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范文

时间:2023-08-29 17:1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篇1

关键词: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管理;信用衍生工具;内部风险评级

引言

金融体系的重要作用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避免金融危机的出现、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成为全球共同的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稳健经营、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商业银行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银行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与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是商业银行保持稳健经营、实践“三性”经营原则的根本。从实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作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从现代管理学角度看,风险管理能力构成了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经营管理内容 [1]。具体地讲,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竞争打破了地域界限,由此引发的破产现象呈永久性增加趋势,为了减少或避免资产的损失,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精确分析在今天变得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拓展以及商业银行“惜贷”与“贷款集中”现象的存在,中小企业逐步放弃难以达到预期融资效果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直接进入金融市场融资,“非中介化”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带来了很大冲击;由于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以及来自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压力增大,使得利差越来越小,贷款的风险—收益平衡进一步恶化,商业银行只有向风险管理要效益这一条路可走; 抵押品价值波动性增大,加大了信贷融风险缓解技术的难度,直接影响风险缓解技术的实施绩效;从国际上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衍生产品迅速增长和显著膨胀,衍生产品或工具在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控制风险变得更为艰难;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和左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监管的国际合作日趋广泛、国际标准逐步形成,银行经营管理将打上监管的烙印。因此,商业银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将是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全球风险管理与创新风险管理。

西方商业银行在市场风险模型等理论方法上已逐步趋于完善,并在金融市场交易实践上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估价、资本需求的量化分析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研究还处在积极探索阶段,不过“信用风险模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形成一致的模型也不是可望不可即的”[2]。同时,技术进步、信用衍生工具的大量开发、资产证券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为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策略选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发放持有到期日的方式进化到组合管理安排期限的现代方式,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逐步形成。因此,探讨、研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将为银行实施现代风险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持;同时,研究中国银行业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渗透到现代经济的每个角落,从本质上讲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随着信用的日益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日益增大。对银行来说,信用风险的主要是信贷资产信用风险,其风险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二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一般情况下,贷款的偿还是通过经营收入、出售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来实现。因此,借款人的履约能力主要是取决于其偿债资金的获得能力。履约意愿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品格,也就是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首先必须诚信,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并能勤奋工作。从银行管理角度看,信用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一样,都存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控制与管理策略、风险策略实施以及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重要阶段内容。我们认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信息技术、定量分析技术以及衍生产品为主要工具支持,以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形成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资产组合管理模型,实施组合信用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度量、控制与管理信用风险。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定量分析技术的研究为风险度量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持;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为信用风险转移、分散等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了创新工具支持[3] 。以发展的眼光看,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循序渐进[2]:数据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仓库、数据收集与遴选以及设计内部评级系统等;内部评级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开发PD和LGD模型、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完善内部评级系统等;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计算法定资本要求、计算经济资本要求、实施组合管理模型、掌握组合分散与相关度概念以及建立资产组合策略;主动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实现风险定价以及综合运用资产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资产组合管理;优化组合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市场盯价”、夏普比率管理和资产组合优化管理等。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风险度量与定价的定量分析技术以及风险控制与管理的金融创新工具为主要特征的。从风险度量上看,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经历了传统定性分析阶段、传统定量阶段和现代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和模型阶段;从信用风险控制角度看,主要经历了各国监管当局自行规定到国际监管标准实行两个阶段,国际监管标准也从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对风险资产和最低资本限额的规定发展到《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风险资产计算与最低资本要求两个阶段;从风险控制策略看,传统的内部处理(如风险缓解技术的采用与单一核销机制的建立)阶段逐步向现代外部(市场)处理(证券化与信用衍生工具等)转化,逐步形成资产组合管理理念,期限管理成为现实;从现代银行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创新来看,信贷资产组合的期限管理实现和信用风险外部转移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和交易市场的形成[3]。现代组合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图1描述。

其中,在资产信用风险模型中,主要包括[4~5]:信用评级模型与动态信用评级模型,信用风险评级模型计算某种资产的当前信用风险,而动态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则计算信用风险的变动情况,信用风险可以是违约率也可是评级的结果。信用风险的定价模型必须考虑两部分内容,一是信用评级,二是超过零风险回报的差价,即市场对于一个特定信用风险的要价。同时,以信用衍生工具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具有明显的现代金融创新烙印。银行信用衍生产品主要是基于信贷资产特征(现金流结构、风险程度、期限等)采用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这三种基本构建方法产生的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信用违约掉期工具(CDS,Credit Default Swap)、全额利润掉期产品(TRS,Total Return Swap)、信用关联票据(CLNs,Credit-Linked Notes)和信用延展期权等。在信用风险度量、信用衍生工具应用于风险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引入现代资产管理理论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尽量使其凸现更多的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方差以及调整组合的流动性成本等参数,进而确定有效组合边界,为调整组合提供量化信息支持[6]。

转贴于 二、中国银行业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

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实现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在宏观层面,银行监管的发展、信用环境以及金融创新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环境改善等;在微观层面,完善的信息系统、先进科学的定量分析技术、信用衍生工具等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手段以及资产组合管理的理念等。但是,由于体制、管理和人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创新乏力、利率和汇率的非市场化以及政府信用支撑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目前表现不充分,但由于社会信用环境、政府干预、内部管理问题等,造成了明显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低下、资产损失严重。同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约束,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还未完全摆脱旧体制的束缚;二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限制;三是金融创新乏力、风险管理金融工具的贫乏都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四是外部信息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支持的相对弱化等。

因此,为了实施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国银行业当前的战略选择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收集管理机制,实现信息保存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时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研究和发展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用风险定价模型与信用风险组合资产管理模型在内的内部评级与现代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体系;在与监管当局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下大力量开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研发等金融创新工作,为创造性地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提品工具支持,并积极谋求建立统一、完善的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等;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步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理念。具体地讲,主要包括:

一是完善信息系统和定量分析技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规定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备选方案。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Internal Rating-Based Approach)。在内部评级法中,又分为初级法(Primary IRB Approach)和高级法(Advanced IRB Approach),对违约率(PD,Probability of Default)、违约损失LGD(Loss at Given Default)、违约敞口ED(Exposure at Default)和期限M(Maturity)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提供资本要求函数。新协议建议银行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选择采用标准法、初级内部评级法还是高级内部评级法来计量风险,作为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基础。同时,新协议鼓励商业银行自行研制开发风险管理模型方法。内部评级法区别于基于外部评级的标准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规定的监管标准下(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基础标准),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反映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银行风险度量方法。新协议将银行资产划分为公司、主权、银行同业、零售、项目融资和股权六个类别,风险加权资产(Risk Weight Asset,RWA)等于各类风险敞口(Exposure at Default,EAD)与风险权数的乘积之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是依据银行而不是外部评级机构对客户资产质量的评级结果,计算风险因素。在初级法中,银行只提供和使用违约概率的自我估计值,而其他风险因素则来源于监管部门的估计值;在高级法中,银行可提供并使用所有风险要素的自我估计值。相对于以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内部评级法更能准确计量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科学估价资本充足性、有利于银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内部评级法的定位应该是:科学、有效地揭示银行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为资本充足性监管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的信用风险定价(pricing of Credit Risk Premium)提供了信息与模型支持,是贷款定价、衍生信用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中国银行应以全面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契机,在建设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研究、引进和开发适合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并进一步完善风险定价模型,实现资本需求计算和风险定价双重职能。

二是深入开展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主的金融创新研究。以衍生金融为特征的现代金融创新为创造性地解决各类金融问题提供了市场化工具,丰富和发展了现代金融市场,也为相关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技术与实践支持。现代信用风险模式的实现依赖于信用衍生产品,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可以用来改善银行收益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变资产持有期限、实现流动性,管理者可针对资产组合管理要求、监管资本安排调整资产组合。中国金融市场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市场迅猛发展,衍生证券市场也将逐步推进。在这种外部环境下,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开发适合自身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需求的信用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品种,逐步改变传统信贷资产管理模式。

三是资产组合管理理念的培养。资产组合管理的实质就是在风险收益及其相关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选择与调整,实现组合的风险分散化,降低非系统风险,获取分散化收益。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交易监督,在授信环节强化行业、产业链、区域与品种的组合管理;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与贷款回收等风险控制与管理环节工作调整存量,实行资产组合管理,为进一步实现现代信用风险组合的资产优化管理奠定基础。

篇2

关键词:KMV模型;市场数据;违约距离;动态测控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42-01

1引言

信用风险(CreditRisk)指受信人不能按契约规定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的双方都有影响,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的测量由依靠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转向注重资本市场信息中所反映出来的信用风险信息。KMV模型就是一种能根据资本市场信息有效地估计公司信用风险的方法。KMV模型能够根据资本市场企业股价的波动快速的观察公司的理论预期违约率变化情况,从而提供信用风险预警,实现对信用风险的动态观测。

2KMV模型

2.1理论基础――Black-Scholes-Merton模型(BSM模型)

假设公司资产市场价值V符合几何布朗运动:

公司股权的市场价值可以用Black-Scholes-Merton期权定价模型进行定价:

r为无风险利率,T为负债期限。

2.2KMV模型框架

KMV模型巧妙地运用期权定价理论的思想,将债权看作债权人对负债公司的股东出售的对公司价值的看跌期权(卖权)。期权的标的资产为公司资产,执行价格为公司的债务价值。在实践中,其违约点DP并不等于其全部债务总和,而是介于短期负债(STD)和长期负债(LTD)中的某个值,即:

DP=STD+γLTD0≤γ≤1

KMV公司根据大量违约的实证分析,发现违约发生最频繁的临界点处在公司流动负债加上50%的长期负债,即:

DP=STD+0.5LTD

由伊藤引理可得公司股权市值波动率和公司资产市场价值的波动率有如下关系:

σs=N(d1)*V*σaS(2)

借助公司财务数据计算公司违约点DP,根据公司股票价格信息计算公司的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σs,最后联合方程(1)和(2)可得到公司资产市场价值V及其波动率σ

违约距离(DD)的公式如下:

将违约距离映射到违约概率(EDF):

将违约距离映射为经验违约概率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完成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本文主要运用违约距离和理论违约概率衡量公司信用风险。下文主要从ST和非ST公司的违约概率的对比分析中,研究KMV模型动态监控公司信用风险的重要意义。

3对24家上市公司的DD和EDF对比的实证研究

选取在国内A股上市的12家ST公司和12家非ST公司,两类样本中又根据公司的市值规模分为6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和6家规模较大的公司。计算期为2009年1月9日到2011年3月18日,其中科大讯飞数据选择转增股前的数据。股票价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经济研究数据库,财务数据来源于巨潮网。数理统计和分析应用Eviews和Matlab软件。

3.1模型参数的确定

(1)无风险利率选择期间存款年利率的均值,r=2.75%。

(2)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数据来源于公司2010年年报,违约点DP=STD+0.5LTD。

(3)股权价值:样本为全流通股,股权价值以2011年3月18日的周收盘价为基础计算,股权价值=收盘价*流通股数量。

(4)股权价值波动率的估计:采用历史波动率估计方法,选取样本区间的收盘价计算周波动率,收益率取对数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公司股权价值收益率的周标准差和年标准差关系为:

3.2数据处理结果

由上面分析可知,公司的资产规模和是否ST都不能很好地区分自身的信用风险,ST公司的EDF取值区间在0-0.05,非ST公司的EDF取值区间在0-0.06。由于KMV模型估算的公司信用风险或违约概率主要取决于资产价值、资产风险和债务杠杆比例,资产规模或者是否ST只是决定违约概率的一个因素,以此衡量信用风险是不准确的。

4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违约概率、分析ST公司和非ST公司的违约概率,衡量信用风险水平的EDF值没有显著区别。据此,我们认为,根据公司规模大小或者是否ST区别公司的信用风险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资本市场根据随时更新的股价数据,计算公司的动态违约概率,以此对信用风险头寸进行动态管理,可以有效烫平市场不必要的波动性;动态测控公司信用风险的变化情况,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在瞬息万变和风险传导迅速的资本市场,对信用风险进行动态管理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MertonRobertC’monthepricingofCorporateDebt:TheRiskStructureofInterestRates[J].JournalofFinance,1974,(2).

[2]米歇尔•科罗赫,丹•加莱,罗伯特•马克.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93-02

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发展过程中受认识上的局限,对于金融业在农村的发展往往不够重视,和城市相比更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及业务空间的狭窄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呈现出与城市金融机构不同的特点。如相比较而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受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更为严重,受农业经济季节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十分突出

在经济转轨时期,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目前,信用风险依然是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突出表现在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暴露不充分,反弹压力大。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金融机构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占比大,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访谈中曾指出,2007年末全国县域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平均达到13.4%,远高于同期全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8.4%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在农村地区经营金融业面临更大的风险。2008年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虽有改善,但是不良贷款率仍高于商业银行总体水平,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为2.4%,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81%,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3.9%。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9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贷款的利息,在这种资产结构下,贷款质量成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样受到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干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最高。同样,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也高于其他政策性银行。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剧

经营风险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中比较隐性的一种风险。近几年来,由于企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虽然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一些有利措施来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但其运营仍潜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其主要表现为:拆入资金比例较高,经营成本高、亏损严重,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利润率很低,甚至资不抵债等。从流动性指标来看,农业银行活期存款比重从2008年的53.60%增加到55.49%,而同期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则从52.9%上升为58.2%,资产来源的短期化和资产运用的长期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安全性指标来看,逾期贷款比重、呆滞贷款比重和呆账贷款比重都有所上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从效益类指标来看,农业银行2007年的税后资产利润率是0.8253%,而到了2009年税后资产利润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至0.7318%。利润率的过低也说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正在加剧。

另外,在我国由于农民居住分散,信息封闭,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农村金融机构存在“逆向信息不对称”,即相对于贷款方而言,对借款人的信贷用途比较了解,因为农村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农户经营规模小、贷款规模也比较小;相反,借款人对贷款方则缺乏了解,主要对金融政策缺乏了解,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对利率变化、财务制度更缺乏了解。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就经常在贷款期限和利率上做手脚,从而增加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负担。金融机构的不规范经营加重了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负担,使其还贷能力下降,这样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重。这两种结果都促使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不断上升。此外,“从众效应”也会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尤其是我国不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模式创新

(一)农村金融机构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运用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对风险进行管理,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内控机制不健全、产权不清、人员素质不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管理仍然停留在比较单一的、传统的管理阶段。

第一,从风险管理的内容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侧重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于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仅仅是有认识,尚且谈不上统筹考虑和系统性的管理。

第二,从风险管理的部门来看,各相关部门各自独立负责管辖领域的风险,比如信贷交易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的管控,并且通常采用逐案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方式;投资和财务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的控制,一般具有投资技能和市场分析能力的人才能担此重任,风险控制的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和协调。

第三,从风险管理的工具来看,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历史数据保留不完整,统计口径不规范,风险管理仍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科学的计量分析,难以运用风险计量工具和模型准确计算客户的风险敞口、减值拨备、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等,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不能将风险量化。

第四,从风险管理意识来看,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体制不健全,员工素质低,风险管理还没有作为企业文化植根于员工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只是停留在单一风险的层面,没有形成整体的风险管理理念,未能形成上下一致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一般风险管理模式的弊端

在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下,农村金融机构采用一种地窖式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和控制风险,机构的相关部门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风险。一般情况下,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缺乏协调和沟通,经常是独立行使和运用自己的权利和分析方法。

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忽视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忽视了贷款项目在特定地区或特定国家的贷款集中度带给其他地区和部门的潜在风险;同时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过于重视信用风险,而忽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不明智的。市场风险因子和操作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越来越大,若是不给予重视,会给机构带来重大的损失。另外,传统的风险管理以定性分析为主,不能从定量的角度将风险数字化,不能准确计算客户的风险敞口、减值拨备、违约损失率等,对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影响了信贷决策制定的科学性、经济资本配置的准确度等等。

可见,正是由于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便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诞生了,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认可。

(三)新型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

由于巴塞尔协议将风险类型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提出“三个支柱”模式的银行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强了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为了遵从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监管原则,国际上一些大的银行开始将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模式扩大到操作风险,使原有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兼顾到与操作风险的相关性,让资本要求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的影响。同时,鉴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一般风险管理的弊端,所以必须在农村金融机构实行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整体风险管理,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及新的监管要求。

新型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对整个银行内各层次的业务、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不同的风险类型、不同的客户种类、不同性质的业务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和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全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同时引进风险管理人才,重视定量分析,建立并健全机构本身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文化的灌输和培养,使员工普遍对风险管理有责任感,能够有效增强员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评价、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的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使风险落实、管理到位。

参考文献:

[1] 涂高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三农”破题[J].企业经济,2009,(1):19-22.

[2] 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9-28.

篇4

【关键词】信用风险;信用评价;电费管理

电费风险防范一直是电力企业电费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各地供电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滚雪球”似的巨额拖欠电费,许多欠费已成了“呆帐”、“坏帐”甚至“死帐”,巨额欠费使供电企业负担加大,成为影响和制约供电企业正常运转乃至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和沉重包袱,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地方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如何化解电力销售与电费回收矛盾、规避拖欠电费信用风险和依法追缴巨额拖欠电费,已经成为供电企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得力有效的措施加以规避。规避电费风险重在事前防范,建立完善客户电费信用评价工作则是事前防范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电费专业按照电费风险重在事前防范的思路,从细节入手逐步建立完善了客户电费信用评价体系。

1 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

电费信用风险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充分利用客户办理用电业扩报装申请时预留的各项信息、客户实际用电电量信息、客户历史交纳电费信息等资料,结合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理论,采用成熟和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和智能决策技术对电费风险管理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醒供电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加强对电费风险点的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电费应收账款的损失率,提高电费及时回收率。

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

1.1 建立电费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电费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指在电费管理全过程实现“三层防范、内外控制、数据统一”。

(1) “三层防范”概括电费信用管理手段。它贯穿于电力营销的全过程中,对电能交易实施全过程的信用管理。在企业内部对每笔业务,特别是高压用电客户和重点客户,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控和管理。全过程可以划分为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理三个阶段。

事前防范:主要是对新增用电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分,对老客户信用状况变坏时进行重新评判,并根据信用评分结果制定科学的信用决策工作。它是建立信用调查和评估机制的信用前期管理阶段。

事中管理:指用电客户用电到电费缴费截止日期之前,对用电客户的信用状况变化及应收账款进行动态监督和债权保障体系的建立。它是建立债权保障与风险转移机制的信用中期管理阶段。

事后处理:指用电客户发生电费拖欠之后,及时进行电费短期账龄分析并对应收电费余额进行有效催缴。它是建立电费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的信用后期管理阶段。

(2)“内外控制”概括电费风险管理手段。风险管理的核心:一是加强内部的电费管理风险的控制;二是加强对用电客户信用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的预警和控制。

(3)“统一数据”概括信用信息整合的思路。即在供电公司建立统一的电费信用风险数据库和客户信用风险动态档案,利用该共享资源开展客户授信、应收帐款管理、欠费追收等工作,并协调供电企业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1.2 降低DSO,加快流动资金周转

供电企业通过增加售电量来刺激销售,加快发展。但是如果应收电费不能及时收回,甚至拖欠,价值增值仍然无法实现。这个转换机制还必须是迅速的,只有迅速地转换,企业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提升竞争地位。衡量这个运转速度的一个有效的指标是资金积压期间。

资金积压期间=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针对电力销售的特殊性,电力无法储存,设定一个电费回款周期。

电费回款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销售变现天数(Days Sales Outstanding,DSO)是西方企业衡量赊销工作最重要的指标。DSO指标表现了企业的平均收账期,即把赊销收入转化为现金所需的时间,是企业衡量应收账款水平的重要指标。

1.3 建立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机制

针对用电行业,根据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行业平均附加值、行业平均资本、行业平均工资、生产价格指数、行业电价政策、风险电费构成、整体欠费概率和拖欠比、短期帐龄分析、电费回收难度系数和风险防范绩效等评价指标进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信用政策、风险防范重点和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用电客户,根据信用等级、信用变化、风险等级、欠费预警(欠费概率)、电费回收难度系数、欠费拖欠概率(1至6个月各期)、电费回款周期等评价指标进行分类管理,制定相应的信用额度(期限)、风险防范和风险对冲策略、欠费催收策略及业务流程控制(包括业扩报装、合同管理、抄表核收、欠费催收各节点风险控制策略)。

1.4 建设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支持系统

电费信用风险模型包括信用风险评价类模型和信用风险决策类模型两大类。信用风险评价类模型包括信用评分模型、风险评分模型、欠费预测模型、拖欠预测模型、绩效管理模型。信用风险决策类模型包括信用分类决策模型、风险定价模型、信用额度/期限模型、欠费催收决策模型。

2 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制定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

电费风险一方面产生于供电企业内部的电费管理过程中,另一方面产生于客户信用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因此,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需要建立在电力营销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之上。管理流程采用“三层防范”和“内外控制”手段,将以往单一的欠费事后处理,扩展为对欠费的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闭环控制。根据信用评估和欠费预测结果对不同的用户采取不同的电费风险防范策略,从而有效地防止拖欠电费的发生。

2.2 客户信用评价

(1)美国银行家爱德华1943年提出“5C”客户资信分析法。它是用5个以字母C开头的英文单词代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的5个要素,品质(Character)、能力( Capability)、资本( Capital)、担保品( 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

电费专业对于电费回收提出用户的资本评价。

(2)首先制定了评价标准:①电费做到月结月清,从未出现拖欠电费现象,并能预付电费。电费做到月结月清,无陈欠电费。②电费做到月结月清,从未出现拖欠电费现象,无陈欠电费。③当按月交纳电费出现困难时,交费态度较好,并能做到次月结清电费,无陈欠电费。④当按月交纳电费出现困难时,能做到次月结清电费,但经常出现,无陈欠电费。⑤当按月交纳电费出现困难时,不能做到次月结清电费,需维权诉讼才能缴清。⑥无法交纳电费,使陈欠电费不断增加,有可能形成呆坏帐。 ⑦评价结果:符合评价标准1、2可评为AAA,符合评价标准3可评为AA,符合评价标准4可评为A,符合评价标准5可评为B,符合标准6可评为C,共分为3级。

(3)信用评价法

信用评价法是对收集的企业数据和信用情况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然后进行加权评分,得出顾客的信用分数,并以此进行信用评价的一种方法。

客户信用评价分类及对策

在对客户信用评价后,应根据客户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信用对策,如表1所示。

表1

CA1、CA2这两个级别的客户一般实力雄厚,规模较大。这类客户的长期交易前景都非常好,且信誉优良,可以放心地与之交易。CA3这个级别的客户具有较大的交易价值,没有太大的缺点,也不存在破产征兆,可以适当地超过信用限额进行交易,但必须监控其用电情况。CA4这类客户应严格控制在信用限额之内,最好能寻求一些额外的担保。CA5这类客户必须实现先买电后用电政策,而且长期监控用电。

2.3 建立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效运转以及关键节点的计算机辅助控制,常州公司与专业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系统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平台。该系统在综合分析电力客户的信用表面特征、用电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业特征的基础上,以供电公司掌握的客户数据为基础构建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提供供电公司、用电行业和用电客户三个层面的客户信用动态评估、风险分析识别、欠费预测预警、信用风险防范决策和绩效评价等多项功能,同时实现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流程的辅助控制。

2.4 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电费管理

公司层面上的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强化电费回收管理,保证全市电费回收的可控、在控;建立电费风险预警机制;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等方面。具体描述如下:

发挥统一集中的信用风险控制中心的作用,协调财务部门、信息中心、法律部门等共同做好公司的经营风险防范工作;指导建立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采取相应的电费回收策略和措施;结合电费回收情况,分析影响电费回收的主要因素、电费风险预警信息;提出具有指导性的电费回收工作意见供领导决策等。

供电公司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负责用电客户信用档案的日常管理,及时维护和更新客户信用信息。根据客户的信用变化和风险等级,建立电费回收预警机制等。负责动态掌握本单位应收账款回收率以及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按照时段、地区、行业等展开欠费构成和电费回收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合适的应收账款回收策略;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电费现金流量的预测及与信息流的差异分析;跟踪每位收费员收费进度,督促催费人员按时催收电费;制定本单位电费回收责任制考核办法,分解电费回收目标任务,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兑现。

3 效果分析

通过建立完善客户电费信用评价体系,按照不同信用等级客户信息,电费专业在2013年共计下达维权通知书20份,下达停电通知书20份,公证送达4份,依法16户,申请安装预付费卡表10户。上半年市区大客户电费全部结清,电费回收率100%。电费回收工作基本做到了可控、能控、在控。年底的客户座谈会上,有客户表示,“原以为电力客户信用评价只是一个形式,没有想到我公司评上CA1级客户,能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免费的技术指导、人员技术培训,今天又领了奖牌和奖金,既是荣幸又有压力啊。”

4 结论

4.1 建立电费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防范电费风险的有效手段。

4.2 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是实施电费信用风险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

4.3 实现计算机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是实施电费信用风险管理的必由之路。

4.4 在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之际,利用好信用风险管理将有效控制供电企业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先国,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高级营销师[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8.

[2][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洪瑞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编写,于崇伟,主编.电力市场营销[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7.

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流程 授信业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有效运行的基础,是提升银行价值创造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保持风险回报管理能力的优势是外资银行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授信风险管理流程角度,对外资银行进行模式分析,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基础条件,通过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再造,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外资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流程

外资银行公司类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与其风险管理文化背景、业务管理集约化程度,以及风险计量技术支撑能力等因素有关。一般对大中型和小型公司类客户实行差别化的授信流程,从大中型公司授信业务管理流程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见表)。

表外资银行大中型公司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下面以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为例来具体说明:

1.美国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流程

美国银行采用六西格玛方法,根据对客户满意度、银行内部用户满意度的跟踪测评,本行战略计划,以及股东和监管要求,持续地对各类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优化,其授信风险管理流程分为规划、执行、评估三个环节:在规划环节,主要根据美国银行的战略目标、收益目标和风险偏好进行经济资本和资金的分配;在执行阶段,主要是通过授信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进行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并同时获取风险数据;在评估阶段,主要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和报告,并对业务进行考核。评估阶段的输出结果将又作为规划阶段的输入,为规划提供建议,从而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

从公司类客户授信业务管理来看,采取类似于上述模式一的四个操作环节,客户经理负责客户营销和授信申请;风险经理负责客户信用评级和授信业务审批(是在客户经理申请签字基础上的“双签”审批,大额授信按授权等级由更高级别的业务部门主管和风险部门主管“双签”审批);授信审核人员负责付款前审核;后台支持部门负责办理贷款支用的法律、会计手续和贷后催收管理等服务支持等。此外,还设有专门的信贷风险部门,按5%~10%的比例,对已批准授信业务的审批流程和信贷政策标准执行情况(50人左右)进行持续的、不定期的信贷复查(credit review)。

从零售业务授信管理来看,具有高度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专业化的特征,其信用卡贷款、消费者抵押贷款、小企业贷款的系统自动化决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99%、53%和35%。

图1 美国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流程

2.花旗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流程

花旗银行各个业务单元负责自身的授信风险管理,并与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信贷额度和风险管理流程。从公司类业务信贷风险控制流程来看,花旗银行只与少数大公司进行大宗的、量身定制的和复杂的交易。在拉丁美洲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授信审批曾经基本由业务单元自行决策;在危机发生以后,授信业务流程强调了风险管理部门的集中控制。从零售业务信贷风险控制流程来看,花旗银行向许多个人提供标准化的和平均交易额较小的贷款产品,简化信贷申请过程,广泛应用统计学记分模型及征信机构信息,通过广泛应用行为模型与技术,实现批量回收。

3.渣打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流程

渣打银行基本信贷业务流程分为制定信贷标准、资产组合管理及账户策略设计、评估及审批、文件管理、监测以及坏帐管理等环节,每一环节的具体活动如图2所示:

图2 渣打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流程

从外资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流程可以看出,每个部门在信用风险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流程中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并且可以不断改进实现良性循环。

二、外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包括客户经理部、信用风险管理部、贷审会和稽核部。

客户经理部主要负责对贷款客户资质的前期调查(包括识别客户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等),它是银行信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信用风险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对各支行提出的贷款申请进行审查,并提出反馈意见。将审查通过的贷款合并自己的审查意见提交贷审会。贷审会是银行审批贷款的最高权利机构,一般由银行若干资深的专家组成。他们投票决定贷款的发放和以及贷款的发放条件。稽核部是负责银行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机构,主要是从会计角度审查文件和凭证的齐备性。虽然对贷款也是一种事后检查部门。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是外资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模式流程,仍然存在明显优势:一是联动制衡能力强。大多按照审贷分离、业务联动、集约管理的原则,明确前台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后台业务支持人员在授信流程中的职责,在流程中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基础上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二是精细化管理。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对公司类业务和零售业务实行差别化的业务流程,采取针对性的授信风险管理模式,在不同的业务单元内细化岗位设置,培养专业化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和产品经理人才,为目标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授信风险管理增值服务。三是实现持续改进。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是一个动态改进过程,若干环节构成一个循环,一个风险管理流程的输出构成下一个流程的输入,通过不断检查、改进和提高,实现授信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三、再造我国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流程的措施

通过对比研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可以结合本行的实际现状和基础条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对其授信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改造。

1.运用科学方法改进优化各类授信业务流程

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控制过程中,根据银行管理基础和市场竞争环境,积极借鉴6西格玛方法,运用科学测评改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综合考虑各类细分市场的客户反应、内部用户联动需求和股东对风险回报管理的要求,妥善定义(define)、度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以及控制(control)业务流程优化进程,有效消除关键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服务质量差距,使各种授信产品和服务流程逐步接近外资银行水准,提升在业务流程中动态平衡风险回报管理的能力,构筑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比较优势。

2.分步推进授信业务平行作业

平行作业机制是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体现,其关键是在客户群体细分基础上差别化地设置业务流程,并将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政策标准嵌入流程之中,客户经理、信贷经理、贷款审批人和风险经理按岗负责,相互协作,以便妥善处理好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改进服务之间的矛盾,使“了解市场、了解客户”的风险管理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在起步阶段,要积极推进大中型公司类客户授信业务平行作业,将现有客户信用评级和项目评估专业人员并入风险管理部门,作为贷前平行作业风险经理参与贷前调查评价,并撰写客户信用评级(项目评估)报告,专职贷款审批人在其权限内进行客户信用等级认定和贷款审批;贷中、贷后平行作业风险经理负责授信审批条件落实情况审查和风险监测预警。对低信用风险授信业务及授信额度项下单笔业务由客户经理和有权审批人进行“双签”审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优化小企业和个人授信业务流程,逐步扩大“双签”审批范围,逐步实现授信业务的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

通过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再造,积极推行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技术支持上,设立专门的风险计量部门,加强计量工具、分析模型的开发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从而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志成: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5,(5)

[2]王立军:BPR与授信风险管理扁平化[J].国际金融,2002,(8)

[3]刘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中的风险管理[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篇6

随着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物流金融作为面向整个物流链的金融服务类型,能够在物流过程中有效调配金融资源,从而有效增加农村市场的金融供给,降低小型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在农业物流金融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或产业链中的农产品加工、零售、批发企业的参与,作为物流金融的融资评估者、监督者、担保者,在为农户或农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充分了解到客户的产品、库存、经营、财务等信息,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能够获得较为充分的交易信息。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通过贷款,以及对供应链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能够较科学的判断借款人的财务能力和还款能力,使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通过这种方式的风险管理模式,将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转换为贸易流程中的风险,将金融机构的单一机构承担的不可控风险分解为物流链中多个参与主体风险,减弱了金融风险的强度,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金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得到了保障,确保每笔资金及时回笼,从而达到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的效果。农业物流金融的管理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类:第一,基于权利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即仓单质押贷款,该类业务属于物流公司参与下的权利质押贷款,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将个体风险转换为物流企业和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共同风险,分散了信用风险程度。第二,基于动产质押的物流金融模式。即存货质押贷款,涉农企业往往将自身的动产作为担保物,向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申请抵押担保贷款,同时,引入农业保险作为贷款保障,从而通过保险的形式,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客观信用风险转移给保险企业,分散信用风险。第三,农商银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涉及到小型金融机构、经销商、农户、物流公司四方当事人,不但可以缓解农产品经销商的资金困境,而且可以将农业贷款转换分解为货物提款权,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整体信用风险拆分,有效分散了信用风险,这种质押方式使信用贷款风险大大降低。第四,融通仓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将贷款批发给融通仓,再由融通仓将贷款分别零售给各个农产品生产者,在此,小型金融机构并不直接与贷款农户打交道,只是起到贷款源头的作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者承担了部分信用风险,降低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度。第五,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该类模式包括应收账款的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保理两种。前者是农产品销售商将应收账款向小型金融机构作为质押获得贷款;后者是农产品销售商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农村小型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在这种融资模式下,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对农产品的生产、交付等环节进行监管,由专业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减少了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

(二)完善内部征信机制和外部征信环境

农村征信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控制可以从内部控制和外部完善两个角度来完成:从外部风险控制环境来看,需要由政府主导,整合各个行政机构、商业机构的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并推动建立农村地区统一的信用代码、信用征集、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奖惩制度,推动完整、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依据。从内部风险控制来看,需要从以下方面完善内部信用评价机制:第一,对于有资金实力的小型金融机构,可以尽快实行信用登记咨询系统,完成信用记录电子化,建立银行代码,接入人民银行征信数据库,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信用资源的共享。第二,对于资金实力薄弱的小型金融机构,从机构内部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事前控制指利用“本土优势”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核实,建立客户资信档案,随时修订、完善、补充新内容,实现客户档案的动态管理、跟踪与维护,并根据客户财务信息建立分析模型,划分信用等级,以此为依据做出信用决策。事中控制指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根据客户的信用评级等因素确定贷款额度,进行信用审核,主要针对贷款期限、额度等内容严格审核,贷款合同中要有信用风险保障的相关条款。事后风险控制指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对交易客户进行动态的维护、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风险定期评估、排查,建立呆坏账责任追究制度和黑名单备案制度,对呆坏账责任部门和人员进行追责,对客户分类为不同信用等级进行管理。

(三)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从外部环境来看,政府应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的担保体系,扶持成立行业信用担保协会,注资成立行业担保基金;由县级农业部门牵头,组建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合资成立的专业的农业担保公司,为农户或小型农业企业提供担保。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内部来看,首先需要创新农村抵押贷款的担保方式,因地制宜的设计新型抵押、担保资产,扩大抵押担保品的范围,探索农用生产设备、林权、船权、土地流转经营权、水域滩涂、荒山、荒坡使用权等资产为抵押品的担保形式,可以尝试与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农户签订抵押协议,并在村镇政府备案的抵押方式。

(四)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和风险对冲机制

首先,应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采用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保险方式,为种植业、养殖业等承受较高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行业进行投保;并且出资设立农业再保险公司,为专业农险公司、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服务;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手段,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进入农村保险市场;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其次,设立风险补偿基金。鉴于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风险大的现实情况,由省财政部门出资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用于扶持历史包袱重、经营风险大的农村地区金融,加快甩掉历史包袱以及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后,应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锁定经营利润、套期保值的功能。农产品生产承担了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容易通过农业贷款传导给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应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在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经营成本和利润,规避由经营风险带来的信用风险。

(五)实现利率市场化和有差别的利率形成机制

篇7

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首要和关键环节,事关银行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以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需要。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模型和方法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有信贷决策的“5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等。“5C”法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和声望(Charac-ter)、资格与能力(Capacity)、资金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条件或商业周期(Condition)等5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信用评分方法主要有Z值模型等。Z值模型由Altman于1968年提出,采用五个财务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对借款企业实施信用评分,并将总分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低于临界值的企业被归入不发放贷款的企业行列。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剧,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分析工具进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者们开始把统计学、运筹学方法以及现代金融理论,引入到信用风险度量之中,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新的信用风险模型。目前国际银行业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包括:J.P.摩根的信用计量模型(CreditMetrics)、KMV模型、CSFP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Risk)和麦肯锡的信贷组合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

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相比,创新后的信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2.从指标化向模型化转变或二者相结合;3.从单个资产分析向资产组合分析转变;4.从基于财务数据向基于资本市场信息转变;5.从离散形式向连续形式度量转变;6.从单一的风险度量模式向多样化的风险度量模式转变;7.积极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研究成果,诸如资产组合选择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8)更多融入经济计量学、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已逐步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度量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技术、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较,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比较淡薄,多数银行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银行发展的眼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协调认识不够充分。第二,对银行业发展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关系认识不够充分。第三,信用风险管理的意识在全行职员中和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贯彻得还不够充分,让银行的职员产生了信用风险管理只是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责的认识误区。

(二)银行信用风险定量管理落后,尚未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的先进技术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非常丰富,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不同的是,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和金融工程技术。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量化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有效性不足、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三)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管理结果有待检验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信用风险管理结果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较短,相关数据积累不足。同时,我国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一些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失真现象。这使得由于数据的质量问题,导致分析的结果缺乏可信度,从而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理当中去。

(四)部评级方法比较简单,侧重于报表数据;评级对象不全面,风险揭示不充分;评级结果有待检验

首先,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虽然各有侧重,但评级的基本方法都很类似,采用的是简单的打分法,缺乏客观依据。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客户评级的时间较短,大多数银行只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未对贷款进行评级。再次,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仪用于银行内部授信额度的确定,并未对外公开,这就使得评级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判断。最后,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五)尚未建立起一个健康的社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情况难以真实反映

由于我国社会上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不高,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导致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财务数据不全面、不准确,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至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还很不完善,它直

接给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六)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缺少相应的技术专家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的时间较短,无论是管理经验的积累,还是管理人才的培训都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国际先进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和运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尽管发达国家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很多方法和技术值得我们借鉴,但绝不能照搬。因为目前我们利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条件还不具备。具体来说:一是数据的采集问题;二是相关的信用评级不够权威;三是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更没有新兴的信用衍生工具市场。

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业竞争的加剧,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加,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有借鉴发达国家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的现状认真研究和总结,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保持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培育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要使信用风险管理有效实施,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决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让银行充满着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

新协议在信用风险的度量中纳入了统计模型计算风险,这种数量化的计算模型代表的是系统的、科学化的处理方法。我国商业银行短期内可能无法建构符合新协议规定的风险评估系统,但只要实事求是地建立起系统性的风险衡量方法,仍可达到风险度量的目标。新协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内部评级法,它体现了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成果。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学习其模型,更要学习其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

(三)构建商业银行数据库

商业银行数据库技术提供了信息整合的手段,是量化信用风险的基础。而商业银行数据库恰恰是我国商业银行所缺少的。当务之急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构建独立的数据库,为信用风险的度量与检测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部评级系统,加强对部评级系统的管理,积累大量高质量的数据;经常对部评级系统进行检验、升级和维护;发展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完善外部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我国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刚刚起步,覆盖面小,技术性差,因此,商业银行很难获得外部评估中介机构的信息支持。我们可以在加强商业银行现有评估体系的同时发展独立的信用评估中介机构,运用外部力量加强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与评估,以增强市场信号的力度和透明度,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五)建立规范社会信用体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只有加强社会信用文化体系建设,通过立法对社会信用问题加以规范,才能更加准确地评价借款人的风险等级。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首先,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其次,建立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征信机构和评级公司为辅助的征信和评级架构。最后,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发挥征信和信用评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篇8

Abstract: Risk mana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of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one. In view of the present effects of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poor condition, based on the nature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the risk of type start, according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face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summed up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to enhance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一. 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 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 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 , 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 我国商业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 我国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 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 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 因此, 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 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 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 利率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 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 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 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 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 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 在总量结构上, 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 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 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 在期限结构上, 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 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 操作风险

近年来, 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 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认为: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 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1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 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 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 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 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应有措施

(一) 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 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 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 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 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风险管理要是能够有效地被执行, 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 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模式。其次还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

参考文献:

[1] 武剑,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前景分析与策略选择[ J ] 国际经济评论, 2003, 2: 40 431

[2] 施华强, 彭兴韵,商业银行软预算约束与中国银行业改革[ J ] 金融研究, 2003 (10) : 1 61

[3] 黄宪,赵征,代军勋,银行管理学[ 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风险管理 管理策略 资本充足率 信息披露

2010年9月,《巴塞尔协议III》得到了白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的通过。此举加强了对全球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巴塞尔协议III》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快解决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国际接轨。

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作为信用中介,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毫无疑问是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业整体理念和机制的不科学,二是银行具体操作和执行的不规范。

从历史上看,在计划经济以及经济转型时代,在原有的国有产权结构模式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并非以市场为依托,而是被普遍看作是国家机关,政府直接或间接地干预银行的具体经营活动。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的经营活动在各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贷款无法收回,债权债务关系恶化的严重风险。

近年来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遗留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依然受上级和政府的双重控制,严重制约了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导致银行内部管理缺乏效率,激励机制受到了打击。此外,商业银行在风险衡量方面也存在缺陷,风险指标量化仍有待完善。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也非常缺乏,专业化能力,如市场风险识别、监控和控制等能力依然有待提升。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可行性措施

1、清晰的风险管理策略及规范的流程

资本管理要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确定适宜的资本管理战略,权衡风险和收益。要实现各层次业务单位、各类别金融资产及组合的通盘管理,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兼顾资本的结构风险、成本风险以及总量风险。对各类型风险可以采取独立组织架构进行管理,以确保资本管理的有效性。以三大风险为例,对信用风险采用垂直化管理方式,对市场风险可以在总行层面建立专业化团队,对操作风险可以采取分级管理模式。

不管采用何种管理模式,都必须遵循风险管理与银行整体管理相互独立的原则。风险管理流程的设计要与其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互相呼应、互为支持。我国银行在风险管理流程方面多在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报告、监控、信息以及沟通几个环节建立控制环境,但很难看出流程对风险管理架构有针对性的支撑作用或二者的互补关系。

2、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可靠的风险管理系统

现代风险管理量化和模型化的趋势,即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检测风险的做法,依赖的是一个全行级别的风险管理系统。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整体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提高本身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一个可靠的风险管理系统。该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信息收集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管理、机构业务、金融市场等部门的信息收集汇总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并将结论提供给相应的人员查之以用,为银行的业务管理流程提供及时、完备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还应通过借鉴国外的风险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如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来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评测模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决策水平。

3、加强改善资产质量,合理提高资本充足率

在资产管理得以加强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质量的提高,资本渠道的拓宽,保持适当的资本充足水平。巴塞尔协议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整合资产,增加资本金。商业银行一是拓宽筹措资本的渠道,二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调整资产结构,降低高风险资产所占比重,提高资本充足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来增加资本,同时调整收益分配政策,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利润留存的方式增加资本金。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接收市场监督约束

市场参与者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结构以及风险水平,对资金向资产健康的商业银行流动有极大的助推作用,因此,信息披露制度能使银行规范自己的行为,接受市场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过高的风险。具体的做法体现在: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二是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性。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的资本管理经验,严格按照新协议要求,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形成内外兼顾的风险监督体制。提高数据提取硬件设备的建设以及披露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确保公布的数据真实可靠,同时通过严格的法律约束机制,加大对虚假违规披露的惩罚力度。

三、结尾语

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能力上的提高,商业银行应同时对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规划及调整,以可靠的风险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此外,还需要加强改善资产质量,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保持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坤立,《发挥资本导向整合银行风险管理体制》[J],China Money,2011年(3)

[2]葛艳辉,《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营销,2011(19)

[3]孙,《国外银行风险管理架构与流程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1(1)

篇10

一、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不断增强。由于受到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尽快培育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的相关规定,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一致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银行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股东的效益,而进行风险管理则是为了减少失败的概率,降低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确保银行实现更多的利润。由此可见,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全面性理念。即银行首先应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即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在全面性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新产品、新业务,银行应确保这些产品、业务在被引进之前就已经制定出适应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即人们常说的“制度先行”。

3.独立性理念。即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之间、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要相对独立。独立性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

4.权威性理念。即银行应确保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确保其客观性和公正性。银行的风险管理势必要渗透到业务部门的运作中,因而很容易受到抵触。如果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强于业务部门的权威性,风险管理工作将难以顺利执行下去,必要的监督可以确保各个岗位职责的充分实现。

5.互通性理念。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即风险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各相关部门之间要保持信息的互通渠道。风险战略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因而,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6.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理念。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有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即风险的分散管理。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负责,由管理层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及最终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风险管理过于集中往往使该部门力不从心,不能专心于某类风险;风险管理过于分散则往往容易造成管理真空,甚至违背银行的发展策略。

二、发挥信用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信用风险管理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更好地发挥信用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利用信用评价的结果进行信用风险的度量。信用风险是银行面对的最基本的风险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风险。如何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一直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的违约率和贷款的损失率。一般来说,有着较好信用等级的客户,其违约率较低,而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其违约率较高,贷款的损失率也较高。为获得不可缺少的大规模的样本,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努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2.根据贷款的信用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资本金水平。做好信用风险管理,预防意外损失,降低破产概率的重要方法是持有足够的资本金,但并不是资本金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来合理确定。在信贷资产的内部评级走向更精细的趋势下,银行可以根据信贷资产的风险度确定合理的资本金要求。

3.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做好贷款风险分类。实行银行贷款分类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贷款的风险管理。因此有必要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完善贷款五级分类的方法,通过分析掌握客户的经营周转情况和发展趋势,真实地将贷款按照风险程度分层管理,随时掌握客户的信用等级变化及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对处于风险程度上升的贷款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风险积累、积重难返,有效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4.根据信用风险状况,计提呆账准备金。现行制度规定将准备金计提的自主权交给银行,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定了“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提取呆账准备金的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同时规定“呆账准备必须根据资产的风险足额提取”。由银行自主决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建立健全信贷资产质量分类评估体系。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

首先应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第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适应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行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业务主体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