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法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法

篇1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语法

一、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偏重意义和内容的讲解,淡化语法知识的学习

纵观高中语法教学,我们看到教学中普遍纯在一种倾向,偏重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偏重内容与意义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因为此,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形式也就是语法的学习。这就造成学生连最起码的实词和虚词都分不清楚,更无从谈及句子成分、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这种教学偏颇与中国文化文学的一个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的传统是有紧密关系的。

此外,学生语法基础薄弱,教学参差不齐也是造成语法教学困难的原因。初中对语法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主要文言句式,初步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远远没有达到以上要求。由于语法知识的缺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教学尺度很难把控。语法讲授过难会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简单又不受重视。因此,教学不在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为目标,而是以立竿见影的快速提高成绩为宗旨。这就将授课的中心放在内容和意义讲解上,淡化了语法的学习。

(二)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难以做到真正理解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感觉难教, 学生感觉难学,除了基础薄弱原因外,主要问题语法知识薄弱。举例来说,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 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这类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 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 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在《 劝学》 一文中,涉及“ 词类活用“ 非能水也” 一句中有特殊用法的词, 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出“ 水” 属于特殊用法, 但再问是什么特殊用法时, 却很少有人能答出是词类活用, 更不要说是名词作动词了。 这说明学生的语法知识是何等欠缺, 他们不知道能愿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 必须和实义动词一起构成谓语, 所以学生不能判断出“ 水” 在这里已活用为动词。因此,在讲授的时候当时感觉明白了,可是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还是不知知道怎么去解释。其原因就是取法语法知识。

二、语法教学在文言文阅读中的作用

(一)分析字形结构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直接联系。虽然随着的变化汉字的形体和语素意义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许多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都还比较明显。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以与现代汉字建立关联,提高文言文的分析能力。比如说,“贸籴粮食”一句的含义,首先弄清楚“籴”的含义。“籴”为会意字,根据它由“入”和“米”两部分组成,推断为“买进米一类的粮食”,联系上下文可以确定 “贸籴粮食”即为“购买粮食。同时,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形声字一部分表音(被称为“音符”),一部分表意(被称为“义符”)。比如,“王”和“玉”旁的字,大多与玉有关;“绞丝旁”与丝帛和布料有关等。如果我们熟练掌握字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分析词或短语或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在文言文中相似的语言结构、句式构成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理解。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以”字是很难理解的,但根据句式整齐的特点,借助“用”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与“用”意义相同,再补出主语“屈平”,结合他的生平遭遇,就会弄清这两个词是被动用法,作“被任用”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典型语言构成和句式构成的学习,可以提高我们对一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词语所在的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在文言文中经常有一个词语可能在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词性,充当不同的成分,进而导致不同的词义。但一定词性的词或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功能是较为固定的,句子成分间的顺序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通过结构规律推断实词乃至虚词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判定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实词活用、省略成分、特殊句式等文言特殊现象。如果能熟练掌握语法结构和功能在应对文言文时可以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四)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和实词的组合关系

在分析句型结构的时候,虚词、副词、介词、连词最易造成混乱。因此,要想获得争确的文言文解释,必须要明确这些此在句子中的位置、修饰关系、作用。通常来说,一个句子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组成。副词是常位于动词、形容词前,修饰说明动词、形容词的虚词;介词,与其宾语组合成介词结构(又称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连词,用在两个语言单位(词、短语或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在明确以上内容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效的判定词语间的关系,获得争取的句式解释。

三、关于做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语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毕竟离我们时代久远,词语构成灵活性多样,导致不易掌握使学生很难对其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法要有变化,不死板,不照本宣科,尽量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比如说,讲一些历史、幽默小故事、名人轶事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可以通过讲解、问答、练习、讨论、竞赛等提高同学的参与、探求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自动自发的学习热情。

(二)抓住语文教学重点。古今汉语是有继承关系的,在语法上也有许多基本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在讲授语法时,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强调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重点、实用。这样有助于建立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文言文的理解,提高实际联系能力,降低难度。同时,要重点落实字词句,注重整体系统性。选择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如字,词、句式结构进行重点讲解。例如:通假字、此类活用、基本句式构成等。

篇2

第一步:激发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不根据课堂信息反馈灵活调整自己的教法,那就是盲目的教学,是教育智慧处于最原始状态的表现。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数帧促成思维飞跃的多媒体演示,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怕讲错了,要敢于破胆儿,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和教学和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学生怕写作文,老师可引导他们去感受现实生活,看人家怎么写的,只要他一次作文写出来了,他就会有写不完的事,抒不尽的情,讲不完的理,他也最终会因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而走向成功。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促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质变,从而改变整个学习的面貌。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明清章回体小说。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教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读高中语文的两篇讲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引导学生着重分析、研究以下问题:①两文抓住了景泰蓝和荔枝果实哪些特征来说明的。②理清两文的说明顺序。③分析两文综合运用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④分析两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以及科学小品兼用文艺笔调的写作方法。

第四步:自读深化

篇3

关键词: 传统法 多媒体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互补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渐渐走入了学校课堂,打破了传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笔者下面以高中语文学科为例,探讨多媒体教学法的优劣,分析如何交叉渗透两种教法,使其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合理创建现代语文课堂。

一、传统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在传统课堂中,虽然只有黑板和粉笔,但课堂的互动性好,教师可以灵活调节课堂进度,师生进行有效沟通。教师讲解时注意语言的表达,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声音抑扬顿挫,学生听得明白,产生兴趣,新知识、新概念的引入往往注意打好伏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善于根据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正确判断教学效果。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解时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笔者在上《秋水》一课前,讲了两个生动的庄子寓言故事,立即激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在上曹操的《短歌行》之前,笔者让学生举手发言,回忆曹操的诗作《观沧海》,讨论对曹操其人的印象。通过《杨修之死》和《赤壁之战》的学习,以及《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对曹操都不陌生,于是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根据学生的情绪掌握课堂节奏,及时切入课文。在传统课堂中,老师可以集中精力,综合运用提问题、设谜语、讲故事、声情并茂的朗读等教学手段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劣比较

黑板和粉笔虽不如投影仪般具备声色效果,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能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些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体现教师风格、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笔者在传统课堂中,往往把黑板分两半,一半是正式课文的纲,随讲随写,使学生及时把握教师的思维进程和课堂进度,另一半留给自己随便涂鸦,及时写下思想的火花。如在上《雨巷》一课时,笔者及时介绍了李煜父子及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学生听后马上在黑板上看到诗人名字及诗句,但有一次用多媒体课件时,我无法把大屏幕卷起来写在黑板上,只是在众多的幻灯片中找到有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一诗句的那一张,但诗句藏在一大堆文字中,学生看后印象一定不如黑板上即时写下的深刻。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它信息量大,在有限时间里,展示出大量信息,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如上完《再别康桥》一课,笔者在课堂上做了延伸阅读,运用演示文稿展示了《偶然》、《莎扬娜拉》、《雪花的快乐》等名作,如果用黑板,则这些时间写一首都不够。如在上《怀李叔同先生》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大量书法、诗歌作品,同时还用幻灯片放映了丰子恺的大量漫画,使学生对丰子恺有了更多的感性了解,结合课文的叙述,作者的人格魅力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其次,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甚至可以动态演示,在每个作家的介绍文字旁都可以配一张或数张照片或画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的文本范读必不可少,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好的配乐朗诵的音频或视频文件,可以轻松地在多媒体教室演示。如《再别康桥》一课,笔者随着朗读的节奏,为诗句配了相关图片,处理成怀旧色彩,学生很喜欢,课后纷纷借笔者的课件去拷贝。再次,应用多媒体可以马上进行课堂训练,把练习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当场做,老师当场讲解,适时把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在传统课堂上,则一定要隔好几节课后学生才能进行练习。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这么多优势,但在课堂操作时,老师有时只关注课件放映效果,忽略学生的反应,使自己在课堂上成了放映员。而且大量的图文信息使老师忙于快速滚动鼠标,学生的思维常常跟不上,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于关注技术手段,对声音、动画等特效爱不释手,幻灯片花样繁多,有的甚至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但这些声音和动画又和教学内容毫不相干,往往喧宾夺主,使学生视觉疲劳,应用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过多的图片和视频会限制学生面对文字产生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投影仪显示了一个哈姆雷特,那么大家脑中就只剩下这个屏幕上的哈姆雷特了,并不是多媒体资料越多越好,有些老师一口气在一节课上放映了好几种版本的课件,学生眼花缭乱,教师在放映过程中更是连头都不曾抬一下,无意中成为新教学形式下的“满堂灌”,老师既吃力又不讨好。在多媒体教室中,老师不能离开口头讲解,眼睛也不能只看屏幕不看学生,仍然要穿插问答等形式,最好还要有一块可以随时写字的黑板。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传统教法和多媒体教法的优势互补,合理利用教学媒体,扬长避短,在充分掌握教学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认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创建现代语文课堂,其目的都是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愉快教育;民主和谐;交流合作

教育家洛克说:“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乐。”这些都说明了实施愉快教学的重要性。“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焕起全体师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并获全面和谐的发展。愉快教育是小学从单纯“应试教育”的桎桔下解脱出来,把欢乐还给孩子,使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当如何实施“愉快教学法”呢?

首先,要明确“愉快教学法”的涵义。

“愉快教学法”,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成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其本质属性就是“愉快发展”,即在愉快中发展,在发展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愉快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中的主要模式,是充满爱的教育具有新颖性和适宜性、审美性、科学性的特点,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学艺术性原则、教育情感性原则、教育创造性原则。其特征是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学生的注意必须指向同一方面;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愉快教学法”在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上,强调愉快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上,强调在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处理教育中知、情、意关系问题上,强调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互促,达到知、情、意并茂。这三个有机方面,前者是愉快教育的目标之一;中者是愉快教育操作上的支撑点;后者则是愉快教育中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

其次,要明确“愉快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愉快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个性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愉快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提倡“愉快教育”应以教学的思想转变为先导,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愉快教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语言亲切,神态自然,情绪饱满,心境良好自然会消除学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要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的措施。

实施“愉快教学法”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师生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接下来谈谈实施愉快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愉快教学应建立和谐教学氛围。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愉快教学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没有师生间的爱心,就没有愉快教育。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关系顺利、融洽、亲密,则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实施愉快教学应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要让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其关键就在于愉快教育既注意“乐中学”,更讲究“学中乐”。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建立“成功、快乐”的良性循环机制。课改的更可贵之处是他们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才是学校课改的真谛。

三、实施愉快教学应实施民主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仅靠教师本身的满腔热情,生动讲述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设法使学生变忠实的听众为积极的参与者,创设使之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快乐氛围。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情需求,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做到心情愉快地学习。实践证明,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篇5

新课改提出要更加注重高中语文教学对于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同时对教学中的隐性目标和人文精神、情感等因素也更加重视。它打破了传统语文的单一教学,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高中语文的新课改,笔者以为,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种全新的方法。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求我们走出一条更新的语文教学之路。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新课改和传统教学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务必注重师生双边教学的和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让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们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们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不是谁主宰谁,更不是谁被谁所主宰。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突破传统的教法和学法.而且相比较而言,对“如何学”的研究要更加重视,把研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来抓。“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所以,教师就必须学会自身角色的转变,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自身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要求我们寻找更加合理的语文教学方法,而且对于中学语文来讲,生活化、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体现了语文的高度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具备了课程教学的合理化而没有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必须研究出哪种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激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中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合理地组织、自我检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非常重要。总之一句话,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要发挥他们作为主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他们的智力,重视中学生的自学方法,协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了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同时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是,不可依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说,语文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语文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庸之道。

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功能。通过语文文字的表达,我们可以实现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语言就是我们每个人思想的升华,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工具化的过程。从语文学科和基础教育中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最底层的根基,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必要工具,所以,没有学好语文,其他学科都是空中楼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进行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就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篇6

“选修”的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校为此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而学分制强调课程的弹性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从功能上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语文学习的某些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对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养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确定教学重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温儒敏教授在论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中指出:“选修课教学方法应当更加注意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适当讲析引导,可以看成是阅读型教学。”基于此理论,为促进学生阅读,我认为,在选择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观念,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

传统教学中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高高在上地“宣讲”,学生恭恭敬敬地“倾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会泯灭个性,扼杀创造天赋。选修课的“修”字,应该是指让学生自主“修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自主研修”,更强调教师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传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让他们潜心地读、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个性化地读。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性、创造性,积极鼓励通过批判阅读、多元解读,培养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解决问题。要改变凝滞的课堂,首先我们就要改变僵化的教学方法。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结合教学实际,抓住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机会,对部分课文如扩展阅读类,我大胆转变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模拟教师上课”。在教师示范课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为教师,新鲜有趣,学生上台积极主动,调动了学习探究课本的积极性,同时也在教法中悟出了学法。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与整合

对于教材,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选修课的文章并不是每篇必读,每篇必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技巧与方法是学生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策略。《唐宋散文选读》和《唐诗宋词元曲》一个单元有多篇诗文,教学只需起到示范作用即可;一个单元有多种诗体,教学只需选择经典的篇章讲解。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里的作品,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让学生自由确定几篇精读篇目,其他则略读、浏览、速读,提高阅读效率。教师的目的是通过指导示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知识体系。整合,即依据主题、艺术手法或其他标准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调序、删减或补充以重新组合。既可以是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阅读赏析或比较阅读赏析,又可以打破原来的单元或专题界限,通过调整顺序,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收入了李煜、苏轼、李清照、姜夔、周邦彦等诗人的《虞美人》《新城道中》《一剪梅》《扬州慢》《苏幕遮》,教学时则可以重新构建“豪放与婉约之比较”的专题,当然其他作家如辛弃疾、晏殊等人的作品也可以引进来;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国殇》,杜甫《蜀相》《旅夜书怀》《阁夜》,高适的《燕歌行》,陆游的《书愤》聚合在一起组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诗歌专题;可以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为核心,结合他们的其他作品和祖咏、储光羲、裴迪、常建等诗人的作品,建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专题。为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之外的作品纳入教学范围,另行组建专题。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可以指导学生在教材的九个专题之外建构描写多彩校园生活的“校园小说”,把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饶雪漫的《按时长大》、韩寒的《三重门》置于这一主题下;可以建构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幻世界”,把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吸收进来;还可以海岩、周梅森等作家的作品为主体,建构“法制天地”系列。《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选取了有关、杜甫、贝多芬、鲁迅、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等10篇中外传记,但唯独没有中国古代的传记作品,教学中可以把二十四史中相关的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纳入教学的视野。淮北有许多文化名人,如桓谭、嵇康等,在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我指导学生建构了“淮北名贤”的新专题,很受学生欢迎。

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的交流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而且这些感情真挚而感人,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报国壮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儿寒乎,欲食乎”的浓浓亲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告诉我们要胸怀宽广,仁义满怀,心忧天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这些名句中的情感是诗人人格魅力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反复强化这些诗句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人格的魅力,进而确定学生的人生定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唐宋散文家们都是各具风格、充满魅力的人物。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课堂上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冶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时,我在解答完本文的两个难点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柳宗元坐上时空穿梭机,来到我们教室,向你倾诉他的满腹怨愤,你准备怎么劝慰他?”结果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部分同学都说出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来安慰柳宗元。如学习苏轼《后赤壁赋》时,除了可以联系之前学过的《赤壁赋》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走进苏轼这一大文豪的世界。着重介绍苏轼在仕途上的三次重大挫折。与学生展开讨论:“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尝试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试着了解当一个人遇到如此大的打击之后,是如何找到心灵的出口的。让学生学习文章,不只是为了锤炼文字,更是得到一种生命的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甚至觉得绝望的时候,应该如何为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口。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又是教育的手段。比如通过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我们可以知道做人要有高洁的情操。通过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可以了解李白蔑视权贵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个性。而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中的各种形象,学生能有针对性地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古代诗歌散文中的情感因素,并不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知识更有精神的文化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从而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铸造高尚完美的人格。

四、“落实”与“花招”并重

《唐宋散文选读》中所有的课文都是文言文,难度比现代文要大,学生对此易产生厌倦心理。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而多变的教学又让学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规律,无“法”可依,所以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教学,既需要像做菜一样变换花样,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习惯,让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

例如每课的文言知识、虚词、实词、句式等,用比较固定的形式落实。包括课前的预习翻译,课堂上的教学与课后的归纳总结。三者缺一不可,坚持积累。有时潜心研究一些变化,让学生有新的感觉。有些课文可以单独教学,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运用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加以联系学习。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渠道。但现在的语文课堂受高考制度的影响,课堂教学形式陈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造成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因此,需要教师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当前所出现的问题。

一、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巧妙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语可以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或设置一个悬念等。教师可以通过点评课文,排练话剧等方式引入新课。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巧设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高中生的好奇心理,在课前或课中提出疑问,引导质疑,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失街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内容,然后提出以下问题:1.如果街亭未失,诸葛亮能否统一中原?2.诸葛亮是因为什么没有守住街亭?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就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得出答案,也理清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进而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营造情境,渲染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为语文教学课堂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下被感染、被熏陶,使其融入课文意境中。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教师利用视频展现黑人不平等待遇,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官的刺激,更加同情黑人的遭遇,从而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情绪。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堂教学

语文与人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语文教学素材来源于人生,是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又反作用于人生,其内容影响人生的发展。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挖掘那些合理的能够促进人生良性发展的内容,将死的教材活用。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开放课堂教学,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走向人生的大课堂。教师还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社会。因此,教师要用新观念解读教材,挖掘出教材中新的活力,激发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掌握“胡同建筑”的独特之处后,才能使其体会北京人所具有胡同文化的内涵,才能使其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学生通过课文知识的学习,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引入室外,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了解其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给出学生研究课题内容;让学生通过所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去挖掘,从而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效率

如何安排课堂结构,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事项。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以及合理安排每个环节最重要的事情。每堂课都必须有导入、讲解、练习、讨论、小结与教学反思等几个环节。讲解是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点。练习是在讲解后所进行的听说读写训练,是对学生所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反馈。所以练习内容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做到难度与量度的合理结合。讨论是在练习后,进行小组讨论,对课前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思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小结是教师在课程结束时所做出的总结与归纳。小结要做到简短,让学生能容易理解与消化教学内容。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的总体思考,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与成功点,为后面的教学提供知识支撑。从而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工作。

当然,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安排课堂结构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教学节奏。

四、突出教学主体,启发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转变观念,抛弃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增长知识、培育技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倡导“”。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发展其对问题的独特思维。在不同见解共存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从各个方面或各个渠道,根据课文内容查询相关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信息量,加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课堂转化为学堂,教案转化为学案,一切都按照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标准,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赖德胜.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不断推进,其强调,在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摈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新课改的实施,使传统的高中语文受到了重大的“撞击”,不仅面临着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的改变,同时也面临着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变。在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笔者着重从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以期能和同行们共勉。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中提出了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下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并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一改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多地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思索和理解文章的内涵。

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1.在教学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将文章有关的信息材料搜集出来,并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提问,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旨;3.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该篇文章作者是怎样构思的?是如何体现主旨的?4.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后,让其以提问的方式将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同学间能相互解决的就相互解决,仍有疑问的教师稍加点拨和引导,使学生能通过再次学习寻得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须做的一点是,创设一个和谐、融洽、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有效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把其从单一的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文本的深度不断激荡,不知不觉地走入文本深处。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地了解学生,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学生刚入学时,为了能对学生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知,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题可以是:你的爱好?你觉得你最擅长的是什么?你爱好山水等自然景观,或是城市等高楼大厦?你认为你看过的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你读过的名著有哪些?你觉得你的作文水平可以打几分?等等。通过这样的小调查,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对其语文表达能力有进一步了解,使得在设计教法时能具有针对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来细心观察学生,如开展丰富的课外交流活动,或是透过学生的作文、日记、周记等,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爱好及学习进步与否等。

当然,在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全面发展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喜欢阅读且阅读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可在其阅读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开出阅读书目,或者推荐阅读的书给他们,还可以适当提一些要求;对于那些写作兴趣浓厚的学生,可多提供些写作素材给他们,也可引导他们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去发现写作素材,并对其写出来的文章加以指导和纠正,以逐步提高的写作水平。

三、以启发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新课改中强调让学生自主地探索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一味地将文章大意直接讲解于学生听,而应启发诱导、循循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慢慢领悟、理解文章语文的内容,进而学会阅读,最终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而将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创设情境启发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美风景的描写,有作者本人处于某种情境下所产生的感想、感悟等,如果教师只是以阅读或板书的形式,难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们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创设作者所要描绘的画面或情境,启发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知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生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

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康桥的风景图(曲折蜿蜒的小河,剑河两岸垂柳倒挂,芳草萋萋,河上架设着许多设计精巧、造型美观的桥梁)和背景音乐,创设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让学生通过诗歌景物的绘画描写,去体会作者透过景物所要表达的独特情思,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二)问题启发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从而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但课堂问题启发,切忌问题平平淡淡,课前教师应认真研发问题的提问方式、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精妙,发人深思。

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 这篇文章时,引导学生了解几个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整部小说的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贾母与贾宝玉分别问林黛玉 “读何书”的问题,林黛玉对两个人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答贾母,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答宝玉,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在这一点上,很少有学生注意到,但却是理解林黛玉性格的关键所在。上课时,我提问:“为何黛玉在回答贾母和宝玉的同一问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回答,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我这一提问,同学们不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经过一番仔细的琢磨后,才发现原来贾母这封建老太太的价值观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对林黛玉的回答颇不满意,这使刚到贾府的林黛玉很不安。当宝玉再问这一问题时,她便乖巧地作了另一个回答。恰好正是这看似前后矛盾的回答,反映出黛玉初到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的心态。

四、重视回归文本

“重视回归文本”,它是新时代也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在教学中,首先可以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自身融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文本所营造的境界。其次,通过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来解读文本,让学生能领悟文章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所感和所想。三,在通读了文本后,引领学生细细地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在学生在领略了文本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从而领略文本的真正内涵。如高一语文中,如“月下荷塘的朦胧美景、故都之秋的清净之美”等,教师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可以让学生慢慢体会到作者所描绘出的意境之美。四,学习语文,其最终的目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习文本之后,应拓展文本,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或是从当今社会生活的观点去评价文本,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努力钻研教学,备学生,备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选择和创造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重视文本,从而不断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卢鑫贤.解读《论语》挖掘科学的教育方法[J].科学教育,2011,17(3).

[2]柏玉梅.语文课堂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教育艺术,2010(3).

篇9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富内容的同时可以渗入许多法律知识。讲授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而且,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如学习《陈情表》一课时,我们可以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教师可借此给学生讲一讲对长辈的孝顺和赡养义务。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慰藉。这些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又如,小说《包身工》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只有十五六岁,住在恶劣的条件中,接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压榨。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芦柴棒”,没有名字,备受虐待。讲课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我国的《劳动保护法》中有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或招用童工。”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公德类材料作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这篇作文中的事例: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微博求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她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对此,网上议论纷纷,几个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琪琪悲剧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也已打破道德底线,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店主只是怀疑琪琪偷服装,并没有确凿证据,却罔顾法律将其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人肉搜索,并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琪琪事件”里,网络暴力正在腐蚀人们的心灵,扰乱社会秩序,触犯道德底线。教师要通过这些告诉学生,对网上的信息要学会甄别,不要做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再看2015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因父亲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小陈迫于无奈,也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个作文可以从“情”和“法”方面立意,可以批评老陈的漠视法律,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可以赞扬小陈的坚守法规,用法律来维护亲情是爱不是害,不为亲者讳是法治精神的体现;给警方写信可以写运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时需重视隐私保护。

针对2015年8月18日出现在邯郸街头的“警民对跪”一幕,教师可让学生写一个评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跪事件”的背后是我国要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的结合,首先要大众破除“人情高于法”的执念。

三、通过语文字词教学介绍法律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教师可尝试从法制的视角来分析。如讲解“赡养”时,教师可将“抚养”与之相比较,告诉学生父母抚养孩子是无条件的,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未成年人出生后有享受父母抚养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每个成年子女的义务,同样父母有让子女赡养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享有某种权利时就必须承担对等的义务。通过对“赡养”“抚养”两个词语法律角度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更明晰,而且能使学生对权利、义务的相对性有初步的认识。

有些语病题也给我们提供了法律教育的机会。如2015年保定调研考试的一个病句题:四部门联合通告指出,司法机关对2014年12月1日前自动投案的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本是没有语病的句子,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减轻和从轻是重复。在试题讲解时,教师可给学生解释一些法律概念:减轻处罚是指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处罚。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轻种类或者较小幅度的处罚。

总之,语文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同时,法制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完成德育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动脑筋,找办法,利用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春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1):52-53.

篇10

1.1概念的界定。"导语"即新课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导语之所以被称作一门艺术,是因为它有着与其他艺术一样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构成了导语艺术的特点,形成了导语艺术的魅力。

1.2导语艺术蕴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所接受新异事物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优势兴奋中心,这时大脑会出现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利用学生的好奇的"奇"引"趣",由"趣"而生"喜欢",这是学习的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导语艺术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的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有关研究表明: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的思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10分钟,学生的思维呈逐渐集中状态;从第11分钟至第30分钟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沉思状态,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放松警觉状态,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而在最后15分钟内思维状态呈下降趋势。而我们今天的一堂高中语文课为40分钟,则最后这段放松下降状态时间相对缩短,而前两个阶段应该说是基本不变的。所以,在导课时就要将讲课的内容组织好,一开始就让学生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

2.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2.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2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要求语文教师选字用词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剔除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实际的空洞话、不合语法的半截子话。

3.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教师可以把自己定位为课堂的"导演"和"主持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不是过去课堂的"主演",一讲到底。央视《实话实说》崔永元的连珠妙语,《艺术人生》朱军的微笑和真情,都给观众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富有智慧,最好有点幽默,"一石激起千层浪",像主持人一样,一句话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一股说的欲望或冲动。作为"主持人",要给学生思考提供条件。教师要为学生"备知识",充分占有资料,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能是孤立静态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课本中关于《左传》的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自然要备,但还可以涉及"春秋无义战""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内容,谈写作手法、"皮里春秋"、处事方式、言语技巧等等。教师的丰厚底蕴以及备课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甚至有点漫谈式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提高语文课的品位,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让学生们在求学的欲望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教师要做好课堂"主持人"。

4.要把基础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需求。一节有效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内容,也不在于课上得有多热闹,而在于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了多少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课的知识含量放在第一位,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掌握重要的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掌握特殊的句式和特殊的用法"就必须作为重点内容在备课时予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