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鉴赏艺术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5和7,则其周长 。若两边长为3和7呢?
2、如图,在等腰ABC中,AB =AC,一腰上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 为16和8的两部分,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与底边长。(用方程思想解决)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3、如图,求∠A+∠B+∠C+∠D+∠E的度数。
4、如图,图中∠A+∠B+∠C+∠D+∠E+∠ F= 。
5、如图,ABC中,∠B=∠C,FDBC,DE AB,∠AFD=152 °,
求∠EDF。
三、三角形外角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6、 如图,求证:∠BDC=∠B+∠C+∠A。收集一下有几 种证法。哪种?
6、如图,ABC 中,CDAB,BEAC,∠A=50°,求∠BFC度数。
四、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7、一个正多边形,它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的相邻的内角,则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共有 条对角线。
五、变化中的规律问题
1、如图,在 ABC中,∠ 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
(1)若∠ABC=40,∠ ACB=50°,则∠BOC=_______
(2)若∠ABC+∠ ACB=l16°则∠BOC=________ 。
(3)若∠A=76°,则∠BOC=_________。
(4)若∠BOC=120°,则∠A=________。
(5)你 发现∠ BOC与∠ A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
2.如图,AB∥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与∠PAB,∠PCD的关系,请你从所得的关系中任意选取一个加以说明.
3.如图,已知ABC中,∠CAB、∠ABC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
当∠C=90°时,∠D=
当∠C=120°时,∠D=
当∠C=70°时,∠D=
请找出∠C与∠D的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写过程)
4. 如图:(1)在AB C中,BC边上的高是________
(2)在AEC中,AE边上的高是________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鉴赏方式;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67-01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就是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的系列学习,不仅可以去欣赏一些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去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作品,以获得审美上的享受。
由于美术鉴赏不在高考的范畴以内,所以美术鉴赏课也理所当然的成了一些学生的休息课。经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是看课外书,就是在做其他课程的作业。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调动起来,如何在学生们欣赏艺术大师们的杰作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评价、反思作品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独立的创作,成为美术鉴赏教学中时时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总结,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学的目的。
1、选择恰当的鉴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才可以避免产生厌学情绪,保证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兴趣的持久性。
如在鉴赏印象派绘画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的色彩,笔触,激情等,可以配以印象派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意境氛围中去了解印象派,提高审美能力。
如在鉴赏《蒙娜丽莎》时,由于学生们的知识底蕴,审美能力的差异,其鉴赏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此时,教师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讨论,对于各种结果,都给予充分的表扬,并给以一定的引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仅可以是学生了解作品的内涵,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如对陶瓷的鉴赏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中去考察;让学生在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陶瓷的历史、文化、发展,真正感觉到艺术的魅力所在。
2、重视培养学生的鉴赏基本能力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美术鉴赏方法,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接受作品中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一些美术术语和鉴赏方法的教育。
如在鉴赏《哭泣的女人》时,有些学生认为这与什么都不像,把作品与现实相对应,最后得出不美、很丑的结论。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鉴赏的方法,不理解作品的艺术活动和作者的时代背景、思想感情。
如在鉴赏齐白石的篆刻时,其刀法的苍劲有力,布局的强烈对比,完全是通过纯粹的形式所表现的,像点画的粗细轻重,结体的疏密,线条的快慢节奏等。
可以看出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评判的标准,鉴赏的方法也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与技巧,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美感,开拓自己的艺术眼界。
3、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美术鉴赏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学习民间美术鉴赏时,可以要求学生到民间、集市中去收集旧的剪纸、年画,也可以从网上、报纸、杂志上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收集资料,用自己的观点分析、理解和评价其艺术作品。
如在《原始人的创造》中,对于原始美术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起源于劳动,有人认为起源于游戏,有人认为起源于巫术。这个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发表各自的看法,在讨论中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网络已经成为现在人们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的手段。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也是美术鉴赏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网上可以查到画家、作品、背景、评论等等,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作品的背景,评论,更可以在查阅、欣赏中学会对艺术的鉴赏。
如在鉴赏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时,只要在百度中输入“项圣谟大树风号图”,就可以搜索到大量与作者有关的作品,本作品的时代背景,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人们对其的评价。
结 论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评价的语言,掌握鉴赏的方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因此,我们在加强自己各方面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总结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可以上好一堂成果的美术鉴赏课。
篇3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一种事实。而如今,我认为世界已经加速步入“后经济全球化时代”,即全方位的全球化的时代,包括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在文化教育领域,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将成为新时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国内文化教育方面,出国留学、双语教学、外籍教师、校际合作等等多种教育全球化的方式陆续出现。大局势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并不断地做更多的实践和探索。高中学审美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力以及接受和吸收大量知识信息的能力,选择在高中美术教育阶段引入国际化的文化元素是比较迫切和现实的选择。
一、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研究上海高中使用的两种教科书会发现,教材中美术鉴赏部分以中华民族艺术及国外古代经典艺术为主,比较缺乏现代艺术的鉴赏内容。就此,笔者在2011年10月份对执教的上海市金山区亭林中学高一、高二的班级做了调查问卷,统计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对现代艺术家的认知度在34%,对现代艺术概念的理解度在18%,对现代艺术名作的认知度在30%,对现代艺术展览的参与度在2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大部分高中学生对现代艺术很陌生,学生对四项现代艺术的基本要素的了解或参与程度最高不超过35%。另一方面,我们看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兴趣的统计数据:在我们问卷对现代艺术作品向学生举例说明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71%的高一、高二学生对接触现代艺术感兴趣;10%的学生认为一般;19%的学生没兴趣。大部分学生之所以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认为现代艺术激发想象、独特新奇和时尚美观。可见,学生对现代艺术形式和内容是充满了兴趣的,但是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而现行的教材对现代艺术的内容设置比较缺乏,学生对社会中接触机会很多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兴趣和能力未得到满足。所以,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导入现代艺术的探讨和实践。
二、现代艺术与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匹配性分析
1、现代艺术解读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腊、西亚)的西方艺术。可以将现代艺术理解为在科学和理性的原理之上,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的一座大厦。本文想研究说明的主要是最新的现代艺术后期的主要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大地艺术(EarthArt)、装置艺术(Installation)、概念艺术(ConceptualArt)、过程艺术(Processart)。现代艺术表达的价值观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不求纯粹;二是善待传统;三是非个人化,四是多种标准。
2、与高中美术教育的匹配与结合
并不是所有的现代艺术内容都适合高中生群体,现代的高中生活泼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同时他们又具备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对强迫性接受的知识有很强的抗性,而且他们的自我判断力和思考力也没有成熟。从原则上看,我认为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和艺术价值的本源出发相结合考虑,能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感、故事感、共情能力等感知力的艺术形式,介绍一些最新的、时尚的、具备新奇独特性能够激发学生想象的内容,并且规避一些内容,两者结合作为高中美术鉴赏教育的补充。
从实践上,先从现代艺术简史的介绍开始,选取4种形式的现代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概念艺术、过程艺术的代表作品,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教学,介绍代表艺术家,对作品表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评价,然后在做交互式的批判评价,并且可以结合初级的艺术实践,最终达到艺术评价和批判相结合。
三、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意义笔者在经过一段时间将现代艺术导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程的实践之后,认为这样的实践有以下重要的价值:
1、文化艺术兴趣的培养
现代艺术从表现内容上是取材于我们现实生活;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是一张老照片、旧衣服等,具备了多样性。实践证明,新异的现代艺术能够形成对学生的强吸引力,进而能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知识及鉴赏能力。
2、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意识
现代艺术重视科技和思维两大内涵,因而与现代艺术媒体有极强的结合。通过现代艺术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到多元的文化、科技、材料知识、信息、新观念等,可以明显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4
【关键词】古玩 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
中国文化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特征影响着世界。中国古玩作为中国文化之中的精髓,也以屹立不倒的姿态,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当今社会,中国古玩不仅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之中展示着独特风采,更是世界富豪彰显身份的象征。
一、古玩鉴赏的概念及发展
古玩,是近些年来才有的叫法,早在中国古代时期,古玩最初被称为骨董,指零杂的意思。“骨”便是通“古”,指的就是过去所存在的东西。而“董”则是通“懂”,指的是懂得之意。从字面的含义之中,不难看出,古代的骨董的最基本意思便是通过遗留下来的东西,懂得古人文化之中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玩的价值是一直延续至今的。
骨董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开元年间张萱所著《疑耀》一书:“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到了明代,董其昌《古董十三说》说道:“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开始把骨董称为“古玩”,即取自古代文玩的简称。古玩一词所包含的不仅是对于古代旧物的一种欣赏,更是饱含了对于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这是其他词语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古玩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由于中国的历史悠久,所以遗留下来古玩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主要包含书画、古砚、印章、古墨、碑帖、名纸、竹刻、木雕、牙角器、漆器、丝绣、石器、玉器、陶器、瓷器、铁器、金银器、青铜器、钱币、古代偶像、古代砖瓦、古籍书籍、家具、紫砂器等诸多种类。
二、古玩鉴赏与中华文明传承的关系
1.古玩鉴赏可以提高文化底蕴
在世界文明的漫长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化是唯一一个延续了五千多年没有中断过的民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景观。和中华文化起源相近的,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伦文化早已经中断。英、法、德文明年份也远没有中华文化之久远,20世纪以来的美国文明虽然强势,但是却是一种移民文化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过古玩鉴赏,可以加深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吸收中华文明之精髓,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持久,对我国民族文化更加充满信心。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推进的今天,世界竞争十分激烈,文化入侵也愈加严重,很多当代人甚至产生了崇洋的思想。通过古玩鉴赏,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发展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上,吸收民族文化之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更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例如,中国的瓷器文化博大精深,对于瓷器等古玩的收藏和鉴赏,能够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通过对于瓷器的鉴赏,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父辈们在瓷器的制作和绘画事业上精益求精,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的瓷器艺术。更重要的是,在瓷器的鉴赏过程中,我们不但能够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时代背景,还能学到青花瓷一般的淡泊和安然,让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
2.古玩鉴赏能够提高艺术素养
虽然古玩的含义是古代,但是发展至今,古玩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而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和艺术高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祖先传下来艺术瑰宝。通过对于古玩的研究和鉴赏,能够让我们拥有一双充满艺术气息的眼睛,能够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培养艺术鉴赏能力,从一定的程度上提高艺术水平。我国很多著名的艺术大家都有古玩鉴赏的爱好。例如,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等等,都是十分爱好收藏古玩,并且从古玩鉴赏之中汲取文化和艺术的精华和内涵,使得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变得很敏感,让他们的艺术修养不断提升。他们在艺术道路之上的造诣和取得的成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跟古玩鉴赏有着间接的关系。所以,古玩鉴赏对于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古玩鉴赏利于创建精神文明
由于古玩十分珍贵,所以价格也是十分昂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玩鉴赏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而更多的人是在整日为了自己的温饱问题而奔波劳碌。但是当今社会,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在这样的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下,古玩风潮又开始重新兴起。
古玩之中不仅包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古玩鉴赏对于我们的精神文明的建设便显得更加重要。我们的生活之中很多时候文化都是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物质的发展,导致精神空虚和文化缺少。古玩鉴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文化缺陷,让人们感受悠久的文化特征,在浮躁的社会之中放慢自己的脚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意境。例如,在中国书画的鉴赏中,可以感受到其中悠远的历史,能够让鉴赏者的心灵得到精华。
4.古玩鉴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都多了一层防范意识,人际关系变得越加冷漠。而古玩鉴赏作为一个兴趣爱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具有相同爱好的人凝聚在一起,不分你我,共同感受古玩鉴赏的艺术魅力,品味古玩鉴赏之中的艺术和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并影响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古玩鉴赏有利于中华文明精神的传承,有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三、古玩鉴赏策略探究
前面我们已经对古玩鉴赏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综上所述,古玩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鉴赏古玩也对于中华民族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掌握一定的古玩鉴赏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鉴赏古玩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古玩的定义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鉴赏古玩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掌握一定时代的历史背景,明白某种器物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除了历史知识的掌握,古玩鉴赏还需要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一般说来,由于古玩的历史文化悠久,会有很多古文字在上面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要想对古玩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就要有一定的古文字阅读能力。尤其是在字画、石刻、碑帖的鉴赏之中,这一项能力尤为重要。若是对文字不够了解,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古玩的内在文化内涵。
其次,除了对于专业性知识的掌握,不断拓展鉴赏的知识面,在古玩鉴赏之中,实践的经验也十分关键。古玩鉴赏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总是纸上谈兵,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只是单纯地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对实物有一定的接触,感受古玩的形状、纹饰、铭文、尺寸、重量等,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对实物有自己的把握,才能够最终不断提升鉴赏古玩的能力。
结语:综上所述,古玩是中国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古玩鉴赏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的艺术修养,有利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我们作为当代的中国人,绝不能只是崇洋。要切实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和发展古玩鉴赏,让民族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古玩鉴赏中,不能只是一味地凭自己的感觉,要多涉猎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真正提高古玩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志鹏.古玩交易惯例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杨晶.完善和发展中国古玩市场的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篇5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 教学
美术鉴赏课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引导学生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多媒体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美术鉴赏课堂引入了多媒体会使其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在文字与图片的组合中,在有声读物与动画、视频资料的渲染下,美术鉴赏课会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会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使师生双方均进入和谐的教与学的最佳境界。
一、境由心生——用美的心灵去发现美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其他各种体验和活动都带上情绪色彩的、比较微弱而长久的感情状态,它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与情绪。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心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人们的审美感情,起着反衬与烘托的作用,美术作品的美有时正是在良好心境的关照下而灼灼生辉的。可见,良好的心境在学生的鉴赏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而特定的情境恰好可以达到优化人的心境的作用。因此,在美术鉴赏课上,营造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营造情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人类知觉是通过不同的感觉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工各类信息的,在多媒体中,信息表征主要作用于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涉及到的有声语言(包括字幕文字和声音文字)、图像与音乐等,这是一种形象的知觉场,是教学重要的辅助背景。这种辅助背景在课堂上就表现为特定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起到良好的触动作用,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导入这个环节,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鉴赏的准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形成有利于鉴赏的良好的心境。例如,在讲授“新艺术的实验 — 西方现代艺术”这一课时,就可以结合2004年引人注目的“中法文化交流年”,先播放电视新闻录象,以镜头切换的形式,依次展示“法国印象派绘画作品在北京展出”、“埃菲尔铁塔”、“现代建造工艺”、“新时代的象征”、“西方现代艺术”等场景。这样就会使学生随着声音、图像等的变化,内心深处掀起美的涟漪,良好的鉴赏心境自然就形成了。
此外,良好的心境还来源于教师通过多媒体巧妙运用所产生的美妙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电脑MICROSOFTPOWERPOINT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要追求一种“动”(生动直观的电影播放)、“变”(多样变化教学手段)、“趣”(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美”(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的神奇效果,这样不但会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而且会把广大学生带进一个理想的艺术教学境界,教学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会充分体现 “鉴赏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
二、趣由情引——让美的眼睛去欣赏美
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美的形象性特点,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不是用逻辑思维方法,而是用形象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情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情趣包含着比较复杂的情感倾向,因此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往往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对某一事物的情趣会给人以发现其魅力的眼睛,特别是在鉴赏活动中,情趣更起着引导与强化的作用。而美术作品其本身蕴含着内容、情节、形象、色彩等特殊的魅力和独到的形式美,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就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良好情感状态下形成情趣。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俄国画家列宾的名作《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时,为了收到培养学生情趣的良好效果,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先出示内容热闹的画面以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播放画外音:“这些人在干什么?”“写什么信引起了这种大笑的场面?”学生思考的过程实际上正是情感投入的过程,为了保证学生思考的顺畅性与方向性,教师可播放课前收集的反映这幅画的历史背景的音像资料,来形成学生的理性认识,以此推动意趣的形成:画上反映的是17世纪土耳其皇帝要一批哥萨克人脱离俄国而归附于他的史实。这封信表达了这些家奴出身的勇武强悍的哥萨克人虽流落异地,却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画上就描写这些性格豪迈的查波罗什人在首领的授意下,正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的情景。回信的措词相当尖刻,既表达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嘲笑了对方的收买用心。画家以集体拟信这个场面,来展现各个人物的不同姿态、形状、性格和表情。站在中景中间桌子后面的八字胡老人,正用手指向后方点点,表示要在信中给土耳其苏丹“撒上点胡椒面”。当时由于首领说了这句挖苦话,引起了在场人的哄堂大笑。画上所展现的正是这一大笑的瞬间。接着可以出示作者列宾的资料,以此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列宾是19世纪俄国最出色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常用自己的美术作品去表现、去歌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鉴赏很容易使学生在意趣的推动下,把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看成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对象。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美术的造型知识解读它们,既使学生从观察、分析、思考中学习了美术语言中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美知识,也使他们从观察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
三、同化建构——以丰富的经验扑捉美
意义的生成是建构主义强调的焦点,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发展智能,建构自己的“经验现实”。 实际上,鉴赏能力的形成,也是学生个体内部知识建构的结果,所以美术鉴赏应从主题的生成、探究问题的产生上先行关注学习的生成。鉴赏学习不是看看图片、听听讲解,知识经验不是这样一种由外而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审美经验体系在教师所营造的环境中的自内而外的“生长”。 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可以营造一种通过师生互动而使学生的思维随情境而向四方发散联想、想象,智慧地火花不断被点燃的良好氛围,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像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这样可以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收获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深入挖掘、展现作品的主题,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前提下生成鉴赏的意象。特别是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往往是画中有情、情中有景,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主题。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教师就应在教学中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设计相应的教学课件,以此来深化学生对作品主题的认识。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这正是建构的基础。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把蕴含在“无我之境”中的主题发掘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才会在激活学生的鉴赏认知结构的前提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利用多媒体巧妙设疑,使学生在思考、解决的过程中鉴赏。例如,在讲“大河之源一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展现涉及有关艺术起源的几种主要理论,以引发学生对艺术起源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以加深对古代埃及文明以至整个世界文明的理解。这样就会为学生的鉴赏活动提供必要的背景性知识建构。
四、互生共鸣——让美在心灵深处绽放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情感的表现力的领悟是一种重要的动力因素。美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鉴赏主体与鉴赏对象的情感交流、互生共鸣的精神感知过程。这种交流与共鸣的过程就是鉴赏活动中的移情。可以说,移情能力是一种内在的鉴赏能力,这种能力会使学生自然而主动的捕捉到作品丰富的内在美。学生掌握了这种能力,则美术鉴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就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多媒体成为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为切入点,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体系,这样,学生的移情能力就会很容易形成。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教师要多方收集资料,精心设计课件,以通过多媒体促进学生在这方面的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利用多媒体来训练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审美移情能力:用多媒体展示若干图片:第一幅波提切利的《春》,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它们不断的颤动闪烁出光影;郁金香、银蕾花、水仙等鲜花,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遍地盛开。第二幅,柯罗的《阵》,透明、银灰色的画面,在学生的眼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似乎使他们听到阵风呼呼作响,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活跃的脉搏,在心灵上唤起健康与美的情绪。第三幅《梅杜萨之筏》强烈的明暗对比,强烈的运动感和悲剧气氛,令人触目惊心。画面以昂扬的激情赞颂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救生意志,揭示了波旁王朝的腐败和黑暗,唤起学生对封建统治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当《蒙娜丽莎》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仿佛沉浸在恍惚之中,她那恬静的双眸以及脸上呈现出的谜一般的微笑,分明感觉到画中的某种生命复活起来:她那高贵、纤细、美丽无比的手,象牙雕刻般的手指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以及衣下流动着的曲线美,充满了惊人的力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感觉到了令入神往的韵律。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线条、音响、光等信号,产生立体感觉,唤起丰富的表象,从而让学生在美的领域里,能鉴别出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艺术美,并能在期间产生良好的移情能力;其次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多媒体的运用尺度,使学生逐渐形成并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敦杰等 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 2004.4
2、吴廷玉、胡凌 绘画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3、鲁道夫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年版
篇6
(一)提高艺术普及率
上世纪英国主流传媒杂志《旁观者》的创办人在杂志中发表杂志创办目的,是为了让普通人也能了解社会百态,并从生活中发现哲学乐趣,使高深的哲学思想从书本中来到茶楼酒肆,走入普通人生活。而新媒体在艺术传播中也起到同样作用,使普通人通过随处可利用的科技终端欣赏了解艺术。很多媒体传播平台都会提供艺术专栏,如微博公众账号:电影学人、陶艺视觉、艺术派等。通过制作一些有趣的图片与小视屏,勾起浏览者阅读兴趣,进而引导浏览者了解相关艺术历史、演变由来、艺术特色等,让大众在日常浏览中接受艺术熏陶,从生活点滴中发现艺术①。
(二)提高民众艺术鉴赏水平
大众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会通过两方面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首先,者在时会利用一些应用软件对内容进行美化,如常见图片修复,改变图片色调突出图片主题,或是改变一些色彩配置,提高分辨率,这也可以看做是艺术创作过程②。人们长期接触这些艺术作品,本身就会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第二,如上文提到的一些公众账号,这些账号会艺术鉴赏类文章或是视频,向大众介绍不同艺术家对同一类艺术研究角度与独到见解,浏览者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增加艺术欣赏角度
2006年,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一些列文学艺术鉴赏类节目如“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解密红楼梦”,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文学艺术评述热潮。很多新媒体用户、开发商也通过学习将自己的见解与产品融合传播在新媒体中。如一些新媒体用户会录制个人评述MV或是编写剧本拍摄《红楼梦》微电影,;而开发商依据小说内容将其制作成游戏,也受到了许多新媒体用户的欢迎。虽然个人用户与开发商对艺术阐述不够专业,但也有其独到之处,而且激起了大众兴趣,有助于艺术传播与学习③。
二、艺术学视域下新媒体与传播学关系探讨之正影响
运用新媒体传播艺术,自然也应保留艺术原本特质,借用人们对翻译艺术定义:信、达、雅三个角度来探讨新媒体对传播学的正影响。
(一)信
信,就是要真实。传播者在将高深艺术学理论翻译成被大众所喜爱的媒体作品时,主要在两方面体现了真实,第一方面是忠于原艺术理论,这类新媒体传播者主要以介绍为主,将艺术起源发展过程通过简化语言以小段章节呈献给浏览者,类似于翻译中直译;第二方面是忠于原艺术理论基础上再忠于者思想。常规如一些艺术公开课、TED演讲等这类媒体传播者本身对于艺术具有较深研究,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新发现,通过一些艺术趣闻作为引入,阐明见解。使浏览者不仅丰富了艺术见闻,还掌握一些新兴研究成果,不论是入门级别还是专家级别都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传播提高艺术素养,加深艺术学习④。
(二)达
达,就是通达流畅。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式传播手段,拓宽了艺术传播范围。首先,现代人利用手机、电脑这些新媒体终端浏览网页,刷新朋友圈时都会接触艺术相关内容,这点如前所述提高了大众艺术普及率。在旧媒体时代,人们了解艺术方式不过是电视、书本、博物馆。这些传播方式知识信息量高,但趣味性低,不便学习者记忆⑤。但新媒体传播则侧重便捷性与趣味性,很少会看到冗长的微博论文,相反都是短小精悍的文字评述与视频讲解,不仅不会耗费浏览者太多时间,还可以下载保存,使艺术传播顺畅、方便。
(三)雅
雅,是清雅,有趣,能为接收者带来愉悦享受。这点不仅是所有艺术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媒体在传播学中广泛应用原因之一⑥。从两方面阐述其为接收者带来愉悦感受。首先,内容方面,除了上述提到的艺术公开课、TED演讲,一些知名学者也会通过微博、微信发表艺术见解文章,提高大众艺术鉴赏能力,了解一些有趣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而非单纯觉得搞笑。第二,新媒体使用方便且免费,既新潮又贴近生活,使用过程中,本身就会为用户带来愉悦感受。
三、艺术学视域下新媒体与传播学关系探讨之负影响
(一)负影响方面
任何事物在应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两极分化,新媒体在传播学应用中同样也存在瑕疵,在信、雅两个方面体现较为明显。第一,信。一些自发艺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为了增加关注度或是过于发挥,反而曲解艺术内容将艺术传播 变得功利化。第二,雅。一些新媒体艺术传播不仅不雅,还体现了浏览者“审丑”心理。诺贝尔获奖者赫伯特•西蒙曾对不断进化的媒体传播作出预测:“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审丑”心理传播者正因如此随意歪曲艺术作品,提供大众娱乐。随意涂改名画名品,篡改名著内容丑化作者原意,并以此为乐持续更新,以提高网络知名度。
(二)对负影响现象反思
由于新媒体中艺术传播门槛低,且艺术诽谤所造成的恶意影响规模小,并不能动用法律条文来解决。就必须从者自身修养和开发商内部审查来进行控制。首先,者应正确认识有趣与恶搞的差异。有趣富有内涵,能给人带来愉悦感;恶搞则相对肤浅,如同跳梁小丑。而且优秀见解一样会带来关注度,并且体现出作者思考深度,艺术传播者应不断提高艺术涵养,通过学习提升艺术分析能力,发表独到见解。而开发商也该对一些恶搞艺术行为进行审查,对一些严重恶搞者,进行封号处理;并鼓励一些优秀艺术传播者,提升其推广度与公众关注度,扭正艺术传播风气,提高艺术传播品位。
四、结语
新媒体是一种新式传播方式,拥有速度快、范围广、易上手等传播优势。在传播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其重要实践工具。艺术视域下新媒体传播,符合了艺术本身对信、达、雅的追求,使公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学习艺术,提升艺术鉴别能力,加深欣赏品位。然而在运用中,仍存在不足,需要传播者提升自身修养来改变这一现象。
作者:孙乔 单位: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释:
①马宁.传播力与媒介使用者的关系变迁——新媒体语境下对传播学经典问题的再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传媒大学,2013:13
②高启光.传播学与艺术学视域里的新媒体与当代艺术[J].艺术百家,2014,03:122-126
③徐婷婷.刍议传播学与艺术学视域里的新媒体与当代艺术[J].新闻传播,2015,01:117
④宁迪.传播学视域下的微电影广告研究[D].广西大学,2013
篇7
一、写实教学与创作教学
交叉进行,克服绘画的机械性在我国,素描教学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从引进到现今仅百来年历史。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几十年时间几乎所有院校对学生都开展素描训练,且沿用的前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高中美术教师在素描基础教学中,为应对美术专业考试,常常让学生们屈从于某些固定的写实性的“素描写生”模式,在这种模式的驱使下,教师要求学生作画尤其注重画面层次描写的细腻性、步骤性和习作性,以至于通常情况下,一幅素描作品的完成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这种严谨的写实性作画步骤,虽然能有效训练学生充分把握物体的整体造型能力,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概念化的作画程式,走进机械性作画的死胡同,影响他们对艺术的敏锐感,扼杀其艺术的创造性。因此,高中作为学生美术学习打基础的阶段,教师在开展素描教学时,要突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式化樊篱,实现写实教学与创作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构思立意,如何构图,如何选材,等等,培养他们创造性的素描创作的能力。这样与写实教学交叉进行,既可以杜绝教学的机械性,又可以充分挖掘出学生个体的主动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因子,为他们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
交叉进行,克服形式的片面性高中阶段的素描究竟要教什么?普遍的认识是从石膏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石膏像素描、人物头像素描,一直教到人物半身带手素描,甚至人物全身素描。这些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每一个学习绘画的学生必经的过程。特别是对艺考生的教学,除了进行这些常规的教学外,教师为了让学生达到考学这个目标,甚至把历年来很多优秀考生的试卷找出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模仿考卷上的绘画效果,从而达到提升高考试卷分数的目的。虽然,这些方法和手段确实能对提升学生素描水平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纵观这些教学活动,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在室内完成的教学活动。其形式的片面性,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压抑心理,失去绘画的趣味性。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师自己要做到思想解放,摆脱传统素描观以及训练思维的束缚,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实现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把花鸟草虫、山川河流、树木房屋、街道村庄等都当作素描的对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到绘画学习活动中,把被动地再现变为激情地创造。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素描的题材,开拓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绘画的乐趣,还能训练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与鉴赏教学
交叉进行,克服知识的单一性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克服传统的素描教学理念,树立现代素描教学理念。也就是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终结性目的,在提高学生造型技术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力。要做到这一点,高中阶段的素描教学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开设一些鉴赏课程,形成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知识循环:一方面是做到学生自我鉴赏与相互鉴赏相结合。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已经完成的作品和未完成的阶段性作品,都可以摆放在一起,开展自我鉴赏和在同学之间相互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绘画作品时,发现作品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可以及时纠正或修改不足,这对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是做到名作赏析与当地艺术作品欣赏相结合。古今中外的绘画大师中,产生过许许多多的优秀素描作品。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手段,组织学生鉴赏这些作品,在鉴赏中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加强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摩当地美术作品展览,感悟原作的艺术魅力。教师在美术鉴赏课教授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当地艺人到课堂示范讲解,让学生在实地观摩绘画过程,直接感悟绘画过程,直观地感受绘画的技巧,领悟一些绘画技艺要领。
篇8
关键词:民族预科 音乐鉴赏 民族团结
作为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高等教育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比较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一年级新生。这些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民族团结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地区的繁荣。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少数民族的自身民族文化认同及主流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民族预科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的音乐鉴赏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因此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1.教学内容突出民族特色,形成民族自豪感
音乐鉴赏一般分为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两部分。针对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我加大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比重。对自己国家的、本民族的音乐都不了解,不懂得欣赏和热爱,又怎样去传承和发展呢?经过前期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对民间音乐、尤其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有所了解,但都只知道皮毛。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对其起源、发展及历史重要性做深入讲解。比如藏族学生大都会跳“堆谐”,但不知道公元10世纪《堆谐》舞蹈就已经存在;延续至今的藏戏剧目《西容仲孜》在千余年前的唐代就已经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当我向学生讲解后,他们都非常惊讶,没有想到这些古老的艺术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我们的民族拥有这么辉煌的艺术成就感到骄傲。“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当我念了外国专家对侗族大歌的评价,让学生观看了侗族大歌在国外演出的盛况,并且告诉学生,因为侗族大歌,才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观点时,学生都由衷地鼓起掌来,那种民族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他们才能理解。
2.教学手段突出对话与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
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国家的历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不断地融合,我国境内的各民族,不论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素质如何,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有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些中华艺术的瑰宝既有汉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不管你是哪个民族,作为中华儿女,都有义务和责任去继承和发展。
利用民族预科班的同学都是少数民族的特点,我设计了“我想与大家分享——”的环节。让不同民族的同学来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民族的音乐。从起源、发展、现状,到特点、意义,有时还要唱上一段、跳上一段,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跟着学唱、学跳。在这一问一答,一唱一跳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加了各个民族学生间的了解和交流。
3.对优秀的民族音乐深挖细讲,形成民族责任感
因为国家的重视,一些快要失传的民间音乐得到拯救和发展,又经过大力宣传,以前不为人知的优秀音乐逐渐被大众所知晓。比如说起蒙古族的“呼麦”艺术许多学生都知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呼麦”这种高超的演唱技法在我国曾经失传,没有人会演唱了。蒙古族的布贺朝鲁去蒙古人民共和国拜访了“呼麦”大师松迪,并向他学习,回国后发表了多篇介绍“呼麦”的文章,这项绝技在我国才又起死回生。这样的故事要告诉学生,还有很多艺术种类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也要让学生知晓,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每个学生懂的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消亡,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和传承的义务和责任。
4.多欣赏优秀的作品,引起学生共鸣
课堂上,我选择了多个国家、不同作曲家的作品给学生们听,并进行深入的讲解。通过欣赏肖邦的《波兰舞曲》、《波洛涅兹》、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等作品。学生了解到这些经典的作品,音乐素材就来自当地的民间音乐,每首作品中都融入了这个国家民间音乐的特色,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听。还有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巴托克的《管弦乐队协奏曲》,这些不朽的作品中都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和赞美之情。
中国作品,不管是声乐还是舞蹈,多选择表现民族团结、热爱祖国这样的作品。例如《洗衣歌》、《映山红》、《花儿为什这样红》、《情深谊长》等等。不光听,还要把背后的故事告诉学生,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现在年轻人都比较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也有很多主旋律的优秀作品,比如《我爱你中国》、《红旗飘飘》、《国家》、《中国人》等,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听,易唱易学,很受学生喜欢。不管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还是流行的,只要内容是健康向上,传达的价值观是正确积极的,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去听、去想、去理解。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不再单一的强调音乐鉴赏课的美育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索其在德育教育上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能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团结各个民族的朋友,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文为河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课题《民族预科班音乐鉴赏课与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最终成果。课题号:S2011Q14
参考文献:
[1]柯琳.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09,(02).
[2]王文韬.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J].中国音乐,2006,(03).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素养。在教学中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来,设计合理的问题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
一、挖掘教材引入传统文化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把教材中富有文化作用的内容进行加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吸取这些知识,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当学生对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思考,学习通过日常的积累,就会想到开天辟地,还有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躲避野兽侵害进行建造巢穴等。这样都可以把教材的中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把中华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再如,我们在学习文字的演变时候,引导学生对汉字马的由来进行学习,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都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他们发现原来文字比较形象,现代的文字注重的是线条,形象难度降低。这是都是我国的经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字,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了解古人思想,继承优秀的文化,从而让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对孔子思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孔子言行与书籍进行研读,从而了解儒家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圣人的思想对现在教育的作用,逐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巧妙引导吸取文化精华
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不断推进,各科也在课堂结合教学的实际,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以此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文修养。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把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从而让学生吸收文化精髓,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目的。例如,教学“伤寒杂病论”,要让学生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医W与艺术的结合,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特别是中医运用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中医效果慢,在当前社会上中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对部分病治疗的效果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再如,讲到了古代的书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并通过对比中外的书画作品,让他们认识中国书画艺术注重的是艺术,而西方作品注重的是真实性,这样就能体现到我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取中精髓,并继承和发言我国的优秀文化。再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时,要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春秋战国不仅是百家说,另外还是儒学和道学说的开始,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家学说的认识更加充分,进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情结。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教育人的真理,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教学中进行感知、体会,才能掌握并进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三、鉴赏作品提升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大师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了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我国是文化大国,蕴含五千多年的文明。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写作品进行鉴赏,让他们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发扬这些文化,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也能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性。例如,唐宋时期的诗词,我们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同时在历史课堂也要让学生学会鉴赏,体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唐朝的李白、杜甫等人诗流传至今依然受到很多的追捧和赞叹;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等词句依然让人读取朗朗上口;还有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也可以用来临摹和学习。教师要对这些经典的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把他们创作的思想领会到。再如,书画作品中,我们经常要提到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欣赏到王羲之的高超的书法水平,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教学不要仅仅限制与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进行延伸和拓展,老师要搜集与课本有关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特别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文化精神,那就是我们劳动人们的勤劳、能吃苦、智慧、善于创新,而当前缺乏也是这种东西,从而文化作品让学生去感悟,更加真实,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的情操,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从而理解其中真正蕴含涵义,并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成武. 浅议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考试周刊,2015,97:139.
篇10
关键词: 《永恒之美》 教学案例 美术鉴赏课 美术作品
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获得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活动。美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难以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为此,很多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欣赏如雕塑、油画等作品时,不知如何入手才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作品的美,为何而美。我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所著《美术教案设计》中提出欣赏课的四个过程,即“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1]为基本模式,以苏州沈兰老师的《永恒之美――古希腊雕塑》作为教学案例来分析优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过程。沈老师从感知入手,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了解古希腊雕塑之美,分析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各种艺术形式的组合,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其中具有的和谐的理想美,理解古希腊所建立的理想美的原则及其影响,经过分析,从而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永恒之美”,把握美的深层涵义。
一、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而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是让学生感知美的重要前提。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不能读懂艺术作品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思维机器不能成功地发现那些能都描写或表达这些特征。需要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并使它的技能得到恢复。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作品的艺术形式,沈老师在PPT上仅仅呈现两根非常简单的线条:。沈老师就利用这两根简单的线条来阐述和对比古埃及和古希腊雕像的动态,如古埃及雕塑的基本形象是双手双腿紧束在一起,头直立不动,就像1字形,表现了神的庄严。而古希腊的雕塑在熟练的雕塑家手下,展现了其优美的S型动态,从而使得学生理解古希腊雕塑比古埃及雕塑要更活泼、更生动、更具美感。就像18世纪英国画家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波状线比任何线都更能够创造美,在最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并认为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2]接着沈老师让学生搬出维纳斯的石膏像,放在讲台前,让学生结合维纳斯的神情和姿态,鼓励学生谈出对作品本身的感受,感受维纳斯的石膏像虽为残缺之像,但在艺术家手下,其身体的各部位处于运动之中,体悟其和谐之美。能让学生理解这种动态形式美,是欣赏作品的一大关键。
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沈老师结合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仔细解剖古希腊的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她注重先和学生讨论古希腊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深入理解古希腊雕塑的美的原由作铺垫。在导入环节中,她从地理、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全面介绍了古希腊,先让学生了解古希腊文明是欧洲古典文明的起源,然后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到课堂主题:古希腊精美绝伦的神庙建筑和非凡的雕塑作品的艺术美。如:沈老师问学生这些古希腊雕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从学生的答案中得出三个方面;神话故事,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原因。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雕塑《维纳斯》的主题是来自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米隆的《掷铁饼者》是古希腊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俗习惯、战争频繁等政治原因,还进一步知道了为何《掷铁饼者》着意强调强壮的体魄,而且是裸身运动。沈老师让学生了解这些雕塑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仅调动了学生想要深一层去理解作品的愿望,还使他们有了对雕塑背后崇高精神的敬意,为学生进一步感知美作了铺垫。
三、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
教师在讲解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作品的外在形式,揭示其一特定的主题以外,往往还要挖掘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秘的意蕴,这样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进而达到学生的个人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沈老师在赏析雕塑《维纳斯》时,根据维纳斯全身的比例,上身的比例,以及宽度的比例,揭示了美学规律黄金分割点和黄金分割比,让学生从理性的分析中对作品中的对称、节奏、和谐,进行一个再认识。沈老师在分析雕塑《拉奥孔》时,让学生探究:为什么拉奥孔被蟒蛇撕裂肉体时是恐惧的、挣扎的,而艺术家却对他的造型还是非常克制的?在对学生的讲解和讨论从中得出答案:艺术家最终是为了追求美的感觉,这就是古希腊雕塑所追求的完美的理想与和谐美。沈老师在这堂课中对古希腊雕塑进行了细致的欣赏,她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更是深化到古希腊艺术背后所体现的崇尚理想、和谐美的原则。这样深层次的挖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都深刻地理解了古希腊雕塑的美的原则。
四、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美
美术教育从某种方面来讲是一种感受教育,现代美术教学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获得审美情感的体验,怡情养性。沈老师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充分地让学生体验,表达他们自己对美的感受,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正如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力加老师在《让学生自主地表达》一文中就提出这样的思考:“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回归学生生活,让学生在个人的感悟中体验和理解学科概念及表现技能,可以认识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3]可谓不谋而合。
沈老师还善于把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实际教学中去,她在分析米隆的《掷铁饼者》时,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铁饼,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摹仿掷铁饼者的动作,让学生切身地体验雕塑的动态美,场下的学生也被气氛所感染,叫好声一片。在生活中学生们都有过掷铁饼的体验,沈老师把体育运动的健美与美术的理想美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雕塑的动态美。沈老师在课堂上还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亲历鉴赏的过程,感悟古希腊雕塑。她在讲解《维纳斯》的时候,还搬来了真实的维纳斯石膏像,这让学生有了视觉上360度立体的观感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无比兴奋,他们能从视觉和触觉上更真切地感受到维纳斯那种婀娜的体态和动人的曲线。沈老师还让学生到石膏像旁边,在维纳斯的身上寻找黄金分割比的点,让他们先表达自己对比例美的感受,并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了黄金比例的知识。这样一个真实体验的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情绪,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获得了愉快与成功的体验。
五、结语
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之美?人类对美的认识是怎样开始的?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这课的重点、难点,其最难之处在于美这一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抽象性。沈兰老师从感知入手,让学生层层深入体验美的基本原则,她认为本课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一种感知上的要求,她希望能让学生真的认认真真、真诚地去感受艺术的“美”,并发现自身的潜在艺术审美心理,达成感官的、心理的情感满足。沈兰老师的这堂课欣赏课,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如何根据以上四个主要欣赏方法,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全面探讨,让学生充分感知美。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懂得教学方法的同时,为了深化美术鉴赏课教学,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懂得艺术形式、艺术含义、艺术功能、艺术教育的目的等问题,从而把握住美术鉴赏的实质,设计更精妙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知美。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案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23.
- 上一篇: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制度
- 下一篇:员工考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