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阅读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的阅读方法

篇1

1、信息式阅读法。这类阅读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我们阅读报纸、广告、说明书等属于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大多数这类资料,读者应该使用一目十行的速读法,眼睛像电子扫描一样地在文字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任何人想及时了解当前形势或者研究某一段历史,速读法是不可少的,然而,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考,视所读的材料而定。

2、文学作品阅读法。文学作品除了内容之外,还有修辞和韵律上的意义。因此阅读时应该非常缓慢,自己能听到其中每一个词的声音,如果嘴唇没动,只是因为偷懒。例如读“压力”这个词时,喉部肌肉应同时运动。阅读诗词更要注意听到声音,即使是一行诗中漏掉了一个音节,照样也能听得出来。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文学家的作品,唯有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这种依赖耳听—一通过眼睛接受文字信号,将它们转译成声音,到达喉咙,然后加以理解的阅读方法,最终同我们的臆想能力相关。

3、经典著作阅读法。这种方法用来阅读哲学、经济、军事和古典著作。阅读这些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经典著作阅读法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容易忽略文学作品的特色,以 使读者自己钻进所谓文学观念史的牛角尖中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阅读方法的整合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阅读资源对照阅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题材比较法、体裁比较法、主题比较法、人物比较法、特点比较法、风格比较法。

2.问题导引法: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整个知识点细分,像在通往规律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道上了锁的铁闸,而钥匙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或者已有经验,或者查找资料,或者通过其他科目原理的引用)才能获得,学生顺着问题的答案一步步探究,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最终得到规律。

3.指导归纳法: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的具体的认识扩大为同类一般事物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以递推思想作指导,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发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4.专题学习法:师生可以重新整合教材,重新调整教材课文的篇章,整合成新单元,或者将课内的部分课文与课外的某些篇章整合成新的探究单元。可以按整合成的主题探究问题的属性或特征,在一个主题下纵向地或横向地梳理文本和阅读资源,从而形成对该专题来龙去脉的系统把握。

二、阅读经验整合

整合性阅读教学中提到的“经验整合”,即学生已经拥有的有关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背景和知识、所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自己的生活阅历、实践经历和感情体验。

按照认知学派的结构同化理论,学习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依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同化已经拥有的认知结构,或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容纳新知识。

比如,有的学生说,文士命运多悲苦,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往往是锥心泣血、不堪回首的辛酸和痛楚。越是身处逆境,文士越能写出惊世骇俗的好作品来。他们大多人微言轻,身世坎坷。他们却又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位卑未感忘忧国,屡遭穷愁困厄,痴心不改。由此可以归纳:

《醉瓮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当时均遭遇仕途坎坷,被贬官,所以心情皆悲愤。但正如《报任安书》中所言:“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后,稍加探究,就能得知:《醉瓮亭记》体现了欧阳修游乐之后的“颓然”,《小石潭记》蕴涵了柳宗元“凄凉寂寥”的心境,《岳阳楼记》反映了范仲淹的“忧乐”哲学,《水调歌头》饱含着苏轼郁闷中的旷达。

三、整合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引导学生阅读,以探究的态度将全册课本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桥梁、载体,阅读是师生对文本的反应与阐释,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熏陶、思想升华、价值观念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与教师一起倾听文本和言说文本。

何谓“探究的态度”?就是阅读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质疑、比较、归纳、整合为基本思维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或欣赏,或批判,或整合归纳总结,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的认知,以提高自己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将课文重新整合,整体性、综合性地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怎样解读课内文本和阅读资源?怎样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思想内容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语言形式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表现手法整合。

深入探究,具体做法是:制定阅读计划,编写书目索引,做好勾画旁批,重视摘录提要,笔录思索质疑。

篇3

2、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3、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6、略读:略观大意;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即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篇4

1、阅读前:大体了解作者及背景。在计划阅读某部作品之前,应该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家庭背景、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生存状况等有大致的了解,这有助于大家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和理解。

2、阅读中:基本把握内容、结构。要弄清故事情节。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和叙述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主要是由于名著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但是,由于大多数名著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往往复杂多变,头绪纷繁,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各异,因此只有弄清故事情节,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整部作品。

3、阅读后:及时写出读后感。读完名著后,自己立即动笔写出读后感,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教是为了不教”,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初中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

一、指导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学生的意志、毅力与成年人有区别,应克服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跟进的心理,指导学生讲究阅读的先后,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首先,阅读的内容由课内逐步向课外延伸。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中、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文章,由语言文字带他们进行时空的穿梭,领略风土人情,遨游艺术殿堂,充分感受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平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

其次,阅读的时间,要见缝插针,要挤时间阅读。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允许学生将课外书籍带到学校,“早读”除了要求朗读所学课文外,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要求学生每日保证40分钟的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黄金时间,更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布置学生阅读。

二、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主要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篇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跳读:有选择地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

三、指导学生学会积累

当前,不少学生读书,大都是读而不标,读而不注,读而不写,读而不摘。这样下去,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是走马观花,收获不会很大。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巩固加深课外阅读效果的良好方法。读到好的文章,对重点段落圈点批注,摘录有关的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摘抄。如抄精彩词语,优美名段,格言警句等,为读书作文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二是列提纲。如写出阅读文章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情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写读后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

篇6

【关键词】 中医经典;阅读;方法;创新

1 研究的重要性、创新性

中医继承是发扬中医的关键,而诵读中医经典可谓是传承中医事业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医经典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的理论水平、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和中医临床水平。纵观古今,历代名义都把诵读中医经典作为治医、行医的一项基本功。所以对于一个个满怀悬壶济世、救人治病的凌云壮志的中医学生们来说,深入阅读中医经典意义非凡。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医院校的的现状是这样的,因为一系列原因大部分学生读经典的积极性并不高。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同学们忽略这方面的学习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同学们的重视性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些古老的文字不太感兴趣。

因此,寻找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适合当代中医学子们诵读中医经典的新方法意义重大。

目前许多本科院校为了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本着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目标,在校园内号召大学生们探讨创新型学习新方法。作者响应此号召,进行了中医经典阅读方法的研究。作者倡导创新性学习,通过变单一学习模式、传统学习方法为学习与班集体活动、比赛等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使枯燥的单纯阅读变得生动有趣,这样用一种特色方法勾起了同学们读经典的激情与兴趣,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去接受一项阅读任务。那么这样就成功提高了同学们读经典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知识的效率和积极性。

2 研究实施过程

2.1 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整体思路:通过知识竞答、相互提问等多种活动形式,并且把阅读中医经典与同学们的德育分联系到一起,自2010年9月开始开展为期一年的诵读中医经典系列精品活动。

2.2 进行阶段性优化学习方法

2.2.1 宣传创新学习新方法 通过展板宣传、校广播站广播、校报记者采访、名师讲座、不同专业、院系之间的同学交流等形式,做足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让这种研究理念和途径传播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2.2.2 多种形式活动开展 研究活动首先以比赛竞答形式在班级内部举行,拿试点班中西医临床医学2班来说,他们每周定期进行三学活动,活动主要以“知识问答”的形式进行。在三学活动中,班干部作为出题者和裁判,对同学们进行提问,所出的问题与国医经典相关,所有答案都出自原书。同时,所出的题还与所学的《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以及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相关课程密切相关。班干部作为出题者,首先要认真翻阅经典,准备材料(材料相当于题库)以备同学们背诵,同时还要从各个方面从材料中采集题型。班干部还要负责选择公正的裁判人员。所有积极主动参与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同学加德育分,加分细则班委和集体商议。除了加德育分之外,每周评出一个回答问题表现最突出的同学。每月再进行一次答题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丰厚奖品和证书。然后,每班选出优秀答题者代表班级,参加院系里的总比赛。

3 主要研究成果与分析

研究进行到最后阶段,以最后一次总结性的“中医经典知识竞答活动”而结束。第一临床医学院 护理学院 2009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顺利进行。此次活动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通过调查发现,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同学受益匪浅,一方面这种新型学习方法提高了同学们背中医经典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大大缩短了背熟经典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背书的效率。另一方面,背的东西多了,自身的中医气息也日渐浓厚,视野拓展的更宽,了解到的中医知识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他们还获得到了德育分和比赛的荣誉,为以后拿奖学金奠定了基础。之后,校园里掀起一阵诵读国医经典的热潮。同学们收获很多,对学习中医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这为传承中医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同学们在此活动中提高了阅读中医经典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大量阅读国医经典,充分了解经典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医学内涵,临床意义等各方面的知识,拓宽了同学们对中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使这些经典里的知识与平时所学结合起来,为学精中医奠定了基础

最后,作者希望这种与班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学习中医的的新方法能给全国的中医院校提供学习借鉴,从而促使那些为发展中医事业的有志之士们相互学习,为更好地继承中医事业而奋进。

参考文献

[1]郑玉玲.中医经典诵读[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9

[2]冯培等著.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J].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3]陶学志.创造创新能力训练[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4

[4]杨友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1.1

[5]谢希德.创新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篇7

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材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

例如学生学会了查字典解词、联系上下文解词及结合生活实际解词等方法之后,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新词。又如还可以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习迁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童话、寓言及散文中常有反复出现的情节或相同结构的段落,学习此类课文,教师要在教好“例子”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例子”的方法进行后几段学习。再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以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又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迁移镇南关得到了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纪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纪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要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篇8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大胆尝试“群文阅读”教学,对群文阅读“以读促写”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注重给语文课留下一定的时间,充分利用单元课文展开群文阅读,让学生更自主、更愉悦地阅读与写作,丰富积累,灵活创作,从而达到提升其写作能力的效果。

一、揣摩课文构思,指导学生写作技巧

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是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重构、整合的一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优化教学方法。这学期在讲授《师生》一单元中,从宏观的角度关注了本单元课文的普遍联系和内在规律,采用整合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课文内在结构的系统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指导学生收获写作的方法。

《师生》一单元课文,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教师充分利用其结构特点,指导学生写作。

通过充分阅读,师生共同挖掘几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学生能发现本单元三篇课文均是写老师的文章,每篇课文都是通过老师的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表现老师或认真负责或因材施教或关爱学生的优秀品质。同样是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表现方法又各有不同:《师恩难忘》抓住了老师课堂上的语言和学生心理来表现老师品质;《孔子和学生》抓住的是人物对话;《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中,老师的动作描写又十分醒目。这样,通过三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表现人物的方法技巧,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文章有了内容可以展开,开头、结尾的技巧在群文阅读中也能获得。三篇文章,开头是不同风格的老师介绍,外貌、学识、性格特点,哪里有特色就从哪里开始。而结尾写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表达自己真实感受。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技巧,从哪里入手、从哪里结束也可以做到成竹在胸了。这就进入习作辅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针对不同环节给予孩子们以启发,又在模式的基础上拓展变化,写出新意。

二、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写作思路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近年日渐深入人心,它以秉承发展全脑、提高记忆、快速学习等目的,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占有优势,学生绘图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开发。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帮助孩子建立一定的思维体系,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明月》单元中这一组课文,包含古诗两首、散文、记叙文,结构上毫无相似之处,内容也各不相同,唯一的联系就是都和月亮有关。教师在指导这一单元的写作时,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围绕“明月”一词拓展开来。月亮的外形、颜色、光芒,它周围的景物,月光下人们看到的、想到的、心情、动作、语言,以及由此引发出的思乡、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怀,还有和月亮有关联的古诗和传说等,总之,和月亮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在思维导图中得到了有条不紊并层层递进的展现,思路明确具体。

当学生面对这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时,已经明白了所有这些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的内容,不由得写作信心大增。加之“走出去感受月亮”这一活动作业的辅助,使学生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一般。

三、结合课外资料,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课外资料的合理运用,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外资料,服务于语文教学,增强群文阅读的时效性。

单元《民族之花》中课文形式各不关联,经典歌曲《爱我中华》、经典名篇《草原》等在结构上看似各不关联,但都是围绕着民族情谊展开的。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巧妙组织,把《草原》和单元拓展课文《做客喀什》《苗家乐》放在一起对比阅读,这些文章很有条理,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了当地民族特色及人民的热情好客,文章情景交融,能感受到我国幅员辽阔;另外,在激发学生爱国情的同时,感受我国各异的民族特色和各民族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灵活掌握教材,对“到少数民族地区做客”这一内容重点讲解,学生兴趣十足。但这时候是否就能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开始写作练习了呢?大部分学生没有到其他地方深入参观做客的体会,这时候写作只能是胡编乱造。根据这一现状,教师适时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查找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

当孩子们利用广泛搜集的资料,了解了该民族的民居、服饰、传统礼仪、待客方式、舞蹈、节日庆典等一系列民俗特色之后,再鼓励其进行头脑风暴,把自己置身其间,按照做客的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兴致盎然的同时,有话可说,能依据资料展开联想,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而群文阅读做到了有的放矢,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发散思维,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以读促写的目的。

篇9

(一)环境熏陶法

课堂环境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明显。想要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十分必要,教学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读书环境加以创造,举个例子,将一些励志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橱窗上,并设置相关读书评比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学校的阅读环境非常好,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阅读不仅仅是读,讲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的讲解,否则即使你读很多,但是不理解也枉然,所以说两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的,读好文章与讲好文章的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要运用创新、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的学习效率。在学习中,不应一味地去讲或者只注重读,那样不仅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也会对学生学习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据此教师应该对语文中读与讲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促进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学效率。

(二)故事吸引法

故事吸引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大,教师在给学生讲故事时,为激发学生兴趣,应引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并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故事,如凿壁偷光,通过故事讲述来吸引学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遵循相关原则,故事内容应与学生年龄相符合,否则难以引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故事的选择应以语文教学大纲为主,紧扣语文教学核心,选择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另外,故事内容应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否则便会失去故事吸引法的应用意义。

(三)榜样引路法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比较心理也十分突出,因此,一旦出现竞争对手,学生内心深处就会涌现一种竞争意识,为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施,教师应善于发现“闪光点”,并在班里推行亲子阅读,以此来鼓励学生。教师定期评选“小小故事家”,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举个例子:教师在榜样引路法应用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如ABC三个组,教师设置一些奖励办法,对于阅读数量最多,阅读质量更优的小组给予奖励,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小组都会主动努力,从而达到最终目的。榜样引路法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会使阅读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对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开展阅读活动,加强亲子互动

为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机会,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好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最佳的展示方法则是组织多种阅读活动,例如:古诗大赛、故事大餐、好书大家读、亲子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到阅读的生动有趣,从而产生较大阅读兴趣。

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庭的责任。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与家长应加强合作交流,达成有效共识。教师应向家长宣传开展亲子阅读的必要性,并传授相关经验。

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的同伴关系会引发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其中也包括阅读教学。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亲子互动读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拉近家长与学生间的距离,加深家长对学生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而且能促使家长改善传统教育方法,而学生对阅读活动的热情也逐渐提升。

(二)对学生学习合理评价,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体系相对薄弱,认识水平低下,相关经验不足,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学生遇到诸多阅读障碍。基于这种发现,教师应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例如:对不良阅读姿势进行纠正,增加古诗词的背诵数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阅读活动中的各种畏难情绪。

在评价工作中,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合理评价:1.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有针对性且评价详细,同时还要给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2.由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情及今后的语言表达意愿;因此,教师应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对于不敢表现或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使其有表达自己意愿的勇气,通过这些手段使学生吸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时总结和反思自己,进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口语交际教学,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记录学生成长特点,形成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程的推进中,最大的亮点便是引进了成长记录评价法,该评价方法能实现学生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监督,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作用。教师将成长记录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养成收集整理的好习惯,并将自己的阅读成果记录下来。阅读成果可以是奖品,可以是作品也可以是照片,当学生打开记录袋会发现自己成长进步的脚印,使阅读兴趣持续不断地提升。

为促进学生提升阅读兴趣,自觉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将目标生成法应用于其中,提高学生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为做到这一点,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考级活动,利用竞赛机制来激发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在活动组织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每读一本书,便可获得100分,背一首诗歌则记100分,获得分数最多的学生即可获得“读书小能手”的称号。对于得分较高的学生,教师可适当进行奖励,并举行颁奖仪式。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两者都是不可缺失的,在阅读的学习中不能只重视数量的阅读而忽视质量的保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首先要注重将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堂的学习中,保证读写的阅读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不断提升阅读素养。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便会更加轻松,更加乐于终身阅读,享受快乐人生。

三、结语

为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采用“八法”对学生阅读习惯加以培养。就目前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的重视度相对较高,学校普遍加大了阅读的实施力度。为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及时优化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完善教学内容,改进评价方式,进而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敏.让阅读浸满花香——浅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5,(36).

[2]王玉春.对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32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学。阅读能力不仅关乎着一个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还影响着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阅读是属于输入信息式的学习,通过不断地阅读,学生们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用于输出式学习中,比如,写作。我们都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应该多读文章,积累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些无疑都需要学生们平时多进行阅读。但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们只是以完成阅读而阅读,并没有做到对阅读内容理解通透。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一、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重视

(一)强调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只有通过阅读,学生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的生活才会更丰富。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只有他们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才会认真地投入到阅读的学习中。

(二)强调语文阅读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语文阅读对学习的影响大到每一学科的学习都必须通过阅读才能进行,只有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轻松地学习其他学科,并取得卓越的效果。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阅读都不会,那他连学习其他东西的机会都没有了。

语文阅读对生活的影响小到电器的使用,需要阅读说明书才能完成,道路交通的提示也需要阅读才能完成。足以可见,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他们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才会认真地投入到阅读的学习中。

二、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尽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一)挑选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籍

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书籍对高中生来说太过繁难,枯燥。让他们无法激起对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挑选接近高中生生活,符合他们兴趣的书籍或杂志。比如《鲁滨孙漂流记》,主要讲出生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故事。这些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经历都是学生平时所向往的。因此,读这类书籍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

(二)经常举办有趣的阅读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才是最扎实,印象最深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的活动,一周举办一两次即可。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或文章进行20分钟的阅读,阅读后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每组推选一个代表,给全班分享他在这本书或这篇文章中学到了哪些知识以及读书心得,体会。

通过不断地阅读,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谈论,能让学生们学到其他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将读书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同学。

(三)定期进行阅读测试

通过阅读测试可以直接地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考试相关的阅读题型供学生阅读测试。测试的题型可以包括:快速阅读,泛读,精读等题型。这样,可以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每次测试后,教师要针对测试成绩进行评估。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善于自己总结。只有自己总结出来的不足之处才会有针对性地改进。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三、传授阅读技巧

俗话说:“方法到位,事半功倍”。只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学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句、段阅读方法

在做阅读题时,我们不需要花时间推敲,斟酌每一个字或句。有些字句的存在并不会为我们答题时提供任何信息。这些字句,在阅读的时候不必要浪费时间去仔细阅读。通常可以做到一目十行地浏览。相反,有些字词、句、段却是我们答题的关键所在。有些阅读题的答案就在@些关键词、句、段中产生。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略读无关紧要信息的能力。关键词、句一般和题目以及文章所描写的对象的信息有关,关键段一般是文章的首尾两段。

(二)先读题干阅读方法

在阅读前,先把文章后习题的题目认真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去文章中找答案。这样,就能直接进入主要信息的阵地,找到问题的答案。避免阅读一些和问题没关系的信息,耽误时间。

(三)深度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不同于初中阅读浅显,阅读深度明显加深。有些问题并不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并且问题的字面含义也较深刻。有些学生由于平时阅读量少且阅读书籍涉猎的方面也比较单一。遇到深刻的问题,无从下笔。只能从自己浅薄的知识层面去思考问题,无法达到作者设置问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教授学生平时涉猎的书籍范围要广,并且要多思考问题,激发自己的想象力,遇到深刻的问题目光要放长远,不要只局限在浅显的层面。

(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的阅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