种流转税并存制度没有改变,离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还有很大距离,重复征税问题充其量只解决了一半。
此次增值税改革只涉及增值税应税行业,我国目前的增值税征收仅限于工业和商业领域,在农业领域征收农业税,占国民经济比例相当大的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金融、旅店餐饮及其他服务业属于营业税应税单位,不能从这次增值税改革中受益。
建安工程中的材料费所含增值税不能扣除。此次增值税转型改革只涉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用,而把不动产购置及其建筑安装工程排除在外。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中的建筑材料、工程用水电等费用不论由建设单位自备还是由施工单位带料,其金额中均包含增值税,不能抵扣。
增值税应税行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向营业税应税行业支付的费用中所含营业税不能抵扣(除了运输费用可抵扣7%外),比如电信费、咨询费、律师费、保险费、交通旅费等。上述不能抵扣从而多交的增值税、营业税,还会产生相应的附加税费(城建税和教育附加)。
上述几个方面在现行的增值税实施办法中仍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一是来自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税并存,二是来自增值税税则对固定资产概念的狭窄定义。只有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称得上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
(二)前景展望
根据财政部的测算,国家为此次税制改革将要付出减征1230亿元税的代价。如果完全解决上述重复纳税问题,恐怕这个金额翻一倍都不止。因此,应随着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提高,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增值税转型改革完成后,下一步增值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消除重复征税。届时,不仅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属于增值税的应税交易,而且洗衣店、美容店、宾馆与饭店、娱乐、电讯、可移动货物的维护保养出租租借、仓储、广告管理、律师会计等领域都属于增值税征收领域,我国的增值税才真正同国际市场接轨。同时,我国还将抓紧开展增值税立法工作,争取尽快将增值税暂行条例上升为增值税法,规范征纳行为,提高法治程度。
参考文献:
1.赵丽敏,范晓宏.关于对增值税转型的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7(06)
2.柳语.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总体思路.中国财政,2007(7)
- 上一篇:医药企业的现状
- 下一篇:农贸市场消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