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能进行广泛的文字阅读,从而积累大量文字阅读经验。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教育经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小学生语文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国家教育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各地区的小学教育应该基于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本文主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从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自顾自”的照本宣科,学生则机械性地在下面听。虽然新课标已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很多教师依旧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难以进行转变,不仅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不高,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愿意或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回答,使很多教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样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不足
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足够透彻的理解和投入,大多数教师单纯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课本和新课标的研读不重视,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不透彻,对课文深层次的情感挖掘不充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不懂得完美运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进行基础性广泛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熟悉课本大纲,抓住课本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必须要熟悉透彻的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并对教学大纲进行详细和全面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本下足够功夫,分析课本阅读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形成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中有趣的教学途径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语文阅读的技巧。
(二)结合新课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一,重视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现状,根据新课标改革后的具体明确要求,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式,牢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有步骤和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在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班级的语文阅读学习状况,采取适合高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内容不再单一,使小学语文内容重点和难点变得更加鲜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不应该是教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状态,了解课文中哪些地方容易理解,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从而具体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学侧重点,这样对于教学的改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和重点内容。如何结合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熟悉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重点和难点,是决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教师首先要全面透彻地分析教材,结合新课改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海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J]. 求知导刊,2014(12).
[2]刘宁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篇2
关键词:方法 手段 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56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优化阅读形式,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下面笔者就根据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浅谈几种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问题法
问题法:就是指老师不把所学的知识直接给学生说出来,而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再亮出自己的答案。使用这种方法,教师还可让学生去评价,哪些问题自己最感兴趣,哪些问题最有时代精神,哪些问题能扣住本节课的重点。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使用“问题法”进行教学,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首先,划分问题的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其次,严密组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发现活动。发现过程可分为准备、初探、交流、总结、运用五个步骤。第三,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问题法学习的情境。
二、咀嚼法
阅读教学中的“咀嚼法”就是把课文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使用这种方法,教师应该循循引导学生以默读或微声朗读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去细细地咀嚼课文内容。使用这种阅读方法,首先要嚼出文眼,找到它,也就把握住了内容主旨。还要嚼清文脉,弄清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结构特点、意义关系、表达形式和作用,使课文的文脉既从宏观上得到把握,又从微观上得到理解。最后还要嚼出内涵,诱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重点是对词、句内涵的理解。
使用“咀嚼法”进行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很关键的一种方法,我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画图法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多才多艺的语文老师才能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如果所讲课文的内容可以有画面来展示,教师不妨有直观的图画来表示,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详细的理解斑羚们是如何来取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完成飞渡的,我就绘制了斑羚飞渡的示意图,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当然,画图法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是以理解文章内容的原意为基础的,要借助书中有关的文字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切实理解文章的真实内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这才是使用画图法的关键。
四、迁延法
篇3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新课标英语教科书适应英语教学在新形势下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学任务日渐丰富,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和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最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使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为学生的学习英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高中英语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推断,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标英语教材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的重点,在以往对语法和词汇的重视讲解和传授的基础上,向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发展。以往“哑巴英语”现象成因是英语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更多地重视考试的需要,忽略了学生对英语兴趣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得到愉悦的体验。因此对英语阅读教学重视必然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
英语阅读是对语法和词汇综合运用的体现,是对英语能力的综合检验。新课程标准明确高中英语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构成。因此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重视,是保证新课标英语教学目标的在教学中的具体实现,也是提升学生对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
二、辨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差别
在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视度不高,方法欠缺,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往往使文章的内容支离破碎,让学生无法领会英语文章的妙趣,也渐渐远离了高中英语在阅读中的本质要求。不仅对学生在阅读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没有帮助,也无法让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培养分析英语文章的能力。这种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是在应试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也让学生只会片面地追求答案的准确率,而忽视对英语学习的重点,这对未来的英语学习是很不利的。
而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也从多角度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使学生提升运用英语的能力,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慢慢地从以往的阅读模式中走出来,从以前阅读只为了找答案,到现在可以通篇阅读并理解文章的真正含义。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对英语文章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做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精心设计好阅读教学课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将课文视为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表面进行理解,再向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意思理解。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入手,使学生增强对英语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可以从每篇课文的标题和图片中提取信息,帮助学生快速阅读。另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对文章从“整体――段落――整体”的理解方式,这样有助于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此外,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让学生能充分体会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提高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达到了英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二)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起到教学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在以交际能力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首先,要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做好阅读的导入工作。这个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深入地阅读文章。我们可以使用问答和讨论等方式对阅读进行导入,或者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的引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进行适度地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对影响阅读的障碍进行扫除,使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体含义,明确阅读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其次,在阅读理解的阶段,我们要做好对学生适当的指导工作。从文章的阅读目的和文章含义的深度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对阅读方法给出建议。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阅读技能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技能。在阅读指导过程中,让学生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加深对英语能力运用的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习策略的使用
英语阅读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思维能力的方法。在英语阅读中,对作者通过单词想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锻炼学生对英语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在以后英语交流中能够准确地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较高要求,更要求学生正确的逻辑与准确的思维判断。在阅读训练中,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技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辨析文章的主旨和故事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英语学习策略来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将词汇和语法的知识的传授贯穿其中。如果没有特定的语境,学生学习起词汇的含义和语法的理论知识会显得枯燥乏味,然而将词汇和语法的传授贯穿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知识有效地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习惯 思维创新 阅读环境 反馈
“阅读教学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观点来看,阅读教学也是极为重要的,语言的学习、思维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多半还要靠具有书面语言材料作用的阅读来实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发现阅读的少、慢、差等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结合新课程理念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地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长期坚持会起到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笔记虽有点难度,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写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二、具体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把握好自学与点拨的尺度。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点拨应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真正做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次,抓住“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解决语文的一大问题――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长期的过程。在生活、学习中可以随时随地留心,以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契机,适时训练,提高语感能力,增强语
言表达效果。
三、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强化其中的“空白点”,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
四、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才能焕发生机,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提到名著,不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学生大有人在;读到散文,巴金、郁达夫、周树人等名家一无所知;学习诗歌,徐志摩、闻一多等的诗篇更是不甚了解。正因如此,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更显重要。因此我在上语文阅读课之前要充分准备与之相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兴趣。
五、教学中注意把握教学信息的反馈
篇5
关键词:电子设备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电子媒介今天已深入地介入到人类的生活当中,在各个方面深入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甚至是认知方式。以至于有人悲观地认为,电子时代的视频、音频、网络等媒介将会最终取代传统的书籍阅读。新近的调查也表明,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人们的图书阅读量下降,只有近50%的人读书,青少年图书阅读量下降幅度更大,同时网络阅读量上升。电子媒介的发展,对传统的文学传达形式形成挑战……电子媒介时代,传统文学传达媒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传达的文本传统垄断地位被打破 。”生活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只要手中配备一款电子书阅读器,读者就能在网站上下载到几乎任何想要的书籍、杂志等等。当然,伴随着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是现代人阅读方式和阅读口味的转变:从精读走向泛读、从朗读走向浏览、从单向走向互动。
不可否认,我们已经走入一个一定程度上流行取代经典的阅读时代。大众对流行文化的热心,对经典的隔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而高中生大多处在15~18岁的年龄段,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智发育还远未成熟,处在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构建阶段。这一阶段中,好的文学作品,对其志趣和情操的熏陶至关重要。而当前网络、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等电子媒介以其特有的可参与性、可操作性、直观性、丰富性,吸引了大批高中生。学生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依靠形象而不是文字来和世界沟通了,从而丧失了对文字的崇敬和对语言的敏感。
一、利用电子设备来备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理念要求将学生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上,重视其自我的体验和感受。而传统语文教学中,尽管取得了各种各样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常偏重于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将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有机性和人文性;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分数,偏重了知识和应试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灌输的地位;平常阅读教学还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不得不受限在语文阅读教材里,致使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成为难点和弱点,同时也流失了学生对它们的兴趣。
而电子媒介自身的特性,却正好能在这些方面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弥补传统阅读教学与阅读主体美感陶冶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使用电子媒介的能力,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观念、能力和素质。但是也必须指出的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电子媒介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滥用,应避免养成学生的阅读惰性,走向学生培养的反面。
电子技术的介入,给教学手段带来了极大的丰富,给语文学习提供了很多新的资源。教学由传统的黑板,拓展到屏幕,由粉笔拓展到鼠标。一方面,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电脑、视频展示台、投影仪等,使得阅读教学能更直观生动还节省时间。另一方面,电子技术也使教师搜集材料变得简单,内容也更丰富,网络上的主要经典的电子版,主要工具书的电子版以及各种图文资料、课件资料应有尽有,极大地拓展了我们传统备课的范围,对老师阅读教学十分有利。
二、更好地运用电子设备教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脑在处理信息时,接受的渠道越多,记忆的效果越明显。这就是说,在我们的阅读活动中,如果加上声音、图像等其他手段,效果会更好。新课程标准以及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因素,来发展学生的精神品格;注重在教学中熏陶学生的知情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利用图像、声音等辅助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形成影响。
阅读教学要想提高学生兴趣,必须调动他们的直觉经验。直觉经验除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通过间接手段获取,如从书本上学习、从别人处听到等。借助现代电子技术,能够复制和模拟现实生活,通过观看,也能很好地提供直觉经验,给学生理解文本带来很多好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能够营造一种新奇生动的课堂氛围, 将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曾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高保真画面,力求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庖丁解牛》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电影《新龙门客栈》当中厨师“解羊”的片段。厨师悠闲自得,炉火纯青的技艺让学生对庖丁解牛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再来学习课文的时候,学生有了一个视觉印象,就不会犯难,并甚有兴味。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因为在古代小说当中,心理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表现的,学生对原著缺乏了解并对人物性格没有把握的前提下,往往对曹雪芹作品精炼的文字缺乏感觉。例如黛玉初到贾府一节,只通过黛玉到贾母房中用膳、饭后漱口等简单几行字的描写,就把黛玉的性格细细地体现出来。而高中生却往往很难把握。笔者在教学中,将1987版的电视连续剧中的这一节剪辑下来,滤掉声音,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从默片中黛玉的神情体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让一位同学从旁配读了原文,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黛玉的心理变化马上有了把握,再通过接下来的讲解,让学生对《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企及有了深入细致的体会。
总之,恰当地运用电子技术,发挥其与阅读教学的互动相长作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会使我们的课堂别开生面。
三、发挥电子设备的审美教学功能
中国的教育走到今天,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家广泛接受的教育理念。但如何实现教育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同样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创设审美化的情境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而电子设备,对我们创设审美化的情境教学,无疑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可能,对充分调动学生的深度情感体验,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到文本艺术世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鉴赏力,带来了便利。
在诗歌教学中,因为体裁的原因,笔者更多地采用了电子设备教学,让诗歌之美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审美感受和震撼,顺着作者的情感旋律跨进诗境之门。而目前这类材料非常之多,从网络上能够免费下载到各种各样的诗歌视频,有些制作得非常精美。如在对《琵琶行》进行教学时,笔者首先放了一段琵琶曲,让学生熟悉琵琶的发声方式和音色、音调,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清脆悦耳的声音,什么是幽怨低沉的声音,什么是急促嘈杂的声音和委婉流畅的声音,让学生在没有读文字前首先沉浸在音乐中。等到学习诗文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如何才能把刚才的聆听表达得恰如其分?接着我们开始作者是如何在笔下将无与伦比的音乐倾泻出来的,例如体现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比喻、对偶、顶真、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精妙无比却又难以把握的琵琶乐曲变得生动可感,整齐的句式使文字富有节奏感,几乎句句入韵又把语言熨得流畅婉转。学生自然会对白居易的文笔赞赏有加,甚至深感文字把乐曲的魂魄都写出来了,从而也引发了对琵琶女命运的深深怜惜,更深深体会到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叹息的深长意味。
这样的一堂课,把诗的境界、情感、语言都结合着分析出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学生也懂得了如何欣赏一首诗,收获是让人满意的。
总之,电子手段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联合,对拓宽学生的思路、推进和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与其被动地接受电子媒介时代的冲击,不如我们首先利用先进科技来推动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探讨审美式阅读教学的改革策略。重新构建阅读文本和阅读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对阅读主体的美感教育和陶冶。
参考文献:
篇6
1课前预习
由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学习资料匮乏与眼界狭窄,课前只要求学生查阅生字词(读准、理解,会写、并能造句),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即可。
2导课
语文教学新课成功的导入,要富有激情,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导课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故事导入法、表演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猜谜激趣法、咏诗诵词法、悬念导入法、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影音等。在导课的过程中适时的展示课堂目标。
3指导学习
读。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大,读的过程中,能达到眼到、口到、心到。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揣摩、讨论,反复体验,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启迪。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初读。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题目与课文什么关系?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写人的,抓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人做了件什么事?结果怎样?如写事情的,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来说。)?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
第二步默读细读。读的过程中,要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归纳,必要时写在练习本上,同时要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与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完成后小组(以相邻两座位为小组最佳)内传阅,互相学习,自我矫正。同时探讨勾画的不理解的语句。如小组内无法解决,就提交给教师,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
第三步品读感悟。教师开始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回顾品读:一是自己勾画的认为优美的句段。二是品味人物的精神风貌、透过事件反应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教育。三是自己认为本文那几个方面写得好或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选材、结构等方面入手。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可由学生自由体会与感受,努力做到把课本知识向外延伸,从情感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从体验的角度设计出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这一环节重在相互探讨口头交流(探讨的人员2-4人为佳),共性的问题由教师引导在班级体内学生互相解决,可采用举手、点名等方式,但用时不宜过长,如发现学生大多难以解决,教师有必要做以点拨。教师切不可操之过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学情适时调整难度、进度,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粗。
4课内小结
小结是一个回顾整理的过程,可以由教师小结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小结。教师小结要简明扼要,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做以点拨,每节课渗透一点,逐步引入写作借鉴。阅读教学,更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写作水平提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课内阅读教学不到位。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5练习
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练习形式应当多样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字词。抄写或听写生字词,或组词说一句话。
52 摘抄。对课文中优美的句或段摘抄在语文积累本上,对提高写作大有益处。
53 仿句:可以仿写文中优美语段,也可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优美语段,让学生仿写,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写作奠定基础。
54 写体会。语文中的课文,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有独到可取之处,由于学生课内注意力只集中在课内某一时间段,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难免思维不集中,通过写,有利于教师掌握学情,及时发现课内学习效果差的学生,从而过多的关注他们、激励他们。
篇7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什么?
生:《海燕》。
师:课文中只写海燕吗?
生:不是。
师:还写了什么?
生:家乡的小燕子。
师:为什么要写家乡的小燕子呢?
生1:家乡的小燕子漂亮。
生2:家乡的小燕子在春天的美景中飞翔。
生3:家乡的小燕子和作者的关系很好。
生4:家乡的小燕子在家里住。
生5:家乡的小燕子会给人们带来好运。
……
师:联系整篇课文分析,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
生1:想家。
生2:对家乡的思念。
师:作者仅仅是思念家乡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再分析一下。
生1:祖国。
生2:乡愁
师:从课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现呢?
生1: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生2: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师:本文主要表达的是乡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燕?
生:作者是看到海燕才想起对家乡小燕子的思念。
师:先看到还是先思念。
生:先看到后思念。
师:那课文为什么先写家乡的小燕子,后写海上的燕子?
生1:倒叙的写作手法。
生2: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切。
生3: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的程度之深。
(此时,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洋溢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好似有是什么东西在心里沸腾!)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回答的内容归纳整理就自然能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了。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进入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准了切入点能将读悟、想象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在读说的训练中简简单单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认识事物有一个心理过程,它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一过程不可颠倒,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之上,没有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将是空中楼阁。整体感知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对作品的感觉和知觉,是阅读欣赏的基础。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才得以实施,逐渐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整体感知文章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确定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此带动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紧抓文本,找准突破口
任何文章中的字词句都不是任意的堆叠,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是作者心血来潮,随时兴起,信手拈来的。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用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字、词、句、篇是文章的“目”,中心就是把这个“目”带动起来的“纲”。所以,要整体感知课文就得抓住课文的思路、中心,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带动起整个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不同的课文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不断寻找自己所需答案的有效方法。从“长文短教,短文长上”的方法得知,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可以用“长文抓题眼、线索,短文分析内容、结构”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文本,分析文本。
二、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新课程倡导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或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即生成对问题理解的多种解读方式,而有些解读显然超出了老师预想的结果,从而迫使教师选择其中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能够生成非常有价值的且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篇8
一、以启发式教学为根本指导思想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课堂提问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必须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即教师举一,学生才能反三。只有通过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才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提问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导入新课时往往运用提问法进行教学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在预习检测阶段,通过一些查考性提问,了解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和掌握状况;在合作探究阶段,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广泛讨论;在形成性检测阶段,再呈现一些拓展延伸性问题或话题来进行讨论、反馈和评价,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以发展性问题的提问为侧重点
教师提问的问题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记忆性问题,二是发展性问题。记忆性问题只要求学生进行回忆,再现具体的事实或信息,只回答“谁”“是什么”“对”“不对”。而发展性问题,则需要经过阅读、理解、比较、联想、想象、重组、分析、归纳等心智活动,对事实作出推理、判断和评价,或把已有知识运用于情境,产生新的知识。记忆性问题一问一答,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并不大,而发展性问题的提问训练,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什么是小说?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什么国籍”这类记忆性问题,课前预习就能够解决,课堂无须提问;“一家人为什么急切地盼望于勒回来?见了于勒为什么又急于躲避他”这类比较浅易的问题也无必要化时间去讨论;而像“小弗朗士与他的父母菲利普夫妇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作者塑造小弗朗士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义”这类发展性问题就值得让学生化时间和精力去合作探究。
在发展性问题的探究中,要确立“最近发展区”,按照尽力性和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超越最近发展区。果维茨基把学生在教学中的发展分为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水平。“最近发展区的水平,是指学生还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但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经过集体协作或摹仿以及自身的一番努力,就能够完成任务。”教学不能停留在现有水平,要达到最近发展区水平,走在发展的前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估计,既要把握整体最近发展区水平,也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发展水平。以集体思维为主,兼顾个别,所提问题要达到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水平,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个别差生要适当降低难度,调整梯度,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问以后,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探究,备好答案。回答以后,及时反馈,适当评价。
笔者在柳宗元《黔之驴》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充分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合作探究,学生给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答案:面对犯罪犯罪分子作案时,既要勇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一个人如果离开了集体或团队,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强敌面前,不能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否则就难逃失败的命运。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有意义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应该包括学生问老师、问同学。师生互动,多向对话,相互问答,才是活力课堂、高效课堂的表现。老师不仅要善问,还要做到善待问,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敢于质疑书本和老师。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呢?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主设计问题来考问别人或让同学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设计问题是一个很动脑筋的过程,能够起到促进学习、促进思考、激发兴趣、激发创造热情的作用。学生在自己认真阅读、深入理解、思考、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设计出问题与他人合作探讨,对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意义极大。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55―01
阅读能力的养成和培养不仅是语文素质的体现,它还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初中阅读教学在学生原有的文化积累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起始阶段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掌握目标变化,有的放矢
把握好初中与小学阅读教学的连接和差异,才能多渠道展开形式多样的教学尝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小学和中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其中有相同的地方,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诵读优秀诗文”。但更多的是不同,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小学仅要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初中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同时在初中阶段还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字”“阅读浅易文言文”。这就表明初中阶段学生要有更广阔的阅读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这些变化和目标有着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准确地做出阅读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二、提高参与兴趣,事半功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阅读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跃起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新课教学前的识记竞赛,排演课本剧等,努力营造健康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以不间断地开设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 “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阅读的热爱,刺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爱读、乐读,并在爱读、乐读中得以提升。
三、加强美文吟诵,情感陶冶
我们现在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法是什么?是教师以滔滔讲析代替孩子自悟自诵,美读吟唱。事实上,配乐诵,分角诵,独诵,齐诵,赛诵,演诵,接龙诵……花样多多,情趣多多,比教师将文章大卸八块、咬文嚼字,有情趣千百倍!“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的。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有人说: 诵到极致就是“说”,是平和、自然、质朴、生活化地说话,用“心”来说话。生活中,平民百姓不假矫饰、自然表白,正是吟诵之至境!诵读人之“心”与文本之“心”共鸣,淡然说,自然说,随心说,便动人心,撼人魄!韩军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韩军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感动在场师生,让全场师生跟着一块流泪,因为他真投入了。
诵当然包括背诵。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篇巨著。自古便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诵读对语感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有着重要作用。
四、针对不同文体,循序渐进
有一段时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人对政治、历史太敏感,一不小心成了历史老师(大讲写作背景)、成了政治老师(过分强调主题),把说明文容易讲成科学论文,忽略文字的教学!其实不同文体,不同时期的文章,在阅读时侧重点应略有不同。
现在以教学文言文为例,来阐释语文课如何充分展示阅读的魅力。
首先让学生把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读一遍,然后再读有标点的文章,不用老师讲学生便体会到了标点的重要性。
在文章翻译时,首先强调几个重要词:
第一步,让学生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或成语, 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很多双音节词就是由古代的单音节词演变来的。
第二步,师生互换翻译文章,即教师先说文言,学生说白话,然后教师说白话,学生说文言,从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第三步,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第四步,现场背诵,独背、分组背、齐背、两人一齐背(面对面、背对背、并排各背各),形式多样。
篇10
关键词:电子书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电子书包”伴随信息技术而产生,其研究与应用也日渐深入。早在2012年,番禺区智慧教育云“电子书包”项目启动后,教育界始终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理念,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支持与指导。由此,“电子书包”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探究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明确其在教学方式转变,以及整个教学资源中的重要作用。
一、电子书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为课堂教学指导,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阅读微技能训练”;第二部分为作业与测试,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自我反思与评价”;第三部分为讨论,教学目标定为“交流与反馈”。
1.课堂教学指导
将阅读训练分为“词义推敲”“细节理解”“主旨大意”“推理判唷保遵循“课前准备―技能指导―实践操作―能力拓展”的学习路线,每一个阶段均与“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整合,将“在线反馈”与“数据分析”功能得到充分运用。教学目标为:(1)掌握“词义推敲”技巧,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提高解题准确性。(2)通过“阅读微技能”训练,在小组合作下完成从“读”到“写”的拓展训练。使用到电子书包的环节有:课前“论坛”讨论、反馈将课题目标确立;微技能训练利用“作业”板块,可使统计的准确率得以提高;再次利用“论坛”拓展写作技能。
2.课后辅导与自我测试
在课后辅导与家庭作业时间,再次使用“电子书包”与“作业测试”模块,帮助学生巩固课上学习知识。依据课题训练要求,阅读偏于任务型题目,重点训练学生的“词义推敲”能力,同时进行能力拓展,比如读、写训练。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作业与测试,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评分,学生可以依据教师设定的解题思路,对错误的答案进行反思,以提高再次解题的准确性。
3.论坛交流与反馈
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辅导,均可以使用电子书包中的“互动反馈”模块,实现课内外的教学联动,从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与交流,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与反馈,依据“同伴评价与反馈”,比如,课内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与评价,课外可以对该问题继续讨论与反馈。
二、“电子书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
一方面,“电子书包”的使用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影响。因为教学是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与教学环境、教学经验而设定的,在这种环境下,“电子书包”可以通过投票、教学设计等数据确立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另外,教师可以从“电子书包”教学平台中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使教学活动更加生
动、直观,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服务。在整合教学过程中,“电子书包”系统平台的设计更加贴合学生学习需求与英语教学的特点,可以依据问题及时作出反馈,包括:问题解答准确率、错误题目排行等,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了更加真实、可靠的依据,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参考。
另一方面,“电子书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听讲,而“电子书包”的使用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独立学习空间,可以对个人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使学生对自我学习效果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将一些重、难点知识传输到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学习,有选择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最重要的是,“电子书包”可以互动交流,增添学习乐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行为。
以“A Heathy Diet”这篇课文为例,教师采用投票方式,让学生选择哪些食物是健康的,由此确立“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的主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会通过PPT的形式讲解,然后让学生一一回答,在Pad课堂中,投票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到白板上,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哪些选项正确,哪些错误,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在讲解完这些问题以后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可以使阅读更有针对性,教师在讲解重点句式时不必走到学生身边讲解或者在黑板上讲解,可以使用Pad配合生动的图片演示,还能以视频的方式讲解,然后对问题回答正确与否作出统计,增强了互动性与体验性。
本文主要对“电子书包”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体现出应用“电子书包”可以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增添教学的乐趣,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减轻了教师教学的压力与学生被动学习的压力。因此,“电子书包”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教学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