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整体;艺术;景观设计;空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72-01

有的城市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有的城市雄踞关要,气势磅礴。对于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应该珍惜,自然的就是美丽的。不同的自然环境给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设置了不同的景观基地,广场景观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提取景观设计的要素,使得设计与自然环境想嵌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设计”。在自然景观丰富的区域,应该留有更多的土地给公共空间的建设之用。

中国第一本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一书的精髓,可以总结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空间的变化带来了人们对于视野范围内尺度感的变化,对应不同的空间设计,艺术的尺寸、表现形式及材料的运用都会有所不同。设计的难点恰好在于如何确定正确的艺术尺度和设计要素。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符合地方特点的设计要素,一方面需要在设计时从整个广场的大环境进行考虑;另一方面需要从小环境分析,充分了解本绿化地紧邻的空间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景观,从而形成特有的区域特征。

著名的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曾经指出:“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观察,总是要受到他在过去看到的,想到的或学习到的东西的影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影响)”。

与公共艺术有机结合由于艺术本身强调审美性、精神性、理想性及自由性,公共艺术作品在景观环境中的审美效应,以及对人的情感意志等方面,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在城市广场的各种构建物中,较为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与一个广场的规划以及建筑和道路系统的设计相比,更能直接和鲜明地显示其人文内涵与精神特性,表现出更为强烈的美学感染力和艺术的自由表现力。虽然公共艺术品在景观设计中一般用来点缀或辅助景观主体的地位,但其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它可以传承城市广场的历史及对未来的期望,在城市广场景观形态中集中地显示审美文化。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辩,重人事日用中保持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迷狂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由于公共艺术品在显现城市精神和传扬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作用是其它一般建筑物所难以取代的,因此在城市广场景观整体设计中需要给予特别的注意。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广场中往往精心营建公共艺术品。美国许多广场都会放置适当的艺术品,使公共空间也具有教育的功能,让市民在一个有内涵的环境中成长,以更宏观的情境教育来熏陶居民。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适当添加建筑小品,延续公共记忆文化遗产作为人们情感记忆中的某种记录,能引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反省,形成的是一份浓浓的地方意识,这是特定环境中最珍贵的财产。国内许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着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处理历史形成的一些遗迹和人文景观时,生硬地添加设计要素往往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对这类广场的景观设计原则应当是保护为主,既关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又注重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协调。但在实际建设中,往往对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做得要好一些,而对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维护不足。当然,最好的景观设计不但能有效保护历史的公共记忆,也能做到延续和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使城市广场景观能够展现不同时期的文化,表达出一个延绵不断的文化语境。比如清华大学对其古典园林部分的保护就不是绝对的保护,而是在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应用古典建筑制式设计了相应的建筑小品,给古典园林赋以了现代记忆元素,其典型代表是纪念朱自清先生的自清亭,经过精心的设计,自清亭以古典制式在恰当的地方较好地服务了荷塘景观,增加了景观的视觉焦点,起到统率自然景观的作用;而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其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华大学这两个建筑小品的设计不但与学校的历史结合了起来,更为历史校园园林景观增加了新的人文涵义,延续了古典园林的历史感,从而延伸人们对历史的回忆。

篇2

关键词:城市火车站;广场;景观;设计元素

一、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不仅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而且对空间的构成有很多作用。

1.地铺色彩和图案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地面铺装可利用色彩和图案来限定空间、标志空间、增强识别性,可以通过地面处理给人以尺度感,通过图案将地面上的人、树、设

施与建筑联系起来,以构成整体的美感,也可以通过地面的处理来使室内外空间与实体相互渗透。根据构成原理设计地面铺装图案,不同的组合排列产生多样的视觉效果,并可以影响大众心理。通常不同功能的区域采用不同种类的铺装方式。对于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由于其对于交通方面的特殊要求,地面铺装的导向和分区的功能尤为重要。(图1)

2.地铺材质

从工程和选材上,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地铺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花岗岩是用于铺装的一种高档材料,具有高雅、华贵的效果,但成本高、投资大,需要与一定的场合相匹配,尤其是雨雪天防滑效果差,用作广场铺装材料存在安全隐患。过去大多广场铺地用的水泥方砖和现在流行的广场砖相对刻板而单调,若在重点地方稍加强调,会对比衬托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天然材料的铺地,富有田野情趣,对人往往更具亲和力,是广场铺地中步行小径的理想选材。在调查中发现,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铺地一般采用广场砖、花岗岩、木材、卵石、石材作铺面。

二、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公用设施

环境设施对于广场的使用功能和整体艺术效果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的环境设施主要是指商业服务及休息、卫生、信息和物品寄存等设施组成的网络。环境设施应以人为本,符合人的行为与心理规律,进行合理布局。设计理念上,应该认为它们既是硬件设施,还是一种城市景观,追求形式与建筑群体相协调。环境空间应考虑与城市特性、广场特性相适应,作为“城市的面容"与周围的土地利用相协调。其设施配置的规划设计原则是充分发挥环境空间中所配置的设施的功能。另外,还应照顾到老人、残疾人,考虑无障碍设计。

1.座椅和座位

座椅是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上主要的休息设施,供旅客休息甚至是城市人员做短暂休息之用(图2)。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座椅应符合广场的整体风格,色彩和材质多样化,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在旅客活动平台附近和广场的边缘都应设置一些座椅,以分别主要为室外旅客和城市人流服务。根据旅客与市民各自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座椅应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座椅要根据旅客的行为特征来布置,要保证行李的安全和提供存放位置,避免与交通流线靠得太近,为市民设置的座椅则可在交通线的边缘上,座椅周围的环境也很重要,应考虑阳光、人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来营造空间。座位周围的树木应种植落叶乔木,并要有足够的高度以便夏季遮阳,冬季光秃的树枝会把投影减到最小。座位的类型不应只有一种,也不应都朝一个方向。广场上座位的数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研究广场上座位的数量问题,可先把座位分为主要座位和辅助座位。广场上不应该只有主要或辅助座位,而两者应该合理的搭配。如果一个广场所提供的方位全是长椅或单独的坐凳,那么在人稀少时就会显得过于空旷。

2.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小品和雕塑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应能满足城市展示的功能,广场的景观小品和雕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小品和雕塑应能够体现出该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等,并与周围景观风格统一。

3.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通讯设施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上的通讯设施包括电话、电信、邮局等公共设施。公用电话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通讯设置,公用电话亭一般集中分两组布置在广场出

入口,尽量处在相对安静、避风的空间环境中,周围最好置一些座椅之类的休息设施,广场边缘也要设置一定量的电话亭,以免过境人流进入广场内部带来不必要的穿行。电话亭话筒的位置要高低配合,以便于儿章及残疾人使用。

4.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卫生设施

垃圾箱和卫生间等卫生设施应与其它环境小品的巧妙组合,形成完整的服务设施体系。为了使这种不太雅观的环卫设施不过于突出,应和其它设施如座椅、护柱、灯柱等巧妙组合在一起。还应该注意垃圾箱在广场边缘的设置,因“边缘”垃圾箱的服务对象还包括了城市过境人流。垃圾箱还应外形简洁,易于清扫,无论是陶瓷的、塑料的还是金属的,都宜做成固定式。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垃圾箱主要应布置在人员流线附近和人员易停留处和休息空间边缘。要想垃圾箱能收到实效,应将它们设置在恰好有垃圾投入的地点,如公交车站、休息区、步行路的两侧等。

5.信息与导视系统

信息与导视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要立和挂一些牌子或是利用地铺、色彩等诱导车流和人流,使人们知道“我该怎么走”(图3)。视线与尺度、位置和方向是能否起到标志作用的关键。信息与导视系统应符合以下原则:

(1)层次性 通过系统的构成实现多层面性,即在该告知的场合(层面)提供该告知的信息,不能多也不能少,要恰到好处,太多易淡化主题,太少起不到作用。

(2)识别性 按照观看距离参数指标(远距离识别、中距离识别、近距离识别)设置标志的尺寸与形态,色彩搭配易识别。

(3)连续性 按照观看距离参数指标(远距离识别、中距离识别、近距离识别)设置标志的尺寸与形态,色彩搭配易

(4)指示性 站前广场是人流集散的中心,信息系统明确的指示性有助于高效地疏导人流和车流。

(5)统一性 除了要满足视觉尺度的关系,还要注意视觉背景的统一,若结合城市特色来具体设计这些指示设施的观赏空间环境,一定会提高提高广场的空间和文化品质,乃至提高城市形象。

三、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绿化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是城市的“门户”,其绿化区别于一般的城市游园绿地,具有表达地域性、组织交通、提供休息及休闲空间和提高环境品质等的作用。

1.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绿化系统的作用

首先,站前广场可以通过植物,尤其是树木的种类来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如在站前广场上种植市花、市树等,会给外地旅客留下深刻的城市印象(图4)。

其次,绿化可以改善广场的微气候。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上通常有大面积的石材铺装地面,若能有草皮、树木点缀其上,就可以减少阳光照射而产生的热辐射。绿化会给旅客步行、集散带来良好的遮荫,会给旅客营造良好的户外候车、短暂休憩的空间环境。

此外,绿化还常常被用来分隔场地,组织交通。对于广场的建筑群体空间环境来说,它更是一种衬托建筑、美化环境、组织空问的有效手段,大面积的绿化更是一种城市景观。

2.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绿化的布置及植物配置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绿化系统通常由集中绿地和分散绿地、地面绿化和空中绿化等组成。

绿化要根据场地功能来进行合理布置。供旅客休息活动的绿地,不应设在被车流包围或者主要人流穿越的地方。当绿地面积不大时,通常采用半封闭的布置形式,种植地段的四周通常围以用可兼做座椅的围护结构。对于面积较大的休息绿地,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布置,让旅客能自由出入种植地带而不加任何栏杆或绿篱围隔。这种方式使绿化和广场连成一片,感觉自然舒畅。复合通体系带来了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多层次的空间形式,而绿化与空间相辅相成景观性和引导性就更强,能强调空间和丰富空间形式,使空间结构清晰。用于隐蔽和分隔的绿化植物应以常绿树为主,而布置在休息、绿地上的树木则应常绿落叶树搭配,而且在外形和色彩上均应有所选择。

四、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水景

水体也是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生态系统的一种要素。旅客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火车旅途后,常常会感到疲惫,在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可以设置水体减轻人们紧张感,并且利用水体划分空间、调节微气候、加强视觉联系的作用。

水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水体,一类是动态的水体。在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应用静态水体,可以映射天空,对周围景物产生倒影,使空间更加开阔,使旅客心情放松。在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上设置动态水体往往更能促进人的参与。在广场上可以利用喷泉形成视觉的焦点,为旅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丰富空间和景观层次。

五、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的照明

城市火车站站前广场照明应与环境艺术相结合。灯具的形式应和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还要反映时代气息及地方文化特色。广场灯的布置还要考虑它白天和夜间在广场上的装饰效果。灯具白天主要可界定空间,加强空间的序列感。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慈善观;内涵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23-02

目前,虽然我国公民的慈善观念有所增强,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的、落后的、内敛的、封建的、不适应时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慈善行为的普及,更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探讨现代慈善观的内涵。

一、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平等精神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伦理观的影响,传统的慈善观念将捐献者与受助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认为慈善行为是建立在亲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伦理关系基础上的“有原由”的互助行为。这样的慈善观念捐献者在给予陌生人帮助时,大都会附加条件,希望受助者知道自己是谁,并认为理应得到感恩与回报,一旦受助者没有感恩戴德,捐献者就会心理失衡,而撤回善举。

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之间建立在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的人格平等观念越来越强烈,人们在生存中更注重权利义务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和人格尊重。

(一)捐献者应从平等的角度认识慈善行为双方各自所处的地位

捐献者对受助者的帮助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与恩赐,而是尽量使他们和每一个社会成员一样,拥有平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享有同样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权利,这种以平等姿态行事的慈善行为实际上是尊重人权的一种方式。这种慈善观念能促使慈善捐助者在救助时自觉的进行换位思考,从受助者的角度重新认识慈善行为主体双方各自所处的地位。

(二)捐献者应接受慈善行为的平等回报模式

平等回报模式是指,捐助者在行善时注重的不是受助人对自己的回报,而是希望通过慈善捐助使受助者有能力自立于社会,再去帮助更多的人,将善举无限传递,形成道德资源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模式中,对于受助者来说,其所承载的道德义务是面向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因而少了很多道德亏欠心理,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对于捐助者来说,其不仅可以从捐助活动本身获得道德净化、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也会避免给自己带来因得不到回报而产生的失望情绪。

二、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理性精神

人的情感世界是复杂的,无论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都无法完全把握人的内心世界,它具有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不能长期有效地调节由它所推动的人类行为。因此,若要使慈善行为不会因为人们情感的善变而难以稳定,就必须将情感置于人类理性的调控下,使之成为理性的、开放性的规范行为。

(一)慈善行为要社会化

慈善行为不能由着性子走,遇到让自己感动的人或事就慷慨解囊,否则就视而不见,慈善行为如果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就始终无法成规模化开展。实际上,社会发展到今天,慈善活动已不只是在天灾人祸降临时个体的、偶然的、冲动的帮助行为,而是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持久、长效、互惠的社会化人类活动,甚至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慈善行为只有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最有效地开发和运用慈善资源,保持慈善行为的经常性、持续性、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慈善行为要国际化

慈善行为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现代慈善观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它要求人们在观念上打破国与国之间疆界的限制,政治的隔阂,经济的竞争,体现人道主义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蔓延,全世界人民的各种利益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必将导致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和拓展,必然使得人们的视野扩大,从全球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不仅要关心自己、关心所在的某个地区,而且要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整个世界,以理性开放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自然。这就要求人们的慈善观念能够超越种族、国界、语言、肤色、的界限,在大灾大难面前不断加深彼此的慈善互助行为。

(三)慈善行为要量力而行

慈善行为不仅仅要凭借善良的情感和冲动,更要凭借一种能力和智慧。弱者对弱者的救助固然包含着一定的道德价值,也带给他人巨大的精神力量,但每个人都应当首先让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再向社会奉献爱心,这是慈善行为的基本前提。以牺牲自身的基本生活条件为代价的慈善救助行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一种超额付出,既不理智也不人道。开展慈善活动,仅有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同样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理智的处理,要量力而行。

三、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民主精神

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受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政策的压制与束缚,使传统慈善伦理官方化色彩浓厚,大多数普通民众认为慈善事业是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因此,民众普遍推卸慈善责任,缺乏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依赖性较强。

因此,现代慈善观念认为,慈善活动的民主化进程实质上是经济市场化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鼓励社会逐步实行广泛的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个人、企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经济自和自我管理功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部分公民具有了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公民(下转25页)(上接23页)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希望参与更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在民主精神倡导下的慈善活动可以摆脱完全行政化的运作方式,体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与需求,其人性化的服务更能促进社会道德伦理的完善,增进民众的参与、相互信任和互惠,也有利于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慈善活动的民主监督机制,加强捐赠物资应用的透明度,防止慈善活动中垄断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自由精神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义利观的影响,传统慈善观念更多重视的是义与利的对立,而忽视义与利的统一,过分强调慈善行为是一个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慈善行为也是一个人的权利,因此,很多人认为,可以不必尊重公民个人的自由和意愿,而要求或强迫公民被动进行慈善捐献。 而现代慈善观念,强调利益均衡,一方面倡导个人对慈善的责任和义务,但另一方面也不背弃行善是人们的道德权利。道德权利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道德理想而应具有的尊严、人格以及应享有的道德自由、权力和利益。在慈善活动中,一方面,慈善捐助者有自由选择是否履行慈善义务的权利,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他人也应该尊重捐助者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五、现代慈善观应充分体现法治精神

中国传统慈善观念的慈善法律情感淡薄,慈善法治认知缺乏。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慈善行为是道德范畴,其实行在于道德主体的良知、心善以及羞耻心,力求通过道德修养来唤起人内在的良知,这种慈善观念强调自律而忽视他律,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而忽视通过法律、法规等外部约束机制去从客观上刺激人们的慈善行为。

现代慈善观念认为,虽然,道德教育在培育人们形成现代慈善观念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手段,因为,道德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化和外界环境的逐步渗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较难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普遍实现。与道德相比,法律是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大的外部约束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行为不仅需要道德的教化,更需要依靠法律规范的推动。

但是,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德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注重人们慈善法治意识的同时,仍然不能放弃道德的弘扬和传承,只有把道德教育与法律约束机制相结合,人们的慈善观念才会相应地大有改观。

参考文献

[1]靳环宇.试论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形态及其变迁[J].船山学刊,2005(1).152-155

[2]许琳.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5):89-94.

[3]周秋光.中华慈善思想的渊源[J].中国减灾,2008年(5):46-47.

[4]肖国飞.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J].中州学刊,2007(1):139-143.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生态;经济管理

一、中国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1、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严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2、生态环境严重透支。随着经济以每年8%、9%、甚至10%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迅速退化的灾难:270万平方公里耕地被沙漠吞噬、70%以上水系被污染、400座城市缺水等等。有关专家断言: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出现在中国。

3、社会文化出现了毁灭性破坏。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过去一味建造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的种种弊端,已经在很多地方显现出来:庞大的城市吞噬了大片农田,许多城市无可挽回的被开发成清一色的灰色城镇,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那些最具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外国游客一心想看的东西被胡乱建造的新式楼房无休止的吞噬,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二、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宏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需要,确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化为中心的中长期生态经济管理目标,谋求建立生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总的来说,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优质优构低耗高效”这个企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及现代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组织企业生产力,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要着重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按照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场需要,制定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换;(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3)加强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管理由过去单一管理经济系统转变为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三、 增强产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途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解决由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关键是由传统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2)为了适应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管理向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3)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盲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1)政府要确立起生态经济观念

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理性认识和一种理想经济模式。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看,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够从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高度加强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应当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财富,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适应生态平衡的需要,来保持宏观生态总量平衡。

3、产业生态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工业园实现了区域内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代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工业,使物质能量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污染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资源综合利用,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区域性清洁生产,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一,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任何事物都是相联系的,生态与经济也是如此,所以找到适合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安排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二者共赢的重要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用各种生态与经济政策指导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兰,《市场经济下生态经济的构想》[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 (01)

篇5

【关键词】 传统文化;设计艺术教育;营销传播;市场;传承;发展

一、 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现状

(一) 中国设计艺术市场、教育现状:回顾设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历史,我们的设计艺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产生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在商品化经济的大潮中,急匆匆地紧随商品化经济爆炸式的发展,追逐潮流、赶超世界,却无法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文化,研究自己的教育。诚然,新的设计形式的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作品和造就了一批艺术家和设计师,但总体来看缺乏原创性和个性语言,形式与语言一直是在跟着外国走,具体的陈述与表现上也失去了该有的民族人文精神,丢掉了民族的风格和传统的神韵,是令人深思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空间被改变之后,设计师的责任是重新营造一个适合现代人的人文语境和存在空间,而不是打破重来或盲目模仿、移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物质虽然丰富了,但地方文化溃散、传统文化失根、民间技艺失传已成为现实。面对如此的文化缺失,作为传承文化与创新未来,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应从全民教育入手,从设计艺术教育做起,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融本土民族文化资源于设计艺术教育中,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当代设计艺术理论和教育,是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 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传播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现实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点中:

1.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开拓进取、积极上进。

2.厚德载物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人格与品质。

3.和谐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与人交往。

4.“以义导利”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5.爱国主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民族精神。

二、 传统文化教育在设计艺术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

(一) 传统文化观念在现代设计教育中传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即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符合东方传播语境下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中广泛运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经验,我们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 传统文化的元素、形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传播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设计师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得样式与元素。

三、 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 国际化背景下现代设计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的传播思考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具有可供借鉴的实际意义,高起点上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设计后,再进行设计上的创新。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有效的传播需要有世界语言的民族文化。

(二)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增强文化的归属感: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璀璨文化宝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珍视、继承、发扬,设计师作为不同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事物的创造者,就更应该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充满认同与归属,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文明之根,我们应该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当做一种责任,一种自豪。这种观念和思想应该渗透到我们艺术设计教学的整体活动中。

2. 设计呈现形式与元素的提炼要具有时代性:人类的审美是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与需求呈现的趋向是不同的,设计师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形式与元素的生搬硬套,应该传承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的审美特征。

(三) 在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建立传统设计艺术的传播。

1. 改进设计史论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传统的史论教学更多的是偏重系统的理论讲述,理论考试结束课,这种学习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传授系统完整,但忽视了学生的因素,难以实现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互动的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根据课程所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传统设计艺术观念、元素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表达方式,总结学习不同人物、时期、风格、流派、的设计表达方式,设计思维观念,更深刻的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传播语境中的传承。体味中国传统审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篇6

【案情简介】小刘2003年5月在某房地产公司上班至2006年2月13日,公司未与小刘签订劳动合同。2003年6月被聘为售房部内勤员,工资实行基础工资400元+浮动工资100元+岗位津贴50元。2004年3月18日公司安排小刘从事售房业务工作,工资实行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销售提成。小刘多次要求公司为其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但公司迟迟不予办理。小刘于2005年12月、2006年1月全额补交了2003年5月至2006年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费。2006年2月13日公司以没有新的开发项目为由辞退小刘。小刘要求公司补缴社会保险并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公司以业务人员工资为提成工资,与小刘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

【裁决结果】某房地产公司1、支付小刘2003年6月至2006年2月应由公司承担的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2、支付小刘4年工作期间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评析】本案争议的焦点有三:一是某房地产公司与小刘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二是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否应该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三是没有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是否应该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据法律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三、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合同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自招用劳动者之日起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某房地产公司在聘用小刘时,应当按照规定与小刘签订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小刘虽未与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小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在公司,而公司将小刘辞退后,又以此为由,不补缴社会保险费,此种做法与法律法规相悖,应予纠正。因此,公司应支付小刘终止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并补缴小刘被辞退前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险费。

栏目责编:知行

篇7

关键词:高层住宅小区;建筑设计

TU972

1.住宅小区设计应注重的环节

绿化――绿化建筑物的建设必然侵占原有的植被或是绿地,好的设计可以改善绿化、降低植被破坏的程度,甚至通过立体的绿化措施创造出更富趣味的绿化场所。

交通――人、车流线和数量的增加加剧了城市人车争道的乱象,汽车的增加占用空间且污染环境。好的设计会竭力避免流线的交叉并增加人的通行机会,尽量减少和改善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不断扩张的城市规模,特别是居住小区的增加,势必增加城市的水、电、气、暖的用量,同时加剧了城市处理污水的压力。好的设计应把节能措施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城市功能――无用或有害的功能破坏了城市的效率和秩序。好的建筑设计应增加居民独自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活的趣味性。

文脉――一个优秀的建筑外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而恶俗的设计让城市失去或消减了原有的特色。

空间――有趣或是适当的空间吸引人们在其内驻足、休憩。这种空间应该是有活力的、动人的场所。“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空间必须不仅容纳人群的活动,而且还应该更好地促进公众的活动,因此应该促使这些空间转变为我们所能接受的有意义的、值得改变的空间。”

2.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

2.1不断优化户型设计

搞好小区住宅建筑户型设计,努力创造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使用舒适的室内空间。小区住宅设计的好坏,其单体平面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小区楼盘未来的市场前景。在相对有限的面积中应力求做到使用功能最合理化,为人们提供既经济合用,又灵活丰富的户型空间。住宅建筑设计,即设计建筑本身,从广泛意义上说,更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对人的行为生活构成的关注应作为设计出发点之一。

2.2创造个性化的居住空间

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小区氛围,从而为人们提供创造丰富精神生活的优越生活空间,为人实现自身发展及人和自然的亲和提供良好的前景。有特色的小区就能吸引到消费者的关注,有特色的小区也更能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人们崇尚家的感觉得到尊重和发展。

2.3切实注重环境设计

提供自然化的宜人的环境空间。仅仅种点树铺上草的传统绿化理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方式的更高要求,“环境有价”;认真规划设计小区景观环境,追求环境空间的人文品味,使小区环境景观与小区空间、小区建筑有机结合。同时贯穿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在设计中,尽可能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的环境。以居住组团,组织住宅布局(建筑群按由南往北逐渐升高,从东、西两侧向中间逐步提升的次序进行布局)和小区空间,为社区提供一个配套齐全,富有园林景观,生态优良的居住环境;按人车分流的原则规划道路交通系统,结合用地和空间组织,形成宜人的居住环境;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有利于分期开发,以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优美的居住环境。

3.住宅小区总平面设计

(1)“原创BLD纯水岸双景观生活”是本次所调查小区引入的概念,水文化与园林的结合是小区的特色所在,水景生命之树支撑整个社区,通过水景将城市绿化带与建筑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绿岛景观。在小区的任何方位都能展现出水岸及双景观的主题理念。(2)“园林式的小区道路和人车分流系统”是本次所调查小区的又一重要设计理念,也是“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主要体现。园林式的羊肠小径蜿蜒有趣,联系各个景观节点,是一条景观轴线,步移景异,美景尽收眼底。小区采用地下停车结合地面停车,小区的室外停车场设置在东面,车行道路沿小区的外边线布置,除消防车外一切车辆不得在小区内通行的形式来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人车分流的设计充分保障了社区的空气指数和住户安全,减少了噪声对住户的影响。(3)总体的布局设计充分满足通风、日照和消防等的要求,并且使得绝大部分的住户在取得好朝向的前提下均可享受到园林景色。小区内的每一套户型都是经过悉心研究而设计出来的,结合地理环境、绿化环境等因素,力求使每种户型都能够做到结构合理、朝向好、景观好也是设计的重点所在。

4.道路交通设计

充分考虑了人车分流,地下停车的概念,在本方案设计中,各种功能流线完善清晰,真正做到了人车分流、各行其道。人流主入口与车辆入口分开,避免相互交叉相互干扰。车辆由次入口直接进入地下室,减少机动车对小区的污染。消防车道直达各单元住宅,安全、方便、快捷。消防车道设于园林当中,留有一定硬质铺地设计和回车道。区内车行主干道(环形)采用柔性路面。区内一切交通均严格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旨在创建祥和、安全的人居环境。为降低开发成本,最大限度减少停车场对景观的破坏,机动车全部采用地面与地下集中停放相结合的方式。

5.绿地规划设计

规划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设施附属绿地、道路绿地等四类绿地构成,结合居住小区的用地布局和住宅建筑布局,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其公共绿地以小区级公共绿地为主。小区级小游园是小区中心花园,由绿地、水面、灌木丛、树群组成,配以石径、绿荫、喷泉、亭台等园林小品营造出一个优美园林环境。居民可通过步行带进入该游园进行休憩活动。

小区的绿化环境以英国皇家风景园林为蓝本,一方面强调水文化与园林的结合,一方面强调绿岛文化的内涵,注重绿化带与小区园林的结合。小区园林绿化布置讲究生态价值的充分体现,合理搭配各类物种,分层次透视整个绿化体系,楼宇之间的绿化庭院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空间。

景观设计布局为“干―枝一叶”体系,一级中央景观步行大道二级组团绿地三级宅前绿地构成生命运动活力之树。在嘈杂的城市环境中营造自然、清新的景观,是本社区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特点。结合社区文化特点,景观上服从三级绿地系统由公共开放空间半公共开放空间私密空间逐步过渡的空间序列,突出空间的场所性,动静有意识分离。

6.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高层住宅向上发展,是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主要趋势。高层住宅设计不应该是盲目组织和不加思考的砌筑,建筑师们应当在形成作品前充分考虑住宅环境、经济、空间、布局、环保等各方面的因素,依据建筑设计原理及方法,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使住宅小区不仅能够满足现阶段居住生活的要求,还应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高力国际专业咨询部高级经理杨清表示,近期北京市高端公寓租赁市场异常活跃,一些个人和团体已开始着手预订房屋以确保明年到北京观看奥运赛事期间“住有其所。在此背景下,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完善的朝阳公园西门板块,不仅成为外籍人士和高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板块,也成为2008年京城最具升值潜力的热点区域。

综合配套优势吸引“凤临巢”

目前,高端公寓的租客以港澳台商人,海归派外籍人士为主,他们对于生活环境及居住氛围的要求也较高,对物业周边的社区自然环境,周边娱乐环境都十分注重,所选物业周边最好能够拥有多家中高档餐厅,齐备的娱乐休闲场所以及大型购物场所。

纵览北京高档住宅分布区,朝阳公园作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公园,被公认为北京的“中央公园”,地处承接CBD(中央商务区),CED(中央使馆区),CHD(中央酒店区)、CMD(中央传媒区)等核心区的枢纽之地,是北京已经发展成熟的涉外居住核心区。此外,在朝阳公园西门不仅聚集了公园15号北京GOLF公寓、皇石国际公寓,天安豪园,九号公寓等高档公寓,还汇集了8号公馆,唐会迷城、棕榈泉俱乐部等综合配套设施。因此,拥有优越环境资源优势和成熟配套的朝阳公园西门板块,成为了外籍人士和金领人群较为集中的居住区域,而这些人群也为朝阳公园西门板块的高端物业租赁提供了较稳定的市场支持。

根据有关机构的市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朝阳公园西门板块的高档公寓租金水平,已经成为京城高档公寓走势的指标。例如,该区域内的天安豪园平均租金为14美元/平方米/月,京达国际公寓的平均租金水平在9~12美元/平方米,月,而秉持西式建筑理念与建筑风格的公园15号的平均租金价格甚至达到了20美元/平方米/月。

朝阳公园西门板块可以预计的租金增长空间,吸引了众多高端置业者在此投资置业。由于该区域内的皇石国际公寓,北京GOLF公寓等项目都已基本售罄,因此公园15号作为朝阳公园西门板块为数不多的在售项目,成为了高端置业者关注的热点项目。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召开,将有更多的外籍人士把选择朝阳公园西门作为居住所在。在此背景下该区域在售的公园15号无疑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其租金水平在2008年将有15%以上的上行空间。

建筑品质成为吸引外籍人士的制胜点

虽然,朝阳公园西门板块已经成为了外籍人士较集中的居住区,但很多外藉人士并不喜欢社区体量太大的大型社区,因为确保自己的居住私密性,是此类人群选择居住点的首要因素。

一位已经购买了公园15号的NicolasFrischmann先生表示,“购买公园15号前,我也考察了周边项目。我不喜欢太大的居住区,那样居住人群会很杂也不喜欢太小的居住区,没有归属感。公园15号作为朝阳公园西门唯一的现房,其217户的体量让我觉得很合适,而且其精装修品质与齐备的顶级家用电器又为我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我选择公园15号的根本原因。”

除了居住社区的体量适中外,优越的建筑品质,也是外籍人士选择居住的另一大标尺。虽然,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已从1998年正式开始,但北京很多高档公寓的建筑设计仍没有跟上国际化的设计走势。目前,朝阳公园西门已经建成的大部分项目还部是按照兵营式的排列格局,其外立面设计和建筑内部规划也基本遵循着中规中矩的设计理念。

因此,凭借7-11层多层建筑设计,一梯两户或梯一户的公园15号,以其吻合国际化的建筑设计理念,成为了众多高端置业者和外籍人士青睐的高端公寓项目。

据悉,公园15号的设计灵感来自澳大利亚的都市魅力和园林公园,旨在追求无拘无束自然高雅的生活方式。整体建筑造型呈现独特而富动感的波浪形楼梯编排,外墙采用澳洲含有珍珠粉的特殊涂料而成,确保建筑呈现出珍珠般的晶莹光泽。在内部空间上,保证了80%~85%的超高使用率最大限度确保了通风和采光。此外,公园15号的园林景观由墨尔本EQUINOX景观设计集团精心设计,呈现出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皇家园林风尚。

篇9

关键词:“禅文化”;釉;竹;工业设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也逐渐从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单单从外观上来审视,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产品中寻求一种文化气息,“禅”作为一种有长久历史的文化,在现在市场中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生活禅、安详禅、现代禅等。针对现在科技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相对于“禅文化”所传达出的概念对于人们内心精神世界的诉求引起了共鸣,产生“禅文化热”。

“禅文化”在设计中广泛运用,“茶”“禅”结合是“禅文化”诠释中最深入人心的一种方式,现有的国内外还有将“禅文化”应用到公共空间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各种形式当中。以“禅文化”为载体的产品设计也很多,如茶具、香插等带有文化韵味的产品,这种产品自身传达出的信息往往与“禅文化”的精髓相契合,均给人一种“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时间的沉淀给“禅文化”打上了烙印,但是在漫长的实践中,还未形成较成熟的设计体系,国内外缺少富有创新创意的“禅文化”产品,将“禅文化”产品赋予更多元素集合的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

1 当下市场中“禅文化”相关产品现状

现在市面上“禅文化”产品呈现自然简约的设计风格,传递“少即多”的理念,但是形态趋于简单却不失品味,大多数产品意在呈现出朴素自然的形态,倡导自然、简约,重在材料的肌理、选材的天然,颜色的朴素自然。选材上大多选用天然材料,例如木材、石头、竹子、玻璃、陶瓷、棉麻等,将禅宗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产品中。

以日本本土品牌“无印良品”为例,它以返璞归真的独特设计风格在时尚圈崭露头角,其倡导的环保、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引领人们开拓一场新的时尚革命。

日本无印良品的迅速发展也引领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随着 “禅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渗入,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产品的自然感和朴实感,相应的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与“禅文化”相关,此类产品大部分以淡雅的颜色为主,例如白色、灰色、浅棕色,大量地运用了木材、竹材以此带来自然环保的消费体验。此类产品的运用范围广,包含了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但是这些产品缺少设计美学的运用,产品没有系列化,体系化,缺少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韵味。所以怎样提取“禅文化”的语义与设计相结合,如何将“禅文化”付诸产品之上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市面上越来越多的茶馆等新的消费模式涌现也意味着“禅文化”设计存在很大的市场,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2 “禅文化”产品将引领着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态度

近年来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不容乐观,竞争压力大,社会风气浮躁,大多数产品设计急于求成,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文化价值,例如颜色过于夸张浓艳,造型追求新奇,利用部分消费者的猎奇思想,而与之相反,“禅文化”产品用宁静平和的色泽和自然朴素的用料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在浮躁中寻求一丝平静,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相关产品通过文化传递出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环保、自然、舒适、健康,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元素不媚潮流,自成一体,独特自然,不仅符合人们的生活情趣,也符合现在提倡的消费模式,在设计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广泛天地。

3 竹产品的市场现状分析与设计探索

自国家倡导“以竹胜木”的理念以来,竹材开始逐渐融入市场,由于竹材自身的体量和开采运输等原因,较适合做一些体量较小的产品,目前竹材加工工艺逐渐成熟,原竹颜色翠绿,环保自然。竹材所特有的颜色和竹材自古以来文人所赋予的气节使得竹制材料备受人们喜爱,因此尤为合适作为“禅文化”产品开发的材料。竹筒自身带有的空间,竹子的韧性,手感凉等特点反复被设计师灵活运用。经过调查研究,竹材的运用领域也很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家具办公产品,还进入服装行业,一些包包,鞋子上的配饰均出现了竹子材料。

4 竹与釉结合在“禅文化”产品这一块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产品设计中单纯地使用一种竹材会显得过于单调,竹材本身没有很好的肌理感,竹材和一些其他材质结合,既凸显出竹材的特性,又显得时尚有设计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市面上有很多竹材与陶瓷、金属、帆布等材质的结合,国内外竹材应用于禅文化产品中大多为茶道产品的设计、以竹制茶具为主体。而将釉带入到其中的产品很少,一般以青瓷的应用为主。据调查、竹釉结合的产品案例很少而且缺少设计上的创新,以茶具(玲珑杯),香插等为主。目前尚缺少一种较为系统的竹釉两者结合应用于“禅文化”产品设计的体系,釉的颜色丰富,造型多变,有着竹材所不具备的光泽度,竹材和釉的结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种新拓展,更是设计领域在材料运用上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5 如何利用工业设计使“禅文化”与釉、竹材料相契合。

“禅文化”所带来的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文化思想与文人雅士所赋予竹子的美好品质相结合,在设计中加以运用。在功能性方面,“禅文化”不仅与香,打坐,茶联系在一起,还在生活中处处见禅学智慧,简约不浮华的设计风格独领,在生活领域、打禅领域充分利用竹材的特性设计成体系化、系列化的“禅文化”相关产品,从礼品、家居、茶室配件、酒店配饰等着手,让产品拥有鲜明的特点,赋予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禅文化”不仅仅是浮与产品表面的一种外观上的禅意体现,更是在设计的每一步中都渗透着“禅文化”的精髓。

从一开始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从自然中的小事体会宇宙万物的动与静,到选材的环保,用料的考究,如何才能使产品更好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再到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使用方式的禅意表达,细节之处体现设计的灵魂,设计之处体现文化的繁衍生息。

6 结语

“禅文化”产品目前市场需求量大,而市面上缺少围绕着“禅文化”的一套产品设计体系,只要设计师重视设计与文化相结合,在设计中传递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诉求,注重材料运用的创新设计,相信在未来的“禅文化”产品定有大好前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建筑动画 制作技术 艺术效果

一、建筑动画的发展及其前景

建筑动画是三维动画表现的一个方向,我国的建筑表现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从新兴到快速发展时间很短,建筑动画表现从建筑表现中分离出来,时间上则更晚。随着电脑硬件的高速发展及3D技术的提升与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建筑动画综合水准越来越高。加上建筑模型制作、图文输出方面也更是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使许多境外专业人士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建筑表现行业水准并不低于国外普遍水平。建筑动画与其他动画相比,在制作周期、资金投入、效益回收上有明显的优势。

房地产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一向火爆,建筑行业的大好发展让建筑动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重。建筑动画技术是大型建筑的必要展示工具,只要建筑业存在,建筑动画就有它的空间。首先,三维动画是最方便的设计工具,承担了直观表达设计者思想的任务。其次,三维建筑动画还是一个演示媒体,是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再次,建筑动画也是先进的营销手段,在房地产销售当中,传统的作法是效果图加上沙盘模型制作。三维动画还可以应用在网络和电视等多媒体中,更方便、快捷的传播信息。随着行业的成熟,建筑动画表现不光被单纯地应用到房产行业,其他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城市规划,古建筑复原,游戏、影视场景,军事及科技领域等等,建筑动画横跨在许多行业里,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化,它应用的广泛和市场优势,说明建筑动画在我国的数字媒体时代下,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还有权威人士称类似这种建筑动画的虚拟技术是继多媒体技术之后的21世纪代表性技术,它又是多媒体技术的终极技术。

二、建筑动画制作行业的现况

早期的建筑动画因为电脑硬件及3D技术上的限制加之创意制作上的单一,制作出的建筑动画大多是简单的跑相机的建筑动画。随着电脑硬件的高速发展及3D技术的提升与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建筑动画从脚本创作到精良的模型制作,后期运用的电影剪辑手法,以及原创音乐音效,情感式的表现方法,制作出的建筑动画综合水准越来越高。但是,建筑动画毕竟是新的行业,目前从业人员的培养大都在培训机构中进行,或者由效果图、其他动画制作者转行。就目前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方面尚无系统的理论结构体系;教学制度不够规范;缺乏相关学科群体的支撑等。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在国内高校中最早开设了建筑动画本科专业方向,也就是说目前行业里受系统学习的建筑动画人员几乎还没有。说明这个行业的高手都相对年轻,资历也不会太长,没有传统的势力范围,建筑动画制作水平提升空间很大。据建筑表现CG人才网的招聘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及广州等发达城市10万年薪也难找到合适的中高级人才,也正好说明了人才的缺少并断层。

鉴于我国建筑动画市场起步时间不长,目前国内比较大的建筑动画企业不是很多。比较大的建筑动画企业是北京水晶石科技公司,从2001年获得北京2008年奥申委指定三维图像开发商称号起,独立承担全部奥运场馆的建筑动画制作工作。参与并完成了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及奥运村、国家游泳中心等一系列大型投标项目,同时还完成了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竞赛、库哈斯CCTV、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日本富弘美术馆、哥本哈根音乐厅等国内外大型项目。从这些地方看,我国的建筑动画水平也不低。

三、建筑动画制作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电脑硬件的高速发展及3D技术的提升与创作手法的多样化,我们常见到的房地产动画中利用电脑制作随意可调的镜头,进行鸟瞰、俯视、穿梭、长距离等,提升了建筑物的气势,到底是怎样制作出的呢?一般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部分。首先,脚本规划和设计。主要解决要表现什么和整体视觉效果,每段镜头片段的时间控制,解说词与镜头画面的结合等。还要确定哪些需要在三维软件中制做,哪些在后期软件中处理。第二,建立模型。先建主体部分,次要的可以简单制作,有的还要建立整体地形。第三,动画设置。基本模型完成后,先将摄影机的动画按照脚本的设计和表现方向调整,之后再设定其他物体动画。 第四,贴图灯光。模型的动画完成后,为模型赋材质,再设灯光。第五,环境制作。调整好贴图和灯光后再加入树木、人物、汽车等环境。第六,渲染输出。依制作需要渲出不同尺寸和分辨率的动画。 第七,后期处理。渲染完后用后期软件进行修改和调整,可以加入雾、矫正颜色等。第八,非编输出。最后将分镜头的动画按顺序加入,剪辑后输入需要的格式。

虽然一般的建筑动画都按这种流程完成,但是制作出的最终效果确是千差万别。建筑动画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需要在精确程度和艺术化处理两方面取一个折衷值。在制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充分实现建筑设计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在画面色调、构图、节奏等方面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首先,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全面认识和理解开始。制作者要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则有理解。第二是动画技术把握。熟练运用三维动画软件,并对建筑动画制作流程了解。第三是制做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建筑动画的创制生产是复杂细致、周密衔接的全过程,需要一个组织严密、思想统一的集体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作品。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建筑动画艺术从艺术形态来分是属于造型与非造型之间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的表现内容属造型艺术,它的表现方式是非造型性的。建筑动画是一个影像作品,它是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献在观众眼前。把建筑作为角色,将环境作为场景,动画中加入一些精心设计的飞禽、动物、穿梭于云层中的太阳等来烘托气氛,虚构各种美景气氛,用优美的音乐来营造气氛也非常重要,各个要素的完美结合才能引起观者的审美共鸣。在建筑动画中,技术实现和艺术创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有专家预料将来会诞生人类的第九艺术形式。到底第九艺术是什么样子,不同艺术门类的人有不同想象。不过,任何艺术门类和形式都离不开生存环境的再现。环境中就必然包括建筑环境,对于建筑动画的表现追求就不会停。

参考文献:

[1]王俭.“建筑动画设计探讨”.中外建筑,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