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市场规模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监理市场规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3月31日,达安股份(300635.SZ)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公司发行价12.39元每股,发行市盈率19.51倍,本次总发行量2120万股。
达安股份是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提供商,主要从事以工程监理业务为主的项目管理服务,包括通信监理、土建监理、招标、工程咨询、项目代建、政府采购等项目管理服务。报告期内,工程监理业务收入占各期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均超过86%。
通信监理市场迎来良好机遇
2014年,随着中国4G业务的发展,基础电信企业加快了移动网络建设,新增移动通信基站98.8万个,是上年同期净增数的2.9倍,总数达339.7万个。未来几年,中国通信业投资规模将随着3G网络大规模扩容和4G网络全面建设而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
根据工信部、中国IMT-2020(5G)推进组的工作部署以及运营商的5G商用计划,三大运营商有望于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网络建设总规模将和现有4G网络规模相当,预计整体投入超过5000亿元。
此外,再加上“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深入推进实施,移动互联网、IPTV等新型消费持续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未来几年,三大通信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总规模有望持续增加,从而进一步带动通信监理服务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为通信监理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根据住建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通信工程监理营业收入为22.06亿元,同比增长8.4%,假设按照8.4%的年增长率估算,2018年中国通信领域的工程监理收入将达到30.46亿元。
2014-2016年,达安股份通信监理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70.86%、73.13%、72.41%,出色完成了包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二干十一期扩容工程”在内的一系列项目,未来通信监理市场的持续增长将为公司业务带来良好机遇。
土建监理市场稳健发展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房屋建筑业产值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实际完成投资额约9.60万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新开工房屋面积超过15亿平方米;建筑业实现总产值约18.08万亿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实现总产值约16.22万亿元。
得益于房地产投资额与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产值的快速增长,中国房屋建筑工程监理行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未来几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旧城及棚户区改造的推进、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提升,中国房屋及土木工程建设投资预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从而带动房屋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稳健发展。
2014-2016年,达安股份土建监理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18.38%、15.8%、14.28%,圆满完成了“乌海万达广场”等一系列项目。
相P业务具备领先地位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达安股份目前已经取得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市政公用工程监理、机电安装工程监理等3项工程监理甲级资质,和通信建设项目招标、工程招标、工程咨询、信息通信建设企业服务能力(通信工程)、信息通信建设企业服务能力(通信铁塔)等5项甲级资质。
为适应中国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的深化,公司依托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和规范化的项目操作流程,在工程监理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由最初提供单一的工程监理服务逐步扩展到招标、工程咨询、项目代建、政府采购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服务的多个领域。
篇2
关键字:网络综合布线;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几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人有所居这个目标基本实现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成为社会和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和关注热点。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工业科技被移植到民用领域,自动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就被应用于房屋建筑上,不仅让房屋建筑具有智能化的特点,更进一步的拓展了建筑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智能化房屋建筑的数量每日剧增,逐渐成为主流。
上世纪后期,西方发达国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交叉融合,使传统的布线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升级提高,推出了综合布线系统。随后,我国学习、引进了这种先进的综合布线系统。当前,综合布线系统在我国新建建筑和现代化建筑中广泛应用。综合布线系统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也是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 智能化建筑的定义
1984年,在美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对美国哈特福特市的一座旧式大楼进行改造,要求空调、电梯、照明、防火防盗系统等采用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为客户提供语音通信、电子文件以及情报资料处理等信息服务。
智能化建筑具有多门学科融合集成的综合特点,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外对它的定义有各种描述和不同理解,尚无统一的确切概念和标准,应该说智能化建筑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在智能化建筑中最基本,并且必须具备的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大楼自动化(建筑自动化或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通常称这3个自动化为“3A”。
2 智能化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的关系
由于智能化建筑是集建筑、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和通信等多种高新科技于一体,所以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综合布线系统作为智能化建筑中的神经系统,它是智能化建筑的关键部分和基础设施之一,但是,不应该错误理解为智能化建筑和综合布线系统相互等同。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系统,它能连接语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建筑物到外部网络的连接点与工作区的语音或数据终端之间的所有电缆及相关联的布线部件。虽然建筑工程和综合布线系统相互结合,并形成不可分离的整体,但要明确它们是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工程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的关系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及使用的全过程中都是极为密切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综合布线系统是衡量智能化建筑的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那么,怎么来评价建筑物的智能化呢?在对建筑物的智能化进行评判的时候,并不是单单以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是否新颖、壮观来评判其智能化高低,也不是说拥有华丽的装修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就意味着智能化,真正的智能化建筑必须要拥有完善的配置系统,并拥有完善的功能设施,且格局分配合理,建筑施工质量佳。这些因素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决定了建筑物的智能化水平,综合反映建筑物为居民提供的服务质量水平。
2.2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建筑中必备的基础设施,它使智能化建筑充分地发挥智能化效能。综合布线系统通过把智能化建筑中的各种通信设备和装置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形成一整套配套设施体系归入到综合布线系统中,来提高建筑物智能化的水平。综合布线系统拥有包容性、安全性、使用灵活、管理科学等优点,成为建筑物智能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综合布线系统,建筑物将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即使拥有先进的配套设备,但各设施因为没有科学地联系在一起,仅仅是彼此孤立的完成自身的部分功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功能,那么,建筑物只是一个躯壳,没有生机和灵魂。所以,如果没有综合布线系统的参与,建筑物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2.3 综合布线系统能适应今后智能化建筑和各种技术发展的需要。一般说来房屋建筑的使用寿命都比较久。长则上百年,短则几十年。所以当前在设计规划新的房屋建筑时,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并有相当的前瞻性。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系统,灵活并且适应性强,能保证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满足房屋建筑的发展需求。所以在新建的房屋建筑中,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积极主动地应用综合布线系统。对于老旧房屋没有条件安装综合布线系统的要创造条件,进行老旧建筑的改造,设置综合布线系统。对当前没有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在建房屋,要预留要综合布线系统的空间和可能性,为网络的铺设、监控的安装等留有余地。避免日后大面积大规模的房屋改造来架设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大厦的实现基础,与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紧密相关。智能化建筑一般包括楼宇控制系统、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安保自动化系统等。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也影响人们对住宅智能化的要求,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在家办公、炒股、住宅自控等都是业主必不可少的需求,而综合布线系统为小区的智能化生活提供了基础。
总之,综合布线系统与智能化建筑即有相互融合的需要,又有可能发生彼此矛盾的问题。因此,在综合布线系统的规则、设计、施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与建筑工程密切联系、配合协调,采取妥善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以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3 综合布线系统的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
50年代,经济发达的国家为增加和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服务水平,兴建大型高层建筑时,首先提出楼宇自动化的要求,在房屋建筑内装有各种控制装置和信号显示、仪表等设备,并采用集中控制与管理,以便于运行维护。
3.1 中国已有建筑改造综合布线市场规模。目前,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约420亿平方米,其中60%是居住建筑,其他办公楼、写字楼、酒店、医院、机场等公共建筑占地近120亿平方米。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每10平方米应分布3个信息点,如果按120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即约三十多亿个信息点需要改造,一般一个信息点改造费用需要600~800元,这样既有建筑信息点的改造每年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规模。
3.2 新建建筑物市场需求。中国是全球建筑市场最大的国家,每年大约有18-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如果2009年按照20亿平方米建筑物面积,其中60%即12亿平方米为居住建筑,40%即8亿平方米为公共建筑。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计算,将有约3亿个综合布线信息点,按照每个信息点600元计算,市场需求规模将为1800亿元。可见,综合布线的市场规模之巨大。
除此之外,综合布线与工程造价、工程监理专业也密不可分,根据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情况,预算人员才能认真地统计整个工程所需的综合布线设备及材料的型号和数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整个工程的投标报价。综合布线工程的施工监理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监理、施工阶段监理、工程保修阶段监理。监理人员需要明确布线施工过程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综合布线系统在建筑内和其它设施一样,都是附属于建筑物的基础设施,为智能化建筑的主人或用户服务。网络综合布线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它涉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也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监理、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紧密结合的产物,在智能大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管理模式;项目经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626;TN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0 引 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项分工更加明确和专业。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重要时期,有必要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工程项目监理就是其中的一种。我国通信工程建设的社会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离不开工程监理的良好运行。通信工程项目监理是通信工程发展到较高程度的必然趋势,对业主这一投资者来说,要组成较为完善的建设班底,光靠业主一方已不可能,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力上,也体现在财力和物力等诸多方面。在这一情形下,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应运而生,为大工程的业主提供了途径。对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和监理而言,如何确定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内容、范围、作用和地位等也成了监理业如何继续发展下去的重要问题。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与项目监理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工程监理企业如果要转型朝着项目管理方向发展,又该做好哪些准备,这些都是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和监理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
1 通信工程项目特征
1.1 通信工程内容复杂、范围广泛
单个通信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复杂多样,包括的领域也非常广泛,城市中有街道、住宅等;野外作业甚至有河流山川、森林草原等。
1.2 通信工程实施时气候变化多样
气象条件常常会对工程能否顺利施工有重要影响,四季中的特殊天气尤其要重视,夏季的高温和暴雨天气,冬季的严寒和冰冻天气等。
1.3 通信工程施工流动性大
通信工程施工时流动性大,短时间内会流动到几个区域,人员也比较分散,这些都增加了工程管理的难度。由于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也决定着施工时涉及的交流对象多样,可能会涉及政府结构人员、企业人员、城市居民、乡村村民等,交流对象涉及各个阶层,个人素质也千差万别,能否顺利地交流和沟通决定着工程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
1.4 通信工程施工风险性大
由于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复杂甚至恶劣,施工中的风险性也比较高,例如:高空作业、道路上材料的运输等。另外,通信工程常常具有紧迫性这也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2 通信工程项目组织形式
项目工程内容复杂化、施工要求高标准、单项工程小型化、微利化、多样化。通信工程项目呈现出的新变化,使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2.1 项目经理责任制具体组织形式
项目经理责任制是以项目经理为首组成的工程小团队,向上接受工程处长的领导和监督,并接受处长提供的资源,向下领导团队成员独立完成项目目标,行使市场经营。通常项目经理下设置施工主管、技术主管、财务主管和后勤主管,各自领导底下员工负责相应事务。传统的工程处长责任制由于管理的集中化常常导致不能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作出灵活、正确的决策,而项目经理责任制把管理权力分散给各项目经理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2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首先要明确项目工程的管理目标,目标要细化具体、可操作性强;其次要依据项目过程划分为若干个工作包;然后确定合适的项目施工进度,确定各个工作包完成计划内容的具体时间;最后具体施工时严格控制施工进度。
3 加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
3.1 明确工程项目经理职责
项目工程经理是项目的负责人,因此明确其职责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及时与上级沟通,接受上级的领导,认真执行各项管理事务;二是有序组织项目的实施,顺利达成项目管理目标;三是科学管理安排本项目员工工作,合理制订考核方案,奖惩分明;四是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努力扩张市场规模。
3.2 提升工程项目经理素质
3.2.1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第一负责人,首先必须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通信工程工作属性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作为项目经理必须要精通专业技术知识,才能根据岗位需要、知人善任,把合适的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另外,由于项目施工的复杂性,常常需要根据临时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进度与安排,这就需要项目经理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可以随机应变,能够及时、准确地解决问题。
3.2.2 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调控能力
由于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也决定着施工时涉及的交流对象多样化,可能会涉及到各个阶层,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能否顺利地交流和沟通决定着工程项目是否能顺利进行。作为项目经理要有良好地沟通和调控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好与员工和其他接触的人的关系,营造出和谐的施工氛围,保障工程项目顺利高效地进行。
4 结 语
通信工程项目有序组织是项目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当前最有效的管理模式。而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加强通信工程项目管理措施关键在于明确工程项目经理职责和提升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
篇4
1建筑业生产情况
1.1建筑业总产值按国有经济控股情况分组,秀峰区具有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个,只占企业总数的33.33%,完成施工产值为481256千元,占了全区建筑业总产值755793的63.6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承接承包工程和房屋建筑施工方面的能力比较,可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构成了秀峰区建筑业生产的“主力军”(见表6)。
1.2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2004年,秀峰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3784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7765平方米,竣工价值378143千元,施工建设中以住宅为主,竣工价值中也以住宅为最多。
1.3建筑业财务状况
1.3.1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004年末,秀峰区建筑业企业的资产合计为1415562千元,负债合计为1095332千元,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为320230千元。资产负债率为77.38%。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了企业利润水平低,得不到相应的扩张,只能大量举债。
1.3.2工程结算收入和利润总额2004年,秀峰区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工程结算收入553619千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94.72%,建筑装饰业占5.06%,其他建筑业占0.22%;利润总额1796千元,其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36.08%,建筑装饰业占65.3%,其他建筑业占-1.11%,由比重可知我区建筑业中盈利最多的行业为建筑装饰业。
2建筑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秀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上是依靠建筑行业来实现的,可以说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秀峰区的支柱行业。在全面分析我区建筑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仔细剖析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有效地管理政策和推进该行业进步,为辖区的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1)工程款拖欠问题严重,企业生产资金捉襟见肘。由于目前拖欠工程款问题严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短缺,阻碍了企业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累计拖欠工程款106544千元,占流动资金的13.59%。(2)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制约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我区建筑施工企业离退休职工不断增加,企业负担越来越重,工程款又长期拖欠,使企业生产经营雪上加霜;技术设备更新慢,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趋缓,加剧建筑企业之间竞争。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建筑业企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受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建设增长的影响更大。2004年国家相继续出台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速度,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速增长,受其影响,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步伐逐步放缓,建筑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企业间竞争加剧。(4)建材价格上涨,导致建筑工程成本的不断上升。2004年,国内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供应全面紧张,价格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建材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在建工程的成本,也给施工单位带来了严重困难,降低其经营效益。同时,建材价格的上涨对建材市场的秩序,在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也带来了负面影响。(5)企业负担沉重,举债经营促使资产负债率较高。2004年,我区建筑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7.38%。造成负债率过高的原因,一是建筑业企业本身自有资金少;二是由于近年来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利润水平低下,得不到相应的扩张,举债现象严重。而大量的资金成本支出,反过来又加剧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资金积累。
3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措施
篇5
关键词:战略定位 价值链 成本动因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行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发挥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我国房地产市场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步至今,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市场中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个人投资意识的加强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行业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来分割利润。但房地产企业普遍内部管理粗放,经营效率不佳,浪费严重,许多地产商把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开源”,而不是“节流”上。随着房地产行业参与主体的增加、行业竞争加剧以及政府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干预的加强,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压缩,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对成本的管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近年来,“战略”一词成为许多财经新闻和经管论坛的高频词。战略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价值增加意义重大,尤其是站在战略高度的成本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管理者所推崇。战略成本管理考虑其经营管理的长期性和持久性,注重短期与长期利益的统一,拓展了成本分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塑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房地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层次分析
房地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必须立足于房地产行业的独有特点,进行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管理。
(一)房地产企业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以战略定位分析为基础,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各项成本管理举措服务于战略目标。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势头,房地产行业具有明朗的市场前景,另外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持有一套以上的住房成为可能,市场空间拓展;从政治角度来看,房地产关系人民衣食住行之“住”,关系民生和国家稳定,政府会采取措施干预以保证房地产市场稳定;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化进程加快,住宅需求及商品房需求都呈递增态势;从技术角度来看,房产建筑的结构设计、安全设计及外观设计都呈现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房地产的高利润吸引了众多参与者来分割市场,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必须有鲜明的战略导向才能提高竞争优势,比如成本领先战略,更有效的管理价值链;差异化战略,满足不同的住房需求;目标集聚战略,集中于某一细分市场。现有的成功房地产公司如专业于住宅产业的万科、聚焦于别墅的龙湖、专注于商业地产的万达、集中于城市超高层的绿地等均表现在成长初期的卓越战略定位。
(二)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分析
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类同于制造业等行业的价值链,但其价值活动量级相对更大一些。从土地竞投采购土地、采购建设施工原材料到建设施工、策划销售,需要涉及工程设计、施工承建、工程监理等专业性较强的阶段和政府、银行、水电气通讯专营公司、销售公司、物业公司等诸多利益相关者。房地产企业价值链构成主要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其中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材料采购。生产经营和市场销售及服务更为核心一些,房产质量毋庸置疑地位重要,物业服务也影响着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形象;因产品固定资产的特性,外部后勤略显薄弱。
因房地产企业特点的不同,价值链的参与者也有差异。有的房地产企业包括了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到商品销售的全过程,有的房地产企业则将很多业务环节外包,如产品设计、建设施工等。作为有外部参与者的价值链,房地产企业应保持好与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良好关系,用战略的眼光将价值链延伸,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还包括企业外部价值链,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降低企业整体的经营成本。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动因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应弄清成本驱动因素,房地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区分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一经确定很难改变,如企业规模、地理位置、战略整合、技术等;执行性成本动因是与企业执行作业程序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如劳动者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率等。比如,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储备一经购买,很难易手,是结构性成本动因;而如何提高销售人员的售楼技巧和销售热情,是执行性成本动因。
房地产企业应关注所在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容量,竞争对手的情况,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压价求生存的局面;分析自身实力及市场状况,做好外包还是自营的决策,最大化企业价值;提高员工的参与度,使销售这一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力;做好项目管理,提高房产质量,获得购房者肯定。结构性成本动因在房地产企业中居于关键性的位置,在决策前应做好充分分析控制成本的量级,并通过执行性成本动因控制成本的精度。
篇6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粗放,不重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对于成本控制很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认为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一味强调支出最小化,粗放地掌握工程进度计划,片面追求低成本,管理缺乏战略性,过度依赖现有资源,忽视了“四新”的应用及“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的目标、指标,不重视创新,反而加大了整体风险,影响了实际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
(二)成本管控执行力度不够,精细化程度欠缺
由于成本管控执行力不足,使得建立起的成本管理制度体系流于形式,没有与具体的业务流程相结合,导致制度与流程“两张皮”。有些工程项目不依据制度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管理随意;有些工程项目进行了成本预测和计划,但由于成本计划编制的质量不高,也无法合理有效地分解到各分项工程及主要成本控制点上落实成本管控,使得成本管理形式化。
(三)建筑业市场的不规范,缺乏稳定性
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为扩大市场规模,在招投标过程中竞相压价现象严重,部分建设资金也不到位,项目投资风险很大一部分转嫁到了建筑企业,使得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缓慢,资金缺陷,整个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都存在资金回收和筹资的风险,竣工后结算工作不能及时办理,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成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给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到经济效益的真实性。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做好项目成本预测,制定可行的成本控制计划
首先根据施工图纸,结合图纸不好预见的工程项目和施工方案,技术措施,考虑节约因素后,根据分工原则编制施工预算;其次依据施工预算做好单价分析和单位工程施工预算的工料分析,估算各种成本目标方案,运用定量、定性、趋势预测法,预计可能达到的水平,做好工程项目成本预测,选取最优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控制计划。
依据制定的成本控制计划,组织实施成本管理,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优势,将风险降到最低点,减少盲目性,提高预见性,力争收益最大化。
(二)建立自然利润中心,合理运用考核机制
建立工程项目自然利润中心,将责、权、利相统一,实行分权管理,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负完全责任,将制定的成本计划与目标细化分解到各分部分项工程,按照核算的内容再细化,纵向分解到各作业班组,横向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落实相关的成本目标控制责任,提髙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所有人员都承担成本管理风险,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四新”技术及安全措施的应用,组织创新,建立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格局。
(三)加强施工过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
1.人工费控制。人工成本的控制应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层与劳务层分离的原则,组建直属综合劳务作业队,实行劳务用工公开招标,并签订专项劳务责任承包合同。一是根据工程形象进度,制定控制计划任务单,分解目标责任成本,建立人工费台账,逐月登记;二是审核工程负责人开具的分部分项任务单实际结算量,是否在预算工程量范围内,并根据预算单价与实际单价,将实际结算总金额与承包合同总金额相比,以此监督辅助用工指标,杜绝对定额工作的分解,控制多开、乱开非生产用工;三是统筹安排,合理组织人、材、机三要素的协调配合与交叉作业,有序施工,避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人员窝工,最大限度调动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2.材料费控制。材料费的控制依据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确定三阶段材料费用目标成本,按照“量价分离”的原则。
(1)材料用量的控制。一是严格按照施工形象进度及预算部门编制的施工图预算工料分析汇总表,报送要料计划,组织材料进场。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材料、外加工件等必须附有图纸和说明书;二是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履行必要的验收、入库手续,填写物资验证记录及现场收料日记,并按照现场总布置平面图进行堆放,做好标示,建立材料品名卡,登记材料台账,减少二次搬运,避免因盲目采购而导致的材料积压;三是在材料耗用阶段:首先,与分项工程作业班组签订严格的劳务合理使用材料合同和奖罚措施;其次,严格以施工图预算为依据,进行“两算对比”,对于有消耗定额的材料,确保单位工程量与定额工程量的一致性,以消耗定额为依据,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建立健全材料消耗台账,限额发料;对于零星及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则实行领料小票计量管理制度,配比发料,根据上期实际耗用,结合当月具体情况和节约目标,制定领用计划,据以控制发料,剩余材料及时办理退料手续,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四是各分项工程材料在领取、出人库、投用料、补退料环节都要准确计量,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做到来料有验收,发料有手续,耗料有定额,定期有盘点;五是做好施工现场材料的修旧利废及小型机具的回收维修工作,对施工余料、废料进行分检、回收和利用,限制生产料具的过量或重复使用,对于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材料经相关部门审批后可抵换辅助材料或变卖处理。
(2)材料价格的控制。一是对主要大宗材料实行“阳光采购”招标制,施工与材料部门二级共同采购、三级管理的模式,建立材料采购信息库,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预算的分部分项材料用量及预算单价编制材料需求计划,进行市场调查、咨询,编制出招标预案,筛选不少于3家及以上的合格供应商来参加招标,比质量、比价格、比运距,认真坚持“三比一算”的原则,提高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在满足建设方及设计要求,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选取信誉良好,运输经济的最低买价;二是辅助材料可根据工程形象进度合理安排,确定进货批次和批量,减少库存和资金占用。
(3)机械使用费控制。就是要强化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能。一是确定每一施工阶段所需的机械,正确选配,合理使用,做好协调与衔接,尽量缩短工序间隔,减少因安排不当引起的设备闲置和待用,提高机械化程度,充分发挥价值工程的作用;二是实行定人、定机、定岗“三固定”的原则,对机械设备的使用、保养、安全责任到人,严格按规程操作,持证上岗,杜绝违章指挥和操作;加强设备的预防维修,杜绝设备带病作业,提高工作成效和设备完好率。
(4)加强合同管理,做好项目变更、索赔工作。施工合同是整个工程项目的纲领和目标,在依据合同实施和施工过程中,会由于工程量清单与实际不符而出现合同内容增减,以及由于建设方或社会因素等原因发生的设计修改、洽商变更,造成的工期延误、支出增加、不能正常施工或施工中断的,针对这些情况应当做好记录,充分利用合同条款及时与工程监理单位、建设方办理工程签证、索赔及确认手续,并依据合同约定,制定资金需求曲线,对应急状况及时做出费用需求调整。
(四)严格贯彻“三标一体”,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程质量、环境和安全三方面贯穿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并且与工程成本、经济效益息息相关。一是要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必须严格执行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标准,严格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专项方案的要求,遵循技术规律,严格按施工程序和施工顺序操作,进行自检、互检和专检,努力缩短工期,避免返工浪费,特别注意隐蔽和节能工程的质量,力争一次性合格,减少成本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二是做好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辨识和评价工作,绿色文明施工,加强安全基础建设,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安全责任目标与现场环境管理办法,创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实施各项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盘活现有资产,降低财务风险
由于建筑业竞争日趋激烈,合理的降低招投标压价,工程垫资,拖欠工程款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就要有效盘活现有资产,优化资本结构,一要认真研究垫资 工程的可行性,审核项目预期投资收益,合理评估可能遇到的资金风险;二要完善内部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一体化模式,控制资金账外循环,在“现金池”中充分利用各子公司、分公司的现有资金,统一调度,有效监控,调剂余缺,盘活分散和沉淀资金,降低资本成本,增强融资和偿债能力;三要跟踪分析建设方履约情况,及时催收欠款,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优化资产配置,合理调整资金占用结构;四要根据资本成本水平及风险承受水平,把握“可控性”,合理利用负债资金进行债权债务融资以及通过业务重组、资产重组、吸收民间资本、银行贷款等拓宽融资渠道,使资金调度平衡,保持融资结构的合理性。
(六)实现资源共享、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要利用网络资源及企业管理软件系统,提高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以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为先导,对各施工班组、各职能部门互相独立、标准各异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汇总、集成、整合,实现各个部门资源的对接与共享,利用这个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和风险体系,培养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各阶段各部门风险都要制定具体的预警指标,及时进行识别与评估,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资源。
篇7
互联网与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及其他多个领域的深刻变革。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传统应用和服务正逐渐被互联网改变。在教育领域里,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大量市场资本不断进入,依托互联网形成了规模庞大且井喷式发展的在线教育产业,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平台得到了充分发展与重视,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在线教育发展和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的新课题。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在线教育;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是“互联网+”模式的最直接体现,国家战略行动中要求应结合“互联网+”模式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将“互联网+”定义为:“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各个传统行业进行深入融合,彻底改变传统行业结构和运作方式,实现多维度、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二、依托互联网开发教育资源的发展形势及当前任务
2011年开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引入中国,随后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微课等一系列在线教育课程和资源涌现在网络上,在线教育已发展成为覆盖早期教育、K12教育、大学教育、出国留学、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等全口径的教育系统。[1]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在线教育用户数量超过1亿人,在2014年底移动端教育类APP的数量就已经超过了7万个,在应用商店中所占比例超过10%,[2]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达到空前火热的发展状态。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要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从2012年起全国多省市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改造工程,2014年教育部开始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开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吸收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上传的视频课程进行系统整合、评优等,三年时间累计上传课程超过800万节,全国参与教师人数达到数百万人。[3]
三、“互联网+”背景下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以辽宁省为例,当前正在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理念在基础教育阶段重点打造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将优质的成体系的教育资源不断开放和共享,为促进辽宁省区域教育公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依托智慧教育完善与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辽宁多个城市分别将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各自城市的智慧教育建设中去,以数字校园建设为重点推动移动终端进入校园,整合升级基础网络,建设IDC数据服务并提供租用,打造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提供教育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分析支撑,搭建未来数据共享和存储运算基础环境。
(二)联合企业一同构建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很多城市选择与通信运营商合作,利用通信运营商已经成形的通信系统、宽带网络和媒体资源库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沈阳市从2013年开始与省内多家IT企业联合开发沈阳市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累计500万余份教育资源,每周更新资源1000余份;大连市从2014年开始利用校企联合方式优化大连智慧教育平台功能;铁岭市在2015年与中国移动辽宁分公司联合完成辽宁首家“三通两平台”项目。辽宁其他城市也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和IT企业签约合作共同开发资源平台。
(三)已建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形式多种多样
第一,公办资源丰富,平台开发广泛。许多城市及其区县很早就建立了内容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平台或者资源库,这些平台上收录了许多精品课、微课、教案、课件等资源,很多已经有10多年的使用历史,一直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辅助服务。第二,社会资源丰富,平台利用广泛。在辽宁支撑校园数字化发展的应用软件、网站和教育资源也极为丰富,仅调研中所记录到的相关软件及网站就有19种,经估算累计资源量就有数千万例。第三,自身资源丰富,平台基础广泛。辽宁省20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凝结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资源储备,有大量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字档案、案例材料、课程资源被录入到数据库和案例库中,形成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动态延伸。
(四)结合新媒体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在线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
第一,依托国家平台,参与资源开发。从2014年教育部推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始,辽宁城市及农村教师每年都在积极参与此项活动,许多区县和学校更是为此大力投入建设现代化录播教室,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并形成了优质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第二,依托互联网络,利用社交媒体。一些学校和班级开设公众号,并在师生间、家校间建立媒体群,定期校园动态、班级学习学习成果。
(五)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与应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难以满足部分学校现有发展需求,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还有待加强。第二,与社会在线教育平台相比,辽宁已投入使用的资源平台的运行模式还略显缺乏创新开放的思路。第三,辽宁建设资源平台的整体规划稍显不足,目前还没有落实省级层面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项目。第四,教育资源平台实践应用的内部驱动力还不够强,学校重视力度、教师和学生的互联网意识、家庭对在线教育和网络学习的认识程度影响着教育资源平台的推广与普及。第五,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有待加强,地方监管意识不够、后续维护资金短缺、信息化人才缺失等问题值得重视。
四、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推进辽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开发建设
(一)积极指导与监督,推动均衡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政府要积极督促合作企业与各单位及学校加强沟通,指导工程建设要从整体布局和设施可持续使用的角度出发,严格监督把控细小环节,建立完善的工程监理机制,杜绝改造不分等级层次和设备上线仍然落后的现象发生。第二,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改造工程的力度,注重农村学校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施工标准,保障建设资金的投入,优先解决网络环境差和硬件设施老旧等影响平台日后应用普及的问题。第三,政府要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创新优化,合理利用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引进先进发展理念,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标准,尝试启用智能设备优化教学并逐步向移动端转型,加快校园移动互联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普及,推动建设现代化影音录播教室,为后续在线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硬件基础。
(二)进一步开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平台模式创新
第一,打造课程体系化的教育资源平台,设计符合教材课程体系的资源库,建立在线课程资源开发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依照标准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制作与上传,注重版权注册,同时打造课程资源开发的名师专家团队,树立品牌形象。第二,打造资源多元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整合已建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并对平台尝试开源化设计,建立资源审核机制,让人人都能成为资源的贡献者和享有者,平台不再单一地面向教师或者学生,公办平台要由有偿服务努力向免费共享的无偿服务转型。第三,打造功能智能化的教育服务平台,开设个性化的展示窗口,提供交互模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及学习生活,开发在线教育教学评估系统,通过平台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方式来评估教师或学生的在线应用及学习情况。
(三)打造服务教育教学和区域民生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区别于各地方平台,特点在于资源建设要从成品走向精品,资源引进要从全国转向世界,实现基层教育信息及相关数据共享,为区域发展和社会民生提供服务与支持。第一,从每年全省的“优课”中遴选精品资源,并聘请、邀请省内外基础教育名师和专家完善专家库建设,定期推出专家专题资源和专家服务,塑造省级平台的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第二,与在线市场上优秀的教育平台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国内最前沿的在线教育资源充实资源库和素材库,同时,放眼世界在线教育市场,引进切合教师和学生实际需求的国际教育资源,吸引国外专家教师走进平台参与互动和建设,开设交流合作的窗口进一步提升资源贡献力和平台影响力。第三,实现“信息”和“数据公开”两大重要功能的开发,将基础教育相关的重要信息动态和政策及时公布在资源平台上,同时公开共享对外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数据信息,使社会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状况,为区域教育发展研究和社会民生服务贡献力量。
(四)培养教师和学生互联网意识,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在线教育平台的参与程度
第一,要努力为教师创造更多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鼓励有关专家和信息技术人才走进课堂传递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方法,教会学生在参与、操作、实践中领会信息化思想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倡导教师和学生结合课程利用互联网完成一些教学和学习任务,加强互联网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注重家庭互联网教育和家长对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第二,要为教师搭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国家及省市的“优课”“精品课”“微课”制作,同时要让教育资源平台更多地面向学生开放,开发贴近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资源模块,倡导学生通过平台参与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
(五)构建教育资源平台运维的保障机制,推动平台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避免过去平台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分离的情况,避免责任不清晰、服务不到位的现象,要建立一站式的运行维护服务体系,要求运营商承担上线后整个中心平台及各个服务点、终端点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整体运维服务,做到出现问题统一咨询、统一解决。第二,平台上线后政府要安排专职人员对平台进行日常监控与维护,要明确安全责任的主体、分工到人,建立信息安全、设施安全、消防安全的应急机制,明确出现问题后的响应等级和技术支持方式。第三,政府可以适当开发商业模块、允许广告投放,与市场上其他在线平台合作承担教育资源开发及子平台的建设或租用,设立教育资源建设公益基金等,这样既可以保障平台日后自身运维的资金供应,又可以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负担。第四,政府要加大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和引进高端人才的决心,开通绿色通道,解决阻碍信息化人才走进政府、走进校园的客观限制,深化加强教师培训,为资源开发和平台建设积累人才基础,推动平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管佳,李奇涛.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14(8):65-66.
[2]王晨,刘男.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45-46.
篇8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旅游电子政务;旅游电子商务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经预言:“电信通讯、信息技术和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即旅游业的信息化也成为了各国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点。世界范围内旅游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要由旅游大国变成旅游强国甚至使旅游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旅游信息化是必经之路。
一、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旅游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亦相对薄弱,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本身的巨大优势,中国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在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信息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手段,这是中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是由政府主导的。在2000年4月召开的全国旅游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就确定了将发展旅游信息化作为提高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政府对战略,发展旅游信息化给予了充分支持。2001年启动的“金旅工程”是国家为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的重大举措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家“金旅工程”的“三网一库”(办公自动化网络、业务管理网络、公众服务网络和综合旅游信息库)基本建成,在推进旅游电子政务的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和旅游企业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从目前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来看,以办公自动化为标志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的旅游电子政务在国家旅游局机关已经全面开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极大地扩展了旅游产品消费的需求,改变了旅游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已成为信息时代旅游交易的新方式,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相当实力的旅游信息网络企业。
(一)旅游电子政务
旅游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旅游发展的特征之一,是旅游信息化在政府方面的重要应用。随着“金旅工程”的发展,中国旅游网构建成功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旅游网是目前唯一的全国性旅游电子政务的平台。以中国旅游网为平台,地方旅游局纷纷建设自己的政务和资讯网站。据统计,在中国32个地方旅游局中31个有单独的政务网站(贵州省没有),占全部的96.88%;20个有单独的资讯(信息)网,占全部的62.50%;7个有公共商务网站(DMS),分别为广东、山东、上海、四川、天津、云南、陕西。大部分旅游网站均有信息、公众服务和业务平台。以中国旅游网为应用平台,加上相关电子政务系统如黄金周旅游假日预报系统、旅行社业务年检系统、星级饭店管理系统、全国导游员IC卡管理信息系统、旅游投诉系统、旅游统计系统、旅游财务指标管理系统、旅游项目投资管理系统、景区点管理系统、导游等级考核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应用,已初步实现了行政办公和行业管理部分功能的电子化,在全旅游行业已经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系统。
(二)旅游企业信息化
旅游企业中旅游饭店行业是旅游信息化应用最早的领域,也是两极分化最严重的领域。目前,全国星级饭店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比较高,其内部管理基本上都采用了饭店信息管理系统,商务客房提供了互联网的接入服务,普遍参加了多个网上预定系统,且网上销售已逐步成为饭店的重要销售渠道。饭店业中高星级饭店(四、五星级饭店)普遍建立了饭店信息化管理系统,部分饭店参加了饭店中央预订系统CRS(Central Reservation System)和全球分销系统GDS(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发展与国际同业的高速信息通道。多数国际连锁饭店成员采取既独立建立网站,又在连锁集团的大旗下建立网页的做法。但数量占旅游饭店总数43%的未评星饭店和占住宿设施总数96%的国内饭店和招待所在饭店综合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中国大中型旅行社较多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对内管理业务,对外与国外的同行有网络的连接,并通过互联网与网民进行在线宣传和预定等服务。而大多中小旅行社也在积极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或者挂靠在别的网站上进行宣传和在线交易。以携程旅行网为首的多数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出现与实体相结合的趋势。中青旅建设综合性旅游网站青旅在线(省略),并投巨资用于信息化改造,如今已实现信息一体化建设,网站的资讯全面,旅游线路等产品信息由系统智能地反映到网上;网上销售、资讯、网下销售以及内部销售管理紧密结合,B2B、B2C有效结合,同时更突出个性化服务。另外,其他的旅游企业如旅游汽车公司等面对强大的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不得不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入到信息化的行列中来。
(三)旅游电子商务
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开始于1997年,起步虽晚,但是发展迅速。综合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将上网查询作为了解旅游信息主要渠道的网民比例已达66.7%。其中,通过互联网预订过酒店的用户占70.2%、预订过机票的用户占70.7%、预订过度假产品的占20.3%。随着网上旅游相关业务的多元化,各网上旅行预订服务商推出的综合旅游产品,逐渐受到用户的青睐,还将有更多的网民使用网上旅行预订服务。2007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市场保持健康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5.5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增长65.4%。
而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9.1%,目前仍只有不到1/5的中国居民是网民。这一普及率略低于全球21.1%的平均互联网普及率。也就是说,中国的旅游电子商务虽然发展的非常迅速,但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逐步发展和普及,中国旅游电子商务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中国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是以国家旅游信息化工程――金旅工程为基础而构建的。中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按国家-省-市-旅游景区/企业的多层结构设计,各个层次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有序组织,并逐级向上汇总。在完善建设国家级主站(省略)的同时,以省、市层次为建设重点,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目的地网络形象设计、目的地旅游网建设、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电子地图系统、旅游企业黄页系统、旅游行程规划系统、旅游营销通系统、电子邮件营销系统、三维实景等系统,通过这些功能的有效组合形成旅游目的地网上宣传平台。除此之外,一个目的地营销系统还可以支持其他的目的地管理功能诸如:项目活动管理、调研、设计和分析、业绩监督和评估、企业新闻、公关、新闻、年度报告等。目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3A级旅游景区都建有自己的目的地营销系统。
(五)旅游信息咨询
旅游业作为一项服务产业,信息服务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据统计,在旅行者最迫切需要咨询的信息中,景点信息、住宿信息、交通信息、购物信息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5%、82.5%、78.5%、72%,这几类信息更为迫切。网络化和信息技术,改变了旅游者的旅游信息获取方式,有关资料显示,将上网查询作为了解旅游信息主要渠道的网民比例已达66.7%。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服务的途径更加广泛,旅游信息的传递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首先,中国大部分的旅游网站都能够提供基本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着旅游业。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业,使旅游资讯得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先进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成为了整合目的地信息的核心和枢纽;新颖的信息载体、信息媒介和信息技术被应用于旅游业,使旅游信息表现更加生动,传播效率进一步提高,甚至实现了旅游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和一对一传播。
其次,一些专门的旅游信息咨询系统相应出现,如北极星旅游信息咨询系统、昌平旅游咨询信息系统、北京旅游咨询信息系统等。昌平旅游咨询信息系统采用Super Map 2000作为基础平台进行开发,分为公众信息版和个人光盘版两个版本,公众信息版为基于触摸屏系统的专用系统,安置在一些宾馆、饭店,为游客提供一个新的信息服务工具。昌平旅游咨询信息系统提供旅游相关服务查询、旅游景点查询、旅游路线专家咨询、旅游计划制定与管理、地址标注等多项实用功能。游人通过简单的触摸屏操作即可快速查询需要的信息,浏览旅游景点的详细地图,了解相关的交通情况。
再次,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全方位的信息咨询服务需求,各地出现了很多旅游呼叫中心。目前,最为典型的当属中国电信的“号码百事通”和中国移动的“12580”。中国移动的“12580”平台也整合了旅游者需要咨询的各种信息,游客可以通过短信定制或查询所需的旅游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平台,实现订房、订票、风景区门票、餐饮娱乐等旅游消费。例如,江苏移动和山东移动已经能够很好地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全面旅游短信服务。另外,“12301”旅游服务热线工程正在积极地建设当中。信息产业部已经正式批准“12301”为全国旅游公益服务号码,这标志着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旅游呼叫中心,并以多种信息化形式服务于旅游业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来临。
(六)旅游类网站
中国旅游类网站自1991年开始兴建,目前国内已经具有相当一批具有一定咨询实力的旅游网站。除了旅游网站,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有旅游资讯。这些网站可以提供比较全面的,涉及旅游业食、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网上咨询服务,而且还部分网站的实力越来越强。
PR值是目前评价一个网站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准,它是Google排名运算法则的一部分,用来标识网页的等级/重要性,级别为1-10级。PR值越高说明该网页越受欢迎或者说越重要。根据对最新Google更新PR值的统计显示,有60个旅游网站的PR值大于或等于6,其中PR8的3个,PR7的网站7个,PR6的网站50个。在这60个网站中有31个是地方旅游网站,其余的都是做全国性质业务的网站。其中PR8的网站,一个是北京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一个是中国旅游局的官方网站。另外一个是艺龙旅行网。PR7的网站有4个是地方旅游网站,剩下3个网站都算是做全国业务的。PR6的网站除了地方旅游网站,还有“酷讯网”和“去哪儿”等新兴旅游搜索类网站。以“酷讯”和“去哪儿”为代表的旅游搜索类网站,在线上旅游市场里已经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而且从艾瑞咨询最近两个季度的旅游行业数据报告里能看到,旅游搜索类的网站排名都非常靠前。
二、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企业和地区信息化差异显著
旅游企业经营类别不同,经营规模不同,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水平差异也很大。从旅游饭店来看,四、五星级信息化发展状况良好,三星级的情况较差,一、二星级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旅行社业中几大旅行社集团和一些大型国际旅行社采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与国外同业有网络联接,且应用规模和深度发展较快;而大多中小旅行社仍处在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发展较为迟缓。车船公司和旅游景区(点)的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比上述各分行业更低。
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密切相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相对较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在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则相对落后,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这种差距必然影响整体发展水平,制约着旅游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二)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旅游企业信息化不是建立一个网页、几条信息那样简单,网站背后要由信息数据库作支撑,旅游信息涉及面广、数据量大,先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此外,旅游网站信息的扩充、更新和维护,也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
由于资金短缺,用于旅游信息化建设与项目运行维护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旅游信息化的步伐。中国一半以上的旅游单位无信息化经费,超过90%的单位信息化经费在50万元以下。由于资金缺乏,致使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落后。目前,中国旅游相关单位超过80%的单位仅有20台以下计算机,仅有不到6%的单位有50台以上计算机。从旅游企业来看,由于资金问题,除四、五星级旅游饭店信息化发展状况良好之外,三星级的情况较差,一、二星级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只有不到40%的旅行社建立了网站,10%左右的旅行社可以实现网上预订,其中已建网站很多是静态网站,缺乏实时维护。
(三)旅游信息服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首先,网上信息更新较慢,很多旅游景点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只是在各类网站上链接了几个网页,文本和图像仍然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形式,视频网页占网页总数的比例仅为0.3%。旅游者无法及时获悉景点的新节目、新动向,无法与景区在网上交流。其次,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弱。旅游信息内容一般涉及旅游目的地、景点、饭店、交通旅游线路和旅游常识等,普通旅游网站一般都有,但在根据旅游者的特点和需求组合定制旅游产品,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建议等方面做得好的旅游网站非常少。此外,在消费者的旅游途中,很少有为其提供购、食、住、行等信息服务的好中介。
(四)法律保障不完善
目前旅游在线交易的难以实现,除支付安全问题外,网络信用问题也是原因之一。据CNNIC在2006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的用户占第一位,达到42.1%;同时;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用户占6.7%。网络经济作为一种“虚拟经济”更加需要信用环境的保障。网络交易的诚信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卖方虚假信息,即商家的信用问题;另一方面是买方订购后无故取消,即买家的信用问题,因此在线交易对交易双方都存在道德风险。但是当支付环节或网络诚信出现问题时,目前的法律缺乏对网上交易行为的相应规范和保障。在缺乏法律保障情况下,旅游者并不完全信赖网络交易方式,大多采用线上查询、线下交易的方式。而旅游企业对网上恶意预订也无能为力。法律建设的缺位使得交易双方都心存顾虑,这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五)旅游者网络消费意识不高
旅游业的信息化进程中,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网络交易的实现是以电子支付的成功为基本前提的。银行虽然提供了在线支付等网络消费结算服务,其手续还过于烦琐复杂,没有体现出电子支付的方便、快捷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电子支付的安全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技术和法律保障,尽管网上账户资金被盗只是个别现象,其影响却不容忽视,游客宁愿选择传统支付方式,从而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在线交易。
从消费者方面来看,中国旅游消费市场的消费支付意识还大多停留在传统消费的现金支付水平。一方面是电子支付安全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消费支付的主观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的消费者,习惯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付费方式,对于信用消费和远程在线支付在心理上还有隔阂,这种传统的消费心理定势也制约了网上旅游交易的顺利进行。
(六)旅游信息化人才匮乏
发展旅游业信息化既需要专业性的信息技术人才,也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但是目前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对信息技术只是泛泛的了解,最多只涉及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和文字处理系统,满足不了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由于缺乏既熟悉网络信息技术、又精通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导致旅游网站页面设计未能贴近游客的实际需求、未能改变以企业宣传为主的现状,也未能实现一些动态的、可自由组合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景点信息的提供。
三、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战略
(一)广开投融资渠道,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资本市场可以提供融资上的便利。传统旅游企业通过旅游电子商务实现经营业态升级,其中造成的巨额资金缺口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上市以及配股等筹资手段予以解决。资本市场所提供的资产重组功能,为旅游电子商务企业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平台,为资产重组、项目投资和日常运作提供金融支持。
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的旅游电子商务建设,都必须广开投融资渠道,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转换机制、广开融资渠道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转变投融资机制,从依赖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向主要依靠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为主,降低负债风险;二是积极采用上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参股以及风险投资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三是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市场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四是实施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流向旅游信息化较为薄弱的瓶颈环节及中西部旅游区;五是逐步开放资金市场,鼓励民间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解决境外融资的到位和使用问题。
(二)推动广大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
中国的旅游企业90%以上为中小旅游企业,这些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资金壁垒,即实施电子商务的投资相对于企业资金能力、赢利潜力来说显得过高;二是观念制约,即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理解片面化,且不具备与实施信息化相适应的人员素质、标准化业务流程等;三是信息危机,即不少中小旅游企业曾经建设过网站或网页但收效甚微,影响了他们继续参与电子商务的信心和动力。作为旅游产品提供者的企业是旅游业中最重要的信息源。如果广大中小旅游企业游离在电子商务的边缘,整个“旅游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将缺乏丰富、动态的旅游产品信息的底层支持,这将大大限制网站信息质量、上网旅游者效用及整个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的成长。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广大中小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参与,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并增进专业电子商务服务商与旅游业的协作。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信息化的硬件平台
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和各个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旅游信息的网络构建和应用系统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管理机构来说,主要是建设旅游专网和信息化共享平台。要实现旅游信息化,信息共享是最终目的。就旅游饭店而言,首先应实现内部管理的职能化,达到预定、排房、住宿、结算、客源市场分析、财会计划的全自动化;其次应大力发展饭店网络,除了内部各业务环节相互联网,还要与旅游管理部门、公安、旅行社等部门之间联网以及实现饭店之间的联网,尤其是预定联网。就旅行社而言,首先要加强内部管理的现代化,提高外联组团、散客服务等所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其次要发掘自身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作用,为游客制定旅行计划和旅游项目选择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帮助。另外,在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为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保证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符合国家的整体方向和要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旅游信息化项目审核和工程监理制度。
(四)完善金融服务,突破支付瓶颈
在线支付是制约旅游电子商务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目前国内金融服务体系的问题,相当多的企业、消费者对网上支付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安全、严密、可靠的个人信用卡和电子货币支付系统,成立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因此,必须要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拓展银行在网上的业务范围,实现“虚拟经营”;二是健全银行网上结算系统,简化人们在线消费实时结算的手续;三是加强电子账户盗用的技术防范措施,保障交易安全。只有实现安全、易用的电子支付,才能让旅游消费者真正感受到电子支付高效、便捷的优势。
(五)加快人才的培养,保障旅游信息化智力供应
人才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智力保障,旅游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一类人才随IT业的兴起,高等院校对IT人才的培养,不再构成问题。目前,缺乏的是第二类人才,即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很大,这种人才又恰恰是中国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应强调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旅游企业和高等院校应联手合作,培养满足旅游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人才。首先,在高等院校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既要学习旅游相关知识,又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其次,对旅游企业的职工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盘红华.新经济环境下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8(15).
2、尹隽.论旅游电子商务的定位与发展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2003(1).
3、陈海鹏.旅游信息化服务的发展及其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6).
4、应梦漪.关于旅游企业网络营销的几点建议[J].市场论坛,2005(6).
5、巫宁.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评析与展望[EB/OL].,2006-02-18.
6、张青年,杨云.旅游业的网络营销与发展态势[EB/OL].,2005-11-22.
7、姚继兰,聂宜民.我国旅游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陈丹红.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